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唐代之天台教学(三)
2018-05-16 11:38:3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09次 评论:0

(三)湛然大师之教学


1.传记


湛然大师,是继承玄朗大师的学系,被学人们尊为中兴天台教学的祖师(第九代),或称为荆溪大师、妙乐大师。得吴越王,三请谧圆通尊者。


湛然大师,俗姓戚氏,唐景云二年(七一一),诞生晋陵?荆溪(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出身儒家子弟,幼小就超然迈俗而异常伦!年十七(七二七)访道浙东,于金华府遇芳岩禅师,授以天台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七三〇?二十岁),投礼左溪玄朗大师门下。天宝七年(七四八?三八岁)始解缝掖,在宜兴浄乐寺出家,然后依昙一律师学律于会稽开元寺。


天宝十三年(七五四),玄朗大师圆寂,继之又遇安禄山反乱,湛然大师遂携带『止观辅行』,行脚于湖南省长沙县、衡阳县,及江苏省苏州府吴县、淮安县等。


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曾屡次受勅诏迎请,但大师都以病为由而不赴京,平日唯以教育徒众并著作,由此其高风亮节可知。晚年住锡佛陇,著『止观搜要记』、『法华文句记』等。


唐德宗?建中三年(七八二)二月五日,在念佛声中安祥寂灭于佛陇(天台山智者大师塔院之真觉寺),遗言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寿七十二?戒腊三十四。


湛然大师之一生,尽心力于弘扬天台教观,非讲即写,著作极多,时人赞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没矣!」(参照大正四九~一八八C)。

 

2.著作


湛然大师的著作,由『宋高僧传』及十种文献中记载,现存本录出,即:


①『法华文句疏记』  十卷  (大正三四~一五一)(本书是:天台三大部之一『法华文句』注释。关于『文句』,本来有章安大师的略科,湛然大师更为之扩大分科,并且作精细的解释,发挥祖意而巩固天台教学,是值得赞颂。
明万历年间(一五七三~一六一九),由圣行大德,将『法华经』与『文句』及『记』等三部会合,称为『法华文句记会本』三十卷而刊行)。


②『法华文句科文』  十六卷  (卍续精?二七~五五零)(本书即天台三大部之分科。将三大部以精细的分出章科,玄义科五卷、文句科六卷、止观科五卷,裨益初学者的方便不少!)


③『法华玄义释籖』  十卷  (大正三三~八一五)(本书是:针对学者们的籖问而注释『玄义』,乃天台根本教典的一部。和『止观辅行传弘决』并称为天台教义双璧的名著。又本书是:强调智者大师的主张,极力宣扬天台正义。另一面:且破斥华严、法相及嘉祥,并处处指责「无教暗禅」之弊,乃属破邪显正的力作,称为天台教典中之珠玉是不过分的。)


④『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  十卷  (大正四六~一四一)(本书是:『摩诃止观』的注释,且是为宗内、宗外的异义斧正。更将广泛之义,予于要约,并明示观门为旨趣,及唯识唯心事理二观、戒体论、性恶论等重要教义的网罗,实是天台教学的精华。)


⑤『止观义例』  二卷  (大正四六~四四七)(本书是:将广泛无涯的『摩诃止观』,要约为七科而包括,并阐述天台观门之理论和实践的显扬,并针对答复华严家之批评,而极力主张天台教学正义的佳作。)


⑥『止观大意』  一卷  (大正四六~四五九)(本书是:主述天台止观的大纲,乃强调天台观门是离文字之殊胜禅学,或指证暗证的偏曲,即以教、观互助为旨趣。故本书是实践天台观门,必须研究的重要典籍。)


⑦『止观辅行搜要记』  十卷  (卍续?精五五~七四二)(本书是:将广泛的『辅行传弘决』,力求其枢要而不可缺的部份,为实践观行之行者们所备的一部好书。更是『辅行』误字的订正,及文意不详的地方,加以补述,诚是为观行者们,裨益不少!)


