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唯识义 【六卷】(五)
2018-02-13 17:12:09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076次 评论:0

唯识义卷第五(本)


释真兴撰


章云或因八果三识佛地等云前十五界唯有满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依他所观识类有四门之中第二依异说辨识类门也此中有三类是第一叙佛地论一师之说立因八果三识之义也。


问且其佛地论一师云前十五界唯有漏之意何。


[前-刖+合]彼论第一云若尔净土非三界摄便是无漏若是无漏有为所摄是即道谛便是善性云何得用色声香等为其躰性以十八界十五有漏八无记等余处说故(云云)(上说受用身净土云超过三界故云若尔等余处者指无着菩萨集论也)次[前-刖+合]此有三师第一有义十八界通有漏无漏皆有善性等(云云)(此当护法正义唯识第一师也)第二有义净土定心所变虽有色等似十处相非十处摄非诸世间五识所得(乃至)是故净土虽用色等为其躰性是无漏善亦不相违等(云云)(此即云前十五界唯有漏之师也唯识论之第二师义也)第三如实义者如来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非是有漏亦非无漏等(云云)(此亲光正义也唯识之第一师义也)唯识论第十叙此第二师义云有义如来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虽依此变然[色-巴+(鹿-比+(人*人))]细异非五境摄如来五识非五识界经说佛心恒在定故论说五识性散乱故(云云)。


疏云如来根境皆以意识妙定为先方变本识随变设第八变妙定生故法界所摄非佛以外所余菩萨及异生等虽依此佛所变上变为佛身土然佛变细余变者[色-巴+(鹿-比+(人*人))]佛变细者非五境摄(云云)凢此一师意云如来虽具五根五境五识然不名十五界但无漏法界所摄定所生色似五根五境转故假名根境非实根境又如来缘事法之心似五识现故假名五识非实五识佛心在定五识散故是故如来所具根境识不摄十五界集论说十五界唯有漏故(为言)。


问且集论云前十五界唯有漏护法菩萨如何会。


[前-刖+合]论云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摄者彼依二乗[色-巴+(鹿-比+(人*人))]浅境说非说一切等(云云)五识性散乱之文准之会之。


问何故云十五界唯有漏故可云因八果三识耶。


[前-刖+合]十八界中云前十五界唯有漏故後三界通无漏此中意界摄第七八识意识界者即第六识故因位加前五识云八识果位除五识故云三识也。


问此师若云佛果无实五识者云成所作智何识相应(云云)。


[前-刖+合]有二说一云第六相应起化用故(云云)二云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者成事品摄(云云)。


问付初释若尔与妙观察智有何差别。


[前-刖+合]彼观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别(云云)。


问一类二识并起(云云)。


[前-刖+合]许不并起於理无违同躰用分俱亦非失(云云)(二释之可思之)。


问岂不此品转五识得(云云)。


[前-刖+合]非转彼得躰即是彼如转生死言得涅盘不可涅盘同生死摄是故於此不应为难(云云)。


疏云今者但以彼生死灭涅盘得顕名转生死而得涅盘非涅盘性即是生死今此亦尔由转去因五识灭已此缘[色-巴+(鹿-比+(人*人))]事境识品生说成事智转五识得不以因中五识转作果中成事智品成事智品即是五识(云云)。


章云或因八果七识安惠论师云末那唯染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说因八果七识之义也。


问且此师计末那唯染云果位无第七识之意何。


[前-刖+合]唯识论云此中有义末那唯有烦恼障俱圣教皆言三位无故(云云)。


疏云安惠等云三位躰无此识俱时唯有人犱无有法犱对法等说三位无故若此俱有法犱应言三位有准此师计即成佛时无第七识余七识成佛(云云)。


又论云又说四惑恒相应故(云云)。


疏云顕杨第一说四惑俱故无法犱不言净位有此识故(云云)(四惑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也)。


又论云又说为识杂染依故(云云)。


疏云摄论第一论本不言为净依故无净第七法犱第七灭定圣道无学三位无第七躰也(云云)凢此师意云世亲等说三乗无学位生法二空灭定位三乗有学无漏圣道起位无第七故又顕杨等说四惑相应不说法犱俱故又摄论等说诸识之杂染依不说净依故依此三义故有漏位有第七识无漏位无第七识故有漏为因无漏为果因位有八识果位只有七识(为言)。


问若尔此师云平等性智与何识相应(云云)。


[前-刖+合]如下四智不齐失之中释之。


问破此菩萨云无净位第七 要下云护法立末那通法犱诤中有十(云云)其十者何。


[前-刖+合]一违经失乃至十者[打-丁+忽]结会(云云)。


问云何名第一违经失。


[前-刖+合]论第五云有义彼说教理相违出世末那经说有故(云云)。


疏云护法等释三位无染义非躰亦无六十三云问若彼末那於一切时思量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准此大论及此处文称经说有准下证有此识即是解脱经六十三中有二解一名假不如义即出世末那实不思量故二远离颠倒思量能正思量故通於净(云云)。


问云何名第二违量失。


[前-刖+合]论云无染意识如有染时定有俱生不共依故(云云)量云无染意识定有俱生不共所依(宗)是意识故(因)如有染时意识(喻)言无染者有学出世道现前及无学位有漏无漏第六识也俱生者简种子依无间缘此二依非识俱故不共者简第八是诸识共依故(论中无因下广证中具有之)。


意云有无漏第七可成与无漏第六之俱生不共所依根如有漏时(为言)。


问云何名第三违瑜伽失。


[前-刖+合]论云论说藏识决定恒与一识俱转所谓末那意识起时即二俱转所谓意识及与末那若五识中随起一识即三俱转乃至或时顿起五识则七俱转若住灭定无第七识尔时藏识应无识俱便非恒定一识俱转住圣道时若无第七尔时藏识应一识俱如何可云若起意识尔时藏识定二俱转(云云)。


意云瑜伽说阿頼耶必与一识俱转等而若入灭定时六识不行若无无漏第七阙恒与一识俱转之义又说若意识起时二识俱转而若住圣道时无第七识只可云尒时第八与一第六识俱转何云意识起时二识俱转(云云)(为言)五识随一起时准之可知之。


问云何名第四违顕杨失。


[前-刖+合]论云顕扬论说末那恒与四烦恼相应或翻彼相应持举为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云云)。


疏云翻彼相应平等行故烦恼相应持举所行故(云云)。


意云翻彼者无漏第七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也。


问云何名第五七八相例失。


[前-刖+合]论云若由论说阿罗汉位无染意故便无第七应由论说阿罗汉位舍藏识故便无第八彼既不尔此云何然(云云)。


疏云若由大论六十三说阿罗汉位无有意故便无第七则无学身应无第八以圣说故何爱第八而便许有憎第七而言无言无染意以俱许故(云云)。


问云何名第六四智不齐失。


[前-刖+合]论云又诸论言转第七识得平等智彼如余智定有所依相应净识此识无者彼智应无非离所依有能依故不可说彼依六转识许佛恒行如镜智故(云云)。


疏云量云平等性智定有别所依识说转识得故如余三智第七若无即平等智应非有非离所依心有能依智故(诸论者庄严论摄论等也)又彼若言经云平等智非第八俱第八俱者名镜智故即依第六此中唯取第六识也又六识中随依一识之能依智者不然佛地经中说此智品佛位恒行即汝共许许佛恒无转异行如镜智故非六识智六识智有转异不恒故(云云)。


问云何名第七第八无依失。


[前-刖+合]论云又无学位若无第七识彼第八识应无俱有依然必有此依如余识性故(云云)量云汝无学位第八必有现行俱有依是识性故如余七识彼师许第七以第八为依故(为言)。


问云何名第八二犱不圴失。


[前-刖+合]论云又如未证补特伽罗无我者彼我犱恒行亦应未证法无我者法我犱恒行此识若无彼依何识非依第八彼无惠故由此应信二乗圣道灭定无学此识恒行彼未证得法无我故(云云)。


疏云如凢夫等未证人空人犱恒行二乗人等未证法空法犱亦应恒现前有为例圴故若此识无法犱恒行依於何识二乗定有故不可说犱依第八识第八识俱无惠犱故非八俱也(云云)由此应信等者如文可知之即意顕廻心顿悟人等入初地已分证法空有此净智也。


问云何名第九五六不同失。


[前-刖+合]论云又诸论中以五同法证有第七为第六依圣道起时及无学位若无第七为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应五识亦有无依五恒有依六亦应尒(云云)五十一云又由有阿罗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自转(云云)(摄论第一准之故云诸论中也)若圣道起及无学无第七为六依彼二论所立宗因应俱有过即量有二宗一云第六意识应有俱生增上别依六识摄故犹如五识(云云)此量宗不置简别言故有一分违宗失谓彼自许圣道及无学意识无此依故因有不定失谓为如五识六识摄故意识有依为如汝圣道及无学意识六识摄故意识无依二云除圣道及无学意识余意识必有俱生增上别依(因喻如前)此量宗置简别言然有比量相违失谓作比量云圣道及无学意识必应有俱生增上依六识摄故如五识因有法自相相违决定失谓除圣道及无学意识余意识应无俱生增上依是意识故如汝圣道及无学意识(此相违决定能违量因疏云六识摄故别抄云意识摄故灯云是意识故(云云)疏云六识摄故者有不定故灯云前因亦应云除三位六识摄故无不定过(云云))或应五识亦有无依等者量云汝云五识亦应许有无依之时六识摄故如汝意识就他宗故无自违失五识恒有依意识亦应尔(为言)(已上疏之意如此广故不记之)。


问云何名第十结成前难。


[前-刖+合]论云是故定有无染污意於上三位恒起现前言彼无者依染意说如说四位无阿頼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尒(云云)。


(三位者灭定位圣道现前位三乗无学位也四位者三乗无学位为三不退菩萨位为第四也)。


问就安惠菩萨义灭定位无第七者何集论云灭尽定者谓不恒行恒行一分心心所灭(云云)不恒行者前六识也恒行者第七识也既云一分灭何云其躰全无。


[前-刖+合]安惠云恒行心有二种谓第七第八灭定中第七灭第八有故云一分灭非谓第七分二也。


问护法义如何。


[前-刖+合]入生空灭定时灭生犱末那有法犱末那故云恒行一分灭入法空灭定时灭生法二犱末那有平等性智相应末那故云灭一分也。

    

因论


问凢末那有三位者何。


[前-刖+合]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位(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乗有学七地以前从二乗有学廻心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我犱末那缘阿頼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也)二法我见相应位(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法犱末那缘异熟识起法我见也)三平等性智相应位(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前位彼末那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问就初二位长短如何。


[前-刖+合]初位短第二位长故论云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犱必依法犱而起如要迷机等方谓人等故(云云)初位必带後位後位非必带初位也(具如论第五至第十门可悉之)。


章云或因果俱八识如护法等正义所说(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叙说因果俱八识之正义也(八识之义如上识自相等中记之)。

    

傍论


问清辨菩萨说有八识否耶。


[前-刖+合]相传有二一云清弁唯立六识不立七八故无垢称延疏云空理义说六识为心应理义说八识为心(云云)又论第三云有犱大乗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云云)。


问若尔何掌珎论中说心意识名。


[前-刖+合]小乗立心意识名是立八识一云清辨约世俗谛许有八识故掌珎论说心意识之名又既信楞伽经云藏识说名心等之文何不立八识耶(具如西明疏并灯文无用故略之)。


章云依他识中或说唯一自证分谓安惠师(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依他所观识类有四门中第三依分类明识类门也此中有四师是第一立一分之师义也此师以华严经说唯心为证唯立一分也。


章云或说唯二见相二分难陀师(云云)是第二立二分之师义也此师以摄论说唯二依他性为证立二分也。


章云或说有三自证见相分陈那师(云云)是第三立三分之师义也此师以能断金刚般若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星(见分)翳(相分)灯(自证分)幻(器)露(身)泡(受用物)梦(过去)电(现在)云(未来)应作如是观之文为证立三分也(具如世亲论之)。


