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正史佛教资料类编 【十卷】(六)
2018-02-09 16:08:5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518次 评论:0

六敬佛


龟兹城廓中有佛塔庙千所


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晋书》卷九十七《四夷.龟兹国传》2543)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大通元年)三月辛未,(梁武帝,下同)舆驾幸同泰寺舍身。甲戌,还宫,赦天下,改元。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71)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公卿以下,以钱一亿万奉赎。


冬十月己酉,舆驾还宫,大赦,改元。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73)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中大通元年)秋九月辛巳,朱雀航华表灾。癸巳,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披法衣,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午,升讲堂法坐,为四部大众开《涅盘经》题。癸卯,群臣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大舍,僧众默许。乙巳,百辟诣寺东门奉表,请还临宸极,三请乃许。帝三答书,前後并称顿首。


冬十月己酉,又设四部无遮大会,道俗五万余人。会毕,帝御金辂还宫,御太极殿,大赦,改元……二年夏四月癸丑,幸同泰寺,设平等会。庚申,大雨雹……(三年)冬十月己酉,上幸同泰寺,升法坐,为四部众说《涅盘经》,迄於乙卯……十一月乙未,上幸同泰寺,升法座,为四部众说《般若经》,迄於十二月辛丑。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06)

 

梁武帝幸同泰寺为四众说《涅盘经》


(中大通三年)冬十月己酉,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为四部众说《大般若涅盘经》义,迄於乙卯。前乐山县侯萧正则有罪流徙,至是招诱亡命,欲寇广州,在所讨平之。


十一月乙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为四部众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义,讫於十二月辛丑。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75)

 

梁武帝幸同泰寺说《摩诃波若》


(中大通五年)二月癸未,行幸同泰寺,设四部大会,高祖升法座,发《金字摩诃波若经》题,讫於己丑。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77)

 

梁武帝幸同泰寺说《摩诃波若》


(中大通五年)二月癸未,幸同泰寺,设四部大会,升法坐,发《金字般若经》题。讫於己丑。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0)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无碍会


(大同元年)夏四月庚子,波斯国遣使朝贡。壬戌,幸同泰寺,铸十方银像,并设无碍会……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1)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平等法会


(大同二年)三月庚申,诏求谠言,及令文武在位举士。戊寅,帝幸同泰寺,设平等法会……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2)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碍法会


(大同二年)秋九月辛亥,幸同泰寺,设四部无碍法会。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2)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无碍会


(大同二年)冬十月乙亥,诏大举北侵。壬午幸同泰寺,设无碍大会。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2)

 

梁武帝幸同泰寺铸金铜像


(大同三年)夏五月癸未,幸同泰寺,铸十方金铜像,设无碍法会。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2)

 

梁武帝幸阿育王寺


(大同三年八月)辛卯,舆驾幸阿育王寺,赦天下。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81)

 

梁武帝幸阿育王寺


(大同三年)八月,辛卯,幸阿育王寺,设无碍法喜食,大赦。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3)

 

梁武帝以李胤之降舍利赦天下


(大同四年七月)癸亥。诏以东冶徒李胤之降如来真形舍利,大赦天下。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82)

 

梁武帝以李胤之降象牙如来真形大赦


(大同四年)秋七月癸亥,诏以东冶徒李胤之降象牙如来真形,大赦。

 

河南王求释迦像


(大同六年)五月己卯,河南王遣使朝,献马及方物,求释迦像并经论十四条。敕付像并《制旨涅盘》、《般若》、《金光明讲疏》一百三卷。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5)

 

百济求《涅盘经》


(大同七年)是岁,宕昌,蠕蠕、高丽、百济、滑国各遣使朝贡。百济求《涅盘》等经疏及医工、画师、《毛诗》博士,并许之。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6)

 

梁武帝於皇基寺设法会


(大同十年三月)辛丑,哭於修陵。壬寅,於皇基寺设法会,诏赐兰陵老少位一阶,并加颂赉。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7)

 

梁武帝於同泰寺讲经


(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法驾出同泰寺大会,停寺省,讲《金字三慧经》。


(中大同元年),夏四月丙戌,於同泰寺解讲,设法会。大赦,改元。孝悌力田为父後者赐爵一级,赉宿卫文武各有差。是夜,同泰寺灾。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90)

 

梁武帝於同泰寺讲经施身


(中大同元年)三月乙巳,大赦。庚戌,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仍施身。


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赎,仍於同泰寺解讲,设法会,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灾。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8)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太清元年)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夏四月丁亥,舆驾还宫,大赦天下,改元,孝悌力田为父後者赐爵一级,在朝群臣宿卫文武并加颁赉。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92)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太清元年)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服法衣,行清净大舍,名曰「羯磨」。五明殿为房,设素木床、葛帐、土瓦器,乘小舆,私人执役。乘舆法服,一皆屏除。……乙巳,帝升光严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舍身。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8)

 

群臣赎皇帝菩萨(梁武帝)


(太清元年)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戊寅,百辟诣凤庄门奉表,三请三答,顿首,并如中大通元年故事。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19)

 

梁武帝於锺山造大爱敬寺等


(梁武帝)及居帝位,即於锺山造大爱敬寺,青溪边造智度寺,又於台内立至敬等殿。又立七庙堂,月中再过,设净馔。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动左右。加以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听览余闲,即於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96)


梁武帝於锺山造大爱敬寺等


(梁武帝)及居帝位,即於锺山造大爱敬寺,青溪边造智度寺,於台内立至敬等殿,又立七庙堂。月中再设馔,每至殿拜,涕泗滂沱,哀动左右……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饭而已。或遇事拥,日傥移中,便嗽口以过。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数百卷。听览余闲,即於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戴,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断房室,後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纬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22)

 

史臣曰梁武帝流连释老


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高祖……多艺多才……大修文教,盛饰礼容,鼓扇玄凤,阐扬儒业……然不能息末敦本,斫凋为朴,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经夜不寝,或终日不食,非弘道以利物,惟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遗荣,虚厕苍头之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


(《梁书》卷六《敬帝纪》後史臣语150)

 

丁贵嫔信佛


(高祖丁)贵嫔性仁恕……及高祖弘佛教,贵嫔奉而行之,屏绝滋腴,长进蔬膳。受戒日,甘露降於殿前,方一丈五尺。高祖所立经义,皆得其指归。尤精《净名经》。所受供赐,悉以充法事。


(《梁书》卷七《高祖丁贵嫔传》161)

 

丁贵嫔信佛


(梁武帝丁)贵嫔性仁恕,及居宫接驭,自下皆得其欢心。不好华饰,器服无珍丽。未尝为亲戚私谒。及武帝弘佛教,贵嫔长进蔬膳。受戒日,甘露降於殿前,方一丈五尺。帝所立经义,皆得其指归,尤精《净名经》。


(《南史》卷十二《后妃下.丁贵嫔传》340)

 

梁武帝制文数篇,皆述佛法


(梁武)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又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焚呗,设无遮大会则为之。


(《隋书》卷十三《音乐志上》305)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大通元年八月甲申,月掩填星。闰月癸酉,又掩之。占曰:「有大丧,天下无主,国易政。」其後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上又幸同泰寺舍身,王公以一亿万钱奉赎。十月己酉还宫,大赦,改元。中大通三年,太子薨,皆天下无主、易政及大丧之应。


(《隋书》卷二十一《天文志下》594)

 

梁武暮年君臣唯讲佛经、谈玄而已


梁武暮年,不以政事为意,君臣唯讲佛经、谈玄而已。朝纲紊乱,令不行,言不从之咎也。其後果至侯景之乱。


(《隋书》卷二十二《五行志上》643)

 

梁武帝年老又专精佛戒


武帝年老,厌於万机,又专精佛戒,每断重罪,则终日弗怿。


(《隋书》卷二十五《刑法志》701)

 

梁武帝与宝志诗


(梁武帝)虽在蒙尘,斋戒不废,衣疾不能进膳,盥漱如初。皇太子日中再朝,每问安否,涕泗交面。贼臣侍者,莫不掩泣……


始天监中,沙门释宝志为诗曰:「昔年三十八,今年八三十,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帝使周舍封记之。及中大同元年,同泰寺灾,帝启封见舍手迹,为之流涕。帝生於甲辰,三十八,克建邺之年也。遇灾岁实丙寅,八十三矣。四月十四日而火,火起之始,自浮屠第三层。三者,帝之昆季次也。帝恶之,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巛》。履曰:「无害。其《繇》云:『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文言》云:『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帝曰:「斯魔鬼也。酉应见卯,金来克木,卯为阴贼。鬼而带贼,非魔何也。孰为致之?酉为口舌,当乎说位。说言乎《兑》,故知善言之口,宜前为法事。」於是人人赞善,莫不从风。或刺血洒地,或刺血书经,穿心然灯,坐禅不食。及太清元年,帝舍身光严、重云殿,游仙化生皆震动,三日乃止。当时谓之祥瑞。识者以非动而动,在《鸿范》为妖。以比石季龙之败,殿壁画人颈皆缩入头之类。


时海中浮鹄山,去余姚岸可千余里,上有女人年三百岁,有女官道士四五百人,年并出百,但在山学道。遣使献红席。帝方舍身时,其使适至,云此草常有红鸟居下,故以为名。观其图状,则鸾鸟也。时有男子不知何许人,於大众中自割身以饴饥鸟,血流遍体,而颜色不变。又沙门智泉铁钩挂体,以然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开讲日,有三足鸟集殿之东户,自户适於西南悬楣,三飞三集。白雀一,见於重云阁前连理树。又有五色云浮於华林园昆明池上。帝既流遁益甚,境内化之,遂至丧亡云。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七》224)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徐勉撰仪注


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仪注。(徐)勉以先无此礼,召(杜)之伟草具其仪。


(《南史》卷七十二《文学.杜之伟传》1787)

 

邓元起施沙门稻


(邓元起)少时又尝至其西沮田舍,有沙门造之乞,元起问田人曰「有稻几何?」对曰:「二十斛。」元起悉以施之。时人称其有大度。


(《梁书》卷十《邓元起传》200)

 

乐蔼割宅为寺


(乐蔼)子法才,字元备,幼与弟法藏俱有美名……高祖嘉其清节,曰:「居职若斯,可以为百城表矣。」即日迁太舟卿。寻除南康内史,耻以让俸受名,辞不拜。俄转云骑将军、少府卿。出为信武长史、江夏太守。因被代,表便道还乡。至家,割宅为寺,栖心物表。


(《梁书》卷十九《乐蔼传》303)

 

长沙嗣王笃诚佛法


(长沙嗣王)业性敦笃,所在留惠。深信因果,笃诚佛法,高祖每嘉叹之。


(《梁书》卷二十三《长沙嗣王业传》361)

 

萧显持戒精洁


普通五年,(萧显)坐於宅内铸钱,为有司所奏,下廷尉,得免死,徙临海郡。行至上虞,有敕追还,且令受菩萨戒。昱既至,恂恂尽礼,改意蹈道,持戒又精洁,高祖甚嘉之,以为招远将军、晋陵太守。下车励名迹,除烦苛,明法宪,严於奸吏,优养百姓,旬日之间,郡中大化……


(《梁书》卷二十四《萧景传附萧显传》372)

 

裴子野深信释氏,撰《众僧传》


(裴)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末年深信释氏,持其孝戒,终身饭麦食蔬……子野少时……又敕撰《众僧传》二十卷。


(《梁书》卷三十《裴子野传》444)

 

梁武帝奉同泰寺讲经


中大通五年二月,高祖幸同泰寺开讲,设四部大会,众数万人,南越所献驯象,忽於众中狂逸,乘轝羽卫及会皆骇散,惟(臧)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高祖甚嘉焉。


(《梁书》卷四十二《臧盾传》600)

 

梁武帝奉同泰寺讲经


中大通五年,帝幸同泰寺开讲,设四部大会,众数万人。南越所献驯象忽於众中狂逸,众皆骇散,唯(臧)盾与散骑侍郎裴之礼嶷然自若,帝甚嘉焉。


(《南史》卷十八《臧焘传附臧盾传》512)

 

萧衍信佛道


初,(萧)衍崇信佛道,於建业起同泰寺,又於故宅立光宅寺,於锺山立大爱敬寺,兼营长干二寺,皆穷工极巧,殚竭财力,百姓苦之。曾设斋会,自以身施同泰寺为奴,其朝臣三表不许,於是内外百官共敛珍宝而赎之。衍每礼佛,舍其法服,着乾陀袈裟。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诫,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之号。其臣下奏表上书亦称衍皇帝菩萨。衍所部刺史郡守初至官者,皆责其上礼献物,多者便云称职,所贡微少,言为弱惰。故其牧守,在官皆竞事聚敛,劫剥细民,以自封殖,多妓妾、梁肉、金绮。百姓怨苦,咸不聊生。又发召兵士,皆须锁械,不尔便即逃散。其王侯贵人,奢淫无度,弟兄子侄,侍妾或及千数,至乃回相赠遗。其风俗颓丧,纲维不举若此。衍自以持戒,乃至祭其祖祢,不设牢牲,时人皆窃云,虽僭司王者,然其宗庙实不血食矣。衍未败前,灾其同泰寺,衍祖父墓前石麟一旦亡失,识者咸知其将灭也。


(《魏书》卷九十八《萧衍传》2187)

 

伏曼容宅在瓦官寺东


时明帝不重儒术,(伏)曼容宅在瓦官寺东,施高坐於听事,有宾客辄升高坐为讲说,生徒常数十百人。


(《梁书》卷四十八《儒林.伏曼容传》663)

 

诏出佛牙於杜姥宅


庚辰,诏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设无遮大会,高祖亲出阙前礼拜。初,齐故僧统法献於乌缠国得之,常在定林上寺,梁天监末,为摄山庆云寺沙门慧兴保藏,慧兴将终,以属弟慧志,承圣末,慧志密送於高祖,至是乃出。


(《陈书》卷二《高祖纪下》34)

 

开善寺沙门采甘露


(永定元年十一月)己亥,甘露降於锺山松林,弥满岩谷。庚子,开善寺沙门采之以献,敕颁赐群臣。


(《陈书》卷二《高祖纪下》35)

 

沈皇后诵佛经


(後主沈皇后)而居处俭约,衣服无锦绣之饰,左右近侍才百许人,唯寻阅图史、诵佛经为事。


(《陈书》卷七《後主沈皇后传》130)

 

林邑国佛教


(林邑)其王着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出则乘象,吹螺击鼓,罩吉贝伞,以吉贝为幡旗。国不设刑法,有罪者使象踏杀之,其大姓号婆罗门。嫁娶必用八月,女先求男,由贱男而贵女也。同姓还相婚姻,使婆罗门引婿见妇,握手相付,咒曰「吉利吉利」,以为成礼。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林邑国传》786)

 

林邑国人皆奉佛


林邑,其先所出,事具《南史》……王死,七日而葬;有官者,三日;庶人,一日。皆以函盛屍,鼓舞导从,舆至水次,积薪焚之。收其余骨,王则内金瓮中,沉之於海;有官者,以铜瓮,沉之海口;庶人以瓦,送之於江。男女皆截发,哭至水次,尽哀而止,归则不哭。每七日,燃香散花,复哭尽哀而止,百日、三年,皆如之。人皆奉佛,文字同於天竺。


(《北史》卷九十五《林邑国传》3158)

 

林邑国王事尼乾道


(林邑国)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干阑。门户皆北向,书树叶为纸。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贯小环。贵者着革屣,贱者跣行。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其王者着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出则乘象,吹螺击鼓,罩古贝伞,以古贝为幡旗。国不设刑法,有罪者使象蹋杀之。其大姓号婆罗门,嫁娶必用八月。女先求男,由贱男而贵女。同姓还相婚姻。使婆罗门引婿见妇,握手相付,咒曰「吉利吉利」为成礼。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其寡妇孤居,散发至老。国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林邑国传》1949)

 

林邑国


(林邑国)王死七日而葬,有官者三日,庶人一日。皆以函盛屍,鼓舞导从,舆至水次,积薪焚之。收其余骨,王则内金罂中,沉之於海;有官者以铜罂,沉之於海口;庶人以瓦,送之於江。男女皆截发,随丧至水次,尽哀而止,归则不哭。每七日,然香散花,复哭,尽哀而止,尽七七而罢,至百日,三年,亦如之。人皆奉佛,文字同於天竺。


(《隋书》卷八十二《南蛮.林邑国传》1832)

 

林邑国尤信佛法


(林邑国)俗有文字,尤信佛法,人多出家。父母死,子则剔发而哭,以棺盛屍,积柴燔柩,收其灰,藏於金瓶,送之水中。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蛮.林邑国传》5270)

 

扶南国有佛发等


(扶南)王亦能作天竺书,书可三千言,说其宿命所由,与佛经相似,并论善事……天监二年,跋摩复遣使送珊瑚佛像,并献方物……(扶南)今其国人皆丑黑,拳发。所居不穿井,数十家共一池引汲之。俗事天神,天神以铜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儿,或鸟兽,或日月。其王出入乘象,嫔侍亦然。王坐则偏踞翘膝,垂左膝至地,以白叠敷前,设金盆香炉於其上。国俗,居丧则剃除须发。列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人性贪吝,无礼义,男女恣其奔随……普通元年,中大通二年,大同元年,累遣使献方物。五年,复遣使献生犀。又言其国有佛发,长一丈二尺,诏遣沙门释云宝随使往迎之。


先是,三年八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发青绀色,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蠡形。案《僧伽经》云:「佛发青而细,犹如藕茎丝。」《佛三昧经》云:「我昔在宫沐头,以尺量发,长一丈二尺,放已右旋,还成蠡文。」则与高祖所得同也。


阿育王即铁轮王,王阎浮提,一天下,佛灭度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此即一也。吴时有尼居其地,为小精舍,孙綝寻毁除之,塔亦同泯。吴平後,诸道人复於旧处建立焉。晋中宗初渡江,更修饰之,至简文咸安中,使沙门安法师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弟子僧显继而修立。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轮及承露。


其後西河离石县有胡人刘萨何遇疾暴亡,而心下犹暖,其家未敢便殡,经十日更苏。说云:「有两吏见录,向西北行,不测远近,至十八地狱,随报重轻,受诸楚毒。见观世音语云:『汝缘未尽,若得活,可作沙门。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阿育王塔,可往礼拜。若寿终,则不堕地狱。』语竟,如堕高岩,忽然醒寤。」因此出家,名慧达。游行礼塔,次至丹阳,未知塔处,乃登越城四望,见长干里有异气色,因就礼拜,果是阿育王塔所,屡放光明。由是定知必有舍利,乃集众就掘之,入一丈,得三石碑,并长六尺。中一碑有铁函,函中有银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及爪发各一枚,发长数尺。即迁舍利近北,对简文所造塔西,造一层塔。十六年,又使沙门僧尚伽为三层,即高祖所开者也。初穿土四尺,得龙窟及昔人所舍金银钸钏钗镊等诸杂宝物。可深九尺许,方至石磉,磉下有石函,函内有铁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盛三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函内又琉璃碗,内得四舍利及发爪,爪有四枚,并为沉香色。至其月二十七日,高祖又到寺礼拜,设无碍大会,大赦天下。是日,以金鉢盛水泛舍利,其最小者隐鉢不出,高祖礼数十拜,舍利乃於鉢内放光,旋回久之,乃当鉢中而止。高祖问大僧正慧念:「今日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高祖曰:「弟子欲请一舍利还台供养。」至九月五日,又於寺设无碍大会,遣皇太子王侯朝贵等奉迎。是日,凤景明和,京师倾属,观者百数十万人。所设金银供具等物,并留寺供养,并施钱一千万为寺基业。至四年九月十五日,高祖又至寺设无碍大会,竖二刹,各以金罂,次玉罂,重盛舍利及爪发,内七宝塔中。又以石函盛宝塔。分入两刹下,及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舍金、银、钸、钏等珍宝充积。


