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三】
2018-07-15 21:00:3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37次 评论:0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三】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二离垢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发光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焰慧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五难胜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三)


目 录


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一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二离垢地................................九一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发光地..............................一四○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焰慧地..............................一七七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五难胜地..............................二○八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眞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欢喜地


华严经有三十九品,八十一卷,我现在所讲的是经内的第二十六品——十地品。为什麽叫十地品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一切万物也是依地而生,依地而长,依地而成,依地而住,依地而得到解脱。


地内又有种种的宝藏,种种贵重的物质,所以人们才能在地下发掘出金矿、钻石矿、银矿、铜矿、铁矿等等的矿产。


十地品内也有一切的矿,如佛的矿、菩萨的矿、声闻的矿、缘觉的矿、天上的矿、人间的矿、畜生的矿、饿鬼的矿、地狱的矿。十法界,每界在地下都有这种矿,只是人们不知去发掘,如知道去发掘,就能得到种种的成果。所以说一切万物因地而生,因地而增长,因地而成熟,因地而安住,因地而得到解脱。


十地法门包括一切的法门,与一切的法门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如要修行菩萨道,就必须因地而生起菩萨道。我们如要增长菩萨道,就要藉十地法门来增长。我们如要成熟菩萨道,也要藉十地法门来成熟。我们如要得到解脱菩萨道,更要依持十地的法门来修行,才能得到解脱的菩萨道。


这种十地法门在华严品中是第二十六品,现在讲的只是第二十六品的第一部分,因之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与大菩萨衆俱。其诸菩萨。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悉从他方世界来集。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诸所作事。教化调伏一切衆生而不失时。为成菩萨一切大愿。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刹。勤修诸行。无暂懈息。具足菩萨福智助道。普益衆生而恒不匮。到一切菩萨智慧方便究竟彼岸。


金刚幢菩萨说完了十回向品之後,还未说十地品之前。这时释迦牟尼佛正在天上的他化自在天王宫里。他化自在天王宫的意思,是能以他人的快乐视同自己的快乐,很任运自在於天王的宫殿里。这座宫殿是用摩尼宝藏所造成,同时还有许多菩萨中的大菩萨俱在。大菩萨就是老菩萨,言其有相当的道德,有相当的智慧,有相当的修行。衆俱是形容很多很多的,不是少数,是无量无边那麽多的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都已能对这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了。念不退於无上正等正觉,行不退於无上正等正觉,位也不退於无上正等正觉。三不退:即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无上正等正觉:正觉——菩萨和二乘人都修得了正觉。但二乘人未得到正等,所以不能觉他,只是正觉而已。菩萨不但能自觉,还能觉他。菩萨得到了正觉,又能修正等於佛的法门,所以叫正等。可是还没有到无上,就是还有上士,菩萨又称为有上士,因为上面还有佛。你们各位想一想:做人并不是自己以为了不起,自认为到了如何的程度,就真像是那麽一回事的。一切的成就,是要别人来公认才算是真的成就。二乘人修得正觉,能自觉,不能觉他,也没得到正等,所以只能说正觉。菩萨修得了正觉,能自觉、能觉他,又能等觉。等於佛的觉悟,与佛差不多一样,这叫正等,可是还未能无上。佛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又能正等,而且又能得到无上,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些大菩萨虽然还没有完全得到无上,但绝不会退转了,退转於二乘,将来一定会成佛的。


这些大菩萨并不是这个娑婆世界的,他们都是从十方无量微尘数那麽多的世界而来此集会。他们都已修得菩萨的智慧,达到菩萨所住的境界。他们不但已住於菩萨的境界,就连佛的智慧也有了。佛所知道的一切,他们也都知道,不过所知没有佛那样深切。佛智慧所证得的境界,他们也将近证得。因为他们都能勇猛精进,勤修菩萨道而从不休息,且能以种种的智慧,显现种种的神通。他们所行所作,都本着菩萨的职责——教化衆生,调伏衆生,令一切的衆生都能早成佛道。


教化衆生、调伏衆生要知道把握时机,就是刚好对着机缘,如果不对机,不是应该对他说法的时候你去对他说,不应该教化他的时候,你去教化他。时机未成熟时,不但不能令他接受,反而使他害怕,令他狐疑不信,令他永远不想再听佛法了,这就是失时,失去了机宜。菩萨教化衆生,就能恰到好处,把握着最恰当的时机。譬如农夫种地,他知道在该下种的时候才播下种子,如果在不该下种的时候下种,那就不会生长,岂不是白费工夫,浪费时间?菩萨教化衆生,就如农夫下种,知道何时可为衆生下种,他就乘时为衆生播下菩提种子,就来开发他的心地,教他发菩提心。给他种下菩提种子,令他一点点的生长,一点点的成熟,一点点的得到解脱,这便是不失时。所以我们要教化人时,最要紧的,就是应该知道而不失时。失去时机,就不对机了。


大菩萨们为了成就修菩萨道时所发的大愿心,在所有的世界里,在无量无量劫长的时间里,在所有诸佛的刹土里,都是非常勤谨而勇猛精进的修行菩萨所有的行门,从不稍为懒惰,也不休息。故能具足菩萨的福德和智慧来帮助自己修道。菩萨不只自己修行,还要时时刻刻不忘记普益衆生,时时不疲倦,不懒惰,不论何时也不说不行菩萨道,不利益衆生。故能到达一切菩萨的智慧,和知道运用一切的方便,而得到最高的果位,进入清净的涅盘彼岸,证得常乐我净的快乐。


示入生死及以涅盘。而不废舍修菩萨行。善入一切菩萨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鉢底。神通明智。诸所施为皆得自在。获一切菩萨自在神力。於一念顷无所动作。悉能往诣一切如来道场衆会为衆上首。请佛说法。护持诸佛正法之轮。以广大心。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常勤修习一切菩萨所行事业。其身普现一切世间。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无碍。普见三世一切菩萨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圆满。於不可说劫。说不能尽。


修行菩萨道的菩萨,他是生死自由,他是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的。他的一切都为了示现;示现种种的生,示现种种的死,示现各种的衆生,示现各种有情的身体,上自天、人、阿修罗,下至地狱、饿鬼、畜生,每一道内菩萨都去示现生死。示现种种的生,度种种衆生,令其发菩提心。示现种种的死,令一切衆生明白生死的痛苦,所以菩萨才示现入生死的境界。又菩萨示现如何生,如何死的各种生死痛苦,以用来教化衆生。然後又示现修苦行,令衆生知道如何变化生死入於湼盘。


菩萨如此在每类衆生中行菩萨道,而并未废舍修菩萨行。不管在那类衆生中,他都行菩萨道利益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发大菩提心。他善於证得菩萨所修行的禅定、菩萨所修行的解脱、菩萨所修行的正定正受,三摩钵底等。并且明白一切的智慧及三明六通的妙用。三明是——天眼明、天耳明、宿命明或者是漏尽明。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菩萨的一切作为,都能任运自在。他示现生死、涅盘,及示现修菩萨道,时时都可得到一切菩萨所有任运自在的神通妙用力量。在一念之间,不需要有何动作。如果你见他在走路,其实他正周徧十方。如果你见他在吃饭,他的神通已入了一切如来的道场。如果你见他正在睡觉,他却已化身到了其他诸佛的国土。如果你见他坐在那儿,一事未做,可是他已化身到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内教化衆生去了。所以菩萨的一切表现,绝不是我们可随便定论的。诸位千万不要用凡夫的眼光错认菩萨,菩萨也不可能随便冒充。他随时随地可以去朝觐十方诸佛、礼拜十方诸佛、供养十方诸佛。他随时都在观察十方的衆生,如有任何灾难,需人救济帮助时,他就会化身去拯救、度化。所以菩萨能到达一切如来的道场衆会,而为上首,为一切法会中大衆之领袖。请佛说法,佛说法,需要有人出来请法,如不请,佛是不说法的。请法的人,右绕三匝,佛才说法,就是转大法轮。菩萨他到处护持诸佛的衆会道场,转正法轮,这不是件平常的事,任何地方转正法轮时,都是惊天动地的,护法诸天,及诸大菩萨都会莅临护持和听法的。我们金山圣寺在美国是经常转正法轮,可惜无人认识,譬如三藩市久旱不雨,我们一求,就下雨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正法,转正法轮的感应。不只人需要诸佛的护持,诸佛也需要诸菩萨护持。


菩萨以广大的真心,供养诸佛,仰承诸佛的教言,去度化衆生,并且恒长不断的修习菩萨所应作的事业。他的身体普遍现到十方一切的世界,同时其音声也普及到十方法界。他们的心和智慧也已达到了圆融无碍,都能普徧见到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世的一切菩萨所有的功德。所有一切菩萨具有的功德,他们也都修行圆满了。这些菩萨们的修行功德,神通妙用,在漫长的时劫里,说都说不完。


其名曰。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德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日藏菩萨。苏利耶藏菩萨。无垢月藏菩萨。於一切国土普现庄严藏菩萨。毘卢遮那智藏菩萨。妙德藏菩萨。栴檀德藏菩萨。华德藏菩萨。俱苏摩德藏菩萨。优鉢罗德藏菩萨。天德藏菩萨。福德藏菩萨。无碍清净智德藏菩萨。功德藏菩萨。那罗延德藏菩萨。无垢藏菩萨。离垢藏菩萨。种种辩才庄严藏菩萨。大光明网藏菩萨。净威德光明王藏菩萨。金庄严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萨。一切相庄严净德藏菩萨。金刚焰德相庄严藏菩萨。光明焰藏菩萨。星宿王光照藏菩萨。虚空无碍智藏菩萨。妙音无碍藏菩萨。陀罗尼功德持一切衆生愿藏菩萨。海庄严藏菩萨。须弥德藏菩萨。净一切功德藏菩萨。如来藏菩萨。佛德藏菩萨。解脱月菩萨。如是等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诸菩萨摩诃萨衆。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


在这个法会中的诸位菩萨,他们的名号,都是以修行证得的功德而为名号的。所以我们口诵菩萨的名号,心内思惟,就明白了这位菩萨的圣号,就是他德行的代表。在会的菩萨,是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想、不可衡量,说也说不能尽这样多的大菩萨衆在一起。金刚藏菩萨是这些大菩萨中的上首——就是衆菩萨中的领袖。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於汝。以毘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拣择一切佛法故。


这时,金刚藏菩萨仰承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威神之力的缘故,入大菩萨的大智慧、大光明的正定正受中。入了这三昧(正定)後,一切的境界都现前了。立刻在十方各过去亿佛刹微尘数那样多世界以外的佛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同样都名金刚藏菩萨一齐出现在这位金刚藏菩萨之前,对金刚藏菩萨这样说:好啊!金刚藏菩萨!你真好啊!你能入於这种大菩萨的大智慧、大光明的正定正受。善男子!这是十方佛刹微尘数的诸佛,共同加被於你,使你能入此三昧。


以这位毘卢遮那如来——徧满一切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以他本来愿力的缘故,加被於你。更以他的威德神通力量来加被你,令你能入此正定。也是你自己修菩萨行得到殊胜智慧的力量,故能入这种正定。希望你为法会中的诸位菩萨宣说诸佛所说最胜智慧、光明微妙的佛法。宣说能令一切衆生入智慧之地的佛法,摄一切衆生所修集善根的缘故,使衆生能有选择的择法眼,能明白诸佛所说法的意趣。


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衆生界故。能徧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


佛法不是世间的知识,不可以俗慧了解,必须深入经藏,才能求得智慧如海。佛法如大海,没有大智大慧,怎能广知诸法。单自己知道一切诸法,不能算真知,还要善能说法,说法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要善於运用一切方便、权巧的方法,宣说诸法。还要在没有分别的智慧中,才能明了一切清净的妙法。清净就可生智慧。智分四种: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一切的世间法,只要能转过来,就是不染的清净法。能转过来的办法就是改恶向善。世间法是染汚的,出世间法就是不染汚,清净的。能够理解出世法,修出世的善根,就可得到清净法,而得到不可思议的智慧及其境界的缘故。一切智人,就是指所有的佛。得到了诸佛的智慧,才能入智慧的境界。又令得到菩萨十地——从初地到十地的修行过程。初地是开悟,第十地是十地的终了。由初地到十地,其中种种不同的修持经历,都要明白,都要证得。修道者是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十地不知等觉的境界。各人的境界,各自不同。修道者的工夫、法门也是各自不同的。实实在在的来解说菩萨在十地中各自修证的不同相状。因为修行的法门不同,得到的境界各异,修证的相状自然有差别。金刚藏菩萨知道、了解,所以希望他如实解说此中的差别。


缘念,就是顺着诸佛所说的佛法去思念,又可作专一讲,专一至念诸佛所说的法。修,就是修行。习,就是学习。修行也要学习,才能明白甚麽是有漏法?甚麽是无漏法?有漏法里有多少种有漏法,无漏法内又有多少种无漏法。一边修行,一边学习,一边研究。认真研究,详细分辨,才明白甚麽是无漏法。


善选择就是善於用择法眼,以大智慧来观察诸法。有大智慧就如大光明。有智慧之光,才能善巧庄严诸佛国土。善能入於决定一切的智慧之门。很纯净的分辨一切,无所怀疑。菩萨随他的所在地,有次第的,有条不紊的,很明显的,宣说正法,而毫无畏惧。故能得到辩才无碍的大智慧。住於有大辩才的果位,就能决定诸法的善巧妙用。常常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而心总不忘失。就是令一切的衆生,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的,令增长;已增长的,令成熟,已成熟的,令他得到解脱,这就是成熟一切衆生界。故能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刹土,一切的道场会里去。决定开悟是说可得大智慧、大辩才、大寿命、大安乐。开悟一切诸法,证得一切诸法的实相。


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衆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十方诸佛也来劝请称赞金刚藏菩萨说:善男子!你应该用你的无碍辩才、善巧的方法,宣说十地这种大智光明的法门和他的差别。你仰承十方诸佛威神之力、毘卢遮那佛大威神力、本师释迦牟尼佛大威神之力,和如来智慧光明加被於你的缘故。清净自己的菩提善根。普遍令法界得到清净,普遍摄受一切衆生,深入一切的法身和智慧身中的缘故。接受十方三世诸佛来给你授记、灌顶、加被的缘故,得到一切世间最大的智慧,最高的法身,故能超过一切世间所有的法门道路,得清净出世的菩提善根,满足一切的智慧,也令一切的衆生能得到智慧中的智慧。


尔时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身。与无碍乐说辩。与善分别清净智。与善忆念不忘力。与善决定明了慧。与至一切处开悟智。与成道自在力。与如来无所畏。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


这时十方诸佛给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身,就是加被金刚藏菩萨无上胜威德之身,如像国王处在大衆之中,任何人的光辉都不能盖过他的光辉。又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一种圆融自在乐於为衆生说法的无碍辩才。又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善於分别正法的清净无为的智慧。又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善於忆念正法之名义,不异说,不忘本宗。又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种种善巧方便,能见机,能随所应,举比喻说明的断疑智慧。又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随处都能明了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之真理的智慧。又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的十力,使令教化衆生能断惑、出离烦恼、得到果位,所以说成道自在。又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大无畏的威神力。又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一切智人就是诸佛的观察,分别各种法门的无碍辩才。诸佛更加被给予金刚藏菩萨殊胜的三昧,具足了菩萨的庄严。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净深心故。善净智轮故。善积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无量法器故。知其清净信解故。得无错谬总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是甚麽缘故金刚藏菩萨能得到诸佛的加被呢?能得此殊胜的三昧法门呢?这是他在因地所发的宿愿深重,定要证得此十地的智光三昧。也是他在因地修菩萨行时,有信乐至极的善根和清净心的缘故。其智慧清净,好像日轮能圆满普照法界,这是金刚藏菩萨的智德清净。他生生都是善根深厚,清净无为,所以能积集助道,这是金刚藏菩萨的福德。金刚藏菩萨善能调伏心,清净善根,断除烦恼习气,这是他的修治工夫。金刚藏菩萨能闻持无量的佛法,忆念不忘失,他真是难得的法器。金刚藏菩萨以他的清净智慧,令衆生对佛法有深入的信心,有明确的理解。使佛法流通,衆生信奉诵持,对正法的真理前後都没有疑惑,也不违背,能总一切法,持一切正法之义理,令法界衆生,得奉持正法,知出离生死的因果,以如实智印可,善法印证。


尔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摩顶已。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衆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徧一切佛刹。救护一切衆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


这时十方的诸佛(十方是:上、下、东、南、西、北,及四维),都伸出右手来摩金刚藏大菩萨的头顶。佛摩顶以後,金刚藏菩萨就从定起,普徧的对法会内诸位菩萨说:各位佛的弟子!诸位菩萨所发的大愿,是用他所得到的真智慧,拣择善法而没有一点夹杂。这个愿,是菩萨所发的大愿,视之不见,可是却广大到徧满法界,他的究竟处,就像虚空一样找不着边际。菩萨救护所有的衆生从不计较时间,不怕尽未来际,也不考虑是那个地方,徧至一切诸佛的刹土,因此受到十方三世诸佛的护持和忆念。他已证到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诸佛的智慧之地。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


诸位佛的弟子!甚麽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修集种种善根的智慧之地,和诸佛的智慧之地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


各位佛的弟子!菩萨修行菩萨行时,积聚种种善根的智慧之地,略说有十种,如要详细的说,有无量无边那麽多种。是过去诸佛已说,未来诸佛将说,现在诸佛正在说。我也要如三世诸佛一样,演说菩萨这十种利益和智慧的地相和地体。


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


甚麽叫十地呢?十地的名称是:第一欢喜地:菩萨修到这一地的时候,非常欢喜。第二离垢地:菩萨修到第二地时,把一切的尘垢、妄想、见惑、思惑、尘沙惑都断净了。第三发光地:因为把一切的尘劳妄想都没有了,就现出本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叫发光地。第四焰慧地:到此地时,不只发光,而且发出智慧的火焰。第五难胜地:修行不易修到这种地位,因为不容易达到,所以叫难胜地。第六现前地:一切的智慧都现前了。第七远行地:菩萨修到此地时,能飞行变化,行动自如。第八不动地:就是不动道场,而可徧游十方的神通。第九善慧地:菩萨修得变化自如,徧游十方的神通,更得到殊胜的般若智慧。第十法云地:菩萨修行的功德,像云一样普徧荫护着一切衆生。


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修行的十地法门,是三世诸佛,过去佛已经说了,未来佛应该说的,现在佛正在说的。


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我不曾看见任何一个佛国土内的如来不说这十地法的道理。甚麽缘故?就因为这个法,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行菩提的最上道路,也是因为十地法是修行的清净光明智慧之法。十地法是正确的、详细的演说菩萨修行十地的过程,显示一切菩萨的智慧及所知的法。各位佛的弟子!这十地的道理,是没法想像得到的。这种道理就是诸位菩萨,随着他们所修行的功德,而证得的智慧。


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是时一切菩萨衆。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


这时金刚藏菩萨说完了菩萨修行十地法门的名字以後,就默默不开口,也不继续分别解释十地法门的义理。这时一切十方来的诸大菩萨们,听了金刚藏菩萨说完十地法门的名字,而听不到他解说其中的道理,大家都像如渴思饮似的仰望着他,等着他解释。同时也在心中生起了疑念:「是甚麽因?甚麽缘?令金刚藏菩萨单单只说十地法门的名字而不加解释呢?」


解脱月菩萨。知诸大衆心之所念。以颂问金刚藏菩萨曰。


何故净觉人 念智功德具


说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释


在法会中的解脱月菩萨,他知道诸菩萨这时心中所生起的疑念,於是用偈颂向金刚藏菩萨请问说:「为什麽?您这位清净觉悟的菩萨!念清净,智慧光明,一切功德都具足的菩萨。说完上妙十地法的名字後,您有能力却不为大家解说呢?」


一切咸决定 勇猛无怯弱


何故说地名 而不为开演


金刚藏菩萨!您对於一切的事理,都能明辨是非,也有决定一切的智慧。您又是一位勇猛精进修菩萨道,而无所恐惧的大菩萨,为什麽只说十地的名字,而不为大家明白的解说呢?


诸地妙义趣 此衆皆欲闻


其心无怯弱 愿为分别说


这十地法的每一地,一定都有很不可思议、微妙的义趣。现在此法会的大衆,都想听您解说。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的心里也是无所恐惧,所以都很高兴的希望您分别解说这十地法给他们听。


衆会悉清净 离懈怠严洁


能坚固不动 具功德智慧


如今在这道场会中的诸位大菩萨们,他们都是身心清净无浊,远离一切的尘垢,勇猛精进而不懈怠,威仪严谨,不贪名图利而廉洁,不为境界所转移,无杂染异想,菩提心永不退转或动摇。因为这些大菩萨们已具足了大功德、大智慧了。


相视咸恭敬 一切悉专仰


如蜂念好蜜 如渴思甘露


大家都非常恭敬、诚恳,而专心一意的仰望您金刚藏菩萨,来为他们解说这最微妙而殊胜的十地法。这种情况好比蜜蜂一心想做好牠的蜜糖,又像人渴极了,想得一滴甘露来活命,那样的急切专一地等待着。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已。欲令衆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说颂言。


这时,这位大智慧而又无所惧怕的金刚藏菩萨,听了解脱月菩萨所说的偈颂後,想令大衆法会中的诸位菩萨都生起欢喜心,也用偈颂来对诸大菩萨说。


菩萨行地事 最上诸佛本


显示分别说 第一稀有难


菩萨在因地修菩萨行时的事,就是十地中应做的事,这些事是再没有比它更高尚了。十地中所修行的,就是成佛的根本法门。如果要很明显的分别演说,那真是最上第一、最稀有、难逢难遇的。


微细难可见 离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闻者悉迷惑


菩萨行微细微妙,义深理妙,不容易明白,很难思惟。要达到离念超心地,这种境界的法门,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超出一切的思虑。这时所生出的一切,都是佛的境界,如果没有相当修行功德的人是不能了解的,如果忽然听闻说此法的境界时,很容易引起人的怀疑和迷惑,何况修持不懈。


持心如金刚 深信佛胜智


知心地无我 能闻此胜法


生了疑惑是因衆生没有智慧,所以对这种殊胜的法门,不会明白。如果能修持到信心如金刚般坚固,深信佛的殊胜智慧,对佛所说的言教——十地法门,理解了无我相,就能听闻信受这种殊胜的法门。


如空中彩画 如空中风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别甚难见


要能听到这种殊胜法,而明白受用,这法就像空中的彩画,又像风在空中的形相,要知道这都是不可思议也不可执着,有智慧者才可以具少分明白相应。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甚深微妙,所以很难分别解说,也不容易使人明白信受。


我念佛智慧 最胜难思议


世间无能受 默然而不说


因此我念佛的智慧,真是最殊胜,不可以想像的。世间上恐怕无人能明白这种妙法,更少有人能领受佛法至理,所以我默默的不向诸位解释。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衆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於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这时解脱月菩萨听了金刚藏菩萨所说的偈颂後,对金刚藏菩萨说:您是佛的大弟子!现在聚集在这大衆法会中的诸位菩萨,都已善净深心,因已修得了一切善行,连心的深处都已清净了。他们的思想和念虑也都清净。在修持上也知道怎样精进用功。也明白怎样用悲智、胜念来助他行正道。也知道增长智慧,必须亲近多佛,发愿生生见佛,受持妙法,才能成就无量善根。因为曾经亲近过百千亿佛,才成就了无量的善根,也才能把愚痴和迷惑都舍离了,更没有染汚的尘垢。他们用最清净的心,虔诚地、深深地信奉理解佛法。一心学习佛法,从不轻信旁门外道的邪说。最崇高的金刚藏大菩萨!您是佛的好弟子!请您仰仗着佛的大威神力,为大衆演说这佛法吧!在这法会中的诸位菩萨,对於这种甚深微妙之极的十地法,他们都能证得而明白。这时解脱月菩萨为了想重说一遍他的意思,就用偈颂的方法来表达:


愿说最安隐 菩萨无上行


分别於诸地 智净成正觉


这时解脱月菩萨说:我现在愿请金刚藏大菩萨!您来说这最好最安隐的佛法,菩萨修行的无上法门。分别解释十地的道理,令一切衆生可以得到清净的智慧,将来都能成佛。


此衆无诸垢 志解悉明洁


承事无量佛 能知此地义


在这大法会中的诸位菩萨,都已远离了所有的染汚和尘垢,他们的志愿和理解,都已非常清净和明白。他们曾经承事供养过无量诸佛,亦能了解十地的义理。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衆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衆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於长夜中受诸衰恼。我愍此等。是故默然。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这时金刚藏菩萨又对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虽然在这大法会中的诸位菩萨,都已善净身心的思念,舍离了愚痴和疑惑,对於甚深微妙之法已深信无疑,也不会随旁门外道而转变。可是还有其他一些根器拙劣,不甚明白的衆生,听了这种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的大法之後,很容易生出疑惑。在愚痴无明的长夜里——看不破,放不下,得不到自在,自己苦恼自己。我因为可怜这类衆生,所以默然不说。这时金刚藏菩萨唯恐大家不明白,又用偈颂说一遍:


虽此衆净广智慧 甚深明利能决择


其心不动如山王 不可倾覆犹大海


金刚藏菩萨说:虽然在这道场中的诸位菩萨,都是清净没有染汚,也有广大的智慧,更有甚深的般若,深心信解,抉择正邪的能力,他们的信心就如须弥山王一样,不会被外境所动摇,也像大海般没有人能把它倒过去。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随识而行不随智


闻此生疑堕恶道 我愍是等故不说


可是在这大衆中,也有修行不久的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们对於理解的智慧还不够,只是跟着识分别一切境界,没有真正的智慧去认识一切的境界。识只能分别,智才能认识抉择。当他们一听到这十地的法门,恐怕会生起怀疑而不修,不信此大法,就会堕入三恶道里——饿鬼、畜生、地狱。我怜愍这些衆生,所以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在这个时候,解脱月菩萨又再对金刚藏菩萨说:佛的弟子!愿求大菩萨您仰承着十方诸佛和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威德神力,很详细地分别解说这种不可思议的法门,令能听到这种法门的人,破除他的疑惑,而生信心,就会得到诸佛的护持,而生起信心的力量。甚麽缘故呢?因为说十地法门的时候,一切菩萨听到这法都是这样,一定会得到诸佛的护念,因为得了诸佛的护念,听到这大智慧的十地法以後,就能生出很大的勇猛心。何以故呢?因为这个法门,是一切菩萨最初必修行的法门。修持这法门,就能成就所有诸佛所说的法。举个譬喻,好像学写字,开始就要知道每个字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的字母(中国字有部首,英文有母音子音),有一定的写法顺序。数说,就是联合许多单字成为一个有意思的句子。字母究竟,如果你能正确地写出每个字的字母,绝不会有丝毫错误的。所有的字也没有离开字母而可以成为一个字。佛的弟子!所有诸佛所说的法,都是以十地法为基本,如果把十地法修行圆满,就可以说修行成就了,也可以得到一切的智慧。所以要请佛子您,为此法会中的诸位菩萨们演说这个法门,令听到这法的人,必定会为诸如来所护念,也令他生起信心,依教奉行。这时解脱月菩萨想再把他的意思说一遍,就说了下面的偈颂:


善哉佛子愿演说 趣入菩提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护念智根本


解脱月菩萨又称一声金刚藏菩萨说:您是佛的大弟子,希望您怜悯一切衆生,为衆生演说这十地法门,能使这些菩萨趣入菩提的觉道中,学习修持十地中各地的行门。十方的诸佛世尊,都是时常加持、护念这些听闻和修行十地法门的人,因为十地法是智慧的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从生


譬如书数字母摄 如是佛法依於地


「此安住智」是指十地法的智,意思是说十地法的智慧,是最彻底、最正确、最圆满、最殊胜的智慧。为什麽叫地呢?因为诸佛所说的法,都是从十地所生出的。譬如学写字,一定要根据字母,学作文一定要先从联字做起。一切佛法依十地为基础而生起,修学佛法也应以十地法为依据。


尔时诸大菩萨衆。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


解脱月菩萨说完上面的偈颂後,这时在法会中十方无量微尘数那麽多的大菩萨们,一时同声,用偈颂向金刚藏菩萨请法说:


上妙无垢智 无边分别辩


宣畅深美言 第一义相应


佛的大弟子——金刚藏菩萨!您是已证得最上微妙、离垢的清净大智慧。您的辩才也是无量无边,能分别得很详细,很有道理。现在希望您对我们宣说无上甚深的微妙道理,与第一义相应的十地法门。


念持清净行 十力集功德


辩才分别义 说此最胜地


这些菩萨都是念持清净行的人,他们修持佛的十力,积集了种种的功德,也已有分别一切义理的智慧和无碍的大辩才。就请大菩萨您,说这最殊胜的十地法门。


定戒集正心 离我慢邪见


此衆无疑念 惟愿闻善说


在法会中听您解说的人,都是修定持戒清净,有正知正见的老修行者,他们已远离贡高我慢,没有邪见的思想,他们对十地法门不会有怀疑的念头,都很诚心专一的想听您宣说十地法门。


如渴思冷水 如饥念美食


如病忆良药 如蜂贪好蜜


好像人又热又渴的时候,想喝一杯冰水一样。冷:是清凉的意思。又像人饿了,想要有吃的东西来充饥。又好像人有病,就想要找到对症良药,一吃就好了。又好像蜜蜂天天采蜜,为的是希望做一窝好蜜贮藏过冬。


我等亦如是 愿闻甘露法


善哉广大智 愿说入诸地


成十力无碍 善逝一切行


在这法会中的大衆,也是如同上面所说的思想一样,希望听到能解渴、能充饥、能去病、能舍离一切贪瞋等的妙法。您这位崇高有广大智慧的金刚藏菩萨!愿您说说如何进入十地的法门。因为您已成就了如佛的十力,而达到无障碍的果位,也已修证到如同佛一样的一切行门。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徧。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来衆会。显现诸佛不思议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已。於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於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衆。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於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


菩萨说完了上面的颂言之後,这时释迦牟尼佛从两眉的中间,放出很清净的光明这光名叫菩萨力焰明,是菩萨法力之火焰的光明。另外还有百千阿僧祇种种无量的光明,作这光明的眷属。普徧照到十方所有诸佛的世界,没有一处照不到的。徧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就连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正在受苦刑的也都消灭。又照到所有诸佛的道场法会中,显现诸佛不思议力,用这种光焰显示诸佛不可思议的法力。又照到十方所有的世界中,并一切备受诸佛佛力加持而又正在说法的菩萨身上。这样照了之後,就在上面的虚空中,结成大光明云网台而停止了。这时其他十方的诸佛悉亦如是,同样从两眉中间放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他的作用是作为释迦牟尼佛光明的眷属,如同他的亲属,来陪同、拥护的作用。如同世尊的光明普徧照十方世界,照到娑婆世界、佛、法会大衆、金刚藏菩萨的身体及他的师子座之後,其光明在虚空中,结成一个大光明云的网台而停住。於光明台中,以释迦牟尼佛和诸佛的大威德神通的力量,而说出下面的颂言:


佛无等等如虚空 十力无量胜功德


人间最胜世中上 释师子法加於彼


佛是没有任何事物可与他比较的,就像虚空那样微妙。佛有十种力量,又有无量的殊胜功德。在人间来说,佛最殊胜,在世间上来说,他是最高尚的。凡是能说法度生者,佛力必加被於你。


佛子当承诸佛力 开此法王最胜藏


诸地广智胜妙行 以佛威神分别说


佛子!金刚藏菩萨:您应当仰承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的威神力,为大衆开演法王具有最殊胜的菩萨行门。因为十地法中,各地有各地的广大智慧,各有不同的微妙修行法门,必须佛力加持,才可以详细的分别解说。


