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冥枢会要 【三卷】(三)
2017-08-09 13:07:2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639次 评论:0

冥枢会要卷中


黄龙庵主 (祖心) 集


第三十六卷


【十五板】


○圣心无有取相之知。故云无知。非谓无真知也。何者般若灵鉴。无种不知。不同太虚。一向无知也。然则断见无知。略有十一种。论中略言三种。十一种。一者太虚。一向空故。二者木石。谓无情故。三者聋瞽。谓根不具无见闻故。此上三种是论所破。四者愚痴。谓无智慧於境不了故。五者颠狂。恶鬼惑心失本性故。六者心乱境多惑心不能决断故。七者闷绝心神暗黑如死人故。八者昬醉。为药所迷故。九者睡眠。神识困熟故。十者无想定。外道伏惑心想不行故。十一者灭尽定。二乗住寂心智止灭故。此上并是惑倒。非般若无知也。

 

第三十七卷


【五板】


○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乃至等觉。无明微薄。智慧转着。如从初月至十四日。月光垂圎。暗垂尽。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门示现。如经广说。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观。分真智断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圎满。不可复增。名菩提果。大涅盘断。更无可断名果果。等觉不通。唯佛能通。过等无道可说。故名究竟菩提。

 

【十板】


原夫立教。皆为对机。机冝不同。教分多种。且如观色一性。五教证入不同。


初小乗见是实色。不说性空。


始教见此色法。随缘所成。必无自性。即空无所有。如波归水。


终教见色空无碍。以真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色。即是幻色。遂頼空成。即此頼空之色。虚相无体。恒自性尽而空现。是故色即空而常泯。空即色而常存。要由自尽之色。方是空色。成色之空。乃是真空。举体互融。无有障碍。如水入波。


顿教一色法。无非真理所収。是故此色即真理一味等。更无别法而可显说。水波双绝。


○圎教起即全収。一多互摄。同时成立一块圎明。随举即色。随举即空。义味自在。随智取用。何以故。随举一门。无不显现。古德云。皆本一心而贯诸法。夫一心者。万法之揔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甞非一心。一心未甞违万行。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於万法。得之者则於法自在矣。见之者则於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故知但研精一法。内照分明。自然柔软入神。顺法界之性。无心合道。履一际之门。华严私记云。无缚无着回向者。只了一切皆如故。所以无缚着耳。知一切皆无缚脱。一法既尒。一切法皆然。所以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若一切法皆无性。即是分身佛集。宝塔出现。湏弥入芥耳。如是洞达。一解千从。则知佛向无所有中出生。法於毕竟空中建立。以无生无性故。回转由心。遂得集散同时。大小即入。所以森罗义趣。报化影像。乃至无量德业。广大神通。於宗镜中。一时显现。且如龙蜃等类。全是业果生死之身。尚现不思议之力用。何况悟根本心。具如实智。而不能现广大之神用乎。

 

【八板】


○华严经云。佛子。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与湏弥山而正齐等。佛子。彼阿修罗王。虽化其身长十六万八千由旬。然亦不坏本身之相。诸蕴界处悉皆如本。心不错乱。不於变化身而作他想。於其本身生非己想。本受生身恒受诸乐。化身常现种种自在神通威力。佛子。阿修罗王。有贪恚痴。具足憍慢。尚能如是变现其身。何况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能深了达心法如幻。一切世间皆悉如梦。一切诸佛出兴於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犹如变化。言语音声悉皆如响。见如实法。以如实法而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净。了知身心无有实体。其身普住无量境界。以佛智慧广大光明。净修一切菩提之行。乃至如有幻师随於一处。作诸幻术。不以幻地故坏於本地。不以幻日故幻於本曰。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亦复如是。於无国土现有国土。於有国土现无国土。於有众生现无众生。於无众生现有众生。无色现色。色现无色。初不乱後。後不乱初。菩[萨-产+(辛/工)]了知一切世法悉亦如是。同於幻化。知法幻故知智幻。知智幻故知业幻。知智幻业幻已。起於幻智观一切业如世幻者。不於处外而现其幻。亦不於幻外而有其处。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亦复如是。不於虚空外入世间。亦不於世间外入虚空。何以故。虚空世间无差别故。住於世间。亦住虚空。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於虚空中能见能修一切世间种种差别妙庄严业。於一念顷。悉能了知无数世界若成若坏。亦知诸劫相续次第。能於一念现无数劫。亦不令其一念广大。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得不思议解脱幻智。到於彼岸。住於幻际。入世幻数。思惟诸法。悉皆如幻。不违幻世尽於幻智。了知三世与幻无别。决定通达心无边际。如诸如来住如幻智其心平等。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亦复如是。知诸世间皆悉如幻。於一切处。皆无所着。无有我所。如彼幻师作诸幻事。虽不与彼幻事同住。而於幻事。亦无迷惑。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亦复如是。知一切法到於彼岸。心不计我能入於法。亦不於法而有错乱。

 

【十一板】


○略明无分别智。证理法界。以为五门。


○一能所历然。谓以无分别智。证无差别理。如日合空。虽不可分。而日非空。空非日光。


○二能所无二。以知一切法即自心性。以即体之智还照心体。举一全収。举理収智。智非理外。举智収理。智体即寂。如一明珠。珠自有光。光还照珠。


○三能所俱泯。由智即理。故智非智。以全同理无自体故。由理即智。故理非理。以全同智无自立故。如波即水。动相便虚。如水即波。静相亦隐。动静两亡。性相齐离。


○四存泯无碍。离相离性。则能所双泯。不坏性相。能所历然。如波与水。虽动静两亡。不坏波湿。


○五举一全収。上列四门。欲彰义异。理既融摄。曾无二原。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十四板】


华严疏云。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见。离生求无生。即是断见。皆不达实相无生无灭之理。若正了无生。则无生无不生。岂定执有生无生之二见乎。所以云。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関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若以息念归无念。如同寒木死灰。与木人何别。岂有成佛之期耶。斯乃尚未知即念而无念。宁知一念顿圎乎。

 

第三十八卷


【二板】


○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云。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湏?月明。有龟狗相逢。便欲噉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少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於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沙门荅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冝自勉励。求灭度安。於是化沙门即说偈言。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是以意地若息。则六趣俱闲。一切境魔。不能为便。如龟藏六。善护其命。

 

【八板】


十玄门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智俨法师释云。此约相应无前後说。此十玄门。一一皆具十法。同时具足。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感应。随有一处即具此十法。悉皆同时具足。

 

【十一板】


○十定品云。譬如有人为鬼所持。其身战动不能自安。鬼不现身令他身然。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住此三昧。亦复如是。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佛子。譬如死屍。以呪力故而能起行。随所作事皆得成就。屍之与呪。虽各差别。而能和合成就彼事。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住此三昧亦复如是。同境入定异境起。异境入定同境起。佛子。譬如比丘得心自在。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多身作一身。非一身没多身生。非多身没一身生。菩[萨-产+(辛/工)]摩诃[萨-产+(辛/工)]。住此三昧亦复如是。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佛子。譬如大地其味一种。所生苗稼种种味别。地虽无差别。然味有殊异。菩[萨-产+(辛/工)]住此三昧亦复如是。无所分别。然有一种入定多种起。多种入定一种起。

 

【十四板】


○问。若此宗明即入不论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者。斯则浑无疆界。无终无始。何缘得辩因果教义等十法耶。荅。即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皆为伴。犹如帝网。举一孔为首。众孔现中。一孔既尒。一切孔现亦如是。又如诸方菩[萨-产+(辛/工)]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体无增减。故经云。一切众生成佛。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

 

【十六板】


○理事融通。非一非异。非有非无。不坠边邪。方能悟入。如理无分限。揔曰无边。事有分限。故名有边。若依理成事。理性全隐。则无边即边。若会事归理。事相全尽。则边即无边。今则不尒。不失理而事现云无边之边。不坏事而理显云边之无边。若定言一异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等。尽同戱论。不契真如。故三无性论。复次。无戱论故名为真实。无戱论者。於相等离一异虚妄故。乃至若真如与相等异。即有三过失。一者此真如即非相等实体。二者修观行则不依相等为方便得通达真如。三者觉真如已则应未达相等诸法不相关故也。若真如与相等是一。亦有三过。一者真如既无差别。相等亦应无差别。二者若见相等即见真如。三者若见真如不能清净如见相等。则无有圣人。无得解脱。无有涅盘。世出世异。是故由离一异等无戏论故无变异。无变异故即是真实性也。是知非一非异。非有非空。此宗镜之文理事玄奥。如弄珠铃之者。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里。既不在三处。亦不住一处。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观。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观。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观。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为妙矣。若未偶斯旨。所有见闻皆堕断。常不成玄妙。若入宗镜无往不真。昔所不知而今得知。昔所不见而今得见。如大涅盘经云。於一心中则具足现五趣身。所以者何。以得如来大涅盘经之势力故。是则名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乃至於一念中遍知六趣众生之心。是名菩[萨-产+(辛/工)]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第三十九卷


【一板】


夫觉王明勑。大教指归。末法比丘。须依四念处修道。其旨如何。荅。此出大般涅盘经最後垂示。揔前教迹。同此指归。以四念处。即是宗镜所明一切众生身受心法。如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盘後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於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四板】


○圎教四念处者。念是观慧。大论云念想智皆一法异名。初录心名念。次习行名想。後成办名智。处者境也。皆不离[萨-产+(辛/工)]婆。若能观之智照而常寂名之为念。所观之境寂而常照名之为处。境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无相。无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一实谛。亦名虚空佛性。亦名大般涅盘。如是境智无二无异。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亦例云说智及处智皆名为所谛。是故非境之境而为境。非智之智而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

 

【八板】


○若不依宗镜中四念处行道。设有智解修行。皆成外道。所以云。若无念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非行道人皆空剃头。如放収者。空着染衣。如木头挂幡。虽执瓶锡。如病人乞具。虽读诵经书。如盲人诵赋。虽复礼拜。如碓上下。虽复兴造。媒衒客作。种树易货。沉沦生死。如蚕自缠无解脱期。舍身命财但得名施。非波罗蜜。虽复持戒不免鸡狗。虽复精进精进无秀媚。虽复坐禅如彼株[木*瓦]。虽复知解狂颠智慧。常在此岸不到彼岸。不降爱见。不破取相。不得入道品。非贤圣位。


○问。此平等法性。一乗妙心。一切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产+(辛/工)]诸佛。悉皆共禀。云何於异生界。等此一灵性。念念处轮回。於声闻乗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荅。如黄石中金。以福德炉火因缘成就。若大福人得金。中福人得银。下福人得铜。此亦如是。凡夫唯得烦恼无明。声闻人但证无常生灭。唯佛菩[萨-产+(辛/工)]究竟常乐涅盘。大集经云。如然灯噐。金则黄光。铜则赤光。其色虽异。灯无差别。

 

【九板】


○普贤行愿品颂云。智海广难量。不测反增谤。牛饮水成乳。虵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大涅盘经云。或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或有服甘露寿命得长存。或有服毒生。有缘服毒死。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乗典。如是大乗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及以诸石蜜。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十一板】


