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
2018-07-15 21:43:3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13次 评论:0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


目 录


卷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第一 救护衆生离衆生相回向............................一四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 不坏回向...................................... .八三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 等一切佛回向..................................一二八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四 至一切处回向..................................一六四


卷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第五 无书功德回向..................................二○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第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


十廻向品,是华严经中的第二十五品,现在所讲的是这一品中的第一部分。甚麽叫做廻向?廻,是转,廻转之意。向,是趣向。廻向,就是说廻转有形,趣向於无形。廻转有相,趣向於无相。廻转虚妄,趣向於眞实。廻转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他人。廻向,有很多种的解释,现在把它综合起来,可分为三方面:(1)廻向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一切衆生。(2)廻向自己的善根,趣向於菩提。这两种是随相。(3)廻向自己所积的善根,趣向於实际。实际就是无相,亦即是离相。以上所说的三方面,第一是衆生,第二是菩提,第三是实际。这是综合而言,如果要分别解说又可以分为十种廻向:


(1)廻自向他:把自己所行所作,廻向给他人,就是廻向给衆生。经文说:「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衆生者,不名廻向」。你要是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只知自利,认为一切善事功德,是为自己的福报资粮,不肯分给他人,这就是「不饶益一切衆生,就不能叫「廻向」,假如你有一点点的善事善业,就立刻廻向给法界一切衆生,愿与法界衆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是「饶益一切衆生」才是眞正的「廻向」。


(2)廻少向多:自己一人是少,所有的一切衆生是多。菩提修诸善根,极令是少,但用这最少的善根普徧摄持一切衆生,以大欢喜心,发广大廻向。无论任何善根,都是普徧施给法界一切衆生。这也是「愿与法界衆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廻自己的因行,向他的因行:修菩萨行的菩萨,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廻向於佛,然後再将此善根廻向给一切菩萨。自己是在修因行,其他菩萨也是在修因行,以自己在因地所修的善根,廻向给果地未满的一切菩萨,令他们的愿满。使心没有清净的,得到清净,很快成就正等正觉。


(4)廻因向果:廻自己的因华,向无上的果德。令无上正觉菩提,迅速得到圆满。


(5)廻劣向胜:劣,就是陃劣。胜,是殊胜。陃劣,一切二乘、凡夫、外道,都是陃劣。殊胜,大乘、菩萨、正觉佛果、菩提,都是殊胜。廻凡夫所行所作的劣行,向大乘菩萨,正觉世尊所修的胜行菩提觉果。


(6)廻比向证:比是比较一下。我和佛比,我是没有证得佛果的未来佛,佛是已证佛果的已成佛。我和一切菩萨比,我还没有得到清净,菩萨已经得到清净,证到初地,我仍然是个凡夫。这样一比较,就立刻发勇猛精进心,早证无上菩提果位。


(7)廻事向理:我们平时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相,一切有为法,都廻向於眞实的理体,使证得无余湼盘。


(8)廻差别行门,向圆融行门:廻向我们所修行的种种差别行门,趣向於圆融无碍的行门。


(9)廻世间法,向出世间法:廻世间所有的一切有为法,把它趣向於出世的无为法,随顺出世法教化衆生,令衆生知道出世法才是眞实的。成熟一切衆生,得无上菩提。


(10)廻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廻顺理所修行的一切事行,把它趣向眞理所成就的事。


以上十种廻向,简略说说,在经文里再详细解释。第一至三是廻向衆生。第四至六是廻向菩提。第七、八是廻向实际。第九和十是通於果及实际。实际就是实相,实相也就是无相。做一个修行人,应该明白追求眞实的法,进而要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尔时,金刚幢菩提,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味。


当说完了兜率宫中偈赞品之後,紧接着说十廻向品时。会主金刚幢菩萨,他仰承释迦牟尼,毗卢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威神力,而入「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


入是三味已,十万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金刚幢菩萨入到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之後,从娑婆世界十方之外,再超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的诸佛,他们都是同一样的名号,名为「金刚幢佛」,同时出现到金刚幢菩萨的面前。


咸称讃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杯。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出现在金刚幢菩萨面前的十方诸佛,异口同声称赞他说,眞好!眞好!你是一位德行完美的,最好的男士!你竟能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善男子!这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位金刚幢佛的大威神之力,共同加被於你。也是毗卢遮那佛在往昔因地时所发的大愿力,和大威神之力所加被於你。也是由於你的智慧清净的缘故。更加有十方微尘数的菩萨,他们的善根增胜加被於你的缘故,所以才能使令你入於这种三昧——『菩萨智慧光三昧』。是希望你因此三昧之力,而能为一切衆生演说不可思议的妙法。


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於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以无量门,广说衆法故。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发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所谓演说诸菩萨十廻向。


为了令诸菩萨都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畏的力量的缘故。也能具足无障碍的这种辩才的缘故。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名之为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智。得到了这种无碍辩,便能摧伏一切异论,决不会屈服。入无碍智地,就是进入不受一切障碍的定。这种智是圆融无碍,能照了诸法实相,能长住一切智地发大菩提心。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成就菩萨无尽的善根。又能满足不受任何障碍的白善法。又能普徧深入法界,以普门示现来教化衆生。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得到佛所现一切神力,通达妙用。「前际念智」的意思,是指最初一念的智慧。也就是最初一念发菩提心的智慧。这一念的智慧是永远不断,接连继续下去,所以你所发的菩提心也是永远长存而更坚强的。因之得到一切诸佛常常护念你、护持你的诸根。信、进、念、定、慧,以及一切善法,谓之诸根。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生无量的智门,普徧而广泛的演说无量妙法,教化一切衆生,令衆生一听就能明白了解,尽形寿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永远不会忘记。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像有些人的记忆力特别好,能过目不忘,这种是前生所植善根,今生才能这样。又能摄受菩萨的一切善根。又能成办帮助出世的道业因缘的法门,使其成就。又能继续一切智中的最殊胜的智慧。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使令一切衆生都发大誓愿,早成佛道。又能为一切衆生解释眞实的义理,使其能明了法界的一切道理。入此菩萨智光三昧。能令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都欢喜。能修习一切诸佛平等的善根。又能护持一切如来的种性。如来种性,就是如来的种子。如来的种子,就是一切衆生。「护持一切如来种性」,就是要护持一切衆生。佛曾说:「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就是说衆生都有佛的种性,即是种子的性,即是成佛的那一点种性。所以要护持,要好好护持一切衆生的成佛种性。因为这种种的缘故,所以诸佛加被你,希望你演说诸菩萨所行的十种廻向,以利益初发心的菩萨及一切衆生。」 以上所说的一切,是十方世界的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所说。


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金刚幢佛称一声金刚幢菩萨说:「佛的弟子!你现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大威德的神通之力,而来演说此法——即是十方诸佛所说的十廻向法门。你曾在「菩萨智光三昧」,之中,得着十方诸佛的加被,而今演说十廻向法门时,也会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单得到加被和护念,你还会常生在佛家,同诸佛住在常寂光净土中。甚麽叫做「佛家」?就是能破除一切执着。没有了执着,就是住在「佛家」。破除一切贪欲,清心寡欲,去欲断爱,邪淫之念不生,爱欲情感断尽,这就是住在「佛家」、安住「佛家」,「佛家」是清净无垢的。诸位善信!修道人就是修「去欲断爱」。如果能常常保持清净,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能达到这种境界,你也就住在「佛家」了。佛则,时刻妄念丛生,弄得昼夜顚倒,昏天黑地,脾气大得象火山,那就不是住在「佛家」了。增益出世功德故;「增」就是增加。「益」是多一点力量。意谓你能演说十廻向的法门,不特利益衆生,也可增加利益自己的「出世」功德。出世;是超出三界,出世的功德日益增大,就永离生死,近趣菩提。得陀罗尼光明故;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如能身心精进,就可获得无量智慧,智慧生出大光明,即「陀罗尼」的光明。入无障碍佛法故;「无障碍」 是说所有能障碍佛法的异论等都破除了,达到圆融无碍的解脱境界。菩萨因为受了十方诸佛的加被和护念,故能深入圆融无碍的佛法解脱境界,眞实性空之中。大光普照法界故:「大光」就是佛光。大光普照,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徧照着尽虚空徧法界,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沐浴大光之中,这个大光形成一个大光明藏,这个光明藏就是我们都知道的「○」 字所化出来的。「○」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字放出的光,只在 「○」 内,没有到「○」外,因为它无外。这个 「○」,没有人能把它打破。这个大光明藏,也没有方法可以把它打破。如果打破了这个大光明藏,就是黑暗了,无明了,所以「大光」永远普照着法界。集无过失净法故;「集无过失」,是说知道有过失,就改过,就坦白承认,就忏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善莫大焉」。勇於改过的人,是有志气、有智慧的人。有了过错不要覆藏、不要掩护、不要遮盖,要发露忏悔。如果总是覆讳,怕人知道,那就像藏在黑暗里,永远是不着光明。人的心意识中如果常为黑暗遮盖,没有光明,就不会生智慧。 因为有智慧就有光,愚碍就没有光,就是无明。人不怕有过失,就怕犯了过失不肯悔改。若能常常自己警觉,随时知道改过,一天一天的过失就减少了。一点一点的忏悔,就得到清净了。古人说:「过能改、归於无。倘掩饰,增一怙」。「集无过失」就是一点过失都没有了,皆改过迁善了。「净法」;即清净法,因为没有过失,就是没有了染汚。在三业方面都没有染汚,自然就清净无为,而很自然地显出来净法。在意念上更不着住一切「色法」,不着住一切「心法」,不着住於「心所法」,不着住於「不相应法」, 也不着住「无为法」。一切无着,这就是「集无过失」得着「净法」的缘故。住广大智境界故;「住」就是常住在广大智慧的境界里边。如能常在广大智慧的境界里,就是没有「愚痴」,就是把「无明」破了。得无障碍法光故;得到没有障碍,这种法的光明。无障碍即是无一切烦恼。有烦恼障,就有所知障。有所知障,就有业障。有业障,就会生出种种报障,於是种种障碍,烦恼困扰,而不得安宁。现在菩萨因为入了「菩萨智慧定」而能演说「十廻向」的法门的缘故,所以能得到以上所说的种种智力和智慧之光明,以及法无障碍的智慧光明。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无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廻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当十万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说前面的这段经文的时候。说完之後,诸尊金刚幢佛立刻加被赐予金刚幢菩萨无量的智慧。(1)给与无能阻碍的辩才,口若悬河的语言三昧。(2)给予能分别一切文句和义理的方便理解力,以一义能演绎成无量义,最後归纳为一义,这种的分别智慧。(3)又给与不受一切障碍的智慧光明。(4)又给与和佛平等的智慧——平等身即慧身平等。(5)又给与无量的清净音声。一个人的音声清浊瘖亮,都是由宿世修得。对於处事接物,非常重要,尤其弘扬佛法的法师,如果讲经说法时,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如洪钟,特别明朗,使听衆格外容易吸收,很快就信受皈依佛门。(6)由给与一切菩萨不可思议的,善能观察种种业行的三昧。(7)又给与不会被任何外力所破坏的善根,而廻向无上法界的智慧。(8)又给与能观察一切法,知道那一种法最能帮助成就善巧方便的智慧。(9)又给与无论在任何地方说法,或与异道辩论时,都不会受到中断,不会被人催伏——这种不畏辩才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是甚麽原因能有这种智慧和力量呢?因为入了「菩萨智光三昧」定的缘故,所以得到这种智慧和善根的力量,而不能不断不屈。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


当十方诸位金刚幢佛与金刚幢菩萨以上种种的智慧,和加被他无量威神力之後,每位佛又各用他们的右手,轻轻触摩着金刚幢菩萨的头顶,充分流露出诸佛对金刚幢菩萨的慈心和爱护。在佛教里,摩顶是长者对後起者一种爱护的表示。在者菩萨修行的功德圆满,即登佛果位,也要受摩顶受记礼,以表示认可位新佛。这是金刚幢菩萨受到诸佛的摩顶爱护。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


自「尔时诸佛……至即从定起」,这是结集经藏的菩萨所说的话。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一切衆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廻向。


金刚幢菩萨得到十万诸位金刚幢佛摩顶之後,即刻就从「菩萨智光三昧」定中出定,而对法会中的诸位菩萨说: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菩萨,他们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大誓愿,广大得充满了尽虚空徧法界。没有一粒微尘的地方,不是菩萨的大愿所成。菩萨在他往昔生中,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就发下大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能普徧救护一切衆生,令诸衆生都早成佛道」。自己不论任何功德,大小功德都廻向给衆生,愿助衆生得到解脱。菩萨救度了衆生,而更进一步做到离一切衆生相,一点不执着於自己曾经救护过一切的衆生。这样所行的菩萨道,是学习过去诸佛所行的廻向,未来诸佛所行的廻向,现在诸佛所正在行的廻向。所谓「难思议」;因他所发的愿深似海,体充法界,行同诸佛。所谓「大」:就是「普救护诸衆生」。「摩诃萨」是大的意思。大菩萨者:是愿力大、行力大、智力大、悲心大,如是堪称大菩萨。


佛子,菩萨摩诃萨廻向有几种?佛子!菩萨摩诃萨廻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廻向,有多少种呢?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这十种廻向,不特菩萨中的大菩萨们必须修学,就是三世的诸佛,也都同演说这个法门。


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衆生离衆生相廻向。二者不坏廻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廻向。四者至一切处廻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廻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七者等随顺一切衆生廻向。八者眞如相廻向。九者无缚无着解脱廻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廻向。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廻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前面所说大菩萨们修行的廻向有十种,是那十种呢?现在把十种的名目说出,略加解释,後文会一一详加说明的。(一) 救护一切衆生、离衆生相廻向:这是菩萨的大愿,要普徧救护一切衆生,而不着相。 是「廻自向他的离相廻向」。如金刚经上说,「如是灭度一切衆生,实无一衆生得灭度者」,就是说的离相廻向,离衆生相。菩萨救度了一切衆生,而不居功、不着相、不炫耀、不自夸。他把自己所行的一切善业功德,都廻向给法界衆生。离却诸相,就离却了执着。如有所执着,救会自满、就会骄傲。一生骄傲心,永远不会开大智慧。修行最困难的、最重要的,就是修离执着、离却骄慢,否则徒负其名,终不能得到解脱。执着就好像用绳把自己綑上一样,所以说不能得到解脱。执着的人,心量小不能容人容物,绝对不会有大智慧,不会有智慧之光明。不着於「人、事、时、地、物」的人,才能救护一切衆生、离衆生相来廻向,最後自然达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开大悟,得大智慧。


(二) 不坏廻向:不坏甚麽呢?不坏善根、不坏善功德、不坏菩提心,不坏金刚心、不坏戒定慧,不坏於三寳的坚固心。把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菩提心等等,统统完完全全的廻向给法界一切衆生,令衆生的善根功德,菩提心金刚心等等也不坏灭。我所发的四大宏愿,也就是等如来衆生所发的,这就是不坏廻向。


(三)等一切诸佛廻向:我愿意学三世诸佛所修行的廻向法门,跟随着三世诸佛所作的廻向,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如同诸佛一样廻向给法界衆生。


(四) 至一切处廻向:知一切处就是到达究竟处,就是达到了佛的果位。我希望成佛,也愿意一切衆生早成佛道,作这样的廻向。


(五)无尽功德藏廻向:由於廻向的缘故,能成就无尽功德之藏。衆生无尽,功德无尽,所行的廻向也无尽。


(六) 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深入一切平等的思想,心无分别,令一切衆生都得到善根,顺理修善,事理无违,入於平等的廻向。


(七)等随顺一切衆生廻向:观察衆生,不计多少,不分亲疏,不别善恶,不分美丑贫富,以我所有的善根功德,随顺衆生,利益衆生,平等廻向一切衆生。


(八)眞如相廻向:前面七种廻向,都是有形有相的。但眞如是无形无相,绝对对待,冥於言思的。虽然如是,但善根可以合於眞如,所以有这一门廻向。


(九)无缚无着解脱廻向:不为「相缚」,不於「见着」,生活在任运自在的眞理中,不受一切的束缚,得到自由解脱。菩萨得到了「无缚无着的解脱」,也希望一切衆生都得到「无缚无着的解脱」自由,於是把自己所得,廻向於法界衆生。


(十)入法界无量廻向,菩萨深入法界,行无量无边的善功德,尽虚空徧法界,无一处没有诸佛菩萨布施的善功德,大佛事。菩萨将此善根功德,廻向给法界无量无边的衆生。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说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十种廻向法门——後文详释。 过去诸佛,未来诸佛以及现在诸佛,过去曾经说过。将来的诸佛一定会说。现在的诸佛,他们正在对诸菩萨演说十廻向妙法。

 

救护衆生离衆生相廻向第一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衆生离衆生相廻向?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甚麽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救护一切的衆生,而又不着住於衆生相的廻向呢?


佛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诸位佛的弟子!修这种救护一切衆生,而能离一切衆生相法门的大菩萨们,他们首先修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因为布施是对治贪的,舍弃了贪的染汚,生起普徧爱护衆生的慈悲心,爱护衆生如己,也能舍己为衆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分内财外财。内财是头自、脑髓、身肉、骨血。外财是国城妻子。法施是能为衆生讲经说法,教化一切衆生。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法惠施於人,这是布施中最上的布施。无畏施是常能令人没有怖畏恐惧,令人得到平安的感觉。如此修行檀波罗蜜,就可达到湼盘彼岸。其次(二)


净尸波罗蜜:「净」是清净,没有汚点。「尸」是尸罗,梵语,中译为戒,就是修行的六衆弟子所因该遵守的「戒律」。戒律的重点就是「着恶莫作,衆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守戒要严密,持戒要清净。清净的程度,要像十五夜的满月,一点瑕疵也没有。修行人能持清净戒,不为天下,业定生人间富贵之家,也是登湼盘彼岸的资粮。(三)修羼提波罗蜜:「羼提」也是梵语,中译为「忍辱」。「忍」是忍耐、忍受、容忍。能忍的人,一定对忍心平气和,待人宽宏大量,一副菩萨心肠,和颜悦色,绝不会经常如怒目金刚,见人就暴躁如雷,脾气来得像火山。忍辱是能容受人加之於身心的无理言行,不特不反讥报复,更能受之泰然,不以为怪。菩萨修生忍,法忍、圆满成就无生法忍,也是到湼盘彼岸的功德。(四)起精进波罗蜜:菩萨修六度万行,随时生起精进心,勇猛精进不休息、不退转,以期早成道业,救度衆生。(五)入禅波罗蜜:菩萨「深入」禅定,修习「思惟修」的法门,增长智慧,成就不思议的神通,任运自在,度脱衆生,同登湼盘彼岸。(六)住般若波罗蜜:「住」是不离开,菩萨修六度万行,无一度一行可以离开智慧的,所谓「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没有般若,等於一个人没有眼睛,任何事都行不通,那怎能行菩萨道教化衆生!


所以应该修「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契和「实相」般若,以完成佛果,到达湼盘彼岸。最後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菩萨中的大菩萨修像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善根。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衆生,皆使清净,至於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种种善根功德的时候,心中作这样的想法:愿将我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普徧能够利益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清净,得到眞正的清净,一点染汚都没有,到於究竟佛果的境界。永远离开地狱的苦痛、饿鬼道的苦恼、畜生道的苦迫。以及受阎罗王所管辖的痛苦。种种无以言形,不能度量的苦恼,统统都能远离。


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廻向,我当为一切衆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衆生作护,悉令解脱智烦恼故。为一切衆生作归,戒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衆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为一切衆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衆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衆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闇故。为一切衆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故。为一切衆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眞实法故。为一切衆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平等饶益一切衆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们修行菩萨道,行十廻向行门的时候,种诸善根,诚意谨愼,抱定「诸恶莫作,衆善奉行」。从不以善小而小不为,或恶小而为之。菩萨就是这样种诸善根,在衆生的身心上种诸善根。如果没有衆生,菩萨也没有地方种善根,所以要为衆生廻向。菩萨在衆生身上种善根,就是修菩提道,修菩提道才能广种善根。假设不要修菩提道,也不能种善根。菩萨广种善根,还要能离种善根的相,所以要廻向「实际」,实际就是空无所有。换言之,就是种善根不执着善根。离一切执着,离一切束缚,才能得到解脱。菩萨种善根时,他就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变成衆生所住的房舍,因为房舍是避风雨,能令衆生在内安住。令其免受许多的苦恼,如像饥饿寒冻、风吹雨打的身心之苦。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及无量诸苦。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常常保护一切衆生,使他们不受任何侵害。应当救护一切的衆生,令他们离苦得乐。应当护持一切衆生,令他们都得到解脱。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而令他们都得到眞正的清净。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令一切衆生都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作他们的归依之处,远离一切恐怖畏惧的威胁,而有所依靠。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衆生正确趣向的指标,作一条趣向正法的大道路,令一切衆生都从这样大道,顺利的到达智慧之地。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衆生的平安处所,令一切衆生得到眞正的安稳之感,平安快乐。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衆生的光明,令一切衆生得到智慧光明,把一切愚痴黑暗,都灭除殆尽。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为一切衆生的火炬,把他们的无明闇昧都破除。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衆生的大明灯,令一切衆生都住到眞正清净的佛国土。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衆生的导师,引导他们行走正道,而能到达眞实无相的正法道路上。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衆生的大导师,教化所以十方一切的衆生,给他们圆满无碍的大智慧,能破除他们所有的愚痴闇昧。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一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廻向。,对於十方衆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平等饶益一切衆生,普徧都能受益,究竟都能成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於非亲友守护廻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衆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衆生於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衆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对於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和他不是朋友的人,而是一般普通不认识的人。若遇上灾难困苦,菩萨对他们保护看守,善根廻向,就和自己的亲属朋友,同样看待,不存丝毫分别心。因为菩萨修行的是平等行,起无缘大慈,生同体大悲,平等待遇一切衆生。所以菩萨的心眼中,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区别,一律平等守护廻向。这是甚麽缘故呢?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已深入於一切「法的平等性」,了知「是法平等,无又高下」。所以他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观念,而能自然自在的平等对待一切衆生。菩萨不特能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对待衆生,就连一念非亲非友的念头都不会生起,绝不会想这个衆生与我没有关系,那个衆生不是我的亲戚,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的种种差别思想。菩萨看一切衆生,都视为我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假设有这样的衆生,他在大菩萨的地方,生起一中怨恨大菩萨的心,或者想杀害菩萨的心,但菩萨还是以慈悲心眼来看待衆生,怜愍衆生,决不会因为生起了怨恨杀害的心,就要来报复衆生,惩罚衆生。极令偶尔稍有吓唬的表示,也只是警惕衆生的意思。菩萨的心肠,总是可怜衆生的愚痴,造业受报还如在梦中,何忍责怪,只有原谅。 所以说「诸佛中的菩萨不见衆生过」。菩萨以慈悲心原谅衆生,以容忍心宽待衆生,普徧作一切衆生的善知识,无论衆生又甚麽难於解决的问题,菩萨都为他们解决。还常常为衆生演说正法,教化他们,令一切衆生信受正法,发菩提心,修学一切佛法。


譬如大海,一切衆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 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衆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


菩萨对於衆生,其心量之慈悲宽厚,犹如大海。大海的浩瀚深邃,包藏万物,亘古不变,任你用甚麽方法来破坏他,也不能把它损坏分毫。如果想把它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一点。如果放下一切的毒素,也不可能把它毒坏。菩萨的心量就和大海一样,不论衆生用甚麽态度对他,都不会改变他的慈悲心肠。衆生多数无知无识,愚痴迷蒙,没有眞正的智慧,极令有点小聪明,反而障碍了眞正的智慧。善知识苦心教诲,也不知道「知恩报德」,反而发瞋,脾气躁烈,用心狠毒,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不听教化。毒,是心中怨恨到於极点。像这种瞋恨顽毒的衆生,他必定态度憍横,对人傲慢无礼,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这种人的心,就像盲瞽。盲是瞎子,有眼看不见东西:瞽是不辨是非。心智被无明遮盖住了。所以不认识善法,也不认识善知识,就是当面见到眞的杀知识,他也不认识。所以说这种衆生愚蒙无智,菩萨唯有怜愍他们。像这等类,诸恶具足的衆生,他们纵然用出种种的恶劣方法来逼迫菩萨,恼害菩萨,也不能激动菩萨的定力,扰乱菩萨的慈悲心,令菩萨的心摇动、慌乱而改变初衷心。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前面用大海作譬喩,是譬喩菩萨的心量犹如大海般的宏大深厚。 衆生再怎样对菩萨无礼,菩萨也不会动心或者见责的。因为他是以大慈大悲心为首。现在金刚幢菩萨又再擧一个譬喩:好像日天子——即太阳,太阳为什麽叫日天子呢?因为太阳悬在虚空,传说为帝释天所献奉,因名日天子。太阳出现日间,普徧照耀。譬如有一个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见东西的人——生盲,他先天就是瞎子。他看不见太阳,也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假如有人告诉生盲说太阳是四方的,生盲也不知道四方的是什麽样子。有人告诉生盲太阳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圆的,生盲一概不知道,也不能断定说的此人说的是对或是不对。但是太阳并没有因为生盲看不见,不知道,就隐藏起来而不出现於世间。他仍然是日日时时,高悬在天空,放出光明温暖的光芒,普照世间。他也不因为乾闼婆的城——乾闼婆是把部天神之一,为帝释的乐神。乐人幻化的城邑宫殿,因蜃气映日光而现於大海或沙漠上空之相,名之为化城。阿修罗的手——阿修罗的手可蔽日。阎浮提的各种大树也可遮着太阳。还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耸入云霄,也可遮着太阳。还有深邃的幽谷,那处不见着阳光。或者有许多尘土、大雾 、浓烟、乌云种种类似的东西,都可以覆盖着太阳,障碍着阳光。但太阳不会因为这许多缘故,就隐藏而不出现。也不会因为时候、节令的改变——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种种的关系,太阳就隐匿而不出现了。太阳他不受一切的障碍,永远照着世间。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和太阳一样, 他绝不因为有某种障碍就不修行了,不行菩萨道了,不救度衆生、教化衆生了的。不管衆生用甚麽手段破坏他,阻障他、扰乱他,再怎样困难,他也不以为然,仍然勇猛坚苦卓绝的依旧行他的菩萨道。


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於诸法门,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衆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衆生心。不以衆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廻向。


菩萨之所以有前面所说的种种表现,是因为他有大福大德。他因为有福德,所以从不惧艰苦,这是在行菩萨道中积聚的功德所成就的。 他的心量如大海般的深广。他慈悲济世的光明,如太阳般普照万物。他待人接物,平等如己,观察事理时正念不乖。立定救世教化衆生为宗旨。不因衆生刚强难教而生退心。不屈伏於恶势力和强权之下。不向困苦艰难低头。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之下,他不会受人的威胁利诱而改变作风或向後转。为什麽菩萨能这样卓绝呢?因为他有大愿,这个愿出自他的深心。愿力领导他勇敢向前,希望成就的心,令他精进不懈,也是为了要得到究竟的功德,眞实的智慧。换言之,就是想获得功德具足,智慧圆满。如像前面所说的种种特殊法门。他都立志一心修学,并愿意行持不怠。因为他愿志求胜法,永不退屈,所以他就得到法光普照,於义理正见光明,於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以他的智慧,都能了达,而自在任运修行这些法门。菩萨为什麽有常修诸法呢?他是为了一切衆生,希望常能利益一切衆生而修诸善法。菩萨从不曾为自利而忘记衆生,就是在无意之中也不会误起舍弃衆生的心,他无时不是念兹在兹的教化衆生,度衆生得到解脱。菩萨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在衆生的身上修,才能积聚所有的功德。如果没有衆生,菩萨就没有对象修功立德,没有成就菩萨道的机会了。菩萨教化衆生,也不会因为衆生的生性弊恶——弊就是很坏,恶是不善——而舍弃不教化衆生,他仍然想尽方法,循循善诱,把他的坏天性改恶向善。这种生性弊恶的衆生,满脑海中充满邪知邪见,脾气大,瞋心重。不见眞理,不悟正道。一切事理,本来是中道才对。怎样叫中道?就是不太过,也不是不及,不左不右,这才是中道了义。如果偏於一边,就形成了邪。瞋是瞋恚,脾气大、躁烈,自我为中心,浊是愚痴,不容易调伏。因为这种衆生是生性弊恶,所以怎样教化,他都不听信教诲。菩萨虽然遇着这种刚强愚昧,难调难伏的衆生,但他并不灰心,不会不度他或把他舍弃,或不给他廻向的,菩萨绝不这样做。就是再难度、再难教化、再刚强、再坏的衆生,菩萨也要用最大的忍耐心来度他、教他,使他改恶向善。将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时时为这一类的衆生廻向。


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衆生,恒无退转。不以衆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衆生数起过恶, 难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厌心。


菩萨是因为甚麽力量,使他不畏艰辛,不生退心呢?是以他往昔所发的大誓愿,以及此生又发「衆生无边誓愿度」这种大愿,作他的甲胄。古时军人上阵作战,所穿的一种特制的武衣,护身用的名为甲。军人戴的帽子为护头用的名为胄。意思是说菩萨以大愿作甲胄,护着他的身心,所以使他不畏不退。以行菩萨道修积的善根功德,而作庄严菩提果的庄严具。菩萨的大愿,就是救护一切衆生。他不畏艰巨,永不退转,以救护衆生为本怀。他也不会因为衆生不知道「知恩报德」。就生退心,退失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了。衆生愚蒙无智,言行乖戾,不识好歹,不知感恩,反而毁谤三寳,菩萨也不会因此抛弃衆生,因而舍菩提道。菩萨也不会因为与凡夫愚妇共处一方,自己就不修行了,就舍离一切如理如实的善根。也不会因为衆生常常出生一些过错恶劣的思想,就感到难於忍受,就对衆生发生厌恶的心理。不会因其难度,难於调伏,就生出疲厌心。菩萨对於衆生这些坏毛病,他是视之平常,不以为怪。 仍然本着他的慈悲心,愿力, 於一切衆生,谆谆教诲,不计时劫,必定达到刚强者调伏,过恶者纯善为止。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不但为一衆生故,修诸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衆生故,而修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甚麽原因使菩萨不怕艰苦而始终要救护衆生?不灰心不退心,不生厌弃心,而不舍弃衆生呢?不要说是大菩萨有如此坚毅的志愿,就是一位善知识他教化衆生:有的衆生非常善良听话,教他礼佛就礼佛,看经就看经,常随善知识在佛法里熏习,很快就受到大利益。有的衆生开始很虔诚很受教,但过了一个时期,就改变了,就远离善知识和佛法。这好像一颗种芽,它停止了茁长,甚至从此枯萎了。还有一类衆生,生性弊恶,不听教导。虽然有如是等性别的衆生,善知识是否舍弃不易教的,而只教听话的呢?不是的!善知识也是如同大菩萨的心一样,决不会舍弃坏劣而只摄受善良。他仍然是平等平等, 一视同仁,普徧教化救度。菩萨不舍衆生,就好比日光一样。日光它不是因为一件事,或者为某一种类的事,才出现於世间。他是为所有一切万事万物而出现到这世间来。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像日光一样,并不是单单为一个衆生的缘故,而修种种善根,来廻向无上正等正觉。 他是为了能普徧救护一切衆生的缘故,而修善根。为了普徧令十方世界的衆生,都如同自己那样修积一切善根,廻向於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像前面经文所说的义理,菩萨修善根,发廻向心的动机,他不单单是为只清净一个佛刹,不单单只为了信仰一位佛,不单单只为想见一位佛,不单单只为了明白一种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愿力,来廻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而他是要普徧清净所有一切诸佛的刹土,普徧信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徧承事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徧了解一切佛法,他才发大誓愿,修积种种的善根,廻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由此可见菩萨是没有丝毫自私心的。他并非为自己一个人成佛而修善根,发廻向心,他是为了一切衆生发大誓愿,为使令所有衆生,皆同成佛道,而修诸善根,发廻向心,廻向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寳,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衆生眞实廻向,非但口言。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一心所追求的,就是佛法。以求得佛法为他修行的目的。所以说:「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诸佛所说的种种妙法,就是他所缘求。他为求得佛法,所以发尽虚空徧法界的广大心。遭遇任何苦难打击都不改变,不退失他所发的菩提心。菩萨不像凡夫,遇顺境就高兴,就精进修行,偶尔遇逆境就灰心退转了。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从无量劫直到如今,修积世上稀有的,不容易得到的「心寳」——心寳就是心法,心地的法门,是诸佛之母,所以叫「心寳」。这种「心寳」如果修得了,就和诸佛平等无二。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心地法门,来观察所积聚的一切善根, 他对於诸佛所说的法,信而不疑,起信根既坚固又清净。大悲心也是坚定不移,和衆生是同体的。所谓「无缘大慈」,对没有缘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同体大悲」,与一切衆生,都视如同体。没有彼此的分别,这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不是一时的,而是要经常的坚固的。以甚深心来求佛法。以欢喜心来求佛法。以清净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来求佛法。以最胜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就是忍耐心,教化衆生就要忍耐心,用慈悲心来救度衆生。因为怜愍衆生在苦难中,发菩提心来救护一切衆生。摄护心:「摄」是摄受,「护」是护念,保护衆生并愍念他们。摄受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刚强的衆生用折伏的方法。二是对善良的衆生用摄受的柔和方法。菩萨的摄护心,是善巧方便因人使用的。菩萨虽然以慈悲为首,但他并非乱用慈悲。利益心:菩萨对於所有衆生。起心动念,无不以有利於衆生为前提,深恐稍损或恼害衆生。安乐心:菩萨处处为衆生谋利益,同时也为衆生求安乐,令每一个衆生的都能安居乐业,常行八正道。菩萨所行的任何功德,他都普徧为所有衆生做眞实的廻向,愿令衆生都获得他廻向的利益。菩萨爱人如己,没有彼此亲疏的分别。他不是单单只在口头廻向,不经过深心的。菩萨是心口如一,心里怎样想,口中就怎样说,不像衆生口是心非。所以说「非但口言」,他的心中也正在作这种观想。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廻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衆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可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用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廻向给衆生的时候,其心中就作这样的观念,口中也同时念念的默祷:以我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廻向给一切趣生的一切衆生——「趣生」是指四恶趣(1)阿修罗(2)地狱(3)饿鬼(4)畜生。一切衆生则是包括九法界的衆生而言。希望他们都能得到清净,所修的功德,早日圆满,也不受人的破坏,犹如金刚。他们的善根,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常常受到别人的尊重,正念不忘,从不起一点邪念。得到决定的慧,和无量无边的智。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也都清净。所以一切的功德,都能早日圆满,庄严菩提。


又作是念: 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於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於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廻向时,他又作这样的默祷:我愿意把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廻向给一切衆生,希望一切衆生,都能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不会漏掉一位或两位佛没有承事供养到的。假如十方三世诸佛的道场,便生起清净的信心,不会在任何环境下而损坏你清净的信心。希望你们能够常常听到正法,断除过去的疑惑,从此再不会有丝毫的疑惑。听到了正法,断除了怀疑,就能永远忆念不会忘记,受之於心,持之於身,遵照正法,按着佛所指示的方法,如理修行。在如来的道场,菩萨随时由内心生起恭敬、虔诚、谨愼的心,在行为上无时不是谨守身语意三业的清净。不要说不招杀盗淫的身业,就连最微细地方,都不会去触犯三业,所以菩萨的身业常常是清净的。在无量无边的境界中,身心安然,广修大善根。善无大小,他都去做,因之菩萨永远离开了贫穷,七种财富都圆满具足。七财是:信财、戒财、闻财、惭财、愧财、慧财、舍财,这叫七圣财。另一种叫七法财: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定慧财、舍财。菩萨有这七种财,一方自己受用,一方面可以栽培衆生修善根。有了善根,就是有财产,所以说七财满足,永离贫穷。


於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衆生。衆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令一切衆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菩萨在佛的道场里时,他是常随佛修学佛法,从不空过一点时间的。因为他勤於修学,所以才能成就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善根。这种善根,能使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当你一发菩提心,就可证得佛的神通妙用。所有堪称之为胜妙善根。菩萨勤随佛修学,对於诸法,都能平等悟解,了达诸法实相,圆融无碍,与佛的智慧,几乎相等,所有才说住一切智。菩萨用他不受任何障碍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衆生,心中从不稍存分别,不分别衆生有否善根,或者是否易於教化,都一律看待。菩萨修慈悲平等的行门,具足衆相,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自身,没有一点玷缺。——「玷」就是美玉的上面有瑕疵或斑痕,於是不圆满、有缺憾了。中国的论语上有这样几句话:「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如有一点瑕疵,可以把它磨掉,可以使瑕玷没有。「是言之玷」,如果尽说些无谓的语,在出言上就有些瑕疵。言语上有黑点,那是不能去掉的,所以说「不可为也」。因之说话一定要谨愼,不可胡言乱语,於人於己,都是不利。尤其修道人,最重视戒行清净,「谨言」就是口业的戒行。三业清净,戒行才能圆满,就可令衆相严身。持戒清净,应如满月。身语意都清净,就是一点犯戒的行为都没有,就是没有「玷缺」。如果不谨持戒行,极令不犯大戒,但常犯小戒,也是不清净有「玷缺」了。这一点做佛弟子应该知道,随时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弄上一些汚点。严持戒律,就不会有「玷缺」。「衆相严身」是衆戒严身的果。因为能持衆戒,也就是能「衆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就得到犹如美玉的「衆相严身」。菩萨修得了相好,同时也修得了语音清澈响亮,使令衆生一听到就欢喜,讲经说法,能摄受无量衆生,皈依正法;度衆的功德,很快圆满。诸根调伏——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调伏是说六根不被六尘所转,不受外界所牵制,不为一切所摇动了。十力成就——十力是佛的十种力用。(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业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因为诸根都已调伏,所以能成就佛的十种力用,善心自然圆满,不必着意於增长善根而生起善心故意去从事善业。菩萨到此境界,一切行为均本着自性,无修而修,尽虚空徧法界,无不是菩萨的道场,无有所依赖之所。令一切衆生,普徧得着如佛的佛乐。佛乐有十种:(1)不思议佛所住乐,即是不可以心思,不能用言诠。佛是住於常寂光净土中的寂静之乐。(2)无有等比佛三昧乐。(3)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乐。(4)一切诸佛解脱之乐。(5)无有边际的大神通乐。(6)最极尊重的大自在乐。(7)广大究竟无量力乐。(8)离诸知觉的寂静乐。(9)住无碍住恒正定乐。(10)行无二行的不变异乐。这十种佛乐,也是一切修道人所追求所欲得的道果,希望诸位信心坚定,勇猛精进,早得如佛之眞乐。菩萨希望一切衆生都得到如佛的眞乐,也能得到无量安隐的住所。怎样才算安隐的住所呢?住佛所住,才是安隐常乐的住所。住於常寂光净土,常得寂净之乐,所以叫无量安住。佛住亦有十种:(1)不可思议佛所住。(2)常住大悲。(3)住种种身,作诸佛事。(4)住平等意、转净法轮。(5)住四辩才、说无量法。(6)住不思议一切佛法。(7)住清净音、徧无量土。(8)住不可说甚深法界。(9)住现一切最胜神通。(10)住能开示无有障碍之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诸衆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於彼诸恶道中,代诸衆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衆生,令解说故。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眼见一切衆生,造种种的恶业。 其身就造杀盗淫,心就生贪瞋痴,口就出绮语、妄言、两舌,自己造作种种恶业,自己就受一切苦。人人都不愿意受苦,可是个个却都在受苦,这并非他人所授,也不是天老爷不公平,随便施之於你,也不是佛菩萨不护念你而使你遭受的。这是在多生多劫中自作自受,造业感苦。因为恶业的报障的缘故,不能见到佛,闻不到佛法,也不认识贤圣僧,终身听不到三寳之名。菩萨见到这种情形,於是就在心中作这样想法:我应该到三恶道里,代替这些衆生来受种种的苦,令那些受苦的衆生都得到解脱。菩萨像这样受苦毒的时候,却是越受苦,反而越更勇猛精进,越勤修戒定慧,越更息灭贪瞋痴。他不舍衆生而逃避苦痛,纵有再苦难的境界临到身上,他也不惊慌失措。就是到地狱里去代衆生受那些惨痛的极刑,他也不生恐怖心,决不因为太苦就生退心,改变愿心不代衆生受苦,或者畏怕而生怯弱心的。菩萨愿心坚固,他永远不会退怯,永远不会感到疲倦和烦厌。他认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认为越受苦越好,越苦越愿意,他要和苦斗争。诸位善信!你是否觉得这位大菩萨很愚痴?为什麽好日子不舒舒服服的过,而却徧要去找苦受!诸位要知道菩萨受苦是本着愿力,不像凡夫受苦是被业报所系缚。好像现在人人都吃三餐,睡「席梦思」的大床,他们吃的饱饱的,长得肥肥的,睡得暖暖的,而我们每天只吃一餐,常常带点饥饿的感觉,也不会那麽肥胖。这并不是说我们前世造了恶业,今世来受这种苦,而是我们乐意受点吃不饱睡不暖的苦,以此来了苦。没有人教我们这样做,而是全面愿意这样做。菩萨他并不是愚痴,以苦为乐,他要代衆生受苦,才能圆满菩提道的功德,才能成就佛的果位。凡夫自认聪明,避苦求乐,投机取巧,结果不但不能成佛,反而造下好些罪业。如果我们想成佛的话,就必须学菩萨的愚痴,能代人受苦,多造善业。假使你不想成佛,就用自己的聪明鬼、伶俐虫去鑚营,以为是不受苦,等到苦报临头,那时悔之不及,才知道究竟是学菩萨的愚痴好。何以故?菩萨为甚麽原因发这种愿呢?菩萨他是自愿发这种代替衆生受苦的愿心,他下决心愿意代替衆生荷负起这苦担,希望能令衆生得到解脱,离苦得乐,反迷归觉,了生脱死。 就为了这种缘故,菩萨乃发下了这大愿,修积善根回向给衆生。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衆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


菩萨在这时候,又作这一种的观想:一切衆生,都在生生死死,老残病苦这些地方旋洄,相继不断,随着自造的善恶业,流转於生死诸苦难处,起惑造业,种善因得善报,种恶业得恶报,各随其业受报,六趣四生,如游园林。衆生都是邪知邪见,没有眞正智慧,因之丧失了一切的善法,实在是可怜愍!我应该救度这一类的衆生,令他们都能脱离生老病死的苦难之处。


又诸衆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着诸有,随逐不舍。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於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


再者,菩萨又见所有衆生,都被爱网所纒,不知被纒的苦。衆生都是从爱欲而生,又因爱欲而死,由无明生出的情爱心,就像一张罗网,把衆生纒得迷糊顚倒,不知道出离这个生死的爱网,还常常打爱的妄想,情的妄想,执着得不能解脱。内心为情所缚,痴迷得发狂。痴就是愚痴,愚痴就像一个大盖,把衆生的心眼都遮盖得甚麽都不明白,就染着三界中的廿十五有,追逐不舍。就等於入到痛苦的笼子里,好像坐监狱一样。在这樊笼里,所作的业行,都是魔所作的魔事。福也没有了,智慧也丧失了,就常常在苦难中受苦。因为没有智慧,就常常对眞理生怀疑心,生疑惑心,生顚倒心,到甚麽地方也感到不平安。觉得危险,但他并不知道避免,更不知想方法出离三界廿五有,或者寻求善知识领他到出离三界的道路上。永远在这个樊笼里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的轮回中有时做畜生,有时堕地狱,有时转饿鬼,有时作人,有时作阿修罗,有时生天上。如此在六道里轮转,循环无端,永无停息。在这些苦道里就像一个人掉到淤泥中爬不出来,以至於被淤泥淹溺而死。衆生堕在爱网里,被爱网所纒,爱水所淹殁,被衆苦的淤泥没溺。