章云或说四分加证自证分护法师(云云)是第四立四分之师义也此师以四教开立四分立三分二分一分也即以楞伽经说由自心犱着等之文合立一分以厚严经说一切唯有觉之文立二分以集量论说似境相所量等之文立三分以厚严经说众生心二性等之文开立四分也(具如四分义也)。


章云如是所说诸识差别一徃而论依成唯识论云八识自性不可云定异因果性故无定性故如水波故亦非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起灭异故熏习异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所观识类有四门中第四依同异明识类门也即意云如上所说增数异说分类等识类差别是一性说理而言之非一非异(为言)。


问其唯识论文意何。


[前-刖+合]论正文云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余不灭故能所熏等相各异故(云云)。


疏云此三义释不可言定一行相谓见分所依谓根缘者谓所缘一所字通二处故相应异故者即多少别也(第八与五心所俱第七与十八心所俱第六与五十一心所俱前五识合与三十四心所俱故云多少别)如眼识见色为行相(乃至)第八变色等为行相等广说如前第二卷第二又若一识灭余七等不必灭故第三又七能熏八是所熏如楞伽第七有此言故七是因(能熏)八是果(所熏)又三性异熟生真异熟等种种相各异故摄论世亲第四叙唯有一意识菩萨今不同彼故不可定一即诸圣教亦说有八识故(云云)。


论云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异应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无定性故(云云)。


疏云若八识定异者十卷楞伽第十卷颂说八识如大海水波无有差别相及前所引五十一等云依一大海镜面起多浪像无差别故第二定异应非因果更互为因果故法尔因果亦非定异如麦不生豆等牙故第三又一切法如幻事阳炎梦影等故知无定异性此非一异依四胜义对四世俗皆得如理应思(论及疏次第如是章文倒反略之可悉之)。


章云楞伽经言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云云)。


问引此文之意何。


[前-刖+合]是为顕约真俗二谛有八识异不异所引也即意云如上所言八等识类异者据俗谛门所言也次言八识等不异者据真谛门所言也即以此经证其义也(为言)。


问其云俗云真四俗四真中何。


[前-刖+合]唯识疏云心意识等以理俗谛随事差别相故可说有别约胜义胜义真故相无别也(云云)。


意云约第二道理世俗名有差别约第四胜义胜义名差别也(为言)。


问若尔何疏上云此非一异依四胜义对四世俗皆得(云云)。


[前-刖+合]且据四重二谛四俗门即有差别四真门即无差别是故为顕八识有异依四俗门可释为顕八识无异依四真门可释是细寻释故疏上文云尒也言如理应思者即此意也然论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云云)是就顕义释也第二世俗是随事差别谛故依此门顕八识差别第四胜义是癈诠谈旨理不可论别不别无差别理自然显也据此顕义第二俗第四真相对释别不别义也亦不相违也(具如二谛义也)。


问颂云相所相其躰如何。


[前-刖+合]疏云识上何者为能相所相谓用为能相躰为所相(云云)义演云识上了别用为能相受等[糸*页]纳等用为所相识受等自躰为所相色等法以生住等为能相色等自躰为所相(云云)。


章云如是一切识类差别名为唯识(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结如上所明四门所观识类名为唯识也。


章云此幻性识若加行观唯共非自若後得智观通自相观一一依他各各证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此门第四大假明依他能观自共相义也此中有二初明加行智後明後得智也珠云上明所观识类差别此即明能观智类亦别(云云)。


问何故加行智观名共相观後得智观名自共相观耶。


[前-刖+合]珠云若加行智揔观诸法皆无我性趣求所证故名共相若後得智一一依他别别知故名为自相(云云)叡云理实而说加行亦通自相观也虽是有漏而既现量何都不得自相境哉故知一相说(云云)(後得智名共相者观诸法无常无我等故也易知故略之)。

 

第六修证位次门


问此门意何。


[前-刖+合]此门有二初明修证唯识观能入位次第後明能修证行相之次第故名修证位次也(故文中云上来明位下当辨修(云云)至文可悉之)。


章云修证位次者摄大乗说何处能入(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先为明能入位引摄大乗之门也文中有二问一问所入境二问能入所依位也此中正取以问能入位为此所明耳(彼论第六卷中入所知相分中有四问一问云谁能悟入第四问云由何能入今此问文为第二第三可悉也)。


章云谓即於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乗法相等所生起(云云)是[前-刖+合]所入境也有见者廓法师作二释一云言有见者若果对因後生意识与耳识俱名为有见何者耳识观闻法义故名为见後生如理作意远从耳识闻法而生此後果有先囙见故名为有见此言俱者是远俱非近俱二云若躰对用意言自躰与见分用俱故名有见(云云)若依初释者彼者意识也若依後释者彼者自证分也似法似义者明所入境界之相也似有二义一云影像文义似本质故二云依他文义似心外故也意言者明境界躰也即意识也(有三释如上能观唯识之中记之)。


大乗法相等者明境界之因也所生起者明境从因生也[打-丁+忽]意云此所入似义似文意言之境是依华严等大乗法相闻熏所生起也於此境即为所入处也(为言)言於者第六转声也。


章云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云云)是[前-刖+合]能入所依之位也即四位也。


章云於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云云)是明四位中对境修观行之行相差别也。


章云无性解云在胜解地於一切法唯有识性中但随听闻生胜解故在见道中如理通达此意言故在修道中由此修习对治烦恼所知障故在究竟道中最极清净离诸障故(云云)(是引无性释也)。


问且释本论问[前-刖+合]无性释正文如何。


[前-刖+合]释论云何处能入者问所入境及能入位谓即於彼有见等者谓於大乗法相所生决定行相似法似义意言能入於此境界能入是用所入境界是业是持於此意言或有能入在胜解行地於一切法唯识性中但随听闻生胜解故或有能入在见道中如理通达此意言故此中如理而通达者谓通达彼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故或有能入在修道中由此修习对治烦恼所知障故或有能入在究竟道中最极清净离诸障故(云云)。


问本论中以似法似义意言为先以大乗法相等为後而何释论以大乗法相等为先以似法等为後耶。


[前-刖+合]即廓法师会云今释论中依因果次第先举因言於大乗法相所生明此所缘法义意言是大乗法相闻熏所生也。


问意言是能观识而何为境。


[前-刖+合]观行者观自心为所缘了知唯识道理故为境也。


问释通达位云非法非义等之意何。


[前-刖+合]廓法师云由先地前知其法义唯是意言即无所取所取既无知无能取故入见道达彼意言圆成实理证法义无名非法非义法义既无即非所取见分意言无有自性名非能取(云云)(胜解行名如上能观唯识中释之见道等名如下释之)。


章云成唯识说云何渐次悟入唯识(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为引唯识论文明能入之位标彼论问发入方便文也。


问且此问发意何。


[前-刖+合]论上问云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於几位如何悟入(云云)此中有三问谁者问能入人也於几位者问所经位也如何悟入者问入方便也次论[前-刖+合]云谓具大乗二种姓者([前-刖+合]能入之人也)略於五位([前-刖+合]所经之位也)渐次悟入([前-刖+合]入方便也)次论问[前-刖+合]云何谓大乗二种种姓一本性住种姓等者重明能入之人也次论问[前-刖+合]云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等者重广所经位也次论问[前-刖+合]云云何[渐-斤+亍]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等者重广入方便也即此问是也故疏云此问广问前第三入法用(云云)。


章云谓诸菩萨於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云云)。


是[前-刖+合]广入方便也有五位是最初资粮位也疏云资粮位中能深信解虽亦伏除未多分故少而不说信解初增但名信解(云云)。


章云在加行位能[渐-斤+亍]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云云)是明第二加行位也疏云初伏所取次伏能取伏令不起故名为除非离伏时别名除也。


章云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云云)是明第三通达位也。


疏云方起无漏现行二智证实相性故(云云)。


章云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云云)是眀第四修习位也。


疏云十地行多时刼长远念念进习名数数修伏余烦恼断余智障此等位中虽亦修证余行余法唯识为本方修余行故但言唯识(云云)(此等以下文通伏难也伏难可知之)。


章云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云云)是明第五佛位也。


疏云全出二障功德智惠无不周备不同小圣故名为圆无阙少故简二乗也其福智二清净极胜无有能过不迷不闇故名为明此简菩萨第十地菩萨虽皆遍有可名为圎未清净故如罗[卄/軗]中视月等故不名为明能尽未来化导一切复令悟入唯识相故顕非自济成己度人故名法轮轮者转义(云云)。


问且此五位躰如何。


[前-刖+合]疏云此初二位以道为位即分出躰後三位以分为位即通出躰(云云)。


意云道者惠也即以资粮道加行道为位名若论其躰者资粮道以闻思惠为躰加行道以修惠为躰故云分出躰也分者位也即以通达分修习分究竟分为位名若出其躰通以有为无为无漏功德为躰故云通出躰也古德释此疏文各别也不若今案耳(其意在下疏文可悉之)。


又云以分为位者有十一分为十一地以其十一分为後三位(云云)具如深蜜经第四卷可见之(已上)里出也。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云云)。


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云云)。


疏云此解初位始终分齐乃至摄论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为其自躰以大愿为缘不退屈为其策发方能发起(乃至)此云深者即清净增上力固即坚固心胜义乃至即地前四十心皆是此位然彼以前或十万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十千劫等皆不入此位等(云云)。


论云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云云)。


疏云初释资粮之名望菩提为号菩提因之初位资益己身之粮方至彼果故名资粮此即依自利释名为出生死得大智故求菩提也。


问若望佛果名资粮者何论第七说未知当知根中云能远资生根本位故(云云)其根本位者见道位故。


[前-刖+合]疏会云然第七未增上缘中解资粮位亦有未知当知根云能远资生根本位故者从久修者隣近为名此说初行多求果故亦不相违(云云)论云为有情故[烈-列+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云云)。


疏云次解顺解脱分名为有情故[烈-列+勤]求解脱望涅盘为因涅盘名解脱如常所谈[烈-列+勤]求於彼此行不相违故名为顺分者因也支也(初释)又解云解脱者即胜解数缘解脱解脱苦名解脱因中印境为名乃名胜解在果出苦为目故名解脱若依此释解脱即分名解脱分分义非顺与决择分同然彼望惠为名此望胜解为号今为此解即无前难(云云)(後释)。


问此二释意何。


[前-刖+合]初释意解脱者涅盘也此位所修福智因顺佛果之涅盘故名顺解脱分也分者因也望涅盘为因(云云)後释意解脱者佛果胜解之功德即别境五中胜解数因位名胜解果位名解脱此位所修之功德顺佛果中一分解脱功德故名顺解脱分也分者支也解脱为支多功德中一支故也(为言)。


问尒资粮名唯依自利释解脱名唯依利他释无相通义乎。


[前-刖+合]疏云然求菩提利他义顕勒趣解脱自利义增然於菩提有自利之谈涅盘致利他之仪者盖欲以彼顕此菩提亦利有情以此显彼涅盘亦自利文影於此义贯於彼故也(云云)。


问就释解脱分之後释疏云今为此解即无前难(云云)意何。


[前-刖+合]付初释疏问云问何故顺解脱分分即是顺顺决择分分躰非顺(云云)此为前难也。


问尔此难如何会耶。


[前-刖+合]次云[前-刖+合]决择躰是有为决择可躰即分躰有多分故(有七觉支故)涅盘躰是无为解脱彼非是分躰非一多故(云云)。


论云此位菩萨依因(本性习性)善友(逢事诸佛)作意(得决定胜解)资粮(福智)四胜力故於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云云)。


