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禅修疑难解
2013-05-07 09:30:0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62次 评论:0

  本文系一位热心于禅修的居士,四、五年中,发生的若干疑难,汇为九题,来信请教圣严法师。法师以可能还有其他人也曾发生过类似的问题,故用书面公开答覆,以飨有心于禅修的读者。

  


  问:古德云:“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有时心中一片空灵,连一句佛号的念头也提不起来,是否即保任空灵状态?这里指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杂念的意思?


  答:我不清楚居士所引古德句的出处,不敢臆断。至于用功到达空灵状态,尚能念佛名号,乃是不可能的事。应否守住空灵状态,当有两说:一者系心不动,任其继续沈淀澄清,以至于不见一物,虚空沈寂,自亦不觉处于空灵状态,是为正途;否则,若滞于空灵——例如“光音澄湛,空旷无涯”的觉受之中,尚未真入深定,仅胜于轻安境界。


  第二种方法,即是用参话头的工夫,打破空灵状态。若由念佛名号而至空灵状态,当下提起“念佛是谁”的念头,以此时心念专注,易发疑情,促成疑团,是为禅法的活路;否则,耽滞于空灵,而误以为保任,那就流费时间,误了前程。


  念佛法门,在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说般若经》的专念一佛名号的一行三昧,非关净土,目的乃在由定发慧。散心时念佛名号,实乃无上妙法,念至无佛可念,可能出现空灵,亦未必出现空灵。

  


  问: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皆论及观心法门,不知有何不同?得以截长补短、相辅相成否?


  答:四念得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科,虽云小乘观法,然于无常、无我,而破凡夫的我执我见,乃是通用于大小乘的基础佛法。所以近世日本禅宗的龙泽寺派,教授初学禅众时也用数息法,我本人亦常以数息法教人,偶而教人不净观,此乃四念处观的流类或基础,观行摄心,散心已摄,则继之以大乘禅法。


  禅法可公作两类:一是六祖惠能及早期禅宗祖师们所提示的“直指”,不用任何观法,顿断烦恼,顿悟自性,那便是不立文字,究竟不太普遍,故有第二类的参话头、参公案。话头与公案,是用来堵塞偷心和妄情的。有人终身抱定一句话头,参问下去,犹如念佛法门之抱定一句佛号,一真念下去,此即适合于一切根机的以观行法。


  再说大手印,是某派密的观法,它跟“顿悟”、“直指”的禅法不同,大约类似前举,由空灵状态,而进入虚空沈寂的境地,禅门曹洞宗的默照禅,可能与此相近。


  居士所说:“截长补短、相辅相成”,粗见则不然,修行贵在一门深入,所举诸法门,固有共通处,然皆有其特胜外。修行过程中,最好顺从师教,抱持一门,勿作调人,否则可能会成为顾此失彼而两头落空。《楞严经》列举二十五位大菩萨,各各专精一门,最后始臻门门圆通,不是初学之时,即能尝试相辅相成的。

 


  问:四年前某天早上上班,突然身心内外一片空,实则连空的感觉也没有。从停车库到办公室的电梯口,原来要走五分钟,似乎一秒钟就到了,虽然五功能照常,但丝豪不觉知。到电梯口才“醒”过来,其实,在那失去知觉时才正是醒,这到底是何现象?


  答:这种经验,通常发生在努力修行某一方法或沈潜于某一观念的思考之后,其他宗教徒的身上也可能发生。当此种经验发生以后,会有身心舒畅、如释重负的感觉,观察任何事物,均较平常清楚明朗,但却不宜也无法立即做需要思考、计画的工作。此乃处于一度专心的状态之后,空然失去了心所依托的现象,程度浅的会感到恐慌,程度深的便有如置身心、世界及环境于另一度空间之外的感受。仁者得此经验,实是可嘉。

 

 

  问:大约四年前开始,偶而感到有气胀地从左脚心,经背脊,到达眉心,后来则经常发生,偶而头顶中央,亦会感到胀胀地。上午七、八点左右,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左右,下午五、六点左右,感受较强,工作劳累或站倦时,感受也强,不知是何现象?