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衆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廻向,以广大心廻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廻向。如大廻向经所说廻向。愿诸衆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菩萨见到衆生没在淤泥中不知出离,而受种种苦难,因之激起他的大悲心,发愿要把这些受苦的衆生,从淤泥中拔救出来。有发愿心,不光只拔救他们,还要给这些衆生种种的利益,使令他们都能得到解脱,享受眞正的自由之乐。菩萨用他所修积的各种善根,来为这些受苦的衆生作回向。他以最广大的菩提心回向与衆生,也希望受他廻向的衆生也发菩提心。菩萨像过去世的菩萨一样回向,像现在世的菩萨一样廻向,像未来世的菩萨一样回向。像大回向经上所说回向法门,菩萨依着它的方法为一切衆生回向,愿一切衆生普徧得到清净的境遇,身心安乐。成就眞实正确的正知正见的种智,早证佛果。


复作时念:我所修行,欲令衆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衆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衆苦。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我所修行积聚的善根,是为了使衆生都能得到最殊胜、最高上,无以等比的智慧之王——就是希望衆生都能成佛。并不是为我自已求得解脱才修行,才愿代衆生受苦,才作回向的。只要衆生都能成佛,我就是受最大的苦,我也愿意的。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段经文,知道修回向的大菩萨们的悲心切切、大公无私,为衆生而受苦难的精神,我们都应该见闻随喜,把我们的自私心赶快舍离,自利心赶快消灭。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普为一切衆生回向!如果人人都能发这种心,人人就都是菩萨。假使不能发这种心,假使凡夫,就是衆生。菩萨愿意救度一切衆生,为的使令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无上智慧——般若智慧。衆生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了脱生死,把一切苦也没有了,所谓「度生死流,解脱衆苦」。


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衆生备受衆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衆苦大壑。 我当普为一切衆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 然常为衆生勤修善根。


修十回向法门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该普徧为九法界一切的衆生来备受衆苦。备,是完全的意思。意谓所有一切衆生的苦,我都愿意完全代他们承受,希望他们因而能脱离生死的大壑。山涧深不见底的地方,地的低洼处,都叫壑,大坑。譬喩生死衆苦就如一个大坑,衆生堕在里面受无量苦,没有出离的时候。菩萨发愿代替衆生到生死衆苦的大壑中受苦。令衆生能出苦壑,所谓「拔衆生於苦壑之中,令得解脱」。菩萨又发这样的愿:我应当普徧为一切衆生到十方世界中的四恶趣——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里去,代替衆生受没有穷尽时劫的苦。纵然这样,我还是要常常为所有的衆生勤修种种善根,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将自已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毫不吝惜的完全回向给十方世界的衆生。菩萨这种作为,发如此大誓愿,心恒不舍衆生,不忘衆生,饶益衆生,愿代衆生受无量苦,因为他心中已没有了自己,从不为自己计算,一心一意只希望救衆生出苦海,了脱生死,得毕竟快乐。所以他虽身受衆苦而心恒快乐,他仍然为衆生勤修善根,精进求佛道,一切为衆生回向。我们修道的人,应该学菩萨舍己为人的精神,不能自私,不能懒惰。否则,善根就不具足了。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第九大愿是「恒顺衆生」,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说……「若无衆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因为菩提觉道是属於衆生的。所以我们要为衆生勤修六度万行,用以栽培一切善根和菩提觉果。这是修行的人,应该时时刻刻不可忘记的。


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衆苦,不令衆生堕於彼地狱。我当於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衆生,令得解脱。


是甚麽缘故使菩萨勤修善根回向法门呢?菩萨是以衆生的苦视为自己的苦,属於他愿意代替衆生受苦,一他自己所应享受的安乐,而布施回向给一切衆生,因之他说:我宁愿单独一人来承受衆生所受的苦,决不愿意眼见衆生堕落到地狱。我应当到地狱,畜生、阎罗王,那些最危险、最苦恼的地方去,用我的身子来作质。也就是用我的身体作抵押,来换一切受苦的衆生。赎,是用钱把被扣留的东西换囘来。菩萨是用他自己的身体去换囘那些受苦的衆生,而甘愿自己留在恶趣中代替衆生受地狱和畜生的苦,令衆生得到自由安乐,得到解脱。


复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衆生,终不弃舍。所言诚实,无有虚妄。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衆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以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观想:我愿意保护一切衆生,不令他们受到外来的侵害和不平安。即使因保护他们而受到任何麻烦和打击,我也决不会抛弃他们不顾,或者变更初衷,终於舍离他们不管了。我决不会这样做的。我一定要救助他们,离苦得乐,因为我所说的化一定要做到,我所说的都是诚实话,眞诚不虚的。我决不打妄语,说假话,或说好听的话。我发的愿必要达到目的,决不半途而废。为什麽呢?因为我是为救度一切衆生而发大菩提心,并非为我自己的名誉地位,让人人来恭敬供养我才发大菩提心。也不是为自己要成佛,成就无上的道果而发大菩提心的。也不是为了贪求五欲的境界,想自己享受五欲之乐而发菩提心,或者贪求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才修菩提行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一段经文,应当生大惭愧心,想一想我们无始劫以来,经常在四恶趣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萨亲到四恶趣里,在四恶趣的主管者的面前,用他的身体作抵押品,把前我们赎出来。他代替我们在那儿受罪受苦,而我们来到人间,不知行善,更不知发菩提心,救助他人,仍然犯旧病——贪瞋痴,起惑造业,转而又堕入四恶趣里去。像这样菩萨一再救助我们,他虽然一再代替我们受苦,而终不曾生厌弃救护衆生的心。他默默的修菩萨行,行难忍能忍的苦行。我们如果再不发菩提心修行向道,怎能对得起菩萨对我们的以片慈悲爱护的悲心?现在我们能听到这一段经文,知道了菩萨这种舍身救护衆生的伟大精神,我们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以方面为忏悔自己的业障,发心救护衆生;一方面也是报答菩萨赎我们的恩德。这样既可减少一点菩萨的负担,同时也为自己积聚一点善根功德。尤其在现在已经出家了的二衆弟子,不能再在名誉地位上来用功夫,要效法菩萨「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也不为求五欲境界和三有中种种乐而修菩提行」。要有代替衆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衆生的平等心,要没有亲疏、爱恶、美丑、善恶、人和非人的分别心。希望六衆弟子,努力向菩萨学习,特别注意这点,才不辜负听到者一段经文。


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衆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诃,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着五欲所致。耽着五欲,远离诸恶,障碍生天,何况得於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麽缘故菩萨不贪五欲的境界,和三有中种种的快乐,而愿意修菩提行呢?因为菩萨了知世间上所有一切事都是苦的因,所谓快乐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由於贪图这种短暂、不究竟的五欲之乐,最後所得的却是苦果。譬如世人都喜欢穿美丽的衣服,常常花费数千元制一身最美好的衣服,鲜艶夺目,穿起来眞是增色不浅。可是一不小心,就弄肮脏了,或者弄坏了,这时心中就出生了烦恼,老大的不开心。本来是一团高兴,结果懊恼的要命。这不就是「乐为苦因」的明证吗?再如世人最喜欢吃美味的饮食,一遇上好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咽,大快朵颐的饱餐一顿,结果有许多人因贪嘴而丧身,或者大病小病、奇奇怪怪的病不知若干。这不是一场快乐而惹来的懊恼吗?这不也是乐为苦因的眞证吗?人生有关衣食住行以及五欲的享乐,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无一不是苦的因,所以说:「世间之乐,无非是苦」。「衆魔境界」,即是所有一切的境界。能令你高兴的,令你发脾气的,令你不高兴、忧愁、痛苦。烦恼、悲哀的,种种七情六欲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还有忽然发生一种境界,令你迷糊,不认识他的眞象,而又放不下,看不破,被它所转,这也可说为魔的境界。诸如此类事相,则为愚痴的人所最喜欢,贪恋执迷,还自得其乐。诸佛对这种境界,是洞若观火,最清楚明白的,所以他不希望衆生执迷在这中间。他教导衆生,也不许可衆生犯这种愚蠢病。世间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我们所遭受的种种苦患,就是由此而生起的。衆生为什麽堕地狱?因为贪瞋痴的心太多了。为什麽会做饿鬼?因为贪瞋痴的毛病。为什麽会做畜生?还是因为贪瞋痴的缘故。衆生执着一切的境界,贪恋一切五欲的享乐,所以堕入地狱,或做饿鬼,或转畜生。这些贪瞋痴过分的衆生,一旦到了阎罗王的法庭,便好像打官司的人,两方面对头见面,还是脾气暴躁,忿忿不平,鬬讼纷争,各执一辞,互相毁辱。本来的贪瞋痴的恶习气,还是那麽重,一点都不能忍让,仍然放不下,象这样只有在诸恶道里流转,就是因为贪着五欲的境界所造成的。因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耽着就是放不下,和诸佛也就远离了。因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也障碍住不能生到天上。既见不到佛,又不能生天,那怎还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呢!像这样的遭遇,要不是一个大愚痴的大笨人,他怎会去贪恋这种短暂的快乐,而把永恒的究竟眞乐都失去了呢?


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昧,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衆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衆生诸苦罥索,令得解脱。


修十廻向行门的菩萨,像这样观察所有世间上的一切衆生,看到他们为了贪图暂短的欲乐,沉迷五欲,受无量苦,在三界恶趣里流转不息,不知苦因,不明白出离的道路。菩萨他决不会受五欲的引诱,被三界之乐所迷惑。菩萨修菩萨行,求无上佛道,他也不是为贪图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也不是为追求色声香味触的滋味。这种短暂的,不究竟的世间欲乐,菩萨是眞实的了解,早已大彻大悟了。他是为了令衆生得到眞实安稳,毕竟大乐,才发心修菩萨行,求无上菩提佛道。他必须修习六度万行,才能圆满成就他救护衆生的大愿。他要以他成就的神通智慧,为衆生斩断苦因,那种像罥索般的五欲的诱惑魔力,和三界中的贪瞋痴的业力,把衆生紧紧束缚。菩萨乃用他的智慧剑将它斩断,把衆生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令衆生见到佛、闻到法、亲近僧、得到自由安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廻向。令一切衆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舍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


诸位佛的弟子!修廻向法门的大菩萨,他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用我修积的善根对衆生作这样的廻向:希望一切衆生得到了我的廻向以後,也像我一般得到眞正的快乐。能受得利益而有助於他们的快乐。能永远不受痛苦束缚的快乐。离一切苦的快乐。能领受清净无染的寂静之乐。能从此不必依赖於人,自立自强的无畏之乐。能了达如如不动,不受境界转移的定慧之乐。能得到无量无边、无贪无求的法乐。能坚定信心不舍菩提心,不受威胁利诱,不退菩提心的向道之乐。能知道精进修道,慈悲修慧,永不断灭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心地平安之乐。以及能得到一切智慧的快乐。」


复作是念:我当与一切衆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衆生,使到彼岸。


这位修廻向行门的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他说:「我应该发愿做一切衆生的调御师」。古时驾驶车的人,叫调御师。「调」是调和、调伏。「御」驾御,统御。此处是喩菩萨调伏刚强衆生,教化使其驯服,并领导衆生走上佛道。佛是调御丈夫、天人师。这儿说的调御师,是调御三界的一切衆生的导师。是领导三界的衆生超出三界,令其了脱生死的一位大善知识,大导师。领导衆生出三界,领导衆生入湼盘,领导衆生成佛果,这都是调御师的意思。因之菩萨要发愿作衆生的导师,领导衆生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湼盘的彼岸。菩萨又想到要作衆生的兵部大臣,掌管国家的军事,扞卫国土,保护人民,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令衆生悉皆安乐。这即是转轮圣王的寳之一的兵寳。亦即如今各国的三军统帅。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为衆生作一个执智慧火炬的人。因为智慧的火炬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可以照明危险、崎岖不平的道路。当我高擧着智慧的火炬时,那些在黑暗业海中浮沉的衆生,可以见到光明而走出生死的苦海,在痛苦的深渊中的衆生,可以走到安稳的大道上,使令一切衆生远离困苦险难。如果没有智慧的火炬,衆生将永远沉沦在困苦中,所以菩萨要作衆生执大智炬的人,菩萨深知衆生根器不等,难於教化。所以他用种种善巧方便的方法,为的就是要令衆生明白眞实的义理。菩萨又想到应该在生死的大海中,作一个最有经验的舵手,有充分航海的知识与技能,有大智慧,会运用善巧方便,如遇着狂风大浪时,也能平安渡过。领导衆生出生死的业海,平安地到达湼盘彼岸。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所谓随宜救护—切衆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切智智。舍离衆魔。远恶知识。亲近—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诸位怫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积修的种种善根。对衆生作这样的廻向:我应该随时随地,遇着任何受苦的衆生,便立刻救护他们,令他们都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湼盘彼岸。并且能於彼岸承事供养十方诸佛,而得到无所障碍,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舍弃邪行,远离种种不正当的邪魔,不作魔王的眷属。不接近邪知邪见、思想荒谬的人。亲近所有菩萨,以及菩萨的善友。也可以说亲近所有的菩萨,与菩萨结为道友。因为亲近了菩萨和诸位善知识,所以便消灭一切过去的罪恶和过失,从此再不会犯过失造恶业,而自然成就清净的道业。具足了菩萨曾发的广大行愿,圆满了菩萨无量的善根功德。这虽然说是菩萨为衆生廻向,而无形中也获得了自利。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廻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衆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切衆生。又诸衆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无二,菩萨摩诃亦复如是。修集善根廻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衆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修习善根,如是廻向。所谓为欲广度—切衆生故。普照—切衆生故。示导—切衆生故。开悟一切衆生故。顾复一切衆生故。摄受—切衆生故。成就—切衆生故。令—切衆生欢喜故。令—切衆生悦乐故。令—切衆生断疑故。


诸位佛的弟子!修十廻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作了以上不违背正道,合乎眞实义理,诸佛所赞叹的,正确的廻向之後,乃静默思惟,作这样一个意念:他想到并没有因为世间上有生命的衆生多,就也有许多的太阳出现。其实还不是只有一个太阳出来,就能普徧照到一切有情无情、高山幽谷吗?再者,一切衆生并不是他们觉得自己身上有光明的缘故,而知道有昼夜的差别,也不是因为他们各处行走,到处观察研宄,而兴起若干的思想,作出种种种不同性质的业行,乃是因为太阳出来,照徧大地,一切衆生在阳光普照之下,才造出各种善恶业行,成办了种种善恶事体。然而造成斯事的日天子,却是独一无二的,并末因衆生多而增加。菩萨修廻向法门,救度衆生,也是这样。并未因衆生多而感到疲劳奔命。虽然菩萨只有一位,但他仍然乐於普救衆生。当他修集善根,为衆生作廻同时,他不禁感叹得自言自语地说:「这些可怜愍的衆生,自救都无能,怎样还能救他人呢?因为他们从无始以来,被无明遮盖着眞心,没有大智慧,如盲瞽者,故觅不着出离三界火宅的门路。唯有我一人,愿意救度他们,也没有与我志同道合的同伴,发同我一样的愿心的人。」菩萨修集善根,作以下这样的廻向:就是(1)我要广度一切衆生,不生分别心。(2)我要像太阳一样普徧照一切衆生。(3)我要作衆生的响导,为其指示正道。(4)我愿意教化衆生,令他们都能开悟,得到眞正的智慧。(5)我要照顾所有衆生,好像慈母照顾子女一样。(6)我要摄受一切衆生,以免他们归於外道。(7)我愿意尽力辅导衆生,令他们成就善业,使未来善者令生,已生善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他们早日成就圆满。(8)我愿意领导衆生常在正法的熏习中,得到眞正的法喜。(9)我愿意令一切衆生常行於八正道,常住在眞正的快乐中。(10)我愿意对一切衆生常阐扬诸佛的正法,令他们断除一切疑惑,生起广大的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衆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衆生恶故,舍一切衆生。但勤修习善根廻向,普令衆生皆得安乐。善根虽少,普摄衆生。以欢喜心,广大廻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衆生,不名廻向。随一善根,普以衆生而为所缘,乃名廻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意念:我应该行菩萨道,像太阳一样普徧照耀万物,令一切有情无情都得到我的温暖。 但我并不希望衆生对我有如何的酬报、对我有所感恩。衆生如果有甚麽罪恶,有什麽过错,或者对我有何轻慢,我都能原谅他们。容忍他们的无知无礼,不以他们的罪恶为罪恶。我决不会因为他们犯了过错或者难於教化,就放弃我曾发的誓愿,退失初衷的。我也不会因为一个衆生犯了罪恶的缘故,而舍弃一切衆生。我仍然精进勤勉修习善根,为一切衆生廻向,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得到平安快乐。我所修的善根虽少,我仍用以普徧摄受一切的衆生。我要用欢喜心来作广大的廻向,把我所修集的一切,统统廻向给一切衆生。假设我有了善根,不愿情意给衆生廻向,不意使衆生得到利益,那就不能叫做修廻向法门。我应该不拘泥於善根多少,而普徧顺应衆生的欲求而为他们廻向,这才能名之为廻向。


安置衆生於无所着法性廻向。见衆生自性不动不转廻向。於廻向无所以无所取廻向。不取善根相廻向。不分别业报体性廻向。不取业廻向。不求报廻向。不染着因缘廻向。不着五蕴相廻向。不坏五蕴相廻向,不分别因缘所起廻向。


上面的经文,说菩萨修集的善根,不拘多少,都廻向给衆生。这一段经文就是敍述菩萨所廻向给衆生的种种廻向。「安置」的意思,就是实际。实际也就是法性。法性本来就是无所着的。(1)「安置衆生於无所着法性廻向」——是说菩萨所廻向给衆生的善根,皆能契合实际的廻向,令衆生明了法的自性,是本来无着的。这一句是总括下面的各项廻向。菩萨对於衆生,无时不在关心,他想到应该给诸衆生作了达实际,不着於法性的廻向,既平等的廻向。菩萨修廻向法门时;(2)见一切衆生的自性,平等无着,凝然不动,随缘不变,本来就是恒常寂灭的相,所以不动不转。(3)於廻向无依於悲,不取於相,悲愿双遣,行所无事。(4)不执着我所有的善根之相,但一概廻向实际、廻向菩提、廻向衆生、廻向虚空。(5)不着於所造的业,不计较於将来所受的报之体性,不加分别,统体廻向。(6)不着住於五蕴色法之内——色、受、想、行、识之内廻向,因为「即眞故不着」。(7)也不必把五蕴的相破坏了,惑空了来廻向, 因为「即俗故不坏」。(8)不存希望报答的廻向,决不会以为我将善根廻向给衆生,衆生将来就应该报答我。(9)不沾染汚秽的因缘来廻向,要本着能成诸事的清净因缘来廻向。(10)不执着分别一切因缘怎样生起,以及将来又如何结果,不在这些枝节上着眼来廻向。


不着名称廻向。不着处所廻向。不着虚妄法廻向。不着衆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廻向。不起心顚倒、想顚倒、见顚倒廻向。不着语言道廻向。


菩萨修廻向,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都廻向给衆生,饶益衆生,他并没有希望因此得到人人的赞扬,使人人都知道他在修廻向。菩萨是不着於虚妄名称而修廻向的。菩萨把善根廻向给衆生,既不求名,也不执着於廻向的处所和对象。他决不坚持一定要有个地方或目的来廻向。他不着於「有」,也不着於「空」,不着於「虚妄法」上廻向。他也不着住到衆生相上,或世界相,或心意相上来廻向。他心中於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从来不会生起顚倒的心意, 或者思想上生起顚倒,或者见解上发生顚倒的廻向。也不落於语言道,而是作离着诠名的廻向。


观一切法眞实性廻向。观一切衆生平等相廻向。以法界印,印着善根廻向。观诸法离贪欲廻向。


菩萨修集善根廻向时,他观一切法,不空不有,即空即有,二义不二,了诸法实相,以眞实性来廻向。又观一切的衆生,其相平等, 无有分别而廻向。因为明白妄空,一切皆空。实有,是一切妙有。即前之空,是此之寳,二义不二,为眞法印。所以以法界的印,来印证诸善根廻向。换一种说法,菩萨修一切法,都是即相离相,即法非法, 无所执着,不像凡夫做了一点善事,就执着的以为有了甚大功德。菩萨的心,常处空寂,行所无事的,所以他能以法界印,印一切善根廻向。菩萨观察诸法,了达诸法,故不执着诸法而生法执。菩萨离了一切贪心、欲心,所以他能平等廻向,印诸善根廻向。


解一切法无,种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廻向亦如是。 以如是等善根廻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不作二法。


明白一切法,都是不一无二的,所以说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少法灭。种植善根也是这样。「善根」可以独修,但说「种植」。菩萨观察一切法无二,了解「眞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无可灭」。本着这种认识,修集廻向法门,行所无事。用前面经文上所说的无着无碍,无染的善根廻向,而修集清净法行。因为清净法是对治染汚法的。所修集的一切清净善根,都是合乎出世间的宗旨——即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等法。法是不二法门,相也无二相。不但无二相, 连一相也没有,所以说「不作二相」。


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廻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亦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


菩萨并不是在业行上修习一切的智,可是又不是离开了业行而廻向一切的智。因为离业则无可廻向。如所造的善业,就不会离了善业廻向一切智。一切的智并不依着业,智不是业。然又不能离开业, 而得到一切智。因为离了善业,就得不到一切智。所以说不即不离,不即业,才能得一切智。是什麽道理要这样说:业不离智,智也不离业呢?譬如这个业,如同光和影一样清净的话,那麽,报也一定和光影样清净。报能如光影一样清净,那麽一切的智,最殊胜的智,自然也像光影一样清净。


离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如是了知,以诸善根方便廻向。菩萨如是廻向之时,度脱衆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虽知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诤。如是方便善修廻向。


菩萨通达上面经文研说的道理,所以他能离我。不存「唯我独尊」的观念。亦离了我所,没有一切为我所有的占有欲。又离了一切若随若离的动乱思想。这种思想,就像微尘在虚空中不停动荡。毫无秩序,沓杂纷乱。又离却对事对物的主观分别意识。也已明白了业和智都像光和影一样没有一个实体,清净也没有个形相,都是如幻如化。如果说光是眞实的,能否拿个光来看看?如说影时是眞实的,能否把影子拿来?清净也是如此。菩萨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他能以他所修集的善根,离相离分别,而又不坏相,来作方便的廻向。廻向於衆生,方便廻向菩提,方便廻向实际,方便种种廻向。当菩萨作这种廻向的时候,他不求报酬,祗要认为有利於衆生的,便不怕艰难辛苦去做。所谓「但知耕耘,不问收获」。也不管衆生对他如何,他是只知利人,从不想到利己的。他救度衆生离苦得乐,得到解脱,昼夜匪懈,从不好逸恶劳,放弃受苦的衆生,自己寻求安适休息。他如此做法,非为有所希求,只是觉得救度衆生是自己的本分,应该如此。不特如此,他更不以此为在修功德,而着住於一切法相上。菩萨虽然已经知道一切法的本体,也没有业,也没有报,开始在这个法上却又能出生一切业和报。 由一切法上出生一切的业和报,而法的本体又没有业和报;可是它能出生。这个道理和本来无业无报的道理,并不相违背,或者发生冲突而起诤论。这种相互的因素,是圆融无碍的。因之菩萨能总摄如是多的道理,任运无碍,而能善用方便方法,来善修一切的廻向法门。


菩萨摩诃萨如是廻向时,离一切过,诸佛所讃。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一切衆生,离衆生相廻向。


菩萨中的大菩萨,遵照像前面经文所说的道理,修廻向法门的时候,於事於理,都能通达无碍,认识清楚,所以绝对不会有违背眞理的过失。而又能不执着度衆生的法相,是既度衆生而能离衆生相。 因之十方诸佛,在常寂光净土中,也非常赞叹这位菩萨,认为他所表现的,都能契合诸佛所说的法。诸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廻向法门中的第一种廻向,名为「救护一切衆生,离衆生相廻向」。主要的意思就是救护一切衆生,而不执着於救护的功德,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行无所事归无所得,所谓离相廻向。如果有了执着,觉的自己救度了若干衆生,有了不起的功德,应该人人知道,为他歌功颂德,称赞他是位了不起的大善人,活菩萨。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不仅是没有功德,简直完全不懂得廻向的眞正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明白;饶益衆生,代衆生受苦,这是每个修道人应有的本分,不必执着於我度衆生的相。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万一切衆会,暨於法界,入深句义,以无量心,修习胜行,大悲普覆一切衆生。不断三世诸如来种,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诸佛法身。善能分别诸衆生心。知其所种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为实现清净色身。承佛神力,即说颂言。


金刚幢菩萨说完了前面的第一种廻向法门之後,就在这时,立刻观察十方世界中,与此同等性质的法会,也同样有释迦牟尼佛在那儿主持法会,演说十廻向的法门。乃至於尽虚空徧法界都入了这种甚深微妙法的句义里,入了究竟的义理中。以广大无量无边的深心,来修习这种无上殊胜的法门。用大悲心平等普徧覆护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都离苦得乐。继续十方三世诸如来的种性而不断绝。深入十方三世诸佛所修的功德法藏里,然後出生诸佛的法身。又很了解一切衆生的思想心性的差别,知道他们所种的善根达到了甚麽程度,是成熟了或者还未成熟,菩萨都清楚明白。虽是住在诸佛的法身,然而他还是能为衆生示现清净,没有丝毫染汚的色身。金刚幢菩萨非常谦虚有礼的表示,我是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德神力,才能演说这种廻向法门的。於是他说出了以下二十八个偈言,分别颂扬「廻向」法门的殊胜。


不思议劫修行道  精进坚固心无碍


为欲饶益群生类 常求主佛功德法


「不思议劫」的意思是说时劫究竟有多少,不可以用心来思,亦不可以用言来议。说也说不完,究竟有多少,所以叫「不思议劫」。金刚幢菩萨说:「不思议劫修行道」,是赞叹诸佛菩萨用他们最大的忍耐心,来修行这种菩提觉道。我们衆生不管作甚麽事情,都犯五分钟热度的毛病,过了五分钟,就慢慢凉下来,如一般发心修行的佛教徒,修行了一个短短的时期,觉得没甚麽成就,就生了怀疑心,说修行没有甚麽好处,懈怠下来,甚麽放弃不信了、不修行了。而今听到金刚幢菩萨的赞叹,菩萨之所以能有成就,都是经过了不思议劫的修习,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勇猛精进,常常衣不离体,体不离衣,衣冠整齐的修行。衣,是指出家人身上披的袈裟。凡是剃除须发,割爱舍亲,发心终生遵守佛制,心受身持的男女,乃出世俗的家,为比丘、比丘尼。 必须先受沙弥戒,脱去俗服,着出家人的坏色服,披搭上五条一长一短的「五衣」。梵语「安陀会」,中国译名「中宿衣」。亦名「下衣」。又名「杂作衣」。凡执劳服役,外出路途往还,都着此衣。搭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自利)。无上福田衣(利他)。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发愿)。」经过两年以後,受比丘、比丘尼戒,即搭披七条衣,二长一短,梵语「郁多罗僧」,中译名「上着衣」,亦名「入衆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都是此衣。搭披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还有二十五条衣,梵语「僧伽黎」,中译名「主衣」,亦名「杂碎衣」。凡道重要地方应供,升座说法,当着此衣。 搭衣时有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後,再受出家菩萨戒,这时就完成了出家二衆的具足戒。这件衣——袈裟,不是普通人随便可以披搭的,必须受佛制的大戒,经由三师七证,登戒坛,代表佛授传的。所以出家修道的人,必须重视此衣。凡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就应该衣不离体,时刻披搭上袈裟。如果需要沐浴、入厕,即脱下好好整齐摺好,放在高处,或者挂在清净的地方。应该重视它,不可以脱下随便乱放活弃之於地。 出家人搭上这件衣,并不是贪着好看,或者贪庄严,或者以此作为一个佛教出家人的标记,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搭上此衣,就等於见佛一样,还要作如是观想:「我搭如来衣,入如来室,升如来座」。搭衣,并不是祗为形式而已,而是遵守佛的制度和规律。从前的出家人,本来是时刻搭衣,後来因为操作粗重农事杂务,感到不方便时就脱下。还有许多出家人的经济很困难,在当时作件袈裟也很不便宜,所以就特别爱惜,平时不搭。还有些人搭了短时间,认为麻烦,没有什麽意思,也不搭了。诸位!我们为什麽不想一想,我们不是天天吃饭,天天穿普通的衣服吗?为什麽佛的衣就不能天天穿呢?这是个错误的见解,尤其我们既已出家,就应该一擧一动都特别重视、遵守佛的制度规律,和佛教的传统。因为以上数种不成文的流习,就慢慢的形成了平时不搭衣的陋习,只有上殿、过堂(吃饭)、礼拜佛、诵经、作佛事。应供种种较为重要的场合,才搭上各自应搭的五衣、七衣、祖衣等。在印度因天气热,穿衣少,只须把袈裟向身上一披一围就可以。看在中国因气候不同,四季寒热常变化,身上穿的衣服、单挟棉,随气候而增减,在冬天每个人都是内外数件。搭上袈裟,衣不注意就滑落下来,有时行路甚至失落了也不知道。後来经过研究,才想出在两头用一环一扣的办法,使其扣牢固定,并把环扣装饰成为如意,取其美观而吉祥之意。不搭衣既成了习惯,见经常搭衣者反为怪异。我过去在香港时,偶尔外出也随和不搭衣,但在自己的道场,则衣不离体。自到美国来弘法以後,我则决心提倡衣不离体,恢复佛制,重视佛制。何况我们现在有没有从前的那些障碍,清凉国师曾说过两句话,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出家人遵从。他说:「身不蠲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这眞是至理之言。「身不蠲沙门之表」者,就是说的我们不应该有失沙门的仪表。「心不违如来之制」者,心中不可以稍有违背佛所立的制度。衣,又叫福田衣,我们出家人自己种福田,一方面也替衆生种福田。衆生见到出家人,就在出家人的身上求种福田,所以我们不能不常着上福田衣。至於出家人常穿的长衫短衣,衣领的形式不同於目前普通人的,这种衣领形式,是中国古时人所穿的样式。普通人的衣式常在改变,而中国出家人的衣衫,一直未曾改变。如果谨穿上长衫短褂,实不异於在家人。我们都是人,为什麽别人见了我们要礼拜,就因为我们是佛弟子。穿上佛制的福田衣。 金山寺的出家人,四衆弟子,都是衣不离体,这并不是我们故意标新立异,而是我们遵守佛制,重视沙门之表。这一向时天气特别炎热,有居士问我「为什麽这样热的天气,你们还要随时搭上袈裟呢?」既有此因缘,我乃顺便向诸位说一说「衣」的来源和区别,以及搭衣的功德和重要的意义。


每搭一次衣,就增加一次功德,而且受衆生、鬼神的恭敬。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圆满佛果,都是从不思议的时劫中,勇猛精进,坚固他的信心得来的。精进就是时时刻刻修行,身心都不马虎。坚固是不改变信仰的宗旨,从最初发心,认定了正确的目标,其间不受任何的诱惑,信心终不改变。如果修行一会就退心了,这样就会有障碍。心理一生怀疑,这也是障碍。所以信佛的人,一定要明白佛教的眞理,深信佛所说的教理是眞实无虚的。时刻身心精进,把信心常住在坚固的定力中,不要只在皮毛上用功夫,这样才能心无障碍。「为欲饶益群生类」:诸佛菩萨为什麽要发菩提心?为什麽要求无上道?他的目的,就是要饶益一切衆生,不管是人或者非人等,他都要利益他们。「为求诸佛功德法」;诸佛菩萨为了利益衆生,他必须先充实自己。 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像一个木匠,他想要把他的木工做好,雕琢得精致,就一定要有一套良好完备的工具。那麽菩萨想要饶益衆生,首先必要明白诸佛所修行的法门,圆满成就功德的道径要旨,依教勤修,求得通达无碍的智慧,所以说「常修诸佛功德法」。「求」也就是修。常常修诸佛的功德法,是说常常遵照诸佛成就功德的方法而修行。


调御世间无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洁


发心普救诸含识 彼能善入廻向藏


「调御」,调伏驾御的意思,「无等人」,是指这世间是无量无边,没有方法计算,没有可譬喩的这麽多的人。金刚幢菩萨说:我们一种衆生,都受到菩萨的「调御」。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对於那些难教、难调、难伏、难驾御的刚强衆生,他都能把他教化驯良,调伏安顺,使其心悦诚服,奉行教理,令一切衆生都发菩提心,能超出三界。菩萨想要调伏衆生,必先要调伏自己的身心,令自己的身没有杀盗淫,心没有贪瞋痴。这就是「甚明洁」,就是清洁。因为杀盗淫和贪瞋痴,都是身心上的染汚。菩萨修治他的身心,没有丝毫的染汚了,他的身意自然非常明净纯洁。所以他就能「发心普救诸含识」。菩萨发菩提心,普徧救护一切的蠢动含灵。「含识」,是指一切有情有识的,包括人和有生命的各种动物,都称为「含识」,又叫「衆生」。发菩提心的菩萨,将他所修积的善根功德,以平等心廻向给一切衆生,所谓「廻自向他,廻因向果,廻少向多,廻事向理,廻小向大」。所以说「彼能善入廻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 智慧聪达意清净


普救一切诸群生 其心堪忍不倾动


无论是勇猛,或是精进,都是应该拿出眞实的力量来,踏实去做,才能说得是「勇猛精进力具足」。修菩萨行的人,这两种力量是必须圆满具足,才能达成道果。智慧聪达是根据意清净而得的,有智慧的人,对於事理一定聪明通达无碍,因为他的心意里一定清净。菩萨力具足,慧具足,所以他发心行菩萨道,普徧救护一切群生。堪忍,就是堪能够忍受一切的境界。菩萨行菩萨道时,遇着任何境界,他都能忍耐、应付、决不会被境界所摇动,而有所改变的。


心善安住无与等 意常清净达欢悦


如是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菩萨的心,是善良的、慈悲的,经常安住在正法上,从不生一丝歪念。菩萨的心,没有任何人的心可与他等比。菩萨的意念中,也总是清净无染。因为他的心意清净。所以他有智慧。有智慧就不会受境界的影响,不会随便被境界所转。心胸旷达明智,就不会生烦恼,常常都是欢喜愉快的。菩萨为了救护一切衆生,精进勤勉修学无上佛道,这就譬如大地一样,他普徧容受一切万物,无一点分别心。普覆载一切万物,从不生怨劳心。


不为自身求快乐 但欲救护诸衆生


如是发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无碍地


菩萨发心修菩萨行和行菩萨道,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希望求得快乐享受,而是为了令一切衆生离苦得乐,救拔一切衆生出烦恼的生死苦海。菩萨因之发大慈大悲的心,普摄群生。菩萨度衆生的心,是平等的,他不选择好的先度,坏的後度,而是冤亲平等,不念旧恶,不辞辛劳,都视之如一子。菩萨把所度的衆生,教化他们了达诸法,使令人人都能入於无一切障碍的地方。安享眞乐。


十方一切诸世界 所有衆生皆摄受


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学诸廻向


十方是指东南西北、四隅、上下而言。十方中所有无法以数计的世界,在这些世界上又不知有多少种类的衆生人及非人等。菩萨对於这些衆生,他发心都要救度,祗要见到衆生在苦难中,他都要摄受教化他们。菩萨为要救拔那些衆生的缘故,他就你然要善於安住菩提心来修行菩提道。他依着前面经文所说的法门,谨严奉行,勤勤恳恳的修学各种的廻向法门。


修行布施大欣悦 护持净戒无所犯


勇猛精进心不动 廻向如来一切智


修菩萨行的菩萨,必须修六度万行。六度中第一度就是布施波罗蜜。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他随时都是生起特别欢喜的心情。他不但在修行布施时心里特别欢喜,在戒行方面,也是特别注意,随时随地,大小事上,他无不严谨守持,如护眼珠。令戒行清净如满月,丝毫不触犯、不染汚。所以菩萨「能护持净戒无所犯」。菩萨在修学佛道时,专诚一心,夙夜匪懈,勇猛勤修精进度波罗蜜。他已能了诸法实相,信心坚固而不会受外来的境界所转移,常常是如如不动。虽然心念不动,但菩萨仍然以所修的善根功德,常常为衆生来廻回,或者为菩提来廻向,或者为实相,离一切相这种道理来廻向,所以说「廻向如来一切智」。就是以所修的善根功德来廻向佛道,求佛的一切智慧,能圆满具足一切智慧,运用方便的法门,教化徧十方的衆生。


其心广大无边际 忍力安住不倾动


禅定甚深恒照了 智慧微妙离思议


菩萨以万物为身,以衆生为体,以法界为心,所以他「其心广大」得尽虚空、徧法界、无边无际。菩萨因为心量广大,能包涵万事万物,对於衆生对他不恭敬的行为,毫不怒恼,慈悲容忍,习以为常。他具足了忍耐的力量,安住於慈悲心上,成就忍辱波罗蜜,不会受荣辱的虚名而摇动。菩萨能化荣辱为常态,就是他的禅定功夫已达到甚深的程度了。因为其心能常在三昧中,就会有智慧的光明发出,这种光明常能照了诸法,明达诸法。菩萨修得的智慧,是微妙的,不可以心思言议。他的智慧般若常常现前,一切行事,都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 菩萨修十度万行,度度都是依智慧般若所完成。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净行


如是功德皆廻向 为欲安乐诸含识


修行十廻向法门的菩萨,他在十方各种不同的世界中,修治种种清净行法门,圆满具足。他将这样修积的功德,一概廻向一切衆生,廻向菩提,廻向实际。 因为菩萨想要安乐一切的含识,就是说要令一切衆生得到安乐。


大士勤修诸善业 无量无边不可数


如是悉以益衆生 令住难思无上智


大士是菩萨的另一称呼。修廻向行法门的菩萨,他恒常勤勉修积种种的善业。既能增长自己的善根,又能饶益衆生的事业,才是善业。菩萨勤修,是说他分秒的时间都不浪费,从不偸懒藉故懈怠。好像有些信衆,遇有些小事情,就籍此放下应做的功课,应该拜佛的不拜佛了,应该诵经的也不诵经了,这就不是勤修诸善业的行为,而且有点近乎偸懒的表现。勤修诸善业,不特在正规的时间内不松懈,就是在百忙中也要利用机会作善业。譬如有一次我们旅行,因时间的关系, 赶不到寺中的晚课。於是我们全车的人就在巴士上边走边做晚课,一切如仪,没有一点儿因陋就简的地方,也没有把时间空过,这就是勤修诸善业。如果把这时间用来打瞌睡,或说闲话,那就不是勤修诸善业,而是增长诸恶业了。善业要勤修就增多,恶业则随之减少。若不修行,善业就减少,相反地恶业就增长了。善业对於菩萨和衆生,同样是越多越好,多到无量无边充满虚空不可以数计。善业如是之多,并不是归为私有,应该以此善业功德,完全廻向给那些苦难的衆生, 利益诸群生,使令他们都能得到这种不可思议,最高无上的大智大慧。


普为一切衆生故 不思议劫处地狱


如是曾无厌退心 勇猛决定常廻向


菩萨发愿要普徧救拔一切受苦的衆生,他甚至在不可思议的长时劫中,即使常常处在地狱里代替衆生受苦,祗要衆生能得解脱,离苦得乐,他也是心愿的。菩萨代替衆生受种种苦痛,但他并没有因之生退心,并不曾稍生一点厌倦心,认为已为衆生尽到了心力,已经够了,不继续这种愿行了,菩萨决不如此。否则,怎能被称为菩萨心呢?不特不生退心,菩萨是越代衆生受苦,他越是勇猛精进,坚定信心,决定不移,一定要修此廻向法门。把他修积的善根功德,一点不保留的统统廻向於法界衆生。廻向实际,廻向无上菩提觉道。


不求色身香与味 亦不希求诸妙触


但为救度诸群生 常求无上最胜智


菩萨修学佛道,他并不是为了贪着五欲,而想追求色声香味触这五欲各种境界的享受,也不是希望求得五欲中触尘的各种奇妙感受。 菩萨都了解他们的虚妄,不会去贪着了。菩萨祗是为要救度一切受苦难的衆生, 才如是常常精进修习无上最胜的法门,愿得最胜的智慧。


智慧清净如虚空 修习无边大士行


如佛所行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学


智慧,是一个代表性的名词,他无相无礼,看不见、摸不着、拿不起,但在各个人的言语行为上就充分的、明显的表露出来,而且表现出来它的胜劣。这是说一般人的所谓世智。佛经上所说的智慧是不同的,是超过世智的,是眞智。不是意,也不是识。这种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是本有的,与生俱来的,可惜就因为被无明遮着了。好像一面镜子,本来是光明透澈的,如今上面积上很厚的尘埃,甚麽也照不见了。镜子就如我们具生的智慧,尘垢使它不清净、不光明了。应该用点功夫,把镜子上染的尘垢除掉,令其恢复清净、光明。尘垢就是无明,无明这个东西也是无形无相,它能使令人生出无谓的思想,表现种种恶劣的言行,你见到那些无理可喩的人事,就可以看到无明的相状了。假若能除去无明,智慧就现前了。智慧是由清净中生起的,它之不同於世智,就是世智常夹有染汚的成份。但修学佛道而生起的智慧,是清净无垢,是广大无边的。因为清净的智慧,决不会使令人对任何事有执着的偏见,有我所的独夫之见,所以说智慧如虚空。虚空是没有边际,没有一点空相的,空要空得离一切相。 我们本有的清净智慧就是这样,也是没有一切相。镜子是个譬喩,并不说智慧就完全同镜子一样。菩萨他怎麽会有清净如虚空的智慧呢?因为他修习了无边那麽多的功德。以及他修学了菩萨(大士)所应修行的无边大行门,和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所修行的法门。菩萨(彼人)就像这样恒常不懈地修学菩萨行,及诸佛的行门,所以他能得有清净如虚空的智慧。


大士游行诸世界 悉能安隐诸群生


普使一切皆欢喜 修菩萨行无厌足


菩萨(大士)的神通妙用,任运自在,他分身无数,到十方每一个世界中去,教化衆生,救度衆生出离苦海。菩萨游行诸世界时,不是去旅行,也不是去观光,而是去饶益衆生,令受苦难的衆生得到安乐,令他们都安隐生活於佛光普照之下。普徧令一切衆生所求皆遂,随心满愿,皆大欢喜。为什麽人人都有烦恼呢?就因为所求的事常常失望,即是求不得苦,所以不快乐。菩萨修菩萨行,发愿普使一切衆生皆欢喜,这就是他修行的目的。菩萨当他达到了修行的目的後,是不是就心满意足,就此倦息呢?菩萨没有这种思想,他随时都愿意修菩萨行,从不自满和厌倦,因为修积善根功德,是越多越好,所以他没有停顿休息的时候。当年世尊住世时,常为老比丘穿针、做衣,又为病比丘送汤药,打扫寮房,弟子们见了问世尊说:「你的功德已无量,为什麽还要在衆生身上做功德呢」?佛囘答弟子说:「功德还怕多吗,越多越好,以此功德廻向给一切功德不足的修行者,和受苦的衆生,不是很好吗!」


除灭一切诸心毒 思惟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衆生得离苦


心毒,就是贪心、瞋心、痴心、骄傲心、自私心、障碍他人修道的心,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毒。修行菩萨道的人,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些内心的毒除净。这当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既知道这些心毒是阻碍我们向善的绊脚石,我们决不能因为难做就放弃不做,不学佛了,不修道了,不向善了呢。不!不容易做到的事,我们一定也要去做,慢慢的一点一点把这些绊脚石移开,不增加只减少,终有一天会把这些心毒除净。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就立志必须把心中的一切心毒除灭乾净。他不贪、也不瞋、也不骄傲、也不妒嫉障碍其他的人。 总而言之,祗做有利益於衆生的事,对於有利於自己的事,从不费脑筋去想它。我们学修佛道的人,应该学菩萨这种只知利他不知利己的精神。菩萨一心所想的,就是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他才能把一切心毒除灭乾净。如果心中还有一点疲厌和满足的思想,就是还没有把心毒去净,心中不免总有一个我见邪见存在,有时觉得人人不如我,好强好胜,事事表示有聪明才智,处处显现超过别人,无论如何我总要第一。这种念头也是心毒。菩萨修行的涵养功夫,像这一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还有一点心毒呢?我们学修佛道的人,自己反躬自问,有否这些毛病,如果有的话,赶快把它慢慢改掉,改变这种毒素,成一种清凉的良剂,勤习清净的法门,不要再在心中存留余毒。菩萨从诸佛闻法,然後自己思惟诸法,了达诸法实相,修习成就最上的智慧。倘若能修得最上的眞正智慧,那还怕不如人,自然就会超过所有的人,自然会在一切衆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了。假如本来没有智慧而又很愚痴,就是总怕人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有智慧,勉强好强逞能、好勇斗狠、那也徒然表现愚痴的作风而已。