疏云问华严第九十住品颂云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着舍离生死出三界彼经第十又解十住初发心菩萨余住亦尔颂云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犹如大幻师所乐无不现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行或复现初生出家行学道或於树王下自然成正觉或处为众生示现入泥洹(云云)如何此文言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前-刖+合]此第四住菩萨作十种观法第七观业(不造恶业也)第八观果(不求恶果也)折伏现缠不依见道等所有无眀更造恶业令後果起名为舍离生死出於三界定当能出非时已出今依外门修菩萨行亦不违也又此十住菩萨亦有小分依有漏定能现八相度脱有情(乃至)以十住初发心住中分得十力学於十法第十法者为苦众生作归依处此住已去彼诸菩萨展转增胜能行八相(云云)然多起散行小能入定作真如观名多住外门不说彼菩萨唯住外门亦不相违(云云)。


论云故於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云云)。


疏曰问华严经第十卷解十住菩萨中云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无碍家灭观是则佛正法云何此言未伏二取[前-刖+合]彼依伏因邪教邪师所起不共无眀伴烦恼类说尽非尽一切自分别生烦恼及俱生烦恼又说佛法功力能灭一切烦恼非十住位已能灭一切烦恼(云云)(有四释[彳*爰]二略之)。


问尔此位菩萨都无伏烦恼义。


[前-刖+合]少分有之故论下云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色-巴+(鹿-比+(人*人))]现行虽有伏者(因邪教)而於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云云)。


疏曰此中伏言非为六行修习势力制之不起令彼不自在是此中伏义下准此知菩萨不断下界地惑起定生上故(云云)。


问论云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於所证修勇猛不退(云云)其三退屈三练磨心者何。


[前-刖+合]一菩提广大屈引他[工*兄]己练磨心(摄论云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又引颂云无量十方诸有情念念已证善逝果彼既丈夫吾亦尔不应自恎而退屈(云云))二施等难修屈省己增修练磨心(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云云))三转依难证屈引[色-巴+(鹿-比+(人*人))][工*兄]妙练磨心(善者於死时得随乐自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成(云云))唯识论文近故不记之(可见之)。


问摄论云以三种练磨心断四处障(云云)何。


[前-刖+合]一离二乗作意(谓断除二乗分别作意)二诸疑离疑(谓於大乗甚深[序-予+真]大不起异惠颠倒及疑)三离所闻思我我所犱(谓我能闻我能思觉我所听文我所思义如是犱着一切皆无於其殊胜义证现观故(云云))四断除分别(谓於现前任运而转色等现住及作功德诸骨[金*((口*口)/果)]等净定安立一切所缘诸境界相作意分别悉能永断乃至一切诸佛菩萨波罗蜜多如是等相犱着分别悉永离(云云))已上资粮位行相论疏极广不可具记(可见文也)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云云)。


论云菩萨先於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惠资粮顺解脱分既圎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云云)。


疏曰然此是初僧只满心修习故言先於初无数劫等(云云)。


论曰此四[打-丁+忽]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云云)。


疏曰此即第二释顺决择分名真实决择分决择是智即择法也决择即分名决择分决简疑品彼犹豫故择简见品彼不择故(乃至)分者是支因义即择法觉支。


问何故前顺解脱分望果位为名此顺决择分望见道为名耶。


[前-刖+合]疏曰前顺解脱分既初发心求究竟果故远从彼以得自名此顺决择分怜近见道欣远之心不如始业故从怜近以得自名(云云)。


论曰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文)。


疏曰此释异名位名加行道近见道故即是见道之加行故(乃至)对法第八说所有资粮皆加行道有加行道而非资粮此四善根非资粮道加切而行初位亦名加行近见道说独此得加行名。


问资益後果己身粮唯初独名资粮加功而行求果四善独名加行。


[前-刖+合]资粮远望大果最初独名资粮加行万行加功故初亦名加行。


问加功而行万行初位亦得此名四善亦望大果资粮亦通此四。


[前-刖+合]初位发心最猛四善不名资粮万行加功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问初位心猛独名资粮四善近见独名加行。


[前-刖+合]以近见道名加行初位不得此名加功万行方行初位亦名加行故於五道中四善独名加行者近见道义故彼初位不得此名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此不齐解若齐解者此四善根果之资粮亦名资粮而彼论文依多依外行福智行约最初说若尔见道等亦应名资粮果之资粮故从增得名但名见道(乃至)前解为胜(云云)次有四善根释名行相等如上初重傍论略记之(可见论文)。


问修四善根所依地如何。


[前-刖+合]论云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惠而依第四方得成满诧最胜依入见道故(云云)。


疏曰二乗依五地(初未至四根本)菩萨唯依第四诸论通方便为论言菩萨亦依五地此中料简世第一法及增上忍唯第四定余通余地(云云)(不依中间禅彼无明利无漏故西明亦依中间疏主破之)灯曰若大乗者上忍第一唯第四定余可通依近分中间又解中下品忍及暖顶二方便通依成满唯在第四静卢等(云云)(与疏颇异也)。


问修四善根所依依身何界身耶。


[前-刖+合]论曰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惠猒心非殊胜故(云云)言余者上二界与三恶趣也上二界猒心劣非殊胜故三恶趣惠心劣非殊胜故其身不能入见道唯欲界人天趣身能入见道(为言)已上加行位毕(论疏极广不可具记之可见文也)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云云)。


论曰若时菩萨於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尒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云云)。


疏曰心境相称如智冥合俱离二取绝诸戏论故名平等平等真胜义性躰即真如等(云云)。


问此位释名如何。


[前-刖+合]论曰加行无间此智生时躰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云云)。


疏曰见即道躰者通会者达也。


问约见道有几种。


[前-刖+合][打-丁+忽]有二种一真见道二相见道此有二师义一者三心真见道十六心相见道之师(渐断师也难陀胜军等)二者一心真见道三心相见道之师(顿断师也护法戒贤等)。


问且云何名真见道。


[前-刖+合]论曰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顕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打-丁+忽]说一心(云云)。


疏曰释其真义刹那多少经位虽多刹那以相相似等故[打-丁+忽]说一心即三心见道依此为证即是会五十八等一心见道之文若一心见道以无间解脱并一胜进名多刹那[打-丁+忽]名一心非无间中复有多念(云云)(相见道至下可论之)。


问先渐断师义如何。


[前-刖+合]论云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色-巴+(鹿-比+(人*人))]细异故(云云)。


疏曰二空渐证二障渐断如下三心真见道中解以五十八五十九对法九显杨十七说三心文证此渐也(云云)。


问尔此师五十九云然此现观与坏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之文如何会耶。


[前-刖+合]疏曰然五十九文亦说见道三心名顿断者不别起观心束三界二障合为三品断名顿以此三心人(初心)法(中心)俱(後心)异故名渐断理有浅深障及智行有[色-巴+(鹿-比+(人*人))]细故(云云)。


问顿断师义如何。


[前-刖+合]论曰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云云)。


疏曰五十八及对法九云又此见道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说一心文今以为证然五十五胜此中互解二文如对法第九抄此真见道也前加行时意乐俱断故入观位不别为三(云云)。


问五十五文说内遣有情等二心之行相而何证一心见道云彼胜耶。


[前-刖+合]彼文说三心是说相见道之行相返知一心是真见道故云胜也彼文说三心结云前二心法智相应第三心类智相应等(云云)故知说相见道也。


问云此中互解二文如对法抄者其抄文如何。


[前-刖+合]彼抄七云真相差别中有二科若以一心为正初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辨一心又遣以下辨三心十六心假若三心为真初弁三心等[打-丁+忽]是真见道後十六智等为相真中初[打-丁+忽]出躰究竟但以平等智为相後顕羌别故说三心等(云云)。


问疏曰或三心究竟一无间一解脱一胜进从真入相故或一无间一解脱不假胜进从胜入劣且为二说合十一说如别抄解(云云)此文意何。


[前-刖+合]且明顿断师断惑刹那心[打-丁+忽]有三释开为十一释[打-丁+忽]有三释者一者二障各为三品共合为三此有四释一云七心断下品有二心(无间解脱)中品有二心(无间解脱)上品有三心(无间解脱胜近)故云七心断之二云六心断(除上品胜进也)三云五心断(下品中品各除解脱上品加胜近也)四云四心断(上品除胜进也)已上第一释了二者二障各为二品共合为二此有四释一云五心断下品有二心(无间解脱)上品有三心(无间解脱胜进也)二云四心断(上品除胜进也)三云四心断(下品除解脱上品加胜进也)四云三心断(上品除胜进也)已上第二释了。


三者二障各为一品共合为一此有三释一云三心断(无间解脱胜进)二云二心断(无间解脱)三云一心断(灯云义说为二无间解脱能断障故名无间解脱道证无为故名解脱道)已上第三释了。


问既有十一释以何为正。


[前-刖+合]以三心二心断为正(具如灯第七之)。


问云何名相见道。


[前-刖+合]论曰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云云)谓一者三心相见道二者十六心相见道也。


问其三心者何。


[前-刖+合]论曰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耎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云云)。


疏曰内遣者唯缘内身而遣假故有情假者先解有情皆妄所计但有内心似有情现谈其无躰名之为假缘智者能缘心即缘内身为境遣有情假之缘智也下皆准知然今此中人法二障各分上下[色-巴+(鹿-比+(人*人))]者为上细为下合为四类然二[色-巴+(鹿-比+(人*人))]者各别除之以智犹[(前-刖+勿)*(前-刖+勿)]未双断故若上品智方能双断此即随智说为耎等(云云)言然今此中等者意云分别烦恼障为二品谓下品上品也分别所智障亦为二谓下品上品也初内遣有情假缘智断下品分别烦恼障种子次内遣诸法假缘智断下品分别所知障种子後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合断上品分别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以下品智断下品障以上品智断上品障(为言)。


问第二智断下品所知障者何论云能除中品耶。


[前-刖+合]其望烦恼障为中故不违也。


问约此三心法智类智分别如何。


[前-刖+合]论曰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打-丁+忽]合缘故。


问凢云法智类智有几义耶。


[前-刖+合]疏曰[打-丁+忽]为三例一缘如名法缘智名类是前类故(前者智也)十六心名法类可知对法约三并缘如故皆名法(三者三心也法者真如法也)二别缘名法[打-丁+忽]缘名类此论等是不就缘如为论故三缘下名法缘上界名类是下类故(云云)初释所取能取十六心也次释三心也後释上下八谛十六心也。


问此三心相见道放学何法耶。


[前-刖+合]论曰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打-丁+忽]建立名相见道(云云)。


疏曰法者法则放学为义真见道中有二空见分虽亦有自证分而不法彼亲缘如者即乃放之就见分中有无间解脱随自所断障有四见分就无间道中人法二见分各别法故有初二心解脱道中人法二见[打-丁+忽]法有第三心但法见分者见分行相与真如境别故以自证分与真如境躰义无别故不法之别[打-丁+忽]法者顕无间所断有差别故顕解脱道所证唯一味故(云云)[打-丁+忽]意云内遣有情智放学真无间道断下品烦恼障证生空理之见分内遣诸法智放学真无间道断下品所知障证法空理之见分遍遣一切智放学真解脱道断上品二障证二空理之见分(为言)。


问无间道断惑解脱道证理而何云无间道证理解脱道断惑。


[前-刖+合]各谈功能无间道中有证理之功能非谓正证解脱道中有断惑之功能非谓正断故不相违也(别抄第五卷有此义可见之)。


问此三心名相见道谁师义。


[前-刖+合]是戒贤等义也即顿断师立一心真见道之家也若胜军论师等立三心真见道据彼义者是真见道也即渐断师义也。


问何故两家不同耶。


[前-刖+合]顿断家云真见道唯[打-丁+忽]缘真如不别缘故今此三心别缘故(云云)渐断家云三心是缘非安立故是真见道以相见道缘四谛故(云云)(是不正义也)。


问渐断师断惑之中有十四释(云云)其何。


[前-刖+合][打-丁+忽]有三释开为十四释谓三释者一者二障各分三品先断烦恼三品後断所知三品此中有五释二者二障各分二品此亦有五释三者下品二障为二上品二障合一此有四释此十四中第十三四两释为正即第十三释曰以五心断(断下品烦恼无间断下品所知无间断上品二障无间解脱胜进也)第十四释曰以四心断(谓前五中除上品胜近也)自余十二释非正释之上极无用也仍不更记之(可见灯第七也)。

