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注维摩诘经 【十卷】(三)
2018-02-28 09:41:09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022次 评论:0

注维摩诘经卷第三


(弟子品)


後秦释僧肇选


佛告须菩提。


什曰。秦言善业。解空第一。善业所以造居士乃致失者。有以而往亦有由而失。请以喻明之。譬善射之人发无遗物。虽轻翼迅逝不能翔其舍。犹维摩诘辩慧深入言不失会故五百应真莫敢闚其门。善业自谓智能深入辩足应时。故直造不疑。此往之意也。然当其入观则心顺法相。及其出定则情随事转。致失招屈良由此也。维摩以善业自谓深入而乖於平等故。此章言切而旨深者也。诸声闻体非兼备则各有偏能。因其偏能谓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称第一也。又上四声闻复有偏德。有供养者能与现世报。故独名四大声闻。余人无此德。故称第一而不名大也。肇曰。须菩提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


生曰。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第一也。无诤三昧者。解空无致论处为无诤也。维摩诘机辩难当。鲜有敢闚其门者。而须菩提既有此定。又独能诣之。迹入恃定矣。便有恃定之迹而致诘者。岂不有为然乎。


时维摩诘取我鉢盛满饭。


生曰。维摩迹在居士有悋惜之嫌。若未与食便诘之者。物或谓之然矣。故先取鉢盛满饭而不授之者。恐须菩提得鉢便去不尽言论也。


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诸法亦等。


生曰。苟恃定而来者。於定为不等矣。即以食诘之者。明於食亦不等也。不等於食岂等定哉。是都无所等也。既无所等。何有等定而可恃乎。


诸法等者於食亦等。


生曰。更申前语也。食事虽麁其理自妙。要当於诸法得等。然後可等之矣。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肇曰。须菩提以长者豪富自恣多怀贪悋不虑无常。今虽快意後必贫苦。愍其迷惑故多就乞食。次入净名舍。其即取鉢盛饭。未授之间讥其不等也。言万法同相。准一可知。若於食等诸法亦等。诸法等者於食亦等。以此行乞乃可取食耳。曷为舍贫从富自生异想乎。生曰。用心如此。乃可恃以取我食也。意云不尔勿取之也。


若须菩提不断婬怒痴亦不与俱。


什曰。得其真性则有而无。有而无则无所断亦无所有。故能不断而不俱也。肇曰。断婬怒痴声闻也。婬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婬怒痴即是涅盘故不断不俱。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生曰。须菩提是断婬怒痴人。原其恃定必以断为不俱。故复就而诘之也。就诘之意转使切也。若以断为不俱者。非唯无有等定。於婬怒痴亦不断矣。


不坏於身而随一相。


什曰。身即一相。不待坏而随也。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然後谓之一相乎。身五阴身也。生曰。断婬怒痴者则身坏泥洹也。泥洹无复无量身相为一相矣。不坏於身。事似乖之故云随也。


不灭痴爱起於明脱。


肇曰。声闻以痴曀智故痴灭而明。以爱系心故爱解而脱。大士观痴爱真相即是明脱故不灭痴爱而起明脱。生曰。身本从痴爱而有。故复次言之也。不复为痴所覆为明也。不复为爱所缚为脱也。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脱。岂有缚解之异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脱道之胜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脱者。乃可取人之食也。生曰。既言於缚得脱。而五逆为缚之极。故复以之为言也。斯则解为不解缚为不缚。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


肇曰。真见谛者非如有心之见。非如无心之不见也。


非得果。


生曰。於缚得解是见谛之功。复反之也。非不见谛是得果矣。故即翻之也。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肇曰。果诸道果也。不见四谛故非得果。非不见谛故非凡夫。虽非凡夫而不离凡夫法。此乃平等之道也。生曰。见谛在人。故复论之也。


非圣人非不圣人。


肇曰。不离凡夫法非圣人也。道过三界非不圣人也。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


肇曰。不舍恶法而从善则一切诸法于何不成。诸法虽成而离其相。以离其相故则美恶斯成矣。生曰。人必成就於法故复极其势也。


乃可取食。


肇曰。若能备如上说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


肇曰。犹诲以平等也。夫若能齐是非一好丑者。虽复上同如来。不以为尊。下等六师。不以为卑。何则天地一指万物一观。邪正虽殊其性不二。岂有如来独尊而六师独卑乎。若能同彼六师不见佛不闻法。因其出家随其所堕而不以为异者。乃可取食也。此盖穷理尽性极无方之说也。善恶反论而不违其常。邪正同辩而不丧其真。斯可谓平等正化莫二之道乎。生曰。此一阶使言反而理顺也。苟体空内明。不以言反惑意矣。须菩提见佛闻法者。而言不见佛不闻法。言正反也。若以无佛可见为不见佛。无法可闻为不闻法。则顺理矣。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


什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字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也。肇曰。姓迦叶字富兰那。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


