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七】
2018-07-15 23:35:2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10次 评论:0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七】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


卷十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卷十六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卷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七)


目 录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一


卷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幕幕...........................一○○


卷十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一九四


卷十六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二○三


卷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二六七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四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贤是圣贤。圣贤人,时时廻光返照,反求诸己。自己不生无明烦恼,也不令他人生无明烦恼。自己的业障,要空要照破,也不给他人增加业障,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加在他人身上。时时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令其清净,所以叫「体性至顺」。体性就是自己的本体和光明妙性,至顺就是最顺,不违背一切理和一切法。一擧一动,都要合理合法,绝对不障碍他人修行,也不障碍自己修行,这叫「贤而有德」。


如果有人来障碍你修道,要作如是想:啊!我在往昔时,曾经障碍他修道,所以他来障碍我修道,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报应。应当把他视为善知识,是来帮助你修道,来成就你的道业。要用忍耐心来处理这种逆境,便能风平浪静,切不可生出敌对心,要心安理得来接受考验。


这个世界上,就因为人和人之间,互相敌对,没有忍让,所以才发生种种战争和种种灾难,而造成种种的恶劫。我们修道人,无论行住坐卧,都要约束自己的自性,这叫「调善身心」,这样就叫「贤」。


首是领袖,作为首领,是因为有吉祥的圣德,并不是争强论胜,压倒他人,得到胜利,而作为第一。而是有吉祥的智慧、有殊胜的德行;也就是人不能修我能修,人不能行我能行,要超过他人所没有的德行。是以德来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所以叫「超绝」,这样才堪称为「首」。


贤首菩萨,有超过其他菩萨的胜德;不但殊胜,而且吉祥。菩萨是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只要对他人有好处,便尽力而为之。所以有菩萨心肠来行菩萨道,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这一品在本经为十二,所以叫贤首品第十二。


这一品是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的问题。而贤首菩萨用三百五十九句半偈颂来答覆。这一品是华严经里最重要的一品,希望大家聚精会神听讲,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好处。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藏时所说的。这是承前,是指前边所说的净行品。净行就是无浊乱,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又是启後,开启後边的经文。


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说完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之後,复愿意显示出来发菩提心的功德缘故,所以用偈颂来请问贤首菩萨。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没有汚浊、没有散乱。什麽是汚浊?就是有无明烦恼,有贪瞋痴三毒,或者故意障碍他人修道。什麽是散乱?就是放逸不守规矩,一天到晚打妄想,精神不集中,修行不认眞。


我们修道人,首先要没有自私心。若有自私心,那麽,什麽功德都没有了。你想没有自私心,首先要没有我。如果有我,就有自私心;没有我,就没有自私心。自私心能障碍修道,这一点,每个人都要知道。


我们出家人,一定要尊师重道,不可轻师慢法,不但对师父尊敬,就是先我而出家的师兄们,也要尊重。在道场的规矩,不可贡高我慢,比丘必须尊敬师长,比丘尼必须行八敬法,恭敬比丘,不可轻慢比丘。沙弥一定要听比丘指挥,沙弥尼一定要听比丘尼的教法。优婆塞和优婆夷,一定要尊敬三宝,恭敬出家人,不可批评出家人,不可诽谤出家人。这种规矩,大家要知道要了解。能遵守就是清净行,不能遵守,就是浊乱行。


我今已为诸菩萨 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於此会中 演畅修行胜功德


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第一,贤首菩萨是胜德第一。文殊菩萨代表衆生来请法。他说「我现在已经为诸大菩萨,说完十方诸佛在往昔因地所修的清净行门。仁者(贤首菩萨)你也应当在这华严法会中,宣说修行殊胜功德的法门。应当演畅说出来,怎样修行才能得到殊胜的功德?才能帮助菩提心?才能圆满大功德?」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文殊菩萨为衆生请法,贤首菩萨为衆生说法。这两位大菩萨,都具足慈悲心肠,一切为衆生,因此贤首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


善哉仁者应谛听 彼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随力说少分 犹如大海一滴水


很好呀!仁慈大士,你代表衆生来问法,代表衆生来听法,那麽请你注意聆听我所说的道理,显示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虽然不可测量它能有多少。但是,我现在随着有限智慧的力量,来演说最少的一点点,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我只能说出这样少的菩提心功德。


佛法之广,犹如大海。只要嚐一滴海水之味,便知四大海之水是同一味,都是咸的。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专一修成一个法门,便可解脱。所谓「一通一切通」,一法能彻底明白彻法法都能了解。


若有菩萨初发心 誓求当证佛菩提


彼之功德无边际 不可称量无与等


假设有人开始信佛,发菩提心,想行菩萨道的时候。应该先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做畜生,这是信佛刚开始的仪式。然後,再受五戒。五戒就是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受五戒之後,一定要严守戒律。在每一条戒中,都有五位护法善神。如果能守五戒,便有二十五位善神来保护,令行者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若是犯戒,这二十五位元善神,都会离你而去。


受三皈依的仪式,必须在僧人面前擧行;在家人没有资格替人授皈依的仪式。皈依佛,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皈依法,就是皈依是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尊法。皈依僧,就是皈依所有的贤圣僧。皈依三宝,才是佛的弟子。


出家人,其中沙弥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还要受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这些戒具足,才是


眞正的出家人。在家人,要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才是


眞正信佛人。这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但不一定是菩萨,就是向菩萨路上走而已。不可以有鱼目混珠的想法:我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那是错误的观念。


初发心的菩萨,好像比喩把菩提种子,刚刚播种在地下,生出一棵小菩提幼苗。并不是圆满的菩萨,而是没有长成的菩萨,没有修成的菩萨。不但人人是菩萨,而且人人可以成佛。只要修行,无论什麽人,都可成佛。因为人人有佛性,就是阐提(不信佛)也可以成佛,不过,时间比较迟而已。


有的初发心菩萨,半途而废,生退转心,这时菩提芽乾枯了。因为没有大悲水来灌溉,便变成焦芽败种。有首偈颂云:「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鱼所产的卵很多,可是很少变成鱼。奈摩罗树开花很多,可是结果很少。初发心的菩萨很多,眞正能行菩萨道者很少。为什麽?因为没有坚诚恒三字。坚是坚固,要发坚固的菩提心,不要只有五分钟的热度,以後就凉了,这样就不会有成就的。所谓「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有这种精神,才能成功。诚是诚心,要有虔诚的心,念兹在兹,时时刻刻用功修行,不懈怠、不放逸。恒是恒常。修道人,要有恒心,时时修行、年年修行、生生修行。海能乾,石能烂,修行心不乾不烂,这样的发奋,才能走到菩萨道路上。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要发四宏誓愿:「衆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想要成佛果,必须先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先要教化衆生,度脱衆生。要教化衆生,先要断烦恼,把烦恼化为菩提。法门虽然很多,可是都要学,学成佛的方法。


假设有菩萨初发心,发四宏誓愿,将来一定能证得佛菩提。他的功德是没有边际,也不可用秤来秤,不可用斗来量,没有任何的数目能和它相等。


何况无量无边劫 具修地度诸功德


十方一切诸如来 悉共称扬不能尽


初发心的菩萨,修六度万行,发愿一定要成菩提道果。这种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何况又修行了无量无边劫那样长的时间哩!他具足圆满修行十地六度法门,以及所有一切法门,都圆满了诸功德。这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来称扬赞叹,永久不能穷尽。


如是无边大功德 我今於中说少分


譬如鸟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尘


像在前边所说以长劫来修行六度万行,发愿证得佛果,这是无量无边的大功德。我(贤首菩萨)现在于无边大功德中,只说少分。少到什麽程度?好像飞鸟在空中所走的路,无论多少里路,可是找不到鸟的足迹,所谓「如鸟飞空空无迹。」我说出的功德,也好像在大地的一粒微尘那样少。


菩萨发意求菩提 非是无因无有缘


於佛法僧生净信 以是而生广大心


菩萨所发的心意,是为求菩提道,都是有因缘,不是无因无缘而发起。而是遇到善知识,承蒙开示,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对佛法僧三宝都生清净的信心。佛是三觉圆,万德备的圣人。法是了生脱死的方法。僧是聚集四个比丘以上,才能称为僧。所谓「五比丘」从此之後开始有僧。以信佛信法信僧这种因缘,生出广大的快乐心,这不是世间的快乐,而是出世间的快乐。


什麽是出世间的快乐?就是涅盘四德——常、乐、我、净。所谓「二死永亡为常,解脱受用为乐,证眞法身为我,绝无染障为净」,这是常乐我净的解释。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饶自乐大名称


但为永灭衆生苦  利益世间而发心


发菩提心的菩萨,不是为求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的享受。因为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都是趣向地狱的五条路。虽然当皇帝,有权有势、富饶四海、自享其乐、名扬天下、四海皆知,但是无常,所以菩萨也不求。


菩萨为什麽要发菩提心?因为要救衆生出苦海,永久灭除苦恼。为利益世间一切衆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所以才发菩提心。


常欲利乐诸衆生 庄严国土供养佛


受持正法修诸智 证菩提故而发心


菩萨常常要发愿,利乐一切诸衆生,用自己的血汗来利益一切衆生,甚至舍身心性命来利益一切衆生,这才是行菩萨道的表现。所作的功德,要廻向诸佛的庄严。廻向偈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意思是:愿意以修道的功德,来庄严诸佛清净的国土。要报答在上边的四重恩:①天地:天地有覆载之恩。②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③师长:师长有教育之恩。④国王:国王有保护之恩。还要救济在下边的三种苦㈠地狱㈡饿鬼㈢畜生,令他们脱离苦海。假设见到讲经的法会,或者听到说法的音声,都要发菩提心。尽了这个报身(色身),然後大家一同往生极乐世界清净的国土。那里是莲华化生,华开见佛,只有快乐,没有苦恼,所以称为极乐世界。


不但要庄严佛国土,还要供养诸佛。有一分力量,就尽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就尽十分力量,还要受持正法。什麽是正法?就是佛所说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等,要依法修行,修一切的智慧。为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


深心信解常清净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至诚供养而发心


修道要有坚诚恒的深心和信解心。有了信心之後,才能了解佛法的眞实义。想要清净,必须相信诸佛所说的法,又要恭敬诸佛、尊重诸佛、供养诸佛、亲近诸佛。不但恭敬一切佛,还要恭敬一切法,更要恭敬一切僧。三宝是平等的。恭敬佛,就是恭敬法。恭敬法,也应该恭敬僧。为什麽?想要成佛,一定要明白佛法。不明白佛法,就不会成佛。想要明白佛法,一定要跟僧人来学佛法。所谓「法赖僧传」,无论到什麽时候,佛法都是由僧人来传;而非有学问者所能传。要想学佛法,一定要恭敬三宝、尊重三宝。所以要用至诚恳切的心,供养三宝,不要有我相、我见、我执,要把这三我都空了。菩萨发心,就是发这种至诚眞实的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 菩萨以是初发心


学佛法,一定要深信、誓愿、实行。这是信愿行三资粮,也就是到佛国的旅费。学佛的人,没有信心,是不能成佛的。有了信心,而不发愿,也不会成佛。发愿而不去实行,也不能成佛。这信愿行三资粮是成佛的本钱。


既然深信佛和佛法,还要相信菩萨所行的道路。还要相信无上大菩提法,也就是成佛的方法。初发心的菩萨,以前边所说种种功德和种种因缘而发菩提心。


修行是最平等的法门,谁能看得破、放得下,眞正依法去修行,谁就有所成就。反之,谁就没有成就。这是平等,绝对没有侥幸,也没有投机。修一分得一分,修十分得十分,所谓「一眞一切眞,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就是这个道理。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盘无上道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有了信心,才能入到佛法大海中。没有信心,犹如电灯没有开关,不会有光明。对佛法没有信心,是得不到智慧的光明,所以信心是很重要的。


信为道元,道元就是修道第一个方法。有信心,才能修道;没有信心,不能修道。信是修道的根本。这个「元」出在易经。易经一开始就说:「乾,元亨利贞」。乾卦属於阳,是阳中之阳,阳到极点。元就是善法之中第一法,也就是修道一个开始。亨就是万事亨通,也就是好的集会。利就是利益一切物,要合乎一切义理。贞就是正正经经去做事,不要马马虎虎。这是元亨利贞四德。君子有这四种德行,所以才能利物、处事、吉祥等。


什麽是功德?功是立功,德是作德。怎样立功?例如有人建道场,帮助道场做一切事情,这就是立功。怎样作德?无论大善小善,都要去立功。功圆满,德成就,也就是道业成功,这就是作德。若不立功,不做有益衆生的事,就没有德行。没有德行的人,修道不容易成功。所以修道人,要有大德行。什麽是大德行?就是没有贪瞋痴三毒心,没有嫉妬障碍的心、没有贡高我慢的心。


信是修道第一件事,也是修道的母亲。母亲能生育能教养,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十二因缘,以及六度等法。有了信心,才能培养一切善法;没有信心,当然不能培养一切善法。好像在春天播种五谷的种子,若是没有水份、阳光种种的因缘,它便不会生出来。信对於佛法,也是这种情形。有助缘,才会生善根。


修道人,最要紧的事,不要生怀疑心。应该对佛法深信不疑,断除一切怀疑。所谓「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生起路途迷。」如果生怀疑,便有迷惑,误入歧途了,就不能和佛的智慧合而为一。那麽,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现出来,所以要断除疑惑的网,才能出离情爱之流。


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这个「情爱」二字。有情就有爱,有爱就有情,情爱不能分开。如果能断情去爱,那就有办法了。可是这个情爱之阵是不容易攻破的,好像铜墙铁壁一般的坚固。所谓「酒色财气四道墙,许多迷人在里藏,有人跳出墙边外,就是长生不老翁。」有很多人,把人绑缚着,不得自在。如果有人能跳出这四道围墙外,也就是看破放下了酒色财气,这时候,就会了生死,也就是长生不老翁。


我们修道人,不怕有爱欲,只怕不认识爱欲。若能认识清楚爱欲的面目,就不会被它所迷。一切衆生,都因爱欲而生,因爱欲而死。要想了生脱死,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不被情爱所迷,自然得到自在。


佛开示衆生出离三界的涅盘无上道果,成就常乐我净四种德行。佛告诉我们衆生,要入佛法大海,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愿心,第三要有行心,这就是成佛的三个条件。


信无垢浊心清净 灭除憍慢恭敬本


亦为法藏第一财 为清净手受衆行


要信眞正的法,就是正知正见的法。不可信天魔外道的法,也就是邪知邪见的法。这种外道法,越信越迷,越信越不清净。为什麽?因为他们是染汚法,根本不知道什麽是清净法。若有眞正的信心,就会现出本有清净的自性。为什麽我们的自性光明不现出来?就因为有垢浊心的缘故。垢浊就是不乾净的思想,也就是染汚的思想。有所染汚,心就不清净;不清净,自性光明就不能现出来。


有了信心,心就清净了,智慧现前,就没有骄慢心。没有骄慢心,就生恭敬心。恭敬三宝、恭敬父母、恭敬师长,所以说信是恭敬的根本。信能消灭一切骄傲和轻慢。


信为法藏中第一种财,也就是十藏中的第一藏。十藏是:①信藏②戒藏③惭藏④愧藏⑤闻藏⑥施藏⑦慧藏⑧念藏⑨持藏⑩辩藏。信又是七圣财中的第一种财。七圣财就是①信财②精进财③戒财④闻舍财⑤惭愧财⑥忍辱财⑦定慧财。因为身心清净,所以手也清净,能修持一切佛法。


我们所修的大悲法,四十二手眼法门,每只手都是清净手。有了四十二清净手,才能利益衆生,教化衆生,能以受持一切法。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的!


信能惠施心无吝 信能欢喜入佛法


信能增长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来地


要有信心,才能布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能惠施予一切衆生,没有吝啬的心。要有信心,才能欢喜学习佛法,不会因为佛法太深太妙而生退转心。有了信心,只有精进,没有後退,而能深入佛法大海中。


要有信心,才能增长智慧和功德。若是没有信心,智慧和功德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为什麽?因为没有信心来培养、来灌溉,所以它便逐渐减少。


要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自己将来一定会证得佛果。成佛之後,可以度脱他人也成佛。一定有这种事法现出来,一定有这种道理,所以信是最重要。有信的力量,才能达到如来的觉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 信力坚固无能坏


信能永灭烦恼本 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能成就一切德,所以六成就之中,第一种成就,就是信成就。六成就就是:①信成就②闻成就③时成就④主成就⑤处成就⑥衆成就。没有信心,对佛法便无法明白。


信能令诸根清净而明利。多行善事,栽培善根,六根自然清净、明利。信心的力量要坚固,才能发生作用。不是信了五分钟,就不信了。不信又信,信又不信,反覆无常,这是信力不坚固,信力坚固的人,做一件事,从始至终,本着一贯的宗旨去做。例如,修道人想成佛,这种宗旨要坚固,也就是信力坚固。任何的逆境来了,都能克服,不生退转心,所以说无能坏。无论什麽样的魔来了,也不会被境界所转,而摇动其心。始终抱定宗旨,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有了信心,才能把根本烦恼消灭了。为什麽会生烦恼?因为没有信心,贪瞋痴三毒乘虚而入,兴风作浪,使你起惑造业受报,所以信是永远消灭烦恼的根本。


有了信心,才能将所有一切的功德,都廻向给诸佛,作为佛的功德。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功德来成就自己的功德,所以要专一廻向诸佛。


信於境界无所着 远离诸难得无难


信能超出衆魔路 示现无上解脱道


境界有的是善境界,有的是恶境界,有的是顺境界,有的是逆境界,有的是欢喜境界,有的是烦恼境界。要有信心,对一切境界无所执着,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对境界认识清楚,就出离三界;对境界认识不清楚,就堕三恶道。信心坚固,对顺逆善恶诸境界,处之泰然,无所执着,任运自在,无丝毫烦恼,这就是信的力量。


有信心,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远离诸难,也就是远离火难、水难、罗刹难、王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等,或者远离天灾刀兵种种灾难,所以说得到无灾难的境界。


信力胜过魔力,能超出一切魔路,不会误入歧途。有信心,诸佛会示现无上的解脱道,令你得到自在,不会被魔所迷惑而恼乱。


信为功德不坏种 信能生长菩提树


信能增益最胜智 信能示现一切佛


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这是菩萨的五十位。在每一位,都以信心作为基础。古人说:「人无信不立。」老百姓若是对皇帝没有信心,而不拥护他,国君就不能立。我们学佛法,要生信心,把信根生长犹如金刚似的,永远不会摇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作的功德便不会坏。要想影响他人令生信心,必须依教修行,知道多少就去做多少。知道杀生是犯戒,那麽就不杀生,乃至不饮酒等等,处处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本身作得正直,作个榜样,不令人行,他人也会去行。如果自己不依法修行,而教人依法修行,没有会相信你。为什麽?因为你没有眞实的德行,只会用口头禅来教化人,令人不佩服,所以说信是功德不坏的种子。


有信心的力量,能使菩提树(心)生长,一天比一天增高。信的基础坚固,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信心不够,是不会增益最殊胜的智慧。有信心,一切佛的刹土就在你的面前示现出来。


是故依行说次第 信乐最胜甚难得


譬如一切世间中 而有随意妙宝珠


在前边所说的偈颂,要是眞有信心,生出深信、誓愿、实行。那麽,你也能示现在诸佛面前,诸佛也能示现在你的面前,互相示现,这就是信心感应道交的力量。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依照修行次第来说修行的法门。


这种坚固的信乐,是最殊胜的、最难得的。这种信譬如在所有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的妙宝珠。由这如意妙宝珠中,能流出一切妙宝。由信的宝珠中,能流出一切妙法门,所以说信是修行最根本的法门。


我们学佛法,一定要有眞正的信心。什麽是眞正的信心?就是不自私不自利,没有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具足眞信的根本条件。


若常信奉於诸佛 则能持戒修学处


若常持戒修学处 则能具足诸功德


学佛的人,要常常对佛生信心,不可将信将疑,一定要时时信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样,就能持戒精严,依法奉行,修行一切法门。


假设能常持戒而不间断,依佛所说的法来修行,久而久之,就具足一切功德,就有早成佛的希望。所以要信心不退,向前精进,持戒修行。


戒能开发菩提本 学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学常顺行 一切如来所称美


戒就是止恶防非,也就是诸恶莫作,衆善奉行。若能诸恶莫作,就是息灭贪瞋痴;衆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就是开发菩提的根本。若想觉悟,一定要持戒。若想持戒,一定要有信心。信才能持戒,持戒才是开发菩提觉路的一个根本法。


学是学习,学习一切法。要想明白一切法,必须勤加学习。在论语上说:「学而时习之」学完之後,要时时温习,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温习以前所学的,然後便知新的学识。我们学佛法,要勤劳栽培功德,灌溉功德。好像栽培菩提树,增长菩提果一样的道理。


要尊重戒律,依照戒律去修行。要学常顺行,不犯戒律、不破戒律。能这样持戒修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会来称扬赞叹,常来护持你。


若常信奉於诸佛 则能兴集大供养


若能兴集大供养 彼人信佛不思议


信佛的人,要常常信仰诸佛、事奉诸佛,不可间断。如果忽进忽退,就无功德,也无成就。或者用种种香烛来供养诸佛,或者用种种华果来奉献诸佛,天长日久,便成大供养。


假设有人发广修供养的心,供养十方诸佛,将来成佛时,也有衆生来供养。如果发广大心,修无量行,兴集大供养,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在佛教的国家,有人供养千僧斋,所谓「一位罗汉一分斋,罗汉不来斋不来。」供养一千僧人,其中一定有一位罗汉来应供。若供养一位罗汉,胜过供养百千万出家人,因为罗汉是出世的圣人,所以能有无量功德。


这个人,信奉诸佛的的功德,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有说不完数不尽那样多的功德。


若常信奉於尊法 则闻佛法无厌足


若闻佛法无厌足 彼人信法不思议


前边的偈颂,是信奉佛宝。现在的偈颂,是说信奉法宝。要信佛就应该信法。为什麽?因为法是佛所说的。只信佛不信法,不能入佛法大海中。


假设有人,常常信奉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因为有信的力量,所以闻佛法没有厌倦和知足的时候。


听经闻法,不是天天能得到什麽利益,能开什麽样的智慧,不是这样的。


眞正信佛法的人,不希望得到什麽样的利益,什麽样好处。心想得到利益、得到好处,还是有个贪心。应该在没有贪心的情形之下,而能常听法,把听法当作生活必需品一样,如同吃饭穿衣睡觉,那样的重要,不要有所企求。如有所求,便是妄想。妄想生出来,便和道不相应。若能相应,便和道合而为一。那麽,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时,能止住一切妄念,不动一切妄念,那就是清净。


听经闻法,不要起分别心,这部经我已听过,不要再听。那部经我未听过,我要听,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要晓得讲经的人,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见解。多听一遍,便有一遍的好处,切不可生厌倦的心。


假设听闻佛法,没有厌足的时候,那个人这样信奉一切尊法,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在没有得到之前,不可有所希望、有所贪求的心,本有智慧就能现前。


若常信奉清净僧 则得信心不退转


若得信心不退转 彼人信力无能动


清净僧是没有妄想、欲念、三毒的心,而有戒定慧三种力。不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可以把不清净境界转为清净,把染汚法转为清净法。又能把五浊恶世转为五种清净善世。十方世界的清净僧,包括菩萨、罗汉、缘觉在内。浅言之,凡是没有染汚思想,就是清净僧。


假设能常常信奉亲近清净僧,以自己的性命来供养三宝,以身口意三业清净来供养三宝,有了这种的信心,就不会向後退转。得到三不退的境界:①念不退:不生退转的念头。②行不退:只向前修行,不会向後退转。③位不退:入菩萨的位,不退到二乘的位。


假设能得到信心不退转的时候,那个发菩提心的人,他的信力是无法可以摇动。修道人,无论遇到什麽境界而不动心,这就是信力坚固的证明。


若得信力无能动 则得诸根净明利


若得诸根净明利 则能远离恶知识


信力是五分之一。有信力,不会见异思迁。有精进力,不会半途而废。有念力,念念不忘菩提心。有定力,能够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被境界所摇动。有慧力,就能认识境界。五力就是五种力量,来帮助五眼(信、进、念、定、慧)生长。


假设得到信力无能动,就得到种种的善根清净而明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毛病。


如果得到诸根清净明利,这时,眼观色,不被色尘所迷。耳听声,不被声尘所迷。鼻嗅香,不被香尘所迷。舌嚐味,不被味尘所迷。身觉触,不被触尘所迷。意知法,不被法尘所迷。这样,就得到大智慧,就能远离旁门左道、天魔外道,和一切恶知识。


什麽是恶知识?就是邪知邪见,自私自利,一切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什麽是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大公无私,能舍身救衆生,不为自己私人的利益打算。普徧教化衆生,以衆生的苦为自己的苦,代表衆生来受苦。所谓「如一衆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如果还有一个衆生没有成佛,就不到常寂光净土去休息。愿一切衆生离苦得乐,早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善知识的作风。


若能远离恶知识 则得亲近善知识


若得亲近善知识 则能修集广大善


得到诸根净明利的人,就有择法眼,能分别那个是善知识,那个是恶知识,这样,就能远离恶知识。而能亲近善知识、亲近清净福田僧。若能亲近善知识,就能修集广大无边的善事,而成就广大的善业。


若能修集广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则得殊胜决定解


能亲近善知识,要听善知识的教导,就能修习广大善。修广大善的人,能成就大因力(成佛)。这个人,能成就成佛的大因力,就得到最特别最殊胜的决定解(大智慧)。也就是说只有一种的解法,没有两种解法,是决定的解,不可怀疑的。


若得殊胜决定解 则为诸佛所护念


若为诸佛所护念 则能发起菩提心


假设能得到殊胜决定解的智慧,就有信心,而没有怀疑心,就能感到十方诸佛来护念。佛的光和你的光相通达,就把黑暗的愚痴破了,得到大光明藏。


假设能为诸佛所护念,就将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物来则映,物去则净。能这样子,为十方诸佛加持,就能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修无上道,成无上果。


若能发起菩提心 则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则得生在如来家


若能发起广大菩提心,就能勤修十方诸佛在因地所修的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就能生在如来家,作法王的眞子。


我们发心修道,不要有个「希望」的妄想。希望得到什麽,那就是贪心。有了贪心,就会障碍修道。这样的妄想,什麽也得不到,反而耽误了开悟的良机,所谓「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古德说:「无心便是道。」这种境界不容易做到,可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要自然做到,打破一切困苦艰难,无论什麽的逆境,都要打破它。打破一切逆境,一定会成就佛果。


若得生在如来家 则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则得信乐心清净


假设得到生在如来家,作为佛的弟子,为法身大士,就能善於修行一切权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衆生。如果能善修权巧方便法门来度脱一切衆生,就能得到信力的快乐,心常清净,没有一切的烦恼。


我们修道人,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有烦恼。如果不断烦恼,就是修八万大劫,也不可能成就道业,也得不到清净信乐心,更得不到六根清净。六根不清净,天天颠颠倒倒,天天在打妄想。如果六根清净,就有妙不可言的境界。


若得信乐心清净 则得增上最胜心


若得增上最胜心 则常修习波罗蜜


假设得到信力,就常常快乐,心也清净。一点烦恼没有,一点无明也没有,就得到增上最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修道人,要常生快乐心、慈悲心、喜舍心,用这四无量心来利益他人。不但外财能布施,就是内财也能布施,这样,才是眞正勤修佛法的人。不要学外道的阴险行为,处处想要增加自己的势力,只知利益自己,不知利益他人。凡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事,不管怎样,都去做;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怎样也不肯去做。这样的表现,根本谈不到是眞正教化衆生的人。


如果能得到增上最胜的菩提心,就能常常修习十种波罗蜜,到彼岸的法门。要想修这种法门,首先要没有自私心、我慢心、嫉妬心、障碍心。有人说:「自私是人的天性,怎能不自私呢?」就因为人人自私,所以把世界弄得乌烟瘴气。如何能使世界清净?就要觉悟一切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样的想,便不自私了。要反迷归觉,不跟六尘去跑。所谓「苦海无边,囘头是岸。」这种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人人都不会做。说的时候,什麽都懂;做的时候,什麽都迷了!


我们希望大家把烦恼无明放下,无论遇到什麽事情,也不着急、也不上火,顺其自然,处之泰然,这才对佛法眞有所得。如果脾气比世俗人还要大,那麽,还修个什麽?修道就是修没有脾气。各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发脾气、不生烦恼。


若常修习波罗蜜 则能具足摩诃衍


若能具足摩诃衍 则能如法供养佛


假设常常修习种种波罗蜜,能利益一切衆生。这样,就能具足摩诃衍,也就是大乘法。如果具足圆满大乘法的法门,就能如法(懂得供养的规矩)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若能如法供养佛 则能念佛心不动


若能念佛心不动 则常覩见无量佛


假设能按规矩来供养诸佛,就能念佛而心不动。如果如法供养三宝,念佛念法念僧不动心,就能常常见到十方无量诸佛。无量诸佛放光来照耀你的心光,光光相照,智慧融通。


若常覩见无量佛 则见如来体常住


若见如来体常住 则能知法永不灭


假设修行有了感应,常见到无量诸佛放光摄照你,就能见到如来的法身本体,常住於法界,无来无去。如果能见到如来法身常住不变,就能知道佛法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佛法虽然分为三个时期:①正法时代:佛在世的时候,所说的法,圆满无缺,能住世五百年。②像法时代:此时期,佛法的精神不存在,但文字尚存在,住世一千年。③末法时代:佛法的眞理隐匿,正法衰落,此时期长达五千年之久。可是,法的本体是永远不灭的。


若能知法永不灭 则得辩才无障碍


若得辩才无障碍 则能开演无边法


因为衆生的业惑,所以才有正法、像法、末法的分别。若能知道法是永远不灭,便会得到辩才无障碍。如果得到无碍辩才,就能演说无量妙法,开示衆生。因为有这种妙辩才,所以讲经说法,没有障碍,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分析事理,有条不紊,妙不可言,任何人也辩论不倒你。


若能开演无边法 则能慈愍度衆生


若能慈愍度衆生 则得坚固大悲心


假设能开示演说无量无边的妙法,就能发慈悲而怜悯的心,来度脱一切衆生。如果能有慈悯心,就能得到坚固大悲心。这种大悲心,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永不会破坏。


若得坚固大悲心 则能爱乐甚深法


若能爱乐甚深法 则能舍离有为过


假设能得到坚固的大悲心,就能爱乐甚深微妙法。如果能把爱乐甚深法的心,超过情爱的心,就能舍离一切有为法。


世间法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也就是有相。出世间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无所作为,也就是无相。有相是虚妄,无相是眞实。我们修道人,要了解眞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眞空的道理,所以要时刻廻光返照,要修自性圆明。如果到圆明的程度,就是舍离有为法。有为法所造的过错,就是贪。贪多了,就堕地狱、或作饿鬼、或转畜生,所以说要舍离有为过。


若能舍离有为过 则离憍慢及放逸


若离憍慢及放逸 则能兼利一切衆


假设能舍离有为的过错,就能离开一切骄傲、我慢、放逸等。骄傲就是自大,总觉自己比任何人都强。我慢就是贡高,看不起任何人。放逸就是不守规矩。要学佛法,就要守规矩。如果能离开骄慢和放逸的行为,就能兼利益一切衆生,也就是广度衆生。


若能兼利一切衆 则处生死无疲厌


若处生死无疲厌 则能勇健无能胜


菩萨为行菩萨道,虽然没有了生死,但是不厌倦生死。为兼利一切衆生,愿生生世世来娑婆世界教化一切衆生,这就是菩萨的思想。如果对生死不疲厌,就能勇猛向前,绝不向後。有健壮的力量,就能百战百胜,所向无敌,战胜一切天魔外道和魑魅魍魉。


若能勇健无能胜 则能发起大神通


若能发起大神通 则知一切衆生行


假设能有勇猛健壮的力气,就能战胜一切敌人。也就能发起大神通的力量,降伏天魔,制诸外道。大神通就是感应道交。如果能发起大威力大神通,就知道一切衆生所行所作,然後才能教化他们改恶向善。把不守规矩的行为改变过来,成为奉公守法的规矩人。


若知一切衆生行 则能成就诸群生


若能成就诸群生 则得善摄衆生智


假设知道一切衆生的行为,又能观机说法,教化一切衆生,随顺衆生的根性,来说种种方便法门,就能成就诸群生的愿力,帮助他们得到利益。


如果能成就诸衆生的愿力,就得到善巧摄持衆生的智慧。什麽是善摄?就是用种种法门,来教导衆生信仰心和欢喜心,使其生出智慧。摄持好像吸铁石,能把一切铁吸收在一起。教化衆生的智慧,就是吸铁石;被教化的衆生,就是一切铁。


若得善摄衆生智 则能成就四摄法


若能成就四摄法 则与衆生无限利


假设能得到善於摄受一切衆生的智慧,就能成就四摄的法门。如果能成就四摄法,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然後才能给一切衆生无限量的利益。


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无相,是看不见的,也听不到的。


①布施:因为衆生都有都有贪心,贪而无厌,所以要送礼物,便能有感情。有了感情,便可以藉机向衆生说妙法。如果不给衆生好处,那就没有说法的机会。


布施有三种,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A)财施:用财物来布施於衆生。财又有内财和外财两种。内财就是皮肉筋骨、头目脑髓和手足、五脏及六腑等,这些东西,都可以布施给需要的衆生。这是伟大的布施,眞正行菩萨道。


不要像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不彻底,曾经布施一只眼睛,可是舍不得布施第二只眼睛。而生退转心,这是「我相」没有空。如果没有「我相」的执着,什麽都可以舍的,这就是「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说它空又不空,说它有相又无相,这才是如来眞正的教义,这才是无上的布施。外财就是金银财宝、国城妻子,这是身外之物,更要布施给需要的人,只有有人需要,皆心甘情愿的布施,绝对不吝啬。为利益衆生,一切都要舍得,甚至为法忘躯,在所不惜,这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作风。(B)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教化衆生,是供养中最大的、布施中最大的,所以法施为第一。翻译经典、出版经典,也是法施。替佛教劳心劳力者,都是法施。有形相的布施为财施,无形相的布施为法施。(C)无畏施:如果有人在恐怖中,生大畏惧心,乃用善言来安慰。甚至在水深火热之中,用自己身体去救他出火坑和深渊,这种行为就是无畏施,这是乐善好施的精神。


②爱语:就是用慈爱及柔和的语言来摄引衆生,来劝导衆生,令闻者欢喜。这样便容易摄受,但切不可用甜言蜜语来欺骗衆生。如果对人只说半句不好听的话,令人听之而心寒,所谓「恶语半句六月寒」,说好话能令人感觉舒服,对你生好感,相信你所说的话和所行的事,都是正确而正当,而不起怀疑。这时对他说佛法的道理,一定能依法修行。


③利行:就是做些对衆生有利益的行为,这样才能发生作用。令衆生相信你的行为是正大光明,而无自私,他一定会向你学习。


④同事:就是共同在一起作事业。换言之,想度那类衆生,就示现那类衆生身,和他做同样的工作。这样就容易接近,有机会说法施教。例如想度土匪改邪归正,就现土匪身,和土匪在一起,用种种方便法门,慢慢的感化土匪改恶向善,以上是四摄法大概的意思。


若与衆生无限利 则具最胜智方便


若具最胜智方便 则住勇猛无上道


假设能给衆生无限量的利益,这时,就具足最殊胜智慧的方便法门。如果具足这种最胜智方便,就能常住在勇猛无上道。


若住勇猛无上道 则能摧殄诸魔力


若能摧殄诸魔力 则能超出四魔境


假设住在勇猛精进无上佛道的境界,就能摧殄一切魔力。如果能摧殄一切魔力,就能超出四种魔的境界。


一切魔力,就是天魔、神魔、鬼魔、人魔等。


①天魔:就是天上的魔。如果行人财关未破,天魔就用种种财宝来引诱,令生贪心,扰乱其修行的清净心。这是在八识田中的种子,还没有降伏,还有根本无明,所以没有把握,随境而转,就作了魔子魔孙、魔民魔女,作为天魔的眷属。如果色关未破,天魔就找机会来障碍修道,现出美貌的女人或英俊的男人,在你的面前表演各种姿态,令你着迷而发狂,失去道业,被天魔摄去,作为他们的眷属。


②神魔:就是有神通的魔。他不一定住在天上,或者住在大海的岛上,或者住在深山大树下。他见到修道人,就来找麻烦,和修道人闘法,比较高下。道主者能降伏魔;反之,假若被魔所伏,便作为它的眷属。


③鬼魔:就是害人的魔鬼。不但来找麻烦,而且还害人慧命,令修道人的心不安宁,或者令失道心。在楞严经上说,有五十种阴魔能扰乱修道的心。因之,无论遇到什麽境界,要有定力,不可动其心,被境所转。


④人魔:就是嫉妬障碍人修道的人。在专一修道的时候,他或好故意来找麻烦,障碍你修道,令你发脾气、生烦恼、动无明。凡是有这种的行为,就是人魔。


清凉国师在疏文上说:「舍分段故无蕴魔,无舍命故无死魔,惑不现行故超烦恼魔,觉佛十力故超天魔。」因为这个蕴魔把人缠住,得不到解脱。现舍了分段生死,所以就没有蕴魔。没有舍命,所以没有死魔。遇到境界不迷惑,觉得很平常,就没有烦恼魔。若能觉悟佛的十力,便能超过天魔的力量。


我们衆生被色受想行识五蕴缠缚,不能解脱。这五蕴变成五种魔力,所以要超出这五种境界,又要超出死魔的境界。人在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各囘本位,身体就空了。又有烦恼魔,就是贪瞋痴慢疑五种基本烦恼。贪就是对顺境起喜爱心,瞋就是对逆境起瞋恨心,痴就是不明白眞正的道理。慢就是夸耀自己,轻视他人。疑就是不相信任何人所说的话。这五种行为能恼害身心,也是修道人的绊脚石。又有天魔来障碍修道、迷惑修道。若能明白佛的十力道理,天魔也就没有办法来扰乱修道心。


若能超出四魔境 则得至於不退地


若得至於不退地 则得无生深法忍


假设超出这四种魔(蕴魔、死魔、烦恼魔、天魔)的境界,就得到不退的果位。如果得到三不退地,就能得到无生深法忍的境界。


三不退是:①位不退②行不退③念不退。位不退就是大乘菩萨发心,不会退到二乘的果位上。行不退就是精进修行,不向後退。念不退就是发菩提心,永远不会退的。


无生深法忍:就是不能忍受的要忍受。无论什麽境界,都要忍受,一切痛苦就没有了。不生烦恼,只发菩提心。这个忍,是忍可於心,心里受不了也要受。这在这个时候要发菩提心,来和生死决闘、来和痛苦战争、来和困苦艰难闘争。这就是人所不能忍而我能忍,人所不能让而我能让的行为,这样,才能得到无生深法忍。


若得无生深法忍 则为诸佛所授记


若为诸佛所授记 则一切佛现其前


假设得到无上深法忍,也就是不能忍也能忍。忍一切法,不动於心。顺逆皆精进,勇猛向佛道迈步,就能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授记,授个记别号。什麽叫记别号?就是说你在什麽时候成佛,国土在什麽地方,叫什麽名字,佛号叫什麽,住世时间长短,一切一切预先授记,给个记别号。


如果得到十方诸佛来为授记,那麽,十方诸佛都示现在你面前,为你授将来的记别号。


若一切佛现其前 则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 则为诸佛所忆念


假设得到一切诸佛示现在面前,来为你授记,就能明了一切神通有不可思议的密用。这种境界是深不可测,妙不可言。如果能了知神通的妙用,就为十方诸佛所忆念,互相通达而无障碍,所谓「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十方诸佛虽在常寂光净土,但常忆念於你,你也常忆念十方诸佛。好像母忆子,子忆母,二念相通,起了心电感应的作用,母子就会相见。


若为诸佛所忆念 则以佛德自庄严


若以佛德自庄严 则获妙福端严身


假设为十方诸佛所常忆念,你也常忆念十方诸佛。这两种念一天比一天加深,就能以佛德来庄严自己和德行,所谓「万德圆融。」如果佛有什麽德行,你就有什麽德行,这样,就获得千变万化的妙福端严身。这种妙福端严身,就是三十二大人相。


若获妙福端严身 则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 则相庄严三十二


假设获得相好庄严身,那麽,身体就像金山一样,晃耀发光。怎样能得到这种身?就要常修福常修慧。修福能得相好庄严身,修慧就会光明徧照。要想得到妙福端严身,以佛德庄严而自庄严,身体便晃耀如金山。


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天,到一位居士家说法,居士特别准备黄金色的毡子给佛坐。佛来时,这条毡子落在地上,就找不到了。为什麽?因为佛身放出无量黄金色的光,把徧地照成黄金色,所以找不到毡子。佛离去时,这条毡子又自然现出来。因为这种因缘,这位居士乃发心信佛,生生世世修行,但未成道业。


到了阿育王时代,他作了比丘,而感化阿育王信佛;不但使国土信佛,而且非常虔诚,成为佛教里的大护法。阿育王在全印度建筑八万四千塔,来供养佛舍利。又将三藏经典,重新结集,用巴利文写在菩提叶上,成为南传的小乘经藏。


阿育王本来是位暴君,曾设立一所人间地狱,凡是反对他的人,都被送到这个监狱来受苦刑。无论谁进去,就不能出来,终难免一死。这位比丘,误入这所监狱,被判死刑。他要求缓期七天,得到批准後,在这七天里虽努力修行,可是也修不成功,乃要求再缓期七天。他专修不净观,观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身体没有一处是乾净的。观来观去,仍无成就。转眼之间,限期快到了,这时,从外边捉来一个女人,狱卒把她放在大石臼中,活活被捣烂成泥,这位比丘亲眼目覩女人在这种情形下死去,当下就证果,消除了见思二惑,而获得神通。临刑时,心无恐惧,被狱卒放在油锅中煎熬,但奇蹟出现,怎样炸他也不死。狱卒乃报告阿育王。阿育王不相信,亲自来观察,果然如此!於是感动阿育王放弃外道的信仰,改而信仰佛法。


证果的人,身体很轻,走路无声音,出去乞食,足不沾土,可是囘来时要洗足,这是习惯,也是规矩。证果的人,无论男女,都断了欲念,也就是把生死根断了。


如果身能发光,如同金山,就具足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在容貌有十二种相好,在身体有十种相好,在手足有十种相好。这是从修三十二种净行,才获得这种成就。


若相庄严三十二 则具随好为严饰


若具随好为严饰 则身光明无限量


假设得到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就具足八十种随形好,更为庄严、更为妙好了。如果得到八十种随形好,作为庄严修饰,身体的光明是无所限量的。有了三十二大人相时,光明不多。有了八十种随形好,身体便放出无量无边的光明,好像金山一样的晃耀。


若身光明无限量 则不思议光庄严


若不思议光庄严 其光则出诸莲华


假设身体像金山,放出光明无限量,就在光中现出不可思议光来庄严其身。如果能得到这种境界,在光中就现出种种莲华,有无量佛菩萨结双跏趺,坐在大宝莲华座上,这是互相庄严、互相无碍的境界。


其光若出诸莲华 则无量佛坐华上这种不思议的光来庄严其身,在光中现出种种莲华,其色不一: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紫色紫光,有种种的光、有种种的华,在每朵大宝莲华上,有无量诸佛坐在莲华座上,来说种种的法,教化种种的衆生。这是半偈颂。


华严的境界,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一个地方现出这种境界,那麽,尽虚空徧法界,在所有的地方,都能现出这种境界。乍看是一,细看是多。虽然是多,实际是一。修道成功,得到法身,就是这样子。看它是一个,可是能尽虚空,徧法界。但是在一个之中,又能现出无量。所谓「无量为一,一为无量。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徧满,一多无碍。」怎能知道这种境界?就是要修行,才能把自性光明现出来。这时,法身也成就了,报身也成就了,化身也有神通了,一个身可以化为百千万亿身。所谓「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不但释迦牟尼佛有这种神通妙用,就是我们凡夫,如果认眞修行,脚踏实地,不说口头禅,也必当成就道业,证得和佛一样的有神通妙用,无二无别。如果不修行,着住在文字般若,或着住在讲解,这是靠不住的。一定要从修行下功夫。各位要注意!要努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人人都要修行,才有希望成佛。


示现十方靡不徧  悉能调伏诸衆生


若能如是调衆生 则现无量神通力


佛能示现到十方世界去,没有不周徧的地方。这时能把刚强的衆生完全调伏了。如果能把难调难伏的衆生都调伏了,就现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神通妙力。这种神通力,是从什麽地方得来的?是从坐禅、念佛、持咒等等的修行而证得。修行时,样样要忍,不能忍也要忍,才能得到神通的妙用。


若现无量神通力 则住不可思议土


演说不可思议法 令不思议衆欢喜


假设能现出无量无边神通力,就可住在不可思议的佛土,或者住在庄严妙好的国土,演说不可思议的妙法。令不可思议的衆生发菩提心,皆大欢喜。


若说不可思议法 令不思议衆欢喜


则以智慧辩才力 随衆生心而化诱


假设能演说不思议的妙法,能使令不思议的衆生,皆生大欢喜心,发菩提心,增长善根。怎样才能令衆生欢喜?就要用眞正的智慧和辩才的力量,随着一切衆生之所好,而诱导他们,令发菩提心。


若以智慧辩才力 随衆生心而化诱


则以智慧为先导 身语意业恒无失


假设能用眞正的智慧,善巧方便的辩才,这种力量来随顺衆生的心意,来化导他们、来诱导他们,令他们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就以智慧为先导的条件,令身语意三业清净。恒无失就是不造十恶,奉行十善。


十恶就是身有三恶:杀、盗、淫;语有四恶: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有三恶:贪、瞋、痴。


①杀生:杀生就是杀害衆生的生命。杀生是世界战争的祸首。古德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碗肉汤,或是牛羊肉、或是猪鸡肉、或是鱼虾肉,总之,都是一切衆生肉。这肉汤中的怨气,犹如大海之深。今生你杀我,吃我的肉;来生我杀你,吃你的肉;互相残杀不已,互相吃肉不停,冤冤相报,循环不息,这种仇恨似海永远填不平。要想知道世界为什麽会发生刀兵相继,无有暂歇?就因为杀生太重。但听屠牛屠猪场,在夜半时所发出凄厉的号叫哀求声,令人闻之,则不忍心而食其肉。


佛殿也有鼓,有警世的作用。在唐朝时,五台山的黑山寺,有位监寺僧,名叫法爱。他生起贪心,将寺物全归为己有,广购良田,遗与其徒。死後为牛,在其徒的田庄耕田。三十年後,生老且病,庄头拟向人家换油。是夜,乃向其徒明诲法师托梦,流泪而说:「我用僧物为你置田,今生做牛,为你耕田,等我死後,愿剥我皮做鼓,书写我名於鼓上,凡礼拜诵经时,当系我皮系消我之苦。」第二天早晨,庄头来报,老牛撞树而死。明诲法师遵其师在梦所嘱之事,照办不误,将田地作为布施。


衆人来贺喜:亲戚朋友来贺喜,认为是大喜事,岂知这中间有多麽可怕的因果报应!