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请高祖於寺发《般若经》题,尔夕二塔俱放光明,敕镇东将军邵陵王纶制寺《大功德碑》文。


先是,二年,改造会稽鄮县塔,开旧塔舍利,遣光宅寺释敬脱等四僧及舍人孙照暂迎还台,高祖礼拜竟,即送还县入新塔下,此县塔亦是刘萨何所得也。


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今人於光处掊视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车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响。经一岁,捕鱼人张系世,於海口忽见铜花趺浮出水上,系世取送县,县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会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水,於底得佛光艳,交州押送台,以施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余年,光趺始具。


初,高悝得像後,西域胡僧五人来诣悝,曰:「昔於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值胡乱,埋像於河边,今寻觅失所。」五人尝一夜俱梦见像曰:「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悝乃送此五僧至寺,见像嘘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模写像形,寺主僧尚虑亏损金色,谓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许。」慧邃便恳到拜请,其夜像即转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许模之。像趺先有外国书,莫有识者,後有三藏那求跋摩识之,云是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及大同中,出旧塔舍利,敕市寺侧数百家宅地,以广寺域,造诸堂殿并瑞像周回阖等,穷於轮奂焉。其图诸经变,并吴人张繇丹青运手。繇丹青之工,一时冠绝。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扶南国传》788)

 

扶南国遣使送珊瑚佛像等


齐永明中,(扶南国)王憍陈如闍邪跋摩遣使贡献。梁天监二年,跋摩复遣使送珊瑚佛像,并献方物,诏授安南将军、扶南王。


其国人皆丑黑拳发,所居不穿井,数十家共一池引汲之。俗事天神,天神以铜为像,二而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儿,或鸟兽,或日月。其王出入乘象,嫔侍亦然。王坐则偏踞翘膝,垂左膝至地,以白叠敷前,设金盆香炉於其上。国俗,居丧则剃除须发。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人性贪吝无礼义,男女恣其奔随。


十年、十三年,跋摩累遣使贡献,其年死。庶子留陀跋摩杀其嫡弟自立。十六年,遣使竺当抱老奉表贡献。十八年,复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婆罗树叶;并献火齐珠,郁金、苏合等香。普通元年、中大通二年、大同元年,累遣使献方物。五年,复遣使献生犀。又言其国有佛发,长一丈二尺。诏遣沙门释云宝随使往迎之。


先是,三年八月,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发青绀色,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蠡形。按《僧伽经》云:「佛发青而细,犹如藕茎丝。」《佛三昧经》云:「我昔在宫沐头,以尺量发,长一丈二尺。放已右旋,还成蠡文。」则与帝所得同也。阿育王即铁轮王,王阎浮提一天下。佛灭度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此即其一。吴时有尼居其地为小精舍,孙綝寻毁除之,塔亦同灭。吴平後,诸道人复於旧处建立焉。晋元帝初度江,更修饰之。至简文咸安中,使沙门安法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弟子僧显继而修立,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轮及承露。


其後,有西河离石县胡人刘萨何遇疾暴亡,而心犹暖,其家未敢便殡,经七日更苏。说云:「有两吏见录,向西北行,不测远近。至十八地狱,随报重轻,受诸楚毒。观世音语云:『汝缘未尽,若得活可作沙门。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阿育王塔,可往礼拜。若寿终则不坠地狱。』」语竟如坠高岩,忽然醒悟。因此出家名慧达。游行礼塔,次至丹阳,未知塔处,及登越城四望,见长干里有异气,因就礼拜,果是先阿育王塔所,屡放光明,由是定知必有舍利。乃集众就掘入一丈,得三石碑,并长六尺。中一碑有铁函,函中有银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及发爪各一枚,发长数尺。即迁舍利近北对简文所造塔西造一层塔。十六年,又使沙门僧尚加为三层。即是武帝所开者也。初穿土四尺,得龙窟及昔人所舍金银环钏钗镊等诸杂宝物。可深九尺许至石头磉,磉下有石函,函内有铁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盛三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函内有琉璃碗,碗内得四舍利及发爪。爪有四枚,并为沈香色。至其月二十七日,帝又到寺礼拜,设无碍大会,大赦。是日以金鉢盛水泛舍利,其最小者隐不出,帝礼数十拜,舍利乃於鉢内放光,旋回久之,乃当中而止。帝问大僧正慧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帝曰:「弟子欲请一舍利还台供养。」至九月五日,又於寺设无碍大会,遣皇太子王侯朝贵等奉迎。是日风景明净,倾都观属。所设金银供具等物,并留寺供养,并施钱一千万为寺基业。至四年九月十五日,帝又至寺设无碍大会,竖二刹,各以金罂,次玉罂,重盛舍利及爪发内七宝塔内。又以石函盛宝塔,分入两刹刹下,及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舍金银环钏等珍宝充积。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请帝於寺发《般若经》题。尔夕二塔俱放光明,敕镇东邵陵王纶制寺《大功德碑》文。先是,二年改造会稽鄮县塔,开旧塔中出舍利,遣光宅寺释敬脱等四僧及舍人孙照暂迎还台。帝礼拜竟,即送还县,入新塔下,此县塔亦是刘萨何所得也。


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於光处得金像,无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至寺,悝因留付寺僧。每至夜中,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响。经一岁,临海渔人张系世於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出,取送县,县人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会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水底,得佛光焰,交州送台,以施於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余年,光趺始具。


初高悝得像,後有西域胡僧五人来诣悝曰:「昔於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逢胡乱,埋於河边。今寻觅失所。」五人尝一夜俱梦见像曰:「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悝乃送此五僧至寺,见像歔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烛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摸写像形,寺主僧尚虑损金色,谓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许。」慧邃便恳拜请。其夜像即转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许摸之。像趺先有外国书,莫有识者,後有三藏那跋摩识之,云是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


及大同中,出旧塔舍利,敕市寺侧数百家宅地以广寺域,造诸堂殿并瑞像周回阁等,穷於轮奂焉。其图诸经变,并吴人张繇运手。繇丹青之工,一时冠绝。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扶南国传》1953)

 

盘盘国使送菩提国真舍利及画塔


盘盘国,宋文帝元嘉,孝武孝建、大明中,并遣使贡献。大通元年,其王使使奉表曰:「扬州阎浮提震旦天子:万善庄严,一切恭敬,犹如天净无云,明耀满目,天子身心清净,亦复如是。道俗济济,并蒙圣王光化,济度一切,永作舟航,臣闻之庆善。我等至诚敬礼常胜天子足下,稽首问讯。今奉薄献,愿垂哀受。」中大通元年五月,累遣使贡牙像及塔,并献沉檀等香数十种。六年八月,复使送菩提国真舍利及画塔,并献菩提树叶、詹糖等香。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盘盘国传》793)

 

盘盘国使送菩提国真舍利及画塔


盘盘国,元嘉、孝建、大明中,并遣使贡献。梁中大通元年、四年,王使使奉表累送佛牙及画塔,并献沉檀等香数十种。六年八月,复遣使送菩提国舍利及画塔图,并菩提树叶、詹糖等香。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盘盘国传》1958)

 

丹丹国送牙像及塔


丹丹国,中大通二年(同书《武帝纪》在大通三年六月),其王遣使奉表曰:「伏承圣主至德仁治,信重三宝,佛法兴显,众僧殷集,法事日盛,威严整肃。朝望国执,慈悯苍生,八方六合,莫不归服。化邻诸天,非可言喻。不任庆善,若暂奉见尊足。谨奉送牙像及塔各二躯,并献火齐珠、古贝、杂香药等。」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丹丹国传》794)

 

丹丹国送牙像及画塔


丹丹国,中大通三年,其王遣使奉表送牙像及画塔二躯,并献火齐珠、古贝、杂香药等。大同元年,复遣使献金银、琉璃、杂宝、香药等物。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丹丹国传》1959)

 

干陀利国


干陀利国,在南海洲上……天监元年,其王瞿昙修跋阤罗以四月八日梦见一僧,谓之曰:「中国今有圣主,十年之後,佛法大兴。汝若遣使贡奉敬礼,则土地丰乐,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则境土不得自安。」修跋阤罗初未能信,既而又梦此僧曰:「汝若不信我,当与汝往观之。」乃於梦中来至中国,拜觐天子。既觉,心异之。阤罗本工画,乃写梦中所见高祖容质,饰以丹青,仍遣使并画工奉表献玉盘等物。使人既至,模写高祖形以还其国,比本画则符同焉。因盛以宝函,日加礼敬。後跋阤死。子毗邪跋摩立。十七年,遣长史毗员跋摩奉表曰:「常胜天子陛下;诸佛世尊,常乐安乐,六通三达,为世间尊,是名如来。应供正觉,遗形舍利,造诸塔像,庄严国土,如须弥山。邑居聚落,次第罗满,城郭馆宇,如忉利天宫。具足四兵,能伏怨敌。国土安乐,无诸患难,人民和善,受化正法,庆无不通。犹处雪山,流注雪水,八味清净,百川洋溢,周回屈曲,顺趋大海,一切众生,咸得受用。於诸国土,殊胜第一,是名震旦。大梁扬都天子,仁阴四海,德合天心,虽人是天,降生护世,功德宝藏,救世大悲,为我尊生,威仪具足。是故至诚敬礼天子足下,稽首问讯。奉献金芙蓉、杂香药等,愿垂纳受。」普通元年,复遣使献方物。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於陀利国传》794)

 

渴盘阤国亦事佛道


渴盘阤国,在葱岭东,朱驹波西。河经其国,东北流。有高山,夏积霜雪。亦事佛道。附於厌哒……


鸟苌国,在赊弥南。北有葱岭,南至天竺。婆罗门胡为其上族。婆罗门多解天文吉凶之数,其王动则访决焉。土多林果,引水灌田,丰稻麦。事佛,多诸寺塔,事极华丽。人有争诉,服之以药,曲者发狂,直者无恙。为法不杀,犯死罪唯徙於灵山。西南有檀特山,山上立寺,以驴数头运食,山下无人控御,自知往来也。


乾陀国,在乌苌西,本名业波,为厌哒所破,因改焉……所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雀离佛图」也。


(《魏书》卷一百二《西域志》2280)

 

干陀利国


干陀利国,在南海洲上,其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出斑布、古贝、槟榔……宋孝武世,王释婆罗那邻陀遣长史竺留陀献金银宝器。梁天监元年,其王瞿昙修跋陀罗以四月八日梦一僧谓曰:「中国今有圣主,十年之後,佛法大兴。汝若遣使贡奉礼敬,则土地丰乐,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则境土不得自安。」初未之信,既而又梦此僧曰:「汝若不信我,当与汝往观。」乃於梦中至中国拜觐天子。既觉心异之,陀罗本工画,乃写梦中所见武帝容质,饰以丹青,仍遣使画工奉表献玉盘等物。使人既至,摸写帝形以还其国,比本画则符同焉。因盛以宝函,日加敬礼。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干陀利国传》1959)

 

狼牙修国


狼牙修国,在南海中……天监十四年,遣使阿撤多奉表曰:「大吉天子足下:离淫怒凝,哀悯众生,慈心无量。端严相好,身光明朗,如水中月,普照十方。眉间白毫,其白如雪,其色照曜,亦如月光。诸天善神之所供养,以垂正法宝,梵行众增,庄严都邑。城阁高峻,如乾阤山。楼观罗列,道途平正。人民炽盛,快乐安稳。着种种衣,犹如天服。於一切国,为极尊胜。天王悯念群生,民人安乐,慈心深广,律仪清净,正法化治,供养三宝,名称宣扬,布满世界,百姓乐见,如月初生。譬如梵王,世界之主,人天一切,莫不归依。敬礼大吉天子足下,犹如现前,忝承先业,庆嘉无量。今遣使问讯大意。欲自往,复畏大海风波不达。今奉薄献,愿大家曲垂领纳。」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狼牙修国传》795)

 

婆利国


婆利国,在广州东南海中洲上……王乃用班丝布,以璎珞绕身,头着金冠高尺余,形如弁,缀以七宝之饰。带金装剑,偏坐金高坐,以银蹬支足。侍女皆为金花杂宝之饰,或持白毦拂及孔雀扇。王出,以象驾舆,舆以杂香为之,上施羽盖珠帘,其导从吹螺击鼓。王姓憍陈如,自古未通中国。问其先及年数不能记焉,而言白净王夫人即其国女也。


天监十六年,遣使奉表曰:「伏承圣王信重三宝,兴立塔寺,校饰庄严,周遍国土。四衢平坦,清净无秽。台殿罗列,状若天宫,壮丽微妙,世无与等。圣王出时,四兵具足,羽仪导从,布满左右。……学徒皆至,三乘竞集,敷说正法,云布雨润……大梁扬都圣王无等,临覆上国,有大慈悲,子育万民。平等忍辱,怨亲无二。加以周穷,无所藏积。靡不照烛,如日之明;无不受乐,犹如净月。宰辅贤良,群臣贞信,尽忠奉上,心无异想。伏惟皇帝是我真佛,臣是婆利国主,今敬稽首礼圣王足下,惟愿大王知我此心。此心久矣,非适今也。山海阻远,无缘自达,今故遣使献金席等,表此丹诚。」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婆利国传》796)

 

中天竺国


中天竺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郁金独出罽宾国,华色正黄而细,与芙蓉华裹被莲者相似。国人先取以上佛寺,积日香槁,乃粪去之,贾人从寺中征雇,以转卖与佗国也……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魏、晋世,绝不复通。唯吴时扶南王范旃遣亲人苏物使其国,从扶南发投拘利口,循海大湾中正西北入历湾边数国,可一年余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天竺王惊曰:「海滨极远,犹有此人。」即呼令观视国内,仍差陈、宋等二人以月支马四匹报旃,遣物等还,积四年方至。其时吴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见陈、宋等,具问天竺土俗,云「佛道所兴国也……」


天监初,其王屈多遣长史竺罗达奉表曰:「伏闻彼国据江傍海,山川周固,从妙悉备,庄严国土,犹如化城。宫殿壮饰,街巷平坦,人民充满,欢娱安乐。大王出游,四兵随从,圣明仁爱,不害众生。国中臣民,循行正法,大王仁圣,化之以道,慈悲群生,无所遗弃。常修净戒,式导不及,无上法船,沉溺以济。百官氓庶,受乐无恐。诸天护持,万神侍从,天魔降服,莫不归仰。王身端严,如日初出,仁泽普润,犹如大云,於彼震旦,最为殊胜。臣之所住国土,首罗天守护,令国安乐。王王相承,未曾断绝。国中皆七宝形像,众妙庄严,臣自修检,如化王法。臣名屈多,奕世王种。惟愿大王圣体和平。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使人竺达多由来忠信,是故今遣。大王若有所须珍奇异物,悉当奉送。此之境土,便是大王之国,王之法令善道,悉当承用。愿二国信使往来不绝。此信返还,愿赐一使,具宣圣命,备敕所宜。款至之诚,望不空返,所白如允,愿加采纳。今奉献琉璃唾壶、杂香、古贝等物。」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中天竺国传》797)

 

嘉维、舍卫、叶波等国


郁金独出罽宾国,华色正黄而细,与芙蓉华裹被莲者相似。国人先取以上佛寺,积日槁乃粪去之,贾人以转与他国也……其时吴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见陈、宋等,具问天竺土俗,云:「佛道所兴国也。人敦庞,土饶沃,其王号茂论。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绕於渠堑,下注大江。其宫殿雕文镌刻,街曲市里,屋舍楼观,钟鼓音乐,服饰香华,水陆通流,百贾交会,器玩珍玮,恣心所欲。左右嘉维、舍卫、叶波等十六大国,去天竺或二三千里,共尊奉之,以为在天地之中。」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干陀利国传》1961)

 

师子国


师子国,天竺旁国也……晋义熙初,始遣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历晋、宋世在瓦官寺,寺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画图,世人谓为三绝。至齐东昏,遂毁玉像,前截臂,次取身,为嬖妾潘贵妃作钗钏。宋元嘉六年,十二年,其王刹利摩诃遣使贡献。


大通元年,後王伽叶伽罗诃梨邪使奉表曰:「……我先王以来,唯以修德为本,不严而治。奉事正法道天下,欣人为善,庆若己身,欲与大梁共弘三宝,以度难化。信还,伏听告敕。今奉薄献,愿垂纳受。」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师子国传》800)

 

师子国


师子国,天竺旁国也……晋义熙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历晋、宋在瓦官寺,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画图》,世人号之三绝。至齐东昏遂毁玉像,前截臂,次取身,为嬖妾潘贵妃作钗钏。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师子国传》1964)

 

百济


百济者,其先东夷有三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百济国传》804)

 

百济


(百济)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并给之。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百济国传》1973)

 

扶桑


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其俗旧无佛法,宋大明二年,罽宾国尝有比丘五人游行至其国,流通佛法、经像,教令出家,风俗遂改。」……慧深又云:「扶桑东千里有女国……」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扶桑国传》808)

 

扶桑


扶桑国,在昔未闻也。普通中,有道人称自彼而至,其言元本尤悉,故并录焉。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朝鲜国传》801)

 

于阗国


(于阗国)尤敬佛法……大同七年,又献外国刻玉佛。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于阗国传》814)

 

于阗国


于阗国,在且末西北……自外风俗物产,与龟兹略同。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尤信尚,每设斋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焉。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图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跣处,双迹犹存。于阗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俗无礼义,多盗贼淫纵。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于阗国传》3209)

 

于阗国


于阗国在葱岭之北百余里,东去长安七千七百里……自外风俗物产与龟兹略同。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尤信向,每设斋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焉。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比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图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趺处,双迹犹存。


(《周书》卷五十《异域下.于阗国传》917)

 

于阗国


于阗国,都葱岭之北二百余里……俗奉佛,尤多僧尼,王每持斋戒。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者,云是罗汉比丘比卢旃所造,石上有辟支佛徒跣之迹。于阗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于阗国传》1852)

 

波斯国


波斯国,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因为国号。国有城……城外佛寺二三百所……中大通二年,遣使献佛牙。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波斯国传》815)

 

高昌


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魏书》卷一百一《高昌国传》2243)

 

于阗


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土宜五谷并桑麻,山多美玉,有好马、驼、骡。其刑法,杀人者死,余罪各随轻重惩罚之。自外风俗物产与龟兹略同。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尤信尚,每设斋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焉。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图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跣处,……双迹犹存。于阗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俗无礼义,多盗贼,淫纵。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


(《魏书》卷一百二《西域.于阗国传》2262)

 

疏勒国


疏勒国,在姑默西,白山南百余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一千二百五十里。高宗末,其王遣使送释迦牟尼佛袈裟一,长二丈余。高宗以审是佛衣,应有灵异,遂烧之以验虚实,置於猛火之上,经日不然,观者莫不悚骇,心形俱肃。其王戴金师子冠。


(《魏书》卷一百二《西域.疏勒国传》2268)

 

疏勒国


疏勒国,在姑默西,白山南百余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千二百五十里。文成未,其王遣使送释迦牟尼佛袈裟一,长二丈余。帝以审是佛衣,应有灵异,遂烧之以验虚实,置於猛火之上,经日不然。观者莫不悚骇,心形俱肃。其王戴金师子冠。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疏勒国传》3219)

 

小月氏国


小月氏国,都富楼沙城……其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自佛塔初建,计至武定八年,八百四十二年,所谓「百丈佛图」也。


