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晏子故事系列(一)
2009-09-10 22:10:46 来源:大方广 作者: 【 】 浏览:1160次 评论:0

《晏子故事系列》之一


齐景公欲诛养马之人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有一匹心爱的马,交给养马的官吏看养,并且嘱咐要好好照料马儿。谁想有一天,马突然得了暴病死了,连养马人都不知是何缘故。


齐景公得知后,十分伤心,同时也很生气,一定要派人将养马者肢解处死。


晏子此时侍立于旁,众臣们见君王暴怒,也不知说何是好。听齐景公一声令下后,左右的侍卫便要进前去抓养马者。晏子见了,马上站了出来,示意侍卫暂且住手,自己便向齐景公请问道:「君上,肢解人也须有个方法步骤,但不知古圣尧舜肢解人,是先从哪儿下手的啊?」


正当恼怒的景公一听,大吃一惊,想尧舜是一代圣王,爱民如子,哪会肢解人?自己如今这样做,怕与圣贤背道而驰,反与桀纣为伍了。内心有所惭愧,便顺口说道:「从寡人开始。」侍卫们一听,于是退下。


虽收回肢解之令,可景公余怒未消,下令说:「免去肢解,将他交付牢狱,处以死刑吧。」


晏子听了,并没有再阻止,只是向景公作礼问道:「君王,此人真是罪大莫及,只可惜他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被处死,恐怕会死不瞑目。不如让微臣替君王将他的罪状一一说明,也叫他知道自己所犯之罪,然后再交狱执行,好让他死得甘心,您觉得可以吗?」


齐景公一听,觉得晏子的话也不错,便答应了。


晏子于是上前,当着众臣之面,开始数说起养马的人来:「你知不知道,你犯有三条大罪:第一条,君王让你养马,结果不小心,马暴毙死了,等于你杀了马,应当判你死刑;第二条,死的马是君王最爱的马,应当判处死刑;第三条,君王因为一匹马就杀人,让全国的百姓听说此事,必定会因此埋怨我君爱马胜于爱人;诸侯如果听说此事,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但是追究原因,只是由于你把君王的马养死了,最后竟让百姓生怨,兵力削弱于邻国,更应当判处死刑。现在,交付狱吏,执行死刑吧!」


齐景公在座上听后,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条条都不足判养马者死刑,并由此也见到自己的过错,不由喟然长叹,对晏子说道:「先生您就开释他吧,开释他吧!无论如何,也不能因此伤了我的仁德啊!」


人在暴怒时,常会意气用事,说出或做出一些与常理相悖之事。齐景公在爱马死了以后,伤心过度,一时气极,竟要以极刑处死养马者。虽然臣子们都知道这个做法是不对的,但景公暴怒之下,倘若强要直言相劝,只怕不但无法解救养马者,自己也要惹祸上身。


晏子在此情急之下,能沉稳不乱,并急中生智,以善巧的劝谏,解救了养马者,同时,也让景公发现自己的过错,收回成命,可以说真是智慧过人啊!


由此,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观自己,当别人在发怒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否也会随之起伏不定?倘若自己一开始就乱了方寸,便难以用理智的心来观察大局,更难找到合适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反让彼此都陷在困境之中无法出离。


除了情绪平稳之外,劝谏时,也应注意时机与方法,倘若此时的直言相劝,不但不能给予对方提醒,反让对方更加意气用事,便失去了劝谏的最初用意。有时到最后,反而成了双方之间的一种争执。于是,不如学着晏子一样,顺水推舟地帮助对方看到这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当清楚明白后果的严重时,自然不会一意孤行。利用一点时间来让对方平静,当情绪平缓之后,考虑事情便会更加客观、谨慎,于此,便可以避免很多错误发生。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借此警戒自己,在暴怒之时,或是在喜极之中,不要轻易做出任何决定。古有言:「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也是避免因一时情绪冲动而做下错事。


晏子的劝谏,不但让我们看到他内在的修养,同时,也为他的聪明智慧所折服。

 

《晏子故事系列》之二


家有老妻


晏子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在齐国辅佐了三代君王,他虽身居高位,俸禄丰厚,自己却朴素节俭,将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亲族,对百姓体恤有加,而他对自己妻子的道义情谊,同样令人称赞不已。


齐景公当政时期,晏子以自己的智慧德行,帮助景公治理朝政,深受景公器重。景公正好有一个心爱的女儿,年轻美貌,便想将女儿嫁给晏子。


一天,齐景公到晏子家中作客,喝到尽兴的时候,景公正巧看到晏子的妻子,便向晏子问道:「刚才那位是先生的妻子吗?」


晏子答道:「是的。」


景公笑着说:「嘻,又老又丑啊!寡人有个女儿,年轻貌美,不如嫁给先生吧。」


晏子听后,恭谨地站起来,离开坐席,向景公作礼道:「回君上,如今臣下的妻子虽然又老又丑,但臣下与她共同生活在一起已经很久了,自然也见过她年轻美好的时候。而且为人妻的,本以少壮托附一生至年老,美貌托身到衰丑。妻子在年轻姣好的时候,将终身托付给我,我纳聘迎娶接纳了,跟臣一起这么多年,君王虽然现有荣赐,可晏婴岂能违背她年轻时对臣的托付呢?」


于是,晏子再拜了两拜,委婉辞谢了景公,景公见晏婴如此重视夫妻之义,便也不再提及此事。


有一次,田無宇到晏子家中,见晏子一人在内室,有一位妇人从屋内走了出来,头发斑白,穿着黑色的粗布衣服,十分俭朴。田無宇假装不知道,故意用讥讽的语气对着晏子说道:「刚才那个从室内出来的人是谁啊?」


晏子礼貌地答道:「是我家妻子。」


田無宇看着晏子说:「贵为中卿的地位,食邑田税所入一年可达七十万,为何还要用老妻啊?」


晏子于是说:「晏婴听说,休掉年老的妻子称为乱;纳娶年少的美妾称为淫;见色忘义,处富贵就背弃伦常称为逆道。晏婴怎么可以有淫乱的行为,不顾伦理,逆反古人之道呢?」


女子,无论多么年轻美貌,也终有年老之时。夫妻携手,本应白头偕老,共渡一生,又岂能在得势之时,就抛下结发妻子于不顾呢?晏子虽贵为齐国大臣,又遇君主亲自提亲,可谓高攀金枝,却仍不愿违背伦常道德,委婉谢绝了君主的美意,其德行令人敬佩。


田無宇到晏子家中做客,却对晏子的妻子轻视,而且问晏子,何以身居高位,富贵在身,妻子仍然是老妻,怎么不换美妾呢?


