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2018-07-18 17:13:3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53次 评论:0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总目录


(全套共计二十四册)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


1971年6月13日开讲,1979年9月9日讲完。讲一遍用了八年多时间。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24-0


目录


1                 写在前面


15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


16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30 一、标举宗体 96  六、旨趣玄微


58 二、别叹能诠 125 七、成益顿超


70 三、教主难思 156 八、结叹弘远


75 四、说仪周普 164 九、感庆逢遇


88 五、言该本末 168 十、略释名题

 

编 者 按


值『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开印之际,拜读了宣公上人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这是讲解唐代清凉国师所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的注释。是修学华严经的入门指导书。若是明白了这篇注释的内容,则对华严经大旨就能基本了解。 今将此本增补在全经浅释内,以利修学。故此次出版的浅释全套共是二十四册(原书是二十三册)特此说明。


上海佛学书局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


目 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品目.....................................一


华严大经处会品目卷帙总要之图...........................四


序.....................................................一


前言...................................................一


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七


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一四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品目


如来名号品第七


卷一至卷五 四圣谛品第八


世主妙严品第一 卷十三


卷六 光明觉品第九


如来现相品第二 菩萨问明品第十


卷七 卷十四


普贤三昧品第三 净行品第十一


世界成就品第四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卷八至卷十 卷十五


佛藏世界品第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


卷十一 卷十六


毗卢遮那品第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卷十二 须弥顶上偈颂赞品第十四


十住品第十五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卷十七 卷二十二


梵行品第十六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卷二十三


卷十八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


明法品第十八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卷十九 卷二十四之三十三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卷三十四之三十九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十地品第二十六


卷二十 卷四十之四十三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十定品第二十七


卷二十一 卷四十四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卷五十之五十二


十忍品第二十九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卷五十之五十二


十忍品第二十九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卷四十五 卷五十三之五十九


阿僧祇品第三十 离世间品第三十九


寿量品第三十一 卷六十之八十


卷四十六之四十七 品目终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卷四十八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卷四十九


普贤行愿品第三十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2

 

目 录


卷第三 世主妙严品第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3


目 录


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一


卷第五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二一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4


目 录


卷第六 如来现相品第二......................................一


卷第七 普贤三昧品第三..................................一一三


卷第七 世界成就品第四..................................一三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5


目 录


第八卷至第十卷 华藏世界品第五................................一


卷第十一 毗卢遮那品第六..................................一九四


卷第十二 如来名号品第七..................................二四二


卷第十二 四圣谛品第八....................................二八九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6


目 录


卷第十三 光明觉品第九.......................................一


卷第十三 菩萨问明品第十.................................一一一


卷第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二一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7


目 录


卷第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一


卷第十五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一○○


卷第十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一九四


卷第十六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二○三


卷第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二六七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8


目 录


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一


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二九


卷第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一一七


卷第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一八五


卷第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一九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9


目 录


卷第十九 十行品第二十之一......................................一


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五三


卷第二十一 十无藏品第二十二..................................一三七


卷第二十二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二○六


卷第二十三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三一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0


目 录


卷第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第一 救护衆生离衆生相回向......................一四


卷第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 不坏回向..................................八三


卷第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 等一切佛回向............................一二八


卷第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四 至一切处回向............................一六四


卷第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第五 无书功德回向............................二○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1


目 录


卷第二十五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一


卷第二十六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四八


卷第二十七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一一四


卷第二十八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六.......................................一九七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2


目 录


卷第二十九 十 回 向 品 第 二 十 五 之 七..................................一


卷第三十 十 回 向 品 第 二 十 五 之 八.................................. 六三


卷第三十一 十 回 向 品 第 二 十 五 之 九...............................一二三


卷第三十二 十 回 向 品 第 二 十 五 之 十...............................一八五


卷第三十三 十 回 向 品 第 二 十 五 之 十 一............................二二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3


目 录


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一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二离垢地..................................九一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发光地.................................一四○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焰慧地.................................一七七

........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五难胜地.................................二○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4


目 录


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现前地.....................................一


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远行地....................................三六


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第八不动地....................................七三


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九善慧地..................................一二一


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十法云地...................................一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5


目 录


卷第四十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一


第一、普光明三昧..............................................................四七


第二、妙光明三昧..............................................................五三


卷第四十一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六四


第三、次第偏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六四


第四、清净深心行三昧..........................................................六七


第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七一


第六、智光明藏在昧............................................................七五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八二


卷第四十二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一一二


第八、一切衆生差别身三昧................................................... 一一二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一三六


卷第四十三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一六一


第十、无础轮三昧............................................................一六一


卷第四十四 十通品第二十八..................................................二三四


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二三八


第二、无础天眼智神通........................................................二四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6


目 录


卷第四十四 十忍品第二十九...................................................... 一


卷第四十五 阿僧祇品第三十.................................................... 八六


卷第四十五 寿量品第三十一...................................................一四○


卷第四十五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一四三


卷第四十六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一五二


卷第四十七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二○一


卷第四十八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二五二


卷第四十八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7


目 录


卷第四十九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 一


卷第五十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六○


一、答如来出现之法相...........................................................  七三


二、答如来出现的身相...........................................................一○五


卷第五十一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一三二


三、答如来出现的音声相.........................................................一三二


四、答如来出现的心相...........................................................一六五


卷第五十二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一八八


五、答如来出现的境界...........................................................一八八


六、答如来出现所行之行.........................................................一九九


七、答如来出现成正觉...........................................................二○六


八、答如来出现转法轮...........................................................二一五


九、答如来出现示入.............................................................二二二


十、答如来出现见闻亲近所生善根..................................................二三○


卷第五十三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二四七


一、问十信行法..................................................................二五四


二、问十住行法..................................................................二五五


三、问十行之行法................................................................二五六


四、问十回向行法.................................................................二五七


五、问十地行法...................................................................二五八


六、问因圆究竟行法(等觉位).....................................................二六○


七、问果用圆满行法(妙觉位).....................................................二六一


一、答十信行法...................................................................二六二


二、答十住行法...................................................................二七八


卷第五十四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三○○


三、答十行之行法.................................................................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8


目 录


卷第五十五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一


卷第五十六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四.....................................................四九


卷第五十七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一一六


卷第五十八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一七七


卷第五十九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二六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19


目 录


卷第六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一


卷第六十一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九一


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一四二


一、德云比丘 寄第一发心住........................................................... 一七四


二、海云比丘 寄第二治地住........................................................... 一八五


三、善住比丘 寄第三修行住........................................................... 二○二


卷第六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二一六


四、弥伽大士 寄第四生贵住........................................................... 二一六


五、解脱长者 寄第五具足方便住........................................................二二九


六、海幢比丘 寄第六正心住........................................................... 二五三


卷第六十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二八六


七、休舍优婆夷 寄第七不退住..........................................................二八六


八、毗目瞿沙仙人 寄第八童真住....................................................... 三一○


九、胜热婆罗门 寄第九王子住..........................................................三二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20


目 录


卷第六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一


卷第六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七四


卷第六十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一五九


卷第六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二三六


卷第六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三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21


目 录


卷第七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一..........................................................一


卷第七十一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六七


卷第七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一五一


卷第七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二二四


卷第七十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二八五


卷第七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三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22


目 录


卷第七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一


四十一、摩耶夫人 会缘入实相..............................................................一


四十二、天主光女 会缘入实相.............................................................四三


四十三、童子师篇友 会缘入实相...........................................................五一


四十四、善知衆艺童子 会缘入实相.........................................................五五


四十五、贤腾优婆夷 会缘入实相...........................................................七三


四十六、坚固解脱长者 会缘入实相.........................................................七八


四十七、妙月长者 会缘入实相.............................................................八三


四十八、无腾军长者 会缘入实相...........................................................八七


四十九、最寂静婆罗门 会缘入实相.........................................................九一


卷第七十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九六


五十、德生童子 有德童女 会缘入实相......................................................九六


五十一、慈氏菩萨(一)摄德成因相......................................................一二三


卷第七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一九七


慈氏菩萨(二)摄德成因相...............................................................一九七


卷第七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二五三


慈氏菩萨(三)摄德成因相...............................................................二五三


卷第八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三○五


五十二、文殊师利菩萨 智照无二相........................................................三○五


五十三、普贤菩萨 显因广大相............................................................三一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4-23


卷第八十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眞实义

 

目录


1                     写在前面


15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


16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30 一、标擧宗体  96 六、旨趣玄微


58 二、别叹能诠 125 七、成益顿超


70 三、教主难思 156 八、结叹弘远


75 四、说仪周普 164 九、感庆逢遇


88 五、言该本末 168 十、略释名题

 

编 者 按


值『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开印之际,拜读了宣公上人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这是讲解唐代清凉国师所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的注释。是修学华严经的入门指导书。若是明白了这篇注释的内容,则对华严经大旨就能基本了解。 今将此本增补在全经浅释内,以利修学。故此次出版的浅释全套共是十二四册(原书是二十三册)特此说明。


上海佛学书局

 

写在前面


译经会作於一九七九年


本书包括唐代清凉国师所撰《华严经疏序文》,并由宣化上人讲解注释。上人弘扬佛法已有五十余年,很久以前,上人曾发宏愿,只要有一口气在,一定要解释经典,弘扬正法。约在一九六○年,上人来到美国;十几年期间,他老人家讲经已达数千次之多。而讲经不因为人数多寡而有所改变,多则数百人,少则甚至一个人,还是照样地讲。


一九六八年六月十七日,在三藩市佛教讲堂,上人开始讲在美国弘法的第一部经典——《楞严经》。此经乃正法之代表,佛法将灭时,此经首先消失。《楞严经》是禅门之秘钥,也是显教之教网。凡夫依之修行,可转凡心而入圣智,诸菩萨证之,能够化度羣机而归於佛乘。上人首先说此经,目的在於破除我们的无明烦恼、我执、爱欲,指示我们渡过茫茫的业海,可说是迷途的指南针、黑夜的照明灯。这个暑期讲习班,为期九十六天,有四十多位大学生参加。最初,只是每日两小时的讲经,包括翻译在内。上人知道这样是讲不完的,所以,除了晚上讲经外,又在下午增加一次讲经时间,接着又增加成三次——上午、下午、晚上,到最後,再增加到四次——上午一次、下午两次和晚上一次。因此,首次的暑期班於九月二十二日圆满结束。


楞严法会以後,学佛的弟子越来越多了,暑期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华盛顿西雅图,契机相引,如磁吸铁,令人不可思议,他们都自动地搬到三藩市来,参加十一月十日的法华法会。上人每天晚上讲《法华经》,一连讲了两年,大约有三百五十余会,於一九七○年十一月十日结束。此经阐明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上人讲说此经,系为了启发我们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悟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足见上人之悲愿宏伟。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留下了无量无数的法宝於世间。世尊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非为了对治衆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上人苦口婆心,谆谆教诲,把他所知道的佛法都告诉我们,目的也就是在此。上人又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开始每星期六讲《地藏经》,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地藏法会圆满。地藏菩萨所发「衆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唤醒了我们的良知,我们也都发大悲愿——救度物质极丰富,而精神文明缺乏的西方衆生。


在弟子恳切的请求之下,上人再於每天下午讲《金刚经》,目的要我们了悟三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看破、放下、自在。这个法会是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开始,到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圆满。接着讲《大般若经》的精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人所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目的在指点迷津,同登彼岸。颂云:「妙智方可达彼岸,眞心自能契觉源,法喻立名超对待,空诸法相体绝言,宗趣原来无所得,力用驱除三障蠲,熟酥判作斯教义,摩诃逆转般若船。」也启示着我们:「行道修身莫外寻,自性般若深蜜因,白浪冲霄黑波止,湼盘彼岸任运登,时兮时兮勿错过,慎之慎之取天眞,杳杳冥冥通消息,恍恍忽忽见本尊。」这些偈颂取自於上人所作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一书中。此法会自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圆满。


心经法会圆满之後,弟子们广受法雨的滋润,人人法喜充满,再度劝请上人讲《大悲心陀罗尼经》。此经说明观世音菩萨从无量劫以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成就大慈大悲。经云:「为诸衆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种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愿故。」上人要我们学佛所学,行佛所行,发出大慈悲心,在这五浊恶世里行难行之行,忍难忍之忍,尽心竭力行菩萨道,不应在经中钻来钻去,而是要躬行实践,身体力行,才能使诸佛菩萨的眞精神显露出来,使佛教能在西方生根萌芽,开花结果;也是让大家知道佛教究竟是甚麽?


第二次的暑期佛学讲习班,又於一九六九年六月十六日开始上课。上人每天下午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晚间继续讲《法华经》。普贤菩萨的十大宏愿,无异告诫修行佛法的人,要成就佛果,必须发恭敬心、长远心、不畏惧心、慈悲心、大行愿心,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上人时常鼓励我们,要抱头为法忘躯之精神,尤其是在这个国度里,应本着大行愿力,为教而努力。〈普贤行愿品〉圆满於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五日。之後,上人又於每天下午讲《六祖坛经》,从一九六九年八月四日到九月十二日止。禅宗乃是教外之别传,旨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六祖坛经》强调衆生即是佛,佛性本无差别,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离心无别佛。上人时常指点我们不要於心外寻觅,以为有佛法可修,有佛道可成;一切法假使离开了心,就不可得。上人的语言,皆是对症下药,使参问者舍去执见,直入佛道。


上人不辞劳苦,一心弘法的精神,感动了弟子们都具足信心,精进不懈地做实证的功夫;所以,有五位弟子到台湾基隆去受三坛具足大戒。回到美国後,他们可说是美国佛教的第一批比丘、比丘尼。他们不在金山圣寺时,晚间的法华法会暂停,改成了弥陀法会,上人在此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净土法门要具足信愿行,专心一致,老老实实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佛及圣衆,皆会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永远不受生死轮回之痛苦。此法会开始於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圆满结束。接着又於一九七○年一月开始讲《法华经》,同时,擧行禅七和佛七。在这期间,上人用活泼、生动的言辞,深入浅出地开示佛七和禅七的法要。每年,禅七和佛七均擧行数次,皈依的弟子也不断增加。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到六月七日,上人讲《大乘百法明门论》,此论是唯识学所依据立宗十一论典之一,是佛教的心理学,表面上虽是名相的分析,实际上,是把人体上各部位根识的形状、作用,以及相互的关系,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而且我们很容易地知道经典上的一切专有名词。


第三次的暑期佛学班,上人接着讲《法华经》。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为期一百天的禅七也接着擧行了,每天清晨三点钟,就开始禅坐,直到晚间十二点结束。这段期间,上人为我们解说历代高僧大德的伟大风范——《高僧传》,和打坐的意义以及方法,大家受益匪浅。每天晚上及星期六和星期日下午,上人为我们开示,一星期共有九次。在这期间,我们买下了金山圣寺,并且大大地重新修理内部,使成为佛教道场,中美佛教总会会址就改设在金山圣寺。


一九七一年四月十八日起,上人每星期讲一次《大乘起信论》,开导我们要发起大乘佛法的净信,断除一切疑暗邪执,普令佛法的种性,绵延相续下去,不可间断。


同年六月十三日,开始第四次的暑期佛学班,上人从此开始讲佛陀初成道时,於三七日为法身大士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他采用清凉清凉国师着的《华严经疏钞》,首先讲《华严经疏序》,接着讲《华严经疏》。每天讲经,前後有一年五个月,共三百七十五会,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日圆满。十一月十二日开始讲《华严经》经文,一星期讲九次。这期间,先後在三藩市成立国际译经学院女衆道场,在洛杉矶成立金轮圣寺,在达摩市成立万佛圣城。一九七六年开始,上人本着为法忘躯之悲愿,任劳任怨地弘法於这几处道场,广度羣伦。从一九七一年讲《华严经疏序》到今年春天,华严法会继续不断,已有八年之久,共有数千次,截至现在将要讲完〈入法界品〉。此经是在彰显根本法轮,是诸经之母,教义浩翰,以毗卢遮那佛法身为果,以十莲佛藏世界海为依报化境,以普贤之悲愿为因行,後以十十无尽、圆融无碍大法为行门,彰显所要境界。此经典可以说是极诸佛神妙之智用,贯彻一切宇宙种种性相理事,又结集一切所有修行的心数法门。上人所开示的《华严经》,现在编入法界佛教大学的课程。法界佛教大学成立於一九七六年,万佛圣城、金山圣寺、金轮圣寺,都是该大学的上课地点。万佛圣城是美国佛教的重镇,去年,上人在马来西亚弘法时,对大家宣布万佛圣城是属於一切衆生、佛教、以及不同宗教的,万佛圣城的大门永远都是开着的,欢迎有志於道的人士,来此进修佛学,实践佛法。


