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菩萨戒品释 【五卷】(一)
2017-12-28 15:16:1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911次 评论:0

大藏经补编 第08册  No.29


【宗喀巴造 法尊译】

 
菩萨戒品释卷一


宗喀巴大师造


释法尊译


顶礼曼殊室利童子摩诃萨埵!

 
敬礼大悲所励意,  荷难行担无量刼;  到无上位发大音,  醒觉众生无明眠。  佛法王位所嘱受,
 

绍胜法王地自在;  阿逸多尊净事业,  唯愿将护诸含识。  慈尊双足悦意莲,  接者吉祥皆增广;
 

恭敬顶戴绍胜子,  稽首圣者无着足。  无胜口传胜教授,  谓誓受学佛子行;  正修次第此中释,   乐大乘者当敬听。


颇有自许为大乘,  然於佛子进止处;  慧眼瞑闭有余者,  虽诵论文於要处。   乐修大乘为佛子,  唯一净道胜教授;


未能获得决定解,  弃舍佛制放逸行。  犹如醉象无鈎制,   彼心於此无爱乐;  大乘种力不下劣,  有善根者增欢喜。


此如《曼殊室利根本经》授记云:「无着苾刍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照了诸世人,释经为本性,其所成明咒,名萨罗使女。此由咒势力,发生贤妙慧,为圣教久住,摄经真实义。年活百五十,身坏生天趣,流转生死中,恒受诸安乐,大士最後边,当得大菩提。」谓广发大愿,住持正法,多生修积无量资粮,获得法流妙三摩地,已到自他宗海彼岸,择法慧力,余难测量,名圣无着。此从慈尊总得听闻无量法门,特广听闻大乘道果。总摄此义,着一大论,曰《菩萨地》。虽其如是,然於大乘宿少修习,观慧下劣,精进微弱,效於此论犹不能学。由见是已,为利彼故,《菩萨地》中《戒品》之义,令诸狭慧易解而释。


先如教授发菩提心,是为佛子诸行所依。次若不以受菩萨学,受律为先学菩萨学,无时能趣无上菩提。故此即是三世菩萨唯一大道。《菩萨地》中说三聚戒後云:「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於中学,未来当学,普於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今学。」《戒品释》亦云:「若有士夫,已发无上大菩提心,入大乘门,为利自他,勤修福德智慧资粮。如是士夫,许为大乘,应当安住菩萨律仪。菩萨学者,经中说为波罗蜜多等,若於此中不学不信,纵谓大乘,亦唯随逐自许而转,非真实者。」又虽发菩提心,若於学处不勤修学,决定不能得大菩提。故求菩提,当学学处而为心要。《圣三律仪经》云:「迦叶!若善男子,若善女人,入菩萨乘,闻如是法,若不无间殷重修行,此定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迦叶!要勤修行,乃证无上正等菩提,非无修行。迦叶!若无修行,能证无上正等菩提,猫兔亦当现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迦叶!若无修行,彼证无上正等菩提。迦叶!声於无上正等菩提现等觉故,云当成佛,无量有情皆当成佛。」


若谓已受菩萨律仪修菩萨学,是入波罗蜜多乘者。若入密咒则不须尔,故非一切菩萨共道。


此乃最大邪执,《三补止经》、《金刚空行经》、《金刚顶经》等皆云:「我发最殊胜,无上菩提心,戒学、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我於三聚戒,别别坚固持。」此说若受金刚乘律仪,须先发心受学三戒,续乃受持五部律仪。堪为依据曼陀罗轨,亦多宣说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其共同者,即菩萨律仪故。又发心已受菩萨学,如其所学,除学三学或六度外,波罗蜜多大乘中亦无余道故。四部密咒随入何门,皆须此故。故发大心与六度道,是金刚乘与波罗蜜多乘二所共道。诸密咒师於一切种不应弃舍,如《曼殊室利根本经》云:「若具三法,咒行圆满。何等为三?谓不弃舍一切有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不舍自咒。」《金刚顶经》云:「六波罗蜜行,如次应当学,具足有情利,而行菩萨行。」《金刚幕》第十二品云:「我发最胜菩提心,希有请唤诸有情,正行菩提殊胜行,为利众生愿成佛。」故二大乘虽有少分开遮不等,多分共同。故当了知波罗蜜多乘及密咒乘随入何门,决定须受如是律仪。


今释戒品。其中分二,甲一摄为嗢柁南,二释嗢柁南义。初者。(科目甲乙及一二等,为便观阅,译者所加。)


云何菩萨戒?如略摄戒嗢柁南云:「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戒。」谓九种相。其自性戒者,谓戒总相。一切戒者,谓广宣说戒事差别。难行戒者,谓入难行不共差别。一切门戒者,谓由何入或如何入所有差别。善士戒者,谓修行者所依差别。一切种戒者,谓相差别。遂求戒者,或如大疏谓除苦作用,或境及所作二事差别。二世乐戒及清净戒者,谓果差别,如其次第断证差别。


甲二释嗢柁南义分六,乙初自性略标,二一切广释,三释其差别,四尸罗胜利,五尸罗总摄,六尸罗所作。乙初分二,丙初自性,二殊胜。丙初自性分四,丁初功德数量。


论曰:「云何菩萨自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论文系将奘师译者加入,以便对阅。)


云何自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一、从他正受功德。二、善净意乐功德。三、犯已还净功德。四、深敬专念无有犯违功德。


丁二功德所作。


论曰:「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於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於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由诸菩萨於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