晏子并未因田無宇的失礼而气愤,也未因田無宇轻视老妻而羞恼,反以礼相待,以道德之言向田無宇解释,淫乱逆道之事不可为,其德行操守让人敬服。


夫义妇德,夫妻两人有缘走到一起,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彼此互相关怀、照顾,一同孝敬父母、教育子女,携手走过多少的风风雨雨,又一起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为这个家都逝去了青春年华。而在一同经过患难之后,是否能够同甘甜?晏子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不离不弃,哪怕是君王提亲,旁人嘲笑,他对妻子也依然如此尊敬、爱护,有情有义,这才是夫妻之间的真情真爱,也体现出晏子的操守品行,令人敬重!

 

《晏子故事系列》之三


晏子治东阿


晏子名婴,莱(山东)之夷维人,为齐国桓子弱之子,以邑为姓。晏子不仅德行出众,而且智慧过人,但从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贵族强权。


在辅佐齐景公时期,有一次,景公派遣晏子管理东阿这个地方,晏子于是受命前往。


不曾想,晏子到东阿治理三年后,竟名声败坏,国人皆知。


消息传到景公耳中时,景公非常不高兴,召请晏子回来,当面训责他说:「寡人以为以先生的才能,治理东阿不在话下,故此派先生前往治理,可如今东阿却乱得不像样,您回去好好反省一番,寡人要大大地责罚先生!」


因此,景公还要罢免晏子的职务。


晏子见景公大为不悦,也未做任何解释,只是作礼谢罪道:「晏婴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个治理东阿的机会,三年之后,声誉必致全国,若仍不能治好,臣情愿受死。」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内心也有所不忍,便再次派他治理东阿。


经过了三年,果然,晏子的好名声响于全国。当晏子前来献上赋税簿时,齐景公非常欢喜,亲自迎接晏子。


晏子拜见景公后,景公坐下,向晏子致贺并赞赏他说:「先生您将东阿治理得真好啊!」欲奖赏晏子的政绩,然而,晏子却婉然谢绝,不肯接受。


齐景公奇怪,问他为何不接受赏赐,晏子这才向景公作礼说道:


「以往三年,晏婴在治理东阿时,开辟交通,修筑道路,严密地方行政,防遏盗贼,故使淫邪放逸之人厌恶;尚勤尚俭,奖励勤俭孝弟,处罚偷盗懒惰,于是懒惰成性之人厌恶;判决讼案,不避贵族强权,故强权贵族厌恶;左右之人及近侍者有所请求,合法就答应,违法就拒绝,故左右近侍不悦;事奉贵人时谨守礼节,不越礼犯分,因此也使贵人不悦。


「如此,淫邪放逸之人,懒惰成性之人,强权贵族此三类人,对晏婴不满,毁坏臣的名声在外;而左右近侍与贵人又在君王朝内败坏臣的声誉,故三年来臣弄得恶名昭彰,国人皆知,传至国君。


「现今,臣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小心地处理。不修道路,延缓建设;不奖励勤俭孝弟,也不处罚偷盗奸邪;判决讼案,尊重权贵意见。因此,淫邪、懒惰、贵强等人喜悦了,对臣赞誉在外;左右近侍有所请求,一律答应,前来贿赂也不拒绝;加重赋税却少纳仓库,媚事君王左右,阿谀权贵。如此,左右与贵人们也欢喜了,在君王朝内称颂臣,善名美誉便传于内外。


「可往昔,晏婴治理东阿时秉公守礼,救济贫民,百姓无一受冻挨饿;而今臣之所为,却使民无积贮,百姓过半食不果腹。原本应受奖赏的做法,君王却恼怒,欲加严惩;现今应被杀头的作为,您却亲自相迎,向臣道贺。臣实愚昧不明,不能再治东阿,愿乞骸骨回归故里,让位于贤者,怎敢再接受君王的赏赐啊!」


于是,晏子向齐景公郑重地拜了两拜,准备离去。


齐景公听后颇为震惊,见晏子要走,连忙起身说:「先生您就勉力再治理东阿吧!东阿是先生的东阿,寡人将不再干预了。」


由此,齐景公知道了晏子的贤德,于是重用他来辅佐国家大政,三年后而齐国大兴。

 
晏子最初治理东阿,可谓尽忠职守,力尽所能利益百姓,使得三年后人民生活得到温饱,无受饥者。然而,却也由此得罪不少权门贵族和偏邪之人,受到他们的诽谤、陷害,以致名声扫地,传遍全国。


景公听闻晏子恶名后,大为生气,因此要罢免晏子职务,还要加以严惩,却不知自己误会了晏子。


我们看到,晏子此时虽在困境,依然沉着冷静,在景公发怒时,他不急于辩解,但也不就此屈服,而是机智地后退一步,向景公承认错误,并请求景公再给他三年时间重新治理东阿。


遇到困境驶不过时,先退一步,或转一个弯,换一种方式,晏子同样也达到了劝谏国君的效果。


三年后,摆事实的进谏,比起当初恶名昭国时的解释更显力度,使景公深深受到震撼,美誉传国时,百姓却忍饥受苦,于此化解了误解,也知道了晏子的贤德,可见晏子的智慧与远见。


虽然,晏子也可以做到趋炎附势,让自己不但美名传国,还能得到富贵、权力与君王的信任,然而,晏子却绝然不肯随波逐流,本着就是一颗忠诚的心!故在不能为国为民真实效力时,他宁可辞去官位,回归故里。


读罢此文,晏子的智慧善巧让人赞叹,但他这片赤诚忠心更叫人敬佩不已!

 

《晏子故事系列》之四


晏子出使楚国


晏子不仅德行出众,而且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听说后,对左右人说:「晏婴,是齐国最能言善道之人,现在他要来,寡人欲羞辱他一番,该如何做呢?」


于是,左右之人献计种种。


待到晏子如期出使楚国,至城门口时,楚人想要嘲笑他身材矮小,因此故意不开正门,而是在正门旁开了个小门来迎接他。


在古时,家居院落等会在正门旁的墙根开个小门或留一小洞,方便狗儿出入。


晏子见此,并没有从小门进入,而是对着迎接的官员说道:「只有出使狗国者,才从狗门而入;而今晏婴出使楚国,不当由此门而入。」


迎宾官员一听,脸色发红,却无言以对,只得打开城门,请晏子从大门堂堂正正进入。


晏子觐见楚王后,楚王为之设宴赐酒。坐定后,楚王故意问晏子:「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当使者呢?」


晏子作礼答道:「齐国的临淄城有七千五百户,人人张袖可成阴,挥汗可成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站立时必须并肩接踵,怎么会没有人呢?」


楚王仍问:「那为什么要派你出使呢?」


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所出使的对象,贤者出使于贤君,不贤者出使于不贤之君。晏婴最为不肖,故最适合出使楚国。」


楚王本想借此羞辱晏子,此时被晏子一说反倒哑口无言,于是笑着赐晏子酒。


待饮酒尽兴时,恰好有二小臣绑一人从殿前经过,经过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住的人怎么了?所犯何罪?」