    

因论


问三心中初心若单生空观若带法空耶。


[前-刖+合]曰单生空观非带法空。


问何以知尒。


[前-刖+合]疏五末说平等性智现起位之中云一切菩萨见道全通顿渐悟一切菩萨必法空观入见道故此非三心真见道义(云云)。


枢要下曰见道全生平等智者疏中但有一心见道解设三心见道後二心有此智初一心无多分有故故论[打-丁+忽]说(云云)。


意曰平等性智必法空观时起单生空观时不起三心中初内遣有情假缘智是单生空观故平等性智不行(为言)故知单生空观也。


问菩萨必法空观入见而若言初心单生空观者三心真见道之师如何可会。


[前-刖+合]难会且可云彼师不云以法观入见故是不正义师也。


问约一心真见道师如何可言耶。


[前-刖+合]不异前义。


问一心真见道师云三心是後得智而後得智必正躰智等流何法空正躰智後生空後智可起耶。


[前-刖+合]此难尤重但枢要下云。


问颇有菩萨无分别智入法观意乐即入後得生观耶颇有无分别智入生空观意乐即入後得智法观耶。


[前-刖+合]曰不得菩萨後得必由无分别智为前通故佛地论云等流之观与根本观同故。


问若尔何故云远等流即得近即不得。


[前-刖+合]近势难入远即易入故又解[打-丁+忽]後得无入别观必各更起无分别智引之生故。


问初起未自在後得由前引久起自在生何妨自力转。


[前-刖+合]曰即依此义遂有意乐後得不同无分别智二观别也佛地论及此论中据其多分及未自在故(云云)以此最後[前-刖+合]可通前难也(疏第五未有此两解广故不记之)然先德云带法空生观者不然违诸文故也。


问第二心法空观必可带生空所带生观有何所作。


[前-刖+合]断障章曰问三心真见道法观既细必兼生观即断生犱何故生犱即三心断法唯二心应细三心[色-巴+(鹿-比+(人*人))]二心故此问之中何故生犱以下之文意颇难得。


问何故生执即三心断法唯二心者能难之词颇以相违所以然者谁言生犱亘三心断生犱法犱各二心断故而何可难何故生犱即三心断法唯二心耶。


[前-刖+合]能难之词专不相违第二心是带生观故必可断生犱故难生犱亘三心断法犱唯二心断也何故之言徵难词也。


问应细三心[色-巴+(鹿-比+(人*人))]二心故者又如何耶 若法犱亘三心断生犱唯初二心断欤若尔初内遣有情智是单生空观彼何断法犱哉又第三心是带生观何不断生犱。


[前-刖+合]是立道理也意细法犱上品第三心独可断[色-巴+(鹿-比+(人*人))]生犱上品第二心所带生观可断不妨第三心所带生观无所断(为言)[打-丁+忽]而言之上即三心断者指乍三心法唯二心者指下三心(除初後二)下应细三心别指第三心[色-巴+(鹿-比+(人*人))]二心故者别指第二心故上三心二心下三心二心其意甚殊能可案之。


[前-刖+合]法观虽细必带生观第二刹那不断生执如十地中断惑法观习气可断种不可除不障此道故加行之心不欣断故并二品断不尔违论(云云)以之可通也。


问寂法师难云十地可然以故留故见惑不尔如何不断(云云)此难可尒耶。


[前-刖+合]此难不尔未得故留义意故谓故留者非言可断不断名故留以不障地故不起断道名故留也是故内遣诸法智所带生观何不同十地法观所带生观耶。


问彼师自义如何。


[前-刖+合]次云应云第二心虽带生观随他力故起不断生犱彼若断生犱应云遣情若尔三心应无差别故各二品断於理教无违(云云)。


问此师义无难耶。


[前-刖+合]有难谓菩萨必以法观入见真见道中法观是带生空观所带生观随他力起何能断烦恼种子故不可言随他起故不断生犱犹可依冯於本师也(是以一心真见道义难也)已上了。


问云何名缘安立谛相见道。


[前-刖+合]此亦有二即一所取能取十六心观二上下八谛十六心观也。


问且云何名所取能取十六心。


[前-刖+合]所取谓谛理能取谓缘理之智法忍法智缘谛理为境观所取也类忍类智缘前智品观能取也即观苦谛有四一苦法智忍(苦者苦谛也法者苦谛教智者加行道中缘苦法之智忍者无漏忍忍前苦法智也)二苦法智(苦者苦谛法者真如缘苦真如之智名苦法智也)三苦类智忍(苦者苦谛类者法忍法智之後一切学无学圣法忍者缘此惠谓第三心缘前法忍法智言後一切学无学位所有圣法皆是前法忍法智之类作种类之解故云类智(云云))四苦类智(苦类如前谓印可缘苦类之智名苦类智也)如苦谛有四心集灭道谛各有四心故成十六(论文极广故不能具记之)。


问论曰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云云)意何。


[前-刖+合]上八者法忍四法智四法忍法无间道见分法智法解脱道见分下八者类忍四类智四类忍法无间之自证分类智法解脱之自证分也真如者见分也正智自证分也。


问何名上下八谛十六心。


[前-刖+合]论曰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云云)欲界四谛四十上界各三十六谛各除嗔故一百一十二也此上皆为观心纯熟为有情说令见道前亦作得入见道也(具如贤圣义也)又有广布圣教相见道非要故略之(可见论也)。


问若真见道後有相见道者何五十五及顕杨十七等云顺决择分无间有内遣有情假缘智等。


[前-刖+合]论会云诸相见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非实如是真见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云云)。


问真相二见道有何差别。


[前-刖+合]论曰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後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遍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後相见道後得智摄(云云)已上见道义了 论疏极广可披见之次修习位其相如何颂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色-巴+(鹿-比+(人*人))]重故便证得转依(云云)。


疏曰即於初地住出心後渐至究竟金刚道来皆断俱生法犱种故至无学位便证转依(云云)。


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云云)若释颂者无分别智远离所取能取故云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障种子立[色-巴+(鹿-比+(人*人))]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转谓染净转舍转得由转烦恼得大涅盘转所知障证无上觉也。


问云何证得二种转依。


[前-刖+合]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云云)。


问其十地者何。


[前-刖+合]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修施波罗蜜断异生性障并犱着我法愚恶趣杂染愚证遍行真如也)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修戒波罗蜜断邪行障并微细悮犯愚种种业趣愚证最胜真如也)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打-丁+忽]持能发无边妙惠光故(修忍波罗蜜断闇钝障并欲贪愚圎满闻持陀罗尼愚证胜流真如也)四熖惠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熖烦恼薪惠熖增故(修精进波罗蜜断微细烦恼现行障并等至爱愚法爱愚证无摄受真如也)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修静虑波罗蜜断下乗般涅盘障并纯作意背生死愚纯作意向涅盘愚证类无别真如也)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修般若波罗蜜断[色-巴+(鹿-比+(人*人))]相现行障并现观察流转愚相多现行愚证无染净真如也)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後边出过世间二乗道故(修方便善巧断细相现行障并细相现行愚纯作意求无相愚证法无别真如也)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修愿波罗蜜断无相中作加行障并於无相作功用愚於相自在愚证不增减真如也)九善惠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修力波罗蜜断利他中不欲行障并於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後後惠弁陀罗尼自在愚弁戈自在愚证智自在所依真如也)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前-刖+敞]如空[色-巴+(鹿-比+(人*人))]重死满法身故(修智波罗蜜断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并大神通愚悟入微细秘密愚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也)。


问此十地以何为躰。


[前-刖+合]论曰如是十地[打-丁+忽]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云云)。


问若尔何无性云法无我智分位名地(云云)。


[前-刖+合]疏会云以真如无分位智有分位所以智名地此论[打-丁+忽]出地躰义所证亦是地地是依持生长义故四十七曰由能摄持菩萨义故名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名住即真如等亦名为地能摄持故即是实法为假者所依等故实法名地(云云)已上修习位了论疏极广不可具记可见之。


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此即无漏界不思义善常等(云云)如初门记了。


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等(云云)。


问此位所断如何。


[前-刖+合]论曰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此佛地说断二愚及彼[色-巴+(鹿-比+(人*人))]重一於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二极微细碍愚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盘大菩提故(云云)(已上究竟位了广学者可习论疏也)。


章曰五十九说何能断烦恼齐何当言已断烦恼谓善法资粮已积集故已得证入方便地故证得见地故积集修地故能断烦恼得究竟地当言已断一切烦恼正同唯识(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标瑜伽所说五位明同唯识论五位也彼论中具有八问今章取要只出初二问次六问非此所明故不举也即云谓善法资粮(乃至)能断烦恼者[前-刖+合]云何能断烦恼之问也得究竟地以下[前-刖+合]齐何当言已断烦恼之问也凡[前-刖+合]此二问有六复次今文其一也余五复次非此所明也以[前-刖+合]文相配五位寻文易知之。


章曰摄大乗中以资粮道闻思位长大劫修满方起加行等持位中作唯识观从多为论但说四位以观时少略隐不说成唯识等中据实为论别修行相见道前位亦有伏除(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章家会违之词也殊云此下会二论不同文所以也所以摄论说四位者资粮道中多起闻思经一大劫修唯识观加行道中从廻向终加功进趣修唯识观时长短异以短从长但说四位故合初二位名胜解行地所以唯识说五位者据实而论资粮加行二位各有别修行相即如论曰於识相性资粮位中等见彼文意说四十心位起闻思惠修习唯识四善根後方起修惠如是二位行相各别故开为二见道前位亦有伏除者即顕加行位亦有伏除分别二取引证可知(云云)。


章曰摄论唯识论等各言暖等中作寻思等观故亦伏除(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引证成上云见道前位亦有伏除之义也。


意曰唯识论中地前分二位者资粮位偏存胜解之义加行位偏存伏除之义也上文末为顕加行位之差别故云亦有伏除其伏除之义即在摄论等中说作寻思等观故(为言)。


章曰直徃迂回地前皆同迂廻之人虽得无漏游观心中亦不能伏除未证真识终不能了如幻识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通伏难也难云若云地前有伏除者顿悟可然未得无漏故渐悟之人随断烦恼既得无漏以其无漏可断二取何有伏故今通云顿悟渐悟地前皆同以有漏寻思如实观伏除二取(义演云作寻思等观皆同也所伏或非皆同(云云))此中渐悟人虽得一分生空无漏是游观故不能伏除所以者何未证法空无漏真理不能了达依他如幻故是故但以法空有漏寻思等智伏除二取现行也即与顿悟同也(为言)。


周记曰虽起生空本後二智以不断惑但云游观。


问何故迂廻之人寻思等观唯是有漏非无漏耶。


[前-刖+合]未证法空不可实证唯识故有漏心作寻思等以唯识观(云云)。


问尔渐悟人生空智都无所作耶。


[前-刖+合]谓之有二说一云都无所作名游观故(云云)一云有顺益法空义此为所作(云云)故论七曰或二乗位廻趣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云云)。


疏曰为顺益法空智起此智等(云云)(○此根者未智当知根也後义胜也)。


唯识义卷第五(本)终

唯识义卷第五(末)


释真兴撰


章云上来明位下当辨修(云云)是结上所说能入之位起下所说能修之行相也。


章曰辨修有三一证修二相修三地修(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眀能修差别也。


问云何名证修等。


[前-刖+合]证者证知义修者修习义也观行者修习有漏无漏观证知依他圎成之理名为证修也相者躰相也修者如前观行者修习有漏无漏观令其智种子现行之躰相展转增胜生长圆满名为相修也地者九地也修者如前观行者随在何地修唯识观令修习生长增胜自地他地观心种子现行之躰用名为地修也。