末伽梨拘賖梨子。


什曰。末伽梨字也。拘賖梨是其母也。其人起见云。众生罪垢无因无缘也。肇曰。末伽梨字也。拘賖梨其母名也。其人起见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自然耳也。


删闍夜毘罗胝子。


什曰。删闍夜字也。毘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迳生死弥历劫数然後自尽苦际也。肇曰。删闍夜字也。毘罗胝其母名也。其人谓。道不须求。迳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转缕丸於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耶。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麁衣也。其人起见非因计因。着麁皮衣及拔发烟熏鼻等以诸苦行为道也。肇曰。阿耆多字也。翅舍钦婆罗麁弊衣名也。其人着弊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後身常乐者也。


迦罗鸠驮迦旃延。


什曰。外道字也。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耶答言有。问言无耶答言无也。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罗鸠驮。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


尼犍陀若提子等。


什曰。尼犍字也。陀若提母名也。其人起见谓。罪福苦乐尽由前世。要当必偿。今虽行道不能中断。此六师尽起邪见。裸形苦行自称一切智。大同而小异耳。凡有三种六师。合十八部。第一自称一切智。第二得五通。第三诵四韦陀经。上说六师是第一部也。肇曰。尼犍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自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也。六师佛未出世时皆道王天竺也。


是汝之师因其出家。


生曰。既不见佛闻法。是受道於邪见之师。因其得为邪出家也。顺在六师之理是悟之所由为师又从以成出家道也。


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肇曰。生随邪见。死堕恶道。生曰。既以师彼。彼堕三恶道。不得不随其堕也。顺在若师六师理为出家者虽三恶道而不乖堕也。别本云。不见佛乃至随六师所堕。什曰。因其见异故诲令等观也。若能不见佛胜於六师。从其出家与之为一不坏异相者。乃可取食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什曰。此以下明其未应平等则未出众累。故言入邪见。住八难同烦恼具此众恶乖彼众善。下句尽是其所不得也。肇曰。彼岸实相岸也。惑者以邪见为邪彼岸为正。故舍此邪见适彼岸耳。邪见彼岸本性不殊。曷为舍邪而欣彼岸乎。是以入诸邪见不入彼岸者。乃可取食也。自六师以下至乎不得灭度。类生逆谈以成大顺。庶通心君子有以标其玄旨而遗其所是也。生曰。师邪见师则入诸邪见矣。到於彼岸本由正见。入邪见者则不到也。顺在解邪见理为入也既入其理即为彼岸无复彼岸之可到。


住於八难不得无难。


肇曰。夫见难为难者。必舍难而求无难也。若能不以难为难。故能住於难。不以无难为无难故不得於无难也。生曰。既入邪见便生八难。不得无难处也。顺在已解邪见便得住八难理中无复无难之可得也。


同於烦恼离清净法。


肇曰。夫能悟恼非恼。则虽恼而净。若以净为净。则虽净而恼。是以同恼而离净者。乃所以常净也。生曰。入邪见在八难生者。便无结不起。为烦恼所牵。不能得自异之也。愈远清净法矣。顺在既住八难理中心与烦恼理冥即之为净无复净之不可离也。


汝得无诤三昧。


什曰。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善业常自谓深达空法无所违诤。今不顺平等而云无诤者。则与众生无差也。


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肇曰。善吉之与众生性常自一。曷为善吉独得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性本不偏也。善吉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顺法相无违无诤。内既无诤外亦善顺群心令无诤讼。得此定名无诤三昧也。生曰。上诘其恃定不等。是言其不得定也。意虽在此而未指斥。是以终就其事以贬之焉。须菩提若得此定。众生无有不得之者也。顺在彼之不得亦是此得也则无异矣。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肇曰。我受彼施令彼获大福。故名福田耳。犹大观之。彼我不异。谁为福者。谁为田者。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肇曰。五逆之损供养之益大观正齐。未觉其异。若五逆而可堕。供养亦堕也。生曰。报应影响若合符契。苟施邪见之人则致邪见之报而堕在三恶道也。报以邪见者言无福田也。既无福田何有可名哉。顺在终获正见则解无有福田可名得出三恶道而不异堕也。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


肇曰。众魔四魔也。共为□尘劳之党侣也。生曰。施能造果谓之为业。若於业生邪致受三界报者。为劳苦众生也。斯则邪见与业为侣。然後得之三界报矣。而此业成劳乃与魔所作同。故云共一手。顺在既得正见不异於魔所作劳侣也。


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肇曰。既为其侣。安得有异。夫以无异故能成其异也。生曰。若受施而使施主得邪见报者。是害其慧命为内外魔也。顺在令彼获等则生其惠心必不见与害者殊也。