对学佛的人来说,《楞严经》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法华经》能够帮助我们成佛,是经中之王;《华严经》义理最圆满,是经王中之王。宣公上人本着虚空为用,法界为体之精神,讲《华严经》,并强调《华严经》就是法界经。为利益一切衆生,上人开讲此三大部经;因此,闻法的人都得到不可思议的法雨滋润——未种善根者,使他们速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使他们增长;已增长者,使他们成熟;已成熟者,使他们得到常乐我净之佛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衆妙而有余,超言思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欤。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於法界。无违後际,畅九会於初成。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虽空空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灿然。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澜浩瀚。若乃千门潜注,与衆典为洪源。万德交归,摄羣经为眷属。其为旨也,冥眞体於万化之域,显德相於重玄之门,用繁兴以恒如,智周鉴而常静。眞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六位不乱以更收。广大即入於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时,方之海滴。一多无碍,等虚空之千灯。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於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於嘉会。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师子奋迅,衆海顿证於林中。象王回旋,六千道成於言下。启明东庙,智满不异於初心。寄位南求,因圆不踰於毛孔。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尽衆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眞可谓常恒之妙说,通方之洪规,称性之极谈,一乘之要轨也。寻斯玄旨,却览余经,其犹杲日丽天,夺衆景之耀,须弥横海,落羣峯之高。是以菩萨搜秘於龙宫,大贤阐扬於东夏。顾惟正法之代,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况逢圣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岂无庆跃。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衆篇义类之别目。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广则称体而周。佛谓觉斯玄妙。华喻功德万行。严谓饰法成人。经乃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作终古之常规。佛及诸王,并称世主。法门依正,俱曰妙严。分义类以彰品名,冠羣篇而称第一。斯经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皈敬偈


皈命十方极三际   尘刹圆明调御师    法界功德大悲云   毗卢遮那大智海


所住甚深眞法性   所流圆满修多罗    一一尘方佛会中   普贤文殊诸大士


我今欲以一毛智   测量无边法界空    愿承三宝同体悲   句句冥符诸佛意


俾令法眼常无缺   尽衆生界如普贤    回兹胜善洽羣生   速证菩提常乐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宣化上人讲於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今天是很重要的日子。为甚麽说是重要的日子呢?因为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开始讲说的第一天。在其他的国家或者有人讲这一部经;但在西方国家,相信这是头一次,因为是头一次,值得我们来纪念它,所以说很重要。


本来说《华严经》是要先讲经的名字,可是现在我们先讲经疏的序。因为这一篇序所说的就包括《华严经》全部的道理,先把这一篇序文讲解之後,对《华严经》的大概意思就会明白了。这一篇序文是谁作的呢?是华严菩萨澄观法师作的。在没有讲序之前,先讲一讲这位作序的法师。这位法师身高九尺(约二百七十四公分),眼睛有重瞳,重瞳就是有两个瞳孔,就是两个眼仁,也就是两个眼珠。白天看他不怎样,和普通人一样,但在晚间看他的眼睛,就有一种光明射出来。他的双手过膝,很长的。你们注意一下,凡是两手长过膝盖的人,这样的人都属於大贵人,这是一种奇特相。他有四十颗牙,我们普通人则只有三十二、三十四,或者三十六、三十八颗牙。佛有四十颗牙,那麽这位法师的牙齿和佛是一样底色的。他读书非常快,七行俱下,他这麽一看,以我们看一行的时间,他可以看七行,这位法师眞是聪明到绝顶。


为甚麽说他是华严菩萨呢?他作一部《华严疏钞》,专讲《华严经》。等到他圆寂之後,有一位阿罗汉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见到有两个很年轻的菩萨在虚空里走。这位阿罗汉有神通,他就用神通叫这两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年轻的菩萨——不能走了,问他们到中国去做甚麽?这两位说,是到中国的五台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的国土去供养。这位阿罗汉一听,说这样可以放你们去了。这位罗汉以後也到五台山去,就对一般人说他见到的境界。这时人们把清凉国师的棺木打开一看,果然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年轻的菩萨请去供养了。所以在佛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位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清凉国师这一位大菩萨的境界,眞是不可思议,他生历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国师。为甚麽他能这样呢?因为他修行时非常认眞,丝毫也不马虎,不是像一般人,口说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里说得很对,心里完全都不是。他在出家之後,和没出家之前发过愿,以十事自励——以十种事来勉励自己。这十种事情是很重要的,每个出家人都应该知道这十种事。㈠体不捐沙门之表。㈡心不违如来之制。㈢坐不背法界之经。㈣性不染情碍之境。㈤足不履尼寺之尘。㈥身不触居士之榻。㈦目不视非仪之缘。㈧口不味过午之肴。㈨手不释圆明之珠。㈩宿不离衣钵之侧。


这十种,我再来给你们略略地解释:


㈠体不捐沙门之表:他的身体无时无刻都穿袍搭衣,很郑重其事的,像个比丘的样子。表,是样子。


㈡心不违如来之制:他的心对於佛所说的一切规矩、戒律,一定遵守,绝不违背。


㈢坐不背法界之经:凡是有《华严经》的地方,他一定对着《华严经》坐,背不对着《华严经》坐。他这种愿力,不要说对佛,就是对经,他也不背着坐。


㈣性不染情碍之境:这个碍是障碍的碍,不是情爱的爱。对情这种障碍的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着住到这上面。


㈤足不履尼寺之尘:这个愿看似不太公道,比丘尼会很不高兴,但是他还是照常地发愿。说甚麽呢?足不履尼寺之尘,他的脚不踩到尼寺院门口的土上。他不仅不走到尼寺里面,就是连门口的尘土他都不踩。所以他一生都没到过比丘尼的寺庙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亲近他。西方人或许会认为这是神经病,走到比丘尼的庙上,又有甚麽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觉得没有甚麽问题的。这位清凉国师是太清凉了,凉得太厉害了,一点都没有热情,没有甚麽情感,所以能发这个清凉的愿。


㈥身不触居士之榻:不要说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连在家居士的牀,他都不接触。


㈦目不视非仪之缘:非仪,就是不合乎威仪,不合乎礼仪的因缘,他都不看。如作戏或唱歌跳舞,或街上有甚麽怪异之事,他都不看。


㈧口不味过午之肴:过了午,口里不要说吃东西,就连嚐嚐它有甚麽味道,他都不嚐。你看看高僧放不下就不要出家。肴,就是吃的菜、饭,肴馔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东西。修行,持戒是要很严谨的,眞想要修行连水果都不可以吃;还有过午不饮浆,牛奶等浆类也都不喝。


㈨手不释圆明之珠:他手里总拿着念珠,不断地念佛。


㈩宿不离衣钵之侧:他睡觉总要把衣钵放在他旁边,保护他的衣钵。


上列是他自己立出来的条件。所以他才能历经九个皇帝,而有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这九个皇帝是谁呢?是唐朝的:㈠唐玄宗㈡唐肃宗㈢唐代宗㈣唐德宗㈤唐顺宗㈥唐寭宗㈦唐穆宗㈧唐敬宗㈨唐文宗。由代宗以後都是拜清凉国师做国师的。为甚麽他叫清凉国师呢?当时他住在五台山,五台山又叫清凉山。他给皇帝说法,皇帝说:「啊!你眞是令我得到清凉了,我现在眞是自在清凉了。」所以以後就不称澄观法师,而称为清凉国师,又叫教授和尚,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给皇帝讲经说法。你们看看,一个人经过九个皇帝,七个都拜他做师父,如果他要是没有道德,怎麽会有这样的感应?他的学问特别好,读的书很多,佛教、道教、儒教的书,他都读过,他对《易经》也特别有研究。


这一篇序是华严菩萨所作的序文,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在还没讲《华严经》之前,就先讲一讲它。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衆妙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欤。


往复无际:


往就是去,又是起——升起,又是动,又是变,所谓「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你要至诚了才能化,不至诚就不能化。复就是来,也是灭,也是静。这是说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动静一如。所以说无际,就是没有痕迹,没有道路,也就是「口欲言而辞丧」,口里想说话,可是言辞丧亡了,没有法子说得出来。「心欲缘而虑亡」,心里想要攀缘,可是没有法子能攀缘,想攀缘也不可以。而虑亡——这种思虑都没有了,所谓不识不知,无思无虑。这是甚麽呢?这是《华严经》的用大,表示《华严经》这种利用是大的,所以说「往复无际」,往而未往,复而未复,往复不二,没有两个。往是从复那里来的,复也是从往那里来的,所以往复无际,没有一个道路,这好像鸟行空一样,没有痕迹


——好像用把刀斩水似的,你斩了一刀,等一等它又没有痕迹了。


说是这样说,可是鸟在空中飞过去,并不是没有路,而是有一条路在那儿。鸟飞过去,那条路要过一天一宿二十四个钟头後,那条路才没有了;不过我们肉眼看不见那一条路,所以不知道。虽然现在有爱克斯(X)光镜,又有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得到五眼了,一看,啊!那个地方头先有小鸟飞过去,所以那个地方的微尘都没有,眞空了。用刀斩水,水虽没有痕迹,可是在天眼看来,那刀痕也是要经二十四个镜头,在水里的刀伤才会长好。刀砍水,水也受伤吗?为甚麽水不受伤呢?刀砍到人身上,人就出血;砍到水里,水就透风——水里会有一股风在里头。不过这个不是现代科学所能研究出来的,或者过一、两千年後,科学就会有这种证明了。现在我这麽说,相信很少人相信;但是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为甚麽呢?他将来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他就相信了。这是往复无际,是用大。


动静一源:这是体大。动的根源也是在这儿,静的根源也是在这儿,这本体根本没有一个动静。动静是有所变,就方才我说「动则变」,一动就会变,像《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你一摇它,它要是不动,就是本卦;要是一动,就变成其他卦了。这动静的本体是一个的,动的根本就是静,静的根本也就是动,两个是二而不二——虽然说是两个,本来是一个,它们来自同一源头。再擧一个很浅的例子,大家就明白这个动静。这个动静的本体就譬如母亲生出两个儿子,一个叫阿动,一个叫阿静。阿动叫妈妈为妈妈,阿静也叫妈妈为妈妈,所以这就是一体而生。


老子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他没有说清浊是一源,而说清者是浊之源,动者是静的一个基础。又说:「人能常清净」,人要是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天地都归回到我自己这里了。再说:「天清地浊」,天是清,地是汚浊的;「天动地静」,天是动的,地是静的。现在科学发现,说地是动的,天是个静的;但是这种动静不是科学所谓的动静,这个动静是说它的本体。你看地,科学证明它动,实际上天也动,你看天似乎不动,其实它也动;地是动,其实它也不动。这种道理不是凡夫用文字语言可以解说明白的。


老子又说:「男动女静,男清女浊」,男人清净,女人汚浊;男人动,女人静。有的人说:「这种道理我不相信,男人才是汚浊的,女人乾净。你看!女人天天又擦胭脂又抹粉,把面装饰得不知多乾净!」为什麽她要装饰,如果不汚浊为什麽要装饰?好像地上要是没有尘土,你扫它干什麽?你扫地也就因为它肮脏,有尘土。为甚麽要做一个假面具,就因为自己知道是汚浊。现在有一些明星更用美容术做假面具,把鼻子换成假的,面孔也装成假的,本来老得像鸡皮鹤发,但是用一种药品把头发染黑了,整容把肉拿下一点或者是加上一点,皮肤弄得光光的,虽然看似好看,里边却很痛苦。而老子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就直接说「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我们不管它是动是静,还是清浊,我们现在是讲动静一源,动到极点是静,静到极点又是动;清到极点就浊,浊到极点就清,所以没有甚麽分别,都是一个根源,一个源头来的。


有人说,这个道理我始终不明白,我很容易令你明白,方便法很多。甚麽方便法呢?你白天不睡觉,要做工是不是?这就是个动;你在晚间要睡觉不做工,这也就是个静。你不能说天天睡觉不做工,不可以的;你也不能说,我天天做工不睡觉,这也不可以的。所以这个动静,动不离静,静不离动,动静一源,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是体大。因体大,所以把动静都包括了。


含衆妙而有余:含是包含、含藏。含藏衆妙,不是只有一种妙。而有余,虽然说衆妙就是很多的妙,但是还有余——还有多余出来。这是相大,往复无际是用大,动静一源是体大,这就是体、相、用三大。所以《华严经》体也大,相也大,用也大,上列三句序文说明了三大。


妙,本来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是衆妙,这是清凉国师,也就是华严菩萨——澄观大师,他用道教的名词,来显示佛法的道理。这衆妙是《道德经》上的经文。这文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门。」衆妙就是从这儿来的,名词虽一样的,可是意义不同。《华严经》是含衆妙而有余,而《道德经》的衆妙之门是没有余的。


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欤:超,是超越,超过去。超过去甚麽呢?超过言语思想。就是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因不可思议,所以叫逈出。逈,当「远」字讲。怎麽远呢?它超出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这种境界是甚麽呢?其唯法界欤,这就是法界。其唯,就是唯独,唯独法界有此境界。


法界有㈠事法界㈡理法界㈢理事无碍法界㈣事事无碍法界。所以佛才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又有十种法界。这十法界又分开为四圣法界及六凡法界。这四圣六凡法界,归纳起来,不出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性,这一念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不离一念。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这是四圣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这叫三善道;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这叫三恶道。


㈠地狱法界:为甚麽会堕地狱?因为你做堕地狱的事情。譬如你杀人放火,搅乱社会的治安,令社会人人都受到灾害,这就会堕地狱。堕地狱是从甚麽地方来的?就是从贪心来的。你有贪心,就会堕地狱。地狱大的有十八种,小的有五百种,其次又有千万多种地狱。


地狱不是预先造成的,预备好等你去堕地狱的。是怎样造成呢?是由你的业感所现。你造地狱的业,就现出一个地狱来。这地狱现到甚麽地方?现在你的心里。你在生的时候,不快乐,很忧愁,常常哭,所谓「哭一哭,地狱有个小黑屋。」那个小黑屋很黑很黑的,没有光明,并且还要受苦。在小黑屋子里头,甚麽都看不见了,旁边就来一把刀,将你的身上刺破出血。你痛得不得了,死过去了,等痛死了,然後呢?很奇怪的,就有一种风,叫巧风,这种风一吹,你又活了。


㈡饿鬼法界:饿鬼,就是欢喜发脾气。瞋心重就转饿鬼,做饿鬼去。饿鬼有很大的脾气,无论甚麽事情,他都要发脾气,所以谁要是愿意发脾气,就会转为饿鬼。这饿鬼是怎样做的?也就是你心里头尽发脾气,就会做饿鬼。


㈢畜生法界:畜生怎样做的?畜生就是由愚痴来的。你要是愚痴,甚麽也都不明白,就会转为畜生。你看畜生为甚麽被人支配呢?就因为牠愚痴,不如人聪明。你说你看见有些畜生很聪明,你很羡慕,你很欢喜的,那没有甚麽困难的,只要你做畜生的事,就会变成畜生。畜生做甚麽事?就是愚痴的事。例如:明知事情不合理,却一定要做,不管它合理不合理,这就是无明。无明现前变变成愚痴了,所以这样子就会变成畜生。


这三恶道都是从贪瞋痴来的;那麽三善道从甚麽地方来的呢?从善功德来的。


㈣人法界:你要是做善事,就可以做人。看你做的善事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你做得多,就可以做煤油大王、汽车大王,或者金大王、银大王、钻石大王、房子大王、地大王、天大王,做这麽多大王。


㈤修罗法界:立功,,有的地方你知道它是功,你立了;有的地方它不是功,你以为是功,也立了。好像去杀人,帮国家打仗,这就是阿修罗的法界。阿修罗好和人斗争,他以为斗争胜了,他就有功了,所以就做修罗。天上也有修罗,人间也有修罗,畜生也有修罗,饿鬼道里也有修罗,这四道里头都有阿修罗。


畜生里头怎麽有阿修罗呢?有些畜生专门喜欢欺负其他的畜生,如害羣之马,牠在马羣中,不是踢踢这个,就是咬咬那个,这就是修罗。还有在人中,你没有麻烦,他给你弄出一个麻烦,这也是阿修罗。这修罗就是好斗争,他有天福,没有天权、天德。天上的修罗这叫无酒,他没有酒喝。