章曰证修者此见道前虽作真俗二唯识观似而非真入见道中真相见道俱了真识後得俗智方了俗识四地以前真俗别观第五地中真俗方合然极用功始能少起至第六地无相虽多未能长时於第七地方得长时犹有加行未任运八地以上无勉励修任运空中起有胜行真俗二识恒俱合缘至佛位已三智俱能缘真俗识第六不定随意乐故成事唯俗行缘浅故或亦通真自在满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第一明证修之行相也即大眀地前地上及佛位证修之行相也此见道前乃至非真者眀地前相似观之证修也谓地前位虽作有漏真俗二观证知相似依圆二性之理然是相似证知非真实证(为言)即同现前立少物等之颂意也(有古德云地前无证义(云云)今谓甚违章文难信之)入见道中等者真见道中无分别正躰智起证了真如相见道中无分别後得智起踈变相分缘了真如故云俱了真识有分别後得智亦证了依他如幻故云方了俗识(真如是识之实性故云真识依他是识为主故云俗识也)四地以前等者四地以前正躰智观真如後得智观依他不能合观故云别观第五地中真俗双观然用功用故云方合等也至第六地等者五地以前有相观多第六地中无相亲多至第七地纯无相观然有功用八地以上无功用修故空中起有胜行也(为言)至佛位等者佛果位中一义云大圆平等妙观三智俱缘真俗二谛谓一智一念中双缘二谛也然此三中妙观察智有不定义或时如大圆平等一念中缘二谛或时唯缘真谛(自受用法乐之时也)或时唯缘俗谛说法利生之时也故云第六不定等也(寂法师章并义濵记云二智俱能等(云云)若依彼文其意甚易知不可致切劳也)成事唯俗等者但缘事相之境故云缘俗也(是护法义也)一义云四智皆缘真俗二谛故云或亦通真等也(是亲光义也)此二义略如第四门未论之。


问就四地以前真俗别观等何故必四地以前别观五地以後双观耶。


[前-刖+合]约正後二智种子生现行前後各别及同时有此差别也。


问何以知尔。


[前-刖+合]枢要下释喜乐二根同种别种义引例云如无分别智及後所得四地以前各别种生五地以上或同或异二种生一现一种生二能亦无过失现行之中无二惠故行不相违一念俱说(云云)。


意曰四地以前各别种生者正躰智自种生後得智自种生是即前後也(为言)五地以上或同或异者或时一种生二智故云或同也或异者如四地以前也二种生一现者正後二智种子合生一智现行若正躰智若後得智也(为言)一种生二能者重释二种生一现义也谓一种子有生二现行之功能故正後二智种子合有或时生一正躰智或时生一後得智之能(为言)现行之中等者虽有一种生二能然无有失现行之中无有正後二智相并起故(为言)。


问若尒何云一种生二智。


[前-刖+合]其有生二智之功能(为言)非谓一时相并生二智也。


问若一时中二智不并起者何双缘真俗耶。


[前-刖+合]正躰智真观中有并缘俗之力(为言)。


问何故现行中二智不双。


[前-刖+合]一心之中二惠并起是重失故也。


问就云第五地中真俗方合何故仁王经云善学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云云)。


[前-刖+合]会此文诸师异说且义濵云侧师云真谛说曰仁王经曰初地菩萨等有双照二义一者同时双照二者前後初地菩萨约前後说八地以上约同时说玄[状/廾]师曰见道中有双照大乗憬师曰此说不尽若实三藏辞者何缘基师不同此义是故仁王经约前後双也(云云)(捡此记意慈恩
意存前後双照与真谛同也)。


西明义曰略有四种一方便双照谓十回向中四善根位二证位双照即如此经三功用双照谓难胜地也四任运双照八地以上(灯师破之)惠诏曰据相见道变相双缘(云云)。


问就灯师义若尔何疏曰以後得智不亲缘真如不名真俗双行(云云)。


[前-刖+合]难会且可云灯师叙一别释也非疏主正义别抄存前後双照之义故也。


问就至第六地无相虽多等以何证此义。


[前-刖+合]论九曰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於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云云)。


问若言至第六地无相观多者如何顕杨三云第六地中多分有相任运相续耶。


[前-刖+合]兴疏第三曰理实六地无相多有相少然今对後七地前说有相观多(云云)。


问云何名有相观无相观耶。


[前-刖+合]谓之古德曰言极多有难定烦今谓正躰智观唯名无相观後得智亲通名有相观无相观。


问以何知尔。


[前-刖+合]论第九说相多现行愚疏曰由起无漏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即後得智作有相净观也虽作无相少时能故(云云)。


又说纯作意求无相愚疏曰今此地中既除此障能於无相不专勤求乃至於空中起有胜行所言空者无相空理於空中作有行即真观中起於有观冥真俗二境合本後二智少用功力即能得故不同五地(云云)以此文释无诸妨难也。


章曰相修者云何名为修唯识观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第二眀相修也殊曰随顕相说资粮加行二位观心名为有漏後三位观名为无漏言种子者显得修义现行者明习修义随位分齐各有成满故云生长圆满(云云)。


问且其有漏无漏种子者本有种欤新熏种欤。


[前-刖+合]凢云种子有三师义今言种子通其三义也。


问先其三师义如何。


[前-刖+合]论曰有义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云云)(是护月论师义也)有义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云云)(是难陀论师义也)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薀处界功能差别(乃至)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云云)(是护法论师义也)即本有种名本性住种姓新熏种名习所成种姓也习所成种姓有二重谓本有无漏种子地前位依有漏闻熏其用所修增名一重习所成种姓见道以上依无漏智现行新始所修增新熏无漏种子名一重习所成种姓也(种子义别可习之)。


章曰初修习位随所闻法诧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後伏所取能取二犱观心转明胜境相像渐微忽心境乃冝观转成无漏如是展转下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名之为修(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广明五位[(共-八+隹)*见]心之相状也。


问如何明之。


[前-刖+合]初修习位(乃至)自在者明资粮位也[听-王]闻正法以闻思惠观唯识境令心纯熟(为言)後伏所取(乃至)渐微者明加行位也殊曰虽境识皆遣(境者所取识者能取)而空相未息故云渐微(云云)(微者匿也)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者明见道位也濵曰忽心境证乃会真也忽者急也冥者会也(云云)如是展转(乃至)成中者明十地修道位也(义如转齐转灭之中论(矣))中转成上等者明究竟位也。


章曰於初二位有漏三惠皆现种修种修无漏用渐增故通达位中唯有修惠纯是无漏通现种修种修有漏在修习位七地以前有漏无漏皆具三惠通现种修八地以上无漏三惠通现种修种修有漏於究竟位有漏皆舍无漏满故而更不修然具现种真俗二门无漏之观(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重明五位修习之差别也即三分别一约三惠分别二约现行种子分别三约有漏无漏分别也。


问其义如何。


[前-刖+合]资粮位以有漏闻思二惠修唯识观加行位以有漏修惠修即此二位修增有漏智现行种子之躰用傍修增无漏智之用(为言)。


疏曰问曰解脱决择二善根中其无漏种增长何别。


[前-刖+合]曰约有漏行有上中下其无漏种增长有异解脱分中下品增故决择煗顶中品增故其增上忍世第一法上品增故(云云)(已上)见道位唯以无漏修惠修增无漏智现行种子之躰用傍修增有漏种子(为言)。


素曰在见道中唯修无漏种子现行能傍修有漏种增後修道位亦能现起也(云云)(已上)修道中七地以前以有漏无漏三惠通修增有漏无漏智现行种子八地以上以无漏三惠修增无漏智现行种子傍修有漏智种子(为言)。


曰问八地以上长在定中而何得有闻思惠耶。


[前-刖+合]於修惠中分三用故常在定中而[听-王]法故(云云)(已上)究竟位有漏皆舍修义止毕但具足无漏真俗二智之现行种子修万法故也(云云)(已上)。


问且见修无学道之三道种子若一躰种子渐增成三道种子若三道种子本自各别欤。


[前-刖+合]谓之有二类师义一者护月难陀等云三道无漏种子唯有一个(云云)是二师只立转灭义二者护法等云三道无漏种子即有三品又只有一个(云云)是二师立转齐转灭二义也。


问何以知尔。


[前-刖+合]疏曰问若本有者为三品种为一品种[前-刖+合]据唯本有及唯新熏皆唯一品此是转灭转灭下品作中品故今第三师有三品种即转齐义有漏亦尔(云云)。


问如此疏文者护月难陀义诚如所言护法义只云三品种子及转齐义而何护法义中亦有一个种子及转灭义耶。


[前-刖+合]今此疏文略叙挭摡三身章中具出其义。


问其三身章文如何。


[前-刖+合]文曰此多闻种成唯识等略有三释一唯新熏唯有漏种以为因缘新生无漏(乃至)二唯本有诸无漏种未发心前名性种姓发心已後名习种姓熏习彼用令渐增故见道以前有漏闻熏能生现行无漏未起双取此二名顺解脱决择分善(乃至)三者种子皆有二种本有新熏见道以前同第二说见道以後诸无漏种本有生现行新诸现行复熏成新种略有二义一者转灭二者转齐转灭义者如大乗位无始以来加行胜善无漏善种未逢缘故皆唯下品见道以前有漏闻熏为胜缘故资下无漏渐令增胜至见道位生下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见道修习以为缘故至修道位前刹那中见道下种灭修道中种生中现行中现行复熏中品种子修道修习以为缘故至究竟位前刹那中中品无漏种灭後刹那中上品无漏种生无所依故道已满故更不熏习本唯一本劣灭胜生故名转灭後修习故前之同类不能为同类因引後同类果故如是地地下中上品诸无漏种及诸位中加行胜善下中上品诸有漏种皆应准知至佛位中唯有无漏上品圆满无漏下中一切有漏并皆舍灭故经说舍无常色等二者转齐法尔种子皆有三品初修下故至见道位下品无漏种生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若无修习任运下生由修习故至修道位中中品种子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前之下品亦转成中若不熏习任运中生由修习故至佛位中上品种子生上品现行道已满故无所熏故更不熏习中品种子并转成上前中下品种不复相续与後胜齐故名转齐故经说言舍无常色等望自同品可名转灭言转齐名望他异品(云云)文意易知察之。


问虽此文中有转灭义然难分明判护法义若云护月难陀义有何失耶。


[前-刖+合]既出第三师义中云略有二义何致[狂-王+爪]疑又文中云如大乗位无始以来加行胜善等岂是合唯新熏师义耶。


又云至见道位生下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岂是合唯本有师义耶又灯文释转灭义中云即本有种唯有一个岂是合难陀义耶。


又云现行熏种即成中品岂是合护月义耶故知三身章及灯中转灭义是护法义也。


问若尒护月难陀之转灭义如何。


[前-刖+合]从方云若护月唯本有无漏种子生现行现行到资脚下种子但熏本有种子令成中品灭却下品功能更不熏种也若准难陀唯新熏者即从见道初无漏起现行也即脚下无漏种子是地前熏得见道劣无漏下品种子生现行下品种子生现行又更熏得新种子已便在第八识中与能生一处即到资成中品种子即新熏者成中品也又中品种子生现行现行熏得新种子种子便成上品又现行到资脚下中品种子已令转灭中品功能与新熏皆成上品种子也(云云)。


问若言有三品种子转齐者何疏十末曰对法第十四说於诸现观位证得後後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证此果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道以不复现前故如菩萨虽不言向果之得胜舍劣劣不现前如得果故今约此文即转齐义三品种子各各别有不用下品以为中上品也若约转灭义一种子转为中上者即下成中下不复起名舍劣也(云云)。