臣子答道:「是齐国人,所犯是盗窃之罪。」


楚王又看着晏子,说道:「难道齐人生性喜欢偷窃的吗?」


晏子离席而起,回答楚王:「晏婴听说,橘子生在淮南为橘,其味甜美,若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酸小涩苦,其叶虽似,但果实味道却不相同。为何会如此呢?实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如今人民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却偷窃,这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他发生了变化吗?」


楚王见无论如何都羞辱不到晏子,反让自己感到羞愧,于是笑着说道:「圣人真是不可加以戏弄的啊,寡人欲让您受辱,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却想借机羞辱晏子,面对这种种困境,晏子竟能游刃有余,不仅自身不受辱,也保护了齐国的国威,还善巧地使对方自感羞愧,真可谓是不辱使命。


读罢此篇,我们也感受到,欲加什么在别人身上时,实已把这个东西套在自己身上了,若不是楚王有此设计,晏子又何能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


于此,深深体会「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的道理,欲侮辱人,却为自己种下被羞辱之因,这好比朝向天空吐一口唾沫,不会唾到天上,最后掉下来,还是会落到自己身上。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为我们道出了人恒敬,人恒爱的缘由,并非贬低、欺辱别人,而是真正能为他人着想,懂得爱人、敬人的人,才能最终得到人恒敬,人恒爱的善果。


如此,我们怎能不警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为善,对人有礼呢?

 

《晏子故事系列》之五


晏子劝景公罢酒


齐景公喜好饮酒,有一回兴致很高,竟喝得酩酊大醉,过了三天才清醒下床。


晏子晋见景公时,问候道:「君王饮酒过量,身体不适吗?」


景公回答:「是的。」


晏子因而劝谏说:「古时饮酒,只要能达到宾主互通友好,聊以联络感情就够了。因此,男的不群聚宴饮以妨害农事,女的不群聚燕乐以妨害女功。若男女聚会宴饮,也是遵守着往来之间酒不过五巡的礼节,若有超过,就会受到责罚。


「君王能身体力行,对外则无积压不办的公事,对内也无昏愦败德的行为。可如今君王一日饮酒,而三日沉睡,国家政事废驰于外,左右近臣败坏于内。平常那些作奸犯科,以畏惧刑罚而自我约束的人,等于帮助他们去为非作歹;而以赏誉相劝,洁身自爱的人,反而缺乏了积极为善的动力。


「在上如离德悖行,为民便不重视赏罚。德行既不足观,赏罚又失去作用,事如至此,就丧失了所以立国的原则了。但愿我君能节制不良嗜好,身服礼义,以德化民才是啊!」


听了晏子的劝说,景公也知道饮酒应适度。可后来,景公因为贪杯,饮酒七日七夜不止。臣子弘章见景公沉于酒乐,不务国事,不免心急如焚,于是到景公前直言相谏道:「君王饮酒已七日七夜,愿君上能立即罢酒,不然,请赐章一死!」


听到如此强烈的劝谏,景公不免心中不悦,只是未立即发作。


晏子很适时地入见景公,景公便对晏子说:「弘章劝我说『愿君王能立即罢酒,不然,请赐章一死!』如果寡人听了他的话,就等于受制于臣子了;然不听他劝而赐他一死,又于心不忍。」


晏子听了景公的话,便说道:「幸亏弘章遇到了像您这样的国君,假使遇到的是夏桀、殷纣,说不定弘章早就活不成了。」


景公一听此话,便知自己一言一行都将影响深远,一不小心恐怕名声败坏,也与桀纣同伍了,于是心领神会,不但不加罪于弘章,也罢酒不饮了。


嗜酒,有许多危害,景公一日饮酒而三日沉睡,不仅有伤身体,也误了国事。为君者不能自我节制,上行下效,恐怕人民会因此更加放逸,于是,晏子深加劝导,希望景公能有所节制,以为民之表率。然要改变一些习气并不容易,在景公贪杯连续七日饮酒不止时,臣子弘章更是以死相谏。我们见齐景公身边有这样的忠臣志士,的确是齐景公的福气。


然齐景公却无法接受弘章的直谏,并犹豫是否赐死他,晏子此时能适时入见,并以简洁深远的话语,使景公有所省思,不仅能罢酒不饮,也免去弘章的杀身之祸。晏子的劝谏,可谓充满智慧。


酒,在宴会上只起到互通礼节的作用,因此饮的数量也有所限制,使男女都不妨害各自的工作。可一旦沉迷,便会因酒误事,也会因酒而犯下许多过失。因此,酒不及乱,是一个度,纵然在聚会上要借酒以表礼貌,也应有所节制,适而可止。


对于酒,《弟子规》也有言「饮酒醉,最为丑」,若醉酒失态,胡言乱语又或举止轻浮,便有失礼仪。我们也可借此在生活中,掌握分寸,适度合礼,莫因酒伤身,又或因酒乱德,又或嗜酒使家庭不和,影响正常工作,如此损失就大了。

 

《晏子故事系列》之六


景公掏雀


齐景公有一次兴起,去掏麻雀窝,可是掏出来后,却发现麻雀太小了,于是又将它放回窝里。晏子恰好听到此事,便未按通常朝会的时间,先行入见景公。


景公因为掏出麻雀又放回去,穿着长袍来回折腾后,不禁汗流浃背,衣冠也因此不整,突然一回头,看到晏子来,不免吓了一跳。


晏子向景公作礼问道:「不知君上在做什么,以至如此呢?」


景公看看晏子,说:「寡人刚才在掏麻雀,因雀儿太小,故又将它放回原处。」


晏子听后,略退了几步,向北面拜了两拜,向景公致贺道:「我君有圣王之道啊!」


景公听了,不禁一惊,奇怪地问:「寡人掏麻雀,因为看到雀儿太小,所以将它放回原处,这与先生您说的圣王之道有什么关系呢?」


晏子于是回答说:「君王掏雀,但因雀儿太小,便将它放回原处,这是慈爱幼小的表现。君王这仁爱的存心,都能施于禽兽,那更何况是人呢?这仁爱就是圣王之道啊!」


景公身为一国之君,却去掏麻雀窝,这举动不免让人觉得好笑,而且还因此汗流浃背,国君的仪表,此时似乎荡然无存。然而,晏子看到景公掏雀时,却是看到景公那仁爱幼小的存心,并且借机劝谏,帮助景公将这慈爱扩展到黎民百姓,更推向圣王的仁道,足见晏子的良苦用心,念念想帮助景公治国安邦、利益百姓。这忠诚与善巧,的确令人敬服。


生活中,当我们见到亲人、朋友,又或是他人做一些令我们感到好笑的事时,是否也会像晏子一样,不失尊重,还会注意其良善的一面,从而给予真诚的鼓励肯定,帮他们向圣贤之道靠近呢?


