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
2018-04-22 21:21:4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99次 评论:0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


索南才让


[摘 要]藏传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本派的正统和权威,对佛教经典从形式到内容给予安排和估价,用来确定本宗为佛的最完满说教。格鲁派基于“缘起自性空”的思想理论,对显密经典和教法进行分别,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宗派的判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8)03-047-09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后形成的一个宗派,它的思想理论是在宗喀巴佛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完善的,在修证上调和了中观“空”与唯识“有”两大思想,强调止观双运,其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教理的统一和规范,修习的系统性,以及完善的组织,并通过闻、思、修把戒、定、慧三学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基于“缘起自性空”的理论,对大小乘佛法包括密法进行全面分析评判,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各宗派的许多独到观点。

 

一、判教的基本理论


格鲁派的佛学思想源于龙树、提婆、佛护、月称等人的大乘中观学说,并有所抉择和发挥。龙树论证空性见是针对其他一些人的见解,宗喀巴则把它发展到一切现象,并结合定中证空,断除行者自己的俱生妄见;龙树针对坚持一切为实有的人,用遣荡的口吻证空,宗喀巴的论述针对的则刚好是相反的人,因为他认为一切现象本身毫无真实可言。从认识论来说,格鲁派把缘起和性空,即一个有,一个无,两个截然对立的观念调和在一起,得出“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的结论,使两者成为相辅相成的互为关系,彼此相融。宗喀巴说,如果要理解中观,其要诀乃是在于能够理解缘起与性空之间,或胜义谛与世俗谛之间的相融性,对其中一者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另一者,借助“缘起”掌握事物现象的“无自性”,即“空性”。同时,基于“缘起”进一步了解到事物不是“全无”,而是“世俗有”。一般解释,“缘”是关系或条件,“缘起”即是依靠条件而生起。佛教所讲的因缘并非普通人所认识的有条件而成的事物,而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思想行为。宗喀巴代表的格鲁派把“缘起性空”发展成为“缘起自性空”。他说:“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起法其性非有,无有性故。何故无性,待因缘故”。[1]“若自性不空,生灭缘起皆不得成,一切建立悉不应理……说空性义,即缘起义”。[2]对格鲁派来说,空性是存在的,空性远不是“非有”或“非无”,“空性”、胜义谛、性、法性、真实是一回事,以这些确立空性的存在,但空性的存在不是自性地存在,空性不是绝对的,不是真实本身,不是自有,也不是非相对地独立。如果空性以外的事物是自性有,则空性也是自性有,这样缘起就失去意义。“空性的存在,使一切事物的存在成为可能,因为当现象是自性空时,现象才能生、住、起力用等”。[3]如果自性不空,生灭缘起都不得成立;如果自性空,一切则皆应理。“若以因缘生因,即为诸法皆无自性,说空性义,即缘起义”。[4]反映了缘起与性空从相互对立走向相互关联、互相融合、互相配合。第一世达赖喇嘛格敦珠巴在其《中观根本慧论》中对“缘起”作了精辟解释,他说:“诸有为法的自体‘有法’,在自(芽)未生时,于缘(种子)等中应非有,因为尔时未现见故。若许自未生时于缘等中非有,则他生应非有自性,因为自(芽)未生时于缘等中自体非有故。又彼(芽)有法,在缘(种子)未成时,于缘等中应非有,若在缘中有芽,应成无因故。若许未成时缘中无有芽,则不从缘而生有自性的他法,在缘等未成时自体非有”。[5]这里以缘起性空为一切的条件,从自生无自性引申到他生无自性,乃至一切无自性,明确了性空“体”与缘起“用”的相融关系。