若为善逝力所加 当得法宝入其心


诸地无垢次第满 亦具如来十种力


假若你得到佛力的加持(善逝是佛的十号之一),就等於无量法宝的法门进入你的脑海中一样,演说佛法时,说得格外圆融无碍,义理分别。十地每一地都是清净无垢的,如能依着次第修行,一定可以证得圆满的果位,也会具有如同佛一样的十力。


虽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闻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闻如是义


虽然你住在像海水这样多、这样深,成、住、坏、空後的劫火中,也应该忍受这种劫难之苦,遇有讲十地法时,必定要听(这意思是说,宁可忍受三恶道之苦)也不被「八难」所障碍闻法),如有对十地法生疑惑而不相信的人,他是永远没有机会听到这种胜义之法。


应说诸地胜智道 入住展转次修习


从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衆生故


金刚藏菩萨!您应该向大衆解说菩萨在十地各地中得到殊胜智慧的道理。使大衆能入於十地法内,辗转流通,令衆生依次序渐渐修习,从修行的境界中,生出法智,超俗的智慧。希望这样可以利益法会中一切的衆生。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欲令大衆增净信故。而说颂曰。


这时金刚藏菩萨观察法会中大衆的因缘,希望能令大衆增加清净信解心的缘故,又用偈颂说:


如来大仙道 微妙难可知


非念离诸念 求见不可得


佛就像大僊道一样。大僊道就是圣人之道。他的微妙之处,是不可想像的。当你已能离念的时候,还要更进一步的连这个离念的念头也要舍离。如果你想以声、色求见佛,以声色求见法,色见声求,那是不可能明白这十地法门的。(按:僊与仙通)


无生亦无灭 性净恒寂然


离垢聪慧人 彼智所行处


十地法门,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光明藏。它们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也是常常清净,因为常清净,所以是常常寂然不动。去一分染汚,增一分清净。染汚与清净是对待法。增加清净就是增加智慧;增加染汚就是增加愚痴。有智慧就日渐上升,愚痴就日渐堕落。中国的古圣人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就是这意思。我们修行的目的,就为了开智慧,灭愚痴。世间法中最不清净,最染汚的,就是男贪欢,女贪爱。都为此数所缚而不能超出,其原因就是不能学圣人转染汚为清净。凡是能离开染汚而恢复清净,就得到了真正的聪明智慧,才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圣人。诸位都是佛的弟子,都已离了一切的染汚而恢复本有的清净,成为真有智慧的圣人。聪明智慧人的智慧,以及菩萨所修行的,就是这十地法门。


自性本空寂 无二亦无尽


解脱於诸趣 涅盘平等住


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本来甚麽也没有,就因为自己背觉合尘,染苦为乐,因之增加了许多烦恼。自性虽然一个也没有,无形无相、无人无我、无衆生、无寿者,但也不能说没有,就如虚空,不能说没有虚空。这十地的智慧,能得清净自在的解脱,是得之於四恶趣里面。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你如能明白十地法门,就能明白生死、湼盘自是湼盘,两者毫无关系可言。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辞所说


出过於三世 其相如虚空


十地法门的智慧,不能分为初中後的阶段来说。菩萨发心,得菩提,永不退转,亦无先後。只可智会,不能言诠。所以我(金刚藏菩萨)不愿解说。因为这种法门,超过三世一切法,它真实的形状,就如同虚空。


寂灭佛所行 言说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 难说难可受


这种法门是寂灭相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嗅之无味。乃是佛所行,最微妙的。如要我用言语来解释,真无法说明白。十地中所说的修行法门,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比喻一样,是不容易说明白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衆生也不容易信奉,也不容易接受。


智起佛境界 非念离心道


非蕴界处门 智知意不及


这由智慧中生出来的境界,是佛所证得的境界。就如前面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应即念离念,念而无念,即为非念,离开心里所想像的一切。这种法门也不是从修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处(六根六尘)里可以得到的。是要用智慧才能了解,用意念和思想是没有法子明白的。


如空中鸟迹 难说难可示


如是十地义 心意不能了


好像鸟在空中飞行,有什麽踪迹可说?有什麽痕迹可表示?十地法所包含的义理,也是不能用衆生的心和意念可以了解的。


慈悲及愿力 出生入地行


次第圆满心 智行非虑境


菩萨能演说十地法门,都是仰承诸佛的慈悲和愿力,出在世间来修行这十地法门,依着各地的次第,令智慧心圆满,令觉悟的菩提道成就。这是由智慧修行的法门,不是用人心思虑可明白的境界。


是境界难见 可知不可说


佛力故开演 汝等应敬受


这种境界是很难见到的,知道这法门还比较容易,如果要解释演说,就不容易了。必须仰承十方诸佛加持的力量,才能演说。你们各位菩萨能听到这法门,都应该恭敬听受这法。


如是智入行 亿劫说不尽


我今但略说 真实义无余


这种用智慧来修行的法门,就是用无量劫的时间也说不完。现在我(金刚藏菩萨)只有拣择而略说,真实的义理是无穷无尽而无余。


一心恭敬待 我承佛力说


胜法微妙音 譬喻字相应


诸位菩萨,一心一意,恭恭敬敬的等待着,我仰承十方诸佛大威神之力,演说这微妙殊胜的法音,十地法是没有什麽可相应的,惟有用字书的义理来做譬喻。


无量佛神力 咸来入我身


此处难宣示 我今说少分


无量无边诸佛,以他们神通之力,一齐加持到我的身上。因为十地法门甚深微妙,难以宣说,所以我现在就说个少分。


佛子。若有衆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方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们,假设有这样的衆生,已深深的种植了善根,又能修行六度万行的法门。又能修聚説明他成道的法门。又最会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最懂、最明白怎样修集所有的最上法门。又能摄受衆生,教化衆生,为衆生的大善知识。又能知道调伏身心,远离尘垢得清净深心。并且能立广大无边的志气,拔度衆生无分别心。发大愿,不怕艰辛。对於佛的正法生起无量无边广大的信心,和坚固的理解力。修道的人应该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他们是没有时间性和地域观念。为了求得如佛的智慧,为了修得佛的十力,为了想有最大,无所怖畏的智勇,为了得到佛的平等法门,为了救拔所有世界的衆生。就是要得到最大清净的慈悲心,即出世间的正智。为了想尽得佛的大智慧。为了庄严清净所有诸佛的刹土,没有一点障碍,为了想得到一动念,就能知一切三世的因果,为了能常常转无上的大法轮,而没有一点恐惧之心,为了这种种缘故,必须听受这种十地法门。


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於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生起以上种种心念的时候,因大悲心能拔衆生的苦,令衆生离苦得乐,故说以大悲为首。修菩萨法,就能得到菩萨的智慧,多修一点菩萨行,智慧就会增上。说法时,就会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辩才无碍的能力。所摄持的是最上微妙的深心,所恃的是佛无量威神之力。又有无量善於观察一切的智慧和分别一切境界的能力,很勇猛的向前精进修行,不论任何境界现前,他都有不受其障碍的智慧应付。常有一种很自然的智力,使他能领受一切诸佛所说的法门。用智慧来教化一切衆生,这种境界,广大得像法界,徧一切处。究竟彻底的程度,就如虚空一样无障无碍,可以穷尽未来所有的时间。诸位佛的弟子!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一开始发这样大悲心时,即刻就得到超出凡夫的地位,进入菩萨的地位。生到如来的家族中,没有能找出菩萨和佛眷属(种族),有任何过错可说。离开世间四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证得超出三界的圣道,得菩萨修持的一切法门,住在菩萨所住的清净处,不舍世间,也能方便不染,更得到三世平等的智慧。在深种佛的种性中,会得到更高尚的菩提觉果。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菩萨修到了这法门,这就是十地中的初地,名叫欢喜地,因为他证到初地,生起大欢喜心。这种欢喜,是因定力而生出的,所以说以不动相与定相应了。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欢喜地的菩萨们,证入欢喜地後,成就很多种为法利生的欢喜。如多净信,对佛法的清净信心,也更深厚了。对於佛法,更生起无量的爱乐心。无论何时都觉得身心很快乐,很安祥。到什麽地方也不见有一点障碍,即使遇着别人设立障碍,也不生烦恼,总是感到如法满足。常常欣喜而庆幸自己能闻到佛法而能修行菩萨道。他们时刻都勇猛精进,毫无懒惰之心。与人交接,也从不发生斗争和争论。不去恼害一切衆生,普劝别人发心修行。证入欢喜地的初地菩萨,对於任何人,任何事,也不会生起丝毫不乐或瞋恨心了。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衆生。故生欢喜。念能令衆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证得欢喜地的果位,为什麽这样欢喜呢?因为他们都恒常忆念一切诸佛,所以生欢喜心。不像凡夫俗子,每天都生活在嫉妬障碍中,没有道心。菩萨能专一忆念诸佛,就不会生嫉妬障碍之心。又念诸法,常常记得诸佛所说的一切佛法,依法修行,所以也生大欢喜。他不但忆念诸佛诸法,还常念十方三世一切的贤圣僧和大菩萨们,所以心生欢喜。凡是修道的人,都应常生忆念三宝的心,不使心生外务而专意挑剔别人。若常廻光返照,就不会生异心而障道了。又常念诸菩萨所修行一切成佛的法门,因为所有大菩萨都是未来的诸佛,他们勤修六度万行,不忘度衆生。菩萨们就是明白证入这十地法门後,自己仍不懈怠,仍修一切法门,所以生大欢喜。又念清净诸波罗蜜,将来都能成就圆满清净的智慧和成佛的功德,这也是欢喜的根源。又念诸菩萨的地位,特别殊胜,而生大欢喜。又念菩萨证得三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再没有天魔外道能破坏他,而生大欢喜。又常常想到如来教化衆生,慈悲为怀,令衆生离苦得乐,而生大欢喜。又念诸佛常使衆生闻法得度,了生脱死,这是令诸衆生得大利益的最好法门。诸菩萨有这些殊胜的因缘,可以作很多的大事,所以就生出大欢喜心。证到欢喜地的菩萨,他也有念,不过他们的念是清净的。而衆生有念,他们的念是染汚的——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菩萨所想的是佛、法、僧及六度万行,种种清净的境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证入一切如来的智慧,得到种种的方便,所以生大欢喜。


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衆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衆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


得到欢喜地果位的菩萨们,又作这样的想法,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我把世间法,一切都放下了,(转离就是放下)把它转变过来。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转染汚为清净,把整个世界的境界都转变过来,所以生大欢喜。譬如在金山圣寺内闻法的人,就比在外面社会中的人清净多了,这就是转离的好例子。


证得初地果位的菩萨,就常能见佛,因亲近佛,所以生欢喜。凡夫所想的,所求的,他都不想、不求。他之想求均为凡夫所不要,而他便去学习,所以他能远离凡夫的地位,转凡成圣,故生欢喜。远离凡夫的地位,就是远离无明愚痴。亲近善知识,就是近智慧地,所以生欢喜。证入初地的菩萨,就已永断一切恶趣,不会再堕落到四恶趣内,除非他发愿到四恶趣内去教化衆生,那是为度生,行菩萨道,不是行恶行而堕落。


菩萨教化一切衆生,使离苦得乐,给予衆生一种安稳的感受,因此衆生均乐於以他作为依止的地方,所以生欢喜。常常见到佛,又常生在佛的境界中,与一切菩萨同处在平等性中行菩萨道。又能远离一切使人恐怖得毛发都竖起的种种事。有这些难求难遇的好处,所以生起大欢喜心。何以故呢?菩萨证到欢喜地的果位後,对於一切都看破,放下了,没有甚麽使他惧怕了,一切的怖畏,自然远离(怖畏即烦恼业苦之意)。凡夫所怖畏的,如不活畏,生怕不能活下去。恶名畏,怕人毁谤,名声受汚。死畏,人人怕死,都想求长生。恶道畏,怕堕到四恶趣中。大衆威德畏,在大庭广衆中,不敢说话,为了怕受衆人的奚落,被大衆的气势所威胁。这些怖畏,都是发於心里,如果能修行,有定力,就甚麽都不怕了。


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衆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衆威德畏。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竖等事。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菩萨为什麽没有了这些怖畏呢?因为他远离一切恐怖毛竖等事,是甚麽力量使他能远离呢?这就是能修行,肯发菩提心,愿行菩萨道,因而证得欢喜地的这位菩萨,达到了离我想的工夫境界缘故。他没有了自己,不但没有自己,连想都不想有这个自己。因为他早已把这个自身布施给衆生,为衆生做事,不自私,不自利。自身都不爱,何况资财?资财——金银珠宝、国城妻子,这都是身外之物,他完全看得破,放得下,得到真正的自在,是故无有死畏。因为这样,所以菩萨不怕自己不能生活,也就没有不活畏了。既不想自益,他就根本没有希求,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当然也就无忧,我们为什麽会有忧愁呢?就因为有贪求,有贪求,便有忧愁。菩萨不贪求名闻利养,也不贪求五欲——财、色、名、食、睡。菩萨对这些都解脱了,更不贪图好供养。就因他专一修行布施,不论甚麽供养,他都拿来给所有的衆生。至於外人对他的好坏议论,他也不去理会,不贪求虚名,也不生欢喜与烦恼。因为菩萨已有超出好坏境界之外的智慧,所以他没有恶名畏的恐惧心。菩萨没有自己就是无我,没有我,自然也不会有我见、我想。没有我,那会有谁死、谁不死的想法呢?故没有死畏。菩萨他知道自己死後,不会堕到四恶趣里,因为他常行菩萨道。也决定不会离开诸佛,一定还是与诸菩萨在一起,所以没有恶道畏。我的志愿,和我所乐做的事,一切世间衆生,无法与我相等,更何况有胜过我所修证的,所以没有大衆威德畏。这种想法,是菩萨上求下化心切,菩萨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金刚藏菩萨说明证得欢喜地果位後的菩萨,他的境界就是这样。菩萨远离以上五种怖畏,就不会有惊怖毛竖的事发生。诸位佛的弟子!这些菩萨做事都是以大悲心为出发点,因为悲能拔苦,菩萨有广大的志愿——救度衆生,故有无量的快乐。没有任何天魔外道能破坏他及扰乱他的修行,或阻挡他行菩萨道。所以他更加勤修,一天比一天精进,一天比一天用功,所有一切菩提善根都圆满成就。


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日夜修集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着故。不耽着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


菩萨证到欢喜地後,无时不在大欢喜中。因为他勤修一切的善根,很快就成就了,信心日渐增多不会减退,这就是信增上的缘故。因信心上增,清净的信念也跟着增多,不像过去虽有信心,还不免有点染汚。现在信心既增强又无一点染汚,只有清净,返本还原了。为什麽会令信心增强有这种清净的境界呢?因为菩萨他知道如今已没有一点怀疑,信心坚固决定了。信十方佛,信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信十方一切的贤圣僧,都是自己的法友。因为自己是三宝之一,就生出了悲愍衆生的心,度一切衆生,成就大慈悲心。悲心,令衆生离苦;慈爱衆生的心,令衆生得一切的快乐。求佛法日日精进修行,勇猛行道,也日胜一日,从不感到疲倦和有懈怠的情绪。常生惭愧,惭其前愆,愧其後过。用自己所有的功德来庄严十方国土,成就柔和,修忍波罗蜜,成就忍辱的力量,对任何事故,都有逆来顺受的忍耐工夫,决定不会再有与人争胜负的心,和刚强的态度。恭敬诸佛,顺受诸佛的教言,尊重奉行诸佛所说的教法。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昼夜六时,精进修习种种善根,不会有厌倦和满足的心。菩萨知道亲近善知识,能多闻广学,获大利益,法喜充满,常在法乐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从不自满。自己在诸佛处听来的正法,时时正心思惟,观察诸法实相。心中无一点执着,执着我执、法执,无一点依赖。菩萨他绝不会去耽心供养,贪图名闻,和希望虚伪的奉承。更不会希求物质的享受,和一切丰富的身外之物。生如实心(就是用真实无瑕的直心来用事),菩萨他只一心求菩提心、金刚心而没有厌足的时候。求一切智地,只希望求得一切智慧的果位和达到无上智慧的地步。求得如来的力量得到四无所畏,和求得十八不共於二乘的佛法,这种种的利益。


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汚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


前面说的修菩萨行的菩萨,证得欢喜地後,能得到佛的力量,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於二乘等等佛法,又继续追求诸波罗蜜的修持,以帮助自己的道业。舍离一切不应有的言行,如谄媚富人,和打妄语,不欺世盗名。尊奉佛所说的法,老老实实的去修行。做到言行一致,常护实语,就是一言一句自己所说都是真实话。身为佛的弟子!知道菩萨是最清净高尚的,绝不能做出有汚秽佛法家风的言行,也就是不能有汚道场的事。更不能有稍舍去菩萨戒律的表现,要能守持身、语、意的清净律仪,就自然生出一切的智慧,好像须弥山王一样,永不会为外事外物所动摇。不需要放下一切的世间事,也能成就出世间的道法。修行积聚能帮助自己成就菩提分法的法门和功德,绝不会生出厌倦的心,和己功德圆满的傲慢心。因为菩萨是经常都在修持一切最高尚、最殊胜、最圆满上上的佛道。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於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盘。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衆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处。一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修菩萨行,成就如前面所说这种清净修治所证得的法门,就是菩萨修证的——欢喜地的果位。因为成就了净治地法,永不会退转於二乘位,所以说从此安住在欢喜地,再继续修证其他各地法门。诸位佛的弟子!菩萨证得欢喜地,成就大誓愿、大勇猛,在因地所发的大誓愿,别人不能做的,他能用智慧勇猛善巧地达到目的,使其有利益於衆生生大作用。对微妙的佛法,能生出一种广大清净,而又毫无疑惑,决定性的理解和明了的智慧。用他所有最好一切能供养的东西,恭敬供养所有的诸佛,无一佛不供养。这种广大供养的诚心和法门,大到周徧法界,无一处不到,究竟得像虚空一样的清澈。菩萨并不是偶然如此,他尽未来所有无尽的时间,永远都不停止休息。菩萨又发大愿,愿意接受一切佛所转的大法轮,继续说法。又愿摄受佛的一切觉道,常常修习。又愿对诸佛所说的教法,一一护持。又愿受持诸佛所说的法门。菩萨发这大愿,广大得充满法界,究竟得好像虚空。在时间上是尽未来际无穷尽的劫数,他都从不休息。菩萨又发大愿,希望所有的世界,都有佛出兴於世,处处佛法兴隆。佛从①兜率降。②入胎。③住胎。④出生。⑤出家。⑥成道。⑦说法。⑧入涅盘。示现这八相成道的过程。他都能去亲近、承事供养为法会中衆生的上首,受行正法,在所有的地方同一个时间,而转大法轮。广大到徧满法界,究竟得犹如虚空,穷尽无量的时劫,都不休息。


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衆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於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菩萨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所修的行门,都是广大得不能计量,包括一切,不被天魔外道所破坏,也没有善恶的因素夹杂在内,都是与一切波罗蜜互相摄持相应,以这些功德,帮助修行清净的十地法。一切事事物物的成因,如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的真实道理,和菩萨们所修的一切行门,我都实实在在对衆生解说,教化所有衆生,令他们接受并领悟,老实去修行,使清净的菩提心因而增长。这种愿心,也是广大到徧满法界,究竟得犹如虚空,尽未来无穷的劫数,我亦不停止或休息。菩萨又发大愿,愿一切衆生界,好像有色的衆生、无色的衆生、有想的衆生、无想的衆生、非有想的衆生,非无想的衆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各异类的衆生,凡为三界所系缚,在六道中轮廻,各类的生处,以及凡受名色所摄的这些种类的衆生,我都要去教化他们,令他们能深入佛法,依教奉行,能永远超出六道轮廻的世界,令他们安住在最具智慧的圣道。这种愿心,也是广大到徧满法界,究竟得犹如虚空,尽未来一切的时劫,我亦不停止或休息。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麤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菩萨又发大愿,愿每个世界,不论仰的、覆的、长的、方的,都是那样的广大,不论有多少;其中有粗、有细、有乱住(没有次第),倒住(颠倒),有正住(有条不紊,很规矩),有入,有常常行动,有很多变化,就如大梵天王殿上的网罗幢一样各各不同。十方的形状种种各异,但菩萨的智慧都可明了,凡可现在眼前的,一概明白。这种智慧的愿望,也是广大得徧满法界,究竟得犹如虚空,尽未来一切劫数,永不休息。


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衆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衆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衆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衆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菩萨又发大愿,希望所有的国土,偏入一个国土,一个国土又偏入一切的国土,这是互相圆融无碍,相即相入的法性作用。所有的佛土,都成为清净的佛土。以清净光明的衆具,作为佛土的庄严。离一切烦恼,没有贪瞋痴三毒,成就戒定慧清净的圣道。有无量无数具大智慧的菩萨和有智慧的衆生充满在这国土中,大家都证得诸佛的境界,常随顺衆生的心念,而为示现一切的境界,令所有的衆生得到欢喜。这种心愿,也是广大到徧满法界,究竟得犹如虚空,穷尽未来一切的劫数,也不休息。菩萨又发大愿,愿意常与一切志同道合的菩萨一起修行,互相爱护,彼此也没有仇视和嫉妬的思想。积聚所有一切善根,与衆菩萨处在一切平等的法缘中,经常在一处修行而不分离。随各人的意念,呈现各种佛身,在自己的心里,便知道所有诸佛如来的境界,与威神之力和智慧。得到随心如意的变化和不退转的神通,游行到一切世界,参加各处所有的法会,普徧去到一切衆生的地方。成就不可想像的大乘法门和菩萨所修行的一切万行。这个愿心,也是广大得像法界一样,究竟得犹如虚空,穷尽到未来一切的劫数,永不休息。


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於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盘。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念念中。随一切衆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盘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衆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盘。而不断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菩萨又发大愿,希望乘不退转的法轮,修菩萨所修行的法门。身语意三业都清净,不造恶业,没有罪过,绝不会空过。假设有人能暂时见到菩萨,必定能种善根,明白佛法。能暂时听到菩萨的声音,就能得到像宝贝一样的真实智慧。如果他清净的信心刚刚才生起来,就能永远断除烦恼,得到像大药王树一样的身体,能治衆生的病,又可得到像如意宝一样的身体,修一切菩萨所修行的行门。这种愿心也是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的时劫,也不休息。菩萨又发大愿,希望全世界的衆生,同时都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离开一毛端,和一切的毛端处,都能示现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出家、学道,到各道场、菩提树下成等正觉,转大法轮,说法度衆生,最後入涅盘。徧法界中,一一毛端极小量处,都在其中示现这八相成道。得到如佛的境界,如佛的大智慧之力。在一念之中,随衆生的心念,示现成佛,令一切衆生,也得到寂灭之乐。以一种的正觉,就知一切法界,就好像一个大涅盘相。用一种声音说法, 使所有的衆生听到都生欢喜心。虽示现入大涅盘,但还是在这世界上不断的行菩萨道,示大智慧地。大智慧地就是佛智,因智慧生万物,能领万行,所以能安立一切,令衆生知道一切依大智慧而安立。法智通,就是能了知法无性相而生的智慧神通。神足通是能於自身显现生、住、灭,长短时劫,能随心自在。幻通是转变外事,无不随心所欲。运用自在,变化无穷充满所有的法界。这种愿心也是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穷尽未来一切劫数,也不休息。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衆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盘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衆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衆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金刚藏菩萨恐怕诸位菩萨有时放逸,或不注意听他说这华严经中的法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你们知道菩萨修证到了欢喜地,他已修得种种的善根,成就种种波罗蜜的功德,达到登彼岸的地位,所以他时时都生出大欢喜心,发出前面所发的那些大愿。他能以发大勇猛心,衆生不敢修行的法门,他敢修行。衆生不敢做的事,他敢去做。好像前面所说的种种大作大用,他都以这十种的大愿为第一,来满足他在百万阿僧祇劫中所发的一切大愿,一切的大愿亦依此十大愿而完成。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个大愿,是修行菩萨道的菩萨以十尽句而得成就(尽字在这儿当不能断尽讲。这十句是用十项不能尽者为譬喻,不能尽的十大愿作比量)。那十种呢?如所说的衆生界尽,世界也穷尽,虚空界也尽(这三者是说的世间)。法界也尽了,涅盘界也没有了,佛出现界尽也没有佛出世(这三者是指法说的)。如来的智慧也没有了,心里所想像的,所依据的也没有了,佛智慧所证得的,所了解明白的,这种境界亦没有了(这三者是说佛智)。世间转(转字在这儿也是不可尽的意思)、法转、智转界尽,这些都转尽没有了。以上衆生等界都尽了,我的愿心才算圆满。假若世界乃至於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的愿才能尽。然而衆生以及世间转、法转、智转界等等是不可能穷尽的,所以我这种大愿,也是不可能穷尽,永远存在的。所修的善根,也不会有穷尽。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輭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发了以上大愿後,就得到十种信心:利益心,菩萨在没有发大愿以前,想利益衆生,总是发不出心来,想做也做不到,因为没有力量。发了这些大愿以後,无形中就增加了他帮助衆生的力量。柔软心,因为有愿心的力量,把过去刚强的脾气也变柔软,对衆生也能忍耐,也和气了,教化衆生时自然能身心调伏而不生烦恼。随顺心,没有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的人,都喜欢命令人,要别人听我指挥。等到发了大愿以後,就知道必须随顺衆生,然後才能使衆生随顺。没有我的成见,就没有我执。寂静心,常常心平气和,没有烦恼,不管在闹的、静的地方,都能修行用功,不受外境的影响。调伏心,在这娑婆世界,一切人、事、物都是难调难伏,处在这环境中,不要说调伏衆生,就连自己也很难调伏。菩萨发大愿心後,自然就调伏身心,也能善巧的调伏衆生。寂灭心,诸法从本以来,常是寂灭的。如果自心不知寂灭,何能对外物寂灭?菩萨发了大愿後,了知诸法寂灭之道。谦下心,没有发大愿以前,常易犯贡高我慢的毛病,生出许多无谓的烦恼。发此大愿以後,这些不好的习气,自然消除,由贡高我慢转变为谦和。润泽心,因为有大愿心的力量,内心常感到如甘露润泽的舒适,没有枯燥烦闷之惑。 不动心,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不生杂念就没有妄想的烦恼,心念清净,智慧油然而生可帮助万行。不浊心,因为有如是的大愿,心念清净,那还会有浊心、染汚心呢?有上面这些愿力的信心,就成了一位有清净信心的德行人。这种信心的功用,能使进入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能由信成就十种的波罗蜜,能信就能进入这殊胜十地的地位,能信也就能成就神通的力量,由信心也具足一切大无畏的力量,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能生长不可为外道所破坏的佛法。信不可以言语形容,不能想像佛所说的真理。信佛所说的,不落於两边的境界,因为佛的境界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不着於空、不落於空;不着於有,不落於有。佛所提倡的是中道。信能随入佛的不可限量的境界,信能成就一切果位。总结举其重要的说一点,信一切菩萨所修行的法门及一切因果,乃至於达到如来智慧之地,这都是由信生起力量的缘故。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而诸凡夫。心堕邪见。无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意识种子。於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於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衆生。生长苦聚。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诸衆生。不觉不知。菩萨见诸衆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衆生。我应救拔。置於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大弟子!证得欢喜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想法:诸佛正法眼藏,是这样的深,深得好像大海不能见到底。法的本体,是寂静的,不会被任何外来的境界所动摇。而且寂灭的,无有形相可见。也像虚空,空得无量无边,没有一定的相状。也没有什麽愿,一切都空。也无任何染汚和着处,法体就是这样的不可限量而广大无际。然而一般凡夫,却堕入邪知邪见的思想,颠倒行事,不知修行。无明就像天空的乌云,把日光遮盖。自己竖起骄慢的高幢,深入渴爱的网罗中,蹈进谄媚欺诳的密林里,辗转不能出来。心性与悭贪嫉妬纠缠不清不舍,永远在四恶趣中自造受生的因缘。因无明的缘故,就生出贪妄、瞋恚,愚痴的思想,做出种种业果,日积月累,增长不息。生起忿恨的邪风,吹动心识的邪火,燃烧不息。凡所作所为,都是颠倒而不合理法的,随顺贪欲。在三界内顺应有流,跟着无明、见惑去跑。这种种子在心意识里相续不断的生起,保留。在三界的业地,又生出苦痛的苗芽。这是佛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第一是无明。由无明颠倒就生出行,就是爱欲的行为。有了行为,就生出意识的种子。因意识的种子种到三界的田里,就生出苦芽。这苦芽就是名色(名色,例如男的、女的)。因名色就生出六处聚落(六处聚落乃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又叫六入,六根为内六入。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故又名六处)。聚落就是六入同在母胎内生长。因之就生出触尘。因触尘又生出领受。因领受生出爱欲。因爱欲的增长,又生取。因取生有。由有生出生。由生就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随着而来。像这样的衆生,生长成为苦的聚落。虽是这样说法,如果能明白这道理,一切是空的,终归幻灭,而离开我和我所,就无知无觉了。十二因缘的本身,就是无知无觉的。无作者,也无受者,就像无情的草木石壁,明白这道理一切就如影像。可是衆生在这中间,他不觉不悟,不知本来是空。菩萨看见衆生在十二因缘中生没,为爱欲所系缚,受其苦聚,不能出离。因之生起大悲心的智慧,又这样想,一切衆生,我应该拯救他们,把他们救出到最安适快乐无苦的地方,所以就生出大悲的心而发出光明的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於一切物无所悋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瑠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於初地大舍成就。


金刚藏菩萨因知菩萨常在定中,於是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他是常常随顺着大悲大慈心行道的。因为大悲能救拔衆生出於苦海,大慈能给予衆生真正的快乐。以深不可测的心,慎重严谨的心住在初地——欢喜地的时候,对於任何贵重的物质,都没有贪恋和吝惜心,都能随缘随分的布施给别人。他只想求得和佛一样的大智慧,所以他修行布施法门,大大的布施。凡是他所有的,均能舍得布施。不论钱财、谷米,仓库内的金银、摩尼宝、真珠宝、瑠璃宝、珂贝宝,最好的玉石、珊瑚等等宝物。或者庄严身体,使人显得高贵的珍宝璎珞的饰物。以及日常使用的象、马,名贵的车,聪明灵慧的侍者,和属於自己的人民、城廓、乡村聚落。居住的园林、亭台、楼阁,甚至自己的妻、妾、儿子、女儿、内外亲眷家属以及所有珍贵玩物等等的外财都能布施。即使有人来乞求他的内财如头、目、手、脚、血、肉、骨髓,凡是身上所有的,他也绝不吝惜,一切能舍。菩萨修这样的大布施,只是为了求得诸佛广大的智慧,这就是菩萨住在初地时成就的大舍善根功德。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衆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得无疲厌心已。於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於上中下一切衆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慙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慙愧庄严。於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於佛教法。能如说行。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大弟子!欢喜地的菩萨发这种大慈大悲大布施的大愿心,是为了救拔一切衆生,使得离苦,爱护一切的衆生,使他们获得真乐。於是他又更进一步的推求,在世间如何利益衆生,出世间又如何利益衆生。常常修此菩萨行,从不生厌倦疲乏的心,这样日久就成就一种很自然而没有疲厌的心了。得到无疲厌心後,有一种精进不懈的力量,对於一切的大乘经典论说,再不会有畏难畏多的怯弱心作障,也不怕佛法如大海,不敢去摄受。凡佛所说的经典,一见就能一目了然,照了诸法实相,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成就研究一切经论的智慧。