  答:左脚心是肺、胃、左肾、心、十二指肠、胰、脾等内脏的反射区,跟脊椎都有关连。从执丸与肛门之间的会阴向后,经背脊、头顶的百会,至人中,是督脉;从会阴经腹部、胸部,至下巴,是任脉。道家练气行脉,要将任督二脉前后打通,称为小周天。仁者尚打通二脉,故气动时,有胀胀现象。随著各人体质及劳逸等健康状况的不同,故有时段现象的症状。此在禅宗,一向采取不予理会的方式,否则,便成吐纳导引的道术而非禅法了。其治疗方法有三:(1)不予理会,(2)将注意力集中于脚心,(3)用参话头来转移注意。

 


  问:大约也在四年前开始,在静坐时偶有举阳现象及必交快感,导致性欲冲动,出精外漏数次,事后身心均感不适,最近则极少有此现象。如何才能突破男女关?将来结婚后,为了修行,是否以“有名无实”较妥当?


  答:依据生理现象,性冲动或性反应的原因,大别有二“(1)是新陈代谢正常,精力充沛,血气呈旺盛,自然姓性的冲动以及寻求性的发泄,乃至所谓精满自溢,偶有梦遗现象,亦无损健康。(2)是身体虚弱,,肾水不足,肝火旺盛,脉动精摇,心气浮躁,亦会产生亢阳的性冲动而梦遗、滑精;虽也有举阳现象,唯其举而无力,精液泄,势将愈漏愈衰,必须治疗。


  静坐的初步功能,在于调理生理机能,使弱者强而衰者健。当一个人的气脉运行较通畅时,内分泌腺自然活泼,当气行至生殖系统而不及时向任督二脉乃至全身疏散,稍久即会引起性欲亢奋的现象,举阳、快感,逼著要求射精。此时如果放弃静坐而去助于太太,或以手淫,使精液外漏,都是最伤元气的事。


  习定之人,必需宝爱精气,故在静坐放腿之后,亦不得立即如厕,最好先作柔软运动,使精气流至于全身;否则,精气随著便溺外泄,对健康无益。


  如果坐中性欲冲动,宜起座礼拜、经行,若以冷水毛巾敷水腹,最为快速,唯体弱者不宜用。如果气脉已经畅通无滞,便不会由于气聚生殖系统而致引发性欲冲动的现象了。如能专精于方法,不顾生理反应,气脉极易通畅,而得轻安境界。别说获致定乐,即使轻安之乐,亦较性交快感,快乐十倍;故在定功得力之人,不易贪爱男女色,亦不易有性冲动。


  定境至初禅以上,称为色界,已无欲念,更无欲事。不过,凡有身在,如果不在定中,纵然已无欲念欲事,纵然已经心得解脱,仍可能有举阳泄漏的性征,此在部派佛教的初期,即有为了罗汉应不应该尚有夜眠遗精的问题而起过诤论。


  至于如何突破男女关?对于出家人,尚不容易做到,何况在家居士。出家人以戒防身,以定制心,故较在家为易。在家为身,能不邪淫即好,夫妇仍以正常随俗为宜。今日社会的居士生活,也不允许有离群独居,专精于禅修的可能;若能保持五戒清净,并且订有禅修静坐及读经、礼诵的日课,以健康的身心,对家庭、社会、众生,尽其所能,即是菩萨道的行者。

 


  问:实施观心法门后,杂念妄想不多,比较常能保持空念或无念状态。唯古德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时是烦恼魔。”有念与无念,似乎相违,不起心动是阴魔,竟究如何才好?大概只要不执著即可。又何谓天魔、阴魔、烦恼魔?


