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表无表章详体文集 【三卷】(三)
2018-02-14 00:03:1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14次 评论:0

表无表章详体文集卷下


得舍分齐第五(舍以下)


章非舍昔者至无得属己。


义灯曰且[萨-产+(辛/工)]婆多(乃至)若舍戒时後戒落谢更无得得谓无法後得然属行者身且如舍戒虽无得得由自属身然能後时招异熟果若大乗师(乃至)若舍之时有先熏种能招後果不别说有法前後得若[糸*ㄉ]种子义说前後虽亦可得然无文说。


章故唯识云至不同因位。


枢要曰此是佛身无表之别句是余表无表之揔句由佛无表虽是曾得非念念新生以昔发愿制於业思众生界尽我期乃尒以心无萎歇故戒常有除佛已外戒皆未曾得由愿制思不萎歇故未遇破缘戒常相续若遇犯舍之缘愿既萎歇更不新起名为舍戒故也。


集解曰萎药草名也正可作[歹*委]字枯死也今音同故借音用之歇尽也。


广韵曰萎(於为切蔫也)[歹*委](音同枯死)玉篇曰萎(於危切於伪切食牛也)蔫(於焉切腐也)龙龛手监曰萎(於为切怨也弱也蔫也〡黄病也)。


章五十三说至众同分故。


正文曰问有几因缘苾蒭律仪受已还舍[前-刖+合]或由舍所学处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没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断故或由弃舍众同分故苾蒭律仪受已还舍。


章舍所学所至戒方成舍。


注戒本曰佛言若有比丘不乐梵行听舍戒还家复欲出家於佛法中修梵行者应度出家得受大戒(乃至)若言我舍佛舍法舍僧和尚戒律我受家法等是名舍戒也。


戒疏曰所以开者凡夫退位知何不为带戒犯非业则难?故开舍戒徃来无障即是大圣善达机缘任物垂教号法王也增一云僧伽摩比丘七反降魔後更受戒得成罗汉自今舍戒听齐七反若过非法十诵云尼若舍戒转为男者亦得出家。


章若作舍心至名舍学处。


注戒本曰云何不名舍戒若自颠狂心乱痛恼瘂聋又向如是人前及中边人等亦舍不成若戏若眠若无知人若自不语若前人不解并不成舍。


戒疏曰心境不了虽舍不成。


章此有二释至即名弃舍。


正文曰若诸菩[萨-产+(辛/工)]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慙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产+(辛/工)]慙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产+(辛/工)]净戒律仪如诸苾蒭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


集解曰略引论文根本罪句或本云於本四罪以根本四罪为正寂章中亦云根本四罪。


章然不共住至其戒不舍。


四分律曰云何名不共住有二共住同一羯磨同一说戒不得於是二事中住故名不共住。


戒疏曰言不共住者治摈名也注解中初列两同後反释之。


行宗记曰上二句点注文同羯磨者众法同也同说戒者自行同也持奉无瑕方应说戒故此律解中但明法不同住如十诵中财法两种俱不同也。


此下会释本律二同并据法说然既加摈义不同财但无显文故引十诵耳。


如多论中四解一既坏道法无所任用摈出众外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二现佛法无爱无憎清净者共住不净者摈出众故三为息外道诽谤故四为持戒者得安乐住增善根故。


论中四义求佛摈意初与四并生善益内外分之二表彰法胜三灭恶益若不除恶必遭外毁又肃将来欲犯戒者生慙愧心不犯恶故。


章故涅盘経至佛为释云。


彼経第三十三卷曰迦业菩[萨-产+(辛/工)]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是知根力是故能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利钝[前-刖+老]别知现在世众生诸根亦知未来众生诸根如是众生於佛灭後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於涅盘或不毕竟入於涅盘(私曰第一对)或说有我或说无我(第二对)或有中隂或无中隂(第三对)或说有退或说无退(第四对)或言如来身是有为或言如来身是无为(第五对)或有说言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说因缘是无为法(第六对)或说心是有常或说心是无常(第七对)或有说言受五欲乐能障圣道或说不遮(第八对)或说世第一法唯是欲界或说三界(第九对)或说布施唯是意业或有说言即是五隂(第十对)或有说言有三无为或有说言无三无为(第十一对)复有说言或有造色复有说言或无造色(第十二对)或有说言有无作色或有说言无无作色(第十三对)或有说言有心数法或有说言无心数法(第十四对)或有说言有五种有或有说言有六种有(第十五对)或有说言八戒齐法优婆塞戒具足受得或有说言不具受得(第十六对)或说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或说不在(第十七对)或有说言湏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皆得佛道或言不得(第十八对)或说佛性即众生有或说佛性离众生有(第十九对)或有说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皆有佛性或说言无(第二十对)或有说言有十方佛或有说言无十方佛(第廾一对)如其如来具足成就知根力者何故今日不决定说佛告迦业菩[萨-产+(辛/工)]善男子如是之义非眼识知乃至非意识知乃是智慧之所能知若有智者我於是人终不作二是亦谓我不作二说於无智者作不定说而是无智亦复谓我作不定说善男子如来所有一切善行悉为调[仁-二+大]诸众生故。


章善男子我至即是污道。


二十九曰诸善逝名胜道沙门。


略解曰谓已证得贪瞋痴等无余永尽。


伦记曰泰云佛名善逝道[宋-木+取]胜故(乃至)三乗学无学揔名胜道诸说正法者名说道沙门。


略解曰谓为调伏贪瞋痴等演说正法。


略纂曰诸佛菩[萨-产+(辛/工)]名说道沙门今无佛菩[萨-产+(辛/工)]时声闻名说道令正法眼不断种故。


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门。


略解曰谓为调伏贪嗔痴等勤修正行。


略纂曰以道活命名活道也。


伦记曰持戒异生慧命存故名活道。


诸行邪行者名坏道沙门。


略解曰谓犯尸罗行诸恶法。


重释曰若诸犯戒补特伽罗多行恶法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名坏道沙门由彼破坏[宋-木+取]初所有正道根本无力无能非生道噐虽现前有说正道教及现前有证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为坏道沙门。


略纂曰此中意谓戒为正道根本今破戒故名坏道根。


伦记曰犯戒异生犯三学中初根本戒难克慧命故名坏道。


章若比丘尼至乃一忏悔。


彼経次文曰善男子汝若不信吾今为汝略说我昔愚行业因缘故十方虚空法界及大地土山河丛林尽末为筹大如微尘尚可知数除诸佛等无人能知我所犯戒十方无边我所犯戒亦复无边微尘无数我所犯戒亦复无数众生无边我所犯戒亦复无边方便无边我所犯戒亦复无边法性无边我所犯戒亦复无边善男子我观如是等业甚为可畏上至菩[萨-产+(辛/工)]下至声闻不能救我如是等苦我即思惟如是事已便推求此陀罗尼典得已修行九十七日读诵四十九遍闻空有声而谓我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推求此陀罗尼典我时闻已[(厂@((既-旡)-日+口))*页]视四方见有诸佛罗列在前一一诸佛手摩我头听我悔过善男子以是因缘我去世後若有比丘尼犯八重禁应当求此陀罗尼典读诵修行若於梦中见如上事知彼比丘尼住清净地具清净戒。


私曰以上全文也然章所引文取意略钞耳亦不具引恐繁故也。


章故経中说至似称苾蒭。


俱舎论曰又犯重人世尊不许食僧只食下至一抟践毗诃罗一足跟地摈出一切苾蒭事业大师依彼说如是言应速拔除[禾*(美-(王/大)+田)]禾稗莠应速简弃腐朽栋梁应速簸[台-台+易]种中穅秕如是应速驱摈众中实非苾蒭称苾蒭者(私曰未得経文)王篇曰禾(胡戈切嘉)秀(思救切荣也芳也嘉数也)簸(补我切杨也)糠(口郎切米皮糓也俗糠字)粃(补履[土*力]不成糓也俗秕字)。


章虽有此解至故前解善。


义灯曰明舍中然毗尼母律中云犯重失戒涅盘等云若言失戒不解我意若不失戒亦不解我意其义云何[前-刖+合]有二解一犯重不失戒如十轮経等若尒何故律云如断人头祈石等[前-刖+合]然准瑜伽解菩[萨-产+(辛/工)]戒增上品缠犯方始舍戒中下不舍大论前据上品十轮据中下故涅盘经云我诸弟子言犯重舍戒不解我意又诸弟子言犯重不失戒亦不解我意必若实舍言舍解佛意若实不舍言不舍解佛意既言并不解我意故知言舍约上品心不舍约下中犯故一向言舍不舍者不解佛意第二解云犯重舍戒何以故瑜伽但云菩[萨-产+(辛/工)]戒约上中下不言别解脱故知舍戒何故十轮経言不舍戒[糸*ㄉ]化相言若云犯者便无植善因不敬出家众故云不犯涅盘[糸*ㄉ]化相故言舍不解我意[糸*ㄉ]实言不舍不解我意第一师难云若尒何故大方广陀罗尼云若有犯重犹在伽滥者名赋住及受他施一菓子必堕地狱文殊问言云何得生无罪耶佛为说咒诵此咒者戒还清净若揔舍者云何言还清净故知犯重有轻重不可全判皆为舍不舍所以戒経言如前後亦如是应具捡上引所有経文。