(《魏书》卷一百二《西域.小月氏国传》2277)

 

小月氏国


小月氏国,都富楼沙城。其王本大月氏王寄多罗子也。……其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自佛塔初建计至武定八年,八百四十二年,所谓百丈佛图也。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小月氏国》3228)

 

朱居国


朱居国,在于阗西。其人山居,有麦,多林果,咸事佛。语与于阗相类。


(《魏书》卷一百二《西域.朱居国传》2279)

 

宋云行经西域诸国


初,熙平中,明帝遣賸伏子统宋云、沙门法力等使西域,访求佛经,时有沙门慧生者,亦与俱行。正光中,还。慧生所经诸国,不能知其本末及山川里数,盖举其略云。


朱居国,在于阗西。其人山居,有麦,多林果。咸事佛,语与于阗相类,役属厌哒。


渴盘阤国,在葱岭东,朱驹波西……亦事佛道,附於厌哒……


赊弥国,在波知之南。山居,不信佛法,专事诸神。亦附厌哒。


东有鉢卢勒国,路险,缘铁锁而度,下不见底。熙平中,宋云等竟不能达。


乌苌国,在赊弥南……事佛,多诸寺塔,极华丽……西南有檀特山,山上立寺,以驴数头运食山下,无人控御,自知往来也。


乾陀国,在乌苌西……所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雀离佛图也。


康国者,康居之後也,迁徙无常……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诸国皆助祭。奉佛,为胡书。……女国,在葱岭南……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岁初以人祭,或用猕猴。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3231)

 

焉耆国


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死亡者皆焚而後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


(《周书》卷五十《异域.焉耆国传》916)

 

仁寿元年颁舍利


(仁寿元年六月乙丑)颁舍利於诸州。


(《隋书》卷二《帝纪第二.高祖下》47)


(第)二十七,设须弥山、黄山、三峡等伎。


(《隋书》卷十三《音乐志上》303)


胡戎歌非汉魏遗曲,故其乐器声调,悉与书史不同。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


(《隋书》卷十五《音乐志下》378)

 

百济


(百济)有僧尼,多寺塔。


(《隋书》卷八十一《东夷.百济传》1818)

 

倭国


(倭国)男女多黥臂黠面文身,没水捕鱼。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於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知卜筮,尤信巫觋……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明年,上遣文林郎裴清使於倭国。


(《隋书》卷八十一《东夷.倭国传》1827)

 

倭国


(倭国)敬佛法,於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十人来学佛法。」


(《北史》卷九十四《倭国传》3137)

 

赤土国


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其王姓瞿昙氏,名利富多塞,不知有国近远。称其父释王位出家为道,传位於利富多塞,在位十六年矣。有三妻,并邻国王之女也。居僧只城,有门三重,相去各百许步。每门图画飞仙、仙人、菩萨之像,悬金花铃毦,妇女数十人,或奏乐,或捧金花。又饰四妇人,容饰如佛塔边金刚力土之状,夹门而立。门外者持兵仗,门内者执白拂。夹道垂素纲,缀花。王宫诸屋悉是重阁,北户,北面而坐。坐三重之榻。衣朝霞布,冠金花冠,垂杂宝璎珞。四女子立侍,左右兵卫百余人。王榻後作一木龛,以金银五香木杂钿之。龛後悬一金光焰,夹榻又树二金镜,镜前并陈金瓮,瓮前各有金香炉。当前置一金伏牛,牛前树壹宝盖,盖左右皆有宝扇。婆罗门等数百人,东西重行,相向而坐……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


(《隋书》卷八十二《南蛮.赤土国传》1833)

 

赤土国


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每门图画菩萨飞仙之象,悬金花铃毦,妇人数十人,或奏乐,或捧金花。又饰四妇人,容饰如佛塔边金刚力士之状,夹门而立,门外者持兵仗,门内者执白拂。夹道垂素纲,缀花……其俗,皆穿耳翦发,无跪拜之礼,以香油涂身。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


(《北史》卷九十五《赤土国传》3159)

 

真腊国


(真腊国)其丧葬,儿女皆七日不食,剔发而哭,僧尼、道士、亲故皆来聚会,音乐送之。以五香木烧屍,收灰以金银瓶盛,送於大水之内。贫者或用瓦,而以彩色画之。亦有不焚,送屍山中,任野兽食者……(真腊)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於馆。


(《隋书》卷八十二《南蛮.真腊国传》1837)

 

真腊国


真腊国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属国也……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於其馆。


(《北史》卷九十五《真腊国传》3162)

 

真腊国


(真腊)国尚佛道及天神,天神为大,佛道次之。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蛮.真腊国传》5272)

 

杜行满使西蕃诸国


炀帝时,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於西蕃诸国。至罽宾,得玛瑙杯;王舍城,得佛经;史国,得十舞女、师子皮、火鼠毛而还。帝复令闻喜公裴矩於武威、张掖间往来以引致之。


(《隋书》卷四十八《西域传》1841)

 

杜行满使西蕃诸国


(隋)炀帝时,乃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於西藩诸国,至罽宾得玛瑙杯,王舍城得佛经,史国得十舞女、师子皮、火鼠毛而还。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3207)

 

高昌国


高昌国者,则汉车师前王庭也,去敦煌十三日行……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高昌国传》1846)

 

高昌国


(高昌国)多蒲桃酒。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北史》卷九十七《高昌国传》3212)

 

康国


康国者,康居之後也……俗奉佛,为胡书。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康国传》1848)

 

康国


康国者,康居之後也……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诸国皆助祭。奉佛,为胡书。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3233)

 

女国


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岁初以人祭,或用弥猴。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女国传》1850)

 

女国


女国,在葱岭南……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岁初以人祭,或用猕猴。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3235)

 

焉耆国


焉耆国……其俗奉佛书,类婆罗门。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焉耆国传》1851)

 

焉耆国


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後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翦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也。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


(《北史》卷九十七《焉耆国传》3216)

 

吐火罗国


吐火罗国,都葱岭西五百里,与挹怛杂居……其俗奉佛。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吐火罗国传》1853)

 

挹恒国


挹恒国,都鸟浒水南二百余里,大月氏之种类也。……多寺塔,皆饰以金。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挹恒国传》1854)

 

附国


附国者,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於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贼盗。


(《隋书》卷八十三《西域.附国传》1858)

 

附国


附国王字宜缯……俗好复雠,故垒石为巢,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国。


(《北史》卷九十六《附国传》3193)

 

诃罗陀国


西南夷诃罗陀国,宋元嘉七年,遣使奉表曰:「伏承圣主信重三宝,兴立塔寺,周满世界,今故遣使二人,表此微心。」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西南夷诃罗陀国传》1957)

 

呵罗单国


呵罗单国都闍婆洲,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天竺国白叠、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十年,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奉表曰:「常胜天子陛下,诸佛世尊,常乐安隐,三达六通,为世间导,是名如来,是故至诚五体敬礼。」其後为子所篡夺。十三年,又上表。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呵罗单国传》1957)

 

闍婆达国


闍婆达国,元嘉十二年,国王师黎婆达呵阤罗跋摩遣使奉表曰:「宋国大主大吉天子足下,教化一切,种智安隐,天人师降伏四魔,成等正觉,转尊法轮,度脱众生。我虽在远,亦沾灵润。」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闍婆达国传》1958)

 

骠国


骠国,在永昌故郡南二千余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其罗城构以砖甃,周一百六十里,濠岸亦构砖,相传本是舍利弗城。城内有居人数万家,佛寺百余区。其堂宇皆错以金银,涂以丹彩,地以紫矿,覆以锦罽。其俗好生恶杀……男女七岁则落发,止寺舍,依桑门,至二十不悟佛理,乃复长发为居人。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蛮.骠国传》5285)

 

龟兹国


龟兹国……学胡书及婆罗门书、算计之事,尤重佛法。其王以锦蒙项,着锦袍金宝带,坐金狮子床。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骠国传》5303)

 

龟兹


龟兹……俗善歌乐,旁行书,贵浮图法。产子以木压首。俗断发齐顶,惟君不翦发。姓白氏。居伊逻卢城,北倚阿羯田山,亦曰白山,常有火。王以锦冒顶,锦袍、宝带。岁朔,斗羊马橐驼七日,观胜负以卜岁盈耗云。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龟兹传》6230)

 

于阗国


于阗国,西南带葱岭,与龟兹接……其国出美玉。俗多机巧,好事祆神,崇佛教。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于阗国传》5305)

 

于阗


于阗,或曰瞿萨旦那……俗机巧,言迂大,喜事祆神,浮屠法,然貌恭谨,相见皆跪。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于阗传》6235)

 

中天竺


中天竺据四天竺之会,其都城周回七十余里,北临禅连河。云昔有婆罗门领徒千人,肄业於树下,树神降之,遂为夫妇。宫室自然而立,僮仆甚盛。於是使役百神,筑城以统之,经日而就。此後有阿育王,复役使鬼神,累石为宫阙,皆雕文刻镂,非人力所及。阿育王颇行苛政,置炮烙之刑,谓之地狱,今城中见有其迹焉……其王与大臣多服锦罽。上为螺髻於顶,余发翦之使拳。俗皆徒跣。衣重白色,唯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死者或焚屍取灰,以为浮图;或委之中野,以施禽兽;或流之於河,以饲鱼鳖。无丧纪之文……有文字,善天文算历之术。其人皆学《悉昙章》,云是梵天法。书於贝多树叶以纪事。不杀生饮酒。国中往往有旧佛迹……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天竺国传》5306)

 

天竺国


天竺国,汉身毒国也,……尚浮图法,不杀生饮酒,国中处处指曰佛故迹也。信盟誓,传禁咒,能致龙起云雨。


隋炀帝时,遣裴矩通西域诸国,独天竺、拂菻不至为恨。武德中,国大乱,王尸罗逸多勒兵战无前,像不驰鞍,士不释甲,因讨四天竺,皆北面臣之。会唐浮屠玄奘至其国,尸罗逸多召见曰:「而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人。」玄奘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贞观十五年,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天竺国传》6236)

 

天竺国


天竺国旧名身毒,亦曰摩伽陀,复曰婆罗门。俗宗浮图道,不饮酒食肉。汉武帝遣使十余辈间出西南,指求身毒,为昆明所闭,莫能通。至汉明帝梦金人,於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由是其教传於中国。梁武帝、後魏宣武时,皆来贡献。隋炀帝志通西域,诸国多有至者,唯天竺不通。唐贞观以後,朝贡相继。则天天授中,五天竺王并来朝献。乾元末,河陇陷没,遂不复至。周广顺三年,西天竺僧萨满多等十六族来贡名马。


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道圆晋天福中诣西域,在途十二年,住五印度凡六年,五印度即天竺也;还经于阗,与其使偕至。太祖召问所历风俗山川道里,一一能记。四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诣阙上言,愿至西域求佛书,许之。以其所历甘、沙、伊、肃等州,焉耆、龟兹、于阗、割禄等国,又历布路沙、加湿弥罗等国,并诏谕其国令人引导之。开宝後,天竺僧持梵夹来献者不绝。八年冬,东印度王子穰结说罗来朝贡。


天竺之法,国王死,太子袭位,余子皆出家为僧,不复居本国。有曼殊室利者,乃其王子也,随中国僧至焉,太祖令馆於相国寺,善持律,为都人之所倾向,财施盈室。众僧颇嫉之,以其不解唐言,即伪为奏求还本国,许之。诏既下,曼殊室利始大惊恨,众僧谕以诏旨,不得已迟留数月而後去。自言诣南海附贾人船而归,终不知所适。


太平兴国七年,益州僧光远至自天竺,以其王没徙曩表来上。上令天竺僧施护译云:「近闻支那国内有大明王,至圣至明,威力自在。每渐薄幸,朝谒无由,遥望支那起居圣躬万福。光远来,蒙赐金刚吉祥无畏坐释迦圣像袈裟一事,已披挂供养。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常为引导一切有情生死海中,渡诸沉溺。今以释迦舍利附光远上进。」又译其国僧统表,词意亦与没徙曩同。


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西行十二日至乾陀罗国,又西行二十日至曩哦罗贺罗国,又西行十日至岚婆国,……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03)

 

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


(乾德)八年,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至三佛齐,遇天竺僧弥摩罗失黎语不多令,附表愿至中国译经,上优诏召之。法遇後募缘制龙宝盖袈裟,将复往天竺,……


雍熙中,卫州僧辞澣自西域还,与胡僧密坦罗奉北印度王及金刚坐王那烂陀书来。又有婆罗门僧永世与波斯外道阿里烟同至京师。永世自云:本国名利得,国王姓牙罗五得,名阿喏你缚,衣黄衣,戴金冠,以七宝为饰,出乘象或肩舆,以音乐螺钹前导,多游佛寺,博施贫乏。其妃曰摩诃你,衣大紬缕金红衣,岁一出,多所振施。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05)

 

罽宾国


罽宾国,在葱岭南,去京师万二千二百里。常役属於大月氏。其地暑湿,人皆乘象,土宜粳稻,草木凌寒不死。其俗尤信佛法。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罽宾国传》5309)

 

罽宾、随漕


罽宾,随漕国也,居葱岭南,……地暑湿,人乘象,俗治浮屠法。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罽宾国传》6240)

 

康国


康国,即汉康居之国也。其王姓温,月氏人。先居张掖祁连山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南依葱岭,遂有其地。枝庶皆以昭武为姓氏,不忘本也。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有婆罗门为之占星候气,以定吉凶。颇有佛法。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康国传》5310)

 

康国


(康国)尚浮图法,祠祆神,出机巧技。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康国传》6244)

 

高丽


(高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上《东夷.高丽传》5320)

 

倭国


(倭国)地多女少男。颇有文字,俗敬佛法。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上《东夷.倭国传》5340)

 

日本学问僧空海来唐


贞元二十年,(日本国)遣使来朝,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上《东夷.日本国传》5341)

 

天竺迦毗黎国


天竺迦毗黎国,元嘉五年,国王月爱遣使奉表,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诸宝物,赤白鹦鹉各一头。明帝泰始二年,又遣使贡献,以其使主竺扶大、竺阿珍并为建威将军。元嘉十八年,苏摩黎国王那罗跋摩遣使献方物。孝武孝建二年,斤陀利国王释婆罗那邻陀遣长史竺留陀及多献金银宝器。後废帝元徽元年,婆黎国遣使贡献。凡此诸国皆事佛道。


(《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天竺迦毗黎国传》1962)

 

献文帝奉武州山石窟


(皇兴元年)秋八月丁酉,(献文帝拓跋弘)幸武州山石窟寺。


(《北史》卷二《魏本纪二》75)

 

高祖奉武州山石窟


(太和六年二月)辛巳,(高祖)幸武州山石窟寺,赐贫老者衣服。


(《魏书》卷七《高祖纪上》151)

 

高祖奉武州山石窟


(太和七年)五月戊寅朔,(高祖)幸武州山石窟佛寺。


(《魏书》卷七《高祖纪上》152)

 

高祖行幸方山石窟


(太和八年)秋七月乙未,(高祖)行幸方山石窟寺。


(《魏书》卷七《高祖纪上》154)

 

高祖尤精释义


(高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魏书》卷七《高祖纪下》187)

 

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


(熙平二年四月)乙卯,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即日还宫。


(《魏书》卷七《萧宗纪第九》225)

 

明帝奉南石窟寺


(孝昌二年八月)戊寅,(明)帝幸南石窟寺,即日还宫。


(《魏书》卷七《萧宗纪第九》244)

 

拓跋愉崇信佛道


(京兆王拓跋愉)所得谷帛,率多散施。又崇信佛道,用度常至不接。与弟广平王怀颇相夸尚,竞慕奢丽,贪纵不法。


(《魏书》卷二十二《京兆王元愉传》590)

 

灵太后曾幸邙山集僧尼斋会


灵太后曾幸邙山,集僧尼斋会,公卿尽在座。会事将终,太后引见(羊)深,欣然劳问之。


(《魏书》卷七十七《羊深传》1703)

 

周武帝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


(天和三年)癸酉,(周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十》354)

 

蠕蠕遣沙门奉献珠像


永平四年九月,(蠕蠕主)丑奴遣沙门洪宣奉献珠像。


(《北史》卷九十八《蠕蠕传》3257)

 

高宗御安福门观玄奘迎御制


(显庆元年)夏四月戊申,(高宗)御安福门,观僧玄奘迎御制并书慈恩寺碑文,导从以天竺法仪,其徒甚盛。


(《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75)

 

天宫寺度僧


(龙朔元年)九月甲辰,以河南县大女张年百三岁,亲幸其第。又幸李积之第。天宫寺是高祖潜龙时旧宅,上周历殿宇,感怆久之,度僧二十人。


(《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82)

 

武后亲享明堂


永昌元年正月元日,(武后)始亲享明堂,大赦改元。……命侍臣及僧、道士等以次论议,日昃乃罢。


(《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二》864)

 

享於万象神宫


永昌元年正月乙卯,享於万象神宫,大赦,改元,赐酺七日。


(《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88)

 

和州浮屠上大云经


和州浮屠上《大云经》,着革命事,后喜,始诏天下立大云寺。(岑)长倩争不可,繇是与诸武忤,罢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蕃。未至,召还,下狱。


(《新唐书》卷一百二《岑文本传附岑长倩传》3968)

 

令释教在道法之上


(载初二年)夏四月,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121)

 

加金轮圣神皇帝号


(长寿二年)秋九月,上加金轮圣神皇帝号,大赦天下,大酺七日。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123)

 

加金轮圣神皇帝号


(长寿二年)九月丁亥朔,日有蚀之。乙未,加号金轮圣神皇帝,大赦,赐酺七日,作七宝。


(《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93)

 

加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号


(长寿三年)五月,上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延载,大酺七日。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123)

 

加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号


(延载元年)五月甲午,加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改元,赐酺七日。


(《新唐书》卷四《则开皇后本纪》94)

 

加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号


天册万岁元年正月辛巳,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赐酺三日。


(《新唐书》卷四《则开皇后本纪》95)

 

加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124)

 

去慈氏越古尊号


(证圣元年)春二月,上去慈氏越古尊号。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124)

 

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证圣元年)秋九月,亲祀南郊,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天册万岁,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124)

 

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


及则天革命,天册万岁元年,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亲享南郊,合祭天地。


(《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志一》830)

 

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


(天册万岁元年)九月甲寅,祀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大赦,改元,赐酺九日。以崇先庙为崇尊庙。


(《新唐书》卷四《则开皇后本纪》95)

 

罢天册金轮大圣号


(久视元年)五月己酉朔,日有蚀之。癸丑,大赦,改元,罢「天册金轮大圣」号,赐酺五日,给复告成县一年。


(《新唐书》卷四《则开皇后本纪》101)

 

颁大云经於天下


(天授元年)七月辛巳,流舒王元名於和州。颁《大云经》於天下……(十月)辛末,贬邢文伟为珍州刺史。置大云寺。


(《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90)

 

享万象神宫


永昌元年,享万象神宫,改服衮冕,搢大圭,执镇圭,睿宗亚献,太子终献。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纪》3480)

 

又享万象神宫


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只,引周忠孝太后从配……拜薛怀义辅国大将军,封鄂国公,令与群浮屠作《大云经》,言神皇受命事……自称圣神皇帝,旗帜尚赤,以皇帝为皇嗣。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上》3481)

 

加金轮圣神皇帝,置七宝於廷


太后又自加号金轮圣神皇帝,置七宝於廷:曰金轮宝,曰白象宝,曰女宝,曰马宝,曰珠宝,曰主兵臣宝,曰主藏臣宝,率大朝会则陈之……延载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使纳言姚璹护作。乃大裒铜铁合冶之,署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置端门外。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铁象山为之趾,负以铜龙,石鑱怪兽环之。柱颠为云盖,出大珠,高丈,围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承珠。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无虑用铜铁二百万斤。及悉镂群臣、蕃酋名氏其上。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上》3482)