○问。既以真心为宗为本。如何辩其功能。湛然常住尽未来际。荅。此心法妙故如神不可测。无依无住。非古非今。只是有而不可见闻。非是一向空寂。蕴无尽之妙用。不断不常。具莫测之灵通。非隐非显。古德云。因虽涅盘永寂而智体不无。不尒将何穷未来际。故知此之心神。凡圣之本。尽未来际。无有断绝。诸佛常正念此法。祖师唯的指此宗。斯乃无相之真。真何有尽。无为之道。道何有穷。如幽谷之风。相续而微声不断。若洪锺之响。随扣而清韵常生。

 

【十二板】


○无生义云。若无有妙神一向空寂者。则不应有佛出世说法度人。故知本地有妙神。不空不断。乃至师子吼言。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智慧即是妙神。故云因灭是色。获得常住解脱之色。故知如中含有妙色五荫常住不动。

 

第四十卷


【一板】


○问。有何胜义广集一心正宗。於末学进修。得疾入道不。荅。若以宗镜示人。直至道场疾证菩提。更无迂曲。法华经偈云。演唱实相义。开阐一乗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此是千圣入道之门。诸诸佛证真之路。若有入者。一入全真。博地凡夫位齐诸佛。法华经云。乗此宝乗直至道场。可谓顿入顿超诸乗匪及。以三乗之人。不知诸尘唯是识故。执心外实有境界。凡夫二乗虽有发心趣向解脱。而犹有生死可猒。涅盘可欣。不了唯心道理。若知一切法唯是识量。舍彼事识外计分别。既了唯心。趣理速疾。异前渐悟。故论云。速趣涅盘。又云。凡夫二乗不觉頼耶但依分别事识资持力故。而发心修行。以不达本故向大菩提踈而且远。故云渐也。菩[萨-产+(辛/工)]既了頼耶本识。则依此识资持力故而发心修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亲而且近。故云速也。此宗镜中开示大意。唯论自心妙达。何待他文。为未荐者。假以文言示令亲悟。才闻便入目击道存。故正观云。直闻其言。病即除愈。

 

【三板】


○未入兹门。触途虚幻。待真立俗。对色名空。才证斯宗。万缘俱寂。如异色之鸟。投须弥而纯变金光。犹三十三天。入杂林而更无分别。是以诸法无体。相待而成。皆无待而成待。若执有法互相待成。则不成待。以有自体各定。不假相待。故中观论偈云。若法有待成。未成云何待。若成已有待。成已何用待。若法因待成。是法先未成。未成则无。无则云何有因待。若是法先已成。已成何用因待。是二俱不相因待。是知未成已成俱无有待。若悟入宗镜之时。了知虚空尚是幻生。岂更有法可为对待。是知一切诸法皆以实际为定量。则无变异。

 

【四板】


○如经问何等是真智慧。荅曰。无变异相。如众生无变异相。真智慧亦无变异。又问云。何是众生相。荅。假名字毕竟离是众生相。如是相则无变异。乃至如虚空无变异相。一切诸法亦无变异相。云何无变异。以无二故。亦无无二。方成真智。但云无有二。非是有无二。如华严经偈云。常於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於不二。於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是知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於境上。起朕兆於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若入宗镜。自绝言思妙旨潜通。了无所得。又若一切修行趣佛乗人。但先得旨之後。方可以佛知见。治诸余习。以正定水莹净禅支。用多闻慧助生观力。乃至习诵熏修。万行严餙。若未入宗镜。不了自心。纵多闻习诵。俱不成就。

 

【五板】


○如说海幢身分之上。善见一念之中。普贤毛孔之内。尽十方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凡圣境界净秽国土靡所不现。可证宗镜无外。无法不含。如卷大海之波澜。収归一滴。犹撮十方之刹土。指在一尘。

 

【九板】


○虽一切时演说开示。而恒远离妄想分别。虽知诸法无作。而能示现一切作业。虽知诸佛无有二相。而能显示一切诸佛。虽知无色而演说诸色。

 

第四十一卷


【一板】


○一切法性皆离言故。亦通四种法界皆不可说。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理本无言。故事理交彻。不可作事理说。事事相即不可作一多说。如楞伽虽明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皆空寂。何者。谓迷如理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称智。则无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本来常寂。故并空矣。

 

【三板】


○夫入宗镜。法尒亡言。非智所知。唯信所及。如赞般若偈云。若人见般若。论义心皆绝。犹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故祖师云。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欲论义。终非义论。昔梁武帝於华林园重云殿集四部众自讲三慧般若经时。傅大士在会。太子遣问大士。何不论义。荅曰。皇帝菩[萨-产+(辛/工)]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复有何言。刘中丞又问大士。何不往复。众所愿闻。荅曰。日月停景。四时和适。又中天竺有出家外道马鸣世智辩才。善通言论。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搥。如其不能。不足公鸣揵搥。受人供养。时长老胁到彼国言但鸣揵搥。设彼来者。吾自对之。即鸣揵搥。外道乃问今日何故打此木耶。荅言。北方有长老沙门来鸣揵搥。外道问言。欲论义耶。荅曰。然於是广备论场。大众云集。乃至长老脇言。吾既年迈。故从远来。又先在此座。理应先语。外道言。亦可尒现所说吾尽当破。长老脇即言。当令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论法无对。即堕负处。伏为弟子。剃除须发。度为沙弥。受具足戒。又有学人请忠国师和尚立义。师云。立了也。学人罔措。被师喝出。非公境界。故知若入宗镜玄鉴豁然。如临镜中自见面像。见即便见。更俟发言耶。

 

【六板】


○问。若如上所说道体自然。则祖佛何烦出世。荅。教云。不得一法疾与授记。祖师云。不得一法号曰传心。了烦恼性空。即佛出世。故经云。贪瞋痴出。即是佛出。但令众生绝凡圣之情。无出没之相。闲居静处。无所施为。达斯法门。是真佛出。说如斯事。是真实慈。


○问。既无心念。木石何殊。又绝见闻。如何觉悟。荅。只为强觉妄知。而能障道。唯当脱粘内伏。发自灵知。根尘既消。光明顿发。

 

【十板】


○今立第一心法能变识有三。一第八异熟识变。二第七思量识变。三第六了别境识变。既唯识变。我法皆虚。因此二空。故契会玄旨。以我空故。烦恼障断。以法空故。所知障消。烦恼障断。故证真解脱。所知障断。故获大菩提。然後行满因门。心冥果海。则境识俱寂。唯一真空。


○问。从上宗乗。唯令绝学。单刀直入。教外别传。何假智慧多闻。广论性相。言繁理隐。水动珠昬。荅。显宗破执。权柫学路。讨论达旨融通。非离文字解脱。法华经云。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乃可谓说。大凡叅玄之士。须具二眼。一己眼明宗。二智眼辩惑。所以禅宗云。单明自己。不了目前。如此之人。只具一眼。理孤事寡。终不圎通。只翼单轮。岂能飞运。若执只要单刀直入。不用广叅者。则善财初见妙德。发明之後。不合遍叅法界。故知初後心等。理行同时。所以善财至弥勒佛果圎後。却指再见初友文殊。如先德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是则理事冥齐於一指。本末非越於刹那。曷乃守一疑诸。顿迷法界。舍此取彼。宰割虚空。又若以智慧为非。则大智文殊不应称法王之子。若以多闻是过。则无闻比丘不合作地狱之人。应须以智慧合其多闻。终不执诠而认指。以多闻而广其智慧。免成孤陋而面墙。所以云有智无行国之师。有行无智国之用。有智有行国之宝。无智无行国之贼。是以智应须学。行应须修。阙智则为道之雠。无行乃国之贼。当知名相関鏁。非智钥而难开。情想勾[去/(冗-几+手)]。匪慧刀而莫断。应须责己。筞发进修。是以履圎通之人。岂堕绝言之见。发菩提之者。不生断灭之心。若能直了自心。即是单刀直入。最为省要。以一解千从。摄法无余故。亦是教外别传。离此别无奇特。又此宗镜大意。以妙悟见谛为期。不取依通齐文作解。法既真实。行须契同。唯在心知。不俟言说。为未了者。亦不绝言。究竟相应。终须亲省。此是十方诸佛同证同说。古今不易一际法门。如经云。我不见有一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法。是以佛佛道同。心心理合。故知离宗镜外无法可说。以凡有言教俱不出平等性故。终无有二。所以经云。如大师子杀香象时。皆尽其力。杀兔亦尒。不生轻想。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为诸菩[萨-产+(辛/工)]及一阐提演说法时。功用无二。仰惟圣旨。鉴戒昭然。岂可於平等至教之中起差别解耶。於一真众生界中生胜劣见耶。若入宗镜之中。自免斯咎。今所录者。一一皆是古佛圣教。於无量亿劫。舍无数身命。普为一切众生求此难得阿耨菩提法。付嘱诸大菩[萨-产+(辛/工)]为末代求无上菩提之人。千途异说。共显一心。云何负恩。不生信受。

 

【十二板】


○善知识者。难得遭逢。譬如梵天投一芥子。安下界针锋之上犹易。值明师道友。得闻正法甚难。如西天九十六种外道。皆求出离。因遇邪师。反沉生死。是以涅盘经云。具四因缘。能证涅盘之道。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听闻正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如说修行。若不遇善友。不得闻正法。何者因闻正法。则能思惟信入正念修行。有如是法利。应须殷重。生难遭想。

 

第四十二卷


【三板】


○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前後因果。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不常等系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系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後之妄想也。

 

【四板】


○华严经中无有假法。诸法揔真。纯真无假。更无相似。存真存假。经云。众生界即佛界也。如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二人体用相彻。以成一真法界。前後相収。品品之中互相该摄。前後相彻文义更収。一法门中具多法也。是故经偈云。於多法中为一法。於一法中为众多。然此心是法界之都。无法不摄。非但凡圣因果乃至逆顺善恶同归。若一一悟是自心。则事事无非正理。如经云。提婆达多不可思议。所修行业。皆同如来。六群比丘实非弊恶所行之法。皆同佛行。有修善者。地狱受果。恶行之人。天上受报。如不达斯文。则逆顺分[敲-高+山]。焉能羙恶同化。然初章之内。已述正宗。若上上机人。则一闻千悟。斯皆宿习。见解生知。若是中下之根。须慿开导。因他助发。方悟圎成。为此因缘。微细纂集。所以云。若有一微尘处未了。此犹有无明在。以不了处为障翳故。何况自身根门之内。日用之中。有无量应急法门全未明一。如生盲人。每日吃一百味饭。虽然得吃。品馔何分。若言无分。又每日得吃。若言有分。设问揔不知。若欲为未了之人慿何剖析。只成自诳。反堕无知。自眼未开。焉治他目。是以善财首见文殊。已明根本智。入圣智流中。然後遍叅道友。为求差别智。习菩[萨-产+(辛/工)]行门。遇无猒足国王。如幻法门。见胜热婆罗门。无尽轮解脱。尚乃迷宗失旨。对境茫然。故知佛法玄微。非浅智所及。何乃将蚊子足拟穷沧溟之底。用蜘蛛丝欲悬妙高之山。益抱惭颜。须申忏悔。

