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仪注备简 【十卷】(六)
2018-02-11 22:44: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692次 评论:0

第六卷

 

闻唱善来即证罗汉


辅行云。如佛自言善来比丘。自然得具足戒。当於言下须发自落。袈裟在身。鉢盂在手。犹如五岁知法比丘。如跋陀罗波楞伽者是。

 

大论俱舍七种般


辅行云。六种那含位在其中者。大论三十三云。五那含者。谓中。生。行。不行。上流。复有六种。五如上。加现。复有七种。六如上。加无色。俱舍不立现般。但取无色般。并五为六。颂曰。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盘。上流若杂修。能往色究竟。超半超徧没。余能往有顶。行无色有四。住此般涅盘。释曰。不还有五。一中。谓欲界没。於无色中阴而般涅盘。二者生般。生色界而般涅盘。三者有行。生色界已。长时修行而般涅盘。但有勤修。无速进道。四者无行。生色界已。不经久修。无功用行而般涅盘。勤修速进二道俱无。五者上流。於色界中要转经於四禅天处方般涅盘。上流又二。一者杂修。即是乐慧。二无杂修。即乐定是。有杂修者。往色究竟。无杂修者。往於有顶。颂中余字。是不杂修。复有三种。一全超。谓在欲界於四禅中已徧杂修。遇缘退失。从梵众没。生色究竟。中间尽超。故名全超。二者半超。梵众没已。中间渐受十四天处。或超一二。乃至十三。後乃方生色究竟天。皆名半超。非全超故。通受半名。全不能超。名为徧没。无杂修者。生无色界。唯不能生五净居天。从广果没。生三无色。後生有顶方般涅盘。故此那含纵生无色。犹属色摄。若欲界没生无色天。即无色摄。复有九种。中。生。上流。各三种故。如释签引。此六九中未入般前。或得名为罗汉向摄。在色界时。或有勤修速进故也。

 

开三般为九


释签引论云。中般为三者。谓速。非速。久住。凖俱舍论。总为九种。谓三各分三。谓中。生。上流也。有行无行。生色界已方般涅盘。竝生般摄。言中三者。谓速非速。经久。如迸火星。以喻三义。思之可知。竝於中阴论速非速等。生有三者。一生。约速立。二有行。约非速立。三无行。约经久立。竝生色界已。论速等也。上流三者。一全超。约速立。二半超。约非速立。三徧没。约经久立。从初色至色末。始终有此三人不同。如是三九。由业惑根异。言业异者。造顺现业。成中般。造顺生业。成生般。造顺後业。成上流般。言惑三者。下品惑成中般。中品惑成生般。上品惑成上流般。言根别者。上根中般。中根生般。下根上流般。

 

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般


释签引杂阿毘昙云。阿那含者或五及七八。五。谓中。生。有行。无行。上流。七。谓於中般更分三。如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无色。及不定。且从五种说。谓色五种。从根分十五。谓上中下各五故。约地成二十。四禅各五故。约性有三十。谓退。思。护。住。进。不动。谓种性各五故。处有八十。梵众至尼吒。十六处各五故。每一种那含有二千五百九十二。何者。约十六处成十六人。约种性六。成六倍增之。合九十六。约根有三。三倍增之。成二百八十八。更以九离欲人九倍增之。成二千五百九十二人。一人既尔。五那含又五倍增之。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言九离欲者。谓离欲界九品惑以为九人也。

 

图中引五差


辅行云。生五含者。然由修熏禅有五阶差。大品九定通熏九地。此中唯熏第四禅地。先修得已。更以多念无漏相续现起。从此引生多念有漏。从此复生多念无漏。如是後後渐渐减少。乃至最後二念无漏。次复引生二念有漏。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熏加行成相。次唯一念无漏。次复唯有一念有漏。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名根本成。故俱舍云。成由一念离。言五差者。谓下。中。上。上胜。上极。一品有三。後品兼前。故第五品合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次第三六九等生五净居。

 