你不想做修罗,要先不发脾气,你有脾气那就同修罗一样。所以你想要不做修罗,首先要不发脾气,要「性如灰」——性情好像灰似的,里头没有火;又可以说「性如水」,好像水似的,谁渴了就饮水,而且水也柔和不硬;又要「性如棉」,像棉花那麽柔软,谁冷的时候,都要穿棉衣,也就是对人有好处,那就不会做修罗了。有人说,那做人的衣服,我不愿意,这是譬喻,不是眞的做衣服去,上面是修罗法界。


㈥天法界: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生天上,就是到极点了。啊!到了天国乐园,亲近天主。其实这个天主,他在佛教里只是一个护法。在佛教里这个天主,不要说他不大,这连坐的地方他都没有,还要站着。有的人说,那我不相信,天主给佛站着。你不相信那你就去试一试,你信你的天主去,不信佛,这没有甚麽关系的。


那麽不懂佛的人,他认为天主是最高了;其实在佛教里这个天主,就是一个地保官。这个地保官,他管一般老百姓,他说:「我是最大的,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能没有比我更大的了,我管着你们,你们都要听我的招呼。」因为他是一个乡下的地保官,这些乡下佬都不知道文化是甚麽?也都不知道佛法是甚麽?也不认字,所以就听这地保官的指挥说:「他就是我们的主啊!我们要常常接近这个主。」这地保官有时自己单独去见市长,见了市长又要鞠躬、又要作揖,可是没有人看见,所以这些老百姓也不知道还有市长管着他。若他去见总统呢?那他更要客气了,总统叫他坐下,他说:「不要啦!我在这站着就可以了,我站着已经觉得很光荣了。」在〈楞严咒〉里边有一句「南无因陀罗耶」,那个因陀罗耶就是这个天主。以後你们见着他,就问问他:「你就是天主啊?」他一定面都变红了。


天法界也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有一个天主,而是有很多天主的。这个天主,原来是个女人,因为有三十二个女人帮她一起造佛像,给佛装金,以後得到做天主的果报,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一直到现在,他还是做他的天主。那有多久以前呢?有几万万万年几百万万……年也不一定。你不要像历史学家一定要去追求研究有甚麽证据?没有甚麽证据。这不过是我现在对你们这麽讲,你不信吗?我不会不高兴你不信,这是我说一说,你信不信都没有关系。为甚麽呢?你信,天主也是天主;你不信,佛也是佛,不会有一个增减的。


㈦声闻法界:声闻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有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和四果阿罗汉。有没有五果阿罗汉?有一次我给人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一个很投机的人就说:「我知道,五禅是特别又高一层了。」他造出这五禅。阿罗汉最高是证到四果,初果断了三界中八十八品见惑。


甚麽叫见惑呢?见惑是对境起贪爱。也就是你见到甚麽境界就被这境界转了,这叫见惑。对这种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好像见到一部很漂亮的汽车,你就想法子也买一部汽车,坐到里边,嘟!嘟!嘟!就跑得很远,不用走路了,这就是起了贪爱。你若对这部汽车不起这种妄想, 不打这种妄想了,就没有见惑了。汽车是这样子,甚至於飞机、洋房或美丽的衣服、东西——包括一切,不需要说明白,你自己明白就得了。总而言之,你见到甚麽,生出一种贪心来,放不下,甚至於睡觉也睡不着了,尽想这个美丽的东西:「这个眞是太好了!」就这麽一想,对境起贪爱——生出一种贪心、爱心来,这就叫见惑。


思惑是迷理起分别。因不明白道理,就生出一些妄想分别。譬如说:「啊!讲这个《华严经》,不错……恐怕不是这样吧!我不应该相信的,我应该信我自己,我不应该信《华严经》。清凉国师有十事自勉,那是他的事,不过那麽讲,嘿!他也不一定是这样子的。」这就叫迷理起分别了。分别是这样子,不是这样子;讲的是眞的,是假的,这就叫迷理起分别。这是思惑,有八十一品。


见惑有八十八品,即八十八种。思惑有八十一种,你说你没有看见那麽多。你不但没有看见,你连听都没有听见,怎麽会看见呢?


见惑是粗惑,思惑是细惑,尘沙惑就是像微尘和沙那麽多微细的惑。若断尘沙惑,则像尘沙那麽多不明白的事情都明白了。说那不错啊!不错,你就试一试看,发心来修行。


㈧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之後就是缘觉法界。为甚麽叫声闻呢?因为他闻佛声音而悟道,修四谛法:这个佛法,让衆生来成佛。而菩萨就是依照佛法来教化衆生的,所以他是自度度他。


他也自觉觉他,菩萨自己觉悟了,他想:觉悟是不错的,啊!甚麽都明白,豁然贯通了,也没有无明、烦恼了,眞是妙到了极点,这种境界眞是不可思议。但我一个人得到这种境界没有甚麽用啊!我应该教所有的同类——就是人,都得到不可思议最妙的境界。於是乎他不留恋在这种妙的境界上,而去忙得不得了,天天要教化衆生,要度衆生,他要令衆生都同样得到这种觉悟,这是菩萨法界。


菩萨也是从心里做成的,声闻、缘觉也都是从心里做成的。譬如你心里愿意做菩萨,你就行菩萨道;若心里想:嘿!菩萨道,我才不愿意做这一套,菩萨道尽自己吃亏,我是不愿意吃亏的,於是乎就不愿意行菩萨道了。行菩萨道的人,就是发大菩提心,以法界心,修法界行,行法界道。


㈩佛法界: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德行圆满,修行圆满,一切一切都圆满,所以称佛。佛是甚麽?就是人嘛!不过他已返本还原,明白他本来的面目,找到他自己的家乡,所以成佛了。


佛成佛,最先就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华严经》他说了三七日,共二十一天。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不是应身说的,而是法身说的——佛现毗卢遮那佛相,来说《华严经》。在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二乘人就只看见佛在入定,没有说法,法身大士才看见佛在说法,二乘人见佛还是一个丈六的老比丘相在那儿打坐。其实佛在打坐中现清净法身说《华严经》,可是二乘人虽然有眼睛,看不见卢舍那佛;虽然有耳朶,听不见佛的声音。佛那时候现出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卢舍那佛有多大呢?有一千丈那麽高——千丈卢舍那,法身则是徧满一切处。佛现千丈卢舍那佛身,菩萨都看见佛在说《华严经》,可是罗汉就看不见、听不见。我们现在既不是罗汉,或者是菩萨,为甚麽我们现在看见《华严经》,我们也听《华严经》这种法呢?或者是过去种菩萨的因,所以有这种因缘听这种大法、大教。


这十法界,分开有十种法界,合起来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徧满十法界。所以才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世一切佛,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一切佛。若要知道三世一切佛是怎样成的?就应该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例如我们现在参加暑假佛学讲修班,你怎麽来的?说我是坐着飞机来的,我是搭巴士来的,或者说我自己开车来的。都不是,你们这都错了。怎麽错了呢?因为你是从心里来的。你心里想中美佛教会有一个暑假佛学讲修班,第一个是九十六天,第二、第三个也是九十六天,第四个期间缩短了,大概很容易的。所以我去参加这个讲修班,试一试看,到那个地方只是几个礼拜嘛!再困难也可以受得了。於是乎心里就想去,就来到华严佛学讲修班当学生。这不就是一切唯心造吗?你若是心里不想来,就是有飞机、有轮船、有巴士、有火车,也都没用。心里不想来,根本就不会迈步,一步不迈,怎麽会来?所以,这是一切唯心造。


心是甚麽?心就是法界。现在不是说「其唯法界欤」,这不过是换一个名称,其实就是「其唯如心欤」——就是你的心。你说,原来我认为法界是很大的,现在变成我的心了,我的心很小的。你方才没有听见,这十法界都是现前一念心?你的心怎麽小的?你的心比虚空都大,比天地都大,不过你不会用它。你的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不过你就只知道你有那个小心,像一粒微尘那麽大,那是你境界太小了;你若是境界大,就知道你有大心。


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剖裂玄微:


剖,就是拿刀割开,好像把龙眼——桂圆外边的壳剖开了。裂,你一剖,它就裂开了。剖裂甚麽呢?剖裂玄微。甚麽叫玄微?玄是玄妙;微是精微。既玄妙又精微,就是这个法界。前面那一段文,是「标擧宗体」。标,标示;擧,擧起来这个宗体。现在这一段文是「别叹能诠」——特别赞叹法界的玄微奥妙,它是太妙了。剖裂玄微,就是把这不可思议的境界给打开了。

昭廓心境:


这个「昭」和「照」差不多意思。不过这个昭是明的意思——明白了。廓是扩大,张开了,张小使大。本来很小的东西,好像扇子合起来很小,张开来就变成很大。又好像伞似的,平时伞很小的,要是下雨天,把它一打开就大了,这叫张开。那麽这里张开甚麽呢?张开心境。清凉国师知道我们的心境都是很小的,一点就放不下,谁说你好,你抱着这个好就跑;谁说你坏,你就七八家都搬在一起,眉头都皱了。你看!这种境界怎能修行呢?或者被骂了一顿,就觉得要发神经了;或者被人譭谤一顿,就觉得很不高兴。这都是甚麽道理?这是因为没有昭廓心境,心境太小了。你若能剖裂玄微,昭廓心境,则可穷理尽性。


穷理尽性:


这是《易经》上的句子:「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清凉国师他对《易经》很有研究,这篇序文很多文法,都是从《易经》上拿来的。穷理,穷是没有,理是玄理,玄妙之理都穷尽了,再没有比这个更玄妙的了。尽性,尽是了了,了就是没有了,性也尽到极点。甚麽叫尽性呢?尽人性,尽己性,并兼尽物之性。尽人性,这个人好爬山;那个人好游泳;那个人喜欢打坐,各有所好,你知道了,这就是尽人性。尽人性,还要尽己性,我已知道别人了,还要知道自己是个甚麽人。我自己是不是一点定力也没有?是不是一点智慧也没有?是不是一天到晚想发脾气,尽不高兴?奇怪!谁叫我不高兴?甚麽道理?从甚麽地方来的?哦,原来我的无明这麽重。你能体会出这个道理,就就把自己的性也尽了。知道自己了,就不要这麽样坏了,要往好的路上走,自己给自己做参谋,自己给自己做顾问。那麽人也知道了,自己也知道了,就知道物。茶杯也是个物,是喝茶用的;香炉也是物,是烧香用的,各有所用,各有所长,也都知道了,这叫尽物性。这是穷理尽性。


彻果该因:


彻是通达,该是包括。彻也就是由果就包括因,因也可以通达果,也就是说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该果海——在因地的时候,就包括果地;果彻因源——在果地的时候,就通彻这个因——也就是源头。这一部经,初发心便成正觉,在这最初一念的发心,就成正觉,就成佛了。所以这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它就是这样的玄妙。


汪洋冲融


:汪是深的样子,洋是广大的样子。汪可解释为汪汪,汪汪就是很深很深,不知道有多深,好像海深似的。洋可解释为洋洋,洋洋是既深且广,所以说好像大海一样。冲当「和」字讲;融是融通,又可说是圆融或通融。这种《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道理是既深又广,但是它又和、又通、又圆融,融会贯通。融会就是把它会合在一起;贯通就好像用线把它穿起来一样,贯而通之。


广大悉备者


:悉备,是完全充足,没有欠缺的意思,也就是无欠无余,不少一点点,也不多一点点,正恰到好处。广大悉备者,完全具足了。具足甚麽呢?具足变种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


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大方广佛华严经》七个字,是这一部经的名字。经有通名、别名。「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是这一部经特别的名字。单单一个「经」字叫通名,一切的经典统统都叫经。例如大家彼此都叫人,中国人、外国人都叫人。这也就是无论这一部经,那一部经都叫经,这是普通的一个名称。别名——人各有其名,经也各有其名。姓张的,就是张先生;姓李的,就是李先生,这是姓,又有个名字,或者张大,或者李小,这都是别名。


大:甚麽叫大呢?体包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叫大。


方:就是方法。就个方法,也就是佛法。所谓「法门无量」,佛法的法门无穷无尽,深如大海,所以叫方。


广:就横竖来讲,横是广,竖是大,再也没有比它再广大的了。这里也就包括着:用也大、体也大、相也大;用也广、体也广、相也广。这是大方广三个字简单的解释。


佛:佛是一个大觉悟的人,离觉所觉。甚麽叫离觉呢?天天想要觉悟,没有离开觉悟;觉悟之後,就离开觉了,离觉所觉,所应觉悟的,他离开了。说那我也离开觉了,我就是佛了,你可以试试看,做一个假佛。佛的智慧朗然普照,离觉所觉,他的智慧比太阳光都光明,普照一切。你若能普照一切,才可以说离觉所觉;你若不能普照一切,那就不能说离觉所觉。


我前几年遇到一个中国人,自认为自己开悟了,他说:「我以前看佛教的书、道教的书、医书……所有的书我都看;现在我甚麽书都不看,甚麽书都不需要了。」意思是他满足了,甚麽智慧都有了。我说:「你现在做甚麽呢?」他说:「我卖酒了。」我说:「哦!难怪你甚麽书都不看,你被酒醉了。」令他很不好意思。开悟不是自己说我已经开悟了,开个甚麽悟呢?怎样开呢?好像锁,锁上了,怎麽开锁?要有一把钥匙才能打开。明明是锁上了,却说是开了,这是怎麽样开的?把锁打烂了,那不算开。不要不讲道理,像土匪似的,把人的家玩给破坏了。


华:就是有芳香,甚麽是芳香呢?德行圆满了,用德行来庄严,有一股异香,这叫华。


严:是庄严,用修行的功德来庄严十种身,佛有十种身,叫做严。


经:有很多种意思,有涌泉义,又有绳墨义。甚麽叫涌泉义?经就好像地里涌出的水泉一样,源源而来。甚麽叫绳墨义?经讲种种的规则、方法,令人照着来修行,就好像木匠由墨斗拉出一条绳来打直线,这叫绳墨义。这条线或者是黑色,或者是白色,无论白色、黑色,都叫绳墨。墨本来是黑色,但白色也可代表白墨。


经又有四种意思:贯、摄、常、法。经从开始到终了,一个字一个字串在一起,就好像念珠穿在一起一样,这叫贯穿所说义。摄,是摄其所化的机,就好像吸铁石似的,能吸金属一样。例如:有人从纽约来到这里,参加华严佛学讲修班,这是经的力量把你摄来的,但你自己不知道。经就像吸铁石似的,把你从纽约摄到这儿来,这叫摄持。今年暑假班又来了一个老朋友,记得有一次到纽约,他把我送到青年会,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不会英文,到了纽约,给这位老朋友打电话,他去找青年会,安排我住的地方。那时我找他,现在他来找我了。这是甚麽道理呢?这是被经典摄来的,他说他不相信,不相信但他可来了。常,不不变的,不但现在不变,过去也不变,未来也不变,从一开始到现在始终不变,这叫常。甚麽叫法?法就是所有一切衆生,都遵守这个方法,照这方法去做,所以叫做法。无论你是过去、现在、未来、此方、他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十方三世一切衆生都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叫法。


经,本来还有很多的意思,但是我讲多了,恐怕你也记不住,或者我已经忘了。有人说法师尽开玩笑,不开玩笑那有那麽多眞话讲!你听的是玩笑,就是玩笑;你听的是佛法,就是佛法。你若认为没有甚麽道理,我讲的有道理,也没有道理;你若认为我讲的有道理,我就是讲得马马虎虎,没有道理,你也觉得不错,比美国法师讲得好一点。经又有七种立题,所有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都不超出这七种立题。

 

二、别叹能诠


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这一段序文叫「教主难思」。


故我世尊


:故,当「所以」讲,所以说我世尊,我世尊就是佛。清凉国师——他称了「我世尊」,就是我佛。我世尊,可以说是,我将来也可以做世尊,这是一个讲法;又可以说,我的世尊释迦牟尼佛。现在在这一段文上,所应该讲的是——我的世尊释迦牟尼佛。


十身初满


:佛有十身,十身在经文中会祥细地解释,在此先不论。初满,就是最初圆满,得到十身的时候。


正觉始成:十身初满和正觉始成的意思是一样的,正觉始成也就是十身初满,十身初满也就是正觉始成。正觉不像其他外道那种诸恶觉观。外道也有觉观,那是恶觉,不是正觉,是邪觉,邪知邪见,他也有智慧,但那是邪知邪慧;佛是正智正慧。佛在最初成佛的时候,三叹奇哉。他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说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说,只有我是眞的,你们都是假的。佛不是这样的,佛说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这衆生不单是人,就是非人、一切畜生、饿鬼,乃至在地狱里受苦的衆生,只要他能改恶向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可以成佛的。所以佛教的伟大也就在这里,它不是说单单我可以成佛,你不能成佛,而是人人都有份,人人都能成佛。佛在正觉始成的时候,就看见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


