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宋代之天台教学(三)
2018-05-16 11:23:39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333次 评论:0

(三)同门异流派之思想论诤


1.形式论之焦点


宋代天台学,自从义寂大师,重获天台典籍后,其学徒们对教观两门的研究,遂得一日千里之势的进展!但和义寂大师同门的志因(?)大师之弟子—晤恩(九一二~九八六)大师所著『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认为『玄义』释名段的观心释之文,是后人伪撰的所附加成为广本,而坚持略本才是智者大师的真撰,故特为之注释该书流传。后来,因该书广略两本的真伪问题,遂惹起山家、山外两派论诤的开端,曾经前后对抗了四十余年的论诤!但也因如此,使得宋代天台宗呈现登峰造极的盛况!兹略述当时论诤的始末如次:


第一:由晤恩大师之『发挥记』问世,而山家派的义通(九二七~九八八)大师,遂著『金光明玄义赞释』及『金光明文句备急钞』为之抗辩!继之,知礼大师也著『释难扶宗记』强调广本真撰说的主张,以辅助义通之说。相对之源清(?~九九七)门下的庆昭(九六三~一〇一七)、智圆(九七六~一〇二二)等大师也合著『辩讹』而反击。知礼大师再写『问难书』以辩正。随后,庆昭更撰『答疑书』反驳,知礼大师复写『诘难书』再加之反责!前后经七载的往返责难不息,最后(景德四年.一〇〇七.六月)还由智圆大师请当地的郡守出面调解,这场论争始暂闭了幕!兹以图示如左(参照『现代佛教名著全集』第九卷三〇六页):


嗣经十余年之久,智圆大师又著『金光明玄义表征记』,述及:词鄙、义疏,理乖、事误等四难而否认广本。继之,知礼大师亦著『金光明玄义拾遗记』,再强调广本真撰说,而推翻『表征记』,形成了极复杂的论诤史。


第二:源清大师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强调「真心观」,而知礼大师作『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两重能所,理具事造、别理随缘」为之反驳。庆昭之弟子继齐大师,即著『指滥』以反对。知礼大师又撰『二十问』以伸述正义。尤有天台元颖大师则著『征决』代替继齐而答复;还有嘉禾子玄著『随缘扑』而辅助继齐、元颖之说。然后,四明门下的净觉(仁岳)著『十门折难』,对付前三师。所谓别理随缘的论诤始告终止。


 第三:孤山智圆大师著『阐义钞』,论述「理毒性恶」问题,引出智者大师所著『请观音经疏』为证(大正三九~九六八A):


「法有二义:一用二体,消伏毒害明其用力,陀罗尼明其正体。体有二义:此间名为能持能遮,持于三义,遮于二边。用即为三,一事、二行、三理,事者虎狼刀剑等也。行者五住烦恼也。理者法界无碍无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


智圆大师将「陀罗尼」的三种用,都提上至圆教位,将第二的行毒,以断智相对,第三理毒,以性恶相对,且约行即属第二,如依能断所断的分别,即属理,绝不许「理毒」是「性恶」的存在为旨归。而知礼大师,遂破智圆的所说,为不识「性恶」则是「理毒」的观法,且再强凋说:「理毒」即「性恶」,否则,圆教的消伏,就不能成立!更为评斥智圆唯能判圆教之说,只以分为别、圆两教的配置,而尚未达到圆融的境界!


第四:关于知礼大师著『观经疏妙宗钞』的色心双具说。其所主张的「心法具三千」而「色法也具三千」的论调,却惹起山外派的咸润大师著『指瑕』而反对:「独头(色)色法不具三千,唯心法中的色法具三干,而单独的色法,绝不具三干」。然后,净觉大师著『抉膜书』而辅助知礼大师之「色心不二」是有趣的的论调。


上述四点,仅将重点,置于教相形式论诤上作为概观而已。

 

2.教理内容论


关于教理上的山家、山外两派论诤,诚是复杂至极!将其根本论点综合起来,可以说是:


「色心」相对论与「事理」相对论!换言之,即「唯心论」与「实相论」的论诤。


A所谓「心具论」,是主张:一念心性,具十界三干的诸法森罗万象,乃山外派诸师所承认!但对于色法个个也具三千的「色心双具三千论」,却是知礼大师的主张,在『观音玄义记』卷二(大正三四~九〇七B)、『十义书』卷上(大正四六~八三六C)等都具有详论。


B「三法能所论」,是为『华严经』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解释的相违所引起之论诤。山外派的主张是:「心法能造,生佛所造」,但知礼大师,却是以三法都具「能造能具,所造所具」,虽细而分为三法,但都不出一心,因心迷才堕为众生,而了悟即是佛,此乃引证『华严经』云(大正九~四六五C):「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以强调色心实相论的特色!


C关于「非情佛性」,孤山智圆是主张:独头(色)的色不具三千,唯心中之色才具三千,故强调无心的草木不能成佛!但知礼大师,却依色心平等的论调,主张「有心无心,同圆种智」尽具佛性,悉能成佛为旨趣!


D关于「三千三谛论」的异同,其中心焦点,是「三千」究竟是属假谛,还是具三谛?这是因为天台与荆溪的祖文,具有两说所惹起的论争!山外的孤山、神智等诸师,是主张「三千唯假」,因三千是唯诠森罗万象的俗目而已,即属事的有相,而空中二谛,乃无相泯减的理体,故三千是三谛中之假谛而已!知礼大师却主张,所谓「三千」之数目,乃诠备界、如、三世间相成的法敷,其理自圆三谛,则三干即三谛;三谛即三千的互具圆融,唯事与理的形态论调不同而已!


E关于「空中有无相」,是论述三谛中之空、中二谛,是有相、或无相?山外派是主张无相,因理是平等无差别,且现实的万象所现,归于差别泯灭,故空、中是无相!但知礼大师的解释是:万象碍于染相,而空中二谛之体,本末自尔,故现象界中的诸三千,空和中都是在法界之理中,称为理别三千,在现象界称为事别三千而已!


F理具「有相无相」的争论。关于理具之语,本来是智者、荆溪大师所共用,是以山外、山家两派,皆为之运用!可是山外的主张:是以理中之所具为无相。知礼大师则强调不同的反论!换言之:山外是唯认空为主体论,山家是以现实事象为依旨。

 

3.妄心观之特征


针对台宗实践门的展开,山外、山家两派,久来对蹠(同跖音执,“对跖”义对立—校对者),但对于观心门和实践道,都下过相当工夫,所以也成为台家的重要论题!山外派依据华严思想的真如缘起观,竟将终教分齐的缘起法门,拟摄在天台圆教,且强调本体界性起唯净,以无恶独善顺流之真心观为旨归。但知礼大师却主张:现象界的一切碍于染妄,必须转凡心才能实现真心,则重视直观剎那所现的种种妄心,特以还减法而断无明,始能深证如来妙性为殊胜。


附:山外派诸师之传记


A晤恩大师之观心思想


被称为山外派始祖的晤恩(九一二~九八六)大师,所著『金光明玄义发挥记』可惜失传!唯依南屏系武林无极可度大师(传记?)的『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参照卍续.精五六~四〇八)片段,始知晤恩大师是依据清凉澄观(七三八~八三九)大师『华严经大疏』(大正三五~六五八B)之「由心变于境,非是境能变心……离心无体」,而主张「一念不离真心」。这种思想,被智圆大师等所继承。但知礼大师之『四明十义书』(大正四六~八三二C),也引出『发挥记』一小段,即:


「且『发挥记』,立废观心,所以云:此玄十种三法,盖大师扶顺经文,法性圆谈,始自性德三道,终至果人三德,一一三法,悉是妙性,一一妙性,悉是真源,岂此纯谈法性之外,更须立观心耶?」


此盖批评晤恩大师,既主张一念为真心,是依顺智者大师的唯心三法观为依据,既然如此,那就无须更立观心的必要了。

 

B宗昱大师之真心思想


宗昱(生寂?)大师是主张:心之灵知、觉性的伟大,即重视智的作用,在其著:『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卍续.精五六三~二五B)说:


「释氏之道,直示众生心性,而开乎权实。……心性者,非有为非无为;不亦有无为,非自然非不自然;不亦自然非自然,非有性非无情;不亦有情无情。」


又在同书『内外不二门』中说(同书三二九C):


「九法界中,即外境也,佛法界,即内境,内外合明一念,方具三干之妙境矣。」


又同书第五『染净不二门』(同书三三四B)说:


「一念常住之性,念念生,念念减!良由灵知常住,鉴物不间,任运流注,法尔不停,宣古宣今,未曾间歇。」


宗昱大师即以「真心」、「心源」以符合湛然大师『十不二门』之「外法全为心性」,而调「唯心之性,无外可对」,即「外境是粗」、「三千妙境」乃具内体的一念。所谓「一念」,宗昱大师是从『仁王经』、『永嘉集』、『起信』、『唯识』、『百法』等论,及『解深密经』、『华严经』、『摩诃止观』等,所表显的一念为依据,乃忠实继承湛然大师的唯心理论,诚是值得台宗后学们的留意!

 

C源清大师之真心思想


源清(九九六~?)大师和宗昱大师,同是唯心学的专家。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分为三章,即:


⒈不二唯心真相


⒉迷悟法界缘起


⒊问答决疑


对于第一「不二唯心实相」(卍续.精五六~三〇八C)说:


「夫十法界者,全即一念。非谓前后相生,非谓色含内外,一一诸法,当体真如,岂是能知所知,知性即体。……法界唯心,一切法趣香,乃至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皆即法界!一一法界,法即一念,真如妙体。又此一念体常虚寂。」


明显的将一念以真心立场为旨归,如:「一一诸法,当体真如」,「一念真如妙体」等,都是承台宗传统之「具」学原理的表现。


在其第二「迷悟法界缘起」说(同书.三〇九B):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一念本具十界诸法。」


又在「别立十门」第一:「色心不二门」(同书三一八C):


「今指一念知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是真无性,以此性令即十界色心之法,故云:三千宛然,是知一念三千世间相常也。」


更对于第三「问答决疑」,即主张:心、佛、众生之三法,是一念清净的灵知而无差别。即(同书.三一〇A):


「夫佛名真观,生名不觉,心即生佛之心,非离生佛外别有心,但心为生佛之本,经示:本末因果下二,故云:三无差别。」


源清大师是受禅宗和华严宗的影响,才强调「心」之一念为清净真如妙体,倾向于唯真心的同类思想,这在其著『示珠指』中,到处皆有表露!

 

D 庆昭大师之观心思想


庆昭(九六三~一〇一七)大师,可以说是赵宋天台思想史上的论诤骁将!在『金光明经玄义』广略为对象论诤的七年间,是知礼大师最好的敌对大员。庆昭大师所著:『辩讹』、『答义书』、『五义书』、『释问书』、『答十义书』、『心印铭』等,可惜都失传!


庆昭大师是认为b内心是理,外境是事,以理事关系,依唯识论为主体而解释。因内心的理具三千,受外境的事造三千而转变,成为理具事造的本义(参照:大正四六~八四一)。


总之,庆昭大师是坚执心具三千,而色不具三千,且偏向唯心论的观念浓厚,对于缘理断九思想是始终不变的。

 

E智圆大师之观心思想


天台宗的奥旨,是学者所周知,悉依观心的内容为旨趣。故其重点即置于内证为根据,绝非是唯依传授,就能达到宝所的境界。


智圆(九七六~一〇二二.山外派的巨匠)大师,将山外派—晤恩、源清等,唯心论者们的性具说,尽以善巧微妙而加以组织,且不离天台的传统思想,善能摄入于唯心体系,展开其特色教学,诚是值得赞叹!


