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二)
2011-06-10 10:57:36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38次 评论:0

(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五)


卷下


七、说摩诃般若波罗密(蜜) 八、现西方相状 附武帝功德  

 

九、诸宗难问 十、南北二宗见性 十一、教示十僧 附示寂年月 


七、说摩诃般若波罗密

 
[二六]师言:善知识,既识三身佛了,更为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密(蜜)法。各各志心谛听。世人终日口念,本体不识自性,由(犹)如诵食。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某甲与说。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电。口念心行,即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由(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喻此大空,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今闻某甲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空,若空心净坐,即落无记空,终不成佛法。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象,日月星宿,山河泉源溪涧,一切树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二七]师言: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名为大。万法在自性中。若见一切恶之与善,尽皆不捨,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净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廓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遍知一切。一切是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此是。善知识,一切般若智心,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人。莫错用意,名真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二八]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密(蜜)?此是西国语,汉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覩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常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相应,法身等佛。善知识,烦恼即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若人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二九]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住,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无妄,莫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见性成佛道。


[三0]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歎,不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漂流枣枣。若雨大海,不增不灭。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搅上,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三一]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由(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有般若之智 ,与大智之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亦有悟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闻其顿法,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邪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溢,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六)


[三二]善知识,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令其悟解心开。愚人若悟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皆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三三]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示导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自心内知识,自悟即是。自若(恐衍)心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自心若正,起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同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位地。

 
[三四]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受(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三五]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汝等诵取,言下令汝迷罪消灭。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祇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例。


五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体。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志心求。


师言:今于大梵寺中,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于此言下见性成佛。师说法了,韦使君与官僚道俗,一时作礼,无不悟者。皆歎:“善哉希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八、示西方相状 附武帝问功德


[三六]尔时韦使君,再肃容仪礼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欲问和尚,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何须再三。使君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师曰:是。使君曰:“弟子闻说,达摩初(化)梁朝,武帝问:朕一生已来,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武帝怅悒,不称本情,遂令达摩出境。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达摩意旨如何?”师言: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佈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言:见性是功,平直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外行礼敬是功,内心谦下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也。师曰: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无功德之人,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身是功,自修性是德。德即不轻,常行普敬。韦使君默然作观(礼?)。师言: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佈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理,非我祖师人在(之过)过。使君顶礼,愿为弟子。

 

(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七)


[三七一]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经》,愿生西方。请和尚説得生彼不?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某甲与説。世尊在舍衞城中,説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説里数,即有十万八千。若説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説远只为下根,説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人自浄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浄。师言:东方人但浄心无罪,西方人心不浄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造愆,彼土念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西方,愿东愿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常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善(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使覩弥陀。能浄能寂,即是释迦。心起慈悲,即是观音。常行喜捨,名为势至。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祗刹那。不悟念佛欲往,路遥如何得逹?师言?某甲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愿不愿?使君顶礼言:“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愿得见。”师言:徒衆用心,一时得见西方,无疑即散。

 
[三七二]师言: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识。心为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无身心壊。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衆生,离迷即觉,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捨名为势至,能浄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即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鼈,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鼈絶。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浄,照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散。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衆闻説,俱歎善哉。但是迷(?)人,了然见性。悉皆礼拜,唯言善哉,普愿法界衆生,闻者一时悟解。


[三八]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修,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浄,即是自性西方。使君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衆,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行,虽在吾边,如隔千里。

 
颂曰:


説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这见性法,愚人不可悉。


説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浄至无馀。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浄性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不相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自不相妨,离道别觅道,觅身不见道,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则是道,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在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见。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一切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三九]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偈修,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各各自修,法不相待。衆人且散,吾归曹溪山,衆若有疑,却来相问,为衆破疑,同见佛性。时在会道俗,豁然大悟,咸赞善哉,俱明佛性。

 

九、诸宗难问


   [四O]大师出世,行化四十馀年。诸宗难问,僧俗约千馀人,皆起恶心,欲相难问。师言:一切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支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説,总皆顶礼,请事为师,愿为弟子。如此之徒,説不可尽。若论宗旨,传授《坛经》者,即有禀承所付,须知去处、年月、时代、姓名,递相付嘱。若无《坛经》禀承者,即非南宗弟子。缘未得所禀,虽説顿法,未契本心,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与道相违矣。

 

(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八)


