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宗派》 密宗(二)
2018-03-11 22:13:0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872次 评论:0

壹、密宗传承史略


一、印度密教的渊源
 
  
(一)杂部密教的产生


  早在佛纪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时代,由读诵真言咒语来祈福禳灾,已流行于印度民间各阶层。佛教在印度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渗入民间信仰,进而摄取其咒术密法,产生了真言咒语的使用。
 

  初期的「真言咒语」,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教理并无直接关係,只作为守护、消灾、治毒,所杂说的片断咒语,向来被称为「杂部密教」,简称为「杂密」。如《杂阿含经》所说,被凶恶毒蛇咬伤时,所持念的明咒,即属此。


  到了佛陀入灭后三百年间,上座部所隶属的犊子部,除经、律、论三藏外,诸多真言密咒亦被结集,彙编成为「明咒藏」。其后,在南传《巴利藏》中,有说护身等偈颂的经典,名为《防护藏》,至今仍盛行于锡兰、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到了四世纪左右,出现了专说咒法的独立经典《孔雀明王经》,认为口念真言,内心统一,建立方圆之土坛供养诸尊,严修仪轨,即可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二)纯正密教的完成


  所谓「纯密」,乃指结合佛教的教义和理论,如唯识、中观、般若、性空等思想,以真言密咒为中心,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密宗」。


  七世纪时,印度大乘佛教的晚期,也是全盛时期,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思想体系已臻完成,密教亦随之结合大乘佛教的精粹,以真言、陀罗尼为中心,成为系统化、独立化的一个宗派。《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出现于这个时期,成为密宗的主要二部经典。教主是大日如来(法身毘卢遮那佛),与显教有所不同,也有其独立性。
 

  《大日经》是密教「胎藏界」的根据经典,旨在表现众生本来具有的如来清净理性;但由大悲哺育,犹如胎儿怀在母胎内,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因此譬喻为「胎藏」--具有摄持、含藏、本觉、理、因、化地等诸义,故名「胎藏界」。
 

  《金刚顶经》则是「金刚界」的根据经典,旨在表现如来内证的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外物所损坏,俱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故名「金刚界」。「金」、「胎」相对,二者合为密教根本两部,于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智差别」二门,是纯正密宗最初成立时所依据的经典。
 
  

(三)时轮教的广佈


  正纯密教于八世纪初已发展到了极点,并集大乘教理的精粹,以真言曼荼罗为中心,加以组织之后,完成了密宗的体系。到了八世纪后半叶,逐渐分化,并且更加的通俗化,最终促成融入印度性力派等教说的左道密教的产生。


  因陀罗部底王是把密教大众化、通俗化的金刚乘之祖。之后,又转化为「时轮教」,将大众化的金刚乘再加以体系化。此派以「乐空不二」的无上瑜伽密法为中心,强调《金刚顶经》中的大乐说。由莲华生传到西藏,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到了阿底峡、宗喀巴时期,加以组织净化,成为精神昇华的表徵,一直延续至今。
 
    

二、中国密宗的传承


  中国佛教在三国时代,已有咒经的传译。据传,此时竺律炎和支谦二人已译出《摩登伽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七佛神咒经》、《八吉祥神咒经》、《密迹金刚力士》等不少经咒,皆为简易的咒法。至东晋四、五世纪间,有帛尸梨密多罗译的《孔雀王神咒》等经,及各种灌顶神咒的《佛说灌顶经》,此为密教经咒传入中国之始。但仍限于消灾祈福,或以咒术的灵验事蹟来引起群众稀奇的想望为目的。
 

  善无畏、金刚智二纯密大师于唐开元年间(八世纪初)先后来到中国长安,译出《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灌顶道场,密宗才逐渐有系统组织的传播开来,进而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后于西元九世纪左右,由空海、最澄传到日本,发展为「东密」、「台密」,一直流传弘扬至今。以下就中国所传的密宗祖师简介如下:
 

  1.龙树 龙树,又名龙勐或龙胜,为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其着论甚多,有「千部论主」的美称,在中国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八宗之祖。
 

