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三 示修持方法
2009-09-25 16:02:20 来源: 作者: 【 】 浏览:954次 评论:0

甲、示念佛方法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嗔、痴、等杂糅其中, 则佛慧便成众生知见矣。今既知佛慧本具,务于居心、动念、行事处检 点,不令贪、嗔、痴、等知见发生。又须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戒杀 护生,爱惜物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行化他,同修净业,则其慧 当渐渐而纯。若能守此勿失,往生西方,则其纯也更易矣。迨至烦惑净 尽,福智圆满,则其慧纯至其极,而圆成佛道矣。世人每每妄谓自己有 智慧,不知其为智慧,乃矿中之金,了无受用。必须烹炼,使其矿璞全 消,方有利益耳。大意如此,祈为转致。学佛之人,务在躬行。今人多 图口头畅快,是说食嘉美,无益枵腹,可哀也。(书一八一)。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 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 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 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 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 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 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此之法门, 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一 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 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吾辈末学,何可立异,以取自误误人 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杂着二0二)。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 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 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 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书二五七)。


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 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 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 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 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 会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 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 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 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 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 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 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 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 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 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 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校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 契机也。(书二七五)。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 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 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大势至 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 故能感应道交。又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即三昧也。) 斯为第一。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摄六根之法则也。(心, 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 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又不 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 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 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 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 知也。(书一00)。


念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口念),则失义之至。持名 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 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 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汝喜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 为净土助行。然净土五经,其功德亦不亚于金刚经。所寄之经书,宜详 阅光所作之序,则其大义可以悉知。再息心恭敬读之,则无边利益,自 可亲得。(弘化八期)。


念佛,能按时念亦好。否则,镇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卧 当默念,不宜出声。)总以念佛为事。然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 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 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 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 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至如此,多 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 (书五八)。


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否 则,燕朋相聚,便日沦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净土法门,其 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 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听清楚, 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 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 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 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 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 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 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 最妙之法。净土五经当常看,必须恭敬,不可亵渎。读净土五经,则知 弥陀大愿,净土庄严,法门普被。彼谓净土法门为小乘,为愚夫妇所修 之法者,则知彼宿世未种净土善根,故有此胡说巴道也。(书二一七)。


为佛弟子,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 心,说好话,行好事。如此行去,方为真佛弟子。若口虽念佛,心存不 善,则与佛气分相反,不能得念佛之实益。(书一二二)。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 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 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 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 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 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书一四)。


人之宿生,何业不造。幸得闻佛法,当认真修持,庶可以消除宿业, 超度怨家。所有怨家,若难解结者,倘肯发菩提心,并诚心超度,则无 不即解结矣。汝之念佛气闷,非体弱之故,乃业障所使,汝但恳切志诚 念。如念不来,则心常忆想。能念,则仍须用口念,不能念,则但心转 心忆,久久此业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 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 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书九五)。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 他佛之不同。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 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 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 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 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 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观。二观像,谓对 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此三种 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 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 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 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 速。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 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 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 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 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 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 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 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 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 死。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 名号一门也。(序二十)。


理,即理性,即佛与众生同具之佛性。此性具一切功德。事、即修 持,及断惑证真等。由自性中,具此功德,故修之及极,则称性显现, 故名理事圆融。若徒知性本具足,不加修持,则尽未来际,亦不能亲证 此性具之理。所谓执理废事,理亦不圆。以故修行人,既悟性具之理, 必须要切实修持。而修持方法,唯持名念佛最为第一,是故当专主于信 愿持名。再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为助行,则其益大矣。胡来胡现, 谓心如明镜,镜本空寂,了无一物,而复随感而应。胡人来,则镜中便 现胡人之相,汉人来,亦然。端坐念实相,即一心专注于不生不灭之真 如佛性,以期彻悟而实证耳。此种工夫,颇不易得。倘理路不明,或起 魔事,不必用此工夫也。(弘化八期)。


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应酬外缘,致心中杂念纷至沓来。当作将 死,将堕地狱想,一心念佛,则妄念便可消灭矣,正不在经之生熟也。(弘 化七期)


念佛修待,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 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 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 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书二三九)


汝父已许汝出家,当发至诚恳切心,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 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 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 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 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 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 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 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 矣。若拌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汝现能常以 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 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切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 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 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 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 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 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 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弘化五期)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晚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 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 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 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 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 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 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 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 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 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 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 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 着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 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 此亦着魔之根。(弘化十期)。

 

乙 明对治习气


学道之人,以治习气为修行第一步工夫。若能克除一分习气,其工 夫方始实得一分。否则有因无果,难得与佛相应也。汝既知性情暴戾, 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觉自己对一 切人皆有愧怍,歉憾无已,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凡暴戾之气,皆 从傲慢而起。既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气馁心平,不自我慢贡高以陵人。 (弘化六期)。


习气存时,自己有所不知。如官僚派之习气,唯无此派者知之。自 己有此派之习气,虽他人说之,自己尚不知其何所指。学道之人,须去 习气。傲慢习气,实为入道之障。阁下于言动中详审体察,或可能知, 知则尚有胜益可得。此语无人肯说。光一向直心直口,不避忌讳。欲阁 下真得实益,故为略述所以。(弘化七期)。


现今举世通病,皆是假公济私,以致民困国危,兵灾联绵。吾人出 家为佛弟子,固当以佛之平等大慈大悲为志事,不可仍带在家一种骄慢 自大,藐视一切,任意作为,不依旧章等派头。须念吾人受天地之覆载, 受父母之教育,若不效天地父母之心,则便为逆天悖理,深忝所生矣。(书 一五)。