 

加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太后祀天南郊,以文王、武王、士擭与唐高祖并配。太后加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遂封嵩山,禅少室,册山之神为帝,配为后。封坛南有大槲,赦日置鸡其杪,赐号「金鸡树」。自制《升中述志》,刻石示後。改明堂为通天宫,铸九州鼎,各位其方,列廷中。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上》3483)

 

禁《化胡经》


(神龙元年)九月壬午,亲祀明堂,大赦天下。禁《化胡经》及婚娶之家父母亲亡停丧成礼。天下大酺三日。


(《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140)

 

幸龙门香山寺


(神龙元年)冬十月癸亥,幸龙门香山寺。


(《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141)

 

於化度寺门设无遮大斋


(景龙)四年春正月乙卯,於化度寺门设无遮大斋。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者。丁卯夜,又微行看灯。


(《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149)

 

复讲《仁王经》


(永泰元年)冬十月己未,复讲《仁王经》於资圣寺。吐蕃至邠州,与回纥相遇,复合从入寇。


(《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280)

 

诃陵国遣使献僧只僮


(元和十年)八月己亥朔,日有蚀之。丙寅,诃陵国遣使献僧只僮及五色鹦鹉、频伽鸟并异香名宝。


(《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454)

 

迎法门寺佛骨


(元和)十四年春正月庚辰朔,以东师宿野,不受朝贺。壬午,复置仗内教坊於延政里。丁亥,徐州军破贼二万於金乡。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


(《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465)

 

幸安国寺观盂兰盆


(元和十五年)秋七月辛丑朔……是日,上幸安国寺观盂兰盆……盛饰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纵吐蕃使者观之。


(《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479)

 

观作毗沙门神


(长庆三年)十一月,上(穆宗)御通化门,观作毗沙门神,因赐绢五百匹。……


十二月,浙西观察史李德裕奏去管内淫祠一千一十五所。


(《旧唐书》卷十六《穆宗纪》503)

 

吐蕃求五台山图


(长庆四年九月)甲子,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


(《旧唐书》卷十七上《敬宗纪》512)

 

吐蕃求五台山图


(长庆)四年九月,遣使求《五台山图》。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吐蕃传下》5266)

 

迎佛骨於凤翔


(咸通十四年)三月,迎佛骨於凤翔。


(《新唐书》卷九《僖宗纪》263)

 

诏两街僧於法门寺迎佛骨


(咸通十四年三月)庚午,诏两街僧於凤翔法门寺迎佛骨,是日天雨黄土遍地。


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上登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出於京城诸寺。士女云合,威仪盛饰,古无其比。制曰:「朕以寡德,继承鸿业,十有四年。顷属寇猖狂,王师未息。朕忧勤在位,爱育生灵,遂乃尊崇释教,至重玄门,迎请真身,为万姓祈福。今观睹之众,隘塞路歧。载念狴牢,寝兴在虑,嗟我黎人,陷於刑辟。况渐当暑毒,系於缧绁,或积幽凝滞,有伤和气,或关连追扰,有妨农务。京畿及天下州府见禁囚徒,除十恶忤逆、故意杀人、官典犯赃、合造毒药、放火持仗、开发坟墓外,余罪轻重节级递减一等。其京城军镇,限两日内疏理讫闻奏;天下州府,敕到三日内疏理闻奏。」


(《旧唐书》卷十九上《懿宗纪》683)

 

宦官病令诸寺僧设斋祈福


是岁(霍)仙鸣病,(德宗)帝赐马十匹,令於诸寺为僧斋以祈福。久病不愈,十四年,仓卒而卒。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传》4766)

 

天竺僧随舶至海岸


至道二年八月,有天竺僧随舶至海岸,持帝锺、铃杵、铜铃各一,佛像一躯,贝叶梵书一夹,与之语,不能晓。


天圣二年九月,西印度僧爱贤、智信护等来献梵经,各赐紫方袍、束帛。五年二月,僧法吉祥等五人以梵书来献,赐紫方袍。景佑三年正月,僧善称等九人贡梵经、佛骨及铜牙菩萨像,赐以束帛。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06)

 

于阗僧善名、善法来朝


乾德三年五月,于阗僧善名、善法来朝,赐紫衣。其国宰相因善名等来,致书枢密使李崇矩,求通中国。太祖令崇矩以书及器币报之。至是冬,沙门道圆自西域还,经于阗,与其朝贡使至。四年,又遣其子德从来贡方物。


开宝二年,遣使直末山来贡,且言本国有玉一块,凡二百三十七斤,愿以上进,乞遣使取之。善名复至,贡阿魏子,赐号昭化大师,因令还取玉。又国王男总尝贡玉把刀,亦厚赐报之。四年,其国僧吉祥以其国王书来上,自言破疏勒国得舞像一,欲以为贡,诏许之。


大中祥符二年,其国黑韩王遣回鹘罗厮温等以方物来贡。厮温跪奏曰:「臣万里来朝,……昔时道路尝有剽掠,今自瓜、沙抵于阗,道路清谧,行旅如流。愿遣使安抚远俗。」上曰:「路远命使,益以劳费尔国。今降诏书,汝即赉往,亦与命使无异也。」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07)

 

西州回鹘可汗遣僧法渊献佛牙


乾德三年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遣僧法渊献佛牙、琉璃器、琥珀盏……


雍熙元年四月,王延德等还,叙其行程来献,云:


……凡八日,至泽田寺。高昌闻使至,遣人来迎。次历地名宝庄,又历六种,乃至高昌……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乐於其间。游者马上持弓矢射诸物,谓之禳灾。有敕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敕,缄锁甚谨。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


其王遣人来言,择日以见使者……又明日游佛寺,曰应运太宁之寺,贞观十四年造。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10)

 

伽设路国藏佛顶骨及锡杖


五天竺所属之国数十,风俗物产略同。有伽没路国,其俗开东门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那揭陀国,有醯罗城,中有重阁,藏佛顶骨及锡杖。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天竺国传》5308)

 

南天竺上表乞寺额


(开元八年)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之。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南天竺国王,遣使来朝。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三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等药。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来朝贡。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天竺国传》5309)

 

李世民杀建成、元吉,复浮屠、老子法


(武德九年)六月丁巳,太白经天。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大赦。复浮屠、老子法。


(《新唐书》卷一《高祖纪》19)

 

为死兵者立浮屠祠


(贞观三年十二月)闰月癸丑,为死兵者立浮屠祠。辛酉,虑囚。


(《新唐书》卷二《太宗纪》31)

 

肃宗血写佛书


(肃宗)帝不豫,后自箴血写佛书以示诚。


(《新唐书》卷七十七《后妃下》3498)

 

饭千桑门追福


(田神功)自力入朝,卒,代宗为彻乐,赠司徒,诏其弟曹州刺史神玉知汴州留事,赙绢千匹、布五百端,百官吊丧,赐屏风茵褥,饭千桑门追福。至德後,节度使不兼宰相者,惟神功恩礼最笃。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田神功传》4703)

 

饭万人僧於禁中


懿宗惑浮屠,常饭万人僧禁中,自为赞呗。蔚上疏切谏,引狄仁杰、姚元崇、辛替否所言,讥病时弊。帝不听,但以虚礼褒答……始,懿宗成安国祠,赐宝坐二,度高二丈,构以沈檀,涂髹,缕龙凤葩蒍,金扣之,上施复坐,陈经几其前,四隅立瑞鸟神人,高数尺,蹬道以升,前被绣囊锦襜,珍丽精绝。咸通十四年春,诏迎佛骨凤翔,或言:「昔宪宗尝为此,俄晏驾。」帝曰:「使朕生见之,死无恨!」乃以金银为刹,珠玉为帐,孔鹬周饰之,小者寻丈,高至倍,刻檀为檐注,陛戚涂黄金,每一刹,数百人举之。香舆前後系道,缀珠瑟瑟幡盖,残彩以为幢节,费无赀限。夏四月,至长安,彩观夹路,其徒导卫。天子御安福楼迎拜,至泣下。诏赐两街僧金币,京师耆老及见元和事者,悉厚赐之。不逞小人至断臂指,流血满道。所过乡聚,皆裒土为刹,相望於涂,争以金翠擦饰。传言刹悉震摇,若有光景云。京师高赀相与集大衢,作缯台缦阙,注水银为池,金玉为树木,聚桑门罗像,考鼓鸣螺继日夜,锦车绣舆,载歌舞从之。秋七月,帝崩。方人主甘心笃向,如(李)蔚言者甚多,皆不能救。僖宗立,诏归其骨,都人耆耋辞饯,或呜咽流涕。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李蔚传》5354)

 

出军攻战,必祷佛祠


(锺傅)凡出军攻战,必祷佛祠,积饵饼为犀像,高数寻。晚节重敛,商人至弃其货去。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锺傅传》5487)

 

吐蕃国事必以桑门参决


(吐蕃)喜浮屠法,习咒诅,国之政事,必以桑门参决。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吐蕃传上》6072)

 

德宗自制钟铭赐那烂陀祠


高宗又遣王玄策至其国(摩揭陀)摩诃菩提祠立碑焉。後德宗自制钟铭,赐那烂陀祠。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摩揭陀传》6239)

 

南蛮俗尚浮屠法


(高)骈以其俗尚浮屠法,故遣浮屠景仙摄使往,酋龙与其下迎谒且拜,乃定盟而还。遣清平官酋望赵宗政、质子三十入朝乞盟,请为兄弟若舅甥。诏拜景仙鸿胪卿、检校左散骑常侍。骈结吐蕃尚延心、嗢末鲁耨月等为间,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中《南蛮中.南昭下》6290)

 

泉州僧智宣自西域回


(开平元年)五月……泉州僧智宣自西域回,进辟支佛骨及梵夹经律。


(《旧五代史》卷三《太祖纪三》50)

 

设斋相国寺


(开平二年)十月己亥……己未,大明节,诸道节度刺史各进献鞍马、银器、绫帛以祝寿,宰臣百官设斋相国寺。


(《旧五代史》卷四《太祖纪四》65)

 

禁屠宰修佛事


(开平三年)七月……己丑夕,寝殿栋折,诘旦,召近臣诸王视栋折之迹,帝惨然曰:「几与卿等不相见。」君臣对泣久之。遂诏有司释放禁人,从八月朔日後减膳,进素食,禁屠宰,避正殿,修佛事,以禳其咎。


(《旧五代史》卷四《太祖纪四》70)

 

设斋僧道


(开平三年)十月癸未,大明节,帝御文明殿,设斋僧道,召宰臣、翰林学士预之,诸道节度、刺史及内外诸司使咸有进献。


(《旧五代史》卷五《太祖纪五》78)

 

幸龙门佛寺祈雪


(同光二年)十二月……乙酉,(庄宗)幸龙门佛寺祈雪。


(《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庄宗纪六》444)

 

幸龙门佛寺祈雨


(同光三年)五月……戊申,(庄宗)幸龙门广化寺祈雨……幸玄庙祷雨。


(《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庄宗纪六》448)

 

赐紫尼智愿为圆惠大师


(天成四年八月)甲子,幸金真观,改赐建法大师赐紫尼智愿为圆惠大师,即武皇夫人陈氏也。


(《旧五代史》卷四十《明宗纪六》554)

 

幸龙门佛寺祈雨


(长兴二年)夏四月……乙巳……(明宗)帝幸龙门佛寺祈雨。


(《旧五代史》卷四十二《明宗纪八》577)

 

日讽佛书阴祷


(长兴年)(末)帝尚惧重诲多方危陷,但日讽佛书阴祷而已。


(《旧五代史》卷四十六《末帝纪上》627)

 

幸龙门佛寺祈雨


(清泰元年)秋七月……甲辰,(未帝)幸龙门佛寺祷雨。十二月……庚寅,幸龙门祈雪,自九月至是无雪雨故也。


(《旧五代史》卷四十六《末帝纪上》637)

 

幸龙门佛寺祈雪


清泰三年春正月……戊戌,(末帝)幸龙门佛寺祈雪。


(《旧五代史》卷四十八《末帝纪下》657)

 

幸相国寺祈雪


(天福二年)十二月……甲辰,(高祖)车驾幸相国寺祈雪。


(《旧五代史》卷七十六《高祖纪二》1009)

 

命朝臣诸寺观祷雨


(天福七年)三月……壬戌,(高祖)分命朝臣诸观寺祷雨……宰臣於寺观祷雨。


(《旧五代史》卷八十《高祖纪六》1058)

 

命朝臣诣寺观祷雨


(天福七年)九月……己卯,(少帝)分命朝臣诣寺观祷雨。


(《旧五代史》卷八十一《少帝纪一》1071)

 

命宰臣等分诣寺观祷雨


(天福八年)五月己……癸巳,(少帝)命宰臣等分诣寺观祷雨。


(《旧五代史》卷八十一《少帝纪》1077)

 

幸相国寺祷雨


(开运三年)夏四月……戊寅,(少帝)幸相国寺祷雨。


(《旧五代史》卷八十四《少帝纪四》1114)

 

百官宿封褚禅寺


(开运三年十二月)丙戌晦,百官宿封禅寺。


(《旧五代史》卷八十五《少帝纪五》1126)

 

幸道宫、佛寺祷雨


(乾佑元年四月)丁亥,(隐帝)幸道宫、佛寺祷雨。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隐帝纪上》1347)

 

幸道宫、佛寺祷雨


(乾佑元年)秋七月……丙辰,以久旱,(隐帝)幸道宫、佛寺祷雨,是日大澍。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隐帝纪上》1349)

 

阿保机筑城於漠北


天佑末,阿保机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於漠北,距幽州三千里,名其邑曰西楼邑,屋门皆东向,如车帐之法。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其国人号阿保机为天皇王。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外国列国传》1830)

 

于阗俗喜鬼神而好佛


(于阗)俗喜鬼神而好佛。(国王李)圣天居处,尝以紫衣僧五十人列侍。


(《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三》918)

 

太祖幸崇夏寺


(建隆二年八月)辛亥,(太祖)幸崇夏寺,观修三门。


(《宋史》卷一《太祖纪一》9)

 

太祖幸相国寺


(建隆二年)十一月……己巳,幸相国寺,遂幸国子监。


(《宋史》卷一《太祖纪一》10)

 

太祖幸相国寺祷雨


(建隆三年)五月甲子,幸相国寺祷雨,遂幸迎春苑宴射……甲申,诏均户役,敢蔽占者有罪。复幸相国寺祷雨。


(《宋史》卷一《太祖纪一》11)

 

甘肃回鹘遣僧献佛牙


(乾德三年)十一月丙子,甘州回鹘可汗遣僧献佛牙、宝器。


(《宋史》卷二《太祖纪二》23)

 

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游西域


(乾德三年)三月癸酉,罢义仓。甲戌,占城国遣使来献。癸未,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各赐钱三万,游西域。


(《宋史》卷二《太祖纪二》23)

 

太祖还幸相国寺


(开宝元年)八月乙卯,按鹘於近郊,还幸相国寺。


(《宋史》卷二《太祖纪二》27)

 

幸封禅寺


(开宝二年)秋七月丁巳,幸封禅寺。


(《宋史》卷二《太祖纪二》29)

 

幸开宝寺


(开宝三年九月)己酉,幸开宝寺观新钟。


(《宋史》卷二《太祖纪二》31)

 

幸开宝寺


(开宝四年四月)癸未,幸开宝寺。


(《宋史》卷二《太祖纪二》33)

 

幸龙兴寺


(开宝八年十二月)巳酉,幸龙兴寺。


(《宋史》卷三《太祖纪三》45)

 

幸广化寺


(开宝九年三月)辛卯,幸广化寺,开无畏三藏塔。


(《宋史》卷三《太祖纪三》47)

 

幸龙兴寺


(开宝九年)八月……己亥,幸新龙光寺……又幸开宝寺观藏经。


(《宋史》卷三《太祖纪三》48)

 

幸相国寺


(开宝九年十一月)癸未,幸相国寺。


(《宋史》卷四《太宗纪一》54)

 

幸相国寺


(太平兴国)二年春正月……丙子,幸相国寺,还御东华门观灯……戊午,幸太平兴国寺,遂幸造船务,还幸建隆观。


三月……己丑,幸开宝寺。


(《宋史》卷四《太宗纪一》55)

 

幸开宝寺


(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壬子,幸开宝寺。


(《宋史》卷四《太宗纪一》58)

 

以天竺僧天息等为朝请大夫


(雍熙二年)冬十月辛丑朔,虑囚。丙午,以天竺僧天息灾、施护、法天并为朝请大夫、试鸿胪少卿。


(《宋史》卷五《太宗纪二》76)

 

太宗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雍熙三年)十一月丙戌,(太宗)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宋史》卷五《太宗纪二》79)

 

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雍熙四年)十二月壬寅,(太宗)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宋史》卷五《太宗纪二》81)

 

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淳化二年)十一月……己酉,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宋史》卷五《太宗纪二》88)

 

真宗幸太一宫、天清寺祈雨


(咸平二年闰三月)戊子,幸太一宫、天清寺祈雨。


(《宋史》卷六《真宗纪一》108)

 

制《圣教序》


(咸平二年七月)壬寅,制《圣教序》赐传法院。


(《宋史》卷六《真宗纪一》109)

 

幸开宝寺


(咸平四年秋七月)壬子,幸开宝寺。又幸御龙营阅武艺,赐缗钱有差。


(《宋史》卷六《真宗纪一》115)

 

幸太平兴国寺


(咸平五年秋七月)戊戌,幸启圣院、太平兴国寺、上清宫致祷,雨霁,遂幸龙卫营视所坏垣室,劳赐有差。


(《宋史》卷六《真宗纪一》117)

 

幸大相国寺


(咸平六年十一月)壬寅,幸大相国寺。


(《宋史》卷七《真宗纪二》122)

 

幸相国寺观新译经


(景德二年九月)群臣三表上尊号,不允。庚午,幸兴国寺传法院观新译经。辛未,命近臣虑开封府系囚。


(《宋史》卷七《真宗纪二》129)

 

幸开宝寺


(景德三年三月)丙子,幸开宝寺,遂幸御龙直班院,观教阅弓刀。又幸左骐骥院,赐从官马、群牧使等器币。还幸崇文院观图籍,赐编修官金帛有差。


(《宋史》卷七《真宗纪二》130)

 

交州来贡,赐佛氏书,幸大相国寺


(景德四年秋七月)乙亥,交州来贡,赐黎龙廷《九经》及佛氏书……(景德四年)八月壬寅,幸大相国寺,遂幸崇文院观书,赐修书官器币。又幸内藏库。


(《宋史》卷七《真宗纪二》134)

 

幸广相寺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壬戌,次中都县,幸广相寺。癸亥,次郓州,幸开元寺。丁卯,赐曲阜孔子庙经史。辛未,幸河渎庙,加封。


(《宋史》卷七《真宗纪二》139)

 

幸大相国寺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乙巳,幸大相国等寺、上清宫祈雨。


(《宋史》卷七《真宗纪二》140)

 

幸大相国寺


(大中祥符四年九月)壬申,观新作延安桥。幸大相国寺、上清宫。


(《宋史》卷八《真宗纪三》151)

 

祈雨开宝寺


(天圣五年)六月甲戌,祈雨於玉清昭应宫、开宝寺。


(《宋史》卷九《仁宗纪一》183)

 

