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大义释【十六卷】(一)
2017-08-08 20:55:5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026次 评论:0

汉译南传大藏经 第45册  No.22


【悟醒译】

 
[P.1] 大义释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义品

  
第一 欲经之义释


     
欲〔之对象〕且有欲   於彼若其成立者
     

人乃令欲而得者     〔彼〕确心意大欢喜


(七六六)


欲〔之对象〕且有欲〔此句中〕,欲者,概言之(一)事欲(二)烦恼欲之二欲。


(一)云何是事欲?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解、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鷄、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一切可染爱之事物乃是事欲(欲之对象)。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在之〔事〕欲。有内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欲,有中之〔事〕欲,有胜之〔事〕欲。有恶趣之〔事〕欲,有人之〔事〕欲,有天之〔事〕欲。有现起之〔事〕欲,有被化作之〔事〕欲,有依他而化作之〔事〕欲。有徧取〔事〕欲,有非徧取〔事〕欲。有我执〔事〕欲,有非我执〔事〕欲。欲界 [P.2] 一切之诸法,色界一切之诸法,无色界一切之诸法亦为渴爱之据所、渴爱之所缘,依欲爱之义,依染爱之义,依起憍之义而为事欲。此等谓之事欲。


(二)云何是烦恼欲?欲是〔烦恼〕欲,贪欲是〔烦恼〕欲,思惟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色声等之五种〕欲是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歌、欲贪盖。

     
欲!我见汝根本
     

欲!汝由思惟生
     

欲!我不思惟汝
     

如斯汝无有


此等谓烦恼欲。


以欲且有欲者,以欲而欲、欲求、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以欲且有欲」〔之义〕。


「於彼若其成之者」〔之句中〕,「於彼若」者,〔云〕彼刹帝利,又婆罗门,又毘舍,又首陀,又在家者,又出家者,又天,又人〔之义〕。「其」者,乃言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解等事欲。所谓「成之」者,乃成就、成、得、获得、到达、存在。此「於彼若其成之者」〔之义〕。


「〔彼〕确心意大欢喜」〔之句中〕,「确」者,此一向之语、无疑之语、不疑惑之语、不二之语、确实之语、严密之语、纯粹之语、确立之语。此「确」〔之义〕。「喜」 [P.3] 者,乃於五种欲相应之喜、悦喜、欢喜、喜悦、笑、笑喜、幸福、满足、雀跃、心之快适,心之满悦。「意」者,乃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触等之法〕随顺於意识界。此言「意」也。此意乃与喜俱起、俱生、相合、相应、同时起、同时灭、一所依,一所缘。言意喜者,乃意之喜、意满足、意笑、意笑喜、意适、意雀跃、意之喜、意喜悦。此为「〔彼〕确意喜」〔之义〕。


「人乃令欲而得者」〔之句中〕,「得」者,乃得、已得、获得、到达、所有〔之义〕。「人」(可死者)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被养者)、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也。「令欲者」乃於色、声、香、味、触、一切欲、乐、冀求、希望、使之热望也。此「人乃令欲而得者」〔之义〕。是故世尊宣示:

     
欲〔之对象〕且有欲    於彼若其成之者
     

人乃令欲而得者     〔彼〕确心意大欢喜

 

     
若彼且有彼之欲     於人生之彼欲者
     

彼等诸欲若失去     〔彼〕犹如被箭射恼


(七六七)


[P.4] 「若彼且有彼之欲」〔之句中〕,「若彼」者,是言彼刹帝利,又婆罗门,又毘舍,又首陀,又在家者,又出家者,又天,又人〔之义〕。「正有彼欲」者,是有欲、欲求、乐、冀求、希望、热望。或又依欲爱而行、所导、所运、所引行。譬如乘象、乘马、乘牛、乘山羊、乘羊、乘骆驼、乘驴马而行,所导、所运、所引行。如是依欲爱而行,所导、所运、所引行。此为「若彼且有彼之欲」〔之义〕。