於一切众生而有怨心。


生曰。害其慧命为魔者。怨之甚者也。顺在起彼惠心是亲友之义而不见异於怨也。


谤诸佛毁於法。


肇曰。怨亲之心毁誉之意美恶一致。孰云其异。苟曰不异亦何为不同焉。


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生曰。为害之由由乎谤佛毁法。斯人则为不入四众数矣。顺在亲友之义以叹佛誉法为体亦不异谤。故云谤也。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什曰。汝若自知有过如是之深者。乃可取食也。肇曰。犯重罪者不得入贤圣众数。终不得灭度。若能备如上恶乃可取食也。何者夫舍恶从善人之常情耳。然则是非迳心犹未免于累。是以等观者以存善为患。故舍善以求宗。以舍恶为累。故即恶而反本。然则即恶有忘累之功。舍善有无染之勳。故知同善未为得。同恶未为失。净名言意似在此乎。


时我世尊闻此恾然不识是何言。


生曰。若以语言之。我则不然。就意而取。已所不及。故竟不识是何言。


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舍。


肇曰。净名言逆而理顺善吉似未思其言。故不识是何说。便舍鉢而欲出也。生曰。进退无据故不知以何答。则有屈矣。向言若尔乃可取食。不尔故不取也。有屈便应输鉢。故置之欲出。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鉢勿惧。


生曰。惧无答而置鉢。即复着言相矣。欲解此滞使得取鉢。故先言取鉢勿惧也。


於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肇曰。净名欲令善吉弘平等之道。无心以听美恶斯顺。而善吉本不思其言迷其所说。故复引喻以明也。生曰。言乃至如所作化亦不能有心於所诘也。


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肇曰。若於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无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听曷为而惧。生曰。化既无惧。诸法如化亦不得生惧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肇曰。是相即幻相也。言说如化听亦如化。以化听化。岂容有惧。生曰。所以言诸法如幻便应无惧者。以诸法化幻言说亦然故也。言说苟曰如幻。如何以言致惧耶。


至於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


肇曰。夫文字之作生於惑取。法无可取则文相自离。虚妄假名。智者不着。


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肇曰。解脱谓无为真解脱也。夫名生於不足。足则无名。故无有文字是真解脱。生曰。不复缚在文字故言解脱也。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肇曰。名生於法法生於名。名既解脱故诸法同解也。生曰。向以诸法如幻明无文字。文字既解还复悟解在诸法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什曰。富楼那秦言满也。弥多罗尼秦言善知识。善知识是其母名也。其人於法师中第一善说阿毘昙论也。肇曰。富楼那字也。秦言满。弥多罗尼母名也。秦言善知识。通母名为字。弟子中辨才第一也。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什曰。近毘耶离有园林。林中有水。水名猕猴池。园林中有僧房。是毘耶离三精舍之一也。富楼那於中为新学说法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後说法。


肇曰。大乘自法身以上得无碍真心心智寂然未甞不定。以心常定故能万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後知也。小乘心有限碍。又不能常定。凡所观察在定则见出定不见。且声闻定力深者见众生根极八万劫耳。定力浅者身数而已。大士所见见及无穷。此新学比丘根在大乘。应闻大道。而为说小法。故诲其入定也。


无以秽食置於宝器。


肇曰。秽食充饥小乘法也。盛无上宝大乘器也。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


肇曰。当识其心念之根本。无令真伪不辨也。


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肇曰。彼大乘之体自无疮疣。无以小乘之刺损伤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於牛迹。


肇曰。大物当置之大处。曷为回龙象於兔径注大海於牛迹乎。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肇曰。明昧之殊其喻如此。而欲等之者何耶。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


肇曰。未得无生。心皆有退忘也。


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净名将开其宿心成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诸比丘暂识宿命。自知曾於五百佛所殖众德本。曾以回此功德向无上道。此其本也。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於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佛告摩诃迦旃延。


什曰。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契经者也。肇曰。迦旃延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即以本姓为名。弟子中解义第一也。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


什曰。法要谓一切法略说有二种。有为无为也。迦旃延於後演。有为则四非常。无为则寂灭义也。肇曰。如来常略说。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无为法寂灭不动。此二言总一切法尽故言略。生曰。为悟所津。若出之由户焉。