思惟修习,就是修习禅定,能常修习禅定,可以获得最高无上的智慧。菩萨修习诸种法门,他并不是为了自己想求得某种境界的安乐,而发心修菩萨行。他的愿心是希望一切衆生都能离苦得乐。若一切衆生能离苦得乐,就是要他永远在地狱中受极苦,他也心甘情愿、乐意而为。菩萨是为饶益衆生而修行,但愿衆生得离苦。不特菩萨是只为利他而修行,就是任何修学佛道的人,不论凡夫俗子,当你一发心修行时,就立下大愿,为利益一切衆生,勤修梵行,不论甚麽事情也不为自己求取安乐,满足私欲。甚至发愿修苦行,也不要想到我修苦行,是为的想很快开悟、证道。这样妄想早日开悟,也是贪心。把这些「贪瞋痴」的心都没有了,没有这一切愚痴的行为了,本来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自然也得到眞正的快乐。眞正的快乐,就是出生眞正智慧之本源。有了眞快乐,眞智慧後,心中就立刻想到,我勤修诸法,求得最上的智慧,但愿一切衆生也都能有此最上智慧。要这样廻向,不要单单为自己作想,认为我曾为衆生做了如何的功,我曾立了甚麽德,我有怎样的能办事,充满了自我,完全是一片愚痴思想。我希望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事,糊涂人赶快学做明白事。所以我们都应该从糊涂的路上走到明白的路上来,再不要老在糊涂的「无明」洞中挨着,做那些愚痴的妄想梦。


此人廻向得究竟 心常清净离衆毒


三世如来所付嘱 住於无上大法城


此人——修廻向法门的这位菩萨。他修得了眞智实慧,圆融究竟的智慧,因为他的心意经常是清净的,没有一点的染汚念头。他已舍离了一切的贪瞋痴骄慢嫉妒等,种种障碍道心的衆毒。这位行菩萨道的菩萨,他已曾受过去世诸佛的付嘱,正受着现在诸佛的付嘱,还应当受未来诸佛的付嘱。诸佛付嘱他时说:「善男子!你眞是位最完善的人。我把未来受苦的衆生都交给你了,希望你能如法教化他们,使他们离苦得乐,早成佛道」。达到如是境界的菩萨,他修持上的成就,等於安住在无上大法的城堡中,後进的菩萨是不能相比的。


未曾染着於诸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尽廻向


修廻向行门的菩萨,他的三业早已清净,再不曾染着一切的色尘,以及受尘等都不会染着。他见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他已明了诸法实相,所以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的心境已经永远超出了三界——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再也不会为三界中的五欲所迷惑。 除非他随愿受生,来三界教化衆生, 他也不会留恋三界的五欲之乐。菩萨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功德,毫不保留的完全廻向给十方一切衆生,廻向给菩提,廻向给实际。


佛所知见诸衆生 尽皆摄取无有余


誓愿皆令得解脱 为彼修行大欢喜


赞佛偈中的第三句说:「世间所有我尽见」,即能都见,当然也尽知了,那还会有佛看不见的衆生,不知道的秘密事呢?衆生都生存在佛的法身里边,(佛的法身充满虚空)。那麽佛自然就都知见这一切衆生的心行,何况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佛所见到的衆生,都是与他有法缘的,所以他都摄取,广度群蒙,平等教化,不令有一个剩余的。修菩萨行的菩萨,他也是遵照佛行道的方法,凡是知道或见到的衆生,也是尽皆摄取,不令有剩余。并且发大誓愿,将所摄取的衆生,尽心竭力的教化,要令那些衆生都得到解脱。菩萨为了衆生,发心修行,甘心代衆生受苦,一切不为自己的利乐作想,他不愿衆生受苦,希望衆生受到他的饶益,而离苦得乐,皆大欢喜,如此就达到了他发心修行的目的。诸位善士!世间上有一种人,专门贪图虚名假好,终日到处行假仁假义的事,逢人自我吹嘘一番,就希望受人的赞叹,得一个好听的虚名。如果本身没有做到眞正有仁有义的事,没有言行一致的行为表现,用尽心机博得一个好听的假名,那又有甚麽用呢?极令你很高明,善於弄玄虚,会做沽名钓誉的事,能把世上的人的耳目都蒙蔽了,甚至有智慧的明眼人也能被骗过来,试问自己有没有被骗呢?如果良知尚存的话,午夜扪心自问,心中愧不愧呢?自己可曾觉得费尽心机挣来的这一个虚名,图谋的一个假好,究竟为的什麽?有什麽作用?那又为什麽不事事往眞的方面去做呢?难道虚名假好在自性上能助你开大悟,得大智慧吗!我想不会的。其实你越贪虚名,越图假好,越是不会开悟,越是糊涂,将来恐怕只会开一点小「诳花」,根本不会结一个果实的。因为你总是贪求虚名假好,怎会有个眞实的结果!诸位善士!希望能听到我这一段开示,都赶快把这种虚荣心撇掉,不要再沉迷在虚妄的梦幻中了!虚诳的言行,再怎样高明,终会败露,那有眞实诚恳对人处事来得受用呢。眞实的受用可使你时时刻刻心安理得,欢欢喜喜,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一点烦恼。假设有时被人骂几句,也很好。或者被人打几下,也不在乎。任人怎样对待,就是拿把刀来杀了我,也是欢欢喜喜的不生一点恐惧。如此,是多自在,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任何可生的贪心,没有一个人可使我生起瞋念,没有一件事可令我发生愚痴的思想。倘若为人能达到这步程度,才是眞正的坦荡荡,安隐眞乐。反之;成天打妄想,心中老盘算一些鬼主意,这个鬼就总住在肚里,上上下下,跑来跑去,在五脏殿中耍把戱,弄得神魂不安而常戚戚了。所以我希望诸位为人处事,一点要往眞实的方向去做。脚踏实地,一切不要光为自己作想。处处不忘为衆生,善根功德尽量廻向给衆生,这样,衆生欢喜,自己欢喜,於是皆大欢喜。菩萨发大誓愿,修苦行,为的是饶益一切衆生,为的就是能得皆大欢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广大无与等


离痴正念常寂然 一切诸业皆清净


菩萨修廻向法门,他的心念,常常都安住在廻向法门上用功。把修积的功德,尽都廻向给衆生,廻向给菩提,廻向给实际。因为他常为衆生修行种种善根,所以他得到的智慧是广大的,没有人能比这位修廻向法门的菩萨的智慧更大了。菩萨的智慧广大,是他已破除了一切「无明」,没有了执着,离开了一切障碍,所以他的正念常能现前。现前的这种正念,它是「寂然」的。正念就是「无念」,无念也就是「正念」。如果有念,就不能「常寂然」了。常寂然就是「无念」,就是「正念」。因为没有了「念」,又那会有「业」呢?一切的善业恶业都清净了,就都等於没有了。这里所说「诸业清净」,是指的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怎样会三业都清净呢?就因为无念。所以说:「无心无念福无边,思欲杂念是罪愆」「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是眞富贵,私欲断尽是眞福田。」「无念」就是「清净」,就是三业没有染汚了。


彼着菩萨处於世  不着内外一切法


如风无碍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复然


「彼诸菩萨」,是说那一些修廻向法门的大菩萨,他们居住在这个世界上,是不会执着於内法和外法的。内法,内面心意里不着於贪瞋痴,无明烦恼,和一切的习气,这些都清净了。外法,外边不着於色声香味触五尘,都不染着了。如像上面所说的内法心法,外边的色法,在菩萨的心目中,就像风在空中吹过,没有任何痕迹,也找不到一条风行的道路来。大士——菩萨修廻向法门,把修积善根功德都廻向给衆生,他不着相,不着内法和外法,他的慈悲平等心,就像风行在空中一样,没有痕迹。我们修学佛法的向道者,都应该学菩萨的用心,无所执着。


所有身业皆清净 一切语言无过失


心常归向於如来 能令诸佛悉欢喜


修廻向法门的菩萨,他的身业非常清净,因为他没有了杀盗淫的过恶。一切的语言,也不会有过失,所以口业也清净了,语业之所以清净,是他绝对不讲是讲非,不说谁对谁不对。不东说西说,传播那些无谓的话,语言就没有了过失。菩萨心中祗有佛,一心归命,唯求佛道,发大乘心,饶益衆生,意业也清净。三业清净,恳切至诚归向如来,所以能令十方诸佛悉皆欢喜。


十方无量诸国土 所有佛处皆往诣


於中覩见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赡奉


所有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那麽多的国土,不管那一方的世界,无论那一个国土,祗要有佛在那住世,在那儿教化衆生,这位修廻向法门的菩萨,他一定到那儿去。他所见到的诸佛,没有一位他不亲近供养,恭敬承事的。


心常亲近离诸失 普入世间无所畏


已住如来无上道 复为三有大法池


修廻向法门的菩萨,他的心经常时清净的,因为他已远离了种种过失,所以能普徧到任何世界中去教化衆生。菩萨已没有贪求一切的欲念,更没有名闻利养的虚荣心,他一心祗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信心、恭敬心、慈愍心,所以他勇往直前,无所怖畏,不怕艰苦困难。 这种无畏的精神力量,乃是从菩萨已能了达佛的无上正道,能安住於诸佛所说的正法,坚固的正念所发的力量。菩萨其心已安住於佛的无上道,其身常住在佛的道场中,修学佛道,修佛所行的行门,所以能避免一切困难,摧灭一切外道的扰乱。菩萨更要做三界中的大法池, 令三界中的衆生,在大法池中洗净身心的无明烦恼,学习佛法,得到法喜,得到眞正的安乐。


精勤观察一切法 随顺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眞实理 得入甚深无诤处


「事欲求精,须用苦功,工夫既到,默识心通」。这四句话的意思这说:无论你想甚麽事,或者手做一件事,总希望成功,圆满达到目的,而且结果特别好,受人称赞你精明强干,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想得到这种荣誉,就要专心致志的去做,所以须用苦功。要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的下心去研究。工夫达到了,不须要人来解说,你就自然豁然贯通,默默中就明白了。假若你不下苦功,想要懂得,想明白就不容易。好像读书,能够多读,博览与所研究的学科有关系的参考书;久而久之,在理论方面,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书读得少了,理论有时就弄不通。所以要精进勤勉,思惟观察,才能达到治学做事的圆满目的。如想修学佛法,也同样要用苦功,要精勤。这个精,时之细密处,要在极精细的地方下功夫,仔细观察、思惟、特别注意,不要忽略了最细微地方。 微尘很细很小,集多了就可以成一个山,所以研究佛法应该研究微细之处,观察那微细之处,应该勤奋不懈,精益求精,妙中寻妙,观察诸法的实相,寻求诸法的眞理。随顺诸法的本体,思惟诸法的大用。「有」就是「妙」,「非有」就是「眞空」。思惟「眞空妙有」的道理,研求他互不有碍的妙用,在法界中所显现出的圆融无碍事实。由此明白了「眞空不空,妙有非有,眞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眞空」。这种道理其中包含着无上的妙理,如能明白这种道理,就可趣向於眞实的道理。把眞实的道理明白了,这时你就明白清净的本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这个法,就是无诤处。无有诤论的法,为什麽没有诤论,因为它是绝对的,不是对待的,这种法就是法的本体。法的本体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这种法是无诤论的。明白了这无上甚深微妙法,就可以「得入甚深无诤处」。


以此修成坚固道 一切衆生莫能坏


善能了达诸法性 普於三世无所着


菩萨修行的境界,已得入甚深无诤之处,了达诸法寂灭之相,知非言诠,悟此妙理,修成坚固道心,成就了圆满的道业。这样的修行功夫,是从天天修,时时刻刻修,恒常不断中,才能成就的坚固道业。 普通的人,看起来修行的六衆弟子实在不少,为什麽成佛的人不见一个呢?不要说成佛,就连证果,甚至开五眼六通的人也少见,这就因为这些人中,多数是修一天,就要休息十天;再修一天,又要休息十天,所修的比所丢的还要多,那怎能成佛?怎能证果得道?譬如一架明镜,如果时时勤拂拭,永远保持它的明洁,就可以「事来则映,事去则净」,照了一切,而本体无心。如果把它放在那儿,总不去擦乾净,让尘土一天比一天积得多,堆得厚,时间久了甚麽东西来了也不会显现出来。这就是譬喩我们的习气和烦恼无明,遮盖了我们的自性, 有一生知道修行,等到来生又被五欲所迷,忘了修行。这就好像明镜被尘土封上一样。再想到要修行,就像拭乾净镜上的尘垢。等到没有尘垢了,恢复了光明,则能照了一切事物。我们人的本性上如除了无明闇障,就显出了智慧光明。要除掉无明烦恼的遮盖,唯有修行才能破无明显法性。现在我们能够见着佛,听到了佛法,又遇到了善知识——僧,就应该赶快用功修行,以求了脱生死。不要再因循自误,不要以为我老了,来生早修。要知道修行是在发心,不在乎老幼贫富贵贱。现在是人身,以人身修行为最得力,如果不修行,能否来生还保持人身?所以要乘此人身时赶快发心修行。等来等去,修一生,又十生不修,无明习气才这样重。如能发愿生生世世修行,天天用功不懈,就像那架明镜,常常保持它没有尘土,光亮明洁。人的本有智慧也就是如此,能时时现前。这种现前的智慧光明,就是坚固道,它只有日日增长,绝不会退转的。修行的行者,成就了坚固道,智慧的光明领导着行菩萨道,令他没有怖畏之心。不要说一切衆生不能障碍他,就是天魔外道也没有办法来破坏他行事的。菩萨他已证得了最高的智慧光明,已能了达诸法的本来体性。普徧深入三个世际——过去、现在、未来,在这三个世际中,所见所闻,没有一事一物,曾令他生起执着的心意。没有了执着,因为菩萨此时已证得了二空——人空法空。


如是廻向到彼岸 普使群生离衆垢


永离一切诸所依 得入究竟无依处


菩萨修积这种善根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好像他所修的廻向法门的方法,一一廻向衆生,廻向菩提、廻向实际。圆满廻向的功德, 到达湼盘的彼岸。菩萨自己到达彼岸,他并未舍弃衆生自证菩提,同样的他也普徧令一切衆生脱离了所有尘垢,使令一切衆生也现出本来的智慧光明,永远离开一切所依赖的,得能进入眞正、究竟、自由自在的解脱境界,无所依赖的地方。


一切衆生语言道 随其种类各差别


菩萨悉能分别说 而心无着无所碍


法界中的衆生,不光祗是人类才有语言,飞禽走兽虫蚁,所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只要是能蠕动的,有生命的,牠都有传达意思的方法,等如人类的语言文字来作传达的作用。菩萨对各种不同种类的衆生,他们各有不同的语言。菩萨都能分别了解,他不用学习各种类别的语文,但都懂得运用,如人类各国的语文,他都能无师自通。 甚至鸟语、兽语,「无入而不自得焉。」没有那一类、那一种的衆生的语言,他不是运用自如的。随到那一类衆生中,他都会说牠们的话而能融洽自得,因为菩萨已得语言三昧的缘故。再者,菩萨的心,无有所着,他不会想到我是人,你是畜生,就生轻视心,不论是那一类, 对所有一切衆生,他都以佛眼视之,因为凡是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是而心无着,就不会有所障碍的。


菩萨如是修廻向 功德方便不可说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诸佛皆称叹


修廻向法门的大菩萨,他把所修积的善根功德,不论巨细,毫不保留的廻向给一切衆生,廻向无上菩提,廻向诸法实际。这种善根功德所修的方便法门,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说不可说那麽的微妙。 菩萨成就了如是的功德,在十方世界中,应得了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 而说:「善男子!善哉!善哉!你是十方诸佛的一位使者,也是受十方诸佛所护念的一位大菩萨!」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不坏廻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廻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於去来今诸如来所,得不坏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於诸菩萨,乃至初发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坏信。誓修一切菩萨善根无疲厌故。於一切佛法,得不坏信。发深志乐故。於一切佛教,得不坏信。守护住持故。於一切衆生,得不坏信。慈眼等观善根廻向普利益故。


金刚幢菩萨讲完了第一回向之後,接着讲第二回向。诸位佛的弟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云何」是对大衆的征询之词,用普通的语气来说,就是「甚麽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不可破坏的回向行门呢?」在疏钞上解释「不坏」二字,说:「观一切法,但有名有用,这是在事上。念念不住,刹那无常,所以称为不坏,这是理不坏。知善根廻向,都能通事事无碍,才是眞不坏」。金刚幢菩萨提出了这一个问题以後,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不坏回向行门的大菩萨,他是在过去的佛所,未来的佛所,和现在的佛所,三世诸佛的道所,听闻诸佛所说的诸法,如理修行,得到了如金刚般的坚固信心,永远不会被任何天魔外道所能破坏他的信心。当他在十方世诸佛的道场,他对每位佛都能尽心竭力,恭敬侍奉心悦诚服的承事供养,所以他能有深厚的善根,这也是他的信心坚固不受外力破坏的原因。再者,他不特对诸佛有如此的诚心信受,就是对於所有的菩萨,甚至对那些能於最初发一念菩提心的人,他都同样生恭敬心。菩萨包括声闻缘觉诸二乘圣者,以及一切衆生,已发心的今发心的。修不坏回向行的大菩萨,他的希望,惟有能求得一切的智慧,得到不会被任何境界所破坏的坚固信念之心。所以他发大誓愿,一定要修习一切菩萨所修的种种善根,他永不疲倦,永不厌乏。昼夜匪解,精进勤修善根,积具功德,这也是菩萨能得到不坏信的原因。菩萨对於一切佛法,之所以能得到不被破坏的坚固信心,其原因在菩萨能发大菩提心,志在求一切法乐的至上愿力。菩萨对於诸佛的教理,眞实了达,也能守护,住持诸佛的正法,所以能得到不坏的坚固修行。菩萨对於一切衆生,他也有不怀疑,不厌恶,不弃舍的信心,他认为没有十恶不赦的衆生,他怜愍衆生无智,被无明纒绕,所以他用慈悲的心肠,平等观察一切衆生的善根,来为衆生回向,因为要普徧利益所有衆生的缘故。


於一切白净法,得不坏信。普集无边诸善根故。於一切菩萨廻向道,得不坏信。满足殊胜诸欲解故。於一切菩萨法师,得不坏信。於诸菩萨起佛想故。於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坏信。深信诸佛难思议故。於一切菩萨善巧方便行,得不坏信。摄取种种无量无数行境界故。


白净法:就是清净法。菩萨对於清净无染的佛法,他已得到不会受任何外力所破坏的信根,是因他能普徧积聚种种不计其数的善根的缘故。他又对於诸先进的菩萨们,所已修成就的回向法门的道理,也得到了深信不疑的不坏信念。这是因为他能够了解回向法门的殊胜,能够满足他所希求的欲望。他对於那些行菩萨道的菩萨法师,他也非常尊敬,信仰不移,得到了不坏的信根。因为对那些菩萨法师,在他的心中,把他们想像到都是过去的佛,现在的佛,和未来的佛的缘故。诸佛都有可思议的自在神通,普通善根薄弱的凡夫,往往不相信,而生出许多怀疑来。可是这位修不坏信回向的菩萨,因为他有坚固的不坏正信之根,所以他深信诸佛都有不可思议的自在神通。他丝毫不怀疑,因为这不是平凡的人,可以用心来想像,或者用言语可以表达的。「自在神通」,是说不特有「神通」,更能任运自如,不受限制。不着意,遂心所欲的运用,才堪称「自在」。神通是从清净的的修持中得来的,它是为饶益衆生,必需要时,才善巧方便来运用,而不是拿来眩惑人的。菩萨对於诸位行菩萨道的菩萨们,他们所行使的善巧方便法门,以及种种的示现,他也是深信不改的。菩萨为了广度衆生,有时也示现恶人,做坏事受制裁。菩萨他了知这种善巧方便,所以他不受某种境界而就改变信心。菩萨以他这种不坏信根,摄取种种无量无数的行门和一切的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不坏信时。於佛菩萨声闻独觉,若诸佛教,若诸衆生,如是等种种境界中,种诸善根,无量无边。令菩提心,转更增长。慈悲广大、平等观察。随顺修学诸佛所作。摄取一切清净善根,入眞实义。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诸功德,等观三世。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谨遵着如前面所说的种种道理,安住在不坏的信根中时,他对於十方诸佛、菩萨、二乘圣者声闻、独觉以及诸佛教,还有种种的衆生,他们所有各种不同的境界,菩萨在像上面所说的这些不同的境界里,行菩萨道,种无量无边那麽多的各种善根。他为的是能令自己的菩提心转更增长,一天一天的趣於圆满,同时也令一切衆生的菩提心转更增长。菩萨的慈悲心广大如法界,常用平等的心来观察法界中的衆生。随顺衆生的根性,修学诸佛所修的一切法门,做诸佛所做的功德。他也摄取所有一切的清净善根,因为要有清净的善根,才能入於眞实的义理中。修集福德的行门,就必须行普徧广大的布施,平等给予一切的衆生,惠泽均沾。菩萨修积如是种种功德,平等观察三世诸佛,及十方三世诸大菩萨也是这样修积善根功德,具足圆满。成就佛果的。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善根功德,廻向一切智。愿常见诸佛,亲近善友。 与诸菩萨,共同止住。


菩萨中的大菩萨,用他在各种境界中所种的善根,以及所修积的种种功德,完全回向一切的智慧和他所发的誓愿。希望常常见到十方诸佛,希望常常能遇到明眼的大善知识,希望常常能和诸大菩萨在一块儿同修共住。


念一切智,心无暂舍。受持佛教,勤加守护。教化成熟一切衆生。心常廻向出世之道。供养瞻侍一切法师。解了诸法,忆持不忘。修行大愿,悉使满足。


修不坏信回向法门的菩萨,希望求得一切智的愿心,甚麽时候都不会暂时忘记舍弃的。诸佛所说的道理,他都能领悟於心,持之於身,时时刻刻都是勤恳用心守护着。他在佛面前受得的教化,领悟的眞理,又用来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也都能心领神受,了达诸法,达到成熟的阶段。菩萨虽然一方面入世教化衆生,但他并未为世法所系,一方面心里常常记得修出世的清净法门,把修积的善根功德也回向出世的佛道。菩萨恭敬诸佛,同样也恭敬那些位代诸佛宣扬佛法的菩萨法师。他也亲近侍奉那些位菩萨法师,没有一点分别心和自视不凡的傲慢心。菩萨对於诸法都能明了通达无碍,照了诸法实相。对於经典,也都能记忆不忘,持之不倦。忆是不用看书,能一字不漏念出来。他修行他所发的大愿,希望都能圆满具足。菩萨所发的大愿,就是常说的四宏誓愿:(1)衆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 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大愿,包括了自利利他,圆满佛果。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菩萨道时,就是遵照这四大誓愿,不计时劫,不选地方,不择对像,不问收获,但祗耕耘。如是不怕艰苦的修积善根功德,终必成就菩提。这位修不坏信回向的大菩萨,也是恒常这样修行他的大愿,悉使满足。


菩萨如是积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长善根,思惟善根,系念善根,分别善根,爱乐善根,修习善根,安住善根。


菩萨像前面所说的方法,修习佛法,广种善根,普徧做教化度生济苦的功德,不计善事的大小,以积少成多,自粗而细,由浅至深的作法。他从不舍弃善事不做,犹如积聚微尘而成高山一样,所以说菩萨是从积集善根做起。积集的意思是本来没有,现在一点一点把它积聚成多。因为积聚多了善根,就可成就大的善根,所以要先「积集善根」,然後才能「成就善根」。成就了大的善根,就可增长一切的善根。因为善根日渐增长,当然它就日益茁壮了。增长善根和积集善根又有多少不同之理:积集是本来没有的,後来因为修善行,一点一点的积起来。增长是已经有了而且已很大,现在因为勤修善行,善根便更深厚。在本来已经很多很大的善业信根上,更增多了,故显得更壮大了。 要想增长善根,就必须常常思惟诸法。思惟就是修习禅定的功夫。定能生慧,修菩萨行的行者,修六度的功德,度度不能没有智慧来领导。 所以菩萨发心修行,时时不忘求无上智,就是需要智慧来领导万行。 因之菩萨要修禅定,要有思惟善根。思惟诸佛所说的诸法,诸法的眞理,实相,思惟诸佛所修的行门,思惟诸佛的功德。思惟与系念是有密切关系。系念就是不要忘记,把一切有意义的眞理正道,都深深印在脑海中,随时系念不忘,忘了也就不能思惟了。系念善根,要念兹在兹,像用一条绳子把它栓上似的。接接连连的把所有的善根聚起来,永远不中断,思惟系念种种善根。分别善根:这个分别,不是有好恶成见的分别心,而是斟酌善业的轻重缓急而言。菩萨用他的智慧来判断,那一件事应该先做,就赶快去做。比较不重要的,就慢慢再做,所以要能分别善根轻重。爱乐善根:菩萨的爱乐,也不是他私心的爱乐。菩萨所做所为,目的都是为衆生。菩萨观察衆生的爱乐,随顺衆生而修集善根,衆生爱乐的先修,次要的慢慢来修。这样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就是「爱乐善根」。衆生欢喜的,就是菩萨欢喜的。安住善根:菩萨修集种种善根,他整个的心念,常常观照在这些善根上,不令散失。思惟系念,勤修不懈。


菩萨摩诃萨如是积集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於念念中,见无量佛,如其所应,承事供养。


菩萨中的大菩萨,就像前面的经文所说,一点一点的修集所有种种善根之後,因这些善根功德, 得到胜报回向,然後依此胜报修菩萨行。在每一念中,念念都可以见到尽虚空徧法界无量的十方诸佛。如他所想要的,应该承事供养诸佛的,都能如愿亲近供养。


以阿僧祇寳,阿僧祇华,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盖,阿僧祇幢,阿僧祇旛,阿僧祇庄严具,阿僧祇给侍,阿僧祇涂饰地,阿僧祇涂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烧香。阿僧祇深信,阿僧祇爱乐,阿僧祇净心阿僧祇尊重阿僧祇赞叹,阿僧祇礼敬阿僧祇寳座,阿僧祇华座、阿僧祇香座,阿僧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金刚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寳缯座、阿僧祇寳色座、阿僧祇寳经行处、阿僧祇华经行处、阿僧祇香经行处、阿僧祇鬘经行处、阿僧祇衣经行处、阿僧祇寳间错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寳缯采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寳多罗树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寳栏楯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寳玲网弥覆经行处。 阿僧祇一切寳宫殿、阿僧祇一切华宫殿、阿僧祇一切香宫殿、阿僧祇一切鬘宫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宫殿、阿僧祇一切坚固妙香藏宫殿、阿僧祇一切金刚宫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宫殿。皆悉殊妙,出过诸天。


「阿僧祇」是印度的数目名字,是最大最极的,意思是无量数。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 这位修十回向中不坏回向的菩萨,他在念念之中能见到无量数的诸佛,如他所应,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他以无量数的寳物,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名华,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锦幔,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寳衣,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珍寳华盖,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寳幢,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寳旛,供养诸佛。以无量数的种种庄严具,供养诸佛。又以无量数的听慧伶俐俊彦之士,供养给诸佛作侍者,应承给使。又以无量数的上等美好的涂香脂油,供养诸佛,以作涂饰道场地面之用,使地面发出光亮、香气。又以无量数的名贵涂香,供养诸佛,涂於佛的身手。又以无量数的末香,各种名香合在一起的香,和梵烧在香炉中用的长香线香等,供养诸佛。菩萨用世上最好的物质供养诸佛,以最多的数量,一点不悭吝,竭诚供养,但他还觉得以物质供养,不够圆满。更以无量无边,不可言喩的至深信心,充满爱乐的情绪,清净无染的心意,无上诚意的尊重、心悦诚服的赞叹,五体投地的礼敬,随时谨愼肃穆,承事诸佛,供养诸佛。又以无量数的七寳做成的寳座,供养诸佛。如华座、香座。鬘座、栴檀座、衣座、金刚座、摩尼座、寳缯座、寳色座等。经行处是修行人在饭後散步的地方。跑香也叫经行,修行的道场,也叫经行处。又设计建筑各式各样,室内室外的散步地方。这种种经行处,如用各种寳石镶嵌的、名华排列的、充满香气的,寳鬘装饰的、彩衣陈列的、无量各种寳石间错镶嵌的、一切寳缯、彩色鲜艶夺目装饰的、各种寳多罗树,荫映蔽日、精工雕琢的七寳栏楯。还有用各式珍寳织成的铃网,弥覆於空中和花间树丛之上的。如是精心设计建造无量经行处,以供养诸佛经行时用。还有无量无数的上妙宫殿,如寳宫殿、华宫殿、香宫殿、鬘宫殿、栴檀宫殿、既坚固又有上妙名香藏之於内的宫殿、金刚宫殿、摩尼寳珠宫殿等。像这样种种的无上殊胜供养物品,供养诸佛,没有一样不是超过了诸天宫殿的庄严。


阿僧祇诸杂寳树。阿僧祇种种香树。阿僧祇诸寳衣树。阿僧祇诸音乐树。阿僧祇寳庄严具树。阿僧祇妙音声树。阿僧祇无厌寳树。阿僧祇寳缯彩树。阿僧祇寳璫树。阿僧祇一切华、香、幢、旛、盖所严饰树。如是等树,扶疎荫映。庄严宫殿。


菩萨又以无量数各种杂寳的树、种种的香树、不同的衣树、能奏音乐的树、各种珍寳庄严的树、还有可以发出美妙音声的树。又有用各色无量数珠寳,装饰在一片业林,令人见了,就生欢喜心的树。无量数彩色丝织品所庄严的树。还有无量用玉石做的璫环庄严树上,微风吹动,发微妙音的树。还有许多树上,装饰无量数的上妙香华、寳幢、寳旛、寳盖等等奇妙庄严之具。像这样无量数的衆寳装饰的许多树,每株树都发出光辉,互相照耀,灿烂夺目。枝叶茂盛,荫映蔽日。林林总总,葱葱翠翠,庄严着重重叠叠的宫殿,以之供养诸佛。


其诸宫殿,复有阿僧祇轩槛庄严。阿僧祇窗牖庄严。阿僧祇门闼庄严。阿僧祇楼阁庄严。阿僧祇半月庄严。阿僧祇帐庄严。阿僧祇金网,弥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帀普熏。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这重重叠叠、高耸云霄的瑰伟宫殿,里面的设计,布置眞是美轮美奂。有无量数的小房间——轩,有不计其数的九曲槛——栏干之类。 有无量数的大窗小窗——牖,有千门万户,通畅无阻。有层层重楼,无数精巧绣阁。又有无数的半月形的门户、窗、栏干、水池、花径、花圃等,点缀各处。又有无量数的各种针织刺绣的精致幔帐,张挂四处。又有无量数的金属网,弥覆於空间树上,庄严林间。又於处处用上好名香,普徧熏习,令人清心。又用无量数的天衣,敷布在地面上,如像现在王宫中铺的名贵地毯一样。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诸供养具,於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净心尊重,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恒不退转,无有休息。 一一如来灭度之後,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养。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前面所说的种种无量数的珍奇诸寳、香华幢旛鬘盖、宫殿楼阁等等,供养十方诸佛。他不是偶尔如是供养,而是在不可数说的时劫中,经常这样以他的清净心至诚尊重恭敬,丝毫不疏忽地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像这样恒久不变,念念相续,无有退转。精进修学,也不曾感到疲倦,而是常精进不想休息。 菩萨供养现佛是这样的虔诚,等到诸佛一位一位的入湼盘之後,所有佛的舍利,菩萨也是像供养现佛一样的恭敬来供养。


为令一切衆生生净信故。一切衆生摄善根故。一切衆生离诸苦故。一切衆生广大解故。一切衆生以大庄严而庄严故。无量庄严而庄严故。 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诸佛兴,难可値故。满足如来无量力故。庄严供养佛塔庙故。住持一切诸佛法故。如是供养现在诸佛、及灭度後所有舍利。其诸供养於阿僧祇劫,说不可尽。


菩萨修不坏廻向的法门时,在无量劫中,恒常以无量的上妙供养具供养诸佛,将修积的善根,悉皆回向衆生。为的是希望衆生得到法益,能生起清净的信心,能够摄受善根。不仅自己所修的善根,也能摄受那些少善根的衆生,和那些徘徊在善恶之间、可善可恶的衆生,令他们皆接受度化,转变为纯善业的衆生。一切衆生领受了菩萨廻向利益,不忘所修的善根,日渐增多,永离诸苦,得到眞实的法乐。又可令一切衆生得到广大的智慧,能明了一切法,永远记得正道,勤修善根。又希望一切衆生能发大菩提心,修积善根,以此功德,来庄严道场和诸佛。用修积的善根功德,无量的庄严,庄严自己的善根,也庄严佛道。一切衆生所行所作,也希望他们能如理如法,得到圆满究竟。菩萨他知道诸佛出现於世,是难逢难遇的,所以他要勤修善根,希望能圆满具足有如佛一样的神力。因之,所以菩萨他要用修积的善根功德,庄严诸佛的道场,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以及诸佛的塔庙而修不坏廻向。也是为护持诸佛所说的正法能长久住世,而勤修不坏廻向。总之,菩萨修此不坏廻向。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一切衆生和护持佛法。菩萨像这样供养现在的十方诸佛,和佛灭度後所有的佛舍利。 这位修不坏廻向的大菩萨,他供养诸佛的功德,是穷劫也说不完的。 修不坏廻向法门的菩萨,是大菩萨才能修习的。也必须有相当功德行位的菩萨,才能发如是的心,才能以无量无边这麽多的殊胜供养,供养诸佛。像我们这些初发菩提心的四衆弟子,虽然不能有如是的供养, 来供养诸佛,我们也应该发大菩提心,广大的菩提心,供养十方诸佛。


如是修集无量功德,皆为成熟一切衆生,无有退转,无有休息,无有疲厌,无有执着,离诸心想。无有依止,永绝所依。远离於我,及以我所。如是法印,印诸业门。得法无生,住佛所住。观无生性,印诸境界。诸佛护念,发心廻向。


菩萨像前面所说的,修积一切不坏廻向善根功德。菩萨究竟为什要修不坏廻向呢?他的目的何在呢?菩萨为的要成为一切衆生,他的目的是要令一切衆生都得到解脱。因此他在修行的进程中,发大誓愿,勇猛精进,不怕艰苦,不畏困难,永远不生退转心,永远不懈怠,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会感到疲倦,永远不会生骄傲自满心。菩萨如此绵绵不休,锲而不舍,将所修积的功德廻向衆生,令衆生也能速早成熟善根功德。当菩萨廻向时,他是以平等心普徧的廻向,不着意於爱恶,不分别亲疏。他是离相、离执着、离心思忆念地廻向於所有的衆生。他无有依止,没有了需要依靠、依赖的思想和必要。因为菩萨已了达我空,所以他永远断绝了依靠的念头。没有了「我的」观念,也没有了一切属於我的自私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九大愿,就是恒顺衆生。为什麽要恒顺衆生呢?因为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他要圆满他的功德,成就他的菩提觉道,就必须在衆生身上生大悲心,以衆生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衆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发愿要救拔一切衆生出生死苦海,得究竟乐。菩萨为了要度衆生,常常不惜身入苦海,只要衆生能听他的教化。譬如有种刁狡的衆生对他说:「你要度我吗!那你就先跟我下地狱受苦,然後我就跟你出家。」菩萨为了要度这种刁狡的衆生,他毫不犹疑的就随顺他下地狱,甚至受极苦。终於感化了这刁狡的衆生,把他从地狱里接引出来,令他发菩提心,出家修道。这就是菩萨没有自己,随顺衆生,远离於我的作法。他不单没有我的主宰观念,连我所的执着也破除了。菩萨已然实实在在的通达了解诸法眞实道理。这种眞实的道理,就是妙法,他是不动不变的。好像元首的印玺,能处处事事都通行无碍。是可以证明为佛的正法,诸佛互相印可,心心相传的,才能称为法印。以此法印,印证种种的「业」所生起的不同因素,所得的业报就有不同的类别。菩萨到达这种境界时,他即了知法之所以无生的妙理,就是所谓的无生法忍。他的品位,已可住於佛所住的地方。也就是说他可以与佛平等,列入了佛数。菩萨观察诸法,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得的结果,深信诸法是无生的。以他所观察的结论,印证了诸法的眞实性,同时以诸法无生的道理,印证种种不同的境界。菩萨了诸佛如幻如化,身心泰然,三界来往,无贪欲系缚之苦。善巧方便,度衆生处一切苦厄。在这种阶段修行的菩萨, 都能得到十方诸佛的忆念与保护,和佛力加持。菩萨更加发心,以所修积的善根功德廻向衆生、廻向菩萨、廻向实际。


与诸法性,相应廻向。入无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廻向。舍离一切诸事想着,方便廻向。住於无量善巧廻向。永出一切诸有廻向。修行诸行, 不住於相善巧廻向。普摄一切善根廻向。普净一切菩萨诸行广大廻向。发无上菩提心廻向。与一切善根同住廻向。满足最上信解心廻向。


菩萨发心修廻向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方面:一者离相廻向;好像(1)能与诸法的眞实理性相应,就是可以相契合的理事廻向。(2) 能够入於无所作法,而可以成就所作的方便廻向。(3)把对一切事情的想和着,都离弃了,用种种方便随缘廻向。(4)安住在无量善巧中来廻向,就是有定力,有智慧,能不被境界所转,而可以很机智的转移境界的这种廻向。(5)永远出离一切诸有——就是令衆生永远脱离了三界,作这种廻向。(6)教化衆生修行各种法门,并令衆生知道不着於相的眞理,以善巧方便廻向。另一方面是随相廻向,如像普徧摄受一切衆生的善根的廻向。普徧能令一切菩萨所修的各种行门都清净,发大菩提心,以此能作广大无边的廻向。又发最高无上大菩提心的廻向。愿与一切衆生共同修积善根,永不退转,以此善根廻向衆生。希望圆满具足最上的坚固信心,深入经藏的理解心的廻向。菩萨以这两方面的修学善根功德,廻向给一切衆生,廻向给无上菩提觉道,廻向给实际眞理。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时,虽随生死,而不改变。求一切智,未曾退转。在於诸有,心无动乱,悉能度脱一切衆生。不染有为法,不失无碍智。菩萨行位,因缘无尽,世间诸法,无能变动。 具足清净诸波罗蜜,悉能成就一切智力。菩萨如是离诸痴暗,成菩提心。开示光明,增长净法。廻向胜道,具足衆行。


金刚幢菩萨讲不坏廻向法门修行的过程,讲到此地时,他为了提高法会中听衆的注意,就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们!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所修积的种种善根,作以上经文所说的廻向时,他的身体虽然随顺生死而生死,在生死的流转中,来去流转,但他的信念坚固,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始终不会改变他本来所发菩提心的志愿。菩萨救度衆生,就必须身入衆生之中,所以他要随衆生的生死而生死,不过菩萨他随生死之流,则与衆生的随生死波逐是不同的。衆生是随业力在生死之流之中沉沦,菩萨是乘愿力入生死之流救度衆生。所以他虽在苦中,不以为苦;虽在生死的流转中,而能不改变初衷,仍然在修行度衆之中,不断的求一切智慧。虽然因为度衆生受种种困扰磨难,他始终百折不屈,决不生退转心,再囘来到一切诸有的境界上的。这种卓绝的力量,乃是他的心念常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缘故。所以他能不为生死五欲所摇动,也不会被生死五欲所扰乱。菩萨虽在生死流转中,仍能籍着生死的苦海,把一切衆生度到彼岸,也不会染到世俗的有为法上,也没有失去圆融无碍的智慧。菩萨其所以能有此成就的原因,是他已然了达法性,语默动静,无一不能与法性相应,所以能随生死不变。以入无作,成所作故。求一切智慧就不会退转。能舍离诸想着,卽不为诸有所动。能度衆生,故知多运用善巧方便。已永出诸有,所以不会染到世俗的有为法上。修行不住於相,就能不失无碍的智慧。菩萨修行的果位,是有一定的等次,他的因缘则是无尽的,因为他普摄一切善根的缘故。世间上所有种种的五欲世事,都不能变动菩萨的心意了,因为他已普徧清净了他的大愿。菩萨具足圆满了一切清净到彼岸的法——波罗蜜,因为他曾发大菩提心,勤修十度万行。菩萨由於善根同住,具足十力,所以他能成就一切智慧之力。菩萨他像这样修积善根功德,就可以把一切的愚痴暗钝,都离弃了,消除了。成就了菩提心,开示一切光明智慧,增长一切的清净白法,廻向胜道。胜道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道,是最殊胜的正道,也是殊胜的人所修的圣道。具足衆行——卽万行,意谓把万行都修得圆满了,无一点欠缺,这样就可说是「具足衆行」。


以清净意,善能分别。了一切法,悉随心现。 知业如幻,业报如像。 因缘生法,悉皆如响。菩萨诸行,一切如影。出生无着清净法眼。见於无作广大境界。证寂灭性,了法无二。得法实相,具菩萨行。於一切相,皆无所着。善能修行同事诸业。於白净法,恒无废舍。离一切着,住无着行。


清净意:就是圣人的心意,圣人的思想。菩萨卽等於圣人。菩萨他以圣人的心意、思想,对於诸法明了透彻,清清楚楚,善於分别诸法实相。明白一切法,都是从心生起的,所以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佛为什麽说一切法,就因为衆生有一切心。假设没有那麽多的种种心,有何用说一切的法呢。由此可知法是随心所现。 华严经上的觉林菩萨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萨知人的心,能生一切法,如果没有心了,做个无心道人,一切法就寂灭了。这个心,它何时出去,你也不知。何时囘来,你也不知道。它到何处,你也不知道。古人形容这个心,有这样几句话,说的非常透彻,更值得人人警惕。他说:「三点如星布,弯勾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人为什麽会常常生烦恼?烦恼就是那些不正当、不清净的欲望和思想,我们叫他为「无明」。他的魔力很大,一发作起来,就把本有的清净心——智慧的光明遮盖了。没有了智慧光明,就被烦恼充满了身心,不知不觉的起惑造业,作出种种愚痴的罪业来。如果你能发菩提心,就可把无明破除了,烦恼便转为菩提了。这时,这个心就是清净的。清净意,也就是菩提心。我们常常说:你心里不要执着,因为执着就是烦恼。没有了执着,就是菩提。要怎样做才没有执着?放不下、看不破,这都是执着。一旦能放得下、看得破,而且很自在,这样就没有了执着,得到解脱。我们现在知道一切法皆随心现,不单一切法从心现出,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无一不是由心所现。修不坏廻向法门的菩萨,他觉悟了一切的业障如幻,但他仍然发忏悔心。 他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又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无」如能心不执着,甚麽罪也没有了。可惜凡夫就不能把心亡了,就不能看破放下,所以业障就如影随形,紧跟着人跑。「心亡最灭两俱空」——亡都亡失了,那还会有罪业可造呢!所以说两俱空,两者都没有了。「是则名为眞忏悔」。这就是「业如幻」。业报就像的「像」字,不是说眞的人像的「像」,而祗是一种影像而已。一切起惑造业受果报的事,仅如一种影像似的。这种境界,是站在菩萨的立场而言,因为菩萨已了悟诸法实相,他的智慧已达到这种境界。在我们凡夫来说,决不可有这种思想。在理事两方面,我们都没有到达解了诸法的程度,更谈不到修积善根功德深厚。故对於起惑造业受报,随时应该谨守心城,勿令放逸。「诸行如化」——所以一切的行为表现,善恶业果,也都好像魔术一样,变化出来,不是眞实,是因缘所生的。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卽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种因缘所生的法,好像一种东西发出的响声,既无形又无像,刹那消逝。菩萨所修的诸行,也不能把它看得太认眞,同样一切如幻如像如化如响,不必执着有所得。在这种不执着的自在心境中,久而久之,就能生出一种无着的清净法眼,所谓清净法眼,卽是清净智慧的别名。他能照了一切诸法的实相,他能见到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假以造作,因为一切的一切,他本来就是如此,尽虚空徧法界的境界亦是如此。菩萨了知法性,常是寂灭的。法性本一,没有差别,没有两个,所以说不二法门。菩萨通达实相的道理,证得了理体。又具足了菩萨所行的一切行门,六度万行,无有差池。功德圆满,对於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都没有执着了。诸位善士!你不妨想一想,如果你能对一切相都无所执着,那还有甚麽好烦恼的。不着相,放得下,就是不执着了,甚麽事也不会引起你的烦恼。你常在自如的境界中,自己清凉快乐,别人见了,也欢喜亲近你。那些烦恼多的人,终日处在愁城中,还事事迁怒於人,就因为他看不破一切相,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眞,执着我见,认贼作子,染苦为乐,不认识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妄的。菩萨他已破除了一切所着,故善能修行。如果凡夫能破除我执,就能同菩萨一样,修行种种的善业。菩萨修行,他是修清净法,勤修不懈,决不会浪费光阴,修修停停的,把修善行的事忘却了。他舍离了一切的执着,所以他是常住在无着无依的行门里。