由从他受,若於学处犯缘现前,外恐他诃,便於恶行深生愧耻。由净意乐,若於学处犯缘现前,内顾自法,即於恶行深生惭羞。由犯还净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谓由正受及净意乐为所依故,生起惭愧。若有惭愧由初无犯,及犯还净守护尸罗。由如是护,见无毁犯即无恶作,此等正为显示斯义,谓受律仪者,须以如理观察妙慧於自相续任何观察,全不见有粗细违犯,相续清净意无忧悔。能如是者,须从最初励力无犯。由忘念等设有误犯,不宜舍置,当由悔除及防护等还净还出。能有此者,必须具足最大惭愧。能生此者,受律仪时须於具相知识而受,能受意乐,须由诚心,非为随逐他人转等,须以殊胜意乐而受,非活命等下劣意乐。故於初二因当殷重学。


有释说云:「初德为受,後三是护。」然本论中说初二德是能护因。《律仪二十颂》亦云:「此以胜意乐,从智住律仪,有能师前受。」故初二德能受品摄,後二功德守护品摄。


又此律仪,未遇师时,想佛菩萨於彼前受,虽亦能生,然说从他受者,显示若有师可得时,求善知识定当从受。从师受者,於护学处,易於生起爱乐恭敬,净尸罗故。如《集学论》云:「受律仪者,当从乐修菩萨学处具律前受。若如是受,违越学处,深生羞惭,恐诳师长深生怖畏。无须特修能生喜敬,故诸菩萨,此学处中欲修何学?於如来前而正受取。」


丁三此诸功德因果道理。


论曰:「又於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前二功德能引後二,故当了知前二为因,後二是果。引生道理,如前所说。


丁四德数决定。


论曰:「又於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


何故功德决定为四?答:尸罗清净,定须二事,谓初无违犯,及犯已还净,从他正受,清净意乐,专念无犯,由此三法令无违犯。犯已还净,由此一法犯已还出,故四决定。


诸释论中摄四功德凡有四说。初一为受,後三随护,是初家义。意乐有一,加行有三,是二家义。净意为受,三为戒性。其能受中,凡有三受,一自语威肃,二为他福田,三得自在力不损众生。戒性亦三,一谓所受戒,所还净戒,所守护戒,是三家义。二为清净尸罗之因,二为其果,是四家义。


丙二戒殊胜分四,丁初妙善,二无量,三饶益,四大果胜利。初者。


论曰:「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


正受随学,具四功德自性尸罗,有何功德?答:能利他等。其声闻等自利益者,为见圣谛永断烦恼及诸苦故,少事少业寂静调伏而修正行。菩萨自利者,谓二断二智。利益他者,谓初发心时,即修利益有性无性二类有情。解释利益无种性中「利益无量众生」者,谓暂救恶趣,其不善法未生不生,生已令断。「安乐无量众生」者,谓安立善趣,所有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长。「哀愍世间」者,谓无种性诸众生中,於憎圣教及无善根,并虽是法器,然已颠倒堕落,往诸恶趣犹如旅客者,不舍利益安乐意乐,待可度时。解释利益有种性中「诸天人等令得义利」者,谓立有种性者,入沙门道。「令得利益」者,谓令住资粮道及加行道,以此能行诸沙门道。「令得安乐」者,谓由轻安身心适悦,现法乐住,及解脱乐,由如是等诸因相故,「善」为无欺。诸释论中虽多异说,姑且不录。


丁二无量。


论曰:「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


总摄菩萨无量学处。


丁三饶益。


论曰:「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


於因果位,皆能利益安乐有情。


丁四大果胜利。


论曰:「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萨自性戒。」


於菩萨时能自摄受大菩提果,是名大果。於成佛时随与他果,名大胜利。又诸声闻所有三学是初善等,菩萨唯戒,即有三善。初发心时利益自他及其广释,是名初善。饶益有情,是名中善。大果胜利,是名後善。


乙二一切广释分三,丙初释所受戒,二释受戒法,三释守护理。丙初分四,丁初差别,二自性,三圆满之因,四摄义初者。


论曰:「云何菩萨一切戒?谓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净戒,略说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何等名为菩萨净戒?此中有二:


戊初、所依差别者,广说所依虽有多种,总略为二:一在家菩萨分摄,二出家菩萨分摄。此等身中所有净戒,名一切戒。以是菩萨在家出家一切之身所学戒故。最胜子云:「三趣之中,恶趣天趣法性所得,是在家戒。於人趣中有二种戒。」传为云海所作释云:「恶趣色界无从他受,有法性得,是在家戒。欲天及人,有法性得,及从他受,故有在家出家二分。菩萨律仪死没不舍,随生何处,有由法性所得净戒。」


总之,菩萨律仪死没随行,通三趣有虽为应理,然判在家出家二分者,是依菩萨具与不具勤策男等出家五众律仪而说。


戊二、自性差别者,又依二分所有净戒略为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三尽摄菩萨所护一切戒故。何故净戒定分为二,诸释论中多作是说:「为令随顺声闻乘中三律仪数,一、压伏烦恼为别解脱。二、有缘现前暂令不起为静虑律仪。三、断其相续为无漏律仪。」


然诸菩萨唯二所作,谓为成熟自内相续及他相续。初作所中,二事决定,远离恶行,摄集妙行,即律仪戒及摄善法。成熟他中,须饶益有情戒,故三决定。若作此说则为善哉!何故三种净戒次第如是决定,如传为云海释云:「共诸声闻能断(即防非义)净戒,为後二因。不共戒中,若自未度而欲度他不应正理,经说自未寂静不能静他。故未先修摄善法戒不能利他,故次第决定。」此说应理。


