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在家律学概说
2018-06-21 13:26:5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39次 评论:0

在家律学概说

 
果清律师主讲


二○○二年六月廿二日于慈光图书馆


三宝弟子王和顺恭录

 
甲一、前言


甲二、解释标题


甲三、在家律学的重要性


甲四、讲授在家律学的内容次第


甲五、在家菩萨如何将戒持好


甲六、结劝


 
甲一、前言

 
诸位法师、朱馆长、诸位在家菩萨、诸位莲友:大家午安。今天非常欢喜,果清回到慈光图书馆。在二十几年前,果清常常来恭听雪公恩师讲《华严经》。过去参加内典研究班的时候,也有三年住在慈光图书馆。因为研究班有四年,这边就住了三年。莲社盖好之后,就搬到莲社去,那边就住了一年。一共就有四年的光阴。从大学时代开始,一直到出家,前后大概有十年的光阴亲近雪公老师。二十多年前是来这边听经闻法的,现在出了家第一次回来上这个讲座。这是朱馆长跟几位同仁,到埔里正觉精舍来邀请学人,说:目前讲经说法的人很多,但是讲戒的却是很少。受了戒不晓得开遮持犯,往往就犯戒了。所以,他老人家慈悲就邀请学人,来跟诸位讲一些有关在家律学的课程。因为学人的法务比较忙,除了在精舍担任课程之外,另外其他道场也有课程,所以时间就抽不大出来,但是第一次,总要出来。果清虽然不能亲自来宣讲,但是由几位法师们来代讲,也是一样的。他们学戒也许多年了,对于开遮持犯都比较清楚,所以可以跟诸位共同研究。这是首先要讲的一段话。接著我们就正式入于本题。
 


甲二、解释标题

 
乙一、在家

 
〈在家律学概说〉,第一项就先简略来解释这个标题。先解释‘在家’这两个字。在家简别不是出家。在《优婆塞戒经》里头讲到:‘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这一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呢?它这么说:‘善男子,如佛所说’,如同佛所说的。善男子也包括善女人在里头。‘如佛所说,菩萨有二种’,说菩萨分成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第一种叫做在家,第二种叫做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出家的菩萨就叫做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男众叫做优婆塞,女众叫做优婆夷。‘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出家的菩萨受持出家的戒法,这个乃是不困难的。‘在家菩萨持在家戒’,在家的菩萨受持在家的戒法。‘是乃为难’,这个却是很困难。‘何以故?’为什么困难呢?‘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的人有许多恶的因缘所缠绕的缘故。
 

什么是‘恶的因缘所缠绕的缘故’呢?这个就如同在《大宝积经》上所说的一样。《大宝积经》在卷第八十二,《郁伽长者会第十九》,它有一段经文解释什么是在家、什么是出家,将在家、出家修行的情形,加以比较一番。《大宝积经》上说:‘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善修学行。所谓家者名杀善根,名不舍过,害助善业,是故名家。云何名在?一切结使在中住故,故名为在’‘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入僧坊,在门而住,五体敬礼,然后乃入。当如是观:此处即是空行之处、无相行处、无作行处,慈悲喜舍四梵行处。是正行正住所安之处。我当何时,舍于家垢?我当何时住如是行?应生如是欲出家心。无有在家,修集无上正觉之道。皆是出家趣空闲林,修集得成无上正觉之道。在家多尘污;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多垢;出家离舍。在家恶摄;出家善摄。在家没于爱欲淤泥;出家远离爱欲淤泥。’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大宝积经》上这么说:‘复次长者’,又复其次,佛对著郁伽长者。他说:‘在家菩萨善修学行。所谓家者’,所谓的家叫做杀害善根。它叫做‘不舍过’,不能够舍弃过失。它是妨害帮助善业的。因此之故,就叫做家。什么叫做‘在’呢?也就是‘一切结使在中住故’。‘一切结使’,结使就是烦恼。一切的烦恼在当中安住的缘故,所以就称做‘在’。