菩萨如是善巧思惟,无有迷惑,不违诸法,不坏业因。明见眞实,善巧廻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业报,到达彼岸。智慧观察一切诸法,护神通智。诸业善根,无作而行,随心自在。


菩萨像这样子用他的善巧方便智慧,来思惟诸佛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了达诸法的实相,事事通达无碍了。他於是对任何事也没有疑惑。 凡处事接物,在他的心里,就像一面镜子似的,照了一切境界,所谓「事来则映,事去则净」。明镜它也是「物来则照,物去则无」。菩萨不迷惑於事理,也不违背一切诸法实相。语默动静,也不会把业的因破坏掉。业还是业,因还是因,这是菩萨已能明见眞实的道理的缘故。 同时他也知道如何运用智慧,善巧廻向一切所修的善根。菩萨明白诸法的自性,是清净、寂静的,是感而遂通的。一切的因缘业报,依智慧生出方便力,善巧运用,而才成就业报,才能达到圆满究竟的阶段,卽是到达湼盘彼岸。思惟观察诸法,不是用凡夫的意识可以能了达诸法实相的。而是需要用无着无依智慧之力,来观察一切诸法。所以就获得神通智慧。一切善业的善根,不必着意造作;换言之,就是没有目的,没有企图而作,自然修行这种的法门。菩萨他是随心自在修行,获得了如意自在的境界。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为欲度说一切衆生,不断佛种,永离魔业。见一切智,无有边际,信乐不舍。离世境界,断诸杂染。亦愿衆生得清净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获佛善根。永断一切诸魔事业。 以平等印,普印诸业。发心趣入一切种智,成就一切出世间法。


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修六度万行而积集的种种善根,像前面经文所说的,用种种方便的法门,善巧地作这样的廻向:廻向给衆生,廻向给菩提,廻向给实际。菩萨为什麽要作这些廻向呢?他为的是要度脱一切衆生,是希望衆生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并不是为自己有什麽好处。再者也是为的能不断佛的种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佛,永远离开天魔外道魔业的纒缚。能见到智慧的本体。卽是证得了眞实的智慧,智慧的本体是没有边际那麽广大,你要深信不疑有如是胜妙的智慧,就能乐於享用这种智慧,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不会轻於放弃又舍离世间上五欲的诱惑和断绝六根六尘的境界,没有了种种染汚世法,成就一切清凉的白法。菩萨自己得到如是的清净智,这并不是他修行的本怀,他更愿意一切衆生也得到这种清净智慧。菩萨行住坐卧, 在他心目中,不曾一时一刻舍弃过衆生,随时都与一切衆生同在,所以说「入深方便」。菩萨他所入的方便是甚深的,广大的,任运自如的方便。用这种方便法,自己已超出了三界。也能使令衆生超出三界。 出生死的法,就是超出衆生的情爱网,超出衆生的愚痴网,超出衆生的无明网,超出衆生的生死大网。这就称之为出生死法。要怎样去实行,才能出生死、证菩提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破除无明,破除烦恼。无明烦恼是生死的根本,这根本的来源,就是爱欲。要能把爱欲断灭了,身心自然得到了清净。事事能不动心,对七情能不动念,任何境界也不能动摇你。到此境界上,所谓「八风吹不动」,这时便可超出生死的大关,获得佛的善根,就可以成就佛的果位,永远断绝了一切诸魔的事业,再不会与魔为伴侣。诸位!我们生活在这世间上,多数人都是做了魔的眷属,所行所为,尽是魔事。种种的魔事——就是魔业,交织成为一个大网,把我们紧紧罩在里面,六道沉沦,而不自觉。所谓魔业,皆由一念的妄想。你如有一念的眞心,就成为菩提的道果。如今我们皈依了三寳,有的出家了,就超出了魔业的网,永断一切诸魔的事业。假设你不能超出三界,仍然在人天中流转,那还是免不了与魔王作眷属,互相往来,断不了魔事业。如果已经断绝诸魔事业,便得到了平等大智,了达诸法平等无二。以此平等大智的寳印,能印证一切的业,普徧印证所造的种种善业。发心,就是发大菩提心。趣入,就是要人去修行,依教奉行,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能趣入一切种智。如果你知而不行,就不会趣入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它能照了无明,照破无明。无明来时是个甚麽现象呢?凡是自我观念重,我见深的人,稍有拂意之事,心里就不高兴了,迁怒於人,周身热血沸腾,大发脾气,满心烦恼,这就是无明军在你身心中发动了攻势,像一把烈火,烧毁了功德林。这时唯有以修行的功夫,用智慧寳剑,才能斩无明军,扑灭烦恼的烈火。诸位可曾见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手中捧的一把寳剑,那就是智慧之剑,象徵着以智慧寳剑斩无明军。斩除了无明军,趣入了一切种智,然後才能成就一切出世间法。 否则,无明军将永远侵占了你的身心,没有快乐,只有烦恼,更谈不到得出世间的清凉法了。譬如我曾说过人都是魔王的眷属,我想一定 有人反对我这种说法。大家可以按下心仔细思惟一下,如果现在你想去拜佛,若稍停,心中就生起另一念头:「等一等!现在不去拜佛。或者想读读经,心中又一转念,不好意思,怕人说假用功。再想打打坐,修习正定,忽然又另起一念,修行究竟有什麽好?你看金山寺的那些男女出家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单,那样精进,也没见到有几个成了佛?」像这些现象,很多人曾经体验过。这种现象就是魔。魔就是常常与你讲道理,用说服主义拖着你向後转,软硬手段兼施,教你不吃亏,专占人的便宜。叫你多享受,不吃苦头,这都是引诱人的魔法。等你眞的照他所说去做,所谓作魔事,作魔业,造魔业,堕落受苦煎熬的时候,他就高兴得拍着掌哈哈大笑!这就是做魔王眷属的结果。你们可曾体验到,心中常常好像有两个人在那儿争论?一个说:「你出家吧!修行办道才是人生的正道。」另一个则说:「有钱有势,结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幸福,比出家修道更好。」这就是一位佛,一个魔,在你意念中互相争论。还有,好像有钱的人,本想多做点布施功德,但另一个念头就说:「你眞傻,把钱都布施了,自己想吃点好的也没有钱,想穿点好的钱也不够用,为什麽不多留点钱,买栋好房子,买部新式的汽车,一家人过的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吗?不要再布施了。」这都是魔在作怪,不让你精进修道,就希望你懒惰不精进,永作魔的眷属。这种现象,藏在心的深处;而一般人的心理,又多偏向物欲私有,所以不容易觉察到它是顚倒的。这个心,就是一个理欲的战争场。理,就是眞理;欲,就是爱欲。当你的思想趣向眞理时,爱欲就像一片乌云,立刻就将你的眞理之光遮盖。理欲就这样在人的内心交战,造成矛盾,把人的心情弄得坐立不安,精神恍惚,顚倒发狂,啼笑皆非,所以说这心就是「理欲的战场」。这心又是一个「阴阳交关处」。阴,是黑夜,就是魔。阳,是光明,就是佛。出家修道本来是条最好的路,是件最无上的好事,但多少人都被亲情所牵制,因循虚渡此生,等到眞能放下一切时,不是老迈了,就是将死了,眞实危机四伏!虽然如此,也祗是一念之差,一念善就是佛,一念恶就是魔,说人是魔王的眷属,又何尝不可说人是佛的眷属,菩萨的伴侣呢?祗要你心中常存善念,积种种的善根功德,就和佛菩萨常在一起了。这种道理很明显,但多被人忽略了。我们能常自仔细警策,多亲近善知识和闻法,处世接物,不违眞理正道,念念中不忘衆生,自然永断了诸魔业,成就一切出世间法。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不坏廻向。菩萨摩诃萨住此廻向时,得见一切无数诸佛。成就无量清净妙法。普於衆生,得平等心。於一切法,无有疑惑。一切诸佛神力所加。降伏衆魔,永离其业。成就生贵,满菩提心。得无碍智,不由他解。善能开阐一切法义。能随想力,入一切刹。普照衆生,悉使清净。菩萨摩诃萨以此不坏廻向之力,摄诸善根,如是廻向。


为什麽我要讲魔事、魔业,和人是魔的眷属呢?因为我现在正在讲不坏廻向。不坏廻向是不坏善根,但是要坏一切魔王和他的眷属。 金刚幢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讲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行六度万行时所修的第二不坏善根、不坏信心的廻向。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修行这个廻向法门的时候,其身心都安住廻向上,不稍疏忽。他专心致力於勤修善业,积集善根,故能常见十方三世无量那麽多的诸佛。


对於诸佛所说的无量清净妙法,都能通达,都修行圆满成就。对於衆生用慈悲心,普徧以平等的待遇,没有分别心,没有憎爱心,没有亲疏的成见,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善恶美丑,男女老幼,皆一视同仁。对於因缘业果,一切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等法,他已没有了疑惑,因为他已得到不坏信,所以信而不疑。因此之故,他能得到十方诸佛的神通力量。常常加被护持。 对於诸魔外道,他本着自己修持的定力,廻向功德的利益,和仰承诸佛的威力,能降服衆魔外道,永远离弃了魔事魔业,成就生贵住。生到法王家,圆满具足菩提道业,得到圆融无碍的大智慧。一切的一切, 都是自己明白了解的,是无师自通,因为菩萨已得了无碍智。否则, 怎能一切自解,不用他教呢?有些人一知半解,得了点皮毛,就自满起来,骄傲贡高,自以为我什麽都懂,不需要跟那一位善知识,也不必去亲近谁,我就是天生的土祖师,自己成就的佛菩萨。


前时,有个美国人来到庙上,自言已开悟,和中国的六祖一样。 於是我说:「那很好!」六祖圆寂了,别人还要偸他的头去供养,你现在是活的祖师,我借你的头来供养不是更好吗?」他一听说要借他的头供养,吓得站起来就跑了。像这种妄想的狂人,这世上不知有多少,眞实可怜愍者!不由他教而能自解,是必须证得了无碍智的。没有修到某种程度,没有证得无碍智,尽管自说我是老天爷、天王,那又有什麽用呢?只落个疯狂的名号而已。得到无碍智的行者,他是不识字、不看经本也能讲经。有关佛法的问题,他都能解答如流,令人满意。纵使没学果其他国的语言文字,他也能听能说,这才叫不由他解。前年还有一个加拿大的人,来到金山寺。他要我为他印证,他就是班禅喇嘛。这时他也不知道班禅是活着还是已死了,但他就这样招摇,到处对人自说是班禅活佛。而居然有人相信他,附和他,久而久之,弄得他自己也有些迷惑了,所以特别跑来求我印证。我说「好的,班禅是西藏人,如果你没有学藏文藏语,而能通达藏文藏语,我就为你印证。」他一听我这样说,也是不敢多留,随卽就走了,以後再也没有听见这位活佛的下落了。班禅喇嘛为西藏人奉为活佛,在他们的教里有转世的传说,历代都沿用这个规定。当这一代的活佛圆寂时, 他留传下来一定的信物。至於如何去寻找一代的活佛。是教外不可能知道的秘密。那有那样容易简单的事,随便就可以自称活佛,冒充班禅喇嘛,何况所寻访的是小孩不是成人。在这世间上,像这样莫名其妙的人,擧目皆是。我到美国以後,遇着了很多次。假设能开阐一切法的正义,对佛法确独具明眼,为人的气质,处处显的开朗豁达,平易近人,对人平等慈悲,不计日月,恒常如是——有这样的表现,方可算为开悟的人。反之,自以为是,而所表现的一切行为又恰相反,那算开的甚麽悟!


菩萨又能随自己的想力——观想的力量,任意到十方国土,在那儿现身,行菩萨道,教化衆生。普徧照顾衆生,令他们离染汚的环境,得到一切清净智慧。菩萨中的大菩萨,以此修不坏廻向法门的力量,摄受自己所有的善根,也摄一切衆生的善根,用这些善根,如前面所说的廻向,而廻向衆生,廻向菩提,廻向实际。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卽说颂言:


这时,金刚幢菩萨,仰承着十方诸佛、释迦文佛、和毗卢遮那佛,诸佛的大威神力,而普徧观察十方一切衆生的因缘,和法会的大衆,用偈颂的方式,把前面的长行,重复再说一遍,以便一切衆生更容易明白。


菩萨已得不坏意 修行一切诸善业


是故能令佛欢喜 智者以此而廻向


菩萨,是指的修不坏廻向的这位菩萨。这位菩萨「已」得。「已」得的「已」字,在中国字里有三个相彷佛的字样。如:「己、已、巳」,这三个字只有很少不同的地方,但意思则大不相同。 第一个读「几」, 是自己的意思,又是天干的第六位(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天干是中国古时用以计时的字,配合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计年号用。第二个读「以」,就是已经得到,已经过去的意思。第三个读「似」,如上午九时到十一时就叫「巳时」,是地支的第六位。这句偈颂说菩萨已得,说他已经得到了不坏的智慧。不坏的意思,一则善根廻向,皆通事事无碍。二则不会被天魔外道所破坏。菩萨已经得到了这种智慧。「修行一切诸善业」,这一句乃是解释第一句颂的。第一句颂是修不坏廻向的果,这一句就是因。因为修行一切的诸善业,所以能得到不坏的智慧。如小修诸善业,就得不到这种智慧。菩萨成就「不坏意」,实在是修诸善业功德的关系。「是故能令佛欢喜」的「是」字,是承上颂句,说: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菩萨能够令十方三世诸佛生大欢喜心,诸佛欢喜,菩萨欢喜,皆大欢喜。如果你、我、他任谁发心修此不坏廻向,行诸善业,得到不坏意,十方三世诸佛同样都会欢喜。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他用这不坏的善业善根所成就的不坏智慧,来廻向给衆生,廻向给菩提,廻向给实际。


供养无量无边佛 布施持戒伏诸根


为欲利益诸衆生 普使一切皆清净


修不坏廻向的这位菩萨,他所修的善业,是从供养无量无边诸佛的做起,在三寳前种诸善根。他又对衆生广行布施,所谓内财——头、目、脑、髓、皮、肉、筋、骨,如有衆生向他乞求,他没有一样不乐於施舍的,而无吝惜懊悔之心。外财——国、城、妻、子、七寳,凡是身外之物,他都能慷慨给予。还有法施——法施就是教化衆生,为衆生宣扬佛法,阐解法义,接引衆生皈依佛门,令衆生行八正道,普使衆生身心安乐,法喜充满。无畏施——衆生如有内忧外患,遭受厄难恐惧之时,菩萨不惜牺牲自己,在精神上,实际行为上,都能给予衆生一种安全之感,使令衆生如获一位依护者。菩萨又严持清净戒——戒是止恶防非。戒律分多种,普通受五戒,杀、盗、淫、妄、酒。受戒已後,有戒神保护,每一戒有五位戒神,倘若你犯了一戒,就少了五位戒神。如能在内心、外行为上都守着清净戒,那些戒神就永远保护着你,所以我们持戒要清净如满月,就像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缺。 布施、持戒都做到了,最重要的还要「伏诸根」,才能成就无上道,伏诸根,根是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把六根调伏,使它不乱驰。如眼欢喜美色,你要令他不受色尘所转,这就是调伏了眼根。耳欢喜听好听的声音,就要不令它受声尘所转,这就调伏了耳根。鼻能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被法尘所转,这样就调伏了诸根。达到这种程度,修习圣道,比较顺利。菩萨忍苦耐劳苦修,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想要利益诸衆生,希望能令一切衆生,普徧的得到清净智慧,恢复清净本原,妙眞如性。


一切上妙诸香华 无量差别胜衣服


寳盖及以庄严具 供养一切诸如来


菩萨供养十方诸佛的供养物品,吃的、用的、装饰道场的,没有一样不是上好的。 譬如供养香华,一定拿最名贵、稀有、颜色鲜艳、香味清幽的。衣裳服饰,无量无数各种式样,都是上好质料。差别的「差」字,有三种读音,三种意思,看它用在那儿,与上下文有关系,所以读音就不同,讲解也不同(1)读叉:两数相减的余数,叫差数。事情有错误,谓之差错。东西不同,谓之有差别。数目不够有欠缺,差一点儿。货物不精良,说太差。做事不努力,说太差劲。(2)读「雌」:形容东西部整齐,常说参差不齐,等级不同,谓之等差。(3)读「柴」字的阴平:叫一个人去做事,叫差遣。被人使唤的人,叫差役。代表公家出去办事时,叫出公差。中国字,常常有一字几个读音的,有语音有读音的区别。跟着读音,它的用法就不同,意思也有改变。这只是顺便浅浅的擧个显浅的例说说,如果想知道得多点,还要求详细,那最好是研究中国文字学,对文字的变化沿革、构造、用法,就更能详细了解。菩萨供养香华衣服之外,还供养许多寳盖、香盖、华盖、幔盖等等之外,及其他庄严道场用的装饰珍寳各物。菩萨用以上这些庄严物品,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如是供养於诸佛 无量无数难思劫


恭敬尊重常欢喜 未曾一念生疲厌


菩萨像前面所说的方法,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他并不是偶尔一两次,也不是高兴就供养,不高兴就算了。菩萨他根本不在时间上着眼,他是日日如是,年年如是供养。经过无量无数的大劫,他都是这样供养诸佛,恭敬诸佛,尊重承事诸佛,欢欢喜喜的亲近诸佛。虽经无量大劫,他也未曾一念生过疲厌的心。


专心想念於诸佛 一切世间大明灯


十方所有诸如来 靡不现前如目覩


这位修不坏廻向法门的菩萨,恒常是专一其心,思惟诸法之外,就只是观想思念於十方诸佛。因为十方诸佛,就是照明一切世间,驱除一切黑暗,使一切世间都光明,像一盏大光明之灯。菩萨修行达到了这种境界,能不动於身,十方三世的诸佛,随时都可以现在他的面前,不异於亲眼目覩。


不可思议无量劫 种种布施心无厌


百千万亿衆劫中 修诸善法悉如是


菩萨在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无量大劫以来,他总是没有间断的作种种布施。不计内财外财、法施、无畏施,他从没有生过吝惜心和厌倦心。他总是布施给人,绝没有想到要别人布施给他,或者希望得到如何的报酬。我们出家人接受别人的布施,固然不算非分,但也应该多少布施於人。出家人千万不要贪图利养,要学菩萨难舍能舍的布施精神,要有再多布施,也觉不够的思想。不要学贪心鬼,只想别人对他布施越多越好。菩萨在百千亿那麽长的时劫中,他修种种的善法, 都是这样的无厌足。善法是包括衆善奉行,布施当然是其中之一。


彼诸如来灭度已 供养舍利无厌足


悉以种种妙庄严 建立难思衆塔庙


菩萨所供养的诸佛,功德圆满具备了,行化的因缘已满便灭度,卽是入了湼盘。但菩萨供养诸佛的诚意仍不改变,供养诸佛的舍利亦如生佛,殷勤恭敬同样没有厌足的时候,依旧用种种最上好最奇妙的物品,尊重恭敬供养和庄严诸佛的舍利塔。「难思」,是不计较财力的困难和来源,也不考虑自己的力量能否达到目的,不计一切就勇往执行,以建立塔庙为己任,以宏扬佛教为家务。故说建立难思衆塔庙。


造立无等最胜形 寳藏净金威庄严


巍巍高大如山王 其数无量百千亿


菩萨发心建造的塔庙,其数量之多,其形式的殊胜,没有任何的塔庙可与他等比。他用种种的寳藏,最有价值的纯净金子,庄严粉饰塔庙的内外各地。塔庙的高广,巍巍然好像须弥山王似的。像这样的塔庙,并不是造了一个两个就算了,而是造了无量数的百千亿个。他看到甚麽地方没有塔,就造一个塔,甚麽地方没有庙,就起一座庙。


净心尊重供养已 复生欢喜利益意


不思议劫处世间 救护衆生令解脱


菩萨以他最清净的至诚心,尊重供养诸佛之後,随卽又生起一种欢喜心,和利益衆生的心。菩萨上恭敬诸佛,下化一切衆生,除这两种心意之外,再没有任何的心念,可以分占他的心思。菩萨修菩萨行,行菩萨道,於不可思议的时劫,他都与衆生同居处在这世间上。他并非贪图世间五欲之享乐,而是为要救护一切受苦难的衆生,希望这些衆生都脱离苦缚,而得到眞正自由自在的大乐。可是衆生对於菩萨的苦心,一点也不认识,不明白,不了解,不知以恩报德,故劳烦菩萨跟着衆生在六道中奔波。看起来菩萨没有知音同道,好像很不合算,但菩萨救护衆生的心,是永不疲厌,永不退转的。有许多人认为作菩萨太辛苦,不如作个鬼还好一点。你们可以考虑一下,究竟作那样好!


了知衆生皆妄想 於彼一切无分别


而能善别衆生根 普为群生作饶益


如果你有了作鬼比作菩萨好的思想,这就是愚痴的衆生的妄想。 作菩萨极令没有人了解,没有知己同道,他还是要作菩萨。那做鬼的,再有多少人认识他,再有多少的鬼知己同伴,他还是个鬼。菩萨明白世间上种种衆生皆是妄想所生出。衆生的意识,就是衆妄所成。衆生是从虚妄而生,有随虚妄而死。你看有的人,希望读个博士,成个专家,努力到差不多要成功了,忽然又死去。在生所学的,所明白的一切,死了就没有了。如果能再转得人身,又要从头学起。等於一块铁,投入洪炉中冶炼,炼来炼去,刚要炼好时,又死了。这就是比如衆生总在妄想中打滚,而妄想终归幻灭。虽然如此,菩萨对於衆生总不舍弃,他明白这些衆生都是妄想所成,所以他对衆生不生分别心。而且他能很清楚知道衆生的根性,针对着衆生的根性,用种种方便善巧的方法,教化、接引他们。根性已成熟者,就先度。还未达到成熟机缘者,就等一等再度。菩萨对於衆生不生分别亲疏爱恶的心,普徧为这些衆生作有利於他们的事。


菩萨修集诸功德 广大最胜无与比


了达体性悉非有 如是决定皆廻向


修不坏廻向的这位菩萨,他对於善业,不计大小都去做。所积的大小功德,久而久之,便无量无数,广大殊胜,没有其他的菩萨可以和他相比。菩萨明了通达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妄,没有体性,空无所有的。虽然如此,他仍然决定把所修积的善根功德,通通都廻向给法界衆生无上菩提,和廻向眞实的实际。


以最胜智观诸法 其中无有一法生


如是方便修廻向 功德无量不可尽


修不坏廻向法门的菩萨,以他最坚固、最殊胜的金刚智慧,来观察一切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等。菩萨观察了悟种种法,都是无生的,因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旣然是寂灭相,所以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恰到好处。那又为什麽还要修廻向法呢?为了教化衆生,启发衆生,引导衆生深入佛门,深信诸佛所说的一切正法,发菩提心,向最上圣道,而以种种的方便方法,修这廻向法门。虽然诸法是不生不灭,但所修的供德还是不会唐捐。换句话说,功德不会白费的。这种能把自己的功德廻向给法界衆生,令衆生得此利益,成就菩提的功德,较之只为自己不给别人的功德,其利益是无量不可穷尽的。


以是方便令心净 悉与一切如来等


此方便力不可尽 是故福报无尽极


菩萨修廻向,上面已经说过,这是方便法,是为引导衆生修学佛法,令衆生都能舍离染汚心,得到清净的心,能返本还原,显眞实法性,成就无上智。如果修行的境界能达到这程度,那麽,所证得的神通智慧,都可以和诸佛平等了,同诸佛同坐一佛座了。方便法门的力法,是无法度量的,无边无际不可穷尽的。因之,所得的福报,也是没有穷尽的时候。方便法,是藉种种因缘、利用种种言辞,擧种种譬喩为衆生演说诸法。


发起无上菩提心 一切世间无所依


普至十方诸世界 而於一切无所碍


修不坏廻向的菩萨,他所发的是无上的菩提道心,再没有比他所发的这种道心更高上了。一切世间上,衆生找不着可以依止的人和地方,唯有这位发大菩提心的菩萨,才是衆生的眞正皈依处。菩萨行菩萨道时,他是不限於某一个地方。他所发的菩提心,是要到十方世界中去,普徧救度一切受苦的衆生。菩萨已得了圆融的智慧。又有种种方便法门,所以他到任何世界,也不会受到一点障碍,也不会被任何境界所流转,菩萨还要转变一切的境界呢。


一切如来出世间 为欲启导衆生心


如其心性而观察 毕竟推求不可得


诸佛出现世间因缘,在妙法莲华经内,世尊——释迦牟尼佛曾对法会的大衆说得很清楚,他说诸佛为什麽要出现於世呢?为的(1)要把衆生被五欲所蒙蔽的佛性,启发开来,令衆生都能得到清净的智慧。 (2)要指示衆生,令衆生知道也有如佛的知见,(3)要教化衆生,令衆生都能明白佛的知见,和觉悟佛的知见。明白了就生信心,觉悟了就实践修持。(4)要令衆生深入佛教,依教奉行,得大智慧,入无上道,永不退转。为了这些因缘,诸佛才出现於世。这四者开、示、悟、入,综合而言,就是为了启发衆生的心智,使它清净,而发菩提心。引导衆生的行为,令衆生舍离五欲,行十善道,终成佛果。这就是诸佛出世间的目的和希望。菩萨根据衆生的心性,而观察他们的心性,他知道衆生的心,了不可得。为什麽呢?因为过去心,过去已灭。未来心,未来未至。现在心,现在空寂。三际求心,毕竟不可求得。


一切诸法无有余 悉入於如无体性


以是净眼而廻向 开彼世间生死狱


菩萨三际求心,心不有。心旣没有,法又从何而生?所以说「一切诸法无有余」,根本就没有,那还有剩余,是无欠无余的。一切的法,都归入於「如」了。这个「如」字,应该这样解释:以「如如智、起如如理。一如无二如。事也如理也如。有为法也是如。无为法也是如。无论甚麽法都是悉入於如」。另一点解释:「如」就是寂静。寂静就没有体性。诸法之所以无有余,就因为它没有体性。菩萨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以他的清净心、清净眼,无着无依修此廻向法。以此无形的精神力量,把世间上一切的生死牢狱都打破。五欲过患,都可算为生死的牢狱。菩萨修道的成就,舍离了五欲,所以他本身出了世间生死牢狱。他把修积的善根廻向衆生,令衆生脱离世间生死牢狱。廻向给菩提觉道,廻向给眞如实际,就开启了世间的生死牢狱。


虽令诸有悉清净 亦不分别於诸有


知诸有性无所有 而令欢喜意清净


诸有,是指一切的染汚。虽然诸佛把一切的染汚,都转变为清净了,但菩萨对於染汚和清净,他不生分别心,也没有执着和偏见。菩萨是心净国土净,他也知道一切有都是虚妄。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卽是如来」。这就是说他知道诸有,等於无所有。诸佛令诸有都清净的目的,为使衆生生欢喜心,皆大欢喜,同时也令衆生的心意常常得到清净。


於一佛土无所依 一切佛土悉如是


亦不染着有为法 知彼法性无依处


菩萨不执着於某一个佛土,也不依赖於某一处佛土。他对於一个佛土是这样的观念。对於一切的佛土,也是抱定这个原则。菩萨对於诸法的认识,旣不染着世间的有为法,也不执着於出世间的无为法。因为菩萨已经知诸法是无体性的,是空无所依处的。


以是修成一切智 以是无上智庄严


以是诸佛皆欢喜 是为菩萨廻向业


菩萨本着无着无依,行所无事的修持工夫,修得了一切智慧。以这无上的殊胜智慧,庄严诸佛国土。因此诸佛皆大欢喜,为他印证。这就是修不坏廻向法门的菩萨,所修的一切善业,所得的福报。


菩萨专心念诸佛 无上智慧巧方便


如佛一切无所依 愿我修成此功德


专心,是专一其心,没有其他的思想和妄念。菩萨他的心里,只有两种念:一者上求佛道,系念诸佛;二者下化衆生,不舍衆生。衆生也有衆生的专一其心,不过不同於菩萨所专一的。菩萨专心想念诸佛,衆生则专心在生死道上,疲劳流转。童年时候虽在初学习阶段,但多半不知所学何事,为何而学。及长,学尤未成,又被色欲所诱,追逐异性,堕入家宅的牢笼,妻子儿女,重重系缚,碌碌终生,不知出离,这就是衆生的专心系念。菩萨与衆生思想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儿。菩萨专一其心忆念诸佛,就得到了无上的智慧,和善巧方便的无碍智,辩才无碍智,以及好像佛所有的一切无依无着的神通威力,独立自主,不受任何障碍的自在妙用。修不坏廻向的菩萨说:希望我也能修成好像佛一样功德福报。


专心救护於一切 令其远离衆恶业


如是饶益诸群生 系念思惟未曾舍


菩萨勤修佛道,就是为要救护一切衆生,所以他无时不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拔救衆生,令他们都远离诸恶业障。菩萨像前文所说的道理,修行菩萨道,把所有的功德廻向给衆生,作种种有利益於衆生的事业。系念衆生与诸佛,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菩萨看待衆生犹如诸佛,因为佛事已成的佛,衆生是未来的佛。菩萨上乞法於诸佛,下乞食於衆生。所以菩萨对於衆生,是念兹在兹,未曾一时舍离的。


住於智地守护法 不以余乘取湼盘


唯愿得佛无上道 菩萨如是善廻向


菩萨常常住於智慧之地,守护一切佛法。菩萨所修的是上乘佛道——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与二乘佛法的区别,在於以大悲心为体。大悲心是因衆生而生起的。因为有悲心,就发大菩提心救护衆生,行菩萨道,功德圆满具足之後,而成正等正觉的佛果。二乘人畏生死流转,舍弃救护衆生,不敢行菩萨道,只求自了。大乘菩萨他不急於了生死,他不放弃救护衆生的大愿,所以他决不会改变宗旨,退修二乘而取湼盘的。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得到佛所修行的无上道,和如佛的智慧,如佛的威神之力。这位修不坏廻向的菩萨,这样去修行佛乘。不修声闻、缘觉、辟支佛所修的二乘法。并且善巧廻向给一切衆生,廻向无上菩提,廻向实际。


不取衆生所言说 一切有为虚妄事


虽复不依言语道 亦复不着无言说


菩萨不采取衆的言说,卽是不采取衆生的知见,不随声附合,妄加赞同。因为衆生的思想言行,种种都是与正法背谬,邪见顚倒偏歪,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菩萨不取衆生的言说。但菩萨他能以智慧教化衆生,悲心慈面地去纠正衆生荒谬的思想和言说,所以他不离衆生的言说,也不着於衆生的言说。一切有形有相的,都属於有为法。有为法都是虚妄的。衆生因为执着有为法,故所行的一切都是虚妄事。菩萨了然一切有为的虚妄事,他也不着不取这些虚妄事。虽然他不依赖言语道的方法,但也并不会执着在无言说的相上。菩萨是不着有、不落空、空有不二。他恒守中道,修中道了羲,修诸佛的行门。


十方所有诸如来 了达诸法无有余


虽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於空起心念


十方诸佛,在佛的本体上,是佛佛自如,是无说无传的。我们应作这样的观念,诸佛於诸法,同样明了通达一法不生,一法不立的道理,故说诸法无有余。不证到无生法忍,又怎能圆满具足佛的果位。诸佛都已知道一切法的本体空寂的,决不会再在空上又生起其他的心念。因诸佛已经了达三空——我空、法空、空空。可是他们也不会着到空上,不能生妙有。其空里面能生妙有,妙有里头又有眞空。这空有不二的妙理,身为佛弟子,应该勤加思惟。


以一庄严严一切 亦不於法生分别


如是开悟诸群生 一切无性无所观


菩萨用一种庄严来庄严一切佛土。换言之,也可说用一切庄严来庄严一个佛土。一就是一切,一切也等於一。因为一是个基敷,再多的数目都是从一而来。所以对於以一庄严而庄严一切,不要感到奇怪,菩萨对於诸法,也不会在法的本体上,空性上,生出任何分别。十方诸佛就是用这个「离一切相,卽一切法」的道理,来教化衆生,令所有衆生都能了解诸法的实相,能得开悟。卽知一切法都无自性,就不需要来观察它了。菩萨所说的这种境界,是已到达究竟的阶段,不是说一般初学佛的凡夫,也可以如此的。就是初发心的凡夫僧,也可以这样作。在还没有达到究竟的时候,仍是须要用观察的智慧,勤奋研究一切诸法的实相,才能明白佛法的眞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第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等一切佛廻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一切佛廻向?


金刚幢菩萨讲完了前面的偈颂之後,随卽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甚麽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等於一切诸佛所修的回向法门呢?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随顺修学去来现在诸佛世尊廻向之道。如是修学廻向道时,见一切色,乃至触法,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无诸过失。广大清净。欢喜悦乐,离诸忧恼。心意柔輭,诸根清凉。


金刚幢菩萨说了上面的徵询之後,随卽作了如下的解释。他说:诸位在坐的佛弟子!你们可知道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等一切佛回向法门的这位大菩蓬,他是随顺着诸佛的教导,修学三世诸佛所修的回向之道。卽是过去佛所修的回向之道,现在佛所修的回向之道,以及未来佛所修的回向之道。当他在修学这种回向佛道的过程中时,他对於一切色——五尘,以及触法、不论是好色坏色、好声坏声、好香坏香、好味坏味、好触坏触、是善法、是恶法,都不会引起他生出爱恋和憎恶的心思。菩萨安住於修学回向之道,不被六尘的境界所转,这就是所谓「人能转境界,而境界不能转人」的意思。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种程度呢?必须调伏六根,而使六根不随六尘转,六根六麈卽不能互应,不能合作,就生不起作用了。如此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如如不勤,又怎能摇动这位等一切佛回向之道的大菩萨!所以他这时是「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但假如不调伏六根。任令六根六麈合作,便生起六识。这时它就作了你心的主人翁,一切由它驰骋支配。见色迷色、闻声着声,如是尽在六尘中奔波往来,爱憎之心,不能自觉,无明烦恼,常伴左右,终此一生被境界所转。有了爱憎之心,怎能得到自在?现在我们知道菩萨之所以能心得自在的原因,就是他能不动心。不动心,就不生憎爱,就能心得自在。「自在」两个字的含意,包括了看得破、放得下、不着、不偏、不动心念、不为七情所转、不被五欲所惑。若六根安稳,则心恒清净,意常欢乐,身体柔软泰然,擧止安祥和悦。对人接物,无一不令人乐於亲近,没有丝毫的忧愁烦恼。


这位修等一切佛回向的大菩萨,因为心得自在的缘故,所以他已离诸过失,无过咎可说了。他的心境爽朗,如广大虚空般的清净。欢喜悦乐的情绪,充满了他的身心。一切的忧愁苦恼,都如轻烟般消失在他豁达的心胸中。他因而心意调柔绵软,诸根极端清凉,决无热恼的现象生起。菩萨恒常在这种境界中,永不改变。一切欲念也永不再生出来。不像一般凡夫,情绪不自在的时侯,就发癫发狂,甚麽壤事都做得出来。平时见不到的眞面目,一齐现出,令人畏惧,深恐逃之不及。菩萨修道,远离了过失与忧恼,恒在常、乐、我、净的三昧之中。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不仅不被六麈的境界所转,更能转六麈的境界,进而得到六根互用的自在。好像眼根本来只能观物,现在又可以见、闻、嗅、尝、觉、知,这个眼根就能有其他五根的作用了。耳根也是这样,鼻、舌、身、意诸根,都是这样,各具六根的功能。原先六根只有六用,现在一旦六根互用,顿增至三十六种功用了,这岂是一般凡夫想像得到的事!这种境界,谓之收摄平等无二,对六麈不生分别,没有美丑、香臭、好坏种种的区分,这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麈流」,得到了法性的自在无碍。这种不可思议的妙用,可惜我们凡夫没有得到。就糊里糊涂的,见到如自己心意的六麈,立刻就生出爱心、恋恋不舍。见到不合己意的六麈,就生憎心,遭惹烦恼,完全被六麈所转。这好譬喩同时有许多人聚在一块儿,所吃的东西是一样,但各人所感受的味道就不同。同看一样的东西,各人爱好的地方也不同。同听一样的声音,各人的感觉也不同。看花赏月,各人的心情不同。种种类似的境界,各自的反应不一样。而独执一面。这并不是六麈会有各种变化,而是各自的主观作用,也就是因为有爱憎心,不得自在的缘故,因为不能逆六麈之流。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门的诸位大菩萨,他们就不会被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所转,因为他们不生爱憎。故心得自在。我们如果也想得到这种自在境界,就要常修梵行,持戒清净,由戒_生定,由定发慧,然後就能达到「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的境界。所谓:见而无见、闻而无闻、嗅而未嗅、嚐而未嚐、触而未触、法而不法——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议的境界中过生活。


佛子!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安乐之时,复更发心廻向诸佛。作如是念:愿以我今所种善根,令诸佛乐,转更增胜。所谓不可思议佛所住乐。无有等比佛三昧乐。不可限量大慈悲乐。一切诸佛解脱之乐。无有边际大神通乐。最极尊重大自在乐。魔大究竟无量力乐。离诸知觉寂静之乐。住无碍住恒正定乐。行无二行不变异乐。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就是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这位大菩萨,当他获得像上面所说的清净自在、无有憎爱、无有忧恼的眞实之乐的时候,他深深感到这种安乐是诸佛所赐予的。他为了恭敬尊重诸佛,感激荷恩诸佛,故愿意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功德,回向十方诸佛,以增佛乐。其实诸佛无一位不是福德具足,功行圆满者,这只是表示菩萨的虔诚恳切的眞实之心而已。诸佛本具有殊胜之乐,如今菩萨将所种善根廻向诸佛,使诸佛的佛乐转更增胜。於是他发心回向给以下十种佛所证得的快乐:(1)佛所修的,佛所住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快乐。(2)佛所证得的无上三味,没有可与这种正定相比的三昧之乐。(3)佛的慈悲是无可限量的,所以说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之乐。(4)十方三世佛所修证的无拘无束、自由安祥的解脱之乐。(5)诸佛由於有清净的智慧,获得了广大无边的大神通,任运自在之乐。(6)诸佛的清净自在,已达到登峰造极。而又最受人尊重敬仰的大自在之乐。(7)诸佛的十力,是广大而且究竟的一种大威德之神力,这种快乐,没有能望其项背的。(8)诸佛又有能离诸知觉,超过见闻觉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一种寂静之乐。(9)还有住无所障碍住,恒常在正定之中禅悦之乐。(10)诸佛修行的功德圆满,永绝了二行——见行和爱行,获得金刚般若,住於不二法门的不变异之乐。以上十种佛乐。菩萨皆悉回向,愿此种种快乐,都转更增胜无量无穷的快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廻向佛已。复以此善根廻向菩萨。所谓愿未满者,令得圆满。心未净者,令得清净。诸波罗蜜未满足者,令得满足。安住金刚菩提之心。於一切智,得不退转。不舍大精进。守护菩提门一切善根。能令衆生舍离我慢,发菩提心,所愿成满。安住一切菩萨所住。获得菩萨明利诸根,修习善根。证萨婆若。


金刚幢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用他所修的善根回向给诸佛之後,接着又将他所修的善根,回向给其他的菩萨。他所回向的内容,包括自利利他。譬如他首先回向的对象,就是那些曾发了大愿,到现在还没有圆满具足的菩萨。这位修等一切佛回向法门的菩萨,愿意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回向给大愿未满足的菩萨,希望他们得此利益,早日遂心满愿。其次就是有些菩萨,虽然努力不懈,但他的心还没有得到眞正的清净境界。那麽,这位修等一切佛回向菩萨,就把自己修积的善根功德,回向给他,希望他很快就达到心地清净的境界。再就是有的菩萨修十波罗蜜,还未究竟圆满的,修等一切佛回向的菩萨。就将自己修积的善根回向给他,以便他早日圆满,登上菩提彼岸。再者初发心的菩萨。心犹未十分坚固,修等一切佛回向的菩萨,就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他,帮助他安住其心,如金刚菩提心一样,永不退转菩提觉道之心。於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种智,也不会退转。因为菩萨得到了回自向他的利益,不特安住金刚菩提之心,且已达登地之上,证到不退转了。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大菩萨,他修行的境界已达到八地的无功用行——又名大精进。神通妙用,任运自如,了达一切法,名守护菩提门一切善根。菩萨如是回向。能令衆生拾离我慢,发大菩提心,圆满成就所发的大愿。安住於一切菩萨所住之处。获得菩萨所有的明利诸根——信、进、念、定、慧。修习种种善根,令衆生都证萨婆若,——一切智,终成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菩萨已。复以廻向一切衆生。愿一切衆生所有善根,乃至极少,一弹指顷,见佛闻法,恭敬圣僧。彼诸善根,皆离障碍。念佛圆满。念法方便。念僧尊重。不离见佛,心得清净,获诸佛法。集无量德,净诸神通,舍法疑念,依教而住。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好像前面经文所说的内容,回向於一切菩萨之後,接着又将他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一切衆生。他默默的祈祷说:我愿一切衆生,本着他自己所有的善根,和我回向予他的善根,就是最少最少的一点,也能令他们获得胜利。在一弹指的时候,便能见到佛,闻到佛说法,同时也可以见到许多大德的贤圣僧,恭敬礼拜三寳。这些善根,都能令衆生离开种种的障碍。乃至只有少善根的衆生,也同样离一切障碍,生起念佛的心。以深心念佛,没有一时一刻不念佛。


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到圆满究竟,不念自念」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念佛三昧,就达到「念佛圆满」的阶段。念法方便:菩萨在念佛方面,已得三昧。在念法方面,自然亦获无量法喜,因他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知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方便法门。无一不是不二法门。他用种种方便行使一切法,无一不遂心满愿。念僧尊重:於十方的贤圣僧,忆念景仰,恭敬尊重,从不疏忽。他三念具足,成就了念三寳的功德,所以能不离见佛。常常见到诸佛,心中因此不生一切妄念。没有了妄念,心就得到清净。於是获得诸佛所说的法,所行的法,所修的法,这都是因为心得清净,才能获诸佛法。如果心不清净,则不能获一切法。集无量德,净诸神通;获得诸佛无上法之後,一定要能修能持能行,才能得到利益。依法而行,则可积集无量善根功德。修清净梵行,可得无上智慧。亦可成就无量神通。智慧与神通,都是由於修清净行和念佛三昧而证得。衆生受到菩萨回向的大利益,把过去对佛法不明白的一切疑惑,现在都扫净了,安住於诸佛所说教言,依法奉行,永不退转。