古云,宁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时着魔。聪明自矜之人,多多犯此种 病,以自心先含一种乖张戾气,故为魔乘之先容。若无浮躁自矜,魔将 远避矣。(书二四0)。


汝一向说话,悉任己见,不以实理实事为准。今既知非,必须极力 对治此之习气。此习不除,一举一动,皆可折福而招祸。汝先之疑问, 乃是谤毁,绝非疑问。疑问,乃是自为遮掩之词。此其过咎,比直不信 者为大。倘长此以往,不知改悔,则着魔发狂,大有日在。良药苦口, 居士不知肯服否。(书九六)。


办道,非痴呆,决难成就。一心念佛,即是正念真如之大者。不预 外事,纵有不容推脱者,当平心和气,审慎度量,即是察言观色之大者。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汝于此荒乱之 世,而已年近半百,尚不肯死心念佛,以看书有不知者,即欲学教。此 种计虑,若请别位法师说,即为甚好。若请光说,此也是不守本分之计 虑。彼一字不识之愚夫,倘能往生西方。深通宗教之大通家,尚无彼之 利益。汝何须以此为憾乎。(书二三九)。


汝年二十一,能诗、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须谦卑自牧,勿以聪 明骄人,愈学问广博,愈觉不足,则后来成就,难可测量。十年前,谛 闲法师有一徒弟,名显荫,人极聪明,十七八岁出家。但气量太小,一 点屈不肯受。初次讲小座毕,拜其师,其师并未说他讲得不好,但云音 声太小,由此一语便生病。而谛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欢喜,故傲性日 增月盛。后由日本学密宗,彼所发挥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 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后回国,至观宗看其师。谛公云,汝 声名很大,惜未真实用功,当闭三年关,用用功方好。彼一闻此语,如 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带病往上海居士林,年余而死。死后不久,光 到上海太平寺,林员朱石僧来,问其死时景象。言糊糊涂涂,佛也不会 念,咒也不会念。此乃显密圆通,自觉世无与俦之大法师,以不自量, 仗宿慧根,作二十二三岁短命而死之糊涂鬼,岂不大可哀哉。设使显荫 能不自高,谦卑自牧,中国学者,恐未有能超出其上者。光愍显荫以因 此而死,为汝作前车之鉴。(书一一0)。


陈剑潭先生信因果,而思欲发明,而复不肯念佛,乃文人习气。当 日远公以陶渊明胸怀空旷,可以学道,招之入莲社。彼殆以酒为命者, 知佛门戒酒,不敢遽许,因曰,许某饮酒则来。远公大慈悲心许之。彼 来念佛三日,攒眉而去。以但能放下,不能提起。若纪文达、袁子才、 之辈,皆同一病。纪、袁、颇相信因果,每记载佛法感应事实,皆不曾 潜心研究,故所论多有外行话。袁,则初辟佛,而后信佛,信而不能研 究修持,所谓聪明文字障也。陈君当有善根发现之一日,未必终于如此 也。(书一八七)。


汝在银行,当一切时,小心勤慎。且莫学说大话,不认真用心于小 事。须知此种派头,乃系败子之派头。以未做大事,便忽略小事,以为 我是大才,何拘拘于此。须知此系自欺欺人之下流种子。凡做大事的人, 于小事决不肯轻忽。凡轻忽小事的人,决定不能担任大事。何以知之, 以君子素其位而行。汝在做小事的地位,不肯尽职尽分,以为我何用心 于此。及乎一得大事,便骄奢淫泆起来,良由根本未立,何由枝节畅茂 发达乎哉。喻如一人,小有才,亦小有修持,心中便觉得我很高明,很 有修持。因此贡高我慢之心,招起宿世曾受怨害之怨家对头,为其现身, 入其心窍。弄得才不成才,修不成修。使此人谦恭孝顺,由此修持之力, 当能消灭夙业,增长善根。将来临终,往生西方,得超凡入圣之真利益。 校彼以贡高自误,其利害何止天渊悬殊。(书二五三)。


人各有所好,好空名者,必不注重实益。汝庶祖母,虽有数十年之 修持,仍然一个俗汉,其于往生,恐难之又难矣。然此亦可为念佛人作 顶门一针。必须将好体面心,完全放下,方是真念佛人。光亦非神通圣 人,但能志诚为彼回向,不能必使决定往生也。汝庶祖母,既行持归于 纯一,又当时时为说求生西方之益,稍有含糊。便难往生。因修有少福, 决定来生被福所迷,广造恶业。既造恶业,决定永堕三途恶道。知此利 害,当不至痴心妄想,恋世尘境,不愿往生。(书二三八)。


汝一女人,要学什么大派头文字,欲更拜一文学大家之老师乎。我 教汝一个最简便法。汝每日至诚念佛,并念观世音,求佛菩萨加被汝业 障消除,善根增长。果能如此,则一看古人之书,即可知其道理,得其 文法,固无须特拜师学文也。一切经,一切书,都是文。心地若开,何 愁不会作文。心地不开,纵学也无大成就。(书二五0)。


接手书,知慈心颇深,故不惜多金,见必买放也,感佩之至。所云, 念多宝如来,或七如来,或往生咒,或准提咒,大悲咒,皆可。何得诵 世人所作之咒,光甚不以为然。阁下深知佛理,何于此种咒文,尚复认 为有益,而佛诸咒,反若无所益者。是亦宿世信道不笃之习气。(弘化七 期)。