菩萨获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智慧以後,对於一切事理,都很仔细的计画,斟酌甚麽事应该做,甚麽事不应该做,都能分别认识清楚。遇着上根上智的衆生,中根中智的衆生,下根愚拙的衆生,他都能随应自己的力量,了解衆生的爱恶习性,应该用甚麽方法和身份才能度他,都能得心应手,顺事而行的去教化衆生。因之菩萨就成就世间法的智慧。菩萨成就世间的智慧以後,有了「知时知量」的决断力,清楚知道一切衆生的机缘是否成熟,那些衆生应先度,应用何法,那些衆生机缘未熟,还不应度,他均能酌量而行。随时都警策自己,发惭愧心,以「惭愧」来「庄严」自己,修福修慧,聚积福德。精进勤修一切能自利又能利他的圣教道理。因之成就了惭愧行,而自庄严的功德。在这种修行的行门中,精进修习出三界的法门,就不会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修行的坚固不退的胜进。得到了这种「坚固力」以後,殷勤供养一切诸佛,对於佛所说的一切教法他都能如是说如是奉行。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慙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衆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像上面所说的一切,修行成就十种「净治诸地」的去障净修法门。就是要「信」佛所说的一切道理,救拔衆生出於苦难中,给予真正的快乐而行大布施,如此修行,而不生「疲厌」。深入经藏,了解三藏十二部。对於世间法,也很通达而善於方便运用。有「惭愧坚固」的力量,供养一切佛,依佛所说,切实修行。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修证到初地——欢喜地,因为他有种种大愿力的缘故,所以他可以见到很多佛,多到无法计数,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总之,算数校计,所不能知。初地的菩萨已经有这种随心自在,随时可以见佛的境界了。他们随时都可以最大的愿心,最深切的信心,恭恭敬敬,谨慎仔细的承事於诸佛之前,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一切资生的东西。也以这些东西行大布施,并供养诸位贤圣僧。将这种善根功德,都回向无上的妙觉佛道。


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衆生法。以前二摄。摄取衆生。谓布施爱语。後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衆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位证得欢喜地的菩萨,因为广修供养诸佛的缘故,得到的功德,成就广度衆生的四摄法。以前面的两种方法,摄取衆生,就是「布施、爱语」。菩萨是广修布施,布施一切的内外财宝。爱语,就是以慈悲心爱护衆生,对他们说他们爱听的话。没有爱恶之心,用善巧的方法,发菩提心平等广度衆生。另外二种方法,就是「利行、同事」,「利行」是用有利於衆生的善行,如在身、口、意方面表现有利於衆生的行为,使衆生由此而生亲近的心,而受教化。「同事」则是菩萨以法眼观衆生根性,随衆生之所需,而示现身形,令衆生受到同化而度脱之。菩萨愿以他的信解力而行,还有修行没有完善通达的地方。初地菩萨在修十种波罗蜜的法门中,初地是以布施波罗蜜为最增上的(十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其余九种,并不是不修,只是随自己的力量和因缘而行。「是菩萨」是指这位初地菩萨他一方面修行,同时亦殷勤供养诸佛,和教化衆生,他都是依据所修的清净十地法门。所积聚的善根功德,完全回向一切智慧的果位。如此「转转明净」就日渐一步一步的修行进步,明净除障。身心自在,内外调柔,随自己的心意,运用佛法,教化衆生。


佛子。譬如金师。善巧链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衆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於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於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现在我举一个比喻:好像锻链金子的匠人,他用种种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的把金子放在火里烧,每烧一次,金子便亮一点,愈烧便愈亮。把所含的杂物去净,就柔软,不会折断了。这时就能「随意堪用」随人的意思,愿意做什麽式样都可以,庄严佛事和装饰一切。菩萨也是这样,他修治一切诸地法门,首先修广行供养诸佛,和用慈悲、喜舍、忍辱、精进等波罗蜜来教化衆生,令一切衆生都能修行这清净的十地法门。所修行的一切善根,完全用以回向一切智慧的果地。修行这十地法门的工夫,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明净。菩萨这时一点烦恼也没有了,时时都慈悲喜舍也能忍辱,成就了调柔忍辱的法门,随自己的意思,愿用什麽法门都可以。


各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萨行,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在证得欢喜地的期间,应该依从诸佛、菩萨,和善知识的途径,不断的研究、思惟他现在修习的初地中,有些什麽相状,和将来可得到何种的果位。对於有关修行此地法门,如有疑难,随时请问诸佛、大菩萨,和善知识。日日如是,精勤不懈怠,也没厌倦和自满的心。为了想成就这第二地法门,也应该依从诸佛、大菩萨,和善知识的途径,研究推求修行第二地法门中所经历的相状,和将来应得到如何的果位,为求得这些疑难得解答,从不曾生厌倦满足的心。为了要成就这种十地法门,更应该深入研究,向诸佛、大菩萨和善知识请问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第八地、第九地以及第十地,各地中所修行的经过和相状,和各地修得如何的果位。这样恒常精勤推求,从不曾厌倦自满,这都是为想成就这种十地法门的缘故。这位菩萨,他善於了解修行初地法门时,有些甚麽障碍,用甚麽方法来对治;知道怎样修行可成就十地法,及为什麽不能修证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修行十地法门经历的一切相状,和将来可能证得的果位;也知道要怎样修行,才能进入二地。也知道十地法门是无上清净的。也能体会依次一地一地的,循序渐进的修行,从初地进入十地法门。也能认清修行每地的方法,怎样才是正确和用甚麽方法可避免错误。也知道各地有各地的特别智慧和行门;也注意到各地都有防止修行者不生退转心的秘诀。也知善用智慧来对治菩萨地中可能发生的诸障,而得到清净,乃至转入如来地的经过层次,而成就佛果的果位。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衆。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衆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後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衆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衆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像这样修行,他就能知道每一地有每一地不同的相状和境界。从初地起,发心勤修十地法门,从未间断。好像这样继续不断地修行,直到进入第十地,不曾停止。由於各地都能修证到智慧之光的缘故,因之成就了如同佛一样的智慧光明。诸位佛的大弟子!我现在举一个例来说:有一位大商主,他很有头脑,也很会运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他将要带领许多商人,到一座大城去做生意。当他还未出发之前,他就先打听清楚所经旅途,何处路好走又平安,何处路不好走又危险,甚至地方应该休息,甚麽地方可以住宿。他了解这些安危的情形後,才叫大家准备钱财货物和预备一切应该准备的事情。各位佛的大弟子!像这位大商主他虽然还没有启程动步,他就能事先知道旅途中一切安危的事,这就是他能运用他的智慧事前筹划,各方观察,准备周全,便不会临时发生缺这少那的阻碍,他才能很顺利地带领着这些商人,到达那座大城。这样自己和衆人,都能免去那些无谓的忧心与祸患。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如同这位商主,住在初地的时候,就知道各地应具如是信解,应该用甚麽方法去修治,进而知道一切菩萨地的菩萨,是如何修清净行门,才能转进入佛的果位。然後他就广修诸波罗蜜,积聚福德智慧的资粮,教化衆生,度衆生脱离生死轮回的旷野,离开危险痛苦的地方,到达安稳智慧的城垣。自己本身和衆生,大家都没有了苦难。所以菩萨是应该常常不懈怠,精进勤修各地殊胜的清净法门,和勤习各种道业,直到进入佛的智慧果位。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


诸位佛的大弟子!这是大略说说菩萨中的大菩萨,证入菩萨初地的法门中的一切实在情境,假如要详细说,那就无法说得完这些无量无边的不同事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衆生。善除衆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诸位佛的大弟子!证得初地果位的大菩萨,住在初地时,多数能做阎浮提王(即铁轮王),或者是大富大贵的人,生活得很如意自在,还常常护持正法。常行大布施的法门,摄取衆生,也知道用方法教化衆生,除去衆生的悭吝和贪妄的毛病。他经常广行大布施,没有穷尽。布施财物、爱语教化衆生,帮助衆生,亲自接近衆生(以四摄法使他们受同化),像这样做一切利他的善业,都不曾舍离念佛、法、僧三宝的心。也不曾离念同修行的菩萨,也不曾离念修菩萨行所应修的行门。也不曾离念十波罗蜜,也不曾离念十地中各地的法门及相状。也不曾离念一切的愿力。也不曾离念佛的四无畏法。也不曾离念佛的十八不共法。乃至於不曾离念一切的种,和一切智慧中佛的大智慧(种字在这儿包含很多意思:如种子、种性、种智、种识、智慧等多意)。


复作是念。我当於一切衆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於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


住在十地——欢喜地的诸位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该在一切衆生中,作他们的领导者。我应该有超人的智慧。有超人的特别才能。有无碍的辩才。应善於运用微妙的言辞,令衆生离一切的痛苦而自在。应该修集完美的福德。没有人比我更完美。我应能为衆生分别法义。令衆生能得到证义,灭除一切烦恼。令衆生能进入正知正见的正道中,令所有的衆生以我为他们智慧之所依止的人。这位菩萨当他想出家的时候,在学习佛法的期间,要特别勇猛精进,就能舍掉世俗的家业,妻、儿,和财、色、、名、食、睡五欲,依着佛的教言。出家学道是出烦恼的家、三界的家(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能出这三界的家,才能算真正出家,才能修道。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於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衆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後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发菩提心,舍世俗生死烦恼家而出家,是为了求无上正道,这时他是勤奋不懈,勇猛精进的修行。在一念之间,这可以得到百千三昧,就是百千种正定正受的智慧。既得到如许三昧,也见到了十方世界的百千佛。见到佛後,也能知道这些佛的神通力量,能用神通令十方佛世界六种震动。他的神通力量,能超过十方百佛的世界,他的光明也能照耀百佛的世界。也能在一念之间,教化百佛世界那样多的衆生。他的寿命能够住世一百劫,能知百劫前後的一切事故,能够深入百法所有的法门。能示现很多化身,而每一个化身,又能示现化出百菩萨,来作他的眷属。假如这位菩萨有特别的功德的愿力,他更能非常自在的示现变化,还要超过百劫,甚至千劫、百千劫、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用算数校计。这时,金刚藏菩萨欲重说一遍,就用偈颂的方式再说一遍:


若人集衆善 具足白净法


供养天人尊 随顺慈悲道


菩萨修所应修的行门,和积聚种种的善根。因善根功德具足了,就把一切的染汚除去,就是无染汚的清净法。他供养无量数诸佛,又常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教化衆生。


信解极广大 志乐亦清净


为求佛智慧 发此无上心


他的信心和理解能力,都是非常广大的,他的志愿和乐於所作,也都是清净的。为了求得同佛一样的智慧,发种种无上的菩提道心。


净一切智力 及以无所畏


成就诸佛法 救摄群生衆


清净所有智慧之力,和用大无畏的精神,成就诸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救拔摄受那些苦难的衆生。


为得大慈悲 及转胜法轮


严净佛国土 发此最胜心


为了得到大慈悲心,和转一切殊胜的法轮(就是广对衆生演说大乘正法),用这种救摄衆生的大慈悲心,和演说大乘佛法的功德,庄严清净佛的国土。为了这个目的,菩萨发这种最殊胜的菩提心。


一念知三世 而无有分别


种种时不同 以示於世间


一念能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而没有分别,这是用智慧知道,不是以识分别的。因为三世的时间不同,所以示现於世间。


略说求诸佛 一切胜功德


发生广大心 量等虚空界


略略的说诸佛无上圣道,和诸佛殊胜功德,菩萨发这麽广大的愿心,大得与虚空同等。


悲先慧为主 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净心 如来无量力


以大慈悲心为第一,以智慧为主体。行一切方便善巧的方法,而能与佛法相应。以清净的信解心,得到如来的无量神通力。


无碍智现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 发此最胜心


得到无碍的智慧,又得到百千万的三昧,这并不是别人赐给,而是由自己修持证悟的。这些种种殊胜的智慧与神力,都可与佛一样,菩萨发这种殊胜的菩提心。


佛子始发生 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处


佛弟子刚刚发菩提心,如像金刚坚固的宝心,就与凡夫不同了。超出凡夫的地位,进入佛所行的道路。


生在如来家 种族无瑕玷


与佛共平等 决成无上觉


证得欢喜地的菩萨,就是生在佛的家族中。种族是高贵的,不是贫穷下贱。这样的种族可说是一点污垢也没有。一切与佛一样,将来一定成佛。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乐不可动 譬如大山王


菩萨刚发起这菩提心和慈悲心,马上便证入了欢喜地。他的志愿和所乐於作的,都是菩萨道行,谁也不能阻挡及破坏他,就好像大须弥山王一样巍峨耸立而不被动摇。


多喜多爱乐 亦复多净信


极大勇猛心 及以庆跃心


证得欢喜地的菩萨,时刻都是欢喜的,他爱护衆生,乐於接近衆生。同时也不懈于修习清净的法门,而坚固对佛法的信解心。发非常勇猛的精进心,更生起庆幸活跃的欢喜心。


远离於闘诤 恼害及瞋恚


惭敬而质直 善守护诸根


菩萨证入欢喜地的果位後,自然没有好勇斗狠的傲慢心,也不事事与人争论,也不恼害,和瞋恨别人了。只有惭愧而恭敬的诚恳、质朴、正直的菩萨心。他善於守护自己的六根,不令放逸。


救世无等者 所有衆智慧


此处我当得 忆念生欢喜


行普救衆生的菩萨道,除佛以外,没有谁能与他相比。所有佛的智慧,我都应当证得。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恶名 恶趣衆威德


菩萨证入欢喜地时,就能远离五种的怖畏:一、不能生活的怖畏。二、不能活,就是怕死的怖畏。三、怕受人诽谤的怖畏。四、怕受生到三恶道中的怖畏。五、在大衆中畏首畏尾的大衆威德畏。


以不贪着我 及以於我所


是诸佛子等 远离诸怖畏


这些怖畏的生起,都是由於贪在我的执着偏见上,如果能破除我见,还有甚麽可怕的呢?还有我所,就是受贪心的驱使,甚麽都是我所有的。把我见和我所都放下,明白了一切都是空的。学佛法的佛弟子,就要能舍掉我及我所,自然远离这些怖畏了。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惭愧功德备 日夜增善法


常常行大慈大悲,念衆生。常常有诚恳的清净信心,恭敬三宝。时刻怀着惭愧的心意,一切的功德就具足了,这样就可以日夜增长善法。


乐法真实利 不爱受诸欲


思惟所闻法 远离取着行


欢喜佛法的真实利益,不喜欢那些五欲的事情。能常常思惟观想所听闻的佛法真实意义,远远的离开一切爱、取执着行为。


不贪於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不去贪图名闻利养,唯一就喜欢学佛法,证得无上的菩提大道。一心只想求得如佛的智慧,精诚专一,不生二心,不起异念。


修行波罗蜜 远离谄虚诳


如说而修行 安住实语中


想求得如佛的智慧,必须修习十种波罗蜜。更应远离谄媚心、虚荣心,和狂妄心。一定要切实依照佛所说的方法来修行,安然住在不打妄语的实语中。


不汚诸佛家 不舍菩萨戒


不乐於世事 常利益世间


学佛法的人,要常能如理修行,护持三宝,不做有汚佛门的事,不败坏如来的家风,令衆生一见就生起恭敬三宝的心,皈依佛门。时时刻刻要守着曾受过菩萨所制定的四十八种轻重戒律。不要去染指世俗中的五欲恶事,要常做有益世间、利乐衆生的善事。


修善无厌足 转求增胜道


如是好乐法 功德义相应


修行善法是无止境的,是没有厌倦满足的。这样日复一日勇猛精进,勤修无上殊胜的善道。如此爱好佛法,功德一定与佛法相应。


恒起大愿心 愿见於诸佛


护持诸佛法 摄取大仙道


时常生起在志愿的心,希望常常见到十方三世诸佛。又应该发愿护持诸佛所说的法,摄取诸佛的佛道(大仙道就是佛道)。


常生如是愿 修行最胜行


成熟诸群生 严净佛国土


时常发这样的愿心,修行最殊胜的法门,令一切衆生都能成熟善根,修行得到成就。将来一定都能成佛,庄严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国土。


一切诸佛刹 佛子悉充满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所有的世界,和无量无边的佛刹,佛的弟子都充满其中(佛子是指菩萨)。这些菩萨们都是一心一意为救度衆生,他们所作所为所修行道,都不会是白费工夫,一定有如愿的成就和功德。


一切毛端处 一时成正觉


如是等大愿 无量无边际


菩萨无障无碍圆融境界发愿在一切毛端的地方修行、度生、做大佛事,大家可在一时成佛果转法轮。像这样不可思议的大愿境界,是无量无边不可度量的。


虚空与衆生 法界及涅盘


世间佛出兴 佛智心境界


虚空和衆生都是不可穷尽的,法界和涅盘同样是不可穷尽,世界上有佛出兴,也是不可以预知,佛的智慧和心意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如来智所入 及以三转尽


彼诸若有尽 我愿方始尽


佛的智慧所能到的,和虚空界尽,衆生界尽,烦恼界尽,如果这些都能穷尽,我的愿心就穷尽了。


如彼无尽期 我愿亦复然


如是发大愿 心柔软调顺


如像前面所说的虚空界、衆生界、烦恼界、法界这些都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我的愿心也同样不会有尽期。发了这种大愿,这种不可思议,广大无边,不可限量的大愿,心就自然柔和、自在、安详了。


能信佛功德 观察於衆生


知从因缘起 则兴慈念心


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认识清楚学佛的宗旨,反省一下是否真正信佛,是否信佛有无量的功德。佛何以会有无量的功德,正因为佛在过去生中,广行大布施——内财:头、目、脑、髓;外财:国城妻子,一切难舍能施。我们既信佛有无量功德,就应常随佛学,也要作种种的大布施,所以要观察一切的衆生。衆生是因缘和合而生,在过去无量劫中,与我们曾有过亲属关系,或曾为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夫妻、朋友等等,彼此有如业网交织,辗转轮廻。明白这种关系後,就应生起慈悲心,救护顾念他们,使衆生都能离苦得乐。


如是苦衆生 我今应救脱


为是衆生故 而行种种施


像这样痛苦的衆生,永远轮廻六道中,生生死死不能脱出。菩萨现在既已明白这种道理,就应该救度衆生出离苦海。为了救这些受苦的衆生,就广修种种布施。


王位及珍宝 乃至象马车


头目与手足 乃至身血肉


我的王位和七宝,种种的名贵珠宝,以及华贵的大白象、千里马、宝车等的外财。或尊贵的头、眼、手、足、身体内的血,外面的肉,种种难舍的内财,没有一样保留而不能布施。


一切皆能舍 心得无忧悔


求种种经书 其心无厌倦


一切内财外财,我亦能布施。布施之後,心中毫无一点舍不得的忧悔心。诸位学佛的信士!我们学佛,就应该学佛一切的行仪。信佛,就应该信佛所说的法及理,依教奉行。学佛难舍能舍的精神,广修布施。菩萨诵念种种经典、持咒、修行,心无见异思迁,或厌烦疲倦。而诵经、持咒的用意,是去妄存真,使六根归於清净专一,善心生起。


善解其义趣 能随世所行


惭愧自庄严 修行转坚固


诵经持咒是为了明白一切道理,在诵经的时候,可以收摄心意,培养定力。继而用到世间法上利益衆生。常常要反省过去的错误行为,生惭愧心。以觉悟的清净和诚实心来警策未来,衆善奉行,积聚功德,庄严自己。能心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修行无上的菩提道,信心就日益增长,更坚固了。


供养无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习 日夜无懈倦


菩萨的信心日渐坚固,就广修供养十方诸佛。不只是供养,还懂得恭敬和尊重诸佛。这样生生世世,恒常不断的修习,昼夜六时,亦无懈怠厌倦。


善根转明净 如火链真金


菩萨住於此 净修於十地


菩萨如此修行不懈,善根就日胜一日的光明清净了。好像冶金师傅用火锻链金子一样,一回又一回的烧链,直至无一点杂质留存,最後变成纯金。菩萨住在初地时,修行的工夫,也是无有歇息,清净无为的修习十地法门。了知十地的境界,最後才会得到十地的果位。


所作无障碍 具足不断绝


譬如大商主 为利诸商衆


问知道险易 安隐至大城


菩萨行菩萨道,修一切善,灭一切恶,所以处事接吻没有任何障碍。具足了智慧之光明,佛种永不断绝。譬如一位大商主,为利益许多的商人,联合大衆到远处经商,他必须知道路途各处安危的实在情形,准备周全,大家方能安稳地到达目的地。


菩萨住初地 应知亦如是


勇猛无障碍 到於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菩萨住在初地修行的时候,也同样要了解各地的境界和所证得的果位,方能达到佛的果位。这其间一切的过程,要勇猛精进勤修学,没有一点障碍,一直到第十地法云地,都不会有障碍发生。住在欢喜地——初地的菩萨,作最大的功德之王,领导所有的菩萨向前修行。


以法化衆生 慈心无损害


统领阎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胜道 舍己国王位


菩萨作大功德王,在南阎浮提常作转轮王,以佛法教化一切的衆生。化度衆生首先要有慈心,绝不能有损害衆生的心。又常行布施,救济衆生。菩萨做南阎浮提国王,领导衆生,把这世界上一切坏的风俗,都转变成良好的风气。教化衆生修持五戒、八关斋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修学十善正法。又教导衆生修习布施法门,化除悭吝的障碍,常住在大喜舍中,使所有衆生亦得到如佛的智慧。菩萨自己求的是最殊胜的佛道,他也教衆生求取无上圣道。为求清净殊胜的佛道,他就舍掉国王的地位,出家学道。


能於佛教中 勇猛勤修习


则得百三昧 及见百诸佛


震动百世界 光照行亦尔


化百土衆生 入於百法门


能知百劫事 示现於百身


及现百菩萨 以为其眷属


修菩萨行、求菩萨道的菩萨,舍掉了王位,出家修梵行,在佛的教化中,他特别显得勇猛精进,勤谨修习佛所说的各种法门,能在一念中得到百种的正定心,也能在一念之间见到百世界的诸佛。这种修证的境界,震动了百世界,并有六种的震动。光明也能照耀到百世界,并遍及其间一切衆生。教化百世界的衆生,令彼等都进入百种法门。菩萨这时能知道三世——过去、未来、现在——百劫中一切事情。又能示现变化百样身形,每位身形又能变化出数以百计的菩萨形相,作为他的眷属,来帮助他弘法利生。


若自在愿力 过是数无量


我於地义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广分别 亿劫不能尽


菩萨最胜道 利益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说竟


像那些愿力已达到圆融无碍的大菩萨们,他们的功德和境界,当然超过前面所说的初地菩萨们的功德和境界无量倍劫,无法说尽其劫数。我在讲初地的义理时,只能略略的说一点,如果要详细的说明其中义理、相状、境界等的差别,恐怕历百千亿劫也没有方法说尽。菩萨所修行的是最殊胜的菩萨道,他最主要的宗旨是利益衆生,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前面所讲的初地法门,我——金刚藏菩萨,现在已大略的说完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二离垢地


诸菩萨闻此 最胜微妙地 其心尽清净 一切皆欢喜 皆从於座起 踊住虚空中 普散上妙华 同时共称赞 善哉金刚藏 大智无畏者 善说於此地 菩萨所行法 解脱月菩萨 知衆心清净 乐闻第二地 所有诸行相 即请金刚藏 大慧愿演说 佛子皆乐闻 所住第二地


诸位菩萨听了金刚藏菩萨说欢喜地这个法门,最胜微妙欢喜地的法门,所有的菩萨心里都清净了,一点妄想也没有,只存一个欢喜心。所有菩萨都从他本座站起来,踊身到虚空,用最好的鲜花,散花供养金刚藏菩萨,同时共同称赞金刚藏菩萨说:「好啊!金刚藏菩萨!您真是一位大智慧者,毫无畏惧的菩萨!您善於说这欢喜地的法门,它是所有菩萨修行的法门。」这时有位解脱月菩萨,知道大家的心都清净了。第一地说完,大家还希望听第二地的法。第二地应如何修行?是怎样的境界?这种法门修得什麽果位?都希望知道。解脱月菩萨即刻就请求金刚藏菩萨说:「大智慧者啊!我们大家还愿意您继续演说十地法的第二地。诸位佛的弟子及大菩萨们,都欢喜听第二地的形相及境界,也都愿意继续修行第二地这个法门。」


这儿顺便谈一谈守戒与犯戒的问题:修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叫你向好的方面修行,你却不愿意向前求进步。偏往不好的方面去做,以为不需别人教,自己就会做。修行这条路,听起来很美丽,并且有数不尽的微妙境界。可是行起来,却又长又遥远,随时随地都会碰上荆棘与虎狼,如果没有大无畏的忍耐精神,是很难走通的。就说守戒吧,受戒的人很多,不犯错误的人却很少。戒要守得清净,实在不容易。不守吧,那又何必受呢?尤其出家人,遵守戒律非常重要。佛涅盘时说:「以戒为师。」又有句话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该一心守净戒。」但怎样守法呢?首先要做到无自私心,一切不为自己打算。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遵守佛弟子应守的规矩和应做的事情。不怕艰难困苦,不应该做的事情都不做,不贪图名闻利养,持守着清净戒律精进修行。假若该做的不做,就是犯戒的行为。我们修道的人要随时廻光反照,自己检讨反省、警惕,有过速改,继续坚持戒行。如坐浮囊渡海,若发现浮囊有小洞,便应立刻修补。若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小洞变大洞,浮囊就会因漏而沉了。浮囊沉,生命也跟着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希望大家提高警觉,守戒清净的戒行。那麽护持戒行的神,也会时刻跟随你左右,保护你平安稳健的走在这修行大道上。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輭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慙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衆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衆生。何况於他起衆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诸位菩萨及解脱月菩萨说完前面的偈颂。这时金刚藏菩萨就对解脱月菩萨说: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道,集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已经修行证得欢喜地的果位,欲想继续修行第二地的法门,便应当生出十种深心。甚麽是十种的深心?


㈠正直心:就是心要直,不弯曲。所谓「直心是道场」,正直不邪,没有邪知邪见。直是不弯曲,对人没有任何的欺诈。


㈡柔软心:菩萨的心要柔软,不要刚强。刚强的心便不柔软。


㈢堪能心:堪能忍受一切,即使不能忍受的也要忍受。


正直心,是布施。柔软心,是持戒。堪能心,是忍辱,就是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持的戒也要持,无论怎样也不能犯戒。以前有一个故事:说一位比丘,穿着红色的衣服,去到一位冶金师傅的家里,冶金师傅正在为国王镶一种价值很昂贵的宝珠。那位比丘走後,冶金师傅忽然发现少了一颗珠子,便怀疑是那比丘偷走了。其实这比丘知道珠子在那儿,因为比丘穿的是红色的衣服,映在珠子的光上,使宝珠变得像一团肉一样。这时有只鹅走进来,以为是肉,便衔起来一口吞了下去。为了保存鹅的性命,所以他没有辩白。冶金师傅急了,拿起棒子把比丘打得遍体鳞伤,血流满地。鹅闻到血腥味,便跑了进来。冶金师傅没有注意鹅,一棒就把鹅也打死了。这时比丘便说:「你不必打我了,我告诉你珠子在何处!」冶金师傅说:「你早该说出来的,这里只有你我两人,要不是你偷还有谁?」比丘说:「我没有偷你的珠子,刚才我不说,是怕你杀害这只鹅,现在鹅已被你打死,我便告诉你珠子在牠的肚子里。,你若不相信,大可剖开牠的肚子,看後便知道。」冶金师傅剖开鹅肚,果然看到了宝珠。冶金师傅将此因缘,禀报国王。国王听了非常敬重这位比丘,把他请到宫里供养。这便叫堪能心。」


另一件公案:话说有几位比丘,在郊外碰到一群土匪,把他们洗劫一空,连衣服也被剥光。强盗怕他们去报告国王,便想杀他们灭口。但其中一位土匪说:「不要杀他们,比丘们持戒不杀生,就连草木也不伤害。我们把他们绑在草地上,让他们自己饿死。」於是土匪把比丘们绑在草地上便跑了。其中一位老比丘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应该认命,料想前世我们曾打劫别人财物,伤人性命,所以今生才遇此果报。大家都要忍耐点啊!」到了晚上,蚂蚁蛀虫都来咬他们,咬得大家全身都起很大的疱,又痛又痒。老比丘又说:「大家忍耐点吧!不要生瞋恨心。你们看龙,牠就是在修道时生了瞋恨心,所以才堕入龙身。我们现在虽然遭此难,但不要生瞋恨心,免得像龙,龙必须等待忘了瞋恨心的时候,才能舍掉龙身,再去修行。」愈说虫愈多,晚间更听到狼噑虎啸,使人胆颤心惊,一直等到天明,国王出来打猎,他远远看到一群裸体的比丘,还以为是禽兽。近一点再看,又以为是妖怪,再近一点看看,问清楚前因後果,才知道是几位比丘被土匪洗劫,因持戒的关系,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伤害草木。国王听後马上对这几位比丘说道:「在我的国内有如此修道的比丘真是难得!」乃亲自为比丘们解除綑缚,对这几位比丘极为恭敬,并请他们到宫中接受供养。各位:我们听到这故事中的诸位比丘被别人用草绑住,他们宁愿饿死和被虫咬死也不破戒,这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精神,不能持的戒也能持的坚定心,才是佛门中真正的僧宝,这便叫堪能心。


㈣调伏心:不要尽说调伏别人,要知自己更难调伏。你愈是想修道,它愈是多打妄想。你想清净吧,染汚心却又来了,衆生的心实在不容易调伏。若能把刚强心和不听话的心调伏,那才是真功夫。


㈤寂静心:寂静心并不是指环境外面的寂静,而是指心内无一切声音,这样自然寂静。


㈥纯善心:纯善心就是心里没有一种恶的念头。


㈦不杂心:就是心里没有其他杂乱念头。


㈧无顾恋心:譬如你布施了东西,事後绝不懊悔。


㈨广心:宽广的心。


㈩大心:没有比这更大的心了。


菩萨要有以上十种深心,依它修行,才能得入第二地,离一切尘垢。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菩萨住离垢地的时候,自性远离一切杀生的境界,连刀杖之类能伤害生命的器具,都不预备,不蓄存。菩萨的心里,对谁也没有怨恨,常常生大惭大愧的心。甚麽叫仁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绝不加诸别人身上;譬如自己不愿被人压迫,就不去压迫别人。自己不愿被人骂,就不骂别人,这就叫仁恕心。仁,是对人慈悲;恕,是原谅别人。无论谁有过错,都可以原谅。具足仁爱的心和忠恕的心,对一切衆生(包括一切有血气有生命的衆生),应该常常生出有利於他们的慈悲心,顾念的心。像这样修行的菩萨,他不愿意用恶心,令一切衆生,生出烦恼。因为他已认清他们只是衆生,既是衆生,他又怎会以很重的恶心来杀害他们呢?他们是衆生,就应对他们有仁恕慈悲的心,而不能以重恶的心来杀害他们。


性不偷盗。菩萨於自资财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於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第二地——离垢地,也就是自性清净地,亦即本来没有染汚的自性。在这种境界上,自性离一切染汚法,乃至於举心动念,都是清净的,没有染汚。动一念染汚心,那就是不清净。华严经上所讲的道理,都是每个人日用平常所不离的法。不单华严经如是,就是每部经都没有脱离我们日常行为动作的轨范。如果经典所说的道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相当的关系,这种经典佛是不会说的。佛所说的经典,就是为着要帮助每一个人能过良好正常和很有规律的生活。所以佛说一切的法门,讲一切的经义,都是指引我们向正途前进。可是还要我们肯起步走才有用。若我们只晓得有经典而不依照经义去修行,就是天天听经,听到八万大劫这麽久也等於没有听一样。我们单是听了还不够,如果听时打瞌睡,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那不就是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吗?我常对大家说,听经时,不论是谁,首先便是不要睡觉;如果睡了,有眼也不能见,有耳也不能听,可是仍有人不遵守。第二是不要作梦,在梦中把华严经抛到九霄云外去,任由各人的异性朋友走进梦境中;梦醒时,还不断追寻梦中的境界。如此,经讲得再好,对你也是没有受用。如果不入睡,不作梦,听了经总可得点益处,回到家里还可细细思索,领会经中的法味,这样才会受益不浅。