 
又复其次,在家的菩萨假若进入僧坊,在家菩萨到寺庙里头去,要特别小心谨慎,要尽到礼节,不要随随便便。他‘在门而住,五体敬礼,然后乃入’,五体投地恭敬礼拜,然后再进入僧伽蓝。‘当如是观’,应当要如此的观想。‘此处即是空行之处,无相行处,无作行处’,这个就是修行三解脱门的地处。什么叫做三解脱门?‘解脱’是自在的意思。门是能通达的意义。由这三种解脱门,就能够通达到涅槃城,所以称做三解脱门。第一空解脱门,也就是观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寂的;缘生性空。是无我、我所有,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假若能够如此通达,那么对于一切诸法就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做空解脱门。第二无相解脱门,既然了知一切法都是空寂的缘故,所以观男女一或者异等等的相状,实际是了不可得。假若能够这样通达,一切诸法是没有相,那么也就能够获得自在。这个叫做无相解脱门。那什么叫做无作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也称做无愿解脱门。假若能够了知一切诸法无相了,那么对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无所愿求。假若无所愿求,就不会造作生死之业。假若没有生死之业,就没有果报之苦,就能够获得自在,所以叫做无作解脱门。所以我们想要到僧伽蓝,到寺庙里头去,要了知这个就是行三解脱门的地处。我们要特别小心谨慎,要恭敬,不可以随便。
 

‘慈悲喜舍四梵行处’,是慈悲喜舍修四种梵行的地处。所谓的慈悲喜舍,也就是四无量心。无量是什么意思?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广大,所攀缘的众生既然是无量,所以能攀缘的心也是如此。第一慈无量心,慈是什么?慈叫做爱念,也就是给予众生安乐之心、这个叫做慈无量心。也就是说菩萨爱念一切众生,爱护、想念、护念一切的众生。常常求得乐事,随著众生所要求的而能够饶益对方。第二悲无量心,悲是愍伤的意思。愍伤也就是拔苦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常怀著悲悯心,拯救济拔,使令他们能够获得解脱。这个叫做悲无量心。第三叫做喜无量心。菩萨庆喜其他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所以他就欣庆无量。第四舍无量心。菩萨对于所攀缘的众生是没有憎爱之心—没有憎恨也没有偏爱之心,这个叫做舍。又想念到一切众生同样能够获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这个叫做舍无量心。所以寺庙就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行之处。

 
‘是正行正住所安立之处。’‘我当何时,舍于家垢’,我当来在什么时候能够舍离家庭的这种垢秽?我当来在什么时候,能够安住如此三解脱门的行为?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这种行为?所以我们应当生起如此想要出家之心。没有在家他能够修习积集无上正等正觉的圣道。都是出家他趣向空闲之林,修习积集,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所以像我们世尊就示现出家。所以‘在家多尘污’,许多尘垢染污。出家非常微妙、非常善好。‘在家具缚’,有种种的烦恼束缚;而出家是没有障碍。在家有许多的垢秽;出家能够舍离许多的垢秽。在家是恶法所收摄;出家是善法所收摄。在家没于爱欲的淤泥;而出家能够远离爱欲的淤泥。
 

所以《涅槃经》也这么说:‘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宽廓,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涅槃经》说:在家是逼迫者。‘迫’者就是很狭窄,就好像处在坚牢狱一般。一切的烦恼因它而生起。而出家却是非常的宽大广阔。‘犹如虚空’,好像太虚空。一切的善法因此而增长。所以是非常的殊胜。《华严经》的《贤首品》也说到:‘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于诸欲乐无所爱。’这是《华严经贤首品》所说的。它说这个家是贪爱系缚的地处。想要使令众生完全能够免除离开,所以佛陀就示现出家而获得解脱。对于诸多五欲的快乐,他无所贪爱。这个就解释‘在家’两个字的意义。
 


乙二、律学

 
接著解释‘律学’这两个字的意思。律学也就是戒学,它是三学之一。律有三种的名称、四种的意义,还有三聚净戒的内涵。
 


丙一、律有三种名称

 
我们先解释律的三种名称。第一种叫做毗尼,第二种叫做尸罗,第三叫做波罗提木叉。毗尼就是指佛所制成的教法。这个称做教诠,也就是律藏。尸罗就是教中所诠释的因行,也就是受随两种戒法—受戒跟随戒。受戒就是我们受戒得到戒体,这个叫做受戒。随戒就是随顺戒体生起戒行,这个叫做随戒。尸罗也就是受随这两种的戒法。受戒以后,我们就应当随顺戒体如法的持戒。这个叫做因行,也称做戒行。波罗提木叉属于果诠。因为毗尼属于教法,尸罗属于因行,由此因行决定能获得解脱的果法。因果都在律中所诠释的。这个就是笼总说明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三种的名称意义。下头各别再加以说明。
 