我看眞是苦:志公和尚说:「我看是苦,可是人以苦为乐。」


信佛的人,一定要吃素菜,不可吃一切衆生肉。锅中的肉,不知是那一世父母的肉,或者儿女肉。欢喜吃肉的人,应作如是观想:把肉当作死屍肉,又臭又毒,吃了中毒,便有生命的危险。吃衆生肉是最愚痴人的行为。


由此观之,不吃衆生肉,才有慈悲心,也免不了因果循环的报应。人人不吃肉,世界无战争。为什麽世界有战争?就因为人人吃肉的缘故。我们信佛的人,不但不杀生,还要放生,放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从前有位小沙弥,他是短命的人,他师父有点神通,知道过去的宿命,晓得小沙弥的寿命只有三十天的时间,已无法挽救了。遂给他一个月的假,令他囘家尽孝道陪伴双亲。假期已满,小沙弥高高兴兴地囘到寺中。其师大惊,乃问:「你囘家做些什麽事情?」小沙弥说:「我除了陪父母之外,没有做什麽事。」老和尚不相信,又问:「你仔细想一想。」小沙弥想了半天,才说:「呃!我在囘家的路上,经过一条小河,我看一群蚂蚁在河水上边,我用一根树枝,救牠们上岸。」老和尚一听,原来如此!由此公案证明,短寿的人,但行善事,就可以增寿。长寿的人,尽行恶事,反而会减寿。所以寿命之长短,全操在自己手中。


在三世因果经上说:「无父无母为何因?前生都是打鸟人。有子有孙为何因?前生开笼放鸟人。今生长命为何因?前生造桥放生人。今生短命为何因?前生宰猪杀牛人。」


②偷盗:今生偷盗人家的财物,来生也会被人家所偷盗,这是因果循环的报应。


③邪淫:除了夫妻之外,不可和任何人发生性行为。见到漂亮的女人,或见到潇洒的男人,不可生非非之想。老者视为自己的父母;年轻者,视为兄弟姐妹。如此观想,则无邪念。


④妄言:随口说虚妄不实的话欺骗人,不但使人生烦恼,自己也造了口业。


⑤绮语:说些甜言蜜语谄媚他人,其实是口蜜腹剑。


⑥恶口:随意咀咒人、骂人,希望别人乘飞机发生爆炸、搭轮船翻船等不幸的事。


⑦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人和人不能和睦相处。


⑧贪:吃的、喝的、玩的,任何东西都贪得无厌想据为己有。


⑨瞋:喜欢发脾气,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喜欢发脾气的人,一定不会有成就。


⑩痴:愚痴没有智慧,事理认识不清,整天在烦恼中打转,不能出离。


身业的三恶, 都是犯戒的媒介。意业的三恶,都是修道的障碍。不要生贪心,无论怎样好的东西,不要有所企求,而取为己有。不要生瞋心,对任何人,都应该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化敌为友。不要生痴心,对事对理,认识清楚,辨别明白,便无烦恼。


我们发愿,要断十恶,要修十善。这十种恶不作,就是十善,所谓「今生不杀生,来生无灾难。今生不偷盗,来生无抢案。今生不邪淫,来生无婚变。今生不妄语,来生无欺骗。今生不饮酒,来生无狂乱。」因果是丝毫不爽的,信不信由你。


若以智慧为先导 身语意业恒无失


则其愿力得自在 普随诸趣而现身


假设用智慧为先导,来教化一切衆生。那麽,身语意三业就常无过失。不造十恶,奉行十善,就能教导一切衆生发菩提心。所发的愿力就得自在,能普徧到诸趣中去现身。愿到天上教化衆生,就可以现身去天上。愿到地狱教化衆生,就可以现身去地狱。没有限制,也没有障碍。这是四摄法中的同事。所谓「应何身得度者,即示现何身而度之。」现身作为诸趣衆生的榜样,令他们发菩提心,这并不是去受报。


若其愿力得自在 普随诸趣而现身


则能为衆说法时 音声随类难思议


假设所发的愿力,得到遂心满愿的自在,能利益衆生,能帮助衆生,那麽,就能普徧随诸趣来示现其身。为衆生演说妙法的时候,其音声随着衆生的种类而有分别,可是都得到不可思议的法益。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衆生随类各得解。」天人闻之是天语,人闻之是人语,修罗闻之是修罗语,畜生闻之是畜生语,饿鬼闻之是饿鬼语,地狱闻之是地狱语。


若能为衆说法时 音声随类难思议


则於一切衆生心 一念悉知无有余


假设能为衆生演说无量妙法的时候,其音声都能令衆生听得懂。例如,中国人听之是中国的语言,美国人听之是美国的语言。各国人听之是各国的语言,这就是神通妙用的力量。这样,就能明了一切衆生的心。就在一念之间,能知道衆生的心念,在想什麽?在念什麽?所谓「一切衆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无论有多少衆生,有多少种的心念,都能清清楚楚知晓,没有不知道的。


若於一切衆生心  一念悉知无有余


则知烦恼无所起 永不没溺於生死


假设能在一念之间,知道一切衆生心,那麽,就能知道烦恼也是空的。所谓「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虽然无穷尽,但是知道衆生有若干种心,就知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道理。因为菩提心圆满了,所以烦恼无所起。既然没有烦恼,就把生死的根本截断。生死根断了,就再也不会在生死海中漂浮沉沦,更不会在六道轮廻中洄澓旋转。这样,就能超出生死轮廻的枷锁。


修道人,最要紧的事,就是「断欲去爱。」这是证果唯一的办法。如果没有烦恼,欲念也没有了。欲念没有,生死就了了。这是有连带的关系,所以一定不可以有染汚的思想。


若知烦恼无所起 永不没溺於生死


则获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现世间


假设能知道烦恼是无自性,是无所起的,就能把烦恼转为菩提。如果不明白,菩提也会变为烦恼。这好像反掌之易。我们无缘无故发脾气,这即是无明在作怪;无明障碍你,令你生烦恼。如果把无明破了,烦恼就是菩提。这时永远也不会在六道里轮廻,而能脱离生死的苦海。这时,功德圆满,获得法性身。以法的威力,普徧现於十方世界。


若获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现世间


则获十地十自在 修行诸度胜解脱


假设能获得功德法性身,便可以用法的威力普现於十方世界,则能获得十地十自在的地位。再修行十度法门,就得到殊胜不可思议的解脱。


十地有四种:①佛乘的十地②菩萨的十地③缘觉的十地④声闻的十地。现在是说菩萨的十地:㈠欢喜地、㈡离垢地、㈢发光地、㈣焰慧地、㈤难胜地、㈥现前地、㈦远行地、㈧不动地、㈨善慧地㈩法云地。在本经十地品中,有详细的解释。


十自在就是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十度就是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在前边已经有解释。


若获十地十自在 修行诸度胜解脱


则获灌顶大神通 住於最胜诸三昧


假设得到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的地位;又得到十自在,从命自在乃至智自在;再修行十度,从布施乃至智度,因之得到殊胜的解脱。这样,就获得十方诸佛来灌顶,能立刻证得十地十自在这种神通妙用;也就能住在最殊胜的一切三昧境界,得到正定正受这种的受用。


若获灌顶大神通 住於最胜诸三昧


则於十方诸佛所 应受灌顶而昇位


假设获得十方诸佛来灌顶,就能得到大神通,就住在最殊胜的诸三昧中。就到十方诸佛的道场中,诸佛为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法身大士受灌顶的仪式,令其普徧升到等觉地位。如果断了最後一分的生相无明(好像一根头发那麽细的无明),就能到妙觉地位。


若於十方诸佛所 应受灌顶而昇位


则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顶


假设能在十方诸佛道场,应受灌顶的仪式,而昇到等觉地位。就能承蒙十方一切佛,用手洒甘露水,灌其头顶。


灌顶就是诸佛以大悲水灌顶,把往昔一切习气,完全洗涤乾净。自行圆满,证得佛果。


印度古时,国王即位时,用四大海水来灌顶,表示祝意。密宗以灌顶作为传戒。没有灌顶之前,不能持咒;否则,有盗法之罪。普通有两种灌顶的仪式:一为传教灌顶,初发心者,经师许可,而受灌顶,正式为弟子。二为结缘灌顶。遇到灌顶仪式时,法缘难逢,乞求灌顶,才有资格研究密宗的经典。


若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顶


则身充徧如虚空 安住不动满十方


假设承蒙十方一切佛,用甘露水来灌顶,就能把最後的一分生相无明洗涤乾净,这是殊胜的境界。如果得到诸佛灌顶,法身就能充满如虚空。法身虽然安住不动於虚空,可是能徧满十方世界。为什麽?因为一个法身就是无量法身,无量法身还是一个法身。


若身充徧如虚空 安住不动满十方


则彼所行无与等 诸天世人莫能知


假设法身充满如虚空,这就是无在无不在的境界。虚空的境界,和地狱的境界是一样的情形。一个法身也充满虚空,多个法身也充满虚空。这是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无碍的境界。地狱的衆生,随业而感,一个人也充满地狱,多个人也充满地狱,所以叫无间地狱,也就是没有空间的意思。


法身充满虚空,应虚空中安住不动,而徧满十方世界。所行所作没有可比的,诸天的神和世间的人,是无法知道这种神妙境界。


菩萨勤修大悲行 愿度一切无不果


见闻听受若供养 靡不皆令获安乐


菩萨是有情之中一个觉悟者,衆生是有情之中一个无觉悟者,所以菩萨愿将先觉悟的道理,来觉悟有情中没有觉悟者。因为菩萨是悲心切切,慈悲度衆生,所以勤修大悲行,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发愿度一切衆生,没有一个衆生得不到果位,而是都能得到圆满的觉果。或者有衆生见到菩萨所行的十度万行,或者闻到菩萨所行的法,也就能受持。如果再发供养的心,没有不都获得安乐的果位。


菩萨勤修大悲行,不见衆生过。将衆生的过错,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这是菩萨的心肠。我写一首偈颂「衆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就是把自己的黑暗扫除,变成光明,不要把他人的黑暗来遮住自己的光明。他人有不对的地方,就是自己不对的地方。把人看成和我一体,尽量去改善,这就是大悲。


彼诸大士威神力 法眼常全无缺减


十善妙行等诸道 无上胜宝皆令现


这些法身大士,都有大威猛神力,都具足法眼,什麽都知道,没有缺陷的时候。他们修十善的妙行,普度六道衆生出离苦海。又用无上殊胜的法宝,都能令其显现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在童年的时候,如果有善根,很容易开五眼。所谓「童眞入道」,很容易得到神通,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童子出家(童男是十六岁以前,童女是十四岁以前)法眼常全。等到懂得染汚法的时候,清净法就远离了。这时再修行,比较困难,而有缺陷。可是假若认眞修行,还能返本还原(恢复童子身),而没有染汚的思想,完全是清净身。我们修道,就是修清净(童子)身。什麽时候眞清净,见境不动心,什麽时候就有成就。


譬如大海金刚聚 以彼威力生衆宝


无减无增亦无尽 菩萨功德聚亦然


譬如在大海中,有金刚宝石聚集在一起,以金刚宝石的威力,又生出一切宝。这些宝,也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多,也没有穷尽。菩萨所修的功德,聚集到一起,也是这样,能生一切法宝。


或有刹土无有佛 於彼示现成正觉


或有国土不知法 於彼为说妙法藏


或者有的刹土没有佛出现。行菩萨道的菩萨,能示现八相成道,百界作佛。八相是:①从兜率天降到人间②入胎③住胎④出胎⑤出家⑥成道⑦转法轮⑧入涅盘。或者有的国土,不知道什麽是佛法,因为没有见到佛、闻到法、覩到僧的缘故。在不知道有三宝的国土中,这些菩萨便为衆生开示,演说妙法藏,也就是佛所说的缘故。因其含藏多义,故称法藏。


无有分别无功用 於一念顷徧十方


如月光影靡不周 无量方便化群生


因为没有分别,且以无功用道的神通妙用,所以能在一念之间,就徧满十方教化衆生。好像月光在空中,能徧照一切水,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所有水路的月,都是空中一月所现,和「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的道理。菩萨用无量无边方便妙法门来教化一切衆生。


什麽是无功用道?就是具足大圆镜智,事来则映,事去则净的境界。已经功圆果满,无用而无不用,很自然而不勉强。


於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现成佛道


转正法轮入寂灭 乃至舍利广分布


菩萨能在十方所有世界中,每一念中,示现成佛道,转无上正法轮,入常乐我净涅盘。乃至将舍利(透明体,非常坚固)广分布於十方世界。


舍利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在唐朝有位樊玄智,拜杜顺和尚为师,专诵华严经,修普贤行。他每诵经时,口出舍利,前後数百粒。现在有位谢冰莹教授,住在美国三藩市。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供养着一粒舍利。这粒舍利能生小舍利,前後已生二十余粒,都被人请去供养,这粒母舍利,现在仍然是生生不息。请舍利人,如果心诚意恳,很快就会生出小舍利,眞是不可思议!这种境界不是科学所能了解探讨的,无法求其眞正的原因。


有人说,人在命终时,如果吞下一粒舍利,其神识(灵魂)能从头顶泥宫走出。我不赞成此说。因为人人吞舍利,岂不是把舍利吞光了?只要生前多行善事,热度一定会由上而昇去。否则,吃舍利也无用处。


人死的时候,有的热度从上边走,有的热度往下边走。据说从上边走的人,可以转生三善道;往下边走的人,则会堕落三恶道。虽然没有科学的证明,但有高僧(开五眼)勘验证实,不能不信,也有事实的根据。死者生前做功德事,其热度在头上最後凉。死者生前不做功德事,其热度在脚底最後凉,这是经验之谈。总之,胸部以上後凉,可以生人道或天道。腹部以下後凉,就会堕畜生或地狱,这并非迷信。有偈云:「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膑踝畜苦趣,足底阿鼻狱。」


或现声闻独觉道 或现成佛普庄严


如是开阐三乘教 广度衆生无量劫


或者有的国土,现出声闻身,或现独觉身。或者示现到其他世界去成佛,普徧来庄严诸佛国土。像这样开阐三乘(小乘、大乘、佛乘)的教法,在无量劫中,已普徧一切衆生、教化一切衆生,令他们都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声闻就是阿罗汉,他们是亲闻佛的音声而悟道者。他们修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知道世间一切是苦的,苦是从烦恼来的,所以要断集谛,就羡慕寂灭法,而来修道。修什麽道?就是三十七道品。断了三界见思二惑,就证罗汉果,得到大智慧、大神通。


独觉就是辟支佛,又为缘觉。在佛没有出世时,修道人在深山幽谷中静修,「春观百花开,秋覩黄叶落」,感到一切是无常,而悟道者,称为独觉。缘觉是在佛出世之後,观十二因缘法而悟道者。十二因缘法:①无明:就是不明白道理,所以生起迷惑。②行:因为迷惑,所以就发出行为。③识:有了行为之後,就有识(胎儿)。④名色:有了识,就有名色,也就是五蕴之身。名是精神方面的受(感受)、想(思想)、行(行为)、识(分别)。色是生理方面的肉体。⑤六入:有了名色,随着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入。⑥触:有了六入,就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发生触觉作用,就被境界所转。⑦受:有了触觉之後,就有领受的妄想;顺境贪之,逆境瞋之。⑧爱:有了领受,就生爱心,心爱之物,或心爱之人,一定设法争取。⑨取:有了爱心,就取为己有。⑩有:因为有了取,所以就有了一个有(阿赖耶识)。?生:有了种子,父母缘成熟,就去投胎,又复有五蕴之身。?老死:有了生,就有老死。这是人之生命轮。这十二因缘有两个门,一为流转门,二为还灭门。修道人,是脱离流转门,而修还灭门,这样才能了生脱死。以上是流转门的因缘,以下是还灭门的方法。由无明开始,观察到老死,这十二因缘接连不断。如果把无明灭了,行就灭了。行灭,识也灭。识灭,名色也灭。名色灭,六入也灭。六入灭,触也灭。触灭,受也灭。受灭,爱也灭。爱灭,取也灭。取灭,有也灭。有灭,生也灭。生灭,老死也灭。所以修道人,首先要破无明。无明是万恶之首,所以要用智慧剑来斩无明首。无明不作怪,便能了生死。


这种道理虽然说了很多次,但是多听一次,就有多一次的认识。好像念经,念越多越好,印象越深,受益也越广。


或现童男童女形 天龙及以阿修罗


乃至摩睺罗伽等 随其所乐悉令见


或者示现童男童女的身形,这是天眞无邪,清净的身心。如果童眞入道,会有成就的。好像护法韦驮菩萨,他发愿生生世世愿作童子身,永不结婚,来护持佛法。他是贤劫千佛之中最後一位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位佛,弥勒菩萨是未来第五位佛。或示现天人、或示现龙王、或示现阿修罗、或示现摩睺罗伽等身,也就是天龙八部。随其所乐,令其所见。


今将天龙八部的名称略释如下:


①天部:指四天王而言。他们住在须弥山的半腰,四周有四个城。东边是持国天王所住,南边是增长天王所住,西边是广目天王所住,北边是多闻天王所住。他们是护持佛法的神。


②龙部:就是海里的龙王。专保护修道人的安全,不令魔来扰乱修道人的心。他们因为瞋心太重,所以作龙。又因为乘急戒缓,所以有神通,但为畜生。龙皈依於佛,愿作护法善神。


③阿修罗:译为非天。有天人的福报,但没有天人的德行。又译为无端正,男修罗的长相非常不端正,十分丑陋,可是女修罗十分端庄,非常美丽。又译为无酒,因为他们欢喜喝酒,但无酒喝。阿修罗好勇闘狠,时常和天人作战。有一次,帝释天战败,乃去求请於佛。佛慈悲衆生,对帝释天说:『我送你一件袈裟,囘去披在身上,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能胜利。』帝释天囘到忉利天,依照佛所教的去做,果然大胜阿修罗军。


④乾闼婆:译为寻香。因为他们以香为食,所以身放香气。他是帝释天的俗乐之神。帝释天想听音乐时,就燃烧檀香,他们嗅香而至,演奏轻松的音乐,表演歌舞,供诸天欣赏,而为娱乐,又称为香神。


⑤紧那罗:译为疑神。其形似人,但是在头上生一角,令见者生疑。紧那罗善於唱歌,也是帝释天的法乐之神。帝释天想听庄严的歌曲时,他们的两腋便自动流汗,於是到天上为诸天歌颂法语,令闻者生出念佛法僧三宝之心。


⑥迦楼罗:译为大鹏金翅鸟。牠的翅膀展开,就有三百六十由旬。牠饿的时候,用翅膀搧海水,海里应死的龙自然现出,作为牠的食物。牠的食量很大,一次要吃一条大龙,五百条小龙。龙王为保护眷属,来到佛所,恳求於佛。佛给他一件袈裟,并对龙王说:「将袈裟拆为若干缕,让每条龙都挂在角上,就不会被鸟所食,但是要受八关斋戒。」龙王一切照办不误,果然大鹏金翅鸟就找不到龙可食。於是也来到佛所,跟佛论理:「我以龙为食,现在无龙可食,我要饿死了。你救龙而不救我,这是很不公平的!」佛说:「你要受八关斋戒,我令弟子每天在吃饭时,供养你一分斋饭。」所以一直到现在,各寺庙在中午上供时,要送一分斋饭给牠们吃。牠也皈依佛,作为护法神。


八关斋戒就是:①不杀生:不杀有情的生命。②不与取:不取不与的财物。③不邪淫:在家人不邪淫,出家人不淫。④不妄语:不说与心相违的话。⑤不饮酒:因酒能乱性发狂,故戒之。⑥不涂饰香鬘:就是不化粧修饰。⑦不歌舞观听:就是不观舞蹈,不听音乐。⑧不眠坐高床:就是不睡在高广华丽的大床上。以上是八戒。⑨食非时食:就是过午不食之戒,这一戒为斋。八戒一斋合而为八关斋戒。


⑦摩睺罗伽:译为大腹行,又为大蟒蛇,又为地龙。龙有神通,牠没有神通。牠心有嫉妬又瞋恚,常喷毒害人。後受佛法感化,而作护法善神,保护修道人的身心不受损害。


⑧药叉:又为夜叉,译为速疾,他的行动非常快速。有三种夜叉——天行夜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都是害人之鬼。後受佛感化,而为护法善神。


衆生形相各不同 行业音声亦无量


如是一切皆能现 海印三昧威神力


衆生的形象各有不同,所造的业,所受的报,也是不同。音声也有无量的不同。虽然有形形色色的不同,可是在菩萨的海印三昧中,一切都能现出来,这就是菩萨的大威神力。


什麽是海印三昧?在香水海中能现出一切万物的形相,这是无心而现。不论是能现和所现,都是由无功用道而成就的,也好像光影一样。菩萨的海印三昧,能现出一切衆生的形相。


严净不可思议刹 供养一切诸如来


放大光明无有边 度脱衆生亦无限


要想庄严清净不可思议诸佛刹土,必须先庄严自身自心自性。令身清净,没有杀盗淫。令口清净,没有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令意清净,没有贪瞋痴。身口意都庄严清净,不可思议的诸佛刹土才能庄严清净。


献华供果於佛,这是有形相的供养。要用无形相的供养来供养一切诸如来。所谓「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意念无瞋是眞实。」脸有笑容,就是供养的器具。口里不讲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就是吐妙香。在意念里,没有瞋恚,就是眞实。眞正供养诸佛,是欢欢喜喜而没有脾气。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意是这样:欢喜、瞋怒、悲哀、快乐这四种情感在没有生出来的时候,这叫中,就是中道。若是发出来,都要合乎中节,也就是恰到好处,这叫和,就是中和之道。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人通达的道路。如果能作到中和的程度,就合乎和气致祥之道。那麽,天地各得其正位,万物各得其生育的能力。


诸佛放出无量无边大光明,普徧度脱衆生,令衆生消除无明的黑暗,得到智慧的光明。在自性中常生快乐,把三毒(贪瞋痴)消灭,就没有黑暗,放出智慧光明,而不会被境界所迷。学佛的人,要向里边研究,不要向外边驰求。跑到外边去找,是找不到的。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不离自性。


智慧自在不思议 说法言辞无有碍


施戒忍进及禅定 智慧方便神通等


智慧就是眞正了解、眞正觉悟。不了解、不觉悟,就是愚痴。有智慧能转一切境界,而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反之,被一切境界所转,而不能转境界,这就是愚痴。关键在於此,易如反掌。


什麽是自在?就是没有烦恼。因为具足眞正的智慧,得到眞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不可思议的,常常能自在,常常有智慧。所谓「识自自性常生智慧,识自自性本不动摇,识自自性本来清净,识自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得到智慧自在不思议的境界,那麽,所说的法,所发的言辞,都没有障碍。所以说得大智慧,就是得大自在。得大自在,便得大辩才。得大辩才,就说法无碍。说法无碍,就能教化衆生。令其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令其修六度法门,便得智慧自在。今释六度法门:


①布施:不但把内财和外财布施,而且也要把无明烦恼和贪瞋痴等统统布施。布施给谁?布施给智慧海。因为智慧海能容纳一切无明黑暗,使其变为大光明藏。


②持戒:就是止恶防非。制止一切恶,修行一切善,所谓「诸恶莫作,衆善奉行。」我常说:「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性要定,就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无论是什麽样的魔,自然被降伏了,所以天天是快乐的。一般凡夫俗子,见到境界来了,就动其心,当然不能降伏魔,反而被魔所降伏。若能把妄念停止,心净如虚空,无论到什麽地方去,都是平安而无麻烦的。这时「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我也没有了,人也没有了,这就是观自在菩萨。也不着於空,也不着於有,不落空有二边,就能见到如来,这是佛法的眞谛。


诸位要记住「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这幅对联对修道人有大帮助。这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要常常念,一定能获得大利益!


③忍辱:修道人就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如果人家能忍,你也能忍;人家不能忍,你也不能忍,那就不是修行。修道就是修忍耐的功夫。如果不能忍耐,其他一切免谈,一定不会有大成就。所以忍是修行最要紧的法门。


④精进:修行人一定要勇猛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时时刻刻常精进,这样才能有进步,而慢慢达到目的地——常乐我净的涅盘。要知道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⑤禅定:为什麽要修行?就是从禅定得到解脱;也就是得到神通妙用,可以普度衆生。现在我们正在打禅七,各位从各处来到金山寺,大家集会在一起,共同来学无为法。这个禅堂,就是宣扬佛法的道场。你们的心要空,内观其心,心没有了;外观其形,形也没有了;远观其物,物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怎会有腿痛和腰痛?根本都没有了,所以要忍。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便会豁然开悟。


修行就是去妄想,什麽时候心净如明镜,一尘不染,一念不生,就是解脱时。所以禅宗用参话头来控制妄想,净土用念佛来控制妄想。其他修止观或持咒等,都是将心猿意马调伏,不向外驰求,这都是不二法门。


⑥智慧:智慧是从经藏中得来的,所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另一方面是从禅定中得来的,开悟就是智慧解脱。有了智慧,便能观机逗教,用方便善巧法门,来为衆生说法,所谓「因人说法。」要观察衆生的根性,应用什麽方法来令他发菩提心,就用什麽方法来教化他,这就是方便法。


神通虽然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但综合起来,不过六种:①天眼通:能看见天上的人,凡一擧一动,一言一行,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见。②天耳通:能听见天人所讲的话。就是人间的人,无论隔离多远,都要听某人在说什麽话,只要作观想,就会听得很清楚,如在身边。这两种神通,能观察一切事物,能闻知一切事情。③他心通:就是对方在心中所想的事,或者想说的话,还没说出,就知道了。④宿命通:就是知道前生的因缘。在定中观察,便知做过牛,所以今生爱发牛脾气。或做过狗,所以今生悭贪不舍,不愿布施。今讲个公案,作为大家的宝监。


有一天,世尊到居士家中,这位居士家饲养一只狗,可是这只狗很特别,和普通狗不同。这狗一天到晚卧在老主人的牀下边,保护这张牀。除了家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接近这张牀,这个居士,觉得很奇怪,乃请示於佛,乞佛开示。佛问:「此牀是何人所用?」居士说:「是先父生前所睡的牀。」佛又问:「汝父何时逝世?」居士说:「在三年前。」又说:「先父死时,我家母狗,就生下这只狗。牠从小就在此牀下边卧着。」佛说:「这只狗,就是你的父亲。因为你父亲在世时,积蓄黄金三百两,埋在牀下边,没有任何人知道。不幸,患急症而死,来不及告诉你们,所以转生为狗,念念不忘这些金子,而天天卧在黄金的上边,深怕被人盗去。」这时,那只狗也点头,表示承认有这囘事。於是这个居士用锹挖土,果然有三百两黄金。金子到了儿子手中,狗的悭贪也放下了,不久即死了。由此看来,因果轮廻,确有其事,不可生怀疑。一定要深信佛所说的话,都是千眞万确的眞理。


⑤神足通:可以在一念之间,徧游十方世界,去教化一切衆生。⑥漏尽通:漏有两种,一为有漏(好像茶杯有洞,永远盛不满水),二为无漏。无漏就是没有一切习气毛病,没有一切无明烦恼和一切欲念。简而言之,凡是有欲念,就是有漏;没有欲念,便是无漏。三界是有漏,超出三界是无漏。如果证得漏尽通,才是得到眞正的智慧、眞正的自在。


要想得到五眼六通,怎麽办呢?第一要布施、第二要持戒、第三要忍辱、第四要精进、第五要禅定,有了这五个条件,才能得到五眼六通的境界。


如是一切皆自在 以佛华严三昧力


这是半偈颂。所谓「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神力故。」好像智慧言辞无碍,诸度神通自在,这就是佛的华严三昧。以万行的因华来庄严无上的果德,入华严三昧。以佛华严三昧的力量,能在一粒微尘中,转大法轮,教化衆生。


一微尘中入三昧 成就一切微尘定


而彼微尘亦不增 於一普现难思刹


佛在一粒微尘里边,入华严正定,而成就一切微尘三昧。也就是说在每一粒微尘中,都能入华严三昧。这粒微尘也没有放大,也没有增加,可是就在一粒微尘中,普徧现出不可思议的佛刹土。这种境界,就是华严境界——一眞法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想得通的。


彼一尘内衆多刹 或有有佛或无佛


或有杂染或清净 或有广大或狭小


在一粒微尘的里边,现出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在每个刹土中,或有佛在那儿说法,教化衆生。或无佛在那儿说法,教化衆生。或者示现杂染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或者示现清净世界(好像极乐世界)。或者有的世界是广大,或者有的世界是狭小。显现出种种不同的国土,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或复有成或有坏 或有正住或傍住


或如旷野热时焰 或如天上因陀网


或者有的世界在成劫中,或者有的世界在坏劫中,或者这世界有正法在住世,或者这世界有傍法在住世(傍法即是像法时代,或是末法时代)。或者所示现的世界,好像旷野的阳焰(在春天,远望大地,有一种热气如焰)。或者所示现的世界,好像天上的因陀罗网(在帝释天的宫殿前,有一种网罗幢,用宝珠所成,孔孔相通,光光相照,作为庄严具)。这种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


如一尘中所示现 一切微尘悉亦然


此大名称诸圣人 三昧解脱神通力


不但能在一粒微尘中,示现种种的世界,而且也能在一切微尘中,示现种种的世界。互相现出十方诸佛国土,都是一个样子,在诸佛国土中教化衆生。这些诸佛菩萨都有大名称,都具足三昧解脱神通的力量。


若欲供养一切佛 入於三昧起神变


能以一手徧三千 普供一切诸如来


假使要想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时候,先入定,在定中显现种种神通变化。菩萨都有大神通力,能用一手就徧满三千大千世界,普徧能供养十方一切诸如来。


十方所有胜妙华 涂香末香无价寳


如是皆从手中出 供养道树诸最胜


菩萨在一只手中,能流出种种殊胜微妙的宝华,到十方诸佛所去供养。或者用涂香和末香,以及无价的宝香,都从大名称圣人的手中所流出来,供养在菩提树道场中的诸佛。


无价寳衣杂妙香 宝幢旙盖皆严好


眞金为华寳为帐 莫不皆从掌中雨


又用无价的宝衣,种种的妙香,来供养诸佛。又用种种宝幢和种种旙盖,来庄严妙好的道场。又用眞金所造的妙华,又用衆宝所制的宝帐,所有一切庄严具,皆从菩萨手中流出,如同下雨一般的多。


十方所有诸妙物 应可奉献无上尊


掌中悉雨无不备 菩提树前持供佛


在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无价妙宝,应该奉献於十方诸佛。从菩萨手中所流的衆宝,好像下雨一样,没有一样不俱备的,都来到菩提树道场前,持奉供养於佛。


十方一切诸伎乐 钟鼓琴瑟非一类


悉奏和雅妙音声 靡不从於掌中出


在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伎乐,有的是钟声,有的鼓声,有的是琴声,有的是瑟声。不是单用一种伎乐来供养佛,而是用种种音乐来供养佛。所有的乐器,能演奏和雅的妙音,非常悦耳,令人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有心旷神怡的愉快。所有的和雅妙音声,皆从菩萨掌中流出。


十方所有诸赞颂 称叹如来实功德


如是种种妙言辞 皆从掌内而开演


在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的赞颂,都是称叹如来眞实的功德。好像这样种种的妙言辞,皆是从菩萨掌内中所流出,如同演奏微妙动听的音乐一样,令人陶醉在其中。


菩萨右手放净光 光中香水从空雨


普洒十方诸佛土 供养一切照世灯


菩萨用右手放出清净的光明,在光中流出种种香水,好像从虚空降雨一样,普徧洒于十方诸佛国土,来供养一切诸如来。照世灯就是佛。


又放光明妙庄严 出生无量寳莲华


其华色相皆殊妙 以此供养於诸佛


菩萨又放出不可思议的光明,妙好庄严诸佛国土。又出生无量的妙宝莲华。这种华的颜色和形相,是很特别殊胜的,用这种宝华来供养十方诸佛。


又放光明华庄严 种种妙华集为帐


普散十方诸国土 供养一切大德尊


菩萨又放出大光明,在光中又现出种种妙华,来庄严诸佛国土。用种种妙华集聚成为宝帐。一个宝帐又生无量宝帐,普徧散布於十方诸佛国土,供养十方诸如来。大德尊就是佛。


又放光明香庄严 种种妙香集为帐


普散十方诸国土 供养一切大德尊


菩萨又放出一种光明,在光中又现出种种妙香,来庄严诸佛国土。用种种妙香结集成为宝帐,一宝帐生无量宝帐,普徧散布於十方诸佛国土,供养十方诸如来。


又放光明末香严 种种末香聚为帐


普散十方诸国土 供养一切大德尊


菩萨又放出一种光明,在光中又现出种种末香,来庄严诸佛国土。用种种末香聚集成为宝帐,一宝帐生无量宝帐,普徧散布於十方诸佛国土,来供养一切诸佛。


又放光明衣庄严 种种名衣集为帐


普散十方诸国土 供养一切大德尊


菩萨又放出一种光明,在光中又现出种种宝衣,来庄严诸佛国土。用种种名贵的衣服聚集成为宝帐,一宝帐生无量宝帐,普徧散布於十方诸佛国土,来供养一切诸佛。


又放光明寳庄严 种种妙寳集为帐


普散十方诸国土 供养一切大德尊


菩萨又放出一种光明,在光中又现出种种妙宝,来庄严诸佛国土。用种种妙宝聚集成为宝帐,一宝帐生无量宝帐,普徧散布於十方诸佛国土,来供养一切诸佛。


又放光明莲庄严 种种莲华集为帐


普散十方诸国土 供养一切大德尊


菩萨又放出一种光明,在光中又现出种种妙莲华,来庄严诸佛国土。用种种妙莲华聚集成为宝帐,一宝帐生无量宝帐,普徧散布於十方诸佛国土,来供养一切诸如来。


又放光明璎庄严 种种妙璎集为帐


普散十方诸国土 供养一切大德尊


菩萨又放出一种光明,在光中又现出种种宝璎珞聚集而成为宝帐,一宝帐生无量宝帐,普徧散布於十方诸佛国土,来供养一切诸如来。


又放光明幢庄严 其幢绚焕备衆色


种种无量皆殊好 以此庄严诸佛土


菩萨又放出一种光明,在光中又现出种种宝幢,来庄严诸佛国土。这种宝幢,光明灿烂,闪闪发光,具备五光十色。有种种无量殊胜妙好的宝幢,来庄严诸佛的国土。


种种杂寳庄严盖 衆妙缯旛共垂饰


摩尼寳铎演佛音 执持供养诸如来


用种种七宝所庄严的宝盖,悬挂在虚空中,又有很多刺绣的妙旛,向下飘垂,作为装饰。用摩尼宝所造的铎,发出妙音声,来演说佛音。菩萨执持这种庄严妙具,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如来。


手出供具难思议 如是供养一导师


一切佛所皆如是 大士三昧神通力


菩萨的手,能流出种种的供养具,眞是不可思议!像前边所说种种的供养具,是供养一切导师,也就是十方诸佛。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佛所,都是这样来庄严来供养。这是普贤菩萨大愿力所成就,修得三昧神通的力量,才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菩萨住在三昧中 种种自在摄衆生


悉以所行功德法 无量方便而开诱


菩萨住在普贤王三昧中,就入这种定。用种种自在神通力来摄受一切衆生。完全以普贤菩萨大愿王所行的种种功德妙法,和用无量方便法门,来开导引诱衆生,令发菩提心。


或以供养如来门 或以难思布施门


或以头陀持戒门 或以不动堪忍门


或者令衆生广修供养,发心供养十方诸佛的法门。或者用布施法门,为衆生说法,令悭贪不舍的衆生,发慈悲心,而布施救济衆生。或者用头陀(苦行)十二戒的法门,来教化衆生,令持戒修行,不去毁犯戒律。或者用不动堪忍的法门来为衆生说法。遇到爱发脾气的衆生,为他说不动无明火的法,就是不能忍也要忍,不能受也要受的道理;也就是逆来顺受,处之泰然,这是无上的法宝。


我们修道人,就是修忍人所不能忍,受人所不能受,这样,才能修行。甚至有人骂,有人打都要忍受。也许是诸佛菩萨来考验,特意现出这种境界,这叫当面关。能过此关,就得到受用。过不了关,当然得不到受用。无论遇到什麽境界,都要堪可忍受,以这种法门来教化衆生。令衆生没有无明火,就不会发脾气。


头陀十二行就是:①住阿兰若处(寂静的地方)②常乞食③次第乞食④受一食法(日中一食)⑤节量食⑥午後不饮果汁蜜浆⑦着粪扫衣⑧但三衣⑨塚间住⑩树下止(在树下只住三天,再换地方)?露地坐?但坐不卧(夜不倒单)。这是修苦行的十二条戒律。


或以苦行精进门 或以寂静禅定门


或以决了智慧门 或以所行方便门


我们现在打禅七,就是修苦行。跑香是调伏其身,坐香是调伏其心。这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基础。如果把基础打好,随时随地都可以参禅打坐,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谁能打坐不睡觉(除去应睡的时间之外),修行就会有成就。


或者以苦行精进法门来为衆生说法。令其修苦行者,不管腰酸腿疼,不管睡觉够不够,一心一意在精进,这样才会有成就。可是并不容易打破这一关,也不容易进入这个门。虽然不容易,但是,一定要打破此关,要进入此门。所以要勤修苦行精进门,不但身精进,心也要精进。身精进,就是勤修戒定慧。心精进,就是息灭贪瞋痴。常常对你们说坐禅的方法:「一切是考验,看尔怎麽办? 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或者用寂静禅定法门来为衆生说法。寂静是寂然不动而清净。所谓「眞空无人我,大道无形相。」无人、无我、无衆生、无寿者四相时,心也空、法也空。心人无我执,法空无法执,没有一切的执着,就是寂静。


禅定是中印合璧的名词,禅是禅那,是梵文。三昧译为定,定是中文,合称为禅定。禅那三昧译为「思惟修」。用思惟方法来修行,又译为静虑,就是把妄想杂念清净。这时,思虑没有了,就能心清意定。心清,如水现月;意定,如空无云,就是「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境界。


或者用决了智慧法门来为衆生说法。决了就是不怀疑,有决定性。否则,优柔寡断,认识不清,不知如何处理才对,便起狐疑。什麽是狐疑?狐狸是有疑心,牠在冬天过河时,走在冰上,十分小心,非常谨慎,走一步,停下来听冰是否有声音,如果有声音,便知冰薄,容易掉下河里,就改道而行。有智慧的人,遇事有判断力,决定怎做就怎做,绝对没有三心二意,更不会改变主意,所谓「贯彻始终」。


或者用方便法门来为衆生说法,也就是善巧方便法门。菩萨用自己所行的方便,来教化衆生。菩萨为什麽要修行种种的法门呢?因为要普度衆生出离苦海,所以修种种的方法作为宝筏,来度群迷。


以上是菩萨以华严三昧的力量,用六度法门来摄受衆生,令其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或以梵住神通门 或以四摄利益门


或以福智庄严门 或以因缘解脱门


或者用梵住神通法门来为衆生说法。梵是清净的意思。如果修清净行,就没有染汚法。没有染汚,就得到神通。什麽是神通?就是变化无穷,随心所欲去度衆生,令生信心。


或者用四摄利益法门来为衆生说法。四摄法就是①布施②爱语③利行④同事。菩萨对衆生非常爱护,是无微不至的。遇到悭贪的衆生,便说布施的法门。菩萨对衆生都是和颜悦色地说话,令衆生对菩萨有和蔼可亲的感受,所以专说慈爱的话,令衆生有好感,在不知不觉之中而被感化,乃发菩提心。菩萨的宗旨,一切为人不为己。宁可自己吃亏,而令衆生占到便宜,得到法益。俗语说:「吃亏便是占便宜」。这句话,很有意思,乃是经验之谈。


菩萨为要度衆生,而用方便语。不但菩萨用,佛有时候也用。例如空拳度子的公案,就是方便语。有一天,佛外出乞食,见一个幼儿,爬到井边。情形十分危险,在那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时,佛乃对幼儿说:「小儿!小儿!我手中有糖,快囘来吃糖!」小孩子听说有糖吃,就爬囘来,没有掉到井里去,虽然佛手中无糖,可是救了小孩子的生命,这就是权巧方便法门。


菩萨要度有缘的衆生,便示现同等的身份,和应度的衆生相处在一起,做同样的工作。所以菩萨发愿到六道衆生中,接近衆生,以身作则,为其榜样,令发道心,改恶向善。


菩萨用福智庄严法门来为衆生说法。修道人要福慧双修,才会圆满成就。所谓「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佛在往昔时,曾经「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以福也满足,慧也满足,称为两足尊。


或者用因缘解脱法门来为衆生说法。菩萨观察衆生有因缘,应用什麽法门得度,便用什麽法门为其说法,令衆生得到解脱。


或以根力正道门 或以声闻解脱门


或以独觉清净门 或以大乘自在门


或者用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念处、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正道,这是三十七道品,来为衆生说法,这是小乘的法门。


或者用声闻解脱法门来为衆生说法。声闻法就是四谛法,苦集灭道,这是罗汉所得到解脱的法门。


或者用独觉清净法门来为衆生说法,就是十二因缘法。此法有流转和还灭二门。修道人要观察还灭门,修行成功,便了生死,这是辟支佛所得到的清净法门。


或者用大乘自在法门来为衆生说法,就是六度法,也就是菩萨法,菩萨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这是菩萨所得的自在法门。


或以无常衆苦门 或以无我寿者门


或以不净离欲门 或以灭尽三昧门


或者用无常衆苦法门来为衆生说法,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迁流不息,没有永恒的存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是苦。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总而言之,有无量无边诸苦。


或者用无我寿者法门来为衆生说法,无我就是没有我的存在。不要为这个臭皮囊而奔波,不要为它而忙碌。到时候,它不会帮你的忙,反而扬手而去。寿者就是有我身的存在,爱护它、保护它,令它长寿。在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衆生相、无寿者相。」用这四种法门来教化衆生。


或者用不净离欲法门来为衆生说法。告诉衆生不要有不净的欲念,应该去欲断爱,才能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我们修道人,常修不净观,观想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用这种法门来教化衆生。


或者用灭尽三昧法门来为衆生说法,灭尽就是把一切妄想消灭殆尽。三毒、习气统统都灭尽了。得到灭尽定之後,即超出三界二十五有(在欲界有十四,在色界有七,在无色界有四,总计二十五),用这种法门来教化衆生。


菩萨用前边所说二十五种法门来教化衆生,每一门都是不二法门。


随诸衆生病不同 悉以法药而对治


随诸衆生心所乐 悉以方便而满足


因为衆生有八万四千种的毛病,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随着一切衆生的病不同,佛用法药来对症下药,而有药到病除之效。又随顺一切衆生心之所乐,完全以方便法门来满足其愿望,不会令生失望。


随诸衆生行差别 悉以善巧而成就


如是三昧神通相 一切天人莫能测


在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有一愿「恒顺衆生」,也就是随顺一切衆生的心愿而令其满足。无论那一种行业,诸佛菩萨都以善巧方便来成就一切衆生的行为。像前边所说的三昧和神通相,诸天的人和人间的人,都不能推测而明了这种境界。


有妙三昧名随乐 菩萨住此普观察


随宜示现度衆生 悉使欢心从法化


又有一种三昧(正定正受)名叫随乐三昧,就是随顺衆生的乐,而得到的妙定。行菩萨道的菩萨,住在随乐三昧中,普徧观察衆生心之所好,能随机缘来教化衆生。应以什麽因缘得度,菩萨就用什麽法来教化。或者应现何身得度者,菩萨就示现何身度之。完全使令衆生生欢喜心,依法修行,得到佛的法化。


劫中饥馑灾难时 悉与世间诸乐具


随其所欲皆令满 普为衆生作饶益


在劫中或有三小灾:饥馑、瘟疫、刀兵。或有三大灾:火、水、风。有一切灾难的时候,菩萨便大显神通,与世间衆生一切的乐具,随顺衆生心中所欲,令其满足。普徧为衆生来作饶益,令其得到好处和快乐。


或以饮食上好味 寳衣严具衆妙物


乃至王位皆能舍 令好施者悉从化


因为衆生欢喜吃美食、住华屋、穿丽衣。所以菩萨明白衆生的心理,或者用上等好味的饮食,或者用最名贵的宝衣,或者用衆妙的物质,乃至王位,都来布施於人,而绝不悭贪。这样,能令好布施的人,向菩萨学习,来修布施的法门。布施有无量功德,但要三轮体空。不着于所施的物和受施的人,不执能施的我。人人能布施,人人无悭贪,家庭便能幸福,社会就能安宁。


现在讲舍王位的公案:在中国古时,有二位贤人,就是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他们二人非常谦让,与世无争。他们的父亲是孤竹君,拟将王位传于次子叔齐。可是叔齐推让与兄,说:「应该将王位传于长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名正言顺的理。我是次子,焉能接受王位?」伯夷说:「弟弟有治国的才能,能为百姓谋幸福。我很愚痴,不善管理国家,还是弟弟继承王位,最为适当。」兄弟二人你让他推,都不愿意继承王位。结果,兄弟二人逃走,隐藏在山中,作为隐士,不问政事。後来,周武王吊民伐罪,攻殷纣王。兄弟二人来到周武王马前谏言:「你是臣,不可伐君。」周武王为解救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苦,不听伯夷叔齐之言,乃将无道暴君纣王灭亡,改为周朝。兄弟二人发誓,不食周朝之五谷,乃在首阳山采薇而食。周武王请二人帮助治理国家,三请不理。周武王派人将首阳山的薇菜铲尽,威胁他们无食,一定会出山。不料兄弟二人便饿死在首阳山。所谓「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孟子说:「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是说富和贵不能令人心意放荡,贫和贱不能令人改变节操。威武的力量,不能令人的志气屈服。如果能有这样的表现,就是大丈夫的气慨。伯夷叔齐有这种节操,所以贤名能万古流芳。


或以相好庄严身 上妙衣服寳璎珞


华鬘为饰香涂体 威仪具足度衆生


或者以相好庄严的身,穿上最上的妙衣,挂上最名贵的七宝璎珞,戴上最香而殊胜的华鬘,用上等沉水香末涂身,用种种来庄饰其身。为什麽?因为威仪具足,才能度化衆生。令衆生有好感,相信所说的法是眞实的。如果其貌不扬,不修边幅,便无人喜欢接近,说法无人来听。


一切世间所好尚 色相颜容及衣服


随应普现惬其心 俾乐色者皆从道


一切世间的衆生,所欢喜和所好尚的,就是色相圆满,美丽颜容,衣服华艶者。於是菩萨随顺衆生心,而普现一切物,令衆生生欢喜。也令欢喜色相的衆生,发菩提心,修无上道,早证佛果。以上四首偈颂,是用布施来摄受衆生。


迦陵频伽美妙音 俱枳罗等妙音声


种种梵音皆具足 随其心乐为说法


迦陵频伽译为仙鸟。牠的音声美妙而清雅,闻其音声者,便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牠也叫做极乐鸟或好声鸟。据传说此鸟在谷中就会唱歌,产於雪山,即今喜马拉雅山。


在阿弥陀经上说:「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衆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俱枳罗译为衆音和合。其音微妙悦耳,最为殊胜。还有种种清净的梵音,皆具足圆满。十方诸佛菩萨,随顺衆生的心所喜乐,而为衆生说法,令衆生听到所喜爱的音声,便发菩提心。


八万四千诸法门 诸佛以此度衆生


彼亦如其差别法 随世所宜而化度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是第一法门,而不是第二法门。那一门对那个衆生有机缘,就是第一法门。因为衆生无量,所以佛说法门也无量,十方诸佛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度衆生,随顺衆生的根性说不同的法,随顺世间法,用最好的方法来教化衆生,令发菩提心,成就佛果。换言之,应以什麽法得度,就说什麽法而度之,这就是方便法门,以上是用爱语来摄受衆生。


衆生苦乐利衰等 一切世间所作法


悉能应现同其事 以此普度诸衆生


衆生有苦乐利衰等的感受,这是属於八风。八风就是称、讥、利、衰、誉、毁、乐、苦八种事。称利誉乐是顺事,讥衰毁苦是逆境,如能在顺逆的境界中而不动其心,便可证明有定力的功夫。


①称就是称赞。用言语或文字来称扬赞叹,令闻者心生欢喜。


②讥就是讥讽。用冷言热语来讽刺或取笑,令闻者心不舒服。


③利就是利益。得到可意的好处。


④衰就是衰败。失去可意的好处。


⑤誉就是荣誉。被人称扬,有好的名誉,或者名扬天下,人人皆知。


⑥毁就是譭谤。被人诽谤,或受批评,破坏清高的名誉,受到染汚。


⑦乐就是快乐。身心感受愉快。


⑧苦就是痛苦。身心受到威胁。


世界就是这样的情形。再坏的人,也有人来称赞他。再好的人,也有人来毁谤他。有人称赞就高兴,这是被称风所吹动。有人毁谤就不高兴,这是被毁风所吹动,这八种风能将人吹得摇摇欲坠。苏东坡说:「八风吹不动。」我们修道人,就是修不动心。如果这八种风吹不动,就有办法了。此时,黄金当前,不会变节;美色当前,不会动心,这就是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对佛法很有研究。他不是口头禅,文字般若,而是很用功参禅。有一天正在打坐时,见到一点境界,觉得自己现出法身,到十方世界去礼拜诸佛。又见诸佛身放大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又见诸佛端坐紫色莲华宝座,而自己也端端正正地坐在莲华座上。他觉得自己八风再也吹不动了,於是作了一首偈颂:「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认为此必是开悟的偈。乃遣使侍者送到镇江金山寺,请佛印禅师印证。没有想到佛印禅师在原偈上批四个字:「放屁!放屁!」将原偈之信又交给来人带囘去,旁的未说一句评语。苏东坡一看之下,无明火昇了三丈高,他发起脾气来:「岂有此理!这是开悟的偈,怎说是放屁!」於是过江去找佛印禅师算帐。来到金山寺门前,佛印禅师在那里等候,便哈哈大笑,就说:「苏学士!八风吹不动,被两个屁吹过江来。请问,这是开的什麽悟?」苏东坡觉得言之有理,满腔的火,不消而灭,承认自己还没有修到火候。这个公案是说知行不合一,是毫无用处的。


