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读易简说
2009-09-10 21:46:19 来源:大方广 作者: 【 】 浏览:1193次 评论:0

 


   易经,古帝太昊伏羲氏作。其时无文字,帝乃发明阴阳两画,以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万事变通之理,悉在其中。后代圣人研之,凡有三易,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今所研读者,周易也。


    伏羲氏易,有画无文辞。至周,文王繋卦辞,周公繋爻辞,分六十四卦为上下篇,又称上下经,是为周易。惟其辞简,深义难明,贤人以下鲜能解也。其不能解者,视易唯为卜筮之书。顾亦有所用,然而小矣。


    自孔子出,作传十篇以释经,谓之十翼,易道大明。易含万象,有本体而无名,孔子名之曰太极,以明古圣之作易也,意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于是经之义蕴悉发无遗。乃知易之为书,实有大用,非唯卜筮而已也。


    孔子既作十翼,弟子受而传之。自商瞿已后,数传至齐人田何。时入于汉,田何传之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四人皆着易传以解说,其说皆有本。此后诸儒说易,亦各自为章句解析。自两汉至明清,先儒所着之易传、易说,愈后愈多矣。


    易上下经,以十翼而明,十翼由先贤所传之说而得解。是以读易不能无注释。然而古来之注既多,流派亦多,说之者各有其体例渊源,若不详其原委,读之难通,而各宗派偏见,尤不能晓。窃不自量,略引先儒所述诸家易例,为此简说,期能识其源流与读法,以是助解十翼。其余纷纭之说,悉以十翼为之折中。其间或有一二管见,皆依圣言,旨在窥道。谓为简说,不欲繁也。初学读易,可为开卷之一助,非敢质之大方也。


    简说之文,悉用语体,适用语体,适时宜,便初学耳。明伦月刊前已连载,诸同好者亦曾以是相研。明伦编者兹应时贤之议,辑付剞劂,嘱为一自序。遂缀数言,略识缘起云尔。

 

【一名三义】


  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读不到中国的经书,实为一大憾事。读中国的经书,如果读不到周易,更是遗憾无穷。为什么不读周易便如此遗憾呢?这可从易经的名义窥见其一斑。


  汉唐诸儒解说周易,颇多参考纬书,其中的易纬乾凿度,由郑康成注解,比其它纬书醇正,所以诸儒引用较多。此书不知出于何时,清儒纪晓岚以为,当在先秦已经问世,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易传,征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乾凿度开头就说:「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唐儒孔颖达在他的周易正义里说:「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也」是三义中的第一义。乾凿度自为解释说:「易者以言其德也。光明四通,效易立节。虚无感动,清净照哲。不烦不挠,淡泊不失。」郑康成注:「效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照、明也,夫惟虚无,故能感天下之动,惟清净也,故能照天下之明。未始有得,夫何失哉。」由乾凿度自释以及郑氏的注解,可知易名三义中的第一义是说易学的本体。此体是清净光明,四通无碍。此义的依据即是孔子的系辞传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即指太极而言。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清净光明,圆含万有,无得无失,而为宇宙人生的本体。本体虚无,不可以言语文字说明,所以乾凿度以清净光明之德来形容,郑氏以乾坤易简法则来指点,必须学者自己领悟,果然彻底悟得这个本体,便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即得成为无所不通的圣人。


  「变易也」是易名三义中的第二义。乾凿度说:「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君臣不变,不能成朝。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天地不变,郑康成注,是就否卦而言。否卦就是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天地之气不相交接,所以不能通气。天地之气不通,则万物不生。天地固然不能不变,人伦也不能不变,不变则无作用。所以系辞传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乾凿度先以明德形容寂然不动的本体,再以流行之气解释变易之义,以明其作用。变易的作用即在变通,唯有变通,始能通达人情,通明本体。但讲变通,应有不变的准据,不然,便致大乱,所以须讲第三义。


  乾凿度解释第三义说:「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郑康成以为此义就是系辞传所说的:「天尊地卑,亁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位是指卦的六位而言,卦虽千变万化,但其六画之位不变。此即代表天地人伦有变易之义,有不变易之义,也就是说,必须天地人伦各得其位,始能变而不乱,而得变通之用。


  系辞传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部易学原理,就是伏羲氏观象所发现。伏羲氏观察天文地理鸟兽人物万有之象,皆是变化无常,因而发现变易之义。进而观察万象各有定位,如天在上,地在下等等,因而发现不易之义。更进而观察变易与不易都是出自两仪,而两仪又出自太极,因而发现太极是寂然不动的本体,而为宇宙人生等万有的根源。发现此一根源,便知万有不离太极,即象见体,一切皆是清净光明之德,变化无常的天地人生不过幻相而已。伏羲氏见此真理,于是画卦传给他人,圣贤相传,最后经孔子研究赞述,而为一部最完备的学为圣人之道的中国经书,不但中国的读书人,世间凡是好学慕道之士都应该研读。

 

【六十四卦】


  研读周易,其中心课题就是六十四卦。周易包罗万象,天地人物一切事理尽在其中。这样广大而完备的一部经,实际就在六十四卦。至于经中的系辞十翼等,那都是六十四卦的注解。


  六十四卦来自八卦,八卦来自太极。孔子在系辞上传里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在系辞下传里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何谓太极,先儒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晦庵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


  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净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仪如孔氏正义所释,作容仪讲,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称为两象,只称两仪。但这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即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伏羲氏画卦时便发明极为简单的两画,以示无穷无尽的象数之源。这两画就是「」、「」。「」为奇,象征阳,「」为偶,象征阴,此即阴阳两仪。


  两仪生四象者,就是阳上加阳「」,名为太阳。阳上加阴「」,名为少阴。阴上加阳「」,名为少阳。阴上加阴「」,名为太阴。阴阳两仪过于单纯,不足以成万象,万象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于是阴阳奇偶从单一之画加为二画,因而出现四种象。


    四象生八卦者,就是上四象之上再加一画,而为三画的八卦。太阳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


  系辞下传「八卦成列」一段,何玄子订诂说:「八卦之列既成,则无穷之象具载于其中矣。因此八卦而重之,每一卦各以八卦加于其上,则为六画之卦,凡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一爻各有一义,则三百八十四爻之理又毕备于其中矣。」六十四卦每卦六画称为六爻,是以阳刚阴柔二画相推变化而言,故系辞传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何氏订诂说:「刚柔二画互相推去之,刚易柔,柔易刚也。蓍数九六之变涵于此相推中矣。」九六是揲蓍求卦时所得的变量。揲蓍时,如得六,为老阴,如得九,为老阳,如得七,为少阳,如得八,为少阴。周易主于用变,老变,少不变,所以用九六,不用七八。何氏以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即以九六之变为本,而变化无穷。虞翻也以「九六相变」解释「刚柔相推」,何氏特加详说。


  天地人物瞬息万变,周易六十四卦即以刚画老阳九「」、柔画老阴六「」两个变爻显示一切吉凶,令人知所趋避,宁非奇极,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周易独以为卜筮之书而得不焚,此又一奇。

 

【经传作者】


  伏羲画卦,如无周文王以文字说明,后人无法研读。说明六十四卦的文字名为系辞。系在每卦之下的名为卦辞,亦名彖辞,系在每爻之下的名为爻辞,亦名象辞。文王系辞时,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自乾坤至坎离三十卦为上篇,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三十四卦为下篇,后与系辞并称为上下经。卦与系辞仍然难解,孔子乃作传文加以阐释,计有彖传象传系辞传等十篇,名为十翼。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韦昭说,三圣即是伏羲、文王、孔子。一部大易,即由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作传而完成,但先儒论此,不尽相同。


  六十四卦由三画的八卦重为六画而成。画八卦者,因系辞下传明言包犠氏「始作八卦」,诸儒无异言,但谁是重卦者,诸儒之说则异。孔颖达正义列举四说,一是王弼等以为伏羲氏,一是郑玄之徒以为神农,一是孙盛以为夏禹,一是司马迁等以为周文王。孔氏则从王弼之说,并引证系辞传说卦传,指出其余三说之非,确定伏羲氏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此后宋明清诸儒多从孔氏,以为定论。虽有少数人仍以周文王为重卦者,他们举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文王为殷纣的西伯时:「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以为此说在东汉诸儒之前,应可信从。但唐儒张守节说:「太史公言盖者,乃疑辞也。」可见「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原为不定之辞,故仍以孔氏所从的王弼之说为是。孔氏引证系辞传中,有一条是就大衍之数立论,最有理论依据。大衍之数就是取五十茎蓍草,用四十九茎,依占莁之法,以四数揲之,每揲一次为一变,三变始得一爻,九变得三爻,即得八卦中的一卦于内,六画卦的内卦已成,但尚未得外卦,必须继续揲得三爻,始告完成六画卦。所以系辞上传说:「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宋明诸儒也说,易自太极生两仪,渐次而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其发生的次第极为自然。足见伏羲画卦,由八而至六十四,一气呵成。


  孔氏正义论系辞作者,列有二说。一说卦辞爻辞都是文王所作,此据系辞下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另一说以为若干爻辞有疑问,如升卦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所说皆是后来之事,文王在羑里作系辞时,不当有此类预言。虽然这两句爻辞尚有其它的解释,如汉书儒林传说,蜀人赵宾将「箕子」解释为「荄兹」,不以箕子为人名,但不为诸儒所认许。孔氏正义因而采取马融陆绩等所说,确定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宋明清诸儒也多赞同孔氏此说。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汉书艺文志也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又儒林传载,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孔子作传十篇,解释经义,旧名十翼。据孔氏正义以及世家张守节注,其次第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明儒何楷古周易订诂以及清儒毛奇龄仲氏易都说,西汉田何所传的周易,其十翼与上下经分离,经传共为十二篇,而且经传各为一书,后因东莱费直以彖象传等十篇解说上下经,始将十翼附之于经,再经郑玄以传合经,将彖传象传分接在卦爻辞之后,如现在注疏本乾卦的编次。至王弼注易时,他自坤卦开始,每卦以彖传移缀在卦辞之后,冠以「彖曰」二字,又将象传按大小两种分开,解释一卦之象的名为大象,缀在彖传之后,冠以「象曰」二字,解释六爻之象的名为小象,缀在各爻的爻辞之后,也冠以「象曰」二字。十翼除彖传象传如此分散之外,文言传专释乾坤二卦,故分别附于乾坤二卦之后,其余系辞上下传,以及说卦、序卦、杂卦诸传,皆依次附在六十四卦经传之后。


  据史记汉书记载,十翼全是孔子之作,但系辞上下传里有好几处加「子曰」二字,李鼎祚集解引崔憬曰:「夫言子曰,皆是语之别端。」孔氏正义以为,或因语之别端,或因既引易辞前语已绝,或因引卦之后,故加子曰以别之。清儒皮锡瑞氏依「子曰」二字论定系辞传必非出自孔子手笔,而是孔子弟子所作,而康有为氏以史记孔子世家与汉书儒林传反复推论,考证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皆非孔子之作,所论都无充分的根据。


 
【象数义理】


   六十四卦所含的义理,虽有系辞与十翼详加阐明,但仍不能一读就了然,尚须孔子讲授,始能传于后世。而在孔子的弟子一代一代相传后世时,又有各人的注疏解说。时代愈后,注解愈繁,以致各家学说纷纭。研读时,既不能偏执一家之言,亦不能家家皆好,而须慎加思辨,择善从之。


  孔子弟子学易的当然不止一人,史书记载学易而又传易的则是商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及儒林传,都说鲁人商瞿字子木,受易于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荘。汉书儒林传也有详细记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