伦记曰第三明舍戒缘中有三初明苾蒭五缘舍戒或由舍所学处故者舍本受心或由犯根本罪故者(景师等言)依菩[萨-产+(辛/工)]地第四十云菩[萨-产+(辛/工)]犯四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慙愧当知是名上品缠犯非中下缠暂一犯时即便舍戒准知声闻亦尒即破正量部下中上缠随一现前蹔一犯时即便舍戒既言上品缠犯即舍故即破[萨-产+(辛/工)]婆多三品缠犯皆不舍戒十轮経据中下缠犯故云犯重不舍涅盘经云若言舍戒若言不舍戒并不解我意正量部讥[萨-产+(辛/工)]婆多部云汝云犯重不舍戒者增长苾蒭犯重因缘又汝部中犯重者多故作此判[萨-产+(辛/工)]婆多人语正量部汝宗立犯重即舍戒者令诸犯者於自己身生无戒想即便数犯因此广作不善诸业。


章形没二形至时不失戒。


枢要曰出家舍五缘舍学犯重罪形没二形生断善弃同分。


章如入圣人至而戒不失。


决择[才*日*(必-心)*、]曰圣教之中有此文也若无之者说之谁信既言入见得戒不失若无其戒如何见道。


章言形没者至而便失戒。


行事钞曰四分云若被怨家恶兽业报落等应同比丘法若自截者灭摈不明分齐。


章若尒此处至後心方死。


第一曰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


伦记曰明生死中文三一揔标列六种死二次第别解三又行善不善下随义杂说初文中云谓由(乃至)致死者揔释死义莫问特非时死但是舍命名寿量极於其六中基师解云初三死不明了识离身正死後三死明了心识未离身将死。


此复三种谓寿尽故。


别解曰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


伦记曰即业命终是名时死下二名非时死福尽故。


别解曰资具阙故死。


伦记曰衣食阙名福尽不避不平等故。


别解曰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冝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於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


伦记曰若余缘枉死名不避不平等九因即九缘义别称二九七不知於己若损若益者入水投火他损堕坈愚痴故死八非时行非梵行饥饱远行病时而犯故死九非量行非梵行深爱过度故死。


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


别解曰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尒时信等善法现行於心乃至麤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於尒时於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略纂曰是麤想现行故细想现行无记心者即我爱心此说第六识若兼第八即末後心故说不能忆善恶法。


死相若别曰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於身(乃至)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或不善心。


别解曰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於尒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於心乃至麤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乃至)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於身(乃至)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或无记心。


别解曰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尒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又曰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於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於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後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略纂曰腹中初生不净成心故[宋-木+取]後舍卷未当知。


伦记曰阿頼耶识初受生时[宋-木+取]初托处即名肉心若识舍肉心即名为死故此卷末云又羯逻蓝识[宋-木+取]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於此处[宋-木+取]初托即从此处[宋-木+取]後舍。


又上曰正死即末後刹那唯识论说为第八识对法论说死有末心生有初刹那中有初刹那唯无记性。


章二形先有至障圣位故。


义钞曰善见亦云变作三种二形一能自受胎亦能令他受胎二能自受胎不能令他受胎三不能自受胎能令他受胎此三皆摈。


事钞曰二形者谓一报形具男女二根若先受後变犹尚失戒况初带受者灭摈。


私曰无根如上所引四分律文。


章故俱舎说至当知根。


彼第二曰又経中说二十二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彼第三曰如是因界已列诸根即於此中根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揔成根增上义此增上义谁望於谁颂曰传说五於四。


论曰眼等五根各於四事能为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庄严身者谓若盲聋身丑陋故导养身者谓因见闻避险难故生识等者谓发二识及相应故不共事者谓能见色闻声别故鼻舌身根庄严身者如眼耳说导养身者谓於叚食能受用故生识等者谓发三识及相应故不共事者谓嗅甞觉香味触故。


四根於二种。


女男命意名於二事能为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异二分别异有情异者由此二根令诸有情女男类别分别异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别(乃至)命根二者谓於众同分能续及能持意根二者谓能续後有及自在随行。


五八染净中各别为增上。


乐等五受信等八根於染净中如次增上乐等五受染增上者贪等随眠所随增故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诸清净法随生长故。


又颂曰未当知已知具知根亦尒於得後後道涅盘等增上。


论曰於清净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乃至)谓未知当知根於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已知根於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具知根於得涅盘有增上用。


又下曰意乐喜舍信等五根如是九根在於三道如次建立三无漏根谓在见道依意等九立未知当知根若在修道即依此九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


又颂曰二无漏十一初无漏十三。


论曰若成具知根定成就十一谓命与意乐喜舍信等五根及具知根若成已知根亦定成十一十根如上及已知根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


私曰已上麤注彼论正文周记所牒似陈论意章任唐论现本为正。


章断善根者。


第一曰云何断善根(略纂曰文有二初眀缘多小後依断现种差别或五缘或六缘)谓利根者(一利根)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二意乐恶)得随顺彼恶友故(三逢恶友)彼邪见缠极重圎满到究竟故(四邪见重)彼於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五行恶无畏)无哀愍故能断善根(六於众生无慈悲)。


略纂曰诸利根者内自思构邪见猛利不怖众恶不生慈愍便断善根此名因力而善根断则五缘断若更逢恶友顺恶意乐而断善根此名缘力而善根断则六缘断要利根方断钝根不能广恶意乐断狭意不能要是欲界非上二三天下非北洲人非天对法第一云唯欲界上上品邪见能断善根非余故。


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瞋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彼种子故。


善根有三种子二现行唯断现行非种子折[仁-二+大]势力令不起现行名之为断非断种子唯断生得非加行善加行善胜前方便时已不起故唯断欲界亦兼三界已断树根[卄/不/工]等死故令势远故。


演秘曰邪见加行亦名邪见即断加行生得二善对法曰何等生得善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於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


末论曰谓於信等处由此自性不由思惟者谓无功用不假善友力等非唯欲乐是生得亦信等俱任运起故。


薀[田*分]处章曰对法云生得善者即前所说发起善身语等由先串习感得如是报乃至广说与信等俱任运起故此意即说宿习为因生得善心所发身语为[施-方]薀性。


何等加行善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


末论曰谓於正法中一切闻等所生善法。


法随法行。


薀界处章曰对法(乃至)又云加行善者谓依止善丈夫听闻正法修习净善法随法行。


第十三曰云何闻所成地谓若略说於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


三慧章曰觉慧为先者是生得慧初闇劣故。


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义中无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地。


後听闻等皆是闻慧能明了故故耳识俱明了意识亦是闻慧不明了者生得慧摄由此闻慧唯取意识相应慧性所引伴类亦通五识相应慧性。


章弃众同分至可名正舍。


五十二曰复次云何众同分谓若略说於彼彼处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类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众同分。


枢要曰此意则显众者彼彼多非一义分者类义同者相似义即众多分类相似名众同分。


第一曰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乃至)如前善说(私曰具如先引)。


略纂曰死有三位心一正死即末後刹那唯识论说为第八识对法论说死有末心生有初刹那中有初刹那唯无记性二次前闰生心唯第六识我爱相应对法说为九种命终心唯有覆无记三次前明利心即此三性是麤想现行故细想现行无记心者即我爱心此说第六识若兼第八即末後心故说不能忆善恶法。


杂集论曰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与自体爱相应於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谓从欲界没还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若生色无色界者即以色无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如是从色无色[田*分]没若即生彼若生余处有六种心如其所应尽当知又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同述记曰九种命终心显扬十九五十九说一切烦恼皆能结生何故此中唯说於爱润生有二位一明了三性位容起一切烦恼若明了有覆位唯起於爱又望正命终有近有远远通三性近唯是贪。


章如第一法舍异生性。


唯识论曰一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


义灯曰别异名异谓圣唯生人天二趣此通五趣不同於圣此[糸*ㄉ]趣异亦摄四生四生不同二变异名异此转变为邪见等故圣者皆同有正见故此[糸*ㄉ]见异此亦摄境缘境有别生谓生起生类即趣见类别异生起性者体性由此性故令趣见异。


述记曰不同小乗唯修所断世第一法与见道合舍今大乗唯见所断见道无间道起时舍依所断种立此性故与种俱舍。


集解曰异生性者此引小乗义而例之大乗不说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故唯识疏第十云小乗唯修所断(乃至)与种俱舍。