 

【五板】


问。依上标宗。甚谐正脉。何用更引言诠。广开诸道。荅马鸣祖师。虽标唯心一法。开出真如生灭二门。达磨直指一心。建立随缘无碍四行。详夫宗本无异。因人得名。故云。祖师顿悟直入名禅宗。诸佛果德根本名佛性。菩[萨-产+(辛/工)]万行原宂名心地。众生轮回起处名识藏。万法所依名法性。能生般若名智海。不可定一执多。生诸情见。是以金光明经云。法性甚深无量。无量者。非别有一法名为无量。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甚深者。非别有一法名为甚深。即事而真。无非实相。可谓一中之多。当存而正泯。多中之一。在卷而亦舒。

 

【八板】


经云。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故知生死难出。应须兢慎。且如二乗圣人。及自在菩[萨-产+(辛/工)]。俱出三界之外。尚有变易之身。四种生死。何况三界之内。现行烦恼业系。凡夫分段死乎。四种生死者。则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菩[萨-产+(辛/工)]。由四种障不得如来四德。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於三界中有四种难。一者烦恼难。二者业难。三者生报难。四者过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报难。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应如是知。阿难。四种生死未除灭故。三种意生身。无有常乐我净。波罗蜜果。唯佛法身。是常是乐是我是净波罗蜜。汝应知爱别离苦者。大涅盘经。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净名经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怨憎会苦者。大涅盘经云。观於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会大苦。若未了无生。於所生之处。无非是怨。无非是苦。何者。为境所缚不得自在故。求不得苦者。有其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五盛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是名为五盛荫苦。以执荫是有。为荫所笼。便成荫魔。众苦所集。


五浊者。一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麄弊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昬。风波皷怒。鱼龙搅挠。无一憀頼。时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如忉利天入麄澁园。园生闘心。是名劫浊相。


○烦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瞋虺吸毒。烧诸世间。痴闇顽嚚。过於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


○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见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緾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


○众生浊者。揽於色心。立一宰主。譬如黐胶。无物不着。流浪六道。处处受生。如贫如痤。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


○命浊相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眴息不住。是命浊相。居此浊乱之时。遮障增剧。境飘识熖烧尽善根。业动心风吹残白法。着瞋魑魅之鬼趣。堕痴罗刹之网中。为贪爱王之拘留。被魔怨主之駈役。孰能[去*页]省。俲此圎修。

 

【十二板】


○首楞严经云。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後有。堕阿鼻狱。又云。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故知若未入宗镜。先悟实相真心。假饶大辩神通长劫禅诵。终不免斯咎。若达此旨。凡所施为。举足下足。自然不离一心涅盘之道。


○如月上女经云。舎利弗告月上女言。汝於今者欲何所去。月上女报言。汝问今欲向何所去者。我今亦如舎利弗去。作如是去耳。舎利弗报月上女言。我今欲入毗耶离城。汝於今者乃从彼出。云何报言。我今乃如舎利弗去。作如是去。尒时月上复报舎利弗言。然舎利弗举足下足凡依何处。舎利弗言。我举足下足并依虚空。女言。我亦如是。举足下足悉依虚空。而虚空界不作分别。是故我言亦如舎利去作如是去耳。女言。舎利弗此事且然。今舎利弗行何行。舎利弗言。我向涅盘如是行也。月上女言。舎利弗一切诸法岂不向涅盘行也。我今者亦向涅盘行也。舎利弗问月上。若一切法向涅盘者。汝今云何不灭度。月上女言。舎利弗若向涅盘即不灭度。何以故。其涅盘行不生不灭。不可得见。体无分别。无可灭度者。释曰。其涅盘行不生不灭者。即自心无生之义。纵千途出没。匪离涅盘之门。任万法纵撗。岂越无生之道。故法华经偈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经行及坐卧。

 

第四十三卷


【四板】


○大涅盘经云。复次。菩[萨-产+(辛/工)]修於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雠所遶。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如[去/(冗-几+牛)]羊诣於屠所。迦叶菩[萨-产+(辛/工)]言。世尊。云何智者观念念灭。善男子。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方。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发俱堕。复有一人作是念言。如是四箭及其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说疾不。迦叶菩[萨-产+(辛/工)]言。如是世尊。佛言。善男子。地行鬼疾复速是人。有飞行鬼复速地行。四天王疾复速飞行。日月神天复速四天王。坚疾天复速日月。众生寿命复速坚疾。善男子。一息一眴众生寿命四百生灭。智者若能观命如是。是名能观念念灭也。善男子。智者观命系属死王。我若能离如是死王。则得永断无常寿命。

 

【七板】


○楞伽经云。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离生死故。论云。心外有法。生死转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绝。若悟自心。即是实相。离虚妄故。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诚。离愚痴故。

 

【九板】


○华严论云。大光王入菩[萨-产+(辛/工)]大慈。为首三昧。显所行慈心。业用饶益自在。令後学者仿之。以明无依之智。入一切众生心。与之同体。无有别性。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林涌泉。悉皆归流。悉皆??枝。悉皆稽首。夜义罗刹。悉皆息恶。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一性无二。如世间帝王有慈悲於人。龙神顺伏。凤集麟翔。何况人焉而不归仰。况此大光王智彻真原。行齐法界。慈心为首。神会含灵。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末。如摩尼宝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如圣智无心以物心为心而物无违也。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对现色身而令发明。故山原及诸草树。无不回转。向王礼敬。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注王前者。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即众生不能为之。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尽作佛事。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故。圣者以智归情。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智回转。以末为本故。如世间有志孝於心。冰池涌鱼。冬竹抽笋。尚自如斯。况真智从慈者欤。故知得法界之妙用。用何有尽。从真性中缘起。起无不妙。则理无不事。佛法即世法。岂可拣是除非。邪事无不理。世法即佛法。宁须[后-口+十]俗崇真耶。但是未入宗镜。境智未亡。兴梦念而异法现前。发焰想而殊途交应。致兹取舍。违背圎常。所以不能喧静同观。善恶俱化者。未闻宗镜故耳。

 

【十一板】


○十地菩[萨-产+(辛/工)]座体但言。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普贤座量。量等虚空。一切法界。大莲华藏。故明知十地菩[萨-产+(辛/工)]智量犹隔。以此来陞此座。如许乖冝。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犹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後普贤菩[萨-产+(辛/工)]大自在故。故三求普贤。三重昇进。却生想念方始现身。及说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责彼十地犹有求於出世间生死境界。未得等於十方任用自在。以此如来教令却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习出世净心故。此明十地缘真俗出世余习气惑故。已上意明治十地菩[萨-产+(辛/工)]缘真俗二习未忘。寂乱二习未尽。於诸三昧有出入习故。未得常入生死犹如虚空无作者而常普遍非限量所収。

 

第四十四卷


【一板】


○忠国师临终之时。学人乞师一言。师云。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吾何言哉。如斯殷懃。真实付嘱。岂[尸@句]己见生上慢心。终不妄[后-口+十]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薰金口所宣难思圣教。如云依而行之者。且依何旨趣。不可是依文字语句而行。不可是依义路道理而行。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輙生孟浪。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

 

【三板】


○但随生灭之缘。遗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相麄易辨。性密难明。随转处而莫知。在照时而方了。如今不见者。皆被三惑心[去/(冗-几+牛)]。六尘境换。不知境元是我。翻成主被客迷。但能随流得性之时。自然无惑。复有云。般若唯以心神契会。以心传心。方成密付。

 

【六板】


○经云。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皷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昬。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故知不认自体恒常之闻性。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遂乃闻賛而生喜。闻毁而起瞋。以迷本闻。故随声流转。

 

【七板】


经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圎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是以初从闻性入时。先亡动静声尘之境。次亡能闻所闻之心。既心境俱亡。又不住无心境及能觉所觉之智。则觉智俱空。此空亦空。方成圎觉。故云空觉极圎。空所空灭。始尽生灭之原。到寂灭本妙觉心之地。

 

【八板】


若不观心内证。法师律师禅师。各有十种过患。如像法决疑。经云。三师破坏佛法。略各有十过。


法师十过者。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二、不融经意息争趣道。但执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集。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义而住。非佛弟子。四、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利。弘宣宁会圣旨。六、贵耳入口出。何利於己。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无行而宣。何利於他。七、设证得法。不过义解。意根卜度。非解脱道。非究竟法。八、又多加水乳。无道之教。教误後生。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十、非但不能光显佛法。亦乃破於佛法也。


禅师十过者。一经云。假名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好说我等过。二者恃行陵他。不识戒取苦集烦恼。三无慧修定。音禅无目。宁出生死耶。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义而住。非佛弟子。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坏佛法。死堕鬼道。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罗死堕地狱。七设证得禅。即堕长寿天难。八加水乳禅。教授学徒。绍三涂种子。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


律师十过者。一但执外律。不识内戒。故被净名诃。二执律名相。诤计是非。不识见心苦集。三然戒定慧相资方能进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四弘在名誉。志不存道。果在三涂。五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义而住。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正理。而障大道。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加水乳。八不依圣教传授。误累後生。九四众不沾真法。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是知若不观心。具如上之大失。

 

第四十五卷


【四板】


前据台教。明五百番安心法门。皆为逗机。对病施药。今依祖教。更有一门最为省要。所为无心。何者。若有心则不安。无心则自乐故。先德偈云。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

 

【五板】


大宝积经。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後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觉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六板】


问。本自无心。妄依何起。荅。为不了本自无心名妄。若知本自无心。则妄无所起。真无所得。


问。何故有心即妄。无心即无妄。荅。以法界性空寂无主宰故。有心即有主宰。有主宰即有分剂。无心即无主宰。无主宰即无分剂。无分剂即无生死。


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荅曰。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荅。不坏心相而无分别。


问。岂不辩知也。荅。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尒。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为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凢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但得无心即同觉後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

 

【七板】


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事有显理之功。亦有覆理之义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夺事之能。各取则两伤。并观则俱是。何谓显理。若妙性未发。须假事行助显庄严。如水澄清。鱼石自现。何谓成事。若功行未圎。必伏理观。引发开导。何谓覆理。若一向执事坐禅。返迷己眼。未识玄旨。徒劳念静。何谓夺事。若天真顿朗。如日消冰。何须调心[(冰-水+〡)*ㄆ]摄伏捺。故经偈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


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无心。荅。石虎山前闘。芦华水底沉。

 

【九板】


若不先轸候。察其病原。何以依方施其妙药。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後有生死实果疾犹存。如净名疏问。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缘疾。荅。开菩[萨-产+(辛/工)]自体法界缘集。即有四分。所以然者。取自体一实谛。即是贪爱。舍二边生死。即是瞋断。迷一实谛无明未尽故犹有痴也。三分等取。即是等分。此即是根本之三毒。故请观音经云。净於三毒根。成佛道无疑。何况业系凡夫分段生死之病。然今时多不就己子细推寻。及广披圣典。教观俱昧。理行全亏。唯尚随语依通。一时遣荡拂迹而迹不泯。归空而空不亡。以不出法尘全为影事。

