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榆次区资圣教寺
资圣教寺位于榆次区什贴镇北要店村北部。据碑记载,宋天禧三年(1019)、元至正十五年(1355)曾予修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扩建。于2002年正殿东西各扩建耳殿一间,并把瓦顶全部换用为黄色琉璃瓦。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仅存正殿,其他建筑已毁。正殿主体木构架为明代,房屋平面布局及石柱为元代。建筑面积124平方米,石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六架椽屋,前后檐高廊,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廊柱、檐柱均为石质,檐柱下覆盆式柱础,前檐当心间置板门、门簪、门钉、铺首、门砧石、横披、立颊形制古朴,当为元代遗物,两次间为直棂窗。殿内正中供奉坐佛3尊,佛前立菩萨像2尊,为明代塑像。寺内存明正德六年所立《重修资圣教寺记碑》1通。
2003年晋中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圣教寺 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什贴镇北要店村,传为元代建筑,是榆次最早的农村遗存寺庙之一,也是目前榆次规模较大的、唯一有明代原塑像的寺庙,是晋中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初,正殿三间居中,左三间为二郎神堂,右三间为龙王神堂,护法神堂东西各一间。2002年重修。在“文革”期间,第一生产队社员在有塑像的庙内常年堆放着喂牲口的谷草,才使珍贵的明代塑像免遭厄运。
资者,积也;圣教乃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佛教中的修行成佛是一个漫长过程,一方面要积累福德直至圆满,另一方面要在智慧上通达圆满。这也叫福慧双修。这些需要大量的准备和正确的实践就被佛法称为资粮。因此,“资圣教”的含义疑是“唤醒信徒,为神圣的佛教最高境界而努力积蓄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