罗汉名含三义


文句云。比丘者肇师云。秦言净命乞食。破烦恼。能持戒。怖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义。秦无以飜。故存本称。什师云。始出妻子家。应以乞食自资。清净活命。终出三界家。必须破烦恼。持戒自守。具此二义。天魔怖其出境也。释论云。怖魔。破恶。乞士。魔乐生死。其既出家。复化余人俱离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飜被五系。但愁惧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夫在家三种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养身命。出家人佛不许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义相成。即比丘义也。涅盘宝梁皆举破恶名比丘者。不具说也。今名此三义应通初後。如初出家时。白四羯磨。无作戒力。徧一切境飜无作恶。初修禅定。发定共戒。防伏意地贪瞋不起。初修观慧。发相似道共戒。能伏烦恼。初心亦称破恶。何独後心耶。怖魔者。初剃发禀戒。已令魔愁。修定欲伏烦恼。修慧欲破烦恼。初心亦令魔怖何独後心耶。乞士者初离邪命以乞自活。修禅历境求定。修慧缘理求无漏皆是乞士。何况相应而非乞士。具此义故。通名比丘。观经云。比丘者。因果六义。因名乞士。怖魔。破恶。果号应供。杀贼。无生钞云因三果三。一一主对。释论。净目问舍利弗。乞士者有四种食。合药种植田园。名下口食。仰观星宿。名仰口食。四方巧语。名方口食。呪术卜算。名维口食。比丘不作此四。名清净乞士也。钞云。今举身子答彼净目乞士之义须离上下方维之食。常行乞食清净活命。故名乞士。至果乃成应供德也。怖魔者。若发心出家。地行夜乂唱飞行空中展转乃至六天魔王闻之。怖畏失人众也。钞云。魔主生死。在家受欲增长生死。出家离染。趣向无生。是故魔王闻之生怖。染欲破戒。魔还快乐。勤修三学果证无生。破恶者。能破烦恼。九十八使悉皆破断故名破恶。钞云。见思二使共九十八。名恶名贼修观推竆。名为破恶。证智断尽。名为杀贼。

 

金刚三昧


妙玄云。时解脱罗汉。是信行钝根。待时及众缘具。方得解脱。位居无学。罗汉有五种。随信行生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升进法也。得尽智。无学等见也。若用金刚三昧。於非想九品惑尽。次一刹那证非想第九解脱。成尽智。次一刹那得无学等见也。或彼时退。故不说得无生智。此五种阿罗汉。是性种性根钝。因中修道。必假衣食牀具处所说法及人。随顺善根增进。不能一切时所欲进也。是五种各有二种。不得灭尽定。但是慧解脱。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不得灭尽定。是人因中偏修性念处。若得灭尽定。是人因中修性共也。证果时三明八解一时俱得。故名俱解脱也。

 

重空三昧


妙玄云。不时解脱罗汉。即法行利根。名不动法阿罗汉也。此人因中修道。能一切时随所欲进修善业。不待众具。故名不时解脱。是人不为烦恼所动。故名不动。不动是不退义。成就三智。谓尽智。无生智。无学等见。能用重空三昧击圣善法。以定舍定。故言能击。是不动罗汉亦有二种。一不得灭尽定。但名慧解脱。二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闻佛说三藏教门。修缘念处。即发四辩。名无疑解脱。是名波罗蜜声闻。能究竟一切罗汉功德也。名沙门那。沙门那者。沙门果也。释签云。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空是圣法。复修於空击前圣法。故名为重。

 

电光三昧


辅行云。称电光者。彼论云。七依定外更有定发无漏否。答。有欲界定能发无漏。无漏发疾。倐如电光。若不发无漏。住时则久。遗教云。若见电光。暂得见道。如阿难策心不发。放心取枕。即入电光。电光亦是金刚。金刚不孤。因欲界入无漏。无漏发疾。譬如电光。非欲界定得此名也。住欲界定或经年月。定法持心。无懈无痛。连日不出亦可得也。

 