抱怨或取笑若能转为帮助与鼓励,像晏子劝景公一样,岂不两全其美了?

 

《晏子故事系列》之七


声名归君


在晏子出使鲁国期间,齐景公在全国征集了一些人,开始起造大台之馆,以供游玩、休息之用。到了年底,天气已经变得很寒冷了,工程却仍在进行,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大有人在。大家不免都有抱怨,国君不能体恤百姓,也一致盼望着晏子能早点儿回国,以解救他们的困苦。


晏子回到齐国后,听闻了景公大造台馆,使百姓很多挨冻受饿的事,但并未对此有什么表示。当晏子前往复命时,景公特意设宴慰劳他,随后,景公请晏子入坐,两人饮酒畅谈,非常愉快。


待酒酣尽兴时,晏子起身对景公请求道:「君王若要赏赐微臣,臣请高歌一曲。」接着,晏子便唱了起来:「百姓们唱道:冷水淋湿了我的衣襟,寒彻骨髓,该怎么办呢?朝廷侈靡,民生凋敝,不容我生存,该怎么办呢?」歌声悲泣,不免使人心酸。唱完后,晏子自己喟然长叹,流下眼泪。


景公看到晏子如此,马上离席而起,走到他身旁,劝他说:「先生为何这般呢?莫非是因为大台的工程吗?寡人叫他们停工就是了。」晏子听到景公这么说,便起身向景公再三礼拜致谢。


之后,晏子辞别景公,并没有马上回家,却闷声不响直接走到大台工地。到了工地,晏子竟二话不说,拿起藤条就打起那些工作不努力的人,一边打,一边还念叨着:「我们这些升斗小民,都有自己的房屋以避燥热潮湿,现在,国君叫大家合力造一座大台之馆,还不能迅速完成,以后还能做什么事呢?」


如此一来,所有的人都认为,晏子伤天害理,帮助君王虐待百姓,因此都说:「晏子助天为虐!」


等晏子回去,还没到家门口,景公就发出命令,叫迅速停工,于是整个工地的人欢喜非常,有车的驾车,没车的就赶快走,一下子都一哄而散了。


当孔子听闻此事后,不禁喟然感叹说:「古之善为人臣子的,声名归之君王,祸灾归于己身,在朝廷上就帮助君主去其不善,在外则高歌君王的德义。因此,虽然事奉的是无能的君主,却可以使周边各国朝拜顺服,而他自己仍虚怀若谷,不夸耀是自己的功劳,时居今日,能当此无愧的,恐怕就是齐国的晏子吧!」


晏子能善巧地劝谏景公停工,并将声名归君,过恶归己,不仅解除了人民的困苦,也缓和了君民关系,使齐国上下一片和睦,君悦民安,这做法真是圆融巧妙。


虽然,晏子宁可自己承担恶名,以显耀国君之德,可天下终无不透风的墙,古人云:「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当事情大白之后,反会获得人民对他更加的敬重。追求名声,也许名声反得不到,晏子牺牲声名,却使声名越加显著,乃至流芳后世,令人景仰,可见声名并不来自于追求,而是那无私无我的仁心厚德。


除此,晏子勇于分担责任的做法,也叫人由衷地敬佩。想在生活中,若遇上一些不好的事时,我们不免会为自己着想,哪怕是自己错了,因为害怕被责骂或担责任,也会想着逃脱,或者是找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开释,又或隐瞒、掩盖真相,甚至还会想要推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替我们承担后果。难得有人能在面对错误时,勇于承认,并且认真改过,更别说像晏子一样,会去替他人分担责任、承担后果,将好声名推给他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一生怎么可能不犯错呢?然而重要的不是自己做错了,而是在面对错误时,能吸取教训,真正改过,以此去恶就善,不断进步,故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倘若一味掩饰,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妨碍品德提升,这正如《弟子规》所云:「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但在面对他人的错误时,却应给予一种体恤与提携,隐恶扬善,留有余地,以助其奋发自新。有这样的仁厚存心,相信不仅我们可以德日进,过日少,与他人之间也会更加融洽,从而让整个团体更加和睦,办事也将更为顺畅圆满!

 

《晏子故事系列》之八


景公怜饥者


一天,齐景公与一些大臣、官员到寿宫去游玩,无意间,景公看到一位老者,面黄肌瘦,背着一大捆木柴,像是饿了很久似的样子,显得疲惫不堪。


景公看了,心里很难过,觉得他非常可怜,于是长长叹了一口气,交待相关官吏给予这位老者收养、照顾,免得他再劳累受饿。


晏子在一旁,见到景公怜悯老者,便上前称赞说:「臣听说,喜好贤良的人而怜悯不幸的人,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如今君王能怜爱老者,将恩惠广施百姓,此乃治国之本啊!」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称赞,心里非常高兴,不觉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晏子见了,便进一步说道:「圣明之君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看到有一人受苦,便会想到其他人。如今,臣请求君王下令,凡国内年老、幼弱等无助者,还有像鳏夫、寡妇没有家室的,派各地官员调查清楚,然后给予他们妥善的安排与照顾,以此来广施君王的恩惠。」


景公听了晏子的建议,更加欢喜,马上答应下来,说:「这样真是太好了,就照先生您说的去办吧!」


于是,在晏子的劝谏下,齐国内年老幼弱的人有了扶养与照料,鳏夫寡妇也重新有了家室,人民生活更加安定,一片和乐,大家因此都很感恩君王的恩德。


晏子见到景公怜悯老者,适时加以称赞,在景公听了心生欢喜后,晏子又能不失时机,进一步劝谏景公,使景公将对一位老者的关怀照顾扩至全国百姓,让所有需要照顾的人都能蒙受君王恩惠,使生活安定幸福,晏子的智慧与仁心跃然纸上,令人称赞。


然而由此,我们也看到了齐景公的乐善好施,而且,他也能很乐意地接受晏子的劝谏,让自己的仁德更加厚重,这点同样也值得我们学习。


试着反观自己,在别人很善意地给予我们称赞,并且为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时,是不是能欢喜地接纳?还是会傲慢地觉得,这是我自己也能想到的,不需要你来说。又或者,不屑一顾地对赞美的人说:「哎,这有什么呀?这不就是应该这样的么?」觉得自己真是了不起的人物,却体会不到别人的称赞与劝勉,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进步,反还觉得别人差劲,增长了傲慢。


善体他人的心境,不仅用在劝谏,也在受谏;不仅对他人的优点能给予肯定、鼓励;同时,也能欢喜接纳他人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更加悉心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非冷冰冰地拒绝,或是清高得意的样子。否则,纵然智慧如晏子一般的人要来帮助我们,我们也是很难受教,难使自己获得进步啊!