所有一切世间所行所做的有为法,诸佛菩萨都能应现,来和衆生共同受苦乐、得失、讥称、利衰等事。用种种同事的方法,来普徧度化一切诸衆生。


一切世间衆苦患 深广无涯如大海


与彼同事悉能忍 令其利益得安乐


一切世间,有衆苦煎熬的患难,这种苦患是无边崖。犹如大海,是深不可测,广不可量。菩萨示现受苦的衆生,和衆生在一起,作为示范。无论怎样苦,都能忍受其苦,令衆生在苦患中不觉其苦,而得到利益。能脱离一切苦患,而得到永远的平安快乐,以上是说同事的道理。


若有不识出离法 不求解脱离諠愦


菩萨为现舍国财 常乐出家心寂静


假设有的衆生,不认识出离苦海的方法,也不想寻求解脱的法门,也不离开諠譁和昏乱。菩萨为这一类的衆生,而示现施舍一切财宝。好像释迦牟尼佛,他本来是位太子,将来可以继承王位,又可以作转轮圣王,七宝常随身。可是,他甘愿舍弃王位而出家修道,内心寂静,不为外境所摇动。


家是贪爱系缚所 欲使衆生悉免离


故示出家得解脱 於诸欲乐无所受


家是衆生贪爱的地方,也是被系缚的处所,令衆生不得自在解脱。菩萨为令衆生离开系缚,得到自由,所以度衆生出家修道。菩萨示现八相成道,得到眞正的解脱。对於以苦为乐的境界,菩萨是不贪恋的。


菩萨示行十种行 亦行一切大人法


诸仙行等悉无余 为欲利益衆生故


菩萨示现修行,要修十种清净行,也要修行五种大人法。一切诸仙所修行的道,都修圆满。为什麽?因为要利益一切衆生的缘故。


十种清净利行有依外清净和依内清净之分。依外清净有五种:①无罪利行②不转利行③渐次利行④徧行利行⑤如应利行。依内清净有五种:①一切菩萨,对於一切衆生,生起广大的慈悲心,意乐现前,而行利行。②一切菩萨,对於一切衆生,所作义利,虽受一切大苦恼,但心无厌倦,反深生欢喜,而行利行。③安处最胜第一财位,而自谦下,如子如仆,离除骄傲,而行利行。④菩萨的心,没有爱染,没有虚伪,是眞实的,是哀愍的,而行利行。⑤起毕竟不退转的慈愍心,而行利行。


五种大人法:①於眞实义,劝导衆生。②於应时,劝导衆生。③於能行摄胜妙义,劝导衆生。④於有情柔软劝导。⑤於有情慈心劝导。


若有衆生寿无量 烦恼微细乐具足


菩萨於中得自在 示受老病死衆患


假设有的衆生,他的寿命很长。为什麽会长寿?因为烦恼少,而常生快乐,这是长寿的密诀,所谓「自古神仙无别法,广生欢喜不生愁。」菩萨对四相(无人、无我、无衆生、无寿者)得到自在,任运而修。菩萨示现老的苦、病的苦、死的苦种种的患难。令长寿的衆生不要生自满心,要知道仍有生死,因而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或有贪欲瞋恚痴 烦恼猛火常炽然


菩萨为现老病死 令彼衆生悉调伏


或者有的衆生,因为贪欲心很重,瞋恨心也多,所以就愚痴。这类的衆生,烦恼很多,犹如猛火一般的厉害,常常燃烧其身。菩萨为衆生示现老病死诸苦,作为警惕,令刚强难调难伏的衆生,舍离贪瞋痴三毒的心。使其灭去八纒:无惭、无愧、昏沉、掉擧、恶作、嫉妬、睡眠、悭贪,使心清净,没有杂念。


如来十力无所畏 及以十八不共法


所有无量诸功德 悉以示现度衆生


佛有十种力量的缘故,所以有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所有一切无量的功德,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为助缘,来示现度化衆生。


十力就是:①知觉处非处智力②知三世业报智力③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④知诸根胜劣智力⑤知种种解智力⑥知种种界智力⑦知一切至处道智力⑧知天眼无碍智力⑨知宿命无漏智力⑩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所畏就是:①一切智无所畏②漏尽无所畏③说障道无所畏④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就是化他之心不怯,故为无畏。


十八不共法,就是不共於菩萨和二乘,因为他们还未达到这种境界。佛福慧双足,达到至眞至善至美的境界。十八不共法就是:①身无失②口无失③念无失④无异想⑤无不定⑥无不知己舍⑦欲无灭⑧精进无灭⑨念无灭⑩慧无灭?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今将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的名词说出来,若要详细研究,可以参考佛学大辞典。


记心教诫及神足 悉是如来自在用


彼诸大士皆示现 能使衆生尽调伏


佛给衆生授记,预先说出在什麽时候成佛。凡是有心的衆生,皆可成佛。佛用种种教诫来教化衆生,令衆生诸恶莫作,衆善奉行。或者用神足通来教化衆生。总之,佛苦口婆心来讲道理,令衆生依法修行。诸大菩萨,也都示现这种法门,来教化衆生,为令刚强的衆生,都能调伏。


菩萨种种方便门 随顺世法度衆生


譬如莲华不着水 如是在世令深信


菩萨用种种方便法门,随顺世间法来度脱一切衆生。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就是这个道理。诸佛菩萨教化衆生,好像莲华,虽然从淤泥中生,可是不着淤泥,而是非常清净无染汚的。好像在前边所说的道理,令在世间的衆生,深信佛法,不起怀疑,而能修行,便会成佛。以上八首偈颂,是讲利行的道理。


雅思渊才文中王 歌舞谈说衆所欣


一切世间衆技术 譬如幻师无不现


雅思是诗人,渊才是文人。他们的诗词和文章,人人都欢喜读诵。好像三国时代的庞统,他有「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的天才。人家看一行字的时间,他便看了十行。有百个人在同时说法,他不但听得清楚,而且又能知何人说何言,这就是文中王。


歌是歌唱,唱佛曲能令人生恭敬心,而皈依三宝。舞足舞蹈,手舞足蹈,是仪式中一种特别的技艺。谈是谈论,高谈阔论,无所不知,分析事理,头头是道,井井有条。说是说话,言中有物,音声优美,令人闻之,心生欣悦,欢喜静听,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菩萨示现一切世间种种的技术,譬如幻术师,无所不能。自无化有,自有化无,变化莫测,奥妙无穷。


或为长者邑中主 或为贾客商人导


或为国王及大臣 或作良医善衆论


菩萨或者示现大富长者,或做城中的主人,或示现为贾商的领袖。所谓「行商坐贾」,商人到处去贩卖货物;贾人在固定地方开商店,购行商之货,转售於人,从中取利。或示现为一国之王,或示现为大臣。或示现为良医,善於衆论。


在明朝有位大学士,名叫宋濂,他用血来书写华严经,这是菩萨化身。写华严经和其他经典,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有的写华严经,放神光五色,照耀堂宇。有的写华严经,楮树生香,其味四达。有的写华严经,每字发光,神人护法。有的写华严经,瑞鸟衔华,旋经供养。这都是感应道交的祥瑞,不胜枚擧。


或於旷野作大树 或为良药衆寳藏


或作寳珠随所求 或以正道示衆生


菩萨或者在旷野化作为古老的大树,或者化作为良药。好像人蔘,就是良药。所谓「七两为蔘,八两为宝。」人蔘生在深山中,人所不能到的地方。为什麽?因为人蔘被人见一次,便六十年不出土,在土中隐藏着。为什麽叫人蔘?因为其形如人体,有四肢。千年老蔘,若能长成八两重,便可以成人形,这种蔘有起死囘生之效。菩萨或者示现为宝藏,如金银矿、钻石矿、玉石矿等。或作如意宝珠,随心所求。或以正道法来开示衆生。


若见世界始成立 衆生未有资身具


是时菩萨为工匠 为之示现种种业


世界刚成立的时候,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和野兽生活在一起。所谓「与虎同眠,与鹿同游」,一切畜生和人友善,互不侵害。人在夏天时,用树叶遮体。在冬天时,用兽皮御寒。夏天住在树上,冬天住在洞中,那时候的人,未有资身之具,过茹毛饮血的生活。菩萨乃示现种种工人,教人耕田、教人造屋、教人织布、教人种种生活必需的技术。又示现种种行业,令衆生学习,使其过正常的生活。生活安定,便发菩提心,来学无上道。


不作逼恼衆生物 但说利益世间事


呪术药草等衆论 如是所有皆能说


菩萨所行所作,都是善良的行为。他教化衆生改邪归正,而不做逼恼衆生的事,也不做杀害衆生的工具。菩萨但说有利益衆生的世间事,或者教衆生诵经持咒的法术,或者教衆生认识药草的知识,或者教衆生一切理论的学问。像前边所说种种和工巧明,教导衆生使其都能明白了解。出家修道人,要研究五明之学:①声明:明白言语文字的知识。②工巧明:明白一切工艺的技术。③医方明:明白医学常识,懂得病理,知道药性。④因明:明白正邪眞假的道理。⑤内明:明白人我心性的本体。这五学是必修的课程。


一切仙人殊胜行 人天等类同信仰


如是难行苦行法 菩萨随应悉能作


所行一切的仙人,他们都修殊胜的苦行,有的修不吃熟食的苦行,有的修不吃五味的苦行,有的吃青草和树叶来维持生命,这都是殊胜行,乃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所以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信仰他们的修行。这种难行的苦行法,菩萨观察衆生的因缘,随时应现种种苦行,来感化衆生发菩提心。


或作外道出家人 或在山林自勤苦


或露形体无衣服 而於彼衆作师长


菩萨示现种种苦行外道,来教化一切外道,令他们舍邪归正,背尘合觉,所以菩萨有时示现外道出家人。或者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勤劳辛苦的修行,自力更生,不向外化缘。或者裸体不穿衣服的,眞是一丝不挂,没有一切执着。或者作为外道的师傅,来教化外道如何修行,如何发菩提心。


或现邪命种种行 习行非法以为胜


或现梵志诸威仪 於彼衆中为上首


菩萨有时候,示现邪命种种行,也就是标异现奇,高声显威,说人吉凶祸福的事。好像批八字、算命、看相、摸骨、看风水等,都在五邪命之中,习行不合法的事,以为殊胜。或者示现清净行的梵志,具种种的威仪。在那些衆人中,作为领袖。


或受五热随日转 或持牛狗及鹿戒


或着坏衣奉事火 为化是等作导师


菩萨有时示现受五热的外道,用火热身或薰鼻等。或随太阳转,曝晒其身。或示现持牛狗戒和鹿戒的外道。外道有天眼通的神通,能看见牛狗鹿死後昇天,他们认为学习牛狗鹿的生活,可以昇天,所以持牛狗鹿戒,便吃青草,不吃熟食,替人守门,睡在屋外。但不知牛狗鹿在前生修昇天的善果,在今生把牛狗鹿之果报受完了,即便昇天。这些外道不明白前因後果的因果律。


或者示现穿破坏衣服的外道,认为可以消苦增乐。或者示现拜火的外道,认为火是眞神。菩萨为教化这些邪知邪见的外道,而示现同类作为导师,来教化他们发菩提心。


或有示谒诸天庙 或复示入恒河水


食根果等悉示行 於彼常思已胜法


菩萨或示现外道,去谒拜诸天的庙宇。或示现外道,潜入恒河水中,但不会淹死;跳进猛烈火中,也不会烧死。或者吃树皮草根,以及种种的果食。菩萨都示现种种的苦行,令修邪知邪见的外道们,见菩萨所修是最殊胜的法。


或现蹲踞或翘足 或卧草棘及灰上


或复卧杵求出离 而於彼衆作师首


菩萨示现外道,修蹲踞的苦行,整天不动。或者翘足而立,整天不移。或者一条腿立地,一条腿抬起,所谓「金鸡独立」的姿势,表示有苦功。或者裸体卧在有棘的草上(现在还有睡在钉床),或者卧在火灰中,或者卧在杵尖上,为什麽要这样?因为要求出离三界,所以修种种苦行。菩萨为这些外道作师傅,现出的神通比他们更高一筹,令他们敬佩而信仰,令他们舍邪归正而发菩提心。


如是等类诸外道 观其意解与同事


所示苦行世靡堪 令彼见已皆调伏


像前边所说的种种外道,菩萨观察他们心中所明白的道理,去和他们同事,修种种苦行,但是比他们更高明。他所能忍受的不是世间人所能堪可忍受的,令外道见到这种功夫,已经都被调伏了。乃放弃他们无益的苦行,而修正宗的禅定,这样对身心有不可思议的好处。


衆生迷惑禀邪教 住於恶见受衆苦


为其方便说妙法 悉令得解眞实谛


衆生是由衆缘假和合而生。衆生有十二种类。衆生因为有无明而生迷惑,所谓「起惑、造业、受报。」这就是说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的道理。如是因,如是果。今生所受的,都是前生所造的。今生所作的,就是来生所将受的。所谓「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生做者是。」在前生种邪知邪见的因,在今生就禀邪教,信仰旁门左道,住在恶见里,受种种的苦果。


菩萨为令外道生出正知正见的思想,乃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导,为其说种种妙法,令他们了解眞正实在的道理,不再入邪知的稠林中。


或边呪语说四谛 或善密语说四谛


或人直语说四谛 或天密语说四谛


因为衆生在迷惑中,所以菩萨用种种方法来说苦集灭道四谛法的道理,令衆生反迷归觉。或用边咒语来说四谛法。在南印度中有边国,其国的人民,禀性纯质,所说的话,成为神咒。如果邻国来侵害,不用兵杖,乃用言破之,所以为边咒语。或用善密语来说四谛法,或用人直语来说四谛法,或用天密语来说四谛法。


释迦牟尼佛为四天王说四谛法,初用圣语。有两位天王了解,有两位天王不了解。佛遂用南印度边国俗语来说四谛法,一位天王了解,但还有一位天王不了解。佛怜悯而用一种篾戾车(恶见)语来说四谛法。这时,四天王都了解四谛法的眞实义。


分别文字说四谛 决定义理说四谛


善破於他说四谛 非外所动说四谛


或者用分别文字来说苦集灭道四谛法。或者用决定(眞实)义理来说四谛法。用种种的道理来破旁门左道的道理,来说四谛法。或者用不是外道所能摇动的理论来说四谛法。


或八部语说四谛 或一切语说四谛


随彼所解语言音 为说四谛令解脱


或者作天龙八部的言语来说苦集灭道四谛法。或者用一切语言来说四谛法。虽然「佛以一音演说法,衆生随类各得解」,但是还有些衆生不十分了解,完全明白,就能照见诸法实相,不明白,就只是知道法的少部份道理。所以要随顺衆生所明白的语言音声来说四谛法,令衆生都得到解脱。


所有一切诸佛法 皆如是说无不尽


知语境界不思议 是名说法三昧力


所有一切诸佛法门,好像用种种语言来说四谛法一样。也用种种语言音声来说一切法。所说的义理,都是至善至美,没有不完尽的地方。菩萨知道一切语言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名字叫说法三昧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


有胜三昧名安乐 能普救度诸群生


放大光明不思议 令其见者悉调伏


十方诸佛菩萨,有一种殊胜的三昧(正定正受),名叫安乐三昧,能在定中到十方世界去普徧救度一切衆生,令得到安定快乐。又放出不可思议的光明,普照衆生,所谓「佛光普照。」凡是见到这种大光明的衆生,皆被调伏,发菩提心,趣向佛道。


所放光明名善现 若有衆生遇此光


必令获益不唐捐 因是得成无上智


十方诸佛菩萨,本着因地所修的行门和愿力,而能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光明,名叫善现三昧。假设有的衆生,能遇见这种大光明,一定能得到益处,不会空过,不会无所得。见到此光的衆生,皆会得到无上的智慧。


彼光示现於诸佛 示法示僧示正道


亦示佛塔及形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在这种光中,示现十方诸佛,又示现十方诸佛所说的一切尊法,又示现十方诸佛所度的一切贤圣僧,又示现十方诸佛所教化一切衆生的正法,以及诸佛的塔和诸佛的像,都在光中示现出来。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光明更为光明,光明照耀,尽虚空徧法界。


又放光明名照耀 映蔽一切诸天光


所有暗障靡不除 普为衆生作饶益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照耀三昧。这种光明能映蔽一切诸天的光,所有黑暗障碍的地方,统统灭除殆尽,普徧为衆生作为饶益,受益匪浅。


此光觉悟一切衆 令执灯明供养佛


以灯供养诸佛故 得成世中无上灯


这个照耀三昧的光,照在衆生身上,能令其觉悟而发菩提心,持明灯来供养诸佛。因为用油灯来供养十方诸佛的缘故,所以得到成就世间无上的智慧。因为灯代表光明,光明就是智慧。欲得智慧光明,那麽,就在佛前供养香油灯。


然诸油灯及酥灯 亦然种种诸明炬


衆香妙药上宝烛 以是供佛获此光


或者燃一切油灯和酥灯,或者燃一切明炬,用这种光明来供养佛。或者用种种宝香。或者用种种妙药。或者用种种宝烛。用种种供品来供养佛,就获得这种光明来照耀,而得无量无边的智慧。


又放光明名济度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其普发大誓心 度脱欲海诸群生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济度三昧。这种光明,能把衆生从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济登涅盘彼岸 。也就是四宏誓愿中第一愿「衆生无边誓愿度。」衆生有无量无边那样的多,我们要发愿,度一切衆生出离苦海,得到快乐。那麽,所发的愿,不是在口里念念就算了事,必需要躬行实践,那才算数。我们要想一想,「衆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度了没有?我们是度衆生,还是被衆生所度?我能转境界呢?还是被境界转?自己是不是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能有这种眞正的定力吗?这些问题,时刻要反省。


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衆生,也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若是觉悟,才能认识烦恼,才能转烦恼成菩提。若是不觉悟,就不能转烦恼成菩提,所以要觉悟。觉悟是什麽?觉悟生死的烦恼。烦恼就是无明,菩提就是智慧,修道就是破无明,求智慧。


这种光明,能令衆生普发大誓心,也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发大誓愿来学佛法,才能断除烦恼,证得菩提道果。若不发大誓愿,就不能深入经藏,也不能智慧如海。


如果度脱欲海的诸群生,就能成佛,也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令没有种善根的衆生,而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衆生,令其增长。已经增长善根的衆生,令其成熟。已经成熟善根的衆生,令其解脱。因为衆生的根性不同、思想不同、所好不同,所以要观机逗教,因人说法,比较有立竿见影之效。例如小乘根器,在突然间令他们廻小向大,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大乘根器,令他们学小乘法,也是一种困难的事。佛说一切法,是对一切衆生的机缘而说。若是没有一切机,也不用一切方便法。机就是衆生的心。佛针对衆生的思想来说种种法。


我们衆生,都在欲海中浮沉不定。在明白的时候,就浮上来,要出离欲海。在糊涂的时候,就沉下去,而不想出离欲海。所以佛菩萨要度脱欲海诸群生,早登佛道。


若能普发大誓心 度脱欲海诸群生


则能越度四瀑流 示导无忧解脱城


假设能普徧发起大誓愿的心,又想度脱所有法界卫切的衆生,尤其是在人欲横流中的诸群生。因为他们贪恋红尘的缘故,所以不容易出离欲海。如果能度脱欲海,便能超越四种的瀑流,而知道无忧无虑的解脱城所在处。


瀑流是譬如,意思好像瀑流那样的危险,能将人淹死。三界二十五有,就是瀑流。瀑流有四种:①欲流:欲念好像瀑流那样的厉害。②见流:就是三界的见惑,也是五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也是我相我执。这犹如瀑流,能令衆生在欲海漂流,不得出离。③有流:有情衆生,在三界生死欲海中流转不息,有生有灭的果报,永不停止,犹如瀑流一样。④无明流:无明是顚倒的根本。譬如,讲正法他不爱听,说邪法他反而欢喜听,这就是无明的瀑流。在欲海里漂流不定,而不能登彼岸。如果没有这些邪知邪见,就没有无明烦恼,就没有一切欲念,就没有一切执着,就能到达无忧解脱城。


於诸行路大水处 造立桥梁及船筏


毁訾有为赞寂静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处处志在利益衆生,乃至在衆人行路的地方,如大河或小溪,都建筑桥梁和船筏,普渡来往的行人。毁訾有为,就是说有为法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赞叹寂静(禅定),就是说无为法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成就道业。因为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缘故,所以得到成就这种光明的力量。


又放光明名灭爱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其舍离於五欲 专思解脱妙法味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灭爱三昧。这种光明,能消灭一切的爱欲。衆生所执着的,就是爱欲。因为有男贪女爱的欲,所以不能了生死。这种光明,能令衆生觉悟爱是生死之根本;又能令衆生舍离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又可以说是离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这五种欲,把衆生支配的顚顚倒倒。如能舍离五欲,就无所执着,专思解脱法门,便得妙法之味,这境界是不可思议的,能离苦得乐,能了生脱死。


若能舍离於五欲 专思解脱妙法味


则能以佛甘露雨 普灭世间诸渴爱


假设能把五欲都舍离,而专一来修禅定法门,就能得到解脱妙法的味,就能以佛的甘露法雨,普灭世间一切的爱。这种爱,好像饥渴一样的需求,实在令人不能忍受。可是得到佛的甘露法雨所润泽之後,渐渐把爱的烦恼消除了,而出离欲海,达到清凉的境界。


惠施池井及泉流 专求无上菩提道


毁訾五欲赞禅定 是故得成此光明


仗赖灭爱三昧的光明,菩萨便行种种布施,对人人有恩惠,利益一切人。或造饮水的池和井,令行路人饮水解渴。或造泉流,令衆生洗去身心的尘垢,使身心清净。为什麽要这样?因为欲利益衆生,欲栽培自己的功德,也为了求无上菩提道。


或者毁訾五欲,因为五欲对修道人有大害,所以要舍离它。或者称赞禅定的妙法,因为禅定是开悟最捷之径。所以要精进参禅,一分一秒也不空过。因为修布施,舍五欲的缘故,而得成就这种灭爱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欢喜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其爱慕佛菩提 发心愿证无师道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欢喜三昧。无论那类衆生,得到这种光明普照,便生大欢喜心。这种光明,能令一切衆生觉悟,发菩提心,又能令衆生爱慕佛菩提。这个「爱」字,是爱慕的「爱」,不是前边所讲的「爱」。那是贪爱财色名食睡五欲的「爱」;这是爱慕佛法僧三宝的「爱」。爱五欲是染汚的爱,爱三宝是清净的爱。


要立志发大心,愿证无师通,也就是无师自通,不需要师父教导,自己就明白道理。这种道,是由坚诚恒三字,来勤修戒定慧,来息灭贪瞋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造立如来大悲像 衆相庄严坐华座


恒叹最胜诸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谁想相好庄严,就要用香华来供养佛,或修寺院,或造佛像。庄严佛像,就是庄严自己的像,所以要造如来大悲像。塑造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像,端坐莲华座上,又要常常赞叹诸佛殊胜的功德,因为这种缘故,才得成就欢喜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爱乐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其心乐於诸佛 及以乐法乐衆僧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爱乐三昧。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衆生,使其反迷归,舍归邪归正,而发菩提心。这种光明,能令衆生心生快乐,欢喜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贤圣僧。因为心生欢喜而快乐,就皈依三宝、恭敬三宝、亲近三宝、供养三宝,这是佛教徒应该具备的条件。


若常心乐於诸佛 及以乐法乐衆僧


则在如来衆会中 逮成无上深法忍


假设能常常心乐於诸佛,诸佛说的法,宣扬佛法的贤圣僧;那麽,就有资格参加如来一切的法会,而能见佛,又能闻法。或者亲近善知识及良友,这样便很快成就无上甚深的法忍。一切的法,都要能忍受、都要依法修行,就离佛道不太远了。


开悟衆生无有量 普使念佛法僧宝


及示发心功德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萨为令衆生从迷梦中早日觉悟,所以开悟衆生至无数无量之多。令衆生明白念佛念法念僧是开悟的法门。菩萨来指示衆生,如何发菩提心,如何来修道,如何行善事,如何作功德,他详详细细地说明白。如果能依法去修行,就能了生脱死,得成就爱乐三昧的光明。


我们为什麽要念佛?因为佛在当初曾经发愿:「若有衆生,常念我的名号。此人则有成佛的机会。」所以要想成佛,必须专心念佛号,必须研究佛法,因为佛法是佛所说成佛的方法。若想明白佛法,必须亲近贤圣僧,所谓「法赖僧传」。若想亲近贤圣僧,必须皈依三宝,这样,才有机会学佛法,而成佛道。


又放光明名福聚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行种种无量施 以此愿求无上道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福聚三昧。这种光明,能将一切福聚集在一起。福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就是从布施而来的。能布施就有功德,有功德就有福报。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衆生,令衆生修行种种无量布施法门,以这种布施愿求无上道,也就是成佛的道路。


设大施会无遮限 有来求者皆满足


不令其心有所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设立无遮大布施的法会,无论什麽都要布施,是没有限量的,愿求多少,就得多少。有求必应,都令其满足,不令其心有所缺乏的感觉。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得成福聚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具智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於一法一念中 悉解无量诸法门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具智三昧。也就是具足一切智慧光明。这种光明,能令没有觉悟的衆生而能觉悟。令一切衆生从明白一法,就能明白一切法。在一念之中,能知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道理。由一种法门,能悉解无量种法门,所谓「一通一切通」的境界。


为诸衆生分别法 及以决了眞实义


善说法义无亏减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萨为一切衆生分别诸法实相的道理,令衆生明白佛法的眞实义。用种种方便法,善说妙法的义理,没有亏缺减少。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说明经典大义,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成具智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灯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知衆生性空寂 一切诸法无所有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慧灯三昧。这种光明,能觉悟无明的衆生,令一切衆生知道衆生性本来是不生不灭,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一切诸法,本是寂灭的。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一切诸法,没有一个实体,皆是空无所有的。


演说诸法空无主 如幻如焰水中月


乃至犹如梦影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萨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一切诸法,都是寂灭的,没有一个实体来主宰。一切法就是方法,也是方便法。因为衆生有所执着,所以才说种种方便法门,来破衆生一切执着。有为法如幻不实,如春天大地的阳焰,如水中的月光,如镜中的华影,都没有实体。又如梦中影像一样,虚无实体。菩萨苦口婆心,劝导衆生不要执着有为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成慧灯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法自在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得无尽陀罗尼 悉持一切诸佛法


又放出一种光明,名叫法自在三昧。于一切诸法,得到圆融无碍的自在。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不自在的衆生,而使其得到自在,得到无尽的陀罗尼。陀罗尼译为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总持身语意三业清净,能完全修持一切诸佛的法。


恭敬供养持法者 给侍守护诸贤圣


以种种法施衆生 是故得成此光明


恭敬修持佛法的人,供养修持佛法的人。发心帮助道场做事,就是给侍;又发心守护诸贤圣僧。用种种法施予衆生,令他们明白佛法的道理,能改恶向善,而发菩提心,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得成法自在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能舍 此光觉悟悭衆生


令知财宝悉非常 恒乐惠施心无着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能舍三昧,也就是布施三昧这种光明,能令悭贪的衆生,发布施心,觉悟一切财宝不是永远不坏的东西,因此常快乐而惠施予一切衆生。但是,没有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三种的执着,才是眞布施。所谓「为善最乐」,这种快乐是无可比的。


悭心难调而能调 解财如梦如浮云


增长惠施清净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衆生的悭贪心,是不容易调伏,可是被能舍三昧光明所照,便能转变为布施心。了解财物如梦如浮云。孔子说:「宝贵於我如浮云」,就是说富贵好像天空的浮云,没有永久性,时刻在变化。後人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乃产生不强求的心理,所谓「富贵花间开,功名瓦上霜」,要事事能知足。儒家的思想是:「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执。如无所求,从吾所好」,大意是这样的解释,富贵假若可以求的话,虽然是去当驾车那麽卑劣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但如果富贵不可以求得,那麽,我便去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例如好弹琴就去弹琴,好下棋就去下棋,好写字就去写字,好画画就去画画。这就是从其所好。儒家的思想有的地方和佛教相同,但是佛教是主张慈悲,没有贪心而要布施。主张普济衆生、怜悯衆生、同情衆生。不过,儒家是世间法,求做完人。佛教是出世法,求做觉者,也就是求有大智慧。


这种能舍三昧光明,能令衆生的布施心增长,而得到清净无染的心。菩萨在因地修种种布施法门,辗转教化衆生修布施法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成能舍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除热 此光能觉毁禁者


普使受持清净戒 发心愿证无师道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除热三昧,也就是持戒三昧,这种光明,普照衆生,能消除热苦烦恼的病。又能令毁戒的衆生生觉悟心,发心守戒。凡是不严守戒律的衆生,皆因为愚痴,无明太重,迷惑太深,所以就有种种的染汚而不清净。在家人要守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人,首先要守沙弥戒律:㈠不杀生、㈡不偷盗、㈢不邪淫、㈣不妄语、㈤不饮酒、㈥不着华鬘不涂香、㈦不歌舞娼伎亦不往观听、㈧不得坐高广大牀㈨不得非时食、㈩不得捉金银宝物。这十种戒律,不但沙弥要守戒,就是比丘或比丘尼也要遵守,不可毁犯。


这种光明,能令破戒者恢复清净戒体,而严守戒律,发心愿意证得无师道,也就是佛道。你们不可按字义解释,认为无师道就是没有师父教导,就可以成就道业。这种解释,就是邪知邪见的谬论,大错而特错,相差十万八千里。修道人一定要拜师父,才能学到眞正的法,也就是正知正见。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那就是盲修瞎练,白费功夫。到後来还是堕地狱,可是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要拜善知识为师,才能成就诸佛之道(修道人,一言一行一戒,无有不是从师尊前,学习受教而来,故简言无师道)。


劝引衆生受持戒 十善业道悉清净


又令发向菩提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萨劝导接引衆生爱持清净戒律,能将身语意三业的十善,完全得到清净。又为令持戒的衆生,发廻向心,廻小向大,廻事向理,廻因向果。又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衆生,因为修种种行门的缘故,所以得成除热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忍严 此光觉悟瞋恚者


令彼除瞋离我慢 常乐忍辱柔和法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忍严三昧,也就是忍辱三昧。以忍辱来庄严清净法身,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有瞋恚心的衆生,也就是有很重无明的衆生。无明是造业的根,所谓「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罪孽根。」老虎本来就够厉害,牠如果成神,更加厉害!比方人一旦发起脾气来,就什麽也不怕,连老虎也不怕了。发脾气就有烦恼,所以我们修道人,最要紧就是不发脾气。古人说:「千日打柴一火焚。」辛辛苦苦打了一千天的柴,被一根火柴就全都烧光了。也就是说,修行三年的功夫,一旦发了一次脾气,就把所修的功德烧尽了。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就是指无明之火,烧尽功德林。我们为什麽要发脾气?就因为有无明。如何能破无明?就要修忍辱的法门。如有人来骂你、来打你、来诽谤你、来侮辱你,要无动於衷,反省这是报应。时时刻刻廻光返照,反求诸己。这样就能把无明火压下去,逐渐减少,到灰中无火的程度,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这种光明,能令有瞋恚心的衆生,修忍辱波罗蜜法门,能消除瞋恚,能离开我慢。常生快乐而能忍辱,性情就变得柔和。你们看,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柔和的;人到老的时候,牙齿掉光了,舌头仍然存在。这就是柔能克刚的道理,所以忍辱是最上的法门。


衆生暴恶难可忍 为菩提故心不动


常乐称扬忍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遇到暴躁而不讲道理的恶人,是很难忍受的,但是也要忍受,所谓「难忍能忍,才是眞忍。」也就是忍为高,和为贵。为什麽要忍?因为要证菩提的缘故,所以心不动。不动就是忍,忍就是定。禅定就是修身不动、心不动。才能得到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境界。


要常常称扬忍辱的功德,什麽是功德?就是人家不能忍的你能忍,人家不能受的你能受,人家不能修的你能修,人家不能行的你能行,这就是功德。有人说:金山寺太苦啦!一天吃一餐,早上也饿,晚上也饿,眞受不了。又打禅七,早晨二时三十分开始坐香,夜间十二点钟休息,实在忍受不了。这就是不能忍受的表现。如果能忍受,就得到忍辱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勇猛 此光觉悟懒惰者


令彼常於三宝中 恭敬供养无疲厌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勇猛三昧,也就是精进三昧。这种光明,能令懒惰的衆生觉悟,生出勇猛精进心,勤修佛道。对三宝常起恭敬心和供养心,没有疲倦和厌烦的时候。


学佛法的人,一天要比一天精进,不可有懒惰心,也不可懈怠,更不可放逸。要时时刻刻守规矩,昼夜六时恒精进。我们今生为什麽受苦?就因为前生不修行的缘故。今生再不修行,来生更要受苦,这是佛教最基本的道理,希望大家注意!赶紧修行!


若彼常於三宝中 恭敬供养无疲厌


则能超出四魔境 速成无上佛菩提


假设能常在三宝中,生恭敬心和供养心,没有疲倦的思想和行为,那麽,就能超出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这四种魔障的境界,很快能成就无上的佛菩提道果。


修道人,要有慈悲心,有人我一体的思想。换言之,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家好就是自己好,人家坏就是自己坏。希望人人得到利益,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要比自己强、比自己好,这才是修道人的胸怀,出家人的抱负。如果没有嫉妬障碍心,很快便会成道业。要有半点嫉妬障碍心,离佛道尚有十万八千里,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劝化衆生令进策 常勤供养於三宝


法欲灭时专守护 是故得成此光明


劝导善化有疲厌的衆生,令他精进、令他警策。好像在打禅七时间,如有睡觉或犯规者,一定要打香板。被打者不但没有瞋恨心,反而更加精进修行,这就是警策。所以在香板上写「警策」二字。打你是警策你,教你守规矩。无论什麽人,来到道场中,都要守规矩。是龙要盘起来,是虎要卧下来,不能随随便便不守规矩。


还要常殷勤来供养三宝,发愿在末法时代,要专诚守护三宝、拥挤三宝,令法不灭。佛法刚刚来到美国,怎能使佛法消灭了!所以大家要努力来守护佛法。因为这个缘故,才得成勇猛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寂静 此光能觉乱意者


令其远离贪恚痴 心不动摇而正定


又放出一种光明,名叫寂静三昧,也就是禅定三昧。禅定是对治散乱的毛病。这种光明,能令意乱情迷的衆生得到觉悟,远离贪瞋痴三毒,也就是令有欲念、有无明、有脾气的衆生,遇到境界的引诱,而不动心。这是得到正定的功夫,也就能转境界。


舍离一切恶知识 无义谈说杂染行


赞叹禅定阿兰若 是故得成此光明


有了正定,就能认识善知识。什麽是善知识?就是没有一切执着心,没有贪心,不自私、不自利、不嫉妬、不障碍、不贡高、不我慢。一切为人着想,不但独善其身,而且兼善天下,令一切衆生,皆了解佛法眞实义,具足正知正见。


有了定力,就能舍离恶知识。什麽是恶知识?就是自私自利,嫉妬障碍,贡高我慢的人,一切只为自己打算,而不替他人着想,有利必争,无利必让。没有道德心,也没有同情心。所知所见都是邪知邪见,令人生染汚的思想,使心不清净。


善知识不说无义的法,不谈杂染的行,更不论一切邪法;只赞叹禅定是开悟的妙法门,阿兰若(清净)是修行的好地方。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成寂静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严 此光觉悟愚迷者


令其证谛解缘起 诸根智慧悉通达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慧严三昧,也就是智慧三昧,用智慧来庄严。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愚痴的衆生,令其证得四谛法的眞理,又使其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令六根智慧互相通达无碍,这就是六根互用的境界。


若能证谛解缘起 诸根智慧悉通达


则得日灯三昧法 智慧光明成佛果


假设能证得四谛法,了解十二因缘法,那麽,六根智慧就通达无碍,就能得成日灯三昧法,来普照一切衆生。有了智慧光明,不久即可成就佛的果位。


国财及己皆能舍 为菩提故求正法


闻已专勤为衆说 是故得成此光明


在没有成佛以前,要行菩萨道,将国和家的财产,和自己的身心性命,都要施舍给衆生。为什麽?因为求菩提正法的缘故,将自己所闻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万行法,专一勤为衆生演说,因为这样,而得成慧严三昧的光明。以上是放出六度三昧的大光明。


又放光明名佛慧 此光觉悟诸含识


令见无量无边佛 各各坐宝莲华上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佛慧三昧,也就是佛的智慧。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衆生。令其在佛慧光明普照之下,能见到无量无边诸佛,所有的诸佛,结双跏趺坐於大宝莲华之座上。


赞佛威德及解脱 说佛自在无有量


显示佛力及神通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赞叹诸佛的威德和解脱道的微妙,广说诸佛自在神力和解脱无上道,都是无量无边。在光中又显示佛的种种方便力和种种神通妙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成佛慧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无畏 此光照触恐怖者


非人所持诸毒害 一切皆令疾除灭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无畏三昧。这种光明,能照触有恐怖的衆生,使其没有诸毒害。这种光明,能将没有人性而害人的恶人,所持杀人的武器或害人的毒药,都很快地消除灭尽。


能於衆生施无畏 遇有恼害皆劝止


拯济厄难孤穷者 以是得成此光明


能令衆生广施无畏法,遇到有人想要恼乱伤害衆生时,便劝导他停止这种行为,要拯救援助孤苦、伶仃,艰难贫穷的人。因为这种缘故,才得到成就无畏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安隐 此光能照疾病者


令除一切诸苦痛 悉得正定三昧乐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安隐三昧,这种光明能照破衆生一切的疾病,令其消除一切痛苦,都得到正定正受的快乐。


施以良药救衆患 妙宝延命香涂体


酥油乳蜜充饮食 以是得成此光明


假使能布施种种良药,来救种种的病患,对症下药,解除痛苦,便是妙宝,可以延长寿命。或用末香涂身,或用酥油点灯,或用香蜜作饮食。这样,才能得成安隐三昧的光明。


衆生的病患,就是贪瞋痴慢疑五种热毒病。用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法药来对治,一定药到病除,所谓「对症下药。」譬如热症的病,要吃凉性的药;寒症的病,要吃热性的药。


又放光明名见佛 此光觉悟将没者


令随忆念见如来 命终得生其净国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见佛三昧。在光中能见到十方一切诸佛。这种光明,能觉悟将要命终的衆生,令其随时忆念阿弥陀佛,而念佛号。只要一心不乱念十声佛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


见有临终劝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归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如果见到临终的衆生,劝导念佛,使他可以往生西方世界或东方世界。


有人说:「那麽,我们平时不要念佛,等到临命终时,再念佛不是可以吗?」不可以的。因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是来不及的。人在最後的时候,被牵肠挂肚的事所困扰,或儿女之情所留恋,就忘了念佛。所以在平时多念佛,使心清净,烦恼净尽,一切放下,无所执着。等到临命终时,心净无烦恼,一心一意求生西方,那时,定得西方三圣持金台来接引。


人在命终时,神志不清,不能念佛。或请僧人来助念,或请善知识来助念,或请道友来助念,或请亲友助念以及家人助念。这样,能令命终人生出菩提心,在一念之间,获得无量的功用,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或者在病房恭立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圣像,令临终人来瞻仰来恭敬,命终也会往生西方净土。令病人到佛所去皈依佛,恭敬礼拜,这样修行,能得到见佛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乐法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於正法常欣乐 听闻演说及书写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乐法三昧。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衆生,令闻正法者常生欢喜心,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这种光明又能令衆生欢喜佛法,无论在什麽地方有人讲经说法,都设法去参加。要知听经有妙不可言的好处,听完之後,就要演说,就要书写。


法欲尽时能演说 令求法者意充满


於法爱乐勤修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等到末法时代,能将所听到的正法,演说给衆生听,或书写给衆生看,令闻见的衆生,得到满意的法益。对於法生起爱乐之心,勤加修行。修行要贯彻始终,不可「一曝十寒」,就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这样修行,无有是处。因为愿意闻法、演说、修行、书写等,而得成法乐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 此光开悟诸菩萨


能令三界所有声 闻者皆是如来音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妙音三昧。世间一切音声,都变成妙音。在宋朝苏东坡曾经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小溪流水声,都是在演说妙音;青山一切色,都是清净的妙身,这种光明,能使一切菩萨开悟。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见到这种光明,就能得到辩才无碍的智慧。这种光明,又能令三界所有一切的音声,令衆生闻之,皆是如来的妙音。


以大音声称赞佛 及施铃铎诸音乐


普使世间闻佛音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萨在因地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常用大音声来称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和布施宝铃宝铎以及一切音乐,普徧令世间一切衆生,闻到佛的妙音。因为在因地修行种种行门,所以得成妙音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施甘露 此光开悟一切衆


令舍一切放逸行 具足修习诸功德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施甘露三昧。这种光明,能开悟一切衆生,能解除饥渴和烦恼,又能舍离一切放逸(不守规矩)的行为,而依教奉行。不放逸,就能精进。精进就具足修习一切功德。修道人,不能随着贪瞋痴去做顚倒的事,一定要争先恐後向佛道勇猛精进。


说有为法非安隐 无量苦恼悉充徧


恒乐称扬寂灭乐 是故得成此光明


为衆生演说有为法,说这不是安隐法。为什麽?因为这种法,是虚妄不实的。例如功名富贵,都是暂时性。好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的虚妄不眞实。不要被虚妄的功名富贵所摇动,应该认识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所有的有为法,都有无量的苦恼。大而国,小而家,都有苦恼。人人有苦恼,例如,做官有做官的苦恼。做生意有做生意的苦恼。读书有读书的苦恼。总而言之,找不到一个人没有苦恼,所以无量苦恼悉充满。要常快乐而欢喜称赞寂灭为乐的法,这就是禅定的快乐,非人间能找到的,也无法可形容。因为称扬赞叹寂灭之乐,所以得到成就施甘露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最胜 此光开悟一切衆


令於佛所普听闻 戒定智慧增上法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最胜三昧。这种光明,能开悟一切衆生。令有贪心的衆生,能生布施心。令有瞋心的衆生,能生慈悲心。令有痴心的衆生,能生智慧。这种光明,能改变衆生的思想,使贪而不贪,瞋而不瞋,痴而不痴。一切都能反迷归觉,舍恶行善,它有这种的功用。令衆生皆发菩提心,在佛道场中,普闻一切法,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增上法,能增长善根。


常乐称扬一切佛 胜戒胜定殊胜慧


如是为求无上道 是故得成此光明


要恒常的快乐,称扬赞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殊胜三无漏学。什麽是戒?就是止恶防非,诸恶莫作,衆善奉行。什麽是定?就是不动心。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被外物所摇动,认识本有自性。什麽是慧?就是般若智慧。分别善恶,辨明是非。不为颠倒所迷,不被外境所惑。换言之,不做糊涂事,尽做明白事,这就是求无上道的方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成最胜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宝严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得宝藏无穷尽 以此供养诸如来


又能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宝严三昧,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衆生,令得宝藏没有穷尽,并用此宝藏来供养诸如来。所谓「今生富贵是何因?前生舍财装佛金。今生贫践是何因?前生不肯济穷人。今生端正是何因?前生香灯供佛尊。今生丑陋是何因?前生汚身佛前行。今生愚痴是何因?前生奸巧欺善人。今生智慧是何因?前生印送诸经文。」这都是前因後果的报应和感招。


我曾作一首偈颂:「今生不笼鸟,来生不坐监。今生不钓鱼,来生不讨饭。」有人说:「呃!出家人托钵乞食,原来在前生是钓鱼人。」你们要知道,出家人为什麽要乞食?因为是给衆生有种福田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没有饭吃而去乞食。这一点要弄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现在讲一个吝啬成性的公案:从前有位守财奴,一毛不拔,对人非常吝啬,不肯布施。他的名字叫都要。什麽都要,要黄金、老二叫白银、老三叫钻石、老四叫孽障。三个儿子都受大学教育。老大获得博士学位,老二获得硕士学位,老三获得学士学位,都结婚生子,事业有所成就。唯独小四,只受小学教育,没有结婚,没有职业。为什麽?因为他爸爸不喜欢他,於是受种种虐待。可是小四很孝顺,很听爸爸的话,其他三个哥哥,虽然有学问,但是不听爸爸的话。


这位「都要」先生,到年老多病时,自知病入膏肓,没有希望了。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觉得自己一人到冥府去太孤单,想带一个儿子去作伴。於是乎,就和大儿子商量。「黄金!我们父子的感情很好,你可愿意陪我一同去死?」大儿子一听,觉得莫名其妙,岂有此理,乃不客气的说:「你死和我有什麽关系!我的荣华富贵还没有享受完,我不去!」大富翁很伤心,於是来找二儿子商量。乃对白银说:「我就要死了,你可以陪伴爸爸去死吗?」不料白银一瞪眼睛的说:「你眞是老糊涂,我年纪还轻,怎能陪您老人家一起去死呢!我要快乐的活下去。」这个大富翁,唉声叹气,没有办法。心想再和钻石商量商量,看他肯不肯同我一块去死。於是对三儿子说:「钻石!你是爸爸最心爱的儿子(他学经济学),能不能到阴府去作爸爸的经济顾问?」老三一听,大惊失色的说:「爸爸,不可以的!我虽学经济学,但是所学尚未发挥,我想在世间再深造,得到博士学位,大展鸿图,成为世界大资本家,执世界经济市场的牛耳,对不起,现在我还不能陪您老人家,恕孩儿不孝。」大富翁很失望,自讨没趣。在一筹莫展之时、无可奈何的来问小儿子。出乎意料之外,小儿子很愿意,满口答应爸爸的要求,大富翁这时喜极而泣的说:「孽障!爸爸实在对不起你,没有让你读大学,也没有给你成家立业,爸爸对你太苛薄了。希望你要原谅爸爸的偏心。」说完就空手而去,只有孽障随他同去。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人死的时候,什麽也带不走,唯独业障跟着走。生前作善业,就有善的业障;生前作恶业,就有恶的业障。黄金、白银、钻石都不去,这个小孽障鬼却欢天喜地跟着去受报。


人生在世上,一切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所以一切不要太认眞。太认眞的话,糊涂就多。不认眞,明白就多。明白多,糊涂少,就不会做出顚倒梦想的事。


我们修道人,修什麽?就是修无贪瞋痴的心。不要贪五欲之乐,不要发脾气,一切要忍耐。修行人不能忍耐,没有忍辱的功夫,一切法门,无论修行到如何的程度,也不会成就,同时更会变得愚痴。


以诸种种上妙寳 奉施於佛及佛塔


亦以惠施诸贫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用一切种种无上的妙宝,来供养於佛,以及建筑佛塔。又用一切宝贝来布施于贫乏人,来帮助一切穷苦人,令他们得到大利益。因为这个缘故,而得成就宝严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香严 此光能觉一切衆


令其闻者悦可意 决定当成佛功德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香严三昧。这种光明,能觉悟一切的衆生,令衆生闻到这种香味,心生喜悦,可以称心满意,决定当成就佛的功德。


人天妙香以涂地 供养一切最胜主


亦以造塔及佛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人间的人,天上的人,用妙香来涂地。为什麽?因为庄严其所,来供养一切最胜王,也就是佛。也造庄严的佛像,来供养佛。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得到成就香严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杂庄严 宝幢幡盖无央数


焚香散华奏衆乐 城邑内外皆充满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杂庄严三昧。有宝幢、宝幡、宝盖,有不知数量之多。又焚烧种种的妙香,又散布种种的宝华,又演奏种种的音乐,来供养於佛、来庄严於佛。在大城小邑的里边和外边,都充满这种衆宝的严饰。


本以微妙妓乐音 衆香妙华幢盖等


种种庄严供养佛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用种种微妙不可思议的伎乐音,种种妙香、妙华、宝幢、宝盖等,种种庄严来供养於佛。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到成就杂庄严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严洁 令地平坦犹如掌


庄严佛塔及其处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严洁三昧。这种光明所照耀的地方,能令其地平坦如手掌,没有崎岖之处,能建筑宝塔和佛的道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成严洁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云 能起香云雨香水


以水洒塔及庭院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大云三昧。这种光明,能生起香云,而降香水的雨。用香水来洒宝塔及寺院。因为有这种功德,所以得成大云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严具 令裸形者得上服


严身妙物而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严具三昧。这种光明,能令裸体没有衣服的衆生,得到上等的衣服。用种种庄严其身的妙物,而施予衆生。因为行这种布施,所以得成严具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上味 能令饥者获美食


