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四 论生死事大 (一)
2009-09-24 10:32:30 来源: 作者: 【 】 浏览:1433次 评论:0

甲 警人命无常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 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沈沦之无 上妙法耳。 (杂著四一)


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书一六六)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耳闻者之惊惧,远不如身历者之痛切也。 (书 一八四)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 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 (书二 一)


腊月三十日,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叠得好,则债主怨家, 群相系缚,那容你过。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 粮未具,贪瞋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那肯饶你。 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何,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亦复 如是,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 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 不能夺其正念矣。 (书二十七)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 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 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 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 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 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 (书一十七)

 

乙 诫专仗佛力


(某)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馀里,阅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 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 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所以上 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书一二)


佛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皆须仗己功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 惑业有一丝毫,生死决定难出。是以从生至生,从劫至劫,展转修持。 或有力量充足,直进不退,即能了脱者。多皆旋觉忽迷,暂进久退,经 尘点劫,不能出离。所以尔我今日尚为凡夫,皆坐不知如来普被三根, 至极圆顿之净土法门故也。 (书一十九)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 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 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为地狱 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 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 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无心了 生死耳。 (书二五)


夫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耳。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犹不肯依能了 者而为之。岂非担麻弃金,自贻其咎乎。参禅纵能大彻大悟,如五祖戒, 草堂清,真如哲,断崖义,尚不能了。而再一受生,反致迷失,校前为 远不能及,况吾侪乎。 (书二六)


净土法门者,乃如来普度众生,最圆顿直捷广大简易之法门也。何 以言之,以一切法门,皆须断尽见思二惑,方了生死。而断见惑如断四 十里流,况思惑乎。断见惑,即证初果。若约圆教,则是初信。断思惑 尽,即证四果。圆教即是七信。初果初信,尚有生死。四果七信,方能 了脱。而天台智者大师,示居五品。虽则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 而见惑尚未曾断。然大师本地,实不可测。而临终只说登五品者,深虑 末世不致力于断惑证真,唯以明心见性为究竟也。夫明心见性,乃大彻 大悟也。若最上上根,即悟即证,则可即了。否则纵悉知未来如圆泽者, 尚不免重复受生耳。至于五祖戒再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尚未至甚。 而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已属不堪。雁荡僧为秦桧,则诚堪怜悯矣。甚矣, 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难也。如来一代所说通途修证教理,虽法门种 种不一,绝无具足惑业,能了生死者。唯净土一门,但具真信切愿,以 至诚心,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惑业之厚薄,工夫之浅深,皆于临 终,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往生已,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从兹 渐次进修,即得亲证无生,以至圆满佛果耳。此如来悲愍劣机众生,普 令现生顿出轮回之特别法门也。 (序五三)


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死以 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烦惑未断, 转生即迷。自利尚难,焉能利他。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 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参宗者专主参究,以 期明心见性。不知其机稍劣,不能明心见性者多多也。即使已得明心见 性,而惑业未断,仍旧轮回生死,不能出离者,又多多也。五祖戒,草 堂清,海印信,真如哲等,乃其确证。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专仗自 力而不仗佛力耶。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夫人之处世,大而创业垂统, 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众人之力,以成自事。至于了生死大事,乃虽有 佛力而不肯倚仗。欲显出格之作略,恐堕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谓大矣, 惜乎不知其所谓大也。 (序十九)


夫欲了生死,必须实证。若唯悟而未证,则烦惑尚在,大须努力。 倘能兢兢业业,历缘煅炼,则觉照存心,冥符圣智。人我是非之凡情, 无由而起。若不加觉照,依旧凡情炽然。功行愈高,情见愈重。由悟入 迷,在所难免。如人睡惺不起,久复睡著。古人谓大事已明,如丧考妣。 正以烦惑未断,或恐复迷。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既无凡情,何有 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纵与佛同,其惑犹未断除。必须念念觉照,庶免 凡情用事。 (序二四)


此之法门,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则 顷刻之间,遍达四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毕世修行者,固然如是。 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 接引。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 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 (记三)


仗自力修行,断惑证真,颇不容易。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 乎。见惑一断,即证初果,预圣流。尚须七生天上,七反人间,方可断 尽思惑,以证四果。虽云十四番生死,而天上寿长,固不易以年月论也。 初果圣人,欲了生死,尚如是之难。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若证四果, 则生死根本永断,超出六道轮回之外。若发大悲心,入世度生,则乘愿 示生。非如具足惑业者,随善恶业力所牵,升沈于六道之中,自己一毫 作不得主也。自力了生死,非宿根深厚者不能。末世众生,何能企及。 于是如来特开一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于现生了生 脱死。其慈悲救护之心,至极无加矣。其修持之法,亦须严持净戒,力 修定慧。而兼以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信愿真切,念力精纯。 现生亦可证圣,临终直登上品。则入菩萨位,证不退地矣。纵根机陋劣, 未能如是。但能至心念佛,则心佛相契,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蒙佛 慈接引,带业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 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其人生大怖畏,生大愧悔。虽念数声,即便命终。 亦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渐次进 修,必证佛果。仗自力了生死,如彼之难。仗佛力了生死,如此之易。 凡有心者,皆能念佛,皆可往生。有血性汉子,决不肯令本具之真如佛 性,背悟净缘,随迷染缘,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而莫之能出也。 (记九)


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 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逾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 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 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沈,纵有数 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沈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 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 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 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沈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 水外。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种念头。果能如是, 寿未尽则速得痊愈,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便能灭除宿世恶业,犹如杲 日既出,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以心无异念,即得与佛感应道 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 得大利益。 (书二六七)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 念之,则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倘能预先持念, 必有冥为转移。况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临终想,则一切非 分之妄想,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自不致力驰骛,而令此决定 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愿汝夫妻父子,同不以(某)言为迂腐, 幸甚。 (书一九六)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 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 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 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 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 (书二五九)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三 示修持方法 下一篇五 勉居心诚敬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