  据传,毘卢遮那佛,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的灌顶法,传授给上首金刚萨埵,又使受持并结集两部大经各十万颂,藏在南天竺的铁塔中,待人弘传。佛陀入灭七百年后,经龙树施咒于七粒白芥子,而得以开启铁塔之门,亲礼金刚萨埵,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有说《大日经》传于铁塔,由文殊菩萨所传授),因此成为密宗的开祖。


  中国最早提到龙树为密宗开祖的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道琳传》,唐代义净于西元六九一年所作。
 

  2.龙智 龙智,梵名Nagabodhi,南印度人,在空海大师撰的《祕密漫荼罗教付法传》里称他为「普贤阿闍黎」。


  据传,龙树把两部密法传给龙智,令其广为弘传,龙智因此成为密宗祖师传人。西元八○九年,日本空海大师在中国长安遇到般若三藏、牟尼室利三藏及南印度的婆罗门,听说龙智仍在南印度传授密法,因此传说龙智活了七、八百年。八世纪初,善无畏也在那烂陀寺从龙智受密法。
 

  另据西藏的传说,龙智出生于现在的东孟加拉国,婆罗门族,因为家贫,受到龙树的济助,后来依止龙树出家,三年内通达三藏教法。龙树示寂后,龙智也隐居于吉祥山。
 

  3.善无畏 善无畏(西元六三七-七三五年),梵名Subhakara-simha,出生于东印度乌荼国,也就是现在的Orissa,刹帝利种姓。为释尊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十三岁登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因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内乱。善无畏勇勐镇暴,曾被流箭所伤,但仍大赦其兄,并让出王位。因感悟世间无常,乃毅然出家学道。
 

  退位后,善无畏到印度南方海滨参学,修「法华三昧」,并游历诸国,修行禅观。之后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礼昙无德Dharmaguptaka(又译为达摩鞠多,有说即是龙智)为师,专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奥义,得受密法灌顶,被尊为「三藏阿闍黎」。
 

  唐玄宗开元四年(西元七一六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併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密教的根本经典《大日经》,又名《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共七卷,由善无畏口译,一行记录而成。其后又由一行编纂,加以注释,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羯囉经》各三卷。
 

  善无畏于开元二十年上表奏请返回印度,但未得准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葬于龙门西山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自唐武宗废佛后,密宗在中国也随之衰微,只有善无畏所传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传惠果,再传日本空海,和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部密法」相并传习,直到今日仍流传于日本。
 

  4.金刚智 金刚智(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梵名Vajrabodhi,是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Isana-varma)的第三王子(另说为南印度婆罗门出身)。十岁能背诵婆罗门的经典,后来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随寂静智学习《声明论》,十五岁到西印度留学,回到那烂陀寺后,于二十岁受具足戒。此后,修学大乘律学,研读《般若灯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以大乘空观思想为主的论着。二十八岁,就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及《辨中边论》,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岁,到南印度就龙智修学密教,研究《金刚顶瑜伽经》、《大日总持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并得受金刚界的密法灌顶。
 

  金刚智学成密法之时,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国王为此迎请金刚智到宫中求雨。果然不到数日,天降大雨。王欢喜踊跃,金刚智因而受到至高供养,及诸大臣、百姓的崇拜。从此,开始了他云游四方,化导众生的弘法事业。
 

  金刚智听说中国佛教正盛行,因此发愿到中国弘扬密教,乃取海路到中国,并携带《大般若经》和其他各种佛典,以及印度的七宝器具和许多名贵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袭,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独有金刚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难。经三年时间,路经锡兰、苏门答腊,于开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抵达广州,建立密宗灌顶道场,开始弘扬密教。
 

  开元八年,金刚智来到洛阳、长安,面谒玄宗,成为大唐国师,得以积极从事密教经典的翻译,并传授密法。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处,必建金刚界大曼荼罗灌顶道场,有时奉敕为国祈雨,或为妃嫔、公主加持除病等。


  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奏请返回印度,经玄宗准许后,便动身返乡,到了洛阳广福寺,却因病而示寂。世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葬于龙门。其付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人。
 

  金刚智经由海路,善无畏经由陆路,分别携带了「金刚部」和「胎藏部」二经的灌顶传授密法来到中国,因此,同为开中国两部密法的始祖,并奠定了中国密宗的基础。


  5.不空 不空(西元七○五-七七四年),梵名Amoghavajra,又称「不空金刚」,南印度狮子国人,即今之锡兰国(一说是北印度婆罗门族)。自幼随叔父经商,来到中国,十五岁遇金刚智,依止为师,并剃度出家。二十岁时,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
 