乘愿行以弥纶:


乘,就是乘着他的愿行。好像乘船、乘车、乘马到甚麽地方去。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所发的愿行无量无边,所以说弥纶。弥纶,也是《易经》上的名词。《易经》上说,圣人造易是根据天地的道理,所以这个道理是弥纶。弥纶的意思,就是周徧包罗万象。周徧,无所不周,无所不徧。包罗万有,一切森罗万象都包括在这里边,所以说弥纶。佛的愿力,是周徧包罗的,不是像我们发了一种愿,以为就够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种种大愿,每一生发一种愿,每一生发一种愿,愿愿成佛道,度衆生,这叫乘愿行以弥纶。


混虚空为体性:佛和虚空一样,所以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假设你要知道佛的境界,应该清净你的意念,像甚麽呢?像虚空似的。混是混融,融会贯通,和虚空合而为一,混合和虚空一样的体性。虚空没有相貌,没有边际,佛的体性和虚空一样,所以说混虚空为体性。


富有万德:


万德是一个总相的名字,其实不只万,是万万德。富有万德,他宝贵到极点,万德庄严。


荡无纤尘:


荡是坦荡荡,也就是扫荡的意思。好像讲堂有时要清洁扫除,若不扫除就会有尘。但是佛是富有万德,荡无纤尘,他没有一点尘。富有万德是智慧明了;荡无纤尘是业障除尽,空了。这个尘,也代表见惑、思惑、尘沙惑,所以也可以说是无明断了,无明断尽,尘沙的烦恼也都没有了,把所有一切不清净的东西,都清净无余,都没有了,这叫荡无纤尘。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於法界。无违後际,畅九会於初成。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


这一段文是「说仪周普」,就是说经的仪式,周徧法界。


湛智海之澄波:


湛,是湛寂。智海,智慧好像海似的,但是是湛寂的,就是不动的,是静的。澄波是澄清的波浪,没有甚麽波浪;没有波浪,也就是烦恼断尽了。因没有波浪,所以说湛智海之澄波。


虚含万象:


好像虚空包含万象一样,在智海里头,一切的道理佛都明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皎性空之满月:


皎,皎洁清净。性空之满月,佛性就好像虚空的满月似的。满月,就是十五的月光。


顿落百川:


百川就是有水的地方。顿落,就是虚空的满月,顿然间落到一切水中,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有月光。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潭也就是川,就是有水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就有月光,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月当空,普徧在一切水里,都会现出来这个月的光影。是不是有这麽多的月呢?不是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所有一切水里的月亮,都是这一个月亮现出来摄照的。虽然有千千万万的水潭,现出千千万万月的光影,但是月的本体是一个。所以说皎性空之满月——皎洁自性,好像虚空满月一样;顿落百川——顿然间落到一切的水里边去了。这也就是说,衆生心里头都有水,佛性就是月光,照到衆生的心水里。「衆生心水净,菩提日日增」,衆生心清净了,菩提就一天比一天长大、长高。我们衆生的心水若是清净了,佛的光明就照到我们的心水里;我们的心水要是不清净,佛的性光也不能照到。好像水池一样,水要是浑浊了,就没有月光;水要是清净,在水里就出现月光。


不起树王:


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是在菩提树下坐着说的,他没有起来到旁的地方去,就在那里坐着说,这叫不起树王。「菩提树王」,菩提树为什麽叫树王呢?菩提树比其他的树还要高,根紮得深,枝叶茂盛,所以叫树王,也就是菩提道场。


罗七处於法界:


罗,是罗列。罗列七处——是在七个地方说一次,所以说七处九会。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多会,这一部《华严经》的七处九会是:第一会在菩提道场,第二会和第七会、第八会都在普光明殿说的,第三次在忉利天,第四次在夜摩天,第五次在兜率天,第六次在他化天,第九次在逝多林说的。逝多林又叫重阁讲堂,所以说七处九会。这七处九会,都是在最初成道说的。


佛最初成道说了九会《华严经》。最後一会所在的逝多林也叫重阁讲堂,是後来才造的,在佛成道的时候,这个讲堂还没有。没有这讲堂,他怎麽能够在这说《华严经》呢?这就是一个「妙」字,佛可以把过去的无量劫,搬到现在;把未来的无量劫也搬到现在;所以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甚麽呢?你说有现在,这是一个执着;你说有过去,也是个执着;你说有未来,还是个执着。你若没有执着,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不停。你说这是现在,这眼前的一刹那已过去了,所以现在的不停;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所以三心了不可得。这就是破人的一种执着。


现在释迦牟尼佛「不起树王」,他在一个地方,不起於座,却能昇到一切处,徧一切处去说法。又能在所有的诸佛国土,都坐在菩提树下,不起於座而昇到一处,为衆生说法。又可以说他在这一个地方,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说法,也是不起於座,就能够到其他世界去说法。又可以说在一处,就可以徧满七处来说法,为甚麽呢?这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能纳无量劫为一念,延一念为无量劫,所以说不起树王,罗七处於法界,就在菩提树下坐着,而到七个地方去说九会的《华严经》。


无违後际:


依照人的思想来看,一定有前有後,後面不能搬到前面,前面也不能搬到後面。可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妙处,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佛在最初成佛的时候,就可以现出一个逝多林,在那儿说法。也就是在重阁讲堂,又叫野阁讲堂,因为是在野外造了一栋阁楼,有好几层楼,所以叫做重阁。佛最初成佛时,没有这个讲堂,但他可以现出这个讲堂,在这边讲《华严经》。所以这叫做无违後际——不违背後边的边际。


畅九会於初成:


佛畅谈九次的法会,在最初成道的时候,用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时间,说完华严大法。


尽宏廓之幽宗:


尽,穷尽;巨集廓,巨集是宏大。廓可以说是空,又可以说是张——张大。幽宗,这个幽是玄妙的意思。本来幽是很幽暗,但是这里的幽不是黑暗,这是一种妙处,这种妙处,人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见,也不容易听到,这叫幽宗。


被难思之海会:


被,是教化加被。佛法可教化不可思议数量的衆生,好像大海会在一起。海会,海是大海;会,是大家聚会在一起。佛说《华严经》是用海印三昧说的;佛说《妙法莲华经》时,则是入了无量益处三昧。甚麽叫海印三昧呢?是所有的香水海,这香水海澄静无波,可是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的色身,都现在香水海,就好像用印印到物质上一样。所有世界的一切衆生,有形有色的,都有一个影子在这香水海里,好像有个印纹似的。因为十方的衆生在香水海里都有一个印,所以就叫海印。而佛是入了这种三昧,所以叫海印三昧,因此说被难思之海会。


圆音落落:


甚麽叫圆音?圆,是圆满;音,是音声。这一种的音声,非常圆满。「佛以一音演说法,衆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天人听,就是天上的语言;菩萨听,就是菩萨的语言;阿罗汉听,就是阿罗汉的语言;人听,就是人的语言;畜生听,就是畜生的语言;饿鬼听,就是饿鬼的语言;地狱道的衆生听,就是地狱的语言。所以说佛用一种音来说法,无论那一种类的衆生,都明白这个法,所以说衆生随类各得解。落落,就是一切衆生,一听这个法就明白了,好像落到他心里一样,这是圆音落到衆生的心里头。这种声音不是单单一个国土,就是在西方或其他的他方国土,也能听见佛说法的音声,也能见到佛说法的形像。好像甚麽呢?好像虚空里净满月一样。净满月在虚空,每一个人见了这个月,都说是对着他,月光正照着我。佛也是一样,佛说法的时候,衆生看见,佛正面对面给他说法呢!就好像月光照着自己一样,这叫做圆音落落。


该十刹而顿周:


顿,是顿然间。顿然间就周徧了,包括诸佛国土,诸佛的刹海。十刹是一个国土的总名,其实不止十刹,无量诸佛刹海,都现出来释迦牟尼佛说这法的样子。


主伴重重:


主,就是释迦牟尼佛;伴,就是一切的大菩萨。这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说主伴重重。


极十方而齐唱:


极,是到极点。到十方诸佛国土,同时演说《华严经》,讲《华严经》。在每一个诸佛国土里边,都现出七处九会,其他的世界也现出来七处九会,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演说这华严大法,所以说极十方而齐唱——同时来宣说这部经典的道理。


讲到这一段的序文上,有人起了怀疑心,说:「法师,你前几天讲:『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二乘人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今天又说:『佛以一音演说法,衆生随类各得解。』这岂不是前後矛盾吗?这个道理讲不通呀!」不错!你问得很有道理。可是这个道理,只是你自己这麽样想,我已讲过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你还这麽样想,怎麽可以呢?虽然说二乘不见不闻,这是因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不见佛;等缘成熟的时候,不但二乘,就是三乘、四乘都可以听见。甚麽叫三乘?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甚麽叫四乘呢?再加上佛,就是四乘。


有一句话说:「天雨虽宽,不润乾枯无根之草;佛门广大,虽度少缘不善之人。」天下雨就好像佛法似的,大树就得大的滋润;小树就得小的滋润;可是干而无根的草,雨想要滋润,也滋润不了它。佛门虽然广大,但难度——没有法子度少缘不善之人,也就是和佛没有缘的人。所谓「当面错过,交臂失之。」这也是对面不认识观世音,观世音就在你对面,你念观世音,拜观世音,诵观世音,但当你见到观音,却不认识观音。说我没有见到过呀!见到了我就会认识。其实你天天都见,天天不认识。观世音菩萨认识你,你不认识观世音菩萨,也就是这个道理。佛门虽然广大,不想往善的做,不想往好的做的人,也没有法子度他。所以有的人学佛法,学学就跑了,这就是好像没有根的草似的,雨没有法子来滋润它;学佛法也是这样子,见和闻,这都要有一种缘,若没有缘呢?就是想见也见不着。所以各位现在到中美佛教会暑假讲修班,我们都是很有缘的,才能遇在一起,研究佛法,这是多麽愉快的一件事,应该高兴。


虽空空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烂然。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澜浩瀚。若乃千门潜注,与衆典为洪源。万德交归,摄羣经为眷属。


虽空空绝迹:


这是即相离相,就是在相上就离开相,怎麽样离开呢?你没有执着,就是离开,相而无相。虽,是虽然,虽然说空,空也绝迹。空,就是把相空了,空空是把没有相也空了。绝迹,这种迹断绝了。虽然迹断绝无相,但是即相离相。


而义天之星象烂然:


天以自然为义,而义天之星象,这义理好像天那麽大,这个天又有星,又有日光的星象。烂然是光明的样子,也就是说佛教的教义,好像天那麽大,在教义里边包含种种道理,所以称义天之星象烂然。


湛湛亡言:


湛是湛寂,也就是清净的意思,清湛而静寂。亡言,没有甚麽可说的,这就是即言显言。为甚麽要显言?要是没有话说,也不能明白表示没有话可讲的道理;你要是想明白在言语而离言语,你必须要用言语来形容明白没有言语的道理。所以这一句与下一句,是「言该本末」,所说的话,本来说本,也该了末;本来说末,也该了本,本末不二,这就是始终如一。所以说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澜浩瀚。


而教海之波澜浩瀚:


教是佛教——佛所说的五时八教。五时是㈠华严时㈡阿含时㈢方等时㈣般若时㈤法华湼盘时。八教是㈠藏教㈡通教㈢别教㈣圆教㈤顿教㈥渐教㈦秘密教㈧不定教。


五时:第一时说《华严经》,这叫华严时。《华严经》只说了二十一天,但二十一天内所说的法怎麽会这麽长呢?其余的《法华经》、《湼盘经》说了八年也没有《华严经》这麽长。因为这是卢舍那佛说的,所以说得又快又多。第二时阿含时,《阿含经》讲小乘教的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这叫三藏教。第三时讲方等诸经,就是由小乘刚要往大乘的初门,就叫通教。为甚麽叫通教呢?它通前通後,和前三藏教也通,和後边的般若教也通。第四时是讲《般若经》,这叫别教,别前别後,和以前的通教也多少有所分别,和以後的圆教也不同,所以叫别教。第五时是法华湼盘时,这叫圆教,专度大乘,为大乘根性说法。


八教:藏教就是三藏教;通教就是方等;别教就是般若;圆教就是法华湼盘。顿教就是来得很迅速,立刻就可开悟。渐教就是渐次地开悟,一点一点地开悟。秘密教是为此说,而彼不知;为彼说,而此不知,彼此互不相知。不定教就是法没有定法。全部合起来叫八教,八教叫教海,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藏犹如大海那麽多,所以叫教海。


波澜,疲 是小波浪;澜呢?是大波浪。波浪中的大波浪叫波澜。浩瀚就是大而没有边际的样子。


若乃千门潜注:


若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意思,也就是转语词。千门表示门之多,并不是一定是一千个门,或者九百九十九也不一定,或者是一千零一也不一定,总起来说为千门潜注。


潜,就是人眼看不见,但水可流到的地方。好像大海,所有的江河湖水都归於大海里去, 有的你可看见它流到大海里去;有的你看不见,它也流到大海;有的在地的上面流到大海里面去;有的在地底下潜流到大海里去,你看不见,这叫潜注。又可以说大海的水周徧大地,你在大地上无论那个地方,你把地掘开,里边都是水,这也就是地里边都有潜注的水。所以你把地挖开它有水,就好像我们人身有血一样,人身没有破皮的时候,血不流出来;若把皮割开,血就流出来了;这也就是人身里边的潜注。又好像打药针,用一支装上药的玻璃管药针,打入人身上的血脉里去,这也叫潜注。这在中文就叫注射药针,好像射箭的射,给注射了,所以叫射。而千门潜注就如注射药针。


在这里千门潜注也就是所有佛法里边,无论是五时八教,是大乘、小乘,所有种种的教义的教理,好像水都归到大海里一样,所以说与衆典为洪源。


与衆典为洪源:


衆典就是一切的经典——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讲过很多次了,「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这是十二部经的偈颂,要祥细知道,可以问一问这些出家衆,他们若是记得就会讲给你们听,若记不住呢?他们就要找一找,这样子你们会得利益,他们也会得到好处。因为他们忘了,又可以记起来;你们不知道也可以知道,这是自利利他的法门。洪源也就是表示经典好像大海似的。


万德交归:


佛具足万德,德无不备,障无不寂,所以这万德是德的总称,交归是互相归回来,归回到甚麽地方呢?归回到《华严经》。


摄羣经为眷属:


《华严经》在一切经里边是经王。《法华经》是经中之王,这《华严经》是王中之王,在王里边的王,王中又王,所以摄羣经为眷属。《法华经》能摄其他的经为眷属,而《华严经》又摄《法华经》为眷属,所以说摄羣经为眷属——和它做一个眷属、一个族姓,但是它可是一个王。


其为旨也,冥眞体於万化之域,显德相於重玄之门,用繁兴以恒如,智周鉴而常静。


其为旨也:


这一段文是说「旨趣玄微」。旨趣,旨是宗旨,趣是趣向。这部经宗旨的趣向,玄妙而精微。


冥眞体於万化之域:


冥是冥契,是契合的意思。契合眞体,这个眞体,也就是个本体。万化是世间造化的开始,也就是造化之种,所以叫万化。域是疆界,就是那种地方。也可以当「处」字讲,你要是不懂「域」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那个地方。冥眞体,就是契合这本体,本体也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甚麽样子呢?也就是法性,法性是甚麽样子?法性像虚空似的,无取,你不能取,你不能说法性在这,我把它拿来搬到这个地方,没有法子搬的;亦无见,也没有办法看得见的,因为甚麽?因为它像虚空似的,你怎麽可以见?你说你把虚空拿来我看看,你拿不到的,你说我看看虚空,虚空是无边无际的,你看不见虚空是个甚麽样子。虚空就是甚麽也没有的,甚麽都没有,你说它是个甚麽样子?没有个样子,所以说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你能性体达成空寂,这就是佛。不可思量,也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佛的境界。前边已经讲过了,「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谁要是能像虚空似的,谁就是佛了;要是不能像虚空似的,那还要修行。佛就好像虚空一样,所以说,冥眞体於万化之域,虽然是虚空,但是还有妙有,眞空里面生妙有,妙有不碍虚空,虚空不碍妙有,所以说——


显德相於重玄之门:


显,显露出来。德相是万德之相,佛的功德相,显佛的功德相於重玄之门。重玄就是玄之又玄。所谓重玄之门,就是衆妙门,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衆妙之门。衆妙之门是非常玄妙的,佛的德相在玄妙门径里头显现出来。


讲起佛的德相是说不完的,有这麽一首偈颂,讲佛的德相,说:「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刹尘就是法界微尘刹海的国土,不知有多少。刹尘心念——好像刹尘那麽多的心念,也可以数它有多少。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的水没有法子饮得尽的,但是也可以一口就把五湖四海的水都喝尽了。虚空本来不可量的,但也可以数量出来,有多少虚空。风可系——这个风,你用绳子也拴不住它。那麽,假设你有神通,可以把风拴住;虚空,也可以把它量出来有多少;大海的水,你用神通一口把它都喝干了,刹尘的心念都可数尽,算明白;可是没有办法能说出佛的功德有多少。所以说显德相於重玄之门,为甚麽说重玄呢?就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


用繁兴以恒如:


它的用途多得不得了。繁,是多;兴,是兴起。用繁兴——用途很多;以恒如——常常的。如,是静的意思,也就是不动的意思。


智周鉴而常静:


智慧周徧来观察。鉴,是观察:常静,是恒静。


眞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眞妄交彻:


甚麽是眞?甚麽是妄?妄是从眞那里来的,眞是从妄有的。所以眞不记妄,妄不离眞,这叫眞妄交彻。好像甚麽呢?好像水的波浪和湿性是一体的,波浪不离湿性,但是湿性可不是波浪。这湿性和波浪,也就譬喻眞和妄一样,妄就不波浪,在湿性里边生出一种波浪,就有了妄;湿性就是眞,所以在波浪里边也就有湿性。湿性的本体是没有波浪,单单湿性不一定有波浪,所以用来譬喻眞妄交彻这个道理,眞里边包含有妄,妄里边包含有眞,虽然是两个名称,但是原来是一体,原来都有湿性。《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不求眞。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为甚麽不求眞?眞也没有一个相;为甚麽不断妄?妄也没有一个相。你要是迷的时候,就是妄;你若是悟的时候,就是眞,因此叫眞妄交彻。这个眞妄交彻,彼此不相舍离的,所以才说——


即凡心而见佛心:


就在凡夫的心,你就可以见到佛心,可是凡夫可以成佛;但是佛是不是也可以做凡夫呢?不能这样讲。因为佛若再做凡夫,那麽,人就不需要做佛。佛不做凡夫,如果他化身为凡夫,那是化身去做凡夫,他本体是如如不动的。那麽凡夫是不是永远都是凡夫呢?就在凡夫的心性里边,就可以见到佛性,因此应该这麽讲,凡夫可以成佛,不可以说佛又可以成凡夫。所以说即凡心而见佛心——就在凡夫的境界上,就可以见到佛的境界。为甚麽呢?因为眞妄交彻,是离不开的,衆生怎麽可以成佛呢?因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不单单是人,所有的衆生都可以成佛。


讲了这麽多天,甚麽叫衆生呢?衆生一般讲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就是因为有情才有胎生,胎因情有,父母有感情才生出子女来。卵惟想生,卵生的衆生是因想而生,好像鸡抱鸡蛋,牠趴在那想我这个鸡子或者鸡女就快生出来了,牠可以一天到晚这麽想,想来想去,也不出来了,就趴在那儿一点也不动,因为老母鸡一定要鸡子出来,一定要生。快点!牠(母鸡)这麽想,想来想去地,果然遂心满愿,这个小鸡子生出来了。母鸡就用嘴把蛋啄开,一啄开了,母鸡就欢喜得不得了。母鸡热得身毛都脱去了也不走,甚至豁出命来,死了都要把鸡女、鸡儿生出来。你看这就因为想而想出来的,以前下蛋也就预备生鸡女、鸡子,所以抱在一起就生出来了。母鸡抱小鸡的时候,牠这种想,那眞是专一没有杂念,牠不打其他的妄想,只有一个妄想,快点快点,再等一天就可以了,第二天又再多等一天,等来等去,等到三七二十一天或四七二十八天,就生出小鸡了。


湿以合感,湿生就是有和合的机会,而生出这个湿生。例如:水土互相和合的地方,有一点不垢不净的样子。你说它乾净,也不是乾净;你说它邋遢,也没有生出虫子。这时候,哦,它还没有生虫子,等不多久!这个水土相合的地方,得到太阳光种种的因缘,就生出各种虫类。化以离应,例如蝴蝶是由蛹化出来的。若讲十二类生,除胎生 、卵生、湿生、化生外,还有有色——有形色可见,无色——无形色可见,有想——有想的衆生,无想——没有想的衆生。又有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的衆生。有这麽多种类的衆生,你要是想明白,要以研究研究《楞严经》,《楞严经》上说得很明白。衆生是衆缘和合而生——很多的因缘帮助他生,所以叫衆生。衆生可以成佛,因为都有佛性,因为这样,所以说眞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


事理双修:


事是事相,理是理体;事是有相,理是无形。无形即是理,好像我们成佛,成甚麽佛?就是成一个理。我们知道有这一种道理,所以要依据这个理来修。《华严经》讲四种法界,就是㈠事法界㈡理法界㈢理事无碍法界㈣事事无碍法界。现在讲事理双修,又修事相又修理体,事也不碍理,理也不碍事。


依本智而求佛智:


本智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智慧。依照我们本有的智慧来求成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证得我们本来的智慧。而人人都有本智,所以人人都可以开佛的智慧;要是没有根本的智慧,也就不会成佛。这不但人人都有,一切衆生都有根本的智慧,所以才说事理双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各位把《华严经》研究明白了,也就即凡心而见佛心;再能依照《华严经》的方法来修行,这也是依本智而求佛智——得到佛的智慧。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的眞富贵,《华严经》是佛最大的宝藏,无价的珍宝都在《华严经》里头,所以听过《华严经》的人,才知道佛法的妙处。


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


理随事变:


道理和事相交彻,所以有的时候,理会随事变化,一变成多,多又变成一,一多缘起。无论是多是一,这种缘起是没有边际的,所以说理随事变——


则一多缘起之无边:


你明白一样,样样都明白;一样不明白,样样都不明白。所以说,得一万事毕,你得到一,万事都会完了,若没有得到一,也得不到多;得不到多,也不明白一。一本散为万殊,世界上种种色色,形形相相都是从一生出来的。你们算衆生算算看,人是一,狗是二,猫是三,猪是四,算到无量无边,连老虎和狮子都算了,有多少?这从那来的?从「一」这个数来的,所以一本散为万殊。那麽万殊又怎麽样呢?仍归一本,还要回到一个地方,甚麽地方呢?我告诉你,一个生,一个死,就是生死的地方。无论你是甚麽,都离不开生死,所以啊!虽然是形相不同,到结果还是一个。一本散为万殊,就是个生,万殊仍归一本,就是个死。


事得理融:


事和理融会贯通,而无障碍。《华严经》是讲圆融无碍的道理,大能入小,小能容大的事理。


则千差涉入而无碍:


千差是有千种的差别,涉入就是交彻。虽然有千万种的差别,但是彼此互相涉入而无障碍。这种妙境界,可以说是凡圣交彻,事理交彻,善恶交彻,眞妄交彻,是非交彻。可以将这句变化为百千万句,这叫一多缘起之无边,也可以说千差涉入而无碍。


刚才讲了这一段序文,有个学哲学的说,有多少意思,合乎一点逻辑;有一个学社会学的说,这个不对,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不分,善恶也不分,事理也不分,眞妄也不分,这不分怎麽能证明是个眞?是个妄呢?你要是愿意没有事情找事情做,那事情多得很;你要是不愿意在头上安头,那就根本没有个事情;你若再不愿意,像演若达多,各处去找头去,那更没有事情。


那个演若达多,没有听过《楞严经》的人不知道,我给你们讲一讲,很有意思。他一早去照镜子说:「咦!镜子里面的这个人有头,我怎麽没有头呢?我的头跑那去了?镜子里的人有头,我没有头了!」於是他就发狂了——没有头还能活着?所以就跑到街上问,你看见我那个头到甚麽地方去了?我的头到那里去了?各处去问人。你看!这是不是没事情找事情干?要是没有头,又怎麽会说话呢?又怎麽能去问人呢?但是他不明白这一点,就有这个执着说他头丢了,头没有了。中国有这麽一句话,「骑驴找驴,骑马找马」,骑到驴身上,说驴到那里了;骑到马身上,却在找马。自己骑着都不知道,这就是一念的无明把他遮住了,而到处找。你们想一想,要是向下边一看,把无明破了,原来马是我骑着,不必找了;原来驴也是我自己骑着,也不必找了。眞妄——你要是找眞妄,就是有所执着,就有眞妄;你要是无所执着,眞妄根本就是一体。


所以讲起「一多缘起之无边,千差涉入而无碍」,究竟是甚麽道理呢?一点道理都没有,这叫无有定法。你要往这边讲也可以,向那边说也可以,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假的;你们天天能多打一分钟的坐,那就是眞的。说的是假的,行的才是眞的。


你们学明白多一点道理 ,这这是开多一点智慧;你多坐一分钟,得到多一点定力,这叫做定慧双修。听经就是修慧,打坐就是修定,你再不乱讲话,这就是修戒,你不想偷着吃东西,这也是修戒。这里也没有好偷的东西,所以乾脆就不要想,这就是戒律。杀生更不要谈了,这个地方不会有杀生的。有人说这不对,我天天都想杀人,你要杀人,先把自己给杀了,为甚麽呢?不杀自己,自己会变妖怪,你想要杀人,那就会变妖怪、变魔王。那麽说杀我自己,我也舍不得,我叫你杀自己,是杀你的杀性,不是杀你这个人,把你的杀心杀了它,为甚麽我要生想杀人的思想呢?要停止我这个思想。你要是能这样子,就是杀无明贼,断烦恼恶,这是眞正的杀,不妨多杀一点,把无明杀了。为甚麽你要杀人?那就是无明,你要先杀这无明。所以我叫你杀自己,并不是杀你自己,而是杀你的无明,把无明斩断,斩破了它,无明斩破就是不黑暗,就是光明。妄就是黑暗,电灯就是眞,眞妄也是这个道理,眞是破妄,妄是显眞。你看我们现在因有电灯,有眞的光,所以我们人人都看得见,能看经、写字;要是没灯光,想写字,开着眼睛也写不出来字。有人说:可以用天眼嘛!你有天眼,可以用天眼,没有天眼用甚麽眼?用地眼?这就是眞妄的道理。


故得十身歴然而相作,六位不乱以更收。广大即入於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时,方之海滴。一多无碍,等虚空之千灯。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


故得十身歴然而相作:


故得,就是接着上边的「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那里来,所以得到十身歴然而相作。十身,有两种讲法,有两种事实,第一种就是㈠菩提身㈡愿身㈢化身㈣住持身㈤相好庄严身㈥势力身㈦如意身㈧福德身㈨智身㈩法身。第二种讲法是㈠衆生身㈡国土身㈢业报身㈣声闻身㈤缘觉身㈥菩萨身㈦如来身㈧智身㈨法身㈩虚空身。这十种身是同时具足,而互相相应,所以叫「同时具足相应门」。


甚麽叫㈠衆生身呢?衆生是衆缘和合而生,每一类衆生都有他的身体,这是衆生身。菩萨为了观机逗教——观看着机缘来教化衆生,因人说法,为甚麽人就说甚麽法,所以现衆生身而为衆生说法。㈡国土身:我们所住的国土,都是菩萨所化现的,菩萨化现一个国土身,来利益衆生,教化衆生,令一切衆生在这个国土来发菩提心,这叫国土身。㈢业报身:衆生有衆生的业报,菩萨也现出这麽一个业报身,来教化衆生。又现出㈣声闻身:声闻就是比丘相。㈤缘觉身:又叫独觉身,来教化衆生。我们现在谁发声闻的心,谁就是声闻;谁发缘觉的心,谁就是缘觉。㈥菩萨身:你要是发菩萨心,你就是菩萨。你这个菩萨,或者就是那个菩萨所化的化身。菩萨现出菩萨身,菩萨身就是利益衆生,把自己忘了。又现㈦如来身:就是现佛身。也现出㈧智身:有智慧的身体。又现㈨法身。又现㈩虚空身。


这十身,可以同时化现出来,而本来的身不变,所以说十身歴然,歴就是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了。而相作——现出衆生身相、国土身相、业报身相、声闻身相、缘觉身相、互相现相而作佛事,彼此不相障碍。不是像我们人,就这麽一个身体,走到纽约去,三藩市就没有了;走到檀香山去,纽约又没有了。这不是这样,能同时现出这十种身,而互不相妨碍,这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能现这十种的身。


六位不乱以更收:


六位是甚麽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四个位,再加上等觉、妙觉就是六位,这六位有条不紊,一点都不乱。以更收,这就是同时在一个时候,具足这十身,圆满这六位,而不会错乱。


广大即入於无间:


广大是最大,无间是最小,但是这广大能到无间这麽小的地方去,而这个大还不会小,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并且这个广大的境界到最小的地方,这个最小的地方也不会大。这叫甚麽呢?这叫「广狭无碍自在门」——广不碍狭,狭不碍广。你在无间的地方,可以见到广大的境界;而广大的境界又是在无间里边。


尘毛包纳而无外:


尘,是微尘;毛,是一根毫毛。尘毛能把广大包到里边而无外,不会包不下的。也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於一毛端,现宝王刹」,在一根的毫毛梢上现出诸佛国土,一切衆生都在这国土里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坐到一粒微尘里边讲经说法,虽有无量的衆生来听法,却全都在这一粒微尘里边。所以,这种境界就是广狭无碍自在门——广不碍狭,狭不碍广;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种的境界不是凡夫所可想像的。


炳然齐现,犹彼芥瓶:


炳然,是很清楚的样子。好像芥子装到一个玻璃瓶里,芥子虽很小,但看得清清楚楚,一齐现出来。这是一多无碍,多不碍一,一不碍多。


具足同时,方之海滴:


一有多的成分,多也有一的成分好像海里边的一滴水,具足海的味道,《华严经》也是这样子。


一多无碍,等虚空之千灯:


灯光互不障碍,在虚空里头,在一千个灯,每个灯现出自己的光来,彼此互不障碍。这一个灯不会说,你这个光太大了,障碍我这个光;那一个灯也不会说,我这一个光太小了,被你这个光给照没有了。互相都不障碍,这叫和光。在虚空里,一个灯也是有光,一千个灯也是有光,这就是一多无碍。《华严经》的道理也是这样子,无量无边,但是互不障碍,都是很清楚的。


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


好像秋天的时候,秋空的月光,或者是隐,或者是显,有时它就月盈,有时月亏。但是隐帮助显,显帮助隐,如月满後就亏了,亏了又满,《华严经》也有这种道理。所以说似秋空之片月,好像秋空的月一样,这叫「秘密隐显俱成门」。


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


重重,就是左一层,右一层,很多层,重重无尽。交映是互相交映,你的光照我,我的光照你,这叫重重交映,互相来显光明。好像帝释天及大梵天前的网罗幢一样,这个网罗幢是圆形的,旁边都有一些孔,好像鱼网似的,一个孔接一个孔,在每一个孔里边镶一粒宝珠,而每一粒宝珠都会放光;所以这麽多重重无尽的孔,就有重重无尽的宝珠在这个网罗幢上镶着,珠光互相交映,所以说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


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


这一部经是圆融无碍的,好像晚间做了一个梦,在这个梦里边,觉得时间过了很久,在梦里又做皇帝,又做官,又发财,做种种的梦。在一个晚间所做的梦,就有一生那麽长的时间,《华严经》也有这一种不可思议的道理,所以才又说法门重叠。


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


《华严经》的法门重叠无尽,无尽又重叠,所以叫重叠。就好像云彩在虚空里,左一层,右一层,云起长空,这一块云过去了,那一块云又来了,《华严经》的道理也是这样子。


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


这是六度万行芬披,华开锦上,好像在锦上绣上花——锦上添花,这个锦就是锦绣。本来的花就好,又再加上多一点花,而这花也是重重无尽,所以说好比锦上添花。在中国有这麽一句话:「锦上添花千个有,雪中送炭半个无。」锦上添花——好像做了总统了,又有人给送这礼物,又有人给送那个礼物。总统太太想要一串钻石项链,即刻就有,不知有几百个人送,这个也送,那个也送。本来她只要一串,结果几百串都收到了,但是她不会对人讲说:「我已经有一串了,我不要你这串了。」这就叫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半个无——在雪里那个人,冷得不得了,他贫寒到连个房子也没得住,没有房子住,住到甚麽地方呢?住到雪地里边。可是就没有人给送一盆炭火去,叫他温暖一下。锦上添花本是这个世间的潮流,人人都趋炎附势,趋炎——热闹的地方,附势——依附有势力的;那麽,当时用这个来比喻《华严经》的道理,就等於锦上添花一样,好上加好。