众生习染甚深,欲令改弦易辙,颇不容易。子勤夫妇,念佛之机缘 尚未熟,不能强勉。然居士已设法熏染,或当渐渐生信。上海附近曹行 镇,一妇念佛,其婆辄骂而阻止,其媳仍不更改。久之其婆亦念佛,亦 皈依,今则其婆比媳更加精进。祈缓图之,勿生烦忧。(弘化八期)。


今之人,多带一分夸大气派,如未宏法,先要求外国未译之经,而 本国已有之经,曾一一研究已极否。佛经中义,得其一二,即可以上宏 下化。况数千卷之多,尚不足用,而欲访之于印度各国乎。凡此种提倡, 某皆不以为然。其意皆出于好高务胜,见异思迁,以为我当出人头地。 若人云亦云,则不足为奇,有负我本领矣。(弘化一三期)。


汝来信,语颇恳切,然犹有轻僧、慢法、之习气。此之习气,实为 学道之障。若亲来皈依,升座,则磕头当在二三十以上。即方便说,亦 须磕数头。汝以函祈皈依,只以合掌拜启了之。合掌作揖,是行,人问 路之克己仪式。汝欲皈依三宝,将资之以了生脱死,又欲报贤妻之恩德, 及度脱一切众生者。所期望者甚大,所自屈处甚微,颇有因果不相符契 之弊。昔顺治皇帝,与玉林国师之门人写信,尚用法弟行痴和南。(行痴, 系顺治法名。)彼此相形,岂不天地悬隔。光并非求人恭敬,而作此说。 以若按理性,则固无人我之相可得。况从无始以来,互为父母兄弟等, 而将来皆当成佛,以度众生乎。是以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 诸佛,当恭敬之不暇,何敢责人之未至乎。然住持佛法,非严立礼仪, 则无由令人生景仰,而力修持。是以律中,凡请法等,无恭敬之仪,则 不为说。而常不轻,见人礼拜,人以杖木瓦石打之,犹远避礼拜。此乃 直据本体而为下种者,非凡夫住持法道之仪轨也。恐汝执此各义,以为 光之见局而量小,故为汝略说之,亦系除烦恼之一法耳。慢,乃根本烦 恼,学佛以能对治烦恼为有益,故不得不与汝说也。(书三九)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 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 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 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 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 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翼己之恶事 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 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 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 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 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书五) 


修行人,心不可偏,若偏,即或受病。身体孱弱,当息心正念,俾 神不外驰,心自归一,身亦可渐渐安康。若欲得往生,傥此心坚固不解, 或起魔事。去来任业,镇定由己。若欲即得,如瓜未熟而先摘,而尚能 受用乎。某友神经衰弱,一由贪色,二由过为妄想力不能得之事之所致。 使释此二者,其病自愈。否则,后来丧心病狂,亦未可料也。(书二四0)


断淫念、嗔念,甚不容易,非有所证,决不能究竟清净。至于所说 感应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等十二句,若能事事省察自心,则虽未能 即纯,亦可以常然如是。颜子三月不违仁者,亦是微有间断,未能毕竟 与仁打作一块之样子。希圣希贤,在人自勉。若一放纵,则便不可名状, 如今日之为国为民者然,可不哀哉。(书二三九) 


近世少年,多由情欲过重。或纵心冶游,或昵情妻妾。或意淫而暗 伤精神,或手淫而泄弃至宝。由是体弱心怯,未老先衰。学问事业,皆 无成就。甚至所生子女,皆属孱弱,或难成立。而自己寿命,亦不能如 命长存,可不哀哉。(弘化一一期)

 

丙 论存心立品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 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 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 口之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 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 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 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 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书一)


学佛之人,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者,凡逆天悖理, 损人利己等恶念,不许起。起,则立刻生惭愧忏悔之心,令即消灭。凡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利人利物之心,须常存之。力能做 者,认真做去,不能做者,心亦常存于此。说好话者,要说有益于人, 有益于物的话。不是要人听到欢喜,叫做好话。如教训儿女,及劝人为 善,戒恶,敦伦,修福等。行好事者,认真行孝亲、敬兄、睦族、化俗、 之事。凡诵经、礼佛、念佛、拜忏、各佛事,必须身心恭敬。(书一二)


学圣学佛,均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 又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 便可高出流辈。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 涵蓄。其人非轗轲终身,必少年夭折。(书九四)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乃做人之规矩准绳。 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即谓之亡八字。八字既亡,便是衣冠禽兽矣。 人之少年,最难制者为情欲。今之世道,专以导欲诲淫为目的。汝等虽 有祖上阴德,不至大有窬越,然须战兢自守,庶可无愧先人。倘不着力 立品,受淫欲之戕贼,后来决定无所成就,或致短命而死。今为汝寄历 史统纪二部,此二十四史中,因果报应显著之事迹也。嘉言录二本,此 学佛之要道,修身之常规,宜详阅之。所言念南无阿弥陀佛,乃消除业 障,转凡成圣之妙法。果能常念,则心地自然开通,知见自归正理,而 读书作事,均有巨益。况今乃患难世道,念之则便可逢凶化吉,遇难成 祥,利益说不能尽,汝且依嘉言录而行。寿康宝鉴,青年保身等,看之, 则不至随情欲而冶游,或手淫也。今之少年,多半犯手淫病,此真杀身 之一大利刃也,宜痛戒之。汝兄德晋,冀汝等由佛法而敦儒行,早已祈 光致书,勉勖汝等。光以汝等或染时派,则与佛相反,徒费我心,与汝 无益,故不即与书。今汝既知汝兄之厚意,来书求诲,故只好在要紧处 说之。其余自己肯力行,久则不难渐知耳。须知人、与天、地,并称三 才。天地之高厚,谁可得知。人以六尺之躯,何可与此高厚莫测之天、 地、并称乎哉。良以人,可以继往圣,开来学,参天、地、之化育故也。 人而不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失人之名义。 况专以机械变诈,弱肉强食为心乎哉。是殆豺、狼、虎、豹、毒蛇、恶 蝎、之所不如者,尚可谓之为人乎。常念我语勿忘,自可渐入圣贤之域, 以享仁寿之福矣。(书六0)