章此说别受至之律仪戒。


四十曰若诸菩[萨-产+(辛/工)]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产+(辛/工)]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产+(辛/工)]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产+(辛/工)]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悎寤菩[萨-产+(辛/工)]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章五十三说若正法至先戒不失。


决择抄曰有云佛正法灭其戒亦舍今章意说但不新受旧戒不舍。


俱舎曰颂曰舍别解调伏。


论曰意显律仪由此能令根调[仁-二+大]故。


由故舍命终。


一由意乐对有解人发有表业舍学处故二由弃舍众同分故。


及二形俱生。


三由二形俱时生故。


断善根夜尽。


四由所因善根断故舍近住戒由前四缘及由夜尽是故揔说别解律仪由五缘舍何缘舍戒由此五缘与受相违表业生故所依舍故所依变故所因断故过期限故。


有说由犯重。


有余部说於四极重感堕罪中若随犯一亦舍勤策苾蒭律仪。


余说由法灭。


有余部言由正法灭亦能令舍别解律仪以法灭时一切学处结界羯磨皆止息故。


章近事律仪至不同分心。


五十三曰若近事男律仪当知由起不同分心故。


章正法隐没至道理当知。


略纂曰若五戒无犯重以了名非梵行故悔亦还净。


章彼卷又问至故不别说。


正文曰问扇搋半择迦等为遮彼受邬波索迦律仪不耶[前-刖+合]不遮彼受邬波索迦律仪然遮彼邬波索迦性不堪亲近承事苾蒭苾蒭尼等二出家众故。


末论曰如扇搋半择迦不堪亲近承事苾蒭苾蒭尼等二出家众故遮彼邬波索迦性二形亦尒男女烦恼恒俱现行不堪亲近承事二众故不别说集解曰言性者范云作用性非体性解云如水湿为性火烧物为性等是皆作用性近士有承事出家众之作用故名为性。


章近住律仪至日出已後。


正文曰若近住律仪当知由日出已後。


章此但引接至化初根也。


略纂曰此中唯日出舍法师云凖上百行中有一日乃至一年故知近住戒亦得多时期心广故若尒如比丘戒期心至多生当即相续期限势分不至多法故若経一月等但是处中善律仪非是律仪百行之中何妨摄处中善又五戒誓唯一月岂成律仪戒但是处中故。


章二由发起不同分心。


正文曰或由发起不同分心。


章三舍众同分。


正文曰或於中间舍众同分虽已受得必复还舍。


章其菩[萨-产+(辛/工)]戒至他胜处法。


伦记曰明二缘舍菩[萨-产+(辛/工)]戒下决择说四缘舍戒开合不同至彼当释景云下五十三明五缘舍苾蒭戒此中何故菩[萨-产+(辛/工)]无善根断舍一形没二形生舍解云菩[萨-产+(辛/工)]戒从方便善发断善前方便时已失方便善即失菩[萨-产+(辛/工)]戒不为正断善时方舍故无断善舍菩[萨-产+(辛/工)]本性纯善恶业轻微故无二形生舍犯重舍者即当起上缠犯他胜处舍所学处即当退菩[木*是]愿菩[萨-产+(辛/工)]戒无命终舍以経生不失故。


章决檡分第至不同分心。


正文曰又舍因缘略有四种一者决定发起受心不同分心。


章二於有识至弃舍语言。


正文曰二者若於有所识别大丈夫前故意发起弃舍语言。


章三揔别毁至他胜处法。


正文曰三者揔别毁犯四种他所胜法。


章四若以上至他胜处法。


正文曰四者若以增上品缠揔别毁犯随顺四种他胜处法由此因缘当知弃舍菩萨律仪。


章又云此三至菩[萨-产+(辛/工)]律仪。


正文曰如是且说菩[萨-产+(辛/工)]所受三种律仪略毗奈耶菩[萨-产+(辛/工)]於中常应作意思帷修学伦记曰第二明护非护中初牒前所说令修学。


若有於此三种所受菩[萨-产+(辛/工)]戒中随有所阙当知非护当言不护菩[萨-产+(辛/工)]律仪不当言护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勤守护亦能精勤守护余二若有於此不能守护亦於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一切菩[萨-产+(辛/工)]律仪。


次正辨护不护相於中先辨阙一不护若护初戒能护余二。


若有为令他了知故随顺他故由他劝导受菩萨戒非自所起增上意乐随观随察自生净信於诸有情住怜愍心爱乐善法受菩[萨-产+(辛/工)]戒当言此非真实防护亦非圎满修习善法亦不能得彼果胜利与此相违当知乃名真寳防护亦能获得彼果胜利。


後辨假实防护以三因故名假谓为令他知故非实防随顺他故非满修由他导故不得胜利及此名实。


又论卷始曰复次当知菩[萨-产+(辛/工)]毗奈耶略有三聚初律仪戒毗奈耶聚如薄伽梵为诸声闻所化有情略说毗奈耶相当知即此毗奈耶聚。


伦记曰下辨戒品初揔摽毗奈耶者此云调伏调伏三业也次别解有四初正辨戒相次明护非护第三明转舍因缘第四略解犯之相初中分别三聚即为三叚初辨律仪戒景云菩[萨-产+(辛/工)]律仪戒即是声闻七众所受如出家菩[萨-产+(辛/工)]即与声闻大僧所制多分是同在家菩[萨-产+(辛/工)]即与五戒所制多同故云是七众所受理实要期时节有异即心非心[雃-隹+(戈-一)]体亦异。


故犯四重至是根本故。


胜鬘経曰尒时胜鬘闻授记已?敬而立受十大受。


彼経述记曰揔明得记也世尊者能受也大者出过二乗体用弘广名之为大大有容纳复名为受(乃至)即此十中分之为三初有五种明律仪戒第二有四种明饶益有情戒第三有一种明摄善法戒(乃至)律仪戒者断一切恶菩[萨-产+(辛/工)]戒内有四重者亦依此义文中有二初有一大受於性及遮若轻若重根本随顺但悉坚持第二有四受唯持其性非遮唯重非轻唯根本非随顺也於中有四即四波罗夷波罗夷此名他胜处恶法损己名他胜处善法益己名己胜他处何者为四种一若有财法不得恡惜二不得为名闻等自叹毁他三有怨嫌彼此相和四不得起大邪见谤无因果今此文中不依斯次从後向前说欲明断恶邪见[宋-木+取]重所以先明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第一揔也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木*是]於诸尊长不起慢心。


第一明第四不得起大邪见也慢者自恃非他高举之相今於诸尊者一切功德尊宿之处不起慢心长谓师长有德之人亦无慢意由此不起增上邪见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木*是]於诸众生不起恚心。


第二明第三不赐欢喜也若有一人於我所生憎害心又若相共有怨嫌意相谢令喜不生嗔恨故云不起恚心也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第二明第二不为名闻等也若怀嫉妬於他身色及外众具即是依正二报内外二果深生嫉妬所有造作皆为名等今既无嫉所作不为名等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於内外法不起悭心。


第四明第一不施财法也由持戒故若内财法若外财法物不生悭是故不起四波罗夷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


於四大受明饶益有情中有二初之二种明慈与乐行第二有两大受明悲抜苦行於初中有二初畜净财二明摄受有情也置净财也菩萨所有钱财有三种一敬田谓三寳二悲田谓贫苦等三中客由谓从子等菩[萨-产+(辛/工)]愿所受畜皆为此三不己名等置钱财等。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


第二摄受於中有二初揔後别此即初也菩[萨-产+(辛/工)]所畜不自为己乐行四摄利益一切众生四摄者谓布施通三二爱语柔和悦故三利行乐劝为善四同事共所作业故名四摄也。


以不爱染心无猒足心无[得-彳]碍心摄受众生。


别受可解然世间中有三种心极急可汗一於知识生爱染心二於怨家起杀害心三於中客人起不摄受心今菩[萨-产+(辛/工)]无此三种名四摄圎故言以不爱染心者无第一故言无猒足心於诸怨恶不欲弃舍生忆念言无碍心者於中客者当欲摄受不生舍想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


上二名与乐也下二明?苦於中有二初?现在苦果二明?未来苦因初中有二初摽宗二释所以标也胜鬘意云若见孤谓无父母若见独谓无儿等幽谓深加重缚系谓架锁等系病即恶风种种厄难者厄谓厄怖难谓厄难困苦众生通结上也若见此类终不暂舍。


必欲安稳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後乃舍。


释也若见厄难令得安稳义有二义一财义二道理义若孤独之人必以财义饶益然後乃舍若见幽系之人道理?彼令得饶益後方可舍若有疾病等人安慰与乐令除重病饶益方舍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


第二未来苦因也於中有二初举宗二释所以於前有二明众生造业我见生念第二正明折伏此即初也(乃至)胜鬘发意若见恶律及有破戒等人终不弃舍令广造罪欲何所作耶。


我得力时於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


正明折伏也。


何以故。


释所以中有三初徵起所由。


以折伏摄受故。


於正释中有二初举不舍。


令法夂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於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随转。