丁二自性分三,戊初律仪戒。


论曰:「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


七众别解脱律仪中,苾刍男女及正学女。勤策男女所有净戒,是出家分。近事男女所有净戒,是在家分。别解脱戒虽有八众,然未宣说近住戒者,如《律仪二十颂释难论》云:「受一昼夜,非难行故,非远欲故,於长夜中不随转故,非此所应,故未宣说。」传为云海释说:「谓是近事住於近住,近事中摄故未宣说。正学女律,是苾刍尼律仪中摄。」未见应理。


设作是问:菩萨所有律仪戒中,除七众戒,有无余戒?若有,则违《菩萨地》中除七众戒,未说余戒。若为无者,别解脱戒死没即舍,具菩萨律死没即应无律仪戒。天身菩萨,应不可受菩萨律学三聚戒。答:若是出家具菩萨律,五众随一别解脱戒,是律仪戒。若是在家近事男女,具菩萨律,二众随一别解脱戒,为律仪戒。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别解脱律仪,具菩萨戒,断十不善,或断身语七种不善,是律仪戒。此七能断,断除性罪,共同七众别解脱戒,非是真实别解脱律。如《道炬论释》云:「律仪戒者,谓护制罪七众别解脱律仪,及护性罪护十不善。」初是真实别解脱戒,後者唯是共同七众别解脱戒。《庄严密意论》亦云:「其律仪戒,亦是遮戒,谓以七支能断为相,无贪无瞋正见三法,是彼发起。」又云:「若具发起尸罗增上,为十善业道。」《律仪二十颂释难论》云:「如《菩萨地》,说七众别解脱为律仪戒。其义当知,别解脱律仪,即是菩萨律仪之支,是为一分。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即成正受菩萨律仪之器,亦当授与如此学处。离遮杀生等非是余戒。若尚不能遮杀生等,亦非正受菩萨所有律仪之器。」谓若不乐离杀生等,非生菩萨律仪之器。离杀生等之理,意为共同别解脱戒,故释《菩萨地》义,谓七众别解脱,是为菩萨律仪一分。


具菩萨律,如下当说,虽有开许身语七支杀生等时。然杀生等非有不共别解脱过。譬如除酒,余诸制罪,虽开病人,然总具足苾刍律仪,皆应遮止。又如正受苾刍律仪,无定支分,须尽断一切罪欲乐而受。身语七支除例外时,如别解脱,乃至失命守护莫犯。故《道炬论》云:「恒具余律仪,七众别解脱,有菩萨律仪,善根而非余。」此颂显示,初发业者,若无七众别解脱戒随一,则无善根发生殊胜净戒律仪。若无共同七众别解脱断除性罪,全无善根生菩萨律仪。非说七众真别解脱若无一种,即便不生菩萨律仪。《道炬论释》云:「今欲显示净戒律仪殊胜所依。」又此颂文是摄前引菩提贤释所有略义(即《廿颂释难论》)。又於此义昔有二家:一、菩萨律仪若生若住,须别解脱为所依止,名有依家。二、执别解脱为声闻戒,说能障碍菩萨律仪,为无依家。有依家云:「经说菩萨别解脱戒,故大小乘俱有七众别解脱戒,总以七众别解脱戒不损害他为所依止。」凡饶益他皆不损故,又大小乘别解脱戒所有差别谓以能相续,随护他心,犯可还净,为求利他意乐所显,及此相违。若谓离别,决定无总。然小乘别解脱,非其所依。大乘别解脱,即菩萨学处,自为自依亦有违者,无此相违失。《宝云经》说:「别解脱律仪,异菩萨学处故。又大乘七众戒,受及守护等,俱如毗奈耶。」


此不应理,若须七众别解脱戒为生起依,天应不生菩萨律仪。若为住依,及是死没相续不舍,天及傍生亦应有苾刍等。又菩萨律仪,不须别解脱为生起依者,《庄严能仁密意论》云:「若作是说,安住随一别解脱律仪,谓近事男,近事女,勤策男,勤策女,正学女,苾刍,苾刍尼,乃至命存七众别解脱律仪。乃可正受菩萨律仪,非余可受,余者不生菩萨律仪故。此於大乘未多劬劳。若无别解脱律仪,即便不生菩萨律仪,则菩萨藏及其释论,应当说此为彼根本。此定当说,譬如大乘乃至菩提归依三宝。」故菩萨地律仪戒时,说为七众别解脱者,应当了知俱通二分,谓真七众别解脱戒,及别解脱与菩萨律二所共同断除性罪,不当执为单说七众。其断性罪共别解脱律仪戒者,与受菩萨律仪同时而生,故与菩萨律仪,全无所依能依之义。虽未先受真实七众别解脱戒,菩萨律仪亦能生起。然是堪受别解脱身,定当先受在家出家随一别解脱戒。不尔则与佛教渐次成相违故。譬如未受勤策律仪,即便直受苾刍律仪虽能生起,然不应尔。无依家云:「若未止息自利意乐,菩萨律仪决定不生,是生障碍。若先具足菩萨律仪,起自利心,即失律仪,是住障碍。」此是未判别解脱律仪,与小乘意乐二者差别所起错误。谓生菩萨律仪,虽须弃舍小乘意乐,然别解脱非所应舍,又先具足大乘律仪,发小乘心虽失大乘,然亦非舍别解脱戒,以别解脱两乘共故。又彼意乐,为令弃舍别解脱因不应理故。又若先具别解脱律之身,受上律仪,最圆满故。