九想


法界次第云。此九通名想者。能转心转想。故名为想。所谓能转不净颠倒想。故此九法皆言想也。一胀想若观人死屍[月*夆]胀如韦囊盛风。异於本相。是为胀想。二青瘀想。若观死屍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三坏想。若观死屍风吹日曝转大。裂坏在地。是为坏。四血涂漫想。若观死屍处。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五脓烂想。若观死屍虫脓流出。皮肉坏烂??沱在地。是为脓烂想。六噉想。若观死屍虫蛆唼食。鸟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国*瓜]裂。是为噉想。七散想。若观死屍禽兽分裂。身形破散筋断骨离。头手交横。是为散想。八骨想。若观死屍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筋连。或分散狼籍。如贝如珂。是为骨想也。九烧想。若观死屍为火所焚。爆裂烟臭。薪尽形灭。同於灰土。假令不烧。亦归磨灭。是为死想。

 

八念


通言八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阿那。八念死。

 

十想


通言想者。能转心转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想。故名为想。前三想为断见谛惑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惑说。後三想为修无学道者说。是以坏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断三界结使。证无漏之圣果也。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五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

 

八背舍


此八通名背舍者。大智度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慧断三界结业尽。即名解脱也。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内有色相者。不坏内色不灭内色相也。外观色者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所以然者。为修流光故。不应初背舍中坏灭内身骨人也。欲界结使难断故须以不净心观外色也。此初背舍。位在初禅。能舍自他及下地。故名背舍。二内无色相外观色。内无色相者。坏内色。灭内色相也。外观色者。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所以然者。行者为入二禅内净。故坏灭内骨人。欲界结使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也。三净背舍身作证净者。缘净故名净。行者除外不净相。但於定中练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名净。缘身作证者。以无受着心而受三禅中徧身乐。故名身作证也。四虗空处背舍。若灭根本四禅色。及三背舍四胜处八一切处中色。一心缘无边虗空而入定。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廻。是为虗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若舍虗空。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廻。是为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若舍识一心缘无所有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廻。是为无所有处背舍也。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廻。是为非有想非无想背舍也。八灭受想背舍。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为灭受想背舍所以者何。诸佛弟子患厌散乱心。欲入定休息。似涅盘法安着身中。故云身证而想受灭也。

 

八胜处


名胜处者。亦名八除入。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五青胜处。若观青色转变自在。少能多。多能少。光色照曜胜於背舍。所见青相亦不起法爱是名青胜处也。六黄胜处。类如青胜处中分别。七赤胜处类如青胜处中分别。八白胜处。亦类如青胜处中分别。今用四色为胜处。依大智度论也。若缨络经中则以四大为四胜处也。

 

十一切处


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徧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

 

九次第定


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襍。故名次第定也。初禅次第定。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定时。是中初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襍念间。入初禅定。是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若从初禅入二禅时。是中二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襍念间。入二禅定。是为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意类如初禅二禅中明。四禅次第定。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五虗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有想非无想处次第定等。俱如上初禅二禅中明。九灭受想次第定。若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於是定前自识其心。要期心利。心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襍念间。入灭受想定。是为灭受想次第定也。

 

师子奋迅三昧


所言师子奋迅者。潜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於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异上所得诸禅定也。故名师子奋迅三昧。一入禅奋迅。师子奋迅入三昧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二出禅奋迅。师子奋迅出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起。还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三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

 

超越三昧


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一超入三昧。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相若声闻人但能超入一。而不能超二。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也。是中明超入有三种。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也。细心约义。自作可解。二超出三昧。云何名超出三昧。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人超出。但能超一禅出。而不能超二。何况能自在超出也。是中超出有三种。一顺超出。二逆超出。三顺逆超出。足前三种超入。合为六种超越三昧。如来於此六三昧而入涅盘也。齐此明三乗行行共禅竟也。

 