毗尼就是教,尸罗就是行,波罗提木叉就是果,也就是教行果的次第。首先讲到毗尼。毗尼是梵语,翻做中文叫作律。律也就是法的意思,也就是法律。法,它是以楷定作为意义,是楷正决定是犯或者是持。因为律藏当中有持犯的方法,犯到的话有轻重的相状;或者开缘,或者遮止,或者有因罪,或者有果罪,都在律典当中有剀切地说明,所以叫做法律。也就是用此法律来判断持犯,赏罚分明,所以称做教诠。
 

第二尸罗,梵语翻做中文叫做戒。或者翻译叫做清凉。因为这个戒法能够除去我们众生的热恼,所以这是就著它的功用而翻译的,不是它正式的翻译。假若就著它的义理还有作用,正式翻译就叫做戒。我们可以拿六度来做证明,因为六度尸罗波罗蜜翻译就叫做戒度,可见正式的翻译就叫做戒。戒有警的意义,也就是警策我们身口意三业,相对前面的境界能够远离过非。戒是能警之法;三业是所警之行。又戒有性的义理。性它通善恶。假若持恶戒就禁止作善,像屠夫打猎的人等等。假若受持善戒,他就禁止造作恶法,就如同受佛戒就是。善恶的体性互相不容纳,所以这是采取它禁止的意义。所以戒经上说:‘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受了佛戒,我们就应当要止息一切恶法,要行一切的善法。这是比丘等事业,其他的在家众都包括在里头。也就是策进我们修行的人能够舍恶向善,舍凡趣圣—舍弃凡夫,而趣向圣人的阶位。所以叫做禁戒。
 

第三种叫做波罗提木叉,这也是梵语,翻译中文的意思叫做别别解脱,或者叫做处处解脱。戒属于因行,必定能够获得解脱。有因行,必定能够达到这个果德。这里有两点的意义:第一叫做近解脱,也称做近果。第二远解脱,也称做远果。先说近解脱。就如同比丘两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还有像在家众受五戒、八关斋戒,或者受在家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或者受《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法;能持一条就获得一条的解脱,持十条就获得十条解脱。我们全部持的话,就全部得解脱,就不会被业力所缠缚而不能够解脱,所以它就叫做别别解脱。又者,也可以三业来讲,我们身体不造作杀盗淫,我们的身业就能获得解脱。口不造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我们的口业就能获得解脱。我们的意业不起贪嗔痴等分的烦恼,我们意业就能获得解脱。所以叫做处处解脱。正当我们身口意三业,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著五欲六尘这些境界的时候,就考验我们所受戒行之力,是否能够依靠止持能够诸恶莫作、依靠作持能够众善奉行?假若被业的境界所缠缚,随著境界而犯戒,我们就不能获得解脱。反过来讲,我们身口意三业对著境界的时候,假若戒行清净,戒体光洁,那么就不会被业力所缠缚,所以就叫做解脱。这个就是属于近果。受戒为因,不犯为果。第二种是远解脱,也称做远果。‘远’就是指未来来讲的。我们今天持戒属于因行,希望未来能够断除惑业而成就圣位,所以这个就称做远解脱,也就是远果。因此,在因行当中,我们戒德清净,就能够生起诸多的禅定。定心现前,我们般若的智慧才能开发。有了这个般若智慧,我们就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这个就是远果,就是远解脱。所以近的解脱是从因行的持戒,不被业力所牵引而言。远的解脱是对望后来证得圣人的果位,能够破惑证真来讲的。所以第三个名称—波罗提木叉的解脱,属于教当中所诠之果,所以称做果诠。
 

这三种名称也就是教行果。毗尼是教诠;尸罗是因行;波罗提木叉就是果诠。教是如来所制;戒就是因中所修;果是修因所得的结果。这乃是律的三名。


 
丙二、律有四种意义
 

接著再讲到四种的意义。戒它有四种的意义。哪四种的意义?第一叫做戒法,第二戒体,第三戒行,第四戒相。现在说明第一的戒法。

 
在《资持记》—也就是灵芝律师解释《行事钞》的,他说:‘圣人制教名法’,圣人所制的这个教就叫做法。在《行事钞》,它就这么解释,什么叫做戒法?假若对著法来叙述的话,它不局限凡夫跟圣人,直接说明这种法,必定能够轨范成就出离的圣道。必要使令受戒的人,要相信了知有这一种的戒法。所以这一种戒法,也叫做圣法,是圣人所制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戒法。