[前-刖+合]是依对法论叙一别义故不相违也。


问言护法义中有二义是义推也若有诚文耶。


[前-刖+合]义濵三身章记曰古说月藏义得胜舍劣即当转灭胜军义转劣成胜当转齐义护法宗具有二义真谛三藏约三惠述等(云云)从方记曰言转齐者即转却下品劣种子用以齐他中品种又转中品功能能齐上品种子故名转齐也言转灭即灭却自下品劣性成中品又灭却自中品劣用成上品性故名转灭也即望自品名转灭望他品名转齐故名转齐转灭也此有二师解初即难陀护月唯有转灭义二护法有转齐转灭二义(云云)(信叡记同之)。


问灯师义如何。


[前-刖+合]此师亦云新旧合成师中有二义也。


问其释如何。


[前-刖+合]且释转齐义有二释转灭义中亦有二释。


问其如何。


[前-刖+合]文曰释所弃舍於中二释(意云金刚道中有二舍一所断舍二所弃舍所弃舍中有二种谓余有漏劣无漏於其劣无漏可作二释也)一约转齐本有无漏种子三品如加行位下品种增生初见道无分别智即此现行无漏有力资中品种令能生现亦令自种转成中品名为转齐(云云)(初释)此释意云本有见修无学道三品无漏种子由资粮位[听-王]闻正法之闻熏於加行位下品见道无漏种增长生初见道无漏智现行此下品现行能有功力资修道位中品种子令生中品现行亦令自下品种转成中品齐中品种故名转齐(为言)(下品现行有二功力一令生中品现行二令自下品种齐於中品不同种子微隐无力也)文曰又解由中品种生现行已资下品种转成中品与本有种中品之者及新熏生亦为中品与能生自本有之种三合生一後念现行或各别生俱许无妨中上品生转齐亦尔(云云)(後释)此释意曰由下品现行力中品种生中品现行已然後资前下品种转成中品此是初刹那也次前下品种转成中品及初刹那中品现行新熏生中品种子并初生中品现行中品本有种子三类种子合生後後刹那中品现行或复不合各别生现行(为言)(即新古合生之师云修道第二念以後始有新右合生生义也)。


问中品现行何故重生耶。


[前-刖+合]修道位长经十地故念念中生同类现行也。


问就此释中初义若言三种合生一现行者何论第三难外人云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牙故(云云)。


[前-刖+合]先德难会今谓彼文意殊彼难外人云触等心所如心王受熏持种之义即破意云若云触等亦能受熏者生现行时顿可生六眼等识(心王所生一个心所所生五个)若云六种生一现行者未见别别之多类种子合生一牙(为言)今此不尒虽三类种子有别一第八识持之故合生一现行无有妨也故疏云今五数中各有种子共生一果故是所非若一识中同类种子共生无妨(乃至)若能持是一多同类种许共生一果故能持是别虽同类种不许同生一果(云云)(先德忘此文难会之)。


问就灯後释以中品例上品者上品种生现行已资中品种齐上品者即有佛果增减之失谓解脱道时上品种子生现行已後引中品种令齐上品初刹那佛犹有中品种未成上品应减後急佛及先佛功德故。


[前-刖+合]上品生现行引中品种理实同时如智生已断惑之言如称两顶[仁-二+(弓/一)]作时等明来闇去皆是同时以义分二是故佛德无增减失。


问三品无漏种子四智中何智种子耶。


[前-刖+合]妙观平等二智种子各有三品圆镜成事二智种子唯有上品故灯说佛位云圆镜成事唯本有生妙观平等本新合起(云云)。


意曰妙观平等二智是见道起故有下品种修道十地屡现起故有中品种子即修道中新古合生果位起故有上品种子亦新古合生圆镜成事二智果位起故唯有上品种即本有种子(为言)。


里书曰然本有二诤一曰因位妙观察智熏圆镜成事二智新种故此二智亦新古合起(云云)遁伦师等义也故伽抄云妙观察智熏四智种(云云)二曰因位菩萨智不能佛位二智种子新熏发等觉菩萨不知佛心故是故四智妙观平等新右合生圆镜成事唯本有生(云云)慈恩惠沼等义也虽有二师义後义胜也(具如灯第七(云云))已上里书了。


问转灭义如何。


[前-刖+合]文曰言转灭者即本有种唯有一个加行位中名为下品入见已去能生现行现行熏种即成中品并有力能令本种子生後中品下品即灭名为转灭不同转齐令生自种亦成中品故名转灭(云云)(初释)此释意云本有种子只有一个加行道中修习之时但名下品新可生下品见道无漏现行故也入见道生下品无漏现行已现行新熏增中品种子并令自本有种亦成中品至修道位二种子合生中品现行既本有种下品义亡故名转灭从中成上准之可知(为言)(此义专不开护月难陀之义)文云或虽本有三品种子中品生已下品不生亦不能生後念中品新生中品但由现能(云云)(後释)此释意曰虽有三品种子修道中品种子生现行已见道下品种子即灭不能转成中品生後念中品现行故名转灭新熏生中品种但由中品现行故(为言)。


文曰若尔即违杂集论说行习修之文彼许初习自下地中种子增故不可唯说但中上增不通下品无别因故违比量故准此即应三品各一(云云)此文难此第二释也难中有二初明违教後明违理也违教难者对法十曰复次依止修道分别修义谓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法於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修习下界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云云)准此文者菩萨见道无漏在第四定见道之後修无色修道无漏之时可修增在第四定见道无漏种子而何说云中品生已下品不生是故此说违对法论故不可云但中上种子增下品不增(为言)违理难者比量云下品种子应不灭三品中随一摄故如中上品准此道理三品应同何故爱中上品令增憎下品令灭耶(各一之一字同一之义也)。


问先德量宗云下品种应增而何改能别云应不灭。


[前-刖+合]若尒有上品种子若摄同喻犯一分所立不成若摄异喻即犯不定佛果上品更不增故。


问古德遮云二乗无学许有增义灯文有其证。


[前-刖+合]犹有佛果成失故难信之文云但令本种生後中品即下品种生现行者自躰不增(云云)此转救也救意曰令中品种生後中品现行下品种子生下品现者自躰不增故云转灭非谓种躰亡故名灭(为言)。


文曰若尒既许下品种在何名转灭若以不生即名为灭岂诸种子皆定生现准此道理转齐应胜(云云)此破转救也。


意曰若言下品种子不亡但不增故名灭者种躰既在何名灭耶若云不生现故名灭者岂一切种子皆定生现行耶依如此理审定二释转灭义有失转齐义为胜(云云)。


问如何种子不生现行。


[前-刖+合]修道种子虽有多种未遇缘时不生现行如是等类非一可知也。


浦书曰故疏二未云。


问此无漏种本有既多後生果时何者能生何者不生。


[前-刖+合]曰其同类种随遇缘合即便能生不合不生如三世有未来应生法何者前生何者後生故随缘合即能生果(云云)以上里书文曰若尔即应转二乗种成大乗姓以转齐故若言类别不转下中二乗种姓为菩萨姓亦应菩萨三品种殊不转下中成中上品(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返难转齐义也意曰若言转下成中转中成上者可转声闻种姓成独觉转独觉种姓成菩萨若言乗姓各别故不可转者菩萨三品种子亦尔品类各别何猥转成乎(为言)。


文曰乗姓别故不转二乗成菩萨姓下中上三同菩萨姓故可转令成中上品(云云)是[前-刖+合]难也义意易知之。


问灯中释转齐有二解以何为胜释转灭有二解以何为胜又凢护法转齐转灭二义中以何为胜。


[前-刖+合]转齐二释中以後释为胜与解脱道舍非障有漏劣无漏义同故舍劣无漏者即转中品种成上品故转灭二释中初释为胜与三身章义同故凢转齐转灭二义中转齐义为胜故疏中唯说转齐义灯云转齐应胜(云云)。


问唯望见修无学三道有转齐转灭义约地地各各三品如何。


[前-刖+合]约地地各各三品亦有转齐转灭义如上三身章说也。


问若言三道九品无漏皆转齐转灭者初禅等十地无漏亦转齐转灭耶。


[前-刖+合]不尔地系别故不能转初禅无漏种成第二禅无漏等三道无漏是一地法故转下品齐中品等。


意曰且第四禅地有三道无漏种故转第四禅见道无漏成第四禅修道无漏转第四禅修道无漏成第四禅无学道无漏(为言)(已上相修了)。


章曰地修者有得修习修对法九曰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从是种类展转增盛相续生故又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由即此道现前行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第三明地修也此中有二一先引证二次成义也是先引证文也。


问先此论意何。


[前-刖+合]彼论中说四种修义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释此有二复次初依四正断释四修今章家所引者第二复次中释初二修之文故有又言也(论文如章文也)文中有本论释论即又见道生时等者本论也从此种类等者释论也(是即释得修也)又即此道等者本论也由即此道等者释论也(是释习修也)。


抄曰四修中得修若小乗得修在未来今大乗得修谓现在世种子未能生上心修习此种令生现行名为得修现行之法修令增长名为习修如第二复次释中初地道生现行令增名为习修安立自种展转增长名为得修未必唯取未生现行时种子(云云)。


秘六曰得者谓所得熏修谓修由现道力令所得法种子增明故所得法名之为修行谓现行修谓习学亦名习修(云云)。


问此等文意何。


[前-刖+合]凢修唯识观有现行修有种子修谓缘现前境观心现前行名为现行修又名习修学习现前境唯识之理故由此现行道力令自观心种子种类展转增长名为种子修亦名得修观心种类转成就故(云云)。


章曰习谓现行得谓种子(云云)是章家之词也即依对法论结得修习修之义也。


问且何故名地修。


[前-刖+合]依上下地起唯识观心修时修增上下地观心现行种子故名地修。


问如何修增耶。


[前-刖+合]随起何地心修时约自地观心现行修增其用种子修增其躰用约他地观心但修增其种子用。


问其地者何地耶。


[前-刖+合][打-丁+忽]三界中有十一地谓欲界一地色界六地(初未至中间禅四根本也)无色界四地也殊曰无色界[打-丁+忽]报阿頼耶为地躰也(然除欲界非定地故上界十地名为地也)。


里书曰问就色界六地中间禅是有初禅与第二间定唯是一於未至定上界八地皆亘所有何只取一立十地耶。


[前-刖+合]尔也於中间禅唯有一於未至定[打-丁+忽]有八但取初未至定下亦无定地故无所属未至义顕也故取此也上七未至上下俱定地故互属上下未至义隐故不取也。


章曰有依下地起下地心习修唯下得修通上得缘上境令势增长下躰用俱增上唯用增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约地修修行相更有四类是第一明身在下地起下地心修唯识观之时现行修唯下地种子修亦通上地下地种子躰用俱增上地种子但用增之义。


问何故尔耶。


[前-刖+合]有心现行之地依现行之心力故修增本有种子用亦修增新熏种子躰故云躰用俱增也无心现行之地不能新熏种子躰故云唯用增也然言依者有二义一者所依定二者所依身虽有二义今取定也若依身者何故云前三无色等入见道依身在欲界故也。


问其下者何地。


[前-刖+合]谓之有师师义即濵师云谓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云)素曰依下欲界身起色界心入见观时现行习修唯四静虑得修种子通上无色以曾闻无色令其上地本新种子用增长故不同下地更熏新种名为躰增种躰多故故引唯识成前义也(云云)殊曰依下地起下地心者身在欲界起欲界心又身在第二禅还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云)。


问何故诸师不同。


[前-刖+合]各叙一义非理尽说今具云凢论下上有三类有唯下非上谓初禅地有唯上非下谓非想地有通上下谓二禅(乃至)无所有处地也。


问且此第一类委曲如何。


[前-刖+合]依下地者指所依定非眀依身谓身有欲界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依下地起下心乃至在下地依无所有处定起无所有处心亦云依下起下是即第一句之旨也引前三无色等文为证尤在此意也(具至次下可知之)。


