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宗派》 天台宗(二)
2018-03-11 20:12:2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132次 评论:0

贰、天台宗的经论依据


  天台宗六祖荆溪湛然大师撰写的《止观义例》云:「一家教门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这是说明天台宗立宗的诸经论:
 
    

一、经


  1.《妙法莲华经》:为宗旨依据。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的圣洁完美。本经强调佛陀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主要思想说明人人皆能成佛。智者大师即根据本经而创立天台宗,此经亦为日本镇护国家三部经典之一。九世纪初,日本高僧最澄,于日本开创天台宗后,本经更成为佛教之主干,而主导着日本佛教界。


  2.《无量义经》:全一卷。南朝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于建元三年(西元四八一年)。此经的旨趣是基于有情的烦恼无量,故佛陀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此一法即无相。内容多以《法华经》为中心。与《法华经》、《观普贤行法经》,合称为「法华三部经」。


  3.《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译。略称《观经》、《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此经是佛陀在宣说《法华经》之后,于毘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由于佛陀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陀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大乘法要,佛陀于是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的忏悔及忏悔后的功德。


  4.《大般涅槃经》:作为辅助。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论一阐提或声闻、辟支佛等,均得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智者大师依此经立五时教,归属于最高圆满义理的法华涅槃时,亦是化法四教中的圆教。其理论与《般若经》、《妙法莲华经》有相同的地方。南北朝时代,当大家还不知有《涅槃经》的时候,道生大师已经提倡「一阐提皆可成佛」的思想,受到许多人的反对,认为他说的不合佛法。道生大师带着不容于众的无奈,去到苏州虎丘山,面对一堆乱石,讲说一阐提也可成佛的道理,连石头都点头称是,所以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俟涅槃经译出之后,始证明道生的先见之明。
 

  5.《大般若经》:用作观想修行。六百卷,唐玄奘译。中观派创始人龙树菩萨,就是依据这部经,撰疏成为《大智度论》,以阐述此经所显「性空实相」之理。天台宗也以此经为观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为「通教」,此经影响大乘佛教深远。
 
    

二、论


  1.《大智度论》:为行道指南。印度龙树菩萨晚年的着作,一百卷。全书所引大乘经典约有五十部之多,《法华》一经亦引用了三十多处,是理解大乘佛教的重要论书。此书对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定、僧伽的解说,极为详细,可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由这部论典,可了解龙树菩萨之前的佛教学说大要及以后佛教大乘八宗思想义理的开展。
 

  2.《中论》:又称《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此论透过「空」、「缘起」与「二谛」等问题,显示「中道」,是龙树菩萨的代表着作。
 
    

三、义疏


  智者大师说:「传道在行,亦在于说。」于是讲「天台三大部」,此为天台宗的核心思想,也是天台宗基本的理论根据。今简介天台三大部如下:


  1.《法华文句》:十卷。陈祯明元年,智者大师讲述于金陵光宅寺,灌顶笔记。此疏是对于《法华经》的经文做逐句的注释。书中多运用天台宗独创的方法以解释经文。


  2.《法华玄义》:十卷。开皇十三年,智者大师讲述于荆州玉泉寺,灌顶笔记。此疏详释《法华经》的经题,并说明《法华经》幽玄的义趣,属教门摄。


  3.《摩诃止观》:十卷,开皇十四年,智者大师讲述于荆州玉泉寺,灌顶笔记。是智者大师着作中,体系最圆熟的论书。论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作者独特的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是天台宗实践止观修持的参考书。


  以下介绍本宗主要依据经典《妙法莲华经》。
 
    

四、《妙法莲华经》


  当初在灵鹫山上,有百万人天的听众,舍利弗尊者曾三次请求佛陀讲说本经,最初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再次请求,佛陀回答:「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因为这《妙法莲华经》的经意、内容,是佛的境界,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诸法实相,人、天、声闻、缘觉、权乘菩萨乃至辟支佛等,都没有办法体会。因此,当佛陀答应开讲时,竟然有五千人因为听不懂,无法接受而退席。
 