种种珍馔而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上味三昧。这种光明,能令饥渴的衆生,获得美食。又用种种珍贵的饮食供养三宝,布施衆生。因为这样,所以得成上味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财 令贫乏者获宝藏


以无尽物施三宝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大财三昧。这种光明,能令贫乏的衆生获得宝藏。用无尽的财物来供养三宝,布施衆生。因为这样,所以得成大财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眼清净 能令盲者见衆色


以灯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眼睛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盲目的衆生,看见种种的色相。因为然灯供养於佛及佛塔,所以得到这种大光明。


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天眼通阿 楼陀尊者,是佛的堂弟,他出家之後,因为懒惰,所以常睡觉。有一天,佛在说法,他在呼呼大睡。所以被佛呵责:「咄咄胡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顿生大惭愧心,发誓不睡觉。於是勇猛精进,七天七夜不睡觉,以至双目失明。虽然看不见,但因为精进,所以证得另外一只天眼,被称为天眼第一。


我们每个人,全身有八万四千根毛孔,在每根毛孔中,都有眼睛。在手掌中也有眼睛。可惜不能睁开。为什麽?因为不修行,如果能认眞修行,因缘成熟,便能睁开,看见一切物。


又放光名耳清净 能令聋者悉善听


鼓乐娱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耳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聋人清清楚楚地听到一切音声,用鼓的音乐来娱兴於佛和佛的宝塔。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到成就耳清净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鼻清净 昔未闻香皆得闻


以香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耳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从前没有闻到香味的衆生,都能闻到香味,用香来供养於佛和供养佛塔。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得到成就鼻清净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舌清净 能以美音称赞佛


永除麤恶不善语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耳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美妙的音声,来称赞诸佛的功德。因为永远消除粗言恶语和不善的语业,所以得到成就舌清净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身清净 诸根缺者令具足


以身礼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身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六根不全的衆生,都能具足,没有缺陷。因为以身礼佛,或礼佛塔,有此功德,所以得成身清净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意清净 令失心者得正念


修行三昧悉自在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意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发狂的衆生,得到正念,不再胡思乱想或精神恍惚。因为修行正定正念,完全都自在了,所以得成意清净三昧的光明。


以上六首偈颂,是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以下六首偈颂,是说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清净。在顚倒的时候,乃因为六根对六尘发生作用。在觉悟的时候,也是因为六根对六尘不起作用。换句话来说,会用六根六尘,就能觉悟;不会用六根六尘,就是迷惑。所谓「觉悟是佛,迷惑是衆生。」如果不被六尘所转,而能转六尘,就是六根清净,这样就得到六根互用的境界,这种境界,眞是妙不可言!眼睛能说话,耳朵能看物,鼻子能听声,其他舌身意三根也具足六根作用。怎样能有六根互用的境界,首先要令六根清净,不为六尘所转,自然就会互用。但是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成就。


又放光名色清净 令见难思诸佛色


以衆妙色庄严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色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一切衆生见到不可思议诸佛的色相。用衆妙色来庄严佛塔。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成就色清净三昧的光明,来教化衆生。


又放光名声清净 令知声性本空寂


观声缘起如谷响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声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一切衆生知道声的自性,本来是空寂的,而不要沉迷在声尘中,陶醉在靡靡之音中,应该晓得声是由因缘而生。譬如空谷传声的道理,在山谷这一边,大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在山谷那一边,也反应出「南无阿弥陀佛」的音声,这是音波折囘的应声。因为明白这种道理,所以成就声清净三昧的光明,来教化衆生。


又放光名香清净 令诸臭秽悉香洁


香水洗塔菩提树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香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一切臭秽的地方,都变成芬香而清洁。用香水来洗佛像和佛塔,来喷洒菩提树。因为有这样的功德,所以得到成就香清净三昧的光明,来教化衆生。


又放光名味清净 能除一切味中毒


恒供佛僧及父母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味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消除一切味中的毒素,使其变为甘露味;又甜又香,不但无毒,而有营养,食之可以开智慧。常常用上味的饮食来供养三宝和父母。因为有这种功德,所以得到成就三昧的光明,来教化衆生。


又放光名触清净 能令恶触皆柔软


戈鋋剑戟从空雨 皆令变作妙华鬘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触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恶触的衆生,把所喜爱所执着的都放下了,那麽,就得到柔软。恶触能变为杀人的利器;善触能变为柔软的香华。所以贪触尘是很危险的,如同戈矛刺身,剑戟伤身一般的厉害而痛苦。这种戈、鋋(大的箭矢)、剑、戟(枪头有叉)从空而降,好像下雨一般。可是这种光明,能令害人的兵器变化为妙华鬘。不但不能伤害人,反而作为装饰品。


古时,作战是用矛盾作武器。矛是攻,刺人的兵刄。盾是守,挡矛的工具。造矛人的心理,想把矛造得十分锐利,无论什麽盾也挡不住。造盾人的心理,想把盾造得非常坚硬,无论什麽矛也刺不透。造矛要杀害於人,造盾要保护於人。孟子说:「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这是说造箭的人,只怕所造的箭不够锐利,不能伤人。造盔甲的人,唯恐所造的盔甲不够坚硬,而使人受到伤害。


为什麽会有这种情形?因为执着在触尘上。甚至男女之间,最容易发生触尘的关系。在顺境下发生情爱,在逆境下发生干戈。如果不执着触尘,一切放下,就化干戈为玉帛。


古时有个卖兵器的人,到处宣扬他所卖的矛,如何的锐利,无论什麽盾也挡不住。又宣扬他所卖的盾,如何的坚硬,无论什麽矛也刺不透。这时,有人问他:「用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子之盾,挡子之矛,应为如何?」其人不能自圆其说,这是「矛盾」的典故。


以昔曾於道路中 涂香散华布衣服


迎送如来令蹈上 是故今获光如是


怎能令触尘清净?因为在往昔生中,曾经修桥建路,令行人得其方便。或在道路中,涂香、散华、布衣服,欢迎诸佛蹈其上而过。为什麽?因为深恐佛的足被汚泥所染。因为有这种功德,所以得成触清净三昧的光明,来教化衆生。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为摩纳仙人的时候,专修苦行。有一天,看见然灯佛(现老比丘相)从前边走来。释迦牟尼佛见前面的道路上有泥水,恐怕老比丘的足被染汚,乃走到泥水的地方躺下来,用自己的衣服和头发铺在泥水中,请老比丘蹈之。想不到这位老比丘,就是然灯佛,就从他的衣和发处走过去。然灯佛便说:「善哉!善哉!尔如是,吾亦如是。」意思是:「好得很!好得好!你修苦行,我也修苦行。大家都修人所不能修的苦行。」於是给释迦牟尼佛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为释迦牟尼佛。」这是布发染泥的公案。


又放光名法清净 能令一切诸毛孔


悉演妙法不思议 衆生听者咸欣悟


又放出一种大光明,名叫法清净三昧。这种光明,能令一切诸毛孔中,都转大法轮,演说无上妙法。这种妙法是不可思议的,所有的衆生,听到这种妙法,都欣悦而开悟。


因缘所生无有生 诸佛法身非是身


法性常住如虚空 以说其义光如是


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因为诸法不生不灭,所以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寂。在中论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故说因缘所生无有生。


诸佛的法身也是无相,不要以有相来见佛的法身。在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为法身是无相,既然无相,怎会有身体呢?所以法身是无在无不在。故说诸佛法身非是身。


法的本性是不生不灭而常住,如同虚空一样。虽然法性如虚空,但是恒常演说妙法的道理,虚空的妙义,所以得到的光明就是这样。


如是等比光明门 如恒河沙无限数


悉从大仙毛孔出 一一作业各差别


像前边所讲种种的比如三昧光明门,好像恒河沙数那样之多,没有一个限量之数。虽然说不完,可是都从大仙(佛)的毛孔中放出,所有一切所作的业也各有不同。


如一毛孔所放光 无量无数如恒沙


一切毛孔悉亦然 此是大仙三昧力


譬如从一根毛孔中,所放出一切的光明,其数是无量无边,好像恒河沙数那样多。不但一根毛孔能这样放光,就是所有一切毛孔都是这样,能放出种种的光明,各不相同。这种妙境界,是佛的三昧力量所加持,令菩萨放出种种光明,来教化种种衆生。


如其本行所得光 随彼宿缘同行者


今放光明故如是 此是大仙智自在


在前边所说菩萨放出种种的光明,用种种的三昧力量,来教化衆生。在诸佛的毛孔中,又放出无量无边的光明,来觉悟衆生。这种光明,有的衆生能见到,有的衆生见不到。为什麽?因为有宿缘或现因的关系。故有智慧的衆生能见到佛光,愚痴的衆生就不能见到佛光。


宿缘有四种:①昔同业②爱其行③能随喜④但见所作。略释如下:


①昔同业:在往昔的时候,和佛在一起,作同样的工作,所以今生得见佛光。


②爱其行:佛在因地的时候,修行种种苦行。自己虽然不能修行,可是爱好而赞叹,有了这种宿缘的缘故,而能见到佛光。


③能随喜:能随喜作功德。例如有人造庙,便出钱出力,帮助造庙。有人建道场,便尽其所能,来援助完成,这才能见佛光。


④但见所作:在往昔见到诸佛菩萨在因地所修的行门时,虽然没有同业,没有爱其行,没有随喜,可是也没有反对。这样的情形,也有机会见到佛光。


现因有三种:①修广福②供多佛③求佛果。略释如下:


①修广福:就是修广大的福田,供养三宝,救济衆生。也就是「诸恶莫作,衆善奉行」。能修福田,就能见到佛光。


②供多佛:要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有此功德,也能见到佛光。


③求佛果:修道的目的,不是求人天的福报,而是为求无上的佛果。这样,也能见到佛光。


有这七种远缘近因,才能见到诸佛的光明。如果不具足这七种因缘,那是不会见到佛光。不见佛光有三种因,是那三种因呢?


①凡愚:凡庸愚痴的人,是没有机会见到佛的光明。为什麽?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不认识佛光。


②邪信外道:因为相信外道的邪知邪见谬论。这种人,是见不到佛光。


③劣解二乘:声闻和缘觉,虽然修行佛法,但是不了解佛法眞实义,所以也不见佛光。


这三种人,好像无目的的盲人,不知佛光是什麽的样子。我们就是这三种人之中的一份子,所以见不到佛光。要想见佛光的话,虽然没有宿缘,但修现因,也可以见到佛光。


佛现在所放的光明,有人见到,有人见不到,能见到的就因为有这种因缘,这是得到圆满大觉金仙的智慧自在,及神通妙用所表现的境界。


往昔同修於福业 及有爱乐能随喜


见其所作亦复然 彼於此光咸得见


佛在往昔时,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佛果,曾经舍身而不惜。为修福修慧,而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因为修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行人所不能行的功德,所以成就难成的佛果。


当时有缘的衆生,受佛这种行为的感动,也同修福业,爱乐佛所修的行门,随喜赞叹佛的功德。因为有这种宿缘,所以见到佛光。这是佛自在神通的境界。


若有自修衆福业 供养诸佛无央数


於佛功德常愿求 是此光明所开觉


假设有衆生自修种种福业,必须先从供养诸佛开始,要供养没有数量的诸佛。不需要到十方去供养,诸佛就在面前。所谓「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假如有至诚恳切的心,来供养於佛,佛就接受你的供养。佛在那里?佛是尽虚空徧法界,无在无不在。若能诚心供养,处处都有佛,不诚心供养,那里也没有佛。


我们拜佛的时候,必须恭恭敬敬,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可敷衍了事。一边拜佛,一边打妄想,想入非非,这样怎会有感应道交呢?所以在拜佛的时候,要念这首偈颂:「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我们是能礼拜诸佛菩萨的衆生,我们所礼拜是十方诸佛菩萨;这两种性都是空寂。有人说:「既然是空寂的,那麽,我们就不要拜佛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这是说本性是空的,但想要证得无为法,先要从有为法做起。没有证到空理的时候,不可存这种不正当的思想,要晓得眞空是从妙有生出来的。虽然是性空寂,但是中间可有一种感应道交。这种感应道交很不可思议!你礼佛,佛受礼,能增加你的福慧。也就是说拜佛是感,受礼是应;这样,就是道交。我的道场,好像帝释天的如意珠,无论什麽都能现出来。十方诸佛菩萨的法身,都在如意珠中现出来。我现在拜佛,我的身现于十方诸佛面前。我的头面接佛足,这是行归命礼。现在请大家注意!拜佛的时候,能专一其心,就有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於佛所有的功德,我们要发愿,向佛学习,成就佛所成就的功德。凡是佛所修的功德,我们都要作得到。因为能自修衆福业,能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愿求佛功德,所以这种光明,能令开悟,遂心满愿。


譬如生盲不见日 非为无日出世间


诸有目者悉明见 各随所务修其业


诸佛所放出的光明,照耀一切衆生,可是有的衆生能见到,有的衆生见不到,为什麽?因为有智慧的衆生,才能见到佛光;没有智慧的衆生,就见不到佛光。好像盲人,一出生就没有眼睛,根本没有见过太阳,并不是没有太阳出现在世间,一切有眼睛的人都能见到太阳的光明。这是各随各的所修福业,而能见到佛光。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智慧者皆悉见


凡夫邪信劣解人 於此光明莫能覩


菩萨所放的光明,也和太阳光一样。有大善根大智慧的人,都能见到这种光明。所有愚痴的凡夫、邪信的外道、劣解的二乘人(他们虽然证果,可是智慧还不够。所以「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这三种人,是见不到这种光明。


摩尼宫殿及辇乘 妙宝灵香以涂莹


有福德者自然备 非无德者所能处


用摩尼宝所造的宫殿,所做的辇乘,有福德的人,自然而备。但绝不是无德行人所能居住的屋和所能乘的车。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深智者咸照触


邪信劣解凡愚人 无有能见此光明


菩萨所放的光明,也是这样,能照触有大智慧的人。凡是邪信外道的人,信邪不信正,知见不正当,既自私又自利,没有正知正见,完全是邪知邪见。劣解的二乘人,也就是声闻缘觉,他们没有眞正了解佛法。凡夫的愚痴人,也没有智慧,不明白佛法。这三种人,是不会见到这种光明。


若有闻此光差别 能生清净深信解


永断一切诸疑网 速成无上切德幢


假设有人能见到这种光明,有种种不同的差别,而能生出清净的深信解,就能永远断绝一切疑惑网。如有怀疑心,就和佛法不相应,没有怀疑心,就很快成就无上佛果的功德幢。


有胜三昧能出现 眷属庄严皆自在


一切十方诸国土 佛子衆会无伦匹


有殊胜三昧的光明出现,照耀所有的眷属,都庄严自在。在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中,佛的弟子,在佛的法会中没有可比拟的,这种功德是无量无边。


有妙莲华光庄严 量等三千大千界


其身端坐悉充满 是此三昧神通力


有一朵大妙莲华,放出种种光明来庄严,这朵妙莲华有多大?有三千大千世界那样大,佛端坐在大宝莲华上边,结双跏趺坐,是由於这三昧神通的力量。


复有十刹微尘数 妙好莲华所围绕


诸佛子衆於中坐 住此三昧威神力


又有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妙莲华,围绕着这朵大宝莲华的四周。所有佛的弟子,都端坐在这些莲华之上,住在这种三昧光明大威神力的里边。


宿世成就善因缘 具足修行佛功德


此等衆生遶菩萨 悉共合掌观无厌


在前生所成就的善因缘,已经具足修行圆满佛功德。这样的衆生,围绕着放光的菩萨,全体合掌来观仰菩萨,没有疲倦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供养一切诸佛,向佛献华。曾用一条腿站在佛前,表示恭敬之意,站了七天七夜而不疲倦。


譬如明月在星中 菩萨处衆亦复然


大士所行法如是 入此三昧威神力


好像虚空中的明月,在繁星之中,菩萨在大会海衆中,也是这样。菩萨所修行的法,也是这样,入到这种三昧光明大威神力的里边。


如於一方所示现 诸佛子衆共围绕


一切方中悉如是 住此三昧威神力


佛在一方所示现,所有的佛子,都来共同围绕於佛,不但一方是这样,十方世界也都是这样,都住在这种圆融无碍三昧光明大威神力的里边。


有胜三昧名方网 菩萨住此广开示


一切方中普现身 或现入定或从出


有殊胜的三昧,名叫方网,所有的菩萨,都住在方网三昧中,广大的开示一切衆生,令其觉悟。在十方世界中,菩萨都去现身,演说妙法,或者现入定的相,或者现出定的相,用种种三昧来教化十方衆生。


或於东方入正定 而於西方从定出


或於西方入正定 而於东方从定出


修习禅定的功夫,最初得到轻安的境界,什麽是轻安?就是觉得无人无我无衆生无寿者,心无贪瞋痴,把所有一切都停止了,例如脉搏停止了,心脏停止了,意念也停止了。这时候,好像拾得一把钥匙,把锁门的锁孔打开了。门被打开之後,智慧就现前,这种轻安的境界,只是将要入定前的方便程度而已,也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没有发生前的中道理体。


中道就是眞空,也是妙有,能与眞空和合,就会生出妙有;能与妙有和合,也就是眞空,这时候,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所谓「不落二边。」在儒家说:「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衆物表里精细无不到,而吾心知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有一天,豁然间而开悟,一切事理都贯通了。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贯什麽?贯通这个理,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把所有的道理都能明白,那麽,在万物的外表内里,精细粗糙的道理都洞悉无余了。我们的心,知全体大用,没有不明白的。这就是禅定的一种功夫。


我记得在十六岁时,曾经作一首偈颂:「事欲求精,须用苦功,功夫既到,默然心通。」无论是什麽事情,要想精通,必须要下一番苦功夫,不要贪求享受。不要怕苦,不要怕难,要把功夫作到家,在默默中自然而然就懂了,这是修禅很要紧的几句话。


有位菩萨或者在东方坐禅而入正定,可是这位菩萨在西方而从定出。从前在东北时,有几位同参,大家在一起打禅七,把门锁上。在外边有送饭送水,其中有一位同参,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就出去了,到四十里以外的地方去。这就是在东方入定,在西方出定的境界,自己的心要是入定,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或者有菩萨在西方而入正定,可是在东方而从定出。这就是「无入而不自得焉。」遂心所欲,变化无穷,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入定是妙不可言,出定也是妙不可言。所以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在定中都可以去一切处,这就是方网三昧。没有一个方,也没有一个不方,随心变化,感应道交。


或於余方入正定 而於余方从定出


如是入出徧十方 是名菩萨三昧力


或者在其余方入正定,又在其余方而从定出。像这样入定出定不可思议的境界,徧满十方。因为这是菩萨的方网三昧力量,所以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尽於东方诸国土 所有如来无数量


悉现其前普亲近 住於三昧寂不动


在东方有无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诸佛国土,在每一个佛国土中,便有一位佛,所以佛的数量,也是无量恒河沙数那样多。菩萨在定中,悉现诸佛面前,普徧来东方亲近一切无量诸佛,但还是坐在那里入定,住在三昧中,本位寂然不动,这种境界,眞是不可思议!


而於西方诸世界 一切诸佛如来所


皆现从於三昧起 广修无量诸供养


就在西方所有一切的世界,一切诸佛的道场中,菩萨皆示现从三昧出定,广修供养诸佛、供养诸法、供养诸僧。


尽於西方诸国土 所有如来无数量


悉现其前普亲近 住於三昧寂不动


菩萨能尽在西方一切诸佛国土,所有佛也是无数无量,也能现于诸佛道场前边,来亲近诸佛、供养诸佛。虽然如此,菩萨仍是住在三昧中,寂然不动。


而於东方诸世界 一切诸佛如来所


皆现从於三昧起 广修无量诸供养


就在东方所有一切诸佛世界,一切诸佛道场里,菩萨皆现出从三昧中出定,广修供养,供养无数无量三宝。


如是十方诸世界 菩萨悉入无有余


或现三昧寂不动 或现恭敬供养佛


在这样的十方世界,都是循环无端的互相供养,菩萨在入定中,供养诸佛,在出定中,也是供养诸佛,所以说菩萨悉入无有余。或者现出三昧而寂然不动的样子。或者现出恭敬诸佛、供养诸佛的礼仪。


於眼根中入正定 於色尘中从定出


示现色性不思议 一切天人莫能知


有定力的人,能转境界,而不为境界所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门头,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在中间又能生出六识,可是这六识有分别作用,而能作乱^造**。但是帮助修道人,行菩萨道,证菩提果,也是这六根和六尘的作用。


菩萨修方网三昧法,在眼根中入正定,不被色尘所转。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的境界。又是「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的境界。不被眼根所转,不被色尘所转,这就是在眼根中入正定,在色尘中从定出来,入定出定,不被境界所转,常在坚固定中,没有不定时。能示现色性,有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诸天人和世间人,都不能知道色尘的所以然处。


於色尘中入正定 於眼起定心不乱


说眼无生无有起 性空寂灭无所作


在色尘中从定出来,又能在色尘中入正定。这是根尘无碍,互相圆融,所以能在眼根出正定,而心不杂乱。也就是不被境界转,而能转境界,说眼根本来是无所生,也无有起灭,因为性空寂灭,所以没有作用。


於耳根中入正定 於声尘中从定出


分别一切语言音 诸天世人莫能知


菩萨能在耳根中入正定,又能在声尘中从定出来,能分别一切语言的音声,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有诸天人和世间人,都不能知道声尘的所以然处。


於声尘中入正定 於耳起定心不乱


说耳无生无有起 性空寂灭无所作


从声尘中入正定,在耳根中出正定,而心不离乱,还在定中。说耳根本来无所生,也无有起灭,因为性空寂灭,所以没有作用。


於鼻根中入正定 於香尘中从定出


普得一切上妙香 诸天世人莫能知


菩萨能在鼻根中入正定,又能在香尘中从定出来,普徧得到一切无上的妙香,所有诸天人和世间人,都不能知道香尘的所以然处。


於香尘中入正定 於鼻起定心不乱


说鼻无生无有起 性空寂灭无所作


在香尘中入正定,在鼻根中出正定,而心不杂乱,还在定中。说鼻根本来是无所生,也没有起灭,因为性空寂灭,所以没有作用。


於舌根中入正定 於味尘中从定出


普得一切诸上味 诸天世人莫能知


菩萨能在舌根中入正定,又能在味尘中从定出来,普徧得到一切无上的妙味,所有诸天人和世间人,都不能知道味尘的所以然处。


於味尘中入正定 於舌起定心不乱


说舌无生无有起 性空寂灭无所作


在味尘中入正定,在舌根中出正定,而心不杂乱,还在定中。说舌根本来是无所生,也没有起灭,因为性空寂灭,所以没有作用。


於身根中入正定 於触尘中从定出


善能分别一切触 诸天世人莫能知


菩萨能在身根中入正定,又能在触尘中从定出来,善能分别一切触性,所有诸天人和世间人,都不能知道触尘的所以然处。


於触尘中入正定 於身起定心不乱


说身无生无有起 性空寂灭无所作


在触尘中入正定,在身根中出正定,而心不杂乱,还在定中。说身本来是无所生,也没有起灭,因为性空寂灭,所以没有作用。


於意根中入正定 於法尘中从定出


分别一切诸法相 诸天世人莫能知


菩萨能在意根中入正定,又能在法尘中从定出来,能分别一切诸法相,所有诸天人和世间人,都不能知道法尘的所以然处。


於法尘中入正定 从意起定心不乱


说意无生无有起 性空寂灭无所作


在法尘中入正定,在意根中出正定,而心不杂乱,还在定中。说意根本来是无所生,也没有起灭,因为性空寂灭,所以没有作用。


以上是说诸根诸尘无所障碍,互相圆融。入三昧正定,依报无碍,正报无碍,依正二报,互相无碍的境界。


童子身中入正定 壮年身中从定出


壮年身中入正定 老年身中从定出


菩萨能在一切处入正定、一切时入正定、一切境界入正定,这是彼此无碍,互相圆融的境界,所谓「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在童男身或童女身入正定,在壮年身中从定出来。在壮年身中入正定,在老年身中从定出来。这是彼此无碍,人我无碍,依正无碍的境界。


老年身中入正定 善女身中从定出


善女身中入正定 善男身中从定出


菩萨在老年身中入正定,在善女身中从定出来。在善女身中入正定,在善男身中从定出来。


善男身中入正定 比丘尼身从定出


比丘尼身入正定 比丘身中从定出


菩萨在善男身中入正定,在比丘尼身中从定出来。在比丘尼身中入正定,在比丘身中从定出来。


比丘身中入正定 学无学身从定出


学无学身入正定 辟支佛身从定出


菩萨在比丘身中入正定,在有学无学身中从定出来。在有学无学身中入正定,在辟支佛身中从定出来。


阿罗汉分为四个果位:初果罗汉为见道位,二果和三果罗汉为证道位,以上是有学位,四果罗汉是无学位。有学位,就是还有所学、有所修。无学位,就是无所学、无所修。这时候,所作已办,不受後有。


辟支佛译为缘觉,有佛出世,而悟道者,为缘觉,因为修十二因缘法而觉悟的。无佛出世而悟道者,为独觉,因为在深山穹谷中,自己修行,「春观百花开,秋覩黄叶落」,观察生生灭灭,一切都是无常,而觉悟的。


辟支佛身入正定 现如来身从定出


於如来身入正定 诸天身中从定出


菩萨在辟支佛身中入正定,现出如来身从定出来。在佛身中入正定,在诸天身中从定出来。这种境界,不是诸天和凡夫所能明白的。


诸天身中入正定 大龙身中从定出


大龙身中入正定 夜叉身中从定出


菩萨在诸天身中入正定,在大龙身中从定出来。大龙身中入正定,在夜叉身中从定出来,天龙和夜叉是互相无碍、互相圆融,这种境界是微妙不可思议的。


夜叉身中入正定 鬼神身中从定出


鬼神身中入正定 一毛孔中从定出


菩萨在夜叉身中入正定,在鬼神身中从定出来。在鬼神身中入正定,在一根毛孔中从定出来。


一毛孔中入正定 一切毛孔从定出


一切毛孔入正定 一毛端头从定出


菩萨在一根毛孔中入正定,能在一切毛孔中从定出来。在一切毛孔中入正定,能在一毛端头从定出来。这是「於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的境界。


一毛端头入正定 一微尘中从定出


一微尘中入正定 一切尘中从定出


菩萨在一毛端头入正定,在一粒微尘中从定出来。在一粒微尘中入正定,在一切微尘中从定出来。这是依正二报无碍的境界。一毛端是正报,一微尘是依报。


一切尘中入正定 金刚地中从定出


金刚地中入正定 摩尼树上从定出


菩萨在一切微尘中入正定,在金刚地中从定出来。在金刚地中入正定,在摩尼宝树上从定出来。


摩尼树上入正定 佛光明中从定出


佛光明中入正定 於河海中从定出


菩萨在摩尼宝树上入正定,在佛光明中从定出来。在佛光明中入正定,在河海中从定出来。


於河海中入正定 於火大中从定出


於火大中入正定 於风起定心不乱


菩萨在河海中入正定,在火大中从定出来。在火大中入正定,在风大中出正定,而心不杂乱,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於风大中入正定 於地大中从定出


於地大中入正定 於天宫殿从定出


菩萨在风大中入正定,在地大中从定出来。在地大中入正定,在天宫殿从定出来。


於天宫殿入正定 於空起定心不乱


菩萨在天宫中入正定,在空出正定,而心不杂乱,这都是依正二报互相无碍的境界。


是名无量功德者 三昧自在难思议


十方一切诸如来 於无量劫说不尽


这都是作无量功德而成就的三昧。这些三昧,都是自在无碍,不可思议的境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共同演说此法,在无量劫中也说不尽。


一切如来咸共说 衆生业报难思议


诸龙变化佛自在 菩萨神力亦难思


十方一切诸佛,都说这种法,衆生的因果业报是不可思议的。诸龙的变化有佛神通的自在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龙有神通力,能变化大身,徧满虚空;能变化小身,如一粒微尘。忽现忽隐,变化无穷。龙在因地时,修行是「乘急戒缓。」很急切修大乘法,非常精进,而求得神通。但因为不注意戒律,不认眞严守戒律,所以堕落畜生道,作为龙身。


欲以譬喩而显示 终无有喩能喩此


然诸智慧聪达人 因於譬故解其义


这两种神力,想用譬喩来显示说明白,始终没有那个譬喩能来譬喩这种神通变化的境界。可是有智慧聪明通达的人,因为用譬喩的缘故,所以能了解这种义理。


声闻心住八解脱 所有变现皆自在


能以一身现多身 复以多身为一身


声闻执着八解脱,就是解脱其系缚的八种禅定,所有变化示现也很自在,能用一身而现出多身,又能将多身变为一身。千变万化,不能穷尽,这种境界不可思议。


八解脱:①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②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③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④空无边处解脱⑤识无边处解脱⑥无所有处解脱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⑧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


於虚空中入火定 行住坐卧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 身上出火身下水


罗汉在虚空中能入火定,行住坐卧都在虚空中,现出十八变。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者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这种变化,眞是不可思议!


如是皆於一念中 种种自在无边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 不为衆生求佛道


像这样十八变的神通,在一念之中,都能现出来。而有种种自在神通力,无量无边那样的多。因为罗汉不具足大慈悲心,他们是自了汉,只知道为自己求解脱,不肯为衆生说求佛道的法。


尚能现此难思事 况大饶益自在力


罗汉尚且能现出这种难思议的境界,何况发大菩提心,而来饶益一切衆生的菩萨,更有大自在神通的力量,更是不可思议。


譬如日月游虚空 影像普徧於十方


泉池陂泽器中水 衆寳河海靡不现


菩萨时时刻刻发大悲心,利益衆生。好像日月在虚空,它的影像,能普徧於十方世界。凡是有泉、池、陂(蓄水的地方)、泽、器等,有水的地方,或在衆宝中,或在河海中,都能现出日月的影像,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总而言之,什麽地方有水,就现出日月的影像,没有不现的情形。我们的心若是清净,佛菩萨的影像也会现出来。


菩萨色像亦复然 十方普现不思议


此皆三昧自在法 唯有如来能证了


菩萨的色像,和日月的影光一样,在十方世界中,能普徧现出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菩萨所得到的三昧自在法。诸天和凡夫是不能晓得这种境界,唯有佛才能证知了解这种境界。


如净水中四兵像 各各别异无交杂


剑戟弧矢类甚多 铠胄车舆非一种


好像在净水中,显现出象、马、车、兵四种的影像。虽然各有不相同的形相,但是清清楚楚,没有夹杂。这四种兵,有的手持宝剑,有的手持方天化戟,有的手持弓箭,有的手持矛盾,种类甚多,而不相同。有的身穿铠甲,头戴钢盔,这是保护身体。有的站立在战车上,一车有四兵卒,面向四方,抵抗敌人。远者用箭射,近者用剑刺。在吊古战场文说:「白刄交兮宝刀折,两军触兮生死决。」这是形容战争的残酷。


随其所有相差别 莫不皆於水中现


而水本自无分别 菩萨三昧亦如是


这四种兵像,随其所有相形,而有差别,无不是都在水中现出来。可是在水的本体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水是无心,所以不分别这是像兵,那是马兵等,菩萨所现的三昧,也是这种道理。


海中有神名善音 其音普顺海衆生


所有语言皆辩了 令彼一切悉欢悦


在大海中有位海神,名叫善音,他的音声,能普徧随顺海里的衆生。像大海那样多的衆生,所有的音声语言,他都能辨别清楚,而能了解其意。令一切衆生,都生出欢悦之心。


彼神具有贪恚痴 犹能善解一切音


况复总持自在力 而不能令衆欢喜


这位海神,并没有断尽贪瞋痴的心,尚且还能了解一切音声和语言。何况有总持自在神通力的菩萨,怎能不令一切衆生生出欢喜心呢?行菩萨道的菩萨,处处都令衆生欢喜。


有一妇人名辩才 父母求天而得生


若有离恶乐眞实 入彼身中生妙辩


有一位妇人,名叫辩才。她善於辩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辩才无碍的天才。不但她自己善於辩论,而且也教他人也能辩才无碍。她的父母,乃是乞求梵天而生出她的。


假设有人想要离开三恶道,欢喜乐求眞实法者,向她学习,一定能生出微妙的辩才。也就是令愚痴的人,会生出智慧。这就是说法利生,令衆生得利益。


彼有贪欲瞋恚痴 犹能随行与辩才


何况菩萨具智慧 而不能与衆生益


这位辩才妇人,她是普通的凡夫,而非圣人。根本没有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她还有贪欲之念,恨人之心,无明之火,可是她有辩才无碍的本领。谁能随她同行,或接近她,谁就得到她所传授辩才无碍的法。何况行菩萨道的菩萨?一切都是利益衆生;菩萨已经断了贪瞋痴,又具足大智慧、大悲心,怎能不给衆生利益呢?菩萨一定会给衆生利益,菩萨是为人不为己,一切为衆生着想,没有半点的企图。


譬如幻师知幻法 能现种种无量事


须臾示作日月岁 城邑丰饶大安乐


譬如魔术师,他善知道魔术的法,虽然虚妄不实,可是一般人见之,却信以为实。这位魔术师能变化出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能使一刹那间变为很长的时间。例如,他用催眠术,令你睡觉,就在一两秒钟的时间,你觉得已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像在梦中,发大财,富有四海,得到大安乐。


幻师具有贪恚痴 犹能幻力悦世间


况复禅定解脱力 而不能令衆欢喜


这位幻术师,他是凡夫,仍有贪瞋痴三毒的心。可是他尚能用幻术的力量,来令世间人生欢喜心。何况菩萨又有禅定解脱的力量,怎能不令衆生生欢喜心呢?行菩萨道的菩萨,处处为利益衆生,一定会令衆生得到欢喜。


天阿修罗鬪战时 修罗败衂而退走


兵仗车舆及徒旅 一时窜匿莫得见


阿修罗有四种生:化生是天界的阿修罗;胎生是人间的阿修罗;卵生是畜生的阿修罗;湿生是饿鬼的阿修罗。阿修罗有时属於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有时属於四恶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之中,处处都有阿修罗的存在。


什麽是阿修罗?一言以蔽之,凡是爱好鬪争者,就是阿修罗。好像军队中的官兵,常常作战,这是善性阿修罗。好像强盗中的土匪,用暴力去抢夺人家的财物,这是恶性的阿修罗。在天上的阿修罗,常和帝释天鬪争。为什麽?因为阿修罗王欲统理诸天(三十三天),所以想推翻帝释天,取而代之,来作天主。可是多数是失败而退走。阿修罗能将所有的兵器,如车与辇等,以及一切军旅,在一时之间,隐藏起来,窜匿无踪,使帝释天无法能找得到。


彼有贪欲瞋恚痴 尚能变化不思议


况住神通无畏法 云何不能现自在


天上的阿修罗,还有贪瞋痴的心,没有完全断除;虽然生到天上,还有鬪争心。他们尚且还有变化不可思议的境界,何况住在神通无所畏法的菩萨,怎能说他们不能现出自在神通呢?菩萨一定会现出自在神通妙用的力量。


释提桓因有象王 彼知天主欲行时


自化作头三十三 一一六牙皆具足


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他有一只大象王。牠虽然是象,可是有神通,能知释提桓因想到什麽地方去,这时候,便自动来到其面前。这只象王,能变化作三十二个头,每个头有六牙,都具足无缺。


一一牙上七池水 清净香洁湛然满


一一清净池水中 各七莲华妙严饰


在象头每一颗牙上,都有七个大池水。其水清净而香洁,其味芬芳,湛然而满。在每个清净池中的水,各有七朵大宝莲华,来庄严修饰这个宝池。


彼诸严饰莲华上 各各有七天玉女


悉善技艺奏衆乐 而与帝释相娱乐


在池水中诸庄严修饰的妙莲华,在每朵莲华的上面,都有七个天上的玉女,在那莲华上表演种种技艺,或演奏种种音乐,来和帝释天共同娱乐,令帝释天生欢喜心。


彼象或复舍本形 自化其身同诸天


威仪进止悉齐等 有此变现神通力


这只象王,或者又舍本来的形相,自化其身,和诸天一样,威仪进止,也和诸天相等。牠有这种变化神通的力量。


彼有贪欲瞋恚痴 尚能现此诸神通


何况具足方便智 而於诸定不自在


这只象王,牠也有贪欲瞋恚愚痴,尚且能现出这种神通变化,何况具足方便智的菩萨,怎能在诸定中不自在呢?一定会得到游戏三昧,一切都在自在之中。


如阿修罗变作身 蹈金刚际海中立


海水至深仅其半 首共须弥正齐等


阿修罗也有神通。所变化的身体,脚能蹈在金刚际海中而站立;海水虽深,仅到他的半身。他的头与须弥山相齐,一样的高。


彼有贪欲瞋恚痴 尚能现此大神通


况伏魔怨照世灯 而无自在威神力


阿修罗的贪瞋痴完全没有破除,又有很重的淫欲心。因为往昔修大乘法,所以有大神通。何况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又能消除一切怨仇,而能成为照耀世间的明灯,令黑暗的世界现出光明的菩萨,那能没有自在大威神力呢?他们一定会有这种大威神力的。


天阿修罗共战时 帝释神力难思议


随阿修罗军衆数 现身等彼而与敌


帝释天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帝释天的神通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随着阿修罗军队的数量有多少,他就是现出多少身来和阿修罗军队作战,最後将阿修罗兵战败,弃甲而逃。


阿修罗为什麽常和帝释天作战?因为帝释天在往昔时,想把反对他的人,完全消灭,所以常与人鬪争,因此之故,就有阿修罗来找他的麻烦,来鬪争他。他在往昔修种种功德,所以有神通,他认为冤仇宜解不宜结,是和平的眞谛,因此他和阿修罗王女儿结婚。这样,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所以古时,皇帝都是采取和亲政策。


诸阿修罗发是念 释提桓因来向我


必取我身五种缚 由是彼衆悉忧悴


有很多的阿修罗,生出这种的念头:释提桓因向我来作战,一定要勇猛作战,如果战败,释提桓因必取我身上的五种缚,那麽,就是贪瞋痴慢疑五种基本烦恼的绳子被解开了。因为阿修罗就是用这五种力量来作战,如果没有这五种缚,那麽,就没有力量来作战,所以他们不愿意解脱。


又有一个讲法,战败者必定投降,那麽,战胜的释提桓因必令我们受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这样以来,就被五戒的绳子所缚,而不得自由,因为这种关系,所以在作战到底;否则,变失去不守规矩的自由。如果犯戒,要受惩罚。所以阿修罗衆,都忧心如焚,面目憔悴。


帝释现身有千眼 手持金刚出火焰


被甲持杖极威严 修罗望见咸退伏


帝释天和阿修罗兵战争时,现出千眼的形相身,手持金刚宝杵,在宝杵放出火焰,身披铠甲,头戴钢盔,而持军杖,极有威严。阿修罗兵一见帝释天这种大威武的法相,就生出畏惧心,临阵脱逃,而被降伏了。


彼以微小福德力 犹能摧破大怨敌


何况救度一切者 具足功德不自在


释提桓因的福德力很微小,可是也能摧破最大敌人阿修罗的侵犯。何况能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已具足圆满所有的功德,怎能得不到自在三昧呢?菩萨的功德是最伟大的,一定会得到大自在。


忉利天中有天鼓 从天业报而生得


知诸天衆放逸时 空中自然出此音


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在东方有八天,在南方有八天,在西方有八天,在北方有八天,在中央有一天,合计为三十三天,在三十三天中有一个无形无相的天鼓,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这是天人的业报所感,才生出这个天鼓。天人常在禅定中,时时是静而无杂念,如有放逸时,天鼓便不击自鸣,从虚空中自然发生警告的音声,而说:「修行人,不可有妄想!」


一切五欲悉无常 如水聚沫性虚伪


诸有如梦如阳焰 亦如浮云水中月


所有一切财色名食睡的五欲,都是无常的,好像水上所积聚的泡沫一样,都是虚伪不实的东西,根本没有实体。一切有为法,好像梦幻泡影,又好像大地的阳焰,也好像空中的浮云,又好像水中的月亮;都是虚妄的,不可贪恋。


放逸为怨为苦恼 非甘露道生死径


若有作诸放逸行 入於死灭大鱼口


放逸就是不守规矩。修行人,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要守规矩。例如,打坐时,必定要端然正坐。或向前俯,或向後仰,都是放逸。不能摄收身心,妄想重重,也是放逸。所以普贤菩萨说:「但念无常,愼勿放逸。」放逸就是怨贼,也是苦恼根,这不是修甘露的道场,也不是修生死的途径。换言之,不是了生脱死甘露法门的道场,假设有人作种种放逸的行为,将来会被海中大鱼所吞,或被无常鬼所擒。


世间所有衆苦本 一切圣人皆厌患


五欲功德灭坏性 汝应爱乐眞实法


从天鼓所发出的音声,是演说世间所有一切的根本,就是由五欲(也可以说是色声香味触五尘)而生出来。所以一切圣人(证得道业者),都不欢喜五欲之乐,而生厌离。五欲是功德的灭坏性。一有点功德,就被它破坏了,你们大家要注意!应该爱乐眞实的法,不要贪求五欲之乐。


三十三天闻此音 悉共来升善法堂


帝释为说微妙法 咸令顺寂除贪爱


在三十三天的天衆,听到天鼓自然说法的音声,大家便自动都来到释提桓因说法的道场——善法堂,聆听帝释天演说甚深微妙法,使令诸天衆都依法修行,除去贪爱之欲。


彼音无形不可见 犹能利益诸天衆


况随心乐现色身 而不济度诸羣生


诸天衆虽然能听见天鼓自然发出的音声,可是看不见天鼓的形相。天鼓犹能利益诸天衆,何况能随其心乐而现色身的菩萨,岂能不救济度脱诸羣生呢?那些行菩萨道的菩萨,一定会发大慈大悲的心,来普度衆生、广济衆生,绝对没有问题。菩萨的工作,就是救衆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令衆生得到常乐我净的湼盘四德。


天阿修罗共鬪时 诸天福德殊胜力


天鼓出音告其衆 汝等宜应勿忧怖


好勇鬪狠的阿修罗,常和帝释天鬪争,正在作战时,因为诸天有殊胜的福德力,所以天鼓便发出一种自然的音声,告诉诸天衆说:「你们大家,要沉着应战,不要生忧怖心,你们一定会胜利的,阿修罗一定会失败的。」天鼓常常给天兵天将打气加油,令他们勇敢作战,而得到最後胜利。


诸天闻此所告音 悉除忧畏增益力


时阿修罗心震惧 所将兵衆咸退走


一切诸天衆,听见天鼓所说的音声,便解除忧畏心,而增强作战的力量,勇气百倍,向前杀敌。这时,阿修罗兵听到天鼓声,反而受震惊,而生出恐惧心,所有的阿修罗将兵衆,统统退缩而逃。所谓「弃甲曵兵」,也就是丢盔掉甲,战败而逃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 恒出降魔寂静音


大悲哀愍救一切 普使衆生灭烦恼


修甘露妙定的菩萨,好像天鼓鼓一样,恒常放出降魔的寂静音声。有大悲心的菩萨,有哀湣救护衆生心,能普徧令所有的衆生,完全把无明烦恼消灭除尽,身心清净。


在经文上,处处教我们断烦恼,可是我们处处找烦恼,正和经义恰好相反,背道而驰,越跑离家越远,不知囘头,所谓「苦海无边,囘头是岸。」什麽时候知道囘头,就到返本还原的境界,也就是童眞入道,证果在望。年老修道,是可望而不可即。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差不多是这种情形,所以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帝释普应诸天女 九十有二那由他


令彼各各心自谓 天王独与我娱乐


帝释天普徧应诸天女的要求,和她们在一起娱乐。天女有多少?有九十二那由他那样之多。帝释天有神通力,由一身变化九十二那由他身,令那些天女各各在心中这样的想:帝释天单独和我一人共同娱乐。


如天女中身普应 善法堂内亦如是


能於一念现神通 悉至其前为说法


帝释天应现九十二那由他身,和九十二那由他天女在一起娱乐,令她们生欢喜心,帝释天在善法堂演说妙法,也像这样,能令一切衆生感觉只为他一人说法,而生喜悦心。帝释天能在一念之中,现出大神通,变化无量身,到所有天人面前,为他说妙法。


帝释具有贪恚痴 能令眷属悉欢喜


况大方便神通力 而不能令一切悦


帝释天尚具足贪欲、瞋恚、愚痴的心,可是他能令所有天女眷属都生欢喜,何况有大方便大神通力量的菩萨,怎能不会令一切衆生都欢悦呢?菩萨有慈悲心肠,一定能令衆生得到快乐。


他化自在六天王 於欲界中得自在


以业惑苦为罥网 系缚一切诸凡夫


他化自在天王,是住在欲界天顶,也就是第六层天。他在欲界中得到自在,可是他的思想不清净,有淫欲的念头。他利用衆生起惑造业受报这种业惑苦的因果,来作为罥网。把一切愚痴的凡夫,统统系缚在生死网中,而不得解脱。


彼有贪欲瞋恚痴 犹於衆生得自在


况具十种自在力 而不能令衆同行


他化自在天王,他不但有淫欲心,而且还有三毒心,可是他却有神通,能把凡夫网在业惑苦的网中。何况具足十种自在力的菩萨,怎能不令一切衆生同他在一起修行呢?一定会的!


三千世界大梵王 一切梵天所住处


悉能现身於彼坐 演畅微妙梵音声


管理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梵王,他能在一切梵天所住的地方,在一念之间,能现身於所有梵天众坐前,演畅一切微妙不可思议的梵音声,为他们转大法轮,教化他们精进修禅定。


彼住世间梵道中 禅定神通尚如意


况出世间无有上 於禅解脱不自在


大梵天王,他在色界中修行清净道,他的禅定功夫和神通妙用,尚且能称心如意,何况修行出世法的菩萨,对禅定解脱,那有不自在的道理?一定会自在的。


摩醯首罗智自在 大海龙王降雨时


悉能分别数其滴 於一念中皆辨了


摩醯首罗就是大自在天的天王,他住在色界的顶天,也就是色究竟天。他的智慧很自在,遂心如意,变化无穷。在大海龙王降雨的时候, 所降的雨滴有多少,他在作意(定中)时,完全能分别清楚,也就是在一念之中,就辨明了知了。


无量亿劫勤修学 得是无上菩提智


云何不於一念中 普知一切衆生心


行菩萨道的菩萨,在无量劫中,就勤修学习佛法,得到无上菩提的智慧。怎能说不能在一念之中,而普徧知道一切衆生的心呢?


衆生业报不思议 为大风力起世间


巨海诸山天宫殿 衆宝光明万物种


衆生因为起惑造业受报的缘故,所以在六道轮廻中转来转去,永不休止。这种业报是不可思议的。以大业风的力量,生出世间一切法。有巨大的海,又有巨大的山,及一切天宫殿,衆宝光明,万物种等,都是由业风所成就。


亦能兴云降大雨 亦能散灭诸云气


亦能成熟一切谷 亦能安乐诸羣生


这种大业风的力量,也能兴起一切大云,而降一切大雨。也能把一切云气散灭,也能成熟一切五谷杂粮,也能教一切衆生得到安乐,发菩提心,勤修佛道,广度衆生。


风不能学波罗蜜 亦不学佛诸功德


犹成不可思议事 何况具足诸愿者


这种业风力,虽然能成就世间的万事万物,但是不能学习波罗蜜的法门,也不能学习佛所行的一切功德。可是它能成就这种不可思议的事物,何况具足一切大愿的菩萨?他们发四大宏誓愿,以及其他一切诸愿,这种菩萨,更能成就不可思议的事。


男子女人种种声 一切鸟兽诸音声


大海川流雷震声 皆能称悦衆生意


男人有男人的声音,女人有女人的声音,老人有老人的声音,儿童有儿童的声音。种种的声音,都可以分别清楚。一切飞禽走兽的声音,各不相同。大海的声音,河川的声音,也是不同。雷震的声音,有的是大声,有的是小声,也不相同。可是每一种音声,都能令衆生出生喜悦快乐的心。


况复知声性如响 逮得无碍妙辩才


普应衆生而说法 而不能令世间喜


行菩萨道的菩萨,况且又知道声性如响,已经得到无碍三昧的妙辩才,普徧应一切衆生的机缘,而演说一切妙法,来教化衆生,他怎不能令世间一切衆生欢喜呢?一定会皆大欢喜的!