  不空自幼聪明博学,通达多种语言,常随侍在金刚智身边,担任翻译工作。不空就金刚智学习《声明论》,本应以十二年时间才学习完成的经论,仅费时六个月就通达了。据传,为了得到纯正密教的奥义,三年之中,曾数次向金刚智请求口授都被拒绝。因此,不空决心到印度求法,刚出发到长安东方的新丰,金刚智梦见长安的佛菩萨皆向东行,乃知不空实为法器,遂唤回不空,把所有的密教奥旨都传授给他。
 

  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示寂,不空遵奉遗命到南印度广求密教经典,经广州、诃陵而到达锡兰,从普贤阿闍黎(一说龙智阿闍黎)处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毘卢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顶、真言秘典及诸经论之梵本五百馀部。
 

  天宝五年(西元七四六年),不空回到中国,为玄宗灌顶,又逢久旱不雨,皇帝请他作法求雨,不数日间,天降大雨。皇帝大喜,亲赐紫袈裟,并赐号「智藏」。


  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年),不空向肃宗皇帝上表,请求搜集所有梵文经典,加以修补及翻译、弘扬,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得以将过去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支、宝胜等人所携带回来的梵箧经论,在大兴善寺集中起来,广译各种显密教典,同时传授灌顶仪轨。不空(亦有说是义净)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并称为四大翻译家。
 

  不空在晚年令弟子含光于五台山造金阁寺、玉华寺,由此,五台山成为密教的重镇,一直流传到清末。
 

  大曆九年六月中,不空示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代宗皇帝追赠「司空」,諡号「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付法弟子有含光、惠超、惠果、惠朗、元皎、觉超等六人,称为「六哲」。其中惠果被尊为真言付法第七祖。
 

  善无畏和金刚智二人首将纯正密宗传到中国,并奠定基础,而后将密宗圆成,继往开来,并发扬光大者,当属不空。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及德宗太子,都受其灌顶,并礼为帝师。当时密宗得以顺利的发展,应归功于当代朝廷的大力支持。
 

  6.一行 一行(西元六八三-七二七年),又称一行阿闍黎。俗姓张,唐代钜鹿(河北钜鹿)人,出身显宦世家,为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
 

  一行不但是中国密宗祖师之一,也是一位出色的天文曆学家,精通曆象、阴阳、五行等世学。初就荆州景禅师出家,后来在嵩山听闻普寂禅师弘法,大为感动,乃随禅师学禅,并从当阳真纂律师习律。曾採集律部及诸经论中之精要,编撰成《摄调伏藏》十卷。尝师事金刚智、善无畏学习密法,得金、胎两部密法之传授。又奉唐玄宗诏,进宫协助善无畏译出密教根本圣典《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受金刚智祕密灌顶。


  开元九年,玄宗命其订正传统曆法颁行天下。开元十五年,完成《大衍曆》五十二卷,至今仍受日本所採用。又与梁令瓒共同发明黄道游仪,用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馀颗恒星位置,并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其后又制出浑天仪。


  开元十五年,一行因长年积劳成疾而示寂,时年四十五岁,玄宗赐諡为「大慧禅师」,并为其制碑文,亲书于石。
 

  一行的佛教着作除《摄调伏藏》外,尚有关于密教的着作,如《大日经疏》二十卷,为密宗教理的代表着作。另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大毘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术如意法》、《宿曜仪轨》等各一卷,并与弟子慧觉共撰《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


  7.惠果 惠果(西元七四六-八○五年),唐代长安人,俗姓马。世称青龙阿闍黎,密教付法第七祖。九岁时,随不空的弟子昙真研习诸经,后来受到不空赏识器重,成为其传法弟子。
 

  大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惠果满二十岁,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后,依止不空受金刚界密法,之后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并融会二法,建立「金胎不二」的思想。又将此金、胎不二的理念传法给空海,再由空海带回到日本;另由新罗僧惠日、悟真等,传入新罗。