  史记说的田何子荘,汉书则说为田何子装,此已传到汉朝,据汉书儒林传说,田何子装传授四人,即王同字子中、周王孙、丁宽、服生,他们四人各着易传数篇。后来王同与丁宽各有传授。王同传授杨何字叔元,以及即墨成、孟但、周霸、衡胡、主父偃等人,杨何又传授京房、司马谈、京房传梁丘贺,贺传其子梁丘临、临传王骏。丁宽原从田何学易,与周王孙同门,后又从周王孙学古义,号周氏传,在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解释易经的旨趣,他将周易传给田王孙,田王孙传给施雠、孟喜、以及先学于京房的梁丘贺,在西汉称为施孟梁丘之学。其中孟喜的易学杂有阴阳灾异之说。汉书儒林传说他曾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他向人宣称,是他的老师田王孙临死时,枕在他膝上,将此书独传给他。但是他的同窗梁丘贺指其为诈言。除孟喜外,由丁宽与王同所传的门徒,讲授易学皆本于田何。但另有一京房,从焦延寿学易,最长于灾变之说。焦延寿自说尝从孟喜学易,孟喜死后,京房以为延寿之学即是孟氏易学,但为孟喜的门从所否认。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皆祖田何,唯京氏为异,或因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假托于孟喜,故与众不同。京房在汉元帝时,屡言灾异,皆能应验,因而得幸,后来竟为权臣石显所谮诛。京房之易传给殷嘉、姚平、乘弘等人,由是有京氏之学。


  施孟梁丘与京氏四家皆列于学官,尚有未立学官的费直与高相两家。费直字长翁,治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从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文解说上下经。高相治易,亦无章句,专说阴阳灾异。


  西汉六家易学,到了东汉,只盛行费直一家。据隋书经籍志说,后汉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以及魏代王肃、王弼,皆传费氏易,自是费氏大兴,其它各家渐衰。在陈、梁时代,传费氏学的郑玄王弼二家易经,都列于国学。


  郑玄先从第五元学京房易,后从马融学费氏易,他的易学是费氏兼有京氏,学者皆说郑氏主于象数。王弼易学虽说出于费直,但他的易注全废象数,而主于义理。唐孔颖达依王注作疏,他在自序中推崇王注为「独冠古今」。由此王注盛行。四库全书总目说:「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寖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王注当初也曾遭遇顾悦之等问难,至孔疏专崇王注之后,各家问难始息,而郑学也从此寖微。后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采集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等三十五家之说而成书,自序说:「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郑学以及其它各家汉学得以保存梗概。四库全书提要评李氏集解说:「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


  王注孔疏,就是十三经里的周易注疏本,主于义理,李氏集解主于象数,以此开出后代义理象数两大学派。义理以宋儒胡瑗与程伊川为著名,象数以清儒惠栋、张惠言、焦循为最着。另有宋儒邵尧夫也是象数派,但他的学说源于陈搏的河图洛书,清儒胡渭特着易图明辨,指先天图等是道家修炼之说,不能以此解释易理。


  学易选注,不能有一偏之见。易自太极生两仪,而后四象八卦,以至三百八十四爻,所说的象数,变化万千,如果扫尽象数,专说义理,不免流于空言,但如不尚义理,专说象数,又恐不免流于谶纬异说。选注而欲避免这些流弊,则兼采象数义理之醇而不杂者,应该是正确之途。

 

【注疏简介】


  周易注解或说易之书,在四库全书总目里列有一百六十七部,一千七百六十卷,另存目三百十八部,二千三百七十二卷。而在四库全书以后的著述尚无计算。卷帙如此浩繁,难免学者望洋兴叹。今为便利初学,选出以下四种,并据先儒之评,略加介绍。


  一、周易正义。魏王弼及其弟子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此为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注疏本。周易上下经是王弼注,系辞上下传以及说卦序卦杂卦各传则是韩康伯注。王氏说易,全废象数,四库全书总目说:「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孔氏依注作疏,由于王注扫弃旧文,没有古义可引,所以解释文句时不免多用空言。但欲解读王韩之注,不能不读孔疏。


  二、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采集三十五家之说,而成一本汉易专集。三十五家是:子夏、孟喜、焦延寿、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沉驎士、 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四库全书总目推崇此书是保存汉易之宝笈,千百年后,学者由此可以考见画卦之本旨。然而要把此书读通,实在很难。纂疏即为解释集解而作,学者读了纂疏,始懂集解。


  三、周易集注。明来知德撰。来氏取系辞上传中「错综其数」之义,以论易象。所论之象有卦情、卦画、中爻、错卦、综卦、爻变,占中等象,其注各卦 ,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解释本卦本爻正意。他所说的中爻之象,即是汉易的互体之法。来氏在万县深山中精思二十九年,自成一家之说,推崇他的人很多,但也有不少人诟其过于繁碎。


  四、古周易订诂。明何楷撰。何氏将周易上下经与孔子的十翼各篇分列,以复田何所传古易之旧,又欲便于学者研读,另取孔子十翼中的彖传象传以及文言,随卦附列于上下经,以祖费直之意。此书取材宏富,汉晋以来的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而且辞必有据,不为穿凿附会之说,虽然予人以博而不精之感,但供学者采择之处甚多,不可因其驳杂而废弃。


  上述四种,孔氏正义偏于义理,李氏纂疏偏于象数,而来氏集注与何氏订诂则是象数义理兼采之作。学者可先研读订诂,再依次研读来氏集注,孔氏正义,李氏纂疏。然后再读其它汉宋各注,自然了解如何取舍。最需了解者,即为研读任何注解都要以帮助研读经传为主旨,研读经传又以研求形而上学为主旨。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读易而不学道,纵然在先儒所说的象数义理上如何用功研究,则其所获都是微乎其微。

 

【略明象数】


   初学周易,无论读那一家的注解,都有不少困难,尤其是汉注,所说的象数十分琐碎,愈读愈不得其要。然而圣人设卦观象,藉象明理。象数不明,无由明理。所以象数虽繁,仍不能完全废弃。兹据系辞传、说卦传,以及各家之注,举出几条凡例,可为初学略识象数之一助。


  一、八卦形体:六画卦分为上下两体,上为上卦,又称外卦,下为下卦,又称内卦。两体就是两个三画卦体。欲知六十四卦,必须熟记八卦。古人有一首歌诀,颇便于记诵,朱子将其列于周易本义首页,名为「八卦取象歌。」其歌曰: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二、两体卦象:六画卦上下两体,每一卦体都有很多的取象,有远取诸物,有近取诸身,有言八卦之德,详见说卦传。但每卦有一主要的象,就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熟记此八卦基本之象,即可认识六十四卦的两体卦象,同时有助于读记六十四卦,如比卦  ,象曰:「地上有水,比。」通常依卦象读为「水地比。」大有卦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读为「火天大有。」其余类推。  


  三、互体之象:系辞下传说:「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汉学家义,此「中爻」就是初上两爻之中二三四五爻。以二三四爻互为一个三画卦体,又以三四五爻互为一个三画卦体,名为互体,也叫做中爻。例如水雷屯卦   ,本为震下坎上两体,今以中间四爻观之,则二至四爻为坤,三至五爻为艮,于是一个六画卦,便得震坎坤艮四个三画卦,原只有雷水二象,现在又发现地山二象。互体是见于左传的古法,如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左氏传,陈侯使周史筮,遇观   之否  ,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杜预注:「观六四爻变巽为乾,故曰风为天。自二至四有艮象,艮为山。」通常讲互体,只讲中四爻,但虞翻解释  豫卦,所说的互体,又以初爻连至五爻,互为坤坎二卦,而为  水地比卦,以及三爻连至上爻,互为坎坤二卦,而为  地水师卦,在其三至上爻的互体中,师体半现,如此所得的卦象尤多,但更麻烦。


  四、爻变之卦:说卦传:「故易六位而成章。」韩康伯注:「六位,爻所处之位也。」六位,依画卦次序,由下而上,为「初二三四五上。」处在六位之爻有四种,以「九六七八」之数代称之,孔氏正义引先儒之说,九六七八本于揲蓍的策数,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爻位合读,则在初位与上位的老阳读为「初九、上九。」在二三四五位的老阳读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


  五、老阴亦如此读。老阳老阴之变,何氏古周易订诂引先儒说,老阳变为少阴,老阴变为少阳,也就是九「」变为八「」,六「」变为七「」。例如乾初九 ,内卦乾变为巽,而为天风姤  。九二  内卦乾变为离,而为天火同人  。这也是见于左传的古法。如左荘二十二年,陈侯筮,遇观  之否  ,杜注:「观六四爻变而为否。」左传僖公十五年,晋献公筮,遇归妹  之睽  ,杜注:「归妹上六变而为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答魏献子说:「坤  之剥  ,曰:龙战于野。」杜注:「坤上六变。」九爻六爻所变之卦,又名「之卦」,汉易学家往往以此说易。


  六、三才六位:系辞下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三才就三画卦说,上画为天,中画为人, 下画为地,就六画卦说,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说卦传说:「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知德注:「以爻位言,分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也。既分阴分阳,乃迭用刚柔之爻以居之。或以柔居阴,以刚居阳,为当位,以柔居阴,以刚居阴,为不当位。亦有以刚柔之爻互居阴阳之位,为刚柔得中者,故六位杂而成文章也。」但王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故韩康伯注依王说,只是二四为阴,三五为阳。若以六爻成卦而言,则六画皆谓之位。易纬乾凿度说:「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凡此六者,阴阳所以进退,君臣所以升降,万人所以为象则也。」汉儒颇多据此为说,后儒也有不从者。


  以上所举,只是常见于各家的注解者,尚有其它通例,可从各家之注求其了解。此外,汉儒所说的卦气、爻辰、纳甲,以及宋儒所传的河图洛书等,初学不必急于研究。

 

【 汉注体例 】


  汉儒解说周易,各有其习用的体例,如卦气、消息、爻辰、纳甲、升降等、都是常见的汉儒学说,学者读汉注,纵然不想深入研究,但不能没有粗浅的认识,否则读不下去,兹分条简介如下,供初学参考。


  一、卦气。此说出于易纬稽览图,汉世诸儒大多采用。稽览图开头就说:「甲子卦气起中孚。」书中所论卦气甚为详细。四库全书提要以为此「即孟喜京房之学所自出,汉世大儒言易者,悉本于此。」清儒惠氏栋著《易汉学》,将孟氏卦气说列为圆图,加以解释。综其要义,是以坎离震兑四方之卦为四正卦、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分主春夏秋冬四时,并以四正卦各爻配合一年二十四节气。其余六十卦分十二月,每月五卦,每卦主值六日七分,合为「周天之数。」也就是一年的日数。如是周而复始。六十卦中又以十二消息卦为辟卦,其余四十八卦为杂卦。辟卦为君,杂卦为臣。杂卦又分为公、卿、大夫、诸侯四等。如此分主一年四时节气日数,旨在占验风雨寒温,以为征应。


  二、消息。此即十二辟卦,说明阴阳消息之理。惠氏易汉学说:「辟卦十二,谓之消息卦,乾盈为息,坤虚为消,其实乾坤十二画也。」又引系辞上传:「变通配四时。」虞仲翔曰:「变通配时,谓十二月消息也。」乾坤二卦变通消息,如:姤  ,一阴初生,为五月卦。遁  ,为六月卦。否  ,为七月卦。观  ,为八月卦。剥  ,为九月卦。至十月而成纯坤  。又自复  ,一阳初生,为十一月卦。临  ,为十二月卦。泰  ,为正月卦。大壮  ,为二月卦。夬  ,为三月卦。至四月,而成纯乾  。乾宝注乾坤十二爻,即用消息之说,如注乾初九:「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注坤初六:「阴气在初,五月之时,自姤来也。」


  三、爻辰。以乾坤两卦的十二爻,配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名为爻辰。易纬乾凿度说:「乾阳也,坤阴也,并治而交错行。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坤贞于六月未,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岁终,次从于屯蒙。」惠氏易汉学依郑康成所说,列有十二月爻辰圆图,乾卦六爻,自初九至上九,配子寅辰午申戌,坤卦六爻,自初六至上六,配未酉亥丑卯巳。十二爻既与十二辰配合,又合于十二律,惠氏又有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郑康成说易,多用爻辰,其书久佚。