海有希奇殊特法 能为一切平等印


衆生宝物及川流 普悉包容无所拒


大海虽然是无情衆生,但是有希奇殊胜的妙法。它能海印发光,作为一切平等印,所有一切万物的境界,俱平等印在海中。就是一切衆生和一切宝物都印在大海中,以及一切大川小流,都流入大海中。而大海都能包容,永不拒绝。


无尽禅定解脱者 为平等印亦如是


福德智慧诸妙行 一切普修无厌足


得到无尽禅定智慧和解脱三昧的菩萨,能平等教化一切衆生,而没有分别心,好像大海不拒细流一样。修菩萨道的菩萨,修一切福德,修一切智慧。所谓「福慧双修。」修福是利於人,修慧是利於己。如果只知利人,而不知利己,就是有福无慧;如果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人,就是有慧无福。怎为利益自己而修慧?就是研究一切经典,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怎为利益他人而修福?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去做。凡是对衆生有利益的事,尽力而为之,而不计较报酬,或另有企图。总而言之,只知弘法利生,而不存名闻利养之心。


菩萨勤修一切般若智慧,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每一门都修圆满,没有讨厌和知足的时候,无论在什麽时候,都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大海龙王游戏时 普於诸处得自在


兴云充徧四天下 其云种种庄严色


大海中的龙王,能在游戏神通的时候,普徧於一切处都得到自在。所兴起的云,能充满於一四天下,也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天下所兴起的云,有种种庄严的妙色,非常的美丽。


第六他化自在天 於彼云色如眞金


化乐天上赤珠色 兜率陀天霜雪色


在欲界第六天,名叫他化自在天,在此天所兴起的云色,好像眞金色一样。在化乐天所兴起的云色,好像赤珠色一样。在兜率天所兴起的云色,好像霜雪色一样。


夜摩天上瑠璃色 三十三天码碯色


四王天上玻瓈色 大海水上金刚色


在欲界第三层夜摩天,所兴起的云色,好像瑠璃色一样。在三十三天上所兴起的云色,好像码碯色一样。在四王天上所兴起云色,好像玻瓈色一样。在大海水上所兴起的云色,好像金刚色一样。


紧那罗中妙香色 诸龙住处莲华色


夜叉住处白鹅色 阿修罗中山石色


在紧那罗所住的地方,所兴起的云色,好像妙香色一样。在诸龙所住的地方,所兴起的云色,好像莲华色一样。在夜叉所住的地方,所兴起的云色,好像白鹅色一样。在阿修罗所住的地方,所兴起的云色,好像山石色一样。


郁单越处金焰色 阎浮提中青宝色


余二天下杂庄严 随衆所乐而应之


在北俱卢洲的地方,所兴起的云色,好像金焰色一样。在南赡部洲的地方,所兴起的云色,好像青宝色一样。在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这两个地方所兴起的云色,是杂庄严色。这都是随顺衆生所喜乐,而应现各种的云色。


又复他化自在天 云中电耀如日光


化乐天上如月光 兜率天上阎浮金


大海的龙王,他神通广大,到处兴起大云,云的颜色各不相同,又能到处现出大光明。在他化自在天的云中,所闪耀的电光,好像太阳光一样。在化乐天的云中,所闪耀的电光,好像月光一样。在兜率天的云中,所闪耀的电光,好像阎浮金光一样。


夜摩天上珂雪色 三十三天金焰色


四王天上衆宝色 大海之中赤珠色


在夜摩天上的云中,所闪耀的电光,好像珂雪色一样。在三十三天上的云中,所闪耀的电光,好像金焰色一样。在四王天上的云中,所闪耀的电光,好像衆宝色一样。在大海之中的云,所闪耀的电光,好像赤珠色一样。


紧那罗界瑠璃色 龙王住处宝藏色


夜叉所住玻瓈色 阿修罗中码碯色


在紧那罗所住的地方,云中的电光,是瑠璃色。在龙王所住的地方,云中的电光,是宝藏色。在夜叉所住的地方,云中的电光,是玻瓈色。在阿修罗所住的地方,云中的电光,是码碯色。


郁单越境火珠色 阎浮提中帝青色


余二天下杂庄严 如云色相电亦然


在北俱卢洲的地方,云中的电光,是火珠色。在南赡部洲的地方,云中的电光,是帝青色。在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这两个地方的云中,闪耀的电光,是杂色庄严。好像云色一样,随顺衆生心所喜乐,而应现各种的电光色。


他化雷震如梵音 化乐天中大鼓音


兜率天上歌唱音 夜摩天上天女音


大海龙王所兴起的云色,闪耀的电光色,乃至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所以在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演说妙法。说人为什麽做人?狗为什麽做狗的因果。人因为在过去生中,尽做人事,所以做人。狗因为在过去生中,尽做狗事,所以做狗。其余种类,都是这种道理。


我们修行人,要明白因果,不可错因果。一定要相信因果报应是千眞万确的事,丝毫不爽。切记!不可随便乱讲是非的话,或者不守规矩,这是错因果,将来一定会堕地狱无疑。


在他化自在天的雷声,好像清净的梵音。在化乐天的雷声,好像大鼓的音声。在兜率天的雷声,好像唱歌的声音。在夜摩天的雷声,好像天女的音声。


於彼三十三天上 如紧那罗种种音


护世四王诸天所 如乾闼婆所出音


在忉利天上的音声,好像紧那罗所奏出种种庄严的法乐。这种音声,能令衆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在四王天上的音声,好像乾闼婆所奏出种种的音乐,能令闻者生喜悦心。


海中两山相击声 紧那罗中箫笛声


诸龙城中频伽声 夜叉住处龙女声


在大海中的音声,好像两山同相撞的声音。在紧那罗中的音声,好像箫笛的声音。在诸龙城中的音声,好像频伽鸟鸣的声音。在夜叉所住处的音声,好像龙女唱歌的声音。


阿修罗中天鼓声 於人道中海潮声


在阿修罗中的音声,好像天鼓的声音。在人道中的音声,好像海潮的声音。一样的雷震声,所闻各有不同。这是衆生的业报,不同的缘故,所以各有各的音声。


他化自在雨妙香 种种杂华为庄严


化乐天雨多罗华 曼陀罗华及泽香


在他化自在天上,常雨妙香及种种杂华,来为庄严。在化乐天上,常雨多罗华、曼陀罗华、泽香华来作庄严。


兜率天上雨摩尼 具足种种寳庄严


髻中寳珠如月光 上妙衣服眞金色


在兜率天上,常雨摩尼,具足种种宝来为庄严,在发髻中有宝珠,放出光明,如同月光,有最上等的妙衣服,是眞金的颜色,灿烂夺目,十分美丽。


夜摩中雨幢旛盖  华鬘涂香妙严具


赤眞珠色上好衣 及以种种衆伎乐


在夜摩天上,常雨寳幢、寳旛、寳盖等,又有种种的华鬘,又有种种的涂香,又有种种微妙庄严的器具,又有种种赤眞珠色的上等好衣,又有种种的伎乐,来庄严夜摩天的境界。


三十三天如意珠 坚黑沈水栴檀香


郁金鸡罗多摩等 妙华香水相杂雨


在忉利天上,常雨如意珠,又有坚固黑色的沉水栴檀香,又有郁金香、鸡罗香、多摩香等,又有妙华和香水,在虚空中,常相杂雨,来庄严忉利天的境界。


护世城中雨美饍 色香味具增长力


亦雨难思衆妙寳 悉是龙王之所作


在四王天的城中,常雨美饍,色香味具足,引诱多食,可以增长体力,这种美饍,既有营养,又有香味。我们虽然吃不到,可是现在听到这段经文,应该觉得很饱。为什麽?因为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缘故。也雨种种不可思议的妙寳,这种境界,都是大海龙王神通变化之所作。


又复於彼大海中 霔雨不断如车轴


复雨无尽大寳藏 亦雨种种庄严寳


又在大海中,常霔雨不断,好像车轴一样,转来转去,终不停止,又雨无尽大寳藏,也雨种种庄严寳,好像下雨一般,从空而落,其数如雨滴之多。


紧那罗界雨璎珞 衆色莲华衣及寳


婆利师迦末利香 种种乐音皆具足


在紧那罗的世界,常雨璎珞,又有种种颜色的莲华衣和妙寳,又有婆利师迦华香及茉莉华香,又有种种音乐的声音,一切都具足,而且又圆满。


诸龙城中雨赤珠 夜叉城内光摩尼


阿修罗中雨兵仗 催伏一切诸怨敌


在诸龙的城中,常雨赤珠。在夜叉的城中,常雨摩尼寳。在阿修罗中,常雨兵仗,能催伏一切的怨恨敌人。


欝单越中雨璎珞 亦雨无量上妙华


弗婆瞿耶二天下 悉雨种种庄严具


在北俱卢洲的空中,常雨妙璎珞,也雨无量上等的妙华。在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常雨种种妙庄严具。


阎浮提雨清净水 微细悦泽常应时


长养衆华及果药 成熟一切诸苗稼


在南赡部洲的空中,常雨清净水,很微细的雨水,及时而降,令人喜悦。这种细雨,能长养一切华、果、药,及五谷草树等,成熟一切所有的苗稼。


在什麽地方就雨什麽寳,这是衆生的业感所成就,才有这种的境界。


我们研究佛法,要相信义理。义理圆满,就是佛说;义理不圆满,就是魔说,这是最好的选择法,不要研究那句经文是佛说的,那句经文是弟子说的。孟子曾经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为什麽要这样说呢?因为在书经上的记戴:「武王伐纣,血流漂杵。」武王伐纣,是智人伐不智人,那有血流漂杵这种事!所以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可以这样说:「尽信经,则不如无经。」每部经典中,最重要的义理,只有一点点。能把重要的义理记在脑海里,就够用了。无论那部经典,都有它的价值,它的重要性,只要知道重要性,那是最要紧的,不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俗语说:「贪多嚼不烂」,食古不化,无有用处。


佛将入湼盘的时候,有弟子问佛:「世尊,你说那些经典,怎麽办呢?」佛说:「我连一个字也没有说过,从什麽地方来的经典?」佛说法四十九年,有三百余会,怎能说没有说一个字呢?那麽,佛是不是在打妄语?不是的!这个意思,就是教人不要执着在经典上,告诉人要扫一切法,要离一切相,不着一切相。


如是无量妙庄严 种种云电及雷雨


龙王自在悉能作 而身不动无分别


像在前边所说无量的妙庄严,都是庄严佛土的表现,有种种的云、电、雨等,这都是大海龙王的自在神通所变化,这些境界,都能做到,而本身不动,又无分别,就能成就这种微妙而庄严的境界。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演说妙法,所谓「水流花间,风吹行树」都在演法音,若是认识,就是妙法。一切衆物,表里精粗,都在说法,若是不明白这种妙法,就是佛说出的法,也不认识。古德说:「青青翠竹,总是眞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就是无情说法。


我常说:「谁讲的法有道理,我就相信谁;谁讲的法没有道理,我就不相信谁。我是信眞理,不信文字的,文字仅是显理的工具。」


彼於世界海中住 尚能现此难思力


况入法海具功德 而不能为大神变


龙王在世界海中住,尚且能现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而有这种的力量,何况行菩萨道的菩萨,能深入经藏,得到如海的智慧,已进入法海中,又具足诸佛的功德,怎不能为大神通变化呢?一定会有这种的神通妙用。


彼诸菩萨解脱门 一切譬喩无能显


我今以此诸譬喩 略说於其自在力


一切菩萨所修的解脱门,用一切所有的比喩,也不能把它显露明白,也不能将它说尽。贤首菩萨说:「我现在用这种种的比喩,不过是略略说明自在神通力而已。」


第一智慧广大慧 眞实智慧无边慧


胜慧及以殊胜慧 如是法门今已说


有第一智慧或广大智慧的菩萨,才能明白这种道理;有眞实智慧或无边智慧的人,才能相信这种道理。有特胜智慧或殊胜智慧的菩萨,才能了解这种道理,像前边所说种种智慧的法门,我现在已经说完了。


此法希有甚奇特 若人闻已能忍可


能信能受能赞说 如是所作甚为难


这种法,是稀有的法,也是奇特的法。假设有人听到这种法,能忍可於心,悟无生法忍。没有丝毫的怀疑心,就能相信这种法、接受这种法、赞叹这种法。若能这样去做,是一件很难为稀有的事。


世间一切诸凡夫 信是法者甚难得


若有勤修清净福 以昔因力乃能信


世间一切愚夫愚妇,若能相信这种微妙法,则甚为难得。假设有人能勤修清净福,皆是往昔所修的因力和功德,所以才能相信这种妙法。


一切世界诸羣生 少有欲求声闻乘


求独觉者转复少 趣大乘者甚难遇


所有一切世界的诸羣生,很少有人想求声闻乘。求独觉的人更为少。趣向大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甚为难遭遇。


趣大乘者犹为易 能信此法倍更难


况复持诵为人说 如法修行眞实解


趣向大乘的人,难遭难遇,就算很容易,可是相信贤首菩萨所说的妙法,是加倍的困难。相信就不容易,况且又能持诵,又能为人解脱,那更不容易了。又依法修行,且眞实去了解,那麽比前边所说的更是不容易了!


有以三千大千界 顶戴一劫身不动


彼之所作未为难 信是法者乃为难


假设有一个人,能把三千大千世界,顶戴头上,经过一个劫的时间,而身体不动,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样做也不算是难,可是能相信这种法的人,乃是最难,因为贤首菩萨所说华严经的道理太微妙了,所以令人不能相信。


有以手擎十佛刹 尽於一劫空中住


彼之所作未为难 能信此法乃为难


假设有一个人,用手来擎住十个佛刹那样多的世界,穷尽一个劫的时间,站在虚空中,而身体不会摇动。这是根本不可能,无人能办得到的事情,可是,这样做尚不算是难。但是相信这种法最难,因为这种是不可思议的妙法,它的境界太玄太妙了,非一般凡夫的智慧力所能达到,所以不会相信。


十刹尘数衆生所 悉施乐具经一劫


彼之福德未为胜 信此法者为最胜


假设有一个人,能在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衆生面前,每人布施所喜乐的资生之具,经过一个劫的时间,这种福德是无量,可是还不算最殊胜的。相信这种妙法的福德才是最殊胜的。换言之,相信这种法比布施的福德,要胜过千百万亿倍。


十刹尘数如来所 悉皆承事尽一劫


若於此品能诵持 其福最胜过於彼


假设有一个人,能在十佛刹微尘数如来面前,在每位佛供养四事:①饮食②衣服③卧具④汤药,来承事於佛、恭敬於佛、亲近於佛。如是者经过一个劫的时间,已经种了很多的福报。但若有人能诵持贤首品的偈颂,所得的福德最为殊胜,超过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福德。


时贤首菩萨说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动。魔宫隐蔽。恶道休息。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顶。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随喜。


在这个时候,贤首菩萨说完前边三百五十九半首偈颂之後。在十方世界的大地,有六反震动。就是震、吼、击,这是属於声。动、涌、起,这是属於形。这六种现象,表示庄严。这时候,魔王的宫殿也隐蔽起来了。三恶道也休息了,停止工作。十方诸佛,一起普现於贤首菩萨面前。每位佛都擧起金色的右臂,伸手摩贤首菩萨的头顶,异口同声来赞叹:「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们大家都来随喜。」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须弥山在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的中间。它以金刚作为基础。在海里有八万四千由旬。在须弥山的外边,是香水海。在香水海的外边,是金山围绕。有七重香水海旋流,有七重金山围绕。在第七重的金山外边,有咸水海。在咸水海的外边,有铁围山。


须弥山有四层,每一层的面积比下一层要少一倍。在最下层的面积,有一万六千由旬。第二层的面积,有八千由旬。第三层的面积,有四千由旬。第四层面积,有二千由旬。又有四种颜色,就是金色、银色、金刚色、琉璃色。


四天王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忉利天在须弥山顶。此山顶都是天人和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因为还没有离垢地,所以叫地居天。


须弥译为妙高。由妙高二字来看,这座山是可有可无的。看见时,不见其顶;不见时,其山仍在。为什麽?因为妙高嘛!这山顶,除非仙人和圣人以神通力才能登达,一般凡夫是到不了的。因为它有妙不可言的境界,所以叫妙高山。


释迦牟尼佛,从普光明殿升到须弥山顶,为天衆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妙法。可是他不动本座,仍然坐在菩提树下入定。在定中放光,加被诸大菩萨,代为宣说。升须弥山顶品,属於第十三。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於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於佛。


说完第二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现出大威神力的缘故。在十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一四天下,合称为一个世界)。在每一个四天下(四大洲)的南阎浮提(南赡部洲)中,十方世界衆生,都见到佛坐在菩提树下成正等正觉。在每位佛的身边,各有无量无边菩萨,承仗佛的大威神力,来演说一切诸法。每位菩萨和一切衆生,都是这样的说:「佛常面对着我来说法。」这好比月光:东南西北的衆生,都说月光是照着他自己。


譬如在大海中所航行的船。向东方航行的船,觉得月光跟他走,来照耀他。向西方航行的船,觉得月亮跟他走,来照耀他。没有航行的船,觉得月亮停在空中,来照耀他。在南阎浮提的衆生,觉得佛是在他面前为他说法。十方世界所有南阎浮提的衆生,都是这样的想法。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不离开一切菩提树下,还是俨然入定的样子。佛的法身,以法界为体相,能徧一切处。所以不动本座,而能上升须弥山顶。向帝释天(释提桓因)所住的宫殿而去。


时天帝释在妙胜殿前,遥见佛来。即以神力,庄严此殿。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寳所成。


在这个时候,帝释天在妙胜殿的前边,远望释迦牟尼佛向胜妙殿而来,乃用神通力量,来庄严修饰妙胜殿。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这座是用一切稀有妙寳所造成的。


十千层级,逈极庄严。十千金网,弥覆其上。十千种帐,十千种盖,周回间列。十千缯绮,以为垂带。十千珠璎,周徧交络。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围绕。十千光明,而为照耀。


「十」是无量数的开始,表示重重无尽的意思。华严经的境界,就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妙不可言的境界。这个师子座有十千重重无尽的层级,是很特别而殊胜的庄严。又有十千重重无尽的金网,来弥漫覆盖在师子座的上边。又有十千种寳帐,又有十千种寳盖,在四周旋廻的陈列。又有十千种丝绸所作的繐带,向下而垂着,为装饰品。又有十千重重无尽的珠寳璎珞,在四周互相交络。又有十千种衣服,敷在寳座的上边而陈列着。又有十千位诸天的天子,和十千位梵王,在佛的前後围绕。又有十千重重无尽衆寳所放的光明,来照耀於师子之座。


尔时,帝释奉为如来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善来如来应正等觉。唯愿哀愍。处此宫殿。


在这个时候,帝释天为释迦牟尼佛敷置师子座完毕之後,便曲躬合掌,表示身恭敬。面带笑容,恭恭敬敬,恳恳切切的向佛,这表示意恭敬。而作是言,这表示口恭敬。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而对佛说:「世尊!来的正是时候,正是应来的时候,正是最好的时候,善逝(佛)就来了,恰在这个时候,如来就来了。我现在乞求应正等觉(佛)哀愍,发大慈悲心,在妙胜殿来为诸天衆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妙法。」


尔时世尊,即受其请。入妙胜殿。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


在这个时候,佛看帝释天非常诚恳请求他住妙胜殿,乃即刻接受帝释天的请求,到妙胜殿升师子之座。在十方所有的世界,在每个南阎浮提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佛,都同时升到须弥山顶,应帝释天之请,入妙胜殿。


尔时,帝释以佛神力,诸宫殿中,所有乐音,自然止息。即自忆念过去佛所,种诸善根。而说颂言。


这个时候,帝释天仰承佛的大威神力,将所有宫殿中,一切音乐的音声,自然停止。这时帝释天囘忆往昔的因缘,曾经在过去於诸佛道场中,所种一切的善根,乃用偈颂来说明宿世的因缘。


迦叶如来具大悲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迦叶译为饮光,因为他能遮蔽一切光。所有的光明,都没有他的光明强烈;这是他的身光。又能隐蔽一切邪光,这是他的悲光。这位佛,具足大悲光明,在一切吉祥事中,最为无上的吉祥。这位迦叶佛,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说华严大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是最吉祥的道场。


拘那牟尼见无碍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拘那牟尼译为金寂;金有光明,寂是无碍。这位佛所见无有障碍。在一切吉祥事中,最为无上的吉祥。这位拘那牟尼佛,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说华严经。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是最吉祥的道场。


迦罗鸠驮如金山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迦罗鸠驮译为应断已断,就是把烦恼已经断了。这位佛的身体,犹如金山一般;金是清净,山是不动。在一切吉祥事中,最为无上的吉祥。这位迦罗鸠驮佛,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说华严经。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为最吉祥的道场。


毗舍浮佛无三垢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毗舍浮译为徧一切自在。这位佛没有三垢。三垢就是现在的业,过去的种子,往昔的习气。也可以说是身口意三业清净,没有一点的染垢。这位毗舍浮佛,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演说华严大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为最吉祥的道场。


尸弃如来离分别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尸弃译为持髻。这位佛犹如髻中明珠,离开一切分别,具足大智慧,照了诸法实相。他到什麽地方,什麽地方就吉祥。这位尸弃如来,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演说华严大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是最吉祥的道场。


毗婆尸佛如满月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毗婆尸有四个意思:净观、胜观、胜见、徧见。好像月圆智满,这是徧见。魄尽惑亡,这是净观。既圆且净,这是胜观胜见。这位佛如十五夜的满月,徧照一切。他到什麽地方,什麽地方就吉祥。这位毗婆尸佛,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演说华严妙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是最吉祥的道场。


弗沙明达第一义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弗沙译为增盛,也就是殊胜的义理。这位佛明白通达第一义的道理。第一义,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若是有一念,就不是第一义。有一天,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什麽是第一义?」维摩居士闭口不言。所谓「不二法门休开口,第一义谛莫妄谈。」一旦说出来就是第二。第一义谛是一句话也没有。在一切吉祥事中,为最无上吉祥。这位弗沙佛,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演说华严妙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是最吉祥的道场。


提舍如来辩无碍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提舍译为度脱。要度脱一切衆生,必须说法演教。这位佛善於说法,所以辩才无碍。在一切吉祥事中,为最无上的吉祥,这位提舍如来,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演说华严妙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为最吉祥的道场。


波头摩佛净无垢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波头摩译为赤莲华,这位佛的身心,好像莲华一般的清净,没有染垢。在一切吉祥事中,为最无上的吉祥,这位波头摩佛,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演说华严妙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是最吉祥的道场。


然灯如来大光明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然灯如来在初发心时,身放光明,如同然灯。以後生生世世,修福修慧。修菩萨行时,勤修六度,广行万行,在每一生中,身放大光明,所以为然灯如来。这位佛,不但有大光明,而且还具足大智慧。他是贤劫第三位佛,他曾经为释迦牟尼佛授记。在一切吉祥事中,为最无上的吉祥,这位然灯如来,在过去曾经来到妙胜殿为诸天衆演说华严妙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妙胜殿是最吉祥的道场。


佛多数以德立名。好像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能仁就是动,寂默就是静。能仁,普徧教化一切衆生,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寂默,就是常乐我净湼盘四德。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来神力故。偈赞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诸释天王,悉亦如是,赞佛功德。


在娑婆世界中,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王,也就是帝释天,他仰承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用偈颂来称扬赞叹这十位佛所有的功德。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忉利天王,都像娑婆世界帝释天一样,用偈颂来赞叹十位佛的功德。


尔时,世尊入妙胜殿,结跏趺坐。此殿忽然广博宽容。如其天衆诸所住处。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进入妙胜殿,在普光明藏衆宝所成的师子座上,结双跏趺坐。这时,妙胜殿忽然广博宽大,能容纳所有诸天衆,来聆听释迦牟尼佛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妙法。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忉利天妙胜殿,也都是这样。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六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这一品,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妙胜殿宣说十住法门,列为第十四品,所以称为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


在说完升须弥山顶品之後,这时候,因为佛显现大神通力的缘故,所以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这是表法,以来表十住法。大菩萨是菩萨中的上首,是为领袖。每位大菩萨,都率领有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一起来到忉利天妙胜殿。他们是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以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亲近释迦牟尼佛。


其名曰。法慧菩萨、一切慧菩萨、胜慧菩萨、功德慧菩萨、精进慧菩萨、善慧菩萨、智慧菩萨、眞实慧菩萨、无上慧菩萨、坚固慧菩萨。


佛在妙胜殿说法时,有十方十位大菩萨来到道场,随喜随喜功德,赞叹佛功德,帮助佛弘扬佛法。这十方十位大菩萨的名号:①东方是法慧菩萨。他明白佛法,开大智慧。②南方是一切慧菩萨。他了解一切佛法,证得一切智慧。③西方是胜慧菩萨。他有殊胜的智慧。④北方是功德慧菩萨。他有种种功德,而得眞实智慧。⑤东北方是精进慧菩萨。他专修精进法门,得到大智慧。⑥东南方是善慧菩萨。他尽做善事,而开智慧。⑦西南方是智慧菩萨。他专修般若法门,而得到大智慧。⑧西北方是眞实慧菩萨。他的智慧是从戒律中得到的,不打妄语,就得到眞实的智慧。⑨下方是无上慧菩萨。他的智慧是无上,无人能比他再高上。⑩上方是坚固慧菩萨。他的智慧,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光明、锐利。


所从来土,所谓因陀罗华世界、波头摩华世界、寳华世界、优鉢罗华世界、金刚华世界、妙香华世界、悦意华世界、阿卢那华世界、那罗陀华世界、虚空华世界。


这十位大菩萨,是从什麽国土而来?①有的从因陀罗(帝释)华世界来的。②有的从波头摩(赤莲)华世界来的。③有的从寳华世界来的。④有的从优鉢罗(青莲)华世界来的。⑤有的从金刚华世界来的。⑥有的从妙香华世界来的。⑦有的从悦意华世界来的。⑧有的从阿卢那(日出)华世界来的。⑨有的从那罗陀(人持)华世界来的。⑩有的从虚空华世界来的。这也就是十方世界。


各於佛所,净修梵行。所谓殊特月佛、无尽月佛、不动月佛、风月佛、水月佛、解脱月佛、无上月佛、星宿月佛、清净月佛、明了月佛。


这十位大菩萨,各在佛的道场,修清净的梵行。他们亲近於十位佛。这十位佛的名号,以月字为代表。为什麽?这表示智德圆融,福慧无碍。智慧和福德都圆满了,所以犹如满月。


所说的十们佛:①殊特月佛,以十难得法,可谓殊特。②无尽月佛,发十大心,不可穷尽。③不动月佛,观於空等,不可倾动。④风月佛,了知业行,生死湼盘,如风不住。⑤水月佛,饶益安乐一切衆生,如水普润。⑥解脱月佛,闻十种法,心定不动。⑦无上月佛,闻十不退,可谓无上。⑧星宿月佛,三业无失,如星明净。⑨清净月佛,善知烦恼、习气,故得清净。⑩明了月佛,观察衆生根欲,完全明了。


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於其座上结跏趺坐。


这十位大菩萨,所率领的眷属诸菩萨,来到妙胜殿佛所住的处所之後,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随着他们所来的方向,各变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在其上边,结跏趺坐,聆听佛说华严大法。


如此世界中,须弥顶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诸菩萨,所有名字,世界佛号,悉等无别。


在这个娑婆世界中,须弥山顶上,菩萨都来集会。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须弥山顶上,都是这样,所有菩萨也来集会了。那十位大菩萨的名号、十个世界的名字、十位佛的名号,都完全相同,没有分别。


尔时,世尊从两足指,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须弥顶上,帝释宫中,佛及大衆,靡不皆现。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两足指放出百千亿种的妙色光明,普徧照耀十方一切世界中的须弥山顶上,帝释天的妙胜殿中。


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佛国土,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佛和大衆,没有不现出来这种境界。换言之,娑婆世界佛说法的情形,在十方一切世界中,都是这样的情形。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神。普观十方,而说颂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东方法慧大菩萨,他仰承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能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根性因缘,用偈颂来说出佛的功德。


佛放净光明 普见世导师


须弥山王顶 妙胜殿中住


释迦牟尼佛从两足指放出清净的光明,所有十方的菩萨和一切的衆生,都见到世间大导师(佛),在须弥山顶上的妙胜殿中住。


一切释天王 请佛入宫殿


悉以十妙颂 称赞诸如来


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的帝释天王,都请释迦牟尼佛进入妙胜殿中。都齐用十种妙颂来赞叹诸佛的功德。一切的一切,都如娑婆世界须弥山顶妙胜殿一样无异。


彼诸大会中 所有菩萨衆


皆从十方至 化座而安坐


在那诸佛大法会中,所有一切菩萨衆,他们都是从十方世界而来,各位菩萨自己化现毗卢遮那藏师子座,而安稳坐在其上,结跏趺坐,聆听华严大法。


彼会诸菩萨 皆同我等名


所从诸世界 名字亦如是


在百佛刹微尘数诸世界中,所有法会中诸菩萨的名字,都和我的名字相同,都叫法慧菩萨。他们所从诸世界的名字,也和娑婆世界南阎浮提是同一个名字。


本国诸世尊 名号悉亦同


各於其佛所 净修无上行


这些菩萨他们本国土诸世尊的名号,也是一样。各在他们本国土的菩提树下,修清净慈悲无上的行门。


佛子汝应观 如来自在力


一切阎浮提 皆言佛在中


法慧菩萨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们!你们大家应该观看,要知道这都是如来自在神通力所成就的,所有一切南阎浮提世界内,皆说佛在其中转大法轮,教化一切衆生。


我等今见佛 住於须弥顶


十方悉亦然 如来自在力


我们大家现在见到佛,住在须弥山顶上。在十方所有世界的衆生,也都看到佛住在须弥山顶上。这种境界,就是如来自在神通力所成就的。


一一世界中 发心求佛道


依於如是愿 修习菩提行


在十方所有一切世界中,每位菩萨,在过去发心求佛道,依所发而成就无上佛道的愿。他们在生生世世里修习菩提行,修行觉道。


佛以种种身 游行徧世间


法界无所碍 无能测量者


佛用种种化身,普徧游行一切的世间。佛的法身是周徧法界,能到一切处,而无障碍。也没有人能知道佛的神通妙用的境界。


慧光恒普照 世暗悉除灭


一切无等伦 云何可测知


佛的智慧光,常常普照法界,把世间一切的贪瞋痴和黑暗,渐渐都消除灭尽。佛的一切都是无等伦,没有人可比拟的。怎样能测量知道佛的境界呢?佛的境界是不容易知道的。


尔时,一切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这个时候,这位南方一切慧大菩萨,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用偈颂来赞叹佛功德。


假使百千劫 常见於如来


不依眞实义 而观救世者


假设在百劫中,常常见到佛,可是不依照眞实义(离相)来观察佛,那麽,就常着住在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以为这就是佛的眞实面目。


是人取诸相 增长痴惑网


系缚生死狱 盲冥不见佛


这个人虽然见到佛眞可是着住在诸相上,没有把相空了。这样,只能增长痴惑网,而被生死绳子所系缚着,永难脱离六道轮廻。囚於生死牢狱中,好像盲冥的人,永远见不到佛的眞面目。


我们应该把执着心破了,不要执着有,也不要执着空。执有执空,就落在二边。执有就取诸相,执空就落在顽空(空无所有)。空有不执着,就是中道。


眞正学佛法的人,要离相,离相即菩提。如果不能离相,而执着相,那麽,只会一天比一天愚痴,而不会开智慧。开智慧便见佛,不开智慧便愚痴,愚痴便见鬼。学佛法的人,应该越学越聪明,不可越学越糊涂。


现在是打禅七的时期,大家要有忍耐心,要链金刚不坏身,譬如铁,要经过千锤百链之後,方能成钢。钢铸成的刀剑,才能锋利。我们也要经过一番锻链,才能成圣贤。圣贤人是没有没有习气毛病,一切都是清净的,打禅七就是去习气、除毛病。跑跑坐坐,就是锻链身心,令其清净。当到了内不知有心,外不知有身,远不知有物的境界时,就能把一切的一切都放下。若能放下,便自然成佛。我们为什麽不开悟?就因为放不下身心。以为臭皮囊是好朋友,一定要保护它、爱惜它,不让它受到委屈。渴一点也不可以,饿一点也不可以,冷一点、热一点都不可以。总之,无微不至地来照顾它,把它当作寳贝。可是,虽然你爱护它、关照它,但到临终的时候,它一点也不帮助你,就那麽挥手而去。届时只有你自己去受应受的果报。


观察於诸法 自性无所有


如其生灭相 但是假名说


天台之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用一首偈颂来说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亦名为假名(假观),亦名中道义(中观)。」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的,也是假的;明白了,就是中道了义。这三观本来是一个,就是中观。可是先要明白它是空观,然後再明白它是假观,再了解它是中道了义,就是中观。


观察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生了灭,灭了生。这种相是空,但是假名,没有实体。所以马胜比丘对舍利弗(在他未出家前)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法无生 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 诸佛常现前


观察一切诸法没有生相,也没有灭相,这是得到无生法忍。也就是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而堪可忍受於心,这时候,口想说也说不出来,心想思也思不出来。有了这种了解的智慧,那麽,诸佛就时常现在你的面前。如果没有证得这种智慧,就是诸佛在你的面前,你出看不见;就是看见也不认识。所谓「对面不识观世音。」何况是佛,更不会认识了!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法的本性,是不生不灭,本来是空寂,不能拿来,也不能看见,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嗅之无味。」若能证得法性寂灭的境界,那麽,一切都空了。这就是眞佛现前,是不可思量的境界。如果思量,就变为第二义。第一义谛就是没有可想、没有可思、没有可量。


若知一切法 体性皆如是


斯人则不为 烦恼所染着


假设能知道一切法的本性和自性,都是不生不灭,这个人便不会被一切烦恼所染汚和执着。如果知道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那就把烦恼变成菩提。这时,没有染汚,只有清净,也就是清净本源,妙眞如性。一切的本体,也没有染着了。


凡夫见诸法 但随於相转


不了法无相 以是不见佛


博地凡夫见有,二乘人见空,菩萨见中道本体。凡夫见一切诸法,就是一切有为法,而着住於一切法相上。二乘人见一切诸法都是空的,但是未见中道。菩萨修中道了义法门,不偏於空,不落於有。凡夫见诸法,就随其相转,不明白法是离一切相的道理,所以不能见到本圆自性天眞佛。


牟尼离三世 诸相悉具足


住於无所住 普徧而不动


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离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诸相完全圆满。佛住在无所住处,也就是无在而无不在。所谓「尽虚空,徧法界」这都是佛的法身。佛能不动一处,而徧一切处。虽在一切处,而不离一处。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说「普徧而不动。」


我观一切法 皆悉得明了


今见於如来 决定无有疑


一切慧菩萨说:「我现在观察一切诸法的因缘,无论是空观、假观、中观,都完全明白了解。现在见到释迦牟尼佛,一切一切的法,都决定明白,没有疑惑了。」


法慧先已说 如来眞实性


我从彼了知 菩提难思议


赞叹如来的功德,法慧菩萨已经先说过了。一切诸佛实相妙理,和无相功能。我从法慧菩萨所说的偈颂,已经明了知道菩提的妙理,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微妙法。


尔时,胜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西方胜慧大菩萨,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而用偈颂来赞叹佛功德。


如来大智慧 希有无等伦


一切诸世间 思惟莫能及


佛的智慧也圆满,福德也圆满,所谓「福慧两足。」佛的大智慧是稀有的、无可比的。所有一切世间的衆生、一切诸天的衆生,纵使用心来思惟,也是不能知道。为什麽?因为衆生的心量小,故达不到这种境界。


凡夫妄观察 取相不如理


佛离一切相 非彼所能见


凡夫用妄想来观察佛的境界,取着於相,就不会契合佛的妙理。佛是无相,离开一切有为的相,不是凡夫所能见到的境界。


迷惑无知者 妄取五蕴相


不了彼眞性 是人不见佛


顚倒的衆生,因为没有智慧,就被无明所遮盖。便以妄为眞,而取五蕴(色、受、想、行、识)相。无知识的人,认为五蕴是眞的,所以迷惑在五蕴相上,不明了佛的眞性,这种人是见不到佛的。


了知一切法 自性无所有


如是解法性 则见卢舍那


若能了解知道一切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的自性,本来是无所有,能这样不执着於法,而明了法性,当下就见到卢舍那,就能明白佛的境界。


前边所讲的五蕴,是向内求,取相就见不到佛。现在把相空了,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就是本地风光。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眞佛的境界,是离一切相及一切法。


因前五蕴故 後蕴相续起


於此性了知 见佛难思议


在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五蕴都是空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余四蕴,也都和色蕴是一样,虚幻而无实际的。


前五蕴生中五蕴,中五蕴生後五蕴,相续不断。虽然相续不断,但是前五蕴不至中五蕴,中五蕴不至後五蕴。犹如波浪一样,互相生起。可是前边的波浪不会到後边去,後边的波浪也不到它的後边去。这前五蕴,中五蕴,後五蕴,相续生而互不相着。好像种子,它会生芽,但是种子不会到芽的地方去。又好像蜡印印泥,可是後边五蕴不会到前边五蕴去,也就是前边的波浪不到後边的波浪去。若能明白五蕴法是空的,就能常见到佛,明白佛不可思议的境界。


譬如暗中寳 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 虽慧莫能了


佛法是不可思议的。譬如暗室里边的七寳,若是没有灯,是看不见的。暗中寳就是佛性,在无明里含藏着,因为无明,所以把佛性眞寳遮住了。灯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明白自性的眞寳。没有智慧,好像衣里藏珠一样,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所以你就不会知道。无明遮盖了光明的佛性,所以就没有智慧。


佛法必须要有善知识来讲说,才能明白。如果没有善知识来讲说,就是你的智慧再高,也不会明白了解的。换句话说,你虽有智慧,可是还要有人来点起你的智慧灯,你才能明白佛法。


有四句:「一、有眼无灯不见。二、无眼有灯不见。三、无眼无灯不见。四、有眼有灯则见。」有眼无灯不能见此寳,单单有灯无眼也看不见此寳。如果业障太重的人,智慧灯是点不起来的。好像二乘人,在华严法会中,若聋若瞽,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钝性的二乘人,好像盲人一样,见不到本有的智慧。没有眼睛没有灯,更是看不见自性法寳了,必须要有眼睛又有灯,才能见到自性法寳。


自己有智慧灯,又有善知识来指导,这是有眼有灯见法寳。我们各人都有自性法寳——佛性。但是自己不知道。好像是丢了,其实还在,不过不会用它而已。


亦如目有翳 不见净妙色


如是不净心 不见诸佛法


譬如眼睛生翳,看物成两个。因为眼中有毛病,所以不能见佛的清净妙色身。心中若起贪瞋痴三毒心、染汚心、障碍心、嫉妒心、自私心、自利心贪瞋痴这都是不净心,就不能明白诸佛的妙法。


又如明净日 瞽者莫能见


无有智慧心 终不见诸佛


譬如光明清净的太阳,可是是是看不见的。本有的智慧,若不现出来,始终是看不到诸佛的清净法身。


若能除眼翳 舍离於色想


不见於诸法 则得见如来


假设能把眼中的翳除去,把心中的翳也除去,也就是把贪瞋痴慢疑一切烦恼都除尽。若能把五蕴中的色法和想阴舍离。把五蕴一切法都空了,而不为五蕴所遮盖,就能见到如来的法身。


一切慧先说 诸佛菩提法


我从於彼闻 得见卢舍那


一切慧菩萨听到法慧菩萨所说的法,他便明白很多佛法的道理。胜慧菩萨又说:他从一切慧菩萨那里学得很多佛法。这是菩萨互相谦让的美德。


一切慧菩萨已经先说空、假、中三观的道理。他说三世诸佛演说菩提法,我听到这种妙法之後,才得见卢舍那佛的清净圆满身。


菩萨没有贡高我慢心,绝对不说我比其他菩萨有智慧,我所说出的偈颂,比其他菩萨高明。他们都是彬彬有礼,互相尊敬。我们学佛法,要眞眞实实领受菩萨的心、诸佛的心,他们所行所作,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依法修行,学菩萨的谦让、慈悲,这才是学佛人的本色。


尔时,功德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北方功德慧大菩萨,仰承佛的大威神力的加持。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而用偈颂来赞叹诸佛功德。


诸法无眞实 妄取眞实相


是故诸凡夫 轮回生死狱


诸法就是百法。百法是色法十一个,心法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不相应法二十四个,无为法六个,合为百法。一切诸法,都是空寂,没有眞实的体。不要在没有眞实法上来找眞实。这就好像在龟身上来找毛,在兎头上来找角,不永远也找不到的。用妄心来取眞实相,想在头上安头,脚上安脚,这是多余的。凡夫就是做这种顚倒事,在不眞实法上找眞实。因为这样的执着,所以在六道轮廻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永不休息。好像一粒微尘,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没有一个眞实处所。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是故生障碍 不了於自心


凡是言词所说的法,小智慧的二乘人,虽然破了我执,但是还没有破法执。只证得人空,而未证得法空。所以还执着在言辞上的一切法,用小智小慧来分别一切诸法。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生出种种障碍。不明白说出的法,是不离自心。所谓「佛说一切法,应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一切法不离自心。若是在心外求法,这就是外道。所谓「心佛及衆生,是三无差别。」明白自心,就没有分别的法执。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彼由顚倒慧 增长一切恶


二乘人不明白万法唯心的道理,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是不明了自心,又怎能知道正道?小智小慧的二乘人,生出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有障碍,就有顚倒,顚倒就是「是非」认识不清楚,因为是非不清楚,所以用顚倒慧。这也可以说是世智辩聪,没有道理而讲出道理来,即所谓的「强词夺理」。这就是不讲道理,我见甚深,我相打不破。有了分别心,就增长一切恶业。


不见诸法空 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净法眼故


人空是没有我执,法空是没有法执。我法二执是不容易破的。一般凡夫,都有我执,我怎麽样,我是第一,我比谁都好。天天为这个我,辛辛苦苦,也不觉得辛苦。其实人的身体,各有其名,可是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因为看不空,所以才说有个我。我相有了,人相也有了,衆生相也有了,寿者相也有了。因为四相不能空,所以就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不了,常常打妄想、起分别。一切物质没有得到前,时常设法想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当没有这个妄想,便生出那个妄想。这好像用绳子把自己綑住,得不到解脱,所以说我执不容易破。若破了我执,就没有我见我相。但是又有个法执,对一切法生出种种执着,种种分别,所以说「不见诸法空」。不能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道理。若是执着有为法,那就不能超出三界,常在六道轮廻中受生死之苦。


这样的人,不能见一切法空。为什麽?因为没有得到清净法眼的缘故。如果得到法眼清净,就见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得到清净法眼,就能明了诸法空相的道理。


我昔受衆苦 由我不见佛


故当净法眼 观其所应见


功德慧菩萨说:「我在往昔的时候,不知修行,所以受种种的苦。为什麽要受苦?因为我没有见到佛,为什麽没有见到佛?因为有个我。我见我相执着太深,所以对面不见佛、不见菩萨。因为不见佛菩萨,所以就要修行,才能得到清净法眼,而能看见所应该看见的佛。」我们为什麽不见佛?就因为妄想太多的缘故。


若得见於佛 其心无所取


此人则能见 如佛所知法


假设有人见到佛,而不着住,就是如如不动,也就是不取於相。在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就是取着於相。如果能见而未见,闻而未闻,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见到佛而心不动,就是不取於相。若本有的智慧现前。要想和佛在一起,就要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要想和鬼在一起,就是如如常动,了了不明。这两条路,要自己去选择。


有定力的人,见到好的境界,如如不动。就是见到不好的境界,也是如如不动,如果如如不动,就能了了常明。若能了了常明,就能升如来座、入如来室、穿如来衣,和佛同体,住在一起。


若见佛眞法 则名大智者


斯人有净眼 能观察世间


假设见到佛的眞法,便是个大智慧的人。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这个人得到清净法眼,能观察全世界一切的因缘。


一切人,都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但因为不修行,所以不现前,若修行圆满了就是佛。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清净徧满一切处。凡夫的法身,因为被无明所遮盖,所以现不出来。化身有千百亿之多,可是凡夫不会用它,只有个报身。报身就是衆生现在的身体,是受果报的身。佛的报身是圆满的。我们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佛的三身。


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所作已办,不受後有,也就是说所应该做的事情,都会成就。妙观察智是得到五眼,才能有微妙观察的智慧。平等性智是一切衆生皆平等,诸佛也是平等。这种智慧,在诸佛上也不增加一点,在衆生上也不减少一点,都是平等。可是凡夫被无明所遮住,没有证得平等性的智慧。大圆镜智是清净光明的智慧,如同大圆镜,一尘不染。物来则映,物去则净,不留痕迹。


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眼如千日一般的光明,徧照无量世界。法眼观察一切法。例如在读华严经,能照了一切经卷,一部八十卷华严经,在一分钟便读完。慧眼具足一切智慧,明了一切事理。天眼能见天人的行动。肉眼(不是凡夫的肉眼,是另一个肉眼)能见人鬼神,能见有形有色的相。佛眼在额的中央,法眼和慧眼在额的两边。天眼和肉眼在太阳穴处。鬼也具足这五眼,但是不光明。


六通这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修行人修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有天眼通,能清楚的看见天人的一擧一动。又有天耳通,不但见到天人的行动,而且天人说话,也听得清清楚楚。有了他心通,就知道对方心里要说的话和要做的事。宿命通,能观察衆生在往昔所行所作的因果。有神足通,可以在空中行走,来去自如,不受一切的限制。有漏尽通,就能扫除一切烦恼,没有一切妄想,即成佛果。


无见即是见 能见一切法


於法若有见 此则无所见


无见就是没有凡夫那种分别识的见。这就是圣人本有智慧的见。有分别的识,是一切有为法;无分别的智,是一切无为法。圣人的智慧,能明白世出世间一切法,也就是了达诸法实相,而没有法的执着,才能见到一切法。在法上若有凡夫分别那种知见,就永远不会明白一切法的本体。无论什麽时候,也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如果把法执破了,才能明白一切法;即是本地风光,本有家乡,本有面目,就是返本还原,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法体。


一切诸法性 无生亦无灭


奇哉大导师 自觉能觉他


一切诸法的性,既没有生,也没有灭,是寂然不动。很奇特的大导师(佛)!他自己所觉悟一切法的道理,又令其他人也觉悟一切法的道理。这是三觉圆满,万德俱备的佛。


胜慧先已说 如来所悟法


我等从彼闻 能知佛眞性


功德慧菩萨说:「我听胜慧菩萨所说的偈颂之後,得到法益,明白佛所觉悟的一切法,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没有一切执着。我们从胜慧菩萨听到妙法,所以明了佛的眞如自性。世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


尔时,精进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东北方精进慧大菩萨,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用偈颂来赞叹佛功德。


若住於分别 则坏清净眼


愚痴邪见增 永不见诸佛


假设住在分别上,纵使面对佛菩萨和善知识也不会认识。为什麽?因为把清净眼破坏了,所以一天比一天愚痴,邪见增加。要知道愚痴就是畜生,邪见就是饿鬼。这样,当面不认识佛法僧三宝,永远见不到十方诸佛。六祖大师说:「相信我,就是在十万八千里之外,也好像在我身边。不相信我,虽在我身边,如同在十万八千里之外。」这是用来解释本偈最好的注脚。


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转识成智,才能得到清净法眼。这种清净眼,并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从内心证得的。若是没有人我、是非、善恶的分别心。这时候,对一切法都没有执着,智慧便现前,照见了世出世间法。


我们学佛法,如果有分别心,那麽,佛菩萨和善知识就算在你的面前,你也不认识。若能没有分别心,佛菩萨和善知识现前,就能了了分明历历得见。


若能了邪法 如实不顚倒


知妄本自眞 见佛则清净


假设能了解邪法,就是明白正法。也就是明白眞如实相的理体,不会做出顚倒的事。顚倒就是不应该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顚倒就是应做而做,不应做而不做。要知道妄是从眞如实相那里生出来。要知道妄的根本是眞的,把妄除尽,眞就现出来,只要把分别的识心除去,本有智慧就现前。这样,就具足清净眼,才能见到佛。


人们为什麽不了解正法?因为无明在作祟,起贪心,有欲心,故邪正不分。如果把无明破了,没有贪心、没有欲心,就明白什麽是正法?什麽是邪法?一切问题都可迎刄而解。


我们本来和佛是一样的,自性光明能照耀三千大千世界,因为动一念无明,就来到娑婆世界。或到其他世界去托生做人。所以修行可以成佛,不修行便要做鬼。


我们只要返本还原,囘复到本有的智慧上,就没有分别心,就能明白一切。所谓「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修福修慧就是佛;造罪造孽就是鬼。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鬼看一切衆生都是鬼,这是一切唯心造。在本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一切性,都是从心里造出来。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於诸见 如是乃见佛