 

《晏子故事系列》之九


熒惑变位


在齐景公当政之时,有一次,火星入居二十八星宿中虚宿的位置,并且整年都不移动。景公对此异相感到惊异不安,于是特地召来晏子问道:「寡人听说,人行善受天赏赐,行不善受天惩罚。现今火星居于虚宿,是灾祸之相,谁当承当此责任呢?」
晏子直接回答说:「齐国应该承当。」


齐景公听了便很不高兴,问道:「而今天下的大国,如晋、秦、齐、楚、吴等有十二个,都号称诸侯,为什么偏偏是齐国应该承当?」


晏子解释道:「虚宿,属于齐国的分野。况且天降灾殃的对象,本是针对那些恃强为恶的国家,遇到善事不能勇为,推行政令反复无常,贤人疏远,谗人反昌,百姓怨声载道却充耳不闻,还暗自求神祈福,碌碌无为又常掩过饰非,已经走向了灭亡的道路,不知顾影感伤反得意忘形。因此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也乱了次序,彗星出现,熒惑应变,回返虚位,现不祥之兆,国有贤人却不加以重用,再这样下去,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景公听后不禁情急起来,问说:「这些不祥之兆,可以消除吗?」


晏子回答:「如果能实行消除的办法,就可以消除,不能实行消除的办法就没法消除。」


景公急切地追问:「先生您看寡人应该怎样做呢?」


晏子答说:「何不先释放狱中冤屈的囚犯,使他们回家安心种田;散发文武百官的钱财,以施苦难人民;尽力救助那孤儿寡母和年迈体衰、无依无靠的人,尊敬老者。若能如此用心,百恶可消,何况这一个灾祸之相呢?」


齐景公听了这番话,不由振作精神,说:「好!」于是,这样实施了有三个月,火星果真离开了虚宿的位置,转移走了。


注:「熒惑」:火星。


上天垂象,蕴藏着吉凶祸福,自古至今有许多事例,古籍中对此也多有记载,这其实也是感应的道理,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并不神秘难解。


齐国分野出现灾星,并且整年都不移动,并非偶然,古人善于观察天相,见到不祥之兆,便知事出有因。而灾星之相,也非齐景公时期出现,在宋景公时,同样有荧惑在心的灾祸之兆。


然而灾难是不是可以化解呢?正如晏子所说的:「如果能实行消除的办法,就可以消除,不能实行消除的办法就没法消除。」因此,齐景公按晏子的建议,认真施行了三个月后,果真灾星移位,化去了不祥之兆。


这样趋吉避凶、遇难呈祥的故事,在《德育课本》里也有记载。其中一则「赵妇感火」的故事,说是元朝一个姓赵的孝顺媳妇丈夫早亡,家里又很穷苦,赵妇于是很辛苦地劳作以孝养婆婆。后来,赵妇想到婆婆年老,担心有个不测,家里穷苦没有钱买棺木,于是就卖掉了第二个儿子,买来一口棺木。一天,南邻不小心着了火,风又很大,差不多就要延烧着赵家了。赵妇赶紧扶着婆婆逃出去,可是棺木太重了移不动,她无可奈何,就大哭着说:「可怜我卖去儿子才买来棺木,哪一位能帮我抬出来呢?」这话还没有说完,忽然天上的风转了方向,赵家便得以保全了。


这灾难的避免,源于那至诚的孝心,至诚至孝,可以感天动地,与此相似的故事并不少见,如「李忠辟震」、「王祥剖冰」、「田真叹荆」等等,读来或许觉得惊奇,其实细看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的实验」,便能知道心念力量的强大。善心善意,水便呈现出美丽的结晶;恶心邪念,水便显出不好的结晶或是无法结晶。如此看来,古人云:「一念之善,景星卿云。」亦云:「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有其至理。


而《尚书》中说:「天道福善祸淫。」《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上感应篇》也讲到:「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都是告诉我们这福善祸恶的道理。如此,齐国灾星能移位,又有什么可神奇的呢?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


金玉之履


有一年冬天,齐景公做了一双鞋,这双鞋很特别,是拿黄金做鞋带,白银做装饰,珍珠做连贯,美玉做鞋头,长有一尺。齐景公很喜欢它,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里穿上去处理朝政。


在晏子前来朝见时,齐景公站起来想要去迎接他,但鞋子太重了,景公仅能把脚提起来,要想移动很困难。


齐景公于是开口问晏子说:「天冷吗?」


晏子看到景公的鞋子,回答道:「君王何以要问天气寒冷呢?古时圣人裁制衣服,冬天的衣服轻柔而温暖,夏天的衣服轻松而凉爽。如今君王用这黄金美玉做双鞋子,又在冰天雪地的寒冬里穿着,不但重还不暖和。鞋子太重,使脚的负担过重,不能行走,如此不适合穿用,便失去鞋子产生的本意了。这样来看,鲁国这位制鞋的工匠,不知寒暑季节的变化,不知轻重的份量,妨害这常理常性,是他的第一条罪状;裁制穿饰不守常规,使君王穿上这样怪异的鞋履,为天下诸侯所嗤笑,这是他的第二条罪状;动用大量的财物,却不能作对国家有益的事,不爱惜百姓劳力财力,积怨于百姓,这是他犯的第三条罪状。臣请君王能依法拘捕,并且派官吏审判他。」


齐景公听了,心有不舍,马上为工匠说情道:「这位鲁国的工匠,制作这双鞋很费力,也很辛苦,就释放他好了。」晏子听了,说:「不可。臣听说,辛苦去从善之人应给予重赏,可劳苦身心去为非作歹之人,应治以重罚。」


景公听了,默然不做声,如此,晏子在退朝后,立刻指派官员拘捕这位鲁国的工匠,叫人押解出境,命他今后永远不得再入齐国境内。


之后,景公也脱去这双金玉所做的鞋子,不再穿它了。


吃穿住行,是生活的常事,在穿着方面,冬天的衣服轻柔而温暖,夏天的衣服轻松而凉爽,能适合季节变化、方便生活,才是常理。


然而,齐景公制作的这双鞋子,虚有其表,表面上看,黄金白玉,很漂亮也很高贵,但在寒冷的冬天里,穿上它不但不保暖,还重得连走路都成了负担。如此的制作,妨害了鞋的常性,不但没有实用,还长养了奢靡之气。


晏子深知,这华而不实的追逐,危害是很大的。若文武百官与黎民百姓也争相效仿,便不能脚踏实地,依常理去生活、奋进,恐怕更会有人,想着去制作一些更加奇异的东西来讨得君王欢喜,借此来加官进爵,得到赏赐。如此一来,不但会耗费不必要的财力,也对整个齐国的民风产生严重的危害。晏子能有远见,看到这双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能当机立断,驱逐这位工匠,不许他再入境。这样,不但使齐景公自动脱去这奢华之履,也让不良的风气当下断除,保护了齐国的良善朴实之风,意义可谓深远。


《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因此,除了拥有仁爱之心与善巧的智慧外,这义勇之气,也是不可缺失的啊!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一