我即於後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肇曰。如来言说未甞有心。故其所说法未甞有相。迦旃延不谕玄旨。故於入室之後皆以相说也。何则如来去常故说无常。非谓是无常。去乐故言苦。非谓是苦。去实故言空。非谓是空。去我故言无我。非谓是无我。去相故言寂灭。非谓是寂灭。此五者可谓无言之教无相之谈。而迦旃延造极不同。听随心异。闻无常则取其流动。至闻寂灭亦取其灭相。此言同旨异。迦旃延所以致惑也。生曰。迦旃延是分别佛语中第一也。佛既略说於前。迦旃乃敷述於後也。存旨而不在辞。故曰演其义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什曰。若无生灭则无行处。无行处乃至实相也。因其以生灭为实故。讥言无以生灭说实相法。通非下五句也。肇曰。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无形故无影。无相故无心。然则心随事转。行因用起。见法生灭故心有生灭。悟法无生。则心无生灭。迦旃延闻无常义。谓法有生灭之相。法有生灭之相故影响其心同生灭也。夫实相幽深妙绝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辨者之能言。如何以生灭心行而欲说乎。生曰。佛既称迦旃延为善分别义。岂应有谬哉。於封其言者论之故有阙耳。夫佛与迦旃延所明是同。至於不达取之亦不得不异。而佛无致讥之义。迦旃有受诘之事。其故何耶。佛以穷理为主。言必在通。迦旃未能造极。容有乖旨。故可寄之以贬诸阙焉。无常者变至灭也。苦者失所爱也。空者非己有也。无我者莫主之也。寂灭者无此四也。然则四为可恶之法。无之是可乐理也。原夫五本为言以表理之实也。而谓尽於生灭之境者心所行耳。诸比丘行心所行故不解脱。超悟其旨然後是也。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什曰。凡说空则先说无常。无常则空之初门。初门则谓之无常。毕竟则谓之空。旨趣虽同而以精麁为浅深者也。何以言之。说无常则云念念不住。不住则以有系住。虽去其久住而未明无住。是麁无常耳。未造其极也。今此一念若令系住则後亦应住。若今住後住则始终无变。始终无变据事则不然。以住时不住所以之灭。住即不住乃真无常也。本以住为有。今无住则无有。无有则毕竟空。毕竟空即无常之妙旨也。故曰毕竟空是无常义。迦旃延未尽而谓之极者。故自招妄计之讥也。肇曰。此辩如来略说之本意也。小乘观法生灭为无常义。大乘以不生不灭为无常义。无常名同而幽致超绝其道虚微。固非常情之所测。妙得其旨者净名其人也。生曰。夫言无常者据事灭验之也。终苟有灭始无然乎。始若果然则生非定矣。生不定生灭孰定哉。生灭既已不定。真体复何所在。推无在之为理。是诸法之实也。实以不生不灭为义。岂非无常之所存耶。然则无常虽明常之为无。亦所以表无无常也。毕竟者不得不然也。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什曰。无常坏法。所以苦也。若无常麁则坏之亦麁。坏之亦麁则非苦之极也。今妙无常则无法不坏。无法不坏则法不可坏苦之甚也。法不可得空之至也。自无而观则不坏不苦。自有而之散苦义所以生也。肇曰。有漏五阴爱染生死名受阴也。小乘以受阴起则众苦生为苦义。大乘通达受阴内外常空本自无起谁生苦者此真苦义也。生曰。夫苦之为事会所成也。会所成者岂得有哉是以言五受阴空是苦义也。五受阴苦之宗也。无常推生及灭事不在一。又通在有漏无漏故言诸法。苦即体是无义起於内。又得无漏者不以失受致苦。故唯受阴而已也。洞达者。无常以据终验之云毕竟耳。苦以空为其体故洞达也。无所起者。无常明无本之变理在於生。苦言假会之法。所以配其起也。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什曰。本言空欲以遣有。非有去而存空。若有去存空非空之谓也。二法俱尽乃空义也。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生曰。惑者皆以诸法为我之有也。理既为苦则事不从己。己苟不从则非我所保。保之非我彼必非有也。有是有矣。而曰非有。无则无也。岂可有哉。此为无有无无究竟都尽。乃所以是空之义也。


於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什曰。若去我而有无我。犹未免於我也。何以知之。凡言我即主也。经云有二十二根。二十二根亦即二十二主也。虽云无真宰。而有事用之主。是犹废主而立主也。故於我无我而不二乃无我耳。肇曰。小乘以封我为累。故尊於无我。无我既尊则於我为二。大乘是非齐旨。二者不殊为无我义也。生曰。理既不从我为空。岂有我能制之哉。则无我矣。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什曰。明泥洹义也。由生死然尽故有灭。生死即不然。无泥洹灭。泥洹灭真寂灭也。肇曰。小乘以三界炽然故灭之以求无为。夫炽然既形故灭名以生。大乘观法本自不然。今何所灭。不然不灭乃真寂灭也。生曰。法既无常苦空。悟之则永尽泥洹。泥洹者不复然也。不然者事之靖也。夫终得寂灭者。以其本无实然。然既不实。灭独实乎。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阿那律。


什曰。天眼第一也。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种也。弟子中天眼第一。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於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


肇曰。梵王闻阿那律天眼第一故问所见远近。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肇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时手执此果。故即以为喻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


什曰。色无定相。若见色有远近精麁。即是为色。为色则是邪惑颠倒之眼。故同於外道。若不为色作相。色则无为。无为则不应见有远近。而言远见三千。则进退无可。故失会於梵天。受屈於二难也。肇曰。三界报身六情诸根从结业起名为有作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诸根不由结业生名为无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无作故无所不作也。


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


肇曰。外道修俗禅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见闻之境。此有作相也。欲等之哉。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肇曰。若无作相即是法身无为之相。岂容见闻近远之言。