⑧『金刚錍论』  一卷  (大正四六~七八一)(本书是:依『涅槃经如来性品』而立名。内容是:强调「无情有性,瓦石佛性」之妙,成为赵宋天台,山内、山外论诤的渊源。)


⑨『十不二门』  一卷  (大正四六~七〇二)(本书是:由『法华玄义释籖』抄出的别行本。内容是:明示三大部的纲要,辅成妙行而简易显出天台实践法,即:「为成妙解—以略显广,为成妙行—以易通难」!换言之:教观双修,解行一致为殊胜。因其「立义」的赅博与「止观」之重要综合阐明,以十种不二门的门门相待,显彰原理,强调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的实修实证,十门即十妙,妙解即妙行的教观相资为旨趣。)


⑩『维摩经疏记』  三卷(或六卷)  (卍续?精十八~八七零白马精合版)(本书是:天台『维摩经疏』二十八卷本的注释。内容是:逐文将难解处,予以详细的注明,并且显扬祖意,诚是天台教学中之亮润的一部。凡是研究『维摩经』者不可缺少的好书。我国在唐末已散失,西元一七三九年,始由日本兴福寺搜出刊行。)


?『维摩经略疏』  十卷  (大正三八~五六二)(本书是:将天台『维摩经疏』二十八卷删略为十卷。即湛然大师倾尽心力的巨著。由宋?慈云遵式大师奏请入藏。为天台基本主要教学之一。)


?『涅槃经再治疏』  十五卷(或三十三卷?大正三八~四一)(本书是:将章安大师著『大般涅槃经疏』三十三卷之精治本。但在大藏经里,却是以章安大师之名而流传?凡对涅槃经之研究者,乃属不可不读的一部。)


?『法华五百问论』  三卷  (卍续?精五六~六零一)(本书是:针对慈恩『法华玄赞论』所说而树立天台正义。其实本论只有三百九十八问,连枝叶问难,合之共计五百问。即:天台一乘家和法相五性家的论诤。主要论题是:定性二乘,成不成佛问题,一乘三乘之权实问题,及三车四车,四种声闻,摄大乘之四意趣等,即天台与慈恩两家之异议论。


本书在我国,自从唐末已失传?故志磐法师之『山家教典史』才未言及。据云:西元八三九年六月卅日,被日僧圆载大德,在天台山国清寺,抄写寄回日本比叡山廷历寺。)


?『法华大意』  一卷  (卍续?精二七~五三二)(本书的特点是:将每品的大意提要,及针对慈恩大师为对象之论难不少!自古来,都认为该书是伪作(非湛然作)。但以天台的立场,而且简略将『法华经』之纲领宣说,诚是值得一读。)


?『华严骨目』  二卷  (大正三六~一〇四九)(本书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是唐译七处九会二十九品(八十华严)的纲要。以观行为本而解释华严大经,但仅是上下两卷的小册,就能整然而体会该经的纲领是有趣。)


?『始终心要』  一卷  (卍续?精五十六~ 五九八)(本书是:由二百八十七字的短篇所成,从始之「理即」至终极的「究竟即」,而论述因果各别。更以三谛、三德之理智,不变随缘的逆顺二修所显现,故因果之始终,即三谛妙理,属无有差别的圆顿一乘之开示。堪称为天台教学的精要。)


?『观心诵经记』  一卷  (卍续?精五五~六八七)(本书是:依智者大师之旨,宣说诵经必须严肃三业清净,配合三观(空、假、中)而运慈悲二法,趋入第一义空为旨趣。)


?『法华三昧补助仪』  一卷  (大正四六~九五五)(本书具云:『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是智者大师之『法华三昧忏仪』的注释。内容:阐明「事仪」与「运想法」之正确,及正修方法之要义注释。)


?『授菩萨戒仪』  一卷  (卍续?精五九~三五四)(本书:或云『授菩萨戒文』『妙乐十二门戒仪』,以梵网十重禁戒为主体而分十二门之授菩萨戒仪式。)


湛然大师的著作,还有『摩诃止观文句』、『觉意三昧文句』、『涅槃经后分疏』,及同经分科文,『方等忏补缺仪』等,可惜都已失传!