景公夜访臣共饮


齐景公有一次饮酒,时已入夜,却想到晏子家,找晏子一起共饮,于是就带上侍从,前往晏子家。


侍从中有先行的人,先到了晏子家门口,便敲门通报说:「国君驾到!」守门人听闻,立即报告了晏子,晏子知道后马上穿上黑色礼服,迎接君王于门外,向景公作礼问道:「诸侯莫非有什么变故吗?国家莫非发生什么事故吗?君王何以乘夜屈驾光临啊?」


景公听了有些不好意思,说:「美酒的滋味,金石的乐声,愿与先生同享啊!」晏子听后,得知并无大事,回答道:「置席设酒,服侍君王,已有人了,微臣不敢奉陪啊!」


听到晏子的委婉辞谢,齐景公也不勉强,但依然不想回宫休息,便说:「转去司马穰宜的家吧。」因此,一行人离开了晏子的府第,向司马穰宜家走去。


先行的人到了司马穰宜家门口,又叩着门通报说:「国君驾到!」


司马穰宜闻说景公亲自驾临,看看时已入夜,不知发生何事,立即披上铠甲,戴上头盔,持上战戟,迎立于门外,向景公作礼问道:「诸侯莫非有了战事吗?大臣莫非有人叛变吗?君王何以乘夜至此,屈驾光临呢?」


齐景公听了,仍然笑着说:「美酒的滋味,金石的乐声,愿同先生共享啊!」司马穰宜听后,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却也跟晏子一样回答道:「置席设酒,服侍君王,已有人了,微臣不敢奉陪啊!」


齐景公听了,有些扫兴,但也知道两位大臣的品行,只是仍不想回宫,说:「再去梁丘据家吧。」于是,一行人又前往梁丘据家,先行人一到,就叩门说:「国君驾到!」


此时,梁丘据听闻国君来了,便左手拿起瑟,右手提着竽,一面走,一面唱着歌,出迎于门外。景公看了很高兴,说道:「太令人高兴啦!今晚我可以喝个痛快了。没有他们两位先生,何以治理我的国家;没有这样一位侍臣,又何以欢娱我的身心呢?」


当世的君子听闻此事后说:「圣贤之君,所交皆属益友,绝无苟且玩乐之臣,而景公不能及,故益友与倖臣并用,最后仅得不亡而已。」


齐景公在入夜后,想找人一起饮酒赏乐,因此找到晏子与司马穰宜二位大臣的家里,但两位大臣却都委婉谢绝,不与景公连夜共饮。并且,当晏子与司马穰宜出迎景公时,都依着君臣之礼,开口又是问国家大事,可见,他们对自己的职责的坚守,念念为国为民,希望能替国君解除忧患,安邦定国,的确是国家难得的忠臣贤佐。


然而,当梁丘据听闻景公前来时,却马上拿出乐器,唱起歌来,一边唱一边出迎,无行君臣之礼,而为让君王欢心,也愿意陪景公饮酒作乐,使景公非常高兴。


也许,如梁丘据这样的玩乐之臣,会让景公觉得痛快,但这样的臣子,却隐藏着很大的危害,若没有忠贤之臣在旁,国家怕也会因此灭亡。正如当初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而称霸诸侯,可在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亲近了玩佞之臣易牙、开方、竖刁,使齐国差点就断送在奸臣手中,并且齐桓公自己也被禁闭在寝宫里活活饿死,死后直到腐尸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发现,惨不忍睹。


一时的玩乐,自然很欢心,但若好玩乐,不能亲贤臣,远倖臣,国则危矣。倖臣在君王前会谄媚讨好,背后却争权夺势,挑拨是非,甚至拉帮结派,引起内乱,危害是很深远的。而齐景公虽不能远倖臣,自己也好饮,喜欢玩乐,但身边有像晏子、司马穰宜等几位刚正仁义之士,也愿意重用这样的忠臣,便可保其国家社稷,故《孝经》有曰:「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可见贤臣忠士的重要。


如此,我们也当效法圣贤,亲近贤德之人,远离不善之友。正如《弟子规》所言「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使自己的品德在与良师益友亲近的过程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而,不仅可让自己的学业、事业蒸蒸日上,生活也会因此更加幸福安宁。另外,能远离酒肉朋友、玩乐之友等无益之友,也可避免因邪友带入不良之地污染身心,步入歧途或踏上犯罪的道路,避开了「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的危险。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二


晏子辞景公之赐


一次,晏子正在家里吃饭,景公派遣的一位使者正好前来,晏子见他还未吃饭,便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使者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者见晏子身为齐国的重臣,竟然连接待宾客的饭食都没有,分了食物给自己,彼此都未能吃饱,感到很惊讶,于是回去后,便将此事报告给景公。齐景公听闻后,也颇感讶异,感慨地说:「唉!晏子如此贫穷,寡人竟然不知道,这真是寡人的过错啊!」


于是,景公特地派了官吏,拿了千金与市租要赐给晏子,以此来接待宾客。然而,晏子却推辞不肯接收。景公再三要送给晏子,晏子才很郑重地向景公拜了两拜,辞谢说:「臣家里并不穷。臣将君王的恩赐被及父、母、妻三族,又延及交往的志士,救济了许多百姓,君王的赏赐实在是太厚重了!臣家里并不贫穷啊。臣听说,从君王那里厚取,又厚施于百姓,以君之惠,争君之民,是代君治民,忠臣不如此做;从君王那里厚取,却不肯施于民,这是私藏己用,仁者不如此做;进取于君,退又不能济士,身亡后将财产留给他人,如同家臣为主子藏财,不能将财有所利用,智者不如此做。而一个人只要有十稯布、一豆食的量,就足以免于饥寒了。」


景公听了,仍然希望晏子接受,于是又对晏子说:「昔日先王桓公,把书社五百赐给管仲,管仲并不推辞,也接受了下来,先生您又何必拒绝呢?」


晏子回答道:「臣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臣想,或许管仲当初之失就是臣今日之一得吧?」因此再拜而不敢接受。


又有一次,在午餐时,梁丘据到晏子家,见他家吃的是粗茶淡饭,很简单的素菜,肉类很少,于是就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便要将都昌封给晏子,晏子拒而不受,说:「富贵而不骄者,臣未曾听说。贫穷而能无怨,臣是也。臣所以能处贫困而无怨恨,因为以贫为师,故可安于贫困,心无外染。今君王封臣都昌,等于是改变臣之师,轻师重封,将使自己被外物所惑,丧己于物,所以臣不敢接受啊!」


晏子身居相国爵位,享受万钟俸禄,自家吃的却是粗茶淡饭,就连使者来了,也只是将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分给使者吃,其尚勤尚俭的态度,着实令人感动。