 

  四、纳甲。以八卦纳十干,也就是以八卦与甲乙丙丁等十干相配合,名为纳甲。其法即以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艮纳丙、兑纳丁,坎纳戊,离纳己。焦氏循易图略说:「纳甲之法始见京房易传,其说云,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焦氏说,京房纳甲之说在当时已为异党,京氏得之焦延寿,延寿得之隐士,而托诸孟喜。魏伯阳参同契,本于京氏,而系之于日月,以坎戊为月精,离己为日光,其说用以解释炼丹之法,虞仲翔则用来解释周易。惠氏易汉学有虞仲翔八卦纳甲图,并将虞氏以纳甲解说坤蹇等卦彖辞举为实例。


 

  五、升降。荀慈明解释周易,以阳升阴降之义为主。升降是就一卦六爻之位而言,乾凿度以五为天子,故五位为君位,所谓阳升,就是不在五位的阳爻应当升居五位为君。所谓阴降,就是居在五位的阴爻应当降居二位或其它各位为臣。惠氏易汉学说:「荀慈明论易,以阳在二者,当上升坤五为君,阴在五者,当降居乾二为臣。」惠氏并举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论鲁照公:「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即言九二之大夫当升五为君,以为慈明之说合于古之占法。但是张惠言的周易荀氏九家义则说,阳升于坤,不限于九二一爻,但各阳爻所升居之位,一定是五位。如荀爽注离及小过,都是以九四升居五位。至于阴降,则因为臣道无方,不必限于二位。这是就阴阳爻而言升降之义。此外,例如升卦 「初六,允升大吉。」荀爽曰:「谓一体相随,允然俱升。初欲与巽一体升居坤上,位尊得正,故大吉也。」荀氏的意思,升卦的下卦巽  ,整体的升居其上卦坤 之上,如此,原来的九二自然就随下卦全体而升居九五之位了。这是就上下卦而言升降之义。


  六、旁通。焦循易图略说:「旁通之说见于虞翻。」惠栋的易例举乾文言:「六爻发挥,旁通情也。」陆绩注:「乾六爻发挥变动,旁通于坤,坤来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所谓旁通,就是乾与坤旁通、屯与鼎旁通、蒙与革旁通等。以亁坤旁通而言,亁卦  六爻皆阳,坤卦  六爻皆阴,乾卦二五两爻变动,旁通到坤卦二五两位,则致坤卦成为坎卦  ,而坤卦二五两爻变动,同样的旁通到乾卦,则使乾卦成为离卦  。如虞翻注坎卦彖辞曰:「乾二五之坤,与离旁通。」注离卦彖辞曰:「坤二五之乾,与坎旁通。惠氏易例并有旁通卦变以及旁通相应等例,各举虞注小畜、履、睽、鼎诸卦以说明,详见原书。」


  七、八宫。京房之易有八宫卦,其说出于京氏易传积算法。荀爽、陆绩、干宝等,皆以此说解易。惠氏易汉学有京氏八宫卦次图,以六十四卦分为八宫,乾震坎艮为阳四宫,坤巽离兑为阴四宫,依此次序,从乾卦开始,每卦初爻为一世,二爻为二世,以至上爻为上世。一世至五世,每一变即为另一卦,上世不变,而返四爻,变为游魂卦,然后内卦三爻全体还复,而为归魂卦。此即三才六位以及系辞上传说的「游魂为变」之义。京氏积算法说:「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八纯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八宫六十四卦以乾为首,兹以干宫世变返复为例,介绍如下:余可类推。   亁。 一世变为姤。 二世变为遁。 三世变为否,下体成坤。 四世变为观。 五世变为剥。 因为上世不变,而返于四,上体成离,变为火地晋,称为游魂卦。 下体皆复为乾,变为火天大有,称为归魂卦。


  读周易汉注,如读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先了解以上几条汉儒说易的体例,自然便利多了。然须注意者李氏集解博采三十五家之说,其中焦京之学,以及孟氏的一部分学说,皆是术数家言,如皮锡瑞的经学通论所说,焦延寿、京房之学,明阴阳术数,为易之别传。孟喜的卦气,郑康成的爻辰,也都是易之别传。皮氏之论固难得到一般汉易学家的同意,但一切象数可为研求经义之参考,而不流为术数家推衍灾异之用,此一治易态度应无疑议。

 

【 略识图书 】


  四库全书总目说:「汉儒言易,多主象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岐出图书一派。」图书学说远异于义理学派,也与汉儒的象数学派不同,后世诸儒为此争论不已,或说图书是宋人假托之作,不可以解经,或说图书理数出自天然,非后人所能臆造,以此说易未尝不可。究竟此派学说如何,不妨从以下几点窥其大概。


  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颖达疏:「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系辞传文及郑注,虽有太极图书之说,但无图象,至宋代,始有图象出现。宋朱震在他所著的汉上易集传里,将图书传授的原委说得很详细,宋史儒林传记载朱氏此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作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篇。」宋史道学邵雍传所说比较简单,大致与此相符。


  传图书之学,始于华山道士陈抟图南,盛于刘牧与邵雍,但刘氏以为,河图之数为四十五,洛书之数为五十五,邵子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四十五数为洛书。刘学在宋仁宗时颇为盛行,后来朱子从蔡元定的意见,取邵子的河图洛书,与先天大小方圆各图,以及文王八卦次序方位图等,加上他自己改订的卦变图,共有九图,列在他的周易本义卷首,同时他又著易学启蒙,阐明邵子之学,邵学于是兴起。


  朱子但载九图于本义之首,未载陈抟所抟所抟的先天图。据赵撝谦六书本义说:「天地自然之图,伏羲氏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胡渭易图明辨以为此图就是陈抟传下来的先天图,也叫做太极图,其自然而然之妙,非窃窥造化阴阳之秘者,亦不能为也,但不可指以为伏羲之河图耳。此图据说蔡元定在其晚年得之,不久即病卒,所以朱子亦未之见,蔡死后,秘藏于家,至明初始传出。但胡渭以为,此图朱子或者见过,也许朱子因为此图出于陈抟,源自魏伯阳的参同契,不若河图五十五点出自系辞传「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为有根柢,故未与九图一同载出。


  本义首列的九图,其下皆有说明。河图有五十五个黑白点,即是天地之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洛书黑白四十五点,分布为龟的形象。其后依次为: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朱子称为伏羲四图,其说皆出于邵氏,即所谓先天之学。再其后为: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最后就是卦变图,以明彖传中的卦变之义。


  陈抟图书之学,传到邵子,经朱子与蔡元定阐述之后,颇多儒生以此说易,明儒来知德的伏羲文王错综图说,最为显著。但非议图书的人也不少,且举几条重要的议论:元儒陈应润著周易爻变义蕴,认为先天诸图杂以参同契炉火之说,皆非周易本旨,只是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又谓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二气五行之说,自是一家的议论,不可释易。清儒黄宗炎作周易象辞,附寻门余录及图书辨惑,他说,周易未经秦火,不应另有秘图,由道家藏匿,至陈抟始出现。又说陈抟的图书是道家养生之术。胡渭著易图明辨,详辨河图、洛书、五行、九宫、参同契、先天图、太极图、龙图、易数钩隐图、启蒙图书、先天古易,后天之学,卦变,象数流弊。引经据典,互相参证,穷溯图书本末,使学者知图书之说乃修炼术数二家旁分易学之支流,而不是易学的根柢。确实大有功于经学。


  宋史隐逸传说,陈抟字图南,五代后唐时人,隐居华山修炼道术,到了宋朝,太宗赐号他为希夷先生。他在临终前,亲书数百言陈给太宗,约定日期,化形在石室中,如期而卒,经过七日,肢体犹温,洞口有五色云,弥月不散。平生好读周易,手不释卷,能知他人心意,例如他的齐中有一个大瓢挂在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而未启口,抟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意,盖欲吾瓢耳。」即呼侍者取瓢与之。贾道士大惊,以为神人。


  宋史道学传说,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师事李之才,受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之才之传,还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司马光事他为兄长,程颢赞美他的学问为内圣外王之学,程颐因为他遇事而能前知,尝赞美他说:「其心虚明,自能知之。」


  由宋史所记陈邵二人的修养看来,可知图书之学,始由陈抟研究周易而发明,邵雍温故而续有新的创见,当可证明胡渭诸儒所辨不虚。这在株守义理或汉学家看来,是为离经而不可取,然而易理广大悉备,陈邵的图书之学虽属自创,未尝不是易中之一义,后人拿来为学易之一助,也未尝不可,但不可像后世图书学派那样执此为学易的唯一方法,更不可由图书学易而走入道家炼丹之途。易经是学为圣人的学问,拿来学长生不老,岂不怕孔夫子笑为牛刀割鸡。


  河图洛书之学其图甚多,现在选出六个图附在后面,略供参考。


 


【 折中诸说 】


   自汉至今,诸儒说易,或主象数,或主义理,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学者研读周易,不能不读诸儒的注解,但如不小心,难免为偏见所蔽。司马迁作孔子世家赞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吾人学易,如能以孔子的十翼折中诸儒之说,自可不惑于门户之争,而无偏无蔽的探索于圣经。


  伏羲画卦,文王周公系辞释卦释爻,卦与系辞皆名为经。文王释卦之辞名为彖辞,周公释爻之辞名为象辞。彖辞随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二篇,是为二篇经文。孔子所作的十翼,名为十传,是为释经而作。其彖传象传亦随经文分为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此为十篇传文的前四篇。其余六篇是文言传、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依孔颖达正义说,彖传是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象传分为大象小象,大象是总象一卦,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小象是分释六爻之象辞,如释乾卦爻辞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以至「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其它各卦皆如此类。


  文言传专释乾坤二卦。姚信、孔颖达,皆引系辞下传说,乾坤其易之门,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此二卦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


  系辞传是周易通论,不附于经,别自分为上下二篇。孔氏正义引何氏说,上篇明无,下篇明几,幷引系辞上传:「易有太极。」太极即是无。又:「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也是说无。下传:「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是从无入有之意。何楷古周易订诂以为,系辞传是孔子统论一经之卦爻大体凡例,以其无经可附,故自分上下。或谓简编重大,是以分之。


  说卦传的意义,孔氏正义说,伏羲氏画八卦后,重为六十四卦,其以三画重为六画之意未明,而八卦为六十四卦之本,其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象,也未显见,所以夫子以此备说重卦之由,以及八卦所为之象。


  序卦传是解释文王所序六十四卦的先后相次之义。来矣鲜说:「孔子分明恐后儒杂乱文王之序卦,故借此一端之理以序之。」


  杂卦传是说明序卦以外的错综之义。韩康伯说:「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来矣鲜以为,杂卦就是杂乱文王之序卦。孔子恐后学以序卦为定理,不知其中有错综二体,故杂乱其卦,前者居于后,后者居于前,止将二体两卦有错有综者下释其意。故乾刚坤柔比乐师忧是也。使非有此杂卦,象必失其传矣。来氏据系辞上传「错综其数」以论易象,故于杂卦传解释错综之义特别详细。


  历代诸儒说易,无论说象者、说数者、说义理者,以至焦京学者、图书学者,皆有偏执,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然而孔子十篇传文,说大衍之数,卦爻之象,形上形下,显仁藏用,顺性命之理,序人伦之道,何有所偏。吾人研读周易,开始读一家注解,尚无疑问。如读两家以上之注,便会发生问题,此说也有道理,彼说也有道理,彼此之说,大异其趣,不知如何采择。读的注解愈多,愈感困难。此须折中于夫子,拿十翼作尺度,衡量诸说,是则是,非则非,各种问题自能解决。

 