如为衆生如是廻向,为声闻辟支佛廻向、亦复如是。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大菩萨,为一切衆生回向,已如前面的经文所说。对於二乘圣者——声闻、辟支佛,他也是这样为他们回向。


又愿一切衆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一切恶处。增长无上菩提之心。专意勤求一切种智。永不毁谤诸佛正法。得佛安乐。身心清净。证一切智。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大菩萨,他最先以善根回向诸佛,以表示报佛恩,然後回向给其他发心的菩萨,再回向给一切衆生,再回向给二乘圣者。现在他又以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三恶道中受苦的衆生。菩萨悲心切切,等念善恶衆生。他说:愿意将我所修的善根,回向给三恶道的衆生,希望你们得此利益,永远离开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阎罗王道等一切恶处,受罪的地方。得生善道,见佛闻法,增长无上菩提的道心。专一其心,精勤上进,求一切的种智,一切的道种智。 永远不毁谤诸佛的正法,得到和佛一样安乐。身心清净,证得一切的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所有善根,皆以大愿,发起,正发起。积集,正积集。增长,正增长。悉令广大,具足充满。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所有的善根,都是因为他所发的大愿而生起的。如果本来没有善根的,後来发了大愿,而且力行。因为力行,未生的善根就令生起。发起就是力行。正发起,是离弃了一切过失,力行正道。积集,由於力行正道,就积集许多的善根。正积集,是说在行一切正道之中,包含了所有的善业,成就助成菩萨道行。也可以说由於愿力,摄此善根所成的诸胜行,令它不散失,故说积集,正积集。又因为愿力,摄此善根所积集的诸胜行,再生诸胜行,就叫增长。在一一诸胜行中,更生一切诸胜行,则名正增长。菩萨令这些善根,都能广大、具足、充满。


佛子!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着。以本大悲,处於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於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在自己家里,与妻和子女们相聚时,也不会稍稍忘却菩提心。大乘菩萨常常示现平常人。有妻妾子女僮仆等。如登地菩萨,多示现转轮圣王和国王、大富长者。有的菩萨示现凡夫,甚至示现恶人,其目的都是为了教化衆生,随缘示现,随愿示现。所以菩萨有在家菩萨和出家菩萨。可以从服饰上区分。在家菩萨都是身穿华服,头戴华冠,身佩缨络。出家菩萨则是光头圆顶,身披袈裟。袈裟又名福田衣,衆生见着出家人就顶礼,就是见着福田衣,而向它求福,所以出家人要时时搭衣。搭衣是现出家菩萨相。从前清凉国师曾有两句话:「体不损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因为身披袈裟,是佛在世时对出家人的规定。我来到美国弘法时,就发心一定要恢复如来之制,所以金山寺的男女出家人,不论天热到何种程度,也一定是衣不离体,除了到洗手间和沐浴时才脱袈裟。


菩萨在家宅中,是指的在家菩萨,他虽然示现一位在家菩萨,有妻子僮仆围绕,但他并不为五欲所染,亦不曾暂舍菩提觉道之心。正念思惟:菩萨有大慈悲心,故能随染无汚。有大智慧,能居於清净之道。知舍相入实,离邪分别,而念法的实性。思惟诸法,一心求萨婆若的境界——萨婆若卽一切种智。又修一切羲理,悉皆通达成就之智,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无上之智。菩萨修学菩提觉道,求无上佛果,他的目的是为自己了脱生死,也度其他的人。得到解脱,达到究竟的境界。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门,善巧化度自己的六亲眷属,令他们得到如同菩萨的智慧,明了诸法的眞实理性,信念成熟,眞实解脱。菩萨虽然日日与妻子六亲眷属同住在一处,但他的心并没有被五欲所着,亲情所牵。他仍本着他往昔所发的大愿——悲心救度衆生的愿心,与家族和睦相处。用大慈心,随顺妻子,彼此之间,相敬如宾、菩萨以这种柔软的心,和谐的态度,居家处世,对於他所修的清净菩萨道业,没有一点障碍。


菩萨摩诃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所谓若着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汤药,澡漱涂摩,廻旋顾视,行住坐卧,身语意业,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诸有所作,心常廻向萨婆若道。系念思惟,无时舍离。


菩萨中的大菩萨,虽然生活在平常人一样的家族之中,所行所为的一切表现,无不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的。她从不曾稍稍舍离一切智心。菩萨在表面上看来,使这世界上的一个凡人。他的身体处於凡尘,可是他的心是超出凡尘的,这就像井里栽花不染尘,莲花出汚泥而不染一样。菩萨日常的生活,好像穿着衣裳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或者有病吃药的时候,沐浴、盥洗、涂香、运动的时候,饭後经行,月下散步,佛堂绕佛的时候。乃至顾盼俯视,不论是在走路、站着、坐着、或者躺着,没有一时一处,他不注意检点三业的清净和威仪的。再如睡眠时,或假寐休息时,像这样每天生活的细节,出入往返,语默动静,一切一切的表现作为,他的心里总是观照佛道,回向萨婆若道——一切种智。他专一其心系念思惟诸法的眞实道理,永远没有舍离智心的时候。


为欲饶益一切衆生,安住菩提无量大愿。摄取无数广大善根。勤修诸善,普救一切。永离一切憍慢放逸。决定趣於一切智地。终不发意向於余道。常观一切诸佛菩提。永舍一切诸杂染法,修行一切菩萨所学。於一切智道,无所障碍。住於智地,爱乐诵习。以无量智,集诸善根。心不恋乐一切世间,亦不染着所行之行,专心受持,诸佛教法。


普萨为了想要利益一切衆生,就常常精进修学菩提觉道,以完成他所发的大愿。安住,旣是不退转或懈怠。菩萨所发的大愿,以利益衆生为首,从不为自己着想。菩萨要摄取无数广大善根,所以他勤修诸善。诸善是包括大小善业而言,不拣择善业的大小,不着眼於善业的对象,是否亲疏,而是普救一切衆生,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平等救拔一切衆生,今衆生永远舍离一切憍傲自满的心,和贡高我慢的态度,以及放逸的邪行。放逸是衆惑之根。憍为染法所依。慢能长沦生死。如果能离此三惑,其他的惑业都可离掉。菩萨得清净心,决定趣向於一切智地的路上走。终久不会改变心意,再走上邪道。他常常观察诸法实相,正念思惟菩提觉道。永远舍弃一切不清净的杂染法——世间的有漏法。专一其心修行一切菩萨行道。勤求於一切有助智慧的增长之道,开大智慧,证得圆融无碍的智慧。菩萨断尽了一切烦恼,舍却了理事二障,而住於智慧之地——般若法门之地。他身心安乐,法喜充满。专心爱乐读诵大乘经典,修学上乘佛法。以这样无量智慧,积集无量的善根。心里不贪恋世间的五欲,亦不贪着世间的虚妄快乐,更不会沾染凡夫的汚行,也不执着於自己所修的行门。其心专一,深入诸佛所教的一切佛法,依法修行,依教行持。


菩萨如是处在居家,普摄善根令其增长,廻向诸佛无上菩提。


菩萨虽然这样与家族眷属相处,但他仍然守护着自己的善根,不令散失。普徧摄受一切善根,令它增长,令它日渐成就。菩萨以这积集的无量善根,回向於十方三世诸佛的无上菩提觉果。


佛子!菩萨尔时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搏一粒。咸作是愿,当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乐,究竟解脱。永度苦海,永灭苦受,永除苦蕴,永断苦觉、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诸苦处,愿彼衆生皆得舍离。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衆生。以彼善根而为上首。为其廻向一切种智。


诸位佛的弟子!修等一切佛回向法门的这位菩萨,他行布施功德,并不完全以人为对象,当他施饭食给畜生的时候,就是少至一搏或者一粒食,他都是发同样的大愿,决不因食物的多寡,而所发的愿望就有区别。他同样希望得到这点食物的畜生,能因他的愿力,而舍弃畜生的道果。而赖於他的回向愿望,得到利益安乐,得到眞实究竟的解脱,迅速度过生死的苦海,永远灭却一切苦的感受。受,是苦的自性,所以要灭掉,永远除脱一切苦蕴。蕴是苦依,如五阴炽盛苦。永远断绝一切苦觉。觉为苦相,也摄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等。乃至一切诸苦所聚,如生、老、病、死、三苦八苦。苦行,是诸苦所行的罪业。苦因,为一切苦的起因,就是由心所起的诸惑。苦本,苦的根本,都是从贪欲而生。以及种种受苦的地方。那些是受苦的处所,就是三涂——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以及许多变异所依。以上诸苦,菩萨皆希望衆生得到回向的利益,永远舍离这些苦难。菩萨像这样修回向法,为的什麽?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为的度脱一切衆生,离苦得乐,所以他才专心系念一切衆生,菩萨为衆生的利益,修集善根是他的第一件事。为了令一切衆生,都得到一切种智,得到菩提觉果,所以他把所修的善根,为一切衆生回向,为一切种智回向。


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普摄衆生。修诸善根,悉以廻向。欲令永离生死矌野。得诸如来无碍快乐。出烦恼海。修佛法道。慈心徧满。悲力广大。普使一切得清净乐,守护善根。亲近佛法。出魔境界,入佛境界。断世间种,植如来种。住於三世平等法中。菩萨摩诃萨如是所有已集 当集、现集善根,悉以廻向。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这位菩萨,当初发菩提心时,他就普徧摄受所有的衆生,修行种种的善根,以此善根,统统回向法界衆生。他回向的目的,是想要令一切衆生永远脱离生死的矌野。意思是说这些衆生,生时无所依处,死後也没有归宿,生死两途,都无着落,没有办法了这生死,所以用「矌野」两字来形容。衆生能永离了生死的矌野,自然是得到菩萨教化之益,能深信正法,知道修行办道,进而就获得十方诸佛无所障碍的快乐——不受任何事物所能扰乱的眞心快乐。


这时,一切衆生无尽的烦恼,犹如大海,无形地断灭了。他们都出离烦恼的苦海。因为衆生都明白要修学诸佛的法道。菩萨的慈爱心徧满了法界,他悲心切切,愿力也特别广大,充满虚空,普徧使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清凉的快乐。守护自己所修的善根,也守护一切衆生的善根,令一切衆生都知道亲近佛、亲近法。自己也亲近佛、亲近法。出离天魔外道的所有境界。入於佛正知正见的境界。菩萨常行菩萨道,就是为了不让衆生入魔的境界。断世间种,世间种就是一切的染汚法。菩萨自己早已断尽了染汚,所以他教化衆生,令衆生也断世间的染汚法,更要断除世间法的种子。继而要种植佛的种子。甚麽是佛的种子?就是殊胜的智慧。智慧是要修积的,所以要修学佛道,等如栽培种子,需要勤加耕耘灌溉一样。如来的智慧,就是佛的种子。修学佛道,就是播种智慧的种子。菩萨住於诸佛所说的三世平等法中。於一切事理,不生分别的偏见,一切本着平等大慈。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菩萨中的大菩萨,像这样把他过去所积的善根,将来应当积集的善根,和现在正在积集的善根,毫不保留,完全回向给一切衆生,回向给无上菩提,回向给眞如实际。


复作是念:如过去诸佛菩萨所行,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度诸衆生,令永出离。勤加修习一切善根,悉以廻向而无所着。所谓不依色。不着受。无倒想。不作行。不取识。舍离六处。不住世法。乐出世间。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要学过去诸佛和菩萨们所修行的行门,我愿意像他们一样修行。同他们一样恭敬一切诸佛、供养一切诸佛、亲近一切诸佛、礼拜一切诸佛、赞扬一切诸佛。度一切衆生,常对他们阐扬正法,接引他们离苦得乐,令他们永远出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恒常勇猛精进,勤加修习一切的善根。一切善根就是「诸恶莫作,衆善奉行」,以此增长自己的善根。把自己所修积的善根,都回向给一切衆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给实际。菩萨作这样回向时,一点也不执着於自己所行的事,也不执着於我教化了一切衆生。如不依着於色,卽不依着一切有形的物质,不执着於受蕴,不执着於想蕴。没有顚倒的思想。不作意於行蕴。也不着於识蕴。色受想行识五蕴,都不着住。舍离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处的境界。远远离开这六处的诱惑。总之,菩萨决不留恋於五欲六尘之中。他的心念是远离尘忿,获得清净的法乐,所以他不住世法而欢喜修行,乐於修出世间的佛道,乐於出世间,因为他知道世间上一切都是虚妄的。


注:(应该是分在上,土在下,或忿坋)


知一切法皆如虚空。无所从来。不生不灭。无有眞实。无所染着。远离一切诸分别见。不动不转。不失不坏。住於实际。无相离相,唯是一相。如是深入一切法性。常乐习性普门善根。悉见一切诸佛衆会。


修等一切佛回向的大菩萨,他之所以不着於五欲六尘的种种境界,是由於他已知一切法都是像虚空一样,没有实体,如幻如化,所谓法吗,它只是从缘无性,不知它从何处来,也不知它归何处去。它不生,所以才不灭。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那有个眞实的体?旣然没有眞实的体,又有什麽可染着的呢。菩萨通达了法性本空的道理,遂远离了一切分别的知见。任何境界也动摇不了他的正见,他更不会随着境界流转。不失不坏,菩萨能不着,卽是得无所得,那还会有失有坏的观念,所以他不失不坏。住於实际,见实成观,了诸法的眞实理体。实际卽是无相,心境寂静,无任何相。离相就是离一切虚妄相,显眞实相。无相是在理上说,因为诸法本自无相。离相是依据智上说。离取相卽不会为相所障,也就是无着无依,才能生出智慧之力。唯是一相,上句说明了无相离相,十相均离,接着说唯是一相。在文句的表面看,好像说只有一相,其实一相的意思,也就是无相。「相」字,概括有十种,就是色、声、香、味、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共十种。菩萨对上面所说的这种道理,都能依教奉行,深入一切法性,契合法性随相而修。以一摄一切,常乐意发大愿,修尽虚空徧法界,普徧一切法门,修积善根。十方三世诸佛他也能常常见到,而且常常亲身参加诸佛的法会,听诸佛讲经说法。


如彼过去一切如来善根廻向,我亦如是而为廻向。解如是法。证如是法。依如是法。发心修习。不违法相。知所修行,如幻如影,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因缘和合之所显现。乃至如来究竟之地。


修等一切佛法回向的大菩萨,他决心要学过去世诸佛所修的善根回向。「我也要照着他们所修的方法而修回向」,并以此善根为衆生回向。菩萨他自己思惟:我已经明白了所有一切法。我也证得了不可思议的妙法。我就是依照这不可思议的妙法修行的。我曾发下大菩提心,修习诸佛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妙法。我虽已知诸法无相,修无相法,但我并不违背所谓法相,这只是为了教化衆生,假以言说而已。我知道如理修行,然而我并未执着能修所修,因为一切的一切,皆是如幻如影的,无有眞实。又像水中的月亮,镜子里的影像,都是没有实物,是因缘和合而生起。镜子的本身,是一片明净,物来则现,物去则无,必须因缘和合,才有所显现。遵照这个道理去修行,终必达到圆满究竟,成就佛的果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如过去诸佛修菩萨行时,以诸善根如是廻向。未来现在悉亦如是。我今亦应如彼诸佛,如是发心。以诸善根而为廻向。第一廻向。胜廻向。最胜廻向。上廻向。无上廻向。无等廻向。无等等廻向。无比廻向。无对廻向。尊廻向。妙廻向。平等廻向。正直廻向。大功德廻向。广大廻向。善廻向。清净廻向。离恶廻向。不随恶廻向。


金刚幢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就是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这位菩萨,他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该像过去诸佛修菩萨行门的时候,以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回向给一切衆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未来的诸佛,和现在的诸佛,他们所修行的回向法,也是同样的。我现在应该向三世诸佛学习,如同他们一样发心,以我修积的善根,回向给法界衆生、回向於无上菩提、回向给实际。第一回向:菩萨修习种种法门,以回向为首,所以谓之第一回向。胜回向:菩萨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回自向他,他的慈悲心量等虚空,超越了凡夫和小乘人修行的目的,只求自了,所以说胜回向,卽是胜过二乘圣者的回向。最胜廻向:回向法是最殊胜的,超出了因位。上回向:最上的、独出的回向,故称它为上回向。无上回向:没有比回向法再高出的。无比回向:没有可与回向法齐比的。无等等廻向:廻向的善功德,已到达极点,没有可与它相比的,连没有可比的也没有了。无比回向:没有可以与回向相匹的,找不到一个可以与它相提并论的,无对廻向:绝对的、无敌的回向。尊回向:最尊贵的回向。妙回向:不可心思、不可言诠的,诸之妙回向。平等回向:平等是称理无差,本着慈悲心平等视衆生,以种种善根,平等回向给衆生,普徧饶益。正直回向:以正直的心胸,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平等正直给一切衆生回向。大功德回向:菩萨无德不备,以他修行的大功德,普徧回向给一切衆生。广大回向:周徧法界的大愿回向。善回向:作种种善业的回向。清净回向:以最清净的心所修的清净善根而回向。离恶回向:离开一切恶业,没有一点垢染的回向。不随恶回向:不随恶境界转移的回向。从「尊回向至不随恶回向」,这十回向,都是表现菩萨自体的殊胜,善根功德,无一不臻上乘。


菩萨如是以诸善根正廻向已。成就清净身语意业。住菩萨住。无诸过失。修习善业。离身语恶。心无瑕秽。修一切智。住魔大心。知一切法,无有所作。住出世法。世法不染。分别了知无量诸业。成就廻向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着根本。


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这位大菩萨,用他修集的种种善根功德,正心诚意、正直无私、正念无邪的慈悲心、清净心,回向给法界衆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实际之後,成就了清净的身、语、意三业。住於菩萨所住的果位,息灭了一切的过失,得到了眞正的无染无垢。修习一切的善业。远离了身业的恶——杀盗淫。语业的恶——绮语、妄言、恶口、雨舌。心,卽是意,心裹也没有一黠瑕疵和汚秽。意业的恶——贫、瞋、痴。如此三业清净,勤修诸法,自然出生智慧,因位智慧是从清净中所生。若有汚染的心,智慧绝对不能生出。修行,就等於修一切智。住广大心:心量广大如虚空,能包涵一切。能行大布施者,其心一定广大。肯行布施的入,贪瞋痴的心就少。凡贪心瞋心痴心重的人,他的心量一定狭窄,有己无人。菩萨又能知道一切法,没有一个作者,也没个受者。安住在正法的正念中,绝对不会再被世间法所染。分别了知无量诸业,菩萨清清楚楚知道,种种不同的、无有数量的业因业缘业果。把自己所成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衆生,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教化衆生。接引衆生,把衆生从执着的观念中拔救出来,令他们永远除掉执着的根。衆生执着的根本,就是贪瞋痴三毒。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等一切佛廻向。


诸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修习的十回向法中的第三回向——等一切佛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廻向。深入一切诸如来业。趣向如来胜妙功德。入深清净智慧境界。不离一切诸菩萨业。善能分别巧妙方便。入深法界。善知菩萨修行次第。入佛种性。以巧方便,分别了知无量无边一切诸法。虽复现身於世中生,而於世法心无所着。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等一切佛回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安住在第三回向中,他深入诸佛的觉道佛业,而修习诸佛业。又勤勉精进,修学佛业,趣向於佛的胜妙果德。又入到甚深清净,智慧境界而向菩提。恒常修学不懈,从不稍离诸菩萨所应修的道业。善於分别诸法的实相,用巧妙的方便法门,教化衆生。入深清净法界,常转大法轮。又非常清楚修菩萨所应修的法门,应该从六度万行上着手。修行办道,都有一定的次序。若盲修瞎炼,则徒然浪费有限的光阴,所以必须依止善知识受其教导,循序顺次,而入於成佛之道。入佛种性:能够与佛的种性契合,正念思惟,能符诸佛之意。又能运用善巧方便的法门,分别清楚,明白无量无边的一切妙法,用这些妙法,教化衆生,度衆生出生死苦海。菩萨虽然一次复一次来到这世界中,但他是乘愿力而来度衆生,并非为贪恋世间五欲的享受而来受生。菩萨对於世法旣不执着,心更不会贪染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的五欲。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卽说颂言:


彼诸菩萨摩诃萨 修过去佛廻向法


亦学未来现在世 一切导师之所行


当金刚幢菩萨讲完了第三回向的时候,他随卽仰承十方诸佛和毗卢遮那佛,以及本师释迦牟尼佛等的大威神力,普徧观察十方一切衆生的根性和因缘,又用偈颂的方法,简单把前面的长行经文,重说一遍。令当时的衆生、未来的衆生,容易明白,容易修行,容易成就。


他说:这位修回向法的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大菩萨修大法、发大愿、成大果,广度无数衆生。这位大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学习过去世的诸佛发的大誓愿——回向法门。他也学未来的诸佛,和现在正在修此回向法的诸佛,以及十方诸佛所修的法门,证佛所证的果位,说佛所说的种种妙法。导师,是称佛的另一名字。


於诸境界得安乐 诸佛如来所称赞


广大光明清净眼 悉以廻向大聪哲


一般的人,为什麽总有很多忧愁烦恼?为什麽常常感到不快乐呢?就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执着。什麽东西使执着发生如此大的力量,能生生世世左右着衆生的思想行为?就是三毒——贪瞋痴,二者互为因果。由於贪瞋痴的妄心重,就生出执着,起惑造业。因为执着,烦恼恼重重,内心充满忧愁苦恼,贪瞋痴的心念就越加深厚。这样做一个人,现在是一生不能得到安乐,以後的生生世世又是如何呢?像这样的人,烦恼重,终日忧愁苦恼重,并非全由现世所染。这也是由於过去生中的因缘种子和习气所致。菩萨为什麽对於一切境界都感到自在安乐呢?因为他没有烦恼执着,他的心目中有人无我,他慈心平等看待一切衆生,护念一切衆生。生生世世在十方世界救护衆生、教化衆生、领导衆生,从黑暗引至光明,离苦得乐。菩萨这样做,自己安乐,也得到十方诸佛共同嘉许、赞美。佛有广大的智慧,修回向法的菩萨。他也有广大的智慧光明、清净的智慧眼。菩萨将他修集的善根,回向至上最有智慧、道德具足的人——十方诸佛。


菩萨身根种种乐 眼耳鼻舌亦复然


如是无量上妙乐 悉以廻向诸最胜


菩萨的身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清净,一切自在快乐。菩萨由於意根得到了清净,眼中见的尽是清净境界,耳中听的都是上妙法音,鼻中嗅的清香,口中嚐的无上法味,身所触的处处清泰。如是六根四肢,无一处不充满自在妙乐。菩萨自身安乐,更以衆生之乐为乐,也不自乐、不触乐,他要与衆生同乐。他与衆生苦乐同共,所以他修六度万行,护念衆生,看衆生为一体,而无彼此的分别。像这样的无量上妙之乐,菩萨统统都回向给最胜、最高的菩提觉道,回向实际,回向给衆生。


一切世间衆善法 及诸如来所成就


於彼悉摄无有余 尽以随喜益衆生


十方世界所有的种种善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正法,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出三界,证觉道的法。以及十方诸佛修行成就,圆满证得佛果的妙法。对於这些种种上妙诸法,修十回向法的大菩萨。他於每一个法门都学习,摄受而勤修习,无一空过的。菩萨以他随喜的功德,又回向给九法界的衆生,令他们得到利益。菩萨不曾一时忘记衆生,只要是有利益的,他一定饶益衆生。


世间随喜无量种 今此廻向为衆生


人中师子所有乐 愿使群萌悉圆满


世间上可以成就随喜功德的事,有说不尽的种类。菩萨修六度万行种种成根,如果能跟着随喜,就成就了无量的功德。随喜的意思,是「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若见人作一切善业功德,如布施等,而自己无力量作大布施,不能常以财力物资供养三寳;则若见人布施供养,亦应随喜赞叹。又如佛在法华经,专有一品说随喜功德无量。又如普贤菩萨说的十大愿王中笫五愿,也是强调随喜功德,他并具体提出随喜的方所。他说:「诸佛所修的难行苦行,难舍能舍的种种善根,我皆随喜。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二乘圣者所修的一切功德,我皆随喜。诸菩萨衆所修的难行苦行,为求无上菩提的广大的功德,我皆随喜。」以普贤菩萨的善根功德,已入如来家,等诸佛的果位的大菩萨,他都如是重视修随喜功德,连六趣四生之类的功德,他都去随喜,由此可见普贤菩萨是多麽的慈悲,而等视一切衆生。凡能知道修随喜功德的人,这人一定心量宽大,不会对人有嫉妒心。如果觉得自己心量不够宽宏,就请你尽量学修随喜,用诚恳心随时赞叹他人的善事善行。随喜功德,可以灭嫉妒他人修善的罪。修十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告诉我们世间上可以修随喜法,可以因随喜而成就善根功德的事,有无量无边的种类,眞是俯拾皆是。菩萨说:「我今回向为衆生」;我现在修回向法,就是为衆生。所以我要把所修的善根,所积的功德,以及所修的殊胜法门的心得,完全为一切衆生回向,希望他们得到我回向的利益,早成道业。更能得到人中师子——佛——所有的上妙法乐。我愿意能使得群萌——就是所有种种不同的、有血有情识的衆生,愿他们都得到圆满的、如佛的快乐。


一切国土诸如来 凡所知见种种乐


愿令衆生皆悉得 而为照世大明灯


一切国土,是说的十方诸佛的国土,和国土内住世的诸位佛。诸佛所有的知——徧知,见——平等正见,以及无量的智慧和种种的佛乐。修回向法的大菩萨说:我发愿要令所有的衆生都能得到佛所有的快乐,如佛所有的善根,如佛所有的智慧光明,而为照耀十方世间的一盏大明灯、大智慧之灯,一位大觉悟者。希望每个衆生都成佛,皆共成佛道。这就是修十回向的大菩萨他所发的大愿,也就是菩萨修行的目的。


菩萨所得胜妙乐 悉以廻向诸群生


虽为群生故廻向 而於廻向无所着


修上乘佛道的菩萨,他从不舍衆生,从不忘记衆生,为拔救衆生而修行,决不为自己作任何打算。虽然菩萨也有身体,但他却以衆生为他的身体。菩萨行的是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道。无缘是说这人与他没有因缘,没有任何沾亲带故的关系,可是菩萨对他仍以慈眼视之。好像那些最不修行的人、最放逸的人、最不持戒律的人、最常犯佛制的人,菩萨对他们不念旧恶,也不厌弃,仍以慈心护念,坦诚相待,教化他们。菩萨为什麽要这样做呢?因为菩萨是以衆生为体,他已没有人我的观念,他的目的是要令衆生欢喜安乐,所以他不计艰辛,向这个方向去做。这就是菩萨,这就是被人人称扬赞叹,而为依止的菩萨。菩萨他爱护一切不明白道理的人,他也爱护那些顚倒愚痴的人,他同样以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教化他们,希望他们都能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诸位!你们试睁开眼睛看一看;世间上那一个人是眞的好人,那一个人是没有罪过的人,那一个是完全善良的人?我恐怕找徧了整个世界,也不容易找到一个。极令他没有大过,总有点小过。没有小过,又还有个心中未生出的过。这好像一个人纵没有大病,也不免有点小病。纵没有小病,也会有少许的毛病。到那儿去找个十全十美的人呢?菩萨愍念衆生,不管是善的恶的衆生,他都平等看待。所以我们修道人,教化衆生。千万不要有成见,不能尽选择好人去教化,好人已经很好了,用不着人去教化。应该要注意那些有缺点,向恶路上走的,或者正徘徊於善恶之间的人,正需要教化的人。不要怕费精神,越不好的人,越要去教化,不要放弃,要用最诚恳、最眞诚的心待遇他,令他受感化,知道囘头改过。这就是修道人学菩萨的行为,才不辜负身为一个佛弟子,才能长养大悲心。修回向法的菩萨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行菩萨道,普徧护念一切衆生,所以他得到的快乐,是殊胜的上妙之乐。这种快乐,是不可以用心来思,不可以用言喩。这种快乐,就是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菩萨把这种快乐、这种功德、这种善根,一一都回向给所有衆生,令这些衆生也都发菩提心、修诸善法,行菩萨道,而得到同菩萨一样的胜妙之乐。菩萨虽然为衆生修回向法,又把所修的善根回向给衆生,但对於回向的功德,并不曾执着,也没有觉得我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衆生,你们看我对衆生多慈悲,给他们多大的恩惠,只有我才是在行菩萨道。菩萨没有这样想。如果有这个念头,极令有头发丝那麽一点的想法,就是执着,就是着有我、有人、有衆生、有寿者四相了,就不能称为菩萨。这位修等一切佛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则是行所无事,作而未作,虽行回向而无回向的执着。菩萨视一切法皆空,了知诸法实相,深入人法俱空的境界。


菩萨修行此廻向 兴起无量大悲心


如佛所修廻功德 愿我修行悉成满


菩萨是简称,全名为菩提萨埵。中文释为「觉有情」,或为「有情觉」,或为「大道心_」的衆生。菩萨心量宽广,犹如虚空,无不包容。慈悲为首,不拾衆生。菩萨修六度万行,回向法门是他的大愿,将所修万行的善根功德,然後回向给法界衆生、回向给无上菩提、廻向给实际。在回向时,内心涌起无量的大悲,因为菩萨愍念衆生,愚蒙无智,身处苦海,而不知自拔。菩萨见此情况,悲心切切,发愿要拔救这些受苦的衆生,为他们解除无量苦恼,令其得到安稳快乐。菩萨中的大菩萨萨,他修的回向功德,有如三世诸佛所修的廻向功德。菩萨发愿说:愿我修行的功德和种种的善根,都能成就,得圆满的佛果。


如诸最胜所成就 一切智乘徽妙乐


及我在世之所行 诸菩萨行无量乐


修回向法的大菩萨所修的善根功德,如同十方诸佛一样,成就了最上圆满的菩提觉果。最胜,是指佛而言;诸最胜,卽十方诸佛之意。一切智乘,卽是佛乘。诸佛证得的智慧是无上的,所得的佛乐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菩萨也愿意得到这种快乐。以及我在十方世界所修积的种种善根,行菩萨道的种种功德,也能得到如同其他诸位菩萨修行所得的无量快乐,一样的快乐。


示入衆趣安隐乐 恒守诸根寂静乐


悉以廻向诸群生 普使修成无上智


菩萨修菩萨行,普度衆生,看到那儿衆生在苦难中挣紮时,他就乘愿到那儿去受生。有时示现到四恶趣里,他同样感到安稳快乐。若示现到人道天道时,他也不会为天福和人间的五欲所沉迷,因为菩萨能恒常守护他的六根,随时回光返照。得到寂静之乐。不像凡夫的六根,终日向外乱跑,到处作怪。菩萨所修的种种善根,所集的无量功德,所发的菩提心,完全回向给一切衆生,希望那些衆生,个个都能修行无上道,成就无上的智慧。


非身语意卽是业 亦不离此而别有


但以方便灭痴冥 如是修成无上智


非身语意的意思,就是身语意都清净。卽是业的「业」字,是指善业。业有善业恶业。三业若清净了,就都是三善业了,并不是没有业,只是没有了恶业。譬如能不杀生、不偸盗、不邪淫、不贪、不瞋、不痴、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就变成了十善业。并不是说身口意只有恶业,也不是说离开了身语意,还另外有一个善业。身语意它是能作善业,也能作恶业的。这就是「烦恼卽菩提,生死卽湼盘」的意思。又如说氷就是水,但水可不能说是氷。可以说氷是水所凝冻成的,水是因氷融化而有的。离开氷不会有水,离开水也不能是氷。所以说亦不离此——身语意,而别有——业。但要用方便的法门来息灭贪瞋痴三毒。像这样一天一天的勇猛精进,修学佛道,最後一定能够成就无上的智慧。


菩萨所修诸行业 积集无量胜功德


随顺如来生佛家 寂然不乱正廻向


菩萨所修的是六度万行,所行的是菩萨道,所集的是无量善业。因之,积集了无量的善根,成就了无量的殊胜功德。菩萨常随佛学,依教奉行。随顺如来的悲心,普度衆生,功德具足,觉行圆满之後,生入佛家。不久证得佛的果位。菩萨无着无依,思想行为恒在正定之中,安稳寂静,有条不紊,正心诚意的修回向法,诚诚恳恳地回向予衆生。


十方一切诸世界 所有衆生咸摄受


悉以善根廻向彼 愿令具足安隐乐


世界,不只单单我们所居住的这一个世界。所谓「此世界、彼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十方无量诸国土」。这些世界上的国土,同样有无量种种衆生,菩萨到十方世界的国土中行菩萨道,他慈眼等观,普徧教化,所有各类衆生他都摄受,加意护念。他把自己修集的善根功德,完全廻向给所摄受的衆生,愿意那些衆生都发菩提心,勤修佛道,圆满具足菩提,得大安稳的快乐。


不为自身求利益 欲令一切悉安乐


未曾暂起戏论心 但观诸法空无我


菩萨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积集一切善根功德,他并不是为自己本身的利益而作,而是想以所修的功德,回向衆生,饶益衆生,令十方诸衆生都能得到安乐。菩萨的心终日在正念中,他从来不会稍有一点嬉戏的思想行为,和无谓的言语。他是恒守正念,思惟观察诸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无可执着的。


十方无量诸最胜 所见一切眞佛子


悉以善根廻向彼 愿使速成无上觉


修回向法的大菩萨,在十方无以数量的诸佛国土,见到十方诸佛座下的许多眞修实学的佛弟子。菩萨把他修积的善根功德,完全回向给他们,并祈诸佛放光加被他们。令这些眞修实学的佛弟子,都发大菩提心,修菩萨道,很快得成就佛的果位。无上觉就是佛的果位。


一切世间含识类 等心摄取无有余


以我所行诸善业 令彼衆生速成佛


一切世间;包括了十方三世的世间,有正觉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含识,就是凡有情、有识、有血气的,都叫含识。所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达的地方,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在那儿活动,这都叫含识。人也叫含识,这是衆生的一个别名。含识类,是各种不同的有生命的动物,都包括在内了。菩萨用平等的慈悲心,普徧摄取,不拣别、不舍弃、不有余剩。无论那一类的衆生,他都慈心教化,都度他们了生脱死,超出三界。并以所修的种种善根,回向给一切衆生,希望他们早成佛道。


无量无边诸大愿 无上导师所演说


愿诸佛子皆清净 随其心乐悉成满


诸佛菩萨所发的无量无边的大愿,都是依据无上导师——佛所演说的正法而发的。愿所有诸佛的弟子们,都能得到清净的法身和无上的智慧。随顺衆生的心愿,都圆满成就。


普观十方诸世界 悉以功德施於彼


愿令皆具妙庄严 菩萨如是学廻向


菩萨普徧观察十方一切的世界,用他所有的功德,平等布施给十方世界的衆生。愿意令十方世界都得到清净,具足一切的庄严,而成为上妙庄严的世界。修回向法的菩萨,就像前面所说的种种道理,修学一切回向法。


心不称量诸二法 但恒了达法无二


诸法若二若不二 於中毕竟无所着


菩萨明了诸法的眞谛,心无有疑,所以他心裹从不称量也不计较,不想也不说,那些法是第一义谛,那些法不是第一义谛。如果有这种思想和言说,就落於有形了。菩萨他已了达诸法都是不二法门,没有第一第二的分别。於诸法空相,彻底究竟了达无惑,所以没有一点执着。


十方一切诸世间 悉是衆生想分别


於想非想无所得 如是了达於诸想


所谓在十方所有的各个世间说法,都是根据每类衆生的分别思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个世间,那个世间的说法。如果你把这种想和非想都空了,无所得,无有所得,就是空无所有。如能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想都是妄想,虚幻不实的,没有实体的。


彼诸菩萨身净巳 则意清净无瑕秽


语业已净无诸过 当知意净无所着


这些诸位菩萨的身业都清净了,没有了杀盗淫的邪行。他的意业清净了,没有了贪瞋痴的思想,没有一点瑕疵和汚秽。贪瞋痴就是瑕疵汚秽。语业已经清净了,就不会发生一切过失和忧患,因为人的种种过失忧患,都是从口出的。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应该知道意业清净了,显出了一片明洁的光明智慧,对於一切就无所执着了。


一心正念过去佛 亦忆未来诸导师


及以现在天人尊 悉学於其所说法


菩萨专一其心,正念过去世的诸佛,也忆念未来世的诸佛——导师;卽佛的另一尊称,所谓人天的师表。以及现在天人所尊敬的佛。三世诸佛所说的种种妙法,这位修回向法的菩萨。他都一一潜心学习。


三世一切诸如来 智慧明达心无碍


为欲利益衆生故 廻向菩提集衆业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纪中的诸佛,他们都是智慧殊胜,明达诸法实际,心念无一点障碍,一切任运自如。为了想利益衆生的缘故,以修集的善根功德,回向菩提法,集一切的衆善业。


彼第一慧广大慧 不虚妄慧无倒慧


平等实慧清净慧 最胜慧者如是说


彼一切诸佛的智慧是第一的智慧,是广大徧虚空的智慧,是不虚妄的智慧,是没有顚倒的智慧,是平等眞实的智慧,是清净光明无染的智慧。这是由最殊胜的智慧者——佛,这样说的,这样来告诉我们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第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至一切处廻向第四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珂萨至一切处廻向?


金刚幢菩萨说完了前面的偈颂之後,接着他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怎样称为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到一切处的廻向法?你们明白吗?不管你们明白不明白,现在我来为诸位解说一下这廻向法的内容。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间。至一切衆生。至一切国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虚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为无为。至一切语言声音。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在往昔发愿修习廻向法,积集种种善根的时候,他曾做这样的观想并立下心愿:但愿我所修习的善业,成就的功德力量,能徧虚空法界。譬如一切法的眞实之际,是无所不到、无时不在的。又希望这种功德的力量能到一切有形的
物体上。到一切衆生的身心中。到一切世间内各个国土里。到一切法,令一切正法善法,得到功德的力量,发扬光大。到徧虚空中,令虚空充满这善根功德的力量。到达三个世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有菩萨修积善根功德的力量。到一切世间的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为法。到一切有语言有声音的地方。菩萨希望他的善根功德力量,到以上所说的那些地方,那种时间,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令一切衆生都获得利益。


愿此善根,亦复如是,徧至一切诸如来所。供养三世一切诸佛。过去诸佛所愿悉满。未来诸佛具足庄严。现在诸佛及其国土道场衆会,徧满一切虚空法界。


菩萨又说:希望我修积的善根功德的力量,像上面所说的一样,也能普徧到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又愿以此善根功德之力,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又愿过去世的诸佛愿愿都圆满。未来世的诸佛,修因已圆满,证得具足庄严——福具足慧具足、百福庄严。现在的诸佛,他所居住国土裹的道场法会,因我的善根功德之力,能徧满一切虚空法界。


愿以信解大威力故。广大智慧无障碍故。一切善根悉廻向故。以如诸天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充满无量无边世界。


菩萨之所以能以他所修的善根功德的力量,达到他供养十方三世佛的目的,这完全是他的愿力,和信解殊胜,能随心转变的大威德神通之力的缘故。次则是菩萨巳证得大智慧,所行所至。都没有障碍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菩萨修集善根功德,他并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为一切衆生,他把所修集的功德善根,毫无吝惜,统统廻向给衆生,所以他能称愿以成。菩萨供养诸佛的供品,皆为稀世珍奇,可以与诸天王所供养诸佛的供品齐等,其量充满无边世界,供养的功德也同样充满虚空。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诸佛世尊,普徧一切虚空法界。种种业所起。十方不可说一切世界种世界。不可说佛国土。佛境界。种种世界。无量世界。无分齐世界。转世界。侧世界。仰世界。覆世界。如是一切诸世界中,现住於寿,示现种种神通变化。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这位菩萨,他又作这样的思维观想:十方三世的诸佛世尊,他们的大威德法力,能普徧到达尽虚空徧法界,这乃是由於他们往昔修集的种种善业,无量无边的善业所生起。又有十方不可说——没有方法能说出它究竟有多少各种不同的世界。又有不可说那麽多诸佛的国土。诸佛不可思议的境界。种种不同的世界。无有数量的世界。没有分别、没有齐限的大世界小世界。又有常常转动的世界。不平正的侧世界。向上仰的世界。向下覆盖着的世界。像这样各个大小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种种世界中。都有佛在那儿住世,转法轮,教化衆生。诸佛为了教化衆生,运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所以他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之力,摄受衆生。


彼有菩萨以胜解力,为诸衆生堪受化者,於彼一切诸世界中,现为如来,出兴於世。以至一切处智,普徧开示如来无量自在神力。


彼字是指上文所说的那些世界。金刚幢菩萨说:在上面所说的各种不同的世界中,都有菩萨,这些菩萨都有大智慧,有特别殊胜的理解力,对於诸佛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他们都能领受,通达运用。他们观察十方世界中的衆生,那些机缘已经成熟,那些是堪能接受佛的教化的,菩萨就运用他的神通变化,示现佛身,出兴在那个世界,教化衆生,接引衆生皈依佛门。菩萨接引那些衆生,他并不是敷衍了事,潦草塞责图个好听的名就算事。菩萨是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要把他所教化的衆生,教到能得到一切智慧,至一切处的智慧境界,并且普徧对衆生讲说佛有无量的自在——随心运用的神通之力。


法身徧往无有差别。平等普入一切法界。如来藏身,不生不灭,善巧方便,普现世间。证法实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转,无碍力故。生於如来无障碍见,广大威德种性中故。


法身徧往:这是说佛的法性身,他能徧往诸佛的国土,处处一样没有不同的。平等普入:则为佛的智身,他普徧深入一切的法界。如来藏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的。如来藏身是以善巧方便,普徧出现到一切世间。证得诸法的眞实性,因为诸法实性能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缘故。菩萨能得到念不退,是他有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菩萨是修大乘果位,他决不会退转到二乘的果位。他恒常精进,修习正法,因为他已得到圆融无碍的智力,不受一切障碍的缘故。菩萨已生如来家,得如来藏身,永绝二障。得到如来权实无碍的知见,和如来广大威德的妙用,因为他已生在佛的种性中的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其所种一切善根,愿於如是诸如来所,以衆妙华,及衆妙香,鬘盖幢旛,衣服灯烛,及余一切诸庄严具,以为供养。若佛形像,若佛塔庙,悉以如是。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乱廻向。一心廻向。自意廻向。尊敬廻向。不动廻向。无住廻向。无依廻向。无衆生心廻向。无躁竞心廻向。寂静心廻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大菩萨,以他所种的一切善根,愿在十方诸佛的道场裹,用很多的上妙名华,很多种名贵的香,很多的锦绣鬘帐、华盖、高幢、长旛、寳衣、寳灯、巨烛,以及种种稀世的饰品,奉献诸佛,庄严道扬,供养在世的诸佛。若佛形像;菩萨不仅供养现世的诸佛,就是已入湼盘的过去诸佛的形像,和後人为灭度诸佛起的舍利塔,纪念诸佛造的庙,菩萨一概这样供养,没有差别。同时对於三世诸佛,也都一样用他的善根诚意廻向,以廻向而作供养。菩萨廻向的时候,所谓不乱廻向:不乱就是心裹没有杂念,也不妄想纷飞,而是正心诚意的廻向。一心廻向:心念集中,专心注意的廻向。自意廻向:自己开悟,不是藉其他的因缘所开的悟。以自己的善根廻向,令获此廻向利益者,亦能自己开悟。 尊敬廻向:为恭敬三寳,因之廻向。不动廻向:不为善恶的境界而动摇,不为逆顺的境界而转移,以不动之定力来廻向。无住廻向:卽不着住,不着住於人,不着住於法,人法皆空的廻向。无依廻向:乃不依於境界的廻向。无衆生心廻向:菩萨为饶益衆生,以自己所修善根廻向一切衆生,但不执着衆生,亦不执着廻向的功德,因菩萨无我相,衆生相,知道我空,故行所无事,不着相廻向。无躁竞心廻向:躁是心急躁、脾气急躁。竞是竞争,事事好与人争胜负。无躁竞心就是内心不急躁,心平气和处事接物。在行为上平易近人,事事谦和,不於人争长短。如果一个人好胜心强。则每事好强逞能,不能歉让,易流於贡高我慢,恃才傲物。这种性情的人,卽不能修道。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寂静心廻向:寂静就是湼盘,正顺着湼盘来廻向。以上十种廻向,是分别显现菩萨修廻向的心相。菩萨以此十种廻向,廻向给法界衆生,廻向无上菩提,廻向实际。