若是有见,就是妄想。有分别就有尘垢。若是没有凡夫的妄想分别见,就能远离一切分别心、一切见解心。这样就能见到佛。可是想要见佛,也是妄想。要没有这个妄想,无见无不见,也没有想见,也没有不想见。到了这种境界上,就能常见佛。


凡夫的见,是有想有念有分别;圣人的见,是无想无念无分别。所谓「禅到无心便是道。」「无心无念福无边,私欲杂念是罪愆。」这是说没有分别心就是福,有分别心就是罪。


世间言语法 衆生妄分别


知世皆无生 乃是见世间


世间的衆生,有种种的言语。以人类的言语来说,就有很多种。一国有一国的语言,一族有一族的语言,一方有一方的语言,五花八门,种类不同。衆生用妄想来分别言语法。其实世间一切的言语法,一切分别相,都没有一个实体。因为没有实体,所以一切没有生,也没有灭。要能这样领悟这种道理,才是眞正明白世间法。


若见见世间 见则世间相


如实等无异 此名眞见者


假设能眞明白一切世间法,这种明白,就是世间相常住。可是它无生无灭,和实相理体是一样的。若能见到这种理上,就是了达本源。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兎角」,也就是说这个道理。这才能眞正了解世间法和出世法的道理。


若见等无异 於物不分别


是见离诸惑 无漏得自在


假设明白实相的道理,在一切一切物不生分别心,就了达一切物的本体,也就是实相无相而无不相这种根本道理,若无分别,则了达诸法实相。世间法即是出世法,烦恼即菩提。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这种见就是没有分别。离开一切诸惑,就得到根本的智慧。如果没有分别心,就是无漏。漏就是有一切习气毛病。无漏境界,就是不用识来分别,而得到自在,所以说无漏得自在。自在就是解脱,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逍遥自在。我们学佛法,就是学身自在心自在的法门。如果身心自在,便有成就。


诸佛所开示 一切分别法


是悉不可得 彼性清净故


诸佛所开示一切法,是对衆生的机而说一切法,所谓「佛说一切法,应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为要针对衆生的机,一切要有分别,所以才说一切分别法,说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湼盘种种的分别法。有大乘法、小乘法、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万行种种的法,这是应病予药。给衆生一种药吃,等到病好了,就不需要再吃药了。好像过河,需要船才能渡到彼岸;但到达彼岸後,就应将船舍弃。如果背船走路,便成为累赘。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到了开悟,得到眞正根本智慧,一切法都要放下,不要有法执,所以才说是悉不可得。为什麽说不可得呢?因为法的理体是不生不灭,本来是清净的。既然清净,又有个什麽可得呢?在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就是把一切法看空,明白一切法空相。佛说的法,本性都是清净无相。但纯粹是为度一切衆生而说法。衆生度尽,法也尽其所用了。


法性本清净 如空无有相


一切无能说 智者如是观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眞正的法是说不出来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口欲言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是不可说,不可说的,一经说出来的都是方便法。


法的本性是清净的,好像虚空一样,没有一个形相。既然没有形相,又有什麽可说的?用比量来说,用现量来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为方便教化衆生,不能说也要说,不可说也要说。好像虚空,虽然没有虚空相,但是在虚空中,小而微尘,大而山河,都在虚空里包括着,也不出虚空之外。这就是眞空现妙有,妙有现眞空的道理。所谓「眞空不空,不碍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眞空。」妙有就是眞空,眞空就是妙有,所以才说如空无有相。


法的本体是清净的,没有什麽可说的。所说的法,都是方便法。但是在衆生没有开悟之前,不能不给衆生说个方便法。等到开悟之後,就一切法都不要了,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所谓「迷时千卷少,悟後一字多。」衆生在迷惑的时候,看了一千卷经,念了一千卷经,拜了一千卷经,这还算少的。等到开悟以後,连一字也没有了,看无字眞经,念无字眞经,拜无字眞经。这是有智慧的人,能这样来观察。


远离於法想 不乐一切法


此亦无所修 能见大牟尼


若能远离一切法想,就没有思想,没有分别。不想就是眞如,就是法体。不好乐一切法,就是破了法执。好像我们现在研究一切法,讲说一切法。因为没有明白,所以还要讲说。等到明白时,根本不需要讲说。讲什麽经,说什麽法,这都是多余的。


可是现在我们尚且不明白一切法,就想不要一切法,这是不对的。譬如想过海,这不过是说说而已。如果说我已经过海了,其实还没有过去。必须过海之後,才可说我已经过海了。在没有证果以前,没有证得自性眞如理体之前,就说我不要一切法,这是自欺欺人。好像掩耳盗铃一样,是欺骗自己而已。


在没有证果之前,必须学习一切法。如果眞的离开一切诸想,到了「一念不生全体现」的境界,那麽,一切法都在自性里边。也不要修,也不要学,所以才说此亦无所修,所谓「过河不需舟。」证得四果阿罗汉时,修而无修,无修而修,那是无学位。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时,还要学习,还要修行。到无所修的时候,才能见到本师释迦牟尼佛。


如德慧所说 此名见佛者


所有一切行 体性皆寂灭


精进慧菩萨说:「好像功德慧菩萨所说的道理,要能明白一切佛法,就是见佛的人。所有一切行,本有物体性,都是寂灭的。要能了悟到这种境界上,就明白法的自性。」


尔时,善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东南方善慧大菩萨,仰承佛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用偈颂来赞叹佛功德。


希有大勇健 无量诸如来


离垢心解脱 自度能度彼


我们修行,要勇猛精进,勤修佛道,勇猛精进就是用假的躯壳来修眞正的佛法。我们这个分段生死的身体,每个人有一分,每个人有一段。因为有一分有一段的缘故,所以就有执着。执着这是我的,执着那是我所有的。为了这个臭皮囊,整天顚顚倒倒,自私自利,贪名贪利。因为这样,假的身体把眞的慧命遮住,就不能勇猛精进。贪图睡眠、饮食、男女、名利等等,种种执着都生出来。执着生出来之後,就懈怠而不精进,好逸恶劳,终致一无所成。


在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有这样的记载:药王菩萨为求佛道,把自己的身体,用香油和棉花纒绕,常作灯点,来供养於佛。为求法把身体布施於佛,这才是眞精进、眞供养。这样的虔诚,才能速成佛道。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救衆生,曾舍无量性命,所以说在三千大千世界上,没有一粒微尘那样小的地方,不是十方诸佛舍生命处。所以才说希有大勇健。在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就是刚强健康的意思。能常常自强不息,就是勇健。无量诸如来,都是希有大勇健。在过去诸佛,都是自强不息,勤修精进,不惜性命,来求佛道。


离开一切尘垢,也就是离开二障。什麽是二障?就是有两种执着、障碍而不能成佛道。一为烦恼障,二为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我执,所知障就是法执。没有我执,就把烦恼障破了;没有法执,就把所知障破了。说是容易,行却困难。能离开烦恼障和所知障,心得到解脱。能把二障破了,就是自度,也要度他。凡是行菩萨道的人,应该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凡是受菩萨戒的人,要赶紧修行,向这三大目标进行,成为地上菩萨。


我见世间灯 如实不顚倒


如於无量劫 积智者所见


佛是世间灯,为三界作明灯,照破三界的黑暗,令三界衆生都得到光明。我(善慧菩萨)见到佛眞如实相的理体,不会顚倒。佛如如不动的境界,时时自在,在无量劫中,常是寂然不动。这是广修智慧方便的人,所能明白这种道理。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归尽


其性如虚空 故说无有尽


所谓「自性如虚空,眞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凡夫也好,圣人也好,都是具足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自性。因为这样,我们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佛性是什麽样子?就和虚空一样。在眞空中有妙有,在妙有中有眞空。眞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眞空。所以在佛性中,有眞有妄。要明白本来自性和虚空一样,一样明白了,样样就都可明白,所谓「得一万事毕」。如果得到一,什麽事情都没有了,大事已毕。所以说一通一切通。把一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


因为佛性如虚空,虚空是无穷尽。所以说「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因为这样,人人都有作佛的资格,但是要修行、要用功修行,才能成佛。


修行人,不容易遇到佛菩萨、证果阿罗汉、一切善知识。有时候,也许会遇到,可是不认识。等过去了,认识也晚了。这就是当面错过,交臂失之。


我在中国东北吉林省蛟河县北发山的时候,听到山上一个老修行讲这样一个故事:在从前有个游山的人,他走到山里,遇到两位白胡老人,慈眉善目,童颜鹤发,令人肃然起敬。二人在洞中聚精会神地在下棋。这个人在洞外观看多时,心想进洞看个究竟,是谁胜谁败?刚要擧步时,只听洞中老人说:「你是凡夫,不可以进洞里来!」说完用手一指,石洞的门,自动合起来。这个人,才知道这两位老人,一定是神仙。这个人很诚心的跪在洞外,终致死在洞门之外。後来被人发现其屍首,乃埋在洞旁。这个故事,说明求道是不容易。这个人跪死在那里,洞门始终也没有开。


智者说无尽 此亦无所说


自性无尽故 得有难思尽


虚空没有个尽,也没有一个不尽。没有一个了,也没有一个不了。才说智者说无尽,有智慧的人,才说虚空是无尽。无尽就是说妙有。虚空里边有妙有,眞空里边有妙有。在有尽没有尽这种境界上,说不出什麽,说它是有又不是有,说它是空又不是空。说它有是看不见的,因为它是妙有。说它是空又不空,因为有个妙有。妙有又看不见,又是个眞空。在无尽无不尽的境界上,亦无所说。在这个时候,是不立文字,说不出来的。因为自性在虚空,就是妙有。为什麽在眞空里边有妙有?就是有佛性。佛性是无尽的。因为这个原因,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无尽。说它是常,也不是常。说它是断,也不是断。不是常不是断,不落二边的偏见,也说是中道了义。


所说无尽中 无衆生可得


知衆生性尔 则见大名称


无尽就是所说的虚空,无尽无不尽。不能说一个有尽,一个无尽。若说有尽,虚空怎会有尽?若说无尽,虚空怎会有个无尽?所以中道理体,是不断不常。按照这个道理来讲,没有尽?若说无尽,虚空怎会有个无尽?所以中道理体,是不断不常。按照这个道理来讲,没有一个衆生可得。怎说无衆生可得?因为是虚空嘛!要知道衆生的性,本来也是空的,没有一个衆生可得。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到本来佛性的理体上。这就能常见到佛,而时刻不离佛。


无见说为见 无生说衆生


若见若衆生 了知无体性


在眞如实相不可说不可说的境界上,无见也没有不见。按一般凡夫的知见,说是有这个见,其实也没有衆生可得,都是像虚空。这种理论,或者说见,或者说衆生。若是眞正明了一切的一切,都是犹如虚空,那麽,就没有可说的了。


能见及所见 见者悉除遣


不坏於眞法 此人了知佛


能见的性,所见的物,这种的见解都没有了。如果没有能见和所见,就是如如不动法的本体。所以把能见和所见这种见,都去除舍离,便现出如如理体。把能见所见都空了,有为法和无为法也都空了,有漏和无漏也都空了。把一切执着没有了——这才是眞正法界的理体。


我们为什麽不能达到法的本体?证到实相无相的道理?就因为有能见和所见这种执着,於是不能契合眞实理体,也不能见到佛。若能契合本来眞法性,这个人就明了佛的境界,就知道佛法的道理。


若人了知佛 及佛所说法


则能照世间 如佛卢舍那


假设有人明白佛这种境界,和佛所说的方便法门,也就是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个人,他的智慧光明,才能把世间一切黑暗照破除。好像释迦牟尼佛的圆满报身千丈卢舍那佛一样,光耀徧照。


正觉善开示 一法清净道


精进慧大士 演说无量法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佛善於用权巧方便法来演说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衆生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佛到最後才演说一乘佛道。本来一法也不立,就是清净本源,妙眞如性。精进慧菩萨他已经演说出无量的方便法门。


若有若无有 彼想皆除灭


如是能见佛 安住於实际


或者是有尽,或者是无尽;或者是有漏,或者是无漏;或者是有为法,或者是无为法,一切的想念都灭除了。返本还原,现出清净本原,妙眞如性,若能一念妄想也不生,这时一念不生全体现,就能见到佛,能常常安住在常寂光净土中,眞实的境界。这时证得实相理体,明白没有少法生,没有少法灭,即是一生灭法。


尔时,智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西南方智慧大菩萨,仰承佛大威神力所加被,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用偈颂来表达所要说的法。


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有三种:①文字般若②照破般若③实相般若。由文字来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契悟实相般若,这位大菩萨所说的偈颂,就是这种道理。


我闻最胜教 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 悉见一切佛


智慧菩萨说:「我闻到最胜胜的佛教(教以文字为教体),即生出智慧的光明(起了观照般若,就契合实相般若)。这种实相般若,它是照天照地,普照十方法界一切万物,和十方三世一切佛合而为一,所以能见到一切佛的法身。」


此中无少物 但有假名字


若计有我人 则为入险道


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是空的。因为衆生的执着,才有这种有为法。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是说这个道理。


什麽也没有,只有个假名而已。假设一定要说有人、我、衆生、寿者四相,那麽,一天就比一天迷惑了。就在六道轮廻中转来转去,这是很危险的歧路!


在没有眞实的地方,执为眞实、计为眞实,这就是衆生的顚倒相。因为顚倒,所以入险道,不容易出离三界,不能了生脱死。


诸取着凡夫 计身为实有


如来非所取 彼终不得见


凡是没有证果的人,都叫凡夫。为什麽不证果?因为有所执着、有所贪求。为什麽有执着?因为有个身体。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成。等到四大分张的时候,这身体就化为无有。可是凡夫不明白这个道理,为这个身体,生出种种的执着,以为这个身体是我的。其实这个身体不是我的。若是我的,为什麽它又会死?人人都不愿意死,但是身体终有一天要死,自己做不得主。到老的时候,四大要退休,各归其位。眼睛也花了,想叫它不花也办不到;耳朵也聋了,牙齿也掉了,皮肤好像鸡皮,头发好像白鹤毛。找徧整个身体,究竟那个是「我」?是找不出来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只可以说这是我的身体,不可以说身体是我。为什麽?因为身体中有眞如自性,那才是主人翁。


譬如住在房子里,不能说房子是我,只能说这房子是我所住的。这个身体是我所住的。那眞如自性,才是我的。这个眞如自性住在身体里边,等死的时候,它就搬家,搬到新的身体中住。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不要执着身体是实有的,其实都是虚妄的。


佛是没有执着,但凡夫有所执着,所以不能见到佛。若无所执着,才能见到佛。取着的凡夫,始终见不到如来的眞面目。


此人无慧眼 不能得见佛


於无量劫中 流转生死海


取着的凡夫,没有智慧眼,不能见到佛的眞身。这种人,在无量大劫中,於生死海里,流转不息。在六道轮廻中,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畜生,忽然而饿鬼,永不脱离生死轮廻之苦。为什麽?因为有执着取相,所以迷於生死。


我们修道人,要注意!注意什麽?注意这个「○」字,能返本还原,到「○」字,就能得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是什麽?什麽也没有。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把这个「○」字破开,就变成一字,此乃数目的开始。有了一字,再加上零字,愿意加多或加少都可以的,这个数目能演变无穷无尽。


这个「○」字,无是无非、无你无我、无人相、无我相、无衆生相、无寿者相,什麽也没有了,虽然没有,可是一切都在「○」中包括着。如果把它放开,成为一字,这个一字很重要,天为什麽清?因为有这个一字。地为什麽宁?因为有这个一字。人为什麽能做圣人?因为得到这个一字。一字是什麽?就是返本还原。○字是什麽?就是法界本体,佛性的本原。


在道德经上说:「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宁,人得一则圣。」这个一字是万物之母,所谓「得一万事毕」。没有得到一的时候,东找这个,西找那个,顚顚倒倒。等到找到一了,什麽事情都完了。换言之,得到一之後,什麽执着都没有了,把一切都放下了。这就是返本还原,了生脱死,不再流转流转生死海。


有诤说生死 无诤即湼盘


生死及湼盘 二俱不可得


有烦恼就有诤,无烦恼就无诤。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云何得三昧?」诤是胜负心,争强论胜,总想我比人强。有了这种好胜心,就是贪。有贪就有烦恼;有了烦恼,就有胜负。所以我们修道人,不和人争强论胜,好事给人,坏事与己,不能存有胜负的心。有人说:「那麽,修道不要修了,修就有个贪心。」修道是向佛道上走,到本来应住的地方去。我们想成佛,那不是贪,就是想囘老家。因为我们跑离家太久了,所以要囘家。


因为有所诤,就生出四相心。有了四相心,就有鬪争。有了鬪争,就有生死。如果得到无诤三昧,就没有烦恼,没有鬪争,就是清净湼盘,也就是如如的理。


怎会有生死,就因为有湼盘。怎会有湼盘?也就因为有生死。没有生死,不能说有湼盘。没有湼盘,不能说有生死。到眞如自性的理体上,这个生死和湼盘都没有了。因为有生死,才有湼盘;有湼盘,才有生死。悟彻这个道理,就到达本有自性的大光明藏里。


若逐假名字 取着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 不知圣妙道


假设追逐这个假名字,尽在假上用功夫,而不在眞上用功夫,是始终也得不到圣妙道的。舍不得放下生死和湼盘,执着假名字,若不在眞上用功夫,怎会得到眞呢?尽在假上用功夫,始终都是假的。这个人,不明白眞如实相的道理,也不知道眞空妙有的道理,更不晓得○字的道理。这个○字,就是圣妙道。


这个○字是妙不可言的。你们各位要仔细研究一番。这个○字,就是眞空妙有,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统统在○字中包括着。如果尽在假上用功夫,眞的道理始终不会明白。


佛菩萨圣人所得到的妙道,凡夫是不会了解的。研究经典,在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这个妙圣道,就是返本还原,囘到本有的境界上,并无所得。在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就是这个道理。


凡夫是不是把圣妙道丢了?没有丢!一般凡夫,都具足圣妙道。不过,不知怎样去使用?怎样去修行?好像电脑,读过电脑课程的人,才知道怎样使用。没有学过电脑的人,当然不会使用。就是有电脑,也成死物。


妙圣道就是电脑,会用才有功能。修道人,要明白本有的智慧——大圆镜智——这就是全能的电脑。如果修得有成就,大圆镜智现前,那就有不可思议的境界。


不但生死和湼盘是假名字,世界上一切都是假名字,譬如小孩子一生出来,没有名字,就叫小孩子。等他父母给他起个名字,他就着住在这个名字上,有人称赞他,就高兴不得了;有人批评他,就放不下,甚至发起脾气来。有了名字,抱住不放手,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名字叫白中一,後来在母亲墓前守孝三年,一般人称为白孝子。出家的名字,叫安慈,以後又叫度轮,现在又叫宣化,这都是假的,各位!不要执着假名字,有人骂你,有人打你,无所谓,甚至有人杀你,也不动心,要有定力,不被境界所转,这才是修道的眞功夫。


若生如是想 此佛此最胜


顚倒非实义 不能见正觉


假设要是这样的想,某某佛是最殊胜的,这就是顚倒执着。还未能了解十方三世诸佛,是共同一个法身,是平等的,没有那一位佛是最劣,都是一样,没有分别。如果分胜分劣,那是顚倒,不是实相的道理。佛佛道同,不过所发的愿不同,和衆生的缘也就不一样,譬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来接引衆生。其他的佛,没有发此四十八愿来接引衆生,但不能说阿弥陀佛是最胜,其他的佛是最劣。佛是平等,法是平等,十方贤圣僧,也是平等,不能在虚妄上用功夫,否则,始终不会得到正知正见的智慧。


我们不要在假的上用功夫,要在眞如实相上用功夫;不要在死物上用功夫,要在活物上用功夫,如果能在活物上用功夫,就证得正等正觉的果位,就见到无上正等正觉如来。


能知此实体 寂灭眞如相


则见正觉尊 超出语言道


能知道眞实的理体,也就是实相无相,无所不相的理体,又是眞空妙有。这种眞实理体,虽然寂然不动,可是感而遂通,若能悟得眞如实相的道理,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烦恼,又到什麽地方去求菩提呢?若能明白这种境界,就能见到十方佛。可是这种妙处,不是语言可说出来的,是要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总之,离一切相及一切法,明了这种道,便常得覩十方诸佛。


言语说诸法 不能显实相


平等乃能见 如法佛亦然


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都在演说妙法。各类众生演说各类的法:天演天法,人演人法,畜生演畜生法,饿鬼演饿鬼法,阿修罗演阿修罗法,地狱演地狱法。十法界都在说法,每个法界,用他们所明白的言语来演说诸法。


声闻演声闻法,缘觉演缘觉法,菩萨演菩萨法,佛演佛法。法有八万四千种,是对治衆生的习气毛病。衆生有了这种毛病,佛就用这种方便法来对治。等衆生习气毛病没有了,这一切法也应该放下。合乎法尚且要放下,不合乎法的,更应该放下。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言语只是说权巧方便法,来教化衆生。实相的理体,眞如自性,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用言语文字是显不出来实相的道理。那麽要怎样呢?要学诸佛平等,证得本来平等性的智慧,才能明白实相的道理。若能平等,才能返本还原。若不平等,就不能明白眞如实相的道理。


正觉过去世 未来及现在


永断分别根 是故说名佛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二乘是正觉。这里所说的正觉,是指佛而言。佛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永远断绝分别根,也就是识。佛已经转八识成四智,把分别的识心已完全断除,只存有智慧。智慧能照见一切诸法实相。佛是大觉者,福慧双足而圆满,所以称为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十个名号。


尔时,眞实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西北方眞实慧大菩萨,仰承佛大威神力所加被,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用偈颂来表达所要说的法。


宁受地狱苦 得闻诸佛名


不受无量乐 而不闻佛名


我宁愿受地狱种种的痛苦,而能常闻到诸佛的名号。但不愿享受无量的快乐,而闻不到诸佛的名号。换言之,宁可受苦,愿闻佛名。不愿受乐,不闻佛名。


我们生在八难中的佛前佛後难,虽然生在佛後难,但是还能闻法,听到佛名。有的人一生不闻佛名。好像北俱卢洲的人,寿命很长,能活一千岁,生活很快乐,但是不见佛、不闻法、不覩僧,永远闻不到佛名,也是八难之一。


所以於往昔 无数劫受苦


流转生死中 不闻佛名故


因为不闻佛名,所以往昔在无量劫中流转,受尽诸苦,在生死海中顚沛流离,如果能闻到佛名,依法修行,就能出离三界,再不受诸苦了。


於法不顚倒 如实而现证


离诸和合相 是名无上觉


若能不用欲心去做事,就於法不顚倒,若能一念不生,就能证得眞如实相,若能离开一切假和合的相,这就叫无上觉道。


在地藏经上说:「南阎浮提衆生,擧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那麽,有人做善事,也有业,也有罪吗?不错,有业有罪,可是做善事要是无心,才是眞善,要是有心,便是罪恶。古人说:「有心为善,虽善不偿,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故意去做善事,而希望得到好果报,这就是罪业,为什麽?因为得到好果报,又会造恶业,譬如穷人,一文不名,不会赌钱,更不会吸鸦片烟。有钱的人,可以赌钱,可以吸毒,为什麽?因为有钱哪!


有人在想,我去赌钱,将所赢来的钱,造一所大庙,这种思想,就是恶,你所造的庙是不清净的,恐怕没有人去修行。或者有人在想,我造庙是求福报,将来得到好果报,这也是罪业,那麽怎样才有功德?要行所无事,没有企图,造庙建塔,是尽我的责任,不应该希求有什麽果报,不要动念头,动念就是顚倒,不动念去做,没有分别心去做,没有妄想去做,这就是不顚倒法。若是有心有念去做事,希望得到好的果报,那是贪心。譬如有人拜佛,想求取儿女。有人拜佛,想求发财,或求万事如意,一切吉祥。如果佛是那样,岂不是成为贪汚受贿的佛?


我们拜佛叩头,是恭敬佛。因为佛是万德圆融,应该恭恭敬敬的顶礼,不计果报,不求果报,这才是不顚倒。如生一念,就是顚倒,未能远离顚倒梦想。


我们修行,不要想开悟,越想反而越不开悟。为什麽?因为想开悟,就是妄想。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耕种的时候,就去耕种,不管收获怎样?尽心耕耘、灌溉、施肥。有一分的耕耘,便有一分的收获。不要动念,动念就有妄想。所谓「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自己问问自己,一天有多长的时间一念不生?我们心猿意马,无有暂歇,不是东看,就是西望,这就是打妄想,也就是顚倒。什麽是顚倒?就是应做而不做,不应做而做。若能不打妄想,就是於法不顚倒。


现在非和合 去来亦复然


一切法无相 是则佛眞体


衆缘假和合而成的相,叫和合相。譬如一粒微尘,集多而成山丘。佛的实际理体,不是和合而成的。不但现在不是,就是过去和未来也不是。为什麽?因为一切诸法没有一个体相。没有体相,才是佛的本来面目,实际理体。


若能如是观 诸法甚深义


则见一切佛 法身眞实相


一切虚妄和合相,不要执着它。假设能这样的观察,就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一念不生,万物皆备於我,这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的眞实义,也就是眞如实相,就是一念不生。也没有善念,也没有恶念。六祖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在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还有个什麽?就是每个人的本来面目。这种境界,说是容易,做时很难,若能在五分钟内,不生一念,其功德已胜过恒沙七宝塔,所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就是这个道理。为什麽?因为把法身慧命栽培、灌溉、施肥、耕耘,所以功德最大,就是诸法甚深义的境界。


假设能这样,那麽,就能看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什麽?因为明白了佛的法身眞如实相的道理;这样,佛会常和你在一起。


我们为什麽不能返本还原?就因为有所执着,有所顚倒。在地藏经说:「一切衆生,擧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一般人看三恶道的衆生,所行所做,都是顚倒,都不合法。可是天上的人,看人间的人,无论是善事或恶事,也都是顚倒,而不合法。我们自己觉得所行所做,都是善事。我们修行、吃斋、念佛、诵经、拜忏,以为是用功修行,可是在天人看来,都是顚倒梦想。为什麽?因为有所企图。吃斋想得好果报,念佛想得好果报,诵经想得好果报,拜忏想得好果报。希望将来当官、发财、健康、长寿。其实,这都是顚倒!有念就有苦,无求才是福。有所念就有所求,无所念就无所求。所谓「无心无念福无边,私欲杂念是罪愆。」凡是有所求有所念,都是顚倒。求做善事,也是顚倒。为什麽?因为做善事,得好果报。等到得好果报的时候,又迷惑了。所谓「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穷人教他布施,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钱。有钱人教他修行,是很困难的,因为要享受五欲之乐。不能修行,而造种种罪业,将来就堕落而受苦。在贫穷的时候,想布施做善事,可是到了富贵的时候,反而做些不合法的事,就堕落受苦。这岂不是顚倒相?


我们修行人,不求来生好果报,不求生天的果报,为什麽?因为天福享尽时,也要受苦。要学无念、无求、无贪,这才是眞富贵,所谓「无贪眞富贵,知足小神仙。」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便可出离三界,了生脱死,这才是眞自在。


於实见眞实 非实见不实


如是究竟解 是故名为佛


佛是究竟觉,离开一切顚倒、执着、分别、妄想,所以在眞如实相体上,证得眞如实相的境界。一切顚倒执着,分别妄想,都是虚妄,没有眞实的体性。什麽是究竟解?就是於实见眞实。能在眞如实相的理体,证得这种境界,便明白这个道理。这种如如的理,以如如的智来契合。因为这个,所以名为佛。


佛法不可觉 了此名觉法


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佛说一切法,是破衆生的执着。衆生的执着没有了,佛法也没有用处了。我们要能没有一切执着,那麽,一念不生,就是返本还原,囘到本有的家乡。如果还有一分执着,便要以一分法来对治、来控制它。


佛法都是如如,没有一个知或不知,都到本有的境界上。我们达不到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境界上,所以要修要学。到究竟时,一法不立,万法皆空。能说出来的都不是,能觉察到的也不是,所以说佛法不可觉。不可用思想去觉察它、发现它。若能明白眞如实相的理,没有一个觉,也没有一个不觉。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佛法。


诸佛修道,都是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无修无证。把贪瞋痴疑慢心都清净了,到一法不立,万法皆空的如如理体上,什麽也没有了,所以说一法不可得。


知以一故衆 知以衆故一


诸法无所依 但从和合起


要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一集聚而成多,又要知道多是由很多的一而成就的。在前边所讲的○字,那是超出数外,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所有的人,都在五行中,每人的相貌,都具足五行。脸瘦身高,属於木形。头尖下巴宽,属於火形。面方色黄,属於土形。面白属於金形。面黑而肥,属於水形。有人是木火土,有人是木火金。有的人本身金木相克,自己和自己鬪争。水形和火形在一起,常发生鬪争。但零字就超出这些数目之外。


一般人认为命运有一定的安排,所谓「命有八尺,难求一丈。」不错!但这是指平常人而言。若是修道人,就不在此数中。修道人,不要问易经,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何况其他的数呢?更应该超出去,所以不要信之。讲五行不过明白其理而已,其实认眞去修行,什麽道理自然而然就会明白。这个零字是最要紧的法门!各位要对零字用功夫,仔细研究一番,将来一定会有办法,因为它不在数中。数目一开始,就有个一,可是零字,连一也没有了。


知道一多了,就是衆多。知道衆多是由一成就。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为什麽有无量?因为有一,为什麽有一?因为有无量。若是一生出来,就有很多麻烦事,从一生出二三四,乃至八九十,无穷无尽的数目跟着来了,若是一没有人,多当然也空了。所以说「一为空处衆为空,衆为空处一为空。」一粒微尘没有了,一切微尘也没有了;衆多微尘空了,一粒微尘也没有了。


诸法没有一个自性,所以无所依赖,但是从互相假和合,而成就一切方便法。


无能作所作 唯从业想生


云何知如是 异此无有故


天地间一切万事万物,有些人说在冥冥中有个主宰操纵!这是能作。一切万事万物,这是所作。有个主宰,祂能作一切万事万物,一切万事万物是祂所作出来的;一般宗教,都是这样说法。可是往眞实来讲,没有那个人能主宰一切万事万物,所以才说无能作所作,没有一个能作者,也没有所作的事。那是怎样呢?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起惑、造业、受报。业是从什麽地方生出来?是从妄想所造出来。在最初是不觉,不觉就是无明,因为无明,就生出迷惑。要是没有无明,就没有迷惑。有了迷惑,就生出妄想。有了妄想,这造出种种的业。


所造的业,是种善因,就有善的果报。是种恶因,就有恶的果报。是种不善不恶因,就有不善不恶的果报。所以衆生所遭遇,无非是自己所造的,没有人来支配所造的;乃至在轮廻中转来转去,不能出离,随业而受果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离开生死。怎能知道是这样呢?要是离开这种道理,就没有其他道理可讲的。


有的宗教,主张世间一切是受神的支配,既然是受神的支配,那麽,造善造恶与自己就没有关系。但到时候受果报,还是要自己去受,神帮不了忙,这是不合理的道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是从自己的业想生出来。好像有人,主使一个人去杀人。杀人者虽然犯罪,可是主使人也有罪。如果神来支配我们,一切一切都由神来做主,那麽,我们所造的业,神应该分一半罪业,才合情理。如果不是这样,神教我们所做的事情,罪业是我们的,有功德是祂的,这就不平等、不合理了!


自己所造的罪业,与他人无关。所做是善事,就得善的果报;所做是恶事,就得恶的果报,这是很合理的因果。所以我们一擧一动,并不受任何人来支配。如果眞是受神支配的话,就不应该教我们做种种恶,只应该做种种善,这样才对。因为神不愿意人做恶事,希望人做善事。如果神没有这个能力,那麽,我们做恶,还是自己受报。做功德是祂的,做恶是自己承当的,这太不合逻辑学了!


一切法无住 定处不可得


诸佛住於此 究竟不动摇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法,乃是对治衆生的贪瞋痴。所以说一切法的本体是无所住。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空。因之,没有一定的处所。法无实体,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是空。既然是空,还有什麽地方可以住呢?诸佛就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理体。佛的法身是无相,无在无不在;佛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究竟不动摇。


尔时,无上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下方无上慧大菩萨,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被。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用偈颂来说他想要说的法。


无上摩诃萨 远离衆生想


无有能过者 故号为无上


这位无上慧大菩萨,他的智慧、修行、愿力、神通等,都是无上。他所说的法,也是无上。他不但是位大菩萨,而且还是菩萨中的上首。领导一切菩萨,来到佛所,到妙胜殿聆听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


这位无上慧大菩萨,他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已达到极点,没有人能超过他的一切,所以称为无上摩诃萨。


菩萨是半梵语,具足是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也就是觉有情,又叫有情觉,意思是一样,没有分别。


什麽叫「觉有情」?菩萨本来也是衆生,因为修六度万行,所以成菩萨,乃是有情中的一位觉悟者。不但菩萨是衆生,就是十方诸佛,也是由衆生觉悟而成佛的。


凡是有知觉、有气血都是衆生,是衆缘和合而生。佛菩萨在过去,和你我他都是一样,不过佛菩萨勤修六度万行,所以成佛成菩萨;我们懒惰,不肯修行,所以还是衆生。


我们现在虽然修行,但是不精进,好像发愿修行,等明天再修行,明天又等明天,一日复一日,等到老了,也不修行,也没有成就。有人说,我年纪还轻,等我长大再修。可是长大之後,就被世间网所缚,不肯修行。到年纪老时,更没有时间来修行。等到死时,更不可能去修行,就因有这种思想,从无量劫以来,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不修六度万行,怎能了生脱死?因此在轮廻中生生死死,流转不已。如果我们不懒惰,像诸佛,菩萨,阿罗汉那样勇猛精进,早就会成佛成菩萨成罗汉,而成为有情中的觉悟者。


菩萨又译为大道心,因为道心特别大,不怕一切苦,不怕一切难,精进修佛法,尽力行菩萨道。又称为大士,大人之士,是位大丈夫。所谓「南海大士」,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又叫开士,开明之士,没有自私、我见、我相。不嫉妬其他的人,也不障碍其他的人。


菩萨远离一切衆生所有的妄想。衆生所想的,都是为自己作打算,怎样才能利益自己。菩萨所有的妄想,都是想我要利益一切衆生,我要教化一切衆生,我要救度一切衆生——这是菩萨舍己为人的思想。


菩萨的思想和衆生的思想,恰好相反。衆生想自利,菩萨想利他。有人说:「我现在行菩萨道,我也是菩萨」,不错,你是菩萨,可是,是初发心的菩萨,而不是老菩萨。老菩萨是无量劫以来,修行六度万行。你才是刚刚往菩萨路上开步走,是个初发心菩萨而已。所谓「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一鱼虽然产卵很多,可是成鱼很少。奈摩罗树开花很多,可是结果很少。初发心的菩萨,不知有多少?所谓「发心容易满愿难。」眞正能行菩萨道,成就菩萨果者很少。这三种事,在因地很多,在果地很少。我们既然是初发心的菩萨,应该发永远的菩萨心,不要发五分钟的菩萨心,过了五分钟的热度,就退失菩萨心,这一点是很要紧的,希望大家注意,要有始有终,贯彻到底。


诸佛所得处 无作无分别


粗者无所有 微细亦复然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可以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得到的湼盘,而无所得。为什麽?因为本觉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造作,或加功夫来得到这个湼盘,也就是本有的觉悟,所以说无作无分别。因为不造作,不可以用识来分别。没有这个识了,就得到本有的智慧。不但六粗相完全没有了,就是三细相也没有了。这是佛内证德,自己所内证这种德性。这样的偈颂有六首,後边有二首偈颂是赞外化德,是教化一切衆生的德性。内证德、外化德是佛所特有的一种德行。


什麽是三细相?就是①业相②能见相③境界相。又说是业相、现相、转相。这种细相, 是很微细,不容易觉察、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知道的相。


①业相:怎样造的业?就是依不觉。无明生出三细相,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又说「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粗。」我们为什麽来做人?因为造了做人的业,所以来做人。猫造了猫的业,狗造了狗的业,所以来做猫狗,这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因为一念无明而来做人,因为无明而心动,这就是业。有业就有苦,所造的业,要受果报。造善业受善报,造恶业受恶报。


业相就是因为一念无明而起。简言之,无明就是爱的生死根本。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就是指男女相见,生出喜悦心而相爱。有了情情爱爱,就有了行为。我们生死根本,就从这里来的。


②能见相:有了业相,就生出能见之相。既有动作,就能见;如不动作,就不能见。


③境界相:有了见相,就生出境界之相。有见就有境界,无见就无境界。


无明心动,动就有苦。因为果不离因,造什麽因就受什麽果。有动就有见相生出,没有动就没有见相,所谓「念起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动就有个见相,就有个境界相,即是所见到现出来的境界。


什麽是六粗相?就是①智相②相续相③执取相④计名字相⑤起业相⑥业系苦相。境界为助缘,又生出这六种粗相来。由根本无明生出三细相,由枝末无明生出六粗相。


①智相:有了境界,就知道这个境界,便生出一个爱的心或不爱的心。这两种心,生生不息,妄生分别。


②相续相:依智慧的分别,生出两种心,爱和不爱,又生出苦和乐两种思想。或爱或不爱,或苦或乐,这种思想,相续不断。


③执取相:因为相续不断的缘故,就生出执取相,执着苦乐的境界。不知这是虚妄不实,反而深生执取之念。


④计名字相:执取境界,就计量这个是什麽名字?那是个什麽名字?就执着虚妄不实的名字,而生出分别的烦恼。


⑤起业相:执着虚妄不实的境界,又生出苦业、乐业、善业、恶业种种的相。依名字而取着,造出种种染净诸业。


⑥业系苦相:这种相生出之後,被业系纒,而不自在,无法摆脱。好像教人修行,他说环境不许可,家中无人照料,总之,有种种理由,这就是纒缚不脱的业系苦相。


诸佛所行境 於中无有数


正觉远离数 此是佛眞法


诸佛教化衆生这种境界,超出一切数目之外,因为佛已经远离一切数。衆生还在数里边,有数就有言语可说,有思想可想。佛已超出言语道思想路。要能了解这种境界,这就是佛眞正的方便法门。


学佛法的人,要没有我相、我见。如果有我相就有所执着,有我见还是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就不能明白空理。若想明白空理,就要破一切执着。不为我自己做打算,而为衆生的利益着想。不要忧虑,一切放下,所谓「放下身心佛自成。」我们为什麽不自在,就因为身心放不下。我们对衣食住不要有贪欲心。衣服能遮寒就可以,不要穿漂亮的衣服。吃饭能饱肚就可以,不要吃太有营养的东西。房子能遮风避雨就可以,不要住豪华大厦。不要为身体发愁,愁白了头发。到时候,它不説明你,要退休,且逃之夭夭。既然是这样无情无义,何必为这个假的东西,煞费思量,千焦万虑呢?


如来光普照 灭除衆暗冥


是光非有照 亦复非无照


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衆生心。把衆生的心照亮了,把贪瞋痴消灭除尽,把黑暗照成光明,息灭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我们学佛法,就是灭除衆暗冥,不要执着佛光,我怎没有看见?研究佛法,开了智慧,这岂不是佛光吗?若越研究越糊涂,不懂眞正佛法的道理,这是没有灭除习气毛病,不能说佛光不普照。自己不开智慧,贪瞋痴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改,这就是亦复非所照。也不是有照,也不是无照,照而不照,无照而照。这是说自己的智慧光明现出来,就是佛光普照。自己的智慧光明不现出来,就是佛光不普照。


佛光譬如电力公司,我们所住的房子,将电线、电灯、开关等等,都已装妥,已经接通电力了。但如果不去按开关,这电灯始终不会明亮,这屋内永远是黑暗的。为什麽?因为电不通,所以不起作用,要按开关,立刻灯光明亮,照破黑暗。我们衆生的心,就是开关,把心的开关打开,佛光就亮了。若心的开关不开,就是有佛光,也照不到。这个譬喩虽浅,但有相同之理。各位!快把心的开关打开,接受佛的智慧光来引证,这样就得到佛光普照。


每个衆生,都有他自己的习气毛病,有的欢喜吃酸味,有的欢喜吃甜味,有的欢喜吃苦味,有的欢喜吃辣味,有的欢喜咸味,这五味各有所好。佛说法也是这样的情形,是因人施教。有人欢喜小乘法,佛就说三藏教。有人欢喜大乘法,佛就说般若、法华、湼盘。佛教分出多种教,每种教都不同。按天台宗来讲,分为四教,就是藏、通、别、圆。按贤首宗来讲,分为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因为 人所欢喜的教理不同,所以分出这种种的教。佛说完这部经,又说那部经。把那部经说完,又说那部经。每部经都是对治衆生的习气毛病。那类衆生需要那部经,那部经就是眞经。这类衆生需要这部经,这部经就是眞经。换言之,对治衆生的机,能除去衆生的毛病,就是眞的。不能除去衆生的习气,都是假的。


佛将要入湼盘的时候,有人问佛:「世尊!您说了这样多的经典,怎样流通?」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那有什麽经典?」这岂不是佛在打妄语吗?佛说了三藏十二部那麽多的经典,怎说一字也没有说?不是的。这就是说,有用是眞的,无用是假的。衆生若都不用,这经典当然一个字也没有了。


佛曾经预言:「一切佛法在殒灭的时候,是楞严经最先灭。」现在已发生这种现象。全世界上有很多人说楞严经是伪造的。究竟是眞是假?也没有什麽凭据,不过,他们只是望空捕影,乱加批评而已,不但一般学者是这样评论,连出家人也公开说楞严经是假的。这是随着学者境界所转。不但说楞严经是假,慢慢的所有的经典都是假的,没有一部经是眞的,一点一点就消灭了。末法!末法!就是这样的末法。大家都说楞严经是假的,楞严经当然也是假的,如是者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这样的宣传,佛教徒本身都摇动起来,就没有人来学楞严经,来诵楞严咒。那麽,就没有智慧,来认识那个法是眞,那个法是假。


其实,不论那部经,对自己有利益,就是眞经。没有利益,就是假经。虽然是佛说的,不对机又有什麽用?总而言之,契合就是眞的,不契合就是假的。


於法无所着 无念亦无染


无住无处所 不坏於法性


一切法为度一切衆生,若无一切衆生,一切法也空了。法是对衆生而有。佛经就是衆生经,也就是心里的经。所以一切一切都要反问自心。所谓心眞法就眞,心眞,假经也是眞。为什麽?因为没有那样多的分别。如果心有分别,眞的经也变成假的经,眞的法也变成假的法。这和诵咒一样,没有分别心来念,没有妄想心来念,虽然咒音有点错误,可是照样有感应。为什麽?心诚专一则灵。如果有分别妄想来念,咒就是灵也不灵了。所谓「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是邪。」可以这样说:「正人念假经,假经也是眞。假人念眞经,眞经也是假。」不是经有眞假,而是人有分别。计较这个是眞,那个是假,这是不懂佛法。若是懂得佛法,绝对不会在这个地方来用功夫。所以说於法无执着,也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净念,也没有染念,染净俱不立,常遇白牛车。如果染净都空了,就能常常遇到眞实的法。这个法是尽虚空徧法界,无住而无所不住。但是都在自性中包括着。这个就是不坏於法性。法性是尽虚空徧法界,不是这个小地方是我的,那个大地方不是我的。或者,那个大地方是我的,这个小地方不是我的。没有一个是我,没有一个不是我,都没有超出法界之外,都在法性中包括着。


此中无有二 亦复无有一


大智善见者 如理巧安住


这是不二法门,就是在性上不二。也就是一,甚至连一也不立,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一也没有,二也没有。也就是没有一没有二这种的念,连念也没有了。若是还有个二的念,那还是罣碍、还是虚妄、还是有念。把没有念的念也没有了,这才是「眞空无人我,大道无形相」的境界。


有大智慧的人,善见一切理,就是眞空妙有的道理。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住而不住,所以叫安住。


无中无有二 无二亦复无


三界一切空 是则诸佛见


在无中要没有二的念。要有二的念,那就是没有空。没有二的念,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和法界理体相合,所以才说三界一切空。空就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了,这时候,便和法界合而为一。法界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法界;这是诸佛共同一种的见解、一种的境界。


凡夫无觉解 佛令住正法


诸法无所住 悟此见自身


凡夫的知见,总有一种执着和罣碍,没有眞正的智慧,所以对一切一切都不明白。因为凡夫不觉不解,所以佛教化一切衆生,合住于正法,不要有邪知邪见。衆生要住正法,法住在什麽地方?因为诸法本空,所以诸法无所住,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把一切执着破了,能眞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非身而说身 非起而现起


无身亦无见 是佛无上身


在金刚经上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要是身,就不是大身,大身就是法身,法身说是身;实际上,没有一个形体,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所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没有一个眞实的身体,而只是说一个身体。佛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无在无不在,无知无不知,无照无不照,无现无不现的,所以说非起而现起。不是像凡夫分别有起有不起,有动有不动,佛是静不碍动,动不碍静,动静一如,这是非起而现起的道理。


既然没有身,又怎会有个见呢?无身无见,就是佛的无上身无上见;无上法身,是没有形相的。要知道没有形相,犹如虚空一样,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在意念中不但没有染汚法,就是清净法也不生,所以一切一切都是本来具足,本来圆满,这就是佛的无上身。


如是实慧说 诸佛妙法性


若闻此法者 当得清净眼


像前边所说种种的道理,是从眞实慧菩萨那里听来的,他是这样的说,我(无上慧菩萨)也是这样的说,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妙法性,若有人听到这种妙法性,应当得到大智慧,得到清净法眼。


尔时,坚固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上方坚固慧大菩萨,仰承佛大威神力所加被,普徧观察十方衆生的因缘和根性,用偈颂来说出所想要说的法。


伟哉大光明 勇健无上士


为利羣迷故 而兴於世间


非常伟大的佛陀!他的智慧大光明,已达到最高顶峰,佛是勇猛强健,对六度万行,非常勇健,佛有十个名号,无上士是其中之一,佛是最尊最上的大士,没有人在他的上边,佛为什麽来到娑婆世界?是为利益一切羣迷的衆生,佛令衆生,反迷归觉,舍邪为正,返本还原,见到本来眞面目。佛为了教化一切衆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才出兴於世间。


世间有三种:①器世间②有情世间③正觉世间。什麽是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什麽是有情世间?就是一切衆生所住的地方。什麽是正觉世间?就是一切圣人所住的地方。在有情世间,有的成佛,有的成菩萨,有的成阿罗汉,他们住的世间,叫正觉世间。


现在所说的世间,包括这三种世间。佛来到这世间教化一切衆生,令其明心见性,究竟成佛,这是佛的心愿,也是佛的慈悲心。


佛以大悲心 普观诸衆生


见在三有中 轮廻受衆苦


佛用大悲心,普徧观察十方所有的衆生,见一切衆生在三有中受生死,在轮廻中受一切苦,实在很可怜,所以来这世界,教化衆生出离苦海,得到湼盘的安乐。


佛教化衆生,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什麽是无缘大慈?就是遇到无缘的人,要用慈心来对待他、来感化他,这样才结善缘,如果对无缘的人,不去结缘、不注意他、不接近他,始终是无缘人。什麽是同体大悲?就是要看自己不对,不要看他人不对。佛看衆生不对,当作自己的不对。我常说这几句话:「眞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你们大概都会背得出来,可是还不会用,所以还是常常议论他人不对。如果能够这样想:他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他人的罪业,就是我的罪业。不要有彼此分别,看成一体,这就是大悲心。


我们为什麽有生死?就因为有欲心。欲念是生死的根本。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了生脱死,怎样修呢?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断欲去爱。如果彻底修有成就,生死就会了,没有欲念,就把地狱门关上。所以修道人,主要是修没有欲念,有欲念就有漏,有漏就有生死。无欲念就无漏,无漏就无生死。


佛看衆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今生给姓张做儿子,来生给姓李做孙子。再来生给姓赵做爸爸,或给姓王做爷爷。这样头出头没,没有休息。有时,前生是父子,今生是兄弟,或者前生是爷爷,今生做孙子。这种顚倒,是差别的因缘。有时做善事,生到诸天,有时做恶事,堕落地狱。在轮廻中,转来转去。


在欲界的衆生,欲念特别重,所以不证果。在色界还有形色可见。在无色界虽无形色可见,但有一个分别的识。因为有识,还没有超出三界,因为分别的根还没有断尽。衆生没有出三界,就要受诸苦。苦有三苦:①生苦②老苦③病苦④死苦⑤爱别离苦⑥怨憎会苦⑦求不得苦⑧五阴炽盛苦。尚有无量的苦,是尽未来际也说不完的。