 
第二种叫做戒体。什么叫做戒体?灵芝律师解释说:‘纳法成业名体’,领纳戒法成就无作业性,这个叫做戒体。《行事钞》它就解释:‘十法界尘沙’,若尘似沙,这个境界就太多太多了。十法界就是四圣六凡。四圣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还有六道的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合起来叫做十法界。我们受戒要怎么样得到戒体呢?要好好观想,才能够得戒体的。这个戒体所对的对象是非常广大的。它的对象是什么呢?就是十法界如尘似沙真俗二谛等等的这些法。用自己要约期限之心,来施造方便:我们身体礼拜,口请师,意业来观想。又善于清净我们这一念心,不要随便打妄想,不可以还想要造恶,这个就不能够得戒了。必须‘善净心器’,将这一念心安住在正念上头:安住在‘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然后观想十法界微妙的如尘似沙真俗二谛等等之法。我们以前未受戒的时候,对这些境界都是生起恶劣之心,现在我们受戒了,就反对这个恶心,变成善好之心,都要度脱他。譬如我们持不杀生戒,对十法界的有情众生都不杀害的。不但不杀害人类,就是一切蠢动含灵、小的众生,都不故意去杀害。所以这个心多么广大,因此持戒的功德无量无边非常广大就是如此。因为它所对的境界,领纳如尘似沙的这些境界,为我们的佛陀所制的戒法加被上去,这些境界都是戒法,都是我们持戒的范围。所以这些境界、戒法,心未观想的时候,心跟这个戒法没有相应。一经我们观想,对于十法界有情、无情众生这些境界,我们缘想‘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能够‘冥会前法’,冥会前面所对的戒法,和戒法所对的尘沙万境。譬如受五戒就尽此身形寿命;受八关戒—通常只有一日一夜,也可以随著时间长短来受。以此要约期限之心,跟这个微妙的戒法就相应。所以在这个戒法上就有缘起的意义。领纳在我们心里头,就成为戒体。这个就是戒体。我们这个戒体是怎么样呢?它是依于众生的真如本性。以众生的真如本性作为所依,能依的就是这个戒体—无作戒体。

 
接著讲戒行。依戒体生起护持,这个叫做戒行。我们既然受戒,得到这个戒体秉御在我们心中,必须要广泛修种种权巧的方便,要提起般若智慧,要检察我们身口二业威仪的这些行为。要立志专心来尊崇,并高尚羡慕以前成就圣道的人。那么持戒之心在得戒体之后而生起,义理随顺于前面的戒体,这个叫做戒行。

 
戒相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戒行表现出来有威仪,这个叫做戒相。所以这个戒相就是威仪的行门成就了。随著我们所施设、所造作,而一举一动都称合戒法。因此之故,我们美好的德行,就能光大显扬出来,所以叫做戒相。这个叫做戒的四义。
 


丙三、三聚净戒

 
其次,我们说到三聚净戒。像诸位有的受了在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就有三聚净戒的意义。这个聚是什么意思呢?聚就是集的意思。戒就是禁戒。这三种戒能收摄一切大乘诸多的戒,所以叫做三聚净戒。所以在《法苑珠林》说:‘伟大的圣人度化众生,他的功能德用,唯独在戒法。’《庄严论》说:‘最初律仪戒,它是以禁防作为体性。后面的摄善、摄生这两种戒是以勤勇作为体性。’第一种摄律仪戒,律就是法律,是禁止的意义。仪是仪式,就是轨范的意义。这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的律仪没有不收摄在这里头的。所以《法苑珠林》也说:摄律仪戒要紧的唯独有四种:第一不可以为了利养的缘故,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而毁谤其他众生。第二不可以故意悭贪,对方贫穷困苦来向你乞求,你也不肯布施给对方,这个不可以。第三不得嗔心打骂一切众生。四者不可以毁谤大乘的经典。持此四法,没有恶法不离开的,所以叫做摄律仪戒。
 

第二摄善法戒,所行之行能收摄一切善法,也就是我们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法,以及闻思修三慧,六度之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开出来就是万行,无不收摄在里头,所以叫做摄善法戒。
 