  答:居士的保持空念、无念,并非荡有遣空的中道之空,是沈空滞寂的顽空,甚至可能尚在无所事事的无事壳中,所以不能彻见空性的法身而悟入佛知见。


  禅者用功,必须从念念一掴一掌血的切实感,而至念念不留痕迹的自在解脱,方为真工人、真见地。有念无著是自在境。著有念固不对,住空念也不对。永嘉玄觉主张:“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惺是不空、寂寂是无妄想。虽无妄想而仍清清楚楚,故非住于空念或无念。


  居士所引古德句,我也不知出处。魔的分类有多种,如三魔、四魔、十魔。通常多称四魔:(1)贪等烦恼,名烦恼魔,(2)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称为阴魔,(3)死亡称为死魔,(4)欲界第六天的天子,称为天魔。居士所引句,大概是说,天魔未入定,故起心动念;阴魔不修定,也不知起心动念为何事;烦恼魔则是由于分别起念和不起念而产生的。总之,乃在说明,不论起心动念或不起心动念,都不是禅修工夫,正如居士所言:“只要不执著即可。”


  我们必须明了,中国的禅修者,不主张修传统的次第禅观,也不主张入次第禅定,而在于当下直指,虽不能直指,亦当不以“住空守无”为修行。



  问:经由观心,了解念头是因缘而生,是假非实;但虽知假,仍被念头所迷失,受其左右而不自觉,以致无法摄心归空,并进而造业受苦,是何道理?


  答:观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说的观想法,理解佛说的因缘不,从理论上已能接受。此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的认知,不是由自已内心深处发现的亲证实悟。由教育所得的认知,当然也有用处,只是遇到心相活动的微细处、粗重烦恼的相应外,往往无法自主,也无能自觉,故称为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要想做到念念分明、时时操之在我、刹那刹那都能作自己的主人,必须付出禅修工夫的时间和努力。纵然见之后,仍得随时修持,始能称为保任。居士有分务在身,有家庭的责任,只要经常保持细水长流,必定也能日有进境,水到渠成的。

 


  问:我已很能接受“无我”、“无常”及“一切唯心,万心唯识”的观点,但总觉得在内心深处,仍有一个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我”在,不论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或在修行之时,都有这个“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无我”?


  答:由理解佛法而认知“无我”,并不等于亲证“无我”。我有一篇短文,题为〈从小我到无我〉,说明小我也是有用,若无小我,即无能够主宰生活方向的人,亦无能够发心修行的人。由修行而从各个分别的小我,可进而成为全体统一的大我,再从大我的彻底粉碎,即是到了大地落沈,虚空也无的境地,才是无我。此一无我,是无小我,也无大我,即是《金刚经》、《圆觉经》等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又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若取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著;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执著有我,是我;执著无我,也是我。唯有用禅修的方法,如参话头,才能将妄情逼尽,使真正“无我”显现,届时便民三世诸佛同一鼻吸呼,也与一切众生同样地吃饭睡觉、屙屎撒尿。居士的情况,是因为尚在信解起行的阶段,未能实证,感觉有我,乃是正常的。

 


  问:通常将起贪瞋之时,反观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观心法门,亦颇殊胜。唯其遇到烦恼太强之强,虽然用心观照,也无法消除,此时辅以念佛法门,将注意力移至佛号,或许有用。如果凤心与仿佛,都无法消除强烈的烦恼之时,则应如何对治?


  答:居士所用的“观心法门”,不知何处学得?从信中所见,虽有点像默照禅,大体上仍是静坐的层次,不同于次第禅观的修法,也不同于正宗禅修方法,所以仅能在风浪微水之时有用,尚无反制烦恼的功能,更无消灭烦恼的功能。


  的确,高声唱佛号,最能转移烦恼,即使默念佛号,也较静坐有效。但是驱除强烈烦恼的方法,莫过五体投地的大礼拜,将心专注于礼拜时的每一个动作,久久即能遣除强烈烦恼于不知觉中了。至于久修禅法的人,自不应有太强的烦恼生起,用一句话头来对治,便已足够了。

 

结论


  读到居士来信,已五个月,由于事忙体弱,未能及时执笔作覆。居士认真禅修又能虚心发问,且系亲身体验的疑难,可见用心殷切,殊觉可贵。唯其禅修心境,因人而异,要求的标准,亦人言人殊,我只是从禅籍以及经教所见,加上自己的浅薄体验所得,作了如上的答覆,以供参考。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实践指南 下一篇神通与人通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