衆生要受无量的苦。有一人而受多苦,经过很多种的苦难;又有多人受一苦,例如战争,多人无饭吃、无衣穿、无屋住,大家共受一种的灾难。种种的苦,一言难尽。


外道不是执断就是执常,都是极端的主张,不是中道的理论。执断者,强调人死如灯灭,什麽也没有了,没有因果、没有轮廻,做善做恶皆无报应。这是执断的邪见。执常者,强调人死来生还是做人,不会做畜生;畜生永远做畜生,不会做人。这是执常的邪见。他们不明白因果循环的报应,所以在轮廻中流转,而受诸苦,永不得解脱。


唯除正等觉 具德尊导师


一切诸天人 无能救护者


佛以大悲心,拔除衆生之苦。佛看衆生在三有中,轮廻辗转,受一切苦。唯独佛才能救衆生离苦得乐。一切诸天的人,无能解救衆生苦。佛是具足福慧双圆的大导师,也是三界的救护者。我们愿意改恶向善、改邪归正、悔过自新。我们愿意廻光返照,反迷归觉,都能得到佛的救护,出离苦海,达到彼岸。


若佛菩萨等 不出於世间


无有一衆生 而能得安乐


假设诸佛、菩萨、及一切圣衆,不出现於三世间,那麽,就没有一个衆生能得安乐,为什麽?因为不知道修行的方法,也没有人来指导如何修行,来成就佛道。


如来等正觉 及诸贤圣衆


出现於世间 能与衆生乐


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出现於世。一切贤圣僧衆,也出现於世,他们能给衆生一切眞正的快乐。什麽是眞正的快乐?就是没有苦只有乐。


若见如来者 为得大善利


闻佛名生信 则是世间塔


为什麽想要见到佛?因为想得到大善利,也就是想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如果闻到每一位佛的名号,都生出信仰心,这个人就是世间的灯塔,能照明黑暗,引导迷途的衆生,安全抵达安乐之境。


我等见世尊 为得大利益


闻如是妙法 悉当成佛道


我们大家想要见到世尊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大利益。聆听世尊所说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将来都应当成佛。在法华经上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於佛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擧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我们进塔庙时,或者单合掌,或者低低头,再能念南无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南无法、诸佛所说一切尊法;南无僧、十方一切贤圣僧。不但具足念三宝的名字,就是单念一声南无佛,将来就会成佛。


诸菩萨过去 以佛威神力


得清净慧眼 了诸佛境界


所有来到菩提道场的菩萨,他们在过去仰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而得到清净的智慧眼,照了诸法实相,所以明了一切诸佛的境界。诸佛境界如虚空,可是还有妙有。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有无二,这就是诸佛的境界。


今见卢舍那 重增清净信


佛智无边际 演说不可尽


我们现在见到圆满报身千丈卢舍那佛,更能增加清净的信心。有人见佛像庄严而信佛,这种信不清净。有人学佛法,不是想弘扬佛法,而想作大法师,辩才无碍,得到胜利,这也是不清净。清净信,就是恳诚亲切的信,没有染汚法掺杂在内,纯粹是清清净净的信仰。


佛的智慧是无边际,无论怎样演说,也不可以说完的,佛的智慧是超出一切,不可以言宣的。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


胜慧等菩萨 及我坚固慧


无数亿劫中 说亦不能尽


坚固菩萨说:「西方胜慧菩萨和其他八方菩萨,以及我坚固慧,就是在无数亿大劫中,虽欲把佛的智慧和境界,完全都说出来,可是无法可以说尽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菩萨的地位,有四十二阶梯。就是十住(十信在内)、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觉、妙觉。因为菩萨有四十二分无明惑,所以要从十住开始,修行圆满一个法门,便减少一分无明,而增加一分法身,便向上增进一位。乃至等觉位时,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如果断尽,就是妙觉菩萨,也就是佛。


这一品是讲菩萨的十住。十是代表数目的无量。十能生百,百能生千,千能生万。华严经无论讲什麽法,都说十种,表示法是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境界。住是安住。所谓「慧住於理,得位不退,而为之住。」慧是能住,理是所住,得入正位,位不摇动。什麽是十住呢?就是①初发心住②治地住③修行住④生贵住⑤具足方便住⑥正心住⑦不退住⑧童眞住⑨法王子住⑩灌顶住。这十住是菩萨开始修行的法门。十住的义理,在下边经文有详细的解释。这一品在华严经排列为第十五品,所以叫十住品第十五。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当第十四品讲完之後,在这个时候,有一位法慧菩萨,仰承十方诸佛大威神力所加持,在定中观察一切衆生的因缘,应以什麽法能得度,就演说什麽法来教化衆生。


无论是佛或是菩萨,在说法之前,一定先要入三昧。这位法慧菩萨,他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菩萨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又叫有情觉,有情中的觉悟者。方便是权巧方便。权是善权,巧是巧妙。三昧是正定正受。菩萨在观察衆生所欢喜的法门来说法,令衆生得到法喜充满。这种方便法有无量无边。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在讲经以前,要静坐两小时,把心清净,没有杂念。等到讲经时,眞正的智慧,便会现前,从自性流出来。犹如泉水,滔滔不绝;令听经的人,觉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如果在讲经之前,不能静坐。那麽,所讲的道理,便会枯燥无味,令闻者不起感应。所以要先入定,清净其心,扫除杂念,才能辩才无碍。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其前。告法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法慧菩萨入定,以定的力量。在十方中每一方都有千佛刹微尘数那样多世界之外,又有千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虽然有那样多的佛,但是同一名号,都叫法慧佛,他们普徧现於法慧菩萨的面前,而言「善哉!善哉!你是最好的善男子!你为教化衆生,而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然後出定,说法教化衆生。这是最好的一件功德事。」


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说法。


千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法慧佛,同时对法慧菩萨说:「你是位很好的男子!我们十方各有千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各率领千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一起来到这里。用我们智慧光明的大威神力,共同来加持你,令你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你出定时,来说无量方便法门。不但我们诸佛来加持你,又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也来加持你。因为毗卢遮那佛在往昔时,曾经发大愿力,以大威神力来加持说法者。这也是你在往昔所修种种善根的力量,才能入这种无量方便三昧,令你在华严法会上为衆生演说华严妙法。」


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衆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觉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住。


法慧菩萨入定、住定、出定,都是蒙十方诸佛所加持,才有这种境界。法慧菩萨为什麽要说法呢?因为①令信解菩萨闻法开解,增长佛智慧的缘故。②令信解菩萨深入法界的缘故。我们衆生虽然是法界中的一份子,但是没有和法界合为一体,不了解法界性,不明白法界理,所以不能深入法界。③令信解菩萨善於了知衆生界的缘故。九法界的衆生,各有各的因缘果报,各有所不同。④令信解菩萨所入没有障碍的缘故。明了一切眞理——诸法实相,就无所障碍。⑤令信解菩萨所修行的业,没有业障的缘故。⑥令信解菩萨得到无有可比方便法门的缘故。⑦令信解菩萨能深入一切智慧性的缘故。⑧令信解菩萨觉悟一切法的缘故。⑨令信解菩萨知道一切根性的缘故。⑩令信解菩萨能内持一切法,外说一切法的缘故。这是所说的发起菩提心的菩萨,所修十种住的法门。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千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法慧佛,同时说:「善男子!你现在得到诸佛的加持。诸佛用身口意来赞叹你,令你得到利益和神力。你应当仰承诸佛大威神力,来演说十住的妙法,令一切衆生发菩提心。」


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无着智、无断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在这个时候,十方诸佛同时施与法慧菩萨十种智慧。是那十种智慧呢?就是①无碍智:无所障碍的智慧。有辞无碍、义无碍、法无碍、乐说无碍四种无碍辩智。辞无碍辩就是所说的言辞是无量无边,辩才无碍。义无碍辩就是所说的义理是无量无边,辩才无碍。法无碍辩就是所说的法是无量无边,辩才无碍。乐说无碍辩是乐於说法,随时随地宣扬佛法,令一切衆生闻法而修,由修而证。②无着智:无所执着的智慧。虽然有了无碍的智慧,但是不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否则就是执着,就得不到解脱了。要有无着的智慧,才能得到自在。③无断智:无所间断的智慧。智慧有时而有,就忽然聪明。有时而断,又愚痴了。总而言之,智慧不能常常现前,就是断智。无断智就是智慧相续不断,总是现前。④无痴智:无所愚痴的智慧。有智慧就聪明,无智慧就愚痴。常修佛学,智慧现前。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时没有愚痴、没有无明、没有黑暗,时时现出智慧光明。⑤无异智:无所变异的智慧。智慧始终是一样的,不会变为两样而不相同。⑥无失智:无所错失的智慧。所讲的道理,都是正确没有错误。⑦无量智:无所限量的智慧。这种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智慧的泉源,源源而来,永不间断。⑧无胜智:无能可胜的智慧:这是殊胜的智慧,没有可胜过这种智慧。这种智慧有五种德。第一种德,甚深如雷:这种智慧,如同晴天一声雷响,令迷惑的衆生醒悟。第二种德,清彻远闻:这种智慧,不但清彻,而且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听到。第三种德,其声哀雅:这种声音,令人哀愍而又和雅。好像迦陵频伽鸟(好音鸟)的声音,十分悦耳,人人都欢喜听。第四种德,能令衆生入心敬爱:令衆生听到这种声音,能深入心中,而生出恭敬爱慕的思想。第五种德,其有闻者,欢喜无厌:凡是听到这种殊胜声音的衆生,常常欢喜而不讨厌。具足这五种德,所以为无胜。⑨无懈智:无所懈怠的智慧。凡是懒惰不修行,就是懈怠。若是得到无懈怠的智慧,无论在什麽时候,都是精进。⑩无夺智:无能夺取的智慧。这种智慧,无论遇到什麽境界,不会被境界把智慧夺去。


为什麽要说这十种智慧?因为用这十种智慧加被法慧菩萨,令他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等出定时,以便为一切衆生说法。说法的规则,应该像这样子。


是时,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萨顶。法慧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


在这个时候,千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法慧佛,每位佛伸出右手,来摩法慧菩萨的头顶。这时有人在打妄想:「法慧菩萨只有一个头顶。那样多的诸佛,同时伸出右手来摩顶,是怎样摩法?」这就是一多无碍的道理。诸佛同时摩顶,没有前後,这是不动而至,无为而成的道理。也就是多不碍一,一不碍多的境界。一多无碍,互相利益。摩顶的作用,除去愚痴,增长智慧,也是去业障增善根。这是直接利益法慧菩萨,也是间接利益一切衆生。因为法慧菩萨得到智慧,再为一切衆生说法,令衆生离苦得乐。


这位法慧菩萨在定中,蒙诸佛摩顶,即从三昧而出定,告诉十方来的菩萨说:「各位佛的弟子!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们所住的地方,广大无边,如同法界虚空一样。」菩萨的法身,也是尽虚空徧法界,徧满一切处。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菩萨是住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家中。」因为佛是法王,菩萨是法王之子,称为法王子。菩萨应该绍隆佛位,继承正等正觉的地位,所以说菩萨住三世诸佛家。


彼菩萨住,我今当说。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发菩提心的菩萨,所住的地位,我(法慧菩萨)现在应当说出来:「各位佛的弟子!菩萨所住的地位,有十种住。过去诸佛,已经说过菩萨十种住的道理。未来诸佛,应当说菩萨十种住的道理。现在诸佛,要说菩萨十种住的道理。」


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眞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什麽叫做十住?所说的①初发心住:就是菩萨在过去所种的善根,所修的菩萨道,所行的六度万行,善根成熟,发大菩提心,住在此位,所以叫初发心住。②治地住:就是菩萨在往昔修治心中的贪瞋痴、无明、烦恼、执着、习气等,一点一点除尽,住在此位,所以叫治地住。菩萨的烦恼有去无增,我们凡夫的烦恼有增无去。去一分烦恼,而增二分烦恼,所以一天比一天多,有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是没有治地。③修行住:就是菩萨勤修种种行门,对一切知见都能明了。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以叫修行住。④生贵住:菩萨因为修行,有种种善根,所以生在佛家,既尊且贵,一切和佛相同,所以叫生贵住。⑤具足方便住:菩萨既然生在佛家,就能具足一切方便法门,来教化衆生,所以叫具足方便住。⑥正心住:在这时候,菩萨住在正心三昧,道心和佛相同,所以叫正心住。⑦不退住: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就是不退菩提心,行不退就是精进修行,位不退就是不退於二乘。菩萨有这三种不退,勇猛向前精进,所以叫不退住。⑧童眞住:就是童子眞实的体,也就是没有结婚。菩萨生生世世保持本来面目(童体),所以叫童眞住。⑨法王子住:菩萨是法王之子,有继承佛位的权利,所以叫法王子住。⑩灌顶住:法王子将要成佛时,要接受十方诸佛用法水来灌顶,令其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以叫灌顶住。


这十住的义理,在下边经文有详细的解释。在每一住中,菩萨对於衆生要发十种心,应劝发衆生学习十种法门。现在是简约的说一说。


这是菩萨的十住位。在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是说这种法门,教给所有来听法的人,令所有人发菩提心,将来能得到这十种住的地位。

 

一、初发心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衆生受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叫做菩萨初发心住呢?就是要发菩提心、修无上道、行菩萨道,所以叫初发心住。初发心住的菩萨,见到佛世尊,有十种缘。①形貌端严:佛的形相,非常端正而威严,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②色相圆满:佛的色相,非常庄严而圆满,所谓「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③人所乐见:因为佛相圆满,所以人人都想见佛。④难可值遇:佛要经过百千万劫,才出兴於世,来利益衆生,所以不容易遇到佛。⑤有大威力:佛有十力无畏,能降伏天魔,制诸外道。⑥或见神足:佛的神通变化不可思议,或者见到佛的神足轮。⑦或闻记别:或者闻到佛给授记别。⑧或听教诫:或者听到佛的教诫,知恶可断,善可进修。⑧或见衆生受诸剧苦:或者见到衆生受苦时,生起大悲心,代衆生受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或者闻到如来所说的广大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境界。


以上所说的十种缘,菩萨闻见之後,而发菩提心,求一切佛的智慧,而住在初发心住的地位上。


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而发於心。何者为十,所谓是处非处智、善恶业报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差别智、种种界差别智、一切至处道智、诸禅解脱三昧智、宿命无碍智、天眼无碍智,三世漏普尽智,是为十。


初发心住的菩萨,依照十种难得的法,而发於心,这十种法,在菩萨分上来说,是为十智。在佛分上来说,是为十力。因为菩萨的定力还没有坚固,只能说是智,不可以说是力。佛的定力到究竟处,所以智变成力。什麽是十种难得的法?所说的①是处非处智:是处是合理,非处是不合理。合理的就能得到觉悟,不合理的就是迷惑。又可以说是处是出离三界之处,非处是在六道轮廻里边。智是智慧,这不是分别而明白的理论,而是无分别就能明白这种是处非处的理论。②善恶业报智:凡是利益於人叫做善,损害於人叫做恶,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虽小,不可不作;恶虽小,不可去作。所谓「泰山不却微尘,沧海不择细流。」泰山自小累成高大,沧海自浅小而成深广。作善要一点一点去作,集少成多。恶也是由一点一点而集多。所以说是一点点的恶,也不要去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终有报,不报,时辰未到。」修行人为什麽要持戒?就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诸恶莫作,防非就是衆善奉行。有了这种智慧,就不会顚倒是非,善恶不分。③诸根胜劣智:菩萨不但知道衆生的诸根胜劣,也知道自己的诸根胜劣。菩萨有这种智慧。智慧是没有分别,识心才有分别。这种诸根胜劣不是由分别心所明白的,而是由智慧所照了的。④种种解差别智:菩萨对一切法都了解,能认识诸法实相的道理。菩萨有这种的智慧。⑤种种界差别智:无论是那一界的衆生,菩萨都能认识清楚,虽有种种不同的境界,可是都知道。菩萨有这种的智慧。⑥一切至处道智:就是一切究竟的智慧。知道五戒十善的行门,又知道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万行的法门。⑦诸禅解脱三昧智:诸禅是四禅八定,解脱有八解脱,三昧是定,有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四空、灭尽定。灭尽定是灭尽第七识,这是圣人所修的定。菩萨有这种的智慧。⑧宿命无碍智:宿命是前生的因缘果报。菩萨知道衆生在往昔生生世世所行所作的因果。这种无有障碍的智慧,菩萨已具足了。⑨天眼无碍智:在初发心住的菩萨,已得到天眼通,能观察诸天的根性,和人间衆生的善恶,没有障碍。菩萨有这种的智慧。⑩三世漏普尽智:三世就是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人虽在今生,但和三世有关系。有什麽关系?就是有业报的关系。漏就是习气毛病,把三世的漏流到三界里边来。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什麽有漏?因为有欲念、有无明。如果没有欲念和无明,就说是漏尽。菩萨把三世的漏普徧灭尽,所以有这种的智慧。


这是初发心住的菩萨,缘这十种难得的法,而发菩提心,住於初发心住的地位上。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衆生,作归依处。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初发心住的菩萨,应该劝说衆生来学习这十种法门,可是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法门。什麽是十种法?所说的①勤供养佛:教导衆生,广修供养一切诸佛。有人在打妄想:「佛有无量之多,我怎能在每位佛前来供养?就是一生的时间,也不能满供养诸佛的愿。那麽,怎样才能满愿?」要以法界为心,以法界为体。所谓「礼拜一佛,即是礼拜无量佛;供养一佛,即是供养无量佛。」只要诚心观想:「我在供养一位佛;就是供养多位佛。」或者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供养东方药师佛,或者供养西方阿弥陀佛,或其他诸佛。就是一供养,即是一切供养;一切供养,还是一供养。又要观想自己的身是尽虚空徧法界,都在诸佛面前广修供养,这就是勤供养佛。②乐住生死:菩萨是心甘情愿住生死,所谓「乘愿再来。」虽住生死,但不执着生死相。不像二乘人,一定要了生死。所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菩萨是普度衆生,常住生死。我常对你们说:「凡是见到我的面、或闻到我的名、或皈依我的弟子、或听我讲经的信衆,我曾经发愿:要他们在我以前而成佛;如有一人未成佛,我也不成佛。等待他们都成佛後,我再成佛。就是等一生或百生,也要等待。甚至一劫或百劫,也要等待。这样,即在生死相而无生死相,即在生死而了生死。」所谓「生死即湼盘」,都是一样的。③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作为衆生的依护主,教导世间的衆生,令除一切恶业,舍邪归正,反迷归觉。④以胜妙法,常行教诲。⑤叹无上法:赞叹无上甚深微妙法。⑥学佛功德:要学习诸佛的功德。⑦生诸佛前,恒蒙摄受:要生在诸佛在世的时代,常常蒙诸佛摄受而被教化。⑧方便演说,寂静三昧:用权巧方便法门来演说一切教理,修寂静的定。⑨赞叹远离生死轮廻:菩萨自己虽然乐住生死,但赞叹远离生死的轮廻。⑩为苦衆生,作归依处:为所有受苦的衆生,作为他们所归依的地方。


何以故。欲令菩萨於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原因要劝学这十种法门?因为想令初发心住的菩萨,使他们在佛法中,菩萨心一天比一天增加广大。无论在那位佛的法会中,所听闻佛所说的法,自己就能豁然贯通,开悟了解一切诸法实相。也不需要耳提面命的教诲,便能闻一知十,发大菩提心,求无上道。


在大藏经中,有部法灭尽经。这部经是说末法是怎样的情形。其内容说,到末法的时候,楞严经先灭,其次是佛力三昧经。这两部经代表正法时代的表现。


为什麽要先灭楞严经呢?因为楞严经把人的毛病说得太清楚了。有邪知邪见的人,不能存在。因为若有楞严经存在的话,人人应该有正知正见,不可不守戒律。如果没有楞严经存在,便可以随便,为所欲为。其他经典没有说得像楞严经那般清楚。


明末藕益大师说:「有人说楞严经是假的,我认为是佛说的。若不是佛说的,怎有那样有条不紊,顺序有次的经文?假设释迦牟尼佛现身,对我说楞严经是假的,我也不会相信!」我们是要护持正法的人,就应该深信楞严经,不可有一毫发那样细的怀疑。所以楞严经是正法时代的代表者。换言之,有楞严经就是正法时代;没有楞严经,就是末法时代。


凡是金山寺的出家人或在家人,对楞严经不可以有所怀疑。不要听信一般无知无识,没有正知正见的人,乱讲楞严经是伪造。不可相信这种谬论!可是,人有特性,对他说正的,很不容易相信,对他说不正的,却很容易生信心。例如学不好的事,他能无师自通。教他学好的事,纵使耳提面命,他也不相信。人就是这样的奇怪。所以正知正见的人少,而邪知邪见的人多。佛曾经说过:「衆生好度人难度」,人虽然是衆生之一,但是人为万物之灵,就因为太灵了,所以难度。所谓「甯度衆生不度人」,人的心太复杂,妄想太多,是不容易度的。古德说:「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人」,就是这个道理。

 

二、治地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治地住。此菩萨於诸衆生发十种心。何者为十,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是为十。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叫做菩萨治地住呢?这住的菩萨,用这十种心来修治自己的心地,依法修持,所以叫治地住。治地住的菩萨,要发出十种教化一切衆生的心。什麽是十种心?所说的①利益心:要利益一切衆生,不是利益自己。②大悲心:对一切衆生有大悲心。悲能拔苦,能拔除衆生的痛苦。③安乐心:衆生如有不安乐时,菩萨能发大悲心,令他们安乐,而没有忧愁。④安住心:令衆生安住在菩提觉道上。⑤怜愍心:菩萨有怜愍衆生的心,见衆生顚倒、愚痴、无知,实在可怜,而生出救护的心。⑥摄受心:菩萨常生摄受衆生的心,令衆生将不良的习气毛病去除,慢慢改恶向善。⑦守护心:菩萨有守护正法的心,令正法久住不灭。⑧同己心:菩萨有慈悲的心肠,见衆生受饥受寒,如同自己在受饥寒一样。⑨师心:菩萨存心教化衆生,作为善知识。⑩导师心:就是佛心,菩萨的心像佛心一般的慈悲,普度衆生。这是菩萨应该发的十种心。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於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治地住的菩萨①诵习多闻:要读诵大乘经典,学习大乘经典,多闻大乘经典,研究大乘经典。菩萨不但自己要这样,也要劝化衆生这样做。②虚闲寂静:住在寂静处来修行。③近善知识:要常常亲近善知识,要远离恶知识。④发言和悦:菩萨所说的话,非常和蔼,令人闻之,而生喜悦。⑤语必知时:菩萨说话是知时的,到说话的时候才说话,不随便乱讲话。⑥心无怯怖:菩萨自己心中没有怯怖,也劝其他衆生心中没有怯怖。⑦了达於义:菩萨对於一切经典及一切义理,都明白了解它的眞实义。⑧如法修行:按照佛法来修行,不修无益的苦行。⑨远离愚迷:菩萨能远离一切愚痴迷惑,也就是把无明破了,也教衆生远离愚迷。⑩安住不动:常常修定,观智照理,决定究竟,所以安住不动。


何以故。欲令菩萨,於诸衆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缘故要劝修这十种法?是想令治地住的菩萨,对於一切衆生增长大悲心。若有所闻到的一切佛法,自己就能开悟了解,不需要善知识苦口婆心来教导。

 

三、修行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修行住。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何等为十,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无坚实,是为十。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是菩萨修行住呢?这住的菩萨,依照佛所说的法修行。知道有为法是无常、苦、空、无我,所以叫修行住。修行住的菩萨,用十种修行的方法,来观察一切诸法实相。菩萨修行的法门是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①要常修行布施:布施给人,不是教人布施给自己。②要常修行持戒,就是止恶防非。诸恶莫作,衆善奉行。③要常修行忍辱,能忍饥渴、忍寒暑、忍风雨,一切要忍受,不被境界所转。④要常修行精进,身精进、心精进、昼夜常精进。身精进就是参加早晚课,认眞坐禅。心精进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⑤要常修行禅定。为什麽要修习禅定?因为由定能生出智慧。所谓「久坐有禅」,要经过长久时间来静坐,才能有所成就。⑥要常修行般若,努力研究经典,才能明白佛法眞实义。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修行的目的,就是对治烦恼,控制妄想。一切不如意的事,都能忍受,所谓「逆来顺受。」栽培自己的菩提果,就能达到波罗蜜的彼岸。修行人就怕懒惰。如果懈怠不精进,就会把菩提果枯乾了,失去成道的机会。


什麽是十种修行的法门?所说的①观一切法无常:什麽是无常?就是前念生,念後灭;後念生,後後念灭,念念都无常,念念是生灭。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为半首偈,而舍性命,所谓「为法忘躯」。有一天,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某一生)在树下静坐,耳闻有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睁眼一看,见一个罗刹鬼(以人为食)在前边站着。菩萨心里想,偈颂都是四句,乃对罗刹鬼说:「请你说出下两句好吗?」罗刹鬼说:「你要闻法,我要吃饭。我有三天没有吃人,没有气力说出下两句。如果你能把身体供养於我,我才肯说出来。」菩萨一听,即时答应了:「这个条件我接受,请你说吧!」罗刹鬼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之後,罗刹鬼就老实不客气要吃他。菩萨要求的说:「请你稍等片刻,我把这首偈颂写在大树上,将来有人看到,便可以依法修行。」罗刹鬼同意的说:「可以!」於是便把偈写在树上。又一想,写的字会被大雨淋掉,不如刻在石头上,时间能耐久,受益的人比较多。又向罗刹鬼要求,说明本意,罗刹鬼说:「你要快点刻字,我饿得不耐烦了。」菩萨迅速地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十六个大字刻在石头上。心愿已了,便对罗刹鬼说:「请你来吃我吧!」说完之後,心静无念,闭目等待罗刹鬼来吃,过了约有五分钟,听不到罗刹鬼的声音,睁眼一看,罗刹鬼已淩身虚空中,现天人身而说:「善哉!善哉!汝是最精进修行人,为半偈语,肯舍性命」,言毕淩空而去。原来是天人前来考验,看看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功夫如何?


凡是生灭法,都是无常。不生灭法,也是无常。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根本就没有一个常,也没有一个不常。按眞正法来讲,实相的理体,没有一个常,也没有一个不常。


修行有十种观想的行门:一是无常、二是苦、三是无我、四是食不净、五是一切世间不可乐、六是死、七是不净(白骨观)、八是断、九是离、十是尽想。观一切法无常,就是这十种观想中之一。


②一切法苦:苦有无量无边。简言之,有三苦和八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虽然有无量苦,可是娑婆(堪忍)世界的衆生,迷失自性不认识苦,所以染苦为乐。③一切法空: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自己没有体性,凡是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的,所以说一切法空。④一切法无我:凡夫执着我,放不下我:这是我的,那是我所有的。如果能知一切法空的道理,一切法就没有我,也没有个我所有,所以不执着有个我。⑤一切法无作:既然一切法无我,那麽,一切法也没有一个造作者。⑥一切法无味:因为一切法无作,所以一切法没有可乐的味道。⑦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也没有一个眞实的名字。⑧一切法无处所:因为一切法无我,所以一切法出没有一个处所。⑨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应该离开分别心。若无分别心,一切法的实相理体,就会现前。⑩一切法无坚实:一切法都是虚妄而生,虚妄而灭,没有坚固不坏的眞实。这是修行住的菩萨,要观的十种行门。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观察衆生界、法界、世界。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修行住的菩萨,应该劝化衆生学习十种法门,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法门。什麽是十种法呢?所说的①衆生界:衆生界就是菩萨、缘觉、声闻、天道、人界、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九法界。用观照的智慧,来观察无量无边的衆生界。要明白衆生界的因缘,才能度衆生,所谓「尽人性,尽己性,尽物性。」要知道人性的界限,我性的界限,物性的界限,所以说衆生界是无量无边的。②法界:就是人的眞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尽虚空,徧法界,无量无边。③世界: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观察起来,都是无量。可是要明白一切世界未离一切心,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那麽,这些衆生界、法界、世界是从什麽地方造成的?就是从衆生的心造出来的。所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但要观察衆生界、法界、世界的因缘。还要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四大种的因缘。④地界:地有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出内外地界。内就是身体,外就是山河。⑤水界:水有津润妄想的大种,便生出内外水界。内是身体的水,外是大地的水。⑥火界:火有堪能妄想大种,它能堪可令一切物成熟,而生出内外火界。内是身体的水,外是虚妄的火。⑦风界:风有飘动妄想大种,而生出内外风界。内是身体内的气,外是虚空的气。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一个身体,分而各归其位。坚性归还於地大,湿性归还於水,热性归还於火大,动性归还於风大。⑧欲界:观察欲界的衆生,有无量的因缘。欲界的衆生有欲念、物质、心识。⑨色界:观察色界的衆生,有无量的因缘。色界虽有色相,但无眞实之形质。但这是我们凡夫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必须是证得天眼通的人,才能看到色界天人的行动和境界。⑩无色界:此界的天人,连形色都没有了,只有一个识。修行住的菩萨,应该劝衆生,学习这十种观察的法。


何以故。欲令菩萨智慧明了。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缘故要劝修这十种法?是想令修行住的菩萨,智慧明了,无论在那一位佛的道场中,有闻到的佛法,自己就会开悟了解,不需要佛重新教导,因为菩萨有闻一知十的智慧。

 

四、生贵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生贵住。此菩萨从圣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为十,所谓永不退转。於诸佛所,深生净信。善观察法。了知衆生、国土、世界、业行、果报、生死、湼盘。是为十。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麽叫做菩萨生贵住?这住的菩萨,生在富贵处,住在富贵位,所以叫生贵住。生贵住的菩萨,是从佛所说的圣教中生出来的。此住菩萨成就十种法。是那十种法呢?所说的①永不退转:菩萨修行,只向前精进,绝对不後退。勤修六度万行,得到住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地位在生贵住,不退於二乘。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念念之中,发菩提心,不为贪瞋痴所转。因为有三不退的意志,所以永不退转。②於诸佛所,深生净信:菩萨常在诸佛道场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常随佛学。修这种法门,深深生出清净的信心。对佛法没有丝毫的怀疑,而得到相应。③善观察法:善於观察法界,明白法界性不出自心。④了知衆生:菩萨明了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⑤国土:菩萨了知所有十方国土,是怎样成,怎样坏。⑥世界:菩萨了知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四劫的过程。⑦业行:菩萨了知一切衆生所造种种的业行,是善业还是恶业?⑧果报:衆生所受一切的果报。⑨生死:衆生是怎样生的?是怎样死的?怎样能了生死?菩萨都晓得了。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一种是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每人各有一分,各有一段。变易生死,就是念念生,念念灭,念念不停。二乘人了分段生死,未了变易生死。菩萨已了变易生死,所谓「二死永亡。」⑩湼盘:就是不生不灭,一般人认为圆寂就是湼盘。其实,湼盘有常乐我净四德的境界。这是生贵住菩萨应该成就的十种法。


人的生死,按照自己所造的业来决定。造善业向上升,造恶业向下降。人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後才离开躯壳。从上身走,证明生三善道;从下身走,证明堕三恶道。怎能知道?第八识所走出躯体的地方,是有热度的。例如最後足心热,这是堕地狱的象徵。如果是头顶热,这是生天的现象。总而言之,生平行善,定生三善道;生平作恶,定生三恶道。这是永恒不变的因果律。


人死之後,在七七四十九天这期间内,在地府里要经过多番的审判。审判之後,善业重,就生在善道;恶业重,就生在恶道,这是人的生死大概情形。所谓「若要人不死,须作活死人。」这话怎样讲呢?就是说想要不死,就要做活死人。活死人就是眼不看东西,耳不听声音,口不言语,心不思想,就像活死人一样。如果能到这种境界,就了生死。活死人不容易作成功。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活死人的标准。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修集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圆满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诸佛平等。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生贵住的菩萨,应该劝衆生学习这十种法,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法;否则,便成为口头禅。是那十种法呢?就是一般所说的①要明了知道过去诸佛所说一切佛法。②要明了知道未来诸佛所说一切佛法。③要明了知道现在诸佛所说一切佛法。但对於佛法不单是明了就可以,还必须躬行实践,知道一点佛法,就去修行一点。知道两点佛法,就去修行两点。总而言之,知多少佛法,就修行多少佛法。集少成多,集沙成塔,功到自然成。修六度的法门,是一度一度的修,一行一行的持。④要修集过去诸佛一切佛法。⑤要修集未来诸佛一切佛法。⑥要修集现在诸佛一切佛法。⑦要圆满过去诸佛一切佛法。⑧要圆满未来诸佛一切佛法。⑨要圆满现在诸佛一切佛法。知道佛法之後,还要修行佛法,修行才能证得圆满。⑩要了解知道一切诸佛是平等,一切佛法也是平等。


何以故?欲令增进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要勤学这十种法?因为想令生贵住的菩萨,增加精进,对於三世中,心都得到平等。有所闻到的法,立即自己开悟了解,不需要善知识来教导。所谓「闻一知十」、「擧一反三」,有这种的智慧。


佛子,云何为菩萨具足方便住。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衆生、饶益一切衆生、安乐一切衆生、哀愍一切衆生、度脱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离诸灾难、令一切衆生出生死苦、令一切衆生发生净信、令一切衆生悉得调伏、令一切衆生咸证涅盘。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叫做菩萨具足方便住?这位菩萨,深入善巧方便法门,修行成功,具足具足功德,所以叫具足方便住。具足方便住的菩萨,所修六度万行,所修福慧,所修一切善根,都是为衆生所修行。各位注意!读这段经文时,应该廻光返照,检讨自己所行所做,所种的善根,是不是为衆生?要做到下边的十种法门:①要救护一切衆生:要发菩萨的慈悲心,要行菩萨的救生道。不要做个自了汉,不要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为救护衆生出离苦海。②饶益一切衆生:无论什麽,要利益衆生,不要利益自己。凡是对衆生有益的事,尽量去做,做到尽善尽美为止。③安乐一切衆生:衆生有灾难,要去救护他。衆生有困苦,要去饶益他。衆生有忧愁,令他得安乐。行菩萨道的菩萨,只知有衆生,不知有自己。这种牺牲的精神,多麽的伟大!我们修道人,应该向菩萨来学习。存菩萨心就是菩萨,存佛心就是佛。所谓「志在圣贤,则为圣贤;志在豪杰,则为豪杰。」志在忠臣孝子,就是忠臣孝子;志在伟人哲士,就是伟人哲士。志在菩萨,就是菩萨;志在成佛,就能成佛。佛是人成的,菩萨也是人成的。那麽,我们也是人,为什麽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萨?因为没有发成佛成菩萨的志愿。怎样发心?就要救护、饶益、安乐、哀愍、度脱一切衆生。④哀愍一切衆生:看见衆生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屋住,在受一切苦,就如同自己在受苦一样。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援助受苦的衆生,或者用良言婉语去安慰受苦的衆生,要有这种哀愍心。⑤度脱一切衆生:衆生无论有什麽痛苦,皆设法度脱,令他们得到解脱。⑥令一切衆生离诸灾难,在没有办法之中,也要想办法令衆生离开一切的灾难。这是菩萨的心肠。⑦令一切衆生出生死苦:阿难尊者在楞严法会上所发的愿:「如一衆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阿难的大愿,是令一切衆生出离生死的苦海。菩萨所修善根,就是令衆生登到湼盘的彼岸。⑧令一切衆生发生净信:令所有的衆生,都发生清净的信心,没有半点的怀疑。⑨令一切衆生悉得调伏:令一切衆生没有烦恼,刚强的衆生,完全被调伏了,知道改邪归正,反迷归觉。⑩令一切衆生咸证湼盘:令一切衆生同证得湼盘的妙理,常乐我净的眞快乐。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知衆生无边、知衆生无量、知衆生无数、知衆生不思议、知衆生无量色、知衆生不可量、知衆生空、知衆生无所作、知衆生无所有、知衆生无自性。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具足方便住的菩萨,应该劝导衆生学习这十种法门。但是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法。是那十种法门呢?所说的①知衆生无边:菩萨应该知道十二类的衆生,都是无边的。②知衆生无量:应该知道衆生是没有量的,无法统计有多少?③知衆生无数:应该知道衆生是没有一定的数目。④知衆生不思议:知道衆生是无边际、无数量、无数目,又知道衆生是妙不可言。一切衆生的顚倒妄想,是不可思议,修行道果也是不可思议的。


⑤知衆生无量色:又知道衆生有无量的色相,身形也不相同。⑥知衆生不可量:又知道衆生是不可以用心来思量。⑦知衆生空:又知道衆生有生住异灭四相,终归於空。⑧知衆生无所作:又知道衆生根本就是空的,怎能有所做。所以没有一个能做,也没有一个所做。⑨知衆生无所有:衆生本来性空,所以知道衆生本来无所有。⑩知衆生无自性:知道衆生都有佛性,皆堪作佛,衆生本来是没有自性的。


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胜。无所染着。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要勤学这十种法?因为想令具足方便住的菩萨,其心比以前更加殊胜。智慧殊胜、思想殊胜、一切的一切都殊胜,没有染汚的思想,没有情爱的欲望,谁能没有这种染汚执着的思想,谁就是具足方便住的菩萨。可是教人没有染着的心,那是不容易的事情,没有大的染着心,还有小的染着心。就是没有小的染着心,在八识田中还有染着的种子,所以说不容易把它全部没有的。那要怎样办才能没有染着?就要修行,严守戒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此住的菩萨,无论在什麽道场,闻佛说法,便会开悟了解眞实义,不需要他人再教导。


从前泰国有位高僧,是修小乘法的禅师。他住在深山中,终年不下山,吃松子喝泉水,维持生命,过着所谓「餐食无饱,居无求安」的生活。有一天,在定中来了一个境界,耳听有人对他说:「明天你的宿配(前生的妻子)来找你,会给你麻烦,看你怎麽办?」我常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麽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这位禅师即将面临考验,看他的定力到何等程度?第二天中午,果然来了一位中年的男人,约有五十多岁,风度翩翩,属於教授型。还有一位少女,约有二十多岁,乃是父女二人。这俩人,到这位禅师面前合掌问讯。这位教授便问禅师修道的情形。禅师一一囘答。教授赞叹修行者之苦行,眞是了不起,十分敬佩。


此时,他的女儿向他要求:「爸爸!我要嫁给禅师。」他非常惊奇!便问他女儿:「为什麽?」他女儿说:「因为禅师太苦了!无人照顾他,等到老时,更要苦了。所以我决定和禅师结婚,照料他一辈子!」禅师一听,大吃一惊,便说:「不可以!我是出家人,不能结婚。」这位少女一听,大失所望,便哭起来,要求禅师答应,和她结婚。禅师坚决不同意。少女苦苦哀求,禅师却无动於衷。这位教授型的绅士,大发雷霆,将禅师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可是禅师的定力,已到了不为境界所转的程度。他如如不动,仍然打坐。心不烦,意不乱,决定打饿七,饿死算了。开始时,不吃不喝,可是那个少女的影子仍然在他的面前出现,痛哭流涕一定要嫁给他。第二天也是现出这种境界。第三天忽隐忽现。第四天少女的影子不现前,乃恢复以前的清净,这是定力克服境界。禅师从此以後,专心静坐,没有一切执着,不为境界所转。


由此观之,衆生的业报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修道人,一定要断欲去爱,用定力来克制淫欲的念头,不要生出不清净的思想。要学习这位禅师的作风,美女当前而不动心。如果定力不够,戒律不坚固,随着境界而转,那麽便很容易失去道业,後悔莫及,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囘头已百年身。」勉之!勉之!

 

六、正心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正心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何者为十。所谓闻赞佛毁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衆生有量无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衆生有垢无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衆生易度难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量无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成有坏。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若有若无。於佛法中,心定不动。是为十。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叫做菩萨正心住?因为这住的菩萨,对於佛法认识得十分清楚,没有迷惑,用正心的智慧来思惟这个法,所以叫正心住。正心住的菩萨,有正定正受,听到这十种法,而心定不摇动,所谓「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是那十种法?所说的①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赞叹诸佛或毁谤诸佛,对於佛法中,而心定不动摇。为什麽?因为此住的菩萨,心中没有赞叹和毁谤的分别,一切平等。有智慧的人,被人称赞也不欢喜,被人毁谤也不烦恼,所谓「毁誉不动於心。」若是愚痴人,被人说个好,就抱着好跑到天上去,高兴的不得了。被人说个坏,就抱着坏跑到地狱去,伤心到极点。高兴就是笑,伤心就是哭。人能常常发笑,就是等於到天上去;如果常常忧愁,就等於到地狱去。所以修行人,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意气用事。要有理智,才能控制感情的冲动。所以人要常笑,笑的时候,才有理智,分别善恶才清楚。笑是长寿的密诀,所谓「自古神仙无别法,广生欢喜不生愁。」这是至理名言。②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赞叹诸法或毁谤诸法。对於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③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赞叹菩萨(僧)或毁谤菩萨。对於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总之,听到赞叹三宝,或者毁谤三宝,也不欢喜,也不发脾气。这是不被境界所转,也就是定力坚固的缘故。④正心住的菩萨,闻到有人赞菩萨或毁菩萨所修行的法。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⑤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说衆生有量或无量。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⑥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说衆生有垢或无垢,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⑦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说衆生易度或难度,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⑧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说法界有量或无量。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⑨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说法界有成或有坏。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⑩正心住的菩萨,听到有人说法界或有或无。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摇动。这是不为境界所转的十种法。


有人在打妄想:「正心住的菩萨,既不是木头人,也不是泥土人,为什麽心不动?」因为此住菩萨,已证正定正受,不为境界所转的缘故。所谓「人能转境,境不转人。」正心住的菩萨已经修到这种程度了。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眞实、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正心住的菩萨,应该劝导衆生学习这十种法门。可是自己也要学习,不然的话,就成为口头禅。教人修行,自己不修行,是无用处。要以身作则,躬行实践,实实在在去修行,才有效果。是那十种法?所说的①一切法无相:法本来就没有相。如有执着,就有个法相存在。若无执着,人也空,法也空,这就是无相。②一切法无体:一切法是即相离相,没有眞实的体性。所以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说就是正法也就应舍去,何况不是法,更应该舍去。有所执着有个本体,那是错误的。③一切法不可修:不执着什麽法可以修行,什麽法不可以修行。一切法没有一个可修或一个不可修。修不修是在人,而不在法。法没有修不修。有人说:「一切法不可修,那麽,我们不要修行了。」因为法的本身,不需要修不修,可是我们要依法修行,才能除去习气毛病。④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本来是什麽也没有,都是空的。⑤一切法无眞实:法是方法,法是规则,所以一切法没有一个眞实体。⑥一切法空:证得一切法空,什麽也没有了。这就是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一切法空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还有什麽可执着?贪瞋痴慢疑五种烦恼没有了,只有常乐我净的湼盘四德。⑦一切法无性:为什麽说一切法空?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有人才有法,法才有用。人空了,法也没有用处。所谓「人能弘法,非法弘人。」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好像幻化,不是眞实的。⑨一切法如梦:一切法好像作梦,也不是眞实的。所谓「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梁,梦中若不醒,枉作梦一场。」⑩一切法无分别:所有一切法,都没有分别。我们听经,不要用分别心来听。为什麽?因为一切法无分别嘛!


这段经文是教我们不要执着法,如果有了法执,就和我执一样的重。所谓「见事省事出世界,见事迷事堕沉沦。」就在迷悟之间,执着就沉沦六道,不执着就出离三界。也就是「即相离相」,就在相上,就离开相;「在尘出尘」,在尘世间就要超出尘世。所谓「身在尘心出尘」,心中没有染汚的妄想。好像井里栽花不染尘,这叫一尘不染,万虑皆空。这种境界,多麽自在!