章曰成唯识曰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云云)。


问引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为证上所言依下地起下地心等义所引也。


问以此文如何证耶。


[前-刖+合]身有欲界入菩萨见道之人以第四定为所依定以第四定无漏心入见道已傍修前三无色地世俗智种子现行修即在下第四定种子修即通上三无色故以此文证第一句也。


问且身在欲界入见道者何人。


[前-刖+合]顿悟渐悟菩萨然渐悟菩萨依身亦通色界也(如第八门之)。

    

因论


问且此前三无色等文起意何。


[前-刖+合]唯识论第七说三无漏根中说未知当知根有三位其初根本位即见道也故未知当知根唯可在第四定而五十七曰。


问空无边处地几根可得。


[前-刖+合]十一(信等五根意根命根舍根三无漏根也)如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无所有所应知亦尒(云云)会释说前三无色有见道未知当知根有二释中此文是第一释也(第▆释曰或二乗位廻趣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云云))。


问且此第一释意如何。


[前-刖+合]释此义疏有四释(有云三释也)即第一释曰谓有菩萨见道先时曾异生位修习得彼定已後入见道傍修彼以前所起世俗智种子故种子得根本名说彼为有後亦许起既非见道起亦无失对法第十三解真现观云又於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由出世智增上缘力长养彼种子故名得此智而不现前以见道十六心刹那无有间断不容现起世间心故於修道位此世俗智方现在前(云云)(已上论文)此根非加行及无漏根现行於彼有以彼地无四善根故(云云)此释意云有菩萨者顿悟人此菩萨资粮加行位修习得四禅八定故修起前三无色地世俗智种子然此定顺无漏故後入见道傍修彼前异生位所起世俗智种子蒙无漏傍修力故名无漏未知当知根瑜伽说之云前三无色有此根也然至修道有时现起(为言)言对法第十三等者引证成义也如文易知之次言此根非加行等者依证重成义也此未知根非加行善摄以三无色无四善根故亦非无漏未知根现行在彼三无色地以三无色无见道故四善根及见道唯在第四定故(为言)(已上依义演文成其意也)。


灯曰本疏解曰彼无加行又曾未起现行无漏故取异生先修得者名现观边虽不现行亦此根摄修道得起今者又准六十九文资粮加行见道亦增修道中起(云云)第二释曰又解二乗人亦有先修习者後入见道名胜见道亦傍修彼然此修道亦得现起非如小乗三类智边所修等智毕究不起以功德法故顺修(秘曰俱舎二十六曰唯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之俗智於一一谛现观後边方能兼修故立斯号问道类智时何不兼修智[前-刖+合]以世俗智无始时来数曾知苦断集证灭三类亦尒事业同故所以兼修又苦等三遍知断证故得兼修道智不尔道理现观而唯无漏无始来起又未遍修故除道智故俱舎曰曾於道无事现观故(云云)邑云萨婆多计见道前六行伏惑作四谛观至见道中苦集灭类此三智边亦能修彼有漏三智功能增长毕竟不行今此傍修有漏智种後许现行故不同彼问小乗何不修彼道谛智耶[前-刖+合]彼说六行能断惑故道智力增不须修习故但三也两记之意可和会之)此不应尔以助与力令其殊胜彼地此种法尒有故此中说修唯得修修非行修修必不起故唯相见道修以差别谛观顺世俗智故非真见道不相顺故又解真见道亦修以时促无差别所以不说此中说下亦得修上先离色界欲及菩萨得故云有胜见道非一切见道皆尒依对法第十上唯修下依决定说渐离欲说非实道理(云云)此文意曰或二乗人在资粮加行位亦修得四禅八定世俗智後入见道时亦傍修彼前三无色世俗智种子令其增长至修道位亦生现行非如小乗云苦集灭三类智边所修等智(世俗智名等智)虽不生法功德法故亦得修习与无漏力令其殊胜彼三无色此种子法尔有故但种子修必不起故唯相见道修以安立谛观顺世俗故非真见道不相顺故又虽真见道修以时促故不说修之(前解为胜)言此中说下等者[打-丁+忽]说第一第二释也故义[沱-匕+(尸@贝)]云疏中云先离色界欲者即是疏中第二解二乗傍修也及菩萨得故者即是疏中前第一解有胜见道(乃至)皆尒者若曾得彼下三无色定及得自在者後入见道即能傍修下三无色世俗智种子若二乗人或先不得下三无色定者即见道中不能傍修下三无色世俗智种故云非一切见道皆尔也故此论中下地能修上地者皆是上品已得自在者说也此自在菩萨依第四禅入见道时亦傍修下三无色修惠世俗智种子令增长亦傍修下欲界闻思惠俗智种子亦傍能修下三禅中闻修惠世俗智种子令增长也若对法中说上唯修下者即约今时渐离下界欲说等(云云)第三释云又解菩萨三无色地亦有无漏见道但修种增毕竟不起如下三静虑见道亦毕竟不起此义应思修用何为宁知彼地有其见道见道何故依唯於定非惠地故(云云)第四释曰或说既许善法欲已去名此根者即菩萨解脱分者亦生於彼故作此说二乗人劫数近故不可说有彼解脱分(云云)义演曰此根者未知根即菩萨在资粮位以解脱位时既长远亦得生下三无色地菩萨在资粮位经一大僧只故既生无色即新熏成世俗智种子名未知根故下三无色有此根也即如瑜伽六十五毗鉢舎那菩萨以无色心了三界法故下三无色亦有菩萨顺解脱分善若欲色界顺解脱分名正解脱无色界中名助解脱若前疏中彼地此种法尒有故者约下三无色世俗智本有种子今此疏中解约新熏种子故说彼菩萨下三无色有未知根後入见道傍修令增(云云)。


问既有四释以何为正。


[前-刖+合]释章文诸记中只用第一释又古德判第一释为正(云云)今谓判第一释为正无妨然第四释为好无诸难故故疏第九未作一释与此第四释同也(已上因论了)。


章曰有依下地起上地心习修唯上得修通下地(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叙第二句也依下地者明所依定谓若依初禅定起二禅以上心修时现行修唯在二禅已上种子修通上下地(为言)。


问如何身在欲界依初禅定起二禅等心耶若言二禅已上心王与初禅心所相应者即有异分界俱生失故。


[前-刖+合]约凢夫未得定自在可有此失今此约得定自在者说故无此失故三惠章引对法论云对法第五等说乐欲力者谓已得第二静虑者入初静虑已若欲以第二静虑地心出等即能现前而出於定余一切地如理当知(云云)既云入初定已以第二定心而出即知初定中起第二定心也岂云有异分界俱生失乎。


问若尒何憬兴师曰若身在欲界无依初定起上三定(云云)又义濵曰约实身在下地无依下定起上地心(云云)。


[前-刖+合]是等皆约无乐欲力之者一相说也定自在者非此例也华严大般若等说师子嚬申三摩地多有此义不可[狂-王+爪]疑之。


问此句且约初定云欤。


[前-刖+合]非尔乃至依无所有所定起悲想地心亦此句摄具案可知也然依身不定或在欲界或在色界及下三无色俱无妨也然非所论矣素云依下欲界身起上第四禅心入见道时现行习修唯第四定得修种子通下三禅又依下地起上有顶游观之心亦是此类(云云)今谓此记意只依身与心相对说也有难可察也。


章曰有依上地起上地心习修唯上得修亦通下(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叙第三句也依上地者明所依定也谓依第二禅(乃至)悲想上定起第二禅(乃至)悲想上地心修时现行修唯在第二禅以上(乃至)悲想地种子修亦通下无所有处(乃至)下初禅(为言)然依身不定随在何地俱无妨也。


素曰乐惠那含生五净居习修现行唯第四定得修种子通下三禅令下三禅修道种子用增胜故(云云)此师意且依身与心相对说也颇难信也。


章曰有依上地起下地心习修唯下得修通上(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叙第四句也依上地者明所依定也谓依第二禅定起初禅心(乃至)依悲想定起无处有处以下心修时现行修唯在下初禅(乃至)下无所有所种子修亦通上二禅(乃至)悲想地(为言)然依身不定在何俱无妨也。


素曰如生有顶那含果人起下地无所有处无漏之心断上惑时即现行习修唯在下地得修种子亦得通上有顶天也(云云)此师意依身与心相对说也准余有难可察也。


问诸记并古德说此四句义言依下地依上地者约依身释而何今云所依定耶。


[前-刖+合]若约依身者且就初句证依下起下心引前三无色等文入见道依身是欲界所起之心是第四定无漏心故应言依下起上心何为依下起上心之证乎不可言入见道身在第四定故与教违故(虽廻心二乗依身亦在色界非此所明不可为难也)故曰依下定起下定心顺理无违余三句例之可察也又一义云若加依身释者此四句合为二类一者依下起下依上起上者俱约所依定也二者依下起上依上起下者俱约依身也何以故若依下起下云依身者何引前三无色等文为证耶入见道身必依欲界心是第四定故岂云依下起下耶若依下起上云依定者欲界入定人何依初定起第二定心耶余二句准之可思之故濵曰然此文非唯说所依定为地兼取所依身为地故约实身在下地无依下定起上地心(云云)(初义为本会记文如上说之)。


问珠记云依下起下者身在欲界起欲界心(云云)此义如何。


[前-刖+合]不妨在欲界以散闻思作唯识观然不可摄此四句既说初句云得修通上得缘上境令势增长何以欲界散心修增上界定种子若尒即有定散间杂之失故也。


章曰诸上修下及自地修通一切品下修上者如是曾得自在者修非余品类(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结上四类分别能修人也即上修下者第四句全第三句得修也自地修者第三句全第一句习修也下修上者第一句得修第二句全也通一切者不简曾得未曾得自在未自在也曾得者先异生位修上定菩萨也自在者得定自在菩萨也非余品类者蕳初修业人渐隣近人也。


章曰对法论曰下地不能修於上者以诸初业及渐隣近习修者说未得自在未得上定不能上修近未生果故非胜者可尒(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会违文重成前义也。


问先对法论正文如何。


[前-刖+合]第十曰复次依止修道分别修义谓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云云)此文中不云下地不能修上章家得意引也。


问其诸初业等者何人耶。


[前-刖+合]初业者翻上曾得者未先修得上定之人也渐隣近者翻上自在者未得定自在之人也未得自在者表渐隣近人也未得上定者表初业人也近生果者谓未得自在人虽未得上定而渐隣近故近上界生果(为言)未生果者谓初业人非曾得故亦不得上定故未上界生果(为言)诸记异释互有得失今依疏意成义顺文好也(已上第六门了)。

 

第七观法何性门


章曰观法何性者此有二种一能观二所观(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先标门意也谓叙能观躰及所观躰为此门旨故先标此二种也是即[打-丁+忽]标也。


章曰能观定非遍计所犱彼无躰故此据正义(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别先出能观躰也言正义者护法义也濵曰安惠论师云见分遍计故非能观也是故若正义云见分为能观也(云云)护命曰若依安惠遍计所犱亦是能观说因无漏有法犱故(云云)。


章曰有漏观者定属依他无漏观者二性所摄常无常门属依他起有无漏门摄属圎成实决定无唯属圆成者非真理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就正义云依他圎成为能观躰约有漏观无漏观分别其躰也谓有漏加行智能观定以依他起为躰无漏正後二智能观以依圆二性为躰然约圆成有二门若约常无常门者以依他为能观非圆成常门圆成是真如故若约漏无漏门者以圆成为能观非依他无漏门圆成是清净依他故决定非唯真如圆成为能观躰能观智非真如理故故濵曰唯识观者非真如理故(云云)。


章曰即顕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观七地已前有漏无漏二性能观也八地以上唯以无漏二性能观(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释上义约地分别也意顕地前寻思如实智观但是有漏依他起性地上七地以前若妙观察智生起时以无漏二性为能观若妙观察智间断时以有漏依他为能观八地以上妙观察智相续故唯以无漏二性为能观(为言)。