  建中元年(西元七八○年),诃陵国(Kalinga)的僧侣辨弘,原本发愿到南印度寻求大悲胎藏曼荼罗法,途中遇到一位奇人,问他要到那儿去,辨弘即为之表明心愿。奇人答道:「大悲胎藏曼荼罗法已被不空三藏请去,今在中国流传。其弟子惠果正在青龙寺传授此法。」说完之后,消失不见,辨弘即刻改变行程到中国,成为惠果的弟子。
 

  惠果常被请入宫中,为帝、后宫妃嫔、文武百官等修法,并继不空法席,为青龙寺东塔院灌顶国师,故又称青龙和尚。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倍受崇敬。其付法弟子遍及海内外,但是只有日本空海得到全部的密法传承。惠果成了中国密宗最后的祖师,同时也是日本真言宗的高祖。世寿六十,僧腊四十。碑文由空海奉敕撰写。
 
    

三、日本佛教密宗的传承
 

  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密宗,由弘法大师空海所传,以东寺及高野山金刚峰寺为根本道场的称为「东密」;由传教大师最澄结合天台宗思想所创立,以比叡山为总本山的称为「台密」。


  所谓密教传灯之入唐八大家,有天台宗的最澄、慈觉、智证及真言宗的空海、常晓、圆行、宗叡、惠运等。然而,唯有弘法大师空海的法流最为广佈盛行。


  最澄虽然比空海更早得到中国密法的传承,并在日本始开灌顶修密传法,但因其以天台宗为本,因此日本佛教史皆以空海为日本密宗的开祖。
 
  
兹就真言宗开祖空海和台密初祖最澄的事蹟简介如下:
 
  
1.东密始祖--空海


  空海(西元七七四-八三五年),出生于赞岐国善通寺町(京都附近),俗姓佐伯直。自幼学习日本及中国的经书、史书等。十五岁时,到京都学习儒学,后来转入大学明经科,逐渐接触佛教,十八岁发表《三教指归》,评判儒、释、道三教。在大学不到两年,空海决定辍学,一心修习佛法。
 

  延曆十二年(西元七九三年),空海依止和泉槙尾山寺的勤操和尚出家,取名教海,后改名如空,专研三论及大小乘教法。延曆十四年,在东大寺受具足戒,改名空海。翌年,曾于梦中感得《大日经》,然未能解悟。


  延曆二十三年,空海和最澄同时出发到中国,途中遇到大风侵袭,经过三个多月才到达福建。传说,当空海一行人抵赤岸城时,未准许上陆,不得已转到福建,还是不准登岸,最澄及其随行人员因语言不通,束手无策。在濒临绝望之际,空海说:「可否允我寄一张呈文试试?」于是执笔疾书,大意是说:「久仰大唐文化,我们渡海求学,天朝大国俯允登陆……。」由于文字优美通畅,心意诚恳,感动地方官,立即飞报洛阳,特许登陆,并待以上宾之礼。
 

  到了中国,空海北上遍访长安博学之士,并向般若三藏、牟尼室利三藏及不空三藏的弟子昙真学习梵文。最后于青龙寺遇到惠果大师,承续密宗法脉,受传法阿闍黎灌顶,成为日本真言宗开祖。惠果示寂后,碑文即由空海执笔写成。碑文的大意是:「弟子为求佛法,来到大唐国,遥望故乡,在东海之东。论其路程,于今思之,实困难中之困难,时须冒生命之危险。海路行船,波涛汹涌;陆路之山,云山万重。于今身临大唐,能晤恩师,可惜未足一年。余得真言密教密法,感激万幸。朝思暮想,实是恩师之导引。以上这些不可思议之法缘,牵引我、导引我,感恩万分。」
 

  日本大同元年(西元八○六年),空海回到日本,次年在京都久米寺讲授《大日经》,三年,嵯峨天皇敕许弘扬真言宗。
 

  空海在中国求法时期,以长安为中心,见到宫中设置镇国道场,祈求国运昌隆,宗教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有助于弘扬的方便。因此,回到日本后,首先建设东大寺灌顶坛,成为镇护国家的道场;进一步奏请兴建宫中真言院,以祈求皇体安和,国泰民安。同一时期入唐求法的最澄,受到山林教团的影响,返回日本后,则隐遁于比叡山。日本真言宗就在空海的影响下,受到朝廷百官的欢迎,成为佛教的主流。
 