复作是念:尽法界虚空界,去来现在一切劫中,诸佛世尊。得一切智。 成菩提道。无量名字,各各差别。於种种时,现成正觉。悉皆住寿, 尽未来际。一一各以法界庄严而严其身。道场衆会,周徧法界。一切国土,随时出兴,而作佛事。


修十廻向法中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尽法界徧虚空界,过去劫、未来劫、和现在劫,在这些时劫中的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他们都证得了所有的智慧。他们修行圆满,功德具足,成就了菩提觉道。他们随愿示现种种身,在无量劫中随处示现,因之有无量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不同。在各个不同的时劫里,示现成等正觉——成佛。在种种的世界里住寿——住世,教化衆生。佛的寿命是长住在世的,尽未来际也不入湼盘。有时为了应衆生的机缘而示现入湼盘,那只是一种善巧方便的度化方法而已。佛的悲心重,他是不会舍衆生而入湼盘,其实他是到另一个世界去教化衆生。每一位佛都是以法界的庄严而庄严其身。因为佛身就是法界,譬如我们常诵念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是佛的法身,所以徧满一切处。也就是以法界的庄严而自庄严其身。诸佛的道场,道场里离擧行的各种法会,也是周徧法界,徧满所有的国土里。诸佛在十方的国土,随时都出兴於世,教化衆生。在每一个国土里,都是平等广度衆生,大做佛事,做佛所做的事。佛就因为要教化衆生,所以他才修证成佛。我们现在想成佛,就要依佛所说的教法来修行。学佛的人,一天没有开悟,就应该常常生大惭愧。我们要知道从无量劫以来,就因为懒惰、不修行,所以才在六道轮廻里流转生死,出不了生死的苦海。今生我们遇到了佛法,如果再不勇猛精进,那麽,要等到甚麽时候生死才能了!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不要好逸恶劳,躲懒偸安,以为这是便宜事。其实,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就因为犯了躲懒偸安、好逸恶劳的毛病,所以到现在还是生了死,死了生,轮廻不息。想到这里, 眞令人痛哭流涕,生大惭愧。为什麽我要这样懒惰?为什麽我不精进修行?为什麽我不勇猛用功?如果能常常这样廻光返照,反求诸已,问问自己我做一个佛教徒,我对佛教有过甚麽贡献?倘若有贡献,那我今後就应该增加我们的贡献。倘若没有的话,就要赶快努力,做一个佛教徒中最有力量的大护法,来帮助推动佛教的发扬,把法界推行到全世界,整个宇宙,徧法界,乃至推行到太空去,星球、月球去。也应该推行到每一个角落去,无一处不受到佛光普照,无一处不见闻到法轮常转,把才是我们佛教徒护法的本分,那才算尽了我们身为佛教徒的一点责任。为什麽我要这样说呢?因为我观察到这儿修学佛法的六衆弟子,有不少人希望开悟,想得胜妙的法益、开大智慧。这本不是妄想贪求,这是每个佛弟子应该有的希望和目的。不过我们不能光用心想,抱着希望不努力、不下功夫、不尽本分。那是得不到的,世间上没有空白说白话就可以得到成果的。要想开悟的人,必须要勇猛精进,拿出你的眞心来,脚踏实地修行用功,为佛教尽责任,贡献自己的诚心和能力,那一定可以达到你的目的,实现你的希望。否则,空费时光,一无所成时,你决不能怪佛菩萨不接引你,因为佛菩萨他不骗人,但也不会受人的骗。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虽说每个宗教的旨趣和目的各有出入,但却同样都在宣扬化人心,谋求人类和平,希望能达到世界大同的目的。这些宗教中,则以佛教的义理究竟、最深广、最眞实,远胜其他各个宗教。佛教是尽虚空、徧法界,不特爱人类、救人类,佛的慈爱是普及一切生灵有情无情的。佛教在横的方面说,是量包尘沙;在竖的方面说,则是竖穷三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向外跑,跑不出法界。往里钻,是钻无可躜。佛教是无在无不在,无所不在的。佛教的精神,就在这个地方。佛教是全人类的,不是那一个国家私有的。虽说释迦牟尼佛是出现在印度,但佛教并不限於印度一个地方,而是徧法界的。所以每个佛教徒都应该坚信佛的教言,佛所说的眞实道理,才是眞能救人於生死的苦海,救世界达到如理的和平。这个责任是艰巨的、远大的,但愿身为佛的弟子们,要本着诸佛的教言义理,荷担这付重担,共同努力,自救救人,自度度人。


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我以善根普皆廻向。愿以无数香盖,无数香幢,无数香旛,无数香帐,无数香网,无数香像,无数香光,无数香焰,无数香云,无数香座,无数香经行地,无数香所住处,无数香世界,无数香山,无数香海,无数香河,无数香树,无数香衣服,无数香莲华,无数香宫殿。


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大菩萨他说:像前面所说的十方三世诸佛国土裹,出兴的无量诸佛如来,我愿意正心诚意以我所修的种种善根,普徧廻向诸佛,也廻向菩提和一切衆生。我要用无数的香寳盖、无数的香寳幢、无数的香寳旛、无数的香寳帐、数的香寳网、无数的香寳像、无数的寳香光明、无数的寳香焰、无数的寳香云、无数的香寳座、无数的寳香经行地、无数的寳香居住的地方、无数的寳香世界、无数的寳香山、无数的寳香海、无数的寳香河、无数的寳香树、无数的寳香衣服、无数的寳香莲华、无数的寳香宫殿。菩萨供养诸佛的供品、无一不是上好的、珍贵的、无量数的,这是表示菩萨对於十方诸佛的尊重恭敬,眞心、诚心,并以此庄严道场。


无量华盖,广说乃至无量华宫殿。无边鬘盖,广说乃至无边鬘宫殿。 无等涂香盖,广说乃至无等涂香宫殿。不可数末香盖,广说乃至不可数末香宫殿。不可称衣盖,广说乃至不可称衣宫殿。不可思寳盖,广说乃至不可思寳宫殿。不可量灯光盖,广说乃至不可量灯光明宫殿。 不可说庄严具盖,广说乃至不可说庄严具宫殿。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寳盖,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寳幢。


菩萨又用无量的华,做成伞盖供养十方三世佛,如果要详细的说,乃至於有无量的华宫殿。又有一望无边际的鬘盖,都是用珠寳做成的,如要往详细的说,乃至有无边际的鬘宫殿,用鬘造成的宫殿。 又有无与等比的涂香盖,如要往详细的说,乃至有无量涂香所造成的宫殿。又有不可以数计的未香盖,如广义的说,乃至有不可数无量那麽多的以末香粉饰的宫殿。又有不可称量的衣盖,如往广大方面说, 乃至有不可称量的衣宫殿。又有不可以心思的寳盖,如往广大方面说, 乃至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度量那麽多的寳盖宫殿。又有不可量的灯光明盖,如广大的说,乃至有不可能量度那麽多的光明宫殿。又有不可能用言语说的庄严具盖,如想广说,乃至有不可能说得清楚的那麽多庄严具足的宫殿。又有不可能用言说,不可能用言说那麽多的摩尼寳盖,和不可能用言说,不可能用言语表达的那麽多的摩尼寳幢。菩萨以不可能用心思计度,用言语表达的无量无边上妙奇寳,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并庄严佛的道场。


如是摩尼寳旛,摩尼寳帐,摩尼寳网,摩尼寳像。摩尼寳光,摩尼寳焰,摩尼寳云,摩尼寳座,摩尼寳经行地,摩尼寳所住处,摩尼寳刹,摩尼寳山,摩尼寳海,摩尼寳河,摩尼寳树,摩尼寳衣服,摩尼寳莲花,摩尼寳宫殿,皆不可说不可说。


摩尼:是寳珠的总名,它的寳光,特别清净光明,不受一切的垢秽所染汚。此寳珠所在的地方,必定增其威德。如果投到浊水裹,水卽澄清。又名如意珠,它能遂心所求,皆能满愿。这种寳物,唯有德行的圣者才能享受,贪心的凡夫是见不到的。纵使侥幸获得,必遭受杀身之祸。不可说不可说是印度的数目名字,为大数目之一。


像前面所说的,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用摩尼寳珠做成的寳盖。和又有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用摩尼寳珠做的寳幢。以及用摩尼寳珠做的长寳旛、摩尼寳珠做的寳帐。摩尼寳珠做的寳网、摩尼寳珠做的佛寳像,摩尼寳珠的光芒远照十方无尽国土。摩尼寳珠的光辉好像火焰。直射到有顶天。摩尼寳珠的光彩如祥云飘浮在空中。用摩尼寳珠所做的佛座。用摩尼寳珠铺饰的经行地面。用摩尼寳珠装饰的住处。摩尼寳的刹土。摩尼寳的山。摩尼寳的海。摩尼寳的河。摩尼寳的树。摩尼寳珠贯串成的寳衣服。摩尼寳的莲花。摩尼寳珠庄严的宫殿。以上这种种以摩尼寳珠做成的饰物,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无数,不可以用言语形容。


如是一一诸境界中,各有无数栏楯,无数宫殿,无数楼阁,无数门闼,无数半月,无数却敌,无数窗牖,无数清净寳,无数庄严具。以如是等诸供养物,恭敬供养如上所说诸佛世尊。


如前面经文所说的每一个境界中,都有无数的七寳栏楯——栏干显现,无数的寳宫殿显现、无数的楼阁显现、无数的门闼显现、无数的半月型的门窗显现、无数的城墙垜口显现?——却敌就是城墙上的垜口,用以退却敌人的。无数的大窗小窗显现、无数的清净七寳显现、无数的庄严宫殿及道场的供具显现。菩萨用这些最珍贵七寳所成的宫殿住处等等供养物,恭敬供养如上所说的十方三世诸佛世尊。


愿令一切世间,皆得清净。一切衆生,咸得出离。住十力地。於一切法中,得无碍法明。令一切衆生,具足善根,悉得调伏。其心无量,等虚空界。往一切刹,而无所至。入一切土,施诸善法。常得见佛,植诸善根。成就大乘。不着诸法。具足衆善,立无量行。普入无边一切法界。成就诸佛神通之力。得於如来一切智智。


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这位大菩萨,他又发愿,说:我愿仗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令一切世间都得到清净。愿所有的衆生,都能永离恶道,和六道的轮廻之苦,而能住十力地——住到佛地,永远不受轮廻的痛苦。又希望一切衆生能修学正法,了达诸佛。对於诸法能眞知实解。得到圆融无碍的智慧光明。不单自己得大善根,也令一切衆生具足善根,所有不良习气、烦恼无明,都调伏柔和,灭除尽净,使心如虚空,清净明朗。菩萨虽然常常在十方国土中来住,可是并不动於身,而无来去的迹象,这就是菩萨的心等虚空无量的修行功行。菩萨常深入其他国土裹去,他并不是去观光游览,而是应机赴缘到那儿去度生,布施种种善法,教化衆生习行一切善法。菩萨慈悲为首,普度衆生,所以他能常常见佛,供养三寳,亲近三寳,在三寳前种植种种善根,修行菩萨道,成就大乘的功德,圆满修集大乘行门。菩萨的成就,如此殊胜,但他对於诸法,却没有一点执着。菩萨具足了一切衆善,建立了无量功德,普徧入於无边的所有法界,成就了犹如诸佛的神通力量,也得到了如佛一样的智慧中的大智慧。


譬如无我,普摄诸法。我诸善根,亦复如是。普摄一切诸佛如来,咸悉供养无有余故。普摄一切无量诸法,悉能悟入无障碍故。普摄一切诸菩萨衆,究竟皆与同善根故。普摄一切诸菩萨行,以本愿力皆圆满故。普摄一切菩萨法明,了达诸法皆无碍故。普摄诸佛大神通力,成就无量诸善根故。普摄诸佛力无所畏,发无量心满一切故。普摄菩萨三昧辩才陀罗尼门,善能照了无二法故。普摄诸佛善巧方便,示现如来大神力故。普摄三世一切诸佛降生,成道,转正法轮,调伏衆生入般涅盘,恭敬供养,悉周徧故。普摄十方一切世界,严净佛刹咸究竟故。普摄一切诸广大劫,於中出现修菩萨行无断绝故。


修十廻向至一切处的大菩萨,他能成就大乘,不着诸法以及得如来一切智智,是因为他能普摄,普徧摄受。譬如说无我的我空法,和普徧摄受种种法。所修集的善根,也能和无我法相摄,如同摄受诸法一样。我的善根也普徧和诸佛的善根相摄。诸佛所修的行门,我也修。诸佛所行的功德,我也行。我普徧摄受诸佛,都能一一供养,从不忘漏一位佛不供养的,决不会发生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我又普徧摄持种种无量诸法,对於诸法的眞实义理,我也能完全悟入,完全明白而能实行,没有一点障碍。菩萨不仅摄受诸佛的善根和诸法的实意,他也普徧摄受十方世界一切行菩萨道的菩萨,修菩萨行的菩萨,他们所修所行的,都同样究竟,他们所集的善根,也是相同的。诸菩萨所种的善根,他也种这种善根。诸菩萨所修的善根,他也同样修这种善根。诸菩萨最初所发的菩提心,增长种种善根,他也是在最初发菩提心,以增长诸善根。他又普徧摄受十方世界诸菩萨所修行的行门。修至一切处廻向的大菩萨,以他从前发的大愿大力,使令诸菩萨和他自己所发的愿,都能圆满,也圆满得到如佛的十力。他又普徧摄受十方世界诸菩萨所修的妙法,和他们证得的清净光明的智慧。菩萨因为得到了一切法的光明智慧,所以他能了达诸法,深悟诸法寳相,彻底通达无碍,妙用圆融。又普徧摄受十方诸佛大威德大神通力,也能成就这种威神之力。菩萨权巧方便,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成就他们的善根。又普徧摄受诸佛的十力和四无所畏,发佛所具有的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满一切衆生的愿。又普摄十方世界诸菩萨的三昧和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才是法无碍辩才、辞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乐说无碍辩才。四无碍辩,就是四无碍智。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修至一切处的菩萨,他普摄了诸菩萨的三昧、辩才、陀罗尼,他都能照了,能观照诸法,了达诸法,都是不二法门,第一义谛。又普徧摄受诸佛所具有的善巧方便法,教化衆生,而且能示现如佛的大威神力。又能普徧的摄受三世中每位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八相成道的过程。如入胎、住胎、出胎、成道,以及转正法轮,调伏衆生,乃至入般湼盘。并且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每一个国土,都有一位佛,他无不周徧供养的。又普徧摄受十方一切的世界,令每一个国土,每一个佛刹,都以他的善根功德,而成为清净的国土,庄严的佛刹,无一不达到究竟的境界。又普徧摄受一切广大的时劫。这位修廻向法门的大菩萨,他在每个时劫中都出现於世,修菩萨行,行菩萨道,饶益衆生,拯救衆生,教化衆生,这些佛事永远不会断绝。以上十二句普摄,分别说明这位菩萨的愿望,以普摄善根廻向,於理事方面,靡不周全,成就菩萨自利的德行,然後利及衆生。


普摄一切所有趣生,悉於其中现受生故。普摄一切诸衆生界,具足普贤菩萨行故。普摄一切诸惑习气,悉以方便令清净故。普摄一切衆生诸根,无量差别咸了知故。普摄一切衆生解欲,令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化衆生行,随其所应为现身故。普摄一切应衆生道,悉入一切衆生界故。普摄一切如来智性,护持一切诸佛教故。


上面的一段经文,是说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大菩萨,他普徧摄持十方诸佛的善根,普摄诸佛所说的诸法实义,普摄诸世界中诸位菩萨的法门,而得到大智慧的清净光明,以及诸佛的大威德、大神通之力。现在特别表扬菩萨是慈悲为首,平等护念衆生的伟大精神。菩萨不仅是普摄诸佛和诸菩萨的优点,和诸法的实相,他也普徧到四恶趣的衆生中,到六道轮廻示现种种衆生的身形,受生各类的衆生,摄受各类的衆生,教化各类衆生,令他们脱雕六道。又普徧摄受一切衆生,令那些衆生都具足犹如普贤菩萨所修的菩萨行,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又普徧摄持一切诸惑,像粗惑、细惑、麈沙惑、见惑、思惑、无明惑等。令衆生的诸惑习气都得到清净。又普徧摄持一切衆生的诸根,衆生的根性,各个不同,菩萨都能了解,纵然有千差万别,菩萨仍然很明白衆生诸根的趣向。又普摄一切衆生所了解的,所欲求的。如果了解的是邪知邪见,所欲念的是杂染的、汚垢的,就教化他们远离不正当的解欲,而得清净的本体。又普摄一切教化衆生修行的行门,随衆生能相应的,而为衆生现身说法。又普摄一切与衆生相应契合的。佛说的正道,用神通变化的善巧方法,深入各类衆生裹去,同类相摄,方便教化。又普徧摄受十方三世诸佛的智性——就是诸佛成就的智慧,菩萨用所摄受的智慧,护持诸佛所说的教法。这一段经文,是显明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大菩萨。成就利他的功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不於业中分别报。不於报中分别业。


诸位佛的弟子!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的种种善根,如前面经文所说的方法廻向时,他是本着无有所得,一切皆空的功行。虽归无所得,而仍能圆满菩提。不着於意自在方便而不违眞实义理。菩萨他不着重在造甚麽业,受甚麽果报;不在这上面用心思,因为他知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的道理。虽然他能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并不在这个业中,来分别有什麽果报,更不执着,在所受的果报里头,来分别他造的是什麽业,受的是甚麽报。菩萨对於受苦,他认为是了苦,受报是了报,所以菩萨是畏因不畏果。反过来说,衆生是畏果,而不知道畏因的道理。菩萨在因地时,随时谨愼小心,决不造诸恶业,就不会担心将来受恶报。所以我们每个人,能事事愼重於开始的时候,一定不会受不善的果报。如果是应该受的业报,菩萨也是受之泰然,乐而安之。


虽无分别而普入法界。虽无所作而恒住善根。虽无所起而勤修胜法。不信诸法而能深入。有於法而悉知见。若作不作,皆不可得。知诸法性,恒不自在。


修至一切处廻向的大菩萨,他虽然对业和报不执着,不在这上面费煞心思,但他的行为,自然地造成种种的善业,因为菩萨已舍离了一切的恶业。不必着意,顺其慈心,普入於法界,教化一切受苦的衆生。菩萨他虽早巳知道诸法皆空、行而未行、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而未作,他仍恒常修种种善根,从不曾忘了栽培善根,修积福慧,所谓「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这就是恒住善根的一种表现。菩萨了达法性本空,知业无实体。倘若业有实体的话,不要说每个人的业充满虚空了,就是一个人的业实体,就可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幸亏业性本空,无形无相,虚空仍然是虚空,衆生的业障仍然是各自的业障。虽无所起:一切法的本体,是寂灭性的,无生无起的。心经上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说的法的本体。虽说如此,但是菩萨并未因此而放逸,他还是勤修圣法,精进勇猛修学种种殊胜法。虽知业性本空,他还是随时注意造诸善业。不信诸法:这并不是说,菩萨已经知道法性是空的,就不相信一切法,而是说菩萨知诸法空,不执着於法空,仍然能深入诸法实相,这是菩萨的境界。衆生是先要能信,所谓佛法如海,要信才能渡。衆生是要信,才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菩萨是已入圣流了,故没有一个信的拘束,也没个不信的荒谬言论。所以说菩萨虽不信诸法,而仍能深入一切法,他的心中也没存着个法相,可是他确能知道一切法的实相理体,也见着一切法的寂灭相。不有於法,而悉知见:无论是有,或者没有,都能知能见。若作不作,皆不可得:不管你作,或者不作,都是空的、无所得的。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一切法性,它是常常不存在的、空的。菩萨知道诸法的法性,恒不自在。


虽悉见诸法而无所见。皆知一切而无所知。菩萨如是了达境界。知一切法因缘为本。


菩萨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达诸法空相,对於诸佛所阐扬诸法的生灭道理。悉知悉见,可是菩萨他并不执着他有所知、有所见,而是空无所见。菩萨他普徧知道一切法,但他却能无所知。这能知而不知,见而不见,以不动的大定来照了一切,只有菩萨才能这样的毫无执着,而又能了达一切境界。因为菩萨知道一切法,都是从因缘所生。因缘就是能生法的根本,是无形无相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卽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又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就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两位尊者追求多年,在偶然的机绿下,见着马胜比丘对他们所说。两位尊者立刻去谒见佛,并皈於佛的座下,顿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这两首偈颂把因缘所生的法,说得非常清楚,也就是代表了佛教的重要义理,别於其他宗教的特点。


见於一切诸佛法身,至一切法离染实际。解了世间,皆如变化。明达衆生,唯是一法,无有二性。不舍业境,善巧方便。於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於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菩萨因为能明了诸法因缘所生的道理,所以他能见到十方诸佛的法身。他离开了一切的染汚法,就可以达到法的究竟实际境界。菩萨修行的功行,知离一切相,卽一切法。离开世间的染汚相,卽是法的眞实际。菩萨了解世间上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如幻如化,凡是有形有相者,都是无常;凡有生有灭者,都是虚妄。菩萨明了通达,离了理就没有事可言,知道衆生本来也有同佛一样的佛性,衆生也都是由无为法中所生。无为法是无形无相,永恒的,佛性也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衆生唯是一法,无有二性。所以不需要舍离业和报的境界,而来教化一切衆生,用善巧方便的方法,随顺机缘,适合衆生业报的境界,分明事理因缘,面对现实教化衆生,决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如此,菩萨在有为法的境界上,示现无为法的妙用,而不会因无为法妙用的缘故,而损灭破坏有为法的相。这个有为法的相还是存在,在无为界——无所为而为的、不为而为的法界里,示现有为法。他也不会分别执着无为的相。有为法是有形有相的世间法,是无常的,与眞理相违,所谓世俗谛的。无为法是出世的、清净、眞实、无形无相,永恒不变的,卽第一羲谛。离开了世间法,没有佛法,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就因为有世间法,方显示出世间法的妙用、眞谛。离开了无为法——佛法,世界就没有光明,没有了眞理,衆生等於沉在海底深渊。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毕竟寂灭。成就一切清净善根,而起救护衆生之心。智慧明达一切法海。常乐修行离愚痴法。已具成就出世功德。不更修学世间之法。得净智眼,离诸痴翳。以善方便,修廻向道。


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大菩萨,他根据前面经文所说,所以他能洞观诸法实相,知诸法毕竟寂灭相,是不生不灭的,寂然不动的。因此才能成就菩萨的清净善根。有了清净的善根,智慧增长,发菩提心,大悲为首,发愿救护一切衆生。佛法如浩瀚的大海,菩萨有了如海的大智慧,所以他能明了通达如海一般的大法,深入法的究竟境界。菩萨为救护衆生,常常乐於修行,因修行就可以离开愚痴我慢种种障碍,增长清净智慧。菩萨已经圆满具足成就了出世的善根功德。更不会再贪着诸世间的一切顚倒法,不清净的染汚法。得到了清净智慧的明眼,离弃了一切愚痴,好像扫除了眼中的翳子毛病那样光明清凉。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修持廻向法门。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称可一切诸佛之心。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教化成就一切衆生。具足受持一切佛法。作一切衆生最上福田,为一切商人智慧导师。作一切世间清净日轮。一一善根充徧法界。悉能救护一切衆生,皆令清净具足功德。


诸位佛的弟子1这位修十廻向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用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作这样的廻向——廻向给法界衆生。廻向无上菩提。廻向眞如实际。菩萨这样廻向,语语都能符合诸佛的心意,恰恰正好。菩萨又愿以他的善根廻向诸佛,庄严十方的佛土、清净十方的佛土。菩萨以他的善根功德,饶益衆生,教化衆生,并且令衆生都能成就道业。菩萨受持十方诸佛所说的法,圆满具足,无有余者。菩萨已修到了无所得的境界,所以他堪能被称为衆生最良好的福田。有可以作寻求七寳的商人大队里最有智慧的大导师。又可以作世间上一轮清净的大日轮,好像太阳照耀着虚空一样。菩萨每一种善根,都充满了十方法界。每一种善根,都有救护一切衆生的功能,令一切衆生都得到清净的智慧,具足功德,圆满成就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廻向时,能护持一切佛种。能成熟一切衆生。能严净一切国土。能不坏一切诸业。能了知一切诸法。能等观诸法无二。能徧往十方世界。能了达离欲实际。能成就清净信解。能具足明利诸根。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廻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作像前面经文所说的方法廻向时,能有甚麽样的功用?有甚麽利益?金刚幢菩萨说:我现在可以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的成就。(1)廻向的利益能护持一切佛种。护持——是保护、支持的意思,保护成佛的种子,支持佛的慧命,不令断绝。甚麽是成佛的种子?修行办道的人才能续佛的慧命。(2)菩萨将自己所修的善根,廻向给法界衆生,令他们得到廻向的利益,善根增长,发菩提心,习行善法,善根功德,早日成熟, 圆满菩提佛果。(3)菩萨廻向的功德力量,能够庄严十方诸佛的国土,又能使十方诸佛的国土更清净。(4)又能不坏一切诸业,卽是不坏一切衆生的善业,而且令其增长。一切的恶业,则使他消灭,破坏无余。 (5)佛法深如大海,浩瀚无际,但菩萨他已修证得殊胜的智慧,所以能深悟诸法的实相眞谛。凡夫为什麽不容易明了诸法,接受诸法的道理?就因为普通人的心智,为五欲所遮盖,没有清净的智慧。智慧是由清心寡慾的禅定中生起的。(6)菩萨因为修廻向法门,意境清净,心量宽宏,所以他能了达诸法,而且不着诸法,能平等观察诸法。佛在金刚法会上曾对诸大弟子说过:「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平等二字,不特只说一切法平等无二,而且还包含有仁慈的意思在内。平等是眞性的体,能等观诸法,就能修善,发挥诸法的妙用。修廻向法门的菩萨,他是悲心切切,慈心平等关怀一切衆生,这就是他能等观诸法无二的原因。(7)菩萨又能往十方世界,他道十方世界的目的,是去教化衆生。他不会偏爱那一个世界好,或者他特别喜欢那一个世界的衆生,而是普徧到十方世界,随愿随缘,普度衆生。(8)菩萨因为修廻向法门,得到最胜利益,参悟了明白诸法实际的方法,就是必须舍离欲念。假如不能离欲,贪爱执着五欲,就永远不会明白诸法眞实道理。衆生为什麽不能成就道业,证得佛果?就因为被欲念所蒙蔽,顚顚倒倒,起惑造业,永堕轮廻。如果能断欲去爱,尤其更要断绝淫欲的念头,修清净梵行,就能达到了诸法实际的境界。 这时,更应注意的:欲纵能断绝了,还要进一步去扫除能断欲的执着,那才是眞正的断了欲。倘若你心中存着「我是离欲了,我是个离欲的阿罗汉,我已见到法的眞际了,我已开悟了」,这样,不特可以证明这个人还没有断欲,恐怕他还被欲所牵着呢!眞离了欲的人,是不会着於离欲的思想。他的心境空明,已无所谓欲的存在了。菩萨修此廻向法门,能了达离欲的方法,无着无依,见到诸法实际的境界。诸位信士!为什麽要离欲?因为佛所以能证得妙觉佛果,就是没有欲了。想要学佛者,第一就要学佛能离欲——离世间的一切贪欲。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无论讲多少,都是叫人离欲。不管那一部经,都是讲这个。所以这次讲经,必定要强调这个「欲」字, 因为这个「欲」字,他可以演变出无量无边,不堪设想的後果——大而成佛果,小而能身心安乐,都在这个「欲」字上转变。成佛或者堕落,都是它的因素。 离了这个「欲」字,则没有可说的经典。你们不要轻看这一个小毛病, 无论在家人、出家人、佛弟子、非佛弟子,都不容易把这个小毛病除去。如果能把它去了,任何人都可以证得阿罗汉,证得佛果。阿罗汉就是已离欲了。在金刚法会上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您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可是我不会作这个想法,我也不会自赞我是个离欲的阿罗汉,是人中的第一。倘若我这样想,这样说,那我还是着住在这个相上了」。不能离开这个相,而又自以为了不起,那是根本错误的。(9)菩萨又因为修此廻向法门,成就了清净的信解。以他的廻向功德,得到眞正的、清净的、唯一不离染的信心,从此不会再有不清净的信解,诸魔外道再也不能动摇他了。清净信解是能上契诸佛之道的正解。(10)菩萨修此廻向法门,能令他得到具足和明利的诸根。诸根是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诸根,就是六根都完全,不会没有眼,或者纵使有双眼睛的外形,而是瞎的、看不见东西。有对耳朶在头的两边,而是聋子、听不见声音。有个鼻子挂在面上,而嗅不出香臭。有条舌头在口内,而嚐不出味道。有个身体驱壳,而不生触觉。有个意根但不能缘法,这都是六根不具足,缺乏它本来的功能。具足明利的诸根,则是六根卽圆满无缺,而又明又利。 如眼能看得清清楚楚。耳能听得清清楚楚,所谓耳聪目明。鼻能嗅得清清楚楚。舌能分别五味清清楚楚。身的触觉也很敏感。意缘法也缘得明了正确,这就是名利的表现。菩萨修此廻向法,就能得到诸根具足圆满,和它本有的功能明利的利益。以上就是菩萨修廻向法的成就。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至一切处廻向。


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讲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十廻向法门的第四廻向——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过程和境界。诸位善信士!我们听到了这段经文,应该学这位菩萨,脚踏实地,用功修行。不是听了就过去了,就完结了这一次听经的事了。听了如不实行,等於没有听一样。听经闻法,是给我们一个指路的明灯,藉灯的光,照明我们应走的大道,就要照着这条路向前去修行。假如你已知道这条路而不去走,便始终不会达到你的目的地。假使你希望到达到你要去的地方,就必须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眞眞实实勇猛精进的修行。


菩萨摩诃萨住此廻向时,得至一切处身业,普能应现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处语业,於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得至一切处意业,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故。得至一切处神足通,随衆生心,悉往应故。得至一切处随证智,普能了达一切法故。得至一切处总持辩才,随衆生心令欢喜故。


这位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正在修此法门的时候,这并不是说他住在廻向中不动了、停止了。也可以说他一心专注这个法门,心不生他念。经中常称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是指菩萨中的大菩萨。这个大,是分别这位菩萨不是初发心的菩萨,他曾发大菩提心,修行已历若干时劫,有最上的智慧,大悲为首,慈心普度衆生,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普徧行菩萨道,像这样的菩萨,就被称为大菩萨。凡夫如果发大心学修菩萨行,对人慈悲能忍能让,肯布施能舍,恭敬三寳,精进学道,这样的人,不论在家出家,也常被人称为菩萨,这叫凡夫菩萨。如能生生世世发心修行,也就会成为登地的大菩萨,进而圆满达到佛果。这儿说的大菩萨,是说他因为修这个廻向法,而得到三业上的大用。他虽然还没有证得佛果,可是他已经能有千百亿的化身,好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这位菩萨他也得到至一切处的随应身的身业,不论那个世界,随缘应现,教化衆生。这就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廻向法,所得到的身业的利益妙用。他又得到至一切处的语业上的利益。菩萨能在一切世界中演说佛法——徧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地方的衆生,都能听到菩萨说的佛法,也不需要麦克风,或者有电台转播。无论有多远,所有有缘的衆生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同佛一样。「佛以一音演说法,衆生随类各得解」。菩萨他因为修得了徧至一切处的语业利益,所以每个世界的衆生,都能听得到他说法的声音,每一类的衆生都能听懂他说的法,而且还觉得菩萨是在那儿专对他们说法呢!这就是菩萨所得到的,在语业方面的神通妙用,所以说能於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菩萨在意业上,也得到至一切处,受持诸佛所说的法。他能到衆生的心里去说法,能普入一切衆生的身,而为衆生来廻向,令一切衆生渐渐改恶向善,发菩提心。如像我们每个人发的菩提心,能日渐增长,精进眞心修行,这就是菩萨的意业,到我们的意念里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一天比一天茁壮,才能受持一切的佛法,深印在八识田里,永远不忘。记忆经典、辽达佛法的义理、背诵陀罗尼。 我们之能身受心持,就是受了菩萨意业的帮助,这就是菩萨在意业方面所得的妙用。这也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廻向法,在意业方面的成就,所以他才能受持一切佛所说的法,自利而又利益衆生。以上是说菩萨修此至一切处廻向法门,所得的三业之体。


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神足通,尽虚空徧法界,无入而不自得焉。他愿到甚麽地方去,就到甚麽地方去,再有多远他也不需要飞机轮船,一刹那间就到达了,这就叫神足通,神速快捷,不受任何障碍。随着衆生的心念,观察所得,便到那儿现出一个应化身,教化衆生,满衆生的心愿。菩萨有因为修此廻向法,得到至一切处的随证智。这种智慧能令人不论遇到甚麽困难,不管是怎样复杂的事,就能立刻明白困难的症结,而顺理成章,有条不紊的处理圆满。不但明白发生的境界,还明白一切法是从缘生从缘灭的道理。 菩萨怎麽会明白的呢?就因为他得到了随证智。这种智慧是无障无碍的,所以对任何事、任何境界,都能很快的迎刄而解,好像用快刀斩乱麻,立刻了断。用刀刄比喩随证智,是很恰当的。随证智就是能见事省事的智慧。古德常说:「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堪称「见事省事出世间」的贤人。普通人因为没有随证智,所以就遇事糊涂,不知如何处理,往往凭着自己的我执偏见,顚倒行事,後果不堪设想。或者左右为难、旁徨无主,弄成「事绊人」,绊在那儿如入了大定,不知怎样做才好。 这一停顿,把一切事都躭误了。人办事,是迎刄而解;事绊人,就堕沉沦。菩萨得到随证智,普徧能够了解诸法实相,行事通达无碍。


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总持辩才,能随顺衆生的心愿,令衆生皆大欢喜。总持,卽梵语陀罗尼。总一切法,持无量羲。持善不令散,持恶不余生。辩才,卽四无碍辩,又称四无碍智。卽法无碍辩,羲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菩萨因为修至一切处廻向法,得到了总持上的无碍辩才。因之菩萨能随处教化衆生,随顺衆生的根性,因材施教。随衆生的欢喜心,接引衆生,令衆生们都能遂心满愿,如意吉祥,皆大欢喜。衆生心性各个不同,譬如吃东西就各有所好,有的愿吃甜,他就给糖。有的喜酸,他就给柠檬。有的好辣,他就给辣椒或芥末。总之,他总是令衆生满意,不会令衆生失望。菩萨是眞心慈悲,为了满衆生的愿,他甚至下地狱代衆生受苦,都不发一句怨言。他只希望看到衆生欢喜,决不愿见到衆生愁苦。学佛的人,应该跟菩萨学习,常常记得令他人欢喜,不要只为自己的好恶着想。学菩萨道、修菩萨行,是利他,不是利己,应以衆生为前提。衆生欢喜的,於衆生有利的事情,就应该踊跃去做。菩萨从不考虑对自己有无利益。菩萨就是这样愚痴,以上是菩萨修至一切处廻向法,所得的三业之妙用。


得至一切处入法界,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徧入身。於一衆生身,普入一切衆生身故。得至一切处普见劫,一一劫中常见一切诸如来故。得至一切处普见念,一一念中一切诸佛悉现前故。


菩萨因为修至一切处廻向法,又得到至一切处,深入十法界的功用,能够在一根毫毛孔里,普徧入一切的世界。法界可以分为十种的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这四个称为圣法界。天、人、阿修罗——这三者称为善法界。畜生、饿鬼、地狱——这三个称为恶法界。有时也称为佛道、菩萨道、声闻缘觉道、善道、恶道。阿修罗多由於瞋心重、憍慢、多疑的原因生於此道,他性好勇斗。男丑女美。人及畜生、饿鬼中,凡好斗、脾气壤、憍傲、多疑者,都可列入修罗类,他有天福没有天德,所以还算为善道。菩萨修这个至一切处廻向法的缘故,就能很自由的普徧到十法界去,见佛闻法,普度衆生。最神妙的是他能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这不是幻术,而是菩萨修行的功夫才能有此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圆融无碍」的境界。能於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大小无碍,事理无碍,自他无碍,一切一切都圆融无碍。所以才说「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毛孔虽然小,十方世界现在裹边,也不觉得狭窄。十方世界虽然大,纳入其中也不觉得世界怎样大。有云:芥子纳须弥,就是这种境界。又得至一切处徧入一切衆生的身的功用,而且能於一个衆生的身,普徧入到一切衆生的身。菩萨一身入一切衆生身,一切衆生身也没有离一菩萨身,这是自他无碍的境界。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能普徧见到三世的时劫,在每个时劫裹,又能常常见到十方三世出兴的诸佛,以及佛大转法轮,度一切衆生,最後示寂入湼盘等,八相成道的境界,无一不历历在目,这是时间上的无碍智。菩萨又得到至一切处的普见念,在一一念中一切佛都能显现在他的面前。人最微细的就是一念,在一念中心里想的什麽,常常自己都不能觉知,可是修至一切处廻向的菩萨,他不特能知道自己的念,而且还能普徧知道一切衆生的念。在每一个念裹边,前念、後念、今念,念念之中十方三世诸佛都现在其前,所以菩萨常常见到诸佛。这一节经文,是说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大菩萨,他在三业的功用上,得到了任运自在的利益,自利利他圆融无碍的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至一切处廻向,能以善根如是廻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此第四廻向——至一切处廻向法的经过中,能以他所修集的种种善根,像经文中所说的,给十方三世诸佛廻向,给徧法界衆生廻向,为菩提觉道廻向,为眞如实际廻向。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内外一切诸世间 菩萨悉皆无所着


不舍饶益衆生业 大士修行如是智


金刚幢菩萨演说完第四廻向——至一切处廻向法,当尔之时,他仰承十方诸佛,毗卢遮那佛,和释迦牟尼佛,诸佛世尊的大威德神通之力,普徧观察十方世界中的衆生因缘,以及法会中诸位菩萨的反应,於是又用偈颂把前面的长行,综合其重要的义理,再说一遍,以便利後世一切衆生——包括目前的我们,容易明白。


菩萨修此至一切处廻向法,就可普至内外一切世间。内而身心,外而诸世间。尽虚空徧法界,菩萨面对着如此广大的境界,能够内无身心,外无世间。菩萨什麽都不执着,旣不执着於他的身心,更不执着於一切世间的境界。虽无所着,但他时刻不忘於衆生。为了饶益衆生,他精勤行道,慈悲修慧,不舍离修行饶益衆生的善业。菩萨所修行的、所追求的,是如何能令衆生得到利益,用怎样的方法,而能善巧方便教化衆生的智慧。


十方所有诸国土 一切无依无所住


不取活命等衆法 亦不妄起诸分别


在十方的世界内所有无量无数的诸佛国土,菩萨他都无所依恋,也不厌恶那一个国土,也没有一定永远住在某一个国土里。他是徧十方每一处佛土都去,但并不执着是自己私有的地方,菩萨不贪名闻利养,更不会修不正当的五邪命法,以为活命的手段。五邪命法是出家人,用一种不正当的方法,巧骗别人的钱财为生活。五邪命法就是(1)诈现异相。(2)自说功德。(3)占相吉凶。(4)高声现威。(5)说所得利以动人心。菩萨也不随便动妄念,或者对於人生分别心,或者对於事生偏见。菩萨修的是至一切处廻向法门,所以决不会执着所依,采取邪法活命,和妄起分别的心念。


普摄十方世界中 一切衆生无有余


观其体性无所有 至一切处善廻向


菩萨度衆生,没有亲疏善恶美丑的分别心,没有爱憎的观念,而是普徧摄持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衆生,平等护念。他心中不会存着「这个衆生不是我的亲友,就等以後再度;这个衆生他是恶人,或者曾对我不友善,就慢慢再度;或者这个衆生看来不顺眼,太丑陋,就不度;或者太穷了,没有给我供养,也不度」。菩萨没有这些好恶心和私见,他是普摄一切衆生,不舍弃一个衆生不度的。菩萨为什麽要行菩萨道?就为了要利益一切衆生,要教化一切衆生,希望每一个衆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说无有余——一个不令剩下,也不会度这个衆生不度那个衆生。菩萨观察每个衆生都有佛性,没有其他的另一种体性。菩萨修此至一切处的善廻向法,是要把所修集的善根功德廻向给衆生,令衆生早成佛道。但他并不因此而执着这是他给衆生廻向的功德,菩萨是没有这种执着。佛在金刚法会中对须菩提和大衆说:「我应灭度一切衆生,灭度一切衆生已,而无有一衆生实灭度者」。就是说不着相,广度衆生然不执着於自己的功德。


普摄有为无为法 不於其中起妄念


如於世间法亦然 照世灯明如是觉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诸大菩萨。他们不是只修某一种法门。不像一般凡夫,一定选择与自己契机的法门来修学。菩萨他巳了解诸法实相的道理,所以他普徧摄受一切法。他不分别有为法——世间法、有漏的,和出世间法、无漏的无为法。他通达诸法,知道佛法不离世间法。他不会在有为法和无为法的中间,乱生出一些怀疑、臆测、妄念分别心。他对於世间法的看法,也相当重视。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正法——十善,都没有做得圆满,那还能修出世的无为法?常言:「未成佛道,先成人道」。人道就是世间的有为法。菩萨对世间法也是这样看法,他是看十善正法——人道。照世明灯,是说佛像一盏光明的大灯。普照世间,把世间的黑暗照破,成为光明的世间。金刚幢菩萨说:佛也是从这种道理中觉悟的。


菩萨所修诸业行 上中下品各差别


悉以善根廻向彼 十方一切诸如来


这位修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菩萨,他所修的种种业行,就是一切的善功德。这种善功德——十善的功德,有上中下三种口品类的区别。如果修大的十善,就成就上品的十善功德。修中等的十善,就成就中品的十善功德。修小十善,就成就下品的十善功德。所谓功不唐捐,只要为善,总有它的功德存在。所以每个人要随时谨言愼行,稍一不愼就种下了一个恶因。念念存着善心,就种下了善因。毋以善小而不为,积无量小善,也会成为大功德。菩萨把他所修的善根功德,完成廻向於彼——彼就是一切衆生,廻向十方的一切衆生,和廻向给十方诸佛世尊。菩萨的心目中,时时不忘利益衆生,时时不忘尊敬诸佛。


菩萨廻向到彼岸 随如来学悉成就


恒以妙智善思惟 具足人中最胜法


菩萨修此廻向法门,为的是度一切衆生,希望法界的衆生们得到他廻向的利益,能够同登解脱的彼岸。他自己常随诸佛修学上妙佛法,都得到了成就,以所成就的功行又教化衆生,令衆生也知道修学佛法,也得到成就。菩萨恒时善用他自己修得的殊妙智慧,正念思惟诸法实相及审察所修行的六度万行,是否能符合诸佛之语意。菩萨就像这样勤修诸行,具足了人中最殊胜的妙法,和圆满的功德。


清净善根普廻向 利益群迷恒不舍


悉令一切诸衆生 得成无上照世灯


甚麽是清净善根?就是修出世法成就的善根,纯净无一点杂染的善根。世间的一切法,卽令做到至善至美,总不免有点染汚。修行人欲达到佛果,须经历三大阿僧祇的时间,还要生生世世不间断的修学,才能把染汚、习气和无明惑断尽,才能威就圆满的清净佛果。修廻向法的菩萨,他已修行历若干时劫了,所以他已成就清净的善根。他以所成就的清净善根,普徧为一切衆生廻向。群迷就是衆生的代名词,一切衆生都是迷而不觉,迷惑得顚顚倒倒,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不是少数这样,而是无量数,所以说群迷。菩萨大慈大悲,一心愍念衆生,看到衆生这样迷误不觉,顚倒沉沦,所以他恒不舍弃这些衆生,把善根廻向他们,教化他们,令这些无量数的群迷,都知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都能了生脱死,永离轮廻,到达湼盘彼岸。更愿意令一切的衆生,能成就无上的道业,将来证菩提佛果。智慧之光普徧照耀世间,犹如照世的明灯,破除世间的黑暗。


未曾分别取衆生 亦不妄想念诸法


虽於世间无染着 亦复不舍诸含识


这位修廻向法的大菩萨,他对於衆生用慈眼看待,平等心教化,没有分别心,无所选择。不是说这个衆生,他给我叩了一个头,我就欢喜他、教化他。那个衆生没有向我叩头,我就不理他、不教化他。凡是有缘的衆生,他都欢喜都接引都教化,没有生过分别心,也不取着於衆生相。菩萨对於诸法,从不怀疑和妄加臆测,他是本着自己的妙智,观察诸法,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用正法教化一切迷误的衆生。菩萨虽与凡夫同处在一个世间、和世俗人一样生活,可是他能不染着於世俗之境。他虽随顺衆生,也不染着於衆生的习气。他虽然勤修梵行,也不因之而就舍离衆生,远遁深山,做个自了汉,独善其身。所以说他也不会舍弃诸含识。含识,也是衆生的代名词。菩萨是人在尘心出尘,犹如井裹栽花不染尘。


菩萨常乐寂灭法 随顺得至涅盘境


亦不舍离衆生道 获如是等微妙智


菩萨所修的是寂灭无为之法,他的心念已很自然的常呈现寂净的境界,所谓八风吹不动,决不会被外境所转动。他乐於修寂减法,更乐於安住寂静。虽然如此,但他不舍衆生,要度化衆生,而衆生的根性又不齐等,必须用种种方法,善巧方便去摄受衆生,就得随顺着衆生的心性,采取契机的方便法,慢慢地把那些迷惑的衆生,引导到正法的路上,教化他们生信心、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学行菩萨道,以至能令一切衆生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到达究竟的湼盘境界,和具有常乐我净的湼盘四德。亦不舍离衆生道——衆生道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菩萨他并不是只度三善道的衆生,他也不会舍离三恶道的衆生。衆生起惑造业,总在这六道中打转,菩萨为要度衆生,也只得跟着衆生在六道中漂沉,一直要把他所度的这个衆生,度到解脱彼岸,他才放心再去度另一个。他的身随着在六道轮廻裹转,但是他的心愿不会受到染汚,因为菩萨已经获得到大智慧,无上微妙的大智慧。


菩萨未曾分别业 亦不取着诸果报


一切世间从缘生 不离因缘见诸法


菩萨修行不辞艰辛,他为的是要济度衆生,他不曾着意在自身的业和报上。他本着慈悲心,行所无事,决不会先存着获一个好果报的心,才去行菩萨道。修行人能达到菩萨的果位,他的三业早巳获得了清净,所做的一切事,无一不是善业了,何用再去计较修善业得甚麽 好果报的事。一切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没有一样不是从因缘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教诲诸大弟子时,对於诸法的生灭解释,说得非常明确,许多弟子因了解佛阐明的道理,证得罗汉果位。如:「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卽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修此廻向法的大菩萨,他已通达明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才能发大菩提心,修这个廻向法门。如果每个修行人都能明白离了因缘,就见不到诸佛的道理,放下一切执着,自然也就成了菩萨。


深入如是诸境界 不於其中起分别


一切衆生调御师 於此明了善廻向


修廻向法的大菩萨,他已经深入於前面所说的这种寂灭境界,了达诸法空相,不会在有为法和无为法上生分别心。一切衆生的调御师——就是说的这位修廻向法的菩萨,他是所有衆生的调御导师,和驾御领导衆生的大善知识,教导有方的好导师。菩萨明白了种种法,得到了通达无碍的智慧,任运自如,以此善根功德,廻向一切衆生。廻向无上菩提,廻向实际,而无有执着。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卷第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无尽功德廻向第五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尽功德藏廻向?