安太祖御容於太平兴国寺


(天圣八年)冬十月壬辰,奉安太祖御容於太平兴国寺开先殿。


(《宋史》卷九《仁宗纪一》188)

 

祈雨於开宝寺


(明道二年)三月庚午,加恩百官。丁亥,祈雨於会灵观、上清宫、景德开宝寺。


(《宋史》卷十《仁宗纪二》195)

 

安太祖御容於杨州建隆寺


(景佑四年)六月乙亥……己丑,奉安太祖御容於扬州建隆寺。


(《宋史》卷十《仁宗纪二》203)

 

祈雨於相国天清寺


(庆历三年)庚辰,祈雨於相国寺、会灵观。


(《宋史》卷十一《仁宗纪三》216)

 

祈雨於相国天清寺


(庆历五年)二月……辛亥,祈雨於相国天清寺、会灵祥源观。


(《宋史》卷十一《仁宗纪三》220)

 

祈雨於相国天清寺


治平元年……(夏四月)甲午,祈雨於相国天清寺、醴泉观。


(《宋史》卷十三《英宗纪》255)

 

神宗又幸大相寺


(熙宁)四年春正月……庚子,幸集禧观宴从臣,又幸大相国寺,御宣德门观灯。


(《宋史》卷十五《神宗纪二》278)

 

哲宗幸相国寺祈雨


元佑元年春正月……丙辰,久旱,幸相国寺祈雨。立神宗原庙。戊午,甘露降。


(《宋史》卷十五《哲宗纪一》320)

 

令天下郡皆建崇宁寺


(崇宁二年九月)癸巳,令天下郡皆建崇宁寺。


(《宋史》卷十九《微宗纪一》368)

 

高宗幸普照寺


(建炎元年十月)庚午,次泗州,幸普照寺。


(《宋史》卷二十四《高宗纪一》450)

 

高宗诣寿宁寺谒祖宗神主


(建炎二年春正月)……甲午,诣寿宁寺谒祖宗神主。


(《宋史》卷二十五《高宗纪二》453)

 

幸天竺寺


(绍兴)十八年春正月已巳,幸天竺寺,遂幸玉津园。


(《宋史》卷三十《高宗纪七》567)

 

孝宗幸天竺寺


(隆兴八年正月)丁酉,朝献景灵宫,遂幸天竺寺、玉津园。


(《宋史》卷三十四《孝宗纪二》652)

 

幸报恩寺


(淳熙三年三月)癸亥,幸报恩寺,遂幸聚景园。


(《宋史》卷三十四《孝宗纪二》661)

 

幸明庆寺


(淳熙十年秋七月)丙寅,幸明庆寺祷雨。


(《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纪》(三)680)

 

幸明庆寺祷雨


(淳熙十四年)六月戊寅,以久旱,班画龙祈雨法。甲申,幸太一宫、明庆寺祷雨。


(《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纪》(三)686)

 

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


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


(《宋史》卷二百八十五《刘沆传》9605)

 

西夏李明德请修供五台山十寺


(西夏李明德)请修供五台山十寺,乃遣合门祗候袁瑀为致祭使,护送所供物至山。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外国传》(一)13990)

 

西夏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


宋宝元元年,(西夏)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欲窥河东道路。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外国传》(一)13995)

 

遣使进马赎《大藏经》


(熙宁五年)十二月,(西夏)遣使进马赎《大藏经》,诏赐之而还其马。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外国传》(二)14009)

 

高丽国王请《大藏经》


先是,(高丽国王)治遣僧如可继表来觐,请《大藏经》,至是赐之,仍赐如可紫衣,令同归本国。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传》(三)14039)

 

高丽遣使求印佛经


(淳化)二年,(高丽)遣使韩彦恭来贡。彦恭表述治意,求印佛经,诏以《藏经》并御制《秘藏诠》、《逍遥咏》、《莲华心轮》赐之。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传》(三)14040)

 

高丽有僧无道士


(高丽)无羊、兔、橐驼、水牛、驴。气候少寒,暑差多。有僧,无道士。民家器皿,悉铜为之。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传》(三)14043)

 

(高丽)求佛经一藏


(天禧)三年……(高丽)元信等入见……又进中布二千端,求佛经一藏。诏赐经还布。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传》(三)14044)

 

(高丽)求问佛法


(元丰)八年,(高丽王)遣其弟僧统来朝,求问佛法并献经像。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传》(三)14048)


(高丽)王出紫衣行前,捧《护国仁王经》


(高丽)男女二百十万口,兵、民、僧各居其一。……


王出,乘车驾牛,历山险乃骑。紫衣行前,捧《护国仁王经》以导。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传》(三)14053)

 

(高丽)崇尚释教


崇尚释教,虽王子弟亦常一人为僧。信鬼,拘阴阳,病不相视,敛不抚棺。贫者死,则露置中野。岁以建子月祭天。国东有穴,号禭神,常以十月望日迎祭,谓之八关斋,礼仪甚盛,王与妃嫔登楼,大张乐宴饮,贾人曳罗为幕,至百疋相联以示富……王城有佛寺七十区而无道观,大观中,朝廷遣道士往,乃立福源院,置羽流十余辈……


妇人、僧、尼皆男子拜……性仁柔恶杀,不屠宰,欲食羊豕则包以蒿而燔之。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外国传》(三)14054)

 

占城国僧净戒献龙脑


(淳化三年,占城国)僧净戒献龙脑、金铃、铜香炉、如意等,各优赐之。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国传》(五)14081)

 

真腊列铜塔


(真腊)有铜台,列铜塔二十有四、铜像八以镇其上,像各重四千斤。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国传》(五)14086)

 

三佛齐国使乞僧紫衣、师号


(元丰中,三佛齐国史)毕罗乞买金带、白金器物,及僧紫衣、师号、牒,皆如所请给之。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国传》(五)14090)

 

闍婆国人求佛


(闍婆国人)疾病不服药,但祷神求佛。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国传》(五)14092)

 

注辇国使三文等请於启圣禅院会僧


其年(大中祥符八年)承天节,(注辇国使)三文等请於启圣禅院会僧以祝圣寿。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国传》(五)14098)

 

西州回鹘与婆罗门僧永世等入贡


雍熙元年四月,西州回鹘与婆罗门僧永世、波斯外道阿里烟同入贡。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14)

 

甘沙回鹘可汗遣尼法仙来朝


景德元年,(甘、沙回鹘可汗)夜落纥遣使来贡。四年,又遣尼法仙等来朝,献马。仍许法仙游五台山。又遣僧翟入奏,来献马,欲於京城建佛寺祝圣寿,求赐名额,不许。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15)

 

回鹘求买金字《大般若经》


熙宁元年入贡,(回鹘)求买金字《大般若经》,以墨本赐之。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17)

 

僧行勤游西域


乾德四年,僧行勤游西域,因赐其(大食国)王书以招怀之。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18)

 

龟兹玉佛至洮西


绍圣三年,(龟兹)使大首领阿连撒罗等三人以表章及玉佛至洮西。熙河经略使以其罕通使,请令於熙、秦州博买,而估所继物价答赐遣还,从之。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23)

 

沙州曹贤顺乞金字藏经


(沙州曹)贤顺表乞金字藏经洎茶药金箔,诏赐之。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24)

 

拂菻国铸金银钱面凿弥勒佛


(拂菻国)铸金银为钱,无穿孔,面凿弥勒佛,背为王名,禁民私造。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国传》(六)14125)

 

汉僧六十余人自朔方路来


乾德四年,知西凉府折逋葛支上言:「有回鹘二百余人、汉僧六十余人自朔方路来,为部落劫略。僧云欲往天竺取经,并送达甘州讫。」诏褒答之。


(《宋史》卷四百九十二《外国传》(八)14153)

 

辽太宗幸弘福寺


冬十一月丙午,(太宗)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见观音画像,乃大圣皇帝、应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顾左右曰:「昔与父母兄弟聚观於此,岁时未几,今我独来!」悲叹不已。乃自制文题於壁,以极追感之意。读者悲之。


(《辽史》卷三《太宗传》(上)37)

 

幸菩萨堂


丁丑,闻皇太后不豫,上驰入侍,汤药必亲尝。仍告太祖庙,幸菩萨堂,饭僧五万人。七月乃愈。


(《辽史》卷四《太宗传》(下)52)

 

辽道家遣使祠佛饭僧


夏四月乙卯,兴中府甘露降,遣使祠佛饭僧。


(《辽史》卷二十五《道宗传》(五)301)

 

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


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太宗援石晋主中国,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也。」因移木叶山,建庙,春秋告赛,尊为家神。兴军必告之,乃合符传箭於诸部。


(《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445)

 

燕京寺观


(燕京)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


(《辽史》卷四十《地理志》(四)494)

 

燕京悯忠寺


(燕京)有悯忠寺,本唐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造;又有开泰寺,魏王耶律汉宁造。


(《辽史》卷四十《地理志》(四)496)

 

大同华严寺奉安辽诸帝石像、铜像


(西京大同)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


(《辽史》卷四十一《地理志》(五)506)

 

辽太宗奉幽州大悲阁


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於拜山仪过树之後,增「诣菩萨堂仪」一节,然後拜神,非胡剌可汗之故也。兴宗先有事於菩萨堂及木叶山辽河神,然後行拜山仪,冠服、节文多所变更,後因以为常。神主树木,悬牲告办,班位奠祝,致嘏饮福,往往暗合於礼。天理人情,放诸四海而准,信矣夫。兴宗更制,不能正以经术,无以大过於昔,故不载。


(《辽史》卷四十九《礼志一》835)

 

辽兴宗溺浮屠法


然兴宗好名,喜变更,又溺浮屠法,务行小惠,数降赦宥,释死囚甚众。


(《辽史》卷六十二《刑法志》(下)943)

 

辽圣宗幸甘露等寺


圣宗统和元年从禽於近川,获六鸨。幸甘露等寺。驻跸长泺。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50)

 

幸盘山诸寺


(圣宗统和)八年幸盘山诸寺。猎西括折山。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53)

 

幸兴王寺


开泰元年一月幸兴王寺。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57)

 

幸开泰寺


(开泰)八年十二月幸开泰寺宴饮。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59)

 

辽兴宗幸延寿寺


(重熙)十一年(十二月)幸延寿寺饭僧。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66)


(重熙)十二年(八月)幸庆州诸寺焚香。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67)


(重熙)十六年(七月)幸庆州诸寺焚香。(十一月)幸兴王寺拜佛。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68)


(重熙)二十二年(六月)幸圣济寺。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69)

 

辽道宗幸七金山三学寺


(道宗清宁十年九月)幸七金山三学寺。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70)

 

幸金河寺


(咸雍)九年(七月)幸金河寺。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72)

 

幸沙门恒策戒坛


(寿隆)二年(十一月)幸沙门恒策戒坛,问佛法。


(《辽史》卷六十八《游幸表》1073)

 

西夏李德明晓佛书


西夏……至李继迁始大……子德明,晓佛书,通法律,尝观《太一金鉴诀》、《野战歌》,制番书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


(《辽史》卷百十五《二国外记传》1523)

 

金世宗幸仙洞寺


庚子,次蓟州。辛丑,幸仙洞寺。壬寅,幸香林、净名二寺。


九月甲辰朔,幸盘山上方寺,因遍历中盘、天香、感化诸寺。庚申,还都。


(《金史》卷八《世宗传》(下)194)

 

金章宗奉皇太后幸庆寿寺


壬辰,奉皇太后幸庆寿寺。甲辰,敕僧、道三年一试。


(《金史》卷九《章宗传》(一)215)

 

幸香山永安寺


甲申,幸香山永安寺及玉泉山。甲午,定配享功臣。


(《金史》卷十《章宗传》(二)228)

 

命诸寺观启道场祈祷


十七年夏六月,京畿久雨,遵祈雨仪,命诸寺观启道场祈祷。


(《金史》卷三十五《礼志》(八)826)

 

麒麟金浮图


太子常行仪卫,导从六十二人,伞子二人,……伞用梅红罗、坐麒麟金浮图。


(《金史》卷四十二《仪卫志》(下)958)

 

忽必烈以梵僧八思八为帝师


帝(忽必烈中统元年十二月)至自和林,驻跸燕京近郊。始制祭享太庙祭器、法服。以梵僧八合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立仙音院,复改为玉宸院,括乐工。


(《元史》卷四《世祖传》(一)68)

 

赐庆寿寺、海云寺陆地五百顷


(中统五年八月)赐庆寿寺、海云寺陆地五百顷。


(《元史》卷四《世祖传》(一)73)

 

敕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


(中统三年)十一月乙酉,太白犯钩钤。丁亥,敕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长春宫设金菉天醮。辛丑,日有背气重晕三珥。


(《元史》卷五《世祖传》(二)88)

 

僧道种田入租


(中统四年)也里可温、答失蛮、僧、道种田入租,贸易输税。


(《元史》卷五《世祖传》(二)95)

 

敕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观


(夏四月)庚午,敕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观。诏以僧机为总统,居庆寿寺。


(《元史》卷六《世祖传》(三)110)

 

集都城僧诵《大藏经》


(至元九年戊寅)集都城僧诵《大藏经》九会。


(《元史》卷七《世祖传》(四)142)

 

建大护国仁王寺成


(至元十一年三月)帝师八合思八归土番国,以其弟亦邻真袭位。建大护国仁王寺成。


(《元史》卷八《世祖传》(五)154)

 

命国师作佛事於太庙


(至元十三年)九月壬辰朔,命国师益怜真作佛事於太庙。己亥,享於太庙,常馔外,益野豕、鹿、羊、蒲萄酒。


(《元史》卷九《世祖传》(六)185)

 

五台山作佛事


(至元十六年六月)五台山作佛事。


(《元史》卷十《世祖传》(七)214)


(至元二十一年二月)立法轮竿於大内万寿山,高百尺。


(《元史》卷十三《世祖传》(十)265)


命西僧递作佛事於万寿山、玉塔殿、万安寺


是岁(至元二十三年),以亦摄思怜(真)为帝师。赐皇子奥鲁赤、脱欢、诸王术伯、也不乾等,羊马钞一十五万一千九百二十三锭,马七千二百九十匹,羊三万六千二百六十九口,币帛、毳段、木绵三千二百八十八匹,貂裘十四。又赐皇子脱欢所部怜牙思不花等及欠州诸局工匠,钞五万六千一百三十九锭一十二两。命西僧递作佛事於万寿山、玉塔殿、万安寺,凡三十会。大司农司上诸路学校凡二万一百六十六所,储义粮九万五百三十五石,植桑枣杂果诸树二千三百九万四千六百七十二株。断死刑百一十四人。


(《元史》卷十四《世祖传》(十一)294)

 

命西僧作佛事於大殿


是岁(至元二十四年),命西僧监臧卜卜思哥等作佛事坐静於大殿、寝殿、万寿山、五台山等寺,凡三十三会。断天下死刑百二十一人。


(《元史》卷十四《世祖传》(十一)303)

 

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


(至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辰)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坐静於玉塔殿、寝殿、万寿山、护国仁王等寺五十四会。命天师张宗演设醮三日。


(《元史》卷十五《世祖传》(十二)318)

 

即大圣寿万安寺饭僧七万


元贞元年春正月……。壬戌,以国忌,即大圣寿万安寺饭僧七万。


(《元史》卷十八《成宗传》(一)390)

 

制宝玉五方佛冠赐帝师


(元贞元年二月癸卯)以醮延春阁,赐天师张与棣、宗师张留孙、真人张志仟等十三人玉圭各一。制宝玉五方佛冠赐帝师。


(《元史》卷十八《成宗传》(一)391)

 

命妙慈弘济大师等使日本


(大德三年三月癸巳)命妙慈弘济大师、江浙释教总统补陀僧一山继诏使日本,诏曰:「有司奏陈:向者世祖皇帝尝遣补陀禅僧如智及王积翁等两奉玺书通好日本,咸以中途有阻而还。爰自朕临御以来,绥怀诸国,薄海内外,靡有遐遗,日本之好,宜复通问。今如智已老,补陀宁一山道行素高,可令往谕,附商舶以行,庶可必达。朕特从其请,盖欲成先帝遗意耳。至於惇好息民之事,王其审图之。」


(《元史》卷二十《成宗传》(三)426)

 

命僧设水陆大会七昼夜


(六德六年三月)壬寅,太阴犯舆鬼。命僧设水陆大会七昼夜。


(《元史》卷二十《成宗传》(三)440)

 

敕内郡等寺僧诵《藏经》


(大德十一年六月)甲寅,敕内郡、江南、高丽、四川、云南诸寺僧诵《藏经》,为三宫祈福。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传》(一)482)

 

皇太子建佛寺


(大德十一年九月丙戌)皇太子建佛寺,请买民地益之,给钞万七百锭有奇。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传》(一)488)

 

建佛寺於五台山山


(大德十一年)十一月癸亥……建佛寺於五台山。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传》(一)489)

 

幸大圣寿万安寺


(大德十一年十二月)辛丑,幸大圣寿万安寺。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传》(一)492)

 

幸五台山佛寺


(至大二年二月)癸亥,皇太子幸五台佛寺。……


三月己丑,辽阳行省右丞洪重喜诉高丽国王王(章)〔璋〕不奉国法恣暴等事,中书省臣请令重喜与高丽王辩对。敕中书毋令辩对,令高丽王从太后之五台山。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传》(二)510)

 

封西僧为宁国公


(至大二年十二月壬戌)封西僧迷不韵子为宁国公,赐金印。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传》(二)520)

 

以西僧藏不班八为国师


(至大四年闰七月)辛亥,以西僧藏不班八为国师,赐玉印。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传》(一)545)

 

僧人田输租


(皇庆元年夏四月壬午)敕:「僧人田除宋之旧有并世祖所赐外,余悉输租如制。」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传》(一)551)

 

作佛事於宝慈殿


(延佑七年三月)甲午,作佛事於宝慈殿。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00)

 

以西僧为延教三藏法师


(延佑七年四月庚申)以西僧牙八的里为元永延教三藏法师,授金印。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01)

 

命僧祷雨


(延佑七年五月己丑)命僧祷雨。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02)

 

修佛事於万寿山


(延佑七年六月甲寅)京师疫,修佛事於万寿山……(延佑七年六月甲戌)修宁夏钦察鲁佛事,给钞二百一十二万贯。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03)

 

幸大护国仁王寺


(延佑七年十月)庚申,敕译佛书……乙丑,幸大护国仁王寺。帝师请以醮八儿监藏为土蕃宣慰(司)〔使〕都元帅,从之。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06)

 

作佛事於光天殿


(延佑七年十一月)丁亥,作佛事於光天殿。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07)

 

铸铜佛像置玉德殿


(延佑七年十二月)庚戌,铸铜为佛像,置玉德殿。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08)

 

修佛事於文德殿


至治元年春正月丁丑,修佛事於文德殿。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09)

 

以僧法洪为释源宗主


(至治元年二月)丁卯,以僧法洪为释源宗主,授荣禄大夫、司徒。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10)

 

赐西番撒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两


(至治元年二月)辛巳,车驾幸上都。遣使赐西番撒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两、银二千二百两、袈裟二万,币、帛、旛、茶各有差。壬午,遣咒师朵儿只往牙济、班卜二国取佛经。癸未,制御服珠袈裟。甲申,敕纂修《仁示实录》、《后妃》、《功臣传》。乙酉,宝集寺金书西番《波若经》成,置大内香殿。益寿安山造寺役军。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11)

 

作金浮屠於上都,藏佛舍利


(至治元年)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作金浮屠於上都,藏佛舍利。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12)

 

修佛事於大内


(至治元年)冬十月辛丑朔,修佛事於大内。妖僧圆明等伏诛……十一月庚辰,益寿安山寺役卒三千人。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14)

