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六祖坛经.流通本.白话解(四)
2011-06-09 11:58:41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6318次 评论:0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注:六祖开示大家说:善知识,我们这个顿教法门,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迷昧,说定慧有分别.定与慧是一体的.不是二.没有分别.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应用.当智慧现前的时候,定也就在智慧中了.当入正定的时候,智慧也就在定中了.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各位学道之人.不要说先入定而后发慧.或是先发慧而后入定这样有分别的话.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走。’


  注:作这样的见解,那就是著二相之法了.就有分别了.如果只在口中宣说行善之言.而心中却没有善念.这样的人只是空有定慧的道理.而实际上却没有做到定慧均等修持.如果心口相应说到做到.内外一体如如.这样定慧就平衡均等了.定慧等学之法贵在自修自悟.不在于口头诤执辩论.如果只在口头上去诤论定与慧谁先谁后.就与迷昧的人一样.如果不断除胜负是非之心.就会增长人我与法我二执.就不能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善知识,定与慧好比什么呢?就好像是灯光.有灯就有光明.没有灯就会黑暗.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作用.名字虽然有两样.灯与光却是同一本体的.我所讲的定慧等持之法.也是这个样子.


  四相:就是金刚经中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於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心不起,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注:六祖开示大家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在在处处,无论是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净名经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极乐净土.不要心行诌媚邪曲.只是在口中说正直.口中说一行三昧.而不行正直之心行.只要保持正直的心.于一切法都不执著.迷昧的人执著于法相.执著于一行三昧.开口就说:能常常静坐不动,而且不起妄念,就是一行三昧.作这样理解的人,就与没有情识的草木一样不开化.成了障碍修道的因缘.


  谄曲:谄是讨好他人,使对方喜欢自已.曲,是谄曲,就是谄媚不正之意.


  师示众云:‘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注:六祖开示大家说:善知识,大道须要流通顺畅,为什么而滞塞不通呢?心不执著于法相,道就会流通顺畅.心如果执著于法相,那就是自已束缚自已.如果说静坐不动,那就像舍利弗静坐林中而被维摩诘所诃斥一样.善知识,还有一些人,教人静坐,看心观静,也不动也不起,就这样做功夫.迷昧的人无知.便照着去做,由于太过执著而成疯颠.像这样得病的人很多很多.像这种执相传法.所以是大错特错的!


  舍利弗:舍利子.世尊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


  宴坐:静坐.


  维摩诘:世尊在世时,毗离耶城的一位在家菩萨,当世尊在城中说法时,维摩诘方便示病,为前来探病的比丘菩萨说大乘法.


  诃:大声喝斥.维摩诘经上,维摩诘诃斥舍利弗,原文: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磐.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相教:执著于相而传授法义.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利,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注:六祖大师接着开示大家说:善知识,自古以来,我佛正法是没有顿与渐之分的,只是人的根性有利根与钝根的差别,钝根之人愚迷,渐次修行,利根之人有悟性,顿然默契.如果能够认识自己的本心,如果能够证见自己的本性,也就没有利根与钝根的判别.因为这个缘故,才立顿与渐的假名,善知识,我们这个法门,自从上古历代祖师以来,首先确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助为本.


  迷人:愚迷之人,结合上文,这里应理解为:钝根之人.


  悟人:觉悟之人.结合上文,这里应理解为:利根之人.


  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於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注:所谓无相的意思就是,处一切相即离一切相.所说无念的意思就是,在心念上保持正念,无妄念.什么是无住呢?是说人的自性本体,对于世间的善与恶,好与丑,乃至冤与亲等等.当你在面对言语的触犯讥讽,彼此欺凌纷争的时候,应当一并为虚空幻相,不要想到报复.在当下的每一念之中,不要想总是在追思过去的事相,如果你的前念,今念与后念.这三际相续不断.就叫作系缚.在一切法上,念念无所住,就是没有被系缚,这就是所说的无住为本.