金刚幢菩萨讲完了十种回向中的第四回向之後,紧接着称了一声佛的弟子!然後就提出第五回向法来,徵询大家。诸位!你们可知道?甚麽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无尽功德藏的回向?在下面我当为诸位解说。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所起善根。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起善根,劝请诸一切诸佛说法,所起善根。闻佛说法。精勤修习,悟不思议。广大境界,所起善根。於去来今一切诸佛,一切衆生所有善根,皆生随喜,所起善根。去来今世一切诸佛善根无尽,诸菩萨衆精勤修习,所得善根。三世诸佛成等正觉,转正法轮,调伏衆生,菩萨悉知,发随喜心,所生善根。三世诸佛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最正觉,乃至示现入般湼盘。般涅盘已,正法住世,乃至灭尽,於如是等皆生随喜,所有善根。


金刚幢菩萨又称了一声法会中的诸佛弟子後,接着就开始阐演第五种无尽功德藏回向的法。他说: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是怎样修行这回向法的呢?是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所生起的善根,回向给法界衆生的。忏是觉悟已犯的过失,在佛前陈露。悔是旣经觉悟过失,以後改过再不重犯,清净修行。所以「忏悔」两个字经常连在一起用。佛教中常擧行礼忏仪,就是集体诵忏悔文和礼佛,以求消业障和悔过自新。佛弟子们不论出家在家,日必在佛前自忏,为自净其心的修持。忏除是忏悔而除罪的意思,要除灭一切的诸业所造成的重障。这儿说的诸业,是指一切的恶业。恶业能成为很厉害的障碍。就以听法师讲经来说:人的身躯虽然坐在佛堂,但你不一心两耳专一听讲,时而打闲岔,打妄想,或者看其他的书;这样都会成为业障,也会错因果。障就是障得令人愚痴,生不起智慧,更不能生起善根。如果不忏悔。障就不能消除。倘若你希望生智慧,起善根,就必须在佛前诚心忏悔。


经上告诉我们:「忏除罪障,随喜福德」。怎样又说会错因果呢?你们不见社会上许多人作事,总是落後别人一步。比如买彩票,自己的号码往往与那个中头彩的人,就上下差一号。又如做生意。眼看别人做这笔买卖赚了大钱,等你去做时,刚好行市变了,不特没有赚到,反而丢了老本。很多事,就这样差之毫厘,而结果天地悬殊。这都是在听经时不专一其心所造的业报,这个报就成了障。这个报障,令人事事赶不上机会,事事落在别人的後面,障得不如意事常八九,愚昧闇钝,顚倒颓丧。所以说凡能专心诚意听经闻法的人,他必定可以获得大利益,一定不会错因果。


这位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因为不忘忏除种种的业障,使令生起智慧,增长善根。回向衆生,故成就了无尽的功德之藏。这无尽的功德就像寳藏,也可说寳库里所藏的,都是无尽的功德。菩萨由於在徧法界中,在无尽的境界中,将自己修积的善根,随时随地回向的缘故,所以成就了无尽的功德之藏。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他对於十方三世诸佛的态度和礼貌,无时不是发自内心的毕恭毕敬。用最恭敬的身心,五体投地,入深法性,礼拜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诸佛世尊,而除我慢障,并且普徧代表十方世界的衆生礼诸佛法僧三寳。菩萨这样修行,所生起无尽功德善根,并以此回向。菩萨又常常劝请诸佛,愍念衆生,常住在世,转大法轮。说法教化衆生,令衆生能恒闻正法,离苦得乐。因为劝请诸佛说法住世,而获得无尽的功德之藏。菩萨闻佛说法之後,又能依法修行,而且是勇猛精进,精益求精的勤奋修习佛法。假若只听而不实践,那是得不到利益的。菩萨就因为能专一其心的听,切实依教修习,所以他能领悟。能有所领悟,则不思议的境界,广大的境界,就可以显现。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可以用心意来思想,用世俗的的言语可以述说或描写的,乃是由切实的修行功夫中自然成就的。当修行的功行达到某种程度时,就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广大无边无际,这时就明白了这种境界。由於有了这种功行,就在其中生出无量无边的善根。菩萨如是闻佛说法精勤修习,获得无尽功德之藏,并以此回向。


菩萨又对於过去世诸佛所修的善根,过去世衆生所有的善根;未来世诸佛所修的善根,末来世衆生所有的善根;现在世诸佛所修的善根,现在世衆生所有的善根——不分别是佛也好,是衆生也好,菩萨皆等观随喜,而且赞叹。因为能随喜赞叹的缘故,其心量一定广大、柔和,就不会生嫉妒心和瞋恚心。菩萨修此随喜功德,所生起的善根,获得无尽的功德之藏。去、来、今十方三世诸佛所具有的善根,是无尽数,不知有多少的。十方三世的诸位菩萨,依如来的教言,精进勤奋,随喜修学诸佛的善根。这位修廻向法的大菩萨,同样随喜修习,获得无尽的功德之藏。十方三世的每一位佛,当他们成等正觉——成佛之後的时候,必定大转法轮,演说正法,使令一切衆生,能身心调伏。令刚强乖愎的衆生,也都被调伏得合理合法,谦虚慈和了。菩萨对於这一切的善业,教化衆生的方便法门。他都能领悟。也发随喜心,随喜诸佛转大法轮,如是生起种种善根,获得无尽的功德之藏。


三世诸佛从最初发心的时候,就发心修菩萨行,修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普度衆生的难行苦行。经若干时劫。功行圆满具足,方成最正觉而证得佛的果位。成佛之後,教化衆生,乃至示现入般湼盘——就是他教化衆生的因缘,在这一方可以告一段落了,就示现入般湼盘,入灭了。佛示现入湼盘,离开了人间广大的衆生之後,正法住世一个时期,渐渐进入末法阶段,乃至到佛法灭尽。这其中所经过的历程,各种不同的境界,时间空间上都有显明的变化。修此回向法的菩萨,他一一都随喜,以所生的随喜善根,成就了无尽的功德之藏。菩萨修行,昼夜六时,不舍忏悔、礼赞、随喜、回向,所以成就功德无量。


菩萨如是念不可说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无障碍境。如是广大无量差别一切善根。凡所稹集,凡所信解,凡所随喜,凡所圆满,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获得,凡所知觉,凡所摄持,凡所增长。悉以廻向庄严一切诺佛国土。


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就像这样念不可说、不可说那麽多诸佛的境界。这个念字在这儿不仅只是心念口念,它还包含了观察的意思在内。菩萨正念思惟,观察诸佛无量无数的善根功德,成就的胜妙境界。菩萨是以他的胜妙智慧,深入思念诸佛的境界。菩萨也思念观察自己现在和过去一切所作,其中有如意的和不如意的事相,但他已了知这种种境界,只是虚伪不实的现相,所以决不会令他起贪爱之心,也不会生瞋恚的执着。乃至於因发菩提心所得的无障无碍的智慧境界,菩萨也不生得失心。如是广大无量的种种不同境界,成就了广大无尽,种种不同的善根功德之藏。菩萨修行回向法门,凡是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凡是他所深信了解诸法的善根。凡是他曾随喜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和其他法界的衆生所修集的种种巨细善根。凡所修的六度万行,功德具足,圆满成就的善根。凡所修习的法门,而成就的一切善根。凡所修行种种行门所有的一切善根。凡所修证而获得的胜妙善根。凡所能了知而觉悟法性生起的善根。凡所摄受诸佛的教义而心领行持获得的善根。凡所增长的一切善根——菩萨无一不是完全用以回向给法界衆生,回向给菩提觉道,回向给眞如实际,并以来普徧庄严十方诸佛的国土,及诸佛的道场。


如过去世无边际劫一切世界,一切如来所行之处。所谓无量无数佛世界种。佛智所知,菩萨所识,大心所受,庄严佛刹。


修此回向法门的大菩萨,他不仅只回向现在诸佛的国土,也同样回向给过去世,无边无际劫那麽长的时间中所有的十方世界,以及十方世界中诸佛修行的道场,和诸佛曾经降临过的地方。所谓无量无数佛的世界种,菩萨是一一诚恳回向,并回向给法界衆生,回向给无上菩萨,廻向给眞如实际。凡佛的智慧所知道的,菩萨的智慧所能认识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所能接受的容纳的,菩萨均以此庄严十方诸佛的佛刹。


清净业行,所流所引。应衆生起,如来神力之所示现。诸佛出世,净业所成。普贤菩萨妙行所兴。一切诸佛,於中成道,示现种种自在神力。


清净业,就是无漏业。由於修六度万行,生起净行。因此净行而得自受用,亦卽自利。这种清净业行,就是所流,像流出的清净泉水。诸佛菩萨将所修得的清净业行自利复以利他,以此教化衆生,救拔衆生於苦海中。随着衆生的业缘,又助成而增长自己的清净业行。这 就如像凿一个池,把清净的泉水蓄起,卽引水入池。所以说诸佛菩萨的清净业行,皆是由於修无漏的净行,和度化衆生而成就的。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九大愿内有这样几句经文:「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衆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於衆生。若无 衆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由此就知道菩萨化度衆生,卽成就了增上缘。清净业行就是所流,增上缘就是所引。菩萨所修清净的业行,乃是广衆生一切的因缘而生出来这种无漏法,也是佛的神力所示现,也是修出世清净业所成就,也是普贤菩萨的妙行所兴起的。所有的十方三世诸佛,都是在清净的业行中,成就无上的道果——成佛,圆满菩提觉道,并示现种种自在大威德神通之力。


尽未来际所有如来应正等觉,徧法界住,当成佛道。当得一切清净庄严功德佛土。尽法界,虚空界,无边无际,无断无尽。皆从如来智慧所生。


不可穷尽的未来时劫里,所有如来——言其无计其数的如来,在那些时劫,功行圆满,应成正等觉,证得佛果,法身充满虚空,徧法界住。教化衆生,也成佛道。诸佛的佛土,因他在因地的功德,得到最清净,和一切胜妙庄严具,令佛土清净庄严。尽法界,虚空界,没有边,周圆无际,没有长短的分别,难於测度。不会断绝,也没有穷尽的一天,因为这种佛土,都是从诸佛的殊妙智慧里,所生起的上妙境界,成为清净的庄严佛土。


无量妙寳之所庄严,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华庄严,一切衣庄严,一切功德藏庄严,一切诸佛力庄严,一切佛国土庄严。如来所都,不可思议同行宿缘诸清净衆,於中止住。


前面所说的诸佛清净庄严国土,是尽虚空徧法界,有无边无际无断无尽这麽样的多,皆是从十方诸佛智慧之身所生。有无能计度的上妙奇寳。不能想像的种种妙寳而为庄严刹土。好像各种的寳香,种种的奇华异卉,应有尽有的衣物,以这些殊妙的物饰,来庄严佛的道场。又有诸佛的功德之藏,又诸佛十种大威德的神力,所共庄严。十方诸佛的国土,都是这样的清净庄严。如上说的这种殊胜国土,只有功德完满,福慧具足的佛才能住持摄受,不是其他诸菩萨衆所能住持的,所以说「如来所都」。另外有许多,不计其敷的菩萨和诸清净衆,都是过去生生世世与佛有缘的佛弟子,随佛修清净行的诸大圣者,在这殊胜清净庄严的道场中,依佛止住其中。


同行宿缘,就是共同在一起修行的同道者。比如目前的金山寺,有不少的四衆弟子,大家同在一寺中。早晚共修读诵经典。礼佛持咒。参禅打坐,每个人都是昼夜六时勇猛精进,毫无懈怠疲厌之心。这都不是偶然的遇合,乃是过去不知多少生曾经同参修过若干时劫了,以至将来世,大家还会在一起修行,直到同证菩提觉道,圆满佛果。所以大家应该尊重这份同行宿缘,和睦互济。这就是「同行宿缘」的意思。


学修佛道的人。一定要时时刻刻往眞的方面做,思想行为不可以夹杂丝毫虚伪狡诈。就像微尘那麽一点点也不要有,否则修道心就会起岔念。当我们初发心向道时,知道一点,就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慢慢进展,能修一点就修一点,务必求其实际,不要做表面的功夫,贪求虚名。修学佛道,依教修行,这是自己的事,不是给外人看的,也不是图个好名。所以能有同行宿缘的道友聚在一起,同修清净的业行,不要沾到染汚的业。人人清白,个个乾净。没有私心,没有自利心,没有贪念,没有瞋心,没有痴心,有如是种种的优点,所以才被称为清净衆。


道,是要修行才能得,要勤修清净的业行,才能证得眞正的道行。不是祗用口说,而是要切实做到的。与其口说一丈,不如能做到一尺。修清净业行的清净衆们,依善知识在同一个道场,安住其中,朝夕相聚,同修共参,应随时互相警策劝勉,以求无上道业。


未来世中当成正觉,一切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覩。菩萨净眼,乃能照见。此诸菩萨,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萨诸清净业。入不思议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间,无有限极。


修学佛道的清净衆,若能眞正勤修清净的善业,若干时劫以後,一定能够成就正觉的佛果。假如不勤修清净的善行净业,就是生生世世剃除须发,出家为僧为尼,想成佛,也是非常缓慢的。一个能成正觉的修道者,虽说要自己勇猛精进,但也需要仰仗诸佛的加被,才能成就佛果菩提觉道,所以说一切诸佛之所成就。这种境界,是只有出世圣人才能明白的,不是普通凡夫所能看见,能认识。这种境界,只有菩萨的净眼方能照见,因为修菩萨道的菩萨,他已修得五眼六通。净眼就是清净的智慧之眼,要有智慧之眼,才能照见这种境界。能知道、能明了这种境界的大菩萨,他已具足了大威德和大神通之力。这种威德神力,不是偶然,轻易可以得到的。这是由於过去世中,做过很多的善事,栽培了很深的大善根,才能成就,所以说宿植。宿植,就是往昔种植的。菩萨知道一切法,都是好像幻术一样,虚伪的。如化、因缘结合、幻化而生,它没有个眞实的体性。菩萨他虽然已了知诸法空相,但他仍然普徧修行诸菩萨所修的清净道业。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他能入这种不可心思、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胜妙而自在的定中。他善於运用他的大智慧,用巧妙方便,随缘教化衆生。菩萨的一擧一动。一言一行。行住坐卧,处处表现,都在说法。广度衆生,大作佛事。所放的光明,能和佛的光明一样,可以普徧照到十方所有的世间,没有限度,也没有边际。


现在一切诸佛世尊。悉亦如是庄严世界。无量形相、无量光色,悉是功德之所成就。无量香,无量寳、无量树,无数庄严,无数宫殿、无数音声,随顺宿缘诸善知识,示现一切功德庄严,无有穷尽。


现在的一切诸佛庄严这个世界,是根据过去诸佛庄严这个世界的行持,所以他也这样庄严世界。无量的形体,无量的相状,无量的光焰,无量的彩色,这些形相光色,无量无数,都是菩萨所修的功德积聚而成就。又有无量的种种寳香,无量的七寳,无量的寳树,无量的 庄严具足,无数的寳宫殿,种种的妙音声。如是种种,都是无量无数,都是随顺着前世的因缘,以及曾经亲近过的诸位善知识,所示现的一切功德所庄严。菩萨自己所修行的种种功德,又藉着往昔曾亲近的善知识的加持,而积聚的功德,用以庄严世界。如是种种功德庄严,无有穷尽,尽未来际,也不会终止。


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鬘庄严、一切末香庄严、一切寳庄严、一切旛庄严、一切寳缯彩庄严,一切寳栏楯庄严、阿僧祇金网庄严、阿僧祇河庄严、阿僧祇云雨庄严、阿僧祇音乐,奏微妙音。


上面所说的无量的庄严等,其中有凡夫未见过的,说来也不容易了解,普通人能知道的、可想像的,如世上所有的名香——沉香、檀香、牛头栴檀香等。又有种种精制的寳长鬘。又有用种种名贵的末香。又有各种的珍奇寳石名珠。又有用珠寳装饰的许多寳旛。又有精工绣织的绸子缎子的无量缯彩。还有无数处的栏干,也都是用寳石雕琢的。还有无以数计的金网,无以数计的寳河在国土中,无以数计的微妙寳法云寳法雨,充满虚空法界。以及还有不知多少的天音妙乐,演奏神圣的佛曲,有如是等种种不可知、不可说的上妙奇珍的稀世七寳,庄严诸佛的道场和国土。菩萨庄严佛世界、佛道场,没有一样不是精益求精,以多为胜。


如是等无量无数庄严之具,庄严一切尽法界虚空界,十方无量种种业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说,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


如上面经文所说的那麽多,旣不能用心思或算数来度量的庄严之具,以此庄严尽虚空徧法界的佛土和道场。这些殊妙的庄严之具,乃是由於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种种清净善业所生出来的,是诸佛菩萨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成就的依据,不是凡夫能见、能了解。这种清净善业所生起果报,唯有佛和登地菩萨才能了知。佛了知业报成就的因缘,也唯有佛能宣说。一切世界成就是由业因所显的眞理。尽虚空、徧法界的一切佛土,都是这种道理所成就,都是无量种种业所生起的。


所谓庄严佛土,清净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广大佛土,安乐佛土,不可坏佛土,无尽佛土,无量佛土,无动佛土。无畏佛土,光明佛土,无违逆佛土,可爱乐佛土,普照明佛土,严好佛土。精丽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上佛土,无上佛土。无等佛土,无比佛土,无譬喩佛土。


前文所说无量无边的世界中,有一切的佛土,现在大略擧出二十九种,它们的名字,是随着各位佛所成就的体、德、用,稍有差别而立名不同。如所说的。


庄严佛土:这个佛土的住世佛,他的名字就称为庄严佛。因为他修积的万善具足,以万善的功德庄严他的佛土和道场,亦以万善之庄严为自己的德号,和佛土的名字。


清净佛土:这个佛土的住世佛,他从初发心在因地时,就严持净戒,修出世的清净梵行。当他的功行圆满,证得佛果之後,佛号为清净,佛土亦因之名为清净佛土,表示他的佛土是纯净无杂,没有一点染汚。


平等国土:这位佛的尊号名平等,佛土亦名平等。因为这位佛明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度化衆生也是一视同仁,没有一点分别心,所以平等是他的胜德,因之名为平等国土。


妙好佛土:这位住持佛成就的果德,殊胜微妙,所以被尊为妙好佛,所应化的国土,亦名为妙好佛土。


威德佛土:这位住持佛,他有威有德,教化衆生时,是恩威并用,所以他的尊号名之为威德佛,国土名为威德佛土。如人能生大念——卽正念,有慧行,谓之威德。


广大佛土:这个佛土的面积一定很广大,住持的佛是法雨普滋,对衆生以慈悲为首,不憎恶人,不念旧恶,心量宽宏大量,可包太虚,德行也广大。因之尊称为广大佛,国土亦名之为广大佛土。


安乐佛土:这位住持佛,名为安乐佛,他所住的国土,非常的安乐,生到他的国中,是旣安稳又快乐。所以称之为安乐佛土。


不可坏佛土:这位住持佛,名位不可坏佛,他国中的衆生的善根功德,正信正念,永远不会受到外道的破坏,善业永不会被损伤破坏。但他们以正业可以破魔军坏恶业,所以称之为不可坏佛土。


无尽佛土:这位无尽佛,他的国土永远存在,他住世的时劫无有穷尽,教化衆生的慈悲心永不停止,说法度生永不疲厌,他的眷属也无穷无尽,佛名无穷,国土亦名无尽。


无量佛土:无量佛的德行无量无边,国土无量,殊胜的庄严之具无量,眷属无量,法财无量。


无动佛土:佛名无动,意思是说他的定力殊特,如金刚的山岳,没有任何境界可以动摇他,所以有大心的圣者和有善根福德的清净衆,都乐於依持他,修学佛道,因之国土继佛的德行,也名之为无动佛土。


无畏佛土: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行道,普徧救拔衆生。所以娑婆世界的衆生,称他为施无畏者,因为他不畏艰苦困难,邪魔外道。这位佛他也是有摧伏魔势力,主持正羲,以大无畏的精神住世,佛名无畏,国土亦名无畏佛土。


光明佛土:这位佛有大智慧,他的智慧之光,照徧十方世界。他的国土内无幽暗的地方,无三恶道,以琉璃为地。他国内的衆生,人人喜笑颜开,从内心明朗到面色和蔼,这都是光明佛的智慧之光,所显现光明灿烂的境界。所以他的国土被尊称为光明佛土。


无违逆佛土:这位佛慈悲得像位慈母,他爱护衆生犹如独子。对於衆生,慈心等观,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和颜爱语,随衆生的意欲,令人人都能如意满愿,从不违逆别人的心意,决没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因此他圜土内绝对没有恶人恶业出现,而显现出一片和睦的气象,充分表现为礼让之邦,这就是无违逆佛的无违逆佛土。


可爱乐佛土:这位佛也是如同无违逆佛一样慈爱,没有一点脾气,不管在甚麽时候,甚麽地方,任何人见到他总是那麽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你再有多大的困难,无计的烦恼,甚至忽然遭受到意外的灾难横逆,只要能见到这位佛,就一切氷消了,无形中就得到了自在安乐,想不到的身心愉悦。这位佛眞是令人敬爱,愿生到他的国土中的衆生,有无量无数,人人称他为可爱乐佛,其国土,也就叫做可爱乐国土。


普照明佛土:这位住持佛的德号就是普照明,他广化的国土,亦名普照明。这种能普徧照耀,普徧光明灿烂的现象,惟有大福大德的佛才能有此果报。


严好佛土:严是庄严清净,好是殊胜。这位佛的德号尊为严好佛,他的德行是最极清净,他的国土也是最极清净,故称之为严好佛土。


精丽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佛土的名称,是依据佛的德号。佛的德号则是他修证的殊殊功德的代名词。精丽佛土就是精丽佛的功德所成就的国土,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从不懈怠,总是勇猛精进。事事不马虎,一切都是精益求精,无微不至,所以他才能成就圆满瑰丽的国土。妙巧佛土和第一佛土,顾名思羲,就知道都是依持无量功德所成就所庄严,大寳华王衆所建立。


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这四位佛他们已经把徧法界的种种法门都修圆满,如像最殊胜的三解脱门等,已圆满无缺,所以他们被尊称为胜佛、殊胜佛、最胜佛、极胜佛。彼佛土也就依彼德名而被世人称之为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


上佛土、无上佛土:这雨个佛土的名称着重点在佛乘,因为大止妙观是为无上的缘故。佛名上佛和无上佛,国土卽为上佛土、无上佛土,也可以说是这个国土是上佛的佛土、那个国土是无上佛的佛土。


无等佛土:无等佛的国土,没有任何的佛土可以与他等量齐观,所以这位无等佛的应化世界就被称为无等佛土。


无比佛土:这位佛的功德无量,没有谁可以与他比较,所以称为无比佛,国土亦称为无比佛土。其实佛与佛是相等的,都是功德圆满,福慧具足的,这些称号乃是尊敬之意,并没有含着差别高下之意。


无譬喩佛土:无譬喩的意思,是赞扬这位佛的功德,世间上找不到一样东西、一句话、或者一种文字,来作譬喩,或者言形,因为他的德行至高无上,殊胜达到极点了。所以称为无譬喩佛,其国土亦称之为无譬喩佛土。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土,所有庄严,菩萨摩诃萨以己善根,发心廻向。愿以如是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国土清净庄严,悉以庄严於一世界,如彼一切诸佛国土所有庄严。皆悉成就,皆悉清净,皆悉聚集,皆悉显现,皆悉严好,皆悉住持。


如是十方三世——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所有诸佛的佛土,所有种种的庄严,这位修回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自己所修聚的种种善根功德,发大菩提心,回向给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菩萨发愿,他说:我愿意三世诸佛的国土,都能成为最清净,极顶庄严的佛土。以这种无上的庄严,庄严於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庄严,也如同那无量诸佛国土所有的庄严一样。菩萨以庄严诸佛国土而为自己的庄严,以自己的善根功德而庄严诸佛的国土。这些庄严都能成就。菩萨所修的善根,也能成就这种种的庄严。但愿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都能清净。都能成就为衆寳所聚集的国土。这种殊胜的境界,皆能明显的显现於世。这都是最清净最庄严上妙极胜的国土。都能常住持在世间上,每个道场都有三寳常住持教化衆生。菩萨用他所修善根,诚恳的这样回向。


如一世界。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庄严,皆悉具足。


菩萨回向,发愿庄严十方三世诸佛的国土,先庄严一个世界,然後普徧庄严尽虚空徧法界的一切世界。三世诸佛的国土,都是这样。所有一切庄严,也同样充满尽虚空徧法界的佛土,具足上妙的庄严,等量分齐,无有差别。一佛土具足无尽庄严,卽十方三世诸佛土悉皆庄严。一佛土庄严卽一切庄严。一处圆满具足,则一切处皆圆满具足。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就是华藏世界海的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廻向:愿我所修一切佛刹,诸大菩萨,皆悉充满。其诸菩萨,体性眞实,智慧通达。善能分别一切世界及衆生界。深入法界及虚空界。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又以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作这样的回向:愿我修行的善根,所成就的诸佛刹土,在诸佛刹土里边,有无数大菩萨充满其中。此中诸大菩萨,每位修行的功行,都已证得了体性眞实不虚的境界。他们的智慧也特别殊胜。所以能通达一切事理,圆融无碍。他们又善能分别十方世界的差别,和十方世界里的衆生各种不同的习性。他们都能深入所有的法界,和所有的虚空界,与法界和虚空界合而为一。


舍离愚痴,成就念佛。念法眞实,不可思议。念僧无量,普皆周徧。亦念於舍,法日圆满,智光普照,见无所碍。从无得生,生诸佛法。为衆胜上善根之主,发生无上菩提之心。住如来力。趣萨婆若。破诸魔业,净衆生界。


「舍离愚痴」,愚痴是衆生的大尅星,罪恶的源头,生死的根。能把愚痴舍离,就已步上了圣道。怎样才能舍离愚痴呢?唯有念佛;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庄严。如果能常常心念佛口念佛,就会把愚痴抛弃了。可是愚痴这个尅星,如影随形,非常不容易把它舍离,所以念佛也不容易达到心念口念,一心不乱的程度。倘能舍离愚痴,念佛一定成就。不舍离愚痴,念佛是很难成就的。


「念法眞实」:就是正念思惟诸法不生不灭的眞实之理。眞实就是不可思议的法。可以思议的法,就不是眞实的法。极乐世界的衆生,都已舍离了愚痴,所以他们是生活在念佛念法的法喜中。修此回向的大菩萨,也是常常念佛念法念僧,他念法的眞实,了知不可思议的法性。


「念僧无量,普皆周徧」:菩萨他常念三寳,功德无量,这种清净功德,是能普徧充满到尽虚空徧法界,庄严佛土和利益衆生。亦念於「舍」——这个「舍」字的意思,不仅是只舍一切恶,而且要能舍一切相,和舍却一切执着。断一切恶,不执着於我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不执着於我修了一切善。菩萨念於舍,而能把这个念於舍的念也舍了。「法日圆满」: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圆满,智慧之光无上,犹如太阳的光芒,普照十方法界。虽处深邃幽谷,亦能见无所碍。菩萨的如是大念大行,皆从无所得中成就。以无所得,生出一切的佛法。作为衆生中善根最深厚最胜的首脑——领导者。发大菩提心,修学佛道,普度衆生。「住如来力」:仰仗着如来的十力,趣向萨婆若。萨婆若是般若波罗蜜的异名,卽一切智,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又解作一切种智,因为世间和出世间上种种品类,一切义理,无一不了知,无一不通达成就。「破诸魔业」:成就了一切种智,就可以凭着智慧,把一切的魔事魔业、损伤衆生利益的恶势力,都破坏铲除。「净衆生界」:令十方法界的衆生,都能生活在清净的净土中。修此回向法的大菩萨,如是回向,发此大愿。


深入法性,永离顚倒。善根大愿,皆悉不空。如是菩萨,充满其土。生如是处,有如是德。


能够修行圆满功德具足的菩萨,都是大菩萨,他们都已修证得了一切种智,故能深入佛法的空性中,与法合一。永远舍离无明贪爱,种种顚顚倒倒的思想行为。所修的善根,修一分就有一分功德。所发的大愿,发一次就有一次的成就。所谓功不唐捐,决不会落空的。如像这样的大菩萨,无量无数,充满於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的国土里。能生到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中的菩萨,以及发大菩提心的衆生,他们都有像诸佛所修的功德,最胜的善根。


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净光明,具法界智。现神通力,一身充满一切法界。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别无量无边法界句义。於一切刹,皆无所着,而能普现一切佛土。心如虚空,无有所依,而能分别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议甚深三昧。


好像上面经文所说的诸大菩萨,他们所作所为,都是合乎佛法的,所以说他们时时都在做佛事。他们也都已证得了菩提觉道。清净光明的智慧,具有徧法界的一切种智。因为有智慧,就可以显现种种的神通力,虽然只有一个身体,他以神通力可以使一身充满法界。因为已经得到最大的智慧,於是见事省事。一切的表现,能深入契合於智慧的境界。又善於分析法界中无量无边的文理和句义。这些大菩萨的文字般若,已深得文字三昧。诸大菩萨们对於所有的经典,每一句的意思,都分别得很清楚。他们到任何刹土,都不留恋,也不执着,以一身能普徧现身於一切诸佛的国土中。大菩萨们的心量,犹如虚空,无着无所依赖。虽然如是,但是对於种种的法界,还是分别得很清楚。菩萨修的三昧有不计其数的种类,其中最甚深的三昧,他也不用着急,出定入定都非常自由自在。修此回向法门的大菩萨,是善能出入甚深三昧,所以他才能得无尽功德之藏。


趣娑婆若,住诸佛刹。得诸佛力,开示演说阿僧祇法而无所畏。随顺三世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来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菩萨修行的目标,就是趣向於诸佛的一切种智!能与诸佛共住同一刹土里,亲近诸佛,得到诸佛神通妙用的力量。旣得到诸佛神力加被,辩才无碍的力量之後,遂教化衆生,开导指示衆生应修学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演说无量无边诸佛所说的修行法门,摧伏外道异论邪说,义正辞严,而无所畏。随顺着三世诸佛所修的善根,而自己修习。普徧观照到十方诸佛的法界,诸佛所说的法。菩萨一面自己依教修行,同时能对衆生阐演诸佛的佛法,令衆生也能依教奉行。


知阿僧祇诸语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议差别音声。入於无上佛自在地,普游十方一切世界而无障碍。行於无诤无所依法,无所分别,修习增广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义。能随次第,开示演说。


得到了一切种智的大菩萨,他又能知道无量数各类衆生的语言。九法界中各类衆生的语言他都懂得,也能演出他们同样的音声,不管与那一种品类的衆生在一起,他就可直接与他们互通言语,交换意见,不须用翻译。菩萨有此语言天才,度化衆生的效果,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成果,因为语言是沟通彼此之间的桥梁。菩萨不仅在九法界中活动,他同样也可深入到佛的无上自在的境界中。他到徧法界十方所有的世界中去观光游览,也不会有一点障碍。教化衆生,阐扬佛法,处事接物,无一不是圆融无碍,通达顺利的。


菩萨行於无诤的「诤」字,是直言劝告的意思,但在此处则与「争」字通用,就成了争论某种事的是非曲直,如争论争夺等。为什麽会发生诤呢?人类由於自私心、好胜心、占有慾的作祟,看不破、放不下,就发生了入与人争名夺利的行为。一有诤,就会有是有非、有胜有负,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毁有誉,逞强论胜等。这就是诤的结果。假如能把名利、善恶、毁誉都看破了,放下了,那还有甚麽值得诤论的?这一切我执都没有了,心中没有了名利存在、胜负存在、善恶存在、好恶存在、毁誉存在,好强逞胜的脾气也没有,心中只有和乐、谦让,甚麽都好,无时不自在安然,这就是行无诤三昧。旣已无诤,也就无所需要依赖何种法来作保障,更不必依靠何人才能生存。能够入於无诤的人,他一定是慈和自立的,决定是受人爱敬的。希望能亲近他、依止他的人,不知有多少。菩萨能用智慧了达一切事理,心中对於名利、善恶、是非、毁誉这些观念,从不起分别,不在这上面用功夫。菩萨一心修习正法,增长善念,广大菩提心。菩提心增广了,就获得善巧方便的大智慧。因智慧之力,於一切经典文字的辞句和义理,一目了然,通达无碍,也能随顺经典的义理,依着层次有条不紊,阐发他的道理,演说眞实的佛法。对衆生详细开导,指示一条正确的理路,令衆生都能依法修行,舍迷归眞。


愿令如是诸大菩萨庄严其国,充满分布随顺安住。熏修、极熏修。纯净、极纯净。恬然宴寂。於一佛刹。随一方所,皆有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敷、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诸大菩萨,周徧充满。如一方解,一切方所,亦复如是。如一佛刹,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又希望像前节经文所说的那些位大菩萨,都来庄严他的国土,甚至充满世界,分布到一切的国土随顺安住。随顺着所在地的国风民俗,与衆生安适相处。熏修的意思,可以擧一个譬喩:好像金山寺的七衆弟子,大家一同用功修道,天人生活在佛法里,这就像用燃香来熏,熏得把原来的颜色都改变了。修就是修习,依照佛所说的道理,来修改我们过去的不正确知见,和错误的行为。像这样熏修身心,无有间断。修习到了极点,就名为极熏修。熏修到这种程度,就达到了纯净的境界。纯净到了究竟的顶点,就是所说的极纯净。纯的意思,就是不杂乱。净就是清净,没有一点染汚存在了。这种现象,就是极纯净而实际的表现。恬然宴寂;恬是柔和安静,很柔和安然自在。宴寂也是安静,在这儿有照寂之相。恬然宴寂是根据上文极纯净的境界,而形容菩萨生活在这种境界中自在安然的状态。於一佛刹,在一个佛刹,是这样的纯净而恬然宴寂。随一方所,方是指小地方。好像一个角落。所是处所,指大的地方而言。随一方所,是说不论那一个小角落里或广大的处所,都是这样纯净的地方,也都有这样纯净的大菩萨,其数不知有多少,没有方法可以数,没有方法来等量,没有边际,无法称度,不能用心思,不可能度量,不能以言语来表达,有不可说不可说——这是印度的大数目之一——这麽多的大菩萨,周徧充满在一个方所中。在一个方所是这样,一切方所都是这样。不特如此,就是整个佛刹中,甚至尽虚空徧法界,一切的佛刹中,都是充满了极熏修极纯净的菩萨,恬然宴寂而生活其中。这些菩萨都是德行圆满,犹如普贤大愿王一样。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方便廻向一切佛刹。方便廻向一切菩萨。方便廻向一切如来。方便廻向一切佛菩提。方便廻向一切广大愿。方便廻向一切出要道。方便廻向净一切衆生界。方便廻向於一切世界,常见诸佛出兴於世。方便廻向常见如来寿命无量。方便廻向常见诸佛徧周法界,转无障碍不退法轮。


金刚幢菩萨又称一声诸位的弟子!他说: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的,所集聚的一切善根,用善巧方便的法门,回向给一切诸佛的刹土。又以他所修的,所积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给十方世界中的诸位菩萨。又以他所修习积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於菩提觉道。又以他所修习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於诸佛和诸菩萨们所发的大愿,希望他们能够愿愿都圆满成就。又以他所修习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於法界中所有眞修实学的佛弟子们,精进修学的出世要道。出世要道,包括小乘大乘两乘。好像三十七道品、四摄、四无量心、十度、止、观、智与悲。所以十地品上说:「菩萨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又以他所修习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回向以清净一切衆生界,令诸衆生都能安住於清净的国土。又以他所修习积聚的善根,方便回向於一切世界。菩萨愿意一切世界的衆生,都能时刻见到十方三世的诸佛如来,出兴到他们的世界上。又以他所修习积聚的善根,方便回向於诸佛如来,希望诸佛的寿命无量无尽,永远常住於世。又以他所修习集聚的善根,方便回向诸佛,希望常常见到诸佛,周徧法界,在尽虚空徧法界之中转无能障碍,永不退转的法轮。


所谓转法轮,大凡为佛教工作,能使佛教收到教化效果的工作,都可说是转法轮。如印经典或佛像流通於世,讲经说法直接开导接引衆生,甚至仅为一人解释一点佛法的道理,不论大小多少,都可称为在转法轮。念经、拜佛、诵咒,只要你时时都依佛的教言而行事,思想行为、处事接物,没有丝毫违背佛教的表现,那麽,就无一不是在转法轮。佛转佛的法轮。菩萨转菩萨的法轮。声闻缘觉转声闻缘觉的法轮。衆生也有衆生的法轮。各有各的法轮,都是在转之不停。佛的法轮所以无障碍,是因为佛的教理是圆融的,无一处无一事不通达的。不退转是指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是只有大乘的思想,没有二乘的思想。位不退是果位不退,时时都安住在大乘菩萨的果位上,决不退到二乘声闻缘觉的果位。行不退是修行不退,始终修六度万行,决不做自了汉,或者做佛教中的焦芽败种。这就称为转不退法轮。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时,普入一切佛国土故,一切佛刹皆悉清净。普至一切衆生界故,一切菩萨皆悉清净。普愿一切诸佛国土佛出兴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诸如来身超然出现。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法门的大菩萨,当他以所修习集聚的种种善根,好像前面经文所说的回向时,他不但深入一个佛的国土,也能普徧深入十方一切诸佛的国土。这乃是他所回向功德的缘故,所有十方诸佛的国土也因而清净庄严。又能普徧深入所有的衆生界内,也是因为他回向的功德。一切的菩萨也都得到清净庄严。 他又愿一切诸佛的国土,都有佛出兴於世。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诸佛出兴的时候,都是非常安然自在,没有一点阻碍,随时随处就有佛现身。


佛子!菩萨佛子摩诃萨以如是等无比廻向,趣萨婆若。其心广大,犹如虚空,无有限量。如不思议,知一切业卽以果报,劫悉寂灭。心常平等,无有边际,普能徧入一切法界。


金刚幢菩萨又非常慈和的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以来振奋法会中听衆的精神,加强注意力。他说:修此回向法的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无可比拟,没有更高超的,不可能再增加一点儿的殊胜回向法,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来趣向於萨婆若——一切智,卽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智慧。这位大菩萨他的心量境界之大,犹如虚空,因为他修行的功夫,已达到离相回向的程度,所以他的心广大而寂照无涯。也不可以限量,更没有边际,已入於不可以心思,不能以言议的境界。因之,他能知道一切的善业和恶业,将来所应得的果报。这种果报在菩萨的心意中,都是寂灭的。这种境界,应该分作两方面来说:卽凡夫的境界与菩萨的境界。所谓知一切业,是包括善恶业和其他的种种业。善业就是清净行,如修梵行,慈悲心待人接物,所得的果报就是善报。恶业就是所作所为都是不清净的染汚的,所得的果报就是恶报。平时我们常说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修清净行就得到智慧果。这是在一般的因果律上说,成为一般凡夫的因果循环,流转生死的根本道理。在菩萨已是三业清净,了知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现,亦从心灭。心里有,一切都有,心里无,一切就都无了。所以说:「了卽业障本来空」。如果能明白这种道理,一切业障都是空的。要是不明白呢,就应该了还宿债。这儿说皆悉寂灭,意思就是说本来是没有的。凡夫因为不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不愼重於种因,等到因成熟受报的时候,不免怨天尤人,求神拜佛,那又有何补呢?菩萨愼重种因,同时他了解这种业性本空的道理,受也好,不受业好,他都是视之空寂。菩萨以智观照,一切均能卽事契眞,他的心念自然而然是平等平等,没有任何差别,普徧能入於若事若理的无碍境界,可所以说入於十方三世法界,而无障碍。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廻向时,不分别我,及以我所。不分别佛,卽以佛法。不分别刹,卽以严净。不分别衆生,卽以调伏。不分别业,卽业果报。不着於思,卽思所起,不坏因,不坏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谓生死有分别,不为涅盘恒寂静。不谓如来证佛境界,无有少法,与法同止。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将修积的善根功德,诚心诚意地回向给无上菩提、眞如实际、法界衆生的时候,他的心中没有一丝儿分别的杂念头:他不曾想到这是我能回向的,那是我所回向的。他也不分别这是我应该恭敬的佛,那是我所欢喜修学的佛法。也不分别这是谁的刹土,或是佛的刹土。是佛的刹土就旣庄严而又清净。他也不分别这是善的衆生,还是恶的衆生,我给这个衆生回向,或者调伏那个衆生,利益他们,摄受他们。他也不着意自己所作的业,是善是恶,将来要得甚麽果报。这位修回向的大菩萨,他全不执着在意思中,也不去想这些念是怎样生起的,因为他知道缘成是无性的,自然就能离掉种种妄念。他也不坏因,因有因的种子,随其自然;果也有果的自然成其果报。菩萨也不执妄执空,以其能了「知以卽眞」的缘故,不碍存在,不坏假名。实相无相,不坏因果。菩萨他也不取着於事相,也不取着於法理上。他也不说生死,生了死、死了生有这麽多的分别。他也不说湼盘是寂静的,一切皆空。他也不说佛证得的境界,为什麽呢?因为无有少法可得,与法同止。法也是空的,所以他的身心犹如虚空,不着一切境界,不取任何相,故说与法同止。佛卽法界,不应以法界更证法界。因之菩萨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也无少而入於如。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廻向时,以诸善根普施衆生。决定成熟,平等教化,无相、无缘、无称量、无虚妄,远离一切分别取着。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当他像前面经文所说的回向时,他又以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普徧回向施给一切衆生,希望一切衆生得到他回向的利益,也能增长他们的善根,能够得到决定性的善业,成熟善的果报。菩萨教化这些衆生,是一视同仁,旣没有取舍心,也没有怨亲的观念。他㈠不见衆生相。㈡不取化缘,不论有缘无缘,他都平等教化。㈢不称量根性,不去分别比较,不管美的、丑的、聪明的、愚笨的、善的、恶的,他都同样教化愍念,不说这个衆生我教化,那个太丑太笨我不教化。㈣没有一切的虚妄分别心,没有能度、所度、我相、人相、衆生相的思想观念作祟,他都是用实实在在的心去平等教化。菩萨远远抛弃了一切分别心,和取着相的偏见心。