二明得益。


见是利故救摄不舍。


第三结摄之意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


第三明摄善法戒中有二初摽宗二释所以摽宗也。


何以故。


释所以於中有三初徵。


忘失法者则忘大乗忘大乗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乗。


释也忘失法者谓失教法也忘大乗者谓忘理也忘波罗蜜者谓无行也不欲大乗者谓不得果菩提涅盘等果也。


若菩[萨-产+(辛/工)]不决定大乗者则不能得摄受正法欲随所乐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明忘失有损也。


我见如是无量大过(乃至)故受此大受。


第三胜鬘明受之意。


章其菩[萨-产+(辛/工)]地至皆失戒也。


伦记曰景述三藏言问曰前本地分中明舍菩[萨-产+(辛/工)]戒但有二缘一者退菩提心二起增上烦恼今此何故明舍有其四缘解云开合为异此中前二揔是退菩提心於中有其三品若起上品退菩提心所谓佛果难祈众生难度长时苦行无力能行从今已徃不复能行求菩[萨-产+(辛/工)]道起此心时不待发言即便舍戒即当此中第一缘也所谓决定发起受相违心若起中下品心如前退屈即复发言我今舍所学处尒时便舍即当此中第二缘也谓於有识大丈夫前发弃舍言此中後二揔是起增上烦恼犯而舍於戒於中有二一犯根本四重二犯随顺四重前後方便即当此中後二缘也言他胜者由犯四重为破戒所胜名他胜法。


章决择分云至亦不新得。


七十五曰复次若有不舍如是律仪当知余生亦得随转非彼舍者。


伦记曰此戒一受乃至菩提。


四十曰若诸菩[萨-产+(辛/工)]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产+(辛/工)]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产+(辛/工)]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产+(辛/工)]受余生忘去本念值遇善友为欲悎寤菩[萨-产+(辛/工)]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伦记曰第五明净戒経生不失虽复重受不名新得。


章余皆不得至势亦不得。


决择抄曰余文之中不许菩[萨-产+(辛/工)]出家之戒経主不失而无[前-刖+合]也今且[前-刖+合]者経生舍者据别受说言不舍者[糸*ㄉ]其同受上下有此[前-刖+合]意。


章四十一说若至应当更受。


彼正文曰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又此菩[萨-产+(辛/工)]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


伦记曰景云若轻若重皆可悔除皆名恶作测云即是菩[萨-产+(辛/工)]四十五轻罪聚中第五恶作摄也应向有力於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乗大乗补特伽罗发露悔灭。


测云谓是能解语者非聋盲等人大小虽异同是行人故得对之。


若诸菩[萨-产+(辛/工)]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於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产+(辛/工)]略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蒭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於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尒时菩[萨-产+(辛/工)]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於犯还出还净。


私曰问此忏悔法通三聚戒耶[前-刖+合]如伦记引景测两师唯忏四重四十三轻摄善法戒利有情戒摄律仪戒七众戒故具足之戒六聚别故问若尒者二四舍缘亦同可局摄善饶益耶[前-刖+合]言不尒舍戒失戒翻受体故受法既通三聚净戒舍缘失缘何局後二故知受戒舍戒共通三聚随戒忏悔各随说相是故摄善饶益忏悔当随此文恶作所摄律仪忏悔依毗奈耶六聚若别若不尒者菩[萨-产+(辛/工)]苾蒭混勤策故违决檡分七十五故。


章其不犯者至不名为犯。


四十一曰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章凖此等理至皆不舍也。


决檡抄曰余文之中不许菩[萨-产+(辛/工)]出家之戒経生不失而无[前-刖+合]也今且[前-刖+合]者経生舍者据别受说言不舍者[糸*ㄉ]其同受上下有此[前-刖+合]意。


章静虑律仪至永不成就。


俱舎曰颂曰舍定生善法由易地退等论曰诸静虑地所系善法由二缘舍一由易地谓从下地生上地时或上地没来生下地二由得退谓从己获胜定[工*刀]德还退失时等言为显舍众同分亦舍少分殊胜善根如色界中所有善法由易地退舍无色界亦然唯无律仪与色界异。


章二暂无舍至下地等时。


二十六曰云何慧解脱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於八解脱玄賛曰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未能身证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脱补特伽罗。


贤圣章曰此义意说障有二种一烦恼障能障圣慧不得应果二者事障就胜而说唯异熟生喜乐舍受有下劣性於上等至不肯进求所知障摄此人唯能断初障故慧缚得脱慧谓简檡此离缚故即名解脱慧所有脱名慧解脱。


又曰云何身证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於八解脱顺逆入出身作证多安住而未能得诸漏永尽是名身证补特伽罗。


贤圣章曰此论意说信解见至二种圣人至不还果身中证得灭尽定故转名身证此但转名而不转体理说应云身证灭定由得灭定得灭定者必具前七故瑜伽说得八解脱所以者何前七解脱共异生故异生唯得前七解脱不名身证灭定无心唯身证得似涅盘法由身证得得身证名身谓积聚或复依止证谓成显身之与证依主相违二释俱得显扬论曰唯诸静虑是现法安乐住性具有身心二种安故非无色定无身安故。


贤圣义私记曰问云何云灭尽定[前-刖+合]第八识自体分之上有猒心种子此种子上有遮防心心所令不起之功能此云灭尽定故唯识论第一云谓修定时(乃至)假立灭定。


唯识论曰谓修定时於定加行猒患麤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心所述记曰此申正义谓修定时於定加行猒患有漏无漏麤动心心所故无想六灭定七无想有漏灭定无漏无想猒如病等灭定上息想俱为劳虑故猒患发胜期愿云我欲或一日乃至七日或一劫或一劫余无心遮心心所。


令心心所渐细渐微。


遂猒此心令心心所渐细渐微此犹远加行也。


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猒心等种。


正欲入定至微微心时即是末後隣次於定前刹那心熏异熟识成极增上猒心种子以前诸位虽熏成种犹中下品未名为定。


由此损[仁-二+大]心等种故麤动心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


由是增上猒心种子余麤动心等於後念以去暂不现行依此一期无心分位假立二定此二定种无想有漏灭尽无漏此说因位初入灭定非夂串习故说灭心定前猒患种为定体。


此种善故定亦名善。


即以猒心功能种子为定体性故定是善此则二定加行门别。


章非退圣果起诸烦恼。


贤圣章曰言退者退有二义小乗之中退失於果名之为退大乗之中退失禅定现法乐住名之为退。


章三得果舍至下劣品道。


三十四曰若先未离欲界贪者彼於今时既入如是谛现观已麤重永息得预流果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故名现观略纂曰入见道证如时境如无相故其智亦无相二无相和合能缘所缘无相乖违现前观察故名现[(共-八+隹)*见]对法论曰於上所说现观位中证得後後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


末论曰如证得此果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道以不复现前故。


又即此时集断作证。


由得果时永断此所治种类烦恼品麤重令无余故证得胜品转依故。


章四练根舍至性利根故。


显扬论曰退法等有六者(乃至)一退法谓成就如是輭根。


对法论曰谓钝根性。


私曰以下同之。


若思自害不思自害。


对法论曰若思惟若不思惟。


末论曰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


若放逸若不放逸。


对法论曰若游散若不游散。


私曰以下同之。


贤圣义私记曰游散者放逸异名也(乃至)非烦恼所摄放逸以无记心游散故名放逸也俱可退失现法乐住。


杂集论曰谓退世间静虑等定及世间功德。


贤圣义私记曰四无量等也。


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二思法谓成就如是輭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时即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寍/一]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


贤圣章曰思谓思惟法谓自害思之法故名为思法。


三护法谓成就如是輭根虽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即可退失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贤圣章曰护谓防护法谓放逸护之法故名为护法四住不动谓成就如是輭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


贤圣章曰住谓安住非进退义离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不退离胜加行亦不增进住即不动名住不动。


五堪能通达谓成就如是輭根堪能不退能练诸根及能发起胜品[工*刀]德。


贤圣章曰此人为性堪修练根通达不动前四种性皆言不能练诸根者[糸*ㄉ]意乐说或难修说不能发起胜[工*刀]德者[糸*ㄉ]多分说其人道果定胜故堪谓堪能不退练根达谓通达达至不动堪之达故或堪即达二释俱得。


六不动法谓从先来自性成就利根此人於诸善根不为已得退法之所[打-丁+(婬-女)]动亦不为发胜功德及上练根之所动[打-丁+(婬-女)]是故说名为不动法。


对法论曰谓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


伦记曰通学无学前五种姓皆为练根除独觉菩[萨-产+(辛/工)]以利根故但显扬云堪达唯进者[糸*ㄉ]度钝根故作是说又对法说菩[萨-产+(辛/工)]练根者[糸*ㄉ]自乗中三品转增为语故不违此文。