观练熏修


止观云。观者。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通摄观禅。九想为破行人淫火。必须增想纯熟。能除世间贪爱。破六种欲。此九既除。於欲亦薄。嗔痴九十八使山动。虽是不净初门。能成大事。八背舍。(云云)。背净洁五欲。舍离着心。故名背舍。修者。行人持戒发誓。端身正心。谛观足大指黑胀[尔*皮]起。进观从足至头。唯见肿胀。心生厌离。复观脓烂。次却皮肉。谛观白骨八色流光。如是次第乃至八背舍发相。具如禅门。八胜处者。前背舍缘中多少不得自在。是故胜处更深细观察少多好丑。悉使胜知胜见。如快马能破阵。亦能自制其马十一切处者。以八色两心更相淡入。广普徧满转变无碍。具如禅门。练者。即九次第定也。上来虽得八禅。入则有间。今欲纯熟。今从初浅极至後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间穬令不次第者次第。故名次第。亦是无漏练於有漏。除诸间穬。故名练禅。熏者。即师子奋迅三昧也。前是次第无间入。今亦是次第无间入。亦能次第无间出。除麤间及法受味尘。犹如师子能却能进。奋诸尘土。修者。超越三昧也。近远超入。近远超出。近远超住。是功德最深。故名顶禅。於诸法门自在入出。

 

坏法不坏法


止观云。若坏法人修九想。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此人但求断苦。烧灭骨人。急取无学。不欣事观。既无骨人可观。便无禅定神通变化愿智顶禅。虽言烧灭。实有身在。例如灭受想而身证。若不坏法人九想者初从胀想来住骨想。不进烧想。得有流光背舍胜处。观练熏修神通变化。一切功德具足。成俱解脱人也。

 

约性共拣判慧俱


四教义云。五种罗汉各有二种。不得灭尽定。但是慧解脱。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不得灭尽定。是人因偏修性念处观。不修共念处观。若得灭尽定者。是人因中修性念处观。亦修共念处观。

 

约正助判慧俱断结


四教义问。若诸数随起。即是共义。答曰。诸数随起有三种。一但是缘理之慧。诸数任运随起。此说性念处。二修诸数作助道善法。故说共念处断结。故佛说善法积聚。属共念处。助正道共断结。故杂心偏说共念断结。然利根人用性念处。非不断结也。光明句。亦名慧行。行行。缘空直入。名为慧行。带事兼修。名为行行。亦名正道助道。空观顺理。名为正道。不净破贪。名为助道。小乗修正道断结。名慧解脱人。修助道断结。名俱解脱人。

 

得灭尽定


出前五卷身证中。

 

十四变化


文句云。十四变化。初禅二变化。一初禅化。二欲界化。二禅三变化。一二禅化。二初禅化。三欲界化。三禅四变化。一三禅化。二二禅化。三初禅化。四欲界化。四禅五变化。一四禅化。二三禅化。三二禅化。四初禅化。五欲界化。无而歘有。有而歘无。故名变化。四禅俱有。上能化下。下不能化上。故至数增减。十四种色。五根。四大。五尘。

 

十八变化


文句云。十八变化。一震动。二炽然。三流布。四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身。十同类往趣。十一隐。十二显。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辩才。十六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十八放光普动一切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流光徧照。随所欲示佛土恶趣。於地起氷解令成水。於火亦然。山石中往来无碍。能舒卷雪山王等。以见前大众大地内己身中。能往彼。同其色数。或隐或显不可得。往来去住无碍。他现通悉能制伏。能与一切有情辩才。有情於法失念者。能与之。令听法人身心安乐。身放光明作诸佛事。如次对之。依四禅十四变化。依观练熏修。十一切无漏事禅能作十八变。

 

三种念处


四教义云。三种念处成三种罗汉者。一若单修性念处。成慧解脱罗汉。二共念处。成是俱解脱罗汉。三缘念处。成无疑解脱罗汉。所以者何。性念处即是缘理之智慧。念处相应发真无漏。即成慧解脱罗汉也。共念处。共善五阴成就背舍。乃至超越三昧愿智顶禅。如此助道共正道合发真无漏。即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成俱解脱罗汉也。若缘念处。即缘佛言教所诠一切阴入界。性共二种念处。能观所观名义。若在禅定观此名义。即发四无碍辩名为无疑解脱大罗汉。