十、南北二宗见性


[四一]世人尽言南能北秀,未知事由。且秀大师在荆南府当阳县玉泉寺住,能大师在韶州城东四十五里曹溪山住。法本一宗,人有南北。何名顿渐?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四二]秀闻能説法径疾,直指见性。遂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与吾到曹溪山礼拜。但坐听法,莫言吾使汝去。汝若听得,尽心记取,却来与説。吾看彼所见,谁迟谁疾。火急早来,勿令吾怪。”志诚唱诺,礼辞便行,经二十五日,至曹溪山,礼拜坐听,不言来处。志诚一闻,言下便悟,即起礼拜。白曰:“和尚,弟子在玉泉秀和尚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説,忽然悟解,便契本心。和尚大慈悲,弟子生死事大,又恐轮迴,愿当教示。”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志诚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説即是,説了不是。”师曰:烦恼菩提,亦复如此。

 
[四三]师问志诚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唯传戒定慧,未审汝师説戒定慧,行相如何?与我説看。志诚曰:“秀和尚説,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浄其意名为定。此是戒定慧。彼説如此,未审和尚所见如何?愿为解説。”师曰:秀和尚所见,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启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説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説,与彼同不?吾所説法,不离自性,离体説法,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等法。常见自性,自心即是自性等佛。师言:志诚听吾説,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汝师戒定慧,劝小根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是真见性。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亦名十方国土,亦名恒河沙数,亦名三千大千,亦名大小藏十二部经。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之力,此名见性。志诚再启和尚:“如何是立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能立一切法。佛言:寂灭有何渐次。志诚礼拜,便住曹溪,愿为门人,不离左右。


[四四]复有一僧,名曰法逹,(问曰):“常诵《法华经》,心常有疑,又不知正法之处。和尚智慧广大,愿为决疑。”师曰:法逹,法即甚逹,汝心不逹。经上无疑,汝心自疑。汝心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则是持经。吾不识文字,汝取经来,诵之一遍,吾闻即知。法逹取经,便读一遍,师知佛意,乃与説经。师言:法逹,经无多语,七卷尽是譬喻因缘,如来广説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馀乘,唯一佛乘。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乘,迷却汝性。且经中何处是以佛乘?吾闻汝诵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正法唯有一十六字,此法如何解?如何修?汝用心听,吾为汝説。师言:法逹,人心不思本来寂静,离却邪见,即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着相,内迷着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事?开佛知见。佛由(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此名开示悟入。从上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现。师言:吾劝一切人,于自心地,常开佛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妬,谗佞侵害,自开衆生知见。世人心正,常起智慧观照,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莫开衆生知见,即见出世。师言:法逹,此是《法华经》一乘义,向下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师言:法逹,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自心若不念念修行,即常被经转。法逹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大师言:“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念念愿修佛行。”师言:行佛行,是佛。其在会者,各得见性。

 
[四五]复有一僧,名曰智常,礼拜启和尚曰:“佛説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愿为教授。”师曰:汝向自心见,莫着外法相,无四乘法,人心自有四等。见闻转读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作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诵,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知,自悟自行,是三乘义。

 
[四六]又玉泉寺有一童子,年十三歳,南阳县人,名曰神会。来至曹溪,礼师三拜。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拄杖打三下,却问:吾打汝,还痛不痛?答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曰: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所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应生瞋恨。师言:神会小儿,向前见不见,是二遍(边?);痛不痛,属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神会礼拜悔谢,更不敢言。师曰: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见,问吾见不见。神会礼经百拜,求谢愆过,请事为师,不离左右。

 

(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九)


十一、教示十僧传法附灭度年月


[四七一]尔时,师唤门人法海、志逹、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报言:吾灭度后,凡为人师,改易者多。汝等十人向前,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説诸法,不失本宗。

 
[四七二]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説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者,阴界人。五阴者,色受想行识。十二入者,外六尘,内六门。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门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一识。十八界者,六尘六门六识为之十八。自性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则是转识。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三六十八,自由性。用自性邪,起十八邪。合自性正,起十八正。恶用即衆生,善用即是佛。用由何等?由自性对,解用即通一切法,自身是佛。

 
[四八一]外境无情五对:天地对,阴阳对,日月对,明暗对,水火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为无为对,有色无色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有相无相对,凡圣对,僧俗对,动静对,清浊对,老少对,大小对。自性起用十九对:长短对,邪正对、乱定对,戒非对,曲直对,痴慧对,愚智对,慈毒对,实虚对,险平对,烦恼菩提对,悲苦对,瞋喜对,捨悭对,进退对,生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色身对,化身报身对。都三十六对。

 
[四八二]师言:此是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执全空,即长无明,又却谤经,(直言)不用文字。