我同袍当念为佛弟子,当宏佛化,教化众生,为世津梁,报佛恩德。 若自己尚不自励,反资驱僧夺产者之根据,为在家精修者所藐视,岂非 自贻伊戚乎。人未有不愿人恭维者,若不勉力修持,即是自讨下作。佛 法非天魔外道所能败坏,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譬如狮子身上虫, 自食狮子肉。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 以作佛,所贵者自勉耳。(杂着二二六)

 

丁 示常住芳规


灵岩,乃千百年古道场,乱后遂成焦土。虽小有建筑,卒以无人撑 持,仍旧破败。幸光绪末,严大护法,闻真师之名,遂以相奉,盖以冀 其复为道场故也。真师虽复接得,奈以诸事牵缠,不能亲往住持。去年, 戒法师来,喜其得人,遂和盘托出,亲送入山,以为住持。而且邀请官 绅,声明永作十方常住。戒师,品德、学业、名誉、俱优,堪为后学模 范。今虽应虞山讲期,汝当格外认真,代戒师领众修持,毋得避懒偷安。 凡来此山住者,皆属发心办道之人,大家都要认真用功,互相勉励,以 取丽泽之益。不得浪游闲谈,及不依寺规,自作主宰。此寺已作十方, 凡三圣堂子孙在此住,亦须与众共修,均其劳逸,同其甘苦。否则,便 是搅乱常住,欺侮真师。既为真师徒辈,理宜格外如法,尚不至由自己 不如法,令人议及真师也。今约略示其大概,以为前途支持之据。一, 时势阢隍,只可一心办道,不可妄拟建筑。即或不得已而小有添造,但 取足用即已,毋得多建以图宽敞。不但财力不给,须防由此招祸。二, 世道艰难,饮食衣服,各须俭朴。常住用费,量入为出。若不撙节,后 难为继。所有出入帐目,必须分明。不得置买浮华之物,一则费钱,二 招讥议。须留有余,以备不足。不可谓有真师接济,而任意浮用。三, 佛堂日课,即依现在所订规矩,切实修持。然不可一向专在事相上用功。 必须心心念念,对治自己习气毛病。能如是者,方为真念佛人。否则, 如水泡石头,绝无心得。但按净土常规,不可别生花样。有欲立异,如 然指、然灯者,请彼往育王去行,此山永不开此一端。四,戒法师,既 应虞山讲期,恐一时难以回来。而住持之名与位,仍属戒师,领众修持 之事,汝权为代。当格外勤慎谦恭,不可自大自高。汝乃晚辈,代理其 事,不得竟用住持口气,庶大众服汝虚怀,道心更加真切矣。五,凡处 事接物,必须谦和公平,不得固执己见,抹杀正理。尤须大家互相劝勉, 精修净业。常省己过,莫论人非,极力克治习气毛病。习气去一分,道 业方可增一分。不得骄傲自恣,注意温饱。总须忍苦耐劳,安贫守分。 此寺既为十方,即汝与来者,同属十方,应以大公无私之精神处之。凡 三圣堂子孙,在山住者,亦须打破私情,自处于十方僧众地位。不得擅 倚私意,特享优裕,任意放纵,以坏成规。否则,便是佛法罪人,真师 怨家。宜令他去,免致贻人讥诮。时事艰难,前途可虑,再无良法,将 何以成为道场。恐汝或未虑及,故为络索一上。初本欲统说,继欲惺目, 故分六条。不过表示光卫护灵岩道场之愚诚,切勿以越樽代俎而见诮, 则灵岩幸甚,真师幸甚。(书一六)

 

附灵岩规约。一,住持不论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 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 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 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 不应酬一切佛事。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 立即出院。(记一四七)

 

戊 勉行人努力


人之成德立业,端在少年能立志与否。汝生长富室,宜将富贵习气, 尽情摆脱,方有学道了生死分。否则,声色货利,燕朋邪友,乘间而入。 虽欲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不可得也。欲学佛法,光须尽己职分。不能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纵学佛法,亦难得大益, 以心地未能良善故也。果能如上所说,是名善人。如地基坚固,万丈高 楼,任意建筑,决无倾颓。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欲以自力悟明心性, 断尽烦惑,以了生死,千无一得。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 西方,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必 须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 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之助。倘此法门未知所以,便随意研究其他经 论,并亲近各宗知识,则于做大通家,及种未来善根,则诚有之。若欲 现生了生脱死,恐梦也梦不着。(书七二)


现今世运危岌,果能志诚念佛,决定可以逢凶化吉。否则,现在之 祸害,比以前不同,直是避无可避,防不胜防,民生其间,可怜之极。(书 九三)


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是知众生心性,与 佛原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为迷悟之分耳。奈众生迷而不觉时, 虽具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广大圆满之佛性,全被尘劳埋没。反承此 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毁谤三宝,自害害他。正如流泉潜隐地中, 全不觉知,必须时节因缘为之启发,方能逐渐开明。所以古今来,许多 有力伟人,幼时迷昧,专以毁谤佛法为能事。及阅历渐深,遇境逢缘, 翻然觉悟,从而皈依三宝,实力奉行者,亦不可胜数。足征佛法广大, 实即一切众生本具之心法也。(杂着二四四)