第三摄众生戒,也就是能摄受一切众生。能摄之行就是慈悲喜舍,这些都是收摄众生的。这是简单解释三聚净戒的意义。
 


乙三、结标题

 
第二大科,解释标题,已经说完。就是〈在家律学概说〉,‘概说’就是概要的说明。这个题目说过了。


 
甲三、在家律学的重要性

 
接著第三大科,解释在家律学的重要性。在家律学有什么重要性呢?在《遗教经》里说明了在家律学的重要性,其实也就是戒法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性。《遗教经》上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汝等比丘’,因为比丘是七众佛子的纲领、首领,所以就以比丘做代表,其他的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包括在里头,叫做‘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在我示现灭度之后。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所谓的‘尊’就是功德非常高尚殊胜。‘重’是利益非常宏大深远。这个‘珍’也就是保惜而不失去,叫做珍。‘敬’是谨慎来奉行,不要高慢。所以要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刚才说过了,是戒的三种名称之一,这个就是别别解脱、处处解脱,就是以果德来诠释的。波罗提木叉就是佛的法身,它能够去除度脱两种的障碍。哪两种的障碍呢?就是能够度脱烦恼闇障,所以下头的经文说‘如闇遇明’,如同黑暗遇到光明,就能够度脱烦恼的闇障。‘贫人得宝’什么意思?这种戒法的法身,它能够度脱空无善根的障碍,所以就好像贫穷的人获得宝藏一般。‘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应当了知戒法就是汝等的大师,都是我们伟大的导师。佛在世,是以佛为师;佛不在世,就以戒法为师。所以说:‘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跟我住在世界是没有两样的。所以我们在家众,诸位也都是念佛,跟我们老师学习净土法门,我们假如配合持戒的话,那就更殊胜了,将来必定在中品中生以上。戒能够持好的话,是如此。
 

还有《华严经》的偈颂也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华严经》说:戒法就是无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应当具足执持清净的戒法。所谓的‘具足’也就是轻戒、重戒都要平等心去受持。持得皎如冰霜,尘点不染。假若能够坚固执持于清净的戒法,那么这是十方如来所共同称扬赞叹的对象。还有《涅槃经》也说到:‘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想要照见佛性,换句话说,就是证得大菩提,还有证得大般涅槃,必须以深信之心来修持清净的戒法。在《华严经贤首品》也说到:‘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华严经贤首品》说了:假若我们常常信奉于诸佛的话,就能够‘持戒修学处’,就能够好好的学习戒法,好好持戒。‘若常持戒修学处’,假若我们常常能够好好持戒,修习这个学处的话,就能够具足诸多的功德。所以,一切的功德善法都是由持戒而生。戒法就如同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动植物,承载万物,生长万物。戒法这一种的大地能够生长一切善法功德。在《明法品》里头也说到:‘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明法品》说了:对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说的法、所制定的戒,都能够完全依照去奉行,如法去奉行,内心不肯舍离,因此之故,我们就能够使令佛法僧三宝,永远都不断绝,能够久住世间,永远利益未来的众生。所以太好、太殊胜了。
 

在《优婆塞戒经》里头也说到:‘善男子,若优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华,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华,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丈夫之人。’说‘善男子’,当然包括善女人。假如优婆塞、优婆夷能够至心—至诚恳切、专心一意,能受持如此的戒法,就是指六重二十八轻的戒法。假若我们受《梵网经》的十重四十八轻,这是通于在家出家所受的,也都可以。这个就叫做优婆塞、优婆夷当中的分陀利华。分陀利华翻做中文叫做白莲花,它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以这个做比喻。是‘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什么叫做微妙上香?因为戒德熏习出去,什么地处都能够熏闻得到,所以他是微妙上等的香。‘优婆塞中清净莲华’,这个比喻什么呢?他能够契合实相的因果,所以叫做清净的莲华。‘优婆塞中真实珍宝’,因为他能够自利利他,所以就称为真实的珍宝。‘优婆塞中丈夫之人’,他是雄猛威力,能够胜过烦恼,所以叫做丈夫之人。所以,你看,持戒那么要紧。太好、太好了!