「於人生之彼欲者」〔之句中〕,欲者,乃对於〔色声等之五种〕欲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於彼生欲欲〔等〕,是正生、起、现起、出现。「於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於人生之彼欲」〔之义〕。


「彼等诸欲若失去」者,(一)彼等诸欲若衰失,(二)〔言〕彼由诸欲所失〔之义〕。


(一)彼等诸欲若衰失者云何?人虽〔不死而〕存在,诸王夺彼等之财产,或盗贼所夺,或火所烧,或水所流去,或不爱相续者所夺,或由贮藏处〔埋藏之财宝〕失 [P.5] 去,或事业方策错误而失财,或於家中令家溃灭者出现而滥费、浪费、荡尽此等财产。结局唯是无常。如是彼等诸欲〔之对象〕失去、衰夫、毁失、凋落、消灭、破坏。


(二)〔言〕彼由诸欲所失者云何?彼等之财产虽〔不失而〕存在,彼死矣、命终、消灭、破坏。如是彼由诸欲所失去、衰失、毁失、凋落、消灭、破坏。

     
诸盗与王夺     火烧而灭亡
     

最後仍把持     诸财共身舍
     

慧者知解此     受用且施与
     

应力而施与     且为受用者
     

不被〔他〕批难   〔死後〕至天处


此是「彼等诸欲若失去」〔之义〕。


「犹如被箭射恼」者,譬如为铁制之箭所射、骨制之箭、牙制之箭、角制之箭、木制之箭所射者,恼怒、伤痛、热恼、病、忧,如是事欲之变易灭异故而生起愁悲苦忧恼,彼为欲箭、忧箭所射而至於恼怒、伤心、热恼、病、忧。此是「犹如被箭射恼」〔之义〕。故世尊宣示:

     
若彼且有彼之欲     於人生之彼欲者
     

彼等诸欲若失去     〔彼〕犹如被箭射恼

 

[P.6] 三

     
犹如由足避蛇头     正在回避诸欲者
     

彼於世间之爱着     有念於正以超越


(七六八)


〔言〕「正在回避诸欲者」〔之句中〕,正在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任何容貌、任何业务、任何职分、任何阶级、任何地位、任何法之具备者〔之义〕。「回避诸欲」〔之句中〕,〔言〕欲者,若概言之,乃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参照一页以下)……此等谓事欲……乃至(参照二页)……此等谓烦恼欲。以回避诸欲(一)乃〔一时之〕镇伏,又(二)乃〔永久之〕正断而言由二原因回避诸欲。


(一)镇伏而〔一时〕回避诸欲者云何?欲依受乐少之义如见〔无味〕骨聚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众多者共通之义〔皆欲〕如见肉块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次第烧〔身〕之义如见〔手握〕藁炬火之〔烧手〕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大热恼之义如见火坑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暂时现起之义如见梦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一时之义如见借用物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折裂之义如人取树果而见〔树枝〕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斩斫之义如见屠杀所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贯刺之义如见剑戟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有怖畏之义如见蛇头者,镇伏 [P.7] 而回避诸欲。欲依大焦热之义如见火聚者,镇伏而回避诸欲。


修习随念佛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随念法者……乃至……修习随念僧者,修习随念戒者,修习随念舍者,修习随念天者,修习随念安般念者,修习死念者,修习身至念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随念寂止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初禅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第二禅者,修习第三禅者,修习第四禅者,修习空无边处定者,修习识无边处定者,修习无所有处定者、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如是「镇伏而〔一时〕回避诸欲」也。


(二)正断而〔永久〕回避诸欲者云何?修习须陀洹道者亦可至恶趣正断而回避诸欲。修习斯陀含道者亦正断而回避麤诸欲。修习阿那含道者亦正断回避微俱之诸欲。修习阿罗汉道者亦诸普徧、一切、无残、无余、正断回避诸欲。如是乃「正断而〔永久〕回避诸欲」。此是「回避诸欲者」。