要说晏子真的穷吗?他并不穷啊,他将君王给予的俸禄被及了父、母、妻三族的亲人,得到晏子帮助的外亲近戚约有五百多家。而他也将此俸禄帮助那些相交的志士,救济齐国百姓,帮助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如此的财力,真可以说是大富大贵。然而,晏子自己却只需解决个人温饱即可满足,故说一个人只需十稯布、一豆食的量,就足以免于饥寒了,其勤俭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


晏子将自己的俸禄去帮助亲族和百姓,却辞而不受景公的赏赐,因为晏子晓得,以君王丰厚的赏赐,再厚施给百姓,这好像拿着君王给予的恩惠,去争得君王的百姓,以此得到百姓的爱戴,并不能使百姓感恩君王,还不如君王自己将此恩惠施于百姓,可使上下和睦,一片和乐,因此忠诚的臣子不做这厚取厚施之事,以此推辞景公的厚赐。


进而,晏子又说到,若是得到君王的厚赐,却只是藏起来私用,在看到亲友们遭受贫困,衣不遮体,或是看到有人食不果腹,家贫难挨时,却还是只顾自己,那仁慈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如此,君王若再赏赐,晏子也依然会节俭地生活,将赏赐去救济需要的人,这样也仍会在接待宾客的时候食不足啊!


再者,倘若将赏赐藏起来,自己用不了,死后留给别人,又像替主人藏了财产一样,不能将财物很好地用在有意义的事上,这也不是有智慧的人会去做的事。如此,晏子从三方面来拒绝景公的恩赐,说得真是在情在理,令人不得不佩服晏子这忠正、仁爱,又有智慧的心。


「君子无欲则刚」,晏子能安于贫困,也正是他能以贫为师,将贫困的生活当成自己向学的老师,因此能不被外物所牵,安于本分,安于贫俭,过得安然自在。而如此廉洁的操守,也使得晏子在为官期间,能刚正不阿,公正廉明,利益国家百姓。他这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令我们深深敬佩,也值得我们深入去学习、效法。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三


景公不恤天灾晏子劝


在齐景公当政之时,有一次,大雨连绵下了有十七天之久,房屋倒塌,缺粮少米,天气寒冷,使很多人忍饥受寒,无处栖身,处境十分艰难。然而,齐景公得知灾情后,竟未去救助百姓,仍然每日吃喝丰盛,还日以继夜地饮酒赏乐。


晏子见百姓受到灾难,心急如焚,马上呈请景公发放府内的积粟救济百姓,让百姓可以安稳度过灾难。但经晏子再三恳请,景公仍是不肯答应,并且在此危难之时,还派遣一位近臣叫柏的,去全国物色能歌善舞的人来。晏子听闻此事后,内心很感慨,也很不高兴,为能帮助受灾的人,就将自己府内的粮食分给灾民,又提供自家的工具任他们使用,尽最大的能力帮助灾民。


安排妥当后,晏子没有叫车夫赶车,却是自己步行去晋见景公。晋见景公后,晏子向景公作礼,说:


「淫雨绵绵已经下了有十七天了!房屋倒塌的,每乡都有数十幢;没有饭吃的,每里都有好几家。老弱妇孺们在此天寒地冻之时,却得不到粗布的衣服挡寒,肚子饿了也找不到粗劣的食物充饥,如今又逢墙倒屋塌,无家可归,真是四顾茫茫,哭天无泪。然而,国君不但不体恤同情,还日夜饮酒,派遣柏巡行国中,找能歌善舞的人。


「在府中,马喂的是内府的粮食,狗喂的是牛羊的肉,三宫的妻妾,更是锦衣玉食。两者相较一下,对狗、马、妻、妾的待遇,不是太优厚了吗?对平民百姓,不是也太刻薄了吗?试问,在乡里之间,处处是饥寒交迫、穷困无告的灾民,君上还有什么心情去饮酒作乐呢?


「晏婴持策书事,随百官供职于朝廷,辅佐君王安邦利民,结果,竟使人民饥饿穷困,求告无门,君上又沉湎酒乐,不体恤灾民,晏婴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


于是,晏子很恭谨地向景公请辞,要回乡归田,说完后,就起身很快地离开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这番肺腑之言,内心很惭愧,见晏子离去,马上跟着跑出来,希望能挽留晏子。可是,雨天路滑,泥泞难行,景公怎么跑都赶不上晏子,担心晏子离去,又立即唤侍从赶上马车,追到晏子家中。


然而,当景公到了晏子的家中时,并没有看到晏子,只看到晏子府内的粟米都被灾民拿了去,荷担的工具还横七竖八地放在路上,于是景公又驱车,追到十字路口,这才赶上了晏子。


看到晏子,景公便快步走下车来,走到晏子面前说:「寡人有过,先生背离而去,不加援助,寡人虽然不足以有所作为,然而先生能不以天下的苍生为念吗?还望先生能留在寡人身边,寡人愿将内府所藏的粟米财货,送给灾民,数量多寡,全听先生吩咐。」于是,景公便在途中请晏子复职,晏子因此又返朝复职。


待晏子回到朝廷后,首先,派遣官员禀去巡视灾民;凡有衣无食之家,发给一个月的粮食;无衣无食的,发给一年的食用;没有木柴点火的,发给薪柴以供炊灶,让他们都能够挨过淫雨的天气。其次,又派遣柏去巡视灾民,凡房屋倒塌不能避雨的,发给救济金;对缺钱少用,告贷无门的贫户,限三天之内就要调查完毕,如有玩忽职守,不能克期完成的官吏,将治以抗令不遵的罪过。


齐景公此时也坐镇朝廷,亲自指挥,督促大臣,自己每日三餐,减肉撤酒,又下令马不得饲米粟,狗不能吃肉粥,削减左右嬖倖的赏赐。


三天时限一到,各负责的官员们,都如期完成任务,前来报告此次救灾的成果:计贫民总数一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木柴一万三千车,房屋倒塌的二千七百家,发放救济金三千。


然后,齐景公又减去一些膳食,不设琴瑟,不陈钟鼓,与灾民共度这艰难时光。后来,景公又依晏子的建议,罢黜左右的嬖倖,以及能歌善舞、懈怠思乐之人。结果,嬖倖的女侍有三千人都除名,嬖御之士也有三、四位,都一块儿逐出了公门。救灾工作,到此便可说是圆满结束了。百姓非常欢喜,感恩国君的恩德,上下齐心,安稳地度过了危难。


大雨连绵,百姓受灾,缺衣少食,求告无门,然而景公却饮酒作乐,不理会晏子的再三请求,还派人去寻访能歌善舞之人,如此做法,着实令人无可奈何。晏子当此百姓危难之际,见国君不肯发放粮食,便将自家的粟米提供出来,帮助受灾的人,自己却步行去向景公请求辞职。


在其位,就要尽这个职位的责任,当自己无法为百姓谋福利,景公又不肯采纳意见时,晏子反求诸己,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职分,便引咎辞职,也借此引发齐景公的反思。其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的确令人深受感动。想着我们在自己的职位内,得到一份薪水,是否能如晏子一般尽职尽分呢?