 
甲四、讲授在家律学的内容次第

 
然后,第四大科就是讲授在家律学的内容次第。我们准备讲授的在家律学的内容次第是怎样呢?第一就是《五戒八戒学处》,就是诸位桌上所发的这一本书。这一本书是育因法师所编的。他编这一本书很用心,发的时间也不少,有几年的光阴陆陆续续才编成的。诸位看一看就知道的。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准备讲六重二十八轻的在家菩萨戒本。这个准备请天因法师来为诸位讲授。还有四重四十三轻的瑜伽菩萨戒本,也是请天因法师讲授。这一些他都讲过的。最后,就是《梵网经》菩萨戒本,十重四十八轻的。它是通于在家出家所学习的,我们虽然是在家也可以好好学习,也可以受梵网菩萨戒。假若有时间的话,像弘一大师所编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也非常要紧。这本书编得非常精要,不是用心学习,不容易了解的。这是唐宋的古文,弘一律师为在家众所编的。这一本也很要紧。但是要看时间的情形,将来能讲得到讲不到,还在斟酌考虑当中。
 


甲五、在家菩萨如何将戒持好
 

乙一、受戒
 

接著第五大科讲在家菩萨如何将戒持好?第一我们要先受戒。我们要学戒嘛!学戒要先受戒。要受戒,你要找有德行的师父,不可以随便找一个就为你授了。你受戒的时候可以找,这个可以选择,这是开许的。不可以随便找一位师父就为你授了,因为受戒是要得戒体的,所以这个可以找的。但是平常我们都用平等心一律的恭敬供养,不要分这位有修行、那位没有修行,不要这么分别。我们对师父都是平等恭敬供养,不要分彼此。这样子,我们才能得到福德。不可以,这一位师父没有修行,而就轻慢他。轻慢,你就造罪,就不能够得到福德了。所以,这个要紧,不可以随便。
 

受戒的时候,要好好的观想,要领纳戒体。怎么领纳戒体?这个受戒的时候,师长都会告诉你的。好比我们受五戒,正式得戒的时候,是在三皈依的地方。三皈依拜下去,也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再观想十法界微妙的戒法,由我们心业力开始动涌起来。观想好了,听引磬的声音,再起来。然后,第二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于前面也是一样,对十法界有情无情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再观想十法界微妙的戒法已经涌升虚空,如云如盖,盖在我们受者的头顶上。这是第二遍观想。第三遍观想的时候,跟前面一样,对于十法界有情无情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再观想我们身体好像虚空器量之身,然后尽虚空遍法界微妙的戒法由我们的顶门注入身心,充满正报,纳受成为五戒的戒体。所以五戒得戒体就是在三皈依的时候,你就要好好观想,这个才能得戒体的。这个就是受戒。
 


乙二、学戒

 
第二步,受了戒之后,我们就要好好学戒。学戒分成两个部份,第一要读诵。譬如你受了在家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你就要常常读诵。把戒本最好都能够背诵起来。所以通常诵戒,半月半月诵戒,是说诵戒,不是读戒。诵戒的意思就是背诵,把戒本能够背诵,才叫做诵戒。不是照著本子念过去,这个叫做读戒。我们受了什么戒,就要将这个戒本背起来。背起来有什么好处?也就是遇境逢缘,就想到大体的、粗略的开遮持犯;你就知道这一条不能犯,犯是什么罪过。所以你要背。不要受了戒之后,就把戒本束之高阁,戒本都找不到了。遇境逢缘,犯不犯都不晓得,就糊里糊涂随便造作,就犯戒了。所以戒本要背,还要半月半月诵戒。找同样受过六重二十八轻的同参道友,半月半月诵戒。诵戒有它的仪规,起先要礼佛、要忏悔,依照那个仪规去做,然后才诵戒。所以自己平常就要把它背诵起来,然后半月半月诵。或者没有伴的话,自己在家里的佛堂也可以。有同参道友,我们就聚集起来,大家共同诵戒。这个就是读诵方面的。
 

第二部份,也就是要解义。解义,好比我们现在请法师来为诸位讲解里头的开遮持犯—开缘、遮止、持戒、犯戒,种种的相状。诸位就要好好学习,才能够了解里头的义理。这是第二部份,学戒。受戒是第一部份,第二就是学戒。学戒又分成两小部份,读诵跟解义。

 

乙三、持戒态度

 
接著第三持戒的态度是什么呢?持戒的态度要轻重等持。轻戒、重戒,平等心受持。不要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我只要执持重大的戒法就好了,轻的戒法就随随便便,放逸懈怠,这个不可以。我们要晓得轻戒是守护重戒的。你轻戒假如小心谨慎都不毁犯的话,你的重戒绝对犯不到。所以要轻戒、重戒平等心去受持。就好像带持浮囊,又好像草系比丘一般,又好像驱毒龙的公案。
 