为了确立空性见,格鲁派承认缘起诸法都是假名(唯名安立),否认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和绝对真实为依托处。诸法假名是由分别心安立的,“没有分别心,就没有一切法”。由于萨迦耶见(我见、身见)俱生(执我与身为真实存在),或萨迦耶见无明,将本非实有之法执为实有,导致人我执(主体实有)和法我执(客体实有)的愚痴,造成生死烦恼。按照宗喀巴的话说,由于俱生无明,将“有”增益为自性有。因此,要破除无明,解脱生死,证达空性,通过渐修而获得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格鲁派的人法二无我是建立在“缘起自性空”的理论之上,认为人我执起于法我执。“我”是梵文“阿特曼”的意译,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理解为个体灵魂与世界灵魂,佛教则指能支配人和事物的内部主宰者,即本体。格鲁派认为,人不能主宰自己,法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等主体功能,同时也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因果关系在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相互转化的客观联系,把两者对立起来。


如上所述,格鲁派所说的缘起与性空的相融性,事实上也就是胜义谛与世俗谛的相融性。胜义谛(真谛)和世俗谛(俗谛)是用来了解佛法真实,证悟一切事物本体空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一切事物现象是二谛的所依,除了二谛也就没有一切法。“一切佛经,皆依世俗胜义二谛而转。若不了知二谛差别,即不能知圣教真实。由二谛门解释佛经,亦即彼理”。[6]二谛之有,同样是缘起之有,所以二谛是在一切法上分析的。“以诸宣说种种缘设缘生法者,一切皆是世俗谛法。由彼道理成无性空,惟尔即是胜义谛故”。[7]如果不依世俗谛就不能说胜义谛,如果不能掌握胜义谛则不能证得涅槃。这种世俗有、胜义空的空性观是“自性空”见,跟觉囊派所坚持的世俗空、胜义有的“他空”见截然不同,坚持“自空”观的格鲁派是将胜义谛和世俗谛统一起来,两者是互为依存的相融关系,持“他空”见的觉囊派则将二谛分割开来看待。


总之,格鲁派以“缘起自性空”为前提,调和了“缘起”与“性空”、“止”与“观”、“胜义谛”与“世俗谛”、“空”与“有”的关系,达到圆融。由缘起理论出发,按照方便行对佛法进行判别,认为一切佛法总摄为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大小二乘是人修佛法之门。宗喀巴说,大小乘佛教“犹如母是诸子共因,父是彼等族姓别母,如是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四子共因,判别彼等为大小乘之因”。[8]小乘佛教以《阿含经》为基本经典,它在证得人无我的同时也证法无我,只是没有达到究竟。“应了知无常苦等十六行相,一切皆非真解脱道,同为净相续之道。由是小乘人中,有是净冶相续道器而非解脱道器,及是器者,即钝根与利根。小乘法藏正为后机宣说,前者唯是兼收之机。小乘人中虽亦通达法无自性,然大小乘非无差别”。[9]大乘佛教包括大乘显教和密教两部分,总分为甚深见派、修行加持派和广大行派,第一派由文殊菩萨传龙树,由阿底峡传进西藏;第二派由金刚持菩萨初创,谛洛把等人传承;第三派由弥勒菩萨传无著论师。宗喀巴继承了三派的全部思想。

 