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开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於嘉会。


这一段序文,今天未讲经前,就有人先问,说他不明白,我以为他想要捷足先登,现在才明白,今晚是他翻译成英文,这还可以。本来在没讲经之前,这个道理你明白不明白,不能问,因为在没讲经之前,你也来问,他也来问,若有几百个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变成几百个人来问,尽答覆这问题的时间,就是一天也不够。所以讲经的规矩,是没讲之前,你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等到讲的时候再明白,不能先问。这是因为人太多了,问了也没有法子答覆。


若夫高不可仰:


这是非常之高,高不可仰——普通的高,可以看得见;要是高得太厉害,望都望不见顶。


在《论语》上,有人问颜回,孔子是怎麽样的境界?说:「你的老师,他是怎麽回事?怎麽样子?」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越仰看就越高,弥高没有再那麽高的了,太高了;钻之弥坚,要是用钻子来钻它,那更坚固,没有法子钻得进去。「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看似在前,但不知甚麽时候就跑到後边去了,这就是不可思议。那麽,现在这就是说仰之弥高,用这「高不可仰」,那是更弥高了。


则积行菩萨:


积行菩萨就是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修行,修了不知多久的时间,可是对《华严经》不相信,也不依照《华严经》的道理去修行,这就不能到佛觉。你要是生信了,这才算跳过龙门了;你要是对《华严经》不生信,就好像没跳过龙门似的。没有跳过龙门,是因为这龙门太高了,所以没有跳过去。甚麽是龙门呢?《华严经》就是龙门。积行菩萨因不相信《华严经》,就好像鲤鱼没跳过龙门,不能变成龙,这叫曝鳃鳞於龙门。


曝鳃鳞开龙门:


鳃是鱼的呼吸器,在鱼头的两侧;鳞就是鱼鳞。这里有一个公案,也就是有一个传说,甚麽传说呢?孔子的儿子叫鲤,为甚麽叫孔鲤呢?因为生他的时候,皇帝赐给孔子两条鲤鱼,所以孔子就叫他孔鲤。其实叫孔鲤,我认为很不合法的,虽然是皇帝赐给你鲤鱼,但是鱼是死的,那为甚麽叫一个生的活儿子,要叫死鱼的名字?所以孔子自己生儿子,也不会取名字,取个孔鲤,就因为纪念那天他有鲤鱼吃,所以他这个儿子,变成一条鲤鱼了。


鲤鱼,牠会跳的,好像蛤蟆,会跳还会蹦。据说龙宫有龙门,这个龙门有多高呢?我因为没有到龙宫里去参观游历过,不知道有多高,大概最低限度有两丈高——二十尺那麽高。这鲤鱼无论是大的、小的,要是能游到龙门边,从门外跳到门里去,就会变龙了,所以就叫鲤鱼跳龙门。鲤鱼要是跳得过去,就变成龙;若跳不过,就把鳃摔烂了,或者把鱼鳞摔掉了。这鳃和鳞摔坏了还不要紧,怕就是怕摔死了,这生死关头,这在这个地方。就好像我们人要开悟的时候,要是没有执着,过了魔障,就开悟了;要是正要开悟的时候,你执着,就着魔了。着魔了,那甚至於生命都没有了,所以开悟不是那麽容易的,也就是和鲤鱼跳龙门是一样的。跳过去就成龙;跳不过去,就变成泥巴,就是死了,死了变成泥巴,这叫曝鳃鳞。曝,是被太阳晒,鲤鱼因没有跳过龙门,被太阳晒乾了,也就要变成微尘了,所以这叫曝鳃鳞於龙门。


深不可窥:


深,就好像大海水一样,深不见底。窥是窥探,你看不见海的底有多深。


则上德声闻:


上德是有大德的人,好像舍利弗、 目犍连、须菩提、阿那律陀、老迦叶等,这些都是上德声闻。


杜视听於嘉会:


杜是堵上,杜绝了,也就是塞住了,塞住甚麽呢?塞住他们的耳朶、眼睛,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这叫杜视听。在这个七处九会的嘉会中,这些上德声闻虽然在佛的旁边,但是他们听不见,不明白《华严经》的道理。


《华严经》的序文讲一个多礼拜了,我今天又想起来了,要问一问你们各位,还记得不记得清凉国师的十种愿?谁能记得,背出来给我听一听。第一、体不捐沙门之表:就是不破坏,不蠲除,不舍弃,不把沙门这种样子布施给人,送给人。这种样子绝对不能送给人,绝对是他自己要的。第二、心不违如来之制:连心里边都不打妄想,不违背佛的戒律。 你看这个厉害不厉害?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经:无论在甚麽地方,他的背後如果有《华严经》,他就不坐,他一定对着《华严经》坐。你要是单说不违背《华严经》,《华严经》谁能违背它?没有人可以违背它。或者说他坐在那儿,不背诵《华严经》,这又错了。还有目不视非仪之彩:彩就是花花绿绿这种彩色。就是好像作戏、跳舞之类的,穿上花衣服在那里跳跳蹦蹦的,像那些不守规矩的,都是这样。手不释圆明之珠:手里总也不放下圆明之珠,时时刻刻都拿着它念佛,不把念珠放下,甚至於吃饭也挂在脖子上,不把它放下。


(编者注:清凉国师以十事自励,此书三○至三四页,上人已经详细提过;此处是对当时在会弟子的问答,弟子并未将十事完全答出,故不完整。)


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旷劫之果。


见闻为种:


你见到这一部《华严经》和听见这一部《华严经》,这都会在你的田中种下菩提种子,这叫见闻为种。种就是种子,你这金刚种子种下去了,始终会成就的,而这种种子,将来成熟时,也就是成就佛果时,所以才说,见闻为种。


八难超十地之阶:


八难是八种很困难的事情。那八种?就是三恶道这三个难,再加上北俱卢洲、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後,共八种难。为甚麽叫八难呢?因为这八种人很困难闻到佛法,若是想要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是很困难的,所以叫八难。


㈠地狱难:因为地狱不闻佛法。


㈡饿鬼难:饿鬼也不容易闻到佛法。


㈢畜生难:畜生也不容易闻佛法。


以上三恶道,都很困难,都很困难闻到佛法。


为甚麽不能闻到佛法呢?好像昨天讲「上德声闻,杜视听於嘉会」,他们也不能闻佛法,你们知道为甚麽?是甚麽道理佛在那儿说法,他们听不见呢?本来是在佛的面前,但有如隔着十万八千里那麽远。这一点各位应该要注意,为甚麽呢?就因他们在过去生中都不赞叹佛、不赞叹法、不赞叹僧,性情都很古板的。甚麽叫古板呢。就是太老实了,在佛前唱赞,他也不愿意唱,说:「修行就修行,唱这个干甚麽?念这个干甚麽?这简直像作戏嘛!有甚麽意思!」或是想:「嘿!这眞是胡闹,眞是没有意思。」做佛事他说是唱戏,人家唱「阿弥陀佛身金色」,他说:「我要是愿意听这个,那我去听音乐多好呢!我就因为不愿意听音乐,所以来拜佛。在佛教里头也有这些个东西,唉!这眞是讨厌!」他不单自己讨厌,还叫旁人也讨厌:「你不要学这个了,这没甚麽意思,这是假的。」究竟也不知道甚麽是眞的,甚麽是假的,都还不明白,怎会学眞的呢?就算它是假的,你会不会呢?结果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了。类似这些人,因为在因地不赞叹佛、不赞叹法、不赞叹僧,在三宝前他很古板的,所以见到声闻的果位上,佛说《华严经》,他看不见、听不见。这一点各位要知道,「因地不眞,果招纡曲」,在因地做得不眞,在果报上就有很多麻烦,弯弯曲曲的,不直。这就是为甚麽佛讲《华严经》,二乘人听不见的原因。


㈣北俱卢洲难:这种人很有福报,他们的寿命可以活到一千岁,但是就不见佛,不要说见佛,就连佛法也听不见;也不覩僧,看不见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为甚麽看不见呢?就因为修福不修慧。虽有福报,而不闻三宝名,这叫一难。


有人说那地方也不错,活一千岁,吃得好,穿得也很好。但是不能种善根,不闻三宝的名字,你就不能供养三宝;不能供养三宝,你的善根就不能增长;善根不能增长,你活完了一千岁,或者就堕地狱去,或者转饿鬼,或者转畜生,没有一定的。


㈤长寿天难:又叫无想天,这个天上的寿命,比北俱卢洲的寿命更长,但是也是不见佛,不闻法,不覩僧,所以也叫一难。


㈥盲聋瘖哑难:好像一样是人,但他就没有眼睛;一样是人,他就听不见;一样是人,他就不会说话。他为甚麽这样子呢?这些盲聋瘖哑的人,都是在过去无量劫毁谤三宝,说佛、法、僧不对。譭谤三宝就要堕地狱,堕地狱的罪受完了,然後又转饿鬼,然後再转畜生,做畜生也是经过不知多久时间,然後才做人。虽然做人,可是或者是瞎子,或者是聋子,或者是哑巴,或者是瘫子。瘫子,就是不会走路的,一天到晚就是在牀上,坐着睡,睡了又坐。这都是毁谤三宝的果报,这种人都是在八难之内。


过去在美国很少出家人,就是要想要出家的,也不是眞正受过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都是似是而非,像是出家人,其实不是。就好像过去这Suma God,是个美国籍的出家人,但他在日本受五戒,在日本受了五戒後,他们就说是出家了,叫沙弥戒。以後他自己知道他在日本受的戒是不圆满,不是个眞正出家人,所以他到香港,就要求我给他授中国的比丘戒。当时我说:「我们中国这个戒,不是像日本式的很简单,随随便便就可以授,中国传戒最低限度要五十三天,或者三十天,最少是十八天,要有三师七证来授戒,不是一个人可以授的。」结果他也没有时间,也不能得到具足戒,以後在新加坡没多久,他就圆寂了。


现在美国比丘也有了,比丘尼也有了,这都是经过详细地修行和学习,学习戒律,学习出家比丘的样子——沙门。这就是眞正有了佛、法、僧三宝,可是在这个国家很少人能认识的,因为这个国家,是一个过去根本就没有佛法的国家。现在有了,人也不确实认识;不确实认识,所以也就不能眞正修好。


你们要知道我现在在这里传佛法,不是传中国的佛法,也不是传缅甸的佛法,也不是传印度、锡兰的佛法,我所传的是初祖迦叶到二祖阿难,乃至於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传到中国,这种以心印心的佛法。这种佛法不单单是那一个国家的佛法,是整个世界的佛法,宇宙的佛法,法界的佛法。


为甚麽我常常对你们讲,我说我不希望那一个人信我,也不希望那一个人不信我。你信我,也是在法界里边,不信,也是在法界里,没有跑出法界外边去。所以谁到中美佛教会金山圣寺来的人,我不管你信不信我所讲的佛法,我没有佛法,这是世界的佛法。六祖大师说,我要是有一法可传给你,那就是欺骗你,我一法了不可得,没有法。在这个没有法——一法不立,万法皆空——这种情形之下,外边的人,有的人就譭谤我们,说这个地方又是这个教,或者又是那个教。有人听见人家告诉他说,我们传的是白莲教,或者会有人说是红莲教,或者又会有人说是黄莲教,还是青莲教、紫莲教,有这麽多。其实我们这里是一法不立,万法皆空,各位要是不相信,就来试一试看。因为我们不是在八难里边,所以才能研究佛法,我们这佛法,你们到外边去讲,也不是假的,也不是眞的,根本就没有,甚麽也没有,一法不立,无智亦无得,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㈦世智辩聪难:这种人认为他自己的智慧很大。哲学是又无头又无尾,又无始又无终,也无上也无下,也无古也无今,哲学就讲这个。你说它死的,它又活;说它活的,它又死,怎麽讲怎麽对,这叫学哲学。这也就是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会辩的,有点聪明,但是世间智慧不是出世智慧,这种也在八难之一。


㈧佛前佛後难:我们现在是八难之一。生在佛前也是难,生在佛後也是难。佛出世的时间,我们赶不上,所以在佛前佛後难。不要以为自己是很不得了;有甚麽不得了——在八难里边,这八种的难都不容易学佛法。


佛在世时为正法时代,叫解脱坚固;再过了五百年,叫禅定坚固;再过了五百年,叫多闻坚固——这是人人都读诵大乘经典,能背几部大乘经典,人看书看得多,但眞正解脱的人没有了。甚麽叫解脱?就是证果了,证果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叫解脱坚固。解脱就是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烦无恼。禅定坚固时,人专门欢喜打坐。你们现在谁欢喜打坐,谁就是禅定坚固;谁要是证果了,谁就是解脱坚固;谁要是能背下《楞严经》或《法华经》等,这就是多闻坚固;过了多闻坚固,就是到末法时代,叫寺庙坚固——人好造庙,这里造一个庙,那里造一个庙,造了很多庙,这些庙都很大的。


那麽过了寺庙坚固五百年後,现在是甚麽呢?斗争坚固。你看现在,国与国斗争,家与家斗争,人与人斗争,你抢我的,我抢你的,互相斗争,一定要斗争。有的人说将来要斗争几百年,当然了,五百年的时间嘛!五百年都是你我斗争的时候。末法时代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现在是在末法时候罗!所以不要再譭谤三宝罗!在这个世界上,眞正修道的人很少很少,都喜欢斗争。出家人和出家人,现在都是斗争的,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互相斗争,一定要把对方斗争倒了。你那个庙可以住一百个人,我造个庙就要住一千个人,一定要大过你;你能住一千人,我造个庙能住一万人,一定比你那好。这都是斗争,所以这是八难。


可是八难虽不能闻佛法,但是要是有因缘的话,一听见《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名字,他们就可以由地狱、饿鬼、畜生这八难里边,证得十地。十地是菩萨位,菩萨有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这十地的果位,都可以证得,所以叫做八难超十地之阶,阶就是阶级,就是到那个地位上。


解行在躬:


解,是明白,明白这部经的道理;行,是修行。躬,就是自己,你明白也是在你自己;修行也是在你自己。你要是既明白又修行,这样子则 —— 一生圆旷劫之果:


在你的一生之中,就可以修行圆满。旷劫是无量劫,就是多的意思,衆生要经过很多大劫,才能修行成佛,好像佛在「三只修福慧」,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百劫种相好」,在一百个大劫修相好。所以我们现在闻到《华严经》,要是能依照《华严经》来修行,再明白《华严经》,就可以在这一生成佛证果。旷劫之果,也就是好像释迦牟尼佛经过那麽长的时间,才能成佛,而我们在这一生就可以成佛。


师子奋迅,衆海顿证於林中。象王回旋,六千道成於言下。


师子奋迅:


师子奋迅,这是一个譬喻。师子奋迅三昧,这种三昧非常勇猛精进,就好像狮子发起威风来,非常奋迅,走得也快,又有力量。


衆海顿证於林中:


衆海,也就是海衆,是人多的意思。顿证,很快地证得。林中,这个林是逝多林,也就是诸大菩萨聚会在一起,好像丛林一样。在这个时候,顿然间都证果了,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的不退果。


象王回旋:


这是说到舍利弗,舍利弗带着六千比丘,这六千比丘都想见一见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就现身给这六千人见,为这六千人说法,令这些人修行大悲法,生长大悲菩提心,得到大悲体,行大悲行门。所以当时这六千比丘都证得阿罗汉果,得到法眼净。这就是象王回旋——大象里边有象王,牠带着一羣象走路时,要回头看这一羣象眷属,这叫象王回旋。


六千道成於言下:


舍利弗带着六千比丘,也就好像象王似的。这时有六千比丘都得到法眼净,都证果了。《华严经》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启明东庙,智满不异於初心。寄位南求,因圆不踰於毛孔。


启明东庙:


启明东庙在正文里会讲到,是善财童子到一个大庙里头,证果开智慧。


智满不异於初心:


智慧满了,不异於初心——由初发心便成正觉,很迅速地,所以和初发心时是一样的。这个智满了,也就是果满了——智慧的觉果圆满了。这是很快地,不像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这段文都是说很快就得到果位。


善财童子拜了五十三个师父,一般中国人不懂佛法,就拿他来做譬喻,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了五十三个师父,所以中国佛教有一种风气,就是参师。拜了一个师父不够,就拜两个,两个又不够,又拜了三个,乃至於一百个或者两百个。说拜的师父越多越好,实际上,这是佛教里的一个大错误。


不错,善财童子是五十三参,但他是奉师命而拜师的。他的师父下令说:「现在我把我的智慧、神通、道德,都教给你了,我再没有甚麽可教你了。若你还想学佛法,你就由这个地方向南去,经过多远的路程,那个地方有一位修道的善知识,他叫某某名字,你去拜他做师父。」


善财童子因为法忘躯——为求佛法,把自己的辛苦完全给忘了,於是又向南边去求佛法,经过很远的路程,然後见到善知识,受种种的困苦艰难,在那儿学习佛法,因为他很聪明,一学习,把这位善知识所明白的佛法,都学明白了。这位善知识就又给他介绍另外一位善知识,叫他去亲近另外一位善知识,学习佛法。


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经过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当时这些善知识是不贪图供养,是不攀缘的,都是有道德、有神通,行菩萨道的善知识,他不在乎你供养不供养,只要有诚心求法,他就教你。这是经过五十三位善知识来教善财童子,最後他也证果。


现在在中国佛教的风俗,好叫人参师,说是参师越多越好。居士们也都莫名其妙,以为参一个师父,这就是佛法。因为参师把佛教搞出很多麻烦来,这叫背师——违背这师父,又偷偷地去拜另一个师父。在中国的佛教都是这样,一听那个法师最有名,这个法师一来,就要去参师了,偷偷去拜个师父;再听那一个法师最有名,他来了,又要去参师,皈依了。


所谓参师,就是再皈依一次。如果你相信佛的话,第一次已经皈依了,为甚麽还要皈依第二次,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吗?你若认为:「我第一次不懂得,不知道佛会不会来呢?我那时候也马马虎虎的,没甚麽诚心,所以那个仪式也很马虎的。」你要是认为第一次佛不来,第二次他已经看你对佛教不相信了,为甚麽他会再来?