章对法第十至引上利根。


彼十三曰声闻乗补特伽罗者谓住声闻法性若定不定性是钝根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猒离贪解脱意乐以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得尽苦际(乃至)独觉乗补特伽罗者谓住独觉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脱(乃至)及修独证菩提意乐(乃至)大乗补特伽罗者谓住菩[萨-产+(辛/工)]法性若定不定性是利根为求解脱一切有情发弘正愿修无住处涅盘意乐以菩[萨-产+(辛/工)]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成就有情修净佛土得受大记证成无上正等菩提。


章五十七云至如前应知。


正文曰问若预流者修练根时既得练根亦证一来果耶[前-刖+合]证。


伦记曰泰师等云初果欲转根时作意求利根复求一来果者能断六品惑时得一来果。


问亦证不还果耶[前-刖+合]不证对治难得故所应得义极广大故。


伦记曰所得道果定等[工*刀]德广大故亦可无为果众多故。


问若不还者修练根时既得练根亦进离欲耶[前-刖+合]进问亦证阿罗汉果耶[前-刖+合]不证由前因故。


伦记曰出界难故起作事多故。


转根已後一切皆证。


章有五义故至舍道共戒。


正文曰问何故转根[前-刖+合]於薄少升进不生喜足故为植引发胜定力故为植多闻力故为植论议决择力故为植观察甚深法忍力故。


伦记曰明转根所以即有五因初因於钝不喜足後四於利欣求为引胜定故求胜根转得利根寻揽三藏多闻不忘捷疾论议观真如智名甚深法忍如从退种求思而湏练根从声闻求独觉或回心向大亦湏练根。


章五入无余涅盘一切永舍。


唯识论曰三无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盘。


述记曰有漏苦果所依永尽由烦恼尽果亦不生名得涅盘亦就实出体通三乗释。


对法论曰於无余依涅盘界位声闻独觉一切圣道无不皆由顿舍所舍。


末论曰是究竟不现行舍义。


非诸菩[萨-产+(辛/工)]。


非诸菩[萨-产+(辛/工)]所得圣道有如是舍为欲利益一切有情皆得涅盘故。


是故唯说诸菩[萨-产+(辛/工)]等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功德者。


由此因缘无尽慧経等说诸菩[萨-产+(辛/工)]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工*刀]德者。


章虽知四缘至是无表故。


枢要曰若起异分心(定散二缘有漏无漏缘不尒便非)便舍随心戒。


章不律仪戒至由四缘舍。


婆沙论曰诸不律仪由四缘舍一受别解脱律仪二得静虑律仪三二形生四舍众同分。


私曰因此问舍所学舍有无[前-刖+合]有二说一者舍杀具舍二者不受戒不舍。


俱舎论曰不律仪云何舍颂曰舍恶戒由死得戒二形生。


私曰小乗论中如是文多然无文者据大乗说。


枢要曰恶戒生彼家(乃至)此由舍五缘誓舍及受戒命终得上定形没二形生。


章一誓愿舍至舍彼思故。


略纂曰上来不律仪一期心即成时节谓未舍已来七支七支运运增长舍时节谓受戒命终得定二形生四时今大乗虽不受戒誓舍作法亦名为舍故五时也故论云乃至此思未舍已来名不律仪者明知舍思意业亦舍不律。


章若心势舍至不永舍故。


婆沙论曰问住不律仪者受八戒齐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且时舍律仪还得不律仪耶[前-刖+合]健駄罗国诸论师言住不律仪者受八戒齐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且时舍律仪还得不律仪得律仪故不律仪断舍律仪故不律仪续迦湿弥罗国诸大论师咸作是说住不律仪者受八戒齐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且时舍律仪不得不律仪得律仪故舍不律仪分齐极故又舍律仪是故尒时名非律仪非不律仪若彼有情尽众同分不复作者不得不律仪若复作者还得不律仪。


章五十三云至运运增长。


伦记曰此人乃至已下文者谓未得对除已来念念增长谓从十不善业道种次念增成二十第三增至四十乃至无边。


略纂曰当知非福运运增长者此亦刹那刹那七支倍增故名运运增长。


伦记又曰景云此中邪愿等六法正现前时以为受能受本识业道种子名能发彼业毗昙中有四缘舍今大乗处处但见舍善戒缘未见舍恶律仪文以理则有三缘除二形生。


章处中无表至所引无表。


正文曰处中无表舍复云何颂曰舍中由受势作事寿根断论曰处中无表舍由六缘一由受心断坏故舍谓舍所受作是念言我从今时弃先所受二由势力断坏故舍谓由净信烦恼势力所引无表彼二限势若断坏时无表便舍如所放箭及陶家轮弦等势力尽时便止三由作业断坏故舍谓如所受复更不作四由事物断坏故舍事物者何谓所舍施寺舎敷具制多园林及所施为罝网等事五由寿命断坏故舍谓所依止有转易故六由善根断坏故舍谓起加行断善根时便舍善根所引无表。

 

界地有无门第六


章第六依地有无者。


广贤圣章曰第五得之身地於中有二一明得圣之身二明得圣之地。


章善身语律至表通三界。


第四曰云何数建立略有三界谓欲[田*分][施-方][田*分]无色界(乃至)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间若定(略纂曰在上下地得彼定)若生(谓生彼地)名有寻有伺地伦记曰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於境推求麤位名寻即此二种於境审察细位名伺非一刹那二法相应一类麤细前後异故。


即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


略纂曰虽共初禅同一地系无别品数离於寻染要伏寻贪方得彼定如在欲界修不净观虽未品数折伏下染要蹔[仁-二+大]贪方能入观此亦如是故名别修得为大梵。


从第二静虑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


章有义身表至或通四定。


五十六曰如世尊言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


伦记曰此中辨行支业明两种三行初明身行有二。


当知此中入出息风名为身行风为导首身业转故一者出入息风名为身行息风有二义一与报身为行三定已下由有息风身住不死二与身业为行由风力故发动身业故名身行若彼身业体是行支故名身行。


身所作业亦名身行由愚痴者先起随顺身业风已然後方起染污身业如入出息能起身业故名身行。


二者身所作业亦名身行由愚痴者行杀等时先起随顺身业风已然後方起染污身业。


如是寻伺与诸语业俱名语行。


次明语意寻伺是发语思名为语行所发语业体是行支亦名为行合彼二种揔名语行。


受想与意业俱名意行。


想受及思俱是心王之因名为意行意思正是行支体性故名为行。


如是一切揔说身行语行意行。


归敬章曰九地[前-刖+老]别语业至初禅有寻伺故身业至四禅有身业故意业通九地有善思故二定已上虽借语起非善性故非语敬体地前菩[萨-产+(辛/工)]无色圣者佛边听法故有意表归依即不然不发无表故。


义灯曰又解通上若上不得作下地善业四静虑王俱受别脱岂许无记心得戒耶既许善心方始得戒故於上地得有语业多由寻伺未必一切皆寻伺起又复寻伺非语遍行如出入息四定虽无得有身业以有思故语业应同此。


章不尒顿悟至无身语善。


义灯曰问既说语业为语遍行第二定上地法有语同身行故[前-刖+合][糸*ㄉ]佛可尒语不假寻除佛已外语必寻引故已上无(乃至)又设一解欲[田*分]泛语二定已上或有语言非寻伺发但用思生诸论但言寻伺起者随麤相说。


章既许[施-方]界至无别脱戒。


唯识论曰有义色界亦有声闻回趣大乗愿留身者既与教理俱不相违是故声闻第八无漏色界心後亦得现前。


述记曰异生同前第一师说色界亦有声闻初发心向大乗者既与教理俱不相违无文遮故。


集解曰言彼者即二乗回趣於大乗之人(乃至)言世尊者(乃至)成佛之时也。


章此别脱戒至依色界身。


唯识论曰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无漏彼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木*是]故。


述记曰一切异生即顿悟人得成佛者定色界後後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以色界中无二乗回心者瑜伽第五十云变易生死所留生身即於此洌故也彼无佛等可教化故发心留身唯在欲界必主自在宫唯异生色界後也有学等回心但於欲界等地随多少生死尽即受变易生後徃自在宫成佛不徃彼生故其诸异生无欲界身受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不可死已更生大自在宫故至第八地身要生第四禅得胜身已方受殊胜变易身故大自在宫者谓净居上有实净土即自受用身初於彼起证是第十地菩[萨-产+(辛/工)]宫。


私曰先科所引异生同前第一师说者今所引文也。


卢舎那佛至亦得别脱。


梵网経曰尒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产+(辛/工)]众说莲华台藏世[田*分]卢舎那佛所说心地法品(乃至)是时释迦即擎椄此世[田*分]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田*分]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舎那佛。