「犹如由足〔避〕蛇头」〔之句中〕,蛇(匍匐者)乃蛇也。依何义而谓蛇?匍匐而行故乃为蛇,屈曲而行故蛇是(曲行者),以胸而行故蛇是(胸行者),伏头而行 [P.8] 故蛇是(伏行者),以头匐行故蛇是(头匐者),横於穴故蛇是(穴居者),横於窟故蛇是(窟居者),彼牙为武器故蛇是(牙为武器者),彼毒可怖故蛇是(恐怖之毒者),彼舌两支故蛇是(二舌者),以二舌尝味故蛇是(二舌知味者)。譬如,欲生不欲死,欲乐厌苦由足避蛇头、离避、回避、退避、如是欲乐厌苦者避诸欲、离避、回避、退避。此「犹如由足〔避〕蛇头」〔之义〕。


「彼於世间之爱着者有念於正以超越」〔之句中〕,「彼」者是回避诸所欲者。爱着者是渴爱:即贪、染贪、随导、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徧贪、执着、污泥、能动、幻、能生〔轮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绵綖、染着、营务、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徧觅、热望、觅望、觅食、觅欲、动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 [P.9] 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网、爱羁、爱海、贪欲、贪、不善根也。


「爱着」者依何之义为爱着?扩大之故是爱着,广大之故是爱着,染着之故是爱着,冒险之故是爱着,夺取之故是爱着,欺语者之故是爱着,毒根之故是爱着,毒果之故是爱着,毒受用之故是爱着,或又彼渴爱之广大而为色、声、香、味、触、施主、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可见闻觉识之诸法中扩大、扩张。此是爱着〔之义〕。


「世间」者是於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之义〕。


「有念」者,依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对於受、对於心、对於法修习法随观念处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依不念之回避而有念,当以念行行诸法故而有念,念之对治诸法〔以念〕令害破故而有念, [P.10] 勿忘失念因之诸法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具备念故而有念,以念为自在故而有念,於念练达故而有念,由念不退转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念之故而有念,为寂故而有念,令寂止故而有念,具备善人之法故而有念。依随念佛而有念,依随念法而有念,依随念僧而有念,依随念戒而有念,依随念舍而有念,依随念天而有念,依念安般而有念,依念死而有念,依念身至而有念,依随念寂止而有念。一切念、随念、现念、忆持、沈潜、不忘失、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言此为念。具此之念、正具、解、正解、备、善备、使具备者谓之有念。


「彼於世间之爱着,有念於正以超越」者,於世间有所爱着此世间之爱着者,彼有念而度、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彼於世间之爱着,有念於正以超越」〔之义〕。故世尊宣示:

     
犹如由足避蛇头     正在回避诸欲者
     

彼於世间之爱着     有念於正以超越

 

     
田圃宅地与黄金     牛马奴仆与佣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     如有正在追求人


(七六九)


[P.11] 「田圃宅地与黄金」〔之句中〕,田圃者乃米田、稻田、豌豆田、豆田、麦田、小麦田、胡麻田〔等〕。宅地者是家宅之地、库藏之地、前庭之地、後庭之地、庭园之地、精舍之地也。黄金者,以货币谓黄金。此为「田圃、宅地与黄金」〔之义〕。


「牛、马、奴仆与佣人」〔之句中〕,牛是谓诸牛,马是谓家畜,「奴仆」者是四奴仆:〔即〕家生之奴仆,以财所购之奴仆,自为奴仆者,虽不欲而被迫为奴仆者。

     
或人生来为奴仆     亦有以财购奴仆
     

或人自行为奴仆     畏怖被袭成奴仆


「佣人」者是用人、租耕人、寄食人(顾问)之三〔种〕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之句中〕,妇人者谓出嫁之女人,亲类者乃有四亲类:〔即〕亲戚(近亲者)亦是亲类,同姓者亦是亲类,同学习者亦是亲类,同习艺者亦是亲类。「多所欲」者是种种之欲。适意之色……乃至……适意之触此是多所欲。此是「妇人、亲类、多所欲」〔之义〕。