  弘仁七年(西元八一六年),敕赐高野山之地,建立密宗道场。弘仁九年,天皇赐空海「传灯大法师」号,次年,高野山建寺落成,题名「金刚峰寺」。据传,空海到中国之前,曾遇一奇人,并被引到一处灵山,他遥向远处投出三钴杵,杵落在一棵松树上,其地点就是现在的高野山。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空海亲手种植的松树,遍满高野山,高大苍劲无比。弘仁十四年,又敕建东寺,与高野山同为密宗的根本道场。东寺的建筑、佛像、僧众威仪等,悉倣唐朝青龙寺的风貌。
 

  天长五年(西元八二八年),空海成立综艺种智院,教授僧俗弟子诸学,确立密宗教学,是日本最早的私立学校。
 

  承和二年,空海示寂于高野山,世寿六十二。逝后将近百年,醍醐天皇諡号「弘法大师」。因其建立高野山为密宗的祖寺,时人多称「高野大师」。
 

  空海一生的佛学着作丰富,教义方面有:《辨显密二教论》、《祕藏宝钥》、《十住心论》、《付法传》、《请来目录》、《御遗告》、《即身成佛义》、《声字义》、《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另有《大悉昙章》与《篆隶万象名义》。文学方面亦有《文镜秘府论》等多种着作。空海长于书法,墨宝甚多,也曾指导密宗美术,对社会教化之功既深且广,日本人称其为奇僧。


  空海所传的东密,后来分出广泽流和野流两大流派,合称为「东密二流」或「野泽二流」;随之又衍生有野泽七十馀流。然一般以三十六流为主。
 
  

2.台密始祖--最澄


  最澄(西元七六七-八二二年),近江(滋贺县)人,俗姓三津道,是日本天台宗的开祖,也是第一个把中国密宗传到日本的人。最澄虽承密宗法脉,而弘法则以天台宗为本,因此日本仰为正统密教的开祖,乃归空海。


  最澄十四岁出家,游学于南都(奈良),后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因乐于山林生活,受戒后到比叡山,专研佛教各宗经论。之后创建根本中堂--「比叡山寺」,号「一乘止观院」。


  延曆二十三年,最澄为了探研《法华》一乘教义,与空海同时到中国留学。到了中国,从天台宗九祖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满受天台教义,从天台山翛然受牛头禅,并从道邃受大乘菩萨戒,后依止顺晓(善无畏的弟子)受密法灌顶。次年,回到日本,于高雄山寺设立灌顶坛场传授密法,这是日本最初的秘密灌顶。


  最澄糅合天台与密宗教义,创立日本的天台宗,主张圆密一致,四宗(即圆教、密教、禅、戒)合一,对日本鎌仓时代禅宗的兴起,有深远的影响。弘仁十三年,最澄于比叡山中道院示寂,世寿五十六。清和天皇追赠「传教大师」,时人称「叡山大师」、「根本大师」、「山家大师」,或「澄上人」。着述有二百八十馀部(也有说四百馀部)。现存有一百六十部,但其中部份真伪不详。
 

  依天台宗为本的台密,以比叡山延曆寺、圆城寺为中心道场。主要依据经典有《大日经》七卷、《金刚顶经》三卷、《苏悉地经》三卷、《一字顶轮王经》五卷、《瑜祇经》一卷,并称五部密经。主要流派有:


  1.以最澄为代表的根本师流;


  2.以圆仁为代表的慈觉大师流;


  3.以圆珍为代表的智证大师流。


  后人称为台密三流。
 
    

四、藏密的传承


  西藏的密教,是在西元八、九世纪时,由莲华生从印度直接弘传到西藏,形成最早期的宁玛派。而后又陆续有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等几个独立派系的产生,这其中又分出无数的小支派。这些派系一直都有祖师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的主要有宁玛、萨迦、噶举及格鲁(后来噶当派併入此派)等四大主流。


  自密教传到西藏,很快地成为当地佛教的骨干,可以说西藏佛教与密教的关係,如水与乳,难以分开。今日只要谈到西藏佛教,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密教。事实上,在西藏只有少部份的密教学院是专研密法,一般的佛学院,如西藏三大寺所属的学院(甘丹、色拉、果芒学院),上万的出家学僧都以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学习显教经论,毕业后才随个人志愿专研密法。进入密学院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审核,因此,有许多西藏僧侣以研习显教经论为职志,一生都不曾学密法。