  《法华经》被誉为「经中之王」,主要是因为蕴涵着微妙、圆融的宗教义理,与深湛的哲学论证。如果以一棵树来比喻佛教的三藏教典,小乘的《阿含经》等,有如树木的枝枝叶叶;大乘方等经,像挺立的枝干;唯有《法华经》,等于是树木的根本。从根本生起,才能开展其他佛法。所以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时,光是经题的「妙」字,就讲了三个月,「九旬谈妙」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一)《妙法莲华经》的思想


  第一、一切众生,由信成佛: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悟道,所悟的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百川入海,同一咸味」,儘管士农工商、贤愚不肖,各有不同,但是「人人有佛性」、「人人平等」是不会变异的。所以,佛陀苦口婆心地在《法华经》文里,二十七处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在强调信仰的价值。
 

  第二、唯有一乘,无二无三:佛陀一生说法,大部分讲的是权教的方便法门,唯有《妙法莲华经》是整个佛法当中的大乘实教,是佛陀真真实实的本来心怀。佛陀之所以降诞于世,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教化众生。虽然方便说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佛法,然而实则只有一佛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第三、阐提成佛,顽石点头: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到了涅槃之前才讲说《法华经》,目的是在昭示「一阐提也可成佛」的思想和宣言。儘管是犯了五逆重罪的一阐提恶人,在佛法真理里,都不会被捨弃,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权,是权巧方便;实,是实实在在、本来面目。如经典中处处宣说布施、修福的重要;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修禅定,将来才能升天;观四谛缘起,才能成就声闻、缘觉果;发菩提心,修六度法门,终能成就菩萨道。五戒、十善、六度等,都是佛陀的权教法门,真正佛陀的本怀、境界,是一乘圆教。佛陀一生说法,种种教示,都是为了众生不同的根机所施设的方便权巧。只有在法华会上,他才直畅本怀,演说真实的一乘法。


  第五、诸法实相,本来面目:《法华经》开示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貌,本来面目,究竟圆满的真理。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诸法实相,即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第六、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在《法华经》里,不但有情众生会说法,连无情的器世间也都演说着妙法。例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闻者喜悦吉祥;花果同时,譬如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具足;一切见闻者,睹其色,闻其香,皆得六根清净。这不都是在为我们说法吗?又看到花开了,生起「人生好美啊!要好好珍惜人生。」花谢了,感叹世间苦空无我,人生无常,更要珍惜人生。花开、花谢,都是在说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世间妙法很多,只是需要一颗灵敏的妙心去发觉而已。
 
  

(二)《妙法莲华经》的方便


  天台宗依据经论之一的《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句话:「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华经》一共有二十八品,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方便」,就是一种「权教」,由「权教」才能进入真实大乘的根本佛法。善用「方便」,是最高慈悲、智慧的表现。
 

  《法华经.方便品》里说到佛陀:「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八万四千的无数方便法门,在这里仅提出六种来做介绍:


  1.随顺方便:因应众生根机,次第教导,令其悟入。


  2.立要方便:众生有所求时,以利益为誓约,令其修善。也就是「履行契约」,讲究信用的方便。


  3.报恩方便:意思是要方便地教人懂得感恩。如梁武帝为报答三宝恩,三次捨身同泰寺出家,即是一种唤起全国百姓对「报恩」重视的方便。


  4.异相方便:对不受教者,示现棒喝,甚至瞋怒之相,令其止恶修善。


  5.逼迫方便:在禅堂里的「香板」,就是迫使修行人及早开悟的一种方便。举凡求学、做人、处事,碰到一些压力,有时反而更能成长进步。


  6.清净方便:清净,是每一个人所嚮往的。佛陀八相成道,以身示范,引导众生善法欲的希求,这就是清净方便。又如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人人嚮往,由此引发现代人对「人间净土」的自觉,提倡环保,不滥砍滥伐,不乱丢垃圾,不浪费能源,进一步而能做到「心灵环保」,这也是清净方便。方便是智慧,方便是慈悲,方便才能有人缘。给人的方便,就是给自己的方便。佛陀宣讲人、天的佛教,声闻、缘觉的佛教,菩萨的佛教,这就是要给众生的方便。
 
  