 汝年富力强,当先将净土一法,认真研究修持,此是凡夫即生了生 死之大法。此法若无宿根,勿道普通人不能了彻,即彻悟自心,深入经 藏之出格高人,亦多半不能了彻。以彼不知此是佛法中特别法门,皆按 普通法门之义,致不肯信。或有信者,恐专宏净土,怕人小看自己,故 不肯提倡。须知无论修何法门,烦惑不断,决无了生死分。唯此一法, 但具信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汝且勿以看过为事,当以熟读深 思,方知光言无谬。(书一一一)


古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终身受用不尽。不务躬行,纵读 尽世间书,于己仍无所益。如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龙纵 泡之水中,也不免丧身之祸。(书一二五)


 黄后觉之现象,颇与学佛之人有大利益。无论彼之究竟是往生,是 堕落,且不必论。果念佛人,知彼临终之现象,决不敢浮游从事于了生 死一法也。观彼之行迹,似乎至诚。观彼临终所现之景象,盖平日未曾 认真从心地上用功,并从前或有悭于财,而致人丧命,或悭于言,而致 人丧命等业之所致也。(悭于言,致人丧命者,如自知有寇,并知可避之 处,以心无慈悲,乐人得祸,故不肯说。此事此心,极犯天地鬼神之怒。 故致临终前不能言,而且恶闻念佛等相。)然以现一时不死之象,及助念 人去,未久则死,此与悭财悭言误人性命,完全相同。虽不堕饿鬼,而 其气分,乃是饿鬼之气分也。彼云往生者,据易子骏之咒力。咒力固不 可思议,若业力重者,亦不易得其益也。是知已生西方,或有其事,既 无证据,不应妄断也。有云,已入饿鬼道者,据彼所说,及所现象,似 可据也。然彼或由自己心中忏悔,或由诸人,及儿女之诚恳,遂得减轻, 不至直堕饿鬼耳。为今之计,必须其儿女,并各眷属,念彼之苦,同发 自利利人之心,为彼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则诚恳果到,往生即 可预断。以父子天性相关,佛心有感即应。彼眷属若泛泛悠悠从事,则 便难以消业障而蒙接引也。千钧一发,关系极重。凡念佛人,各须务实 克己习气,与人方便。凡可说者,虽与我有仇,亦须为说,令其趋吉而 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侃侃凿凿,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 佛了生死之道,与教儿女,立太平之基。心如弦直,语无模棱。居心可 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决无此种可怜可悯之现象。如 是,则黄后觉便是诸人之接引导师也。诸人既因彼而将来可得巨益,彼 亦将仗诸人之心力,而灭罪往生也。光此语,非首鼠两附者,乃决定不 欺之定论也。(书三一)


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 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这之缘。又 凡修行人,俱宜以至诚恭敬为本,以慈悲谦逊为怀。心之所存,身之所 行,虽不能完全与佛相应,必须努力勉勖,以期其不违佛心佛行,则可 谓真修行人,真佛弟子矣。(书一三五)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名为佛。乃烦惑净尽,福 慧具足,五蕴皆空,三德彻证,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之嘉号,为十方三 世一切诸佛之通名。其释迦牟尼,乃娑婆教主之别号也。梵语释迦牟尼, 此翻能仁寂默。能仁,谓广度众生。寂默,谓彻证自性。学者,效也。 即随分随力,依教修行也。依教修行,何言其随分随力也。以佛随众生 根性说法,以根性不一,佛随彼之智识身分所宜而说。随机施教,对证 发药,必期于机教相契,令各得益。令在生死苦海沉溺之众生,归依佛、 法、僧、三宝,以为恃怙。令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饮酒之五戒。令修十善,于身三、口四、意三,皆止其恶而行其善。所 谓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话。 意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愚痴,指不信因果,谓作善作恶,无有 报应,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邪见。又复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 弟恭,夫和、妇顺。朋友,则劝善规过,主仆,则法仁效忠。一一各令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为人乘法。依此而修, 生生为人。人乘,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根本。如地基 筑坚,高楼随意可建也。天乘,于五戒十善外,加修各种禅定,以生六 欲、四禅、四空等天。人乘,天乘,皆非了生死法。声闻乘,依戒、定、 慧,修四谛法,以了生死。缘觉乘,依戒、定、慧,观察十二因缘流转、 还灭、二门,以了生死。菩萨乘,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下化 众生,以期上成佛道。然此三乘法,皆属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 人,当可现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时,亦是百中之一。若现在,恐全世界 亦无一二矣。然佛以大慈悲,预知后世众生,无仗自力现生能了生死者, 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别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贱智愚, 士农工商,政军学界,在家出家,上圣下凡,皆令现生仗佛慈力,往生 西方。博地凡夫,带业往生。既生西方,惑、业、苦、三,悉皆消灭。 喻如片雪,当于洪炉,未至而化。已了生死之二乘,及权位菩萨往生, 则速证无生法忍。已证无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则速证佛果。如来一代所 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 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 然既欲往生西方,当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念报其恩, 常加护惜,不敢杀食。见一切同伦,及诸鬼神,与鸟兽昆虫,皆心念口 言,令其念佛求生西方。果能三业清净,敦伦尽分,以修持净土法门为 劝,则相观而善,当有潜移密化,俗美风淳之望。(杂着二五三)

 