在罽宾国有一条龙叫做阿利那,它的性情非常不好。它住的地方靠近僧伽蓝,屡次都来扰乱僧伽蓝。当时有五百罗汉共同集合起来,运用禅定神通的力量,都不能够驱遣这一只毒龙。后来有一个人,他也不入禅定,直接到这个地方来,而弹指告诉毒龙:‘贤善远此处去!贤善远此处去!贤善远此处去!’龙就乖乖的永远离开了。这些罗汉就问他。他就说:‘我也不运用禅定力。直接是对于佛陀的戒法小心谨慎,守护轻戒犹如重禁’,守护轻的戒法就好像重大戒法一样的,而丝毫不敢毁犯。所以这一只毒龙受到戒德的感召,它就乖乖离开了。你看,持戒的功德多么殊胜。所以要轻重等持。好好护持守护轻的戒就好像重禁一样。第二见到毁戒破戒的人,我们不要生起轻慢心。说:‘我持戒很庄严。你看,你都破戒了’,就看不起对方,这个不可以,不要生起这种心。要生起大悲悯之心,而更加精勤的守护戒法,这样才对。
 


乙四、持戒原则

 
第四,持戒的原则是什么呢?要少欲知足。我们少欲则少苦恼,知足则常乐。《遗教经》上说:‘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汝等比丘’,就是等于我们七众的弟子。应当了知,假若多贪欲的人,多贪欲这个就是起惑了。‘多求利故’,这个是造业。‘苦恼亦多’,这是受苦。起惑、造业,就受苦。‘少欲之人,无求无欲’,‘无求’他的业障就去了。‘无欲’,惑障就去除了。业障、惑障都去除,自然就‘则无此患’,就没有苦报,换句话说,苦障也就去除了。惑业苦都去除了。这个是讲到少欲。还有知足,说了:‘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遗教经》又说‘汝等比丘’,假若想要脱离诸多的痛苦忧恼,应当好好的观察知足这一法。知足这一法,就是富乐:因为他没有贪爱的缘故,所以是富;没有忧恼的缘故,所以就能够安乐。‘安隐之处’‘安隐’是什么呢?往近来讲,可以解脱三涂的苦恼。由远来说,可以超越两种的生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所以富乐,这个就是清净之因;安隐就是清净之果。有清净的因,就能够获得清净之果。所以知足就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的人,他虽然卧在地上,犹然非常的安隐快乐。不知足的人,虽然处在天堂,也不称合他的心意。不知足的人,虽然是富有,然而他心里却是很贫乏。知足之人,虽然是贫困,但是他心里非常富有。不知足的人,常常被五欲牵著鼻子走。五欲就是地狱的五条根,就是牵他堕落地狱去了。‘为知足者之所怜愍’,被知足的人所怜愍。这个叫做知足。这个就是讲到持戒的原则。

 

乙五、持戒威仪

 
接著,持戒要注意威仪。我们六根对著六尘,不要虚妄分别,要‘常尔一心,念除诸盖’。要常尔一心,要念除诸盖。诸盖是什么呢?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些烦恼都要把它去除。我们一举一动要摄护根门,六根门头要守护好,不要随便的虚妄分别。不虚妄分别,就不取著。不取著就没有生死的苦果。可以说,我们就能够获得解脱。


 
乙六、忏悔

 
接著第六就是忏悔。假如我们从受戒以来,对于戒法轻的、重的都不曾毁犯,这个叫做本净,本来清净。假如受了戒,你有所毁犯,但是你肯发露忏悔,这个叫做忏净,忏悔恢复清净。所以《涅槃经》这么说:‘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常常不会犯到恶法。‘设有过失’,假设他的身口意有了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对于师长、同学,终究不覆藏他的过失。能够发起大惭愧心,自己责备自己。‘不敢复作’,不敢再去造作。对于轻的罪过,生起重大罪过的想法。你看,大菩萨都是如此的。这就是讲到忏悔恢复清净的办法是非常切要的。我们都要如此,有了过失就应当赶快发露忏悔,不要使令它隔宿。对于诸多的小罪,要生起大的恐怖畏惧之心。应当要恭敬佛陀所制的禁戒。要善于护持讥嫌的这些小戒,轻的戒。
 