世尊我时默然。


肇曰。欲言作相则同彼外道。欲言无作则违前见意。故不知所答也。


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什曰。以阿那律天眼为色作相非真天眼。若不作相则是真眼。未知谁有。故问言孰耶。肇曰。诸梵谓天眼正以彻视远见为理。而净名致诘殊违本涂。疑有真异故致斯问。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什曰。言不为色作精麁二相也。肇曰。真天眼谓如来法身无相之目也。幽爥微形巨细兼覩万色弥广。有若目前。未甞不见而未甞有见。故无眼色之二相也。二乘在定则见。出定不见。如来未甞不定未甞不见故常在三昧也。


於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


肇曰。其所发明成立若此。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优波离。


什曰。长夜誓愿世世常作持律。故於今持律第一也。肇曰。优波离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


生曰。犯律者必有惧罪之惑也。原其为怀非唯畏苦困。已交耻所为也。


不敢问佛。


什曰。以佛尊重惭愧深故。亦於众中大恐怖故。复次将以如来明见法相。决定我罪陷於无浅。则永出清众望绝真路也。生曰。既违圣禁。加所为愚鄙。故不敢以斥问佛也。


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肇曰。愧其所犯不敢问佛。以优波离持律第一故从问也。疑其所犯不知轻重。悔其既往废乱道行。故请持律解免斯咎也。生曰。违禁诚重。能改为贵。是以许有改法也。优波离解律第一故以问焉。疑者恐罪及己而犹有不至之异也。悔者既已惧之必自悔所为也。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肇曰。如法谓依戒律决其罪之轻重。示其悔过法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


生曰。未知罪相犹封以致惧。既明所属而改之。法重封惧之情愈致深也。深乎惑者罪弥重矣。


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什曰。犯律之人心常战惧。若定其罪相复加以切之。则可谓心扰而罪增也。若闻实相则心玄无寄。罪累自消。故言当直除灭也。肇曰。二比丘既犯律行疑悔情深。方重结其罪则封.累.弥.厚。封累既厚则罪垢弥增。当直说法空令悟罪不实。悟罪不实则封累情除。封累情除则罪垢斯灭矣。曷为不察其根为之决罪。扰乱其心重增累乎。生曰。除罪用术。於理既迂。又应病则是其方。乖之更增其病矣。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肇曰。覆释所以直除之意也。夫罪累之生因缘所成。求其实性不在三处。如杀因彼我。彼我即内外也。自我即非杀。自彼亦非杀。彼我既非。岂在中间众缘所成。寻之悉虚也。生曰。封惑本出人耳。彼罪岂当有哉。苟能体之。不复自缚於罪也。既不复缚罪。便是出其境矣。已出罪境者罪能得之乎。不在内者不在我心也。若在我心者不应待外也。不在外者不在彼事也。若在彼事者不应罪我也。不在中间者合我之与事也。罪为一矣。岂得两在哉。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什曰。以罪为罪则心自然生垢。心自然生垢则垢能累之。垢能累之则是罪垢众生。不以罪为罪此即净心。心净则是净众生也。生曰。引佛语为证也。心垢者封惑之情也。众生垢者心既有垢罪必及之也。若能无封则为净矣。其心既净其罪亦除也。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生曰。罪虽由心垢而致。悟之必得除也。向已明罪不在内外中间。故言心亦不在三处。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肇曰。寻知其本也。夫执本以知其末。守母以见其子。佛言众生垢净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处。心既不在。罪垢可知也。


诸法亦然不出於如。


肇曰。万法云云。皆由心起。岂独垢净之然哉。故诸法亦然。不离於如。如谓如本相也。生曰。心既不在三处。罪垢亦然也。反覆皆不得异诸法岂容有殊耶。则无不如也。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什曰。心相谓罗汉亦观众生.心实相得解脱也。今问其成道时。第九解脱道中观实相时。宁见此中有垢不。生曰。以优波离验之也。心相者无内外中间也。得解脱者不复缚在心也。以心相得解脱者无垢可见。


我言不也。


肇曰。得解脱时谓其初成阿罗汉。第九解脱。尔时心冥一义无复心相。欲以其心类明众心故先定其言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肇曰。群生心相如心解相。生曰。众生心相无垢。理不得异。但见与不见为殊耳。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什曰。罪本无相而横为生相。是为妄想。妄想自生垢耳。非理之咎也。肇曰。优波离分别罪相欲以除垢。罪本无相而妄生罪相。乃更增尘垢也。其言虽泛意在於是。生曰。垢实无也。在妄想中是垢耳。若无妄想垢即净也。妄想者妄分别之想也。


颠倒是垢。


生曰。见正转也。见转於内则妄分别外事也。


无颠倒是净。


肇曰。无罪而见罪颠倒也。


取我是垢。


生曰。取我相者不能废己从理也。既取我相见便转也。


不取我是净。


肇曰。见罪即存我也。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


什曰。此已下释罪所以不可得也。生曰。诸法皆从妄想而有。悉如此也。


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什曰。前心不待後心生竟然後灭也。肇曰。成前无相常净义也。诸法如电新新不停。一起一灭不相待也。弹指顷有六十念过。诸法乃无一念顷住。况欲久停。无住则如幻。如幻则不实。不实则为空。空则常净。然则物物斯净。何有罪累於我哉。