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要把法执破了?因为想令正心住的菩萨和其所教化的衆生,辗转增强精进,就是没有罣碍。修行人,要能提起一念修行。到成功时,便要把一念放下。一念也没有了,那还有什麽可忧虑?还有什麽可罣碍?如果没有罣碍,就远离顚倒梦想。为什麽有顚倒梦想?就因为有所罣碍。大而言之,放不下世界;小而言之,放不下身心。如果无罣碍,就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得到一切不退转。不退转什麽?就是不退转无生法忍。什麽叫无生法忍?就是「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这就是法空的境界。人也空、法也空,自性了了在其中。这时候,明明了了,忍可於心。这种境界,有点受不了,有点忍不住,但是还要忍受。不要认为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这种境界是容易事。是很难能证到这种境界的。如果到了这种境界,就无忧无虑,远离顚倒梦想,究竟湼盘。


在这个时候,正心住的菩萨,所闻一切法,立刻开悟了解,所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到了这种境界,有人骂你,或者有人赞你,无动於衷,这就是心定不动。这个不动,就是在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说也没有欢喜、也没有微怒、也没有悲哀、也没有快乐。这四种感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这就是中道,也就是定。所闻的法,能契合眞理,不需他人来教化。

 

七、不退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不退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何者为十,所谓闻有佛无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法无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无菩萨。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转。是为十。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叫做菩萨不退住?就是不退菩提心,住在菩提心。什麽叫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没有无明、烦恼、愚痴。觉悟一切有为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这就叫不退住。不退住的菩萨,为什麽要听这十种法?因为要坚固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是那十种法呢?所说的①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三世有佛或者三世无佛。在佛法中,而不退转菩提心。什麽叫佛?佛是一位大觉悟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智慧人。佛是诸天的导师,也是人间的导师。菩萨眞正认识佛,我们凡夫不会认识佛。好像一生出就没有眼睛的人,根本就不知太阳的形相。有人对他说太阳是圆的,他就相信是圆的;有人对他说太阳是方的,他就相信是方的。究竟太阳是什麽样子?他也不知道是圆还是方?说不出个所以然。无知无识的人,不知道有佛,就和生盲的人不知太阳一样的情形。不退住的菩萨,都有定力,不会被言语所转动。②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有佛法或无佛法。在佛法中,心不退转。③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有菩萨或者没有菩萨。在佛法中,心不退转。④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有菩萨行或者没有菩萨行。在佛法中,心不退转。小乘人不承认有诸佛,只承认有释迦牟尼佛。也不承认有菩萨,只承认有阿罗汉。大乘的菩萨,是脚踏实地去行菩萨道,救度衆生。无论任何人说什麽,都是如如不动,不为境界所转,不被言语所支配,对佛法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顺境或逆境,都是精进,而不退转。⑤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菩萨修行,能出离三界,或者不能出离三界。在佛法中,心不退转。⑥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过去有佛住世,或者无佛住世。在佛法中,心不退转。⑦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未来有佛住世,或者无佛住世。在佛法中,心不退转。⑧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现在有佛住世或者无佛住世。在佛法中,心不退转。⑨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佛的智慧有穷尽的时候,或者说佛的智慧没有穷尽的时候。在佛法中,心不退转。⑩不退住的菩萨,听见有人说三世是一相,或者说三世不是一相。在佛法中,心不退转。凡夫听到这些理论,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一念无明起,就不明白了,便生退转心。菩萨没有一念的无明,於佛法中,心不退转。这是十种法。


佛教的教义,是尽虚空,徧法界,没有一粒微尘不是佛教所在处。不过所做的工作不同而已。各做各的工作,都是劝人向善。改邪归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人人都可成佛。佛曾经这样说:「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是佛的金口所言,绝非妄语。我的宗旨,相信佛的衆生也成佛,不相信佛的衆生也成佛。今天不信佛,明天会信佛。今生不信佛,来生会信佛。今劫不信佛,来劫会信佛。终有一天会信佛。只要信佛,就有成佛的机会。佛教以法界为体、为用、为宗、为教,什麽都是法界。譬如有人讨厌月光跟着他走,走到那里,月光跟到那里。於是他跑到东胜神州去,看见月光仍然在他的头上。又跑到南赡部洲去,看月光还是在他的头上。又跑到西牛贺洲去,看月光还是在他的头上。又跑到北俱卢洲去,看月光还是在他的头上。东南西北各处跑,始终见到月光跟着他跑。有眼睛的人,想不要月光跟着他,但是没有办法不见月光。


佛教好像月光,不管你怎样的跑,也跑不出佛教的外边,都在佛教智慧光明的里边所包括着。所以糊涂人就做糊涂事,明白人就做明白事。本来没有一个糊涂,一个明白,根本就没有事,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世界上所有的人,所做的事,都是在还债。还完了债,就不需要做了。


行菩萨道的人,要利益人,不要损害人。自己问自己,为什麽要自私自利?为什麽要损人害人?一切的一切,要替旁人想一想,要对旁人有好处,不要对旁人有害处。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菩萨是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这是菩萨的思想,也是菩萨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我为什麽来到这个世界?是不是为吃饭穿衣?来找好的享受?若是这样的想法,就没有做人的价值,没有什麽意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帮助这个世界,令世界一天比一天好。不要在世界上争呀!贪呀!只知有自己,不知有他人,千万不要这样子。如果有这种思想,赶快纠正过来,不要糊涂一辈子。我们做人,要有功於世,有德於民,对天下国家有所贡献,对一切衆生有所利益,这样做人,才有意义。


从前有位老修行,吃饱饭没事做,和徒弟讲笑话。有一天,师父对徒弟说:「人人都喜欢第一,事事比人强,要有好名誉,要有好地位。今天我们俩说一说谁最贱,被人瞧不起。谁说不出来,就是输了,被罚买糖果请客。」徒弟有辩才无碍,同意师父这个办法。师父说:「我是一只狗。」徒弟说:「我是狗的屎中的虫子。」师父说:「你在那里做什麽?」徒弟说:「我在狗屎中沐浴。」师父无言可辩,承认输了,乃请徒弟吃糖。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有哲理。这是说不垢不净的道理。如果心中一生分别心,就会作呕。所谓「心净一切净,心秽一切秽。」我们修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时,就有成就了。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何者为十,所谓说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於义,义随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即性,性即无性。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不退住的菩萨,应该劝化衆生,修学这十种广大的法,但是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广大的法。因为这种法,令衆生不相信、不明白、不了解,所以叫广大法。什麽是十种广大法?就是①说一即多②说多即一。说一种法,就是一切法;说一切法,也是一法。说一切微尘,就是由一粒微尘所成就的。把一切微尘再分开,还是一粒微尘。一粒微尘集聚衆多微尘合起来,这是多的微尘。说多就是一,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一本譬如大地,万殊是大地所生长所成就的一切花草树木、五谷杂粮,包罗万象。这样多的种类,将来还复於大地。


我们的身体,也有一个一。一散为无量,无量归为一,如果能把一成0,那麽,什麽麻烦也没有了。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能悟得这个空理,能证得这个空理,在空理上入空定,一切烦恼也没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这是一多不二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③文随於义④义随于文。经文要顺着义理来讲说,由经文产生出义理。义理又要随着经文,要文义无碍。譬如,经文上说:「忉利天能天主。」如果不以文随於义来讲,便说阎罗王住在忉利天,在那里管理鬼。这就是把义讲错了。若讲忉利天的能天主,在那里统理一四天下,四天下就是义,这就是文随於义。那麽,统理四天下的能天主,这是归囘来讲,还是讲能天主。这就是义随於文。⑤非有即有⑥有即非有。非有即有就是妙有,有即非有就是眞空。眞空不碍妙有,所以非有。妙有非有,所以不碍眞空。眞空妙有,妙有眞空,互相无碍。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⑦无相即相⑧相即无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开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就在相上要离相,把它看空了,这就是无相即相,即相无相的道理。⑨无性即性⑩性即无性。因为性相不二,所以在相上要了解性,在性上也要把它看空了。在相里就是性,在性里就是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这种道理,是广大不可思议的理,不是凡夫所能眞明白的。


何以故?欲令增进,於一切法,善能出离。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缘故?要劝说衆生学习这十种广大法?因为想令不退住的菩萨,一步比一步精进,对於一切法,善能出离,而能明了。有所闻的法,自己就能开解,不需要善知识来教导。

 

八、童眞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童眞住。此菩萨住十种业。何者为十,所谓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衆生种种欲、知衆生种种解、知衆生种种界、知衆生种种业、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是为十。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是菩萨童眞住?因为此住菩萨身如童体,思想纯眞,没有不良的习气,所以叫童眞住。童眞住的菩萨,常住在十种业,而无过失。是那十种业?所说的①身行无失:身体所行所做,不会有一切的错误或一切的过失。②语行无失:所说的话,都是正确无讹。绝对不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的话。③意行无失:在心中所思想都是清净、光明、仁慈、怜悯,绝对没有染汚的思想,也不打有过失的妄想。④随意受生:随着自己的意思去受生。来生愿意做什麽就做什麽,也就是遂心所欲。⑤知衆生种种欲:清清楚楚知道衆生种种的欲念。⑥知衆生种种解:知道一切衆生所了解的是什麽?⑦知衆生种种界:知道每一界的衆生所行所做。蜜蜂界的蜜蜂,就知道采花汁来酿蜜糖。蚂蚁界的蚂蚁,就知道寻找食物搬囘洞中。在十二类衆生中,每类都不相同,各有其生活的技能。⑧知衆生种种业:知道所有的衆生造种种的业。狗为什麽做狗?因为造做狗的业。猫为什麽做猫?因为造做猫的业。总而言之,造什麽业,就受什麽果报。⑨知世界成坏:知道世界是怎样成就?是怎样破坏?又知道人是怎样生?怎样死的过程。⑩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有神足通,随意而去,自在变化无穷。遂心如意,所行没有障碍。这是童眞住的菩萨所住的十种法。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知一切佛刹。动一切佛刹、持一切佛刹、观一切佛刹、诣一切佛刹、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徧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童眞住的菩萨,应该劝化衆生学习这十种法,可是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法。什麽是十种法?所说的①知一切佛刹:童眞住的菩萨,应该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刹。每位佛的刹土在那一方?在那一方中的那一方?②动一切佛刹:知道一切佛刹方向之後,要想震动某一佛刹,必须知道某一佛刹的所在方位。③持一切佛刹:④观一切佛刹:虽然护持一切佛刹,但是还要观察一切佛刹的因缘。是否应该来护持?⑤诣一切佛刹:应该护持那个佛刹,便到那个佛刹去。⑥游行无数世界:童眞住的菩萨,都有神足自在,可以游行无数无量世界。⑦领受无数佛法:到无数世界去做什麽?去领受一切诸佛所说的法。⑧现变化自在身:现出自无化有,自有化无;自小化大,自大化小;自少化多,自多化少,遂心如意,变化无穷这种的自在身。⑨出广大徧满音:出广长舌相,发广大音,徧满诸佛刹土,讲说佛法。⑩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在一念之间,能到十方世界去承事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有这种神通妙用的力量。


何以故?欲令增进,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原因,要劝学这十种法?因为想令童眞住的菩萨,增加精进。对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都能得到善巧方便这种智慧。无论在那位佛的法会中,所听闻佛所说的法,自己就会豁然贯通,开悟了解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不需要佛再详细解说,再来教化。

 

九、法王子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王子住。此菩萨善知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善知诸衆生受生、善知诸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别、善知前际後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是为十。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叫菩萨法王子住?因为佛是法王,菩萨是法王子。有继承法王的位,所以叫法王子住。法王子住的菩萨,善於知道这十种法门。是那十种法?所说的①善知诸衆生受生:他善於知道一切衆生怎样造的业?怎样受生死?每类衆生各有其独特的因缘,完全晓得。②善知诸烦恼现起:他善於知道一切衆生为什麽现出烦恼的起因。③善知习气相续:他善於知道一切衆生的习气,好像波浪一样,相续不断。衆生前生的习气,而生出今生的习气;今生的习气,而生出来生的习气,生生世世,相续不断。菩萨怎能知道呢?因为菩萨证得宿命通的智慧,所以知道一切衆生的习气。④善知所行方便:他善於知道应该所行的方便法门。就是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何法得度,就用什麽方便法门来为说法。⑤善知无量法:菩萨是照了诸法实相,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善於知道无量的妙法。⑥善解诸威仪:他善於了解三千威仪,八万细行。⑦善知世界差别:他善於知道世界成住坏空的四劫,各有些什麽不同的特徵。⑧善知前际後际事:他善於知道前边的边际事,也知道後边的边际事。又知衆生前边的心念是怎样生的,後边的心念是怎样生的,一切事都晓得。⑨善知演说世谛:他善於知道衆生的根性,用世间有为法,来为他们说世谛法。⑩善知演说第一义谛:他善知衆生有利根者,给他们演说出世间无为法,令衆生了悟第一义谛的道理。这是法王子位的菩萨,善於知道的十种法。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法王处善巧、法王处轨度、法王处宫殿、法王处趣入、法王处观察、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法王子住的菩萨,应该劝化衆生来学习这十种法。可是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法。是那十种法?所说的①法王处善巧:法王(佛)处理善巧的方法。也可以说在法王所住处,怎样处理一切善巧方便。法王子应该仿佛之仪,合子法度。总之,一切要向佛学习。②法王处轨度:轨是规矩,度是法度。法王怎样处理一切的仪式和轨度,应该学习。③法王处宫殿:宫是休息处,殿是议事处。法王在内宫时,法王子应行子礼,法王子在外殿时,法王子应行臣礼。这也有一定的轨度。④法王处趣入:法王趣入一切礼的时候,仪式怎样,也应该学习。⑤法王处观察:法王在位时,法王子要观察一切因缘。所谓「入则观父王,察其声色。出则观羣臣,知其贤愚。」菩萨入则观佛教理,出则审机可否?⑥法王灌顶:法王子要受法王位时,要经过灌顶的仪式。十方诸佛用法水灌其顶,令发四无量心,来教化衆生。⑦法王力持:法王怎样力持一切法?法王子应当学习。菩萨六度四摄,万行总持,这是力的意思。⑧法王无畏:法王怎样无所畏?菩萨修行,离五种怖畏,得十种无畏。⑨法王宴寝:法王怎样睡觉?宴於侧室,寝於正处。所谓「昼无故不内宴,夜无故不外寝」,都有一定的规矩。⑩法王赞叹:法王应该赞叹什麽?菩萨应该仰赞佛德,哀叹衆生。这十种法,法王子住的菩萨都应该知道,要学习这些法度。


何以故?欲令增进,心无障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法王子住的菩萨,为什麽要学习这十种法?因为想令其增加精进,心里没有一切障碍和执着。凡是在诸佛道场中,所闻的法,自己就会明白,不需要佛再来教导。

 

十、灌顶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灌顶住。此菩萨得成就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震动无数世界、照耀无数世界、住持无数世界、往诣无数世界、严净无数世界、开示无数衆生、观察无数衆生、知无数衆生根、令无数衆生趣入、令无数衆生调伏,是为十。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怎样叫做菩萨灌顶住?因为菩萨继承法王子位时,先要受灌顶的仪式,十方诸佛来灌顶,所以叫灌顶住。菩萨要成就这十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才能得到灌顶的地位。什麽是十种智慧?所说的①震动无数世界:灌顶住的菩萨,有大威神力的智慧,知道那个世界应该震动,就现六种震动,来摄伏一切衆生。②照耀无数世界:灌顶住的菩萨,有大智慧、大光明,能照耀无数世界。③住持无数世界:灌顶住的菩萨,用神通力来护持无数世界,令其持久安住,而不毁坏。④往诣无数世界:灌顶住的菩萨,要去十方一切诸佛的道场,承事、供养所有的佛。⑤严净无数世界:灌顶住的菩萨,能庄严清净无数的世界。⑥开示无数衆生:灌顶住的菩萨,用他不可思议的智慧,来开导一切衆生,来指示一切衆生,令无数衆生发菩提心,将来成佛道。⑦观察无数衆生:灌顶住的菩萨,善於观察无数衆生的因缘,用种种方便法来教化。⑧知无数衆生根:灌顶住的菩萨,知道无数衆生的根性。衆生的根性不同,有的善根种得多,就聪明;有的善根种得少,就愚痴。知道衆生根性之後,要用方法来救度,令衆生离苦得乐。⑨令无数衆生趣入:灌顶住的菩萨,能令无数衆生趣入菩提道。⑩令无数衆生调伏:灌顶住的菩萨,用大智慧来调伏刚强的衆生,所谓「刚强衆生,难调难伏。」可是此住的菩萨,都能调伏无数衆生,发菩提心,修无上道。这是灌顶住菩萨的十种智慧。


佛子,此菩萨身,及身业、神通、变现,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灌顶住菩萨的身和所造的身业,都是神通所变化的。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用过去所修的智慧、未来所修的智慧、现在所修的智慧,成就一切诸佛的佛土、庄严一切诸佛的佛土、清净一切诸佛的佛土。一切衆生心的境界,一切衆生智的境界,都不能知道菩萨这种境界。乃至法王子住的菩萨,也不能知道灌顶住菩萨如上所说种种的境界。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诸佛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衆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灌顶住的菩萨,应该劝化衆生学习诸佛的十种智慧。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智慧。什麽是十种智慧?所说的①三世智: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智慧。②佛法智:诸佛所说佛法的智慧。③法界无碍智: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种智慧。④法界无边智:法界是没有边际,这种的智慧。⑤充满一切世界智:这种智慧,能充满一切世界。⑥普照一切世界智:这种智慧,能普徧照耀一切世界。⑦住持一切世界智:这种智慧,能住持一切世界。⑧知一切衆生智:知道一切衆生的智慧。⑨知一切法智:知道一切法的智慧。⑩知无边诸佛智:知道无边诸佛的智慧。


何以故?欲令增长一切种智。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麽要学习诸佛十种智慧?因为想令灌顶住的菩萨,增长一切种的智慧。有所听闻的法,自己就能开悟了解,不需要诸佛再来教导。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


在这个时候,因为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缘故。在十方中的每一方,都有一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六种震动的情形发生。但是不会令衆生受到损害,是令衆生醒悟。什麽是六种震动?就是动、踊、起(属於形),震、吼、击(属於声)。这六种现象又变为十八种现象。所说的①动:此动而彼不动,或者彼动而此不动,是局部的动。②徧动:是普徧的动,整个世界都在动。③等徧动:等於所有的世界,同时普徧动。④起:在这个地方有起,在另外地方没有起。或者在这地方没有起的情形,在另外地方有起的情形。⑤徧起:在这世界普徧而起,在其他世界没有起。⑥等徧起:等於在所有的世界,同时普徧而起。⑦踊:在这个地方有踊的现象,在那个地方没有的现象。⑧徧踊:在整个世界普徧在踊。⑨等徧踊:等於所有世界,同时普徧而踊。⑩震:在这方有震动的感觉,可是在另外方就没有震动的感觉。?徧震:在全世界普徧的震动。?等徧震:等於所有的世界,同时有震动的感觉。?吼:在这地方有吼声,在另外地方没有吼声。?徧吼:在全世界普徧有吼声。?等徧吼:等於所有世界,同时普徧有吼声。?击:在这地方有击撞的声音。在另外地方没有击撞的声音。?徧击:全世界普徧有击撞的声音。?等徧击:等於所有世界,同时普徧有击撞的声音。这是十八种震动的情形。


雨天妙华、天末香、天华鬘、天杂香、天寳衣、天寳云、天庄严具。天诸音乐,不鼓自鸣。放大光明,及妙音声。


在大地六种震动的时候,从虚空中像降雨一般而落下天上的妙华。天上的末香,天华所编的华鬘,天上的杂香,天人所穿的寳衣,天上的寳云,天上一切的庄严妙具。天上所有的音乐,都自然发出妙音,不需要去演奏。又放出天上所有的光明和天上所有的妙音声。


如此四天下须弥山顶,帝释殿上,说十住法,现诸神变。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好像娑婆世界的四天下须弥山顶,帝释天所住的寳殿上,而演说十住法,现出种种的神通变化。在十方所有的世界,统统像娑婆世界这样子,释迦牟尼佛在须弥山顶帝释殿上说十住法。


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过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於此。充满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说此法。


十方所有的菩萨,又以佛的大威神力缘故,乘佛愿力的寳筏,从十方中的每一方超过一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到娑婆世界须弥山顶帝释天的殿上,充满十方,他们同时的说:「善哉!善哉!佛的弟子!你善於说十住的妙法。」


我等诸人,同名法慧。所从来国,同名法云。彼土如来,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说十住。衆会眷属,文句义理,悉亦如是,无有增减。


这些菩萨说:我们所来的菩萨,大家同一个名字,都叫法慧。我们所从来的国土,也是同名,都叫法云。在所有法云国土中的佛号,都叫妙法佛。我们在佛的处所,也是说十住的法。法会中的大衆和所有的眷属,都是一样的。所讲十住的文句和义理,都和现在娑婆世界所讲十住法是一样的,一字不增,一字不减。所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音。」都是说这个妙法。


佛子。我等承佛神力,来入此会,为汝作证。如於此会。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到华严法会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我们大家仰承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来到娑婆世界,入华严法会,是为你说十住法来证明。在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都和这法会一样的情形,没有分别,都在说十住妙法。」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说颂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法慧菩萨,仰承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徧观察十方一切衆生的因缘,乃至法界所有衆生的因缘,而说出一百首偈颂,来教化法界的衆生。


见最胜智微妙身 相好端严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难遇 菩萨勇猛初发心


法慧菩萨说:我现在见到佛的最殊胜的智慧,又见到微妙不可思议的佛身。因为佛身是变化无穷,隐显莫测。又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既端正又庄严。福也具足,慧也具足,所谓「两足尊」。一般衆生尊重佛、供养佛,因为佛的微妙身不容易遇到。有时生在佛前,有时生在佛後。能生在佛世时,也很难遇到佛。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勇猛发菩提心,精进修无上道。


见无等比大神通 闻说记心及教诫


诸趣衆生无量苦 菩萨以此初发心


见到佛无有可比的大神通,听到佛所说的授记法、权巧方便法、眞实法,来教诫衆生,令衆生止恶行善。所谓「诸恶莫作,衆善奉行。」六道轮廻中的衆生,都有无量的诸苦。每道的衆生有每道的苦楚。初发心住的菩萨,见到这种情形,要救受苦的衆生得到快乐,所以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闻诸如来普胜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虚空不分别 菩萨以此初发心


又闻到一切如来普胜尊,所有的功德,统统有所成就。佛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是无法可说。所谓「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所以说佛的一切功德皆成就。佛的功德好像虚空一样,没有分别。虚空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能容纳一切万事万物。初发心住的菩萨,仰慕佛所修的功德、所成的功德。因为这种缘故,而发菩提心,勤修佛道。


三世因果名为处 我等自性为非处


欲悉了知眞实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世的因果、未来世的因果、现在世的因果,各为受果报的处所。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三世因果的说明。前生种什麽因,今生就结什麽果。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种不善不恶的因,就结不善不恶的果。要想知道来生的果是怎样,就要看看今生所行所作是什麽。今生尽做善事,来生就会结善果。今生尽做恶事,来生就会结恶果。所以因果是丝毫不爽。因果是自己所造的,并不是佛菩萨所造的;好像自己走路,愿往东走,就向东走;愿往西走,就向西走,随自己的心念而走。因果也是这样子,所以说三世因果名为处。我们的自性,空无所有,就是和法界合而为一。这是眞空,也是妙有。眞空妙有是自性,自性是找不出一定的处所。初发心住的菩萨,想要眞正明白这种眞实的道理,而发菩提心,勤修无上佛道。


过去未来现在世 所有一切善恶业


欲悉了知无不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生、未来生、现在生,这是三世。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这也是三世。过去念、未来念、现在念,这也是三世。三世有长时间的三世,又有短时间的三世。在三世中所造的业,是善恶夹杂的。有时善中有点恶,或恶中有点善。不是纯净的善业,也不是纯净的恶业,是善恶混合的业。菩萨想把这一切道理都了解,直至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菩萨住於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诸禅解脱及三昧 杂染清净无量种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萨以此初发心


四禅、八解脱、九次第定、杂染、清净,都有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种类。菩萨愿意了知入定、住定、出定种种的境界。因为这种关系,所以菩萨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随诸衆生根利钝 如是种种精进力


欲悉了达分别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有的衆生,生来就聪明,这是利根;有的衆生,生来就愚痴,这是钝根。所以衆生的根性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利根或钝根,都要勇猛精进,才有成就。有种种精进的方法。想要完全明了通达,分别知道衆生利钝的根性。因为这种关系,菩萨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佛道。


一切衆生种种解 心所好乐各差别


如是无量欲悉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衆生,有种种的知见、种种的解。每个衆生心中所欢喜的,各有不同。像这样无量无边的解,为了想完全知道,菩萨因此住在初发心的地位,来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衆生诸界各差别 一切世间无有量


欲悉了知其体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衆生是由衆缘和合而生。衆生有十二类,就是胎、卵、湿、化、有想、无想、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非有色、非无色。详细分析起来,在每一类衆生中,又有无量无边之多衆生。衆生的界各有不同。在一切世间上的衆生,是没有数量,菩萨想要完全了解知道衆生的界和衆生的体性,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菩萨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一切有为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处


悉欲了知其实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所有一切有为修行的道路,每一种行道,都有一个所至处,就是将来所到的地方。菩萨想了解知道这种眞实性,而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一切世界诸衆生 随业漂流无暂息


欲得天眼皆明见 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的衆生,都是因为起惑、造业、受报的缘故,所以随着所造的业而漂流。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在六道轮廻中旋转,没有停止的时候。菩萨欲得天眼无碍的智慧,才能明见这种境界。因为这个原因,而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过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体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萨以此初发心


在过去宿世中,曾经所有像这样的体性和这样的相。菩萨为了想明了知道宿世的因缘,所以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一切衆生诸结惑 相续现起及习气


欲悉了知究竟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所有一切的衆生,都有自己所造的结业和所有的迷惑,都是相续不断。现起和习气,而不间断。菩萨想要明了知道这些结惑相续现起习气种种问题,究竟怎样能断尽?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随诸衆生所安立 种种谈论语言道


如其世谛悉欲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顺一切衆生所安立,有种种的谈论,有种种的语言道。每一类的衆生,都有自己的谈论语言道。以人类而言,在全世界上有许多的文字或语言。每一个国家都有一种文字和数种语言。衆生的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所有世间的俗谛法,十住菩萨都想知道,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一切诸法离言说 性空寂灭无所作


欲悉明达此眞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所有一切法,凡是能说出来的,都不是眞实法。眞实的法,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它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所以说「一切诸法离言说。」若是眞谛法,皆是离开言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的道已经断了,心所行的地方也没有了,这就是法的实相理体。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没有实体,所以「性空寂灭无所作。」没有一个能作,也没有一个所作。菩萨想要明了通达这种眞实义,所以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欲悉震动十方国 倾覆一切诸大海


具足诸佛大神通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欲悉十方国土有六种震动,能倾覆一切大海,为什麽能有这种力量?乃是具足诸佛的大神通力。菩萨以此住在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无量土


一一光中觉一切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想在一根毛孔中,放出大光明藏,普徧照耀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在每一根毛孔中,都能放光。在每道光中,能觉悟一切衆生,令衆生皆发菩提心。菩萨以这种因缘境界,而住於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欲以难思诸佛刹 悉置掌中而不动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想把不可思议的诸佛刹土,完全安置在自己的手掌中,而且又不摇动。十方诸佛刹土,也没有小,菩萨的手掌也没有大,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为什麽能这样?凡夫的知见是不会明白的。等证得五眼六通时,轻而易擧就明白其中的道理。菩萨明了一切法,如幻如化,没有眞实性。因为这种原因,所以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欲以无量刹衆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无人无有我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想把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的衆生,完全放在一根毛的端上,而又不相迫隘,也就是互相不拥挤。为什麽能怎样?因为菩萨悉知无人、无我这种境界。菩萨以此而住於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想用一根毫毛来沾大海水,能令一切大海水完全乾竭(菩萨有这种神通妙用,不能不相信)。菩萨又能知道用了多少次的毫毛,把海水沾竭了。菩萨以这种神通妙用,住在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不可思议诸国土 尽抹为尘无遗者


欲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方世界所有的国土,有不可思议那样的多。如果把所有不思议的国土,抹成微尘,没有遗漏的,菩萨欲悉分别而知道有多少粒微尘?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菩萨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过去未来无量劫 一切世间成坏相


欲悉了达穷其际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现在无量劫,所有一切世间是怎样成?是怎样住?是怎样坏?是怎样空?这四种劫相,菩萨欲悉明了,穷达其境。因为这个原因,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三世所有诸如来 一切独觉及声闻


欲知其法尽无余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一切独觉、一切声闻,菩萨想知道怎样修成佛的法?怎样修成独觉的法?怎样修成声闻的法?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无量无边诸世界 欲以一毛悉称擧


如其体相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有无量无边那样多的世界。菩萨想用一根毫毛完全把它们称擧。这种世界或者是体?或者是相?菩萨完全明了知道。十住菩萨,以这种神通妙用,而发菩提心,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


无量无数轮围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有无量无数那样多的轮围山,菩萨欲把它们入到一毛孔中。这种轮围山,或者是大,或者是小。在一根毛孔中,都能知道。菩萨要修这种神通妙用,所以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再向前求胜定,修无上道。


欲以寂静一妙音 普应十方随类演


如是皆令净明了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想以寂静一种微妙的声音,普徧应十方所有的衆生,随类而演说不可思议的妙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衆生随类各得解。」好像这样,令一切衆生都能清净明了这种法音。因为菩萨也要得到这种神通妙用,所以发菩提心,所以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


一切衆生语言法 一言演说无不尽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所有一切衆生的语言法,人类的语言和畜生的语言。有神通的菩萨,用一句话就能把一切语言完全说尽。菩萨想要完全明了知道语言的自性,所以十住菩萨发菩提心,住於初发心住地位上。


世间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证寂灭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对於世间一切的语言音声,没有不能说的。令所有每一类的衆生,都能明白,而能证得眞常寂灭之法。菩萨要想得到这种微妙的舌根,能辩言一切妙法。十住菩萨,因为这种因缘,而发菩提心,住於初发心住地位上。


欲使十方诸世界 有成坏相皆得见


而悉知从分别生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想令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有成住坏空这四种相,皆能得见。而且又能知道成住坏空,都是由衆生分别思想而成就的。因为这样,所以十住菩萨发菩提心,住於初发心住地位上。


一切十方诸世界 无量如来悉充满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佛在那里教化衆生,所以说「无量如来悉充满。」菩萨想要知道诸佛所说一切法,所以十住菩萨发菩提心,住於初发心住地位上。


种种变化无量身 一切世界微尘等


欲悉了达从心起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愿意得到种种变化无量无边的化身。希望化成像一切世界所有微尘数那样多。这种神通妙用的境界,还没有离开一念心,都是从心生起的。十住的菩萨,因为欲悉了达从心起的道理,所以发菩提心,而住於发心住地位上。


过去未来现在世 无量无数诸如来


欲於一念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在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有无量无数诸佛。菩萨想在一念之中,都能明了知道诸佛的数目,十住菩萨因为这个缘故,而发菩提心,住在初发心住地位上。


欲具演说一句法 阿僧祇劫无有尽


而令文义各不同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想具足演说圆满一句佛法,就是穷尽无量无边的劫,也说不完一句法。所有的文和义,各有不同。有时文随义,有时义随文。十住菩萨,因为欲满这种愿,所以发菩提心,住於初发心住地位上。


十方一切诸衆生 随其流转生灭相


欲於一念皆明达 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衆生,都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生死轮廻中,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流转生灭的相。菩萨想在一念之中,皆能明了通达衆生的生灭相。怎样令衆生不在生死轮廻流转,而囘到圣人法性流中。十住菩萨想得到这种智慧眼,所以发菩提心,而住於初发心住的果位上。


欲以身语及意业 普诣十方无所碍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想用身语意三业,在一念之中,能普徧到十方去亲近诸佛、供养诸佛。教化衆生,普度衆生。这三业到十方去无所障碍。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焉」,愿怎样就怎样。菩萨要明了知道三世都是空寂。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十住菩萨因为这种原因,而发菩提心,住於发心住的果位上。


菩萨如是发心已 应令往诣十方国


恭敬供养诸如来 以此使其无退转


十住菩萨发这些大菩提心之後,应该到十方世界诸佛国土去,恭敬诸佛、供养诸佛。菩萨因为要勇猛精进,而发大菩提心,令所发菩提心,永远不退转。


菩萨勇猛求佛道 住於生死不疲厌


为彼称叹使顺行 如是令其无退转


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在念念中皆发菩提心,而不起其他妄念。菩萨虽然住於生死,但不疲厌生死。为什麽?因为菩萨有慈悲心,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心甘情愿住於生死,来教化衆生,离苦得乐。可是二乘人,就没有这种思想。他们看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所以急急出离生死。菩萨的思想,在生死就是湼盘,没有两个想法,所以不疲厌生死,为衆生所称赞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是顺行。因为菩萨是顺行精进而修行,所以一天比一天向前精进,而不向後退转。


十方世界无量刹 悉在其中作尊主


为诸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无退转


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刹土,每个刹土中,都有佛在那里教化衆生。为十住菩萨演说十住法门,令十住菩萨发大菩提心,而不退转这种果位。


最胜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净法


劝诸菩萨说与人 如是教令离烦恼


法是最殊胜、最高上、最第一的。在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眞实义。」这个法,是甚深微妙清净法。这个法要说,才能微妙。若是不说,微妙也不微妙了。所以佛希望一切菩萨把这种无上甚深微妙法,来对人演说,令其明白这种法的微妙。因为菩萨是帮助佛来教化衆生。所以倒驾慈航,来到娑婆世界,教化衆生,离开烦恼,得到自在。


一切世间无与等 不可倾动摧伏处


为彼菩萨常称赞 如是教令不退转


这种坚固的金刚心,是一切世间没有可比的。也不可倾动,也不可摧伏,为十住菩萨,常常称赞勇猛精进菩提心。像这样子,佛教令菩萨和衆生不退转菩提心。


佛是世间大力主 具足一切诸功德


令诸菩萨住是中 以此教为胜丈夫


佛是世间大雄大力的主人,已经具足所有一切的功德,令发菩提心的一切菩萨,住在大力中,住在功德中,以这种因缘,教化菩萨和衆生,成为殊胜的丈夫,也就是大丈夫。


无量无边诸佛所 悉得往诣而亲近


常为诸佛所摄受 如是教令不退转


在无量无边诸佛的处所,菩萨都能到所有诸佛道场去亲近佛,常常为诸佛所摄受。像这样子,佛教令一切菩萨不退菩提心,勇猛精进,求无上道。


所有寂静诸三昧 悉皆演畅无有余


为彼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不退转


所有寂静一切三昧,常常都在演畅这种妙法,而没有余。佛常为十住菩萨说这种妙法,令菩萨不退转菩提心,也令衆生不退转菩提心。


摧灭诸有生死轮 转於清净妙法轮


一切世间无所着 为诸菩萨如是说


摧灭诸有生死的轮廻。诸有就是三界二十五有,有生有死。要勤转清净的妙法轮,所谓「法轮常转」,令一切世间的衆生无所执着,又为一切菩萨来说无着大法。令十住菩萨转不可思议的无上妙法轮。


一切衆生堕恶道 无量重苦所缠迫


与作救护归依处 为诸菩萨如是说


法慧菩萨说:一切衆生为什麽会堕於三恶道?因为贪瞋痴太重,所以造出罪业过。有了罪业过,当然要堕落在三恶道中,就要受无量无边的重苦。在地狱要受上刀山下油锅的苦刑,渴时饮铁法汁,饥时吃铁丸,有说不尽的诸重苦,来纒绕、来迫害。菩萨作为受苦衆生的救护者,也是衆生的归依处。为一切菩萨说应该救护衆生的法。


此是菩萨发心住 一向志求无上道


如我所说教诲法 一切诸佛亦如是


这是十住中第一住——菩萨发心住。因为一向志求无上道,所以住于初发心住。像我(法慧菩萨)现在所说十住法,是教诲菩萨和衆生的法,一切诸佛也是这样说的。


第二治地住菩萨 应当发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诸衆生 愿使悉顺如来教


第二住是治地住。住在治地住的菩萨,应当发起这样的心(如下所说的心),但愿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都要顺从如来所教化的道理,依法修行。


利益大悲安乐心 安住怜愍摄受心


守护衆生同己心 师心及以导师心


治地住的菩萨,对衆生要发十种心。就是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悯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总而言之,菩萨处处为衆生而发各种的慈悲心。


已住如是胜妙心 次令诵习求多闻


常乐寂静正思惟 亲近一切善知识


二住菩萨已住於前边所说的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心,求无上道。其次,又令一切菩萨和一切衆生诵经习法,求博学多闻。也就是诵经写经、受持经典、多闻佛法。要常乐寂静,愿习禅定,这是思惟修的法门。又要亲近一切善知识,远离一切恶知识。为什麽?因为善知识能教导你如何去修行,怎样能除去习气毛病。恶知识教你不修行,增加你的习气毛病。所以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发言和悦离麤犷 言必知时无所畏


了达於义如法行 远离愚迷心不动


无论在什麽时候,说话的态度要和颜悦色,不可粗言暴语,更不可说些没有礼貌的话。到需要说话的时候,再说应说的话,不要有所畏惧。不该说话的时候,就不要乱讲话,要愼言,切记「言多必失」的古训。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经验之哲理。要明了一切义理,依方法去修行,要远离愚迷,这时,心有定力,而不能摇动,不会被外境所转。所谓「泰山崩前而不惊,美女当前而不动。」


此是初学菩提行 能行此行眞佛子


我今说彼所应行 如是佛子应勤学


这是初发心的菩萨,所修习的菩提行门。能修行这种行门,就是眞正的佛子。我(法慧菩萨)现在为初发心菩萨,说一说应该修行的菩提行。像这样的法,一切佛的弟子!应该勤习精进,不可懈怠。


第三菩萨修行住 当依佛教勤观察


诸法无常苦及空 无有我人无动作


第三住是菩萨修行住。住在修行的菩萨,应当依照佛所教的法,勤加观察,依教修行。要知诸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不但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动作。要把一切执着破了,就没有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烦恼障,法执就是所知障。


一切诸法不可乐 无如名字无处所


无所分别无眞实 如是观者名菩萨


一切诸法,都是不可乐,也没有名字、也没有处所、也没有分别(识心有分别,智心无分别)、也没有眞实,一切都是虚妄的。能这样来观察一切法,名为菩萨。


次令观察衆生界 及以劝观於法界


世界差别尽无余 於彼咸应劝观察


其次,又令菩萨观察一切衆生界和劝说观察法界。所有的世界,怎样的分别,都要明白了解。所有的衆生界、法界、世界,都应该劝说观察。


十方世界及虚空 所有地水与火风


欲界色界无色界 悉劝观察咸令尽


十方世界和虚空界,以及所有地水火风四大,乃至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要劝说菩萨和衆生仔细的观察。这一切的法,要知道它的一切差别相。


观察彼界各差别 及其体性咸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则名为眞佛子


观察所有衆生界、法界、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地水火风四大界,各种的差别相。和每界的体性,究竟明了,能得这样教勤修行,观察一切法的因缘,能以照了一切法,这就是眞正的佛子。


第四生贵住菩萨 从诸圣教而出生


了达诸有无所有 超过彼法生法界


第四住是菩萨生贵住。生贵住的菩萨,是从一切圣教中所生出的。能了达一切诸有(二十五有)都是空的,没有眞实体性。超过一切有为法,以法界为体。


信佛坚固不可坏 观法寂灭心安住


随诸衆生悉了知 体性虚妄无眞实


信仰佛的心,要比金刚还要坚固,不能破坏。观察一切诸法,都是寂灭相,心中不惊不怖,安住於法。随顺衆生界都明了知道,体性是虚妄,而没有眞实的。


世间刹土业及报 生死涅盘悉如是


佛子於法如是观 从佛亲生名佛子


世间有正觉、有情、器三世间。佛菩萨圣人所住的叫正觉世间,一切衆生所住的叫有情世间。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在处叫器世间。世间刹土的衆生,因为一念无明,生出迷惑。迷惑就去造业,造业就要受果报。造善业受善报,造恶业受恶报。生死和湼盘,都是这样。有烦恼就是生死,把烦恼变成菩提,就是湼盘。佛的弟子,对於一切法,都要这样的观察。如果没有一切执着,就是等於从佛亲自所生,名为佛的弟子。


过去未来现在世 其中所有诸佛法


了知积集及圆满 如是修学令究竟


在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这三世之中,诸佛所说的佛法,都明了知道是由少积集成多,由不知而少知,由少知而多知,由多知而圆满。这样修学六度万行,令到究竟果位上。


三世一切诸如来 能随观察悉平等


种种差别不可得 如是观者达三世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能随着因缘来观察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种种的分别,皆是了不可得。这样没有执着的观察,便能通达三世无碍的道理。


如我称扬赞叹者 此是四住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无上佛菩提


好像我(法慧菩萨)所称扬赞叹一切菩萨,这就是第四住的菩萨所有一切的功德。若能依法勤加修行,就很快成就佛的菩提果。


从此第五诸菩萨 说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无量巧方便 发生究竟功德业


第五住是菩萨具足方便住。具足方便住的菩萨,深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法门,修行成功时,而能发生种种究竟功德,得到圆满的业报。


菩萨所修衆福德 皆为救护诸群生


专心利益与安乐 一向哀愍令度脱


菩萨因为修了一切福德,所以有大神通的力量,可以救护一切衆生。菩萨是专一其心,来利益衆生,令衆生得到快乐。菩萨一向对衆生哀愍,令衆生反迷归觉,改邪从正;发菩提心,修菩提道,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湼盘的彼岸。


为一切世除衆难 引出诸有令欢喜


一一调伏无所遗 皆令具德向涅盘


菩萨以慈悲为怀,为一切世间除去一切灾难,接引一切衆生出离一切烦恼。令一切衆生都得到欢喜。每一个刚强的衆生,都被调伏了,没有遗漏一个衆生没有调伏,完全都得到救脱。令一切衆生都具足福德,向湼盘道路上走。


一切衆生无有边 无量无数不思议


及以不可称量等 听受如来如是法


所有一切衆生是没有边际、限量、数目,有不可思议那样之多。也不可以用秤来称,用尺来量。这样多的衆生,都听受佛所说具足方便住的法。


此第五住眞佛子 成就方便度衆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开示


这第五住的眞佛子,所成就具足方便法,来普度一切衆生出离苦海。一切功德所积集大智慧的世尊,用这种法来开示一切衆生,令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第六正心圆满住 於法自性无迷惑


正念思惟离分别 一切天人莫能动


第六住是菩萨正心圆满住,正心住的菩萨,对佛法是明明了了,认识非常清楚,没有丝毫的迷惑。菩萨用正念的智慧,来思惟这个法,离开分别心。所以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无法测量这种境界,也无法能摇动这种正心念。


闻赞毁佛与佛法 菩萨及以所行行


衆生有量若无量 有垢无垢难易度


正心住菩萨的定力都圆满,所以听到赞叹佛或毁谤佛,赞叹法或毁谤法,赞叹菩萨或毁谤菩萨,而不动心。不会被言语风所吹动。菩萨所行的行门,或者赞叹、或者毁谤,都不动心。或者衆生有量、或者衆生无量、或者衆生有垢、或者衆生无垢、或者衆生难度、或者衆生易度,正心住菩萨听到有人说这些问题,不动其心。为什麽?因为正心住菩萨的定力,非常坚固,不会被外境所摇动。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有人说法界是大的、或者是小的、或者是成就的时候、或者是破坏的时候、或者是有、或者是无,这些说法,都是假借之词,不是实有的,所以心不动。不管是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谛念来思惟,恒常来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所有一切法,都没有一个形相,也没有一个体,也没有一个性,不是实在,而是寂灭相。好像幻化不实,好像梦中的虚妄境界。法的本体,是离开分别的。正心住的菩萨,常常愿意听闻这种不可思议的道理。


第七不退转菩萨 於佛及法菩萨行


若有若无出不出 虽闻是说无退转


第七住是菩萨不退住。不退住的菩萨,对於佛法僧三宝,有人赞叹或毁谤,不动於心。有人说有三宝或没有三宝,也不动於心。有人说修行能出离三界或不能出离三界,也不动於心。虽然闻到这种种的说法,而心不摇动,不退转菩提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 一切诸佛有以无


佛智有尽或无尽 三世一相种种相


有人说三世有佛、或者无佛;佛的智慧有尽、或者无尽;三世是一相、或者多相,这种种的说法,不退住的菩萨,都无动於衷。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随於义义随文


如是一切展转成 此不退人应为说


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有执着的人,认为一就是一,多就是多。如果对他说一是多,他不会相信,说多是一,他更不会相信。为什麽?因为有所执着。假设没有执着的人,知道一是由多而一,多是由一而多,本来没有什麽分别,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在文字里有个义,文是显义,义也是由文生出来的。文字般若就是文,观照般若就是义。实相般若就是文和义的眞理,好像多即是一,一即是多,这是文随於义,义随於文。这种种的道理,都是相续不断,互相成就,辗转而成的。这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道理,不退住的菩萨,都明白了,应该为衆生说。


若法有相及无相 若法有性及无性


种种差别互相属 此人闻已得究竟


或者说这法有相、或者说这法无相、或者说这法有性、或者说这法无性,不退住的菩萨,听到这种种说法,不会被境界所转。这种种的差别,互相为眷属。不退住的菩萨,闻这法之後,已得究竟的义理。


第八菩萨童眞住 身语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净无诸失 随意受生得自在


第八住是菩萨童眞住。童眞就是纯阳童子的眞体。童眞住的菩萨,没有不正当的思想,也没有不良的习气,所以身语意三业,都具足清净,没有一切的过失。随着自己的心愿而去受生,愿意到那类衆生界去度化衆生,就到那类衆生界去,不受限制。


知诸衆生心所乐 种种意解各差别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国土成坏相


童眞住的菩萨,知道一切衆生心中所愿意的事。所有的衆生、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见解,各有差别,而不相同。和所有修行一切法,十方国土的成住坏空四相,菩萨都知道而且了解。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处中随念往


於诸佛所听闻法 赞叹修行无懈倦


童眞住的菩萨,很快得到神通妙用,一切处中,随心念而往,到十方世界诸佛道场,去听经闻法。赞叹修行,就是躬行实践,勇猛精进。无懈倦,就是不懈怠、不疲倦。


了知一切诸佛国 震动加持亦观察


超过佛土不可量 游行世界无边数


童眞住的菩萨,明了知道一切诸佛国土,有时震动,有时加持,也善於观察。所震动所加持,超过佛土不可量之多,又能现出游戏三昧的境界,游行世界,没有数量。


阿僧祇法悉谘问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诸佛无数咸承事


有无量无数那样多的法,童眞住的菩萨,在一念之间,可以谘问。因为菩萨不怕生死,所以所欲受的身,都很自在,没有一切的痛苦。童眞住的菩萨,所说的言语,都很和雅悦耳。他善於演说一切妙法,靡不充满法界,并且到十方世界去承事诸佛、供养诸佛。


第九菩萨王子住 能见衆生受生别


烦恼现习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第九住是菩萨法王子住。法王子位的菩萨,能见到一切衆生受生的区别。烦恼的现象和习气,靡有不知道。所修行一切方便法门,都善於明了。


诸法各异威仪别 世界不同前後际


如其世俗第一义 悉善了知无有余


所有一切法不同,所有一切威仪也不同,所有一切世界也不同,前後际也不同。或有世俗的俗谛,或有出世的眞谛。这些法门,法王子住的菩萨,完全善於了知,所以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法王善巧安立处 随其处所所有法


法王宫殿若趣入 及以於中所观见


法王善於教化衆生,安立救护衆生,随其处所的情形,而用何种方法来教衆生。法王所住的宫殿,法王所趣入的菩提大道。以及法王於法所明白,所观见种种的法。


法王所有灌顶法  神力加持无怯畏


宴寝宫室及叹誉 以此教诏法王子


佛为法王,菩萨为法王之子。菩萨要成佛时,必须先受灌顶法。十方诸佛都来为他灌顶。佛以神力加持,令他没有怖畏,常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法王怎样宴寝?怎样住宫殿?在宫殿应做些什麽?法王被人叹誉的时候,应当怎样?这种种的规矩,诸佛都教诏法王子怎样去做。


如是为说靡不尽 而令其心无所着


於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诸佛现其前


像前边法王为法王子说种种的规矩,靡不说尽。佛说法的目的,是破执着,而令其心没有执着。改邪归正,去识存智。了知怎样修行正念,才有正知正见,得到正定。如果依正念来修行,诸佛便现前来灌顶授记。


第十灌顶眞佛子  成满最上第一法


十方无数诸世界 悉能震动光普照


第十住是菩萨灌顶住。灌顶住的菩萨,是眞正的佛子,不会退转,常随佛学,成就圆满最上的第一法。能在十方无数的世界,用六种震动,令衆生发菩提心,又放出大光明普照十方法界,令衆生学无上道。


住持往诣亦无余 清净庄严皆具足


开示衆生无有数 观察知根悉能尽


灌顶住的菩萨,他能住持世间一切佛法,又能以神通力到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佛土不去供养。凡是有佛的国土,都去供养,清净庄严,皆具足而。


发心调伏亦无边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观察 十方国土皆往诣


灌顶住的菩萨,发心调伏刚强的衆生。调伏无量无边的衆生,皆令趣向菩提大道,走到佛的果位。所有十法界,菩萨都用智慧来观察。十方诸佛国土,都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变现难可测


三世佛土诸境界 乃至王子无能了


灌顶住的菩萨,身和身所作的业,所修的净业,神通变现不可思议、不可测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所有的境界,都不相同。这种境界,住在法王子住的菩萨,也不能明了,只有灌顶住的菩萨,才能明了这种境界。


一切见者三世智 於诸佛法明了智


法界无碍无边智 充满一切世界智


一切见者有三世的智慧,对於一切佛有明了的智慧。用圆融无碍的智慧来观察法界,要充满一切世界的智慧,这是灌顶住菩萨的妙观察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衆生诸法智


及知正觉无边智 如来为说咸令尽


有智慧才有光明,有光明才能照耀一切的世界。住持佛法的智慧,要明了知道一切衆生的因缘和果报,以及起惑造业受报这种诸法的智慧,又要知道正觉佛的无边智慧,佛为一切菩萨说这种智慧,完全令其明白。


如是十住诸菩萨 皆从如来法化生


随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测


这些十住的一切菩萨,都是从佛所说的法化生出来。所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是为法王子,随着菩萨所有一切功德行。一切诸天的人和人间的人,都不能知道菩萨所修的一切功德行,也无能可以测量。


过去未来现在世 发心求佛无有边


十方国土皆充满 莫不当成一切智


十住的菩萨在三世中,就发心求无上道,这种修行的行门是没有边际。在十方国土中,皆充满了这种的功德,很快成就一切智,圆满佛果。


一切国土无边际 世界衆生法亦然


惑业心乐各差别 依彼而发菩提意


有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一个四大洲,称为一个世界(地球)。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这叫国土。国土没有边际、世界没有边际、衆生没有边际,衆生因为无明,而生出三细相。①业相:就是起惑造业。②现相:现出业相。③转相:辗转轮廻这种业相。起惑就要造业,造业就要受果报,这是自然的道理。衆生心中所好乐、欢喜、欲望,各不相同,无明所生的惑业苦,若是能觉悟,就发菩提心,研究怎样来修行?怎样能返本还原。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间衆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况所余功德行


在初发心来修佛道,这一念的心,世间所有的衆生和二乘人就没有办法能知道。何况所余功德行呢?更没有人能知道了。


十方所有诸世界 能以一毛悉称擧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来智慧行


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菩萨能以神通力,用一毛可把十方所有世界称擧起来。十住的菩萨,才能知道佛子的功德和能力,才能趣向佛智慧圆满的行门。


十方所有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尽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十方所有一切大海,菩萨用一毛端来沾大海水,可以令大海的水乾尽。有这样神通的菩萨,才能知十住菩萨的境界。在初发心的一念,所修行所成就的功德行,皆能知道。


一切世界抹为尘 悉能分别知其数


如是之人乃能见 此诸菩萨所行道


如果把十方一切世界抹成微尘,菩萨也能分别出来究竟有多少粒微尘。像这样有神通的菩萨,才能见到十住菩萨所修行的道路。


去来现在十方佛 一切独觉及声闻


悉以种种妙辩才 开示初发菩提心


过去十方佛、未来十方佛、现在十方佛,所有一切独觉(辟支佛)及一切声闻(阿罗汉),他们用种种微妙的辩才,来开示教导一切衆生,令其初发菩提心。


发心功德不可量 充满一切衆生界


衆智共说无能尽 何况所余诸妙行


十住中的初发心住菩萨的功德,已经是不可思议,何况其余九住菩萨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普徧充满一切衆生界。所有一切的智慧,共同来说十住的功德,也是说不尽。何况其余的妙行,更是不能尽了。

 

◎ 回 向 偈 ◎


愿 以 此 功 德 庄 严 佛 净 土


上 报 四 重 恩 下 济 三 途 苦


若 有 见 闻 者 悉 发 菩 提 心


尽 此 一 报 身 同 生 极 乐 国


此经书由尹国富(普觉)请,全套二十四册总共历时三年,(24-7)由上海智诚法师发心打字并校对,有错误之处敬请大家体谅,并指点。愿把此经廻向给各人父母、师长,以及法界一切衆生,愿生者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阖家平安,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能了生脱死,百年以後都能往生极乐,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历代宗亲、各人过去七世父母、冤亲债主齐超生,得见弥陀!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六】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八】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