[P.12] 「如有正在追求之人」〔之句中〕,正在之〔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任何之容貌、任何之业务、任何之职分、任何之阶级,任何之地位,任何法之具备者〔之义〕。「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也。「追求」者,是依烦恼欲於事欲而贪求、追求、徧求、徧着。此是「如有正在追求之人」〔之义〕。故世尊宣示:

     
田圃宅地与黄金     牛马奴仆与佣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     如有正在追求人


     
(烦恼)打胜彼无力   以诸危难打破彼
     

如此於彼苦随从     如同坏舟沈〔入〕水


(七七〇)


「(烦恼)打胜彼无力」〔之句中〕,无力者,是无力、弱力、少力、少势、劣、下劣、贱劣、下贱、恶劣、劣小、小烦恼。此等之烦恼,征其人、征服、胜、蹂[少/兔]、夺取、打破。如是乃「打胜彼无力」〔之义〕。或又无力、弱力、少力、少势、劣、下劣、贱劣、下贱、恶劣、劣小、小而正是无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之人,彼等烦恼乃征、征服、胜、蹂[少/兔]、夺取、打破其人。如是(烦恼)「打胜彼无力」〔之义〕。


「以诸危难打破彼」〔之句中〕,诸危难者,(一)显现之危难,(二)隐密危难之二危难。


[P.13] (一)显现之危难者云何?当有狮子、虎、豹、熊、豺、狼、野牛、象、蛇、蠍、百足或盗贼、又既遂未遂之凶暴人。〔又〕有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癎、轮癣、疥癣、风癣、抓伤、 (冻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虻、蚊、风、太阳热、爬行类(虻类)之接触。此等谓显现之危难。


(二)隐密危难者云何?是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欲贪盖、瞋恚盖、昏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苦热、一切不善行,此等谓隐密之危难。


「危难」者依何之义而危难?(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难。(二)至〔善法之〕减退故危难。(三)其处(不善法)之依所故是危难。


(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难者云何?彼等危难征、征服、胜、蹂[少/兔]、夺取、打破彼人。如是「征服故是危难」。


(二)至〔善法之〕减退故是危难者云何?彼等危难至诸善法之减退、消灭。云何 [P.14] 是诸善法?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诸戒之完成、诸根之守护、对食知量、警寤之努力、念正知、修习四念处之努力、修习四正勤之努力、修习四神足之努力、修习五根之努力、修习五力之努力、修习七觉支之努力、修习八支圣道之努力。至此等诸善法之减退、消灭。如是。「至减退故是危难」。


(三)其处不善法之依所故是危难者云何?於其处此等之恶不善法生起而依止於自体。譬如以洞穴为依所之生物横卧〔於洞穴〕,以水为依所之生物生存〔於水中〕,以林为依所之生物生存〔於林中〕,以树为依所之生物生存〔於树上〕。如是於其处此等诸不善法生起而依止於自体。如是「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即世尊宣示:「诸比丘!门人〔烦恼〕与共,阿闍梨(烦恼)与共之比丘苦而不住乐。诸比丘!成为门人与共,阿闍梨与共之比丘苦而不住乐者云何?诸比丘!於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後,〔於彼〕忆念思惟所结缚而生起恶不善法。此等之恶不善法住彼之内、随住。故云是以门人(内住者)与共,彼等恶不善法现行於彼,故云〔彼〕阿闍梨(现行者)与共。复次诸比丘!以耳闻声後,以鼻嗅香後,以舌尝 [P.15] 味後,以身触所触後,以意识法後,於彼忆念思惟结缚生起恶不善法。此等之恶不善法住彼之内、随住。故云〔彼〕是以门人(内住者)与共。如是,诸比丘!是以门人与共,阿闍梨与共之比丘是苦而不住乐。」如是亦以「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又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此等有三之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云何为三?诸比丘!贪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瞋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痴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诸比丘!此等三之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

     
贪乃生不利          贪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贪者不知义          贪者不见法
     

贪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瞋乃生不利          瞋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瞋者不知义          瞋者不见法
     