菩萨摩诃萨如是廻向巳,得无尽善根:所谓念三世一切诸佛故,得无尽善根。念一切菩萨故,得无尽善根。净诸佛刹故,得无尽善根。净一切衆生界故,得无画善根。深入法界故,得无尽善根。修无量心等虚空界故,得无尽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无尽善根。於菩萨业勤修习故,得无尽善根。了达三世故,得无尽善根。


菩萨中的大菩萨,好像前文所说的无虚妄分别心,无执着的偏见,无取舍的着相我执,本着平等的深心回向一切衆生之後,他就得到了无穷无尽,没有止尽的善根。像他能常念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的缘故,就得到无穷的善根。又如他不但常念诸佛,而且还常念十方一切贤圣僧,这些贤圣僧都是十方的大菩萨。他们湣念衆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行菩萨道,所以这位修回向法的大菩萨也常念这一切菩萨的慈悲,而得到无穷尽的善根。又如他以自己所修的清净行的功德,来庄严诸佛的刹土,因之也得到了无穷尽的善根。他不单只庄严佛刹,令佛刹清净,他也教化一切衆生,使令一切衆生界也都得到清净,所以也能得到无穷尽的善根。


他不仅庄严佛刹和衆生界,他还深入法界,令法界普徧清净庄严,也得到无穷尽的善根。他又修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令心量犹如虚空那样的无边无际,也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菩萨又能深切的了解一切诸佛的境界,所以也得到了无量的善根。对於菩萨所应修习的一切善业,譬如要立功立德,就要常常勤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切实修行六度,就是菩萨的善业。再加方便、愿、力、智,合起来是十度,由十度中可实践为百行、千行、万行,所以常说菩萨修十度万行。菩萨修此十度,又叫十波罗蜜,是为了利益一切衆生。


菩萨修习种种善业,是不能懒惰的,一定要时时刻刻精进行道, 才能栽培成就善功德,更要停止一切的罪行业过。菩萨他是勇猛精进,精进更精进,夙夜匪懈,所以他能得到无穷尽的善根。菩萨又能明白三世的一切已成、将成、未成的事事物物,如明白过去世的诸佛,已成就的功德,是已成的佛。明白现在世的诸佛,现在成佛了。明白未来世的诸佛,正在精进行道,当来就要成佛了。对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都能明白。同时也明白过去世的衆生、现在世的衆生、 未来世的衆生,三世的衆生都可以成佛。因为了达三世的缘故,也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如是廻向时,了一切衆生界无有衆生。解一切法无有寿命。知一切法无有作者。悟一切法无补伽罗。了一切法无有忿诤。观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住处。知一切物皆无所依。了一切刹悉无所住。观一切菩萨以无处所。见一切境界悉无所有。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如前文所说的方法回向时,他明白一切衆生界,无有衆生可度。如佛在金刚般若法会上所说的:「佛灭度一切衆生,而无一衆生得灭度者。」这种心境,就是不着,就是行所无事。菩萨了达这个道理,纵然度尽衆生界的衆生,他也是觉得无有一个衆生是可度的。菩萨又能了解一切是没有寿命的,因为没有衆生,故没有一个衆生相。这一切法,本是无常的、寂灭的,没有一个法的寿命和寿者相。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衆生相、无寿者相。菩萨也知道一切法没有个作者,也没有和支配操纵的人。佛说:「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不可以言诠」。这就是说「法无作者」。悟一切法是无补伽罗,译为「数取趣」。就是指不知道修善业,不明白因果的凡夫,总是在生死轮回的六道中,这儿生、那儿死。有时为人、有时为畜生、饿鬼、地狱,在生死轮回中,循环不息。在凡夫的知见上看来是实有的,这是在迷昧时候的一种知见。但在菩萨以他觉悟了的知见看来,则是虚妄的、不眞实的。这可以擧个譬喩:好像作戱一样,不过是扮演剧中人而已。戱完了,一切皆过去,幻灭了。不过作戱的时候,未来作得眞切动人,就必须作得越眞越好,如实眞有,其实都是因虚妄而有,不眞是那麽一囘事。悟一切法,就是觉悟了一切法,这法就是人的生死轮回,衆生迷妄为眞的顚倒法。一旦觉悟了,就不会再数数不断的投生到其他「趣」中。


又因为了悟一切法,就没有了忿诤。忿是忿根,心中旣忿怒又瞋恨,这都因我见我执太重,自以为是的偏见引起。诤是诤论。诤论是非、诤论人我、诤论强弱、诤论胜负、诤论损益,这一切一切的诤论,皆由於固执、偏见、自我为上而引起的不平,所以就到处有忿诤,大而国与国诤论,小而人与人之间的诤论,无有一时停息。诤论的实相,可以用海里的波浪来作比喩。在没有风的时候,就水平如镜,水天一色,一望无涯。一旦风起,就吹破了水面的平静,继而小风小浪,大风大浪。人间的诤论也是同样越诤越激烈。海中的浪大了,行船覆没,人财丧亡。人间的诤论到了极点,兵戈相见,国破家亡,损人而不利己。就以近代数数而起的世界大战、中日战争、韩战、越战,人人都知道,还不是由於忿诤而生起吗!这种惨痛,究竟利益了谁?因为忿诤,就惹出了无限的烦恼。这儿说了一切法,前面说是指人的生死法, 现在又可说是指烦恼法。佛告诉我们:衆生有八万四千种的烦恼,要求得自在解脱,首先就要断除一切烦恼。修行的目的在求解脱,所以我们第一就要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能否断除,这要从事与理上来决定。在事上看,凡夫因为不了一切法,意念里充满了贪瞋痴。 由於绵绵不绝的自私自利心,所以转而生出无尽烦恼,纒缚着凡夫的心。因为不了诸法,故凡夫至死仍脱不出烦恼的束缚。但凡夫发心修行的时候,他就发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在理上说,菩萨已经了悟诸法皆虚妄,因为已悟,所以烦恼就没有了。因为凡夫还没有觉悟,故有一切虚妄不实的烦恼。烦恼它本来是菩提的反面,是另一别名。一物两面有两名而已。古德说「转烦恼为菩提」。把烦恼转成为菩提,烦恼就没有了,显现出来的就是大菩提心,所以说烦恼不是断而是转。这也可以用一种比喩。像氷与水,氷的本体原就是水。氷就等於烦恼,水就是菩提。在正常的气温中, 水永远是清澈平静的,不会有浪涛,不会结成氷。凡夫若能学菩萨修行办道,常住在清净无为的平静道业中,自然就会转烦恼为菩提,变生死为湼盘,那儿还会有忿诤,还会再有烦恼!修廻向法的大菩萨, 他因已了达一切法皆虚妄不实,所以他无有忿诤。


菩萨又能观察一切诸法之所以生起的原因,他明白诸法皆是从缘生,仍然随缘而灭,这种依因缘所生的法,是空的,假的。佛当年对他的弟子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卽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其实空又不是眞空,但是也必为他安上一个假名,如果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里面是含有中道的意义。所谓中道,是非空非有,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故说「因缘所生法」——菩萨能观察明白这个眞谛,他就知道法是不会有个固定的着落处。法是没有本体,没有相状,它怎会有个住处呢?这也是叫人不要执着。一旦有了法执,就会生法障。执着於法,等於没有麻烦而自找麻烦。菩萨又知道一切事事物物,都没有个依附之处。这里所谓的一切物,包括了器世间的一切有情和无情的衆生。这些事事物物在菩萨的眼界中,都是虚妄的、空的、假和合的,何须有所依,也没有所可靠的,彼此都是因缘所生。说可依,都有连锁的关系,说无所依,也实在不可依持。菩萨又明了一切的刹土,佛的刹土,也都没一定的住所。在凡夫看来,山是山、水是水、大地是大地、虚空是虚空,但在圣人的眼界中看,一切都是虚妄不实在,所以他就不执着,就等於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刹土观念。菩萨看所有的大菩萨、小菩萨,他们所修行的功德,所积聚的种种善根,所行的六度万行,在凡夫的心目中,希求得万一而了不可得,但菩萨并没有将它当作寳贝看待,把它存到一个可靠的地方,或者买个保险,以便一旦若有损失,就得保险的赔偿费。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从未想到他是在做功德,在积聚善根。他只是行所无事,因为菩萨观一切菩萨行,没有个实体,卽没有实体,又怎麽会有个处所,又何必斤斤计较呢?菩萨见一切境界,都不足以引起他的注意,因为他已照见五蕴皆空。菩萨见任何境界,他就能清楚明白这个境界。他不特不会被境界所迷,他还能转变这个境界,这就是菩萨的定力,和无着无依的智慧之力。 他明白一切的境界如幻如化, 没有眞实的体性, 所以说悉无所有。这种道理,是大菩萨的功行境界。这位修无尽藏的大菩萨,他才有这种境界。在我们凡夫的心目中,是不能这样说的。如果这样说,就是打大妄语、欺骗人了。凡夫看一切都是有的、眞的、实在的,凡夫的思想和菩萨的思想是有相当悬殊,完全不同的。菩萨的心愿是利他,凡夫的愿望是利己。所以凡夫视一切就是有,菩萨则能了空,明白一切都是虚妄,故见一切无着。无着则一切无所有;有所执着,就觉得一切都是有,都是眞实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廻向时,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衆生。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於法。解如来身非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於一切处,令诸衆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


金刚幢菩萨惟恐三世衆生不注意,所以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作以上所说的种种回向时,他的眼中始终不曾看见过不清净的佛刹,因为他已了解秽卽空的缘故,同时他的心是极端清净,所以在他的眼中一切佛刹都已清净了,再无有不净的佛刹。他又不曾见到有异相的衆生,因为衆生也同一空缘故。而且衆生也都有如来智慧的德相,和佛无二无别的。菩萨见佛刹净、衆生净、法也净。因之,他知道没有一点点的法是以智慧来发觉的,因为智外没有东西可以令智所入,法性是寂然的。 也没有一点点的智慧而能入於法理去,再发觉多出一法。因为智是寂而常照,没有甚麽不同的。菩萨又能了解佛的身并不是眞的虚空一样,虽然常说佛身犹如虚空,这是形容佛的法身之宽大,其心量犹如虚空,能包涵一切。虚空是广大的,但它是沉寂、无知、无灵性,没有功德的,没有妙法的。佛身是具足智慧,他虽如如不动,但他无时不在寂照中观念怜湣十方一切衆生。佛身是一切功德具足、无量妙法所圆满,而成就的法身、报身、化身。所以说佛身非如虚空。菩萨他又能在一切的地方,使命令一切的衆生,都能积集无量种种善根,所有一切的善根,都充足圆满。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於念念中,得不可说不可说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净善根,为一切衆生福田。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随有所须,一切乐具悉皆得故。随所游方,悉能严净一切国土。随所行处,令不可说不可说衆生,皆悉清净。摄取福德,修治诸行故。


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萨,他在每一念念之中,就能得到不可说不可说那麽多的十种佛的力量。他具足圆满了诸佛所有的福德,成就了他所修积的清净的善根。清净善根,就是出世法。放弃一切的染汚法,而修出世的清净法,以修此净法成就的善根,就是清净善根,而作为一切衆生的良福田,令衆生在他面前来供养种福。这位大菩萨,因为修此无尽功德藏廻向法门,成就了一种叫如意摩尼功德寳藏。这种寳藏的功能,可以遂心如意,变化无穷。如有所需无不满愿。如果他想要种种音乐的乐器,立刻就可以得到。无论他想到任何地方去观光游览,或者到那一位佛刹去礼拜参访,随时就可以到达,而且所到的地方,诸佛刹土,都能使它清净庄严。随便他想到什麽处所,都能令那地方,不可说不可说的衆生,都得到清净。这一切殊胜的境界,都是菩萨曾摄取了无量无边的福德,修治了诸菩萨所修行的种种行门的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廻向时,修一切菩萨行,福德殊胜,色相无比。威力光明,超诸世间。魔及魔民,莫能赡对。善根具足,大愿成就,起心弥广,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徧无量佛刹。智力无量,了达一切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无边智。菩提心力,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此无尽功德的廻向,修一切所修的种种菩萨行,使他得到无尽的福智,超过一切的福智。因其福德殊胜,故有三十二种无有能比的端庄色相,八十种随形好。他的大威德的力量,和智慧光明,超过世间一切福德者的威力和光明,使魔王和他的子民,没有谁能睁开眼睛对着菩萨看一眼的。菩萨修治到这种阶段时,他已具足了所有一切功德,成就了他曾发的一切大愿。他的福德殊胜,其心广大可包太虚,其量弥广而周沙界,其智慧可等佛的一切智。在一念动之中,就能普徧深入十方诸佛的刹土。他智慧的力量,不可限量,能够通达十方诸佛的境界。对於诸佛所证得的道理,深信不疑而能了解,因其安住在无边的智慧之中。菩萨他发的菩提道心,广大得有如法界,眞切究竟有如虚空,无处不到达。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尽功德藏廻向。


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开演的长行经文,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廻向法门中第五种廻向,名为无尽功德藏的廻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廻向,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得见佛无尽藏,於一毛孔,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世故。得入法无尽藏,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忆持无尽藏,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无忘失故。得决定慧无尽藏,善知一切佛所说法秘密方便故。得解义趣无尽藏,善知诸法理趣分齐故。得无边悟解无尽藏,以如虚空智,通达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无尽藏,充满一切诸衆生意不可尽故。得勇猛智觉无尽藏,悉能除灭一切衆生愚痴翳故。得决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衆生悉解了故。得十力无畏无尽藏,具足一切菩萨所行,以离垢缯而系其顶,至无障碍一切智故。是为十。


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修治圆满了第五种无尽功德藏廻向法之後,便得到无穷尽的利益,犹如寳藏。现在归纳为十种无尽藏。是怎样的十种呢?金刚幢菩萨一一分别解释。每一种都先把它名目标出,然後加以说明:


(1)见佛无尽藏:菩萨修习圆满第五廻向,可以得见无数量的佛,甚至在一毛孔中,都可以见到阿憎只那样多的佛,出现到世间来教化衆生。这是表示心性无大小,一多无碍之意。因为悟了、明白了就转识成智,智净影明,所以就有这种境界,并不是凡夫以意识显现的幻觉。


(2)得入法无尽藏:得到深入法之义理的智观。以如佛的智慧之力观察一切法,就等於一法。观一切法也是如同一法,因为菩萨已证知法理义趣。能以妙慧知法的密义,方便善巧,权实自在运用,所以他观一切法悉入一法。


(3)得忆持无尽藏:忆是记忆。持是受持;受之於心,持之於身。忆持就是说一个人的记忆力很强,所谓过目不忘。俗语说好记性。无论什麽经典,只要经过他的眼睛看过一遍,就永远记得。十方三世诸佛所说、今说、当说的佛法,他只要听过、看过,就永不会忘失,他必定能心领神会,依教奉行,古人说:「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就名之为忆持无尽藏。


(4)得决定慧无尽藏:决定就是有眞知卓见的智慧,不会犹疑不决,人云亦云,优柔寡断的跟在别人後面作应声虫。面临任何事情,立刻就能把握着重点,认清是非,用智来决断,用慧来简择。菩萨的智慧是清净的,第一义谛的出世智慧,没有偏见、我见。凡夫的智是世间智慧,是不纯净的,一种我见偏见的愚夫表现。菩萨不但有无穷尽的决定智慧,他更善於明白诸佛所说的秘密方便法。甚麽叫秘密法?就是为甲说,乙不知;为乙说,甲不知;甲乙彼此互不相知。方便法是根据衆生的根基,对着衆生的了解力,说出来的法,使衆生很容易接受。这是教化衆生不可缺少的智慧妙用。


(5)得解义趣无尽藏:义是法的眞正道理。趣是义理的趣向。解义趣;是说菩萨得到了明白法的义理之所在。不特了一法的义理所趣,种种的法,种种的义理,种种的趣向。法理有深奥的道理,有浅显易见的道理,往往同样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方、人物的不同,运用法理分析时,则有出人之处。菩萨因为得到了解义趣的无尽智慧,他就能知道诸理趣的分齐。分齐就是指轻重、缓急、大小、深浅而言。


(6)得无边悟解无尽藏:悟是明白了,这儿说的悟,不是说懂得了一件事,而是说一悟百悟,千千万万的事理都明白了。修行人时刻都在求得开悟,就因为开悟之後,清净的智慧就涌现了,对於世间上万事万物都能清楚觉照。解是了解,对一切的疑难都能迎刄而解。菩萨得到了无边的悟解智,就像虚空那样空明,无边无际。因为有了这种无上的智慧,所以他就能通达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微妙甚深法,不假着意,一一能悟解。


(7)得福德无尽藏:菩萨修此廻向法,完全是为了利益衆生。因为衆生困在迷惑中不知出离,菩萨慈悲为首,故把自己修积的善根功德,一点不保留的廻向给衆生,因之,他得到了无穷尽的福德。这些福德并不是他独自享受,庄严自身,而是使其充满於一切衆生的意念中,绵绵不尽,令衆生也因之得到无尽的福德。


(8)得勇猛智觉无尽藏:菩萨得到了无上智慧,通达一切法,自己觉悟了,又能觉悟衆生,除去衆生的愚痴,为衆生消灭种种的疑惑。 这种愚痴和疑惑,就像好人的眼睛上生了一层病翳一样,障碍视觉,而看不清一切东西的眞实相状。菩萨以他的觉悟智慧,为衆生除灭痴惑,了悟眞理,这就如除去衆生眼中的愚痴翳。菩萨以勇猛无懈的精神,教化一切衆生;他的般若智觉是无穷无尽。


(9)得决定辩才无尽藏:人的智愚各有差别,多为先天的善根所成。後天的教育和修持,当然也有培育的功效。就如各人的口才来说,有的人辩才无碍,有的人生来木讷,纵然有满腹经论,但无法宣扬表达。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萨,他因为修此廻向法,而得到了决定性的辩才无尽藏。所谓决定性,必须通达诸法实相,才有坚固不破的眞理立场,然後运用圆融无碍的智慧,义正辞严,滔滔不断,口若悬河,舌战群魔,摧伏诸魔外道的谬论,这样才是眞正的得到了辩才三昧。修无尽藏功德廻向大菩萨,他就得到了这种决定辩才无尽藏。 他能演说十方诸佛的平等法。佛在金刚般若法会上,曾对法会中诸圣者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诸佛所说的法,都是平等平等的,希望後世修学佛法者,不要偏见,而起纷诤。菩萨演示诸法时,衆生听了,各随其根性而都能获大利益。每个闻法的人,都能明白佛法的义理。


(10)得十力无畏无尽藏: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萨,他因修此法门,而得到了佛的十种神力,四无所畏的无尽藏。圆满具足了一切诸菩萨所修行的行门。用离垢缯系在他的头顶上。缯是丝织品的总名。用上好纯净的丝织品系在最尊贵的头上,以显示菩萨的清净梵行,离一切尘垢染汚。菩萨证得的智慧,已到达一切无能障碍的境界。智慧本是由於清净无染中得来,有清净无染的灵明心,就可以有智慧,有智慧就没有障碍,而通达无阻。没有智慧,就因为愚痴、偏见、执着的缘故,所以处处受到障碍。


以上十种,就是这位大菩萨修无尽功德藏廻向所得的十种无尽的智德寳藏。这十种的前六种是说菩萨得的自利的寳藏。第七、八、九种是说菩萨得的利他之藏。最後一种是菩萨所修行的成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廻向时,得此十种无尽藏。


金刚幢菩萨又语重心长的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法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之所以能得到十种的无尽藏,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是以他修积的种种善根,毫不自私,一点不保留的,眞心诚意廻向给无上菩提,眞如实际,十方三世一切衆生的果报,才有此十种无尽藏的收获。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当金刚幢菩萨说完了第五无尽功德藏廻向的长行经文之後,他又仰承着十方诸佛,毗卢遮那佛,和释迦牟尼佛等的大威德的神力,普徧观察十方三世一切衆生的因缘,而用偈颂,把前面的长行重说一遍, 以便利三世一切衆生容易明白,容易了解,容易依法修行。


菩萨成就深心力 普於诸法得自在


以其劝请随喜福 无碍方便善廻向


深心力就是般若之力、智慧之力。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菩萨, 他修此法门成就了,而得到了深心力——般若之力,智慧之力,所以才能对於诸法通达彻悟,运用自如,受用自在。诸法就是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这也是为了针对衆生的根性,故采取善巧方便,以便普度衆生,教化衆生。菩萨善於运用,所以说普於诸法的自在,这是灵活运用之意。因为这位大菩萨常劝诸佛常住於世,常请诸佛转大法轮,又随喜诸佛修习一切功德,同时还随喜诸位大小菩萨修积一切功德。因劝请和随喜的缘故,所以得到无量福报。菩萨有了殊胜智慧,无量福报,又了悟诸法善於运用,於是他用圆融无碍善巧方便的法门,把一切的善根功德,廻向给无上菩提,眞如实际,法界一切衆生。


三世所有诸如来 严净佛刹徧世间


所有功德靡不具 廻向净刹亦如是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在这三世中,十方无量诸佛,他们所居住的刹土,都是清净庄严的。这种佛刹并非只在一处,而是徧满十方世界。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这位大菩萨,他所修积的种种功德,没有一样缺少,都圆满具足了,同样徧满了十方三世的佛刹,以此功德都廻向给十方三世诸佛,庄严清净诸佛的刹土。


三世所有诸佛法 菩萨皆悉谛思惟


以心摄取无有余 如是庄严诸佛刹


修无尽功德藏廻向法的大菩萨,他对於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法都能通达其眞理,依法修持,静念思惟诺法的眞实意义。他用他的智慧一一摄受,无欠无缺无有余。他对诸法没有偏见执着,也不分别这个法高,那个法不究竟。他不会想:这个是大法,修此法门就有功德,可以见佛,能够成佛。那个是小法,修来没有利益。菩萨不执着,没有分别心。凡是诸佛所说的法,他一概一心专注摄取无余。以其所修积的善根功德,庄严每位佛的刹土。


尽於三世所有劫 赞一佛刹诸功德


三世诸劫犹可尽 佛刹功德无穷尽


菩萨以三世那麽长的时劫,来赞叹一位佛刹的功德。三世的时劫,在凡夫看来虽然很长久,但是它还有穷尽的时候,而佛的功德是无有穷尽的,穷未来劫也赞叹不完。赞叹佛刹所得的功德,也是无穷无尽的。


如是一切诸佛刹 菩萨悉见无有余


总以庄严一佛土 一切佛土悉如是


在虚空中有如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佛刹,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菩萨,以他修持所得的无碍境界,没有一个佛刹看不到的。他并不是庄严一个佛土就认为满愿了,而是要庄严所有的佛土,使每一位佛的刹土都同样清净庄严。


有诸佛子心清净 悉从如来法化生


一切功德庄严心 一切佛刹皆充满


诸佛的弟子们,他们的心都清净光明了,因为他们从佛闻法,依教修行,深得闻思修的三昧,舍弃了过去一切的汚垢,得到清净的身心,犹如从佛的佛法中重新化生出来一样。他们的清净光明智慧之心,是由於修积的善根功德所庄严而成的。佛刹中充满了心清净的佛子。同样一切刹土中充满了无量功德。


彼诸菩萨悉具足 无量相好庄严身


辩才演说徧世间 譬如大海无穷尽


在一切佛的刹土里边,都有无量无数的大菩萨。这些菩萨每位都是相好庄严其身,不但相好庄严,更都具足了无碍辩才,能演说一切佛法,普徧到每个世间,去教化一切衆生。好像大海一样,不拒细流,有无穷无尽的容量,和深不可测的境界。


菩萨安住诸三昧 一切所行皆具足


其心清净无与等 光明普照十方界


菩萨虽说夙夜匪懈,普度衆生,看起来他是忙得马不停蹄,可是他的心确常能安住於种种的三昧定中,不受外边的境界所扰乱。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一一具足圆满了,广引菩萨道,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菩萨的心没有一点杂念,也没有任何染汚,他的心清净得没有东西可以与它相比。他的智慧之光,就能普徧照到十方法界去。


如是无余诸佛刹 此诸菩萨皆充满


未曾忆念声闻乘 亦复不求缘觉道


像上面所说的旣清净又庄严的佛刹,徧满了尽虚空徧法界。这些大菩萨,都充满在每一个佛刹里。他们都是修大乘的六度万行,行大乘的菩萨道,从不曾想退转来修声闻乘的法门,以求自了。更不妄想改求缘觉的二乘道理。诸大菩萨自始至终是发大菩提心,不畏艰苦,也不考虑时劫遥远,也不急急於求证佛果,入般湼盘。菩萨一心一意在普度衆生,不念衆生的旧恶,也不舍弃难度的衆生,所以说菩萨心就如慈母的心。


菩萨如是心清净 善根廻向诸群生


善欲令其成正道 具足了知诸佛法


菩萨的心是如此的慈悲,如此的清净无为,如此的平等无私,如此的广大宽宏。菩萨对衆生的心意,有说不尽的伟大慈爱,犹如和熙的阳光。他把自己修积的善根功德,毫不藏私,统统廻向给一切衆生。他的用心并不在与衆生结好,令衆生来感激他、供养他,他的目的是希望每个衆生得到他廻向的利益,而能早成佛道,和能明白诸佛所说的一切佛法,知道依教奉行,切实依照诸佛所说的道理,做个心地善良、品德优良、行为端正的佛弟子。


十方所有衆魔怨 菩萨威力悉摧破


勇猛智慧无能胜 决定修行究竟法


衆生有多少,魔就有多少。佛有多少,魔也就有多少。古德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每一个修行的人,必须经过几番磨练,才能知道是否经得起考验,能否走这条修行的路,倘若受不了折磨,就成不了佛。如果经不起苦难,就换不来福享。要想成佛,必须先在魔王队里经过一番锻链,认清楚了佛魔的差别,就自然会转变魔境界为佛境界了。假如你想有好福报,首先就要受得了种种的困苦艰难。十方世界都有佛,十方世界也同样有魔。这个魔,其实他也是助人成道的,不过他所引导的方向不同,他是在反面来帮助人。他以引诱的方法来迷惑你,考验你,在这种关头,如果能清楚善恶业,不受引诱,不被迷惑,就不会做魔子魔民了,就冲出了衆魔怨的包围。修无尽功德藏廻向法的大菩萨,他成就了大威德神通之力,可以把一切魔怨都降伏、都消灭、都摧折破坏乾净。菩萨有勇猛坚强的威神之力,没有人能胜过他的大智慧,所以他能决定应该修行的正法。眞正圆融无碍的大法,就是究竟的佛法。


菩萨以此大愿力 所有廻向无留碍


入於无尽功德藏 去来现在常无尽


凡是修菩萨行的,一定要发大愿力。什麽是大愿力?就是恒不舍离衆生。菩萨於长久的时劫中,随衆生来往於生死海中,不过他是乘着愿力来去的。过去世的菩萨,他已发了大愿。现在世的菩萨正发着大愿在行菩萨道。未来世的菩萨也应当发最大的愿力。没有大愿是不能入菩萨之流。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萨,就根据他发的大愿修此廻向法门,将修积的无尽功德善根,全部都将它廻向,一点不保留地廻向给一切衆生。廻向给圆满大菩提。因为此廻向的功德,而入於无尽的功德寳藏。这是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现在、将来。他的廻向无有限量,他的功德也是无穷无尽。


菩萨善观诸行法 了达其性不自在


旣知诸法性如是 不妄取业及果报


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善於观察种种修行的法门,他明白通达所有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灭的法,所以说他能了达 其性是不自在。旣然已经知道诸法的法性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菩萨就不会妄生分别心,来分别善业恶业,也因此没有善恶业的果报了。


无有色法无色法 亦无有想无无想


有法无法皆悉无 了知一切无所得


没有色法,也没有无色法的区别。色法就是五蕴法,包括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体的,受、想、行、识是无形体的,具是空假。 菩萨能理解这种道理,在他的眼中,根本无所谓五蕴的色法和无色法的观念。没有想蕴,也不会有想蕴的看法。无论是有为法,或者是无为法,都是空幻。如果能明了一切的法都是空的,没有相的,更无所谓愿。智和得也是虚空的。所谓「无智亦无得」,心经上说得最透彻了。


一切诸法因缘生 体性非有亦非无


而於因缘及所起 毕竟於中无取着


所有一切的种种法,无论是五蕴,十二因缘法,和四谛法等,都是从因缘生出来。这种从因缘所生的法,它的体性旣非有,亦非无,因之,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没有。总之,「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它旣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它只是随着因缘而生灭。由这道理, 就不必再在种种法中生出执着心来,自己困扰着自己。


一切衆生语言处 於中毕竟无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别 明解诸法悉无我


种种的衆生,具有种种语言。语言是无相、空的,如要追究言语的实在处,则是无有所得。如果你能明白一切有名有相的事物,它乃是没有分别而成的道理,就可以触类旁通,以此类推,自然就了然一切法都是无我的。


如衆生性本寂灭 如是了知一切法


三世所摄无有余 刹及诸业皆平等


一切衆生的本性,本来都是寂灭的。根据这个道理,就能明了所有一切种种的法,都是一样的道理。三世在时间上看,似乎不同,但它所摄一切法,同样无有剩余。无论是佛刹,或者衆生所造的善恶业,都是平等平等的。


以如是智而廻向 随其悟解福业生


此诸福相亦如解 岂复於中有可得


用前面所说的无上智慧,来给一切衆生廻向,随着自己的悟解力明白了一切诸业,一切的果报,而不执着於法,不困惑在诸业和果报里,心意宛然自在,福业就随之而生出来。对於所谓的一切福德相,也能了解它是如幻如泡影的。业障本来也是虚妄空假的,在这种通达无碍的智解中,又能找出个甚麽呢?又有何可得呢?


如是廻向心无垢 永不称量诸法性


了达其性皆非性 不住世间亦不出


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法的大菩萨,他将所修积的善根廻向给一切衆生的时候,是用他的清净心来廻向。他修的是清净行,所演释的是清净法。以清净法来教化五浊恶世中的顚倒衆生。菩萨虽然累劫在顚倒的衆生中周旋,来教化这些顚倒衆生,但菩萨的本性始终是清净,没有一点染汚。他离开一切过恶,永无恶业而修一切善业,决不会再受境界的沾染和转变。菩萨以殊胜的智慧和定力,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说他在修廻向时,其心无垢。垢字在这儿,也可当执着的意思讲。如果有了执着,就会生出垢染。若无所执着,就是清净,无往不通利的。菩萨因为不执着,就没有我见,就不会生分别心,就不会说:「这个法有很多长处和优点,那个法不究竟,有很多缺点。这个法的价值高,有它的分量,这个法没有价值,不值得学习。」菩萨从来不妄加批评,不去思量这些无谓的事,也不以言语来议论度量诸法的本性。因为诸法的本性,本来是空寂的。旣知它是空寂的,怎会再去称量,猜度它呢。菩萨的心,没有顚倒的成见,当然不会再生出顚倒的妄念和臆测了。菩萨早已明了通达诸法都是没有一个眞实的体性,假名安立,是一种善巧方便而已。这个法,它也不是常住世间的,也无所谓出世。我佛大沙门,早已对诸大弟子说过:「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不可以言诠」。就为了生恐诸弟子破了我执,又迷於法执。所以学修佛道的人,一定要远离一切的执着,要我执法执俱离。


不住世间亦不出,就是说不应该有个法的执着。什麽叫我执?譬如一般人,总是说:「这是我的,这是我所有的,我所做的,我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的,我样样第一。」一旦有了一个第一的思想,就不能了生死出苦海,因为有所执着。烦恼痛苦都是由执着所带来,起惑造业都是受执着的影响而作出恶事,种下恶因。要求得平安自在,就不要事事争强逞能,争取第一,而要放弃我执,没有什麽第一、第二、第三的思想。更明白了诸法无常,无自性体,法也没有可执着的。我法二执皆空,无有存在,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一切所行衆善业 悉以廻向诸群生


莫不了达其眞性 所有分别皆除遣


一切所行衆善业:包括菩萨所修积的种种善业——身口意三方面的善业,如立功、立德、立言、立行。菩萨所立的功,他不自居为功而为私有,而廻向给衆生,令衆生得此利益而增善根。菩萨所立的德行、德性、和恩德威望,他不以自得、自傲、自耀,也廻向给一切衆生。菩萨言不虚妄、不诈伪、不花言巧语,所说的句句都是良言善语,苦口婆心,无一言不是以利衆生而说的。菩萨的作为,更是仔细谨愼,一擧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佳言义行,给衆生做最好的榜样。菩萨为了教化衆生,是不计艰辛、不计时劫。菩萨心目中只有善,没有恶。因之他自自然衆善奉行,任何恶事也不会作。菩萨行善,不拣大小,不好大喜功,不自我吹嘘,不求名闻利养。至於他所见到的恶事,再小他也不作;再对他有利,他也不作,所以说菩萨是「衆善奉行,诸恶不作」。也因为如此,他的三业——身:不杀生、不偸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这就是菩萨教化衆生修学的十善道。菩萨将他所修积的一切善根,统统廻向给所有衆生。菩萨对於这种善业的眞实性,他没有一点不明白的。所谓为善最乐,所以他将此善业廻向给衆生。菩萨能够有这样的心量,就因为他已没有人我的分别心,他把衆生都看成为和自己是一体。他本着无缘大慈,不管有缘无缘,他都用大慈心待人。慈心能予人安乐。同体大悲,他认为一切衆生和自己一样,应该没有彼此分别,他心中从来没有以为我是菩萨,他们是衆生,我和他们不一样的这种分别思想。菩萨他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体的。全世界的衆生,也是一体。整个法界的种种衆生,都是一体,这样才是眞正了达人我衆生的眞性。


所有一切虚妄见 悉皆弃舍无有余


离诸热恼恒清凉 住於解脱无碍地


世间上充满了种种虚妄不实的事,每个人都有他自我的知见,因此明争暗斗,各逞私欲,贪瞋痴的乌云,弥漫於整个宇宙,令人见不了光明,得不到清凉,只有菩萨把这一切虚名、假利、虚空的生死,令人堕落、纒缚人的五欲——财色名食睡等,都能舍弃无余。因之他的眞实智慧就能显现出来。如果这种虚妄知见放不下,纒缚不解脱,那眞实的智慧是绝对露不出来的。所以我常对大家说:「舍不了假,就成不了眞。舍不了死,就换不了生。」人人都怕受苦,只贪图享受,我告诉你们:「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要想享福,要想了生死,你要把虚妄放弃。倘若不能把虚妄弃舍掉,那个眞实的东西就永远得不到。为什麽呢?因为你尽跟在虚妄的後面跑,怎麽会认识眞实的面目呢?想要明白眞实的道理,就赶快先把虚妄的知见放下,把五欲的纒缚解脱。离诸热恼恒清凉;诸热恼,就是很多的烦恼。烦恼有多少呢?大概有八万四千那麽多。虽然有这麽多烦恼,假设你能把它放下了,就是清凉。能离开一切烦恼,就常常在清凉中生活。好像白天烈日炎炎,热得汗流夹背,喘不过气来;一到晚间,凉风习习,就不热而凉快了。


人的烦恼,就是热恼,热恼得心烦意躁,坐立不安。谁叫你生烦恼的?其实都是自己自找的。我见太重,稍有一点不遂自己的心意,脾气就来了,就像老虎发起威来那麽凶,弄得别人不安,自己也无利。如果能想透了,发脾气无济於事,烦恼也解决不了问题,把这种愚昧的行为改了,就像绵羊一样的纯静了,清凉了。离,是舍离,也可以说是改变。转变如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变了烦恼也可以恒常清凉了。菩萨他已没有了烦恼,所有他是恒时住在清凉之中,常处於解说圆融无碍之地。什麽叫解脱?解脱是说你的身心被一种东西所束缚着了,现在把这束缚你的东西解掉。人的束缚有一种是有形的,别人可以替你解除。有一种是无形的,如内心的烦恼,精神的束缚,这是别人无法代你的解除的,也不是别人加诸於你的——这就需要自己来解脱。从前有一个修行人,向一位老修行请求指示他求解脱的方法。他说:「请问上座,要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老修行反问他:「谁绑着你了?」这人一听,心中一想:「是呀!谁绑着我了,我为什麽要像蚕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住呢?」於是他立刻开悟了,马上得到了解脱。你能无罣、无碍、无人、无衆生、无寿者,这就是解脱,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没有一切的执着,就是解脱。人们为什麽得不到解脱,就因为我执、没有法执、没有以前的执着,就是解脱。我们为什麽得不到解脱,就因为我执太重,这东西是我的,身体是我的,房子、地皮、财产都是我所有的,就这样自己把自己迷住了,得不到解脱。如果能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谁能把你绑得住?你要上天入地,到东到西,到欧洲不要飞机票,到澳洲用不着坐轮船,无入而不自得焉,是多麽的安然自得!像这样就是到了解脱无碍地。於是,还有甚麽可求的,还有甚麽可执着的?甚麽都可以放下了。放下眞心佛自成,还到甚麽地方再去找成佛之道!放得下一切,那还有个我?我都没有了,还有甚麽烦恼可离的。我相不空,想不透,看不破,放不下一切,才得不到自在。要能甚麽都看得破,放得下,这时候整个法界都属於你了,还有甚麽可贪求的!


菩萨不坏一切法 亦不灭坏诸法性


解了诸法犹如响 悉於一切无所着


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对诸法了然通达,他知道一切法都是无形无相没有一个本体的。旣然是个没有体相的抽象东西,又有甚麽可破坏的呢?又怎麽样使它坏呢?但是顚倒迷惑的衆生,他们就能把好法变成坏法,把善法变成不善法。这话怎样讲呢?其实法的本性并没有被变失掉,好还是好,善还是善。可是,因为世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法的表现,你若顺着善法去做,表现的是善法。你若不依照法去做,这就是坏法不善法的表现了。衆生劣弊的多,常常顚倒行事,不依法则,看起来好像是把法变坏了,那只是衆生起惑造业,而法的本性并未因衆生起惑造业而有所改变。菩萨的一切行动,语默动静,没有一处不是依法修行,那怎会坏一切法呢!所以说菩萨不坏一切法,不违背一切法。旣不坏不违背,也就不会灭坏诸法的本性了。菩萨是护持一切法,倡明弘扬一切法,精进勤修一切法,所以他不会破坏损灭诸法的本性。菩萨明白一切法,就如你敲击一个东西发出的响声。如果你不去敲打,就没有声音发出,一敲就有声音出来了。好像钟,叩之则鸣。又如树木,因受风的吹荡则鸣。又如海涛,遇有大风时,水被风击,它也发出浪涛的响声。人间有残酷的事发生,欺淩弱者,就会引起公愤。草木无声,风荡则鸣;人情乖戾,不平则鸣。法性也是这样,不说就不能显现;不说法就不知道有法。一说法就有种种的法。菩萨他了解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响声一样。法性是空寂的而无体相,只须循着它的轨则去做,不必执着於法。假如执着,就会把自己束缚起来。菩萨了解法的法性,他旣不违背法则行事,也不灭坏法的本性,他知道法是如响应声的,所有他能不执着一切法。没有执着,就是破除了法执,没有法执,就是明白了诸法的空相,旣明白了诸法的空相,又执着个甚麽?


了知三世诸衆生 悉从因缘和合起


亦知心乐及习气 未曾灭坏一切法


菩萨具足了六通三明,所以他能明白知道一切衆生的三世因缘。衆生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广泛的说,包括有情无情。有情不特有生命,还有知觉灵性。有优秀的有情、中等知能不好不坏的有情,还有下劣的无知能的有情。人就是有情中优秀的一种。无情还是有生命,不过没有灵性而己。佛经常常说的衆生,则大多是指有生命有灵性的人类和其他动物。衆生的来源,乃是和合许多因缘而成的,所有叫衆生。所谓因缘就是业网。和合就是生生世世的业网交织,错综复杂,源源不绝的轮廻递偿。衆生藉因缘而生,它也依因缘而灭。菩萨了知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的衆生,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他也很清楚这些衆生的心性习气,以及他们所爱恶的。因缘所生法,本来都是空;旣然衆生皆是依因缘和合而生,那当然衆生也是空的,衆生虽是空,但他并不曾灭坏一切法的本性。


了达业性非是业 而亦不违诸法相


又亦不坏业果报 说诸法性从缘起


菩萨明白通达业性也是空的,业的本身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体相可得。这种说法,是在菩萨的立场,因为菩萨不妄说高论,他是由眞修实学而证得了大智慧,以智了达诸法的实相,舍弃了执着,永绝了染汚、恶念、所谓业与报,在菩萨的观照中都是空的。凡夫生存在业网交织的轮廻中,业果是有的,法相宛然,果报是丝毫不爽的。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菩萨了业性空,但他并不坏业的果报。他演释诸法性和法的根源,则说明它是从因缘生出来的。


了知衆生无有生 亦无衆生可流转


无实衆生而可说 但依世俗假宣示


菩萨也明了衆生是衆缘和合而生的,缘灭则灭,衆生也等於没有。 旣然没有衆生,也就没有来流转生死。衆生空,业相空,诸法也空,所以没有实实在在的衆生可说,那还有甚麽可执着的。而今经文上随时提到菩萨不舍衆生,菩萨为了拔救衆里生修六度万行。为了教化衆生,勤修诸佛法,这又是甚麽意思呢!这是不坏假名,依着世俗的习惯方便——旣是世间法,又称俗谛,故给他们一个假名,叫「衆生」。如是方便向世间宣说诸佛教化人的眞正道理。

 

◎ 回 向 偈 ◎


愿 以 此 功 德 庄 严 佛 净 土


上 报 四 重 恩 下 济 三 途 苦


若 有 见 闻 者 悉 发 菩 提 心


尽 此 一 报 身 同 生 极 乐 国


此经书由尹国富(普觉)请,上海刘敏莉居士发心打字并校对,智诚法师校对。有错误之处敬请大家体谅,并指点。全套二十四册总共历时三年,让大家共同研究佛法,共同精进,共勉。愿把此经廻向给各人父母、师长,以及法界一切衆生,愿生者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阖家平安,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能了生脱死,百年以後都能往生极乐,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历代宗亲、各人过去七世父母、冤亲债主齐超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九】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一】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