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释迦寺
阳高县友宰镇秋林村释迦寺尚残存,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有山门、过殿、正殿、东西配殿,占地约12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顶。据《释迦寺记/重修释迦禅寺记》(碑文已整理,见日志)记载,明朝成化庚子岁即1480年,越一十八载,丁已秋落成。由刺麻三丹等兴建,起正殿三楹。之后,中肖释迦教主,东奉药师如来,西塑阿弥陀佛,傍侍迦药阿难。东西二壁悬塑三十六祖护法神王。左右廊庑壁画八十四龕,二伽蓝堂内塑给孤长者,清源崇宁二真君,祇陀太子之神王。二院僧堂山门大室焕然一新.
民国年间,释迦寺由行善和尚住持。行善不仅对佛教研究造诣较深,而且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医疗疾病的知识,加上其德行高尚,为当时山西佛教间影响较大、屈指可数的人物。他住持释迦寺期间,于民国十一年开“五戒”一次,受戒者500人,三十年开“十戒”一次,受戒者300人。他不仅行医救人,还普救乡民。民国十八年,本县遭受特大旱灾,不仅粮食困难,秋林村连吃水都成问题。行善主张挖坑建池,冬天积雪,夏天聚雨,以为长策。他亲自主持工程,凡参加劳动者,寺院每天供食三顿:早晨小米粥,中午油炸糕,晚上稀饭馏油糕,村民莫不称颂。可惜在一次劳动中,坑壁塌方,行善被压伤致残,下肢瘫痪,在病痛中了却余生。
据记载,明代重建时,主要有山门、过殿、正殿(两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和东西配殿,占地1200平米。据《释迦寺记/重修释迦禅寺记》(碑文已整理,见日志)记载,明朝成化庚子岁即1480年,越一十八载,丁已秋落成。由刺麻三丹等兴建,起正殿三楹。之后,中肖释迦教主,东奉药师如来,西塑阿弥陀佛,傍侍迦药阿难。东西二壁悬塑三十六祖护法神王。左右廊庑壁画八十四龕,二伽蓝堂内塑给孤长者,清源崇宁二真君,祇陀太子之神王。二院僧堂山门大室焕然一新。
《释迦寺记/重修释迦禅寺记》
大同东南号曰顺圣川,中有圣境亦名大银山,极为绝顶,苍松桧柏密锁烟霞、绿水丹岩群葩掩映,灵苗瑞草四景芬芳、兰若周回不测其数。仰观瑞气上冲云霄,八宝相连,金银珠砂石洞足有七十二座。古代遭兵,莫能喧扰,阴 之畔,内有龙蟠,冬则温暖,夏则冰霜,多般奇异,不比非常,此为第一胜境也。
原有古刹额曰释迦禅寺,考其原流,不知何代所建。荒凉多载,片瓦无存,狐交游(坐车旁),荆蓁埋没,久而倏然,多经狼贝,有时云端多现其光,是佛显化,待时重兴。成化庚子岁,有刺麻三丹也,失因缘相, 油兴起,鸠工庀财,建以正殿三楹,工成未完也。失先掩圆*(宝盖头升字),亦有门徒也。失星积德,*(左耳右少)二公重然 心,中肖释迦教主,东奉药师如来,西塑阿弥陀佛,傍侍迦药阿难。东西二壁悬塑三十六祖护法神王。左右廊庑壁画八十四龕,二伽蓝堂内塑给孤长者,清源崇宁二真君,祇陀太子之神王。二院僧堂山门大室焕然一新,丹垩炳焕金碧交辉。经始庚子年,越一十八载,丁已秋落成。广恤胜迹,恐其久湮,伐石请乞台记,用垂不朽台。抑考古云,梁武皇帝捨一笠登金轮之宝位,施一鼎而受福德拎天宫。昔日童子掬士施佛果感盈仓之报,今也失星吉德眇二公,内悟真空、外谈语论,朝参禅宗、暮化群迷。可谓德行之僧也,然斯寺者,自兹已往,晨钟暮鼓,讽诵至章,香火延奉。
上祝皇王享万世无疆之福,下保黎庶兵戌,物阜时康,如盤石之安,如是则皇明治化之隆无少补云乎哉,是为记。本师前代住持师公道恩载碑功德主钟选。告大明弘治拾年九月二十九日吉立石
目前,秋林村释迦寺在县域周边佛教界仍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理论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