乙七、加行

 
接著第七项,讲到加行。我们持戒加行的功夫是怎么样呢?在家菩萨要广修六度万行。在广修六度万行的当下,要离一切相。所以在《金刚经》上说:能够离开一切相,行一切的善法,当下就是证入无上佛果菩提无漏的善因。这个非常殊胜。所以我们广修六度万行的当下,要离开一切相。在离开一切相的当下,要广修六度万行。所以古德就有两句话这么说:‘观空则万行沸腾,涉有则一道清净。’假如我们观空,就是三轮体空。观空的当下,我们要万行沸腾,六度万行炽然地这么去修行。‘涉有则一道清净’,‘涉有’也就是广修六度万行的当下,要一道清净。‘一道清净’是什么?也就是三轮体空。所以我们不要偏一边,不要偏于空的一边,也不要偏于有的这一边。要空有圆融,合乎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观空当下,万行沸腾。涉有的当下,要一道清净,三轮体空。这个就是加行的功夫。我们在家众虽然处在不好的环境,有种种的烦恼、事务牵缠,我们要跟维摩诘居士学习。维摩诘居士示现在家的身分,有妻子儿女,但是他绝对不染著。他心心念念都不离开菩提心。心心念念就是在度脱众生。‘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同月不住空’,就如同莲花处在淤泥而不染;又好像日月行空不住空的情形一般。要这样学习。这样子,你们就难能可贵了。
 


乙八、具足五种心

 
接著,第八要具足五种心,我们才能够将戒持好。哪五种心呢?第一就是菩提心。要具足菩提心,我们才能够将戒法持好。菩提心是什么呢?菩提心也就是《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还有回向发愿心。也就是《起信论》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的内涵。至诚心是什么意思?我们身口意三业,要至诚恳切的,老老实实的,将一切的恶法都要断除。所有的虚妄都要尽除。深心是什么呢?乐集一切善法之心,叫做深心。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深心也就是深信之心。譬如我们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就是祖师或者佛祖都现前要我们改修他法,我们都不改变我们原有的信心,这个就是深信之心。另外好乐积集一切善法之心,也是深心的内容。还有大悲心,回向发愿心。大悲心是什么意思?‘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心,就是大悲心。这个就是所谓的菩提心—上求诸佛的觉道,下化无边有情的心。然后心心念念不要离开菩提心。离开菩提心修一切的善法,都变成魔业。
 

第二要有孝顺心。什么孝顺心?在《梵网菩萨戒》讲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等等。这个就是孝顺心。我们持戒要具足孝顺心。一切的男子曾经都做过我们的父亲;一切的女人都做过我们的母亲。‘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我生生世世没有不是从他们受生的,所以六道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既然有孝顺心,怎么会毁犯戒法去恼害众生?假如恼害众生,就不合乎孝顺之道了。所以有孝顺心的话,我们也就不会犯戒。

 
第三就是慈悲心。慈者予乐,悲者拔苦。众生没有安乐,众生有种种苦恼,我们要拔除众生的苦恼,要给予众生安乐,就是慈悲心。我们有这个心也就不容易犯戒,也容易将戒持好。
 

接著,恭敬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他亲近善知识,如法修行,将来都能成佛。既然如此,我们恭敬尊重都来不及,怎么可以轻慢呢?所以不但对师长,对于良师益友,要好好的恭敬,就是其他同参道友,其他一切众生,我们都要有恭敬之心。所以印祖也常常开示说:诚敬这一法,三世诸佛再来,都不会变异的。所以这个非常要紧
 

第五真心。真心也就是常住佛性之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真如本性。我们就体念到:一切众生皆有真如本性,他将来都能成佛。我们怎么可以随便恼害他呢?我们要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种体性是常住不变的。所以佛性是一切众生都有当来佛果的这一种体性,这一种体性是以不改变作为意义的。这个也就是前面常住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有真心,也就是常住佛性心。
 

以上,我们假如具足这五心的话,绝对不容易犯戒,一定可以将戒法持得好。
 


甲六、结劝
 

最后一个就是结劝—结束劝勉。以上所说的,就是〈在家律学概说〉,已经说完。用意就是要诸位从此之后,好好耐心的学习。要有恒长之心,要耐心的学习,将开遮持犯学习得非常好、持得非常好。开遮持犯认识清楚,你才有资格、具备条件持好戒。开遮持犯都不了解,那你就不能够将戒持好。所以要好好的学习。以后的每星期六这个时间,都有法师陆续的来为诸位讲解。这里头讲开遮持犯的相状非常详细。要用心的学习,才能够学好的。那么将这个持戒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我们的品位一定非常殊胜。
 

今天就说到这儿。最后我们就回向。

 
讲戒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在家律学 二埋法师 下一篇在家律学 圣严法师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