诸法皆妄见。


什曰。皆由妄见故谓其有耳。


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肇曰。上明外法不住。此明内心妄见。俱辩空义。内外为异耳。夫以见妄故所见不实。所见不实则实存于所见之外。实存于所见之外则所见不能见。见所不能见故无相常净也。上二喻取其速灭。此四喻取其妄想。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什曰。奉律梵本云毘尼。毘尼秦言善治。谓自治婬怒痴亦能治众生恶也。生曰。作如此知无复犯律之咎也。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肇曰。若能知法如此乃名善解。奉法律耳。不知此法而称持律第一者何耶。令知优波离谬教意也。生曰。善解律为理也。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肇曰。二比丘悟罪常净无复疑悔。故致斯叹。


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


肇曰。内有乐说智生则说法无穷名乐说辩也。此辩一起乃是补处之所叹。而况声闻乎。


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肇曰。其明达若此。吾岂能及。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


什曰。有罪则忧怖自生。罪无则疑悔自灭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罗睺罗。


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明声闻法中密行第一。菩萨出家之日诸相师言。若今夜不出家。明日七宝自至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王即於其夜更增伎乐以悦其心。於时菩萨欲心内发。罗睺罗即时处胎。耶输陀罗其夜有身。於时净居诸天相与悲而言曰。菩萨为欲所缠。迷於女色。众生可愍。谁当度者。即时变诸妓女皆如死人。甚可怖畏。令菩萨心厌。即劝出家。车匿牵马四天王接足踰域而去。到菩提树下思惟。苦行六年已夜成佛。时罗睺罗乃生生已佛乳母问言。悉达出家於是六年。汝今何从有身。若六年怀妊世所未闻。诸释闻之相与议言。此是不祥。毁辱释门。必是私窃。欲依法杀之。耶输曰。愿见大王尔乃就死。王於是隔慢与语。具以事诘问其所由。耶输如实自陈。我非私窃。是太子之胤耳。自太子出家我常愁毒寝卧冷地。故此儿不时成就耳。语王言。自看此儿颜貌色相为是孙子不。王即抱而观之。见其色相与太子相似。王乃流泪而言曰。真是吾孙子也。佛欲证明化作梵志。来入王宫见儿问言。汝名何等。答言。我名罗睺罗。梵志赞言。善哉汝以业因缘故处胎六年。所覆障故应名此也。王问何业因缘。答曰。我知业因缘。不知何业。佛後还国。罗睺罗见佛身相庄严。敬心内发愿欲出家。其母语言。此人出家得成圣道。道非汝分。何用出家。罗睺罗言。若令一人得道。我要当得使人剔发。发已垂尽唯有顶上少许。复言。若发都尽则与死人无异。决定汝心无从後悔。答言。国位宝珍无量妙乐我能弃之。况惜少发耶。道心坚固遂弃国出家。以舍利弗为和尚罗睺罗因缘及出家事以声闻法略说也。肇曰。罗睺罗秦言覆障。六年为母胎所障因以为名。弟子中密行第一。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


生曰。言其承圣之基。


舍转轮王位。


什曰。转轮王亦有不入胎者。如顶生王是也。昔转轮王顶上生疮。王患其痒痛。婆罗门欲以刀破之。王时怒曰。云何以刀着大王顶上耶。更有婆罗门。以药涂之。至七日头疮乃坏。视疮中见有小儿。威相端正取而养之。後遂为王。因从顶生故名顶生王。或有从肩臂手足等生。此皆从男女生也。佛若不出家则大转轮王王四天下。罗睺罗不出家。王一阎浮提。地下十由旬鬼神空中十由旬鬼神皆属罗睺罗为其给使。罗睺罗失会。其旨有四。一不见人根。应非其药。二出家功德无量。而说之以限。三即是实相而以相说之。四出家法本为实相及涅盘。出家即是二法方便。今虽主得已有其相。罗睺罗虽说出家之美。而不说其终之相。故违理丧真受屈当时也。二人虽俱说出家功德。而罗睺罗以四失乖宗。维摩以四得应会。其得失相反差别若此也。生曰。罗云有转轮王相。王阎浮提也。


出家为道。


生曰。意云。不应舍此而出家也。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什曰。长者子见其毁形麁衣持鉢救命。徒见其所弃之利。而未见其所得。自外而观可愍之甚。恋昔悲今冀其有利。故问其利也。肇曰。佛不出家。应为金轮王王四天下。罗睺罗不出家。应为铁轮王王一天下。以其所舍不轻。所期必重。故问其利也。生曰。然舍而出家。故当必有胜事耳。竟有何等利於此耶。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肇曰。不善知其根。为说有为功德利也。生曰。世荣虽乐难可久保。出家之理长乐无为。岂可同年语其优劣。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