性字的意思,如三字经上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不是佛经,是中国小孩子启蒙时必读的一本书,美国人是不知道的,就是现代的中国年轻人,也很少有人读过。现在我将上面所说的几句话对你们解释一下:人之初,本性是善良的(也有人说性本恶)。後来经过环境的变迁以及长久的薰习,渐渐远离本性。,假若不及早教导他,本性善的也会变为性恶了。教导的方法,应该着重专一的教育,循循善诱,因才施教。如今美国人对下一代的教育,听其本性之自然发展,不加管教;好像植树,任由它自然生长,结果枝藤蔓生,使得主干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当然谈不上做栋梁了。美国目前很多青年变为嬉皮,这便是不教育的结果。


性不偷盗的意思,是说菩萨在本性上所持的便是不盗戒。不单是在有形方面不犯戒,就是在无形方面也不犯戒。换言之,在有形能见到的事上不犯戒,乃至於见不到的,自己亦不曾觉察到的事情,也不犯戒。这就是在本性内没有偷盗的种子。比如做馒头,做面包,如果面粉里不放发酵的酵母,面就不能发起来。酵母就是种子,有了种子,便可将面发起来,做成馒头和面包。那个种子,便正如这个「盗」字。心里没有盗的种子,便不会发生盗的行为。盗,就是偷盗。不问而自取就是偷盗,未经主人的允许,也没有当着主人的面便将东西拿过来,这也是偷盗。你以为别人没有看见,可是在自性上就有了染汚,没有离垢,这地便不清净,汚浊了,犯了盗戒。


菩萨对於自己的财产,内财如头目脑髓,外财如国城妻子,常能够知足,所谓「知足常乐」。为什麽人会偷呢?就因为不知足,有贪心,没有能知止。知足常乐,知足就不辱,知止就不殆。常能知足,就不会犯法,也不会被人看不起而受侮辱。古人说:「知足不辱」其意就是说能满足现状的人,是不会受到外人侮辱的。知止不殆,就是若无贪心,则甚麽危险也不会有。殆,就是危险之意。又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怎样才配称为菩萨呢?菩萨和人一样,不过他的思想行为和凡人不同(他时刻想着利益别人教化衆生)。他不自私、不自利、不为己谋。不管自己如何生活,死後又如何安排後事,而且菩萨绝不会服毒轻生。他生而无生,死而无死,只是为所有人类服务,什麽事情对人类有益,他就去做。若对人类有害,他就不做。菩萨并不是怎样的有神通。神通只是自然的感应(但他绝没有依仗神通而横行无忌为所欲为。)人为什麽没有神通?因为人若有了神通,便仗着它去危害别人,逞强淩弱。这不叫神通,简直是恶鬼!一心要别人受恶报。菩萨不是这样的,不管人听不听他的教导,他总是不厌其烦的施教。他亦不会因为人不听教化而施以惩罚,令人受苦。


菩萨对一切衆生都是慈恕的,慈能予乐,恕就是原谅他人。衆生的过错,菩萨总是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地教化他,没有使衆生明白道理,因此衆生才会造业。菩萨时常反求诸己,回光返照。不像衆生老是觉得别人不对,这是因为衆生的心是向外照,而菩萨的心是向内照的缘故。


不欲侵损:菩萨不想利益自己而侵损他人。假若财物是属於别人的(他总是想到,这是别人的东西,从不想占为己有),他绝不侵占别人的利益,就是再名贵,甚至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菩萨也不会贪心。没有贪心,就不会偷盗。如果贪得无厌,贪心太大,便生盗心。乃至於一草一木,不是别人送的也不敢取。一草一木一叶,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更贵重的东西呢!你们不要学现在一般的美国学生,在学校里做老鼠。这句话怎麽讲呢?我想大家都曾经做过学生,大概也都懂。学校里有一个公用的雪柜,是给学生摆放带来的食物。前面有人放进去,後面跟着就有人取出吃掉。这种行为,就如老鼠,这是他们不知盗戒的重要。「一芥不以与人,一芥不以取诸人」,这种廉洁而自爱的行为,他们不明白。学生们在学校里,看见吃的东西,常不分彼此,他主观上认定你的就是我的,而我的可不是你的。这是与戒律不相符合。乃至一草一叶,不是别人送的,也不能要。像这杯橙汁,如不是别人供养的,我就不喝。虽然是小问题,如果小的问题都不能清净,那还能谈大的吗?所以修道,就应该在微尘处着手;积很多微尘,便可成山,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吗?持戒要有不持自持的精神,修行要有不修自修的功夫。外表看来不持戒,而实际持戒严谨;看来不修行,但却是真修行。在我们金山圣寺和国际译经院中,你尽管说没有修行,光打妄想,也比一般在家人好得多。在家人所行所做,都是在种偷盗的因,将来要受偷盗的果。我们在这儿所行所做,虽然有些习气和小毛病,还没有完全改善,但是因为接近佛的道场,我们会一天比一天更明白,即使一草一叶一芥子都不能随便盗取,何况其他资生的东西呢?我们这里不论大人小孩,都能负起责任,辛勤工作,这样才是合情理的。


性不邪婬。菩萨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於贪染之心。何况从事。


前面所讲的杀戒与盗戒,菩萨在最细微的地方,亦谨慎守持,丝毫不犯,对於淫戒,更是视为特别重要。在自性里虽然具有淫业,可是它不邪淫。邪淫就是非法的淫欲,非道德的行为。淫欲是怎样产生的?是因贪心而起。贪财贪色,都是由於贪心,若无贪心,淫欲之念也没有了。所以说淫欲之念也是从贪而来。贪就使人不辨是非,不知黑白。在十二因缘法来讲,这便叫无明。男欢女爱,便是根本无明,人们常溺於爱欲,而不能自主,不知道原因,这就是无明的魔力。有了无明就发生性行为,所以说无明缘行。无明生起,接着就有行为,这便是诱导人往死路走的邪力。人是从色欲而生,终因色欲而死。从染汚的地方来,仍旧向染汚的地方去。这种不明不白的力量,令人有种种罪业行为,然後便有了识。因识而有名色,有了色质,然後便生出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然後有了触觉,因触觉而生受用。受用中有舒适之感,便有了爱欲心。有了爱欲跟着就有取,取便是执着,一切都想据为已有。因有,便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循环不断浮沉於六道轮回之中。如果灭了无明,一切便按着顺序灭下去。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没有光明。如果有了智慧的光明,便不会被无明所染,便可转染汚法为清净法。转,说起来很容易,可说易如反掌。烦恼即菩提,转烦恼为菩提也是这个意思,人们为什麽有烦恼?就是有贪欲心、自私心、自利心的缘故。因不能如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自己的贪心,便生烦恼。这也是「我见」太深的原因,尤以邪见与欲念,更是作祟。人如断了欲,便无烦恼了。性不邪淫,就是在自性中,根本没有淫欲的念头。菩萨对於自己的妻妾,都没有淫欲心,能知足,因为他知道修行,必须「断欲去爱」,他能不被爱欲所动摇,虽处在妻妾群中,不为染汚的境界所转移。不求他妻,於自己的妻子尚且无贪欲之心,又怎会对别人的妻妾起邪念呢?至於有家长保护的女子,或亲戚族人中已凭媒文定的闺女,或为家族法律所保护的少女,以及所有的女性,他都不会生出贪染的思想,何况那种不合道德的行为,他更不会去做的。


况於非道。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菩萨何以能不邪淫呢?因为菩萨有真正的定力,他能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他的定力具足,不会被任何美色所动摇。所谓「一善一切善,一真一切真。」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所以他也不会妄语了。妄语的动机,是因为自己得不到某种利益,才想用妄语欺骗别人。或者为了逃避对自己有所不利的,怕受损害,明知打妄语是不对,还是打妄语。菩萨没有这种自私心、自利心、为我心,菩萨对一切的好事凡是利益的,都施赠他人;一切不好的,无利益的便自己承受,所以他不需要打妄语。因为他的心里,根本没有妄语的因,也没妄语的缘,更不会造妄语的业。菩萨是常作实语,说真实话的。在凡夫眼中,菩萨不打妄语,是有点儿愚、笨、痴,但在佛的心中,菩萨是最好的弟子。佛常称菩萨为善男子,有大智慧的好人。愚痴与智慧,是以看法而决定其差别。世俗凡夫所认为的智慧,那是凡夫智慧。佛所指的智慧,就是大智慧的圣人。弥勒菩萨自称老拙,意思是又老、又笨、又愚痴的人。孔子对颜回有几句赞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对颜回说话,他从来不违背我的,总是回答好或是,真像一个傻子。可是当退而省其私时,这句可以解释为当他处理事情时,我说的话,句句他都能发挥它的作用。颜回嘛!一点也不愚痴。古语说「大智若愚」。说真实的话,不说假话欺骗人。应当说的话,便说;不应当说的话便不说,当说时要说,不当说时不说。甚至在睡梦中,也不掩饰自己的过错,或诳说自己的功劳,若根本没有打妄语的存心,那里还会故意的打妄语呢!


性不两舌。菩萨於诸衆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菩萨在自性中,没有两边搬弄是非的习性。菩萨对於衆生,没有挑拨离间,使人不和气的坏心眼,也不会有讨厌和残害衆生的心思,只有利益衆生的慈悲心。不会捏造甲方说乙方的坏话,而对乙方搬弄是非。也不随便把乙方讲甲方的话,向甲方说。这样就是两舌,破坏了甲乙两方的和气,使生烦恼。没有做过这种破坏别人和气的事情,便千万不要做。如果曾经有这种行为的,就不要再做了,应该改过自新。人是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菩萨不念旧恶,不爱搬弄是非使人失和,更不会因为别人失和而幸灾乐祸,不故意造谣生事,无中生有,说些流言蜚语,挑拨离间。不说有伤和气的话,不管是真有其事,或是不实的谣言,总以化解是非,调和气氛为本。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麤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輭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修菩萨行的菩萨,在自性的性分里面,不会有恶口。如像:①以不合礼仪的态度,说话像毒药一样;伤害别人的话,或像毒箭一样,令人,令人听了气结不已。②强词夺理野蛮的言语。③说出的话教人听了心中非常苦恼。④说出的话,令人听了,立刻起瞋恨之意。⑤在别人面前说是说非。⑥在别人背後说是说非。⑦说话很卑鄙又恶毒,令人听了不顺耳。⑧说话很庸俗低贱,一点价值也没有。⑨说的话令人都不喜欢听。⑩说出的话别人听後便不高兴。?所说的话令人听後便发脾气,生大瞋恨心。?所说的话令人听後如火烧心那样的难过。?所说的话令人听了,永远在心里生一种仇怨。?令人听了,便生烦恼的言语。?说出的话,没有人喜欢听。?说的尽是不能令人高兴快乐的话。?说话既伤害自己,又不利人,那就是损人不利己的话。像这些话,都属於恶口,都是造恶业,都应该舍离。应该常常说有意义的话,像雨水能润泽植物一样的话。很柔和的语气。令人听了很欣悦的。令人听了很快乐的。令听者特别生欢喜的。说的都是善意的话,令人听了有甜入心底的感觉。说话很风趣而文雅,很清高,令人听了也喜欢学习,可作语言的典则。说出的话使很多听到的人有和乐亲切的感觉。所说的话能使很多听到的人有欢悦快乐的同感。令人听了身心快乐,高兴得跳起来,心中生大欢喜。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菩萨自性内连恶口的性分都没有,更不会有绮语。绮语就是说不正当的邪话,使人听了,容易堕入染汚中。菩萨三业清净,不会说言辞不正的话。菩萨说话时,他是很谨慎的考虑清楚,经过仔细想後,觉得正确才说出。该说的时候才说,不应该说话的时候,他是不会说的。若有人对佛法不明白,或有疑难请问菩萨,他总是切切实实毫不虚妄的解释清楚,也从不打妄语。说话句句都有内容,有正确总是切切实实毫不虚妄的解释清楚,也从不打妄语。说话句句都有内容,有正确的义趣,不说无谓多余的话。说合於佛法的话。菩萨教化衆生,一定是用这三种语——实、义、法。教化衆生守持戒律,必须令衆生通情达理,对他们赏罚分明,并使他们明白凡做事情必须顺理而行才能有成就。菩萨教化衆生,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折摄合宜,衆生才能调伏。菩萨随时注意使衆生欢喜,衆生若有功德,尽量赞扬;若有过失,则好言规劝。仔细观察决不失时,总是恰到好处。菩萨们即使在最高兴的时候,也是非常稳重自如,不会随便嬉笑或胡言乱语,又那里会故意说那些乱七八糟的无谓话呢?


性不贪欲。菩萨於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菩萨三业皆清净,三毒断除,不但一切恶业都没有,也早己脱离贪欲。对於身外的财物,如贵重物件,他都不起贪念。别人所有的资生用物,他更不会生贪心占有,既不愿据一切为己有,便什麽也不需要求取了。


性离瞋恚。菩萨於一切衆生。恒起慈心。


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修菩萨道的菩萨,自性里离开了瞋恚,瞋是瞋恨,恚是忿怒。这些修菩萨道,集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对於所有九法界的衆生,恒起慈心,时时刻刻都生起一种慈悲的心肠,令衆生得一切安乐。常想到给衆生一切利益。对衆生生出一种可怜的心,愍念一切衆生,随时帮助他们。菩萨的心,时刻都是欢喜的,没有一点忧愁。菩萨的心对一切衆生,都是和气的、润泽的,所以一切衆生都欢喜他。能摄受那些发菩提心的善男信女,指引他们修行进入菩提大道。菩萨永远舍除了这种瞋恨人的心、怨害人的心,和令人生起烦恼的心,总是常常想到仁爱一切衆生,慈愍一切衆生,帮助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


又离邪见。菩萨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於佛法僧。起决定信。


菩萨他时刻都在正知正见中,远离一切的邪知邪见,常住在八正道里。菩萨从不用占卜来决定事情,预测吉凶。学佛的人。可研读易经,懂得占卜的学问,但不必事事以占卜而决定行止。古人说:「君子问祸不问福」,这意思是说:正知正见的人,他只关心大衆的灾祸,从不为个人求侥幸的意外之财。菩萨不理会自己有否灾难,逆来顺受,所以他不需要占卜问卦。菩萨也不受持那些外道的牛戒、狗戒,妄求非分升天。菩萨的心正、见正,所以说「直心是道场」。菩萨不妄求名利,或欺骗别人贪取财物,也不攀附权势,博取虚名。他对於佛法僧三宝,生起至诚和绝对的信心,永远不生怀疑。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复作是念。一切衆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衆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便。菩萨当学。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他们是尊重和保护十善业道,并严谨守持善戒,从不懈怠间断。他又思念一切衆生,为什麽会堕到三恶道呢?都是因为多行十不善业的缘故啊!所以我应当修行十善业道的正法行门,又劝其他衆生修行十善业。为什麽呢?假若连自己都不能言行一致,确实修行十善业道的正法行门,而叫其他衆生修习,这是行不通的,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些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凡人多作十不善业,就是种堕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的因,所以受生到恶道;反之,多行十善业道,就是种受生人间、天上,或有顶天(最高的天)处的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上品二字,是指修行十善业道的三乘,如声闻、独觉、菩萨这三乘各自用功不同而言。这种修善业的行门,是以智慧修习的。


但有心较狭劣的修行人,只能自利,不能利他。因畏惧三界的痛苦,缺少大悲心的缘故,他只求自度而舍弃衆生。这是指那些从听闻讲经说法而开悟的,这样就成了声闻乘,证得罗汉果位。又有修十善业道而护持得非常清净,可以不必跟从他人的教导,便觉悟了,可是大悲方便却没有圆满。从修十善业道中,只明白了悟较深的因缘法,及因果循环的道理,这样的修行者,就成了独觉乘。又有修上品十善业的,修持得无上清净,善心广大,利益衆生。发无量大乘心,具足悲愍衆生的慈悲心。用四摄法,方便摄受发菩提心的衆生。发大愿心,永远不舍一切衆生,并方便教化他们而求得如诸佛的大智慧。清净修习十地法门和诸度万行,这样的行者便成就了菩萨的广大行。


总结以上这些最上的十善业道,因各自修习功德不一,成就也自不相同。一切种智都清净,乃至证得佛的十力和四无畏,一切佛所说的法门,都修习成就。所以我现在应该平等修习十善业道,使一切的善因都自在成熟,断除一切的习气而具足清净。像这些方便法门,是修菩萨行,和要实行菩萨道的菩萨们,应当学习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於中杀生之罪。能令衆生堕於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恚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於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衆大苦聚。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萨行,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得到离垢地的果位後,又作如是观想:这种十不善的业报,最严重的就是堕地狱,中等的就做畜生,稍次的便做饿鬼。在这十种不善业中,第一是杀生的罪报,衆生因杀生,堕地狱道中。地狱有千万种,不单只有一个,而是分门别类,随罪业而显现,入其中受果报。畜生也有百千万种,因种种不同罪业,各自承受不同苦报。饿鬼也有百千万种。假使造了十恶业,堕入三恶道,受完三恶道应受的罪报後,如生到人间,就得二种应得的果报。若好杀生的,虽得人身,假若不是短命便是夭折,二者就是病不离身,受病痛的折磨。若犯偷盗罪的,如生到人间,也要得两种果报。一者终身贫穷,因为他曾偷盗别人的财物,使别人受到贫苦之故。二者共财不得自在,不能自己有财富,必须与人共谋,若合夥求财,也不能有主权,要受人控制,得不到自由自在的受用。若邪淫之罪;邪淫是不正当或违背法律的性行为。即非己妻而用某种手段引诱他人妻,或用强暴淩辱他人妻,而达到性行为的满足,这都是犯下了邪淫的罪恶。古谚云:「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意思是在万般的罪恶中,以邪淫为罪魁祸首,我们千万不要去犯邪淫的罪。犯此罪恶,是自找死路。犯上这罪,死後堕三恶道中,受完一切罪报後,如生人间,要得两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因为他曾使别人的妻子不贞良,今生也要受自己妻子不贞良的果报。二者得不到如意的眷属,总是眷属不和,没有幸福。


若妄语之罪,也令衆生堕三恶道。在三恶道中把应得的罪报受毕後,如生到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常常被别人诽谤,就是常受指责。二者因往昔爱打妄语,欺骗别人,所以这生就常被别人欺骗和诽谤。若两舌之罪,也令衆生,堕到三恶道受苦,受毕应受的罪报後,若生到人间,也会得两种果报。一者眷属不和睦或常分离。二者亲族衆人中,大多相貌丑恶,少有俊秀而且多成怨敌。恶口之罪,就是喜欢对人恶言恶语,出口伤人,刻薄寡情,不给别人留余地。这种人死後,堕到三恶道中。受完应得的罪报後,如生人间,也要得两种果报。一者常受别人恶言恶语,开口就与人争论,甚至发生诉讼。二者受人恼害。若绮语之罪,就是爱说邪话,挑逗引诱人做不正当的事情,导致不正当的思想。说话尖酸刻薄或讽刺,也是邪恶罪行,死後也会堕入三恶道中。受毕苦报後,如生到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说话无人理睬。二者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


若贪欲之罪,贪心生的人,欲望亦多,终生枉费心力,也不能满足贪念,死後堕入三恶道。受毕苦报後,如生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心中老是感到不能满足欲望,而烦恼和痛苦。二者碌碌终生,样样事物贪得无厌,得不到自在愉快。若瞋恚之罪,也令衆生死後堕三恶道。受毕苦後如生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常受别人苛责,说他的不是。二者总受别人厌弃,做得好的别人不认为好,常被人恼害。若邪见之罪,邪见就是不正当的见解,对於事理,常持偏见,专门反对正知正见,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说些蛊惑人心的话,因而造下许多罪业,死後堕三恶道。受毕苦後,如生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投生到邪见的家族,所见所闻皆是邪恶的事情,永远见闻不到正知正见的事理。二者就是生来便心地不正,做人行为卑劣,虚伪狡诈,阿谀谄媚,曲意奉承有权有势的人,专门欺压贫穷弱小,看不起正知正见的君子。正因为邪见,就会犯上十恶业,多行不义,不知死後还要堕入三恶道受尽痛苦果报。为人如果受到以上的苦报时,千万不要怪别人不好,对你不友善。应该自我反省,这都是往生中所种下的恶因,今生受报,是自作自受。金刚藏菩萨说完了十不善业道以後,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你们现在都知道十不善业道的罪报是无量无边广大的痛苦,作恶的衆生是要受偿无量无边广大的罪报。


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知道以上十种不善业道的罪报後,这位住离垢地的菩萨,於是便作如是的观想:我修行菩萨道,不应该再犯这些罪恶,不应该随十不善业道去行事,应当根据十善业道修学佛法,以上善业道为我的规范,作我修行的目标。远离十不善业道,又以十善业道为佛法乐园,爱乐自在的住在十善业道中。自己能住在这殊胜的法苑,也劝其他眷属、亲友,都远离十不善业道,同住在十善业道的法苑里。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於一切衆生。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作是念言。衆生可愍。堕於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住於正见。行真实道。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证到离垢地的菩萨,他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诸恶莫作,衆善奉行,所以成为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又对於一切的衆生,生起十种心愿:①救度恶行的衆生,使他们能生活在善行中,令他们得到真正的利益心。②为那些苦恼的衆生,开示他们,令得安乐心。③令那些被怨憎情绪困扰的衆生,开导他们生起慈心,不再互相报复,互相嫉妬而得不到安宁。④对於贫苦衆生,生起帮助他们脱离困厄的环境,生活於安乐中的悲心。⑤看到那些醉生梦死,沉溺在放逸生活中的衆生,生起怜愍心,用四摄法,令其觉悟,然後引导他们走入正途。⑥对於那些失去正念,流入邪道的衆生,生起摄受心,教化他们,使令生正信。⑦对於同修的法友,生起守护心,不令他们因小故而生退转心。⑧见到那些能发菩提心的衆生,生起爱己一样的欢喜心。⑨对於那些勇猛精进,趣旨大乘道的衆生,生起敬之如师的师心。⑩对於那些具足了一切善根功德的修行者,生起大师心,恭敬他如大师长。


菩萨又作如是观想:衆生真是可怜,他们因为无知,没有遇见善知识的教导,而堕落邪知邪见的途中,还自以为聪明。生起一些不正当的欲念,如同走在充满毒刺的荆棘中(三恶道之意),不见天日,迷不能出。我应该引导他们,使他们生起正见、正信,常修行於真实不虚的佛法中。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於无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衆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我当令彼住於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盘之处。又作是念。一切衆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住在离垢地的菩萨,积聚一切的善根,为一切衆生回向,以利益衆生。所以他又这样的观想:所有的衆生,都因有我相我见,分别彼此的观念太重,就发生「互相破坏,彼此斗争」的事情。其原因就是为了争利之所在,都希望得到大利益,才发生互相破坏,斗争不息。佛当年住世时,是正法的时代,到佛入涅盘後,就是像法时代。这时寺庙普徧,到处兴塑佛像。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都生在此末法时代,人们脑中只充塞着「利」字,到处是斗争。国与国斗争、家与家争、个人与个人争,总是争权夺利,处处充满了瞋恨的气氛。瞋恨的火焰,炽然不息,飞驰蔓延,难於扑灭。住在离垢地的菩萨,看到这种情况,生起大慈愍心,说:「我应该教化这类衆生——互相破坏、斗争、瞋恨的衆生——使他们知道瞋恨的业报,改恶迁善,修学大慈悲的行门。对於一切衆生,灭除瞋恨心与斗争的行为,能令大家安住在大慈悲的天地中」。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这些衆生们,都是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譬如经商求财,总希望能获大利,得千想万,得万又望亿,永不知足。邪命自活,就是不考虑财利的来处是否正当,也不计较职业是否高尚。如仰口食者,上观天星,说一些危言耸听的预言,令人相信,以谋多利。又如俯口食者,为人占、卜、吉、凶、相命、算命,说些好听的话,藉机骗钱,这些都是邪命自活。菩萨是不问吉凶祸福的,所以他不信预言,也不占卜。因此,他发愿度这些邪命自活的衆生,令他们能身、语、意三业清净,有正知正见,住到正命正业中生活。


离垢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常随三毒——贪、瞋、痴——打转。从无始劫以来,为什麽衆生不能成佛,修道人也很少证果?就是被这三毒所迷,把人迷得事事颠倒还不觉醒。贪是贪得无厌。瞋是无明火,令人脾气特别大。痴是见事不明,还自以为是。三者之中,以贪心重的人,最难教化。因被三毒迷覆了心智,就生出无量烦恼,烦恼可使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息灭了光明。这种烦恼的毒火猛烈炽燃,覆盖本性,使沉迷其中的衆生,根本不能明白这种三毒之害,辗转轮回,川流不息,又不知道寻觅方便的法门脱离罗网,超出三界。我应帮助他们灭除三毒的烦恼大火——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把他们安置到不生不灭的清凉境界中,证得常乐我净的涅盘四德。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因为愚痴,不明是非,就如被关在重重的黑暗中,见不到光明。因愚痴就生出虚妄之见,妄见就像眼中所生的一层厚膜,遮蔽了视觉。又如走入阴暗的密林中(烦恼太多之意),失去本有的智慧光明,又如走到了徧地恶兽——狼群、虎、豹、狮的危险旷野一样。这样的衆生,他们随时都会生起种种恶毒的偏见。菩萨说:「我应该救度这类衆生,令他们得到圆融无碍的境界,得到清净的智慧之眼,照徧一切诸法实相,真如实相,不需要依赖别人的教化,自己也能觉悟这种境界」。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在於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住在离垢地的菩萨,离开一切的烦恼、习气和毛病,也离开了一切染汚。没有染汚心,也没有欲念,达到断欲去爱返本还原的境界。凡夫则不然;欲心重,视爱为第二生命,颠倒行事,终日在烦恼中还自以为乐,把饮食和烦恼混而为一,也不自觉。遇有善知识教化,欲令离苦求清净的真乐,也不相信。有些人到老,或临终时才能觉悟,但已经来不及学习修行了,有些人则至死也不觉悟。衆生就是如此乖戾,人则更甚。菩萨见到一切衆生如此颠倒愚痴又作这样的观想:许多衆生在很危险的生死道路中徘徊,稍有不慎便会铸成大错。一念生恶,就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中,受无限期的罪报。一念生善功德,便生莲邦得佛果,一切只在一念间。地狱不是像人间的监狱,等候监禁犯人的,而是随个人自作的罪业而现,业成熟了便去受。最重的叫无间地狱,这地狱不受人数的限制,一人亦满,时间也不知有多久。为什麽会有这地狱呢?就因为做人邪见太甚。畜生也有百千万种的畜生,受报也不一样。饿鬼是鬼道中的一种,鬼有百千万种的鬼,如有饿鬼、富鬼、穷鬼等。富鬼并不是像人间的富豪,拥有着许多财产,而是有势力,有鬼通。鬼有五通,但没有漏尽通。穷鬼也并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势力,没有鬼通,知识浅薄。中国民间给亡人焚化纸钱,是否有作用?无法证明。西方人不烧纸钱,难道他们的亡者都不用钱吗?中国人烧纸钱的真实用意,是後世子孙,对祖先表示孝思,不忘先人的辛劳,所谓慎终追远,为纪念而已。饿鬼他几乎百劫难得到一点饮食裹腹,再好的饮食,一入其口立刻变成火,这就是人的业报所感。


入恶见网中,为愚痴林所迷,衆生无正见,就生起恶见,行事颠倒,就如困在恶见的网罗中,愚痴就像稠密的荆棘,把衆生迷惑在其中。困在邪见、愚痴的稠林中的衆生,心性被迷惑了,自然跟随着外道跑,行事也就颠倒了。这里有个比喻,好像瞎子走路,没有人领导,根本没法走出三界,但他自以为已走出三界。其实是入了魔的境界,作了魔的眷属,被恶贼所摄伏了。一切随顺着恶魔的心意,远远离开佛的正道思想。菩萨自念应从这危险道中,把衆生救拔出来,使他们超脱困难的环境,令他们住到四无所畏和具一切智慧的城郭中,永远再不会堕到魔境里。


现在讨论一下,衆生为什麽有这麽多烦恼?主要是一个「我」相作祟。


一、衆生:是衆缘和合所生,人就是有衆缘和合的因缘,才生为人。


二:我见:就是我相。有我见,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相,就有衆生相。有衆生相,就有寿者相。这是所谓四相。我见,就是先有一个我的观念。可是这个我,并不是真的有个我在。一般人都认为有我。那麽,我们不妨仔细思考、观察一下,人的全身,从头到脚、五官四肢,内有五脏六腑,外有毛、发、皮肤,各有其名,那一个地方是叫我的?既无我,那有我见呢?这就是衆生的执着。因有我,就有了自私,就生出执着的我见,争取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一切都属於我。我生时掌握一切、保管、看守着它,不会失去。我死後,心爱的和宝贵的,也都带不走,只好放下,所有一切也没有了,我又往那儿去呢?为了一个我,只知自己,不管他人的死活,因此把这个世界弄得乌烟瘴气,人心趋於下流,一日不如一日,这都是执着所造成的业果,把人类也害苦了。我要是没有了,那还有我见?这就是破除了大我的执着我见;小我还有一点微细的执着,没有执着,我相就空了。这时尽虚空、徧法界,都与自性合而为一,便达到「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的境界。把人我看成一体,他人有吉、凶、祸、福,即如我有,如此就可渐渐灭除执着。菩萨利益一切衆生,从不想他是在利益别人。虽度尽了一切衆生,但他从不想起他曾经度过那一位衆生,这就是所谓的行所无事、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如果你想到我在助人、利益人,就是等於在打妄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身见罗刹。於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於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我当於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於一切智慧宝洲。


证到离垢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的衆生,好像站在很大的瀑布水边一样。瀑布水就是来势很汹涌的急流,冲泻到大河或大海中时,可以激起冲力很大的浪涛。人站在这样的瀑布水边,可能会被卷沉入海中,甚而丧命,这是比喻衆生在恶见中生存的危险。衆生将被冲进欲流:欲流就是从贪欲无厌而起的坏行为。有流:就是被引入三界有,或二十五有的邪见中。无明流:一切的邪知邪见,都因无明而生,入了无明流,一切坏事也能做出来。见流:就是偏见邪见,是人类中的害群之马。这些衆生在生死海中,被波浪洄澓旋转,在情情爱爱的河中辗转漂浮。湍驰奔激:是形容瀑布水流得很急,像马一样狂奔,把衆生牵扯着盲从依持,也没时间仔细观察这种情形。又被邪慧所使,生起贪欲的觉知,贪求无厌。瞋恚的觉知,使人脾气乖戾,尽做些无益有害的邪觉知等,而且被这些邪慧缠绕着不能脱出。又被一种邪见的恶鬼身见罗刹,在其间把他抓着不放松,将他拖入爱欲的密林,永远迷惑於所贪爱的恶念劣习中,深深地生起染汚和执着;使他住在大我慢的高山上,安然生活在六尘六根的村落里。没有人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救拔他,也没有人帮助济度他。菩萨见此种衆生,就发愿说:我应当对这些衆生们生起大悲心,以我所修行积聚的种种善根功德,救济他们,令他们永无灾难,远离染汚,而得到涅盘寂静的安乐,使他们住到具有一切智慧的大宝洲上。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於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盘中。