【 明体达用 】


   周易有经有传,又有历代诸儒的解说,研读周易应该从何读起。此一问题,儒者解答不一。如依多数主张,则须先读孔子十翼中的说卦传,次读上下系辞传,然后读上下经。这个次序大致不差。但是一部周易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象数繁杂,义理深奥,愈读愈感觉困难。因此,在读上下系辞传时,应该注意探究周易的本体,然后读经时可以执简驭繁,深入研求经义。


  何谓周易本体,系辞上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次第生起观之,便知太极就是周易的本体。再以大衍之数而言,以五十茎蓍草,揲蓍求卦,先取出一茎不用,然后用四十九茎,依法求之,为入用之数。其一不用之数即示本体无为之义。所以韩康伯注引王弼之说:「斯易之太极也。」


  本体无名,无名则无人知有本体,所以孔子名易之本体为太极。太极一词如何解释,系辞上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韩氏注:「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易纬乾凿度以为易之德是「光明四通,效易立节。虚无感动,清净照哲。」郑康成注:「效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乾凿度又说:「易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由以上诸义,可以略知,太极无形,而有实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动则无思无为,感通则起作用。由不动之体而起感通作用时,便有阴阳明暗的意念分别,此即太极生两仪之义。生两仪以至生四象生八卦,这几个生字不是母体生子体的意思,而是太极自体由寂静而感动时所显现的各种形象。就形象而言,无论宇宙人生,都有盈虚消息,可谓是生,生则有灭,但就太极而言,万象虽有生灭,本体幷无生灭。比喻海水所起的波浪,波起,可说是生,波伏,可说是灭,但是海水不随波浪生灭,起伏生灭是其形象,不随形象生灭是其本体。虽然海水不随波浪生灭,但海水与波浪未尝分离。太极与万象即如此喻。动植矿物,流水行云,森罗万象,无一不以太极为体,无一能离太极之外,吾人身心全体就是一太极。


  易之本体,由伏羲氏观象发现,因而画卦教人。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俯仰观象,发现本体,于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作八卦,一以通神明之德,一以类万物之情。


  学者读经,即从八卦观想,一则从八卦而观重为六十四卦,以类辨万物变化之情,一则从八卦而观四象两仪,以通太极神明之德。万物变化之情在六画卦的六爻虚位上周流显现,物变而位不变,即藉不变之位观其变化之情。万物变化,或吉或凶,能够类辨其情,便能知所趋避。但是人情皆有偏私之弊,以偏私之情趋吉避凶,非常有限,甚至无法趋避,緃能趋避,也不是大吉大凶。如欲趋避大吉大凶,如国家兴亡,个人生死,则非神明之德不可。所以读易必须明体,唯有明体,始能发挥大用。本体发明至究竟,即为圣人,文王演易兴周,孔子传易,为中华文化点起不灭的明灯,永为人类照明。易为圣贤之学,读易即为希圣希贤,以此读易,则于经义自可深求。

 

【 观象玩占 】


   系辞上传说:「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孔子教人如何学易,即在平时观象玩辞,有事占筮,则观变玩占。


  学易观象就是依卦而观。先认识八卦所含的万象,如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详见说卦传。次观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总观一卦有一卦之象,分观六爻有六爻之象。卦爻所含诸象各有广泛的义蕴,例如水象,有险阻义,有利济义。火能照明,也能焚物。水火相攻,也能相济。其它诸象莫不皆然。不读圣人所系的文辞,则不能了解这些意义。所以系辞上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说:「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彖是文王所作的卦辞,系在每卦之下,如:「乾,元亨利贞。」爻辞是周公所作,亦名象辞,系在每爻之下,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系辞传所说玩辞,即指研读彖辞象辞而言,但孔子所作的彖传象传,学者必须一并研读。经文中凡有「彖曰」的就是彖传,凡有「象曰」的就是「象传」。


  观变玩占,先观卦爻的变化。六画卦中,一爻变,一卦尽变。六爻皆从揲蓍而得,揲蓍求卦叫做筮,诸儒所说的筮法不尽相同,但以系辞上传大衍之数章为依据。其法以五十茎蓍草,去一不用,而用四十九茎,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诸程序,而为一变,三变而成一爻,十八变而成一卦。在三变而成一爻时,视其过揲的蓍草之数,亦名策数,或为三十六,或为二十四,或为二十八,或为三十二,再以四数揲之,则三十六得九为老阳,二十四得六为老阴,二十八得七为少阳,三十二得八为少阴。老变,而少不变。老变就是老阴变为少阳,老阳变为少阴。筮得一卦之后,则视变爻情况而占吉凶。


  诸儒所传六爻占法,大都依据左传所载的占例,有详略之异。简要的说,一卦六爻中,如无老阴或老阳者,此即六爻皆不变,则以卦辞为占。如六爻中有一爻变者,即以所变的爻辞为占。如有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为占。如有三爻以至五爻变,一律视为六爻不变之例,皆以卦辞为占。如六爻皆变,除乾卦用九坤卦用六之外,其余各卦皆以由本卦变为「之卦」的卦辞为占。


  以下且举左传一爻之变的占例,以资参考,荘公二十二年,周史筮陈仲敬:「遇观 之否  ,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即以观卦六四爻辞为占。又曰:「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其在子孙。坤、土也。巽、风也。亁、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六四变,其外卦巽变为乾,所以说「风为天。」六四既变,其「之卦」为否,则否卦二三四爻互体为艮山,所以又有山象。左传所载的占例很多,今举一例,见其一隅。


  周易以变者为占,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实际就是老阳九与老阴六两种变爻而已。观变玩占基于观象玩辞,学者平时即从上下经九六诸爻观索万象,玩味系辞,久则仰观俯察,天地人物一切实景,无非卦爻变化,吉凶悔吝之几,存乎一心。到了此时,占也可,不占也可,无往而不可玩。

 

【 俯仰而观 】


   学易,在具有一般研读能力后,应当在一个字上用功,这个字就是观。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传也说:「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伏羲氏仰观俯察之后,始作八卦,以至重为六十四卦,无非教人藉卦而观万象。因此,吾人读卦,自须随卦而观天地人物,这才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之本然。


  观是观察,也就是深入研究的意思。易学广大悉备,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研究的范围广大无涯,因此必须先观卦爻。


  系辞下传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古注六虚就是六位。一卦六爻之位何以称为六虚,孔氏正义说:「位本无体,因爻始见,故称虚也。」六位固然空虚,六爻也不是在六位上安居不动。周易以变者为占,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实际是老阳九与老阴六两个变爻而已。这两个变爻变动不息,周遍流行,但是流不出六位之外,所以孔子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位有上下之分,九六之爻周流于六虚之间,或上或下,不是常居在某一位上,所以说:「上下无常。」刚是阳爻,柔是阴爻,阴阳两相交易,或以阴易阳,或以阳易阴,此即「刚柔相易。」


  变动无常是所有卦爻的通义,研读周易即须将卦爻六位转移为天地人以及各类动物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无时无物而不变动。天有星辰风雨寒暑之变,地有沧海桑田之变,人与各类动物有个体的生死相易之变,群体的有风俗淳浇与国家兴亡之变。宇宙万有虽然广大而复杂,但就这通义而言,皆是无常而已。


  综观天地人物,了解万有无常,则得易学的变易之义。这还不够,尚须继续研究变易的由来,以求解决无常的问题。


  系辞上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又计易轻上下篇策数:「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其后又有一章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说明,宇宙万有来自太极,太极即为宇宙万有的本体,其在有性命的人与动物,即为本性。既知万物之数皆由太极而来,则任何一物一数皆是太极,而万有无常即得转为一体真常,于是大观万有,任其周流上下,无往而不自在。


  由观万象而解无常之义,由观无常而解真常之义,进而依此所观的义理付诸修为,以希成就圣人。修为必须有可循之道,方有成果。


  系辞上传第一章就说:「天尊地卑,亁坤定矣。」又说:「亁道成男,坤道成女。」修为圣人,所须依循之道,就是顺乎天然之序,尽乎人伦之分。这个天然之序就是天尊地卑。吾人在天地之间,依此尊卑之序,必须顶天立地,不能顶地立天。荀爽等诸儒解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两句,乾初适坤为震,二适坤为坎,三适坤为艮,以成三男。坤初适乾为巽,二适乾为离,三适乾为兑,以成三女。由乾坤父母生三男三女,成为八口之家,此即八卦所含的伦常之道。这个伦常就是父慈子孝等,各尽其分。学易而欲有成者,或者虽不学易而欲保持人格者,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天然之序,人伦之分,决定不能变迁,变则必召大祸。此即易名三义中的不易之义。

 

【 生死流变 】


   易学以变为占,一卦六爻,无非解说变化之道。学易就其变易之义而言,自一己的身心,与人群社会,以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时而不变动。这种变动,令人最感烦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就是生死流变。此一无奈的问题,如不研读卦爻,则不了解,虽然研读卦爻,如不研读系辞传,亦不了解。


  系辞上传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生死流变的意义,深蕴于卦爻之中,不经孔子阐明,无人能够发觉。这几句系辞传文就是阐发卦爻的义蕴。


  系传韩氏注:「死生者,终始之数也。」李氏集解引九家易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又说:「交合,泰时,春也。分离,否时,秋也。」虞翻说:「魂,阳物,谓乾神也。变,谓坤鬼。乾纯粹精,故主为物。乾流坤体,变成万物,故游魂为变也。」郑康成说:「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数,九六金水之数。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京氏易有游魂归魂之卦,皆就卦魂而言。


  诸儒解此系传,不离卦爻,但是解说卦爻就是解说宇宙人生种种事实,因此系传阐发卦爻的死生义蕴,就是吾人的生死问题,精气游魂与鬼神情状就是人类与各种异类生死互变的意义。


  就事实说,吾人生命始于父母阴阳交合之际,自己的游魂投入母胎,藉父母的精气而成身形,即「精气为物」之义,此称为生。吾人生命终于身体衰老,阴阳分离,由此魂失其所,此称为死。魂既失所,再为游魂,再遇阴阳交合,而感气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游魂为变」之义。游魂为变是死生之际的一大转变,但这转变后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生,这要看他生前是何居心而定,居心在人可以仍旧为人,居心在鬼神,在其它动物,则为鬼神或其它动物。


  俗儒不知身死而魂不灭,更不知人与异类生死互变,往往将「死生之说」以及「游魂为变」曲解其义,误人不浅。学易须学君子儒,一则探索系传原理,一则博采史事证明。如春秋昭公七年左氏传:「昔尧殛鲧子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又据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大夫伯有在一场政争中被人杀害,至昭公七年,以厉鬼出现,报复仇人,郑国人群大惊逃避。又如淮南子俶真训说,昔有公牛哀,病七日,化为虎。隋书韩擒虎传说,韩擒虎死后作阎罗王。类似事实记在史书中,难以枚举,皆足以证明人与异类互为转变之理,亦皆可为系传的注解。


  研读系传,了解卦爻中的死生游魂之义,就应该正视多生以来的生死大问题,进而探求解决之道,这才合乎圣人作易的本旨。解决生死问题,必须了解生死来源,始能对治。昔日子路问死,孔子答复:「未知生,焉知死。」此意是说,知死必须知生。生死相待而起,如果尚未知生,何能真正知死。欲能知生知死,唯须原始反终。原始,则知游魂趣入阴阳交合之境,始有生命。反终,既有生命之始,必有生命之终。终而复始,死后又生,犹如长流,永远不断。所以系传不说生死,而说死生,即含生死不断之义。诚欲了断生死,则须解决游魂趣境的问题。游魂趣境是多生贪爱的习气使然,遇境不由自主,必与所遇之境气分相投而趣入。解决之道,唯在生前转变心理,去其贪爱之心。此心去之实难,更须如孔氏正义所说的「原穷事物之初始。」原穷到极处,就是要研究「太极生两仪」的意义,以明无生之理,方能彻底解决。太极是自心之本体,寂然不动,本来无生,其生两仪,只是生起阴阳相对的概念而已,这是假说的生。生既是假,死又何尝是真实。真实只有太极的一真本体,明此本体,则明无生,无生则无死。这是真正能知生死,唯有真知生死,方能了断生死。