二、以见判教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开始于菩提伽耶、鹿野苑等恒河中上游地区传教,其中第一次为阿若乔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五位比丘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称为初转*轮(四谛*轮)。之后,又两次从不同角度讲四谛,分别称为中转*轮(二转*轮)和末转*轮(第三次转*轮)。因为,每次从不同方面讲四谛,故称“四行相”,三转共十二行相。《三转*轮经》说:初转名“示相转”(示转),即肯定四谛;二转名“劝相转”(劝转),指出四谛在实践中的意义;三转名“证相转”(证转),证明自己已经达到修行的要求。后世对三转*轮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藏传佛教各派也有自己的判释。一般认为,佛第一次在鹿野苑转四谛*轮,第二次在灵鹫山转五相*轮,第三次在毗舍离城转广分别*轮。觉囊派认为,佛陀第二次转*轮主要讲自性空法,第三次转*轮重点讲他空法。如《觉囊派教法史》所说:“般若乘法是佛于中转*轮和末转*轮所说。佛在灵鹫山、吉祥米积山等地,为大乘中根种姓的徒众二转*轮,讲无相、离戏论*轮,所讲经典以广、中、略品十七部《般若经》为代表。……又在印度毗舍离城,主要考虑大乘种姓的上根徒众,第三次转*轮,讲分别胜义、究竟诸法本性、法性光明、如来藏、不退了义、能示轮语的*轮,以《如来藏经》、《胜曼经》、《央掘摩罗经》等多部不共经典,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等二十部共同经典为代表”。[10]很明显,觉囊派把讲空性法的《般若经》等划归中转无相*轮经,把讲如来藏佛性法的《如来藏经》和《楞伽经》等划归末转*轮经,这是藏传佛教各派中最独特的一种划分。格鲁派则认为,释迦牟尼成佛后的初转*轮是在波罗尼斯的鹿野苑进行的,听法者是阿若乔陈如等五位比丘,内容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故名“四谛*轮”。根据这次转*轮结集出了《*轮经》、《毗奈耶》、《阿笈摩》、《近念住经》、《广大游戏经》、《百业经》、《百喻经》、《缘起经》等,以其中的《*轮经》为主要经典。不久,佛在南印度的灵鹫山为五位比丘及五千声闻弟子转无相*轮,内容涉及法性和涅檠等问题。根据这次说法形成的经典有被称为“母经”的《般若十万颂》、《般若两万五千颂》、《般若一万五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圣摄颂》等及十一部子经:《善力映蔽请问经》、《般若七百颂》、《般若五百颂》、《般若一百五十颂》、《般若五十颂》、《金刚能断般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乔尸迦经》、《贤手请问经》、《少字般若》、《一字般若》,以及《三摩地王经》、《方广经》、《大宝积经》等与般若义相顺的经。第三次在广严城(毗舍离城)转善分别*轮,听讲者为众菩萨,根据这次所说的法结集的经典有《解深密经》、《大涅槃经》等。格鲁派从缘起自性空的理论出发,判中转无相*轮的经典为了义经,初转与末转*轮的经典为不了义经。因为,他们认为佛中转*轮时提出了诸法性空,而其余两次没有涉及这一问题。克珠杰说:“凡说一切诸法真实性空之大乘经典,皆中转*轮所摄。凡说究竟一乘之经,亦为彼摄。凡说三自性中,遍计执无实性、依他起及圆成实有实性之经,皆后转*轮经摄”。[11]初转*轮为小乘法藏,开示声闻见;中转和末转*轮为大乘法藏,中转*轮开示中观见,末转*轮开示唯识见。所以,中转*轮法为了义法,末转*轮为不了义法。


《四依经》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那么,何谓了义经,何谓不了义经?“了义”的定义是据字面表达已可接受的意思,“不了义”是经诠释后才可接受的意思。各经各派基于的原则和基本理论不同,对了义不了义经或法的分辨也不同。宗喀巴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以《解深密经》和《无尽慧经》为主要参考。《解深密经》说:“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尼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轮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争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桀,以隐密(空性)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争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争论安足处所”。[12]《解深密经》和《如来藏经》、《胜曼经》、《大乘涅槃经》等一样是龙树师徒之后、无着兄弟之前出现的经典,按照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的研究,主要讨论真空妙有的根据、众生成佛的佛性和法身观三大问题。《解深密经》被看成是唯识佛教的先驱,它主要讨论阿赖耶识思想、三相三无性、三时了不了义等,认为佛初讲的四谛法是不了义法(不究竟),中转所说的法无自性、不生亦不灭,也是不了义法,只有末转*轮所说的三相三无性才是了义法。