 

3.思想


湛然大师的思想,也许是受到初唐以来隆盛的禅宗思想所熏陶?都以解释观心而强调心具说为主体论!但降之宋代的学者们,错认其真意,将其心具说中,只承认唯心论为立场而理解!也因此,将湛然教学,分成为两重性格之妙论是有趣的论调!

 

㈠重视一念理具论


湛然大师,最重视一剎那(念顷)所生起的一念心,且强调一念心具,赅摄一切因果。在其著『法华玄义释籖』(大正三三~八三九A)说:


「行者常观一念介尔起心,以具一切心,故等于佛心,以等佛心故,六皆名即,成究竟即。」


又在『止观辅行』(大正四六~三〇九B)说:


「一剎那起,名一众生,即起即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


由此明显可知剎那之一念心,具一切善恶因果。更在『止观大意』(大正四六~四六〇AB)说:


「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剎,一切剎尘亦复然!诸法诸尘诸剎身,其体宛然无自性,无性本来随物变,所以相入事恒分,故我身心剎尘遍,诸佛众生亦复然!一一身土体恒同,何妨心佛众生异,异故分于染净缘,缘体本空、空不空,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能所二非二,如是观时,名观心性」。


湛然大师,将心、尘、剎,心、佛、众生的三法,予以相互遍满之无尽性的妙交流,显示符合智者大师主张之主体观的实相原理,认为剎那一念心中,对理即具三千,则一念即属事用的妙观法!更强调理具、事用的相互关系,即:理具是事用的原理,事用是理具的显现,乃相互具之优越性的论调,这在『止观辅行』(大正四六~二八九C)说:


「问:一心既具,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答: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赅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


总之,湛然大师是主张在理体上,则凡圣共通三法的理具,故云:「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而巩固天台教学的优越性为旨趣。

 

㈡强调随缘不变


前项所强调是理具,而另一面,更重视「缘起」,在『十不二门』(大正四六~七〇三C)说:


「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起不离剎那,剎那性常,缘起理一,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湛然大师的理性观念,也许是依『大乘起信论义记』(法藏著)的思想而来?在其著『止观大意』(大正四六~四六〇B)说:「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乃由不变、随缘的相互相即,尤其对于性之不变,心的随缘,更发挥至「无情有性」的特殊思想,在『金刚錍论』(大正四六~七八二C)说:


「一者、示迷元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


将性与变,真如与万法,不变与随缘而配拟。更喻:水之虽有清浊,但其性却同而无异。换言之:本来性因迷而变,如能明性即可改迷,故其根本原理在性,是以真如与万法,不变与随缘,两者同是实相,唯现相转变而成万法,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是基于理性而论,故众生的理具和诸佛是同性体,所谓一切万象乃由理性之实现,和理具的现实状态之分别流露而已!

 

 ㈢性具说之主张


盛兴于唐朝的法相、华严、禅等三宗,而湛然大师所关心的是华严,因「天台性具说」,已呈现被侵蚀而不稳的状态!是以湛然大师,特别采纳『大乘起信论』之「真如缘起说」为「天台性具说」之辅助论,而展开天台以法华至上之超八醍醐的宗格。例如:对禅宗所主张「拂尘看净」,不容许有本来具烦恼之存在,即评为属表面功夫,无法得到解脱!更对相宗的「未熟」评为是尚属「不熟」,而斥为看错了世亲大士的『法华论』!强调:注①法相、禅宗,必须重新研究才对的评判!又对于华严的教判、实相、草木成佛等的论诤,尤其对草木成佛的论调,在『金刚錍论』注②展开引用『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强调草木成佛,如「有情」、「非情」,同是具足三因佛性的主张,使当时重视「理总事别、缘理断九注③」的华严学者们,感到惊奇不已!