 

【十二板】


华严经云。佛子。譬如金师。善巧链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产+(辛/工)]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法地。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然虽万行磨链。皆是自法所行。如先德云。一切佛事。无边化门。皆依自法融转而行。即自心中有真如体大。今日体解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了达引出报身。由身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乃至十波罗蜜。一切尘沙万行。但是自心中引出。未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若言更有从外新得者。即是魔王外道说。

 

第四十六卷


【八板】


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後儒皆以言词小同。不观前後本所建立。致欲浑和三教。但见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是知不入正宗。焉知言同意别。未明己眼。宁鉴名异体同。所以徇语者迷。据文者惑。恐叅大旨。故录示之。且如外道说自然以为至道。不成方便。仍坏正因。佛教亦说自然。虽成正教。犹是悉檀对治。未为究竟。以此一例。其余可知。

 

【十二板】


略标一百二十种见解。并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捏目生华。迷头认影。若敲冰而索火。如缘木以求鱼。畏影逃空。扪风捉电。苦非甘种。砂岂饭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方便。悉入见緾。不达正宗。皆投见网。绵密难出。如曲木曳於稠林。势猛力强。犹濬河漂於香象。所以天魔外道本无其种。修行失念。遂沠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亡。皆成外道。如华严经颂云。以法无性故。无有能了知。如是解诸法。究竟无所解。以法无自体。凭何所作解。如辩兔角之大小。了龟毛之短长。理事俱虚。可取笑於天下。情尘自隔。实丧道於目前。如华严论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祖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十三板】


佛藏经云。佛言。舎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也。何等为离。离诸欲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何以故。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是以若能离见即成诸佛。十方稽首。万类归依。如中观论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十四板】


若究竟欲免断常边邪之见。须明华严六相义门。则能任法施为。身亡能所。随缘动寂。不坏有无。具大揔持。究竟无过矣。此六相义。是辩世间法。自在无碍。正显缘起无分别理。若善见者。得智揔持门。不堕诸见不可废一取一。双立双亡。虽揔同时繁兴不有。纵各具别冥寂非无。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会。详法界内无揔别之文。就果海中绝成坏之旨。今依因门智照。古德略以喻明六相义者。一揔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揔相者。譬如一舎是揔相。椽等是别相。椽等诸缘。和同作舎。各不相违。非作余物。故名同相。椽等诸缘。递互相望。一一不同。名异相。椽等诸缘。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诸缘。各自住法。本不作。故名坏相。

 

第四十八卷


【十一板】


问。佛种从缘起者。即是熏习义。约法报化三身中。是何佛种从缘起。荅。是报身佛由熏成故以智为种。法身是无为断惑所显。不从种子生。以法报具足能起化现。即化身是法报之用。唯报佛性即是一切众生闻熏种子。且如世间甘露叶上雾露润湿滴入土中。一滴成一连珠。又更湿润生长芽茎。报佛性亦尒。我等第六识见分及耳识见分如同甘露叶。如来大乗教法如似雾露。耳识第六识熏得大乗种子似润湿。落在第八识中如入土中生得连珠。後数资熏至成自受用报身佛。更遇湿润生起芽茎。故知佛种全自薰成。初学之人争不仗於闻法之力。且众生虽有正性因。须假缘因发起。

 

第四十九卷


【二板】


问。此第八识有几种执受。荅。有二种。摄论云。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戱论习气执受。

 

【六板】


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从缘合即无性故。无性之性是所证理。如是知者是正智生。是自相处转名真现量。又拂能所证迹为真现量。谓若有如外之智与如合者。犹有所得非真实证。能所两亡方为真现。唯识论云。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尒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经云。亦无如外智能证於如。乃是为真现量也。是以诸佛施为悉皆现量。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如来悉知彼诸众生出息入息。种种饮食。种种资具。种种相皃。种种根噐。种种行解。种种心性。死此生彼。刹那流注。生灭相续。如来悉知。如是一切现量所得非比量知。云何现量。谓不动念如实即知。非流注心入於过去。如是知时智慧具足。随众生心。种种说法。

 

【十二板】


问。阿頼耶识若常则无转变。若断则不相续。如何会通。得合正理。荅。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方契因缘唯识正理。


问。此识既云恒转如流。定有生灭去来不。荅。此识不守自性随缘变时。似有流转。而实无生灭。亦非去来。如湛水起沤。沤全是水。华生空界。华全是空。识性未甞去来。虚空何曾生灭。如马祖大师云。若此生所经行之处。及自家田宅处所父母兄弟等举心见者。此心本来不去。莫道见彼事则言心去。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自家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贮积昔所见者。识性虚通念念自见。名巡旧识。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离。不用断灭。若灭此心名断佛种性。此心本是真如之体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傅大士云。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又心无处所故云无停。心体实无来去。昔所行处了了知见。性自虚通体无去住。不用除灭此心。若识此心本是佛体不须怕。今有不识心人。将此为妄。终日除灭。亦不可得灭。纵令得灭证声闻果。亦非究竟。只如过去诸佛恒沙劫事见如今日。真如之性。灵通自在照用无方。不可同无情物。佛性是生气物。不可[一/几]尒无知。但无心量种种施为如幻如化。如机関木人。毕竟无有心量。於一切处无执系无住着无所求。於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得。

 

第五十卷


【一板】


夫此第八识为定是真是假。荅。是真是假不可定执。首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释曰。梵语阿陁那者。此云执持识。此识体净被无明熏习。水乳难分。唯佛能了。以不觉妄染故。则为习气变起前之七识瀑流波浪皷成生死海。若大觉顿了故。则为无漏净识。执持不断尽未来际作大佛事。能成智慧海。真非真恐迷者。佛意我若一向说真。则众生不复进修堕增上慢。以不染而染。非无客尘垢故。又外道执此识为我。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则扶其邪执有滥真修。我若一向说不真。则众生又於自身拨无生断见故。无成佛之期。是以对凡夫二乗前不定开演。恐生迷倒。不达如来密旨。以此根本识微细难知故。

 

【二板】


○问。受生命终。既依本识。生时死时复住何心。荅。夫论生灭之事。必住散动之心。经云。有念即魔网。不动即法印。魔网立生死之道。法印成涅盘之门。故知散乱寂静二途。皆依本识而有。

 

【三板】


○增一经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盘以无放逸为食。尒时佛告诸比丘如此妙法。夫饮食有九事。人间有四食。一段食。二更乐食。三念食。四识食。复有五种是出世闲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是出世间之食。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办出世之食。所以维摩经云。迦叶住持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斯皆是破五荫法。成涅盘食。

 

【七板】


○阿陁那此云执持识。能执持种子根身生相续义。即是界趣生义。此通一切位。执持有三。一执持根身令不烂坏。二执持种子令不散失。三执取结生相续者。即有情於中有身。临末位第八识。初一念受生时。有执取结生相续义。结者系也。属也。於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系属彼故。亦如磁毛石吸铁。铁如父母精血二点。第八识如磁毛石。一刹那间便揽而住。同时根尘等种从自识中。亦生现行名为执取结生故。在胎五位者。初七日内名杂秽。状如薄酪。父精母血相和名杂。自体不净名秽。二七日内名靤。犹如豌豆疮靤之形。表里如酪。未生肉故。三七日内名凝结。谓稍凝结形如就了血。四七日内名凝厚。渐次坚硬。五七日内名形位。内风所吹生诸根形。一身四肢生差别故。用此三十五日尽其五根皆足。六七日内名发毛爪齿位。七七日内名具根位。以五根圎满渐次生识。即未具空明等缘。或名种子识。问。此识与心义何别。荅。种子与心义别。即取第八识现行。亦名种子故。但是种能生现行。故名种子识。此识现行能起前七识。即有能生法种功能义边第八识名种子识。前言心者。但是积习。习起义名心。又第八识而随义别立种种名。

 

【十二板】


○九识中揔分四段。每识别立十名。


○一第六识十名者。一对根得名。名为六识。二能筹量是非。名为意识。三能应涉应境。名攀缘识。四能遍缘五尘。名巡旧识。五念念流散。名波浪识。六能辩前境。名分别事识。七所在坏他。名人我识。八爱业[去/(冗-几+牛)]生。名四住识。九令正解不生。名烦恼障识。十感报终尽心境两别。名分段死识。


○二第七识十名者。一六後得称。名为七识。二根尘不会。名为转识。三不觉习气忽然念起。名妄想识。四无间生灭。名相续识。五障理不明。名无明识。六返迷从正能断四住烦恼。名为解识。七与涉玄途顺理生善。名为行识。八解三界生死尽是我心更无外法。名无畏识。九照了分明如镜显像。名为现识。十法既妄起恃智为怀令真性不显。名智障识。


○三第八识十名者。一七後得称名为八识。二真伪杂间名为和合识。三蕴积诸法名为藏识。四住持起发名熏变识。五转凡成圣名为出生识。六藏体无断名金刚智识。七体非静乱名寂灭识。八中实非假名为体识。九藏体非迷名本觉识。十功德圎满名一切种智识。


○四第九识。十名者。一自体非伪名为真识。二体非有无名无相识。三轨用不改名法性识。四真觉常存体非隐显名佛性真识。五性绝虚假名实际识。六大用无方名法身识。七随流不染名自性清净识。八阿摩罗识此翻名无垢识。九体非一异名真如识。十胜妙绝待号不可名目识。

 

【十三板】


○一法应机。乃立异号。如天帝释千名。名虽不同。终是目於天主。岂有闻异名故而言非实相理。如人供养帝释毁憍尸迦。供养憍尸迦毁於帝释。如此供养未必得福。末代弘法者亦尒。或信頼耶自性清净心。而毁毕竟空。或信毕竟空无所有毁頼耶识自性清净心。或言般若明实相。法华明一乗。皆非佛性。此之求福。岂不虑祸。若知名异体一。则随喜之善遍於法界。何所诤乎。又诸经内逗缘称机更有多名随处安立。以广大义无边目之为海。以圎明理显称之曰珠。以万法所宗号之曰王。以能生一切名之曰母。但是无义之真义。多亦不多。无心之真心。一亦不一。故华严私记云。取决断义以智言之。取能生长以地言之。取其高显以山言之。取其深广以海言之。取其圎净以珠言之。

 

第五十一卷


【十二板】


○问。今谈宗显性。云何广引三支比量之文。荅。诸佛说法尚依俗谛。况三支比量理贯五明。以破立为宗。言生智了为体。摧凡小之异执。定佛法之纲宗。所以教无智。而不圎。木非绳而靡直。比之可以生诚。信伏邪倒之疑心。量之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则事有显理之功。言有定邦之力。如慈恩大师云。因明论者。元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

 