己 评修持各法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是名正因,此属性德,亦本觉也。 虽有正因,若不闻佛法,则如宝在藏中,珠系衣里,由不知故,枉受贫 穷。既闻佛法,知佛是已成之佛,我及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从兹 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是名缘因,此属 修德,亦始觉也。修德功深,性德体显,方知从昔已来,承正因佛性之 力,行种种背性之事,受种种幻妄之苦,犹如暗室触宝,反受损伤。今 已亲见本有佛性,则昔本不失,今亦无得,全妄即真,全修即性,是名 了因,乃性修双融,始本合一也。凡佛所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 无非令众生亲证乎此而已。(杂着二五七)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 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 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 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 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 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 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书二)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即觉之本体也,习,即觉之功 用也。性,则凡圣生佛,了无二致,故云相近。亦即所谓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也。习,则有顺性、悖性、之不同。能顺其性,则居心、动念、 行事,自能惩忿窒欲,闲邪存诚。以至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圆复其本 体之觉性,以至为贤为圣,初非有待于外也。如是之人,名为觉者。(序 五三)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 所注,各摅所见。依光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 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实即色与空,均不可得耳。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皆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故曰 是诸法空相。此诸法空相,故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 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槃耳。(涅 槃,即得字之实际。)唯其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 刻果。譬如屋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由住。由空,而方可真修 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耳。切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 以理为事,是名邪见,不名知法,宜详思之。(书二四五)


夫三谛、三观,乃佛法中之纲要。约理性说,则名为谛,谛,即理。 约修持说,则名为观,观,即修也。真谛,一法不立。俗谛,万法圆备。 观真谛之理,名为空观。观俗谛之理,名为假观。空观,乃观其一法不 立之真如法性。此并空、有、两空之空,此即心经诸法空相之空相。不 但色空、空空,并菩提、湼槃、亦空。若有一法不空,不名真空。此三 观空观之空,何可以万事不管不做当之。俗谛之俗,非鄙俗、雅俗、之 俗,乃以建立施设,名之为俗。假,亦非真、假、之假,亦建立施设之 假。观俗谛之理之观,名为假观者,以真谛一法不立之性体,圆具六度、 万行、诸法圆备之功德。此即心经诸法空相之诸法,何可以凡夫当之乎。 凡夫,乃苦、集、二谛所摄。此空、假、乃圆教圆妙道理,二乘尚非其 分,况凡夫乎。(书一九八) 


世间聪明人,多多不自量,视净土法门为等闲,而欲于仗自力之各 种深妙法门,得其巨益。卒至但识教义,未能心得,纵有心得,亦不济 事。弃易求难,弄巧成拙,聪明人十有九个,犯此心病。不被此等知见 所转,又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为真佛弟子, 决定现生可以了生脱死。(书七0)


仗自力,须断尽三界内见思烦恼。利根,即生可断。钝根,须先断 欲界烦恼,则生色界。次断色界烦恼,则生无色界。直至无色界烦恼断 尽,则证真谛涅槃,而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三界诸天,除兜率内院 之大菩萨,(生内院者,皆法身大士。)及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 究竟、之五不还天之三果圣人外,余皆六道轮回中人。不可谓生至无色 界天,便出三界也。(书一九八)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 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 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 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 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 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 无上第一法则也。(书五五)


欲以读诵大乘,助其净业,非真有深明净土之正知见不可。否则, 便以经教中高深玄妙之法门是尚,于净土法门,完全视作愚夫妇之修持。 近来之讲华严,讲法相者,多破净土。湖南某,深知净土,尚极力提倡。 因学法相宗,后之所说,皆是谤佛、谤法、谤僧。汝发此种大心,颇为 难得,但未必不随经教知识所转。不转,则可谓佛之真子。转,则或成 舍易取难,或成湖南某派,则呜呼哀哉矣。往年一法师,以念佛为卖五 香豆,以讲经为开银行。又以念佛为饭里参沙,将何以吃。是知非有大 善根,不能深信此法。为汝说此,使汝于未发足前,先将南针认定。否 则,大通家或可冒充,了生死恐难做到矣。(书一四九)


密宗一法,真实不可思议,小丈夫用之,或致未得其益,先受其损。 愿勿过于攀高,或可亲得实益。否则,颇有危险。显荫,得密宗真传, 又通台宗,已是显密圆通之灌顶大阿阇黎。凡有从彼受灌顶者,均可现 身成佛。而显荫死时很糊涂,(死在居士林,一弟子亲见。)咒也不能念, 佛也不能念。固知此法,不如念佛之稳当多多也。(书五六)


大悲咒,若恳切至诚念之,即有不可思议之感应。若向学密宗者求 其读法,亦非不可。但学密宗者,多多不注重于念佛求生西方,或恐为 彼夺其现生往生之志,以期现身成佛耳。现身成佛,谈何容易。若认做 决定实能,则恐佛尚未成,魔已先成。以凡滥圣,躁妄虚夸之流,多多 犯此种病,不可不知。(书六九)


佛法圆通无碍,密宗固有不经阿阇黎传授者,则为盗法,此乃极其 尊法之意,非令永断密宗之谓。若依汝说,未受三昧耶戒,不可念蒙山 施食。何但蒙山施食,即一切咒皆不可念,以未经阿阇黎传授故。然自 古至今,普通人念大悲、准提、各咒,有感应者甚多。乃至儒者由碑帖 而知有心经,病疟而力疾念之,疟鬼即退。若如汝说,当疟鬼更为得势 矣。今为汝说一喻,譬如盛德君子,以身率物,一乡之人,听其指挥, 悉皆安分守己。其人之以身率物,胜于官府之发号施令,切不可以其德 化胜于官府,即效官府发号施令,则人皆以为反叛矣。但自修持则有益, 若自僭冒则有罪。如此,则不至断灭密宗,亦不至破坏密宗矣。今人多 多是以凡夫情见说佛法,故致遍地皆成荆棘,无处可下足行走矣。僭冒 者,谓妄充阿阇黎也。作法何碍。画梵字作观,均可照仪轨,但不可自 命为已得灌顶之阿阇黎耳。彼能知此义,则光之喻更为明了矣。今人学 佛,皆是瞎用心,弄成法法互碍,一法不成了,可叹之至。(书一四0)