住离垢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处世牢狱,他非常的叹惜,这些衆生处在这世界上,就像是住在牢狱中一样,不能超出三界的苦恼。佛曾说过:「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但衆生不觉悟,像鸟被关在笼子里,不能自由。人生到这世间,有很多的苦和无量的烦恼摆脱不开。常常都被爱别离,或怨憎会所苦,即是有怨的、憎恨的,偏要碰到一起,互相迫害而生苦恼。自己又常常无事生忧,虚妄恐怖。愁衣愁食,愁子孙不发达,愁家财不兴旺。既怕没房子住,又怕疾病灾害降临,就这样终日惶惶,忐忑不安。贪欲的心,就像一副很重的枷锁,把人綑得动弹不得。贪得无厌,弄得心劳神拙,到死时却什麽也带不走。欲望就像牛筋绳,把人綑得牢不可脱。无明就像密密的丛林,把人的眼睛遮着看不见东西。愚痴而没有智慧的人,终日在黑暗中摸索,流转於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永远不能自己脱离。菩萨说:「我应当度这些衆生,让他们永远脱离三有的痛苦,住到没有障碍、,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大湼盘境界里。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执着於我。於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於最胜无所着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盘。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慧。


住离垢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都有同样的毛病,就是都执着於一个我。在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暗宅中,不想走出这暗窟。依赖着六处——眼、耳、鼻、舌、身、意。空聚的意思,就是说原本是空的,故说六处空聚。生起四种颠倒的行为:①非常计常。②非乐计乐。③非我计我。④非净计净。因了有了这四种颠倒,所以便把自性迷失了。这四条大毒蛇侵害热恼——四毒蛇是地、水、火、风。又被如冤贼般的五蕴所杀害——五蕴:色、受、想、行、识,因而受无量的痛苦。菩萨说:「我应当教化这类的受苦衆生,使他们住到最殊胜,而没有一点执着的地方,把一切的障碍都灭除,到无上涅盘的地位,令一切衆生都得到安乐。」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他们的心量,都很狭窄和卑微,不知道修学具正知正见正信最殊胜的六度万行,和等地以上的广大佛法。虽然他们也想出离三界,超脱苦海,但因心量狭劣,只欢喜修学声闻、辟支佛,趣於二乘思想。菩萨想:我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他们发的是小乘心愿,就应该教化他们回小向大,发大乘的心和愿,趣向大乘,求得广大无边的真正大智慧!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於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於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诸佛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乃至菩提。终不忘失。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像这样护持他的戒行,因而就更增长他的慈悲心来护益衆生。佛子!住在离垢地的菩萨,因为他的愿力殊胜高远,所以能够见到很多佛,多到百、千、亿,百亿、千亿、万亿,乃至不可数那麽多的佛。在诸佛的处所,用最广大的大乘菩萨心,至诚恳切的真心,乃至高无上的恭敬礼仪尊重,并谨慎小心殷勤地侍奉诸佛。又供养一切生活必须之衣服、饮料、食物、卧具、医药等的物质,无不齐备,也以同样的东西,供养所有的贤圣高僧。以他所修学的善根,积聚种种功德,回向给至高无上的菩提觉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诸佛的地方,更以十分尊敬重视的心志,修习十善业道的法门,随着所修习的一切心得,自初发心到证得菩提觉果,永不会稍有忘却。


是菩萨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链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自在力。能除一切衆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当於一切衆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於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


住在离垢地的菩萨,在无量百千亿不可数的劫前,已远离悭贪和嫉妬,戒绝这类坏的习行。他们时刻谨守清净的戒律,像中秋夜的月亮一般晶莹皎洁,没有一点闇淡。对於布施和持守净戒,都已是清净无染,圆满具足了。就像真金,放在矾石中,依法锻链,链去一切滓垢,变得比以前更明亮更纯净。菩萨修证到第二地时,也如链金一样,在无量劫以前,就远离了那些悭贪、破戒的染汚,所以行布施和持净戒,能格外清净圆满。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住离垢地的菩萨行菩萨道度衆生的方法,在四摄法中,多用爱语方法教化衆生。行十度波罗蜜时,最注重持戒,在戒行方面,从不疏忽亦不放松。在四摄中其中的三者,和另外的九种波罗蜜,并不是完全不用,只是见机行事,随衆生的缘份和自己的力量而为。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不过是大略地说一点住离垢地的大菩萨们,修行的情形而已。菩萨在第二地时,很多也到人间示现作转轮圣王,以佛法治理国事,教化人民。或作大法王,弘扬正法。以菩萨的善根功德,化现轮王,他们一定是七宝具足:①轮宝,名无碍行。②象宝,名金刚身。③马宝,名迅疾风。④珠宝,名日光藏。⑤女宝,第一夫人。⑥藏臣宝。⑦兵宝。有任运自如的自在神力,能够破除衆生一切的悭贪、破戒的染汚习气。以善巧方便的方法,教化他们修学十善业道的佛法,令他们亦能安然住在十善业道中。作大布施的主人,无穷无尽的周济那些可怜的人。菩萨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教化救度衆生时,从不曾忘记过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宝的功德。也具足一切善根,和一切特殊胜妙的无上智慧。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在一切衆生中,作他们的首脑,作一个有思想、有正见,和具有至高、微妙智慧的领导者,成为他们的明灯,和能依止的安全港。发这样菩萨心愿的菩萨,如果他想舍离俗家的束缚,全心全意在佛法的薰陶下精进修行,立刻就能抛弃妻子,舍离世俗一切财宝,及五欲的享受(财、色、名、食、睡),过着清净无染的梵行生活。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於一念顷。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乃至能示现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是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既舍国城妻子、财宝,及五欲——财、色、名、食、睡;息灭贪、瞋、痴,来到佛法城中出家,所以他特别勤勉精进,修行戒、定、慧。就在一念间,他便开悟证果,得到千种的三昧——正定、正受。也能见到千位佛,并能知道诸佛的神通力量。又能使大地震动,甚至震动千个世界,又能示现千种身相,在每个身相上,又能示现千位菩萨,作为他的眷属。假若以菩萨的特殊胜妙愿力而言,他是非常随意自在地任运他的神力,其可显现的神力还远超这个数目。甚或一百劫、一千劫、百千亿劫、乃至不可数的多少劫,也不能知道神通变化的确实数目。这时,金刚藏菩萨欲重述一遍以上的话,就用偈颂来表达。


质直柔软及堪能  调伏寂静与纯善 速出生死广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 远离杀生不恼害


亦离偷盗及邪婬 妄恶乖离无义语  不贪财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无谄伪 离险舍慢极调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狱畜生受衆苦 饿鬼烧然出猛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当离彼住实法  人中随意得受生 乃至顶天禅定乐


独觉声闻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净戒教他护  复见群生受衆苦 转更增益大悲心


质直心、柔软心,和堪能忍辱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速出生死无杂染心、无顾念心、广大和大心。要用这十种心,便可证得离垢地的果位。修学十种善心的菩萨,就可以进住离垢地,成就他的持戒功德。远离杀害一切衆生的恶习,也不无故扰乱和侵害他们。更不偷窃别人的财物,尤其不引诱人家的妻子,发生不正当的邪淫行为。切戒妄言、恶口、两舌等恶劣乖戾和无聊下贱的言词和思想。对於这些恶行应该特别谨慎,切实戒除远离,才不会堕入三恶道。修行的人,不要贪图一切财物,心里常存着慈悲、哀愍衆生的心,应该修习八正道:①正见。②正思惟。③正语。④正业。⑤正命。⑥正精进。⑦正念。⑧正定。要以正直诚恳的心对待别人,不要专门趋炎附势,虚伪狡诈,欺淩贫苦。也要破除阴险恶毒的心,舍弃贡高我慢的态度,对人不论贫、富、贵、贱,一律以极慈悲柔和的心诚意接待。谨遵佛的教言而修行,一点也不懒惰,更不踰越规矩,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一切都要合乎出家人的规戒。那些堕入地狱和受生畜生道的衆生,他们都要受很重和很长久的苦报。若堕在饿鬼道,要被猛烈火焰烧至百千劫也得不到一点饮食。这些堕在三恶道的衆生,都是由於他们自己所造的十恶业所感。虽然如是,我也应该救度他们出离恶道,使能住在真实佛法的地方。在人间的国土,任随他们的心意,愿受生到那里就到那里。就是想受生到天上,最高的有顶天,四禅或四空处,享受天福,或享受禅定的快乐;或想成就独觉乘、声闻乘等二乘觉道;或想发大愿心成就菩萨道、佛道、二乘觉道;或想发大愿心成就菩萨道、佛道,这些都是从十善业道种下的善因而成就的。菩萨作如是思惟、观想,不懒惰、不随便、不嬉戏,并谨慎守持清净戒律,也教别人知道守护净戒的功德利益。菩萨因见到一切衆生受苦的情形,更加深了他的慈悲心,去教化所有受苦的衆生。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怀忿恨多诤讼


贪求境界无足期 我应令彼除三毒


饿鬼的思想与人比较,更不正确。畜生的思想与人比较,更愚痴蠢笨。凡夫的思想与圣人比较,也是非常愚痴。凡夫总以为自己事事都对,但在圣人眼中,则无一不是颠倒,也没有正知、正见、正解。因为愚痴颠倒,就生出许多邪知、邪见、邪解,故说凡愚邪智不正解。凡夫们的心里,总是常常满怀忿恨,不是气忿这事,就是怨恨那人。动辄与人争斗,甚而到法院诉讼,对於一切事物,都是不要命的互相贪求争取,永远没有止境。古人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他们不知足,也就不会安。如果人人能知足,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人类就会和平了。离垢地的菩萨,见到凡夫们如此造业,就发愿要教化他们,使他们能知道消除贪毒、瞋毒、痴毒。


愚痴大暗所缠覆 入大险道邪见网


生死笼槛怨所拘 我应令彼摧魔贼


凡夫们为什麽会做出这些不正当的事呢?因为他们都被愚痴的大闇——无明,把心智蒙蔽,缠绕覆盖了。而流入到险恶的道路中,和深入於邪见的重网。被生死的笼子所禁,为冤怨的监牢所困,不明白何以会辗转颠倒的在生死流中,永不能得到自由。离垢地的菩萨发愿,我应该教化这些凡夫,令他们知道去摧伏六根六尘的魔贼。


四流漂荡心没溺 三界焚如苦无量


计蕴为宅我在中 为欲度彼勤行道


四流就是流转生死,和颠倒的思想——贪、瞋、痴、慢四种的颠倒想。也就是: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意思就是:不是真实的常、乐、我、净,而凡夫把它当作真的。颠倒思想很多,仅此举四种主要的而已。凡夫、外道,认贼作子,认假为真,以苦为乐。故四处漂荡;就如在大海中,茫茫然没有目标,随波逐流一样。心沉没在颠倒的思想中,没有智慧。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曾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欲界的衆生,视欲为生命,贪求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永无满足,这就是以欲为生活的中心。如能断欲去爱,就能超出欲界天,到达色界天。如打不破色欲,到了色界天又迷了。出了色界天,就到无色界天,这儿既无声、色,也无思想,但还是在三界内。三界的苦,还是无量,故说如焚。人类和一切衆生,都生存在欲界天里。凡夫以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色法作为住宅,以我为主体住在其中。这种错误的思想,所表示的错误行为——业,使离垢地的菩萨见到,就发愿救度这一类的颠倒衆生,脱离四流颠倒,於是他就勇猛精进修行佛道。


设求出离心下劣 舍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发勤精进无厌足


有人想修行,但发不起慈悲心,也发不起大乘的无我心,只想作个自了汉,修声闻缘觉法了事。因为只想作自了汉,所以说他心下劣。虽想修出离三界,但心量又不大,只能修罗汉的果位,不求佛的智慧,不求大乘法,对佛的最上、最殊胜的智慧反而不知去求。因之离垢地的菩萨,想要令这一类的衆生,发大乘心,住於大乘的佛道,发大菩提心,勇猛精进,修习戒、定、慧,没有厌足之时。


菩萨住此集功德 见无量佛咸供养


亿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药链真金


住在离垢地的菩萨,发广大菩提心,行难行的菩萨道,积聚种种的功德。见到无量无边百千万恒河沙那由他那样多的佛,都承事供养。经过无量亿劫的修治,清净的智慧就更加明净了。就好像用矾石依冶金的方法,来锻链真金一样,金子就越发的光亮。这意思是说智慧更明净,就不会在修行的途中半途而废,只求证到阿罗汉的果位就满足,而菩萨更知道勤求上乘的佛道。


佛子住此作轮王 普化衆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习 为成十力救於世


证得离垢地果位的佛子——这个菩萨,他发愿示现做转轮圣王。为什麽他愿做转轮圣王呢?因为转轮圣王有大势力,有大神通,他可藉此力量普徧教化衆生,令他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修一切的福报。所有的善法,都教令衆生修习,就为了要成就佛的神通十力,普救世间的衆生。


欲舍王位及财宝 即弃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勤一念中 获千三昧见千佛


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他能够把王位和财宝,布施给他人,甚至可以把国、城、妻、子,头、目、脑、髓都布施给衆生,然後他依照佛的教化修行。勇猛、精进、勤习无上的佛道,於一念之间,就可获得千种的三昧,见到千佛和千世界。


所有种种神通力 此地菩萨皆能现


愿力所作复过此 无量自在度群生


所有的种种神通力量,住第二地的菩萨都能显现。如果以他的愿力之大而言,他所显现的神通力,还可超过如上面所说的境界,他以此无量的神通力量,运用自在子,头、目、脑、髓都布施给衆生,然後他依照佛的教化修行。勇猛、精进、勤习无上的佛道,於一念之间,就可获得千种的三昧,度化一切衆生。


一切世间利益者 所修菩萨最胜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为诸佛子已开演


一切世间上受到利益的衆生,所修习的,都是菩萨教化的最胜的行门。像第二地中菩萨成就的功德,我如今已为诸位佛子演说明白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发光地


佛子得闻此地行 菩萨境界难思议


靡不恭敬心欢喜 散华空中为供养


诸位佛子能听到离垢地的修行法门,以及所有在离垢地菩萨的种种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衆生没有不恭敬而生起大欢喜心,於是在空中散下各种妙法莲花,供养法会中的大菩萨衆。


赞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诸衆生


善说智者律仪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法会中的大衆,皆赞扬道:「不可思议的诸位大菩萨们啊!你们好像须弥山王般的伟大!你们以慈悲心怜愍系念衆生,你们对衆生所说的法,都是具有大智慧的圣者才能说的。如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衆生戒,这三种聚净戒。还有在第二地中应知的修行法门,以及如何行菩萨道的方法等。」


是诸菩萨微妙行 真实无异无差别


为欲利益诸群生 如是演说最清净


菩萨修行的微妙行门,是真真实实,没有虚伪,没有「差别的」实相。因为要利益一切衆生,所以现在演说最清净的真谛法门。


一切人天供养者 愿为演说第三地


与法相应诸智业 如其境界希具阐


被一切凡夫和天人所供养的菩萨们,唯愿您金刚藏菩萨,继续说修学第三地的法门,以及与佛法相应的、最上智慧道业,与证入第三地的境界。请您详细地、具体地说给大家听听。


大僊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进禅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净行愿皆说


大僊即佛。佛所圆满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波罗蜜法门,以及慈、悲、喜、舍的方便无上佛道,以及佛的清净梵行,不可思议的愿力等等,都请求您——金刚藏菩萨为我们详说。


时解脱月复请言 无畏大士金刚藏


愿说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诸功德


这时解脱月菩萨又代表法会大衆,向金刚藏菩萨请法:大无畏的金刚藏菩萨!具足慈悲心、柔和心,积聚种种善根功德的金刚藏大士!我们都翘望您为大家宣说,要怎样修行才能证入第三地的果位?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净第二地。欲入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此时金刚藏菩萨即便告诉解脱月菩萨和诸位菩萨说:「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们,他们已净治第二地,如今想继续修学第三地,便应该发十种深心。深心就是比以前所发的心更深入,求更高深的佛法,种更大的佛因善根,发更坚固的信心。」这十种深心是①清净心:正知正见,没有染汚的真心。②安住心:就是不为境界所转信心,不受外道的诱惑而动摇。③厌舍心:厌离贪染的心。④离贪心:既然已对贪欲杂染之心生厌,便应当毅然决然地把这种污染不净的心彻底舍离。⑤不退心:勤求佛道,精进修学,永不退转的心。⑥坚固心:信心坚固,决定无疑,对佛所说的法,不生丝毫的怀疑。⑦明盛心:有聪明智慧而能精勤向上的心,没有愚痴和无明。⑧勇猛心:勇猛精进,毫不退惰的心。⑨广心:广阔远大,能容人让人,并恭敬谦和的心。⑩大心:有舍己为人,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发心修学大乘佛法,普度一切衆生的大愿心。菩萨发这十种大深心,便能进入第三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隐。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後际去。非於现在住。


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们证入到第三地以後,依佛的教法修学,观察一切有为法——即世间法的一切运作,都是与真如实相相违背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凡夫终日心劳力疲,所能追求到的,都是痛苦而不能得到真实的快乐。一切都是染汚,不清净、不安稳,飘泊无定,没有一点可以久留。一切事物,不能经久不坏。所谓「人有兴衰,物有败坏」:万事万物既不能永久存在,更不能久留。一会儿生,一会儿便消灭了,所谓「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後际去,非於现在住」者是指有为法而言,说明前际(是已生)後际(将来即灭),都是断绝而不常住的。从粗浅的角度看来,因为有前後相续的缘故。实际上有为法是似乎永不断绝的,前际为前际,後际为後际。既未从前际生,也无法往後际去,更不能留住於现在。所谓三世缘生,都是僊灭无常,就是这个道理。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系。愁戚转多。无有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衆患所缠。日夜增长。如幻不实。见如是已。於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趣佛智慧。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衆生。


证入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萨,又继续观察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既不能救人出离生老病死,更不能在生存的过程中,使人有所依持。长年累月都是和忧愁、悲痛、艰苦、烦恼结集一起。爱与恨像绳网,把人系缚得紧紧的。令人愁肠百结,忧心戚戚,没有一刻停止积集。贪欲、瞋恚、愚痴的无明火,势如燎原,不能息灭。衆生被这些祸患所缠绕,痛苦日夜增加。其实这些烦恼、苦毒,都是唯心所造,业力所致,如幻如化,并不真实。菩萨观察这种境界以後,对於世间一切有为法,更加生起厌弃远离的决心,而趣向求佛的殊胜智慧。菩萨深知佛的智慧是不能以平凡的思想来测度,世间智不能与它齐等;既无法可思量,更不是容易得到的。佛的智慧是清净无杂染,是清凉自在而没有热恼,无有忧愁,只有常乐。如是乃能达到更大无畏的境界,永不退转於生死迁流中。不住生死,便能救拔无量的苦难衆生,做大佛事,转有为法为无为的业果。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於一切衆生。生十种哀愍心。何等为十。所谓见诸衆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见诸衆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见诸衆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见诸衆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见诸衆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见诸衆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见诸衆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见诸衆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见诸衆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见诸衆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是为十。


菩萨这样想:如来的智慧,对衆生有无量的大利益。世间的一切有为法,对於衆生,有无量的罪恶,使衆生蒙受祸患,因为它是不究竟的,染汚的。因此,菩萨对於一切衆生,生出十种的哀愍心。那十种呢?①看见一切衆生都是孤独,远离佛和佛的教化,心中无所依止,而生哀愍的心。②看到衆生贪求无厌,而所得仅是贫穷困苦,因此生哀愍心。③菩萨见衆生被三毒——贪、瞋、痴的无明毒火,焚烧得颠颠倒倒,只知多欲多求,而生哀愍同情之心。④菩萨看到衆生,其生命有贪、有漏,生死相续,而「三界诸有」就像牢狱一样,把他们禁闭得丝毫不得自由,更无法得到解脱,菩萨因此而生哀愍心。⑤菩萨又见到衆生,长期被烦恼的荆棘密林所障碍,所遮蔽,不能出离重见光明而生哀愍心。⑥菩萨见衆生,不懂得观察区分善恶,既没有善知识的领导,更没有闻法的机缘,因而生哀愍心。⑦菩萨见衆生,没有修学善法的志愿,因此生哀愍心。⑧菩萨看见衆生,不知道归依佛法,失却受佛法教育的机会,而生起怜悯心。⑨菩萨见衆生,随着生死的业流,在六道轮回不息,而生起哀怜心。⑩菩萨见到衆生,不知道寻求佛法,证得菩提,更不能得究竟自在,只会常随生死迁流。遇着邪见知识,失却正知正见的信行,及失去了方便解脱法门,因而生大哀愍心。这就是住发光地的菩萨,对一切衆生所生的十种哀愍心。


菩萨如是见衆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衆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盘。


菩萨见到衆生界,有这麽多的苦恼,於是发勇猛心,精进修学佛道,并且发大愿:①我一定要救他们於孤苦之中,使上依慈尊,下利含识。②要把他们从贫穷困苦中解脱出来,使他们知足,并舍离贪欲之心。③我应该令他们明了净治三毒的方法,使他们到达清凉之地。④我应该接引他们出离荆棘般的闇障,重见光明。⑤我应该把他们从生死牢狱的禁闭中解救出来,令其息灭贪瞋痴的毒火,弃舍一切苦果,得闻正法。⑥我应该教导他们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令他们在佛化的世界中长久安住。⑦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快乐。⑧使他们舍去往昔一切的恶习气,而得到正知正见。⑨令他们身心调伏,发大乘心,求无上菩提。⑩令他们得到解脱方便,以及寂静的湼盘之乐。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衆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来智慧。救度衆生。作是思惟。此诸衆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盘之乐。


菩萨见到世间上一切有为法,皆充满了罪恶、邪见,所以他们厌弃世间法。但菩萨并不以独善其身为满足。他想到蒙昧无知的衆生,便生出慈悲心怜悯衆生。他知道唯有佛法,才具有最殊胜的功德,才可以给予衆生最特别的利益。他便依靠佛法,用佛的最上智慧,来救度所有六道的衆生。他又这样想:「这些衆生们,已掉在烦恼的大苦海中,我应该用那一种方便法门,来救济拔度他们呢?才能令这些衆生得到究竟圆满的湼盘真乐呢?」


便作是念。欲度衆生令住涅盘。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习。


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萨又这样想:「如果要度这些衆生,令他们住在涅盘的实际理体中,便应该教他们明白无障碍的解脱智慧,才能真正离苦得乐。要明了无障碍解脱智慧,就不能离开佛所说的一切法。对佛所说的法,要如实知,如实觉,如实行,才可以离一切苦,才能返迷归觉,享一切真实的快乐。真正对一切法如实知,如实觉,如实行,便不会离开佛法,修学一切行门并且要证到无生法忍的清净境界,才可以发出智慧的光辉。这种无生的智慧之光,是从禅定的工夫中得来,是从无着无依,出入无碍的定慧中得来。用此智慧,观察世出世间的一切理事。这种自在的妙观察智,不能离开多闻。善巧多闻的意思,是不取闻相意。只有多闻才能启发如佛的胜妙智慧。」菩萨像这样思惟,这样观想明了以後,便加倍努力,勇猛精进,勤苦修学佛所说的正法。二六时中,但愿得闻佛法,得闻之後对於佛法,特别喜好。依法修行,随顺佛法,度一切衆生。明了佛法,用来教化一切衆生。顺应诸法实相,到达法的究竟彼岸,住法的涅盘,行法的无畏。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悋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於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於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


菩萨像这样精进勤勉,深入研习佛法,对於身外之物及所有一切名贵珍宝财物,没有一点舍不得。他这样自忖:「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宝贵,没有一样东西是难觅难求,只有能讲说化之正法的人,才是难逢难遇的。」所以菩萨为求无上佛法,对自己的内财(头目脑髓)、外财(国城、妻子、珍宝、楼宇),都毫不保留的广行布施。他对诸佛,必恭必敬,举凡应对进退,无不诚恳,知时知分。对任何人都没有一点自高自傲的骄慢心,随时都是和颜悦色。供奉诸佛,承事役作,从不说辛苦,或一句抱怨的话。也从不说那一件事办不到;凡事无论大小粗细,都是躬自营办不稍懈怠。假若能听到一句从前没有听到过的佛法,他就欢喜得比得到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还要欢喜,还要满足。


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阬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衆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假若能听到从前没有听到过的一首正法偈颂。偈颂是有一定的字句:四句为一偈,每句有四字、五字、七字不等。偈颂有时用来重复前面所讲过,再归纳重说一遍。有时是用来赞扬圣事德行。菩萨心中立刻生起大欢喜心,其欢喜的程度,比得到转轮圣王的王位还要快乐。假若得到一首偈颂,是前所未闻,而能帮助了解过去所未曾明白和义理,使得到真正的明了;或能帮助净治菩萨修行,使其行解圆满,这时菩萨内心的喜悦,胜过得到帝释天梵王的王位。纵然帝释天王能享无量百千劫的福报,菩萨还是宁舍位而闻正法。诸位能有闻佛法的机会,这是很难得的,都是过去生中种下善根种子成熟的缘故。既然有幸得闻佛法,还要知道如何受用;能得受用,便如渴得甘露,饥得美食;如不得受用,便会觉得乏味,甚至感到疲厌。这样就是天天听,也不知甚麽是真正的佛法,不知道佛法的珍贵与妙用,等於没有听。菩萨轻财、舍王位,而敬佛重法的美德和精神,是学佛人应该崇敬效法的。如果有人说:「我有一句过去佛所说的法,能帮助你净治修学佛菩萨的行门,假设你现在为了求法,而敢跳进大火坑里,受极难忍受的痛苦,我一定会传给你。」菩萨听了这话以後,心里想:「为了得到一句过去佛所说的法,而能帮助我净治,圆满所修学的菩萨行门,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了大火坑,我也愿意从大梵天上跳下去,来换取这句佛法!何况现在只是一个小火坑,怎会不敢跳进去呢?只要能得佛法,就是要到地狱里去受诸般痛苦,我也是心甘情愿的,何况只是人间一些小苦恼呢?为求佛法,我宁舍生命!」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於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於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菩萨是这样发心勤奋精进,为求佛法,宁舍财物、国土、生命。依据他所听闻的佛法深入研究,躬行实践,切实修行。菩萨闻得无上正法之後,收摄他散乱的心,安然自在地住在清净,没有人干扰的地方,独自细细思想,遵照佛所说的方法修行,才能证得佛法僧的境界。修学一切菩萨的行门,不是光口头上说说,而不实际深入体验,便能达到清净的菩萨境界。


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萨们,都已经离开了一切烦恼、五欲的过患,断除了十恶和不善的智慧,除尽了五盖:①贪。②瞋。③睡眠。④掉悔。⑤疑法,及一切邪知邪见。「有觉有观」:菩萨能知道一切诸恶对心性的损害,和造业的因果,进而观察思惟远离的方法,修行求证。既知蠲除贪、欲、十恶的恶知识,得到清净,因之而起大欢喜心,身心适悦,获得清凉解脱的轻安之乐,安然自在地停住在「离生喜乐地的初禅天」。「初」字意思是从欲界向上进入的第一步,离欲界最近的地方。「初禅」是修「禅」门功夫的第一阶段。


「灭觉观」:把一切恶的思想都灭除,离开烦恼障,使内心得到清净。既已除却一切恶的思想,便得「定」。这时生出喜悦、自在之乐,安然住在第二禅。这叫「定生喜乐地」,为什麽叫「定生」呢?因为已达到「觉观心息」的「胜静」境界。进一步把喜也离了,不执着於舍,不失正念,而有正知,身心愉悦,受轻安之乐。这种境界,唯有真正的佛弟子,才能承受诸佛所说的正法,能舍去「有、念、受、乐」的綑缚。得真正的解脱胜乐,安然住於第三禅。因能舍「有念」,故名「离喜妙乐地」。到达离喜妙乐地的境界以後,进一步把一切「乐」了断除,再进而除去「苦、喜、忧、灭」等种种的心理感受。此时「不苦不乐」,无动於衷,不受任何境界的转移,连念也舍了,故名舍念清净。菩萨身心交泰,安住在第四禅——「舍念清净地」。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


菩萨达到四禅天的境界,就像是「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这时便超出了一切色和想,也就是离开所有的「障」。连对待法也没有了,是绝对的,所以没有想。念也灭了,不想念一切,所谓「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心安空定,受无上利益。到此境界,身心与太虚空融而为一,无人无我,甚而太空也无,故说「住虚空无边处」,以为依止。进一步「超一切虚空无边处」:超就是超出、超过,离虚空无边处。住无所住,处无所处,虽说是住无边虚空处,其实已超出虚空之外。虚空之外又如何呢?没有到过这种境界的人,是无法说明的。就是经上所说:「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四空处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进入无边识,识也无边。虚空没有了,但还有识,有识仍未完全空,故说入无边识,住无边识处。又超出识无边处,进入到无所有的境界。前面讲的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现在所说的是无所有处。在这种境界里,甚麽也没有了——念也无念,识也无识,空而无空,连少许执着都没有了,甚至连自己的身、心、念都空了,又怎麽会有烦恼呢?故说菩萨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住到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既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已超出了有无。但菩萨还是随顺着一切正法的本体,所行所作,一点也没有凡夫和小乘人的执着,既不在有、爱、味等之间打转,也不乐着於四禅四空的法执境界中。


附注:禅:是修学佛道,许多行门中的一法门。四禅:是修学这一行门中所经的四个过程。每一过程,就是一个阶段,每一阶段所呈现的境界不同,又名四禅天,或四禅地。天:是以自然为依。地:是以生长为依。修禅的人修到内无心,外无身,身心两空,自性现前,放出一种光明,这时便达到初禅的境界,叫离生喜乐地,即初禅天。因为坐禅的人(即修禅定者),离开一切染汚念,离开一切妄想,离开一切烦恼,而生出菩提心、智慧心、明了心、般若心,故名为「离生喜乐地」。坐禅的人到达这种境界,他的脉搏在无形中便会停止,但因在定中,所以他并不自知。二禅的境界,连呼吸都停了,但这并不等於死。有句禅语云:「若要人不死,须作活死人。」此外连吃饭、睡觉都忘了。三禅的境界,是念住了,不贪名,不图利,无罣无碍,放下自在。四禅的境界,是一切皆空,一切能舍,苦、乐皆无。以上这些情境,必须经明眼善知识的证实。明眼人就是已开眼的过来人,他对这种境界,一望即知。坐禅的人,达到某种程度,他的面色、眼神、呼吸、神态、言行,都在无形中变换了气质,绝不是自赞、伪装,而可以自欺欺人的。一切都要从实践的功夫中得来。佛法,是超出世间法,昇华人生的。修学佛法,是为求得大智慧,以解决人生的生死痛苦,求世界和平,使人间平等互惠。绝不是藉佛教贪图名利,聚衆营私。诸佛均以慈悲为怀,不舍一切衆生,希望诸位学佛言行,遵佛体制,发大心,得大智慧,作大佛事!