忿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P.16] 痴乃生不利     痴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痴者不知义          痴者不见法
     

痴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如是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又世尊宣示:「大王!於人有三法之生起。〔彼等〕於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云何为三?大王!於人有贪之生起,〔彼〕於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大王!於人有瞋之生起,〔彼〕於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大王!於人有痴之生起,彼於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大王!於人有此三法之生起,彼等於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

     
自己〔心〕中生   贪与瞋与痴
     

恶心有害人     自果如〔枯〕竹


如是亦「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又世尊斯宣示:

    
「所谓贪与瞋    此为身体因
     

身毛竖立者     不乐乐由生
     

〔身体〕之等起   〔不善〕寻〔善〕意
     

如同诸童子     将鸟以放弃」


如是亦「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以诸危难打破彼」者,彼等诸危难征、征服、胜、蹂[少/兔]、夺取、打破彼人。此是「诸危难打破彼」〔之义〕。


[P.17] 「如此於彼苦随从」〔之句中〕,「如此」者是各各之危难故。「於其人苦随从」者,是随行、扈从。(即)生苦随从、随行、扈从。老苦随从、随行、扈从。病苦随从、随行、扈从。死苦随从、随行、扈从。愁悲苦、忧恼苦随从、随行、扈从。地狱之苦、畜生界之苦、饿鬼界之苦随从、随行、扈从。人界之苦、入胎为原因之苦、住胎为原因之苦、出胎为原因之苦,於生者随结苦、生者为他支配苦、自苦之苦、被他所苦之苦随从、随行、扈从。苦苦随从、随行、扈从。行苦、坏(变易)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癎、轮癣、风癣、抓伤、皹、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疾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疾、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等之苦〕、虻、蚊、风、太阳热、与爬 [P.18] 行类(蛇类)接触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子死之苦、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苦、失〔正〕见苦之随从、随行、扈从。此是「如此於彼苦随从」〔之义〕。


「如同坏舟沈入水」者,譬如坏舟由此处彼处从水,随行、扈从、〔漏入〕,〔即〕由前方从水,随行、扈从而〔入〕、由後方、由下方、由横处亦从水,随行、扈从而〔入〕,如是各各之危难故,其人苦随从、随行、扈从。〔即〕生苦随从、随行、扈从……乃至失〔正〕见苦随行、随行、扈从。此是「如同坏舟沈入水」〔之义〕。故世尊宣示:

     
〔烦恼〕打胜彼无力   以诸危难打破彼
     

如此於彼苦随从     如同坏舟沈〔入〕水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汲出船垢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应可度暴流


(七七一)


「故人常有念」〔之句中〕,「故」者,是其理由,其原因,於其缘、其因缘也。於诸欲见有此过患之故。「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摩奴所生者。於「常」者,於常、於一切场合、於一切时、於常时、於恒时、於常恒、继续、不绝、按次序如水波之生〔无间断〕,於无间、相续、相接、於食前、 [P.19] 於食後、於初夜、於中夜、於後夜、於新月(黑分)於满月(白分),於雨季、於冬季、於夏季、於青年期、於中年期、於老年期也。「有念」者,依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者而有念,对於受、对於心、对於法而修习法随观念处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乃至(参照一〇页以下)……言彼有念。此是「故人常有念」〔之义〕。


「诸欲应回避」〔之句中〕,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参照一页以下)……此等谓事欲……乃至(参照二页)……此等谓烦恼欲。「诸欲应回避」者,谓〔於一时〕镇伏、〔於永久〕正断,依此二原因应回避诸欲。镇伏〔於一时〕应回避诸欲者云何?欲是依受乐少之义如见〔无味〕骨聚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欲是依多者共通之义如见〔皆欲之〕肉块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欲是依次第烧身之义如见〔手握〕藁之炬火〔烧手〕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乃至(参照七页以下)……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亦镇伏应回避诸欲。如是「镇伏〔於一时〕应回避诸欲」。……乃至(参照八页)如是「正断〔於永久〕应回避诸欲」。