在家人念蒙山,有何不可,此系普结孤魂缘者。小则蒙山,中则焰 口,大则水陆,同是一事。常结孤魂缘,则常吉祥矣。人不敢念者,意 恐招鬼。不知鬼与人混处,无地无鬼,即不招鬼,谁家无鬼乎。鬼比人 当多百千倍,人若怕鬼,当积德行善,则鬼便敬而护之。人若做暗昧事, 鬼便争相揶揄,故难吉祥。人若知此,虽在暗室,亦不敢起坏念头,况 坏事乎。此种鬼,乃善鬼,人来则让开,人去则又遍占其地。若厉鬼发 现,则有大不吉祥。放蒙山,若至诚,虽厉鬼,亦当谨遵佛敕,不复为 厉。是以凡怨业病,医不能愈者,至诚念佛、念观音,即可速愈,乃怨 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许多善鬼、或恶鬼。 怕鬼之人,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卫护之人矣。 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么。(书一五二)


荐亡之法,唯念佛最为第一。现世之施食,皆场面而已,固不如求 念佛僧夜放蒙山,为有实益。道家之经忏法事,通窃取佛法中之名义而 杜撰之。僧之施食,尚难得真益,道之会食,岂即能度亡乎,不过借此 以欺人而已。(书一四0)


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 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 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书五0)


净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应。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务胜,以 致或因撑场面,反累实益也。现今之人,一动手先讲建筑。未知净土之 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经论。或慕禅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 宗之神通。将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视之若不济事者。禅宗,纵能悟,谁 到业尽情空地位。相宗,纵能记清名相,谁能真破我法二执。密宗之神 通,及现身成佛,亦实有其事,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 欲即成佛,而由兹着魔发狂者,甚多甚多。(书五七)


汝之所执,乃属断见。不知我人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 前无有始,后无有终。若有始终,即落断见。何以非常,性本常然不变, 而复有随缘之义。随悟净缘,则为声闻、缘觉、菩萨、佛。虽圆成佛道, 而了无所增,但去尽妄想执着,复其本具心性而已。随迷染缘,则为天、 人、修罗、鬼、畜、地狱。虽轮回六道,而了无所减,但由妄想执着, 锢蔽本性,如云遮天日,而天日仍旧无所加损耳。汝最初学之周天大道, 不但不是佛法,且不是老子之法。试观老子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 有身。外道皆以长生不老,及成大罗神仙为事。若成大罗神仙,则便于 玉帝座下称臣,谓为荣无以加。不知玉帝尚在六道中,况于玉帝座下称 臣之人乎。(书一四二)


中庸云,人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以 其只知向外驰求,不知回光返照,故其害如此。若能反照自心,韬晦其 智,以期自照,则便可学圣学贤,学佛学祖。必致生入圣贤之域,没登 极乐之邦矣。(书一七九)


门外汉,每每不以书中所说为是,辄求口传心授之秘法。此乃习闻 外道口传心授,方能得道之邪说,误认佛法亦如是。可悲可痛,切勿染 此邪见。(书一四五)


商之滥污,人所易知。儒之滥污,人尚景仰。汝若无出格知见,必 致陷于此之漩涡。汝只学得说大话,不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君子之 道,在子臣弟友间。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虽圣人亦决做不到。但能格除 自己心中私欲之物,则天下事物之理,悉可穷尽矣。[心之私欲,举其重 者,即贪、嗔、痴、财、色、贷利、声名、势位,凡有嗜好者,皆为私 欲。即理学违理说理,尤为私欲之大者,(此时国家多难,人民痛苦,皆 理学破因果,孕育而来。)不可不知。]圣人教人格、致、诚、正、修、 齐、治、平、之法,乃教人从近至远,从亲至疏,令心中之人欲格除, 则本具之良知自现。从兹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岂 穷尽天下事物之理,方能诚意正心乎。如此而言,非读尽世出世间一切 书,游遍各国者,便无诚意正心之希望矣。须知格除私欲,以致良知, 而诚意正心,虽一字不识之人,亦做得到。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以求 至于其极,虽圣人亦做不到。汝不知朱子认错了物与格,故辟佛,破因 果轮回。又剽窃禅宗参究之法以自雄,故曰,而一旦豁然贯通焉。汝若 以彼所说之格物为是,汝一生也格不到穷尽处,说什么豁然贯通。此一 上络索,关系甚大,故为汝说,亦当令汝父看。至汝之为商为儒,汝自 审察。若看见前段说汝之毛病,不生感激,反生烦恼,则汝之为商也是 伪商,为儒也是伪儒。离伦常因果,而作事教人,亦只落得自误误人之 实际。恐汝尚梦不及此,故为预说。如不相信,不妨存之,以为后来依 违成败之鉴。无锡国学专修馆,乃前清翰林唐文治所办。其人双目不见。 彼所注之十三经读本,施省之出数万金为刻板,印二百部,祈光作序, 光因祈送一部。一部八十多本,不贴书签,不印书根,此八十多本,将 何以检收乎。以此知但守古法,不知利人。光冗事多,不能备阅。略翻 一翻,见其书经之舜典、太甲、咸有一德、说命、等篇,咸指为伪。于 咸有一德,皆指其所引之书以为证。而不思作伪者,可引咸有一德之后 之文,作此诸书之人,何得不引从前咸有一德之文乎。光于是大惧。后 见施省之,说彼欲为千古第一高人,而立异以邀后世之名,致自己之目, 不见天日,可不哀哉。(书二五一)