同下卷曰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乃至)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古迹曰如论超胜诸罗汉故何故尒者如般若言二乗善根犹如萤火唯照自身大乗善根犹如日光导一切故。


章别受别脱至由此不得。


业疏曰成实云余道众生得戒律仪経说诸龙亦受一日戒故善见中诸龙及神得三归五戒也。


章既许鬼畜至於理何远。


显扬论曰颂曰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田*分]人天佛出世现观。


贤圣章曰此颂意说湏陀洹果及超越一来并超越不还见道位得唯欲界身故。


章地狱恶由至可摄於彼。


梵网経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


本业経曰六道众生受得戒但解语得戒不失佛子三世劫中一切诸佛常作是说。


章瑜伽但遮至畜生等故。


五十三曰问由几因缘不应授彼近事男律仪[前-刖+合]略由二因一意乐损害故二男形损害故若意乐损害者当知一切不应为受若男形损害者或有为受然不得说名近事男不说因缘前已具辨。


集解曰今章师取论意趣男女合说名为俱形损亦既男形损失二形俱无故名俱形损。


章然非有漏至於理无违。


注羯磨曰一是人道故律云天子阿修罗非人畜生不得戒故。


业疏曰初唯是人简四趣者。


济缘记曰初简余趣列示五道文摽四趣则合修罗通诸趣故。


天实报胜但着乐多。


多论云如目连劝帝释云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听受正法乃至帝释云天上种种宫观无数天女天湏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仁-二+(敲-高)]乐以自娱乐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以染乐所缚不得自在等。


无求修道故也修罗怀疑道在会正(济缘记曰阿修罗或[番*月]疑神疑是信障故不能入道)非人鬼神謟诳不实畜生报局愚騃所收(上四句列二趣下四句明违道)道在质直(反鬼神)慧心(反畜生)遐举(谓高远也)戒受为道非道故障地狱常苦乱恼冲心故论说言如熔铁聚何能怀道而受戒也。


济缘记曰即智论也具云地狱中隂身犹如熔铁聚热恼烧然苦不可为譬喻。


唯斯人者苦轻下趣(济缘记曰次显人道无常苦也)乐劣上天(无胜境也此二句异於天狱)强识(异畜生)念力(异修鬼)能崇道业如多论引归戒所投诚有致也(彼云五道而言唯人得戒余四道不得是也)。


章唯初未至至远分对治。


三十三曰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伦记曰此中论意第九解脱道居根本静虑前九无间道八解脱道皆在近分定中义灯曰第七作意是彼解脱故即入根本一云或有不入故瑜伽第十一云於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後说三摩地(乃至)准此二文[糸*ㄉ]利钝别二解俱正各不相违。


章对法第八至色戒律仪。


本论曰静卢律仪所摄业者谓能损伏发起犯戒烦恼。


末论曰谓贪嗔等欲界所系烦恼随烦恼。


种子。


能损伏彼种子者谓由伏对治力损彼种子离欲界欲者。


谓由伏对治力或小分离欲或全分离欲所有远离。


谓从彼犯戒所得远离性。


离初静虑欲者所有远离离第二静虑欲者所有远离离第三静虑欲者所有远离。


谓由远分对治力令彼发起犯戒烦恼所有种子转更衰损所以不说离第四静虑欲者由无色界麤色无故略不建立色戒律仪是名静虑律仪所摄身语业。


章若见道断至皆持远分。


贤圣章曰未知诸圣四禅八定依何地得预流一来次第超越必依未至而得果故所以者何由此二人未离欲染必无得彼根本地故其不还果若次第者唯依未至初得不还後起上定非得果故若超越者通依色界四根本定及初未至(私记曰何故起越人依未至地耶[前-刖+合]可勘之)得不还果必定无有依中间静虑是稽留故。


唯识述记曰彼无明利无漏故有明利无漏者能入故又彼梵王居多散乱故非纯净地故瑜伽文言依诸静虑及初未至不言中间入见谛故。


不同小乗亦依中间。


章有义修道至何废依彼。


贤圣章曰阿罗汉果通依九地皆容初得谓四静虑未至中间下三无色皆容初得无学果故有顶虽有游观无漏非断惑故。

 

四大造性门第七


章第七何大造。


造色章曰今依大乗触处法处皆是有大种散定别故造色通於十一处有(乃至)释名者瑜伽第三说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名为大种大有四义一为所依故与诸造色为所依处二体性广故体性宽广於造色故三形相大故大地大水大火大风相状大故四起大用故成坏世[田*分]作用大故种者因义或是类义此四能为生等五因起众色故种类别故。


显扬论曰谓依止大种即於大种处所有余所造色生由是因故说四大种造所造色摄在一处是造义(造色章曰所造即色)。


五十四曰谓於所依大种处所有余所造色生故如是说由四大种造所造色。


伦记曰初受生时先有大种据其处所余色依止大种而生名依止生。


是同一处摄持彼义。


释其造义地大摄持同处之色故名为造。


造色章曰名之为造所造即色持业为名对法论曰云何建立[施-方]薀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末论曰所造者谓以四大种为生依立持养因义即依五因说名为造)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何等地界谓坚鞕性。


显扬论曰地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坚鞕所摄有执受性(乃至)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坚鞕所摄非执受性。


何等水界谓流湿性。


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乃至)湿润所摄有执受性(乃至)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乃至)湿润所摄非执受性。


何等火界谓温热性。


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乃至)煖热所摄有执受性(乃至)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乃至)煖热所摄非执受性。


何等风界谓轻等动性。


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乃至)轻动所摄有执受性(乃至)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乃至)轻动所摄非执受性。


云何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


章此意揔说至以假名色。


六十六曰问如四大种由自种子方得生起造色亦尒何故说言诸所造色大种所造[前-刖+合](乃至)若诸大种所有种子能生果时尒时必定能随逐彼造色种子亦生自果故说造色大种所造。


伦记曰虽复俱生要由四大种子生果造色种子方生果故说四大造於色也。


第三曰由彼生为前导故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


造色章曰今应问曰若尒别解脱及定道俱戒既离大种应不得生此随所游所防名色亦随彼二假说大造不离义有二一定同处二必假藉别解脱戒等必藉大生非定同处亦名不离离质声光皆亦如是(乃至)立因者即随转因由大变异能依造色随变异故能造所造安危必同故大变时造随变异瑜伽第三云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别解脱戒後相续生表业变异如何相续(乃至)此唯是彼远分对治义名为造曾有类故二定已上无表并然(乃至)此义名色假名为造远分对治故无有失远防自身曾有恶戒即从过去大造今色(乃至)若取依身大种名造无色圣者应无无表便非大乗亦违显扬诸律仪色依不现行法建立色性故以随彼所防大造。


章设佛身无至四大所造。


造色章曰无色界无表及佛身无表以何大造应以过去自身所有能造恶戒大种所造义名悬造如无表章。


章其不律仪至名彼大造。


造色章曰不律仪戒显扬论说依现行法建立色性即以所发恶身语色大种所造名离质造所余皆名不相离造。


章其仙人意至色名造耶。


决择抄曰章大乗意表至发杀生无者无者无身语表。

 

应成差别门第八


章第八应成差别者。


义镜曰师德及资器也。


章若有为王至意乐损害。


伦记曰为遭众苦活命出家律藏遮难中无此初因。


章若有身带至依止损害。


伦记曰身有痈肿正在於遮四分律曰尒时摩竭国界五种病出一者癞二者痈三者白癞四者乾痟五者癫狂(乃至)自今已去不得度五种病授具足。


业疏曰十明诸病文列五种善见云癞癣二病不问赤白黑下至如爪若在露处增长不增俱不得度屏处增长不得不增得度。


章初半择迦至名扇搋迦。


伦记曰泰云半择迦是无界志性乐他於己为过义扇搋迦是无根义初半择迦具此二义第二半择迦有根无男志性乐为过故唯名半择迦以有根故非扇搋迦第三以无根故非扇搋迦非本无根为他残害男志性不改不乐他为过故非半择迦若有损害已後失男志性乐他为过同女性者名半择迦亦扇搋迦也。


杂集论曰又半择迦有五种谓生便半择迦嫉妬半择迦半月半择迦灌洒半择迦除去半择迦。


略纂曰论云仝分半择(乃至)灌洒除去此中唯无灌洒以此中开嫉妬为二谓逼己见他故彼合一灌洒是嫉妬类得他精血方起势故。


行事钞曰五非黄门(业疏曰黄是中方之色昔刑其势号曰阉人以卫中禁之门故曰也)律中五种一生黄门二揵作者三因见他婬方有妒心婬起四忽然变作五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世中多有自截者若依四分应灭摈文云若犍者都截却也今时或截少分心性未改者兼有大操大志者凖依五分应得彼文云若截头及半得小罪都截灭摈四分云若被怨家恶兽业报落等应同比丘法若自截者灭摈不明分齐五分云时有比丘为欲火所烧不能堪忍乃至佛诃责言汝愚痴人应截不截不应截而截告诸比丘若都截者灭摈犹[个-古+(举-与)]卵者依篇忏之(资持记曰自害身分犯重偷兰杀方便也)凖此以明则未受具已截者终无明教必湏凖前勘取依余部为受。