第五十二卷


【三板】


○问。末那心所。何性所摄。论荅云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真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若已转依。唯是善性。密严经偈云。末那缘藏识。如磁石吸铁。如虵有二头。各别为其业。染意亦如是。执取阿頼耶。能为我事业。增长於我所。复与意识俱。为因而转谢。於身生煖触。运动作诸业。饮食与衣裳。随物而受用。腾跃或歌舞。种种自嬉游。持诸有情身。皆由意功力。如火轮垂发。乾闼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诸分别。身相噐世间。如动秋千势。无力不坚固。分别亦复然。分别无所依。但行於自镜。譬如镜中像。识种动而见。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於斯远离处。是即圎成实。

 

【八板】


○问。若无末那有何等过。荅。若无第七则无凡可猒。无圣可欣。凡圣不成。染净俱失。论云。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又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於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呵猒彼。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内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说。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相缚者。谓於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依如是义有伽陀言。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释云。於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呵猒彼者。有第七於彼起我执。是异生故。出定已後。复沉生死。起诸烦恼。圣贤呵彼。若无第七不应呵彼无过失果。犹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妄相者。此我外缘行相麄动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全由七生增明为论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通三性心间杂生故。第七不缘外境生故。已上略录第七末那。诸教同诠。群贤共释。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冝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原。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於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闲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第五十四卷


【一板】


○密严经偈云。是时金刚藏复告大众言。頼耶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缚。轮转无有穷。亦如於大海。因风起波浪。恒生亦恒灭。不断亦不常。由不悟自心。随识境界现。若了於自心。如火焚薪尽。通达於无漏。则名为圣人。藏识变众境。弥纶於世间。意执我我所。思量恒流转。诸识类差别。各各了自境。积习业为心。遍积习名意。了别名为识。五识取现境。如翳见毛轮。随见而迷惑。於似色心中。非色计於色。譬如摩尼珠。日月光所照。随其所应现。各雨自类物。阿頼耶亦尒。如来清净藏。和合於习气。变现周世间。与无漏相应。雨诸功德法。譬如乳变异。成酪至酪浆。藏识亦如是。变似於众色。如翳见毛轮。有情亦复尒。以恶习气翳。住藏识眼中。於诸非色处。此所见诸色。犹如於阳焰。远离於有无。皆頼耶所现。仁者依眼色。而生似色识。如幻住眼中。飘动犹热焰。色皆是藏识。与色习相应。变似体非有。愚夫妄分别。诸昬醉放逸。坐卧及狂走。顿起诸事业。皆是頼耶识。犹如盛赫日。舒光照於地。蒸气如水流。渴兽望之走。頼耶亦复尒。体性实非色。而似於色现。恶觉妄生着。如磁石吸铁。迅速而移转。虽无於情识。似情识而动。如是頼耶识。为生死所摄。往来於诸趣。非我而似我。如海中漂物。无思随流水。頼耶无分别。依身而运动。譬如二象闘。被伤者永退。頼耶亦如是。断染无流转。譬如净莲华。离泥而皎洁。人天皆受用。莫不咸珍敬。如是頼耶识。出於习气转。依得清净佛。菩[萨-产+(辛/工)]所熏习。譬如殊胜宝。野人所轻贱。若用饰冕旒。则为王顶戴。如是頼耶识。是清净佛性。凡位恒杂染。佛果常宝持。如羙玉在水。苔衣所緾覆。頼耶处生死。习气萦不现。於此頼耶识。有二取相生。如虵有二头。随乐而同往。頼耶亦如是。与诸色相具。一切诸世间。取之以为色。恶觉者迷惑。计为我我所。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间。頼耶虽变现。体性恒甚深。於诸无智人。悉不能觉了。譬如於幻师。幻作种种兽。或行而或走。似有情非实。頼耶亦如是。幻作於世间。一切诸有情。体性无真实。凡愚不能了。妄生於取着。起微尘胜
性。有无异分别。及与於梵天。丈夫等诸见。


又识之於根乍出乍入。如鹿在网。犹鸟处笼。啄一舍一。周而复始。无暂休息。识在根笼。亦复如是。或在於耳。或在於眼。来去无定。不可执常。虽复无定。相续不断。何为不断。以妙用无间故。若凡夫为色尘所缚。不得自在。若见一法。则被一法碍。不能圎通法界。是以金刚经云。若菩[萨-产+(辛/工)]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首楞严经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犹若交芦。由尘发知者。即见分。因根有相者。即相分。相见无性者。心境互生各无自体。心不自立由尘发知。境不自生因根有相。二虚相倚。犹若交芦。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但了了见无可见。无可见即通法界见。即是涅盘。若了了闻无可闻。无可闻即通法界闻。即是涅盘。一切诸法本来涅盘。以分别心妄见所隔。不知自识。翻作无明。

 

【五板】


还原集自他观门云。两身为自他。彼身为他。己身为自。一身复为自他。色身为他。心即为自。心复为自他。心即为他。智即为自。智复有自他。有所得智为他。无所得智为自。无所得智复有自他。净智为他。是净亦净为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稽首如空无所依。心净已度诸禅定。无住则无本。觉此名为佛。假名名为佛。亦无佛可成。无成可成。无出可出。是名佛出。无所见了了见。了了见无所见。但有名字。名字性空无所有。镜像如虚空。虚空如镜像。色心如虚空。虚空如色心。色心如镜像。镜像身无二。亦复非是一。若能如是解。诸佛从中出。诸佛为有名。如空应响声。无心究竟道。法法自然平。平处亦无平。无平作平说。此中言语断。心行处亦灭。眼空保色空。色空保眼空。两空自相保。则无眼识贼。耳空保声空。声空保耳空。两空自相保。则无耳识贼。鼻空保香空。香空保鼻空。两空自相保。则无鼻识贼。舌空保味空。味空保舌空。两空自相保。则无舌识贼。身空保触空。触空保身空。两空自相保。则无身识贼。心空保法空。法空保心空。还是一空能保二空。亦能保一空。是故号空空。假名说见谛。若知六根净。即无六尘贼。若无六尘贼。心王自清净。方便持化凡。题名号佛性。释曰。是以若眼空色不空。色空眼不空。则不可相保。以根境异故必为侵害。若同一性。即无疑矣。如世间作保之人。若是忠良人。即可忠良人作保。若是恶行人。则不可保。以情性异故。六种根尘和合既尒。一切万法顺旨亦然。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根尘同原。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七板】


○夫宗镜所录。皆是现证法门。一入全真。更无前後。如或不信。但静思看。若见一念无生自然与经冥合。如菩[萨-产+(辛/工)]念佛三昧经偈云。此身常无知。如草木瓦砾。菩提无形色。寂灭相不生。身不触菩提。菩提不触身。心不触菩提。菩提不触心。而能有相触。实谓不思议。释曰。故知色不至眼。耳不倒声。而有见闻。是不可思议。以自性离中而有显现。故知六根无对。皆是无诤法门。诸境含虚。尽冥不二之道。即今众生境界真不可思议矣。曷用远求诸圣作用。而自鄙劣者哉。此宗镜是照众生之痴闇。同诸佛之光明使法界含生一时圎证。如法集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眼色二法无所诤竸。以不和合故。以此二法不相到故。夫不合不到。法皆无违诤。世尊。法无有二。是故不诤。

 

【九板】


○佛母经云。阿姉。眼不见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离故眼色离。乃至菩提离故意法离等。入楞伽经偈云。如水流枯竭。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又偈云。此中无心识。如虚空阳焰。如是知诸法。而不知一法。究竟一乗宝。宝性论偈云。如一切世闲。依虚空生灭。依於无漏界。有诸根生灭。火不烧虚空。若烧无是处。如是老病死。不能烧佛性。地依於水住。水复依於风。风依於虚空。空不依地等。如是荫界根。住烦恼业中。诸烦恼业等。住不善思惟。不善思惟行。住清净心中。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荫入界如地。烦恼业如水。不正念如风。净心界如空。依性起邪念。念起烦恼业。能起荫界入。依止於五荫。界入等诸法。有诸根生灭。如世界成坏。净心如虚空。无因复无缘。及无和合义。亦无生住灭。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为虚妄分别。客尘烦恼染。又五现识不动。唯意识分别。

 

【十板】


○问。意识缘境多少。三境三量如何分别。荅。古德云。第六意识即比量意识。能缘三世法三性法三界法一百法等。法尒皆是第六意识缘也。有二。一明了。二独头。且明了者。唯於五根门中取五尘境。是初念与五同缘时。率尒心中唯是现量缘其实五尘境。若後念已去不妨通比量非量作行解缘其长等假色即比量。或於五尘上起执时便是非量即明了意识前後许通三量。三境中若缘五尘实法时是性境。若後念行解心缘长等假色时即真独影似带质。二独头意识有三。一梦中独头亦缘十八界法。唯是独影境非实。此梦中境唯是法处収。亦无本质。二觉窹独头。而缘一切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出世间。有体无体。空华兔角三世一切法皆悉缘得。问。此觉窹意识一念缘十八界时。有几相分。几本质几见分。荅。本质相分各有十八。见分唯一。问。如何有十八相分。荅。十八相分从十八本质起。即有十八相分。如一面镜中观无量人影。外边有十八实人。镜即是一。於镜上现有十八人影像。见分亦尒。一见分能缘得十八相分。若质影有十八。以是所缘境则无过。若一念有十八见分。便有多心过。三定中独头亦缘十八界一百法过未境及真如等。若假若实。皆能缘故。三量分别者。若是明了意识前後念通三量。梦中独头。唯非量以不称境故。觉窹通三量。若缘有体法时缘五境界等通现量故。若缘五根界七心界等是比量。若缘空华过未境等通比量非量。若定中唯是现量。虽缘假法以不妄执无计度。故唯现量。又独头意识即独生散意缘影像门。影像者诸有极微是极逈极略二色皆是假影色也。但於观心扸麄色至色边际。假立极微。唯观心影像。都无实体。

 

第五十五卷


【九板】


问。随境各立六识之名。此依五色根未自在说於自在位如何分别。荅。若自在位中。则诸根互用。如法华经明鼻根即能见色观心等。论云。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矣。乃至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释云。三业化合有十种。佛地经云。身化有三。一现神通化。二现受生化。三现业果化。语化亦有三。一庆慰语化。二方便语化。三辩物语化。意化有四。一决择意化。二造作意化。三发起意化。四领受意化。受化中四记者。一谓一向记。二分别记。三反问记。四默置记。已上六识之相。总成三业之门。未转依中。随流徇境。发杂染之种。结生死之根。唯起盖緾。但萦苦集。背清净之觉性。合界处之妄尘。立三有之垣墙。作四流之波浪。至转依位。冥真反流。随智慧行。成无漏善。道谛所摄。正理相应。现妙观察。心决四生之疑网。为成所作智起三轮之化原。若也究之於心。尘劳为菩提之妙用。失之於旨。常乐作生灭之苦轮。故知染净非他。得丧在我。似手反覆。如人醉醒。何者。反亦是手。覆亦是手。要且反时非覆时。覆时非反时。然俱不离手。醉亦是人。醒亦是人。要且醉时非醒时。醒时非醉时。然不离醉有醒。亦不即醉是醒。如迷亦是心。悟亦是心。要且迷时。非悟时。悟时非迷时。然迷悟非别即。时节有异。唯在般若转变临时。一体匪移。千差自别。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凢。悟之本自圎明。心心证圣。