《三摩地王经》说:“当知善逝佛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其法皆是不了义”。《无尽慧经》说:“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契经?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及名了义契经。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似主宰,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此即说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13]这两部经属于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以讲空为主。寂护和莲花戒作了分析,《中观光明论》说:“惟说胜义是名了义,与此相违是不了义”。布顿大师以中转*轮诸经为了义经,初转和末转*轮诸经为不了义经。格鲁派判别的标准不是唯识派所采用的“言取”,而是以“空性”为主题,即以讲“空性”为主的经为了义经,它能彻底阐述事物存在的究竟性,而不必作进一步的诠释;教授其余课题的都属于不了义经。“空性,故胜义谛才是了义所缘,一部以了义所缘为主题的经典,便是了义经……除空性外,世间万法,即一切世俗谛皆是不了义所缘,而一部以世间万法为讨论主体的经典便是不了义经”。[14]觉囊派和格鲁派不同,它以如来藏佛性思想为评判的原则,认为如来藏作为不空的本体,即是法性、觉性,末转*轮诸经即讲如来藏佛性,故皆为了义经,初转和中转*轮诸经为不了义经。


理论方面的区分,吐蕃时期的着名学者吉祥积(贝孜)把佛教分为果乘和性相乘两类,果乘包括声闻乘、独觉乘、经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性相乘分唯识派、瑜伽派和经部中观派。智军(益希德)分声闻乘、独觉乘和大乘,把中观分为经部中观和瑜伽行中观。后来的管·法成、弟吾尊者和宁玛派、萨迦派等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格鲁派分佛教为大乘和小乘,小乘包括有部(毗婆沙部)和经部,大乘般若乘分中观和唯识两大学派,通称佛教四部。有部,也叫“分别说部”,它基于无常无我,在现象论方面坚持“三世实有”,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本体论上,分法为有为法和元为法,认为无为法是虚无状态,无法能生起万法。心性论方面,认为心性本来不净,心不能自缘,随眠就是烦恼,有情众生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假合,特别重于对外表业的分析。有部分根本四部和广十八部,根本四部之大迦叶传出的大众部,罗候罗传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传出的上座部,邬波离传出的正量部。从大众部分出五部,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七部,从上座部分出三部,从正量部分出三部,共计十八部。


经部,又叫“经量部”或“说经部”、“说喻部”,依经藏立宗,即依《阿含经》为准则立论,故名。土观说:“经部者又名说喻部,依据经藏而立为派。善依譬喻门开示一切法,故名说喻部。此分为二:一如经藏中所说,依唯许如其文字门,而成立派别,是随教派。二随七部量论中所说之正理,是随正理派”。[15]代表人物有鸠摩罗多、室力罗多、净行罗多等。这一派出自有部,但反对有部的三世实有说,主张刹那说;认为一个现象灭了,接着另一个现象发生,把事物现象的存在看成是暂时的,只有发挥作用时事物才是真实的,坚持现象刹那存在。它分随理行经部和随教行经部,格鲁派依随理行经部,从认识论方面认为无常法全面显现于现量,而常住法则显现于概念思维,无常法和常住法两个概念是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同义词。


唯识学派,也叫“瑜伽唯识学派”或“瑜伽行派”,由无着、世亲兄弟二人所创。土观说:“无着从慈氏(弥勒)听讲《般若经》、弥勒《五部论》,此后复还人间,造五部地论及二种律仪,开唯识大车之规”[16]唯识学派的主要学说是“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以末转*轮诸经和弥勒系统诸论为主要经典,把“识”看成是派生·切现象和生死流转的本体,视客观事物为主观意识的产物,肯定了“识”的转化作用和色空心有的胜义有说,认为万法因其自相而现有,却不是“名言所依处”的自相有,否定常住及独立的实体。这种观点虽然和格鲁派所坚持的“缘起性空”的理论相悖,但是为了修证需要,即为了陈述“止”而依循无着、世亲创立的“唯识学”,把截然对立的两种观念“空”与“有”、“观”与“止”调和起来。Elizabeth Napper这样评论说:“宗喀巴认为,为着理解佛陀的经籍,应依靠如车之双辙的两位疏解家:无着及龙树。他承认大乘二车的有效性,并强调应依循一位适合自己的疏释家之诠释”。[17]格鲁派称唯识学派为“广大行派”,尊弥勒、无着、世亲为该派的前三祖。《宝行论》和《现观庄严论》是唯识思想的开创者弥勒的两部论着,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现观庄严论》被格鲁派定为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克珠杰评论说:“唯《宝行论》,藏地先贤谓属解释第二*轮之论,明中观自续派见;觉囊派则谓是释第三转*轮,明彼等宗见。童慧(循努洛追)大师谓是释第三*轮,明唯识见;布顿大师谓是释第三*轮,双明中观及唯识见。我宗依宗喀巴大师所许,为释第二转*轮《如来藏经》、《陀罗尼自在王问经》、《大哀经》、《智光明庄严经》、《央掘摩罗经》、《胜曼经》等之密意,为中观应成派意趣。无着诸论亦应成派见”。[18]他把《现观庄严论》看成是解释第二次转*轮法的经典,“为自续派见,但其究竟意趣则为应成派”。由于唯识派诸师所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解释的重点不同,因此对“识”的理解相异。格鲁派从它的体性(本质)分随理行唯识派(有相唯识)和随教行唯识派(无相唯识),前者以陈那、法称等人为代表,重视逻辑论证和认识论方面的探讨;无相唯识的代表人物是无着、世亲等论师。学术界称为前期瑜伽行派和后期瑜伽行派。


