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四悉檀
2009-08-24 15:15:33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编 作者: 【 】 浏览:1360次 评论:0

四悉檀,是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一、世界悉檀,二、 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

 

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辩明宗要;有时也解作“成”,即所说 义理无有乖反;有时也解作“理”,即诸法的理趣(见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 “四悉檀义”)。嗣后天台宗依陈慧思所说,以悉檀二字为楚汉总称,“悉”的 意义是“遍”,檀的义译是“施”,四悉檀是“佛以四法遍施众生”(见《法华 经玄义》卷一下等)。

 

四悉檀义出于龙树《大智度论》卷一。它的大意是:

 

一、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 故有车,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又“譬如乳,色香味触 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令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 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

 

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 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邪经》中说,‘无人得触, 无人得受’”。前者不信罪福,堕断灭见;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得杂 触杂受”。后者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

 

三、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醎、药 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 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 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

 

四、第一义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 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过一切语言道, 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 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 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论中并阐释了第一义悉檀与其余三悉檀的相互关系:一、诸余论议、诸余悉 檀都可以破,第一义悉檀则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因此,其余三悉檀 中所不能通的,第一义悉檀中都能通。二、不仅第一义悉檀是真实,四悉檀各各 有实。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无,第一义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 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三、四悉檀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 无相违背。佛法中实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 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中土佛教中广用四悉檀义阐释经义和观法的,莫过于天台宗。如隋代智顗 《法华经玄义》卷一下,《维摩经玄疏》卷一,并曾对四悉檀作系统的论述,举 其要点如下:

 

一、世界悉檀是在于随顺众生所欲乐闻,分别为说众生五阴、十二入、十八 界等各各不同的正因缘法,令得世间正见。因此,世界悉檀重在随众生乐欲。至 于各各为人悉檀,是重在生善,对治悉檀是重在破恶,第一义悉檀是重在悟理。

 

二、第一义悉檀有两种,(一)不可说,是内证的一面,即是诸佛、辟支佛、罗 汉所得真实法;(二)可说,是教法的一面,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 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四句,次第以对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门,都令入 实。

 

三、一悉檀通有四悉檀义。例如阴、入、界隔别,原是世界悉檀;但因缘和 合故有人,即是为人悉檀;正世界破邪世界,即是对治悉檀,闻正世界得悟入, 即是第一义悉檀。其余三悉檀也同样具有四悉檀义。又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 檀;四悉檀遍化众生,又通是各各为人悉檀;四悉檀皆破邪,又通是对治悉檀; 随闻一种皆能悟道,又通是第一义悉檀。

 

四、四悉檀是尤树所说,与《禅经》中佛所说四随义相符合。四随是:(一) 随乐欲,(二)随便宜,(三)随对治,(四)随第一义。随乐欲举修因之相, 从因得名;世界悉檀明得果之相,从果立称。随便宜是随行人所宜之法;各各为 人悉檀是化主鉴机,照其可否。其余两种,名义相同。

 

五、四悉檀可对四谛,(一)直对一番四谛:约苦集谛明世界悉檀,约道谛 能治明为人悉檀,约道谛所治明对治悉檀,约灭谛明第一义悉檀。(二)广对生 灭(藏教)、无生(通教)、无量(别教)、无作(圆教)四种四谛,一一四谛 都可对以四种悉檀。(三)总对四种四谛:生灭四谛对世界悉檀, 无生四谛对为人悉檀,无量四谛对对治悉檀,无作四谛对第一义悉檀。

 

六、用四悉檀起观。如从假入空观时,先观正因缘法,殷勤乐欲;并用为人 悉檀,令发善根;巧用对治悉檀,令断结使;由此研修,观慧分明,见第一义。 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以及一心三观,也都同样要巧用四种悉檀。

 

七、用四悉檀起教。(一)起四教、十二部经和顿渐经教:佛于生生不可说, 用四悉檀赴小乘根性人说三藏教;于生不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三乘根性人说通 教;于不生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别教根缘说别教;于不生不生不可说,用四悉 檀赴圆机说圆教。又用四悉檀起三藏教十二部经、通教十二部经、别教十二部经、 圆教十二部经,用四悉檀起华严教、三藏教、方等教、般若教、法华教。(二) 起大小乘论,例如天亲用别圆两番四悉檀造《十地论》通《华严经》等。又五通 神仙种种诸论、释天善论、大梵出欲论,也都是用初番悉檀所作的方便利益。