 

赐帝师金千三百五十两等


(至治元年十二月甲子)命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诣西番受具足戒,赐金千三百五十两、银四千五十两、币帛万匹、钞五十万贯。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传》(一)615)

 

西僧亦思剌蛮展普疾


(至治二年二月乙卯)西僧亦思剌蛮展普疾,诏为释大辟囚一人、笞罪二十人。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传》(二)620)

 

车驾幸五台山


(至治二年五月)甲申,车驾幸五台山。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传》(二)622)

 

车驾至五台山


六月丁卯朔,车驾至五台山,禁扈从宿卫,毋践民禾。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传》(二)623)

 

增寿安山寺役卒七千人


(八月)庚辰,增寿安山寺役卒七千人……(九月)戊申,给寿安山造寺役军匠死者钞,人百五十贯……辛亥,幸寿安山寺,赐监役官钞,人五千贯。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传》(二)624)

 

作上都华严寺


(至治三年)二月癸亥朔,作上都华严寺、八思巴帝师寺及拜住第,役军六千二百人。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传》(二)628)

 

敕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


夏四月壬戌朔,敕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四月己卯)蒙古大千户部,比岁风雪毙畜牧,赈钞二百万贯。敕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传》(二)630)

 

修佛事於大明殿


(至治三年)冬十月癸亥,修佛事於大明殿。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传》(一)639)

 

修佛事於昆刚殿


(至治三年十一月丑朔)车驾次於中都,修佛事於昆刚殿……(癸丑)敕会福院奉北安王那木罕像於高良河寺。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传》(一)640)

 

修西番佛事於寿安山寺


(泰定元年二月)己未,修西番佛事於寿安山寺,曰星吉思吃剌,曰阔儿鲁弗卜,曰水朵儿麻,曰飒间卜里喃家,经僧四十人,三年乃罢……甲子,作佛事,命僧百八人及倡优百戏,导帝师游京城。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传》(一)643)

 

作礼拜寺於上都


(五月)癸亥,作礼拜寺於上都及大同路,给钞四万锭。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传》(一)648)

 

修佛事於水晶殿


(五月)辛未,修黑牙蛮答哥佛事於水晶殿。癸酉,帝受佛戒於帝师。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传》(一)648)

 

命西僧作烧坛佛事於延华阁


(二月)己亥,命西僧作烧坛佛事於延华阁。封阿里迷失为和国公、张珪为蔡国公,仍知经筵事。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传》(一)655)

 

帝复受佛戒於帝师


(十二月)乙酉,帝复受佛戒於帝师。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传》(一)662)

 

修佛事崇天门,建殊祥寺於五台山


(泰定三年二月)乙未,修佛事厌雷於崇天门。丙申,建显宗神御殿於卢师寺,赐额曰大天源延(寿)〔圣〕寺。敕以金书西番字《藏经》。甲戌,建殊祥寺於五台山,赐田三百顷。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传》(二)668)

 

受佛戒於智泉寺


(泰定四年正月)庚申,皇子允丹藏卜受佛戒於智泉寺。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传》(二)676)

 

祭太祖、太宗、睿宗御容於普庆寺


二月辛未,祀先农。甲戌,祭太祖、太宗、睿宗御容於大承华普庆寺,以翰林院官执事。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传》(二)677)

 

以西僧为帝师,赐玉印


(四月)甲午,以西僧公哥列思巴冲纳思监藏班藏卜为帝师,赐玉印,仍诏谕天下僧。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传》(二)678)

 

修佛事於贺兰山诸行宫


(五月)乙巳,作成宗神御殿於天寿万宁寺……丁卯,修佛事於贺兰山及诸行宫。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传》(二)679)

 

命僧千人修佛事於镇国寺


(致和元年三月)辛未,大天源延圣寺显宗神御殿成,置总管府以司财赋。壬申,雨霾。甲戌,雅济国遣使献方物。(乙)〔己〕卯,帝御兴圣殿受无量寿佛戒於帝师。庚辰,命僧千人修佛事於镇国寺。辛巳,赐寿宁公主盐价钞万引。甲申,遣户部尚书李家奴往盐官祀海神,仍集议修海岸。丙戌,诏帝师命僧修佛事於盐官州,仍造浮屠二百一十六,以厌海溢。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传》(二)685)

 

命西僧作佛事


(致和元年)冬十月己丑朔,命西僧作佛事。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传》(一)713)

 

幸大圣寿万安寺


(十月)己亥,幸大圣寿万安寺,谒世祖、裕宗神御殿。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传》(一)715)

 

幸大崇恩福元寺


(十二月)丙午,(文宗)幸大崇恩福元寺,谒武宗神御殿。分命诸僧於大明殿、延春阁、兴圣宫、隆福宫、万岁山作佛事……(辛丑)命高昌僧作佛事於宝慈殿……西僧百人作佛事於徽猷阁七日。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传》(一)722)

 

幸大崇恩福元寺


(天历二年正月)丙寅,帝幸大崇恩福元寺。遣使赐西域诸王燕只吉台海东鹘二。戊辰,遣使献海东鹘於皇兄行在所。己巳,赐内外军士四万二千二百七十人钞各一锭。作佛事。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传》(二)728)

 

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於普庆寺


(二月)丙申,(文宗)命中书省、翰林国史院官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於普庆寺。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传》(二)730)

 

幸大圣寿万安寺


(五月)乙亥,幸大圣寿万安寺,作佛事於世祖神御殿,又於玉德殿及大天源延圣寺作佛事。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传》(二)734)

 

作佛事於大明殿


(八月)甲寅,置隆祥总管府,秩正三品,总建大承天护圣寺工役……九月乙卯朔,作佛事於大明殿、兴圣、隆福诸宫。市故宋太后全氏田为大承天护圣寺永业。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传》(二)740)

 

畏兀僧百八人作佛事於兴圣殿


甲辰,畏兀僧百八人作佛事於兴圣殿。戊申,以江淮财赋都总管府隶储政院,供皇后汤沐之用。作佛事於广寒殿……庚戌罢大承天护圣寺工役。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传》(二)743)

 

受佛戒於帝师


十一月乙卯,以立皇后,诏天下。受佛戒於帝师,作佛事六十日……丙辰后八不沙请为明宗资冥福,命帝师率群僧作佛事七日於大天源延圣寺,道士建醮於玉虚、天宝、太乙、万寿四宫及武当、龙虎二山。戊午,遣使代祀天妃。赐燕铁木儿宅一区。皇后以银五万两,助建大承天护圣寺……西夏僧总统封国公冲卜卒,其弟监臧班藏卜袭职,仍以玺书、印章与之。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传》(二)744)

 

以田百五十顷赐寺院


(十一月己卯)以平江官田百五十顷,赐大龙翔集庆寺及大崇禧万寿寺。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传》(二)745)

 

以金千五百两、银五百两,诣杭州书佛经


(至顺元年正月丁丑)遣使继金千五百两、银五百两,诣杭州书佛经。赐海南大兴龙普明寺钞万锭,市永业地。戊寅,赐隆禧总管府田千顷。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传》(二)750)

 

以钱万锭助建佛寺


(元年二月戊申)诏谕枢密院,以屯田子粒钱万锭助建佛寺,免其军卒土木之役。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传》(三)753)

 

命西僧作佛事於仁智殿


(元年)夏四月壬午朔,命西僧作佛事於仁智殿,自是日始,至十二月终罢。……戊子以陕西饥,敕有司作佛事七日。壬辰,以所籍张珪诸子田四百顷,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传》(三)755)

 

命河南、甘肃等行省诵《藏经》


(元年六月庚子)命河南、湖广、江西、甘肃行省诵《藏经》六百五十部,施钞三万锭。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传》(三)759)

 

给大承天护圣寺田宅、奴仆等为永业


(闰七月丙戌)籍锁住、野里牙等库藏、田宅、奴仆、牧畜,给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铸黄金神仙符命印,赐掌全真教道士苗道一。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传》(三)762)

 

广灵县地产银所得归大承天护圣寺


(八月)己未,(文宗)大驾至京师。劳遣人士还营。有言蔚州广灵县地产银者,诏中书、太禧院遣人莅其事,岁所得银归大承天护圣寺。辛酉,以世祖是月生,命京师率僧百七十人作佛事七日。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传》(三)764)

 

命西僧作佛事於大明殿


(九月)丙午,命西僧作佛事於大明殿……至治初以白云宗田给寿安山寺为永业,至是其僧沈明琦以为言,有旨,令中书省改正之。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传》(三)767)

 

命帝师率西僧作佛事


(十一月甲申)命帝师率西僧作佛事,内外凡八所,以是日始,岁终罢……癸巳,以临江、吉安两路天源延圣寺田千顷所入租税,隶太禧宗禋院。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传》(三)769)

 

命西僧於兴圣、光天宫十六所作佛事


(十二月甲寅)诏:「龙翔集庆寺工役、佛事,江南行台悉给之。」……丁卯,命西僧於兴圣、光天宫十六所作佛事。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传》(三)770)

 

给钞十万锭建寿安山佛寺


(至顺二年二月)庚辰,住持大承天护圣寺僧宝峰加司徒……丁亥,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诏中书省给钞十万锭供其费,仍命燕铁木儿、撒迪等总督其工役。命後卫指挥使史埙往四川行省调军官选。戊子,命奴都赤阿里火者按行北边牧地。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传》(四)773)

 

愿钞十万锭、银六百铤助建寺


(二月)己未,命西僧为皇子古纳答剌作佛事一周岁……甲子,中书省臣言:「国家钱谷,岁入有额,而所费浩繁,是以不足。天历二年,尝以盐赋十分之一折银纳之,凡得银二千余锭。今请以银易官帑钞本,给宿卫士卒。」又言:「陛下不用经费,不劳人民,创建大承天护圣寺。臣等愿上饷所易钞本十万锭、银六百铤助建寺之需。」从之。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传》(四)777)

 

中书省言:凡僧道为商者,仍征其税


(三月丙戌)中书省臣言:「宣课提举司岁榷商税,为钞十万余锭,比岁数不登,乞凡僧道为商者,仍征其税。」有旨:「诚为僧者,其仍免之。」……戊子,以西僧旭你迭八答剌班的为三藏国师,赐金印。以龙庆州之流杯园池、水磑、土田赐燕铁木儿。命诸王阿鲁出镇陕西行省。以籍入速速、班丹、彻理帖木儿赀产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浙西诸路比岁水旱,饥民八十五万余户,中书省臣请令官私、儒学、寺观诸田佃民,从其主假贷钱谷自赈,余则劝分富家及入粟补官,仍益以本省钞十万锭,并给僧道度牒一万道,从之……癸巳,诏累朝神御殿之在诸寺者,各制名以冠之:世祖曰元寿,昭睿顺圣皇后曰睿寿,南必皇后曰懿寿,裕宗曰明寿,成宗曰广寿,顺宗曰衍寿,武宗曰仁寿,文献昭圣皇后曰昭寿,仁宗曰文寿,英宗曰宣寿,明宗曰景寿。召亳州太清宫道士马道逸、汴梁朝天宫道士李若讷、河南嵩山道士赵亦然,各率其徒赴阙,修普天大醮。赈浙西盐丁五千余户。命玥璐不花作佛事於德兴府。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传》(四)779)

 

命西僧於五台等地作佛事各一月


(四月丙午)命西僧於五台及雾灵山作佛事各一月,为皇(太)子古(讷)〔纳〕答剌祈福。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传》(四)782)

 

文宗幸大承天护圣寺


(三年正月)丁亥,(文宗)幸大承天护圣寺。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传》(五)800)

 

置兴瑞司,掌中宫岁作佛事


(三月癸巳)置兴瑞司,掌中宫岁作佛事,秩正三品。


(《元史》卷三十六《文宗传》(五)802)

 

奉文宗皇帝御容於大承天护圣寺


(元统元年)庚辰,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御容於大承天护圣寺。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传》(一)818)

 

安南请佛书


时浸冗滥失实,惟泰亨在中书时,安南请佛书,乞以《九经》赐之,使高丽不受礼遗,为尚书贫不能自给,故特赐是谥。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传》(一)822)

 

迎白伞盖游皇城


(至正十四年正月)丁丑,帝谓脱脱曰:「朕尝作朵思哥儿好事,迎白伞盖游皇城,实为天下生灵之故。今命剌麻选僧一百八人,仍作朵思哥儿好事,凡所用物,官自给之,毋扰於民。」丙戌,以答儿麻监臧遥授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实授行宣政院使,整治西番人民。


(《元史》卷四十三《顺帝传》(六)913)

 

太后幸五台山作佛事


五月,武宗既立,即日尊太后为皇太后。立仁宗为皇太子。三宫协和。十一月,帝朝太后於隆福宫,上皇太后玉册玉宝。至大元年三月,帝为太后建兴圣宫,给钞五万锭、丝二万斤。二年正月,太后幸五台山作佛事,诏高丽王璋从之。


(《元史》卷一百一十六《后妃传》(二)2901)

 

仁宗奉皇太后避暑五台山


至大二年,仁宗奉皇太后避暑五台,拜降供给道路,无有阙遗,恩继尤渥。


(《元史》卷一百三十一《拜降传》3201)

 

皇太后欲幸五台山


(至大元年)时皇太后欲幸五台,言者请开保定西五回岭,以取捷径。遣使即鼎,使视地形,计工费,鼎言:「荒山斗入,人迹久绝,非乘舆所宜往。」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


(《元史》卷一百七十《吴鼎传》4004)

 

帝始开经筵


帝始开经筵,令左丞相与珪领之,珪进翰林学士吴澄等,以备顾问。自是辞位甚力,犹封蔡国公,知经筵事,别刻蔡国公印以赐。


(《元史》卷一百七十五《张珪传》4083)

 

封尚师哈立麻为大宝法王


(永乐五年)三月丁巳,封尚师哈立麻为大宝法王。


(《明史》卷六《成祖传》(二)84)

 

为(徐皇后)荐大斋於灵谷、天禧二寺


是月乙卯(徐皇后)崩,年四十有六。帝悲恸,为荐大斋於灵谷、天禧二寺,听群臣致祭,光禄为具物。十月甲午,谥曰仁孝皇后。


(《明史》卷一百十三《后妃传》(一)3511)

 

征乌思藏僧作法会


帝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帝、高后荐福,言见诸祥异。(胡)广乃献《圣孝瑞应颂》。帝缀为佛曲,令宫中歌舞之。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广言其不可,遂不许。广上《却封禅颂》,帝益亲爱之。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胡广传》4125)

 

两宫皆好佛、老


帝孝事两宫太后甚谨,而两宫皆好佛、老。先是,清宁宫成,命灌顶国师设坛庆赞,又遗中官继真武像,建醮武当山,使使诣泰山进神袍,或白昼散灯市上。帝重违太后意,曲从之,而健(刘)等谏甚力。十五年六月诏拟《释迦哑塔像赞》,十七年二月诏建延寿塔朝阳门外,除道士杜永祺等五人为真人,皆以建等力谏得寝。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刘健传》4812)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付珪传》4885)

 

刘允迎佛乌斯藏


帝遣中官刘允迎佛乌斯藏,(徐)文华力谏。不报。


(《明史》卷一百九十一《徐文华传》5072)

 

侯显西使


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


侯显者,司礼少监。帝闻乌思藏僧尚师哈立麻有道术,善幻化,欲致一见,因通迤西诸番。乃命(侯)显继书币往迓,选壮士健马护行。元年四月奉使,陆行数万里,至四年十二月始与其僧偕来,诏驸马都尉沐昕迎之。帝延见奉天殿,宠优渥,仪仗鞍马什器多以金银为之,道路烜赫。五年二月建普度大斋於灵谷寺,为高帝、高后荐福。或言卿云、天花、甘露、甘雨、青鸟、青狮、白象、白鹤及舍利祥光,连日毕见,又闻梵呗天乐自空而下。帝益大喜,廷臣表贺,学士胡广等咸献《圣孝瑞应歌》诗。乃封哈立麻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给印诰制如诸王,其徒三人亦封灌顶大国师,再宴奉天殿。显以奉使劳,擢太监。


十一年春复奉命,赐西番尼八剌、地涌塔二国。尼八剌王沙的新葛遣使随显入朝,表贡方物。诏封国王,赐诰印。十三年七月,帝欲通榜葛剌诸国,覆命显率舟师以行,其国即东印度之地,去中国绝远。其王赛佛丁遣使贡麒麟及诸方物。帝大悦,锡予有加。榜葛剌之西,有国曰沼纳朴儿者,地居五印度中,古佛国也,侵榜葛剌。赛佛丁告於朝。十八年九月命显往宣谕,赐金币,遂罢兵。宣德二年二月复使显赐诸番,遍历乌斯藏、必力工瓦、灵藏、思达藏诸国而还。途遇寇劫,督将士力战,多所斩获。还朝,录功升赏者四百六十余人。


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明史》卷三百四《宦官传》(一)7768)

 

中使祠五台山


(万历)十六年,中使祠五台山,还言紫荆关外广昌、灵丘有矿砂,可作银冶。


(《明史》卷三百五《宦官传》(二)7805)

 

(高丽)惟知崇信释氏


(洪武二年)帝从容问(高丽使者):「王居国何为?城郭修乎?兵甲利乎?宫室壮乎?」顿首言:「东海波臣,惟知崇信释氏,他未遑也。」遂以书谕之曰:「古者王公设险,未尝去兵。民以食为天,而国必有出政令之所。今有人民而无城郭,人将何依?武备不修,则威弛;地不耕,则民艰於食;且有居室,无厅事,无以示尊严。此数者朕甚不取。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明史》卷三百二十《外国传》(一)8280)

 

宾童龙国,设斋礼佛


宾童龙国,与占城接壤。或言如来入舍卫国乞食,即其地。气候、草木、人物、风土,大类占城,惟遭丧能持服。葬以僻地,设斋礼佛,婚姻偶合。酋出入乘象或马,从者百余人,前後赞唱。民编茅覆屋。货用金、银、花布。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国传》(五)8393)

 

(真腊)国中有金塔


(真腊)其国城隍周七十余里,幅员广数千里。国中有金塔、金桥、殿宇三十余所。王岁时一会,罗列玉猿、孔雀、白象、犀牛於前,名曰百塔洲。……婚嫁,两家俱八日不出门,昼夜燃灯。人死置於野,任乌鸢食,俄顷食尽者,谓为福报……俗尚释教,僧皆食鱼、肉,或以供佛,惟不饮酒。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国传》(五)8395)

 

暹罗国崇信释教


(暹罗国)崇信释教,男女多为僧尼,亦居庵寺,持斋受戒。衣服颇类中国。富贵者,尤敬佛,百金之产,即以其半施之。……富贵者死,用水银灌其口而葬之。贫者则移置海滨,即有群鸦飞啄,俄顷而尽,家人拾其骨号泣而弃之於海,谓之鸟葬。亦延僧设斋礼佛。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国传》(五)8401)

 

相传释迦佛昔经此山


(锡兰山)相传释迦佛昔经此山,浴於水,或窃其袈裟,佛誓云:「後有穿衣者,必烂其皮肉。」自是,寸布挂身辄发疮毒,故男女皆裸体。但纫木叶蔽其前後,或围以布,故又名裸形国。地不生谷,惟啖鱼虾及山芋、波罗密、芭蕉实之属。自此山西行七日,见鹦哥嘴山。又二三日抵佛堂山,即入锡兰国境。海边山石上有一足迹,长三尺许。故老云,佛从翠蓝屿来,践此,故足迹尚存。中有浅水,四时不干,人皆手蘸拭目洗面,曰「佛水清净」。山下僧寺有释迦真身,侧卧床上。旁有佛牙及舍利,相传佛涅盘处也。其寝座以沉香为之。饰以诸色宝石,庄严甚。王所居侧有大山,高出云汉。其颠有巨人足迹,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是盘古遗迹……王,琐里国人。崇释教,重牛,日取牛粪烧灰涂其体,又调以水,遍涂地上,乃礼佛。手足直舒,腹贴於地以为敬,王及庶民皆如之。不食牛肉,止食其乳,死则瘗之,有杀牛者,罪至死。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国传》(七)8445)