从“相”分真相派与假相派。真相派又分能所取等数、破卵成半及各种无二,前者分八识派和六识派;各种无二派分六识派和一识派。假相派分有垢假相和无垢假相,前者持心性杂有无明习气,后者则相反。从识上,分八识、六识、九识、一识。


中观学派是由龙树和提婆师徒开创的,根据“缘起”说“性空”,把万物看成是待缘而起,以此来证明现象的虚幻不实,否定一切事物内在的不真实。格鲁派充分发挥“缘起性空”理论,作为评判的标准和根据,对中观学派诸论师的思想进行划分归类,认为龙树、提婆、佛护、清辨、月称及寂护是根本中观师,其他诸师是随持中观师;佛护之前是前中观派,之后为后中观派。后中观派又分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后者又分瑜伽行自续派与随理行自续派。宗喀巴根据二谛和名言中有无外境等进行区分,说:“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于二类大中观师,谓于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及于名言不许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观师。就立胜义亦立二名,谓许胜义谛现空(有空)双聚名理成如幻,及许胜义谛唯于现境断绝戏论名极无所住。二种初者许是静命论师及莲花戒等,其如幻及极无所住之名,印度论师亦有许者”。[19]承认名言中有外境的代表人物是清辨,他创立了中观自续派,针对唯识宗提出了外境、世俗有性和自证分等。他们运用逻辑推理形式表达空,把空看成是修持者在瑜伽的修行中能够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瑜伽行中观派创始人寂护(又译静命)在胜义中解释人、法有无自性时,承认名言中有自相所成的自性,胜义中心无性,名言中无外境,融合了中观和瑜伽行两大学派的思想。宗喀巴说:“初说世俗,外境亦无,世俗内心,许有自性,唯许六识,同随理行。若就胜义,虽圆成实,亦无自性”。[20]中观瑜伽行派在世俗谛方面,吸收了瑜伽行派的“唯心无境”说,在胜义谛上则采取中观无自性学说,认为心境俱无,主体与客体皆空。土观说:“自续派又分两派,一派因其建立所许之瑜伽行与唯识派相顺,名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一派如经部论师许微尘所积之外境,名经部行中观自续派”。[21]瑜伽行中观派结合有垢假相唯识与无垢假相唯识解释空有,因此在分真相中观与假相中观,真相中观师以寂护、莲花戒和圣解脱军为代表,假相中观师有狮子贤和祗多梨等人。