湛然大师为适应诸宗的融和,发挥新思想而显明「具」之原理,强调事理、色心,本具三千的法理,绝不能分为「能所」、「上下」的差别,主张:依正不二而展开非情也具佛性的草木成佛说,为巩固心具说的特色!(参照金刚錍论)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有关「佛性」问题的理论,是起于『大般涅槃经』(大正十二~四〇二C)所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为树立大乘佛教的根本原理。然此思想传入中国来,被南北朝之学者们忠实的继承,认为无情之物,即无悟解的性能,乃属非佛性。换言之:即缺乏灵知之心识,不能感得菩提果,故认为非情是无佛性。但有关佛性的学说,至隋朝才被广泛的研究,竟将非情也具佛性的思想,被确认而明朗化!智者大师,更依据『大宝积经』(大正十一~一五〇A)所说:「一切草木,树林无心,可作如来身相,具足悉能说法」,而发挥「色心平等观」。继之,地论宗净影寺的慧远(五二三~五九二)大师、三论宗的吉藏(五四九~六二二)大师等,都依天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大正四六~一C)之色心平等的主张,各自组成理论体系而特显殊胜。


慧远大师,是将「佛性」分为「能知性」和「所知性」,所谓:「所知性」是包含着一切有情、非情,称「理佛性」,而能实践发心修行的称「行佛性」,见其著:『大乘义章』卷一,所述佛性义(大正四四~四七二C):


「能所分二:一能知性,二所知性,能知性者,谓真识心,以此真心,觉知性故,与无明合,便起妄知,远离无明,便为正智,如似世人,以有报心觉知性故,与昏气合使起梦知,远离昏气使起正智,若无真心觉知性者,终无妄知,亦无正知,如草木等,无知性故,无有梦知,亦无悟知,此能知性,局在众生,不通非情,故经(『涅槃经』三六)说言:为非佛性说于佛性。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又经(『涅槃经』二七』说言:凡有心者悉是佛性,此等皆是能知性也。


所知性者,谓如法性、实际、实相、法界法、经、第一义空、一实谛等,如经(『涅槃经』二七)中说:第一义空,名为佛性,或言中道,名为佛性,如是等言,当知皆是所知性也。此所知性,赅通内外,故经说言:佛性如空,遍一切处。」


吉藏大师,即认为佛性是第一义空—中道(参照大正四五~三五C)。所谓认中道为佛性的始倡者,也许是由北凉时代之河西道朗(生寂?)法师著『涅槃义疏』注④为始?是以吉藏大师在『大乘玄论』卷三(参照大正四五~四〇~四一A),广引十一家之异说而解释「佛性」。由此,南北朝时代的学者们,对于「佛性」研究的成果可知!吉藏大师的主张是:众生既具佛性,即草木也必具佛性,因佛性不限于众生独占,应该及至草木才对!其根据是由「依正不二」的思想而来,即众生能成佛,一切草木也可以成佛。且强凋有情非情,悉具「佛性」,遂奠定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树立草木成佛说的基础。


湛然大师,即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二(大正四六~一五一C),叙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强调:色香虽属无情,但却具佛性,展开十义而阐扬论述,其要义即归纳于「依正不二、万法唯心」的色心平等观,完成非情佛性说的妙谈(参照:『金刚錍论』(大正四六~七八一)。