四念处云。谓观总别念处。知身受心法。是知苦。不起倒惑。是知集厌苦息集是修道。苦集寂然。是知灭。共念处者。毘昙有门。观生空名为法空。修心不净。以不净心观外色。入二背舍。乃至八背舍。八胜。一切处。九次第。师子奋迅。超越。欲界初禅皆不净。破净颠倒。以事助道。名共念处。缘念处者。大论云。一切色法。名身。一入及十入少分既是色。色属身也。六受为受。六识为心。想行两阴及无为法名法。通一切境界。皆名缘念处。四教义云。一自性念处者。说不颠倒慧也。如佛说修身观。身观者。是慧。念处者。所作事不妄受缘故。除自性过。故说念处。言共念处者。与慧相共法。如佛说。此比丘善法积集谓四念处。是为正说也。又能发诸禅神通也。缘念处者。一切法。如佛说比丘一切法。四念处。是为正摄受具足故。及畧缘故。南岳师云。还是性共二种念处。能观之智。所观之境。合辩具一切法义也。若能观察分别。即发四无碍辩也。

 

四韦陀典


辅行云。一阿毘陀。此云方命。谓养生缮性。二殊夜陀祭祀祈祷。三婆夜摩陀礼义占卜军阵。兵法。四阿达婆陀。异能技数禁咒医方。又摩登伽经载。初人名梵天。造一韦陀。次人名白净。变一为四。读诵。祭祀。歌咏。禳灾。

 

果性退否考论祖诰


妙玄云。是信解虽是动。根性不同。谓退。护。思。住。进也。若证阿那含。各有五。及七种般。八种般。见得但是不动根性。若证那含。亦有五种。七种。八种。不同也。


止观云。初从[尘-土+分]住讫至非想。通有四。退。护。住。进。退又二。一任运退。二缘触退。缘有内外。外诸方便二十五种吐纳失所。是为外缘触退。於静心三障四魔而生忧爱。是名内缘触退。後或更修得。或修不得。此人甚多。护分者。善以内外方便将护定心。不令损失。住分者。或因守护。安隐不失。或任运自住。即是住分。进分者。或任运进。或勤策进。各有横竪。横竪各有顿渐。若十二门一一而进。是名渐进。若一时具足。是名顿进。特胜通明品品而发。是名横渐。一时俱发。是名横顿。又於四分。分分皆有四分。具如修证中说。


辅行云。禅门中名达分。此中云护。以达自防。故名为护。余三名同。言退者。有因缘退。名缘触退。无因缘退。名任运退。二十五法等。是外缘触退。於静心下。内缘触退。三障四魔。通论既各摄十境。故得以三障摄三魔。加天子。即四魔也。禅门中云。退分中退分者。从九品至初品并退失也。退住者。至初品便住也。退进者。至初品已。更能策进至二品乃至九品。亦能更进。退护者。退己将护。使从初品以至九品。勿使更退。余之三分。例说可知。

 

此生之中必得无疑


释签云。若退果者。牵於斯那二果亦失。至初果住。法尔然也。此生之中必得不疑。犹如胜人。平地颠坠。四顾远望。不有他人见我倒不。即能自起。极至临终。亦得无学故也。

 

信法利钝


止观云。若论根利钝者。法行利。内自观法故。信行钝。藉他闻故。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或俱利。俱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

 

通辩四果退不退


止观云。此人好退。如毘昙有退相四果。如沙住井底。阿含云。三果退戒还家。毁失律仪。不失道共。俗人生??。言无圣法。佛言。欲饱起厌。不久当还。更求出家。诸比丘不度。佛即度之便得罗汉。阿难问言。大德是学退。无学退。答言。学退。若然。即是世智断惑慧解脱人。故得有退。非无漏智断一品惑进一品解而有退也。