  西藏密教有自属的传承,所依经论、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都有其特点。因此,传统上把西藏密教称为「藏密」,以区别汉地和东传日本的密宗。


以下介绍西藏密教主要各派系始祖略史:
  

1.宁玛派始祖--莲华生


  莲华生,梵名Padma-sambhava,原是八世纪左右的北印度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的密教大师,以咒术降魔而闻名。曾于当时印度密教的中心地之一--孟加拉国(Ban-gladesh)修学,并以瑜伽行派的密教学者身份活跃于那烂陀大学,博通大小乘教法。


  据西藏佛教史所传,莲华生入藏前的西藏佛教,常受到苯教和恶魔的逼迫侵扰,为了抵制当地带有巫术色彩的苯教,当时留在西藏的印度高僧寂护(又称静命),建议藏王赤松德赞,唯有迎请莲华生大士入藏才能降魔。


  唐玄宗天宝六年(西元七四七年),莲华生大士应邀入藏,传闻他在入藏的途中降伏了许多恶魔,并显现使河水倒流等神变事蹟。入藏后,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与寂护共同策画,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拉萨东南方,建立桑耶寺,又自印度迎请十二名说一切有部的上座比丘为尊证,引度七名藏人出家,史称「七觉士」,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具备僧宝的正规佛寺。桑耶寺共有三层,基层採藏式建筑,第二层为唐朝建筑,第三层是印度式样,所以又称「三样寺」。
 

  桑耶寺建成后,莲华生开始弘传瑜伽祕密法门,传授各种灌顶密法,开闢译经道场,促成密教在西藏的传播。后人把莲华生、赤松德赞和寂护,称为「师君三尊」。


  莲华生所传的密教,称为宁玛派(密教古派之意),以大喜乐禅定的瑜伽观法为最上密法,弘宣佛教。高徒二十五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王札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皆为当时有名的译师,从事梵、汉、藏佛典的译述,并协助宣扬密法。


  莲华生不但是宁玛派的始祖,同时也是藏密的开祖。今日,西藏的寺院中都供奉有莲华生大士的画像或塑像,被尊为西藏的圣守护者。后世传承宁玛派者,以头戴红帽为特徵,所以又叫「红派」。
 

  
2.噶当派始祖--阿底峡


  九世纪中叶,由于藏王朗达玛在位(西元八三八-八四二年)的排佛行为,造成西藏佛教几致溃灭的状态。经过将近二个世纪,佛教才重现曙光,开启了后弘佛教的时期(朗达玛毁佛前,名为「前弘期」)。此时佛教已失去三分之一的传统教义,内容多偏向于密教的咒术,显教反而受到排斥。为了匡正佛教的内涵,阿底峡被迎请入藏。


  阿底峡,梵名Atisa(西元九八二-一○五四年),又作阿提沙,是孟加拉地区一国王卡鲁耶那珠的次子。自幼聪颖过人,十岁前便学会了医方、工巧、文学等五明,十岁那一年离开皇宫,到山林参访修学。再到那烂陀寺就菩提贤论师、明杜鹃菩萨学习,二十一岁即通达内外声明、因明之学,辩论时无人能敌。


  二十九岁,阿底峡从戒护律师出家,广学大小乘经论及密教,法名吉祥燃灯智。之后又乘船到金州(今苏门答腊)向法护求法。十二年中,求得《现观庄严论》「一切教授」,和《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等「不共教授」。


  四十四岁,阿底峡回到印度,驻锡于超岩寺,成为该寺首座论主。当时寺前的右边画着龙树的像,左边画着阿底峡的像,可见人们将阿底峡与龙树相提并论。另外,殿的左右壁,一边画着通达五明者,一边画着得成就者,尊者左右两壁俱画,意表二德双具。又当时印度寺规,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钥匙,而阿底峡一人就持有了十八支钥匙。