佛子。此菩萨心随於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徧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徧一切世间。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大弟子!证得第三地的菩萨,他只有一副慈悲心肠,入了慈心三昧,全心教导衆生,令一切衆生得到真正的法乐。他的心怀豁达,所以他缘无量境——就是运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时,禅悦、法喜不一不二,无有差别。他心里没有冤亲,亦无对治,扫除一切遮障,也化除所有的烦恼。他能竖穷三际,横徧虚空,达到无量不可数的世间。慈心如是,悲心、喜心、舍心,也同样的广大、无碍、无量、不二,徧一切处,一切世间。此菩萨一样护念衆生,一样为衆生拔苦予乐,满怀慈济的心。」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於虚空中。跏趺而去。同於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於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天耳通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证到第三地的菩萨,他已得到无量神通力的妙用——六种神通,都已具足。①天眼通。②天耳通。③神足通。④他心通。⑤宿命通。⑥漏尽通。他能使大地震动——六种震动是:①动。②踊。③起。④震。⑤吼。⑥击。前三为相,後三为声。他又能以一个菩萨的身相,变化成为许多菩萨的身相;又能以很多的身相,聚而为一。此所谓「一而为多,多而为一。多不碍於一,一不碍於多。一多无碍,有无无碍。能隐能显,隐显无碍。」就是坚硬的石壁山严,也不能障碍他来往,因为他已到达身心如虚空的境界。他能於虚空中,结跏趺坐而来去自如,不需藉任何交通工具,如同飞鸟那样方便自在。他又能深入地层,好像水浸入土地中一样容易。他又能在水面上行走,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样安稳。他又能从身上冒出许多火焰,望去就像一堆炽然的大火。还能从身上流出很多水,像下雨一样,看来好像满天乌云。太阳和月亮高挂在太空中,他也有一种神妙的威力,可以任意用手去抚摩。他身心安适自在,真是上穷碧落下,随意转变,自由翱翔,来去於梵天和器世间,无所不能,无所不至。


此菩萨天耳清净。过於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


三地菩萨有天耳通,清净无染,比凡夫的耳朵闻听的机能,高妙得无法言喻。不管是人间,或天上,或远在无边际,或近在眼前,不管声音的大小,他都能清楚听见。甚至好像吸人血的蛀虫、小蚋虫、寄生在牛身上的牛虻、爱好汚秽腐败东西的苍蝇等的细小声音,他也能很清晰地听到。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衆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衆生心。


第三地的菩萨,有他心智,是等於他心通。这种他心智慧,本来人人都有,只是不曾现出,或者现得不清楚。偶而碰巧就说对了,但多半会说错。这是智慧不足的缘故,因此一般人便没有他心智,就是不知别人的心意。如果能修行,把染汚心去掉,自然地他心智就可现前。菩萨因为有他心智,所以真真实实地知道所有衆生的心。他所知道的是真实的本体,不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幻象。像那些有「贪心」的衆生,菩萨就清楚他是贪些甚麽。一生贪财的,便劳碌终生,最後为财而死。一生贪色的,见美色就不惜生命、钱财、名誉,不择手段,穷追不舍,最後死於色痨。一生贪名的,到处钻营,自做广告,到处吹嘘自己的才能美德,沽名钓誉,结果人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结果,美名没有求到,反而弄得一生潦倒。还有一生贪吃的,这类人一听说有美食,他便喉头发痒,迫不急待的想大快朵颐,於是呼朋引伴,大家凑合在一起大吃大喝,最後因贪食而死。如近代有名的僧人苏曼殊就是死於贪食。还有一生贪睡的,这种人很可笑,他对财、色、名、食都不贪,就喜欢睡。无论在那儿他都睡得香甜,站着坐着也睡得舒服。糊糊涂涂地睡到死去,天大的事都丢到脑後。这些贪的毛病,菩萨都了然,也能对治好。有些衆生,起初贪而无厌,後来遇到善知识一经开示,便觉悟,从此以後不再贪了。菩萨也很清楚地知道这种衆生的习性,所以说「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


有些衆生「瞋心」很重,见了任何事,他都不满意,不顺眼,全身像个装满火药的定时炸弹,一碰到便会爆炸——脾气大得怕人!但是他忽然觉悟了,改过了,渐渐「离瞋心」,菩萨也会知道。


有些「愚痴」的衆生,事事自以为是,行事颠倒,不明是非,愚昧无知,倘若遇到明眼人予以开示,就从善如流,「离开愚痴」。又有些衆生,事事烦恼,终日烦恼,样样放不下,处处不如意,因而烦恼得死去活来。假使一旦觉悟,知道一切皆是镜花水月,他便会舍离烦恼,「无烦恼心」便安然自在了。还有「小心」的衆生,他一生事事小心谨慎,也可以说是小心量、气量狭窄。「广心」:这种衆生,一辈子大而化之,粗枝大叶,不计较一切。「大心」:宽宏大量而不计较一切。「无量心」:就是不可计量的心。「略心」:简单的心,不去斤斤计较。「非略心」:很不简单的心。「散心」:散乱、不集中的心。「非散心」:不散乱的心,就是定心。「定心」:不散乱而有定力,如如不动的心。「非定心」:散乱而没有定力的心。「解脱心」:自由自在已经看破放下的心。「非解脱心」:不自由而被束缚的心。「有上心」:就是一切菩萨所发的心。「无上心」:是佛的心,再没有比这种心高上了。「杂染心」:就是凡夫的心,是有所染汚的。「非杂染心」没有染汚而是清净的心,也就是圣人的心。「广心」:非常广阔坦荡的心。「非广心」:就是心量狭窄的心。以上是衆生种种不同的心性,菩萨他都能清清楚楚地了解。菩萨是用他心智,确实知道衆生们的心性,绝非臆测或推算的。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於彼死。生於某处。从某处死。生於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在这位菩萨的心念中,知道许多过去世的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不同的命运。所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的事,了若指掌。世间成劫时的事,坏劫时的事,成坏劫时的事,无量数成坏劫的事,他都能知道。例如:我曾经在甚麽地方出生,叫甚麽名字?姓什麽?生在那一个种族里面?我在那儿吃的是甚麽饮食?活了多少岁数?像这样在世上住了多久的年数?受过甚麽苦?享受过甚麽快乐?我都能记得。我在那里死了?又生到甚麽地方?在甚麽地方死了?又生到这儿来?我从前是怎样的形状?相貌生得如何?声音是甚麽样?像这些过去世,不可计算的时间中,所呈现不同的境界,我都能记忆,了然如在目前。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於人眼。见诸衆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彼衆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衆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这位在第三地修行的菩萨,他也修得了天眼通,能观察遥远微细的事物,不像凡夫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因为天眼清净超过人眼的缘故。他看到所有衆生是如何生的?怎样死的?是好色?还是恶色?是生在善道?还是生在恶道?此乃是随着衆生自己所造的业因招感,而菩萨都看得非常清楚。假若这衆生曾犯过身的恶行,就是杀生、偷盗、邪淫等的罪过,当他的恶业成熟,便随着恶业到恶趣去。如果是恶的语业成熟,因为他曾犯两舌、恶口、绮语、妄言这些罪过。或者是意的恶业先成就,因为他曾犯贪、瞋、痴意业的缘故。或者他曾诽谤圣贤,因为他满脑子里都是邪知邪见。以邪知邪见所造的恶业为因缘,等到他的生命终结时,必定堕到恶趣,生到地狱受苦。


假若这衆生不曾犯下杀、盗、淫的罪过,他便能成就善的身业。没有造下口业,便会成就善的语业。没有造下意业,便可成就善的意业。没有诽谤过圣贤,一生都是正见具足。以正知正见的因缘,到临命终时,一定生到善道,往生天道享天福,或往生人间富贵之家,为人上人。以上的事情,菩萨用他的天眼,皆看得清清楚楚,并且确实知道。


此菩萨於诸禅三昧。三摩鉢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这位菩萨在四禅四无量的三昧中,或在三摩钵底止观法门里面,能够任运自在地随意而入,随意而出。他并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不拣择净秽的地方,而是随着能满菩提分的地方,以他往昔所发的愿力,而随意受生。菩萨受生,是为了圆满其愿力,而不是受业力所系而受生的。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子!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住此发光地的时候,以他往昔所发的愿力之缘故,能见到许多佛。所谓见到百佛、见到千佛、见到百千佛,甚至见到数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菩萨见到这样多的佛,他都是用他宽厚广大的心,诚挚恳切的深心,一一恭敬礼赞、尊重诸佛,细心承事供养诸佛。如上好的衣服,精美可口的饮食,舒适的卧具,名贵的汤药,一切日用的物品,无不尽其力而奉献供养。同时也以这些资生之物供养所有的出家人。这种种的功德善根,都回向给无上正等正觉,希望衆生早成佛道。


於其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菩萨在诸佛的道场,恭恭敬敬,专心一意听闻佛法,听了以後,则依照所闻,一一奉行。如果只听不行,是没有用的。受,是受之於心,牢记不忘;持,是持之於身,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这才有益。修行并不须要勉强,随力随分,实实在在的修行便好了。这位在发光地的菩萨,他观察一切法从缘而生,从缘而灭。诸法从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灭,没有一个自体,所以是不生不灭。凡夫有很多邪知邪见,这种「见」如绳紧系缚着人的心智,令其见事不明,见理不正,故名「见缚」。但他必在正知正见前先灭。见缚先灭,其他如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等,都随着邪见先灭,有如缠缚的绳索,逐渐逐渐的少了,轻了,消灭断除了。经过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那样多的时间,那些见缚等,不再继续增加,反而逐渐转薄,这时就不会再生起贪、瞋、痴的心。以上种种的粗惑细惑,历久都断除了,而所有的善根,一天比一天更转明净,更增多了。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链治。称两不减。转更明净。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修行就像冶真金。经冶金师用各种科学方法提链,使成纯金。虽经多次的冶链,但它的分量并未减少,它的成色反更加光彩纯净。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他住在发光地时,不曾有贪欲之念,和瞋恨、愚痴的心思,因为他已断除了三毒。所有的善根,随着修行的功夫,日渐增长,发出智慧之光。


此菩萨忍辱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詖心。皆转清净。


这位菩萨广修供养,积聚一切的善根,功德日渐圆满。在忍辱的功夫上有特别的成就,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他能忍受,所以成就了「忍辱心」。别人以刚强的态度对待他,淩辱他,他反而以柔和的态度回报,令人悦服,因为他有一颗「柔和心」。「谐顺心」:菩萨跟谁都是和和气气的,没有一点暴戾的言语行为,即使别人对他加恶,他也是和谐相处,不生瞋恨。「悦美心」:菩萨知道衆生的心性,都是喜欢听好的话,所以他教化人时,也是婉言劝诱,使人乐於接受。「不瞋心」:菩萨因为没有无谓的刚强,就是身受他人的加恶,他也能原谅人,不起瞋恨心。「不动心」:不管遇到任何境界,富贵荣辱都不为所动,因为他已无贪心了。「不浊心」:菩萨修积种种善根,他的思想行为都是非常清净,一点染汚的念头都不生,所以他是丝毫烦恼都没有,其心清净而无浊。「无高下心」:菩萨对待所有衆生,都是一律平等,因为他已久离骄慢,自然不会轻视别人了。「不望报心」:菩萨作任何布施,从不期望别人报答,甚至根本忘记受施者。古云:「施恩不忘报,就是菩萨的善行。」「报恩心」:这恰与上面相反,菩萨受了任何人的恩惠,不记多少贵贱,他一定要报答的。也有一句古话:「受人涓滴之息,当涌泉以报。」「不谄心」:菩萨老实修行,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权贵势力的思想,更不会故意去谄媚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因为他平等待人,所以无贪欲之念。「不诳心」:菩萨既不贪图名闻利养,又不企求华衣美食,所以他用不着对人打诳语或欺骗人。「无险詖心」:菩萨以正直恳挚待人,做事光明磊落,没有隐覆谄佞的必要,所以他不需要用险詖的心处事。以上这些正诚的心和不正当的心,好的一天比一天完善,邪的一天比一天消失,所以菩萨的智慧之光,也一天比一天清净光明。

此菩萨於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


这位菩萨教化衆生,用四摄法中「利行」这一种方法的时间较多。十种波罗蜜中,修「忍辱波罗蜜」的时间较多。其余的三种摄法,和另外九种波罗蜜,不是不用不修,只是随自己的力量和缘份去做。各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讲的,就是菩萨在第三地修学时的实际过程。


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衆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菩萨在这种地位时,随时可以做三十三天的天王。他用各种方便的方法,教化衆生,使他们都能舍离贪欲的虚妄心。教化衆生,利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菩萨如是所作的一切善业,都不曾一时离念佛的慈悲和佛的种种功德。不离念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不离念十方诸贤圣僧的真修实学。进而不离念求具足一切种的智慧以及智慧中的大智慧。


复作是念。我当於一切衆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进。於一念顷。得百千三昧。得见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现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又作这样的想法:我应该在一切的衆生中,作为他们的领导者,智慧能力胜过别人,应该有特殊的表现。诸事求好,求最完美、最无上。又应做所有智者中最有智慧的辅导者。菩萨倘若再勤加精进,可在一转念之间,得到百千的三昧(正定正受),能见到百千的佛,知道百千佛的神通力量,能够震动百千佛的世界,乃至可以变化示现百千个化身,每个化身,又有百千位菩萨作为他的眷属。如果以菩萨往昔所发的特殊大愿之力,他以方便自若,轻而易举的表现,还可以超过以上的数目。就是用一百劫,一千劫,甚至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时劫,也不能算清楚菩萨的各种神通变化。当此之时,金刚藏菩萨把前面所讲的,又重新用偈颂的方法,再说一遍。


清净安住明盛心 厌离无贪无害心


坚固勇猛广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修学第三地菩萨行的菩萨,第一重要的条件,要有清净心,要离开一切染汚。还要有安住心,安住於菩提觉道,才不会退转。还要有如炽盛的火焰般聪明,智慧的心,要厌离一切,没有贪心,没有害人的心。要有坚固的信心,勇猛精进。要有志愿远大、宽宏大量的心。要具足这种种的诚挚心,才可以生出 ,生出才能进入第三地——发光地的果位。


菩萨住此发光地 观诸行法苦无常


不净败坏速归灭 无坚无住无来往


菩萨住在发光地的时候,他观察诸法是苦空无常的。一切世间法都是不清净,而容易衰败朽坏的,须臾之间,便归於寂灭。诸法是既不坚固,也不能长住久留,同时不来也不去的。


观诸有为如重病 忧悲苦恼惑所缠


三毒猛火恒炽然 无始时来不休息


菩萨观察一切有为法,就好像人生了一种重病。再加上各种忧患、悲苦、烦恼、迷惑,把人缠缚不能出离。贪瞋痴的毒火,经常猛烈地燃烧着,自无始劫来,这些痛苦,都不曾停息。


厌离三有不贪着 专求佛智无异念


难测难思无等伦 无量无边无逼恼


菩萨了知一切的忧悲苦恼,所以他厌弃在三有的世界中流转,他不贪恋虚幻的人生,反而专心致志求佛的智慧,不生丝毫杂念。如果我们想学佛法,想研究佛法,也应该专注一心,才能深入佛法,才能得到如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难於测度,难於思量,难於想像的,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与之比量。这种智慧是无量无边,任何烦恼都不能逼扰他。


见佛智已愍衆生 孤独无依无救护


三毒炽然常困乏 住诸有狱恒受苦


菩萨见到佛的智慧以後,就生出大慈悲心,愍念世上的衆生,愍念他们孤苦伶仃,没有依靠,没有人能救护他们。他们恒被三毒猛火所困扰,住在牢狱一样的三有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受诸般苦楚。


烦恼缠覆盲无目 志乐下劣丧法宝


随顺生死怖涅盘 我应救彼勤精进


衆生被烦恼所缠缚,就像瞎了眼睛的人。他们既没有高尚远大的志愿,而所追求欢喜的,只是种种水准很低劣的趣味。他们完全不知道求觅佛法,可怜啊!他们已丧失求法的意趣,只是随着轮回的激流,浮沉在生死的波涛中,而对能超出苦海,了生死的湼盘法门,反而生出畏惧恐怖之心。我应该勤求佛道,救护他们!


将求智慧益衆生 思何方便令解脱


不离如来无碍智 彼复无生慧所起


我勤求智慧,是为利益衆生,但是我应该用甚麽方便的法门,才能令衆生得到解脱呢?我想除了佛的大无碍智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法了。由於佛觉悟不生不灭的道理,而生出种种无碍殊胜的大智慧。


心念此慧从闻得 如是思惟自勤励


日夜听习无间然 唯以正法为尊重


菩萨思惟这种智慧的来源,是从闻法中得来的。像这样仔细一想,便知道力求精进,昼夜不懈,鼓励自己不生畏难退转的心。所闻佛法,修学佛法,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专一寻求正法,尊重正法。


国城财贝诸珍宝 妻子眷属及王位


菩萨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舍


国家的领土、城池、府库财物,及所有的珍奇宝贝、妻子儿女、亲疏眷属,甚至王位——菩萨皆能舍。为求正法,虔诚恭敬,而对於这些人人视为难得稀有的东西,他都能布施给衆生。


头目耳鼻舌牙齿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舍未为难 但以闻法为最难


菩萨不只舍得布施种种名贵的外财,就连他自己的身体如头、眼睛、耳朵、鼻子、牙齿、舌头、手、脚、骨头、骨髓、心脏、血、肉,这些难舍的东西,都可以布施给别人。在菩萨的心目中,布施这些身体血肉等,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最困难、最难逢难遇的莫过於能够听到佛法。


设有人来语菩萨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当与汝佛法宝 闻已投之无怯惧


假设有个人来向菩萨说:「有谁能投身到这大火堆里,如果谁有这样为法忘躯的诚心、勇气,我就传授给他从未听过的法宝。」菩萨听了这话,便很高兴地,毫不犹豫的回答说:「只要你能传授给我佛的真法宝,我听了以後,绝对纵身跳入火坑,而不畏惧。」


假使火满三千界 身从梵世而投入


为求法故不为难 况复人间诸小苦


不要说是一点小火堆,就是徧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我也愿意从梵天跳进这大火堆里。为求佛法的缘故,甚麽困难我都能克服,且不惧怕,何况仅仅是人间一点小苦呢?


从初发意至得佛 其间所有阿鼻苦


为闻法故皆能受 何况人中诸苦事


从最初发菩提心到成佛的果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所受的苦无能计较。菩萨为求闻法,即使是最苦而时间最长久的无间地狱,也能忍受,何况人间这些小苦事呢?


闻已如理正思惟 获得四禅无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随其力而受生


菩萨听到佛法的真理以後,便思惟观察,依照佛法,切实用功修行,这样就得到四禅的境界——初、二、三、四禅,以及进入无色世界的禅定中。四等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喜能生善,舍能离恶。五通——除漏尽通未修得之外,其他五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都已修得。这些修行的功夫,循序渐进,一样一样的都修到了。虽说还在生死激流之中舍生受生,但不是被业力所驱迫,而是随自己的愿力,为度衆生而受生。


菩萨住此见多佛 供养听闻心决定


断诸邪惑转清净 如链真金体无减


菩萨住於第三地的境界上,可以见到无量不可数的佛,供养十方诸佛,在诸佛道场听法,信心更坚定,再不会存疑惑。把一切的邪贪、邪瞋、邪痴等邪惑都断除,其意念一天比一天更加清净。就好像用火锻链金子一样,虽说去尽了滓渣和沙石,但金子的本身分量并未减少,反而更加光彩明净。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导无量诸天衆


令舍贪心住善道 一向专求佛功德


住於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萨,这时多数做三十三天的天王,教化无量无边诸天的天人,令一切衆生都能舍去贪心,而住於善道。菩萨一向是专心致志勤求成佛的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进 百千三昧皆具足


见百千佛相严身 若以愿力复过是


诸位佛的弟子!你们住在第三地时,要格外勤加精进,用功修行,便可以圆满得到百千种的正定正受。又可以见到百千位相好庄严的佛,更可震动百千佛的世界。如果以菩萨往昔所发的愿力而论,他的神通力量,更可以超过以上所说的数目。


一切衆生普利益 彼诸菩萨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义已解释


第三地的菩萨,所修的最上行门,使一切衆生,普徧得到利益。如像上面所有关於第三地的境界,我已经依照义理为各位解释清楚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焰慧地


佛子闻此广大行 可乐深妙殊胜地


心皆踊悦大欢喜 普散衆华供养佛


诸位佛的大弟子们,听了金刚藏菩萨为他们说完以上发光地的菩萨所修行的广大行门後,知道这些行门都是最微妙、深奥、殊胜的,大家都乐於深入研究修习。於是,衆位菩萨心中涌出了最快乐、最欢喜的心。他们普遍洒散许多最名贵的香花,供养法会中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


演说如是妙法时 大地海水皆震动


一切天女咸欢喜 悉吐妙音同赞叹


当金刚藏菩萨演说第三地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时,所有的山河大地,四大海水,都呈现出六种十八相的震动。天女们听了都非常欢喜,一齐发出美妙的声音,同声赞叹三宝。


自在天王大欣庆 雨摩尼宝供养佛


赞言佛为我出兴 演说第一功德行


这时大自在天的天王,也欢喜无量。他以大量的摩尼宝珠,供养诸佛。他高声赞扬诸佛说:「佛就是为我们诸天,才示现出世的,特为我们演说最上、最殊胜、第一的功德行门!」


如是智者诸地义 於百千劫甚难得


我今忽然而得闻 菩萨胜行妙法音


好像这样有大智慧的菩萨——金刚藏菩萨,为法会大衆演说十地中每一地的义理,真是在百千亿劫中,也难得听一次。我现在真是幸运,竟得逢此法会,听到极难得的无上微妙法音。


愿更演说聪慧者 後地决定无余道


利益一切诸天人 此诸佛子皆乐闻


解脱月菩萨对金刚藏菩萨说:「有大智慧的金刚藏菩萨!现在我们更愿意听您继续讲说第四地,有关应知的修学道理及相状。不但利益正在修学诸地行门的菩萨们,也可同时利益诸天人。凡在法会中的诸佛子们,他们也都很欢喜听到这种法门。」


勇猛大心解脱月 请金刚藏言佛子


从此转入第四地 所有行相愿宣说


勇猛精进发大菩萨心的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法,称他「佛的大弟子啊!从第三地进转入第四地後,一切修行的法门,以及所证得的境界,请求您为我们详细解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何等为十。所谓观察衆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解脱月菩萨说完上面的偈颂以後,金刚藏菩萨便接着对他说:「诸位佛的大弟子们!善能清净修行第三地的大菩萨,圆满第三地功德後,证得第三地的果位,再要进入第四地——焰慧地时,必须修行十种佛法,才能明白进入佛法之间。甚麽是十种佛法明门呢?总而言之,都是有关济度衆生的事和理。分开来说,不外:①观察衆生界,有种种的善恶因缘纠结。②观察法界,而今是甚麽法行世的时代,是正法?像法?还是末法?是染法界,还是净法界?③观察世界,已到了甚麽时劫。是成、是住、是坏、还是空?④观察虚空界,衆生所住的正报、依报,均依虚空而立。应说何种法才能契合衆生的根机?⑤观察衆生的本识,染汚和清净为因,应以何法去教化,使其转染为净?⑥观察欲界天的衆生,应用何法去度他们,使他们能离欲去爱,不着受、想?⑦观察色界天的衆生,和⑧无色界的衆生。这三界的衆生,都着於色、法中,由烦恼使染,成染分依他,深溺於着。菩萨既知三界唯心,那麽,应以何法才能契合,才能拔衆生於「愚」「着」中?⑨观察天上具广大信解心的衆生,他们已是烦恼不染了,已成净分依他,今用什麽方法去助使他们进趣上乘呢?⑩又观察天上的大心信解的衆生,他们是能发大菩萨心,超呼二乘,即将行菩萨道的衆生,今应用甚麽方法去助他们圆满所发的菩提心呢?


菩萨用这十种方法,观察圆满,由此明白进入第四地的修行法门。焰慧地的意思,谓智慧的火焰,如同光芒,照耀徧於十法界。前三地尤寄世间,从此地进入修出世圣智,舍於定爱,永断烦恼,修证菩提分法。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何等为十。所谓深心不退故。於三宝中生净信。毕竟不坏故。观诸行生灭故。观诸法自性无生故。观世间成坏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死涅盘故。观衆生国土业故。观前际後际故。观无所有尽故。是为十。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四地——焰慧地的菩萨,依据十种智慧来思惟、观察,由此修行而成熟所修学的法门。「成熟」:就是灭除前三地解法的智障,摄入第四地的出世圣智。得到属於内心的「心智法」,不是外相,而是承受佛所说的,教化衆生的心法,所以能生到佛的家族里。因为第四地是出世法的开始,所以说「生」到如来家。什麽是十种智慧所成熟的内法呢?①「所谓深心不退」:深心就是菩萨发的菩提心。「不退」:就是永远不会退转到二乘,不会懈怠、放逸。②对三宝的信心,绝对坚定,不会动摇,不会怀疑,由是生起清净的尊敬心,永不失坏。③菩萨观察诸行的生灭,明白是无常苦空,生灭无常的。④又观一切诸法的自性,本来无生无灭。因为一切法本是寂灭,没有本体,是因缘所生。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⑤又观世间和世间的一切,都不能避免成、住、坏、空的劫相。菩萨愍念衆生,所以发大菩提心。⑥又观一切的「业」。衆生受种种不同的「报」,是以「业」为种子,遇缘成熟而受报障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循环,毫厘不爽。⑦又观生死、涅盘之差别,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苦恼无量;涅盘寂静,常乐我净。菩萨能觉生死苦,便知进趣菩提,可以永断生死,恒受涅盘之乐。他思惟诸法,了知甚麽是生死,甚麽是涅盘,即得不生不死之道。⑧又观一切衆生,於不同的国土和六道中受生,是因何业所致?又知道他们曾造了甚麽业,才得到这种应受的果报。⑨又观前际,烦恼无始;再观後际,涅盘无终。只因为衆生妄想重重,故生出不同的业报。⑩又观一切衆生,烦恼无尽,虚空无尽,生、老、病、死、虚伪无主,皆无有尽。


以上是住焰慧地的菩萨,所精勤观察,深切思惟的十种智,及依此智而成熟的法理与事相。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佛子!菩萨住在第四地的时候,他修习止观法门,观内身时,观想此身不净,是三十六种不净的物体和五种不净所集成。三十六种不净物:①外相十二种: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②身器十二种: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③内含十二种: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五种不净:①种子不净,乃过去之结业和父精母血为种。②住处不净,住在母胎不净之处。③自相不净,身具九孔,常流汚物。④自体不净,身为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合成。⑤究竟不净,死後入土为虫蚁所噉,终成粪土,恶露充满。对此不净之身,焉能生起贪爱?如要除离无始以来在世上的贪爱恶习忧愁得失,实在不容易,所以要精进勤奋,随时警惕,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持之有恒!


「念」就是觉悟的意思,要明白「身」和「命」是无常的,要警觉佛法将灭,要知道收摄散心,牢记不忘,生起正念。「知」则是有坚决心,立志痛悔过去的错误,发愿断恶从善。如此言行一致,力行实践,才能除去世间上一切贪爱的系缚,和忧悲苦恼的痛苦。菩萨又观察外身,「外身」是指身外一切的色、声、香、味、触。循着身向外仔细观察思惟,一切万事万物的呈现,无非是有声无声、有形无形地向世人说法。如果世人能明白它说法的含意,便可了达一切诸法实相。常行精进,诸多反省,破除邪知邪见,遵信正法,成正行,修学佛的智慧,自然便可以除去世间一切无所谓的贪忧。继而再「观内外身」:内身观,是观内里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外身观,是外身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身内外一切的法,要循此去观察思惟。既已知内身不净,无可贪爱。身外一切,所谓名闻利养,也不能永住。如是观察思惟,了然於心,智慧现前。还要勤勇念知,自在修行。菩萨远离人间的烦恼,舍弃世上无知的颠倒,那里还会贪爱放逸,更不会生出忧愁苦恼了。


附上人开示一则:所谓「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在大衆前表白自己的过错,在佛前忏悔自己的罪业,这样,过错便消灭了。如果不愿人知,也不知改悔,反而覆藏,过错便永远存在,你也永不知悔改。佛住世时,二衆有犯错,都是要当衆白过忏悔。这就好比白色的衣裳有污垢,必须洗乾净。人的心地有暗影,一经忏悔便能恢复本有的光明智慧。为什麽一般人都不能显出光明智慧呢?就因为人人皆有一副假面具,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过错。所以佛当时便用当衆忏悔的方法,使人皆有悔过自新的机会。有时,自己犯了过失还不知道,於是便由旁人好意劝勉,指出他的过错,这叫举过。令他忏悔,恢复清净,这是正法住世时的规律。佛入涅盘後,渐渐地人皆不用此忏悔的方法,文过饰非,故法渐没。如今佛法初传入西方,可谓正法时代,所以应遵行佛制,对四衆弟子,不管犯任何过错,只要白过,便能恢复本性的清净,不会在心中留下阴影。修行人不要有自私自利的心,应把「小我」的观念扩大而成人衆。於衆人有利的事,即使於己有损,粉身碎骨,也应勉力以赴。反过来说,如是损人利己之事,虽百利而不应为。如此力行,才能成就菩萨所行的道路。


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复次。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像这样观察,仔细研究,回光返照:在内心的感受是什麽?外在的感受是什麽?内外合一的感受又是什麽?这就叫循受观,是顺着「受」去观察。「受」有「心受」和「身受」:六识所受名「心受」,五根所受名「身受」。又观内心是甚麽样?外心又是甚麽样?内外心合一又是甚麽样?循心意观察,以研究实心的作用。又观内里的一切法和外面的一切法,内外法,循着法来观察。也要勤精进,勇猛不懈,念一切智慧,除世间上一切的贪爱,和忧愁苦恼。


出家人要出三界家——出欲界家、色界家、无色界家,还要出烦恼家,断除一切烦恼;出世俗家,就是除去贪爱。要真正做到圆满,当然不容易,但要克服困难,力行实践。古语说:「仁者,先难而後获。」意谓成就一个有仁心的人,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过程,才能真正成熟仁慈心肠,达到圆融无碍的智慧和完成高尚美满的人格。前面所讲的,是世间的贪爱染汚,现在要说出世间的快乐。前面没有说得圆满,现在说详细一点。这位修焰慧地的菩萨,当他内心还没有生起诸恶念,以及不好的事法时,为了使诸恶念和不好事法不生的缘故,便要发菩提心,勤勉精进,勇猛不懈。要这样正断一切的诸恶念和不好法。正断,是断懈怠。诸恶,即十恶。使它不生起来;如果已生了,便应该急速把它断除。也必须生勇猛精进的菩提心,发大愿心正断这种恶念和不善法,改为善念善法,即十善。假设还未生,而希望能生起十善心,更应该勇猛精进、奋发不怠。应该发大菩提心,愿大愿心,切实做到十善法。假使已生起一切善念,为了要保持常行十善,不会中途停顿,便要勤加精进,使善念善行日渐增长扩大,也必须勇猛精进,发大菩提心,切实修行正知正见,成就菩提。


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


金刚藏菩萨又继续说:「前面所讲的这位菩萨,他修行欲界定的时候,要断一切恶行,生一切善行,便可成就神足通——这是六种神通之一,又名神境通。要依止厌离一切的恶行法,断止一切的恶行法,也要灭却一切的恶行法。把这些回向於一切舍行,修一切的布施」。「舍」:是要舍自己不能舍的。放不下的,才是真舍。「修行精进定」:是修定的功夫恒不间断。心定,就是心有定力,不受外境诱惑而动摇,不为内情的冲动而转移,所谓「八风吹不动」。八风是:①称。②讥——受人称赞和被讥笑,都不为所动。③苦。④乐——受任何痛苦和任何快乐,也不为所动。⑤利。⑥衰——不管於己有利或有害,都不为所动。⑦毁。⑧誉——不论得失,毁谤和赞誉不受影响。这样就能证明「心定」的功夫,到了何种程度。「观定」:观察所修的定,是否有所成就。「断行」:断除一切恶行。如此成就六通之一的神足通。要依止厌一切世间法,依止离一切世间法,依止灭除一切世间的恶行,回向於布施喜舍法门。菩萨像这样修行,达到了「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的境界,才是真正有了定力。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复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


金刚藏菩萨把前面的道理再详细一点。这位菩萨修行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的时候,依止厌弃娑婆世界,依止脱离一切烦恼,依止灭尽一切习气,回向於舍的波罗蜜。又更详细一点说,这位焰慧地的菩萨,修行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也是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的波罗蜜。这就是五根五力,力是由根生出来的。依着这些行门修行,便能厌离一切世间法,修行一切出世间法,回向於舍的法门。