 

八、用四悉檀起圣默然。四种四谛都是三乘圣人所证法,非是凡夫所能知见, 由不能见而称其不可说,由不可说而名为圣默然。如《华严经》中约无量、无作 两番四谛,以及不生生、不生不生法,明不可说、不可说,名为圣默然;等等。 圣默然即是不可说相,天台一家明义,有六种不可说相:(一)世间禅定二禅以 上无觉无观不可说相,(二)外人见心所明绝言之理不可说相,(三)三藏教不 可说相,(四)通教不可说相,(五)别教不可说相,(六)圆教不可说相。不 可说虽同,解其义趣,实不相混。圣默然正为自乐,傍亦益他,都是由四悉檀而起,利益一切众生。

 

九、四悉檀的得和用。得是自证,用是利他。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 妙能用。下地或不得不用,或得而不用,或不得而用,或亦得亦用。称机才算是 能用,差机就是不能用。如果不知人根,就不应当说法。

 

十、四悉檀的权实。三藏教和通教,教道证道都是权;别教教道权,证道实; 圆教教道证道都是实。用此权实约五味教,乳教等有权有实,酪教只有权,法华 只有实。法华开权显实,决诸权世界悉檀为妙世界悉檀,乃至决诸权第一义悉檀 为妙第一义悉檀;妙第一义不隔于三,也就是决诸权悉檀,同成妙第一义悉檀。

 

四悉檀的主要意义,在于称机说法,如智顗《摩诃止观》卷三下说:“佛知 众生种种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这样,佛说法就有了种种差别,如《摩 诃止观》卷一上说:“圣说多端,或次说,或不次说;或具说,或不具说;或杂 说,或不杂说。众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杂益,不 杂益。”而需要从四悉檀去了解佛说法意。智顗在《维摩经玄疏》卷二里,曾经 评论地论师计真如法性生一切法,摄大乘师计黎耶识生一切法,认为“理无二是, 二大乘论师俱禀天亲,何得诤同水火”。他说:“佛有四种之说,皆是悉檀方便 入假利物,而诸众生颠倒不了,或执外人邪说四边,或执佛法经论四边,而生见 著。……若解四悉檀意,如前异说,皆大利益众生、兴显佛法也。”

 

唐湛然继续阐扬了智顗的论点,他认为广用四悉檀义是天台一家消释诸经的 特点之一,如他在《止观大意》中说:

 

“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诤,连代不休。 今用四悉檀意,无滞不融,拔掷自在。”

 

四悉檀义不仅为天台一宗所重视,其他各宗也曾注意到。如隋代慧远《大乘 义章》曾经提出下列说法:一、法中有性有相:生死涅槃因缘法相,名为世界悉 檀;如实法性,说为第一义悉檀。一切二谛诸法无不是为人和治病,只就一切为 人法中,当其门别,随物所宜,应病授药,即名对治悉檀。在一切对治门中,异 门相望,互反不同,由此表现了为人的差别,即名各各为人悉檀。二、世界悉檀 通于为人和对治,而不通于第一义谛;即说世界差别法门以为对治和为人,不说 世界为第一义。第一义悉檀也得通于为人和对治,不通世界;即以宣说第一义谛 治物心患,并彰其为人各各不同,而以深浅别异,不通世界。三、四悉檀摄末从 本,要唯二谛;通说对治、为人,判属世谛,非是第一义谛。但是就第一义所明 对治、为人,即是第一义谛,不属世谛。

 

唐代法藏曾以四悉檀作为“经论解释分齐生解方便”之一。如《华严经探玄 记》卷三说:“或约世界说有,胜义为无,如第一(世界悉檀)说;或胜义为有, 世界为无,如第四(第一义悉檀)说;或对异机说有,对余机说无,如第二(各 各为人悉檀)说;或治此病为要,于余病为非,如第三(对治悉檀)说。皆须得 其本意,法悉有用;随言混取,失意成谤。”

 

(禹振声)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五会念佛 下一篇十不二门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