  西元一○一○年,阿底峡受西藏阿里地方智光(王族后裔)的邀请,离开超岩寺,途经尼泊尔,一路朝圣礼佛进入西藏。当时,西藏佛教已现衰微,僧俗不分,教理分歧,重密轻显。为了恢复纯正的佛教,阿底峡着书立说,振兴戒律,讲解显、密教次第,从事经典翻译。一时,佛教大盛,阿底峡创立噶当派(噶当是「教授」义),重新整顿西藏教团,使之面目革新。
 

  噶当派的教义,把经、律、论三藏,融摄在三士道次第中,并极力提倡持戒、禅定与观法兼修。又立「三士教」(类似中土的判教),主张上、中、下三种不同次第的修习。阿底峡的代表着作,也是成立噶当派的主要论典-《菩提道灯论》,即是因应当时西藏佛教界修行不重次第,重密轻显或重显轻密的溷乱情况而着述。其内容以佛教修习次第为纲领,是当时第一部对整个佛教教义有系统组织的论着,主张先显后密,显密相关。
 

  噶当派的教义,影响及于三百年后,格鲁派始祖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其教义思想系统的成立,渊源于此。自格鲁派成立后,噶当派逐渐与其合併为一,不再单独存在了。
 
  

3.噶举派始祖--马尔巴


  马尔巴(西元一○一二-一○九七年),出生于西藏南部的落札县,十五岁开始向卓弥.释迦意希学习梵文,也学习诗歌、戏剧,后来成为出色的藏梵双语大译师。
 

  在卓弥.释迦意希处学习完成后,马尔巴曾先后去过尼泊尔三次、印度四次。据传,马尔巴脾气暴躁,但意志坚强,为了到印度学习密法,不惜把所有家产变卖成黄金,充作学费。到了印度,从那洛巴(藏Na-ro-pa)、弥勒巴、智藏等修学密法。主要的老师是那洛巴。所学密法主要有「喜金刚」、「密集金刚」、「大印」等密法,这些都成为以后噶举派的主要传承。


  回到西藏后,马尔巴致力于翻译工作,将他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典,翻译为藏文,成为西藏的译经大师之一。除了翻译事业以外,马尔巴以在家居士身份教授学生,传授灌顶密法,门下有几位杰出的弟子,人称「四柱」,分别是梅、俄、祖尔及密勒日巴。其中以密勒日巴(西元一○三八-一一二二年)最为杰出,是马尔巴的嫡传弟子。


  马尔巴于西元一○九七年示寂,世寿八十六。他直接传承了印度那洛巴的密法,另闢噶举派,成为该派的开祖。噶举派注重口传教授:「噶」,是指「佛语」或「师长的言教」;「举」,意为「传承」,合起来为「口传」,也就是师徒以言语亲自传授继承。马尔巴按照印度密教的风习,在修法时都穿着白色僧裙。以后这种白色僧裙,成了噶举派世代相袭的传统,后人据此,称之为「白教」。
 

  噶举派后来又分出许多支派,有所谓的四大支八小支。历史上噶举派的个别支系,曾经直接或间接主导过西藏地方政权。如帕竹噶举和噶玛噶举,对过去西藏的政治有极大的影响力。
 
  

4.萨迦派始祖--贡却杰布


  贡却杰布(西元一○三四-一一○二年),或衮曲爵保,是古代西藏王朝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曾向卓弥.释迦意希学习「道果」法。一说萨迦派始祖为卓弥.释迦意希,他曾经到印度学习戒律、般若、密法等,回藏后,建立牛古龙寺,传授「道果」密法。贡却杰布是他的门徒之一。
 

  西元一○七三年,贡却杰布在后藏仲曲河谷的萨迦地方,修建了萨迦寺。「萨迦」,意为灰白色的土地,是根据当地土质的颜色而取的地名。因以地名作为寺名,后来直接成了教派的名称。又此派寺院牆上绘有象徵文殊、观音与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花纹,因此又名「花派」。
 

  萨迦法王的继承是採娶妻生子,父传儿子的家族传承办法,教主由贡却杰布家族世代相承,为血统、法统的共同传承。其中贡噶坚赞(萨迦四祖),又称文殊萨迦班禅(西元一一八二-一二五一年),曾应元帝忽必烈召请入朝,被尊为帝师,着有《萨迦格言》,流传至今。其姪儿八思巴(萨迦五祖),亦被尊为帝师,元朝并委以全藏的统治权(西元一二七○年),萨迦派更因此而发扬盛行。后来随着元朝政治的衰微,此派亦消势不少,但其教义仍然流传到现在。
 