 

【十板】


○问。如何是诸识遍计有无。荅。古德云。五八识无执。以因缘变故唯现量。夫为执者。必须强思计度。等有执也。唯第六第七有遍计分别故。即六七二识有执也。又四句。一遍而非计。即第六独头意识。遍缘一切不计执故。二计而非遍。即第七识。唯缘頼耶起计度故。三亦遍亦计。第六识。因中有周遍计度。四非计非遍。即五识。唯缘五尘。无计度故。前五识任运证境。不带名言。唯现量故。第八亦然。

 

第五十六卷


【七板】


○如是七识於阿頼耶识中尽相应起。如众影像俱现镜中。亦如众浪同集一水。乃至如此识转。不离二义。一能分别。二所分别。所分别既无能分别亦无。无境可取。识不得生。以是义故。唯识义得成。何者。立唯识义意。本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无唯识又泯。即是说唯识义成也。

 

【八板】


○楞伽经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皷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九板】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形状当如何耶。谓青黄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宝珂等珠出现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着和种种善美乐具能起身识。甘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如经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荅。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复如是。如经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外来。不从中间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变作波浪。如经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圎满。无所阙少。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无有二相。无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无相。皆以无相故。无相亦无相。

 

【九板】


又华严论云。世尊。於南海中楞伽山说法。其山高峻。下瞰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者。方能昇也。下瞰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森罗奂然明白。此经意。直为根熟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乗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产+(辛/工)]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便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了真即识成智。此经异彼深密经意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於空。亦不令心犹如败种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楞伽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当知入胎出胎。少年老年。乃至资生住处。若色若空。若性若相。皆是自识。唯佛能知。

 

【十一板】


大乗论云。又此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舎林地山似义影现而於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夫从心现境。结业受生。不出三细六麄九相之法。如石壁释云。唯一梦心。喻如有一人。忽然睡着作梦见种种事。起心分别念念无间。於其违顺深生取着。为善为恶是亲是踈。於善於亲则种种惠利。於恶於踈则种种陵损。或有报恩受乐。或有报怨受苦。忽然觉来上事都遣。如有一人者。即真如一心也。忽然睡着者。即不觉无明忽起也。作梦者。最初三细业识相也。见者。第二转识相也。种种事者。第三现识相也。起心分别者。最初六麄境智相也。念念无间者。第二相续相也。於其违顺深生取着者。即第三执取相也。为善为恶是亲是踈者。第四计名字相也。於善於恶得损益者。第五起业相也。受苦乐报者。业系苦相也。忽然觉来上事都遣者。即觉唯心得入宗镜。故云。佛者觉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也。

 

第五十七卷


【一板】


夫楞伽经所明三种识。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此中三识於八识中如何分别。荅。真谓本觉。现谓第八。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名分别事。真谓本觉者。即八识之性。经中有明九识。於八外立九识名。即是真识。若约性収亦不离八识。以性遍一切处故。问。但说頼耶等八识。俗谛已显。云何说十一种识。又究竟指归唯一真实性。复云何说广略等诸识。荅。因相显性。非无所以。摄末归本。自有端由。摄大乗论云。若不定明一切法唯有识。真实性则不得显现。若不具说十一种识。说俗谛不尽。若止说前五识唯得俗谛根本。不得俗谛差别义。若说俗谛不遍真识则不明了。真不明了即遣俗不尽。是故具说十一种识通摄俗谛。是以了俗无性即达真空。真空虽空而不坏相。俗有虽有恒常体虚。是知随缘不有之真谛。恒不异事而显现。寂灭非无之俗谛。恒不异真而成立。上来所引诸识。不出一心宗。

 

【二板】


问。境不离识。识不离境者。何只名唯识不名唯境。荅。虽互相生。境从识变。然古释。境由心分别方生。由心生故名唯识。识不由境分别生。不由境故不可名唯境。问。心是境家增上缘。境假心生名唯识。境是心家所缘缘。心假境生应名唯境。荅。离心执境是虚妄。为遮妄心名唯识。悟心无我出沉沦。不约二缘名唯境。又有境无境。皆是自心。其心悉生。一若缘有境生心者。即是自识相分。一切实境不离能缘之心。於自识外实无其境。二若缘无境生心者。如独生散意。缘过去未来空华兔角一切无法时。心亦起故。

 

【四板】


问。觉海澄源。一心湛寂。云何最初起诸识浪。荅。虽云识浪。起处无从。无始无生。能穷识性。只为不觉忽尒念生。犹若澄澜欻然风起。不出不入汹涌之洪浪滔天。非内非外颠倒之狂心遍境。起信论云。以不知真法一故。心不相应。忽然念动。名为无明。此是现根本无明最极微细。未有能所王数差别。故云不相应。非同心王心所相应也。唯此无明为染法之原。最极微细。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

 

【六板】


问。经明初刹那识。异於木石。得生染净。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从初刹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定中。一刹那有不可说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者。则有染有净。有生有灭。此识约生灭门中有几种生灭。荅。真门顺性。妙合无生。世相随缘。似分起尽。楞伽经云。大慧菩[萨-产+(辛/工)]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谓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古释云。言流注者。唯目第八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流注灭。相生灭住者。谓余七识心境麄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云麄故。依彼现识自种。诸境缘合生七说为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依前生灭立迷悟依。依後生灭立染净依。後短前长事分二别。即是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是以海水得风变作波涛之相。心水遇境。密成流注之生。前波引後波。皷沧溟而不绝。新念续旧念。腾心海以常兴。从此汩乱澄源。昬沉觉海。

 

【六板】


问。宗镜搜玄。云何说识。荅。只为识性幽玄。难穷本末。唯佛能了。下位莫知。以无迹无形为万有之本。唯深唯妙作众圣之原。如菩[萨-产+(辛/工)]处胎经五道寻识品云。尒时世尊。将欲示现识所趣向。道识俗识。有为识无为识。有漏识无漏识。华识果识。无报识天识龙识。鬼神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识。上至二十八天识。下至无救地狱识。尒时世尊。即於胎中现勾琐骸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佛告阿祁陀能别此骸骨识耶。对曰。不别。何以故。未得通彻行力未至。佛告弥勒菩[萨-产+(辛/工)]。汝此天中未得神通耶。弥勒白佛言。有成就者。有不成就者。佛告弥勒汝观勾琐骸骨。令一切众生知识所趣。分别决了令无疑滞。尒时弥勒菩[萨-产+(辛/工)]即从座起。手执金刚七宝神杖。搅勾琐骸骨。听彼骨声。即白佛言。此人命终。瞋恚结多。识堕龙中。次复搅骨。此人前身十迹行具。得生天上。次复搅骨。此人前身破戒犯律。生地狱中。如是搅骨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从二十八天下至无救地狱。知识所趣。善恶果报。白黑行报。有一全身舎利无有缺减。尒时弥勒以杖搅之。推寻此识。了不知处。如是三搅。前白佛言。此人神识了不可知。将非如来入涅盘耶。佛告弥勒。汝绍佛位。当於来世当得作佛。成无上道。何以搅舎利而不知识处耶。弥勒白佛言。佛不可思议。不可限量。非我等境界所能筹量。今有狐疑。唯愿世尊。当解说之。五道神识。尽能得之。彼善恶所趣。不敢有疑。於如来所今此舎利无有缺减。愿说此识。令我等知。佛告弥勒。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舎利流布非汝等境界所能分别。何以故。此舎利即是吾舎利。何能寻究如来神识。今当与汝分别如来上中下识。菩[萨-产+(辛/工)]茫然。各各不同。初住菩[萨-产+(辛/工)]。未立根德力。虽得神通。二住菩[萨-产+(辛/工)]。以天眼观知识所趣。退不退地。亦复观见欲界色界无色界者。或复观见生东方无数恒河沙佛刹。供养诸佛。奉律无碍。亦复知彼受记劫数。一劫二劫。乃至百千亿劫。或有菩[萨-产+(辛/工)]住於三地。观见舎利知识所趣。於有余涅盘。无余涅盘。然复不见四住所行识趣所向。四住菩[萨-产+(辛/工)]。见一见二三住识法。然复不见五住舎利识法所趣。乃至唯佛知佛神识所念。又偈云。识神无形法。五大以为家。分别善恶行。去就别真伪。识示善道处。永到安隐道。识为第六王。余大最不如。

 

【八板】


问。前已广明识相。如何是智。荅。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如大宝积经云。佛言。所言识者。谓能了别眼所知色。耳所知声。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触。意所知法。是名为识。所言智者。於内寂静不行於外。唯依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别。及种种分别。是名为智。


又月灯三昧经偈云。不寂者是想。寂灭者是智。若知想自性。便离於诸想。若有想可遣。是则还有想。彼行想戏论。是人不离想。若人作是心。是想谁所起。是想谁能证。谁能灭是想。起想之法者。诸佛莫能得。即於此处有。无我离取着。若其心不生。何由得起想。若心得解脱。彼则无由起。若证於解脱。心则不思议。心不思议故。成就不思议。我本作是念。安住心地已。弃舍一切心。愿成不思议。白净法果报。覩见於无为。一念能了知。一切众生念。众生即是心。心即是如来。诸佛不思议。显了於此心。

 

第五十七卷


【十一板】


问。十烦恼何识相应。荅。第八藏识全无。第七末那有四。第六意识具十。前五识唯三。古释云。五识但三。以无分别故无慢等。慢等必由有随念计度。分别生故。又由慢於称量门起劣胜[力/贝]故疑犹豫简择门起见推求门起。故立识无此等行相。故七识具我痴等四烦恼。犹具审决故。疑无容起由爱着我瞋不得生无。一心王中有二慧。故余见不生。随烦恼有二十。释论云。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慙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一忿谓於现在违缘令心愤发为体。能障无瞋为业。二恨谓於过去违缘结怨不舍为体。能障无瞋为业。三覆谓於过犯若他谏诲秘所作恶为体。能障发露悔过为业。四恼谓於过犯若他谏诲便发麄言心暴不忍为体。能障善友为业。五嫉谓於他所有功德名誉心妬不恱为体。能障仁慈为业。六悭谓积聚恡着为体。能障无贪为业。七诳谓惑乱於他现不实事心诡为体。能障爱敬为业。八[言*(采-木+(〡*日))]为欺彼故诈现恭顺心曲为体。能障爱敬为业。九憍谓恃世间兴盛等事心恃高举无所忌惮为体。能障猒离为业。十害谓逼恼有情无悲无愍无哀无怜无恻为体。能障不害为业。十一无慙谓不耻过恶为体。能障慙为业。十二无愧谓於世增上不耻过恶为体。能障愧为业。十三昬沉谓令心懵董为体。能障毗鉢舎那为业。十四掉举谓依不正寻求心不寂静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十五不信谓於有体有德有能心不净信为体。能障信为业。十六懈怠谓心不勉励为体。能障发起正勤为业。十七放逸谓揔贪瞋痴懈怠为体。能障不放逸为业。十八失念谓染污不记为体。能障不妄念为业。十九散乱谓於所修善心不喜乐为依止故驰散外缘为体。能障等持业。二十不正知谓於三业不正了住染污慧为体。能障正知为业。