上述是湛然大师的教相理论门对后世的影响。但,观心门更是不能忽略的,即将深奥雄大的『摩河上观』,尽在『辅行』、『义例』、『大意』部中详细提示!至于实践修持上,称为事、理两观的区别,也是由湛然大师为始的妙论。事观是针对身口(语言、动作)二业的轨则,理观乃属观心全体的法理,即能观现前的一念心,证悟本具圆融三谛,直观「迹本三千」的理法为理观;依任一念心而推破「未念、欲念、念、念已」的四相,证悟圆融三谛,变造「十界三千」为事观。换言之:理观是直接依观达圆融三谛的理法;事观是以间接之方法。本来观心的实践法,是事、理相即不离,但湛然大师之事理两观的分别法,却偏偏受后代天台学者的种种论议,如宋代山外派的诸师,即认为内心的所观为理观,对外色的所观为事观而对抗山家派。笔者认为山外、山家两派的争轮,都具有湛然大师的理论依据,唯其论法各有千秋的所执而已。


综上所述,湛然大师的教学大纲(教观两门),与较智者大师的学说对照时,发现其具有学术性的新发展,故从章安大师圆寂后,不振的天台教学,幸得湛然大师而中兴确是史实。

 

注:


①参照『法华五百问』卍续精第五六~六零一。


②参照『金刚錍论』大正四六~七八一。


③缘理断九:在十法界中,唯认佛界而不承认还有九界。


④『涅槃义疏』,早已失传,现在唯依章安大师之『大涅槃经疏』处处引用,始知其片段资料而已!


(参照:版本幸男博士著『六朝之佛性观』)

 

4.台宗殊胜之显扬


湛然大师,为发挥台宗教观的殊胜,而破斥禅、唯识、华严等三宗为对象!第一针对禅宗,即禅宗的不立文字(唯靠理智暗证,依禅法单传)故易堕暗证,犹如单轮只翼,属无依的行为!而台家的教观,如鸟之具双翼,机车之双轮,强调实践止观行—四种三昧、十乘、十境、二十五方便等实践行,明示证道的阶次,作为显扬台家教观,重如九鼎大吕的殊胜!


第二对法相宗所论,关于灰断二乘,永不成佛的论调,湛大师亦极为不满!驳之说:有情、无情都具佛性,何况二乘?岂有不能成佛之理,唯限于根机之熟未熟而已!


第三针对华严宗:(A)关于「渐顿与顿顿」问题;(B)是「非情佛性」的异议。有关(A)的问题,湛然大师在『止观义例』(参照大正四六~四五三B以下)所举出:七难而破斥华严,显扬台宗的正义。其次(B)的非情佛性,湛然大师在『金刚錍论』(参照大正四六~七八一)及『止观辅行』(参照大正四六~一五二)等,阐扬因迷情所起,才有「有情非情」之分,如依法性,即「有情非情」,其本是不二不别的理体。


上述是略谈湛然大师的教学思想在天台教学史上,已有新面目的展开,故虽从章安大师寂后而衰微的天台学,依湛然大师而恢复,且能与禅、净、法相、律、密、华严等诸宗,并肩于中唐时代,更能发扬光大而兴盛,诚是值得赞扬!

 

5.湛然大师圆寂后之台宗


湛然大师的入室弟子,据传云:有三十九人,其中:道邃、行满、普门、玄皓、梁肃等最为杰出。尤其道邃大师与行满大师是传法与日僧—最澄大师,创立日本天台宗而著名。传持湛然大师的衣钵,而住持国清寺的是道邃大师。

 

①道邃大师传


道大邃师,号兴道,长安人(陕西省西安府),俗姓王。少年得志,官拜监察御史。二十四岁那年,忽感世态无常,遂舍荣位而出家,专学戒律,然后精修大乘法,曾亲手恭写过『法华玄赞』等。


唐大历年中(七六六以后),曾梦见湛然大师于常州妙乐寺,宣扬天台圆顿妙旨,是以南行至扬州法云寺,再梦湛公宣讲『法华经』方便品,遂亲近于座下者五年,获洞彻台宗止观之奥旨。有一日,湛然大师嘉许曰:「子能嗣吾道」,遂授与所撰『止观辅行记』。