辅行云。此人下。辩坏法人有退无退如毘昙等者。婆沙中问。阿罗汉退。不应二三两果亦退。答。阿罗汉退牵二果退。犹如沙井。上下有甎。中间唯砂。上甎若穨。从上至下。其中间砂岂得不穨。四果如上甎。二果如中沙。初果如底下。若至底竟。不复得去。问。若至初果。亦应言退第二第三。答。如人堕於三层之屋。彼亦如是。虽即不言退第二三。二三实退。复次二三是第四因。其果既退。其因亦退。若尔。初果亦是第四果因。亦应说退。答。初果之前更无有果。若彼退时。更无住处。若许初退。则有多妨。本是见谛。今非见谛。本是得果。今非得果。本是决定。今非决定。本是圣人。今非圣人。离如是过。故不说退。问。退经几时。答。经少时。乃至自不知退。若自知退。当修胜进方便。复次彼烦恼现在前时。心生惭愧。速作方便。如明眼人。昼日平地颠蹶。寻即还起。四方顾视无见者不。彼亦如是。若佛若圣弟子善人无见我者不。亦如煖身体人。有小火堕在身上。寻即除却。问。既退两果。两果不应作者。为作不耶。答。不作也。果人所行。异凡夫故。然慧解脱亦不并退。有退义故。故说有退。阿含下。引第三果退以为类例。亦是不得事禅之人。此人虽退。不失道共。此生还得。故知阿含与婆沙意同。既言欲饱自来。即是於初果身中作初果人所作事也。皆不失道共。故得为例。若然下。判无事禅。成慧解脱。竝依世道用欣厌断。故名世智。若无漏道。随依一地断自上下三界诸惑。兼得灭定。是故不退。

 

无作之业至未来世


辅行云。性戒清净。为诸戒因。旧名作无作。成论云。教无教。新名表无表。作。谓为作。教。谓教示。表。谓表彰。名异意同。彼此无在。无作一发。无舍失缘。终讫一一形。相续恒起。如初受时。作白已後入余心者。尚名得戒。故成论云。若人入不善心。无记心。无心。亦名持戒。律疏云。四心三性始末恒有。三性加无心为四。又云。无作之业至未来。戒是有为色法。定是有为心法。命朽之时。形俱无作。戒体虽谢。无作戒业得得不灭。以随业道至未来故。由诸事定能伏结惑。如虫残藏。由伏故断。如虫害命。以无漏慧得初果已慧道势分流至未来。经於七生。以灭尽惑。是故当知以戒例慧。小乗事法尚至无漏经生不失。

 

孤调解脱


辅行云。若入灭定等者。既有身在。名为法身。受想心所识智不行。名无般若。故云无智。罗汉在无色等者。无色般含。於彼无色得有余般。名为罗汉。唯有心智而无色身。似有般若而无法身。若入无余等者。灰身故无身。灭智故无智独一解脱。故云孤调。

 

辟支迦罗


四教义云。一飜名者。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飜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二解释者。大智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二明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如见林坏。因此觉悟成辟支佛。大智论意似用此为因缘觉也。飜译名义亦开二名。一辟支迦罗。孤山云。此飜缘觉。观十二缘而悟道故。亦飜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今楞严云。复有无量辟支者。将非他方无佛之土。大权引实而来此会乎。霅川云。或佛知此众当获大益。威神摄受。不亦可乎。独觉称麟喻者。名出俱舍。名为犀角。出大集经。檇李云。独觉亦观十二因缘。亦可名为缘觉。但约根有利钝值佛不值佛之殊。分二类也。一毕勒支底迦。此云各各独行。音义云。独觉正得其义也。义钞中问独觉为有戒耶。解云。亦得。虽出无佛世。缘於别等得脱。亦得别解脱也。若尔。此戒佛世有。既出无佛世。云何得有戒。答。别解脱有二。一在家诸戒。二出家别解脱。又善见云。五戒十戒。一切时有。乃至无佛出世。辟支轮王亦有教受。妙玄云。今明三藏三乗无别众。不得别有菩萨缘觉之戒也。

 

独觉三类


文句引华严云。菩萨下兜率放光照之。觉即舍身。不觉徙之。大经云。彗星。中论云。支佛出世佛法已灭。此是独觉人也。愿生佛世者。先得初果。十四生未满。值佛即成罗汉。不值佛即成独觉。其既值佛。亦不舍寿。亦不被移。愿见佛故。二果三果例然。