 

第五十八卷


【一板】


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於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又识论称悔。此即於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後方追悔故。二睡眠。谓略摄於心不自在转为体。能障毗鉢舎那为业。三寻。谓或时由思於法造作。或时由慧於法推求。散行外境。令心麄转为体。能障心内净为业。四伺。谓从阿頼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於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能障心内净为业。释云。寻即浅推。伺即染度。寻於麄发言。伺则细发语。

 

【四板】


古释云。烦恼为能染。众生是所染。一即能所不成异。即如同水火。俱无合义。止观云。若一念烦恼心起具十法界百法不相妨碍。虽多不有。虽一不无。多不积。一不散。多不异。一不同。多即一。一即多。亦如初灯与暗共住。如是明暗不相妨碍。亦不相破。如是了达烦恼性空。则四种瀑流。唯正法行日之能竭。七重慢阜。因平等慧风之所摧。能害所害俱消。自缚他缚同解。逢缘犹莲华上之水。历事若虚空中之风。一切时中常居宗镜。见万法无异如太虚空。因分别识生。名色影现。分别不起。名色本虚。向性空地中。羙恶平等。

 

【七板】


问。色法有几义。荅。有四义。百法云。一识所依色唯属五根。二识所缘色唯属六境。三揔相而言质碍名色。四别相而言略有二种。一者有对。若准有宗极微所成。大乗即用能造色成。二者无对。非极微成即法处所摄色。如上地、水、火、风一切色法。因缘似有。体用俱虚。何者。自体他体。皆悉性空。能缘所缘。俱无有力。以自因他立。他因自生。他是自他。自是他自。[牙-(必-心)+?]成[牙-(必-心)+?]夺。定性俱无。又能因所成。所从能立。能无有力则入所。所无有力则入能[牙-(必-心)+?]摄[牙-(必-心)+?]资。悉假施设。缘会似有。缘散还无。以惟识所持。终归空性。

 

第五十九卷


【六板】


问。三性中遍计是妄想即无。依他属因缘是有不。荅。此二性能所相生。俱无自体。何者。因妄想故立名相。因名相故立因缘。若妄想不生名相何有。名相不有。因缘即空。以万法不出名故。楞伽颂云。譬如修行事。於一种种现。於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释云。此破妄想遍计性也。如二乗修诸观行。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也。以无青处见青。由心变故於一色境种种不同。譬如凡夫妄见生死。亦是无生死处。妄见生死也。又经颂云。譬如种种瞖妄想众色现。瞖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此破因缘依他起性也。如目瞖所见。差别不同。彼实非有。缘所起法。斯则妄想体空。因缘无性。即是圎成究竟一法。如明眼人见净虚空。况一真心更无所有。


问。此三性中。几法是假。几法是实。荅。识论云。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法依实因而施设故圎成实性唯是有实。不依他缘而施设故。释云。遍计有名无体。妄情安立可说为假。谈其法体既无有相。非假非实非兔角等可说假实必依有体揔别法上立为假实故。依他假有三种。一聚集假者。如瓶盆有情等是聚集法。多法一时所集成故。能成虽实所成是假。二相续假者。如过未等世。惟有因果。是相续性多法。多法上立一假法。如佛说言。昔者鹿王今我身是。所依五蕴刹那灭者。虽体是实。於此多法相续假立一有情至今犹在故。三分位假者。如不相应行是分位性故皆是假。一时一法上立。如一色上名有漏可见有对亦名色等。并是於一法上假施设故。若彼实者应有多体。其忿恨等皆此假摄。心心所色从因缘种生。故说为实。


又三性者。即是一性。一性者即是无性。何者。遍计无相。依他无生圎成无性。解深密经云。瞖眼人如遍计。现青黄如依他。净眼如圎成。摄论云。分别性如虵。依他性如藤。若人缘四尘相分扸此藤。但见四相不见别藤。但是色香味触相故。藤非实有。以离四尘外无别有藤。所以论偈云。於藤起虵知。见藤则无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虵知。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则例如藤上妄生虵相。


问。我见所缘影像。若是依他有者。应有依他性实我。荅。此相仗因缘生。但是依他性幻有之法而非是我。由彼妄执为我故名妄执。此有两重相。约此相从因缘生有力能生心。此乃是有。名依他性法。於此不称所执法义边。名遍计所执乃名为无。如人昬冥。执石为牛。石体不无。我见所缘。缘依他相有。如石本非牛。妄心执为牛。此所执牛其体全无。如相分本非我。妄心执为我。此所执我其体全无。但有能执心而无所执我。谓於此石处有所缘石而无所执牛。於此相分上有所缘法而无所执我。又况云。如南方人不识駞毛。曾於一处闻说龟毛。後忽见駞毛。由不识故。妄谓駞毛以为龟毛。此所见駞毛是有故。如依他性法。其駞毛上无龟毛。妄心谓为龟毛。如所执实我法。故论云。有义一切及心所法。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名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名遍计所执性。

 

【八板】


问。依他起相。但是自心妄分别有。理事双寂。名相俱虚。云何有忧喜所行境界。荅。譬如夜行。见杌为鬼。疑绳作虵。虵之与鬼名体都无。性相恒寂。虽不可得而生怖心。以体虚而成事故。


问三性中几性不可灭。几性可灭耶。荅。准佛性论云。二性不可灭一性可得灭。何以故。分别性本来是无。故不可灭。真实性本来是真。故不可灭。依他性虽有不真实。是故可灭。

 

第六十卷


【一板】


夫此三性法。为当是一是异。若道是一。不合云依圎是有遍计是无。若道是异又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荅。此三性法门。是诸佛密意所说诸识起处。教网根由。若即之取之即落凡常之见。若离之舍之俱失圣智之门。所以藏。法师依华严宗释三性同异义。一圎成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二随缘。二依他二义。一似有。二无性。三遍计所执。二义。一情有。二理无。由真如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原。性相融通。无障无碍。

 

【五板】


是以三性无际。随一全収。真妄互融。性相无碍。如来一代时教。恒沙义门。密意揔在三性门中。真俗本末一时収尽。以显唯识正理更无异辙。以依他性是唯识体。从依他起分别即是遍计。从依他悟真实即是圎成。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实故一分成涅盘。了分别性空即生死成涅盘。迷真实性有即涅盘成生死。都是一法随情显义成三。三非三而一理圎。一非一而三性具。卷舒不失。隐显常如。非一非三泯性。相於实地。而三而一耀行布於义天。撮要所归。莫先斯旨。

 

第六十一卷


【三板】


又立况解自证分见相二分者。且如自证分起见相二分。更执二分为我法。如结巾成兔。手巾是有喻自证分。结手巾为兔头。手巾上本无兔头。今结出之是故名无。如自证分上本无见相。二分。由不证实故似二分起。是故名无。如所结手巾为兔头。已是一重假。更结出二耳。又是一重假。如从自证分变起见相二分已是一重假。更执二分为我法。又是一重假。则见相二分虽假。似从种生故。其我法二执非有。是遍计妄执故。

 

【五板】


天王般若经偈云。揔持无文字。文字显揔持。大悲方便力。离言文字说。思益经云。汝等比丘当行二事。一圣说法。二圣默然。但正说时了不可得。即是默然。不是杜口无说。故昔人云。幻人说法幻人听。由来两个揔无情。说时无说从君说。听处无听一任听。


楞伽经云。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盘。於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偈云。我某夜得道。至某夜涅盘。於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本住故。我作如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释云。此有二因。一即缘自得法。自所得法。即是证道证法。在己离过显德。二即缘本住法。本住即古先圣道传古非作。此上是据理约证云不说。若但是自心闻。则佛常不说。

 

【七板】


问。但云方便。说则无妨。若约正宗。有言伤旨。荅。我此圎宗。情解不及。岂同执方便教人空有不融通体用两分。理事成隔。说常住则成常见。说无常则归断灭。[后-口+十]边则成边执。存中则着中理。今此圎融之旨。无碍之宗。说常则无常之常。说无常则常之无常。言空则不空之空。言有则幻有之有。谈边则即中之边。谈中则不偏之中。立理则成事之理。立事则显理之事。是以卷舒在我。隐显同时。说不乖於无说。无说不乖於说。

 

【八板】


胜天王般若经云。尒时众中有一菩[萨-产+(辛/工)]名须真胝。白胜天王言。如来为大王受记乎。胜天王荅言。善男子。我受记如梦相。又问大王。如此受记。当得何法。荅曰。佛授我记。竟无所得。又问。无所得者。为是何法。荅曰。不得众生寿者我人养育荫界入悉无所得。若善不善。若染若净。若有漏若无漏。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为若无为。若生死若涅盘。悉无所得。又问。若无所得。何用受记。荅曰。无所得故。则得受记。

 

【九板】


问。虚妄分别以何为本。荅攀缘为本。又问。何所攀缘。荅。缘色声香味触法。又问。云何不缘。荅。若离爱取则无所缘。以是义故。如来常说诸法平等。是以法平等。故说无差别。此方说法。十刹皆然。即一处遍一切处故。所以同证同宣。互为主伴。


若论至理。无佛无众生。岂云感应。若於佛事门中机应非一。若无众生机诸佛则不应。岂可执自执他。论内论外而生边见耶。如法华云。玄义问众生机圣人。应为一为异。若一则非机应。若异何相交关而论机应。荅。不一不异。理论则同如。是故不异。事论有机感。是故不一。譬如父子。天性相关。骨肉遗体。异则不可。若同者父即子。子即父。同又不可。只不一不异而论父子也。众生理性与佛不殊。是故不异而众生隐如来显是故不一。不一不异而论应机也。又同是非事非理故不异。众生得事。圣人得理。又圣人得事凢夫有理故论异。问为用法身应。用应身应。若应身应无本何能应。若用法身应。应则非法。荅。至论诸法。非去来今。非应非不应而能有应。亦可言法应。亦可言应应法应则冥益应。应则显益。

 

【十二板】


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即是机应不同意也。今略言为四。一者冥应。二者冥机。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其相云何。若言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籍往善力此名为冥机也。虽不相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为冥益也。二冥机显益者。过去植善而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常修善。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显应者。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只洹。月盖曲躬圣居门阃。如即行人道塲礼忏能感灵瑞。即显机显应也。四显机冥应者。如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益。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若见喜杀寿长。好施贫乏。不生邪见。不解此者谓其徒功丧计忧悔失理。释论云。今我病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当来。正念无僻。得此四意也。

 

第六十二卷


【一板】


广略之教。遮表之诠。虽开合不同。揔别有异。然皆显唯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证若恒沙。岂唯一二。所以法华经偈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乗。又偈云。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於佛道。释曰。知第一寂灭者。真如一心是本寂灭。非轮回生灭之灭。亦非观行对治之灭。故称第一。於一寂灭之中。即无法可敷扬。无道可建立。为未了者以方便大慈力故。虽说种种别门异道。若尅而论唯但指归一心。佛乗更无余事。今我亦如是者。今我与十方佛同证此法悉皆如是。以此安乐一切有情。示三乗五性种种法门。宣扬於唯心佛道。