唐贞元十二年(七九六),晋入天台山,专讲『法华』、『止观』等。


永贞元年春(八〇五),台州刺史陆淳,请至临海县龙兴寺讲『法华』。五月,日僧—最澄,慕其名而求授『天台止观』于坐下。


又同年五月,为最澄、义真等传授大乘菩萨戒。同时,最澄师要求乞证我国官方,当时的郡主—太守陆淳,遂承道邃大师之讬,印证云(大正四九~一九零A):


「日僧最澄阇黎,身虽异域,性实同源,明敏之姿,道俗所敬,观光于上国,复传自名賢遂公法师!总万法于一心,了殊涂于三观,而最澄亲承秘旨,不外筌蹄,犹虑他方学者,未能信受其说,所请印证,安可不从!特此为凭。」


最澄东归后,遂于京都比叡山,创立日本天台宗之大本山—延历寺,敬尊道邃大师为开基祖师。道邃大师寂于国清寺,年寿不详?吴越忠懿王,追谥「兴道尊者」,又世称:「止观和尚」,乃中国天台第十代祖(由智者大师算起,属第七代)。门下有:守素、广修、乾修等。著作:『大般涅槃经疏私记』十卷、『维摩经疏私记』三卷、『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行世。

 

②行满大师传


行满大师,苏州人,二十岁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然后学习戒律五年,于大历三年(七六八)晋住浮槎寺。同时至荆溪听湛然大师讲天台章疏,即:『止观玄文』各一遍,『文句』三遍,『涅槃疏』二遍。自从湛公寂后,住锡天台山佛陇寺,传持天台教观。


唐贞元二十年(八〇四)九月,日僧—最澄师至天台山,行满大师遂付『法华疏』、『涅槃经』、『释籤』、『止观』及『记』,共计八十二卷之多。并传授手书一通,后世称为「天台始觉门」之传授(最澄得道邃大师传授「天台本觉门」)。


永贞元年(八〇五)五月,最澄師东归之际,行满大师曾赋诗送行,即:


「异域乡音别,观心法性同。来时求半偈,去罢悟真空,贝叶翻经疏,归程大海东。何当到本国,继踵大师风!」(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一~六一九页B)


可惜!行满大师之生寂年不详?著作:有『涅槃经疏私记』十二卷、『涅槃经音义』一卷、『六即义』一卷、『学天台宗法门大意』一卷,『行满和上印信』(『天台霞标』第一之一所收.不入藏。该书现存:日本立正大学?(一二四~五九),及偈颂若干等。


附注:「考查『宋高僧传』第二十二(大正五〇~八五二)有『天台山智者禅院行满传』,他系属宋开宝(九六八~九七五)时人,和湛然大师与最澄师年代,相差颇远,但『佛祖统纪』第十所载『行满传』(大正四九~二〇三C),却将之混为同一人,也许须待考证?」

 

③普门大师传


普门大师,唐中宗景龙二年(七〇八),生于岳阳(湖南),父何王斤,官拜常州仪兴尉。普门大师,年青而登进士及第,入仕朝廷。


有一日,感悟世态无常,遂至南岳寺出家,随大众以麻衣葛履而过着僧团生活。然后随侍湛然大师学习『天台止观』、『法华』深有所证。


普门大师是能善文章创古意的大家,故甚得湛然大师的器重,而以道义论交。


贞元八年(七九二)十二月六日,示寂于君山(仪兴县)之偏室,春秋八十四。门人昙环师,集其『遗文』两百篇行世(失传)。

 

④梁肃居士传


梁肃(七五一~七九三)字敬之,又号宽中,河南嵩县人。梁肃居士,年青得志,是身兼三职,奉仕于朝廷的大文豪,即:太子侍读,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梁肃居士恭敬三宝,且虔诚而执弟子礼,学习天台教观于湛然大师座下。志在一乘,最为精博!


观『摩诃止观』文义弘博,览者费日,是以逐删定为六卷本而流通,功德不少!