 

二辟支三义分大小


辅行引大论云。迦罗。此飜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此二各有大小之别。若七生初果。值无佛世。名小迦罗。百刼种相。名之为大。种相不同。或三十相。二十九八。乃至一相。此独觉大小也。又若七生尽。值佛出世。名之为小。种相修福。值佛闻教。名之为大。此缘觉大小也。又两大中各有现通不现通。现通者大。不现通者小。现通说法者大。不说者小。二者大辟支迦罗。於二百刼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於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大小也。若因缘觉分大小亦如是。明宿缘者。今此小大二种独觉辟支迦罗。宿值不同。或於前世若偏修性念处。观十二因缘。善根淳熟。生无佛世。因於远离自然独觉。成小辟支迦罗也。若於宿世修性共二种念处。理事善根淳熟。独觉自悟。具足三明八解脱及六神通。成大辟支迦罗也。

 

迦叶舍利弗等是辟支根性


四教义云。而其不发四无碍辩者。禅定是内证。习因符慧而发。名义是外法。故虽有宿习而不得发。皆约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宿习因缘也。若生佛世。闻生灭十二因缘三藏之教。即发四辩。还名罗汉。在声闻众数。犹如迦叶舍利弗等。皆是辟支根性人也。亦名辟支佛。若不尔者。那得次为求辟支佛乗说十二因缘。此人设不值佛。亦自得道。故法华经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皆因缘觉也。

 

支佛是法行


文句云。辟支佛求自然慧者。辟支是法行人。从他闻法少。自推义多。故取譬鹿。鹿不依人。自然者。从十二因缘门入此门本自有之。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不从他闻。名自然慧也。妙乐云。辟支是法行人者。一往且对声闻凭教所以。支佛自思为法。然支佛必自证。声闻具信法。信法具如止观第五记引婆沙等文。闻法少者支佛。或闻教堕在声闻者。亦是因信。但云闻少。


四教义云。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一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罗汉也。

 

四流


法数云。欲流。欲界惑。有流。上二界惑。除见痴。见流。三界见。无明流。三界痴。亦名四轭。

 

随母气息上下出入


辅行中问云。寿煖识三。与身息心既其不同。由义何在。答。煖即是身。以由煖故。精血不坏。从功能说。故名为煖。寿名风息。初托胎时有一毫气。但根未具时。随母气息。根具气分。名为儿息。由有息故。连特此身。从能持说。故息名寿。识即是心。从当体说。四教义云。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三十八个七日


辅行云。初入母胎。如风雨入舍等诸相不同。入已。若不坏者。七日一变。初七名歌罗逻。如薄酪。二七名阿浮陀。如厚酪。三七名闭手。如短小药杵。四七名伽那。如温石。五七名波罗奢呵。五疱开张。六七现膝相。七七现手足相。八七手指相。九七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相。十七坚实。有风门吹胎如囊。十一七七孔开彻。母性改常。十二七生大小肠如[糸*系]綖。有三支节。一百孔穴。十三七生饥渴。想母食资润。十四七生九脉交络缠绕。十五七生二十脉。一边各十。又四十脉脉八万名。十六七气息通。十七七眼得光。十八七诸根明。十九七诸根具。二十七生诸骨。二十一七生肉。二十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七生肤。二十五七血肉长。二十六七生发。二十七七以业力故分别端丑。男居母左。女居母右。男面向内。女面向外。皆手掩面蹲踞而坐。二十八七生八种想。谓座榻园林等。二十九七生光润。三十七长发爪。三十一七至三十五七人相具足。三十六七生厌离心不乐。三十七七生秽狱想。三十八七风力所转。头向产门。申两臂出产门。每於一七各有一风。吹令变异。风各有名。具如彼经生已。八万户虫从身而生。纵横饮噉。左右。各五百诸节。各有若干虫户。长大衰老常与虫居。是则三十八七。计日成二百六十六。计成九月所以少四。以半(小故)。

 