中国人是不告诉师父,偷偷地再去拜个师父,这叫违背良师。拜个师父,他要是修行也还好,但是他也不修行,那个师父他拜了几天又够了,大概认为这个师父又旧了,再拜一个新师父。所以在这一生中,一句佛法也不懂,就只是拜了多少个师父,这一点也没有用。


好像在正月间来的那些中国居士,都是拜了一大堆师父。他说我拜八个,他说我拜九个,那个说我拜十多个,我比你更多,可惜就没有人拜到五十三个。为甚麽他们这样子拜呢?就说善财童子是五十三参,我们多参点师父是好的,就好像我们掉到水里,每个师父伸一双手,便把我们给拉起来了,十多个一点也不费力。这意思是他要是堕地狱,这十个师父,那一个有道德,就可以救他。你说这岂不是太狡猾了吗?太不老实,太滑头。甚麽叫滑头?就是头上抹了油,阎罗王也抓不住他,小鬼往他头上一抓,他头很滑,抓不住,这叫 滑头。所以修道要认识眞理,不要像愚夫愚妇,也不明白道理,各处去乱闯乱撞。


寄位南求:


就是说善财童子向南方去求名师,参访善知识。


因圆不踰於毛孔:


因圆果满——因也圆,果也满了。不踰於毛孔,不踰就是不超越,这也就是说它快的意思。


佛教里本来是好的,但是有一些不明白佛法的人,都做错了;做错了,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就变成不好了。


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尽衆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


剖微尘之经卷:


剖是把它剖裂开,剖裂开甚麽呢?剖裂开微尘那麽多的经卷,这是一个讲法;也可以说是把一粒微尘里的经卷剖裂出来。微尘虽然最小,可是在微尘里边有法界,也有无量无边的经卷。


则念念果成:


你把微尘那麽多的经卷剖裂开了,则念念果成——念念都是成就佛果的。又有一个说法,把微尘数这麽多的《华严经》偈颂和品剖裂开,这一念都是成就佛果的法门,所以又说了下一句话。


尽衆生之愿门:


衆生无论发甚麽愿,你发了无量无边那麽多的门,可是它能穷尽衆生发愿的行门。


则尘尘行满:


每一粒微尘,都是你修行菩萨道这种行力所成就的,这就是表示你这种行门,是修得无量无边。这种行门,要依照《华严经》来修,才能圆满,才能成功,所以这《华严经》是最微妙的一部经典。


眞可谓常恒之妙说,通方之洪规,称性之极谈,一乘之要轨也。


眞可谓常恒之妙说:


眞可谓,是清凉国师赞叹这部《华严经》,说这一部《华严经》,眞可谓常恒之妙说——这种法是常恒不变的,又是微妙不可思议的。


通方之洪规:


又可以说是通法,就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方法;洪规是大的规矩,所以叫通方之洪规。这种通方的洪规,不是一个地方可以用的,是徧一切处都可以用的,所以叫通方。通,任何地方都行得通,都用这种方法,所以才说是一个大的规矩。


称性之极谈:


甚麽叫称性呢?称性而说,就是说得和这个性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称性就是从性分中流露出来。性,就是佛性,就是由佛的法身自性,所演说最高、最妙、最深的道理,这叫极谈——这种道理说到极点了。


一乘之要轨也:


这是最上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要轨,要,是要紧;轨,是轨范,就好像火车的铁轨,这个是要轨。要轨就是人人应该从这条路上修行的一种轨范,所以这部经的道理是最要紧的。《华严经》这种大法是难遭难遇,不容易闻到的,这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边把它背诵出来的,我们才能得闻。


寻斯玄旨,却览余经,其犹杲日丽天,夺衆景之耀须弥横海,落羣峯之高。


寻斯玄旨:


现在,清凉国师又擧出个例子来譬喻《华严经》,所以寻斯玄旨——你找到这部玄妙的经典,找到这种玄妙的宗旨。


却览余经:


若你读过《华严经》生,再读或看其他的经典,就好像旭日初昇,把星星的光辉都夺去了。


其犹杲日丽天:


其犹,就好像;杲日,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杲日丽天,就是旭日把星星的光明都照得没有了,所以才说夺衆景之耀。


夺衆景之耀:


衆景就是明,景当「明」字讲,耀是光耀。就是说太阳光把其他星星、月亮的光明给夺去了。你看,晚间虽然很多的星星,很大的月亮,可是没有太阳这麽光明。《华严经》就好像太阳光,把星星、月亮的光明都给夺去、盖住、没有了。这就是说这部《华严经》的道理,把其他经典的道理都给说尽了,所以说此经是夺衆景之耀。


须弥横海:


须弥山译为妙高山,妙高山在香水海的中央,好像在海里横着似的。


落羣峯之高:


所有其他的山,与须弥山比较,都低了,这就是须弥山把其他山峯都比低落了。而《华严经》在一切经典里边,也就好像须弥山王似的,比一切经典都高,这叫须弥横海,落羣峯之高。


是以菩萨搜秘於龙宫,大贤阐扬於东夏。顾惟正法之代,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况逢圣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岂无庆跃。


是以菩萨搜秘於龙宫:


清凉大师的文章,眞是非常地好,每一句都是对着的。是以——因为前边的道理,所以菩萨——就是龙树菩萨,搜秘於龙宫,这种经典可以说是秘密不传之法,秘密教,人间没有的,在人间这法已经断了,所以这一位龙树菩萨才去搜秘。他到那儿去找这秘密法?不是人间,因他把人间的文字都读尽了,所以没有书可读了,他就走到龙宫去,因为他是证果的菩萨,有神通,走到海里,这水自然就给他开一条路,就这麽妙!一到龙宫,龙王见菩萨来了,也不敢管他,就随他到图书馆去看,他一看,就欢喜《华严经》。这《华严经》上部有很多卷,中部也有很多卷,下部是最少的,所以他就看下部经,看了一遍,都记得了。他说好了,他要走了,因为他要是把这一部经带出来,龙王不会愿意的。虽然他是菩萨,比龙王大得多,但是他也不能用势力来压迫龙王,所以他就用记忆力,念一念就记得了,於是此经就给带出到人间来。到了人间,他就默写出来,这叫是以菩萨搜秘於龙宫。


大贤阐扬於东夏:


大贤就指觉贤、喜学法师。《高僧传》里的觉贤法师、喜学法师,很多个都是翻译《华严经》的,所以说大贤阐扬。阐是阐明,扬是把它扬开。阐扬於东夏,东就是中国;夏,中国是华夏之邦,所以叫东夏。


顾惟正法之代:


顾惟——我这麽回顾,这麽想一想,回忆一下,这是清凉国师说的。回想一下,在正法时代——在佛住世的正法时代。


尚匿清辉:


尚且都要把它这种清净的光辉藏起来,就是把它收到龙宫里去。佛住世正法的时候,都要把它收到龙宫里去,你看!这有多要紧呢!要是不要紧的经典,为甚麽把它藏到龙宫里呢?


幸哉:


我眞是高兴,眞是幸运,特别的吉祥。


像季之时:


像,是像法时代;季,就是末法时代。季是末法的另一个名字,在中国分伯仲叔季,伯,大;仲,第二;叔,第三;季,第四。又叫孟仲叔季,「孟」就有一点第一的样子。现在这像季之时,就是像法和末法中的时代。因为清凉国师那时候,就是像法和末法交接的时代,像法之後,末法之前,这叫像季之时。


偶斯玄化:


偶斯,就是很偶然地,我没想就遇到这个人了,就叫偶然而遇,偶斯也就是偶遇。玄化,也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另外一个名字。


况逢圣主:


那时候,唐朝皇帝信仰佛法,皈依三宝,亲身请法师到宫里头,去给他讲经说法,所以说况逢圣主。


得在灵山:


这种经典,是由印度灵鹫山传来的。


竭思幽宗:


竭思,是穷尽思想。清凉国师说他竭尽他的思想了,把思想都穷尽了,来研究这幽玄的宗旨,这个不可思议的宗旨——幽宗。


岂无庆跃:


岂无,就是岂能没有庆跃。庆跃,是高兴得不得了,好像小鸟跃似的,那麽欢喜得跳跃起来。这岂无庆跃,是说清凉国师太高兴,遇到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欢喜得跳起来。


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衆篇义类之别目。
在前边所讲的那一段文,是「感庆逢遇」。感,就是感激;庆,就是庆幸,所以他说幸哉,偶斯玄化,这就是感庆逢遇。现在这一段文是第十个细目,就是「略释名题」略略地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名字的题。这一部经,从一开始讲序文,分出十个细目:㈠标擧宗体。㈡别叹能诠——意思就是能显、诠显出来经的道理。㈢教主难思——佛是不可思议的。㈣说仪周普——所说的道理是最普徧的。㈤言该本末。㈥旨趣玄微——这种宗旨非常玄微奥妙。㈦成益顿超——这种利益是顿超的,成就顿超的利益。㈧结叹弘远——结是结束,叹是赞叹,赞叹这一部经弘大而远。㈨感庆逢遇。㈩略释名题。


上列是十种细的科目。现在这一段文,就是「略释名题」——略略地解释名目的题目。


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题,是题目;称,是名称,这个题目的名称叫《大方广佛华严经》者,者就是这部经。


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


即当「就」字讲——就是,就是甚麽呢?就是无尽。无尽,就是没有穷尽,没有穷的甚麽呢?就是这部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的总名。因这个题目的名称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这七个字,包括所有的经典的名字和道理。因此这七个字要是详细讲是重重无尽的,没有法子讲得完,所以叫总名。


<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衆篇义类之别目:


世主是世出世之主,一切世界的王,就是世主,佛是出世之主,妙严,依报正报都是妙严,微妙而庄严。第一,这一品,是排列在三十九品的第一品。即衆篇,就是衆多的篇幅。义类,是分别义类;别目,是特别的一个名目。


现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恐怕会有地震的情形发生,因为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讲的时候,大地六变震动。所以要是这种情形发生的时候,各位不要害怕,因为不会大的,是小小地震动一下。这是护持《华严经》的善神拥护法会。虽然有护法拥护法会;但是也会有魔王来搅乱这个法会,所以常常有人来打门,这时候你们也不要动心。讲《华严经》是用定心来讲的——释迦牟尼佛用定心来讲,一切的菩萨都是用定心来听,这都是在定中说法、闻法。所以若是有一种特殊的情形发生,你们都不要恐惧;或者没有也不一定,这是无有定法。


在晋朝时代,有一位法师最初在道场寺翻译《华严经》,翻译时,堂前有一个水池,每一天正在译经时,从水池里就飘飘摇摇现出两个童子,都各拿着鲜花到这儿,烧香供养这位法师。这不但这位法师看得见,当时在这个法会里边,有很多人都知道这情形,都看见。但不是完全都看得见,为甚麽呢?因为当时有善根深厚的人,在这译经法会时,都开法眼,得到法眼,所以他们就看见这种情形。


为甚麽有这两个童子来供养这个法会呢?因为这部经在龙宫里头藏了几百年了,龙树菩萨在佛灭度後六百年,才把它请到这世界上来。经过六百年,都没有人知道这《华严经》在龙宫里头藏着。龙树菩萨到龙宫里,把这一部《华严经》读了一遍,因他过目不忘,记忆力特别好,所以读一遍就记得了。记得清清楚楚的,把这部经传到世界上来。龙王也很喜欢将这部《华严经》流通到世界来,所以他也很欢喜,不是自私地想:「哦!我这部经在龙宫是不传之密,不传的秘密法,不叫人知道。」不是的,他很高兴地说:「哦!这部大乘佛法传到世界上去了,眞是太好了。」所以他派龙子龙孙,变现成二个童子,来供养这个法会。因为当时翻译这部经典,是翻译经典的法会,不是讲经,所以每一天翻译的时间一到,就有二个童子在佛前上香、供花,所谓双童献瑞,这事情在一般佛教里大家都知道。


所以我们现在讲《华严经》,或者就有六种震动发生,若震动发生,不要惊恐,或者有,或者没有也不一定。我没有甚麽道德,所讲的道理,都是很浅显的,不合乎佛的心印法,护法善神或者也就不管——随他们去讲吧!预先告诉你一声,讲经时或许地晃起来,讲堂晃起来时,不要害怕。有的人又有了疑问,讲法的地方不会地震?在四、五年前你常常说,只要你这个法师在三藩市一天,就不会发生地震,就是有也很小。怎麽今天又要地震呢?这不是前後所说道理不同,很矛盾的,但到震的时候,能叫它不震;不震的时候,能教它震动,这是无有定法。


前几天晚间,有个弟子从纽约打电话来问我,一般人都说明天纽约会地震,如果会地震,他要早点回来;如果不地震,就等到下个月五号,或者六号回来。我答覆他:「我不知道,因为我现在不在纽约,纽约的事我不知道。」过了两分钟,他讲完旁的事,又问我:「怎麽办呢?」我说:「不要怕,地震就地震嘛!你管它干甚麽?」现在看报纸,纽约也没有地震,这件事也就过去了。那麽现在我们三藩市就是有地震也不要紧的,这是佛法的表现,不需害怕的。因为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或者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


在唐朝,实叉难陀法师翻译完《华严经》之後,就由贤首国师来讲。最初翻译这一部经是那一天呢?是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辛酉时,这个时候开始翻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翻译到圣历二年十月八日,把这部经典翻译完了。在这没翻译之前,就在最初翻译经典之前,也正是和六祖大师相差不太远的时代,武则天做了个梦,梦见甚麽呢?梦见天地宇宙内都下甘露,普降甘露——没有一个地方不降甘露。所以她就高兴地请实叉难陀法师翻译这部经典,所翻译的也就是现在这部经典——八十卷,共三十九品。(注:晋朝所译的《华严经》,称为旧经,又称为晋经,共有六十卷;唐朝所译,称为新经,又称唐经,共八十卷;後加上普贤行愿品,成为八十一卷。)在一开始翻译之後,果然天就开始降雨,所降的雨都是甜的,这是一种瑞应——祥瑞的表现。


等到这部经典翻译完了之後,贤首国师就在授记寺——就是佛授记寺开讲,这是那一天呢?就是十月十五日这一天开讲。到十二月十二日这天晚间,讲到佛藏世界海这个地方,正讲到震动,地眞的震动起来了。当时听讲的人,出家人、在家人有几千人这麽多,都知道这情形,都觉得地震,所以都叹未曾有——从来没有,现在有了,这叫「得未曾有」。因此实叉难陀法师和当时一位律师叫明诠,又有一位法师叫德威,就把当时这种地震的情形,写了一篇奏章,送给女皇武则天看。武则天亲手批这篇奏章,她说:「在你们写这篇奏章前,我已经看过了。因为在译经弘扬这种秘密法前,我已经先梦见普天之下都降甘露呈祥。现在开讲又感得六变震动,这眞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这件事应该诏告天下,令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吉祥的事情。」


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


广则称体而周。佛谓觉斯玄妙。


华喻功德万行。严谓饰法成人。


经乃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


摄无边之海会,作终古之常规。


佛及诸王,并称世主。


法门依正,俱曰妙严。


分义类以彰品名,冠羣篇而称第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字,其中有六对,在每个字又可分出十种意思,每个意思里边,又包含着无量无边的道理。


甚麽叫六对呢?