「彼等舍〔诸欲〕,应可度暴流」〔之句中〕,「彼等」者,是〔事欲及烦恼欲徧知彼等〕事欲,舍断烦恼欲之「舍断」者,是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舍断欲贪盖、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舍断瞋恚盖、昏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舍断疑盖、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应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之〔暴流〕,应越度、应度过、应超越、应离越。此是「舍断彼等,度暴流」〔之义〕。


[P.20] 「如汲出船垢,到达彼岸者」者,譬如由重船使汲出〔彼〕之重垢,汲取而弃之,为轻船,急速轻快容易至彼岸,如是徧知事欲,舍断烦恼欲、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舍断欲贪盖、瞋恚盖、惛忱盖、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急速轻快应容易至彼岸。「彼岸」者不死(甘露)、谓之涅盘。即,彼之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灭尽、离贪、灭、涅盘也。「应到达彼岸」者应到彼岸,应触彼岸,应作证彼岸〔之义〕。


「到达彼岸者」,欲到达者亦将为到彼岸者,现到达彼岸者亦为到彼岸者,已到达彼岸者亦为到彼岸者。


即世尊如是宣示:「『度至彼岸之婆罗门在陆地』。诸比丘!婆罗门者此阿罗汉之同义语。」彼是依通达到彼岸者,依徧知到彼岸者,依舍断到彼岸者,依修习到彼岸者,依作证到彼岸者,依等至到彼岸者。〔即〕依一切法之通达到彼岸者,依一切苦之徧知到彼岸者,依一切烦恼之舍断到彼岸者,依四圣道之修习到彼岸者,依灭之作证到彼岸者,依一切等至之等至到彼岸者。彼於圣戒得自在、得完全。於圣定得自在、得完全。於圣慧得自在、得完全。於圣解脱得自在得完全。彼到彼岸,彼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甘露),达不死,到涅盘,达涅盘。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过去〔轮回〕道,到涅盘之方域,到终点,护梵行,达最上之见, [P.21] 修习道,舍断烦恼,通达不动〔之阿罗汉果〕,作证灭〔涅盘〕。於彼徧知苦,舍断集,修习道,作证灭,通达应通达,徧知应徧知,舍断应舍断,修习应修习,作证应作证。彼放舍障碍,埋没〔轮回之〕濠,拔除〔爱〕求,无关钥〔下五分结〕,为圣而卸〔慢〕幢,卸重担,离系,舍断五支〔盖〕,具备六支〔舍〕,守护一〔念〕,〔依慧有习行、回避、除去、舍断之〕四依,除去独一谛(偏见),遣完全求觅,有不混浊之思惟,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脱之心,有善解脱之慧。独存〔完全〕而已住於〔梵行〕,最上人、第一人而得达第一之得达。彼无积〔善恶之报〕无所除之事,已除而为住立。无舍断〔烦恼〕无执取,已舍断而住立。无〔由烦恼〕离,无〔依慢而〕高傲,已离而住立。令具备无学之戒蕴故而住立,令具备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无学之解脱蕴、无学之解脱智见蕴故而住立。体得真谛而住立,超越动摇而住立,消尽烦恼火而住立,不回行〔轮回〕而住立,取幸运而住立,依解脱习行而住立。依慈徧净而住立,依悲、喜、舍徧净而住立,依究竟清净而住立,依无烦恼性徧净而住立,解脱故而住立,知足故而住立。蕴之终边而住立,界之终边而住立,处之终边而住立,趣之终边而住立,有之终边而住立,轮回之终边而住立, [P.22] 轮转之终边而住立,最後有而住立,最後之人界而住立。最後之持身者是阿罗汉。

    
「此为最後有    此为最终身
     

生死之轮回     无有再有事」


此为「汲出船之垢到达彼岸者」〔之义〕。是故世尊宣示: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汲出船垢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应可度暴流


第一 欲经之义释毕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所行藏经 【一卷】 下一篇小义释 【十九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