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增上戒学--守持净戒的功德
2010-02-03 15:32:15 来源: 作者: 【 】 浏览:794次 评论:0

守持净戒的功德


益西彭措堪布

 

第一节 总说持戒的功德


经藏重于定,律藏重于戒,论藏则重于慧,但律藏与经藏、论藏相比,还是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佛涅盘之前,阿难尊者问佛,佛灭度后,以谁为师,汉文经典中讲「以戒为师」,藏文经典的记载则更具体——以经藏和论为师。


藏代表教法,而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还代表导师。由此可见律藏比经藏、论藏重要。因为经藏和论藏讲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则直接说明身口意三门的取舍标准,什幺是该做,什幺是不该做,违反后获罪如何,就像导师在弟子身边直接指导、规范其发心与行为。


《佛遗教经》中记载,佛在涅盘前最后一次说法中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意即为别解脱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时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为师,佛法的光辉仍能照耀世间。总之,守持清净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诲。


佛曾经在《杂阿含经》中说,佛法是否住世,关键就在佛弟子是否尊重和受持清净的戒律,那个地方有佛的四位弟子做羯磨,受持清净戒律,那个地方就有佛法住世,反之,佛法就会趋于衰灭。


《涅盘经》是显宗里最了义的经典之一,佛在此经中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从佛这句开示中,可看出无论修学什么了义佛法,都必需以持戒作为基础。


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也说:「有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其意即世上万物,无论是人类、动植物等都依靠大地;同理,一切功德只有在净戒的基础上才能为生。藕益大师也云:「持戒如地,万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即从善根而言,持净戒所获的功德,如大地万物一样无量无边;另一方面从遣除违缘魔障而言,有如坚固的城墙,能抵抗外敌入侵,若持净戒,则能远离一切魔障。


在藏地,智者对佛法有如是的评价:佛法的基础为戒律,佛法的精华为般若波罗蜜多,佛法的极密精华是密宗大幻化网。此也说明了戒律为佛法的基础。


以前藏地有的学法人去印度学梵文,在翻译佛典时,许多智者都祈请他们多翻译戒律,因为这些智者在实际修持及领会的经验中,感到戒律的重要。清净持戒的人也会感得梵天与帝释的护持,因为经书中说:梵天、帝释特别喜好忏悔罪业、积累善根、守持净戒的三宝弟子。汉地古书中也讲「天有好生之德」,同样也表达了上天喜欢积德行善的人。


三十三天(忉利天)有一面很大的天鼓,天人战胜阿修罗时,天鼓就会自动发出声音,声音中宣说佛法中的四法印,这天鼓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人们前世共同守持清净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脱,最重要的是修行。」可见,想得生善趣,就必需守持净戒,而修行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这样,无论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善趣功德,或为了得到出世的解脱功德, 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前导。佛在《十地经》中,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都阐明了这个概念。《入中论》中说:「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异生」是凡夫,「佛语生」是声闻,「自证菩提」是独觉,「佛子」是大乘菩萨,「增上生」是善趣,「决定胜」是解脱,这一切的功德都来自于守持清净的戒律。


一九八七年如意宝法王,朝拜五台山,见文殊菩萨从智能海中现出的《忠言心之明点》,也提到受持清净戒律的教诲:犹欲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也就是说,不受持净戒,而想得到圆满的世间安乐和出世的解脱,就如同想在空中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一样,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我们应随时以正知正念,谨慎地调伏自己的相续,受持净戒。


持戒清净的人,因为弃了对五欲的贪求,不再与世人相争,因此时刻处在最安乐、最自然的状态中,此时在世人的眼里,他已是非常高尚且可敬的人了。人们接触和了解他之后,对他的崇敬心自然生起,更想去亲近他。因此,以他的德业感召,人们渐渐聚集在他的周围,这样他弘法利生的志业自然就兴盛起来。 曾经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师请教获得大福报与自在的方法,宗喀巴大师说的窍诀就是「从清净持戒做起」。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德光尊者、菩提萨垛(静命菩萨)、宗喀巴大师等都是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伟志业,现在我们 的上师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也同样是基于清净的戒律,而使佛法在末法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根据不同众生的界根意乐等等原因,密宗和显宗在不同时代的弘扬情况(也即是教期)是不同的。密乘续典中授记,随着(显宗)末法时代的黑暗越来越重,无上大圆满的光明反而越来越增上。而显宗的经典是以佛弟子对戒律是否恭敬、重视,来确定佛法是否住世。


佛弟子如不清净持戒,高僧大德也不会再住世。如世亲菩萨,有一次他到尼泊尔大塔,见到一个出家人在种地,没有如理守持清净戒律,就知道未法时代已真正到来了,清净戒律的修行人也没有了,当下便圆寂了。故学院中从法王到大管家,到讲法的堪布都一再强调戒律,我们对此也要认真、精进学习,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无论出家或在家,一定要持戒清净,团结和合,依教奉行,这样我们的金刚上师不用祈请和遣除违缘,也会长久住世常转法轮。