由是因缘,若说住上律仪,即舍下者,是为斩断佛教根本,是大冰雹摧残众生利乐稼穑,是邪分别,未了上下经论扼要,故当远离。为欲遮此邪分别故,《圣三律仪经》云:「故当随顺如所宣说别解脱戒。迦叶!若思违背别解脱戒,即思违背佛力无畏。若思违背佛力无畏,即思违背去来现在诸佛世尊所得菩提。此异熟苦尽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有情,受那落迦极大苦受,百分不及一、千、百千、百千俱胝、数、计、算、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若欲远离如此忧苦,即当远离彼苾刍行,千踰缮那。虽所发声尚当远离,何况观听,皆当远离。」《妙臂问经》云:「如一切谷依大地,无诸过失善生长,如是依戒悲水润,殊胜白法善生长。佛说调伏别解脱,清净尸罗尽无余,在家咒师除相轨,所余诸戒皆当修。」此说唯除出家相状,羯摩轨则不共制外,毗奈耶中诸取舍处,在家咒师尚当修持,何况出家咒师及具菩萨戒律仪者。又迦湿弥罗善逝顶珠智祥友大论师,亦数破此最下邪执分别,如《不应违越尸罗律仪三昧耶论》云:「先依出家身,住咒到彼岸,後由愚痴故,住毗奈耶论,声闻等律仪,别解脱问年,於彼说学处,多分不能护,便执与菩萨,律仪为相违,现弃彼而住。」又云:「舍出家律仪,不应受咒律,及施等律仪。」又云:「诸菩萨苾刍,殊胜具慧者,一切善方便,虽梦莫思违。」又诸经中说有众多转轮圣王在家菩萨,於菩萨行已久修行,尚求舍家出家近圆。故总别解脱,尤於出家律仪,住大乘者善当爱护。


戊二摄善法戒分三,己初略标。


论曰:「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後,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


菩萨正受尸罗之後,为大菩提,由其身语积集诸善,如是一切总说名为摄善法戒。有多论说「受律仪戒後」。此中分三:(一)时者,云「後」。经中说云:「随所积集一切诸善,由住净戒。」为欲显示,唯由住戒善法乃生安住增长,义为正受菩萨律仪所积诸善,故先当坚固律仪净戒。(二)所缘者,云「为大菩提」。此依成就自内佛法,故摄善法,为自成熟。饶益有情,为成熟他,是其差别。(三)相或自性者,云「由其身语积集诸善」。不言意者,余释虽云:「摄善法戒时,戒唯属身语。」然广释中数说意善,德光论师释中,亦说意善,故当说为正说身语意可例知,故未宣说。《律仪二十颂释难论》与《道炬论释》,以原论文为有「意」字解(奘师译本亦有「意」字)。如是遂有三业之中,由一一业及二二业,具通三业摄善法戒。


己二广释分八,庚初发生三慧。


论曰:「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依戒住戒,於闻、於思、於修止观、於乐独处,精勤修学。」


若诸菩萨依止安住律仪净戒,次当无散听闻正法,寻求闻慧,从闻积集观察思惟,次修止观转入修慧。此又观待身离愦闹,心离诸恶不善寻思,故乐独处。《律仪二十颂释难论》为「专一爱乐」。其奢摩他是为定学,其闻思慧及毗鉢舍那是为慧学,谓从尸罗引生二学。


庚二於殊胜田积集资粮。


论曰:「如是时时於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讯礼拜恭敬之业,即於尊长勤修敬事,於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


见诸尊长,当离憍慢,含笑敬问或讯平安。身行礼拜、起立、让座,表示恭敬,疾起奉迎。又见来前及眼见处,或修礼拜,或修合掌,或作使役恭敬承事。又於病者悲愍瞻侍。此有三田,谓诸恩造、尊长、痛苦。初为父母,次为二师,後为病人。以是在家出家,二分菩萨生福之处,故名为田。


庚三随喜功德及有德者。


论曰:「於诸妙说,施以善哉!於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於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以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


当於无谬宣说佛语,及於称赞三宝德者,施以善哉。真诚赞美具闻等德补特伽罗,於诸有情所有善业,以胜意乐发言随喜。又善知他真实福田,发随喜心,远离嫉妬,虽自未作所获福德,与作无差。又令随逐善业转故,於自所作亦当庆喜。


庚四习近堪忍。


论曰:「於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


於他所作一切怨害,当审思择为自宿业,起大悲心,不当报瞋,不当报怨。


庚五回向发愿。


论曰:「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时时发起种种正愿。」


为令已作不失坏故,及为引生异类福故,已作未作三业众善,回大菩提。又为引发无量功德,於时时中发《十地经》说十种大愿或普贤愿。


庚六供养三宝。


论曰:「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於三宝所,以一切种财物正行二种供养,非以下劣当兴上妙广大供养。


庚七修不放逸。


论曰:「於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於身语意,住不放逸。」


恒常无间勇猛,勤修六度善品。


庚八修资粮道所依之善。


论曰:「於诸学处,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护根门,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觉悟。亲近善士,依止善友。於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失。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於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