章四白法损至造无间业。


业疏曰次解六七云杀父母者膝下之养反加逆害天地之所不容也八杀罗汉者愚小多迷罗汉中音此义云生上加阿字乃云无也此人三有业尽三界不生略湏此示不尒知是何人不解谓是凡物也九破僧者此相又难(济缘记曰人小识故)破羯磨者两众一时作法犯中偷兰不障戒也破法轮者立邪五法[书-曰+皿]形乞食纳衣树下不食苏盐及鱼肉也行化於世致令禅诵佛境不行犯上偷兰则能障戒(乃至)十恶心出佛血者故论说言出血一也由心善恶耳故善登梵天恶沉鼻狱俱一劫也。


济缘记曰引论即多论耆婆针医调达杀害出血事同而心不等耆婆生天调达堕狱凖前多论耆婆自生忉利今云梵天定非[施-方]界。


章污苾蒭尼。


业疏曰二解坏尼文中不明净染引僧只证者故彼文云若那含罗汉二尼犯初中後一切成难由断爱尽决无中染故也若前二果及凡夫尼初乐名坏中後非难以当分未除爱染修道三四果者之所断故。


济缘记曰坏尼中初牒文故下引示三四两果一向无坏始终是净故不论初後中染中即内心初二两果初坏後非当分即已地思惑爱染修道谓是具惑学人三四所断故不与同。


章外道。


伦记曰今解律云破二道者是此中外道也随机羯磨曰汝不破内外道耶(谓曾作外道来受具戒後复入外道今又重来受具戒者)。


业疏曰四破内外道者由创入正法未沾道利反更还邪心不定指。


章贼住。


伦记曰勤策盗听大法名为贼住。


随机羯磨曰汝非贼住耶(谓白衣沙弥时盗听说戒羯磨同僧法事)。


业疏曰三明贼住者文非明显随言难解谓曾行盗取人财物如注所解始终无疑。


章若别异住。


伦记曰泰云若别住者上明意乐损害中云或畏不活法比丘中诈现自身与彼同法勿诸比丘与我同止名别异住前取意乐损义此取白法损义(乃至)今解律云破二道者(乃至)别异住者有两解一解同泰又解勤策起邪见说婬欲非障道等故被摈名别异行然未犯重此中别住是遮类摄余皆是难。


章若不共住至受具足戒。


伦记曰泰云不共住者犯重人也。


随机羯磨曰汝不犯边罪耶([前-刖+合]言无者应语言汝应不识此罪名谓曾受佛戒已犯於四重即是佛法海外人故名边罪汝不有耶)。


业疏曰次消文相云边罪者湏相领会故注罪法知边名喻若但得语不识边义徒相劳累不成问也。


济缘记曰初示文注之意海喻佛法犯重者弃出其外了知边难从喻为名方成问[前-刖+合]。


章五系属於至若诸王臣。


业疏曰八官人者皆谓勳品已上流内九等文武貟者恐负天朝可忧有责余之散任义不在言。


济缘记曰凡官有九品并据勳爵以分差次自下至於一品故云已上系勳品者谓之流内自余散职并名流外恐负天朝律因比丘辄度匿王勇将白佛故制可忧有责谓虑国家见罪於僧故。


章若王所使。


伦记曰造轻过王所恶也。


章若有造作王不冝业。


伦记曰反逆重恶也。


章若被债主之所[牛*勾]执。


业疏曰六者问负债。


事钞目负债者诸部但言不应义凖理得。


资诗记曰负债凖得者容有偿他约事非重据云不应僧应有罪但由西土负债出家王所不理故湏结犯此方不然有戒无过。


章若他仆[(上/天)*(入@未)]至若他所得。


伦记曰若他劫引者属越人也若佗所得者年少之时父母遗失为他所得也。


随机羯磨曰汝非奴不。


业疏曰七问良贱以位居尊胜非卑劣所及故律中盗度奴令主讥诃同是奴聚必如法放非复为奴本不可寻也。


济缘记曰必下简主放者本不可寻以後从良亡前贱迹故也。


僧只云有五若家生买得抄得者。


皆损财力属主义强此人诸处不得度也。


谓本国佗邦今时一统湏论州郡他与自来余处听度。


无损财力佗处听之。


章若有诤讼。


伦记曰诤讼未决击属怨家或属王法也此等并是遮也。


章若为父母所不开许。


业疏曰五父母听者以生身所藉义湏尽养比丘辄度违情故制。


章六随护他心者。


伦记曰即是难也。


章若变化者至受具足戒。


四分律曰尒时佛游波罗柰国善现龙王寿命极长生猒离心而作是念今生此长寿龙中河时得离此身复作是念此沙门释子修清净行我今宁可就彼求出家为道可得离此龙身即变身作一年少外道形徃至僧伽蓝中(乃至)时诸比丘不观其本辄与出家受具足戒与一比丘同一房住时彼比丘出外小行善现龙王放身睡眠(乃至)胀满房中窗户[(夕*即)/向]孔中身皆凸出时彼比丘还以手排户手触龙身觉内有异即便高声唱言虵虵(乃至)时比丘即入问言汝是谁[前-刖+合]言我是善现龙王。


私曰论文龙等者龙第十二畜生难也等第十一非人难也。


行事钞曰十一非人难皆谓八部鬼神变作人形而来受具律中五分天子阿修罗子犍闼婆子化为人等。


资持记曰非人中且示鬼神湏通四趣(天修鬼狱)律下引证必取变化方在问摄四分但列三名而已五分因修罗猒患老死化作人形受戒後徃居士家食五百分食招讥故制。


章彼假想苾至起增恶心。


略纂曰守园者谓守寺门人伦记曰其守园人即是旧云僧伽蓝民也。


章若男形损至前已具辨。


伦记曰虽复为受不名近事是则类知依止损害身带痈肿等许受近事白法损害若造无间业污比丘尼外道贼住心极改悔得受近事▆系属他在家俗人亦许为受近事六为护他中若诸龙等变化作俗人形为受近事不为护他故。


章若近住戒至不应为受。


伦记曰若白法损害心极改悔与受近住戒言随他转者但随他心诈现受相。


章第二明师至圎满僧众。


伦记曰下明阙能授。


私曰具如得舍分齐。


章▆道得缘至立定道戒。


坐禅経曰学禅之人初至师所师应问言汝持戒净不非重罪恶邪不若言五众戒净无重罪恶邪次教道法若言破戒应重问言汝破何戒若言重戒师言如人被截耳鼻不湏照镜汝且还去精勤诵経劝化作福可种後世道法因缘此生永弃譬如枯树虽加溉灌不生华业及其果实若破余戒是时应教如法忏悔。


廾八曰问何缘三学名为增上戒心慧耶[前-刖+合]所趣义故最胜义故名为增上云何所趣义谓为趣增上心而修净戒名增上戒学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学为趣烦恼断而修智见名增上慧学如是名为所趣义故名为增上云何最胜义谓若增上戒学若增上心学若增上慧学唯於圣教独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为最胜义故名为增上。


章问不律仪至无别缘也。


集解曰或章本云问不律仪律仪其(厶)者误也。

 

先後得舍门第九


章瑜伽第一至重受戒也。


正文曰由转形故舍苾蒭律仪或苾蒭尼律仪随得其一。


义钞曰如僧转为尼本受得辄教诫尼等以所防无故无此等无作或尼转为僧洗净过分等戒亦如是(乃至)若比丘转为尼者以所防独行事主故能防无作亦随起尼转亦尒何以故以本受时揔断一切恶有善法皆修此即是因今转为缘因缘具足所以还生本无今有。


章乃至沙弥至更加一也。


行事钞曰此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文中列婬盗杀妄者随十戒而言沙弥已学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湏学之。


资持记曰初後二法即本所行第二六法是今所授据其体相沙弥具发但是重嘱意存二练故也。


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若犯根本者灭摈犯余行法但名缺行直令改悔若满二年已犯者更与二年又曰十诵中六法者练心也试看大戒受缘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广文如彼。


章若别解脱至前四支也。


业疏曰羯磨一受局渐非顿余四通於渐顿故律中不与沙弥戒而受具足者得戒得罪故知制渐也诸部中必先五次十然後大戒如多论中不与五十二戒直受具者一时得三种戒羯磨局渐是明文也问一时得三何湏前受[前-刖+合]多云染习佛法必湏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转增然後受具得法味故好乐坚固难可退败不破威仪一时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仪如游大海渐渐深也。