佛陀在《律本事》中指出:学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脱,消除自己和众生的一切烦恼,而烦恼的来源为无明业障,它们之间又互为因果。欲消除业障,最殊胜最究竟的对治方法是出世的胜观智能,胜观智能主要依三摩地(定)而生,也就是说,若无稳固的三摩地,就不会有真正的出世胜观智能,而三摩地则必需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也就是戒生定、定生慧。反之若破了根本戒,则不会修得三摩地,也就失去了修成出世胜观智能之机会了。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树,戒律有如大树之树根,胜观智能有如果实,若树无根又怎会结出果实呢?因此严格持戒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应再三思维、观察,取得明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凡行事之前都要认真观察,对于学佛这样的终生大事,更应详细伺察,如理如法地确定修学的步骤和方向。


上师法王如意宝规定,凡想长住五明佛学院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 戒律清净;2、团结和合;3、精进闻思修行。戒律清净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见戒律对修行的重要性。在学院里,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还是刚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团,乃至今后学院里的讲法、法会等都已无资格参加。在戒律清净的基础上,再要求四众弟子团结和合,凡有打架、吵闹或相互有矛盾导致互不说话,必须在当夜之前相互道歉、忏悔,消除芥蒂,否则也将被开除。因为僧众不和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无从建立。这两条已保证了学法的顺缘,在这良好戒律的基础上,再精进闻思修,佛法的功德就会迅速生起。这也是法王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当年对弟子所作出的严格规定。


不少初学者都自以为很贫穷,福报浅薄,故无法供养上师三宝。若将每天守持净戒的功德,供养上师三宝,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相比的上品供养,并且是最了义的供养,佛在经续中所赞叹的上品供养就是守持净戒,如理如法地修持,忏罪积资。

 

第二节 分说持戒的功德


一、 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比丘亲爱经》中云:「戒律是最殊胜的安乐,戒律是解脱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如果一个人对轮回、对世间八法还有贪恋与执着,他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反之,对世间法产生了坚定不退的出离心,对解脱道生了向往之心且守持净戒,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从而生起真正殊胜圆满的安乐,故说只有戒律才是最殊胜的安乐。又云:「清净受戒人,形色极殊妙,安住戒律中,诚信诸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无限量,终将获佛果………。」其意即受持净戒的人,将获得端严的色身,一个常安住在戒律中、对戒律学处生起不退信心的人,在短短一日中所积累的福报也是无量无边,且由此而将得到无上佛果。
《声闻地论》中列出了守持别解脱戒的十种功德:一,没有后悔,以此为前行,可逐渐得到解脱。二,临终无后悔。因一生持戒修行,没有空耗暇满人生,以此善根将获得安乐,故无后悔,犹如病人远离病痛一般,安详地离开人世。三,十方名闻普扬。无论出家在家,只要真正持戒修法,则以其恬静的神态,不与世争的超脱与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仪,自然获得众人生信、恭敬,与十方天神、护法的 赞颂。四,寤寐安乐。受持净戒,即使在梦中也不会造业,非常安乐,无恶梦。因其具足出离心,且得到了三宝的加持,有如得到无上如意宝一样。五,睡眠时得护法神护佑。人在睡觉时毫无自我保护的能力,以持净戒之力,可感得护法神的冥冥护佑。六,远离怖畏。在中有、后世不会有堕入恶趣的怖畏,眷属(弟子们)也很调顺,不会制造违缘。七,怨敌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若受持净戒,则以前在家时的怨敌也会受其清净持戒的形象与功德的感化,加上三宝护法神加持,而消去宿怨,转为恭敬、供养。八,恶性非人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此类例子在经典中处处可见。九,易得资生之具,众人恭敬。持戒之人,办道所必需之资生之具极易获得,并普获众人恭敬。十,一切善愿皆得满足。一 切世出世间的善愿,如出离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圆满实现。


守持戒律必须以深信因果和发起出离心为基础,世俗中的因果不虚,一个不信因果、没出离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也不可能去主动严谨持戒。一般的人、居士、出家众、转轮圣王、上师、声闻、独觉、菩萨、佛都是从清净持戒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从数量、比喻、因缘这三个方面观察,能得到暇满难得的人身实在不易,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净受持五戒为近取因,加以上供下施积累福报而感得的善果;居士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应戒律的结果;转轮圣王的福报也是从努力守持五戒,行持十善中得来的;一个合格的上师,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净戒,并且今生又首先须以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弟子的表率;声闻、独觉、菩萨、佛的无量功德自然也是从戒律中产生的。