真元九年(七九三)十一月卒于长安,世寿四十三岁。

 

⑤广修大师传


广修大师,唐代宗大历五年(七七〇),诞生于浙江省金华府东阳县,俗姓留氏。年二十一岁,投礼道邃大师出家,学习天台教观。后住禅林寺,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等诸经,及『四分戒本』,且以二六时中,实践修持行忏不懈。


唐开成三年(八三八)七月,日僧—圆载师,呈问「台教疑问三十科」,广修大师及其徒维蠲师,遂撰文作答。同时,圆载师即令好仁师先为奉送回国(世称:广修、维蠲之决)。


广修大师的晚年,实践行持弥笃,每岁必行「非行非所坐三昧」七七日,未尝以事忙而废。


唐会昌三年(八四三)二月十六日,于禅林寺安祥圆寂。寿七十三、法腊五十二。世称「至行尊者」,为中国天台第十一代祖。

 

⑥物外大师传


物外大师,号正定,福建省福州府人,生时不详?俗姓杨。随侍广修大师学习止观,得其奥旨。唐宣宗大中一三年(八五九),遇岁收不足,遂跏趺入定,嘱侍者曰:待五谷丰收时,可以磬声引我出定,其弟子如所教,即从定起,已越岁余之久。由此,物外大师的止观定力之深厚可知!


唐僖宗光启元年(八八五)三月十五日,安祥圆寂于天台国清寺。为中国天台第十二代祖。

 

⑦元琇大师传


元琇大师,号妙说,生寂时均不详?浙江省天台县人。出家于国清寺,随侍物外大师学习教观,洞彻天台止观的奥旨。


元绣大师,精湛讲说,一日,升座说法,忽有异僧十人,威仪整肃,鱼贯而入,参礼后,静坐于末席,听讲完毕,再礼问讯而出,元绣大师遣侍者邀请入室,皆凌空举手笑谢而去。元琇大师之妙谈善说,感动天人成为趣闻!


唐僖宗与昭宗(八七四~九〇三)时代,天下已乱,学人们忽聚忽散,但元琇大师,不计听众之多寡仍然照常宣讲,绝不生异心!由此元琇大师的深证止观、三谛之妙旨可知!为中国天台第十三代祖。

 

⑧清竦大师传


清竦(音:想)大师,浙江省天台县人,生寂不明?依元琇大师学习止观,夙夜不懈,遂得其奥旨。后继承国清,诚是「行持」与「论说」兼备的大德。


当时的浙江东南一带,系属钱氏统管之地,戒严甚密,故人民获得安居乐业!是以,清竦大师也得安心领众行道,每在讲说之余,勉励同道说:「王臣勤劳外护,得免扰攘之忧,我辈岂可袖手坐食,应当精进道业,以答国恩」。


清竦大师,每升座说法,都是高论不已,俾使听众,深入三昧而未感疲倦。后世称为高论尊者。中国天台第十四代祖。

 

⑨义寂大师传


义寂大师,字常照,俗姓胡氏。后梁贞明五年(九一九)诞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县。十二岁投礼温州开元寺子安大师出家。十九岁(后晋天福二年?九三七)受具足戎,同时亲近会稽清律师学习『南山律钞』。


义寂大师二十二岁,至天台山国清寺,亲近清竦大师学习天台教观。专志精勤之研寻凡十余年,甚得造诣。


显德年间(九五四~九五九),螺溪檀越—张彦安舍地创建传教院,恭请义寂大师住锡。


唐朝的佛教,自从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再遭受武宗会昌五年(八四五)的教难,天台教籍可以说尽是湮没,唯金华古藏中,仅存零编或断简而已!