  学易首须了解真假,然后即须舍假归真。所谓假,即自阴阳两仪以下,四象、八卦、六爻之位,一切皆是。所谓真,唯是太极。舍假归真,不是离开两仪四象八卦六位,而是就两仪四象八卦六位认取太极。太极是体,两仪以下一切是相。相假体真,不取假相,就是归真。犹如水之与波不能分离,只要不取波相,不随波逐流,当下即是见水。如此终日研读卦爻,即是终日研读宇宙万有,终日不取万有假相,终日所见无非太极。修学圣人由此可以成就,生死游魂问题自然化为乌有。

 

【 大衍之数 】


  秦始皇焚书时,周易因李斯视为卜筮之书而幸免。其实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岂但为卜筮而已。然而孔子在系辞上传里也说过:「以卜筮者尚其占。」学易自须玩占,玩占则不能不了解卜筮。卜是灼龟为兆,取象五行之变,以决疑事,此法久已失传。筮是指蓍草而言,即是揲蓍求卦之意。诸儒所传的筮法不尽相同,但有系辞传所说的大衍之数可资考据。


  系辞上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这段传文显然在阐释大衍之数的道理,但筮法也就藉此传其梗概。筮有规则,称为筮仪,幷须设置蓍室,预备各种用具,以及焚香致敬、命蓍等。这些仪轨此处不必详叙,仅择诸儒的注解,将主要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将藏在竹椟或木椟中的五十茎蓍草取出,以两手执之,熏于香炉,命蓍,然后随取一茎放回椟中,留下四十九茎,也叫四十九策,用来揲蓍。此即「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信手将四十九策分为二分,不需计数。分开后,就放在左右两边,以象两仪。此即「分而为二以象两。」


三、两仪在左边的象天,在右边的象地,即在左边的策数中分出一策象人,挂在右手的小指间,以象天地人三才。此即「挂一以象三。」


四、取左边的蓍草,执于左手,以右手四四揲之。就是以四策为一计数单位,揲之就是数之,一数就是四策,以象一年的春夏秋冬。数到最后,视所余的策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数,即将此奇数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三第四指之间。此即「归奇于扐以象闰。」已经四四数过之策则放回左边。


五、次取右边之策执于右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这也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数到最后,视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数,而将此奇数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间。此即「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已经四四数过之策则放回右边。揲蓍到此,是为第一变。检视扐在左手三四指间的左余之策,以及扐在左手二三指间的右余之策,如左余一策,则右余必三策,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合计左右所余之策,以及在右手小指间的一策,即是一挂二扐的策数,不是五策,就是九策。即将这五策或九策另置一处,第一变即告完成。


六、再将左右两边已经数过的蓍草合起来,检视其数,或是四十四策,或是四十策,再度分二、挂一、揲四、归扐,如第一变这仪。最后检视左右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则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合计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挂在右手小指间的一策,即是一挂二扐的策数,不是四策,就是八策。即将这四策或八策另置一处,是为第二变。


七、又将左右过揲之蓍合起来,检视其数,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如第二变那样分二、挂一、揲四、归扐。最后检视左右所余之策,与第二变同,则将所余之策与挂一之策合之,另置一处,是为第三变。


八、三变而成一爻,计算三变所得挂扐与过揲之策,便知所得何爻。如三变合计得挂扐十三策,以减四十九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的策数是三十六策,以四除之,因为揲蓍时是以四四数之,此处故以四除,则三十六得九,是为老阳,其画为「」,名之为重。如三变合得挂扐二十五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二十四策,四除,得六,是为老阴,其画为「」,名之为交。如三变合得挂扐二十一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二十八策,除以四,得七,是为少阳,其画为「」,名之为单。如三变合得挂扐十七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三十二策,以四除之,得八,是为少阴,其画为「」,名之为拆。


  如是三变而成初爻,即将初爻画在画卦的版上。以下不再命蓍,即用四十九蓍,分二、挂一、揲四、归扐,再经三变而成二爻。以后每三变都是如此。一卦六爻,十八变而成一卦。画卦时,由下往上画。前九变而成三爻,出现一个三画卦于内,即是初二三爻,称为内卦。后九变又出现一个三画卦于外,即是四五上爻,称为外卦。得内卦是小成,得外卦是大成。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大衍之数,有体有用。体是五十茎蓍草去一不用,此一即是太极。韩康伯引王弼之说:「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用是以四十九蓍分二挂一揲四归扐,以象两仪三才四时闰月等,由此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老阳每爻三十六策,老阴每爻二十四策,老阴老阳各一百九十二爻,总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以当万物之数。大衍的衍字,郑康成当演字讲,就是推演其数之义。演数必须五十茎蓍草,故取五十以为大衍之数。观变玩占,了解五十之数体用兼备的意义,即可入道。自汉以来,历代诸儒对于五十之数的解说,各有其异见,学者应当善予采择,以为研究参考。

 

【 形上形下 】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学者观象玩辞,以及观变玩占,必须得其要领,否则难以入观。孔子在系辞上传里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两句话适为提示学者一个简要的入观之门,学者将这两句话熟记在心,则在研究上下经任何一卦一爻时,自有玩味无穷之乐。


  形而上下的意义,先儒解释甚繁,兹选以下五家,以资参考。


  孔氏正义:「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


  朱子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来氏易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如有人身,此躯体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躯体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阴阳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无声无臭,则理也,故谓之道。形而下者,则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谓之器。」


  何氏订诂:「是故阴阳形见于卦画,而在形见于卦画之前者,则为形而上,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故曰道。在形见于卦画之后者,则为形而下,奇偶之陈,有方有体,故曰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即有太极在其中,有人身,即有吾性藏其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


  看了以上各家的解释,可以略知形而上下的意义,而道与器不相离,实为要解。道器虽不相离,但亦不相即,二者有同有异,此义可据大衍之数的学理进一步研究。


  揲蓍求卦之法,取五十茎蓍草,名为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以象太极,其余四十九蓍,依筮法程序,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以至归奇于扐以象闰等,每经三变成为一爻,十八变而成一卦。方筮之初,两仪未分之际,浑然一太极,此即形而上者,亦即是道。两仪既分,阴阳相待,乃有四象八卦,此即形而下者,亦即是器。这也就是系辞上传另一段文字所说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吾人的心性,本有真常,无生无灭,此处生两仪生四象等生字,是出现的意思,也是分辨的意思。两仪四象八卦,皆自太极分辨阴阳,而相继出现其形相,这些形相出于太极,实与太极不相分离,这是道器不相离之义。道器虽不相离,但道是形而上者,无生无灭者,器是形而下者,生灭无常者,所以不能说,道即是器,器即是道,这是道器不相即之义。喻如海水起浪,水与浪未尝相离,但是浪相起灭无常,水性持平如故,所以水与浪又未尝相即。


  了解形上形下的意义,以及道与器的关系,然后可以入观卦爻。先观卦爻皆是形而下者。卦爻变动,出现天地人物万有之形,亦皆是器。凡是形器,皆是生灭无常者。次观卦爻皆由太极生两仪而来。太极之生两仪,实由吾人分辨之心而起,只要吾人不起分辨心,便能灭除生灭之相,而入于道。后观太极是卦爻的本体,卦爻是太极的别相,体真相假,不迷于相,则能明于本体,明于本体则能合理的运用万相。如此观之,久而且熟,可以展放一卦六爻弥于全宇宙,复收全宇宙藏于寂然不动之心,或收或放,无不自如,或出或处,无不自在,观到这样的境界,可谓已得圣人传易之旨。

 

【 极深研机 】


  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辞、变、象、占,韩康伯说:「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孔颖达正义说:「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


  一切器象,皆是形而下者。易为圣人之学,学易唯学圣人,始能兴办有利人群的事业。学圣必须了解形而上学,系辞传此处但以形而下者为圣人所用之道,那是因为形上不离形下,如果不讲形下之学,便如没有卦爻与系辞,那就无从了解太极。故欲明白形上之道,必须由辞变象占着手研究。圣人研究一切器象,皆由仰观俯察,以入于微,始见真理。所以系辞上传又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极深研几即是由器入道的方法,亦即学作圣人的必由之道。


  何谓极深?李氏集解引荀爽说:「谓伏羲画卦,穷极易幽深。」韩氏说:「极未形之理,则曰深。」未形之理就是形而上学。圣人就一切器象穷极幽深,而入无形之道。卦爻皆是变动无常,由无常的万象深观而入未形不变之理,即是极深之义。


  何谓研几,系辞下传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荀爽说:「文王系辞,研尽易几微者也。」韩氏说:「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覩者也。」孔氏正义说:「几,微也,是已动之微。动谓心动事物,初动之时,其理未着,唯纤微而已。若已着之后,则心事显露,不得为几。若未动之前,又寂然顿无,兼亦不得称几也。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故云动之微也。若事着之后,乃成为吉。此几在吉之先,豫前已见,故云吉之先见者也。此直云吉、不云凶者,凡豫前知几,皆向吉而背凶,违凶而就吉,无复有凶,故特云吉也。」


  学者无论平时观象玩辞,或是有事时观变玩占,都要依据孔子所说的极深研几的道理,效法先王仰观俯察,随象入观。一以入观自心本体,即是太极,一以入观自心所起的功用,即是动几。入观自心本体,必须求其心与体合。入观自心功用,先求如颜子之庶几,即在心念初动时,若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是希贤。孔门大贤很多,孔子独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足见庶几也不易得,学者必须勉强学习,学到庶几以后,再求知几,便是希圣。知几更难,更要勉强学习。


  学易的正工夫就是极深研几,这种工夫先就周易上下经练习,练熟以后,不论是否开卷,动念即知入观。如此用功,便是修养圣德,同时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是为君子儒。

 

【 乾坤六子 】


  伏羲氏画卦时,化繁为简,发明阴阳两画,以此画成八卦,再以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于是形而下的形器,以及形而上的道理,尽在卦爻之中。自八卦以至六十四卦,虽然包罗万象,但皆有条不紊,寓有伦理纲常,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皆有解说。


  系辞上传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是乾坤二卦以其阴阳二气相感,而成震坎艮三男与巽离兑三女,合称六子卦。乾坤六子,以自然界而言,就是天地万物的伦常关系,以人类而言,就是父母子女的伦常关系。


  说卦传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是详说乾坤生六子的理由。孔氏正义以此为说明父子之道。索,当求字讲,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依孔氏解释,得父气者为男,得母气者为女。坤初求乾,得乾之气而为震,故曰长男。坤二求得乾气为坎,故曰中男。坤三求得乾气为艮,故曰少男。乾初求得坤气为巽,故曰长女。乾二求得坤气为离,故曰中女。乾三求得坤气为兑,故曰少女。乾坤二气相得,而有六子,以人伦说,就是八口之家,因为来自天然,所以称为天伦。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这是就下经之首咸恒二卦次序,说明夫妇之道不可不久。


  咸卦称为夫妇者,依韩康伯说: 咸,  柔上,而  刚下,感应以相与。夫妇之象,莫美乎斯。韩氏据咸卦彖传解释如此。若依李鼎祚集解,则以咸恒反其类,而为解释,即将  咸卦反过来看,成为  恒卦。恒的上卦震,长男,为夫,下卦巽,长女,为妇,故称夫妇。韩李二氏解释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有其依据。干宝说:「上经始于乾坤,有生之本也。下经始于咸恒,人道之首也。易之兴也,当殷之末世,有妲己之祸,当周之盛德,有三母之功。以言天不地,不生。夫不妇,不成。相须之至,王教之端。故诗以关睢为国风之始,而易于咸恒备论礼义所由生也。」