推因知果


止观云。於坐中忽然思惟心所缘处。或缘善心。或缘恶心。能缘所缘即是有支。有能含果。此有由取。以心取善恶。而得有有。若不取者。亦无此有。故知有从取生。复知取从爱起。爱故可取。如爱色死取。不爱则不取。爱因受生。由领受善恶。所以爱生。若无领受。爱则不生。又观受由於触。六尘来触六根。故得有受。无触则无受经云。六触因缘生诸受故。受由於触。又知触由诸入门。若无六识统六根。则不能涉入诸尘而生於触。触由於入。入由名色。若但有色。色不能触。如死人。若但有名。名亦无触。如盲聋人。色心合故。则有於触。色即色阴。心即四阴。了别此色名识阴。领纳此色名受阴。行起贪嗔名想行两阴。五阴具足故有觉触。当知触由名色。名色由初托胎识。由识托胎。故有凝酥薄酪六疱开张名色和合。当知名色岂不由识。识由业行。过去持五戒善业。业使人中受名色。过去破五戒恶业。业使三涂受。故知识由於业。业即行也行由无明痴爱。造作众行。使识流转。从过去来今。从今爱取缘有。有能含果。招未来生死。

 

推果知因


辅行云。观十二缘凡有二种。一者推果知因。如先推受以至无明。既知无明生於受等。则不起爱等。起於当果。具如玄文释因缘境。二者推因知果。即如今文。文明发得。还寄修辩。於定心中所缘善恶能所和合得名为业。业必招果。故名为含。业即有因。故有能含果。次推此业还由於取。取於善恶乃至无明。故息现因。令灭当果。

 

约十二支观爱观见


四念处云。十二因缘观者。初从受支为首。一推寻。二观破。推寻者。是人闻正因缘生灭之法。信解分明。知一切属爱烦恼。皆是十二因缘。观之入空。息心达本源。求自然慧。乐独善寂。修五停心。得诸禅定。於定中知属爱烦恼。即是无明。逆顺推寻见十二因缘。推此贪爱因何而生。即知此贪因受而生。受因何生。即知因触乃至无明。因过去一切烦恼。又顺推此爱能生取。取生有。有生未来二十五有生死。因生有老忧悲苦聚轮回无际。(云云)二观破。属爱十二因缘者。即是性念处历别观十二缘也。性念如前说。观爱是污秽五阴性四念处。若观爱触六入名色即是果报无记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无明即过去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於取即是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有即善不善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未来生死。即果报生死无记性四念处。是名逆顺观察四颠倒。颠倒灭。是无明等一切皆灭。二明破属见十二缘。又二。一推寻。二观破。寻者。若见神我及世间常无常等四句。是则现在生身边四见。四见因此身边四见生十四难六十二见。此身边四见即四取。逆顺寻此四取因四爱。乃至四行因四无明。复顺寻四取。四取生四有。四有生一切二十五有生死忧悲苦聚。二名观破四取身边四见。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破过去如去不如去四句。身边二见污秽五阴也。又顺观四取乃至未来生老死。破有边无边四句身边二见污秽五阴。能如是用性念处观破见爱等诸烦恼灭。是名观十二因缘入涅盘也。

 

华飞钏动


释签云。华飞者。如大智论明。有一国王。出园游戏。清旦见树林华果郁茂。甚可爱乐。时王食已。即便偃卧。王诸婇女。皆竞采花。毁折林树。时王觉已。见林毁坏。内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思惟是已。无漏道心朗然开发断诸结使。成辟支迦罗。具六神通。即飞到闲静处山林清旷。入深禅定。受无为乐。


钏动者。禅经云。有国王令宫女摩身。为鐶钏閙。令渐渐减钏。乃至唯一。则不复声。因思此声从因缘生。悟辟支佛。亦如猕猴见支佛坐禅。後於余处见诸外道种种苦行。乃教外道跏趺而坐。手捻其口合其眼。诸外道云。必有胜法。外道受教。皆证支佛。

 

三家二即


三家者。见思家习尘沙家习。无明家习。二即者尘沙即习。无明即习。今所断者。见思家习耳。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首尾残缺) .. 下一篇冥枢会要 【三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