济缘记曰蹑上并受以难次第[前-刖+合]有二意初染习意又云下得道不定意初中前叙次受之益得法味等谓志不变也不破威仪谓行无犯也一下次明并受之损翻上二益以成两过後举海喻对合可知。


又云众生得道藉缘不定或依十戒乃至具戒故致如来说斯次第次意中谓诸众生冝乐各异随於何戒而得入道故湏次第也。


问先受五戒十戒後受具戒舍五戒不。


次问舍五戒下略十戒字舍犹失也。


[前-刖+合]不舍也。


谓法体也。


但失优婆塞沙弥次第。


谓名位也。


得大比丘次第二戒常在随时受名如树业譬春夏则青秋黄冬白。


虽变而存可合上义。


又问一时受者有三戒不。


恐疑并得分三体故[前-刖+合]俱具无作无别五十也。


俱具无作体通三也无别五十混为一也。


若尒便是一戒何故上云顿得三种[前-刖+合]比丘受形俱无作与沙弥俗人同者故言三也实一无作体通三人故多云下品受五戒中品受十戒前五仍下上品受具戒本俗仍下沙弥是中余者方上故知无三。


与沙弥俗人同者且如五戒三种俱禁沙弥後五十具齐[糸*ㄉ]▆非通三所以不受五戒直受十戒体通二种不受五十直受具足体通三人故下引证彼宗三品永定体无重增故下品受五中品受十但十中後五是中品耳故云前五仍下又上品受具唯二百四十是上品耳故云余者方上此据次受三品三戒合为一体若体有三则应别发可证顿受无三明矣若成实宗下五中十则引五为中及乎上品受具则引五十齐上。


章若舍之时亦有顿渐也。


业疏曰问顿受三戒舍时如何。


济缘记曰次第渐受舍有渐顿一时顿受应无渐舍[前-刖+合]有顿渐也。


初句通[前-刖+合]。


无据渐舍直舍具戒作沙弥者则失具戒沙弥戒在若下别释顿义易知故但明渐。


乃至五戒三归例尒。


谓舍具十作优婆塞或舍三种但存三归。


亦望一时受戒与沙弥俗人防恶义同随心舍者便舍留者便在。


出其所以前文已示三一之义故云亦望也上明羯磨受则制渐舍通渐顿。


受局舍通如前可解言顿舍者谓直作白衣更无所留也。


章又尼五百至七揔舍耶。


决择杪曰章又尼五戒等者五字错合是具字此难意云受具戒时四支先得舍具戒时但为舍三为四亦舍。


私曰现流布文作五百戒後人亦加百之字欤。


章尼舍七支至前四支故。


集解曰言三者受具之时更所受参之离间语等三也言四者前十戒时身三语一也谓不妄语也此意云舍尼具戒时但舍受具时之更所受参之戒而不舍从先勤策女时所受之四戒也即身三及语一也。


章二云揔舍至受时别故。


决择抄曰章揔舍七支等者问虽言别受但增其明更不别得何故舍时即舍七也[前-刖+合]言舍三七支全舍四支据舍增明而说非舍彼体体十戒得故若尒舍六法时何故即言舍四体[前-刖+合]六法受时更无别法但持前四加其爱乐故六法舍舍四体具戒依於大僧所受而别作法与彼十戒作法不同为此但舍四体之用法师助一释云(集解曰指惠沼师)受大戒时可得四体不同六法作法别故六法十戒但依尼受不可发具戒要依大僧之受从师乞戒更复作之何故不别得四体耶故知别得理亦无失若其别得舍具戒时舍体也。

 

问[前-刖+合]分别门第十


章解云能招至种子能感。


决择抄曰问如何道理种子能感异熟耶(集解曰问意云道共戒是无漏何无漏道得感异熟果耶)[前-刖+合]资有漏业名之为感也问现行上尚不能招种何能感[前-刖+合]谈实现行亦能感彼然业未熟果不即生故熏成种後时招果唯识论曰无漏定愿资有漏业。


述记曰由第四禅无漏胜定资有漏业。


今所得果相续长时。


相续新生长时不绝。


展转增胜假说名感。


实有漏业感但由无漏资力胜故假得感名非无漏业实能感苦者。


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力非独能感。


此无漏业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此无漏之力非无漏业独能感果明所知障不同烦恼。


章以是定道至随心转也。


决择抄曰定道种子定道类故假名定道非如余人将此种子实为定道戒体也。


章问仙人意至依表生耶。


决择抄曰章若不生者身语不生也。


章但由仙人至折其雔也。


弥勒问论曰又如自在人口勑令杀仙人瞋心欲杀众生受勑使者依自在人口勑而杀信仙夜义依仙瞋心而杀众生彼自在人及仙人等作杀生因使人夜叉身业成时彼自在人及以仙人俱得成就不作身业又如受戒人临受戒时身动口说及受戒时默然而住身口不动师羯磨已彼人成就无作身业此亦如是。


章问何故苾至受五百戒。


五十三曰问何故世尊於苾蒭律仪中制立苾蒭勤策二众律仪於苾蒭尼律仪中制立苾蒭尼正学勤策女三众律仪[前-刖+合]由彼母色(伦记曰正翻应云母村西国呼女人为母村敬女同母故呼女为母同村色人)多烦恼故令渐受学苾蒭尼律仪若於勤策女少分学处(沙弥十戒故云少分)深生喜乐次应授彼正学所有学处若於正学多分学处(式义十六故多分也)深生爱乐不应率尒授彼具足必更二年夂处习学若深爱乐然後当授彼具足。


行事钞曰问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戒本具之尼则五百此言虗实[前-刖+合]两列定数[糸*ㄉ]指为言故诸部通言不必依数论其戒体唯一无作[糸*ㄉ]境明相乃量尘沙且指二百五十以为持犯蹊往亘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得指此而为所防今准智论云尼受戒法略则五百广说八万僧则略有二百五十广亦同尼律仪。


章问何故勤主不亦然耶。


五十三曰问何故於勤策律仪中增离金银非於近住律仪耶。


业疏曰此之十相与八戒同但增後一捉持金寳文列生像者古人云世中戏具似人畜形者不许捉也(济缘记曰初出古解彼逐言相谓是众生形像故)如律所制不持乐器亦是比拟(如下示今释初纵古)然僧只中生色金也似色银也似即像银之异名矣(然下显今)梵唐两举令俱解致(梵下释今文)即金为色俱是唐言本梵说银同此似像之目耳(即下会通二律名义无别)。


章[前-刖+合]出家之人至胜根本故。


五十三曰由彼勤策在出家众摄夫出家者於二种处极非净妙一者堕欲乐边喜戏严身所行(伦记曰歌舞伎乐名所行)所受(非时而食名所受)皆随所乐二者蓄积财宝为除断初非净妙处施设远离歌儛伎乐乃至非时而食为断第二非净妙处施设远离执受金银由彼金银一切财宝之根本故又最胜故。


章问何故勤至故分二也。


五十三曰问何故於勤策律仪中远离歌儛伎乐及涂冠香鬘制立二支於近住律仪中合为一支耶[前-刖+合]诸在家者於此处所非不如法诸出家者极不如法是故於在家者就轻揔制为一学处云何令彼若暂违犯寻自恳责合一发露不由二种诸出家者於此一处就重别制以为两支云何令彼若起违犯便自恳责二种发露不但由一。


章问通受菩[萨-产+(辛/工)]至心转戒也。


本业経曰一切菩[萨-产+(辛/工)]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古迹曰心谓期心若不放舍无尽戒愿无有尽犯无边戒故由此转生戒亦恒随运运增长乃至成佛犹如河水日夜不停运运迁流自到大海唯除故舍大菩提心彼既心尽戒亦尽故。


又曰此中心者大乗心也非诸退乗及未发心之所能得。


私曰随心有二一菩[萨-产+(辛/工)]戒随要期心如今所引二定道戒随入定等现行之心散心即舍。


章若[糸*ㄉ]定所至亦通无色。


法处色章曰五十三说胜定力故於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所变色声香味触境为体唯识义私记曰言广慧声闻等者珠云从慧立名佛地论云深广圎满善通达故名为广慧即是波罗蜜多声闻等又定性声闻能信大乗藏识教等主无色界得入灭定名为不愚法不定性圣不生无色无利益故。


表无表章详体文集卷下


文永四年(丁夘)五月廾日     於西大寺草毕


释迦遗法苾茤[(止/脊)*殳]尊欲详三聚净戒之圎躰以扶将倒大表晓菩提萨埵之众法以纽将绝之玄纲文永二年之秋[愍-民+牙]发誓心从尒以来众行别行相续无间不图迟迟及三个年今月今日终遂其志而已。


大坂书林


宽文十一(辛亥)岁   柏原屋与左卫门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唐三藏法师唯识量质疑录 【二卷】 下一篇略述法相义依释 【三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