当时的吴越钱忠懿王,诵『永嘉集』,至「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句,不解所谓,即请问德韶国师,答说:「天台国清寺寂法师,必解此语」。是以恭迎义寂大师至宫中,回答说:「此语是智者大师著『法华玄义』中文,系指菩萨证果境界……因前遭安山、史明兵乱毁灭,近则会昌焚毁,教藏残缺殆尽!今高丽阐教方盛,全书在彼」。越王遂遣大使至高丽国,求请天台教观之复还。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十月,高丽王,勅沙门谛观大师,报聘教疏诸部奉还中国。是时天台教观,重获齐备而得展开天台教学的复兴!


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吴越王,恭请义寂大师传授菩萨戒,勅封净光大师号,并赠紫衣而执弟子礼。


雍熙四年(九八七)义寂大师于临海、缙云、永康、东阳等诸邑传授大戒。被义寂大师的德望所感召,奉律者超数十万众之多。义寂大师的一生,讲过『三大部』各二十遍、『维摩』、『光明』、『梵网』、『金刚錍』、『法界观』、『永嘉集』、『义例』、『不二门』各数遍。


雍熙四年(九八七)十一月四日,安祥圆寂于螺溪传教院,春秋六十九.法腊五十。为中国天台宗,第十五代祖师。

 

⑩谛观大师传


谛观大师,韩国高丽人,生寿、乡贯不详?宋太祖建隆二年(高丽王光宗五年?九六一),受高丽王之命,奉还教观,送至天台螺溪传教院,晋谒义寂大师,见寂大师之道貌、说法超群,遂执弟子礼,随侍凡十年,精研天台教观,尽得奥义。著有:『天台四教仪』行世。

 

.义通大师传


义通大师,字惟远,俗姓尹氏。后唐明宗天成二年(韩太祖三十一年?九二七)生于韩国。德相异常,头顶有肉髻,且眉毫宛转,伸长具五六寸。幼年,投礼龟山院,宗为大师出家,受具后,学『华严』、『起信』以深具造诣而著名。


乾佑年间(九四八~九五〇),游学大陆,至螺溪晋谒义寂大师,遂执弟子礼,学习一心三观,彻悟圆顿之旨,名闻四远。


有一日,辞别同学说:「吾欲以此道,导诸未闻,必从父母之邦」,恳请义寂大师的允许回国传法!在归程中,将登海舶之际,四明郡守钱惟治,闻义通师光驾,恭敬备至,请为传授菩萨戒,并极力挽留住锡在四明弘法。


宋开宝元年(九六八),檀越顾承徽,舍宅创立传教院,请义通大师住持。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宋太宗勅封为「宝云尊者」。


义通大师,弘扬教观,凡二十余年,升堂受业者不可胜数。且时常称呼施主为乡人,问其故,即说:「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同乡中人也。」


宋端拱元午(九八八)十月二十一日,安祥圆寂。寿六十二。为中国天台第十六代祖。著有:『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光明句备急钞』等,可惜都无存!


以上,为欲初学者,得知湛然大师门下之历代传人等的活动情形,故略述其传记,以资查考之方便(参照:『佛祖统纪』卷八?大正四九~一八九以下及同书卷十)。


湛然大师圆寂以后,及至五代(西纪七八二~九五九)约两百年间,都被兵乱之悲风惨雨,闹得天下充满了瘴气不绝,致使社会民心无日获得安宁!佛教徒亦不例外,早已失去学道的余暇,是以不但天台宗衰微不振,其他宗派亦然!尤其会昌五年(八四五)八月,天下的佛寺四千六百余所,尽被武宗毁灭,致使天台教籍,也因之全失!唯江南一带,幸得吴越王钱氏的外护,只能维持一缕的命脉而已!更幸得钱氏第五代的忠懿王钱俶,承螺溪义寂(九一九~九八六)大师之为法精诚所感召,遂遣使求请天台教籍于韩国的奉还,获得研究的方便,始能在江南地带,得以重整宗风而兴起新气象,已如前述。


附:唐代系谱(由『望月佛教大辞典』第六册大年表.附录32页抄出)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智者大师教学之特质——南北朝时.. 下一篇宋代之天台教学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