 

白葛达崇释教


白葛达……其国,土地瘠薄,崇释教,市易用铁钱。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国传》(七)8457)

 

(火州)僧寺多於居民


(火州)其地多山,青红若火,故名火州。气候热。五谷、畜产与柳城同。城方十余里,僧寺多於民居。东有荒城,即高昌国都,汉戊巳校尉所治。


(《明史》卷三百二十九《西域传》(一)8528)

 

瞿昙寺


初,西宁番僧三剌为书招降罕东诸部,又建佛刹於碾白南川,以居其众,至是来朝贡马,请敕护持,赐寺额。帝从所请,赐额曰瞿昙寺。立西宁僧纲司,以三剌为都纲司。又立河州番、汉二僧纲司,并以番僧为之,纪以符契。自是,其徒争建寺,帝辄锡以嘉名,且赐敕护持。番僧来者日众。


永乐时,诸卫僧戒行精勤者,多授剌麻、禅师、灌顶国师之号,有加至大国师、西天佛子者,悉给以印诰,许之世袭,且令岁一朝贡,由是诸僧及诸卫土官辐辏京师。其他族种,如西宁十三簇、岷州十八族、洮州十八族之属,大者数千人,少者数百,亦许岁一奉贡,优以宴赉。西番之势益分,其力益弱,西陲之患亦益寡。


宣德元年,以协讨安定、曲先功,加国师吒思巴领占等五人为大国师,给诰命、银印,秩正四品,加剌麻着星等六人为禅师,给敕命、银印,秩正六品。


(《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二)8541)

 

乌斯藏僧活佛


时乌斯藏僧有称活佛者,诸部多奉其教。丙兔乃以焚修为名,请建寺青海及嘉峪关外,为久居计。廷臣多言不可许,礼官言:「彼已采土兴工,而令改建於他所,势所不能,莫若因而许之,以鼓其善心,而杜其关外之请。况中国之御戎,惟在边关之有备。戎之顺逆,亦不在一寺之远近。」帝许之。丙兔既得请,又近肋番人,使通道松潘以迎活佛。四川守臣惧逼,乞令俺答约束其子,毋扰邻境。俺答言,丙兔止因甘肃不许开市,宁夏又道远艰难,虽有禁令,不能尽制。宣大总督方逢时亦言开市为便。帝以责陕西督抚,督抚不敢违。


万历二年冬,许丙兔市於甘肃,宾兔市於庄浪,岁一次。既而寺成,赐额仰华。


(《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传》(二)8546)

 

乌斯藏僧佛教


乌斯藏,在云南西徼外,去云南丽江府千余里,四川马湖府千五百余里,陕西西宁卫五千余里。其地多僧,无城郭。群居大土台上,不食肉娶妻,无刑罚,亦无兵革,鲜疾病。佛书其多,《楞伽经》至万卷。其土台外,僧有食肉娶妻者。元世祖尊八思巴为大宝法王,锡玉印,既没,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佐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自是,其徒嗣者咸称帝师。


洪武初,太祖惩唐世吐蕃之乱,思制御之。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乃遣使广行招谕。又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使其地,令举元故官赴京授职。於是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先遣使朝贡。五年十二月至京。帝喜,赐红绮禅衣及鞋帽钱物。明年二月躬自入朝,上所举故官六十人。帝悉授以职,改摄帝师为炽盛佛宝国师,仍锡玉印及彩币表裹各二十。玉人制印成,帝视玉未美,令更制其崇敬如此。暨辞还,命河州卫遣官继敕偕行,招谕诸番之未附者。冬,元帝师之後锁南坚巴藏卜、元国公哥列思监藏巴藏卜并遣使乞玉印。廷臣言已尝给赐,不宜复予,乃以文绮赐之。


七年夏,佛宝国师遣其徒来贡。秋,元帝师八思巴之後公哥监藏巴藏卜及乌斯藏僧答力麻八剌遣使来朝,请封号。诏授帝师後人为圆智妙觉弘教大国师,乌斯藏僧为灌顶国师,并赐玉印。佛宝国师复遣其徒来贡,上所举土官五十八人,亦皆授职。九年,答力麻八剌遣使来贡。十一年复贡,奏举故官十六人为宣慰、招讨等官,亦皆报允。十四年复贡。


其时喃加巴藏卜已卒,有僧哈立麻者,国人以其有道术,称之为尚师。成祖为燕王时,知其名。永乐元年命司礼少监侯显、僧智光继书币往征。其僧先遣人来贡,而躬随使者入朝。四年冬将至,命驸马都尉淋昕往迎之。既至,帝延见於奉天殿,明日宴华盖殿,赐黄金百,白金千,钞二万,彩币四十五表裹,法器、裀褥、鞍马、香果、茶米诸物毕备。其从者亦有赐。明年春,赐仪仗、银瓜、牙仗、骨朵、魫灯、纱灯、香合、拂子各二,手炉六,伞盖一,银交椅、银足踏、银杌、银盆、银罐、青圆扇、红圆扇、拜褥、帐幄各一,幡幢四十有八,鞍马二,散马四。


帝将荐福於高帝后,命建普度大斋於灵谷寺七日。帝躬自行香。於是卿云、甘露、青鸟、白象之属,连日毕见。帝大悦,侍臣多献赋颂。事竣,复赐黄金百,白金千,宝钞二千,彩币表裹百二十,马九。其徒灌顶圆通善慧大国师答师巴罗葛罗思等,亦加优赐。遂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赐印诰及金、银、钞、彩币、织金珠袈裟、金银器、鞍马。命其徒勃隆逋瓦桑儿加领真为灌顶圆修净慧大国师,高日瓦禅伯为灌顶通悟弘济大国师,果栾罗葛罗监藏巴里藏卜为灌顶弘智净戒大国师,并赐印诰、银钞、彩币。已,命哈立麻赴五台山建大斋,再为高帝后荐福,赐予优厚。六年四月辞归,复赐金币、佛像,命中官护行。自是,迄正统末,入贡者八。已,法王卒,久不奉贡。弘治八年,王葛哩麻巴始遣使来贡。十二年两贡,礼官以一岁再贡非制,请裁其赐赉,从之。


正德元年来贡。十年复来贡。时帝惑近习言,谓乌斯藏僧有能知三生者,国人称之为活佛,欣然欲见之。考永、宣间陈诚、侯显入番故事,命中官刘允乘传往迎。阁臣梁储等言:「西番之教,邪妄不经。我祖宗朝虽尝遣使,盖因天下初定,藉以化导愚顽,镇抚荒服,非信其教而崇奉之也。承平之後,累朝列圣止因其来朝而赏赉之,未尝轻辱命使,远涉其地。今忽遣近侍往送幢幡,朝野闻之,莫不骇愕。而允奏乞盐引至数万,动拨马船至百艘,又许其便宜处置钱物,势必携带私盐,骚扰邮傅,为官民患。今蜀中大盗初平,疮痍未起。在官已无余积,必至苛敛军民,铤而走险,盗将复发。况自天全六番出境,涉数万之程,历数岁之久,道途绝无邮置,人马安从供顿。脱中途遇寇,何以御之?亏中国之体,纳外番之侮,无一可者。所继敕书,臣等不敢撰拟。」帝不听。礼部尚书毛纪、六科给事中叶相、十三道御史周伦等并切谏,亦不听。


允行,以珠琲为幢幡,黄金为供具,赐其僧金印,犒赏以钜万计,内库黄金为之罄尽。敕允往返以十年为期,所携茶盐以数十万计。允至临清,漕艘为之阻滞。入峡江,舟大难进,易以[舟*句][舟*鹿],相连二百余里。及抵成都,日支官廪百石,蔬菜银百两,锦官驿不足,取傍近数十驿供之。治入番器物,估直二十万。守臣力争,减至十三万。工人杂造,夜以继日。居岁余,始率将校十人、士千人以行,越两月入其地。所谓活佛者,恐中国诱害之,匿不出见。将士怒,欲肋以威。番人夜袭之,夺宝货、器械以去。将校死者二人,卒数百人,伤者半之。允乘善马疾走,仅免。返成都,戒部下弗言,而以空函驰奏,至则武宗已崩。世宗召允还,下吏治罪。


嘉靖中,法王犹数入贡,迄神宗朝不绝。时有僧锁南坚错者,能知已往未来事,称活佛,顺义王俺答亦崇信之。万历七年,以迎活佛为名,西侵瓦剌,为所败。此僧戒以好杀,劝之东还。俺答亦劝此僧通中国,乃自甘州遗书张居正,自称释迦摩尼比丘,求通贡,馈以仪物。居正不敢受,闻之於帝。帝命受之,而许其贡。由是,中国亦知有活佛。此僧有异术能服人,诸番莫不从其教,即大宝法王及阐化诸王,亦皆俯首称弟子。自是西方止知奉此僧,诸番王徒拥虚位,不复能施其号令矣。


大乘法王者,乌斯藏僧昆泽思巴也,其徒亦称为尚师。永乐时,成祖既寺哈立麻,又闻昆泽思巴有道术,命中官继玺书银币征之。其僧先遣人贡舍利、佛像,遂偕使者入朝。十一年二月至京,帝即延见,赐藏经、银钞、彩币、鞍马、茶果诸物,封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赐印诰、袈裟、幡幢、鞍马、伞器诸物,礼之亚於大宝法王。明年辞归,赐加於前,命中官护行。後数入贡,帝亦先後命中官乔来喜、杨三保继赐佛像、法器、袈裟、禅衣、绒锦、彩币诸物。洪熙、宣德间并来贡。


成化四年,其王完卜遣使来贡。礼官言无法王印文,且从洮州入,非制,宜减其赐物。使者言,所居去乌斯藏二十余程,涉五年方达京师,且所进马多,乞给全赐,乃命量增。十七年来贡。


弘治元年,其王桑加瓦遣使来贡。故事,法王卒,其徒自相继承,不由朝命。三年,辅教王遣使奉贡,奏举大乘法王袭职。帝但纳其贡,赐赉遣还,不命袭职。


正德五年遣其徒绰吉我些儿等,从河州卫入贡。礼官以其非贡道,请减其赏,并治指挥徐经罪,从之。已,绰吉我些儿有宠於帝,亦封大德法王。十年,僧完卜锁南坚参巴尔藏卜遣使来贡,乞袭大乘法王。礼官失於稽考,竟许之。嘉靖十五年偕辅教、阐教诸王来贡,使者至四千余人。帝以人数逾额,减其赏,并治四川三司官滥送之罪。


初,成祖封阐化等五王,各有分地,惟二法王以游僧不常厥居,故其贡期不在三年之列。然终明世,奉贡不绝云。


大慈法王,名释迦也失,亦乌斯藏僧称为尚师者也。永乐中,既封二法王,其徒争欲见天子邀恩宠,於是来者趾相接。释迦也失亦以十二年入朝,礼亚大乘法王。明年命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之印诰。十四年辞归,赐佛经、佛像、法仗、僧衣、绮帛、金银器,且御制赞词赐之,其徒益以为荣。明年遣使来贡。十七年命中官杨三保继佛像、衣币往赐。二十一年复来贡。宣德九年入朝,帝留之京师,命成国公朱勇、礼部尚书胡濴持节,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


宣宗崩,英宗嗣位,礼官先奏汰番僧六百九十人,正统元年复以为请。命大慈法王及西天佛子如故,余遣还,不愿者减酒馔廪饩,自是辇下稍清。西天佛子者,能仁寺僧智光也,本山东广云人。洪武、永乐中,数奉使西国。成祖赐号国师,仁宗加号圆融妙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演教灌顶广善大国师,赐金印、冠服、金银器。至是复加西天佛子。


初,太祖招徕番僧,本藉以化愚俗,弭边患,授国师、大国师者不过四五人。至成祖兼崇其教,自阐化等五王及二法王外,授西天佛子者二,灌顶大国师者九,灌顶国师者十有八,其他禅师、僧官不可悉数。其徒交错於道,外扰邮传,内耗大官,公私骚然,帝不恤也。然至者犹即遣还。及宣宗时则久留京师,耗费益甚。英宗初年,虽多遣斥,其後加封号者亦不少。景泰中,封番僧沙加为弘慈大善法王,班卓儿藏卜为灌顶大国师。英宗复辟,务反景帝之政,降法王为大国师,大国师为国师。


成化初,宪宗复好番僧,至者日众。劄巴坚参、劄实巴、领占竹等,以秘密教得幸,并封法王。其次为西天佛子,他授大国师、国师、禅师者不可胜纪。四方奸民投为弟子,辄得食大官,每岁耗费钜万。廷臣屡以为言,悉拒不听。孝宗践阼,清汰番僧,法王、佛子以下,皆递降,驱还本土,夺其印诰,由是辇下复清。


弘治六年,帝惑近习言,命取领占竹等诣京。言官交章力谏,事乃寝。十三年命为故西天佛子着癿领占建塔。工部尚书徐贯等言,此僧无益於国,营墓足矣,不当建塔,不从。寻命那卜坚参三人为灌顶大国师。帝崩,礼官请黜异教,三人并降禅师。


既而武宗蛊惑佞幸,复取领占竹至京,命为灌顶大国师,以先所降禅师三人为国师。帝好习番语,引入豹房,由是番僧复盛。封那卜坚参及劄巴藏卜为法王,那卜领占及绰即罗竹为西天佛子。已,封领占班丹为大庆法王,给番僧度牒三千,听其自度。或言,大庆法王,即帝自号也。


绰吉我些儿者,乌斯藏使臣,留豹房有宠,封大德法王。乞令其徒二人为正副使,还居本土,如大乘法王例入贡,且为二人请国师诰命,入番设茶。礼官刘春等执不可,帝不听。春等复言:「乌斯藏远在西方,性极顽犷。虽设四王抚化,而其来贡必为节制。若令继茶以往,赐之诰命,彼或假上旨以诱诸番,妄有所干请。从之则非法,不从则生衅,害不可胜言。」帝乃罢设茶敕,而予之诰命。帝时益好异教,常服其服,诵习其经,演法内厂。绰吉我些儿辈出入豹房,与权幸杂处,气焰灼然。及二人乘传归,所过驿骚,公私咸被其患。


世宗立,复汰番僧,法王以下悉被斥。後世宗崇道教,益黜浮屠,自是番僧鲜至中国者。


阐化王者,乌斯藏曾也。初,洪武五年,河州卫言:「乌斯藏怕木竹巴之地,有僧曰章阳沙加盐藏,元时封灌顶国师,为番人推服。今朵甘酋赏竹监藏与管兀儿勾兵,若遣此僧抚谕,朵甘必内附。」帝如其言,仍封灌顶国师,遣使赐玉印、彩币。明年,其僧使酋长锁南藏卜贡佛像、像书、舍利。是时方命佛宝国师招谕番人,於是怕木竹巴僧等自称辇卜闍,遣使进表及方物。帝厚赐之。辇卜闍者,其地首僧之称也。八年正月设怕木竹巴万户府,以番酋为之。已而章阳沙加卒,授其徒锁南扎思巴噫监藏卜为灌顶国师。二十一年上表称病,举弟子吉剌思巴监藏巴藏卜自代,遂授灌顶国师。自是三年一贡。


成祖嗣位,遣僧智光往赐。永乐元年遣使入贡。四年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赐螭纽玉印,白金五百两,绮衣三袭,锦帛五十匹,巴茶二百斤。明年命与护教、赞善二王,必力工瓦国师及必里、朵甘、陇答诸卫,川藏诸族,复置驿站,通道往来。十一年,中官杨三保使乌斯藏还,其王遣从子劄结等随之入贡。明年覆命三保使其地,令与阐教、护教、赞善三王及川卜、川藏等共修驿站,诸未复者尽复之。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无虞寇盗矣。其後贡益频数。帝嘉其诚,覆命三保继佛像、法器、袈裟、禅衣及绒锦、彩币往劳之。已,又命中官戴兴往赐彩币。


宣德二年命中官侯显往赐绒锦、彩币。其贡使尝殴杀驿官子,帝以其无知,遣还,敕王戒饬而已。九年,贡使归,以赐物易茶。至临洮,有司没入之,羁其使,请命。诏释之,还其茶。


正统五年,王卒。遣禅师二人为正副使,封其从子吉剌思巴永耐监藏巴藏卜为阐化王。使臣私市茶彩数万,令有司运致。礼官请禁之,帝念其远人,但令自僦舟车。已,王卒,以桑儿结坚昝巴藏卜嗣。


成化元年,礼部言:「宣、正间,诸贡不过三四十人,景泰时十倍,天顺间百倍。今贡使方至,乞敕谕阐化王,令如洪武旧制,三年一贡。」从之。五年,王卒,命其子公葛列思巴中柰领占坚参巴儿藏卜嗣。遣僧进贡,还至西宁,留寺中不去,又冒名入贡,隐匿所赐玺书、币物。王使其下三人来趣,其僧闭之室中,剜二人目。一人逸,诉於都指挥孙鉴。鉴捕置之狱,受其徒贿,而复以闻。下四川巡按鞫治,坐僧四人死,鉴将逮治,会敕悉免。


十七年以长河西诸番多假番王名朝贡,命给阐化、赞善、阐教、辅教四王敕书勘合,以防奸伪。二十二年遣使四百六十人来贡,守臣遵新例,但纳一百五十人。礼官以使者已入境,难固拒,请顺其情概纳之,为後日两贡之数,从之。


弘治八年遗僧来贡,还至扬州广陵驿,遇大乘法王贡使,相与杀牲纵酒,三日不去。见他使舟至,则以石投之,不容近陆。知府唐恺诣驿呼其舟子戒之,诸僧持兵仗呼噪拥而入。恺走避,隶卒力格斗乃免,为所伤者甚众。事闻,命治通事及伴送者罪,遣人谕王令自治其使者。其时王卒,子班阿吉江东劄巴请袭,命番僧二人为正副使往封。比至,新王亦死,其子阿往劄失劄巴坚参即欲受封,二人不得已授之,遂具谢恩仪物,并献其父所领勘合印章为左验。至四川,守臣劾其擅封,逮治论斩,减死戌边,副使以下悉宥。


正德三年,礼官以贡使逾额,令为後年应贡之数。嘉靖三年偕辅教王及大小三十六番请入贡。礼官以诸番不具地名、族氏,令守臣核实以闻。四十二年,阐化诸王遣使入贡请封。礼官循故事,遣番僧二十二人为正副使,序班朱廷对监之。至中途大骚扰,不受廷对约束,廷对还白其状。礼官请自後封番王,即以诰敕付使者继还,或下守臣,择近边僧人继赐。封诸藏之不遣京寺番僧,自此始也。番入素以入贡为利,虽屡申约束,而来者日增。隆庆三年再定令阐化、阐教、辅教三王,俱三岁一贡,贡使各千人,半全赏,半减赏。全赏者遣八人赴京,余留边上。遂为定例。


万历七年,贡使言阐化王长子札释藏卜乞嗣职,如其请。久之卒,其子请袭。神宗许之,而制书但称阐化王。用阁臣沈一贯言,加称乌斯藏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其後奉贡不替。所贡物有画佛、铜佛、铜塔、珊瑚、犀角、氆氇、左髻毛缨、足力麻、铁力麻、刀剑、明甲胄之属,诸王所贡亦如之。