  萨迦派所弘传的密法,以「喜金刚」法为承传,并以显教的中观、唯识思想为基础,注重「道果」密法的传授,主要分为三个修行次第,即「最初捨非福,中断于我执,后除一切见,知此为智者」。大意是说,要得到人身而能修学佛法,最先要捨掉非福的恶业;得到人身之后,还必须要断除我执,才能脱离轮迴之苦;最后,要断除我执,必须具有「无我空慧」的见解,才能排除一切邪执邪见。若能明瞭上述三种次第的道理,就是智者了。
 
  

5.格鲁派始祖--宗喀巴


  宗喀巴(西元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本名罗桑札巴,出生在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包括西宁、湟中在内的青海东部湟水流域,在那时期名为「宗喀」。西藏人为了表示对罗桑札巴的尊敬,因此以地为名,称他为「宗喀巴」。又名「杰仁波切」,是宝贝尊者的意思。


  宗喀巴三岁时,遇到噶玛派法王--噶玛巴游戏金刚,授他居士戒。七岁跟随西宁当地的噶当派喇嘛顿珠仁钦出家,学习经论九年,并接受密教的灌顶。十七岁到卫藏地区学习经法,以十年时间学习显教经论。所学主要论典有《现观庄严论》(后来成为格鲁派必修的论典之一)、《大乘庄严经论》、《辨法法性论》及《究竟一乘宝性论》等五部大论(藏传佛教称之为弥勒慈氏论)。这五部论,为他的学说、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此后,宗喀巴开始有系统地学习各派系所传的主要密法,包括「道果法」、「大印法」、「胜乐轮法」等。不久,通达所有显密教法。


  西元一三八五年,宗喀巴跟随楚臣仁钦受比丘戒。此后,经常对大众讲经,曾经在同一时期宣讲十七部经论而不发生溷杂错误,其名声从此远播四方。
 

  西元一四○九年,宗喀巴在拉萨创建甘丹寺,后来与哲蚌、色拉二寺合称为格鲁派在西藏的三大寺。建寺这一年正是宗喀巴在拉萨发起一大型祈祷法会,即「传大召」或「传召」法会的一年。这次不分教派,不分地区的西藏佛教大法会,自各地前来参与的僧侣有一万多人,促成宗喀巴在整个西藏佛教界的声望地位更高。因此,后人把西元一四○九年作为格鲁派创建的一年,创始人是宗喀巴,代表寺院为甘丹寺。
 

  「格鲁」,意为善规或善行。因为宗喀巴提倡严守戒律,因此,他创立的教派称为「格鲁派」。宗喀巴时代的宗教与政权都很溷杂,各政派间经常发生斗争,佛教亦戒律废弛,僧侣多娶妻生子,教风败坏。有鑑于此,宗喀巴立志改革佛教,提倡戒律,并以显教为基础,先显后密。


  一年岁冬,宗喀巴在讲经时,一反往常,改戴桃形尖顶黄色僧帽(当时僧侣多用藏红色僧帽。西藏史上只有喇钦.贡巴饶赛和喀且班钦.释迦室利戴过黄帽,这两人都是以持戒闻名),可知宗喀巴有志从戒律开始来改革西藏已现衰微的佛教。由此,格鲁派又称为黄派。


  西元一四一九年,宗喀巴圆寂。一生着作甚多,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是格鲁派建立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所依据的根本论典。


  宗喀巴与两大门徒--贾曹杰和克主杰,被西藏佛教徒尊称为「师徒三尊」。另有重要门徒:绛央却杰、绛钦却杰、根敦主、堆.喜饶桑布、麦.喜饶桑布和喜饶僧格。


  克主杰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第十世却吉坚赞于一九八九年在中国大陆青海示寂。十一世灵童己经认证完成。根敦主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今已传到第十四世丹增嘉措,一九五九年出走到印度西北部的达兰沙拉,并建立流亡政府至今。格鲁派的教义也随着藏僧的流亡到海外,而散播到世界各国。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宗派》 律宗 下一篇《宗派》 华严宗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