中观应成派,也叫“随应破派”、“归谬论派”,创始人是佛护与月称两位论师,他们采用破而不立、以破显宗,就敌论随言出过的“应成”方式论证诸法性空的道理,从真、俗二谛否定一切事物现象的独立性。认为人、法皆无主体(人法二无我),人无我分细品和粗品两种,细品人无我是指人的无自性,同时也用于事物上,便成法无我,两者都没有自性,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名言施舍而立。宗喀巴说:“中观师者,唯破他许余无自宗……正理之果亦唯令舍他宗,除彼之余,自无所许。故一切种不应宣说自续之因,唯用应成”。[22]观察胜义之时,如果承认无性是所成立,而于自宗成立无性是自续派,如果自己不许,唯破他欲是应成派。[23]应成派是从破他宗指出他宗的过错,并非自己先提出论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宗见去破他。这方面,第一世班禅克珠杰和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都有精辟论述。土观说:“仅用应成立宗,令所破者之相续心上,生起了悟所成的比量,即为应成派”。[24]应成派以言说相应者为世俗,离言说、离戏论者为胜义。这样,不需要建立自宗,也不用因明的量智去推论,而是用辩证方法破一切执着。因此,格鲁派又以龙树、提婆为根本中观师,佛护、月称、寂天等人为偏执中观师,释迦友、龙菩提、明杜鹃等人为非偏执中观师。在很大程度上,格鲁派吸取了应成派的思想,但在某些问题的讨论上与应成派仍有分歧,不是完全继承。

 

三、对密教的认识与判别


如上所述,格鲁派从方便行判佛教为大小二乘;从见上,判显教为有部、经部、中观部、唯识部,认为有部属于小乘佛教,而经部则已经超出了部派佛教或小乘佛教的范畴,是处于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过渡阶段的部系;中观派证实义有尽,属于利根派,而唯识派证实义未尽,属于钝根派。大乘佛教中,般若乘是因乘,金刚乘属于果乘,前者修“观”,后者修“止”,止观犹如鸟的双翅,缺一不可。金刚乘,也叫“密乘”、“果乘”、“密咒乘”、“方便乘”,或“持明藏”、“续部”。宗喀巴说:“以隐秘修而得成就,若非器境不为彼说,故名日密”。“乘者,运载义,运至此处即是果乘,以此运载即是因乘”。他引用《无垢光论》说:“言金刚者,最不可坏及不可断,此即大乘名金刚乘。咒与波罗蜜多,果性因性融合为一”。[25]同般若乘或因乘比较,密乘或金刚乘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修证得果的速度快。般若乘通过佛菩萨的加持能够证得圆满菩提行,金刚乘则以念咒、观像修行获得共同成就。这是般若乘与金刚乘的事部、行部、瑜伽部比较的,如果与无上瑜伽部比较,般若乘通过长期修菩提心、慈悲心去完成众生的事业,金刚乘的无上瑜伽部则能于极短时间内修得果位。


第二,修行方法不同。般若乘以苦行、持戒等方法,修极静业,金刚乘则以宣传四部密法,引导众生了解产生烦恼的根源和烦恼带来的危害性,把烦恼当本尊修。


第三,根器不同。般若乘修行者不明白方便,属于中根;金刚乘修者明白一切事理,属锐根。根器不一样,修行所得成就的时间也不一样。


第四,修行所得果位不同。般若乘人最终只能证得菩萨位,很难成佛,而金刚乘修行者则能即身获得佛果。


格鲁派认为,密法是佛教内部根据修行者的不同根器划分的,密教徒众从一开始就对佛法产生浓厚兴趣,并在修习中了解缘起性空理论,层次相对较高。一般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事部,也称“事续部”,重点学习各种仪轨。宗喀巴解释说:事续亦称掉举续,修行者意想本尊为天女,相视而产生好感,为此而说的经续叫事续。它分世间部和出世间部,世间部又分有财部、药叉部、余世间部;出世间部分为如来部、莲花部和金刚部。事部的总续有秘密总续、苏悉地续、妙臂问续、后静虑续,分别以《蕤四耶经》、《苏悉地羯罗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金刚项髻续》为主要经典。各部有部尊、部主、部妃、部顶、明王、部属等,各有自己的经续。格鲁派尤其重视《文殊师利根本续》(汉译名《大方广菩萨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三十六品)。