第一对:单单一个「经」字属於教;「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属於义别。义是别名,这是教义一对。


第二对:「严」字属总;其余「大方广佛华」五个字属於别,这叫总别一对。总是总起来,别是特别。


第三对:「华」是能严;「大方广佛」是所严——所庄严。华能庄严大方广佛,所以华字就是能,上边大方广佛四个字是所,这叫能所一对。


第四对:「佛」是能严能成的人;上面「大方广」三个字是所严的法。这就人法所成,人法一对。


第五对:「广」是个用;上面「大方」是体,这叫体用一对。体是本体,用是利用。


第六对:「方」字属於相;「大」字属於性,这是性相一对。合成六对。


要是详细讲起来,「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意思很多很多,比《法华经》的道理还深、还妙。


大以旷兼无际:


甚麽叫大?大就是旷兼无际。旷就是旷大,旷大又兼无边际,所以叫做大。


方以正法自持:


方,是个方法,方法有正法,有不正法。这是以正法自己修持——以正当的方法修行自己,也就是以正当的方法规持自己。


广则称体而周:


甚麽叫称体?就是这体有多大,这部经的道理也就有多广大。也不多也不少;不大也不小,正恰到好处,这叫称体而周。


佛谓觉斯玄妙:


觉甚麽玄妙呢?就觉悟了《华严经》这种玄妙的道理。


华喻功德万行:


华,是比喻万行的功德都圆满了,好像开花了似的。


严谓饰法成人:


严,是庄严,严饰佛的十身,所以叫饰法成人。


经乃注无竭之涌泉:


经,就好像从地涌出来的泉水,没有竭尽的时候,接接连连不断。


贯玄凝之妙义:


贯,是贯穿;玄凝,是玄妙而坚固。妙义是不可思议的道理,即经能贯穿玄妙而坚固这种不可思议的道理。


摄无边之海会:


摄,就像吸铁石一样,经能摄无边之海会——好像大海那麽多人来。


作终古之常规:


用经来作终古——就是古今的规矩。


佛及诸王,并称世主:


佛和世间上的转轮圣王,所谓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这一切转轮圣王都称世主。佛是法王,这些王既称世主,而佛又可以说是世出世之主,所以又可以称世主。


法门依正,俱曰妙严:


法门,是佛法之门。依,是依报;正,是正报。这依、正二报,都叫妙严,用微妙的华来庄严。这个世间,世主是主於世间,世间有正觉世间、器世间,又有衆生世间,这叫三世间。这三世间的主如下,佛是正觉世间的主;一切诸王是器世间的主;天王、龙王、夜叉王,是衆生世间的主。所谓法门依止,这个依报,甚麽叫依报呢?就是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这是我们所依靠的,我们住在这个地方,这叫依报;人呢?人叫正报,即一切衆生身是正报。因依正二报,都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说俱曰妙严。


分义类以彰品名:


分义类,是分开义理、品类,而以彰品名——而彰明了品的名目。


冠羣篇而称第一:


这一品是在一切品、一切篇幅的前面,所以叫冠。好像我们戴的帽子就叫冠。因为这一品在一切品之前,就好像戴的帽子似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又可用七种大来形容:


大:表示体大。


方:表示相大。


广:表示用大。


佛:表示果大。


华:表示因大。


严:表示智大。


经:表示教大。


大体、大相、大用、大果、大因、大智、大教,这七个字表示七大,要是往详细讲这部经的名字,尽未来际也讲不完,不要说五年,就是五十年也讲不完。不过不能那样讲,现在只是简简单单地讲。所以这部经的名字,怎样讲怎样合法,怎样有道理。横着讲也有道理,竖着讲又有道理,所谓横说、竖说、尘说、刹说,怎麽样说,都有无穷无尽的道理,所以这一部经,眞是无有定法的。


斯经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斯经有三十九品:


这一部《华严经》的品数有三十九品,本来有四十五品,但有六品没有翻译。虽然有六品没有翻译过来,因为具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也可以说是完全的一部经。斯经就是说这部《华严经》有三十九品,共八十卷,加上<普贤行愿品>,合为八十一卷。

此品建初:


此品,是指<世主妙严品>。此品建初,就是它是在前边,是最初开始,所以——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这《大方广佛华严经》和<世主妙严品>,在前边已经讲过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以《华严经》最大。以前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问玄奘法师说:「佛所说的经典,那一部是最大的?」因为唐太宗想要念经,但他想要念部大经,不愿意念小经,所以问玄奘法师。那时候的《华严经》还是晋译六十卷,以後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才是八十卷。唐太宗他说:「你说《华严经》最大,《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华严经》只有六十卷,怎麽说它最大呢?」玄奘法师回答:「《华严经》一门能开无量门,重重无尽,这个法是不可思议的。至於《大般若经》只是《华严经》其中的一门。」所以当时唐太宗就专门念这部《华严经》。
《华严经》这种境界,是你想也想不到,思也思不到的。以前北齐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到五台山去,焚身供养文殊师利菩萨。当时有一位和他同去的太监叫刘谦之,看到太子那麽发心焚身供养佛,供养文殊师利菩萨,他就向皇帝请求出家,皇帝许可他出家。他出家後,专门读诵《华严经》,因他特别地诚恳,昼夜精进,就有一种感应;又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他的胡须生出来了。本来太监没有胡子的,但在修行中,他胡子长出来了,具丈夫相——本来太监不会有丈夫相的,现在具丈夫相——从此就开悟了,便写《华严论》,写完了,就无疾而终。


有位李长者,也是学《华严经》,读诵《华严经》。以後他想要找一个好地方修行,在路上走路,走着走着,遇到一双老虎。这双老虎对他现出很友善的样子,虎本来伤人,但牠对李长者好像对老朋友一样友善。李长者对老虎说:「我现在想找个地方修行用功,你可以帮我吗?」老虎点点头,於是他将行李、衣单放到一个山洞,老虎就在山洞外停止不走了,李长者一看,这个山洞很不错的,於是乎就在这个地方修行。但是这个地方没有水,就在这天晚间,刮很大的风,将一棵老松树连根拔出来,就在树根下涌出水来,长者就饮用这水,在这里来修行,写了一部《华严论》。这种境界有很多,都是证明《华严经》是不可思议的。

 

皈依偈


皈依十方极三际 尘刹圆明调御师


法界功德大悲云 毗卢遮那大智海


皈依十方极三际:


这一部经,清凉国师把它分出四门来,前边所讲的是总叙名义。现在所读的共有十六句,是清凉国师想要写《华严经疏钞》的时候,先皈敬请加——皈敬三宝,请三宝加被他,令他开智慧。现在这四句偈颂就是皈依佛宝。皈命也就是皈依,将我的生命皈依给十方及三际一切诸佛,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皈依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宝。


尘刹圆明调御师:


尘刹,是微尘刹土。圆明,是圆满,智慧也圆满,功德也圆满。调御师,是佛十号之一。调御就是用种种方法来调御三界衆生,令他们离苦得乐。调是调和,御是驾御,好像以前用马拉车,在前面赶车的人就是御者。佛调御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衆生。调御师,是调御的大导师。


法界功德大悲云:


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无尽无尽的功德大悲云。大悲云也就是代表佛的名词,佛的功德好像空中的云似的。


毗卢遮那大智海:


毗卢遮那翻译成圆满大觉者。大智海,大智慧海,那就是大觉海。前边这四句是赞叹佛宝,皈依佛宝。後边说——


所住甚深眞法性 所流圆满修多罗


这两句是皈依法


所住甚深眞法性:


这是所住再也没有比这没有比这更深的眞法性,眞法性是眞正的法宝。


所流圆满修多罗:


所流出来的圆满修多罗,修多罗(梵语)就是经,圆满的经典指的就是这部《华严经》。


一一尘方佛会中 普贤文殊诸大士


一一尘方佛会中:


所有每一个微尘国土——十方一切地方;佛会中,是诸佛在法会中说法,即诸佛在十方一切国土的法会中说法。


普贤文殊诸大士: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是一位主要的菩萨,还有文殊菩萨,诸大士——和其他很多的大菩萨。


我今欲以一毛智 测量无边法界空


愿承三宝同体悲 句句冥符诸佛意


我今欲以一毛智:


这是清凉国师他说:「我现在只有一根毫毛这麽多的智慧。」这表示自己的智慧太小了,只有如毫毛一般。


测量无边法界空:


法界空,是法界的空理——眞正的道理,用一根毫毛般的小智慧,来测量无边无际的法界空性,这种空理怎能测量得尽?


愿承三宝同体悲:


愿意凭仗着十方三世三宝同体的慈悲。


句句冥符诸佛意:


我所写出来的《华严经疏钞》,每一句都符合诸佛心意。冥符,是暗暗地符合诸佛心意。


俾令法眼常无缺 尽衆生界如普贤


回兹胜善洽羣生 速证菩提常乐果


这一首偈颂有十六句,前面的八句是皈依十方无尽无尽常住三宝。後边接下六句是请求十方常住三宝大威德来加被护念,开他的智慧,令他所说的法,所写的疏钞,每一句都合乎佛的意思,所谓「上合佛心,下契衆机。」最後两句是回施给法界衆生,把着疏的功德回向给衆生。


俾令法眼常无缺:


俾令,就是使令;法眼,在这里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使令这种法常常存在,不会断缺。


尽衆生界如普贤: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是当机者——请法之主,普贤菩萨他这种境界是没有法子知道的,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每一个衆生心里,都有普贤菩萨;而每一个衆生的身心,也都在普贤菩萨心里。所以清凉国师说,尽衆生界如普贤——所有一切衆生都变成普贤菩萨的化身,都能行普贤菩萨的大行力。


回兹胜善洽羣生:


这句是回向,把注解《华严经疏钞》的功德,回向给所有法界十方的衆生。胜善,注解《华严经》这功德是胜善——殊胜最好的。洽,是周徧,把这种功德都给所有的衆生,这叫洽羣生。


古来的人,有的发心读诵《华严经》;有的发心书写《华严经》;又有的发心供养或受持《华严经》。虽然《华严经》这部大经有八十一卷,十万偈颂,但古时有的人发心用自己身上的血,一个字一个字来写《华严经》,为甚麽呢?这就是报答佛恩。佛对我们衆生太慈悲了,所以有的人发心用自己的血写经报答佛恩。现在纽约的寿冶法师,他在五台山时,就发心用血来写一部《华严经》,所以他称自己为华严行者。甚麽叫华严行者?就是依照《华严经》的方法来修行。这一位法师,他原来不识字,後来跟侯子法师学读四书,他一点一点学,现在不单会读诵讲解,还会写字。虽然写字的工夫还不够,但是偶而还有字写得不错,他能用自己的血写《华严经》,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可以说这位寿治法师,一定与《华严经》有大因缘。现在他没有往生,人都不认识他,等他往生之後,或者就会知道是那一位菩萨,或者是罗汉,或是那一个人,到这世界来教化衆生。回兹,回是回向,兹是所有写这部《华严经疏钞》的功德,清凉国师自己不要,他不说:「这是我写的疏钞,我的功德,这功德我都要把它带在我的袋里留着。」不是这样子的,他要回向给衆生,把这胜善的功德普徧周济,布施给法界衆生,令法界所有的衆生——速证菩提常乐果:


快快地证到圆满大觉、常乐我净,这种湼盘四德的妙果,这种常常快乐的觉果。你看菩萨发心,他绝对不是为自己,他就是注解一部经典,也是把这种功德回向给法界衆生,一点自私心也没有。他不说:「哦!这经是我注的,这功德我都要。」不是的,他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法界衆生。这个衆生就是现在你我都有份,清凉国师把注经的功德,都布施给我们现在的衆生,所以我们都应该感谢清凉国师这一种的慈悲。我们能得到、看到这一部疏钞,依照这种注解来修行,来学佛法,我们都应该向清凉国师多叩几个头。


在你没有明白佛法时,听到这种道理,感觉很平常似的,也不认识它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最妙的法门。等你要是明白了这种法之後,你就知道,清凉国师对我们一切衆生,这种的慈悲,这种的爱护,眞是无微不至,连最微细的地方,他都为我们想到,所以我们现在才能听见这种妙法。如果没有大善根,你根本就没有法子听到这种法,不论你是那种人,或者修行,或不修行;或者发菩提心,或者不发菩提心,能听见这种法的人,这眞是沙里澄金。没有见过金子的人,见到金子,也不知道它是贵重的东西,因为他不懂。例如乡下人没见过钻石,见到钻石说,这只是和普通的玻璃一样嘛!怎麽卖那麽多钱?为甚麽他会那样讲呢?就因为他不认识。而我们现在对《华严经》也是一样,不懂佛法的人,觉得它很平凡,说就这个样子嘛!要是明白佛法的人,就知道这是最高无上、甚深微妙的法,再也没有比这个法更好的了。


所以清凉国师在没有写《华严经疏钞》之前,就求华严海会佛菩萨来加被他,给他灵瑞的预兆。他在佛前拜佛,恳切至诚地求,求啊!有一天他就作了一个梦。这个梦怎麽样呢?他梦见一尊金色的佛像,佛像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在这个时候,他就用两手捧这光,把光给吞了,就好像某人说他也吃过光,但这光大概和那个光不一样。还有摩诃迦叶也叫饮光氏,在我讲这饮光氏时,这个人说他也饮过光,他饮这个光是怎样饮的,那就不知道了。而清凉国师不是饮光,他是用吞的——吞光,把这个光都吞到肚子去了,所以,以後他开始写《华严经疏钞》,他落笔不停地写,也不改,也不停,一直往下写。为甚麽这样?因为开大智慧了,他所写的,都是诸佛菩萨加被他,教他这麽写的。


这疏钞前面有悬谈,光是悬谈就有八大本。连我们现在所讲的都在里面,你们如果要听也可以,但是讲一年也讲不完,它比《妙法莲华经》还要多,要是觉得自己可以看,要快一点,那我们就讲经文。不过这个悬谈讲得眞妙,妙不可言的。


你们想一想,清凉国师一开始写疏钞时,就有这麽个境界,这是《华严经疏钞》将要写完时,他又有一个境界,他又作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一条龙,在五台山上,龙头枕在南台,龙尾缠在北台;一会儿他又变了千百万亿条龙,飞到天上向四方而去,就没了。他醒了之後,知道这是表示《华严经疏钞》要流通到尽虚空徧法界去了。要是开了五眼的人,可以看到,尽虚空徧法界,都有《华严经》和清凉国师所写的疏钞。开眼的人要是愿意看,随时入定都可以看见。《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说的,以定心说定法,度定心的菩萨,所以尽虚空徧法界都有这部《华严经》。各位要是不信,我也没法子叫你们信;要是想研究,慢慢就会信了。这种境界的确是不可思议的,等讲到经的正文时,那种境界根本没法子明白,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如果按照普通不明白佛法道理的人,是想不通的。所以要把这道理讲浅一点,或者按照你所知道的告诉你,你就可以一点地明白了。


谈到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在(一九七一年)在整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第二处,就我们这儿有这个法会。我在这个国家讲《妙法莲华经》讲了一年零一个月,而这部《华严经》最快讲也要五年,在这五年的期间,你们年轻的都会老,老的人或者就会死了;死了或者又会托生再来听经,所以这五年的期间会有很大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不信佛的,听了就会相信;以前就相信的,听了就会去修行了。现在这华严法会在美国是个新开始,所以你们这一班人要做世界上最诚心的学佛者,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


此经书全套由尹国富(普觉)请,由上海智诚法师发心打字并校对,有错误之处敬请大家体谅,并指点。全套二十四册总共历时三年,让有缘衆生共同分享。大家共同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愿把此经廻向给各人父母、师长,以及法界一切衆生,愿生者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阖家平安,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能了生脱死,百年以後都能往生极乐,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历代宗亲、各人过去七世父母、冤亲债主齐超生,得见弥陀!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华严经探玄记 【二十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一】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