智圆大师,对山家派「色具」及「妄心观」的主张,认为属固执妄心的色具偏见而已!在其著『显性录』说(卍续.精五六~五二二B):


「当知!一家所立,有情心具三千,该收依正者,深穷佛旨也。学斯教者,既昧厥旨,但见唯色、唯香,及色外无法等言,不了色心体一,便谓草木国土,自具三千,殊不求文始末之意。」


 强调一念三干的妙旨是心具三千,即色心体一,而山家派,唯色唯香的论调,尚未能了达「色心体一」的色具,是仍然不知道「具」之妙旨!是以智圆大师主张「心」为中心,而能统摄一切,故心既为主体,就必以「心色体一」才对!如若唯色唯香,即与心毫无关系,既和心无关系的色、香及草木国土,能具三千,即会堕落本末倒置之虑!


智圆大师,对山家派之妄心观的见解,在『显性录』中说(卍续.精五六~五三二C):


「今家所立,离真无妄,离妄无真,指无明心,即三谛理,故「止观」观乎阴心、烦恼心、病心等,皆成不可思议也。」


更对「真心观」说(卍续.精五六~五三二C):


「偏指清净真如者,如下文云:「世人云:众生唯有清净性等,所以他宗若解若观,皆偏指于真。」


对「妄心观」的主张者说(卍续.精五六~五三二C):


「亲见学斯宗者,下了此旨。乃云:今家偏指妄心为境,未得言真,遂偏立妄心为解行、事理之要,不知即妄而真,方为要也。」


更对上述两者的批判说(卍续.精五六~五三三A):


「当知!偏指于真,似偏指于水;偏指于妄,如偏指于波,即波是水,方为要的。」很明显的可了解智圆大师,是站在两理论之间的另一种论调!但「离真无妄,离妄无真」是天台实相的本旨!若由追求实相的观点来说:「止观」的要旨在观「阴心、烦恼心、病心」而成不思议!故所谓「真心观、妄心观」,被智圆大师指为是偏执一方的极端之我见而已!


更对「烦恼即菩提」的主张者,他的批评是(卍续.精五六~五三三A):


问:他宗亦云:「烦恼即菩提等,岂唯指偏于真断惑方契邢?」


答:「他言:即者,有言无旨,何者?既但立净性,不云:理具三千,别无性恶之义,理既不具恶性,虽云:体即,终成断烦恼耳。其犹虽了波即是水,既不了水具波性,终成断波归水!若知性本具恶,则恶何所断?其犹了达水元具波,则波何所断?须论体具即义方成,修恶虽除,性恶不断,普现色心,从此而立,他未晓此!但云:众生本有清净之性,为烦恼覆等,所以漫指真如,以为观境,有言无指,其斯谓欤。」


智圆大师的解释是:烦恼即菩提的「即」,唯有表现而缺其实质罢了!那么,今后对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理论,那就成为必须重新研究的问题(本节:最好与演培法师译『天台性具思想论』一九八~二〇四页,参照阅读)。

 

F咸润大师之观心思想


咸润大师(生寂?),是庆昭大师门下最杰出的高僧,且还是最支持智圆大师心具说的有力者。咸润大师的主张是:心外无情的色,不许具三干,如单独的色,能具三千的话,则必须云:「一念具六千」才对!故强调:约性即平等,离性则不相即,更否认知礼大师的「蛄蜣六即」说,主张在迷,始有地狱等三途的名字;如在性体而论,则六道皆佛而不异,所谓众生、佛乃无差别为旨趣!

 

G知礼大师对山外派诸师之总评判


由上节所述,宗昱、源清两大师的真心思想是置于「一念灵知」,而知礼大师的批评观点,却是认为宗昱,源清两大师的一念,属理中的一念,而自己是「事中之一念」,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大正四六~七〇八C)说:


「以众生在事未悟理,故以依阴心显妙理故。」


且知礼大师在指责「理中一念」的错误,分为两段而指正,第一是「违文」(『法华玄义』、『华严经』、『止观大意』、『金刚錍』),第二是「违义」。


关于第一违文:依『玄义』(大正三三~六九三B)说:


「若广众生法,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法(通因果);若广佛法,此则据果(果);若广心法,此则据因(因)。」


在湛然大师『玄义释签』(大正三三~八三九B)说:


「众生法,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法等者。然众生义通,故云通论,若其通论义非究竟,故云一往。一往虽通,二往则局,不通于佛,及唯在因,佛法及心不云一往者,佛法定在于果,心法定在于因,故此三法得名各别。」


上是主述智者、湛然两大师的思想可知。但宗昱、源清大师却认为真性,独自立说为「心非因果」,这显明与祖意相违。知礼大师还引:『华严经』、『止观大意』及『金刚錍』,而指摘源清师唯以「理心、真心」之想法的错误。


关于第二违义的论凋,是指源清大师等,唯立「真心」而杜绝初发心者的入路,就免不了偏指清净真如之责;缘理断九之讥,故对初入门者的近要,还是必依据「根尘一剎那心」为观想对象,始能得以深入「本具三千即空假中」的妙境为要径!


又关于心、佛、众生的问题,『指要钞』、『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都有论述。即在『十义书』说(大正四六~八四六A):


「然『示珠指』解于三法,只得心法生佛之义,全不得彼彼众生生佛、彼彼诸佛生佛,所以释云:佛名真觉,生名不觉,心即生佛之心,非离生佛外别有心,为生佛之本。经示本末因果不二,故云:三无差别耳(佛名真觉……为生、佛之本,系『珠指』原文)」。


知礼大师的主张是:源清大师的三法观,唯得心法生佛之义,而尚未得众生,诸佛生佛之义,故必须同时由众生自体生佛,及诸佛自体的生佛存在才对!换言之:由心法的主观之世界存在,同时也具所对立之生佛,及客观之世界观的存在主张才封。同在『十义书』(大正四六~八四六A)又说:


「岂非谓心是非迷悟之真心(心唯属理)。此心迷则为生,悟则名佛,此则只得一人心法生佛少分(以唯知事造生佛,不知理具生佛,二造双明,方名全分)。殊不识法界有情,十方诸佛,生佛之全分。」


故知礼大师对源清大师之非证非悟的真心解,评为:唯局限于「事造生佛」而不知理具的「法界有情生佛」。当知心法主观界与生佛的客观界,双方符合始能显现平等。所谓事造生佛是:心法自觉主观的生佛;理具生佛是:唯以心法而未自觉,必依客观之修持,才能成就生佛为旨趣。


更对于三法之另一问题,知礼大师再评说:唯准非染非凈之真心,能造如来,不许妄染之心造如来,这乃整然的乖违阴识理具佛性之义,即只知「类种」而不知「敌对种」,故属徒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妙论。由此,源清大师是纯然以唯心独立之客观性,只认众生心与佛心的二法观,不容许有心法之存在!这也许是认为生、佛二法,就能摄持心法(灵知、知性)的想法。


又,知礼大师对庆昭大师的批评是(大正四六~八三五B):


「若复指真心,能造如来,正当『金錍』旁遮偏指清净真如为佛性也。又只知类种,全不识敌对种也。」


再对智圆大师的观识阴、烦恼心、病心、业心为圆修!并三法中,特别以自己、己心为主体,而约心性即具三千的论调,知礼大师对之评为:能摄持剎那妄心为近要之心,即可依自己现前剎那阴等之心而显性,更将此心认为是凡夫一念阴识之性,必由妄心才能显心性,即由事而见理为妙观,故对智圆大师之约心性而具三千的真心观,认为是违背台家观心的正义!故在『十不二门指要钞』总序立意段(参照:大正四六~七〇六C以下),强调止观实践的直接对境,即根尘和合的一剎那心 — 妄心,能观此妄心,其性具三千的不思议,始能成就「烦恼即菩提」之大乘圆教的本旨。且将悟证相即,分为三种而解释:


第一是:二物相合即  在『摩诃止观』卷一下(参照:大正四六~九A以下),已有论述过,是属通教之说,体别烦恼与菩提,但相依而不相离为旨趣。


第二是:背面相翻即 属别教之说,虽烦恼与菩提之性是一,但相是别异的主张。


第三是:当体全是即 唯圆教之说,烦恼的差别相,虽其相有一一之差别,但相即是菩提,这是据性具说,乃至性恶说为旨归。换言之:二物相含,或背面相翻,本来是断烦恼,或转后始能证菩提的想法,但当体全是即,则烦恼的当体,在本来性就具菩提的本具,故烦恼不必断除,或翻转的必要!即修恶的全体则是性恶之妙法门,因依本来自尔的自性常住而不离,所以现前的一念妄心,可依观境而实践修持止观,即由独异的不思议境,能证大悟,故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大正四六~七〇七A)说:


「应知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及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


明显的证明,知礼大师是依天台实相论的立场,强调不能单以唯心为真心,乃凡是十界的诸法,都不离真性的流露,即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故行者必由妙行的实践力而以观妄心即真心之妙观成就,才是观心门的特征!而知礼大师,关于这种理论,巧立双重能所,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大正四六~七〇六C)说:


「如器诸淳朴,岂单用槌而无砧耶?故知槌砧自分能所,若望淳朴皆属能也。智者以喻得解幸可详之,皆为不辩两重所观,故迷斯旨。又若不立阴等为境,妙观就何处用?妙境于何处显?」


将初重喻为槌,分配于空假中的三观为「能观」,以三谛之「所观」喻为砧。这唯表示初重之妙观妙境的形态,尚未成型的物体,故现前介尔阴妄之一念心,喻为淳朴,即由初重的三观三谛转为能观,且认行者现前之凡夫六识的记心是所观,故成为妄即真的卓论!更将成型后而重视能所观心之成就为旨趣。但是山外派的真心观,可以说是停滞于初重的观法而失去实践效力,是以知礼大师才批评山外诸师所立,唯是(参照:大正四六~七〇七A):「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之有教无观的缺陷了!


总之,山家、山外两派,经四十余年不断的诤论有如上述,一来一往的各自维护其思想体系,且而对立的相当激烈!但也由此,还可证明,宋代台宗的学者们,幸得对学术研究的热忱,和深入教海的道心,并求证道之无谓精神,诚是令人钦佩不已!

 

附:山外派诸师之传记


1.晤恩大师传


晤恩大师字修己,俗姓路氏。后梁乾化二年(九一二)诞生于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十三岁时,听人诵『阿弥陀经』有所感,遂至兴福寺出家。起初学习南山律,寻听「三观六即」,而深慕天台教学之奥旨!遂到钱塘慈光院,亲近志因大师,学习天台教观。


晤恩大师,精通『法华』、『金光明』、『止观』等,兼具辩才无碍,口若悬河,被时人称为「义(佛法)虎」。


自继承志因大师之后,住持慈光院,日中一食,不离衣钵,不畜财货,坐必跏趺而不问俗事,更不喜欢交游,但对学徒们的管教,严格异常。


晤恩大师,对于弘法的热诚,遇人必劝念佛,并示一乘圆意。当时际遇会昌废佛,天台教观遭湮没,但晤恩大师,不畏辛苦攻究祖书,讲三大部共二十余遍之多。又对昔人的科节不符顺『荆溪记』,遂著三大部及『金光明玄义文句』、『金錍论』等科节问世。同时能获『法华大旨』阐现的流通,必当归功晤恩大师的杰作。


但,晤恩大师著作中的『金光明玄义文句发挥记』,强调「略本才是智者大师眞撰」,竟造成山家、山外两派四十余年之论争。故被称为山外派的始祖。


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八月十五门,自知时至,召诸弟子们,开示『止观旨归』、『观心大义』后,端坐安祥圆寂,寿七十五.僧腊六十二(参照『佛祖统纪』卷十.大正四九~二〇四A)。

 

2.庆昭大师传


庆昭大师字子文,俗姓胡氏。宋太祖乾德元年(九六三)诞生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自幼出家于开化院,十三岁受具足戒于会稽开元寺。二十一岁为学习天台教观,投礼钱塘奉先寺源清大师,且随侍至十七年之久。源清大师圆寂后,即继其席而大弘教观。其一生中,『法华』『止观』讲满百遍以上。