行部,即行续部,按照格鲁派解释称“视续”。譬如,修行者和所观待的本尊不仅相视,而且送以微笑,由此产生快乐感,为此而说的续,叫做行续。该续部既重内修也重外修,以释迦牟尼佛的受用身(报身)大日如来佛在华藏庄严世界的色究竟天厚严宫雪际湖所讲的《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续》(汉译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为根本经续,也是如来部续。金刚部续是《金刚手灌顶续》,莲花部的经续无藏译本。


在修行的次第方面,格鲁派认为事部和行部都重视本尊瑜伽、空性瑜伽、气息瑜伽和念诵瑜伽。本尊瑜伽,修行者观像而修,达到自身与本尊融为一体。此分世俗瑜伽和胜义瑜伽。空性瑜伽,以修内外皆空为目标。气自瑜伽的修炼能使坚固本尊瑜伽。念诵瑜伽包括在世俗瑜伽中,是策发修本尊的心愿。瑜伽部,重内定轻外事,即以禅定修炼为重。宗喀巴说:“若于外事内定二者中,以内定为主,偏外事者,是瑜伽部之机”。以大日如来佛在色究竟天为众菩萨所说的《摄真实续》(汉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为根本续。修行方法是四座瑜伽,其中分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无相瑜伽中同样分如来部、金刚部、宝生部和莲花部。


无上瑜伽部专修内定,不观待任何外事。《密宗道次第广论》说:“若不观待外事能生无上瑜伽,是无上瑜伽部”。格鲁派之前的其他宗派分无上瑜伽部为瑜伽父续、瑜伽母续、方便续、般若续、空性父续、空性母续,或父续、母续、无二续。格鲁派认为,方便、智慧与无二续的方便、智慧名同义不同,方便是大乐俱生,智慧是指通达一切法无自性的智慧,方便与智慧无别,为所诠为,应该在前冠以“瑜伽”二字,即瑜伽父续和瑜伽母续。这样,格鲁派分无上瑜伽为瑜伽父续和瑜伽母续两种,同布顿大师和觉囊派所分的方便父续、智慧母续、无二续的三分法不同,也有别于宁玛派的事续、行事、瑜伽续、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等密教六分法,它把布顿和觉囊派的无二续经典《时轮根本续》等时轮类经典划在瑜伽母续中。认为瑜伽父续中《集密根本续》为主续或正续,瑜伽母续中《胜乐根本续》为正续,“其理如下,其余父续,未能如《密集》(即《集密根本续》)之广说生起、圆满次第及诸仪轨。同理,其余母续亦未能如《胜乐》之广说生起、圆满次第及诸仪轨”。[26]阎摩德迦类、大威德类、无上幻化网类经典被划在父续附属经典中;属于母续类的经典还有《喜金刚根本续》、《时轮根本续》、《大手印明点续》、《大幻化母续》、《金刚四座续》、《佛平等瑜伽续》等。格鲁派的这种划分是结合其“缘起自性空”理论进行的。

 

[参考文献]


[1][19][20][22][2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M].法尊译.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1995:416、404、416、473、473


[2][4][6][7][13]宗喀巴.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M].法尊译.宗喀色大师集[C](第4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7、57、59、57、52.


[3][14][17]Elizabeth Napper.缘起与性空[M].刘宇光译.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出版社,2003:112、24、22.


[5]格敦珠.中观根本慧论.法尊译[M].油印本。


[8][9]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M].法尊译.上海:佛学书局,1996:9.


[10]阿旺洛追扎巴.觉囊派教法史[M].许得存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2.


[11]宗喀巴.宗喀巴大师集[C](第5卷).法尊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l:350.


[12]解深密经[M](卷2).玄奘译.南京:金陵刻经处,199l:16.


[15][16][21][24]士观善慧法日.宗教流派镜史[M].刘立千译.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1980:9、12、11.


[18][26]谈锡永.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导读[M].香港:香港密乘佛学会、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6:75、180.


[25]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M](卷2).法尊译.上海:佛学书局,1996:31.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索南才让(1962—),又名许得存,藏族,青海乐都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藏传佛教及藏族史研究。(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陕西 成阳 712082)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宗喀巴大师和格鲁派的创立 下一篇格鲁派教义之实践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