  序卦传这一节,由天地说到夫妇,由夫妇说到五伦,说明五伦系统出于天然。前面所引的系辞上传以及说卦传,同以八卦说成一个家庭结构。其乾坤二卦,既是父母,又是天地,更可见天地与人以及万物都是井然有序的伦理关系。吾人与家人社会以至与大自然之间,维持正常的伦理,各尽其分而不乱,便是合乎天然的伦常之道。


  吾人学易,如果志在希圣希贤,那就要在「极深而研几」上用工夫。极深,就是深求卦爻的义理而至极处,豁然发觉自心本有通体光明的太极。研几,就是由观察卦爻之几而反观自心初动的一念,即时警觉,使其保持清明,不使其流于昏昧。曾子作大学,就是依此而有格物致知之说。格物致知就是研几。系辞传所说的极深而研几,其极深的工夫由研几而得。研几就是观心,须有心安理得的境遇,方能入观,欲求心安理得的境遇,舍弃伦常,何处可得。

 

【 选修九卦 】


  系辞下传说:「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系辞传在此所说的就是周易。周文王初殷纣王拘於羑里时,在忧患中演易,而作彖辞,发明六十四卦的精深義理,易道由此而兴。


  孔子在系辞传里说明文王兴易之后,即从六十四卦中選出九卦,教人自修其德,以防忧患於未然。这九卦就是:天泽履  ,地山谦  ,地雷復  ,雷风恒  ,山泽损  ,风雷益  ,泽水困  ,水风井  ,以及随风巽  。


  九卦的精義,孔子在彖传象传里各有解释,现在系辞传又分三节特别说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这一节,孔氏正義说:「明九卦各与德为用也。」


  履,卦体天在上,泽在下,上下有分,尊卑有序,这就是履礼,故为德之基。谦,山下於地,有礼讓之義,是德之柄,必须持之不失。復是阳动於初,反復其道。韩氏注:「夫动本於静,语始於默,復者,各反其所始,故为德之本。」各反其所始,就是由动心发语復归於静默。静是寂然不动,默是默而志之。此即復明本心之義。修德以明心为根本,故以復为德之本。


  恒,象传:「君子以立不易方。」守道坚固,故为德之固。损,象传:「君子以懲忿窒欲。」懲止瞋念,窒塞贪欲,便是修德,故为德之脩。益,象传:「君子以见善则遷,有过则改。」遷善改过,其德日益充裕,故为德之裕。


  困,坎险在下,兑悦在上,遭险困之境,能自辩其德,经得起考验,终能和悦的克服困难,故为德之辩。井,姚信引彖传说:「井养而不穷。德居地也。」修德也要像井那样安居在地,养而不穷,故为德之地。巽,虞翻说,巽风,为号令,所以制下,故曰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称而稳。」


  这一节,孔氏正義说:「明九卦之德也。」


  履和而至,据虞翻解说,履与谦旁通,谦卦上体坤,坤为柔,又为和顺。礼以和为贵,和而至,至是恰到好处。此为履之德。谦尊而光,谦以九三退在三阴之下,自卑自晦。来知德以为:「自卑而愈尊,自晦而愈光。」此即谦之德。復小而辨於物,復,一阳生於五阴之下,虽然微小,但这一缐阳光来自本性,即能在一片阴暗中辨明万物。


  恒杂而不厌,杂是男女杂居,恒,外卦震,长男,内卦巽,长女,结为夫妇,人伦之常,所以杂居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君子修德,取山泽损象,以懲忿窒欲。忿欲都是与生俱来的习气,最难革除。懲忿窒欲,先是很感为难,必须勉强懲之窒之,有一分懲窒的工夫,则有一分修德,修德愈增进,则懲窒愈容易,是为先难后易。益长而不设,李氏道平集解纂疏说,益,外体巽,为长,故曰长裕。说文,设,施陈也。自然饶裕,不待设施。彖传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即不设之義也。


  困穷而通,何氏订诂说,下险上说,在险能悦,则有不为困。困者在身虽穷,而道则通。故彖传曰,困而不失其所,亨。是困之德也。井居其所而遷,孔氏正義说:「言井卦居得其所,恒住不移,而能遷其润泽,施惠於外也。」巽称而隐,何氏订诂说,一阴在下,二阳在上,其義入也,伏也。凡有所遲疑顾慮,从權变而入者,皆巽也。故能称量事物之宜,如风之行,而不露其形迹,是巽之德也。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达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義,巽以行權。」


  这一节,孔氏正義说:「论九卦各有施用。」


  履以和行,虞翻引论语:「礼之用,和为贵。」故以和行。谦以制礼,孔氏正義说:「性能谦顺,可以裁制於礼。」復以自知,虞翻引颜子庶几说,有不善未尝不知,故自知也。


  恒以一德,孔氏正義说:「恒能终始不移,是纯一其德也。」损以达害,忿欲之情害己害人,懲忿窒欲,害则远离。益以兴利,荀爽引彖传说,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故兴利也。


  困以寡怨,韩康伯说:「困而不濫,无怨於物。」井以辩義,韩氏说:「施而无私,義之方也。」巽以行權,韩氏说:「權反经而合道,必合乎巽顺,而后可以行權也。」孔氏正義:「巽顺,以既能顺时合宜,故可以行權也。」


  世间无时无处没有忧患,忧患最大者莫过於生死流变,以这九卦来修德,则一切忧患自能解除。修德的德,是太极的功能,本来清浄光明,有照明万象的作用,所以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这功能虽然人人本有,而人人不能自知,以致作用起时,即起阴阳两儀的分别概念,继则出现阴阳相对的境界,形上之道为形下之器所蔽,因而功用不明,故於天下事理不能通达,一切忧患由此发生。復卦的主要取義是恢復太极的光明,復卦的一阳初动,即为太极开始復明,也就是吾人性光始復,性德初明。初復的光明虽然微小,但有自知之明,便有分辨万物是非之用,愈明则用愈广,明到极处,便是聖人。所以九卦以復卦为修德的根本。取義復卦,修復性德,必须履谦恒损益困井巽各卦之德相辅而成,由初復则到通体之復,九卦缺一不可。


  修此九卦,正工夫就是研几,即在起心动念处细密的观察,使其念念復明。修到初復境界,即能发挥为己为人解决忧患问题的功用,到了通体復明时,便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一样,居於聖人地位,为天下人解决一切忧患问题。惟九卦的巽以行權,在性德尚未初復时,只能顺乎聖人言教,不能自行,必待成就聖人之德以后,始能行使自如。虽然行使自如,仍旧不违履礼谦卑,所以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乾坤消息 】


  以卦气解说周易,是汉学家的特色。卦气之说,出于易纬稽览图,四库全书提要以为稽览图「盖即孟喜京房之学所自出,汉世大儒言易者,悉本于此。」清儒惠氏栋所着易汉学,首为卦气图说,卷一有孟氏卦气图,其中辟卦十二,称为消息卦,其实就是乾坤十二画,所以,乾令升注乾坤二卦时,就用消息卦解释十二爻。


  乾氏注乾六爻:「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阳在九二,十二月之时,自临来也。阳在九三,正月之时,自泰来也。阳气在四,二月之时,自大壮来也。阳在九五,三月之时,自夬来也。阳在上九,四月之时也。」


  乾氏注坤六爻:「阴气在初,五月之时,自姤来也。阴气在二,六月之时,自遯来也。阴气在三,七月之时,自否来也。阴气在四,八月之时,自观来也。阴气在五,九月之时,自剥来也。阴在上六,十月之时也。」


  十二消息卦,就是一年十二月阴阳之气消长的现象。以阴消阳称为消,阳气生长称为息。十月是纯坤之卦,阴气满天。到了十一月,一阳始生,坤的内卦变为震,此即地雷复   。阳气续息至九二,是为十二月临,九三为正月泰,九四为二月大壮,九五为三月夬,上九为四月纯乾。到了五月,一阴始生,坤的阴气开始消阳,阴气在初,乾的内卦变为巽,是为天风姤  。阴气续消至二,为六月遯,至三为七月否,至四为八月观,至五为九月剥,至上六为十月纯坤。然后又是十一月复,阴阳消息,循环无穷。如此乾坤十二爻配属十二月阴阳消息。乾氏之注,可一目了然。


  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王辅嗣注:「丰之为用,困于昃食者也。施于未足则尚丰,施于已盈则方溢,不可以为常,故具陈消息之道者也。」孔氏正义说:「此孔子因丰设戒。盛必有衰,自然常理。」又说:「天地日月尚不能我,况于人与鬼神,而能长保盈盛乎。勉令及时修德,仍戒居存虑亡也。」


  从丰彖传以及注疏之意可知,人在天地之间,不能置身于乾坤消息之外,则唯有「及时修德」以及「居存虑亡」,始能解决无常的问题,以及在无常中如何防杜凶祸。而修德与虑亡的含义即在乾坤消息之中。如乾「初九,潜龙,勿用。」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乾卦初九来自复卦初九,乾初就是复初。复是十一月卦,适值冬至严寒天气,一阳初生,上有五阴,犹如群小当道。此一微起的阳气须效潜龙,深藏勿用,免为小人所害。虽然深藏,但须修养道德,待时而行。


  坤初来自姤初,姤是五月卦,适值夏至阳气盈盛之时,一阴初生,虽尚微弱,但是秋霜冬冰即由这阴气积聚而成。所以圣人在坤初就警示履霜坚冰至,必须审慎预防。不然便有坤文言所说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人伦惨祸。


  十二消息卦,只是概说十二月阴阳消长,欲知其详,须看孟氏卦气图。此图以六十四卦中的坎离震兑为四方正卦,称为四时方伯,汉书京房传孟康注,称此四卦为方伯监司之官。四卦主管四时,四卦二十四爻分管一年二十四气。其余六十卦,分布于二十月,值日用事,一爻值一日,每卦主值六日七分,共值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合为周天度数。


  六十卦中,又以十二消息卦为辟卦,其余四十八卦为杂卦。辟卦为君,杂卦为臣,臣卦又分公侯大夫卿。易纬稽览图说:「甲子卦气起中孚。」依公、辟、侯、大夫、卿次序值日。十二辟卦除率领诸臣卦值日外,共分领十二月,如十一月复,十二月临,正月泰等,十二卦七十二爻,主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答黄帝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张隐庵注:「候,物气之生长变化也。」惠氏引郑康成注乾凿度说:「每卦生三气,则各得十五日,十二卦,卦各六爻,爻主一候,而一岁之运周焉。」(卦气中之诸卦用事不同,故或一爻主一气,或一爻主一候。)


  卦气之说,大致如此。详见惠氏易汉学所列孟长卿卦气六日七分图与李溉所传的卦气七十二候图。


 

 

  汉儒说卦气,孟喜之外,以京房最为著名,后世学者因以孟京相提并论。孟京学说,皆本于卦气,而后归于人事。亦即以「分卦值日」的方法,藉观风雨寒温气候变化,以占灾异,令人知所趋吉避凶。汉书京房传说,京房多次上疏给汉元帝,预言灭度,近在数月,远在一年,所言屡中。但是所占虽皆应验,要皆不过万事变化的结果。果必有因,如果不明原因,虽以卦气注经,亦难令人了解经义,则所趋吉避凶,实在非常有限。


  阴阳二气,遍布于自然与人生,其于乾坤消息,千变万化,非常复杂。但任何一事都不是偶然发生,如弑父弑君之事,就以消息卦说,远在坤初,一阴生起,以阴消阳,即有其原因。据虞翻注:「坤消至二,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所以坤文言说:「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足见任何灾祸不是偶然。但一阴生起,也不是必然而有弑父弑君之祸,所以坤文言又说:「由辩之不早辩也。」辩是辨明,一阴初生,立即辨明此阴气将有如何后果,及早预防,灾祸当然能免,否则何需学易。