[四八三]师曰:説法之人,口云不用文字,世人道者,尽不合言。正语之时,即是文字。文字上説空,本性不空,即是文字。无邪心即自大道,不立文字。只这不立两字,即是文字。见人所説,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着相于外,而求真戒,广立道场,説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不劝依法修行。莫百物不思,于道自生质碍。若听説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能依法修行,常行无相法施。

 
[四八四]师言:汝等若悟,依此説,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答,问无将有答,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问一边将一边对,二法相因,生中道义。教汝一问。馀问,一依此。作三十六对法,即不失理也。吾今教汝一答。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有明,明没即暗。但无明暗,以明显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馀问悉皆如此。

 
[四九]师教十僧已,报言:于后传法,递相教授《坛经》,即不失宗旨。汝今已得了,递代流行。后人得遇《坛经》,如亲见吾。教示十僧:汝等抄取,代代流行。若看《坛经》,必当见性。

 
[五O]大师先天元年,于新洲国恩寺造塔。至二年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师言:汝等近前,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当令迷尽,使汝安乐。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唯有神会,不动神情,亦无涕泣。师曰:神会小师,却善不善等,毁誉不动。馀者空得数年在山,修行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吾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等。汝等悲泣,为不知吾去处。知吾去处,不合悲泣。法性体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等説一偈,名曰《真假动静》。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衆僧作礼,请师説偈: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非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如真(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自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十)


 [五一]时衆僧闻,知大师意,更不敢诤,各自摄心,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问曰:“和尚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师言:吾于大梵寺説法,直至今日,抄録流行,名《法寳坛经》,汝等守护,度诸群生,但依此説,是真正法。师言:法海向前,吾灭度后,二十年间,邪法缭乱,惑我正宗。有一南阳县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于佛法,竪立宗旨,即是吾法弘于河洛,此教大行。师曰:汝今须知,衣不合传。汝若不信,吾与汝説先圣逹磨大师传衣偈。据此偈意,衣不合传,汝听。偈曰:


吾本来东土,説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曰:吾有一偈,亦用先圣大师偈意:


心地含种性,法雨即花生,顿悟花情意,菩提果自成。


师説偈已,令门人散。衆相谓曰:“大师多不久住世间。”


[五二]师至先天二年八月二日,食后报言:汝等各着位坐,今共汝别。时法海问曰:“此法从上至今,传受(授)几代,愿和尚説。”师曰:初六佛、释迦第七、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波掬多、提多迦、弥遮迦尊者、波须密多、佛陀难提、伏驮密多、脇尊者、富那夜奢、马鸣、迦毗罗尊者、龙树、迦那提多、罗睺罗多、僧伽耶舍、鸠摩罗驮、奢耶多、婆修槃头、摩拏罗、鹤勒那、师子比丘、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逹磨、北齐惠可、唐僧璨、唐道信、唐弘忍、吾今惠能。


师曰:吾今付法于汝,汝等于后递相传授,须有禀承,衣(依)约莫失宗旨。


[五三]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自性。”师言:汝听,后代迷人,若识衆生,即见佛性,若不识衆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衆生,见自心佛性。汝志心听,吾与汝説。后代之人,欲求见佛,但识衆生。师曰:只为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直,衆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衆生。师言:法海,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用心,即是衆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五四]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迷人,识此偈意,自正本心成佛。


[偈曰:


真如性浄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浄性,浄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婬性本是浄性因,除婬即无浄性身,悟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法门,忽悟自性见世尊,汝若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説偈了,报言:今共汝别,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弔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如吾在日,一时尽坐。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无](从“偈曰”字至此,原本无,今取自兴圣寺本)名无字。恐汝心迷,不会吾意。吾今再嘱,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汝等违法,纵吾在世,终无有益。大师言讫,夜至三更,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

 
[五五]师迁化日,寺内异香氛氲,经于七日,感得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天地失色,羣鹿鸣悲,至夜不絶。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夜三更时,于新州国恩寺圆寂。馀在功德,塔记具述。至十一月,韶广二州门人,迎师神座,向曹溪山葬。忽于龛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勑立碑供养。


[五六]洎乎法海上座无常,以此《坛经》付嘱志道,志道付彼岸,彼岸付悟真,悟真付圆会。递代相传付嘱。

 
[五七]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中见也。

 
(取自日本一九四二年岩波书店版。重作标点)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如本法师佛学讲座讲义--六祖坛经 下一篇六祖大师 法宝坛经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