於诸学处,意当具足正念正知,身语正行而徧防守。又不护根,随逐可意不可意境便生贪瞋,於彼护心,名护根门。又若太饱及以太饥,即便不能勤发精进。不堕二边,为住身故,中量而食名食知量。又於一夜分为三分,中夜眠息,初後二分及於永日,若勤读诵,若修观行,名初後夜勤修觉悟。又当亲近遮不善处安立善处胜善丈夫,及授经等诸善知识,又当於自自作知识,於自愆犯审谛观察,深见愆犯现後过失,对治遣除。诸误犯者,若有善根,遇佛菩萨即当对彼;若无善根,当对像前请白诸佛菩萨证知,发露悔除,於同法友亦如是行。


己三摄义。


论曰:「如是等类,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所有尸罗而能引摄、护持、增长如是等类一切善法,是名菩萨摄善法戒。(此文与奘师译全同,唯以尸罗,是能引等,如是等类加在所引。)其引摄者,谓诸新生,如生三慧。护持者,谓已生者令不失坏,如修堪忍,若不灭瞋,由此能坏所积善故。增长者,谓已护持,更令增长广大强盛,犹如回向及发弘愿。


戊三饶益有情戒。


论曰:「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谓诸菩萨,於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於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後令获得彼彼义利。又诸菩萨,於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又诸菩萨,於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又诸菩萨,於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又诸菩萨,於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於所余事心皆随转。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又诸菩萨,於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谓於须助伴者,愚方便者,有恩造者,遭怖畏者,被忧恼者,乏资具者,求依止者,乐随心者,正善行者,邪恶行者,应以神通所调伏者,如其所应为作义利。


丁三圆满之因分三,戊初律仪戒圆满因。


论曰:「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住饶益有情戒、善护律仪戒、善修摄善法戒、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此文通徵三戒。)


云何菩萨住律仪戒,如何乃成善护其戒,此中有十。


己初不顾过去诸欲。


论曰:「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舍转轮王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弃草秽。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


谓诸菩萨虽得人中最胜妙欲转轮王位,弃舍出家,既出家已,不顾彼欲如弃草秽。是所欲故说名为欲,谓外物欲即资财等。由此欲故说名为欲,谓烦恼欲即贪爱心。此中初欲,如以粪扫想所弃腐草,不复重顾。如是见此亦无可爱坚实,先已弃者,更不重顾。又如以不净想所弃粪秽不复重顾,如是见烦恼欲,如同粪秽更不重顾。若先弃舍在家资财,既出家已,後仍顾彼,所有律仪不能清净,故当住二种想,如前二喻,更修无贪。


己二不乐未来诸欲。


论曰:「又诸菩萨住律仪戒,於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於彼妙欲尚如实观,犹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


若於未来,尚不希愿魔天所摄他化自在所有欲尘,为求彼欲而修梵行,何况除彼为余诸欲。不乐彼相,谓如实观,犹如趣入虎豹等兽充满稠林。不顾过去,说人中欲不说天者,以律仪戒重在出家,天中无有出家事故。不乐未来,而说天欲不说人者,以是显示不乐後世欲尘之时,诸欲尘中,除魔天欲无过上故。总之,善护清净出家律仪,要能不为未来诸欲而修梵行,仅能不顾先舍诸欲,尤非满足。


己三不着现在诸欲。


论曰:「又诸菩萨既出家已,於现在世尊贵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正慧审观尚如变吐曾不味着,何况於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利养恭敬。」


若於国王长者,尊贵有情,上妙欲事利养恭敬,尚不味着,何况於余卑贱有情,利养恭敬。此如不着食後变吐,正慧观察见亦同彼。此中要义,谓若希後欲而修梵行,唯成善愿,不成别解脱律仪。然其弃舍先得欲尘,及不着现在,非是在家律仪戒中必不容少。於出家众必不可少,若不能修生死过患,特修欲尘所有过患,如前所说而遮其心;则定不能善护尸罗,应当於此引决定解。


己四乐住远离。


论曰:「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於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不唯於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身常远离,乐独静处。若在众中,远离欲等寻思而住,不唯以戒便生喜足,当依净戒,勤修菩萨无量等持,为新引发及已引发为得自在。此文显示唯净尸罗便生喜足,若不进求上胜功德,所有尸罗犹非圆满。


己五言论寻思悉皆清净。


论曰:「又诸菩萨虽处杂众,而不乐为,乃至少分不正言论。居远离处,不起少分诸恶寻思。或时失念暂尔现行,寻便发起猛利悔愧,深见其过,数数悔愧深见过故。虽复暂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於彼获得无复作心。由此因缘,则能拘检,习拘检故,渐能如昔於彼现行深生喜乐。於今安住彼不现行喜乐亦尔,又能违逆令不现起。」


处杂众时,不发诸恶杂染言论。居远离时,善为防护,不起少分诸恶寻思,谓贪欲等。设由忘念暂尔现行,寻便发起猛利恶作深见过患。若能如是数数修习,依此因缘,诸恶语意现行无间能生正念,获不作心,便能弃舍。习舍弃故,渐能如昔於彼二事深生喜乐,如是其後於彼现行能不喜乐,改换二心。先当勤修令不现行,设暂现行不当忍受,深见过患猛利恶作,前後二心换其处所。此即遮止诸非所作,清净尸罗无上教授。


己六不自轻袜。


论曰:「又诸菩萨於诸菩萨一切学处,及闻已入大地菩萨,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长时最极难行学处,心无惊惧,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渐次修学,於诸菩萨一切学处,广大无量不可思议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我亦是人,渐次修学,决定无疑,当得如彼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