生曰。诸长者子本以贪乐存荣。为怀闻之更移其着。则乖出家利矣。於彼为不应故言尔也。


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肇曰。夫出家之意妙存无为。无为之道岂容有功德利乎。生曰。正以无利无功德为出家理也。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生曰。贪乐是无穷法为有为也。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什曰。无漏道品一切法及律仪皆名出家法。出家法皆名无利也。若世俗法则受生死不绝。报利愈积。若出家法於今虽有。终期则无。何以言之。本欲假事以息事因有以之无。将出於功德之域入於无利之境。无利之境即涅盘也。今就有利而言无利。是因中说果也。肇曰。夫有无为之果必有无为之因。因果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者为无为。即无为之因也。无为无利无功德。当知出家亦然矣。生曰。无为是表理之法故无实功德利也。


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什曰。此即因中明涅盘相也。肇曰。伪出家者恶此生死尊彼涅盘故有中间三处之异。真出家者遣万累亡彼此。岂有是非三处之殊哉。生曰。彼者出家也。此者我也。中间者此二法也。功德之利出於此三。三既为无。何有功德利哉。


离六十二见。


什曰。无利故离见也。


处於涅盘。


什曰。出家法名为处。言是向涅盘处也。肇曰。既无彼此则离众邪见同涅盘也。上直明出家之义。自此下明出家之事。虽云其事。然是无事事耳。何则出家者以去累为志。无为为心。以心无为故所造众德皆无为也。


智者所受。


什曰。一切贤圣大人悉赞叹。受持出家法也。


圣所行处。


什曰。众圣履之而通也。肇曰。贤智闻之而从。众圣履之而通。可谓真出家之道乎。


降伏众魔。


肇曰。众魔四魔也。正道既夷邪径自塞。经曰。一人出家魔宫皆动。


度五道。


什曰。凡夫能出四趣。不能出於天道。出家求灭则五道斯越物我通度也。肇曰。五道非无为之路也。


净五眼。


肇曰。净五眼如放光说也。


得五力立五根不恼於彼。


什曰。在家虽行善。然有父母妻子眷属之累。若物来侵害必还加报。是故在家是恼彼因缘。出家无此众累则恼因自息。故言不恼彼也。肇曰。道超事外与物无逆。何恼之有耶。


离众杂恶。


什曰。凡以杂心而兴福业皆名杂恶也。出家修善则灭除妄想。又为涅盘故离众杂恶也。肇曰。俗善虽善犹杂不善。道法真净故纯善不杂也。


摧诸外道。


什曰。出家不以摧物而诸恶自消。犹如日出众冥自灭也。肇曰。日月不期去闇而闇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而外道自消也。


超越假名。


什曰。缘会无实。但假空名耳。若得其真相即於假不迷。故名超越也。肇曰。万事万名虚假以生。道在真悟故超越假名。


出淤泥。


什曰。在家没欲泥。出家没见泥。今明真出家故总言出也。


无系着。


什曰。若有所系亦未为出家。一切不着是真出家也。肇曰。出生死爱见之淤泥。无出家爱道之系着也。


无我所。


什曰。於我所法中一切舍离。故言无也。肇曰。出家之道本乎无为。


无所受。


什曰。受义言取。取有四种。在家人有爱取。出家人有戒取见取爱取。真出家者无此四受。亦於一切法无所受也。肇曰。无四受也。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无扰乱。


什曰。凡心有所在方便不息。是名扰乱。出家无事一切永离也。


内怀喜。


什曰。喜有二种。一者有现世功德。自然欣预。二者後得涅盘心常安悦。既具二喜。又无想着。乃真喜也。肇曰。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护彼意。


什曰。谓能奖顺众生不乖逆其心也。


随禅定。


什曰。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禅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如石山断流。智慧能灭毕竟无余。今持戒清净则结薄。心静与禅相顺。故言随也。


离众过。


肇曰。诸长者子应闻出家无为之道。而示以有为功德之利。是由不随禅以观其根不审法以将其意。众过之生其在此乎。故因明出家以诫之也。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肇曰。若能不违上说。乃应出家之道。出家之道非存利之所能也。


於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


生曰。无利之利真利也。故劝之耳。


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什曰。佛常在世。於罪者为难耳。肇曰。净名知其不得出家而劝之者。欲发其无上道心耳。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什曰。长者子不得出家。而重出家之美。所以深其恼耳。肇曰。非不欲出家。不欲违亲耳。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什曰。若发无上道心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


是即具足。


什曰。虽为白衣能发无上心者便为出家具足戒行矣。生曰。出家本欲离恶行道。若在家而能发意即是足矣。亦为具足其道者也。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生曰。诸长者子既以有阂乖出家事。而闻在家有出家之理欣然从之。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阿难。


什曰。秦言欢喜也。问曰。阿难持佛法藏。即其所闻足知无病。今云何不达。答曰。真实及方便悉是佛语。故二说皆信。又云。阿难亦共为方便也。肇曰。阿难秦言欢喜。弟子中总持第一。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


生曰。佛而有疾。现去物不远。使得有企仰之情也。而用牛乳者。有遍应从此化故也。


我即持鉢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生曰。未便乞乳。有待然乎。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鉢住此。