 

【二板】


文说所缘唯识所现者。汝谓识外所缘。我说即是内识上所现。世亲说谓识所缘唯识所现。乃至佛告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无作用故。但法生时缘起力大。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所由缘起力。其性法尒如是而生。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者。自性即自心法。或理体。即义之所依。

 

【三板】


非唯佛教以心为宗。三教所归。皆云反己为上。如孔子家语。卫灵公问於孔子曰。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谨之於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所谓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是知若定己以徇物。则无事而不归。自然取舍忘怀羙恶齐旨。

 

【九板】


阿毗达磨经说。菩[萨-产+(辛/工)]成就四智。能随悟入唯识无境。即是地前小菩[萨-产+(辛/工)]虽未证唯识之理。而依佛说及见地上菩[萨-产+(辛/工)]成就四般唯识之智。遂入有漏观。观彼十地菩[萨-产+(辛/工)]所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化肉山鱼米等事。此小菩[萨-产+(辛/工)]入观。观已。即云如是所变实金银等皆不离十地菩[萨-产+(辛/工)]能变之心。更无外境。既作观已。亦能随顺悟入真唯识理。又如胜论祖师为守六句义故变身为大石。此有实用。若定实境者。不应随心变身境为石。


问。且如变大地为金时。为灭却地令金种别生。为转其地便成金耶。荅。唯识镜云。为佛菩[萨-产+(辛/工)]以妙观察智系大圎镜智及异熟识。令地种不起。金种生现。以此为增上。能令众生地灭金生名之为变。非为便转地成金。又天人鬼鱼所见随业差别。但唯境识变。若识外别有实境。云何随变。木石等亦然。又如一羙色。婬人见之。以为净妙。心生染着。不净观人观之。种种恶露。无一净处。等妇人见之妬瞋憎恶。目不欲见。以为不净。婬人观之为乐。妬人观之为苦。净行之人观之得道。无预之人观之无所适莫。如见土木。若此羙色实净。四种人观皆应见净。若实不净。四种人观皆应不净。以是故知好丑在心。外无定也。

 

第六十三卷


【三板】


诸经要集云。夫云罪行。妄见境染。执定。我人。取着违顺。便令自他皆成恶业。是以经偈云。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脑。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於地狱。是故心外虽无别境称彼迷情强见起染。如梦见境起诸贪瞋。称彼梦者谓实不虚。理实无境。唯情妄见故。

 

【五板】


问。若众生恶业心感现地狱事理即可。然且如观佛心时。云何纯现地狱。荅。此略有二义。一若约理而观。佛之心性本含法界。无一尘而不遍。无一法而不通。二若约事而观。佛唯用救苦为意。以物心为心。则地狱界全是佛心。运无缘慈不间同体。所以观佛心品云。佛告大王。欲知佛心光明所照。常照如此无间无救诸苦众生。佛心所缘。常缘此等极恶众生。以佛心力自庄严故。过筭数劫。令彼罪人发菩提心。

 

第六十四卷


【二板】


○论主言外色实无。是内识之境者即可。然且如他人心是实有。岂非自心所缘耶。意云。且如此人心若亲缘得他人心着。即离此人心别有心为境。若此人心缘他人心不着者。即有境而不缘。若缘着即乖唯识义。若缘不着者。即何成他心智耶。论主荅。虽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意云。虽说他人心非此人境。若此人亲缘他人心。即不得。若托他人心为质。自变相分缘亦有他心智。但变相分缘时。即不得他人本质。但由他人影像相自心上现名了他心。即知他心相分不离自心亦唯识。意云。此人心缘他人心时。变起相分当情相分无实作用。非如手等执物。亦非如日舒光亲照其境。缘他人心时。但如镜中影似外质现。镜中像亦无实作用。缘他人心时。亦复如是。非无缘他人心体。故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


言识之一字者。非是一人之识。总显一切有情。各各皆有八识。即是识之自体。五十一心所识之相应。何独执一人之识。

 

【四板】


○问。观他心智者。为实知他心。为不实知。二俱有过。荅。如前已说。若立自他。於宗俱失。此皆约世谛识心外分别故。识论颂云。他心知於境。不如实觉知。以非离识境。唯佛如实知。他心智者。不如实知。以自心内虚妄分别以为他心。以自心意意识杂故。如彼佛地。如实果体。无言语处。胜妙境界。唯佛能知。余人不知。以彼世间他心智者。於彼二法不如实知。以彼能取境界虚妄分别故。此唯是识。无量无边。甚深境界。非是心识。可测量故。如上约法。相宗说。若约法性宗。先德云。知他心者。皆如实知。审於事实见理实故。亦非心外可见。亦非无境可知。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所故能知也。

 

【六板】


不知外质即佛心故。所以诸佛如来。随多心念意能顿了。如金刚经云。尒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华严颂云。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云何不於一念中。善知一切众生心。此是意圎对。如来一念之中皆一时顿应。无一不应。故名圎对。斯乃了心非心。方能遍应。若心在有无。则成隔碍。

 

【六板】


问。众生缘佛身时。是识所变。只如佛缘所化有情身土之时。是何所变。荅。若众生见佛。是有漏转识所变。相分等流色摄。若佛缘有情。是无漏智所变。定果色摄。识智虽殊。俱不出自心之境。并是增上缘力。互令心现。

 

第六十五卷


【一板】


夫能所之见。则心境宛然。圣人知见如何甄别。荅。双照有空不住内外似谷。荅声而绝虑。如镜鉴像而无心。妙湛圎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无念无知。有无皆想。俱非正知。但无念而照。名曰正照。无知而知。名曰正知。若唯无念寂而失照。若但照体照而失寂。并称不正。正在双行。

 

【四板】


问。圣人见实相之妙色。惑情还见不。荅。唯见不实。不见不实之实。如见杌为贼。不见杌也。又如一真空理见成二谛。若世人知者名为世俗谛。出世人知名第一义。其所知处未必悬殊。其所知境各从心现。如瞖目见明珠有纇净眼观莹净无瑕。羙恶唯自见殊。珠体本末如一。

 

【十二板】


复次。四大及造色围虚空故名为身。是中内外入因缘和合生识种身。得是种和合作种种事。言语坐起去来空。六种和合中。强名为男。强名为女。若六种是男应有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既於地种中无男女相。乃至识种亦无男女相。若各各中无。和合中亦无。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师子。和合亦不能生无性故。

 

【十三板】


佛言。从本已来。无我无人无有丈夫。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乃至是中无有一法和合聚集。决定成就。得名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罗汉定可取者。

 

第六十六卷


【二板】


如人远行独宿空亭。夜中有一鬼担一死屍来放亭前。复有一鬼从後而来瞋骂其鬼云。是我屍何以担来。前鬼复言本是我物自担来。二鬼各以一手争之。前鬼语曰。可问此人。後鬼即问。是谁死人。谁担将来。是人思惟。此之二鬼。皆有大力。实语虚语皆不免死。我今不应妄语荅鬼。便荅後鬼。前鬼担来。後鬼大瞋?其手足出着地上。前鬼愧之取屍补之。补之便着。臂手足等举身皆易。於是二鬼共食所易活人之身。各各拭口。分首而去。其人思惟父母生身眼见食尽。我今此身尽是他肉。为有身耶。为无身耶。如是思惟心怀迷乱。不知所措。犹如狂人。天既明矣。寻路而去。至前国土见有佛塔。凡见众僧不论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诸比丘问汝何人耶。荅曰。我亦不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广说上事。众僧皆云。此人自知己身无我。易可化度。即语之言。汝身本来恒自无我。但以四大和合聚集计为本身。如汝本身与今无异。时诸比丘度为沙门。断烦恼尽得阿罗汉。是故有时於他人身亦计为我已无我故。有时於我谓为他人。故文殊问经云。有老人夜卧。手捉两膝而便问云。那得有此两小儿耶。身若有我。云何不识。谓为小儿。故知撗计皆无定实。

 

【三板】


王正论偈云。如人依净镜。得见自面影。此影但可见。一向不真实。我见亦如是。依荫得显现。如实检非有。犹如镜面影。

 

【四板】


古师云。众生为善恶而受其报者。皆由众生心识三世相续。念念相传。如今世现行五蕴。犹前世识种为因起今世果。今世有作业熏种而为来世现行因。展转相续为因果故。

 

【十板】


大涅盘经云。外道先尼言。瞿昙。若无我者。谁见谁闻。佛言。善男子。内有六入外有六尘。内外和合生六种识。是六种识。因缘得名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木得故名为木火。因草得故名为草火。乃至众生意识亦复如是。因眼因色因明因欲名为眼识。善男子。如是眼识。不在眼中。乃至欲中。四事和合故生是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

 

【七板】


问。既无我无人。云何有生有死。荅。但生是空生。死是空死。毕竟无有我人可得。如经云。一切世间法唯因果无人。但是依空法。还生於空法。是知众生界中但有名数。名数本空。万法何有。

 

第六十六卷


【十一板】


夫外计内执我者。皆於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种中。及身内识煖息三事等起执。今观六大三事内。唯是识之一大世多坚执以为实我。今只用於内外三世中推。自然无我无识。且内外推者。只如执识实在身内者。且何者是识。若言(推破云云)四大各离。唯是空大。何者是识。

 

【十三板】


○凡夫迷梦。怕怖生老病死。


○二乗偏见猒离成住坏空。若顿悟之时不猒不怖。全将生死法。度脱於群生。以生死性空故。如释迦如来不离不着。生则王宫降诞演独尊之文。老则寿八十年示迁坏之法。病则背痛偃卧警泡幻之身。死则示灭双林显无常之苦。令小根者悟其迁变。俾大噐者顿了圎常。故知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岂同怖猒凡小之见乎。

 

第六十七卷


【三板】


○如缘真如。作有如解。即是法执。若作无解。虽不称如。仍因成圣。释曰。若作如解即是法执者。若起能解之心即立所证之理。所境既立。迷现量心。知解才生。便成比量。皆为法执失唯识宗。所以华严经云。智外无如。为智所入。如外无智。能证於如则心境如如一道清净。

 

【三板】


○问。涅盘经佛说有真我佛性之理。诸菩[萨-产+(辛/工)]等皆伸忏悔。我等无量劫来常被无我之所漂流。今广说无我者。莫不违涅盘之教不。荅。今言无我者。谓破凡夫外道迷唯识理。妄执心外实有我法。如外道所执略有三等。一僧佉等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等。二尼乾子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遍出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余九十种所计我等。不异此三。故此等妄执俱无道理。唯成五见之邪思。岂同四德之真我。


涅盘经云。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间人知者为世谛。仁王经云。於解常自一。於谛常自二。所以人王虽分二谛。智照常一。涅盘本唯一谛。解惑分二。斯则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二自在。为真二谛故昔人颂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即其义也。


冥枢会要卷中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仪注备简 【十卷】 下一篇空谷集 【三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