《毗奈耶经》、《花蔓论》(汉译名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中都赞叹了持戒的功德。


《花蔓论》中说:可赞财圆满,能生胜梵宫,三摩地涅盘,并由于戒得。


意即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圆满获得圣者七财(信、戒、惭、愧、闻、舍、慧),在相续中生起梵天一样的安乐,这时三摩地(定)和涅盘就如同已在自己前面,能很容易获得。

 

二、 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


出离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础,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密乘)的不共同基础。阿底峡尊者云: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发起了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是从一开始发心乃至成佛间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修学大乘显宗或密宗的人,应该观察一下自相续中有没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若无则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我们知道真正发菩提心远非仅做个好人、做些好事那么简单,但相似的菩提心却是很容易生起。还应观察一下自相续,是否通晓菩萨戒的学处?得到菩萨戒体应如何去行持?有多少学处?破此戒过患有多少?若连这些基础的常识还不了知,还自以为是菩萨,有了菩提心,或自以为有清净的菩萨戒体,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续中无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而仅仅守持菩萨戒的学处是不够的,不完善的,故应在大乘善知识前,如理如法地依靠阿舍黎和仪轨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因缘力,发起相似或真实的菩提心,而守持菩萨戒。


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功德是无量的、不可思议的,这在大乘显密经续中都有详细的宣说。佛在《华严经》中说,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就如同太阳一样,所发出的炽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又如同清凉的月光一样,能遣除热恼的烦恼障,进而成就佛果。


《华严经》中弥勒菩萨给善财童子开示的教言中,对发菩提心持菩萨戒有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一个非常贫穷的盲人无依无靠,过着很凄惨的生活,一天,在他藉以谋生延命的垃圾堆中,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如意宝,因为如意宝能赐予一切所需的衣食用具,以及金银财宝,因此后半辈子已完全有了依靠,其惊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在此,穷人比喻无福报的凡夫,目盲表示无出世之胜观智能,垃圾堆表示由不净之业障和烦恼所构成之身体,如意宝比喻菩提心。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将此段经文归纳成了以下偈子:犹如目盲人,垃圾中获宝,如是我何幸,生此菩提心。


我们前世未广积善根,故今生业障深重,无胜观的智能而无法证悟成就,还为五毒烦恼所役使,非常可怜,然而在偶然的机会中,依止上师三宝,自己的愿力信心和上师的大悲加持相结合,就产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提心,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对此,大家都应生起欢喜心。


关于菩提心和菩萨戒的异同,将在第三部分中阐明。

 

守持菩萨戒的功德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说:“佛告海意,若菩萨虽处诸趣,无所妄希,善护戒行,能降五蕴魔;若无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忏悔,安住圣净戒 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无论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只要如理如法地守护身、语、意三门,守持净戒,平时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一定可以逐渐降伏四魔。


佛在《月灯三昧经》中说:“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动解脱。” 如果我们能谨慎守护我们的三门,即身不造杀盗淫等恶业,语不造妄语等恶业,心中不生烦恼,对众生也有悲心,恭敬心,无论身处何处、何时,功德都会增长,有如上弦月一般。这并不需要很高的见解、甚深的行持,或已是圣者,只要持戒清净,严加守护三门作业,就可得到诸佛菩萨一样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大涅盘经》说:“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阶梯;犹如树木等依于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犹如入海取宝商队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可见积累福慧二资粮、忏悔业障等诸多方便虽然殊胜,但都必须建立在戒律之上。


《入行论》第一品和第三品中讲到,在发了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之后,即使终日睡觉、懈怠,各种福德也会增长、成就,并且还以点金剂、珍宝、果树、勇士、劫末火等为喻赞叹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梵网经》中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其大意为,只要众生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一定会得到究竟菩提,且他们在刚得到菩萨戒时,其果位就等同于大觉的佛陀,只是有未圆满与圆满之区别,因已真正得到了与佛无二的戒体,故云其所守的是佛戒,功德不可思议。


佛在《华严经》中说,守持了菩萨戒就象打开了佛法和财富的无尽宝藏,能够遣除贫穷、违缘,直至满足其成佛的心愿。 在《戒香经》中,佛对阿难尊者说:“世有众香,唯随风所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在《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菩萨戒品”中说,守持菩萨戒,除了定获究竟的佛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五种殊胜之利益:第一、常得十方诸佛护念;第二、寿终之时住于大欢喜中,如守持清净菩萨戒者,临终时会众生大欢喜心,如一个囚犯 即将被释放,病人遣除重病一样,将脱离有漏不净肉身,解脱六道轮回而往生净土;第三、受戒以后,凡所生处常与诸大菩萨众道友,众善知识,这对我们遣除 修法违缘,弘法利生有极大帮助;第四、在今生中成就无量功德,圆满持戒度,如发心利众,持清净菩萨戒,并广行六度万行,今生即可得到圣位,圆满持戒度 而得到二地之果位,因为在五道十地中,二地以上才圆满持戒度;第五、在后世当中,常能成就自性净戒等。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增上戒学--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 下一篇增上戒学--破戒过患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