  早辩预防之道,在乎修德,不尚权谋。系辞下传说:「复、德之本也。复、小而辩于物。复、以自知。」复卦阳动于初,即是乾之初九。初九即得乾元之德,所以复是修德之本。复的一阳初起,虽然微小,但有辩明事物的功能。藉此辨物之功,自能明辨是非,所以虞翻注:「有不善,未尝不知。」如此修德,就是礼记大学所说的「明明德」之义,不但可以避凶,一旦明德通体复明,更能破除周流无常的现象,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浑然无碍,圣德完成,无往而不自在。读乾坤二卦,于初九初六之爻,必须深为探索,注意及此。

 

【 根本之忧 】


  周易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在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方今世界大乱,人人都在忧患之中。读易,探求古人所忧之事,及其解决之方,或得一些启发,可以解忧。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据干令升解释,此爻来自姤初六,显示阴气动于三泉之下。以十二月辟卦论之,姤卦用事,当于五月,时方盛夏,何以说到履霜,蓋以阴气既然发动,则驯致其阴柔之道,必然至于九月履霜之时。既至履霜,则必至于十一月坚冰之日。


  自然与人事息息相通,易经讲自然,用意即在人事。春秋时,陈完投奔齐桓公,唐武则天选为太宗才人,安禄山拜杨贵妃为义母,其始皆如初动之阴气,但是由微而著,终于造成大祸,像坚冰那样酷寒。


  坤文言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世间惨祸莫大于同类相残,而弑逆尤其惨极,且为一切大祸之源,所以文言特别警告为人君父者,应当辨察于微,几先防止。


  人人本有光明性德,含蓄良知良能,表现于伦理,自然尽忠尽孝。但起一念物欲,便起一点黑影。物欲愈多,黑影愈盛,而良知愈泯。由此不明道义,只求功利,罪恶繁兴。待其天良丧尽,便作贼臣逆子。贼臣逆子猶可以作,则无恶而不可作。无论是国是家,如果出现这一类人,还有什么前途可言。然而,分析这种大逆,只有一念物欲而来。所以,禹王绝仪狄旨酒,箕子叹纣王象箸,老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曲礼说:「欲不可从」,大学「格物」,司马温公解为格除物欲,其他先儒也都讲「去人欲,存天理」,这都是古圣先贤杜渐防微之言行,可为吾人准则。


  西洋现代思想潮流,则是物质享受。各种学说皆以发展物欲为依归。一般人心为物所蔽,无父无君,只有一己之个体。弑逆暴乱,视为平常。就易理观察,正是坚冰之象。而我国内颇多人士尚不觉悟,仍在盲目主张西化,鄙弃固有伦常道德。这是根本忧患,有识之士,或在文坛,或在讲席,应当奋如椽之笔,振如铎之舌,在文化教育方面,严防夷夏,开导人心,共同维护固有文化,方是解尤之道。

 

【 继绝学 】


  同易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几句话显然是说周文王。在殷纣王时,王族的贤人,像比干、微子、箕子等,都不为纣王所容,而相继遭受迫害。当时为纣王诸侯之一的周文王,也受拘囚之苦。因此,那时可说是天昏地暗的时代。但在那昏暗之中,文王以忧患之心研究易理,乃使易道复兴。今人学周易,除了推崇孔子的功劳,同时也要称颂文王的盛德。


  孔子在周末,鲁君无能,权臣跋扈,无可奈何,只得周游列国,但是列国君臣都不认识圣人,以致大道不能实行。因此,那时也非常黑暗。但孔子不为黑暗所阻,周游归鲁,诲人不倦,整理六经,使中华文化灿然大备。


  秦始皇焚书坑儒,经书除周易之外,都遭大劫,儒生罹难,自不待言。但是儒生坑杀不尽,一般读书人都把经书背诵纯熟,到了汉朝,伏生传书,二戴传礼,毛公传诗,齐鲁诸儒各传论语,于是文化又得昌明。两千多年以来,国家政权虽曾几度沦入异族之手,然而优美的文化竟将异族融合,成为一大民族,在个人方面,学习圣人之道,得有成就者,更不知凡几。


  现在是民权时代,政治民主,然而人心变了,变得喜新厌故,影响所及,传统的文章变为白话,纯粹的国语变得华洋混杂,文字排列直行渐变为横行,由右至左渐变为由左至右,方块字形也变得无法辨认,不能改变的经书也有人在批评窜改。这样变下去,不用秦火,一切经典自然趋于消灭。就文化的时运而言,现在正是箕子明夷之时。生在此时的人士,如果有心挽救文化,便应当追随汉儒,学习孔子文王所整理研究的学问,以继绝学为己任。


  学习圣人的学问,要有两点认识。一是要有学习的工具,一是要有尊敬的心理。学习工具就是学会运用方块字,以及文言文的词句与章法。经文都是文言,经典如宝山,有这工具始能开发。尊敬的心理就是不能批经与改经。西洋学者著书之说,就自己研究所得,未必得到真理,只要在理论上自圆其说,再获其它学者赞成,即能成立,但后来他人有新发现,便可将此学说推翻。所以,西洋学术理论,并非一成不变,批评改正,自是正常之举。但在我国,经典所载,都是圣人所说的真理,千古不能变更,特别是修道方面,学者必须依教奉行,方能得道,如果批改,那是把圣人看作凡夫,把圣经看作普通的学说,道就无从谈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昔时实行科举制度,学者不攻举业,便与当时风气相违,为时代所淘汰。今日有新科举制度,学者不攻新科举,便与今时风气相违,为今日时代所淘汰。学习圣学,显然不与时风相合,有为时代淘汰之虞。然而往深一层看,古圣先贤未尝不受时代淘汰。君子忧道谋道而己,不计其它。

 

【 读易有得方 】


  清儒俞曲园曾经推荐一帖保健良方。他说偶在旧书中发现一纸,题曰:「读易有得方」,不知是何人所传,觉得颇有思理,诚用其方,则五藏皆受其益,洵为却病延年之上剂,因此记录在他所着的「春在堂随笔」中,以广其传。


  这个方剂大意是讲周易艮损颐三卦在医学上的作用。每卦都先引一两句象辞,然后说明保健的效果。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方治心,心之官则思,多思伤心,受之以艮,则随事顺应,无入而不自得矣。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此方治肝治肾,多怒伤肝,多欲伤肾,惩之窒之则肝木不致妄动,而肾水亦易滋长矣。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此方治肺治脾,多言伤肺,多食伤脾,慎焉节焉,可以保肺而健脾矣。


  看了这条笔记,不禁令人好笑。一部大易,兼具形而上的大道,以及形而下的修齐治平之理,这位儒者都置之不谈,只说得一个医术单方,可谓以牛刀割鸡,不解古圣先王画卦系辞之用意。然而,再想,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大道理自是经中所载的重点,医方小道也是此经含义之一,例如占卜,可以作庙算,也可以走江湖,小大之用不拘,只看需用的时候而定,这才见得易的本色。


  不论何时,健康长寿当为人人所需求。欲得长寿,必须仁民爱物。欲得健康,必须保养五臓。五臓保养好了,则无病患,然后健康可以长保。俞氏所荐的方剂,已将五臓受益说得很明白,不需赘语,以下且依易经诸注,略述艮损颐三卦象辞要义,藉明这个方剂实有所本,而且在养生之外,更有养德之功。


  周易艮卦之前是震卦。震为雷,雷必动。依序卦说,物不可以终动,在适当的时候必须止之,故受之以艮。艮有止义,三画一阳穷止在上,象山之止,六画山上加山,止之又止。其中互体,有坎,又有震。震欲出动,坎为思,为隐伏,止之不动。所以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处在动乱时代,当知即是受艮之时,不为非分之思,可以无咎。


  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损是兑下艮上。艮为山,兑为泽,故曰山下有泽。损卦本来是地天泰卦,以坤的上六,下处乾三,以乾的九三,上升坤六,如此损下益上,便成损卦,故曰损。原来的泰卦,乾阳刚武为忿,坤阴吝啬为欲,变损之后,乾成兑悦,故曰惩忿,坤成艮止,故曰窒欲。君子学损,能以惩忿窒欲,损己益人,依序卦之理,自损不已,必当受益,所以损卦之后,就是益卦。天道好还,甚为显然。


  颐卦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颐,震下艮上,震为雷,艮为山,故曰山下有雷。雷有声,为号令,象言语。互体二至四爻,以及三至五爻,皆是坤,坤载物以养人,有饮食之义。震动于下,艮止在上,故曰慎言语,节饮食。颐义是养,君子言出乎身,加乎民,不可不慎,慎言语即为养人。饮食不节,则残贼群生,节饮食即为养物。养人养物,即养自己之德。


  无论何人,一旦多思、多忿、多欲、多言、多饮食,则不但自身五臓受害,而且害人害物,又害自己的天良。偏偏现代环境最易令人增长这五多。前述良方,似乎预为今世所设。某儒读易,确有所得。

 

【 谦受益 】


  国学讲做人之道,必须去骄傲,学谦虚。骄傲的人自大自满,不肯与人平等相处,更不会虚心向人求教,终必孤陋一生。谦虚的人则能尊重他人,不耻下问,必能进德修业,成就真才实学。所以,易经说:「谦、亨,君子有终」,论语泰伯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是孔子所尊敬的圣人,当然不会骄傲,孔子是以假设之辞戒人而已,其实周公最讲求不骄不吝,韩诗外传说他的儿子伯禽受封将赴鲁国时,他特别告诫伯禽,无以鲁国骄士,并叙他自己如何待人接物,虽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然后他训示伯禽: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这些都是周公的谦德,也是中华礼乐的精神。


  周易六十四卦,只有谦卦六爻皆吉,所以卦下系辞:「谦,亨,君子有终」,象传:「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卦是艮下坤上,据郑康成解释:「艮为山,坤为地,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亨者,嘉会之礼,以谦为主。谦者,自贬损以下人,唯艮之坚固,坤之厚顺,乃能终之,故君子之人有终也」。何玄子古周易订诂说:「合二卦言之,内艮为止,则退己而不进,外坤为顺,则让人而不争,所以为谦也」。又说:「裒,取己之多,以增益人之寡。若此者,所以称量物之不齐,而平其施。盖损高增卑,以趣于平,视物我若一体而已。即如以善同人,则贤不消平矣。以财分人,则贫富平矣。以位下人,则贵贱平矣。夫然,始为有而不居,故谓之谦。非若世之人,心实自多,而谬为恭敬之谓谦也。」


  谁都知道,山比地高,何能降于地下?然圣人设卦系辞,并非颠倒事实,从实质言,如中庸所说,今夫地,一撮土之多,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地与山同是土石积成,何有高下之异,而且今日高山,安知异日不会变为大海,今日海底,安知异日不会变为山峰。再从方位言,大家都认为,在我们头顶上的是上,在脚底下的是下,但如顺脚而下,直线穿过地球的另一面,不变方向,继续直线延伸,则在地球另一面的人看来,竟是往上直升。由此观之,高下本是假相。自然界如此,人世间亦如此。名位不同,德性平等。中庸率性修道,没有资格限制,谁肯修道,谁就能以得道。修道的人了解平等意义,从而学周公,守之以恭,以俭、以卑、以畏、以愚、以浅、实为理之当然,而骄傲者自是与真理相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内流行这样一句话:「值得骄傲」。常见某些人在谈话时,或讲演时,说到得意之处,「骄傲」便脱口而出。这句话实与我传统文化不能相容,即使说「值得骄傲」的人也未必愿做骄傲者,他只是习焉不察罢了。但一句不合理的话说惯了,听惯了,便会积非成是,反致疑惑圣言,因此,习焉不察者应该及早察之,而慎勿再习。

 