若闻已入大地菩萨三聚净戒宽弘广大,学处无量超诸计数,非分别境不可思议,历经多劫超诸数量,或非短促须长时修,布施身等最极难行,於此学处皆当灭除惊惧怯劣,及自轻懱念我弗能。如何灭除者,当作是念而发勇悍,谓彼是人,渐次修学,乃能成就此诸学处,非从最初即便能尔。我若渐次精勤修学而不废舍,决定无疑亦当得此。若闻如是无量学处,云:「谁能学此?」即便弃舍,又作是念:「此是诸余菩萨之事,非是我事。」而便弃舍,是为增长种性堪能最大障碍。当如前说破除怯劣,现能行者,猛利勤行。暂未能者,念我何时能修学此,多修勇悍。又於此因勤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大愿。


己七柔和。


论曰:「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常察己过,不伺他非。普於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无损害心,无瞋恚心。菩萨於彼,由怀上品法大悲故,现前发起深怜愍心欲饶益心。」


常察己过,不伺他非,不生他苦。若尔他过,如是置耶?不尔,云何?谓当缘彼是烦恼法而生大悲。悲如何生?谓此非是补特伽罗所有过失,由烦恼力令无自在,普於一切暴恶犯戒,无损害心,无瞋恚心,上品哀愍欲作饶益。谓作知识必当令其发菩提心,不随烦恼自在而转,永离烦恼,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己八堪忍。


论曰:「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虽复遭他手足块石刀杖等触之所加害,於彼尚无少恚恨心,况当於彼欲出恶言,欲行加害,况复发言毁辱诃责,以少苦触作不饶益。」


虽复遭他手足块石杖等加害,尚无恚心,何况更出弹螫恶言或行捶打。此文如次,谓意语身三业清净。传为云海释云:「如是大苦亦能堪忍,况全无益於他毁骂,瞋令止住,定不更以如是损恼令心忧苦,而能安忍。」本论则云:「况复毁辱、瞋恚、诃责,以微少苦作不饶益。」此说他打,尚不少起瞋恚报复,况以此等,故是显示他作微少不饶益事,心不恚恼,当正安住四沙门法。


己九不放逸。


论曰:「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二、後际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谓诸菩萨於菩萨学正修学时,若於过去已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若於未来当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後际俱行不放逸行。若於现在正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先於後时当所违犯,发起猛利自誓欲乐,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无所犯,是名菩萨先时所作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毁犯,是名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此有五种,谓前际、後际、中际俱行,先时所作,俱时随转不放逸行。此五如次,於过去时诸已违犯,如法悔除。於未来时殷重思惟亦如是行。於现在时当无忘念亦如是行。力励自誓,谓我如如若行、若住能无违犯,即当如是如是行住。由依此故如是如是若行若住,此中重在别解脱中所说学处不放逸行。又此五中,第四为本,若有第四能生第五,设未生五,误起违犯,如其次第如法还净。


己十轨则正命清净分二,一轨则清净或行清净。


论曰:「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覆藏自善,发露己恶。少欲喜足,堪忍众苦,性无忧戚,不掉不躁,威仪寂静。」


不为名闻宣扬自善,不行覆藏发露己恶。获得劣少无忧少欲,於得妙多不求知足,堪忍寒热饥渴等苦,未得利养性无忧戚,诸根不掉调伏寂静,不随境转名不躁动,威仪端严,如理作意,威仪寂静。


二正命清净者。


论曰:「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离矫诈等五种邪命。


论曰:「菩萨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躭着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又能於己不自轻懱,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此结文藏文未列科。)


德光论师说,由六因缘,虽已防护而非善护:一、唯以少许便生喜足。二、语及发起未能清净。三、自行轻懱。四、不摄眷属。五、不悔违犯。六、未能清净轨则正命。初中有二:一、虽护身语,於三世欲未护其心。二、虽已护心,不求依戒引发等持。不摄眷属者,谓不摄堪忍尸罗眷属。


戊二摄善法戒圆满之因。


论曰:「又诸菩萨已能安住摄善法戒,若於身财少生顾恋,尚不忍受,何况其多。又於一切犯戒因缘,根本烦恼,少分烦恼忿恨等生,亦不忍受。又於他所,发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又於所起懈怠懒惰,亦不忍受。又於所起等至味着,等至烦恼,亦不忍受。又於五处如实了知,谓如实知善果胜利,又能如实了知善因,又能如实知善因果倒与无倒,又如实知摄善法障。是诸菩萨,能於善果见大胜利,寻求善因,为摄善故如实了知倒与无倒。由此菩萨获得善果,不於无常妄见为常,不於其苦妄见为乐,不於不净妄见为净,不於无我妄见为我。如实了知摄善法障,为摄善故速疾远离,菩萨由此十种相故,名住摄善法戒。速能摄善一切种相,谓施渐次,若戒渐次,若忍渐次,若精进渐次,若静虑渐次,及五种慧。」


有二五种,前五度渐次者,如其次第。五度逆品,若於身财少生惧贪尚不忍受,又於一切犯戒因缘,惑及随惑忿恨等生,亦不忍受。又於恶害怨恨等生,亦不忍受。又生懈怠不修善行,及於睡眠,卧乐倚乐,不敬懒惰,亦不忍受。又於所起静虑昧着,彼地烦恼,或心沈没及掉举等皆不忍受。总此逆品初生之时,定当依止对治灭除,决不随彼增上而转。慧渐次者,谓如实知善果胜利,又知善因,又於善果知倒无倒,又如实知摄善法障,断五无知及诸障碍。其胜利者,谓人天果及三菩提。因者即十善等,增上生因决定胜因,谓依善友,听闻正法,及思修等。若於所得善果,见为常乐我净,是为颠倒。与此相违是名无倒。菩萨当于所得善果无颠倒见,由是因缘了知六度善果胜利,及彼善因。又能了知前说障碍六度逆品,断除逆品摄集六度所有善根,即能速疾摄一切善,以世出世一切善法,於六度中无不摄故。又若断除六度逆品,能速摄故,此中渐次,义为速生施等之因。