南方女人拜佛手方,印有佛菩萨名号,上打各寺之印,铺地拜佛, 或用垫坐。此种恶风,遍传远近。光绪二十一年,光在阿育王,见一女 人,用此布垫坐,因与舍利殿殿主说。殿主云,此本地风气,意谓光多 事。故于普陀志中,说其罪过,不知有人肯留心否。世间不知有多少不 可究诘之事,相习成风,人各以为有理。如吃荤之人,以吃素为不吉祥, 于子孙不利。若吃长素,当令子孙断绝。竟有信之不许父母吃长素者。 此种讹传之话,遍周各处。又凡生产,有念佛人,概不敢近。又有不见 死人者,不见新娶之妇者。以及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此种无道理 之事,庸僧为求利而为人作之,无知者为消罪而出资请人行之。至真得 利益之念佛法门,又漠然视之。龙梓修、濮秋丞、十八年,拟以一千六 七百圆,在宝华山做一堂水陆,为光说。光令以此钱打念佛七,彼便舍 不得用,用几百圆念佛耳。使光赞成彼做水陆,则二人均须八百多圆。 可见世间人,多多是好闹热铺排,不是真实求超荐先亡,与普度孤魂也。 锡箔,亦不可废,亦不必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 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 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遍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 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 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书一二八)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 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 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 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 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至于修持,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 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心地清净,圣境现 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 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昔智者大师,诵法华经,于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使有狂喜不支之相,则何能入定乎哉。思此,则知圣境现而狂喜者,皆 系凡情,殊乖圣智。傥不自量,亦危乎其危。(书二三一)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非宿有净因,颇难生信。禅者以 见性成佛自雄,讲者以宏扬教观自矜。不但不肯提倡,极力破斥者居其 多数。末法众生,不遇净土法门,纵能明心见性,深通教观,谁能不断 烦惑,了生脱死。光宿业深重,生甫六月,遂即病目。从此一百八十日, 未一开眼。除食息外,昼夜常哭。迨好之后,尚能见天。入塾读书,深 中韩、欧、程、朱、之毒,幸无诸公之才,否则当受生身陷狱之报。后 知彼非,因即出家。宗、教、门高,无力窥测。唯期仗佛慈力,往生西 方。二十年前,挂搭普陀法雨寺,住闲寮,印光二字,绝不形诸纸笔, 故得安乐无扰。民六年,已有二人,将与友人书,排印数千送人。次年 徐蔚如印文钞,此后则日无暇晷矣。光只以净土法门为彼说,一任人谓 我无知无识耳。汝既读文钞、安士书、了凡四训等,以此自行化他,足 可绰绰有余。若再研究宗教,窃恐见宗语之妙,教理之深,又将净土弁 髦视之。反不如老实头,一无所知,一心念佛之为稳当也。(弘化一二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 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 着。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 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 苦厄,亦必解脱。古书所载,难更仆数。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 修待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着而死执着,此苦海 所以长沸,轮回所以无息之所以也。作此见者,直同小儿。如是之人, 何足与议。(永思集书五二)


学佛之人,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与世之伶人无异。在当场苦、乐、 悲、欢,做得酷肖,实则一毫也与己无干。如此,便是好名而恶实之痴 汉,心欲欺人欺佛,实只成就其欺人欺佛之过。人尚不能欺,何况于佛 乎。务须从脚跟下做去,方好。(书二八)


如来不出兴,大千等长夜。佛日既普照,诸法悉昌明。不但三乘圣 人,得以速登觉岸。亦令六道含识,咸皆渐出苦轮。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譬如一雨普润,草木各自向荣。一月普映,河海随人 异见。示本具之佛性,生佛原同。显逆顺之修持,圣凡迥异。五乘分说, 冀就路以还家。一法不立,俾明本而识末。五性三乘,同归一道。四谛 六度,不外一心。偏、圆、顿、渐、一切法,法法融摄。大、小、权、 实,一切行,行行圆通。此如来千机并育之弘规,一代时教之大义也。 溯自佛兴周昭,道播西干。时至汉明,法传东震。初则唯弘北地,至吴 始及南方。自晋以来,遍及中外,高丽、日本,暹罗、缅甸,咸于此时, 沐佛法化。关中罗什,庐山远公,弘法功勋,莫之与京,故得法传各国, 等蒙佛恩。自兹厥后,迄至大唐,经论法门,悉皆圆备。综其大宗,其 名有五,曰津、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各宗知识,固皆法法咸通, 至于弘扬,或兼或专,唯期契机,故不一定。多有已证圣果,乘愿示生, 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生则王臣钦敬,士女尊崇。没则人天悲泣,鸟兽 哀鸣。为现世之师范,作后代之津梁。其道德利益,说莫能尽。然昆冈 出玉,亦有顽石。檀林多香,或生臭草。或乘愿示现病行,或迷心故犯 清规。迹其所失之利益,与其所感之苦报,皆足以启迪后人之善心,惩 创末法之逸志,永为法门背道违法之龟鉴,固未必非逆赞佛化,促人依 教奉行也。(序一二一)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二 劝信愿真切 下一篇四 论生死事大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