忻州市五台山十八罗汉洞
今天,我们要拜访的就是这座神奇的小院——十八罗汉洞,红墙落霞,灰房迎光,花满枝头,菜蔬丰收。红墙外,柳树婀娜,摇曳着生机勃勃,这里是五台山十八罗汉洞,一座小小的院子,种着安然的福田。
这是一处依山傍溪的小院。正午时分,游人们止步小憩,或茗茶,或拨弄瓜果菜蔬,摆弄着藤藤蔓蔓,语声不大,但兴致盎然。
所谓际遇,总是在不止的脚步之间。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条石径崎岖而上,一块块不规则的步石,看不到斧凿的痕迹,更不见刻意的摆放,随手嵌在山坡上,浑然成路,直及小院。淡淡的青苔撒在石阶上,浅如齑粉,绝妙的写生实景,却不知道该如何调色落墨。
着了迷,也便拾级轻上,几间小屋主厢各置,泥墙黛瓦,木棂轩窗,没有繁杂的家什的搭挂,没有破旧杂耍的摆放,简单,朴素,一如山人的风格。
来的恰是时候,院中,各色山花次第而开,映得泥墙微红,不为争夺悦目而鲜妍,却为迎接远方客人的到访而热烈。
瓜果已然成熟,常住的法师身着朴素衣裳,篮子里放满了丰收的瓜豆,生活的气息外,是方外之人特有的恬淡,只瞧一眼,便仿佛受到无穷的感染,觉得身心舒畅,压力全无。
房前屋后,不闻狗吠深山,不见鸡鸣桑树。除却山涧里的幽静,便是门前的茵茵草地,还有那空荡的晾衣杆,精致的围栏里,家常小菜开着黄花,隔着院墙,便是苍翠的林海以及一眼难尽的山峦,任你发挥思绪,悠远无边。
淡淡的风从山峦间赶来,满院的阳光,一树芬芳,缠绕指尖如花的情愫,让光阴的安暖,在静好的岁月里,摇曳生香。
秋天的晴空,挽着一丝淡淡的轻风,将那一抹云淡风轻的蔚蓝,安放成舒朗的明媚,在这座小小的院子里,演绎着幸福。
去年的秋色,还在眼前迷离。去年的暖阳,还在肩头跳跃。洒金的阳光,还在心底徘徊。
郊野苍茫的不着一丝春色,落叶片片。悠闲的,倒是八月的时光。
禅院四周,农田、山峦交错。佛堂之间,虔诚之心可闻。聆听梵音,净涤凡心,每个人都有出尘般的欢喜。
寺外的树林是我钟情的去处。盘膝而坐,看风沙嬉戏。寂静处,悟禅意。红尘的万般纠结,也在此间随风而去。
我本人极少去寺中叩拜许愿。唯一的爱好,就是静静地坐在寺院的山门外,面对着寺院门口的那尊佛,面对他明净包容的笑脸,来解我尘世的诸多牵绊。
站在香鼎面前,燃起一枝长香,看青烟袅袅,随风飘散,心绪渐宁。
回来的时候,踏着软软的泥土,我就想,离开城里,在这里盖三间房,也有一个院,种上翠翠的菜,悠哉悠哉,不用操心,一定养得壮壮的没有病。站在院子里,天天呼吸干净的空气没有一丝尾气和雾霾,多好啊。
夜色降临,月光缀满,悠然幸福悄悄地膨胀!我们总想让日子慢下来,可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又加快了脚步。我们每每羡慕僧侣悠闲自在的生活,却又难舍城市的便捷。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老去,心底再没有这样那样的渴望,在这褪尽繁华的世俗中,或许只剩下一幅几笔而就的清淡素描。而那些时光中渐渐淡忘的风景,也许某一天会从沉睡中再次醒来,再生安暖,再吐幽香。
我想,生命里,那些千回百转的聚散,依着时光的脉络,将沉寂在年华里的悠远,落笔一幅淡淡的生活图景。
释如缘
小句
青山为我伴,
我笑他默言。
严冬虽然冷,
他寒我不寒。
释如缘,法名释源缘,号如缘、OO。老和尚出家之前,行医三十余年,治病救人,不辞劳苦,出家后,曾居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桐柏水帘寺,浙江平阳兰田植德寺、山门镇惠安寺,山西晋城白马禅寺;亦曾长期在上蔡茅棚苦修梵行。2001年春受五台山僧人礼请,因慈悯出家众学佛实证之艰难,遂以78岁高龄,复兴十八罗汉洞为净宗学府。
2007年农历正月初五日,释如缘老和尚在五台山十八罗汉洞安然示寂,乘愿西归,享年八十四岁,戒腊一十六年。其身荼毗后,得各色舍利众多,众皆欢喜赞叹;为缅怀老和尚教化恩德,于山西、河南立塔三处作为纪念。
法师·画作
佛祖是人作,
我也定成功,
念佛行善道,
活着到极乐。
法师·画作
看了若分别,
心烦自己添,
众生多执着,
不明怨如来。
法师·画作
纸上花常开,
不生不灭无去来,
好好好,
我愿人天众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