【卜筮之道 】


  一部易经,广大悉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秦始皇焚书时,李斯只见易经是卜筮之书,所以未投秦火,这是一大幸事。然而一部大易决不像李斯所见的那样简单。就以卜筮而论,小而言之,可以趋吉避凶,讲到高深处,则如系辞传所说:「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再就义理而论,由有形的卦爻,到形而上的大道,更是超凡入圣的境界。所以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周易是讲变化之道的经书,但变化是事相,是作用,事必有理,用必有礼,理体则不变,所以易经有变动的事用,有不变的理体。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是解释不变的理体。形而下的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是解释变化的事用。理体是事用的根源,事用是理体的显现,两者不可分离。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太极未生两仪之前,只是浑然不动的理体,不见森罗万象。既生两仪之后,便有四象八卦,则是变动不居的事用。


  八卦每一卦由三爻构成,再由八卦重之而为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构成,这些都是符号,代表天地人动植矿等万有事物。学易须先认识这些符号,及其代表的种种事物,再研究卦爻变动的法则,以及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周易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上下经系辞彖象文言,都要研读,然后始能观变玩占。最后必须思维,人世间与自然界,一切现象瞬息万变。每一变化都有吉凶祸福之几,而一切变化尽摄在一卦的六爻之中,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又说:「周流六虚,上下无常」,且以人类为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心隐微变化,以及死生之际的显著变化,尽在这虚设的六道卦爻中来回转变,不能休息,惟有超出六虚,始能不受困扰。要超出六虚,则须想见六虚是来自太极所生的阴阳两仪,而阴阳两仪只是一明一暗的幻影。只要看破这幻影,便能打破时空假相,而归于形而上的理体,死生周流的问题自然解决。


  周易确是一部奇书,奇妙之处就在由事入理,摄用归体,也就是寓大道于卜筮之中。但是摄用归体并不容易,必须用真实的功夫,那就要举心动念都须观察有无过失,到了无过的境界,可谓工夫已熟,成就圣人的修养。孔圣人不自以为圣,所以只期许无大过。

 

【 儒家三世学说 】


  儒家的学问广大精微,不论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无所不包。孔门弟子虽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之分,但每一位贤哲所学都非常渊博,凡是不知道的事情,都要虚心求其知道,所以都能成为大贤人。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一章,便是很好的例子。


  子路虽以政事见长,然而他觉得事鬼神以及死的问题尚不了解,所以问「事鬼神」,孔子答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继之「敢问死」,孔子则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这样答覆子路,並不是否定子路所问的问题,而是指示子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唯有能事人,方能事鬼神,想知道死后的状况,必须知道生前的状况。这是儒家三世的学理,在这里很扼要的显示出来,想獲进一步的了解,则须从周易中研求。


  周易系辞传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遊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何玄子古周易订诂解释:「原始反终,以卦体言。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后。精气游魂,以卦变言。精属阴,气属阳,精气在卦,则为阴阳之物。云游魂者,即卦之魂。京氏易有游魂归魂之卦,皆以魂言。」


  姚配中周易姚氏学解释:「易之在物,自始及终,穷则变,变则化,此终而彼始,此死而彼生,阴阳消息各有舍也。郑康成曰,精气谓七八也,遊魂谓九六也。案阴阳之数正於七八,故精气为物,卦画也。九六者,阴阳之老,七八之变,故遊魂为变,爻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交合泰时,春也。分离否时,秋也。」


  以上各家注解,虽然都是象数,但是系辞传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爻变化,就是天地人等万物的变化。所以阴阳二画即是阴阳二种精气,来往不定的卦中遊魂即是一切动物的灵魂。当阴阳二气交合时,遊魂遇见,便与之结合,而成为三和合体,这就是生。春秋荘公三年穀梁传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可为参考。这个三和合体由生而长必须一直和合,一旦不能维持和合时,便须分离,这就是死。分离之后,灵魂再去遊蕩,遇见另外的阴阳交合时,再去与之结为新的三和合体,又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这样死生不断,所以系辞传说为「死生」,而不说为「生死」。尚须注意的是阴阳二气不专指人类而言,而是包括人类鬼神以及其他各种动物。由此可知。死生变化非常複杂,如不研究周易,则不能了解。


  孔子又在系辞传里说:「聖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遷。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虚就是六画卦位,六位本无,由六爻显示才有,故名为虚。研究周易,要旨就是观察在六虚中千变万化的宇宙人生,发现吉凶之几,知所趨避。凶之最大最难避去的就是在六虚中死生周流,吉之最徹底最需趨就的即为超脱六虚,不再周流,而归太极。


  论语一书往往有最难注解之处,季路问事鬼神章,虽是简短的几句问答,但其文義十分深奥,如不了解易经中遊魂为变的道理,或者虽知而囿於成见,那就必然谬注或曲解孔子答復子路的原意。因此,凡是虚心求知的学者,必须捨弃一切谬注曲解,放开眼光,圆见经文所含的事理,方能求到纯正的儒学。

 

【读易的趣味 】


  儒学根本典籍即在五经,五经中的周易是一部广大悉备之书。全书虽只六十四卦,每卦只有六爻,然而宇宙人生一切道理无不含在其中,而且一一道理,又因人人所见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这就如系辞传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见仁见智者所见千差万别,但皆不出于易学形而上下之外,可见其含义确实无尽,随人见解,应用无穷。


  研读周易,要有玩辞玩占的兴趣,如系辞传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然后始能领会其义理,但所领会的义理须以卦爻所含的事象为依据。例如坤卦初爻:「履霜,坚冰至」,这里的霜冰,以及履霜的「履」字,都不是凭空而来。干令升以卦气解释,以阴消阳,开始于五月姤卦初六,完成于九月剥卦上九,消到十月,剥尽而成纯坤。所以坤初自姤而来,时当五月,此时阴气开始动于三泉之下。卦的下画为地,地为人所践履,三泉之下阴气既动,必然逐渐消阳,至于九月剥。九月为季秋,开始降霜,故云履霜。既至履霜,则必至于十月坤。十月为孟冬,水始结冰,故云坚冰至。


  卦爻是代表宇宙万有的符号,读易即从这简单的符号发现复杂的万象。如读坤卦初爻,首先发现一点阴气始生于地下,次则观察这一点阴气潜滋暗长,愈长愈盛,终至霜气逼人。读易者此时虽然还在盛夏,但其心中的感受,已如置身在冰霜的天地。接之研读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由气象到事理,一层一层的玩味,其味无穷,所以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读易,无论观象玩辞,或是观变玩占,大意都是要知几应变。不能知几,一定是兴味索然。甚幺是「几」,系辞传说:「几者动之微」,又说:「知几其神乎」。然而「几」由卦爻显示,卦爻源于太极,太极即在人心,知几应当不难,但因蔽于形而下学,便转易知而为难知。因此,读易必须着眼于形而上学,打破时空的界限,诚心以求,始能得其全体大用。

 

【惩忿窒欲 】


  普通人都有情感,而且种类很多,礼记礼运篇说有七种,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不用学习,触境就能发生。既生之后,则必继续发展,如不节制,即能蒙蔽理性,由是引起种种苦恼。七情之中,尤以怒欲二者予人苦恼最深,所以孔子在周易中说:「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象,是易经中的象辞。损,是损卦,由八卦中的兑艮二卦构成。兑为泽,艮为山。兑是损卦中的下卦,艮是损卦中的上卦。故云:「山下有泽」。卦名为「损」,即彖辞所说的「损下益上」之义。据郑康成解释,山在地上,泽在地下,山所以能高出于地上,乃因泽能自损,泽自损到地下,使自己成为泽,以所损出之土使山增高,成其为山。这是损卦中的自然现象。孔子以这现象指归人事,教人从卦学习损己利人的行为,以修养其道德。而损己利人的基本涵养就是惩忿窒欲。惩作止字讲,惩又通征,郑康成说:「征犹清也」,皆能讲通,忿是讲通,忿是忿怒,窒是窒塞,欲是贪欲。这些意义也都取自卦中之象,不必详说,而卦象都是来自天然的法则,所以惩忿窒欲是顺乎天然的道理。


  在崇尚物欲的时代,以及时有聚众骂街的时代,一般人对于忿怒与贪欲大都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理所当然,如果有人谈及惩忿窒欲,必然为人所不解。这是现代人读古书的一大障碍。但有不少事实可以助人除去这种障碍,例如国内外层出不穷的凶杀案,原因固然不一,但如能忍一时之忿,也许有很多惨案不致发生。又如伊拉克与伊朗战争,几达八年之久,在停战谈和时,两国的荒郊埋满了战骨,金钱损失无法计算,如果不是当初两国当政者一怒而不可止,则这一长期战争应该可以避免。忿怒之害由此可见一斑。至于贪欲,为害尤烈。欲的种类太多,且以财欲与男女淫欲而言,赌博负债自杀或他杀,抢银行、绑票、撕票、一切罪恶皆是财欲使然,感染梅毒等各种恶疾,尤其是传染最厉害的爱滋病,正在威胁全球,引起这些绝症的罪魁祸首即是淫欲。由这些事实看来,为何要惩忿窒欲,可以不言而喻。


  易经的义理不能只凭所举几个事例就能了然,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惩忿窒欲一语兼含形上形下之义。就形而下说,无论个人或群体,果然能以惩忿窒欲,即能趋吉避凶。就形而上说,惩忿窒欲就是修道。因为人人都有圣人的天性与明德,但为欲等七情所障,以致沦为凡俗之人,其在世间动辄得咎。惟有学为圣人,具备大智大仁大勇,始得自由自在。学为圣人,并无妙诀,但去忿欲诸情,以明明德,以率其性而已。所以惩忿窒欲兼含形而上下而为损卦的重要诠释。


  损卦所讲的自损,确是人所难为之事,但有损必有益,损是损去七情,益是显明性德,去情显性之后,敞开无际的心灵,永无物质世间的拘束与困惑,这是学易者止于至善之境。儒经所以高于一切学说,其故在此。

 

【 学易可以无大过 】


  论语述而篇,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易至于韦编三绝,积功力久,发此感慨,再给我五年或十年,在易上更加深入,可以减少犯大的过失。学周易贵在能「知几」,机者念头起动几微之间,心念一动即加以察觉。学周易可以趋吉避凶,在念头起处即是非分辨得明,使灾祸有一点端倪时就及早调整心念行为,让灭祸消弭于无形,自然能趋吉避凶,远离大灾大祸。上等智力的人学周易,可以进一步学形而上之道。


  「无大过」的大过指的是什么?就普通人而言,不是有心犯罪,而是误犯,例如过失、损人等。若就修道的人而言,凡是心不在道,就是大过或无意中说了不合道理的话,或无意中做出令人恼恨的事,就是大过。


  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是天生圣人,圣人方能无过。孔子自认是经过好学而知道圣人之道,既是修养学习来的,偶而难免也会犯无心之过。学周易穷理研几,在心念几微处用功,一生不好的念头,便立即制止,不让这一个恶念迁连不断,现于行为,故无大过。在易系辞下传,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研易就在精微处用心,最精微的地方莫过于念头,在念头处观察。孔子门生中唯有颜渊接近研几的功夫,系辞下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所以孔子曾对鲁哀公、季康子提起在所有学生中,就属颜渊最好学,他有知几的功夫,能察觉到念头的起动,一有过即时制止,所以能「不迁怒、不二过。」


  学道之人先学无大过,进一步连小过也要除去。常人一举一动多有犯过。若学着观察念头,恶念一生即予制止,久而久之,可以少犯大过。儒家的经典礼记首篇「曲礼」是记载委曲说礼之事,食、衣、住、行,各种生活细节都订有规矩,若一举一动不违背「曲礼」,也可以少犯一些过失。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长期观察的结果。他体悟得天地人事现象背后的隐约轨则,他发现在无穷变化中有一不变的太极,由此而生两仪,两仪再变生四象,四象演化为八卦。再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的发扬诠释,使得蕴藏无限究竟智能的易经,后人可以一登堂奥,一窥天地之妙。我们只要依经文玩占观象,从中温故知新,也能领略天地人事间的道理,掌握心念行为,一一复归于礼,自可趋吉避凶,克念作圣。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认 识 周 公 下一篇童蒙养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