更于景德元年(一〇〇四)四月,移锡梵天寺,讲风大振。景德三年,与智圆大师共著『辩讹』辅助『发挥记』之说。如是来回经七年之久,成为山外派的代表者。


眞宗天禧元年(一〇一七)四月十六曰安祥圆寂。寿五十五.僧腊四十二(参照『佛祖统记』卷十.大正四九~二〇四B)。

 

3.智圆大师传


智圆大师字无外,号中庸子.潜夫,俗姓徐氏。宋太祖开宝九年(九七六)诞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幼而知孝悌,且能于游戏间讲解伦理,使父母惊异不已!八岁送至龙兴寺出家。


智圆大师二十一岁(九九六),欣闻源清大师的道风,随侍而学习天台教观,仅二年际遇源公圆寂。大中祥符九年(一〇一六)四月,移锡至西湖孤山夕阳坡玛瑙寺宝胜院,当时的学者们,慕其道而集聚于座下者甚众。


在山家、山外论诤之际,智圆大师即扶助其师兄 — 庆昭大师对付山家派,甚烈。


智圆大师,且精通儒家之周、孔、荀、孟、杨雄、王通等书,常说:修身依儒,治心赖佛,强调儒佛的调和。


乾兴元年(一〇二二)二月十九日,预诫门人说:「吾殁后毋(勿)厚葬以罪我,毋建塔以诬我,毋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宜以陶器二合而瘗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在念佛声中安详圆寂,寿四十七。


崇宁二年(一一〇三)勅赐谥:法海大师。


智圆大师的著作极丰富,共有百七十余卷之多,世称十本疏主(参照『佛祖统纪』卷十.大正四九~二〇四)。

 

4.咸润大师传


咸涧大师字巨源,浙江会稽人,七岁投礼等慈寺子明大师出家,进受具足戒后,精研戒律。


有一日游天台,读诵智者大师之三观文,深感天台教学奥妙,遂诣钱塘开化院,亲近庆昭大师学习天台教观,且博通『法华』『净名』『涅槃』『楞严』等大乘经典,甚受庆昭大师器重,每令代座。


然在山家、山外两派论诤中,咸润大师也著『指瑕』以参加阵容,强调:「色法不具三千,唯心法中的色法具三千,而心法对色法,绝不具三千」,成为论诤的健将。


自从继承梵天寺后,对天台教学的弘扬竟无虚日,且聚众五百实践行道,获普贤大士放光证明,时人尊之日:忏主!并赞其德谓:「师踞貌床挥尘柄,时渐三纪,五舍百讲,业成名立,无愧古人」。世寿.法腊不详(参照『佛租统纪』卷十.大正四九~二〇五B)

 

附:仁岳大师传


仁岳大师,虽是知礼大师的门下,但为「观心观佛」之立义,因以论点不契合而遂离去投靠遵式大师,从后反对山家学说,是以被认为「杂传派」,或「后山外派」,故附录于此。


仁岳大师字寂静,号潜夫,俗姓姜氏。宋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幼年出家于开元寺,师事行先上人。十九岁受具足戒,随钱塘择悟律师学律,精通戒学。


欣闻知礼大师,弘法于南湖,遂趋之亲近,在途中的水月桥上,掷笠水中曰:「学不成不复过此桥」。甚受知礼大师的器重,令住东厦。仁岳大师刻苦精励十余年,尽得天台教学的奥义。然后辅助知礼大师对抗山外派,其功不可没!


仁岳大师的晚年,历任:昭庆、石壁、灵芝、慧安、清修等诸刹,持律谨严,且燃三指供佛,朝野仕绅,执弟子礼者不少!最后住持祥符寺,由当时的观察使刘崇广、枢密使胡宿的请奏:勅封为「净觉大师」。


宋英宗治平元年(一〇六四)三月廿五日留偈,在念佛声中安祥圆寂,寿七十三.法腊五十四。著述具数十卷之多。(参照『佛祖统纪』卷二一.大正四九~二四一B)


总之,山外派,未被历史家之志磐大师所重视,致使还有几位大德,未被录入『佛祖统纪』殊为可惜!  

 

附:山外派诸大师系谱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唐代之天台教学 下一篇元、明、清之天台教学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