生曰。晨非乞食时。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生曰。以事对也。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


肇曰。至人举动岂虚也哉。如来现疾之所度。净名致呵之所益。皆别载他经。生曰。於不达者为不应也。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


什曰。小乘人骨金刚。肉非金刚也。大乘中内外金刚一切实满。有大势力无病处故。生曰。如来身无可损若金刚也。


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肇曰。夫痛患之生行业所为耳。如来善无不积。恶无不消。体若金刚。何患之有。生曰。且略示其无病理也。言都无致病之本。而有乐因普会。自应有何疾耶。


默往阿难。


肇曰。默然而往。


勿谤如来。


肇曰。如来无疾。言疾则谤。生曰。苟云是实为谤佛也。以此言之。无乞乳理故令还去焉。


莫使异人闻此麁言。


生曰。病为常近麁之极也。不达闻之必为然矣。


无令大威德诸天。


什曰。谓五净居天上别有清净诸天名世间顶。悉十住菩萨所生也。若闻此言则知阿难不达方便而生劣想。故诫言无令得闻。恐此似当时所宜非实言也。


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生曰。彼推已无疾必达佛矣。而此言实病。不亦哂斯语之不得乎。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


什曰。有罗汉名薄拘罗。往昔为卖药师。语夏安居僧言。若有须药就我取之。众竟无所须。唯一比丘小病受一诃梨勒果。因是九十劫生天人中受无量快乐。但闻病名而身无微患。於此生年已九十亦未曾有病。况佛积善无量。疾何由生。问曰。善恶相对报应宜同。五逆重罪一劫受苦。云何一果之善受福无量耶。答曰。罪事重而力微。善事轻而势强。譬有恶蛇将取人食。先吐毒沫在地。人践其上即时昏熟不能起去。然後以气吸之。三宝中作功德亦复如是。初作功德时。其事虽微冥益已深。然後方便引入佛道。究竟涅盘其福乃尽。


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肇曰。转轮圣王随命修短终身无病。生曰。以事推之使人悟也。转轮圣王乃不及欲界诸天。但以人中少福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普胜三界。而有疾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


生曰。推事既尔。必应还去也。苟执不去。非徒佛有斯谤。我等亦受其耻也。


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生曰。师不可师之人。便应受此耻辱矣。


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肇曰。正士闻则谓汝不达。邪士闻则谓佛实有疾。何名为法之良医。身疾不能救。而欲救人心疾乎。生曰。急宜还去也。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


什曰。法身有三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三诸法实相和合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也。


非思欲身。


什曰。非肉身即法化身也。非三界之形故过於三界。虽有生灭而无老病众恼十事之患故名无漏。无漏则体绝众为故名无为。形超五道非物之数故曰无数也。肇曰。三界有待之形名思欲身也。法身之义已记之善权。生曰。以向来语当知必如下说也。思欲是妄想之怀致病本也。如来身从实理中来。起不由彼。应有何病耶。


佛为世尊过於三界。


生曰。既以思欲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为悟理之体超越其域。应有何病耶。言佛为世尊者。以明过於世间也。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肇曰。夫法身虚微妙绝常境。情累不能染。心想不能议。故曰诸漏已尽过於三界。三界之内皆有漏也。生曰。虽出三界。容是最後边身犹是漏法。漏法岂得无病哉。佛既过之无复斯漏。何病之有耶。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肇曰。法身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故现身有病。无为故不堕有数。生曰。虽曰无漏或有为也。有为是起灭法。虽非四大犹为患也。佛既以无漏为体。又非有为。何病之有哉。为则有数也。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生曰。并合四句语也。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肇曰。受使若此。致讥若彼。进退怀愧。或谓谬听也。生曰。近佛而谬。所以应惭也。谬必致罪不得不惧也。得无之言诚是从容之辞。而意在必谬也。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


什曰。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多岁数名由泓。多由泓名为劫。大劫如贤劫比也。大劫中有小劫。多诸恶事总名劫浊。善人既尽淳恶众生众生浊也。除邪见已诸烦恼如三毒等增上重者不以道理能障圣道必入恶趣。如是结使烦恼浊也。除四见已唯取邪见谤无因果罪福及圣道涅盘是名见浊也。大劫初时人寿无量。尔时佛未出世。後受命渐短人寿六万岁。尔时拘留孙佛出世。乃至百二十岁时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自後渐短乃至人寿三岁。百二十岁已下尽名命浊也。弥勒生时小劫更始人寿更长也。


现行斯法。


什曰。梵本云贫法。现病行乞等是贫法也。


度脱众生。


生曰。解阿难意使得取乳也。实如维摩诘语。但佛应五浊恶世自应尔。


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肇曰。以其愧惑故空声止之。如居士言。何有无漏之体婴世之患。但为度五浊群生故现斯疾耳。取乳勿惭也。五浊者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生曰。惭迹应在必行矣。故令取乳勿惭也。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注维摩诘经卷第三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维摩诘所说经 【三卷】 下一篇维摩义记 【四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