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衆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声。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胜道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金刚藏菩萨讲完了五根五力的法门以後,接着又讲在焰慧地的菩萨,除了修行以上的法门,应再继续修行七觉支分的法门。又名七菩提分,意谓觉了、觉察。此是定慧均等之法门。首先要修㈠念觉分,因为觉为自体,其余六种为觉之因。念可通显余六,余皆为念所依的缘故。由系念能令诸法不会忘失,使定慧均等。修念觉分时,也是依此正念,而厌弃一切有漏的世间法,抛舍离一切有为的世间法,灭却一切世间的染汚思想,回向於四无量心的舍波罗蜜。此菩萨还要修行其余六觉分:㈠择法觉分,以智慧拣择法的真伪。㈡精进觉分,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㈢喜觉分,心得善法,即生欢喜。㈣猗觉分,断除身心之粗重相,使不染污染而得轻安。(五)定觉分,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乱。(六)舍觉分,舍诸妄谬和一切法,行舍平等,永除贪忧。修行此六觉分时,同样应该依止正法,观察思惟,厌弃一切,远离一切,灭除一切不善的思想行为,回向於舍的波罗蜜。


这位菩萨继而修行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因为八正是菩萨道,远离八邪,断诸烦恼,出生菩萨不可思议一切三昧,开通涅盘,所以名之为圣道:①正见,就是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明白了,修证得到无漏智慧,为诸正道的主体。②正思惟,既已见四圣谛的道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以无漏之心为体。③正语,戒为体。以真智修口业、不说一切非理的话,以无漏之戒为体。④正业,以真智除尽一切不正当身业,住於清净身业,以无漏戒为体。⑤正命,依清净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离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⑥正精进,运用真智慧,勇猛不懈修学进入涅盘的道理,以无漏勤勉为体。⑦正念,以真智忆念佛的正道,不使生起邪念,以无漏念为体。⑧正定,以真智入清净的禅定,以无漏之定为体。八正道反转而行,就是八邪道。菩萨修此八种正道,也要依止真智,厌弃红尘,舍离人间贪爱欲求,灭尽染汚的思想,回向於舍的波罗蜜。


焰慧地的菩萨修行这些无漏功德,是因为他不愿舍弃苦海中的衆生,希望济度他们的缘故。是根据他过去所发的愿心,令其满愿的缘故。是以大悲心为第一重要的缘故。是以大慈成就所有衆生的缘故。是为思惟一切智慧中的真智慧的缘故。是为了成就庄严诸佛国土的缘故。是为了成就有如佛的四种无所畏惧的力量,和十八不共的佛法,还有如佛的相好,音声好,一切皆圆满具足的缘故。又为求最上、殊胜佛道的缘故。又希望随顺所闻的一切佛法获得最深秘解脱妙法的缘故。又思惟大智慧和善巧的方便法门,可用以教化衆生的缘故。有此种种缘故,所以要修行菩萨道。以上所讲的各节,可以用譬喻来显明:「法性如大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花,结八正果。」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衆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着。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着处故。於如是等一切皆离。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行。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住在焰慧地修行的时候,在诸「见」中,以「身见」为第一要先除去。其余的如「我见、人见、衆生见、寿者见、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六根、六尘」,所生起的烦恼、染汚、执着、骄慢等等,不利於修治身心的思饮。菩萨应仔细观察其出没,深入思惟其境界,了知其如幻如化,都没有了,都空了。在这种法里,数数观察修治所见,发现我所有的自我见,一切财物属於我的私有见,执着於安处法定见——由於以上身见而生起烦恼、妄想、我执、法执。现在都要把它舍离、抛却。这位菩萨若见到这种恶业是佛不喜欢,为佛诃斥的,是一切烦恼染汚,他必定把它舍弃并且远远离开。假若看到是善业,是依顺修行道所必修治的道品,是不违背佛所说的教言,是如来所赞叹的,他必定依教奉行,如法修行。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輭心。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焰慧地的菩萨,随着他在四地中所证得的方便智慧,积聚的功德,以及能帮助他修道的法门,如此而得到光明润泽的心智,柔软而慈和的心肠。没有一点脾气,便能气血调和,调顺其心。他有一个使人受到安稳快乐的心,随时以利益衆生为念。他没有一点贪瞋痴和欲念的杂染心。他有常常虔诚求无上法门的胜法心。他希望求得最殊胜如佛一般最上智慧的心。发愿救度世间上一切苦难的衆生,唯愿使他们离苦得乐的大悲心。他有礼敬善知识,尊重大德贤圣,敬谨接受他们的教化,而不违背的恭敬心。他有依教奉行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听到善法,他都是依着这种善法修行。


此菩萨知恩。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质直柔輭。无稠林行。无有我慢。善受教诲。得说者意。此菩萨如是忍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灭成就。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後地业。作意修行时。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进。成熟一切衆生精进。善分别道非道精进。是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长。离世垢浊。断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满。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这位菩萨受到助成他修菩萨道的利益,内心非常感激,知道这种难得的恩德,也知道如何去报答这无上的恩德。他的心地极和善,他同任何人相处,一同常住,都给人很好的感受,令人好像在和煦的春日般安适快乐。他的资质柔和,心性诚直,没有丝毫令人如入荆棘之感,没有令人不敢亲近的地方。他对人没有傲慢,也没有气势淩人的骄态,於善知识的忠言指导,都非常乐意接受,很能得到讲经说法的大菩萨们的欢喜。这位菩萨有这样善良的素质,於是成就忍波罗蜜的功德,成就身心调和柔顺的品德,得到清净无染,常乐我净的寂灭之乐。如是忍波罗蜜,调柔寂灭,这些修行的功夫都成就了,由此可以进入第五地——


难胜地修学的阶段,专一一意地修学第五地。在这一阶段时,菩萨昼夜匪懈,毫不休息的精进修学佛道。「不杂染精进」,意谓不懈怠,也不操之过急,不急不徐,平等恒常。「不退转精进」,指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於自乘。以上二点是有关自利方面。「广大精进」,心念广大,有利他的心。广大到尽虚空,徧法界,都是他修行的处所和对象。「无边精进」,发愿摄受无边衆生,普施利益,教令修行。「炽然精进」,随顺教言,如像火一样地精进修学。「无等等精进」,没有可与其比拟的精进。「无能坏精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碍他或破坏他的精进。「成熟一切衆生精进」,不但自己修菩萨道,也能教化一切衆生修菩萨道,令一切衆生的善根成熟。「善分别道非道精进」,他善於明白理解,甚麽是佛道,甚麽是魔道,有断疑决非的智慧,有伏他的无畏力,精进正修习。这位菩萨的本心清净了,他的菩提心永远不退转,永远不会失坏。他能非常彻底地觉悟、理解、明白。他的善根日夜增长,脱离污垢恶浊的世间。断除过去一切的疑惑。明白甚麽是应断除的,甚麽是应该摄受的,圆满具足,内心充满无限欢喜,十方诸佛都亲自护念这位菩萨。无量的志愿,都在心性愉悦中成就了——这就是本心界满足果。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衆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住在焰慧地的菩萨,以他往昔所发愿力的缘故,能见到很多的佛。能见多少佛呢?可以见到数百佛,见到数千佛,见到数百千佛,甚至可以见到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菩萨见到了佛,他都是必恭必敬,尊重这些佛,谨谨慎慎地侍奉这些佛,以最好的珍物供养诸佛。大凡一切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用品,如穿的衣服,卧室的用品,吃喝的上好食物,营养身体或者疗治病痛的补品和药材,没有一样不奉献布施诸佛,亦同样以这些东西供养诸位贤圣僧。这样修积的善根,完全回向於正等正觉的果位。在诸佛说法的道场,用恭敬的态度听法,只要听到正法之後,他都能受用,而且一点儿都不马虎地遵照修持,力行实践。


复於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令诸善根。转复明净。佛子。譬如金师。链治真金。作庄严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如摩尼宝清净光轮。能放光明。非诸余宝之所能及。风雨等缘悉不能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萨所不能及。衆魔烦恼悉不能坏。此菩萨於四摄中。同事偏多。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这位在焰慧地闻法受持,具足修行的菩萨,就在诸佛的法益中,舍俗出家。他断除诸贪欲,离却衆爱乐,专修无上的佛道。因为修治的功夫日增,对於诸佛所说的无上微妙法,从心的深处信服,再也找不出丝毫的怀疑了。经过无量多时劫,令自己所修积的菩提善根,日复一日更光明精纯。各位佛的弟子!如是修治,就像锻链金子的匠人,把从鑛地取来的金沙,提炼成纯金,拿来做装饰品。那些还没有经过锻链的金子,绝对不能同已经提炼过的金子相提并论。菩萨中的大菩萨,就好像前三地菩萨所不能及的。这就像摩尼宝珠,它清净的光轮,能放出灿烂的光彩,这种光彩,也不是其他的宝物所能有的。即令有风雨浸润侵袭的因缘,也不能使摩尼宝珠的光芒损坏丝毫。菩萨中的大菩萨,就如,就如摩尼珠一样的坚固光耀。住在前三地的菩萨,他们的修治功夫,是比不上四地菩萨的。无论天魔外道或外来的任何烦恼,都不能破坏其定心,动摇其意志。这位菩萨用四摄法度生时,采用其中的「同事」的方法最多。修十种波罗蜜时,以修精进波罗蜜的法门较多。其余的三种摄法和九种波罗蜜,并不是不修,只是随自己的力量,和缘份修而已。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衆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这只是大略说一说,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行第四焰慧地时的境界。菩萨在这果位上,多数作须夜摩天王。他以种种善巧方便,能消除衆生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等等的迷惑,令衆生依住于正法之中。他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所做的一切善业,都不离忆念佛的功德,不离思惟无上甚深微妙的法宝,不离思念仰慕贤圣僧宝的清净。乃至思惟一切种智,一切智慧中最上殊胜者。


复作是念。我当於一切衆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发勤精进。於一念顷。得入亿数三昧。得见亿数佛。得知亿数佛神力。能动亿数世界。乃至能示现亿数身。一一身。亿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这位在焰慧地的菩萨,又这样思惟,我应该在所有的衆生中,做他们的领导者。我应有过人的能力,特殊的智慧,头脑灵敏,有超人的微妙思想,一切的表现,要高於普通人,要在一般人之上。甚至要比一切有智慧的人,更具高一等的智慧,而作为诸有智者的依止者。这位菩萨假若更进一步发勇猛精进心,便可以在一念之间,得入亿数的三昧正定,可以见到亿数那样多的佛,也能知道亿数那样多的神通。他还能震动亿数的世界,乃至能够变化亿数那样多的身分,到处示现。在每一个身体中,他又能变化出亿数那样多的菩萨做他的眷属。如果以这位菩萨往昔所发的殊胜的愿力而言,他很轻松自在,安然自若地表现这些神妙事蹟。还不止这些,就是再超过数倍,也不为难。像这样的示现,穷尽百劫、千劫,甚至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时劫,也没有方法说清楚,数出确实的数目。这时,金刚藏菩萨,恐怕大家有疏忽之处,没有听清楚。他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观察一切衆生的因缘,使未种善根者,令他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他增长,善根已增长者,令他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他得到解脱。所以他愿意把前面的长行经文,再用偈颂的方法重说一遍。


菩萨已净第三地 次观衆生世法界


空界识界及三界 心解悉了能趣入


菩萨已经圆满前面的三地,证得清净的果位,其次又观察衆生界、世界、法界、虚空界、识界,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他的心明白了,应该如何进入第四地的法门。


始登焰地增势力 生如来家永不退


於佛法僧信不坏 观法无常无有起


菩萨进入第四地,更增进道业,增益智慧,增添势力与光明,更增加菩萨的大道心。到了第四地,便生到佛的家族里,永远也不会退转於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证得第四地的果位,对於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更深厚,更坚固,其信根永远不会被天魔外道所破坏。他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毁灭的现象。


观世成坏业有生 生死涅盘刹等业


观前後际亦观尽 如是修行生佛家


菩萨观察世界成、住、坏、空,的变化,皆因衆生业果而生起。衆生中有的生,有的死,有的证得涅盘,有的生到某一个佛刹,这也是由於各自的业果不同,所感的业报也不同。观前际既不可得,观後际亦不可得,观眼前也不可得,所有都观尽了。像这样修行,便可生到佛的家族,也就是证得佛的果位。


得是法已增慈愍 转更勤修四念处


身受心法内外观 世间贪爱皆除遣


菩萨证得佛的果位後,对於诸法实相已经真正明白,因此对衆生的慈悲怜愍心增强了。这时他更勤勉修学四念处的法门:①观身不净。②观受是苦。③观心无常。④观法无我。内观其心,不见其心;外观其形,不见其形;远观其物,不见其物。世间人所贪的,这位菩萨也不贪了;世人所爱的,他也不爱,他把世人的爱欲心都遣除了。因为除尽世间的贪爱心,便生出一种定力。有了定力後,便不会被一切外境所转移了。怎样才能有这种功夫呢?最初就是要修四念处的法门。因为观身九孔常流不净——①眼有眵。②鼻有涕。③耳有垢。④口有痰唾。⑤还有大、小便。身体这样脏,有什麽值得贪恋?又观日常所接受的,一切一切的感受和物质上的享乐,其实都是苦的因素。观心无常:念念生灭,没有一样是永恒的。观法无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又怎麽会有一个「我」呢?菩萨观察修习四念处的法门,把五欲贪爱都抛弃了。


菩萨修治四勤行 恶法除灭善增长


神足根力悉善修 七觉八道亦如是


菩萨修治的四种勤习行门,就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念不生;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长。浅而言之,就是还没有生起恶业或恶念,要使它不生,如已生就令它息灭。所有的善业,如尚未生就要令它生起,已生就要助其增长。更进一步对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些法门,都虔心修习。同时对七觉支分、八正道分,也努力勤加修习。以上为三十七助道品。


为度衆生修彼行 本愿所护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 亦念如来十种力


为了要度一切衆生,所以要修学三十七助道品的法门。菩萨往昔所发的大愿心,而今成就的善根功德,皆是因慈悲心深厚才能获得。为求一切智慧和佛国土,不但要常常用功修行,而且要常常思念佛的十种神通威力。


四无所畏不共法 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脱处 及大方便修行彼


菩萨不但要修治四种无所畏和十八种不共法。还要修殊胜的相好,以及美妙悦耳的音声。也同时希求不可思议的道业,得到禅定和解脱。为了得这些最大最胜的方便法门,所以对以上这些行门都要精勤修学。


身见为首六十二 我及我所无量种


蕴界处等诸取着 此四地中一切离


菩萨说:「要除去六十二种的邪见,应以除去身见为先。」我和我所有的无数无量,种种执着我见;还有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这些执着爱取,菩萨明白都是空的。他在修习第四地的法门时,把这一切都舍离了。


如来所诃烦恼行 以无义利皆除断


智者修行清净业 为度衆生无不作


凡是被佛所诃斥,所不喜欢的无明烦恼,及思想行为,都应该彻底断除。因为烦恼对人没有一点好处,所以应该断除。有智慧的人,修清净的善业,是如来最欢喜赞叹的。为了度衆生,就必须修一切的善业。


菩萨勤修不懈怠 即得十心皆具足


专求佛道无厌倦 志期受职度衆生


菩萨是舍己为人的修行者,他只知利益衆生,从不为自己着想。他的思想行为,和一般凡夫恰好相反。菩萨不贪一己之乐,完全以衆生之乐。他不以一己之爱恶为爱恶,而是恒顺衆生以衆生所欢喜的为欢喜。凡夫所执着的,他不执着,这才是修行菩萨道的真行者。只要能利人忘己,人人都可以行菩萨道。菩萨受苦也不认为是苦,修行再困难,也不畏惧退心。他只为度一切衆生,令他们离苦得乐,了生脱死。菩萨知道衆生在苦难中,需求救拔,渴望受教化。菩萨为求得度化衆生的智慧,昼夜不息,身心力求精进,甚至在睡梦中,他也在进行教化衆生的工作。凡夫看到菩萨正在沉睡,其实他已化身千万亿,到他方国土去度生。菩萨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认识,所能明白的,所以「菩萨勤修不懈怠」,时刻精进。因为精进不息的缘故,十种精进的菩提心,具足圆满。菩萨专心一意勤求佛道,不浪费分毫光阴,从不休息,更不厌倦。他的志愿就是希望将来能成就佛道,证得佛果,受法王的职位,受灌顶位,然後倒驾慈航,广度衆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 知恩易诲无愠暴


舍慢离谄心调柔 转更精勤不退转


菩萨恭敬十方诸佛,尊重德高望重的善知识,修习一切善法。我们也应该恭敬尊重诸佛菩萨和善知识,以报答他们的恩德。修行菩萨道,具足正知正见,也应教化一切衆生,令他们也恢复正知正见。教化衆生,不选择易度难度,取善弃恶,而是一律平等看待,不舍弃一个衆生。即使最不好的衆生,菩萨也发愿教化他,直至他成佛道。菩萨教化衆生,以慈悲喜舍待一切可怜愍者,他从不会对衆生发脾气。因为一旦有脾气,便会生起厌弃心,以及暴躁的态度。菩萨教化衆生,总是用忍耐心,和蔼的态度。这样才容易收到教化的效果。菩萨把贡高我慢的心舍弃了,不像凡夫总是自以为高人一等,对人也不会嫌贫爱富,更不会谄媚有权有势的贵人。他的心情经常是柔和、慈悲、平等的。修行的功夫日渐精进,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永远不会退转於二乘,不会退转於凡夫,更不会退转堕於三恶道中。这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菩萨住此焰慧地 其心清净永不失


悟解决定善增长 疑网垢浊悉皆离


居住在焰慧地果位上的菩萨,他已得到清净的智慧,内心没有一点杂念。这种清净的智慧,永远不会失掉。没有染汚心,就不会生欲念。任何境界来了,他都不会见异思迁,所以说不失。因为没有杂念,心不生染汚,智慧光明便现前。这种智慧,是大智慧、真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辩聪。真智慧能知是明非,能认清何者为道,何者非道;何者为是法,何者为非法。真智慧就是择法眼,有了择法眼,就不会被世法所迷惑。善根就会一天比一天增长,善举也就一天比一天成熟。对佛法都能明白认识了,没有一点的疑网,也不怀疑了。所有过去的疑惑过去的疑惑及种种不好的思想、不乾净的念头,都没有了,远离了。


此地菩萨人中胜 供那由他无量佛


听闻正法亦出家 不可沮坏如真金


修证到焰慧地的菩萨,是在人中最殊胜的。他过去曾经供养无量数那样多的佛。他在十方诸佛的法会中,以及十方诸法师的法会中,听了诸佛和诸法师所说的正法以後,便发心出家。他用功修行的情形,就如炼金一样,不使它含一点渣滓。无一处不是依教奉行,不怕困难,不受任何沮坏。


菩萨住此具功德 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为衆魔心退转 譬如妙宝无能坏


菩萨住焰慧地时,已具足无量的功德。用他所得的大智慧,善巧方便来修行菩萨道。他不会因人、事、时、地、物的意外所障碍,不会被幻化的境界所转移,也不会受不了邪魔外道的考验,这些境界都不会使他退心或者改变意志。就像最好的珍宝,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破坏它一样。


住此多作焰天王 於法自在衆所尊


普化群生除恶见 专求佛智修善业


住在焰慧地的菩萨常做焰摩天王,他对於一切法,都能任运自在的受用,所以人天大衆都尊重他。他普遍教化一切的衆生,令他们除去邪知邪见,恢复正知正见。他专一其心求如佛的智慧,勤修习一切善业。


菩萨勤加精进力 获三昧等皆亿数


若以愿智力所为 过於此数无能知


菩萨精进勤勉,加倍努力,修学一切善法,所获得的正定正受,相等於百千万亿那样多。若以他往昔所发的愿力和智慧,及修行的功夫而言,更能超过这个数目,没有人能知道他的确实情形。


如是菩萨第四地 所行清净微妙道


功德义智共相应 我为佛子已宣说


像这样菩萨修行的过程,达到第四地的阶段,他所修的都是清净行门,所证的都是无上微妙的佛道。积聚了善根功德,证悟了崇高义趣,显发了殊胜智慧,一字一偈,无不是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我——金刚藏菩萨,现在已向各位佛弟子宣说完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五难胜地


菩萨闻此胜地行 於法解悟心欢喜


空中雨华赞叹言 善哉大士金刚藏


诸位大菩萨,听完了第四地的殊胜妙行以後,对於佛法更深切地了解,完全觉悟了,真是皆大欢喜。於是他们在空中散出各种宝华,同时同声发出赞叹的话:「善哉!金刚藏大菩萨!」


自在天王与天衆 闻法踊跃住虚空


普放种种妙光云 供养如来喜充徧


大自在天的天王和天人,听完了金刚藏菩萨讲完的第四地的微妙法以後,欢喜得在虚空雀跃,普徧放出灿烂的光芒,供养释迦牟尼佛和诸大菩萨。这种欢喜的气氛充满了十方大千世界。


天诸婇女奏天乐 亦以言辞歌赞佛


悉以菩萨威神故 於彼声中发是言


这时天上的婇女——穿着非常鲜艳美丽的天女们,演奏出十分悦耳的天乐。她们听完了金刚藏菩萨所演说第四地的甚深微妙法,因而高兴得演奏起天乐,用言辞谱入歌曲,来称扬赞叹佛,以及称扬这无穷的法味。这都是菩萨修行的功德感应所致,以及诸佛的大威神力所加被,才现出这种种盛况。在她们唱颂的歌词声中,有以下的词句:


佛愿久远今乃满 佛道久远今乃得


释迦文佛至天宫 利天人者久乃见


释迦牟尼佛在很久以前所发的诸大愿,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麽长时间的精进修行,而今才圆满,正式成佛。修行佛道,是一条非常艰难长远的路,而今释迦牟尼佛已证得佛果,圆满成佛了,来到天宫为大衆说法。这位利益天人的佛,须要经过极长久的时间才见到他——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应该切实遵照佛的教化,精勤修行。


大海久远今始动 佛光久远今乃放


衆生久远始安乐 大悲音声久乃闻


大海本来是不会动的,但经过久远的时间,现在也开始动起来了。佛也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时间,才能成佛。已经很久不曾看见佛的智慧光焰,现在才大放光明。衆生们也已历经久远的时间未能得到安乐,现在释迦牟尼佛成道出世,衆生也随即得到安乐。已经很久都没有听见佛的音声,现在我们又可以听到了!佛大悲的音声,对衆生以八音说法,悉皆能明了。


功德彼岸皆已到 憍慢黑闇皆已灭


最极清净如虚空 不染世法犹莲华


佛已经圆满功德,到达菩提彼岸。人的习气毛病,贡高骄傲,黑暗无明,以及贪瞋痴等的烦恼习性,也都除灭断尽了。佛已证得丝毫不染的清净法身,因此犹如虚空能包含万有。佛的智慧超出诸世界,出离了三界,不杂一点世间的烟火气味。就像莲花虽生於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


大牟尼尊现於世 譬如须弥出巨海


供养能尽一切苦 供养必得诸佛智


「大牟尼尊」是释迦牟尼佛的尊称。佛现在出兴於世,就像大须弥山从大海中涌现一样。苦难的衆生,谁能供养佛,谁就可以灭除一切痛苦。如果你懂得供养佛,你必定能得到诸佛的智慧。


此应供处供无等 是故欢心供养佛


如是无量诸天女 发此言辞称赞已


为什麽要供养佛呢?因为佛具足了功德,福慧具足圆满,是人天的应供者,因为其功德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供养佛的时候,要用最虔诚的心,以及最殊胜的供养品,高高兴兴恭恭敬敬地供养佛。这些无量数的天女们,唱出以上美妙的歌词,来称扬赞叹诸佛菩萨。


一切恭敬喜充满 瞻仰如来默然住


是时大士解脱月 复请无畏金刚藏


第五地中诸行相 唯愿佛子为宣说


在法会中的诸天人,及诸大菩萨,一起以最恭敬的心,充满法喜的心,顶礼於佛,仰首注视着佛。佛面现出慈祥的光芒,默然坐在道场,如如不动。这时解脱月大菩萨,又请这位具足四无畏的金刚藏大菩萨,为大衆继续演说第五地中修行的一切相状及进行的过程。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


这时金刚藏菩萨便告诉解脱月菩萨说:「诸位佛的大弟子们!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在焰慧地上修行菩萨道,其所做的诸善业,皆已圆满。要是想继续进入第五地——难胜地的果位,就必须从第四地至第五地的过程中,修证十种平等而清净的智慧心,才能进入。」


何等为十。所谓於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衆生平等清净心。


那十种呢?就是:①对於过去诸佛所说的法,应以平等而无分别,且没有染污的心来修持。②对未来诸佛所说的法,也应以平等而无分别的智慧以及清净而无染污的心来学习。③对於现在诸佛所说的法,也应该以平等而无分别及清净而不染污的心来学习修行。对於三世诸佛所说的法,同样以平等而无分别的心来修学。④持戒平等,就是自己愿代一切没有持戒的衆生,持清净的戒。把持戒的功德,平等回向给所有衆生,不生分别亲疏爱恶的心。⑤菩萨对衆生的心,是一视同仁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从不给别人,自己所爱好的,尽量布施给别人。他的心能够包含太虚空中一切万物,宽厚、广大而无量无边,徧住于恒沙世界,没有一点偏差。⑥见惑是一种业障,可以障道,因之修道的人尽管有很多,而成道的人很少,就是受了见惑的障碍所致。如果能除去这种邪见的遮障,以及怀疑懊悔的心,用平等清净的心修行善业,一定可以成道。假使有人,布施之後又後悔,觉得布施给别人,自己就吃亏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布施於人,就等於布施自己,功德是不会落空的。⑦修行人要明白甚麽是正道,甚麽是邪道。要崇奉正道而修行,远离邪道。要有择法的智慧心,依法不依人。要用平等而清净无染的心学习修行。⑧菩萨应培养博学多闻,仔细思惟,得到智慧後,有了正知正见,便依教奉行,用平等清净的心去修行。⑨对於一切觉道的圣法——即是菩提分法,用最上的智慧,仔细观察,用平等清净的心去深入探讨。⑩教化所有的衆生,也要用无分别的平等心和清净无染的智慧。诸位听法的善信,你们也应该用这十种心来听法,来学修出世的法门,才能证得果位。


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愿力所持故。於一切衆生慈愍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菩萨中的大菩萨,用以上十种的平等清净心,修行进入第五地的果位——难胜地。这位大菩萨,当他进入第五地以後,因为①他善能知道修学菩提觉分的方法的缘故。②能知道清净自己菩提心的缘故。③更知道继续追求最上殊胜佛道的缘故。④也能知道随顺真心(真如)理体,用平等清净的心修行。这是依往昔所发的愿力支持的缘故。⑤对於任何衆生,知道平等的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愍他们的缘故。⑥知道积集福德智慧来帮助修道的缘故。⑦又知道必须勤勉精进,修学佛道,一刻也不休息的缘故。⑧知道修行菩萨道,才能得到善巧方便的法门。⑨又知道须详细观察照明,能明白五地以上诸地的修行法门和果位。⑩又知道真正地如法修行,能得到诸佛常护念。?知道运用智慧力量的支持,恒常精进修行而不生疲厌。因为此菩萨知道以上这些因素,所以他勇猛精进,不退转、不懒惰、不失心,专注一意去修行。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是真真实实的明白了,明白四圣谛,就是佛所说的四种真实道理。第一,他知道「苦」的道理。想要不受苦,便应该断除一切烦恼,追求寂灭的真乐。修道先要「知苦」,再要「断集」,次而「慕灭」烦恼,就须「修道」,这是修行四圣谛的四个步骤。人生的苦,有无量无边那样多。概括的说,有三苦、八苦及无量苦。


三苦是:(a)苦苦:无衣、无食、无住,贫穷困苦,这是诸苦之中最苦的。(b)坏苦:譬如这人本来是富贵的,丰衣足食,高枕无忧,声色犬马,极尽享乐。但忽然遭遇意外,或倾家荡产,或亲属离散,存亡不知。贫穷是苦苦,富贵是坏苦。(c)行苦:这种苦大多数人都免不了。虽然没有贫穷的苦苦,也没有富贵的坏苦,可是人自幼到老,念念迁流,念念不息,受尽了奔波劳碌之苦。


八苦就是:(a)生苦:人一旦出母腹,就哭个不停,为什麽?因为他已知道人生一世都是苦。另一个原因就是人刚出母腹,身体受到外面冷空气的刺激,皮肉痛得好像活龟剥壳。(b)老苦:人年老了,五官四肢都退化失灵,诸事不便,再加百病丛生,精神无依寂寞潦倒。瞻前,日薄西山;顾後,往事如烟。故终日困坐愁城中。(c)病苦:病魔侵扰不分老少、贫富、男女。四肢百骸,常有各种奇怪毛病,有的经过短时间的痛苦,恢复健康。有的终生为疾病所缠,药石罔效,痛苦而死。疾病的痛苦,不可言喻。(d)死苦:人有生必有死,死也有各种不同,死和病是最平等的。贵为帝王,贫无立锥,都难逃一死。死别的痛苦,凄惨到极点。而人之将死,其肉体的痛苦,如活牛剥皮。(e)爱别离苦:人都舍不得离开自己所爱的人和物,一旦必须分离的时候,其心情之痛苦,也是很难受的。(f)怨憎会苦:这种情形与爱别离苦相反,你不喜欢这种人,就偏偏到处遇着这种人,其语言之乏味,面目之可憎,令人啼笑皆非。(g)求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喜欢的,没有一样能如愿,这种情形,常常遭遇到,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h)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把人支配得颠颠倒倒,时哭时笑,忽恼忽喜,不清净,不平安。这就是被五阴支配得如烈火所烧的苦处。以上这些都是痛苦的实情,以及衆生遭遇受痛苦的道理。


「苦集」圣谛:就是一切的苦因聚集在一起,成为无限的烦恼。因为苦,所以应求谋灭苦的方法。但必须先明白苦的原因,继而求解救的方法——就是「修道」,只有修道才是灭苦的最胜道理。


同时,这菩萨不但也应知世间一切世俗的道理,也应该知道世间第一等的道理——就是「出世法」。应该明白一切事物相状的道理。应该知道种种事物差别不同的道理。并应该了解一切事物生起的道理。更应该懂得一切万物死灭的道理。应该觉悟运用智慧修学佛道的道理。应该了知修学十地菩萨道的菩萨所修行的过程,是怎样循序渐进,而成就果位的。更应知道必须有如佛的智慧,才能成就如佛果位的道理。


此菩萨随衆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这位菩萨随着衆生的心,乐於令衆生都生欢喜。因为他懂得俗世凡夫的心理,知道世间法的运用。他明白实相的道理,可以与世间法通达无碍。就是处身世间法中,同样可以修出世间法。六祖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这个道理。菩萨又知道最胜第一义「空」的道理,能觉悟法的「自相」是俗,和「共相」是真的道理。又知道修诸法而证得的果位,有差别不同的道理。又能明白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所以成立,都是依缘而成,没有自性的道理。又觉悟身心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不明白一切事的道理,而颠倒从事。又觉悟一切诸趣,何以相续不断的原因,因而知道生的道理。又知道一切烦恼本来是空的,以修行得的智慧,能了然无生无灭的道理。既已知生是集的因,无生就是灭的实证,便要超脱生死,不生二行。菩萨知道了「集」是「苦」因,便深入修「道」,求证「灭」的道理。又了知一切修行的形相,又知道修菩萨行的次第和步骤,相续成就觉果。乃至知道如来的智慧,是如何成就的道理。这一地菩萨的智慧,是以信心和理解力所修得後得智,而不是靠(根本智)真正本然的智慧知道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愚夫。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得知这些最上的道理以後,成就无上的大智慧,真正了解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只能迷惑那些没有智慧的愚痴衆生们。


