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石佛寺
据《汾州府志》记载:“石佛寺,在永宁州西二里虎山旁,亦名龙兴寺。内石像三,相传山水暴涨,浮来者。据《永宁州志》卷十一记载:“石佛寺,一名龙兴寺,在州西二里虎山旁,寺内石像,相传山水暴涨浮来者。”又据《永宁州志》卷三十:《游石佛寺》诗曰:仄涧萦纡绕石隈,遥天极目鸟飞回。孤村远岫看云出,小阁微风背嶺来,劫火几经先碣在,佛鐙才上暮鐘催。最憐春鸟偏同调,濁酒披襟坐碧苔。石佛寺作为吕梁绝无仅有的寺院,据称有“像比寺大、佛比人多、崖比路近”的特点。所谓“像比寺大”,一是指走进山门,迎面就是一尊高达6米的寺标性观世音菩萨红砂石雕像,让低矮促狭的所谓主殿及其余建筑相形见绌,从而真应验了“庙小神大”的古话;二是指该石像巨大的文物价值与不凡身世,实非一小小村庙式配置所堪承载。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雨夜,离石北川河突然暴发山洪,正在熟睡的人们,忽然被几声“快来救我”的清脆呼喊声所唤醒,等到天明时分,人们发现在裸露的河床上,赫然静卧着一尊硕大无朋的石像,于是,众人立即将其小心翼翼而又艰难地打捞上岸,就近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龙兴寺,将石佛像供奉于此。据碑载,清康熙年间,号称“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曾奉旨重修,一时香火极盛。可恨上世纪来犯日寇探知寺内有我军民出入,竟然用炮轰炸龙兴寺,寺内佛像在劫难逃,石佛像致仆地断为三截。80年代,王家坡崔某建焦化厂时,为之作了简易修复,重新树立了石佛像。然而,2003年正值离石城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离石市政府将石佛从平坦开阔的旧址上搬迁到荒山野岭的现址,于是,便有了今日所谓“像比寺大”的格局。
10多年来,庆幸有常住德生法师受命于艰难中守望,不仅坚持早晚课诵,还请进多尊鎏金佛像。但终因地势偏僻,条件简陋,以致山门清冷,于是出现了“佛比人多”的凄景。某年夏天,因遭连日暴雨引发山体滑坡,使悬崖边的石佛寺院岌岌可危。据说,此次山体滑坡居然使石佛寺立于适可而止的位置。如果说当初香客仅仅是畏难山路崎岖绕远的话,则这次的“适可而止”,倒着实使石佛寺院的隐患与人们的隐忧同步加剧。尽管如此,寺内师父悠然说道:石佛石佛,离石之福,吕梁佛教第一石刻文物!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诞辰纪念日,石佛寺会有纪念法会,文殊菩萨是至高智慧的化身,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据高迎新《慧达大师》文中所言:史料证明,“石佛”即是古西河郡离石县人刘萨诃的观音假型化俗雕像。刘萨诃,这个在敦煌壁画乃至中国佛教界名气不小的人物,与佛教祖师释迦牟尼齐名,被尊为佛教的22代宗师,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敦煌莫高窟收藏着大量有关刘萨诃的传说故事,河西走廊记载着有关刘萨诃的大量文物和石刻,包括武威博物馆的“凉州御山石佛因缘记碑”,永昌县城西北20余里山崖有其预言,而后在北魏完成的御容山石佛,以及与御容山石佛有关的后大寺遗址和七里涧发现的石佛头,御容山石佛事迹还被绘成凉州瑞像,是汉地较早产生的瑞像之一,所有这些都和这位来自离石的稽胡族人——刘萨诃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萨诃,俗姓刘,名叫窣和(其他经典均译为萨诃),释门僧人慧达,又称利宾菩萨。中国历史上第一代赴印度取经(早唐玄奘230年),并最早归国弦法度生的高僧慧达大师,不仅被神化为观世音菩萨假形化俗,更与佛陀释迦牟尼并比齐肩,被尊称为刘萨诃、刘师佛、刘摩诃,佛教第二十二代宗师,可视为佛教彻底中国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预言神翼超群,引人入胜,深受家乡及河西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有关大师的生平及其功业,据《梁书·诸夷传》《高僧传》《敦煌石窟全集》《佛国记》《法苑珠林》等记载:一代高僧慧达大师生于东晋16国穆帝升平4年(公元360年),圆寂于北魏太武帝太延2年(公元436年),时年76岁,弘法40余年。稽胡族(匈奴的别种),并州西河离石(今山西省离石)人。2003年3月,世界国际宗教艺术建筑研讨会在印度召开时的“会徽”,竟采用了慧达大师预言的御容山无头大石佛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