一番肺腑之言,终于打动了景公,使景公大为惭愧,并发起真诚的悔改之心,于是立即追回晏子,请回晏子来主持大局,景公这知错就改的心,与那礼贤下士的态度,也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弟子规》有言:「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当身边有一位善友提携,真诚肯奉劝我们改过向善时,真是莫大的福气,应该像景公一样认真接受,哪怕追得再远,也当把这样的良师益友追回来。否则,亲近小人,远离善友,就像用布蒙住了双眼一样,无法看到自己的过失,也不能改过向善,时间一久,只怕自己日日沉沦却不能自知了。


读罢此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晏子那颗仁爱的存心、对君王的忠诚,以及对职务的尽责、对百姓的爱护和那干练的处事态度,令人不由深深敬服!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四


正己化人


在晏子辅佐齐灵公时期,齐灵公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看后宫女子女扮男装,因此,后宫妇女常身穿男子的服饰。然而,这样的装束竟很快流行至宫外,使得全国的女子都竟相效仿,纷纷穿上男装,步行于大街小巷,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齐灵公得知此情形后,非常惊讶,担心此风会盛行不止,于是立刻派遣官吏监督,并明令禁止道:「凡是女子穿着男子服饰的,撕破她的衣服,折断她的腰带。」希望能制止这一风气。


可是,官吏们每日到街上视察,衣服被撕破的人不少。但人人在街上互相对望,个个明知禁令,女子穿着男装的风气却仍屡禁不止。齐灵公为此大伤脑筋,却又想不出办法对治。


这个时候,晏子得知此事,晋见齐灵公,灵公便向晏子请教道:


「寡人派遣官员严禁妇女身穿男装,倘若如此装扮,就撕破她的衣服,折断她的腰带。然而如今,被撕破衣服、折断腰带的为数不少,可此风气竟不能停止,到底是何原由呢?」


晏子回答说:「君上在宫内任凭女子作男子打扮,不加制止,对外却禁止百姓如此装束,这犹如悬挂牛首于国门口,却卖马肉于宫内啊!君上何不先禁止宫内妇女不得穿着男装,则宫外自然就不敢如此了。」


齐灵公一听,恍然大悟,说:「真是很好。」于是下令宫内女子不得再穿男服,结果不出一个月,国内就再没有女扮男装的现象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齐灵公虽明令禁止女着男装,却任由宫内女子做男子打扮,内外不一,怎能让百姓心悦诚服呢?于此,晏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悬挂牛首于国门口,却卖马肉于宫内。表里不一,内外不相副,自然难以产生好的教化作用。而此句,也在后来被引申为:「挂羊头、卖狗肉。」


因此,欲化人,先正己,正己而后化人。只有自己先端正了,才能让别人端正。倘若说一套做一套,自然没有说服力,纵然采取强制措施,撕裂衣服,折断腰带,也无法制止风气的盛行,这也正是《弟子规》所言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故而,当齐灵公先从宫内整顿起,禁止妇女做男子装束,不出一月,宫外风气自然也就停止了。


进一步思维,此女扮男装的起源,不也正是来自于齐灵公的喜好吗?正因灵公喜欢看女扮男装,宫内女子才身着男服,进而上行下效,延展至宫外竞相效法。此与「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情形相类似。如此,当齐灵公能制止宫内女扮男装,其实也是对治自己喜欢看男装的习气。当能克除内心嗜好,令宫女不再穿着男装,推广出去,至全国妇人也都不再穿着男装,这也是齐灵公正己化人、化国的一个表现啊!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管教孩子,老师教育学生,也同如此,能够做好示范,上行下效,自然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在学习传统文化后,便从自己的班级开始落实圣贤教育。每天,他给学生讲两三个德育故事,并以《弟子规》作为班规,如此,学生犯错不等老师讲,就知道错在哪。而每天,这位老师都很早来到学校,读诵《弟子规》、《孝经》。他的学生一进门,本来还拎着早餐准备慢慢吃,看老师已经正襟危坐在读经,学生们立刻走到座位坐好,拿起经书跟着念。平时,老师凡事也都身体力行,见到地上有纸屑,都会随手拾起,丢进废纸筐,如此,学生们见到老师这样以身作则,也都力行《弟子规》,进而,影响了全校师生都来观摩学习。


可见「正己」之后,「化人」是自然而然的,倘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如先看看自己是否有错,是否「正己」了?能够先反求诸己,反而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也正是《孟子》教我们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晏子故事系列》之十五


昭公自悔


鲁昭公流亡到齐国,齐景公问道:「你年龄很轻,何至于如此呢?」


昭公悔恨地回答道:「在我年少的时候,人多爱护我,我不能够体察感恩;人多谏诤我,我又不能采纳改进。因此,内无辅助之士,外无辅佐之臣。内外真正能辅助我的没有一个人,谄媚阿谀的却又很多。这种情形,就像秋天的蓬草一样,其根孤立,枝叶虽美,秋风一到,就根拔叶脱了。」


齐景公听了也很感慨,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转告了晏子,并且说:「假使能让他再返回自己的国家,岂不就成为像古代贤君一样的人了吗?」


晏子听后,却回答说:「不是这个说法。愚昧的人多懊悔,不肖的人自以为贤德。这就等于溺于水中不问深浅,迷失道途却不问路径。一旦陷溺水中不能自拔,然后再探问深浅。迷失道途已不知方向,过后再问路径。这就好像国难临头了,才急着铸造兵器;喉咙噎着了,才急着掘井取水。纵然是疾力从事,但为时已晚,已经来不及了。」


昭公流亡国外,才开始悔悟,然而,已是悔之莫及。


想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状况,当惨痛的后果呈现了,才开始后悔曾经的过错,可结果已成定局,追悔不及。


「愚昧之人多懊悔」,愚昧之人,常常在过后才来抱怨曾经的错,懊恼过往。可是,悲痛之余,只是感伤过去,却不知奋发起来,把握当下,在当下真诚改过。因此,不久之后,又为今日的过错继续懊恼。如此,不断地犯错,又不断地懊恼,人生时光,就在这懊悔中流逝了。


有言:「行孝不能等」,「行善不能等」。改过,也同样不能等。切不可认为时间还早,以后再改。当没有一颗勇猛坚决之心,纵然过了十年,恐怕连一个错误都改不掉。到铸成大错,那也只有空留遗憾了。


人生易逝,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就当力求改过,向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可悠悠放任,随顺习气。古来有颜子不二过,曾子每日三省其身的故事,正是时时警惕,日日反省的改过之心啊!


圣贤道德如此高尚,尚且每日谨慎小心,我们又怎么能不加警惕,知错即改呢?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儒学简介《三》 下一篇孔子故事系列《一》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