菩萨尔时。於诸衆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第五地的菩萨,修行的功夫,比前数地都进步了。对於救度衆生,知道运用善巧方便智慧,其大悲心更增强,慈愍心也与诸佛同样。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衆生。常求佛智。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後际。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於诸蕴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位修第五地的大菩萨,得到前面所说的种种智慧的力量,而不忍舍弃受苦的衆生。他努力精进上求佛智,下化所有的衆生。他仔细观察,思惟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为什麽它总是前际(过去)和後际(未来)相续不断,它的因素是什麽?菩萨得到了答案:知道乃是从前际的无明、有、爱的种子,而生出来的一切苦痛。这些种子,令衆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生生世世在五蕴的牢狱中,动弹不得,出离不了。炽然苦恼,日夜增长,衆苦煎熬,聚於身心。


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後趣身者。离我我所。如前际。後际亦如是。皆无所有。虚妄贪着。断尽出离。若有若无。皆如实知。


菩萨在观察思惟之後,知道根本没有一个我,也没有寿者,没有个养育者,更不会相续不断的在六道中反覆回转,生生不息。唯有离弃这个我的主观,和我所有的执着,才可以了生脱死的苦果。过去际是这样,未来际也是这样,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但人总是贪这个空的假的,虚妄不实在的东西。如果你能把这一切虚妄的烦恼尽了,就是证到「灭」,也就是出离三界之生死痛苦,证得「道」。对於这种若有若无的虚妄境界,凡夫执迷不悟,所以不知不觉。菩萨他已觉了,所以他是实实在在明白这个道理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愍。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於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返。於诸蕴宅。不求出离。


佛子!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位修种种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菩萨,他又这样想:凡夫既愚痴不明一切空理,又没有智慧,不知道厌苦,真是可怜!他们经过无量数次的生死幻灭——过去世灭了,现在世也要灭,将来世还要灭。像这样生了死,死了生,深苦不知,重苦不晓,如是流转,终归灭尽。可是他们面对这种生死,加之於身心的痛苦,不懂得厌倦而生这种思想。一生比一生更增加无明,就好像木头人,靠机关来牵动,不牵就不能动,盲目地、被动地,造出恶业,种下苦因,随顺生死的业流奔波,不能返本还原。被囚在五蕴所成的房子里,不知道出离火宅。


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乾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四大——地、水、火、风有如毒蛇一般的恶毒,但凡夫也不知道忧愁、畏惧,更不会想方法脱离。一切的邪知邪见,贡高我慢,都好像毒箭,一刻不停地射入身心。既不能把毒箭拔掉,也没有智慧息灭贪瞋痴的毒火,而得到清凉。也没有方法把无明的黑暗破除,重覩光明。他更无能力使爱欲的大海乾涸,他不知道唯有仰求觉行圆满,福慧具足的人天导师,才能得到解脱。诸如此类的烦恼结使,生死痛苦,都是魔的知见。凡夫在这种魔的知见中所行所为,有如进入不见天日的大丛林,颠倒流转,无出离之日。在生死的大海里,被「觉观波涛之所漂溺」,意思是邪知邪见引起的苦因,有如大海里的波涛,把人漂流翻卷直到淹死也无法拯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衆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导无目。无明覆翳。黑闇缠裹。我今为彼一切衆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衆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


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又这样想:这些衆生,遭受到如上所说的诸般烦恼痛苦,好像没有父亲的孩子,孤独无依。又像四处流浪的人,投宿无门。又像挑着重担走远路,渴望有个人来替换一下都不可能。终身受病老的缠绕威胁,业惑的矛盾扰攘不宁,希望有个善人来搭救也找不到。想找个可依附的地方,也找不着,没有安全的地方。既没有一所可资避风雨的房子,也没有一位明眼的善知识来领导他,就如盲者,毫无目的地到处乱撞。无明激使,烦恼重重,四住客尘扰乱,邪念纷起,就像眼生了翳,遮盖着甚麽也看不见。闻不到正法,等於关在黑暗的地方,被烦恼所裹,动弹不得。菩萨又想:我应为这些衆生,修积福德,求殊胜智慧,以及求帮助修道的法门。我就独自发心,不求人説明,也不另找伴侣同修。用这些功德,使衆生获得菩提涅盘之乐。更令他们获得如佛一样的十力,就是佛和菩萨所具有的十种智力及功用,和四无碍的智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安乐一切衆生。哀愍一切衆生。成就一切衆生。解脱一切衆生。摄受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离诸苦恼。令一切衆生普得清净。令一切衆生悉皆调伏。令一切衆生入般涅盘。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菩萨行,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他以前面所说的种种智慧,观察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用以救护一切的衆生。原本当初发心修行,其目的都是为救拔衆生,而来修善的。既然如此,他现在应该做到:①救护在苦海中的衆生,令他们能出离生死的轮回。②令一切住於不善的衆生,得到善法的利益。③令已得善法利益的衆生,得到安乐,完成善业善果。④对於贫乏的衆生,説明他从正业,兴资生具,培植慈悲哀愍的心。⑤见到修行多障的衆生,助他成就修行的善根。⑥看见在世间受烦恼困惑的衆生,引导他得到正见,培养善根成熟而得解脱。⑦对於邪知邪见的衆生,用善巧摄受他们,教化他们,令其得到正信。⑧令那些愚昧无知的衆生,指导他们离开无利的勤苦,从事正当的精进。⑨看见顽劣的衆生,对真理反生疑惑,应该毫无疲厌反覆教导,普令他们解疑除惑,得到究竟的认识。⑩对於桀骜不驯,刚愎自用,难调难伏的衆生,就须耐心善导、感化他、摄伏他,令他心悦诚服,做个柔和善良的有智之人。菩萨慈愍衆生,普令衆生受到佛的教益,修学菩提,入大般若涅盘,了生脱死。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难胜地。名为念者。不忘诸法故。名为智者。能善决了故。名为有趣者。知经意趣。次第连合故。名为慙愧者。自护护他故。名为坚固者。不舍戒行故。名为觉者。能观是处非处故。名为随智者。不随於他故。名为随慧者。善知义非义句差别故。名为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为方便善巧者。能随世行故。名为无厌足者。善集福德故。名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为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衆生入涅盘故。名为勤求不懈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法故。名为发意能行者。成就庄严佛土故。名为勤修种种善业者。能具足相好故。名为常勤修习者。求庄严佛身语意故。名为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萨法师处。如教而行故。名为心无障碍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间故。名为日夜远离余心者。常乐教化一切衆生故。


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些修行菩萨道,具足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住在第五难胜地时,有许多名号,都是根据他所修的卓绝之行而得的。名叫念者是因为此菩萨不曾一时不忘掉忆念诸佛所说的一切法。名叫智者是因为他具有般若大智,对於诸事,有精确的认识,任何困难他都能立刻判断解决,不会像一般人优柔寡断,犹疑不决。名有趣者乃是因为他很有理解力,诸大经典,一经读诵,了然宗趣意旨,前後次第,都能融会贯通。名惭愧者是由於这位菩萨是位能忍辱而心性柔和的人。他常怀惭愧,不欺鬼神。自护七支——身三、口四之恶业,不招非议,宁舍生命无亏戒行。同时也能影响他人,守持清净戒行。名坚固者是因为他能守持清净戒行,不受外境的诱惑,有坚定的意志。名觉者是因为他是位有先知先觉及智慧的人,明辨是非,行事不颠倒,深能了知什麽是合理,什麽是非理。名随智者是因为他有正知正见,不会随着邪说人云亦云,而动摇自己的见解。名随慧者是因为他有很高的理解力,经典上的义理是否正确?辞句是否恰当?皆能监别。不会因文字散乱,而生疑惑心。名神通者是因为他深得禅定三昧,有真实的禅定功夫,从禅定中可显现神通智慧的功用。名方便善巧者是因为菩萨化度衆生,用调伏摄受的方便法门,善巧运用,随顺世间法,而不违背出世法。名无厌足者是因为他善能积聚福德,增长善根,勤修不息,不厌足聚集五度福德。名不休息者是因为他昼夜匪懈,精进修学,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增长自己的智慧。名不疲倦者是因为菩萨修菩萨行时,总是满心欢喜,精神充沛,从不感到疲倦辛苦,而希望停顿休息。因为他积聚大慈大悲的柔和心,爱护衆生,拯救衆生。名为他勤修者,菩萨一切所为,无不是为衆生。他勤修不怠,夙夜精进,其目的只是希望衆生能入大涅盘,得真正的寂灭之乐。名勤求不懈者,因为菩萨勤求不懈的原因,是希望能得到如佛一样的十力大智慧、四无碍智、无畏智,和十八种不共二乘的大法门。名发意能行者是因为菩萨发大愿,修万行,又能脚踏实地地做到。功德圆满成就,以此庄严十方诸佛的国土。名勤修种种善业者是因为菩萨勤勉修集种种善业,就是十善。善业圆满了,便具足三十二种相好,八十种随形好。名常勤修习者,大凡修学佛法的行者,都应该勤勉精进,而此菩萨二六时中不稍懈怠,使身语意三业清净,以此修学功德来庄严佛土而得到这个称号。名大尊重恭敬法者是因为菩萨以无上的诚心,恭敬尊重所有的菩萨和法师,在他们的道场听闻佛法,无不切实依教奉行。名心无障碍者,菩萨深入世间,以无量无边的慈心和智慧,善巧方便,教化衆生,令一切衆生普徧得到利益,发出世的大愿心,处处方便无碍。名日夜远离余心者,因为菩萨不曾一刻生染污思想,他总是乐於教化一切的衆生,远远抛却了妄想。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行时。以布施教化衆生。以爱语。利行。同事教化衆生。示现色身教化衆生。演说诸法教化衆生。开示菩萨行教化衆生。显示如来大威力教化衆生。示生死过患教化衆生。称赞如来智慧利益教化衆生。现大神通力教化衆生。以种种方便行教化衆生。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们,像这样精勤修行的时候,他用布施的方法来教化衆生,令衆生知道舍悭贪心,以慈悲心对人,用爱语的方法来劝慰衆生。人人都喜欢听亲切的话,他总是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接引那些在困苦中的人。同时开示佛法,在灵性上帮助他们,引导衆生做有利於人的善事,与人共事,也是尽量协助人。以德化人,影响衆生,又示现相貌端正,平易近人的态度,教化衆生。又能演说佛法中各种行门,教化衆生接受契合自己的法门,修学出世法。又对衆生反覆解释,举例譬喻修菩萨行的功德利益,令衆生发愿修学。又显示佛的大威德力量,来教化那些疲倦而萌退心的衆生,令他们精进。又示现人生各种不同的生相、老相、病相、死相。衆生多沉缅於贪财求名,为此不免作诸恶业,遭受很多忧患。菩萨教化他们使他们不但能知过患,并且痛改前非。菩萨示现受各种天灾人祸,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艰苦相,令衆生见了,生出觉悟和警惕心,乃发大愿,修菩提道。许多衆生,不信大乘,菩萨又常常称扬赞叹佛的最上智慧,以及佛为衆生谋一切福利的功德,以及佛的慈悲,教化衆生一切平等无着的功德。菩萨又见到外道,迷惑无知的衆生,乃现种种神通力量,用以教化外道衆生,使他们弃暗投明。菩萨又用种种的方便法门,谆谆教化衆生,令他们离苦得乐,安於正命。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勤方便教化衆生。心恒相续趣佛智慧。所作善根无有退转。常勤修学殊胜行法。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位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他就是用上面所说的种种方法,善巧方便,一刻也不停息地教化衆生。他的心也是不断地趣向求佛的智慧。他只有勇猛向前趣求,令善业增长,从不曾懈怠退转,也帮助衆生增修不退。他是心心念念勤勉修学殊胜的佛法,和各种有利於度生的行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衆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乾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妓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瑠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於衆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位修行菩萨道,积集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因为要利益一切衆生,所以他对於世间上各种的技能,人文艺术,没有一样不去潜心学习的。例如文字虽非出世法,但因为文能表意,他就必须深入典籍造句练字,力求文字通达。算数,这是一种最精密的学术,大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电学、机械、医学等,均以算数为基础。不过经中所说的算数,是指「数」的声相差别。又数以记数,算以记位,如一纵十横等。图书:就是古今中外的藏图,经史子集,这些都是蕴藏着无限知识的宝藏,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记载,可以帮助建国利民的宝监。所以菩萨无不深入研读,吸收广博的知识,用於为衆生谋福利。印玺:是用玉石雕刻成的。古代的帝王用在诏书上,以为真伪的表记。玺上面刻着八个字:「受命於天,既寿永昌。」普通人用的,只能叫印。菩萨也懂得制作这种印玺的艺术和监别真伪精劣的方法。地、水、火、风这四大与人身体的关系,各有不同的见地,尤以外道的邪见议论更多。菩萨以正知正见,阐扬教化。至於四大在宇宙中的重要性,菩萨善知如何运用其利,如何去防患及除灭它的祸害。诸如此等的理论及专家所着的申论、评判,菩萨样样都精通,更能用於利益衆生上。菩萨又会开方治病,他对医术内外精通,内医人心理的三毒,教人勤习戒定慧,以治贪瞋痴的三毒恶病。外治肉体上的各种病痛;如像因贪过度而生的疯狂颠倒病,身体忽然乾消,黄胆等病,他都能开方治疗。还有一种病,是鬼怪、妖魔、黄狐二仙,附於人身,祟惑令人迷失心性,听受魔力的支配,为善为恶,全不自知。还有一种俗称「放蛊」,这是一种邪术,放在饮食中,人吃了,就终身受他的控制。要破除这种邪法,唯有持楞严咒者。如阿难被摩登伽女所困,佛敕文殊菩萨去解救,就是用这楞严咒。菩萨三学精深,当然能为衆生断除这些祸害。


文笔赞咏、歌舞伎乐,就是用美妙的文字,写出赞扬诸佛功德的诗词。将诗词谱入音韵,成为幽雅的圣歌,配合韵律,用身体四肢表达出圣歌中的寓意,伴以各种管弦乐器,演出有声有色的舞蹈和神奇的伎乐——如是赞叹三宝,愉悦圣衆,戏笑谈说。这是待人接物的仪态,谈笑有分寸,幽默不涉邪,风雅高尚,令人乐於亲近,受其薰染,渐趣佛化。菩萨对於建筑工程,也有特别专长;如设计国防工事,都城大邑,新建国民社区、皇宫、官宅、名园、大苑,没一处不构造得美轮美奂。泉流、陂池,因势利导,尽其天然之精美,既可供人游览,又可供农田水利之用。草树花药有关栽种常识,以及园林布列等的园艺知识,无不恰到好处。菩萨又熟知各种珍宝的出处,和认识五金的矿苗。如金银、瑠璃、璧玉,这些宝藏,摩尼、真珠、螺贝、珊瑚这些海里的宝物,他都知道它们的出产地,并且一一告诉别人去开采。菩萨对於天文方面如日蚀月蚀,星宿的移动出没,他也明白这些变化的道理。地质方面如地震的原因和震动级数,他也知道得很清楚。他又能懂禽鸟的语言;中国古时就有一位公冶长,他就懂鸟语。菩萨还会代人圆梦,告诉你所梦的吉凶,又会为人看相算命,指示各人的休(吉)咎(凶)。这些世俗的知识,从他口中说出里一点也不会有错误的。所以说菩萨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达人情。


菩萨在修持方面;凡修菩萨道的菩萨,他一定是持戒严谨的。为甚麽要持戒呢?因为不持戒就得不到定,没有定,就不能生戒、定、慧,就是三无漏学。要怎样持戒呢?持戒要严谨,不放逸,要清净,不能有一点染污的思想,不能生贪欲的念头。持戒一定要清净,有一句比喻「清净如满月」,丝毫不能违犯。甚麽叫持戒?就是执持戒律——在家人的三皈五戒、菩萨戒;出家衆的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等,一定要严谨守持,保护戒相戒体。在心意上遵守,在行为上表露,所以一方面勤修「戒定慧」,一方面切实息灭「贪瞋痴」。入禅——能持戒才能入禅定,不能持戒就不能入禅定。要修定,必须严谨持戒。要想得到智慧,先要修定,因习禅定而能发出无量的智慧、神通,同时禅定还可对治贪欲。神通,其义为「不可测而又不受任何阻碍的力量」,菩萨因修定而得这种力量,运用於普救衆生,不受一切的阻碍,自在为之。也是对治邪恶顽强的邪法。无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此能生梵天。也是对治外道杀马祀祠求梵福之说,消除衆生妄求功德的染业。四无色——就是①空无边处。②识无边处。③无所有处。④非想非非想处。这都是修禅定的阶段。


以上种种及世间其他的一切智慧和诸俗事等,只要是对衆生没有损害,不增加衆生烦恼的,对衆生有利益的,不管是世间法或出世法,菩萨都不厌其烦,一一为衆生详说和指导正确的方针。令衆生通情达理,渐渐乐於修学一切无上的法门。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复於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住此地中。经於百劫。经於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证得难用地的果位,以他往昔所发愿力的缘故,能见到很多的佛。就是所说的能见到数百佛,数千佛,见到数百千佛,甚至於见到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对於每一位佛,他都是同样恭敬尊重。又用他至诚恳切的心承事供养这许多位佛。他供养上好的衣服,精美的饮食,舒适的卧具,名贵的汤药,和一切日用必须的资具,无不具备,统统拿来供养诸佛,也用同样的物资供养诸位贤圣僧,以其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第五地的菩萨在十方诸佛的道场中听闻佛法时,都是必恭必敬,正襟危坐,专注一心的听。听过以後,一定切实遵照,尽力竭力,用功修行。菩萨听了佛法,深得利益,了悟生死,便发愿出家。出家以後,更勤闻法。每当有道场说法,不论远近,不辞辛苦,一定去听。因之得到陀罗尼——中译「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之三昧。成为一位既能闻法又能受持的法师。菩萨住在第五地时,经过一百劫、一千劫,甚至要经过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大劫,所修积的善根功德,随着时间更纯净,更光明了。


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观察。转更明净。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我现在举一个实例:好像锻链金子,提出了纯金,然後再用一种砗磲石轮来磨擦它,就越磨越亮,光色更明洁了。在第五地的菩萨,他修积的善根越多,他的修行功夫越进步。修行进步,所积的善根也就越多,辗转推进,互为因果。菩萨修行怎会进步呢?证得难胜地的菩萨,他是用方便智慧,思惟诸法,观察法界。如此精进勤修,智慧就日渐光明清净了。


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宫殿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余风所能倾动。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智随逐观察。不可沮坏。亦非一切声闻。独觉。世间善根所能倾动。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证得第五地——难胜地,他是用方便智慧,成就许多功德。这种功夫不是前面一、二、三、四地的菩萨所能及的。诸位佛子!如像日、月,所有其他星宿,以及诸天的宫殿光明等,完全是受风力所支持,才不会沮坏,绝不会被其他的风力所倾动。第五地菩萨的善根,也如同风力支持日月星宿等一样,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动摇。他用方便智慧,随顺境界,一一观察,了了分明,所以没有任何境界,可以诱惑或动摇他的信念。也不是一切的声闻乘、独觉乘,和世上的世俗事物所能倾动的。难胜地的菩萨修十波罗蜜时,是比较偏重于修禅定波罗蜜,其余九种不是不修,而是随自己的力量和缘份去用功。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诸衆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令衆生住实谛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诸位佛的弟子!这只是大略说一说,菩萨中的大菩萨,在第五地修行的实在境界。菩萨在第五地修学时,多数做兜率陀天的天王。关於教化衆生的事,他作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安然自在,没有一点困难。所有外道的邪见,他都能把它击破说服,令一切衆生不受其影响,而生活在真实的事理中,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与衆生相安相处。像这样修积善业,时刻都不曾忘记忆念佛的慈悲功德,不曾离开念法的微妙甚深义趣,不曾离开怀念贤圣僧的力学苦行,以及时刻警惕自己,应该圆满具足一切最上智,和最殊胜的智慧,绝不散乱。


复作是念。我当於衆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住第五地的菩萨,他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在九法界的衆生中,做他们的领袖,作好的、最好的领袖。有不可思议的能力,有无微不知的智力。还要为人格完美,为福慧具足的领导者,即是成佛。乃至为一切智者中具有更高的智慧者的依止师,就是得到正等正觉。


此菩萨若发勤精进。於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这位在难胜地的菩萨,倘若他发愿勤勉精进修学,能在一念之间证得实相理体,能得到千亿之多的三昧——正定正受,能常常见到千亿那样多的佛为他说法,能明白千亿佛的神通力量,同样地他也有千亿佛的神通力量。他一举手一投足就能使大地六种震动,不仅一佛刹震动,乃至千亿佛的世界都有六种震动。他又能於一念之间化生千亿身示现於世,每一化身又能示现千亿位菩萨为他的眷属。如以菩萨特殊的愿力,安然自在地显现这些神通,示现於衆生前,还要超过上面所说的数目。假若用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时劫,也算不清有多少。


这时金刚藏菩萨,想再重复一遍前面所说的道理,令大家更明白一点,就用偈颂的方式重说一遍:


菩萨四地已清净 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观察入五地


菩萨已经修行圆满前面四地的功德,得到清净的理体。菩萨常修禅定法门,因为禅定可以生出智慧。禅那是梵语,中译为思惟修。菩萨无时不在三慧中用功,他思惟三世诸佛所说的法;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戒心:修行的人,第一要持戒,持戒就要「诸恶莫作,衆善奉行」,不管大小恶事都不能做。谚云:「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积小恶就成大恶,积小善也是大善了。俗语说:「泰山也是由一粒一粒的微尘积聚而成的。」行者应有清净的戒心。除疑:不作恶,就不会生恶障。无障,就没有疑惑。疑心已断,无明自然破了。道非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合乎理的,便依法修行。不合理的,就改过迁善。能持戒的人,一定明白甚麽是合理,甚麽是不合理的。甚麽是「道」,甚麽是「非道」。总之,能持戒的人,他定能分别道非道之殊。像这样思惟观察,就可进入第五地。


念处为弓根利箭 正勤为马神足车


五力坚铠破怨敌 勇健不退入五地


四念处好像一张强弓,五概五力就好像一把利箭。四正勤像千里驹,四如意足就像一部宝车。五力犹如坚固的铠甲,能破一切的怨敌。菩萨如是勤修诸法门,勇猛精进决定不会退转,而进入第五地。


惭愧为衣觉分鬘 净戒为香禅涂香


智慧方便妙庄严 入总持林三昧苑


要常常知道惭愧,如同着衣护体。七觉分就像头上的花鬘用来庄严。持净戒好比烧好香——真心烧香不用手,真心念佛不用口,但知庄严戒定慧,自然能向菩提路上走。禅定就像抹粉涂香。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门,是最上庄严的供养具。如是迈向「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丛林,进入正定正受的大花园里。


如意为足正念颈 慈悲为眼智慧牙


人中师子无我吼 破烦恼怨入五地


四如意足就像人的双脚,正念就像人的颈脖子,慈悲心当眼睛,智慧做牙齿。像这样圆满具足的人,才能在人中作师子。再加上没有我相我见,人相等,就可以作师子无畏吼,教化衆生。这时也自然破除了一切的烦恼怨贼,进入第五地修行。


菩萨住此第五地 转修胜上清净道


志求佛法不退转 思念慈悲无厌倦


菩萨住在第五地的时候,辗转修习各种殊胜的法门,和求得无上的清净佛道。菩萨的志愿,只一心勤求佛道,誓不退转。一刻不忘思念慈、悲、喜、舍,用如此四无量心对待衆生,永远不会厌离衆生,也不会生倦怠的心。


积集福智胜功德 精勤方便观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了知四谛皆如实


佛是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积聚善根,所以成就福足慧足的两足尊,为世间及出世间的至尊上者。福慧具足,就是殊胜的功德。第五地的菩萨虽积集了无量殊胜功德,但仍须继续努力,精益求精,以方便智慧来观察,研究第六地修行的相状。单靠自己努力的力量还是不够,要入第六地,必须得到佛的三昧加持,才能具足正念正慧。有了正念正慧,才能彻底明白苦集灭道的真实道理,才能老老实实地修习四谛法门。


善知世谛胜义谛 相谛差别成立谛


事谛生尽及道谛 乃至如来无碍谛


菩萨不只知道出世的四谛法,他也懂得世间的一切事理。如有相的道理,分别一切事物的道理,世间是如何成立的道理,世间的事又是如何才会生和灭的道理,为什麽要修行?怎样去修行的道理,进而明了诸佛证得的无碍大智的道理,没有一样菩萨不是知道得很清楚详细的。


如是观谛虽微妙 未得无碍胜解脱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过世智慧


菩萨如此观察以上这些世、出世法的道理,虽然已了知它的微妙,但还没有得到无碍而最殊胜的解脱。无碍殊胜的解脱,能生出最大最好的功德,能成就超过世间的世智辩聪,超过一般人的智慧。


既观谛已知有为 体性虚伪无坚实


得佛慈愍光明分 为利衆生求佛智


菩萨观察世间法之後,知道世间法都是有为法,不清净的。有为法的体性都是虚假,既不能长久,又不是真实。如果得到佛的慈悲愍念,光明智慧加被,才能利益衆生。因之菩萨勤求佛智,就是为了普救衆生。


观诸有为先後际 无明黑闇爱缠缚


流转迟回苦聚中 无我无人无寿命


菩萨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是觉悟以後,知道前际灭了,後际又生,这就是有为法不究竟、不真实的现象。无明——就是无所明了,甚麽也不知道,没有智慧。黑暗同无明是一样的意思。爱——就是从无明与黑暗而生的。人世间的烦恼痛苦,都是由爱而引起,为爱所缚,好像蚕虫作茧自缚,至死不悟。欲爱的无明黑暗,把人缠缚在六道中流转生死,出不了苦恼的煎熬。但能觉悟没有我的知见,没有人的知见,没有衆生的知见,也没有寿者的知见,这样就能出离爱的束缚,得到真的解脱。


爱取为因受来苦 欲求边际不可得


迷妄漂流无返期 此等可愍我应度


十二因缘是「无明」为首,由「无明」就有了「行」。「行」是两性爱的行为。因爱的行为,就生出识(胎盘)。有了识,然後就有名色。名色是胎儿。胎成了就生出六入——眼、耳、鼻、意。有六入,就有触尘。由触尘的感应就是领受。因领受就有爱的需要,需要就是取的欲望,所以说「爱取为因」,而受来生的苦。取就生有,从无明到爱取,於是就生生死死,永无了结之期。人为什麽要修道?就是为脱离生死,永断轮回。凡夫在十二因缘内,迷惑妄想越长越多,漂流在生死海中,永无返回之期。这些可怜愍的衆生,我应该去济度他们!


蕴宅界蛇诸见箭 心火猛炽痴闇重


爱河漂转不暇观 苦海沦胥阙明导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是十二处,加六识是名十八界,这些都像毒蛇一样。六十二种的见惑,犹如毒箭。心中的欲火,猛烈地燃烧着。愚痴一生比一生重,可是在爱河内漂流的衆生,生死流转,也没有时间仔细观察思惟,在苦海里快要淹死了,也没有个善知识来引导他。


如是知已勤精进 所作皆为度衆生


名为有念有慧者 乃至觉解方便者


菩萨他知道以上这些痛苦的实情,所以要勤加精进。他如此勤勉修行的动机,就是为要度这些受苦的衆生。这就是有正念有真智慧的行者,又是一位已觉悟,有理解有方便智慧的自觉觉他的菩萨。


习行福智无厌足 恭敬多闻不疲倦


国土相好皆庄严 如是一切为衆生


菩萨修福修慧,从不曾生自满心,更没有感到厌倦的时候。他恭敬十方诸佛,常在诸佛道场的听法,也没有生过疲倦的心。以这些功德,庄严他将来的国土和三十二种相好,以及八十种随形好。如此修行,都是为了救一切衆生。


为欲教化诸世间 善知书数印等法


亦复善解诸方药 疗治衆病悉令愈


因为要教化诸世间的衆生,菩萨精通文字般若、书写、算数、印监这些技艺常识,他都深入研究过。他也懂得各种丹方药性,并且会为人医治各种疾病,而且有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灵验。


文词歌舞皆巧妙 宫宅园池悉安隐


宝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无量衆生故


菩萨。通达一切世事,在文辞方面,也很有成就。文章写得好,诗词歌赋样样出衆,所谓才高八斗。舞艺技艺无不巧妙过人,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境界。同样的事,在凡夫做来,常令人沉迷堕落。但菩萨为之,反而能令衆生生出觉悟之心,这就是所谓的「皆巧妙」。宫殿、住宅、花园、池子等,有关设计、建筑、布置,使其壮丽美观的艺术才能,无一不策划得平等稳妥,恰到好处。各种五金及宝石和其他种种地下矿藏,菩萨都能认识这些矿苗,并都指示别人去发掘开采。菩萨所说、所作,无一不是真实的。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所有的衆生,大家都得到好处。


日月星宿地震动 乃至身相亦观察


四禅无色及神通 为益世间皆显示


菩萨不只修得了文字般若,他对天文、地理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日蚀月蚀,星宿移换,这些奥妙的道理,河流的来龙去脉,他都有深入的研究。对於人的身体形相,他也善於观察。在修道方面,四种禅那的境界,四种无色定的情况,和六种神通,菩萨真修实学,妙用应心。为了和益世间所有的衆生,所以他随顺因缘而显现。


智者住此难胜地 供那由佛亦听法


如以妙宝磨真金 所有善根转明净


第五地的菩萨,住在难胜地时,他供养过无量的诸佛,也在十方诸佛的道场,常去听法。菩萨这种勤修学的精神,譬如用宝石来打磨真金一样,越磨越光亮。菩萨修行越是精进,善根也越精纯,智慧之光更明净。


譬如星宿在虚空 风力所持无损动


亦如莲华不着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譬如星宿在虚空中,是受风轮的力量,互相摄持,才不会随便移动或遭受殒落。又像大宝莲花,虽出生於污泥之中,而不染污泥。虽长在水中,也不沾着水。要像这样有坚贞志节的菩萨,才能在世上行菩萨道度衆生。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异道诸邪见


所修诸善为佛智 愿得十力救衆生


修证到第五地的菩萨,多数做兜率天的天王,因为他有正见、明真理,所以他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的议论,击破许多邪知邪见。他所修积的善根功德,都是为求取如佛的大智慧,希望得到佛的十力,用以救护一切衆生。


彼复修行大精进 即时供养千亿佛


得定动刹亦复然 愿力所作过於是


菩萨修行更是勇猛精进,在一念之间可以供养千亿诸佛,能得到千亿的三昧,能动千亿的佛国土。同样在一念间可以做到,如果以他往昔殊胜的愿力,还可超过这些。


如是第五难胜地 人中最上真实道


我以种种方便力 为诸佛子宣说竟


就好像前面所讲的第五难胜地的一切真实境界,都是人中最高尚,最真实的道理。金刚藏菩萨说:我用种种方便的言辞,为诸位佛弟子演说完了。

 

◎ 回 向 偈 ◎


愿 以 此 功 德 庄 严 佛 净 土


上 报 四 重 恩 下 济 三 途 苦


若 有 见 闻 者 悉 发 菩 提 心


尽 此 一 报 身 同 生 极 乐 国


此经书由尹国富(普觉)请,全套二十四册总共历时三年,由上海智诚法师发心打字并校对,有错误之处敬请大家体谅,并指点。愿把此经廻向给各人父母、师长,以及法界一切衆生,愿生者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阖家平安,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能了生脱死,百年以後都能往生极乐,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历代宗亲、各人过去七世父母、冤亲债主齐超生,得见弥陀!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二】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四】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