章曰所观性者摄大乗曰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犱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若已灭除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相(乃至)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无分别智已得生起悟入圆成实性(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所观躰也即引文有三是第一也正文曰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犱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相尒时菩萨已遣似义相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於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云云)。


问何故以悟入三性之文为明所观躰之证耶。


[前-刖+合]以三性是菩萨所观法故也。


问二谛三无性亦是菩萨所观法何故不以为躰。


[前-刖+合]皆三性摄故不用别明也。


章曰又云名事互为容(乃至)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後一颂悟入圆成实性(云云)义如初重成了。


章曰成唯识曰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引唯识论文也。


疏曰此是厚严经颂虽依他有而非真有要见真已後见依他与长行同(云云)。


问如何与长行同哉。


[前-刖+合]论云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云云)言等者等取阳炎水月镜像光影谷响梦境变化即依他八喻也。


疏曰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後及佛能尔(云云)。


问枢要下曰何故二空理有浅深悟生不必悟法二性浅深不悟深时必不悟浅要达理方达事也(云云)如何[前-刖+合]耶。


[前-刖+合]次云[前-刖+合]二理别障断生犱不悟法空二性无别障不悟本理不能悟未事未有先悟事而後悟生空故悟真理方了俗事思之可知(云云)如文可察之。


章曰摄论初文暖顶二位悟入所犱忍世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摄论第二文暖顶寻思悟入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成唯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明上所引三文悟入三性位之差别也。


问其差别何。


[前-刖+合]且摄论初文云悟入意言似义相故者谓暖顶二位了知诸义唯是遍计分别所作观所取空是悟入所犱也次言悟入唯识故谓忍世第一法位了知一切唯意言性由此亦观能取亦空是悟入依他也次云若已灭除(乃至)唯识之想者明悟入圆成之因谓若已伏除意言闻法熏习种子作唯识解观心之相为悟入圆成之因(为言)次云尒时菩萨已遣义想(乃至)亦不得生者又重明悟入圆成之因也谓已遣义想者印所取空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者印能取空也即世第一法作此印解也次云由是因缘等者眀入见道正悟入圆成之义也无分别名者名有十种中第十究竟名云无分别名即真如也摄论颂云法(色心等名)补特伽罗(提婆达多等名)法(十二分教等名)义(秘密教杀害父母等名)广(色心差别名)略(诸法无我名)姓(阿噎等字名)不净(异生等名)净(如来菩萨等名)究竟(真如名)名所行差别(云云)(是云十名也)次曰所缘谓真如能缘谓真智自余易知也(已上)次摄论第二文初一颂说暖顶位悟入所犱依他也後一颂忍第一法位悟入圆成也(如文易知之)次唯识论文说见道位悟入三性也(如文易知之)。


章曰虽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实证二者相似(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眀以上所引三处文相摄实证观相似观也。


章曰成唯识中据实亲证由无漏二智真俗前後方可证得後二性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彼计所犱无(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眀非不见真如等文是实证观之所以也意曰见真如者正躰智证圆成理也了诸行者後得智悟依他事也即此正後二智证圎成依他之时遍计所犱所取能取不现前故亦名悟入遍计所犱也(为言)斌师曰由正後二智真俗前後亲方可证得圆成依他二性故真名前俗为後(云云)。


章曰无法躰无智何所证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犱不说别证但於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犱(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通伏难也难曰若曰唯识论文悟入三性者何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悟所犱不说别证所犱耶今通云遍计所犱无躰性智有何所证是故心所变上所起遍计所犱依他起性摄真如理上所起遍计所犱圆成实性摄证二性时不见二性上所起所犱名悟入所犱故不说别证遍计所犱也(变无理无之无是指所犱躰也摄者属义非纳义也賔云基师云假说问[前-刖+合]现证计所犱(云云))。


章曰然正躰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犱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无故於初地方名证得(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亦通伏难难云若言正後二智俱证所犱无何故诸处云证真如智证所犱无又地前加行位既观二取空何必云见道证二取无耶故今通之义意易知濵曰正後二智能虽证计所犱而多正躰智证故唯举正躰智也(云云)素曰见道位前观真如时亦已不见遍计二取未亲证得故多不说(云云)言未亲得二者未得正後二智也(为言)。


章曰摄论初文悟圆成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非亲证故据实说(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约上所引摄论初文分别相似观实证观也。


周云暖顶忍第一法通此四位思惟二性名曰长时忍世第一少时亦有悟圆成所以二性名多分也短时少分者世第一法名为短时忍位名为少分(云云)仲筭大德曰短时属时少分属观(云云)甚好也。


章曰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打-丁+忽]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名悟入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未证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圆成实未悟入(云云)。


问此文何。


[前-刖+合]是眀摄论次文名字互为客等颂是相似观之所以也即暖顶位以寻思观观名事互为客唯量及唯假等悟入所犱及依他忍第一法位以如实观观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等悟入圆成(为言)(具如初量可知之)言虽实有相者濵曰小物相也(云云)。


意曰似圎成之相也(为言)。


叡云灯七曰问中忍起位观能取空上忍起时方始能印应於忍位方悟依他如何摄论说名事互为客等暖顶二位悟入依他[前-刖+合]摄论意据少分名悟依他下中二忍从上忍说名悟圆成(云云)此文与灯文颇异也灯又有多问[前-刖+合]可见之。


章曰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眀悟入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犱虽文有异而不相违余所有文皆准之释(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会二论相违也意曰摄论两处文为初修业人约相似观故说别悟入三性初修业人先悟识後悟深故也唯识论文为久修业人约实证观故说别悟入二性遍计所犱含悟入二性中说通悟入久修业人先悟深自然悟浅故也故彼此论文虽有异义不相违(为言)余所有文者於绳起虵觉等文也。


(间摄论初文悟入圆成是实证观何偏判为相似观耶[前-刖+合]随多分说也悟入初二性是相似故)。


观法我性门毕。

 

第八诸地依起门


问此门意何。


[前-刖+合]明修唯识观之身心此门意也地者九地即明心也依者依身即明身也。


章曰诸地依起者此中有二初辨依身後明地起(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先[打-丁+忽]明门意也。


章曰依身者若顿悟者初起依於欲界身得创发胜心唯欲界故(云云)。


问此文意何。


[前-刖+合]且明依身有二种谓有漏观依身无漏观依身也此各有二谓初起後起也今此文[打-丁+忽]明有漏无漏观依身初起也。


问何故顿悟人修唯识观初起必在欲界。


[前-刖+合]初发胜心是极难故依有胜惠胜猒之处初发大心也谓遇佛菩萨等善友闻教法故闻思惠猛利故有胜惠有三苦八苦等故猒心猛利故有胜猒是胜惠胜猒为缘初发菩提心初发出世心故知初起必依欲界(为言)。


章曰顕扬论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云云)。


问引此文意何。


[前-刖+合]是引证成初起唯在欲界之义也(唯字章家之文也论文作处字也)。


释论曰於恶趣中不起现观苦受恒随极忧戚故不能证得三摩地故色无色界亦无现观欣掉重故猒羸劣故是故一界三趣不起现观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现观(云云)兴疏曰或有处说恶趣虽有胜猒而无胜依上界虽有胜依而无增猒欲界天六人三具有二种故能入现观(云云)濵云斌师云唯人间中佛出世也然佛出世时人天共入现观故名为人天皆现观也若唯佛出世方现观者独觉等非入现观是故佛出世时入现观亦佛不出世时入现观(云云)。


问顕扬论意非极戚非极欣中容之处入现观者何瑜伽六十九曰非生上地或色界或无色界能入圣谛现观彼处极难生猒故若猒少者尚不能入现观[工*兄]彼一切猒心少分亦无即无少猒心色无色界不入现观(云云)(唯识疏第九未所引也)故可云依猒殊胜身入现观又唯识论云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惠猒心非殊胜(云云)故可云依惠猒胜身入现观而何只举中容之身耶。


[前-刖+合]三论各举一边亦不违也。


问若云上界不入现观者何在上界人得断惑耶。


[前-刖+合]疏第九曰问若尒如何彼地圣者亦离欲[前-刖+合]无猒见道三界分别惑及恶趣等猒心名无非无有漏欣上猒下及猒自地欣生上心入见道时必[打-丁+忽]猒三界一切法[打-丁+忽]缘谛方入故此一向据入现观为论非修道及异生为论等(云云)。


问且欲界入现观者唯佛出世时欤为当如何。


[前-刖+合]同疏曰末法亦得有佛出世摄故无佛世不得无说法者令生猒故若尔有佛法世发心法灭後方成就久已修讫得入现观不准此文不得无此类者故又解亦得此中一向作论(云云)又善现论曰末法之中有怀子法师国王闻此法师言证圣果(云云)(可见正文)又律曰未法之中佛第子无时国王遇一比丘发心出家受戒证果比丘亦证圣果(云云)。


问若尔虽非佛在世若有圣教皆名佛在世(云云)。


[前-刖+合]不定若有传者时名佛在世若无传者时名无佛世故玄賛三云佛前佛後难者可云法前法後难虽佛不居而依法修行得果故(云云)又灯七云言值佛者有佛教法从他[听-王]闻亦名值佛虽有佛教无人传说名无佛世(云云)。


又曰问何以得知虽有佛教无人传说亦名无佛。


[前-刖+合]龙宫天藏像末之後佛法岂无以此准知虽有佛教但天上人间无弘传已方名无佛(云云)。


问就云欲界人天入现观人有四州皆入耶如何。


[前-刖+合]唯三州身除北州彼是难处不能发心故意云极乐处故[身*尤]乐心深不信佛法无猒世心故名难处也。


问若尔彼州都无佛法耶。


[前-刖+合]唯识疏曰北州佛虽行人不发心(云云)故知有佛法也(正法念处经七十云北州有五百伽蓝(云云)大集经六十云有一圣住处地行竜王及诸夜叉等护之(云云))。


问若云三恶趣身不入现观者何智度论曰鬼道亦入见道(云云)又提谓经云三百龙王得信忍等(云云)又大集经月藏分云七十那由他鬼神得须陀洹果(云云)。


[前-刖+合]有二义一云大地菩萨为利益余类以权示现非实鬼等也一云地前菩萨以不系业生三途中受苦故瑜伽二十七云下品成就菩萨徃於恶趣故亦非恶业鬼等也初义曰以权入见也後义云以实入见也(初义古泰法师等义也後义慈恩等义也)。


里书曰三十七曰若时安住下品成就尒时便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徃恶趣非於现法证沙门果非於现法得般涅盘(乃至)若时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就(乃至)若时菩萨下品成就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徃恶趣成就有六诸根成就谓寿命形色(乃至)异熟具足勇猛精修诸善巧心无猒倦善根成就谓性薄尘垢(乃至)柔和正直随顺而取智惠成就谓具足正念性挂敏(乃至)智惠成就故解脱脱烦恼障下品成就谓二因缘下品成就一者未久修习诸根善根智惠成就因缘未极增长二者串习下劣因缘(可见)中品成就谓即於此二种因缘随一阙减随一具足上品成就谓二因缘俱无阙减(云云)已上里书了。


问顕扬论文通明三乗入见义而何偏为明顿悟菩萨初起之证耶。


[前-刖+合]望各自乗皆为顿悟其中今只为证菩萨乗顿悟初起所引也故不违也。


问凢此文意云有漏无漏观初起之证意如何。


[前-刖+合]既明入现观是则无漏观之初起也以义推之为入现观初发胜心是则有漏观之初起之。


问若尔何信叡曰此下明无漏观後起对有漏观初起後起无漏观皆名後起故无漏观不言初後理实而说无漏观中亦应云初後(云云)故知章文顕说有漏观初起後起而何云顕说无漏观初起耶。


[前-刖+合]此师义大谬也不深搜文意谬判也既引顕扬入现观之文证初起义何云顕不说无漏观初起耶文明义顕不可异推也。


唯识义卷第五(末)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略述法相义 【三卷】 下一篇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 【一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