(三)《妙法莲华经》的譬喻


  譬喻,在《法华经》里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本品贯穿所有的经意,横跨经中二十八品里的〈授记品〉、〈药草品〉、〈化城品〉、〈五百弟子品〉、〈安乐品〉、〈如来寿量品〉。以譬喻说教,也是如来的一种慈悲方便。深奥的大乘圆教,用譬喻一说,让人很快就明瞭。譬喻不但含有很深奥的哲理,也有着很美的文学韵味,尤其是「法华七喻」,在哲学上、文学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1.三车火宅喻 这是佛陀在〈譬喻品〉里,对授记后的舍利弗所说的譬喻。大意是:有一间房子失火了,里面有二、三十个小孩在嬉戏,父亲非常着急,呼唤孩子们赶快到房子外面去。可是这些孩子们只顾着戏耍,那里肯理会父亲的话?长者只有权巧的向他们说:「孩子们!赶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车、鹿车、牛车,可供你们玩耍。」就好像现在的小孩一样,喜欢玩摩托车、脚踏车,当然很快地就跑出火宅而得救。长者非常欢喜,赐予每个小孩一辆七宝庄饰而成,安稳舒适的大白牛车。


  这是譬喻: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火」,就是「无常」。


  无常的火,把我们的时间生命烧短了;疾病的火,燃烧我们的身体健康;老化的火,焚烧美丽的容颜,使人老态龙锺;烦恼的火,烧得你不得安宁。所以无常的火逼迫,烧诸世间的一切。我们居住的三界,如同失火的房子,而佛陀就像慈悲的长者,虽有智慧神力要引导众生出离三界的火宅,但一般众生不能体会,因为贪玩五欲的快乐,佛陀只好方便的说「三车」--三种修行得度的法门。羊车,小小的力气,是指只能乘度自己一人的声闻乘;鹿车,也是只能乘度自己一人的缘觉乘。牛车,力气大,耐力久,就好像是能度化很多人的菩萨乘。而佛陀却赐给众生七宝庄严、安稳舒适的大白牛车--这就是一佛乘的大车。


  2.穷子喻 〈信解品〉中的「穷子喻」,大意是说:有一个财富丰足的大富长者,走失了独生子,他不断地寻找,都无所获。时隔多年,孩子长大了,却流落乞丐群中讨生活。有一天,被长者认出,长者非常欢喜,要把这个孩子带回家继承家业,谁知乞丐不能体会,以为有人要加害于他,惊吓的不得了。


  长者就是佛陀,对于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出生在如来之家的这些自卑感重的穷子众生,佛陀只好方便教化,先委身和他一起做除粪的工作,给他薪水,鼓励他,以「同事摄」慢慢地建立起他的信心、尊严,最后才引导他回家,把产业交给他。


  这是譬喻众生流浪在生死中,忘记自己过去是富有的如来之子,因而在生死中失去尊严,见到佛国净土,却不敢回去。


  3.药草喻 〈药草喻品〉,是佛陀对大迦叶尊者所说的譬喻。内容是说:花草树木有大小粗细的不同,药草也一样有粗细大小的差别。


  佛陀说法,如同云雨普润众生,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别。以小药草喻「人天乘」,中药草喻「二乘」,大药草喻「菩萨乘」。又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者,喻为「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法轮,度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菩萨,喻为「大树」。佛陀平等说法,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异。
 

  4.化城喻 有一位善于引导的导师,带领着大众,前往藏有珍宝财富的地方,但是因为路途遥远,沿路走来好辛苦啊。这时有许多人便生起退堕之心。导师为了要给大家鼓励、信心,就方便的说:「快到了!快到了!前面就是一座大城,我们可先到城里休息,等精神体力完全恢复了,再继续前往藏宝的地方就不困难了。」众人一听,疲惫的身心顿时又精神抖擞。


  就好像现在学佛的信徒们,讲到要往生佛国,觉得那是很遥远的地方,因而没有信心可以到达。这是对「佛道长远」生起了畏惧感。佛陀在〈化城喻品〉里,方便地提供化城,不是要大家立刻成佛、成菩萨,而是藉此可循序渐进,从人、天、声闻、缘觉,一步一步地走上成佛的路。又好比现在的寺院,提供信徒拜佛、修行,也可以说是「化城」;甚至「东方琉璃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说都是「化城」,暂时的休息地方。佛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证悟涅槃--证得「大圆种智」,达到究竟的解脱。