戌三饶益有情戒圆满之因分十一。


论曰:「又诸菩萨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於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种。」


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於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种。此如於一应作助伴,或为助伴一切有情须助伴者,或作一切助伴之相。又如报恩时说,於十一类一一有情,如其所应皆为成办十一种事。


己初饶益求助伴者分二,庚初助伴事业,二助伴有苦。初助伴事业。


论曰:「谓诸菩萨,於诸有情彼彼事业,皆为助伴。谓於思量所作事业,及於功用所作事业,悉能与彼而作助伴。或於道路若往若来,或於无倒事业加行,或於守护所有财物,或於和合展转乖离,或於义会,或於修福,皆为助伴。」


此中分八:一、思量事业者,谓於何事若作不作,能致盛衰,而正思量。二、决择事业者,谓从现在定作彼事。助伴此二之法,谓代思量,及自荷负助伴之担。三、於道路若往若来,诸无侣伴无随从者,谓当助伴而为导路。四、於事边际助加行者,谓正开示善务农等无罪方便。五、护财物者,谓於已集所有财物开示方便,不为盗等之所劫取。六、合乖离者,谓解怨恨。七、於义会者,谓有定期所修福业。八、於修福者,谓无定期所兴福业,皆为助伴。德光论师云:「由其初二,未得资财能令获得。事业边际及守护者,增长守护。最後二者,既增长已令供福田。」


庚二助伴有苦。


论曰:「於诸救苦亦为助伴,谓於遭遇疾疫有情瞻侍供给,盲者启导,聋者撝义,手代言者晓以想像,迷方路者示以隅途,支不具者惠以荷乘,其愚騃者诲以胜慧。为贪欲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贪欲缠苦。如是若为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疑缠等苦。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如欲寻思,恚害亲里,国土不死,轻侮相应,族姓相应,所有寻思,当知亦尔。他蔑他胜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被蔑胜苦。行路疲乏所苦有情,施座施处调身按摩,令其止息劳倦众苦。」


此中分二:初身苦有四:一、於有病者,谓施药瞻侍。二、於根坏者,谓启导盲者所欲往道,又於聋者,以手撝示应取应舍。(手代言者晓以想像,藏文与聋为一段。迷方路者示以隅途,藏文中无。)三、於缺支者,谓以身荷或以骑乘送往欲处。四、行路疲乏者,施食施处,调身按摩。(其愚騃者,诲以胜慧,藏文中无。)


二心苦分三:一、盖障苦者,谓贪欲等五盖所缠,开示教授令其除遣。二、无间缺苦者、谓八寻思所缠苦者,以对治法开示令离。八寻思者,谓欲、恚、害、亲里、国土、不死寻思、他侮寻思、族姓寻思,谓於财位种姓圆满,贪欲增上,云我族姓高贵。三、他蔑胜苦者,谓当开示战鬬胜败世间常事,及无我等出世间法,而为除遣。


己二饶益愚於正理者。


论曰:「又诸菩萨为诸有情如理宣说,谓於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以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而为宣说,或复方便善巧宣说。如於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如是於行悭行有情,为欲令彼断悭行故;於现法中求财宝者,为欲令彼正少功力,集多财宝,守护无失;於佛圣教怀憎嫉者,为欲令彼得清净信,证清净见,超诸恶趣,尽一切结,越一切苦应知亦尔。」


於恶行果成熟苦者,为说正法令其受戒止息恶行。说法之相者,谓以相应文句等八。德光论师说於三问,具足四德酬答而说。一、不知故问者,相应文句及以助伴,谓无倒义及连续义而为酬答。二、相违问者,随顺、清亮,谓顺法性,前後意趣无违而答。三、俱问者,有用相称,谓有方便令其了悟,称所化机而令知解。又具应顺常委资粮,谓顺引发世间功德,及以圣道资粮而答。言常委者,即是恒常力励委悉,以从诸漏恒常殷重守护心故。胜子亦同。又後二德,德光师说,依证增上答问教授。最胜子说依得增上。如此二师虽云三问,显是四问。德光师说,又相应者,以助伴训释,前後顺故。又随顺者,以清亮训释,顺法性故。又有用者,以相称训释,称所化故。又应顺者,以常委训释,顺梵行故。譬如甚深、和雅、可意、了解、应闻,五支佛语,如次即以雷声、悦耳、欢喜、显了、无不随顺而为训释。每二语中以後释前,由此显示於一切问具足四种功德而答。谓前後无违,不违法性,不违所化与殊胜义而相系属。此论又云:「或复方便善巧宣说。」谓如前犯戒诸恶行者,为令止息诸恶行故,以八文句而为说法。令悭等者修施等故亦如是说。或由方便令无厌憎而为说法名善方便。又於现法为说方便正少功力,集多财宝,守护无失。又於圣教怀憎恚者,令发正信趣入圣教。已趣入者,为令断除见断烦恼,以清净见超恶趣故,说正胜法。得见道者,为说进断余结方便。