赞善王者,灵藏僧也。其地在四川徼外,视乌斯藏为近。成祖践阼,命僧智光往使。永乐四年,其僧着思巴儿监藏遣使入贡,命为灌顶国师。明年封赞善王,国师如故,赐金印、诰命。十七年,中官杨三保往使。洪熙元年,王卒,从子喃葛监藏袭。宣德二年,中官侯显往使。正统五年奏称年老,请以长子班丹监剉代。帝不从其请,而授其子为都指挥使。


初,入贡无定期,自永乐迄正统,或间岁一来,或一岁再至。而历朝遣使往赐者,金币、宝钞、佛像、法器、袈裟、禅服,不一而足。至成化元年始定三岁一贡之例。


三年命塔儿把坚粲袭封。故事,封番王诰敕及币帛遣官继赐,至是西陲多事,礼官乞付使者继回,从之。


五年,四川都司言,赞善诸王不遵定制,遣使率各寺番僧百三十二种入贡,且无番王印文,今止留十余人守贡物,余已遣还。礼官言:「番地广远,番王亦多,若遵例并时入贡,则内郡疲供亿。莫若令诸王於应贡之岁,各具印文,取次而来。今贡使已至,难拂其情。乞许作明年应贡之数。」报可。


十八年,礼官言:「番王三岁一贡,贡使百五十人,定制也。近赞善王连贡者再,已遣四百十三人。今请封请袭,又遣千五百五十人,违制宜却。乞许其请封袭者,以三百人为後来两贡之数,余悉遣还。」亦报可。遂封喃葛坚粲巴藏卜为赞善王。弘治十六年卒,命其弟端竹坚昝嗣。嘉靖後犹入贡如制。


护教王者,名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馆觉僧也。成祖初,僧智光使其地。永乐四年遣使入贡,诏授灌顶国师,赐之诰。明年遣使入谢,封为护教王,赐金印、诰命,国师如故。遂频岁入贡。十二年卒,命其从子干些儿吉剌思巴藏卜嗣。洪熙、宣德中并入贡。已而卒,无嗣,其爵逐绝。


阐教王者,必力工瓦僧也。成祖初,僧智光继敕入番,其国师端竹监藏遣使入贡。永乐元年至京,帝喜,宴赉遣还。四年又贡,帝优赐,并赐其国师大板的达、律师锁南藏卜衣币。十一年乃加号灌顶慈慧净戒大国师,又封其僧领真巴儿吉监藏为阐教王,赐印诰、彩币。後比年一贡。杨三保、戴兴、侯显之使,皆继金币、佛像、法器赐焉。


宣德五年,王卒,命其子绰儿加监巴领占嗣。久之卒,命其子领占叭儿结坚参嗣。成化四年从礼官言,申三岁一贡之制。明年,王卒,命其子领占坚参叭儿藏卜袭。二十年,帝遣番僧班着儿继玺书勘合往赐。其僧惮行,至半道,伪为王印信、番文覆命,诏逮治。


正德十三年遣番僧领占劄巴等封其新王。劄巴等乞马快船三十艘载食盐,为入番买路之资。户科、户部并疏争,不听。劄巴等在途科索无厌,至吕梁,殴管洪主事李瑜几毙,恣横如此。迄嘉靖世,阐教王修贡不辍。


辅教王者,思达藏僧也。其地视乌斯藏尤远。成祖即位,命僧智光持诏招谕,赐以银币。永乐十一年封其僧南渴烈思巴为辅教王,赐诰印、彩币,数通贡使。杨三保、侯显皆往赐其国,与诸法王等。景泰七年,使来贡,自陈年老,乞令其子喃葛坚粲巴藏卜代。帝从之,封为辅教王,赐诰敕、金印、彩币、袈裟、法器。以灌顶国葛藏、右觉义桑加巴充正、副使往封。至四川,多雇牛马,任载私物。礼官请治其罪,英宗方复辟,命收其敕书,减供应之半。


成化五年,王卒,命其子喃葛劄失坚参叭藏卜嗣。六年申旧制,三年一贡,多不过百五十人,由四川雅州人。国师以下不许贡。弘治十二年,辅教等四王及长河西宣慰司并时入贡,使者至二千八百余人。礼官以供费不赀,请敕四川守臣遵制遣送,违者却还,从之。历正德、嘉靖世,奉贡不绝。


西天阿难功德国,西方番国也。洪武七年,王卜哈鲁遣其讲主必尼西来朝,贡方物及解毒药石。诏赐文绮、禅衣及布帛诸物。後不复至。


又有和林国师朵儿只怯烈失思巴藏卜,亦遣其讲主汝奴汪叔来朝,献铜佛、舍利、白哈丹布及元所授玉印一、玉图书一、银印四、铜印五、金字牌三,命宴赉遣还。明年,国师入朝,又献佛像、舍利、马二匹,赐文绮、禅衣。和林,即元太祖故都,在极北,非西番,其国师则番僧。与功德国同时来贡,後亦不复至。


尼八剌国,在诸藏之西,去中国绝远。其王皆僧为之。洪武十七年,太祖命僧智光继玺书、彩币往,并使其邻境地涌塔国。智光精释典,负才辨,宣扬天子德意。其王马达纳罗摩遣使随入朝,贡金塔、佛经及名马方物。二十年达京师。帝喜,赐银印、玉图书、诰敕、符验及幡幢、彩币。二十三年再贡,加赐玉图书、红罗伞。终太祖时,数岁一贡。成祖覆命智光使其国。永乐七年遣使来贡。十一年命杨三保继玺书、银币赐其嗣王沙的新葛及地涌塔王可般。明年遣使来贡。封沙的新葛为尼八剌国王,赐诰及镀金银印。十六年遣使来贡,命中官邓诚继玺书、锦绮、纱罗往报之。所经罕东、灵藏、必力工瓦、乌斯藏及野蓝卜纳,皆有赐。宣德二年又遣中官侯显赐其王绒锦、紵丝,地涌塔王如之。自後,贡使不复至。


又有速睹嵩者,亦四方之国。永乐三年遣行人连迪等继敕往招,赐银钞、彩币。其酋以道远不至。


朵甘,在四川徼外,南与乌斯藏邻,唐吐蕃地。元置宣慰司、招讨司、元帅府、万户府,分统其众。


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继诏招抚。又遣员外郎许允德谕其酋长,举元故官赴京。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及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於六年春入朝,上所举六十人名。帝喜,置指挥使司二,曰朵甘,曰乌斯藏,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即以所举官任之。廷臣言来朝者授职,不来者宜弗予。帝曰:「吾以诚心待人。彼不诚,曲在彼矣。万里来朝,俟其再请,岂不负远人归乡之心。」遂皆授之。降诏曰:「我国家受天明命,统御万方,恩抚善良,武威不服。凡在幅员之内,咸推一视之仁。乃者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率所举故国公、司徒、宣慰、招讨、元帅、万户诸人,自远入朝。朕嘉其识天命,不劳师旅,共效职方之贡。已授国师及故国公等为指挥同知等官,皆给诰印。自今为官者务遵朝廷法,抚安一方。僧务敦化导之诚,率民为善,共享太平,永绥福禳,岂不休哉。」并宴赉遣还。初,元尊番僧为帝师,授其徒国公等秩,故降者袭旧号。


锁南兀即尔者归朝,授朵甘卫指挥佥事。以元司徒银印来上,命进指挥同知。已而朵甘宣慰赏竹监藏举首领可为指挥、宣慰、万户、千户者二十二人。诏从其请,铸分司印予之。乃改朵甘、乌斯藏二卫为行都指挥使司,以锁南兀即尔为朵甘都指挥同知,管招兀即尔为乌斯藏都指挥同知,并赐银印。又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於河州,兼辖二都司。已,佛宝国师锁南兀即尔等遣使来朝,奏举故官赏竹监藏等五十六人。命增置朵甘思宣慰司及招讨等司。招讨司六:曰朵甘思,曰朵甘陇答,曰朵甘丹,曰朵甘仓溏,曰朵甘川,曰磨儿勘。万户府四:曰沙儿可,曰乃竹,曰罗思端,曰列思麻。千户所十七。以赏竹监藏为朵甘都指挥同知,余授职有差。自是,诸番修贡惟谨。


八年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寻置陇答卫指挥使司。十八年以班竹儿藏卜为乌斯藏都指挥使。乃更定品秩,自都指挥以下皆令世袭。未几,又改乌斯藏俺不罗卫为行都指挥使司。二十六年,西番思曩日等族遣使贡马,命赐金铜信符、文绮、袭衣,许之朝贡。


永乐元年改必里千户所为卫,後置乌斯藏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又置上邛部卫,皆以番人官之。十八年,帝以番悉入职方,其最远白勒等百余寨犹未归附,遣使往招,亦多入贡。帝以番俗惟僧言是听,乃宠以国师诸美号,赐诰印,令岁朝。由是诸番僧来者日多,迄宣德朝,礼之益厚。九年命中官宋成等继玺书、赐物使其地,敕都督赵安率兵送之毕力术江。


正统初,以供费不赀,稍为裁损。时有番长移书松潘守将赵得,言欲入朝,为生番阻遏,乞遣兵开道。诏令得遣使招生番,相率朝贡者八百二十九寨,悉赐赉遣归。天顺四年,四川三司言:「比奉敕书,番僧朝贡入京者不得过十人,余留境上候赏。今蜀地灾伤,若悉留之,动经数月,有司困於供亿。宜如正统间制,宴待遣还。」报可。


成化三年,阿昔洞诸族土官言:「西番大小二姓为恶,杀之不惧。惟国师、剌麻劝化,则革心信服。」乃进禅师远丹藏卜为国师,都纲子瑺为禅师,以化导之。六年申诸番三岁一贡之例,国师以下不许贡,於是贡使渐希。


初,太祖以西番地广,人犷悍,欲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故来者辄授官。又以其地皆食肉,倚中国茶为命,故设茶课司於天全六番,令以马市,而入贡者又优以茶布。诸番恋贡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为变。迨成祖,益封法王及大国师、西天佛子等,俾转相化导,以共尊中国,以故西陲宴然,终明世无番寇之患。


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在四川徼外,地通乌斯藏,唐为吐蕃。元时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六安抚司,隶吐蕃宣慰司。


洪武时,其地打煎炉、长河西土官元右承剌瓦蒙遣其理问高惟善来朝,贡方物,宴赉遣还。十六年复遣惟善及从子万户若剌来贡。命置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以剌瓦蒙为安抚使,赐文绮四十八匹,钞二百锭,授惟善礼部主事。二十年遣惟善招抚长河西、鱼通、宁远诸处,明年还朝,言:


安边之道,在治屯守,而兼恩威。屯守既坚,虽远而有功;恩威未备,虽近而无益。今鱼通、九枝疆土及严州、杂道二长官司,东邻碉门、黎、雅,西接长河西。自唐时吐蕃强盛,宁远、安靖、严州汉民,往往为彼驱入九枝、鱼通,防守汉边。元初设二万户府,仍与盘陀、仁阳置立寨栅,边民戍守。其後各枝率众攻仁阳等栅。及川蜀兵起,乘势侵陵雅、邛、嘉等州。洪武十年始随碉门土酋归附。严州、杂道二长官司自国朝设,迨今十有余年,官民仍旧不相统摄。盖无统制之司,恣其猖獗,因袭旧弊故也。其近而已附者如此,远而未附者何由而臣服之。且严州、宁远等处,乃古之州治。苟拨兵戍守,就筑城堡,开垦山田,使近者向化而先附,远者畏威而来归,西域无事则供我徭役,有事则使之先驱。抚之既久,则皆为我用。如臣之说,其便有六。


通乌斯藏、朵甘,镇抚长河西,可拓地四百余里,得番民二千余户。非惟黎、雅保障,蜀亦永无西顾忧。一也。


番民所处老思冈之地,土瘠人繁,专务贸贩碉门乌茶、蜀之细布,博易羌货,以赡其生。若於严州立市,则此辈衣食皆仰给於我,焉敢为非。二也。


以长河西、伯思东、巴猎等八千户为外番掎角,其势必固。然後招徕远者,如其不来,使八千户近为内应,远为乡导,此所谓以蛮攻蛮,诚制边之善道。三也。


天全六番招讨司八乡之民,宜悉蠲其徭役,专令蒸造乌茶,运至严州,置仓收贮,以易番马。比之雅州易马,其利倍之。且於打煎炉原易马处相去甚近,而价增於彼,则番民如蚁之慕羶,归市必众。四也。


严州既立仓易马,则番民运茶出境,倍收其税,其余物货至者必多。又鱼通、九枝蛮民所种水陆之田,递年无征。若令岁输租米,并令军士开垦大渡河两岸荒田,亦可供给戌守官军。五也。


碉门至严州道路,宜令缮修开拓,以便往来人马。仍量地里远近,均立邮传,与黎、雅烽火相应。庶可以防遏乱略,边境无虞。六也。


帝从之。


後建昌酋月鲁帖木儿叛,长河西诸酋阴附之,失朝贡,太祖怒。三十年春谓礼部臣曰:「今天下一统,四方万国皆以时奉贡。如乌斯藏、尼八剌国其地极远,犹三岁一朝。惟打煎炉长河西土酋外附月鲁帖木儿、贾哈剌,不臣中国。兴师讨之,锋刃之下,死者必众。宜遣人谕其酋。若听命来觐,一以恩待,不悛则发兵三十万,声罪徂征。」礼官以帝意为文驰谕之。其酋惧,即遣使入贡谢罪。天子赦之,为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以其酋为宣慰使,自是修贡不绝。初,鱼通及宁远、长河西,本各为部,至是始合为一。


永乐十三年,贡使言:「西番无他土产,惟以马易茶。近年禁约,生理实艰,乞仍许开中。」从之。二十一年,宣慰使喃哩等二十四人来朝贡马。正统二年,喃哩卒,子加八僧嗣。成化四年申诸番三岁一贡之令,惟长河西仍比岁一贡。六年颁定二年或三年一贡之例,贡使不得过百人。十七年,礼官言:「乌斯藏在长河西之西,长河西在松潘、越隽之南,壤地相接,易於混淆。乌斯藏诸番王例三岁一贡,彼以道险来少,而长河西番僧往往诈为诸王文牒,入贡冒赏。请给诸番王及长河西、董卜韩胡敕书勘合,边臣审验,方许进入,庶免诈伪之弊。或道阻,不许补贡。」从之。十九年,其部内灌顶国师遣僧徒来贡至千八百人,守臣劾其违制。诏止纳五百人,余悉遣还。二十二年,礼官言:「长河西以黎州大渡河寇发,连岁失贡,至是补进三贡。定制,道梗者不得再补。但今贡物已至,宜顺其情纳之,而量减赐继。」报可。


弘治十二年,礼官言:「长河西及乌斯藏诸番,一时并贡,使者至二千八百余人。乞谕守臣无滥送。」亦报可。然其後来者愈多,卒不能却。嘉靖三年定令不得过一千人。隆庆三年定五百人全赏、遣八人赴京之制,如阐教诸王。其贡物则珊瑚、氆氇之属,悉准《阐化王传》所载。诸番贡皆如之。


董卜韩胡宣慰司,在四川威州之西,其南与天全六番接。永乐九年,酋长南葛遣使奉表入朝,贡方物。因言答隆蒙、碉门二招讨侵掠邻境,阻遏道路,请讨之。帝不欲用兵,降敕慰谕,使比年一贡,赐金印、冠带。


正统三年奏年老,乞以子克罗俄坚粲代,从之。凶狡不循礼法。七年乞封王,赐金印,帝不许。命进秩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掌宣慰司事,给之诰命。益恃强,数与杂谷安抚及别思寨安抚饶蛒构怨。十年八月移牒四川守臣,谓:「别思寨本父南葛故地,分畀饶蛒父者。後饶蛒受事,私奏於朝,获设安抚司。迩乃伪为宣慰司印,自称宣慰使,纠合杂谷诸番,将侵噬己地。已拘执饶蛒,追出伪印,用番俗法剜去两目。谨以状闻。」守臣上其事。帝遣使继敕责其专擅,令与使臣推择饶蛒族人为安抚,仍辖其土地,且送还饶蛒,养之终身。


十三年十月,四川巡按张洪等奏:「近接董卜宣慰文牒言:『杂谷故安抚乌标小妻毒杀其夫及子,又贿威州千户唐泰诬己谋叛。今备物进贡,欲从铜门山西开山通道,乞官军於日驻迓之。』臣等窃以杂谷内联威州、保县,外邻董卜韩胡。杂谷力弱,欲抗董卜,实倚重於威、保。董卜势强,欲通威、保,却受阻於杂谷。以此仇杀,素不相能。铜门及日驻诸寨,乃杂谷、威、保要害地。董卜欺杂谷妻寡子弱,瞰我军远征麓川,假进贡之名,欲别开道路,意在吞减杂谷,构陷唐泰。所请不可许。」乃下都御史寇深等计度,其议迄不行。


时董卜比岁入贡,所遣僧徒强悍不法,多携私物,强索舟车,骚扰道途,詈辱长吏。天子闻而恶之,景泰元年赐敕切责。寻侵夺杂谷及达思蛮长官司地,掠其人畜,守臣不能制。三年二月朝议奖其入贡勤诚,进秩都指挥使,令还二司侵地及所掠人民。其酋即奉命,惟旧维州之地尚为所据。俄馈四川巡抚李匡银罂、金珀,求《御制大诰》、《周易》、《尚书》、《毛诗》、《小学》、《方舆胜览》、《成都记》诸书。匡闻之於朝,因言:「唐时吐蕃求《毛诗》、《春秋》。於休烈谓,予之以书,使知权谋,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裴光廷谓,吐蕃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俾渐陶声教,化流无外。休烈徒知书有权略变诈,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明皇从之。今兹所求,臣以为予之便。不然彼因贡使市之书肆,甚不为难。惟《方舆胜览》、《成都记》,形胜关塞所具,不可概予。」帝如其言,寻以其还侵地,赐敕奖励。


六年,兵部尚书于谦等奏其僭称蛮王,窥伺巴蜀,所上奏章语多不逊,且招集群番,大治戎器,悖逆日彰,不可不虑,宜敕守臣预为戒备,从之。


克罗俄坚粲死,子劄思坚粲藏卜遣使来贡,命为都指挥同知,掌宣慰司事。天顺元年遣使入贡,乞封王。命如其父官,进秩都指挥使,仍掌宣慰司事。


成化五年,四川三司奏:「保县僻处极边,永乐五年特设杂谷安抚司,令抚辑旧维州诸处蛮塞。後与董卜构兵,维州诸地俱为侵夺,贡道阻绝。今杂谷恢复故疆,将遣使来贡,不知贡期,未敢擅遣。」帝从礼官言,许以三年为期。四年申诸番三年一贡之例,惟董卜许比年一贡。


六年,劄巴坚粲藏卜卒,子绰吾结言千嗣为都指挥使。弘治三年卒,子日墨劄思巴旺丹巴藏卜遣国师贡珊瑚树、氆氇、甲胄诸物,请嗣父职,许之,赐诰命、敕书、彩币。九年卒,子喃呆请袭,亦遣国师贡方物,诏授以父官。卒,子容中短竹袭。嘉靖二年再定令贡使不得过千人,其所隶别思寨及加渴瓦寺别贡。隆庆二年,董卜及别思寨贡使多至七百余人,命予半赏,遣八人赴京,为定制。迄万历後,朝贡不替。


(《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传》(三)8571—8595)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 第01册 目..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