  5.衣珠喻 〈五百弟子品〉里的「衣珠喻」说:有一个家财万贯的父亲,唯恐自己的独子将来贫穷,生活困苦,所以暗中在他的衣服里缝上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可以受用不尽。不久,这个父亲过世了,加上天灾人祸,儿子便沦为乞丐,可是他却一直都不知道父亲在自己的衣服中,藏有一颗宝贵的珍珠。


  这个譬喻是说,人人都具有一颗佛心,有如身怀明珠一样,但是大部份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如佛性,因而在人间展转流浪,在生死中轮迴不已。
 

  6.髻珠喻 这个譬喻是佛陀对文殊菩萨说的,大意是说:两国交战,胜利一方的国王,以金银、玛瑙等各种财宝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唯独他自己佩于髮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主要是因为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赏给将士,轮王的臣属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说教,儘管讲说阿含、方等诸经,或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等诸法,但大乘的圆教不随便说,说了,恐一般群众惊疑。佛陀只有等待众生根机成熟,才加以宣说,如同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功臣。


  7.医子喻 〈如来寿量品〉中的一则譬喻:有一群儿女中毒了,父亲开药给儿女吃,但是儿女不听话,不肯服用。父亲不得已,只好离家出走,到远方去,不久传讯回来给儿女们,说他已死在外地了。儿女一听,霎时惊醒过来,深感过去亏负父亲,便把父亲开的药方服下,病就好起来了。
 

  药,有各种的药性。要「对症」,才能「下药」。对于良医所开的药方,要能信赖服用;但是庸医所开的药方,则不能照单接收。现今的世界,举世滔滔充斥着邪魔外道,如果不慎信了不当的宗教,等于是服错了药一样的可怕。我们奉行佛法,服下佛法的这一帖良药,便能身心健康,造福社会人群。
 


(四)《妙法莲华经》的修持
 

  1.随喜功德:〈法师品〉第十云:「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做人,有随喜功德的性格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必须努力的培养。
 

  2.恭敬不轻:〈常不轻菩萨品〉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


  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常不轻菩萨称赞别人可以成佛,人家不一定高兴,甚至打他、骂他,但是常不轻菩萨还是说:「我深敬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假如我们能尊重别人,把对方当佛祖、圣贤一样的恭敬,乃至不轻视弱小、卑微的人,由这样一颗尊重与平等的心,必能缔造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全世界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新世界。


  3.普门示现:指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妇女、童男、童女之身,即皆现之,而为说法。」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来度化众生的「普门示现」。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例如:参与义工行列,帮助社会上孤苦贫困的人;人人做警察,维护社会治安;人人做清道夫,做好环境保护等。
 

  4.一心称名:以专心的称念名号,作为日常的修持。〈普门品〉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一心」很重要,因为一心能除苦。阿难尊者的背部长了一个脓疮,医师耆婆要为阿难开刀治疗。耆婆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选在阿难听闻佛陀讲经,一心专注的时候,一刀划下,便可取出脓疮。开完刀,耆婆问阿难:「会痛吗?」阿难回答:「一点感觉也没有!」一心称名的「名」,代表功德、清净、慈悲、喜捨。把佛菩萨的功德所薰集的名号,念念相续,自然也会从心中产生功德、清净。


  5.四安乐行:「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忍辱能安乐。「忍」,可说是《法华经》里的「戒行」。〈安乐行品〉第十四:「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说是经,当安住四安乐行法。」四安乐行,就是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


  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盗、淫等恶事,常行善事;口里要常说柔软语、慈悲语、赞叹语;心意所想的都是慈悲喜捨,所有的愿望都是清净誓愿,这样子修「忍」,才能安乐。


  6.六根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的清净修行。〈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云:「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将肉眼修成慈悲眼,修成佛眼俯视众生,修成法眼见到真理。将耳朵修得会善听,把坏话听成好话,把好话听成真理。不仅要善听,还要「谛听」--注意听、全听;不是听一面之词。鼻根善嗅诸佛戒定慧清净善法,而非红尘中贪、瞋、痴的浊气。舌根「舌灿莲花」,善嚐般若慈悲法味,善说建设性的语言,而非搬弄是非。身根善调饮食、呼吸,健全自己的身心,而非戕害健康。意根是前五根的双眼与前导,「心净则国土净」--意根清净,其他前五根自然清净。这就是六根的修行。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宗派》 华严宗 下一篇《宗派》 三论宗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