己三饶益有恩。

论曰:「又诸菩萨於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常思酬报。暂见申敬赞言善来,怡颜欢慰吐诚谈谑,祥处设座正筵令坐。若等若增财利供养现前酬答,非以下劣。於彼事业虽不求请尚应伴助,况乎有命。如於事业,如是於苦,於如理说,於方便说,於济怖畏,於衰恼处开解愁忧,於惠资具,於与依止,於随心转,於显实德令深欢悦,於怀亲爱方便调伏,於现神通惊恐引摄,如应广说,当知亦尔。」


见时申敬赞言善来,欢颜,庆慰,祥处设座,正筵令坐,次以利敬较其恩惠若等若增现前酬答,非以下劣。於彼事业,虽未请求尚为助伴,何况有命。如是乃至於现神通恐怖引摄诸余饶益,皆应为作。


己四救济怖畏。


论曰:「又诸菩萨,於遭怖畏诸有情类,能为救护。谓於种种禽兽水火,王贼怨敌,家主宰官,不活恶名,大众威德,非人起屍,魍魉等畏,皆能救护,令得安隐。」(藏论无「火」字,有摩羯陀鱼。)


狮子虎等陆居旁生,或实水患,或诸水族摩羯鱼等水居旁生,为旁生二畏。又有势力治罚之王,若明若闇劫财盗贼,障碍财等或怨或敌,管理少分家主宰官,为人中四畏。又不具足三种可爱,谓无资财,乏少妙行,不具辩说,有不活畏,及恶名畏,众威德畏。非人有二、初由生差别生非人中,二明咒差别,以咒起屍。从此怖畏皆当救护。


己五开解忧恼。


论曰:「又诸菩萨,於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或依亲属有所衰亡,所谓父母兄弟妻子,奴婢僮仆,宗长朋友,内外族因,亲教轨范,及余尊重,时有丧亡,善为开解令离忧恼。或依财宝有所丧失,谓或王贼之所侵夺,或火所烧,或水所溺,或为矫诈之所诳诱,或由事业无方损失,或为恶亲非理横取,或家生火之所耗费,於如是等财宝丧失,善为开解令离忧恼。由是因缘,诸有情类,生輭中上三品愁忧,菩萨皆能正为开解。」(「或为矫诈之所诱惑」句,藏文为「或未善藏以致失坏」。)


此中分二,庚初丧亲生忧,二耗财生忧。初中分五。


一、丧能生亲,谓丧父母。二、丧失摄受及果脉亲,谓死妻子(藏文无「兄弟」二字)。三、失使命亲,谓死奴婢及死僮仆。四、离诸有恩慈爱之亲,谓丧宗长、朋友、余族。五、失离开导利益之亲,谓丧亲教、轨范、尊长、同梵行者,所生忧愁。


庚二耗财分二,辛初一切世人共同苦因,二一类不共。初共一切者。


谓王贼侵夺,火烧,水溺。


辛二不共分二,壬初由自未善,二因他令失。初中分二,一未善守护所有财宝者谓未善藏护以致失坏,二於诸财宝未善招集者谓由事业无方损失。壬二因他令失分二,一由他受用之所致苦,谓为恶亲非理横取,二由自家室所起忧苦,谓家生火之所耗费。


有论释为纯生败坏种姓之嗣,不知受用散失财宝。若由如是亲财等事,引生上中下品愁忧,晓示无常而令开解。丧父母等所生为上,死奴婢等所起为中,耗损财宝所生为下。或以所须及所珍爱,应当了知。


己六饶益匮乏资具者。


论曰:「又诸菩萨备资生具,随有来求即皆施与。谓诸有情求食与食,求饮与饮,求乘与乘,求衣与衣,求庄严具施庄严具,求诸什物施以什物,求鬘涂香施鬘涂香,求止憩处施止憩处,求诸光明施以光明。」


此中分六:一、於生活匮乏苦者,谓求饮食惠施饮食。二、於劳倦苦者,谓求乘骑,即施乘骑。三、於羞惭苦者,谓求衣服庄严具等即施彼等,以无衣服及庄严具生羞惭故。四、於无资具苦者,谓求什物即施什物。五、於恶臭者,谓求烧香花鬘涂香,即施彼等。六、於乏憩处光明苦者,谓求憩处,及发精进求灯明者,即施彼等。


己七饶益求依止者。


论曰:「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然後给施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若自无有,应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求索与之。於已以法所获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与众同用,自无隐费。於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此中所说教授教诫,当知如前力种性品已广分别。」


此中分二:初、以何意乐摄受大众者,非为名闻利养恭敬,悲心为先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二、以何加行摄受分二:初以财摄受。二以法摄受。初中分二。一、从他求者,为利所摄受诸徒众故,从诸净信长者居士,求索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二、於己资具共同用者,谓自如法所获衣等与彼同用。


二、以法摄受分二:一、施与教授有八:心未住者为令心住所缘境故,有五教授,谓於上品贪瞋痴慢及寻思者,如其次第不净、慈悲、缘起、界别及以随念阿那波那。心已住者,为令获得自义利故,为说能治常断二见,远离二边处中之行,为一教授。为令舍除於道未作而谓已作,於果未得而谓已得,诸增上慢,为二教授。此为安住,正方便道,舍弃留难,三中所摄。


二施与教诫有五:一、遮止有罪现行。二、开许无罪现行。三、若有行所遮止,谏诲止息。四、虽已如是谏诲,若仍不舍,如法治罚。五、若有正行开遮,赞令欢喜。


(译者注:关於辩诤,稍有减略。)终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一卷】 下一篇大藏经补编 第09册 目录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