  酬害:报复.


  系缚:束缚,粘缚,也叫被境所转,也是一种着相.在禅宗,禅师的作用就是为学人解粘去缚,打破学人在当下一切与自性本体无交涉的事相,包括语言文字,法我二执,情识思维等等这些无明窠臼.扫除学人精神上的一切依傍和影像.使学人从内外所有的迷执中解脱出来.这才是明眼宗师.这才是手段峻烈.这样的宗师.明眼识人,看到学人真的到了该抽钉拔楔的时候.所谓眼疾手快,一棒下去.或是一喝下去.管叫学人通身是汗,桶底脱落,洞见光明,顿契真如自性...祖惠居士如是说.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於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


  注:善知识,不被外在的诸相所转.就是无相.能够离于诸相,那么你的自性法体就自然清净.这就是无相为体.善知识,你的心不被诸境所染,就是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能够保持常离诸境,不在境上起心动念.假若只是百物不思,什么也不想,把你的念头全部断掉,这样就会造成由于绝念而死.到别处再去轮回受生,这就大错特错了.学道的人值得深思注意啊!


  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注:如果不能领会契悟正法的意旨,自己错了还不算,还要去教导别人.自己愚迷不觉,还要诽谤佛经.因此要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为什么说要确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有些嘴上说见性而心还迷执的人,在外境上还有所执念.而在所念上又起了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也随之而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认为有所得,而妄说与修福与祸有关.那就是尘劳邪见之说呀.因此我们顿教法门,要立无念为宗.


  劝:劝说,这里是教导别人之意.


  妄说福祸:这里就是指那些宣说见性是靠积德修福来实现,.也就是当初梁武帝问达摩祖师的观点.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注:善知识,所谓无,是无什么事呢?而所说的念,又是念什么物呢?这个无啊,就是无差别之相.无所有尘劳之心.这个念啊,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本体,念就是真如的妙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这些器官能起念.因为真如有性,所以才能随缘起念.真如要是没有了,眼能观色,耳能听声等等这些功能当时就没了.


  二相:好与坏,善与恶等差别之相.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注: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真如本体不会被种种境界所熏染.而且真性保持如如自在,因此维摩经说:能善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如如不动.


  第一义:是中道真理的最胜义.为诸法义中最上最第一,所以叫第一义.真理的究竟胜义,远离空有二边,在诸法上,不住一切法,又不离一切法.第一义于诸法上本体如如不动,叫做第一义不动.

 

定慧品第四学习重点:在这一品中,主要学习以下这些内容:


一 定慧等学:定与慧均等修持,是禅宗的一大特色.在教下.讲的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样就是渐修次第的观点.不是禅宗的观点.在这里,六祖开示我们: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所以,宗下行人,要把定与慧看作是一个统一体.定而无慧是枯寂,死水不会藏龙,慧而无定是狂慧,纷然而失其心.所以.寂寂是惺惺的寂寂,惺惺是寂寂的惺惺,才是禅宗定慧等持的本旨!


二 无念 无相 无住:在这里,六祖阐述了禅宗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大家要清楚.什么是无念.什么是无相.什么是无住.这是禅宗修持的关键.不要含混不清.所谓无念的念,就是在境上所生的心.这就是妄念.那么.无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妄念.妄念就是邪念.无妄念也就是无邪念.那么什么是无相的相呢?这里所说的相就是有差别的二边之相.如有与无.善与恶.苦与乐.生与灭.爱与憎.怨与亲等等这些都是境相.那么无相就是无这些差别之相.离这些差别之相.六祖说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再说一下无住为本.这里的住就是执著.六祖说: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虽然无念无相无住在名相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实际修行的过程中,确是连贯的.是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能做到了无念.那么.无相与无住也同时做到了.学人要是能在一切境相上不起心动念.更不攀缘.也就做到了无念无住了.........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六祖坛经.白话注解 下一篇六祖坛经大义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