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中国著名律寺或与律学相关的寺院
2018-06-27 14:56:0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026次 评论:0

中国著名律寺或与律学相关的寺院


寺,通常是指出家僧众修行的道场、佛教的基地和僧伽居住的处所。在印度,具有此种意义的地方则称为“僧伽蓝摩”,此为梵语的音译,又常被简称为“伽蓝”。


在中国文化中,“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与佛教并不相关。在秦代及汉初,即以官员任职之所称为寺,后也即以其代称古代官署的名称。据《汉书》卷九《元帝纪》中颜师古注言:“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汉代在首都也专门设有诸如招待诸侯、少数民族首领及四方边民的“鸿胪寺”。直到明清时代,中国政治体制中还设有诸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宫署衙门。


一般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蔡情于中天竺请得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并佛像梵本经文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还洛阳,即是住于鸿胪寺。随后,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东为其建造精舍,并称为“白马寺”。此为中国佛教建寺之始。由之,虽然其后中国世人政治体制中仍然有“寺”之名,但“寺”与“塔”一起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与中国建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起来。白马寺可以说是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标志和里程碑,所以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都曾先后来到洛阳白马寺,参观圣迹,敬香默祷。佛教的“寺”之名称在中国也有变化,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创立伽蓝而名之以“招提”,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名为“道场”,入唐以后又复名为寺。


寺塔的兴盛与否,受制于诸多因素。从时间上说,中国着名寺院大都建于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从地域上说,这些着名寺塔大都集中于以今天的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扬州、荆楚、吴越等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之处。其中长期作为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更为突出。宋人宋敏求撰的《长安志》中,载有京城寺院有五十三所,其中唐代所立的即有三十二所。而东晋至南朝时期,以今天的南京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也建有众多的寺院。


佛寺的兴衰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受到佛教整体发展的影响,也更受制于帝王的态度,以及战火、洪涝和火灾的破坏。我们从唐代段成式(?一863)成书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至宣宗大中七年(853)间《寺塔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中所描述的那种会昌法难后,曾经作为佛教中心而辉煌一时的慈恩寺“僧众草草”、大兴善寺的不空三藏塔前老松“官伐其枝”之破败凄惨状,即可见此一斑。


中国寺院建设有七堂伽蓝之制,即完整的伽蓝须有大殿、讲堂、塔、钟楼、藏经楼、僧坊、寮房(食堂)七部分。禅宗兴起后,略有变化。在百丈怀海(720—814)之前的禅宗形成初期,禅僧曾驻于律寺,但依别院而居。由于其宗说法住持,未合传统规度,因此随创意别立禅居。其寺建筑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自成一格。由是,中国历史上的佛寺即形成了禅、律、教三种。因此,一些专心弘律的僧人即居于律寺。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随着学派和宗派的形成与繁荣,许多佛寺往往因为开山大师的努力和传承,或者其后学的居之崛起,而与某一学派或宗派有着密切的关系,或为本宗的祖庭,或为中心道场,在后世它们则成为某一宗派的代表或符号。


律寺在历史上形成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律僧们在律寺中持律、研律和弘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样,人扬寺名,而非人以寺扬。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些着名的律寺驻锡着一些或某一着名的律师,从而使该律寺扬名于世。


另有一些佛寺虽然不是律寺,但也与律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本处也给予列入。它们有的由于沧海桑田已经不存,有的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和荣耀,有的也许成为他宗的道场,但它们都在中国律宗发展史上有过可圈可点的事迹和人物。①


(1)净业寺:亦称白泉寺,位于陕西长安县。净业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年(590)。因道宣在此弘宣律学,唐时极盛,成为中国佛教律宗的发祥地——祖庭,其后衰落。明天顺四年(1460),本寺住持本泉、正统二年(1437)住持云秀、清嘉庆十八年(1813)住持际桂等都多次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住持明川又重修净业寺道场,并置田养寺,立有常住规约碑记。新中国成立后,住持智真改净业寺为十方丛林。1983年,净业寺被国务院列为西安地区八大开放寺院之一,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由于道宣四传弟子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因此日本律宗也尊称净业寺为其祖庭。


(2)西明寺:位于陕西长安县,系唐显庆元年(656)唐高宗敕令创建,其故址为太子故宅,显庆三年(658)落成,大殿共十三所。相传本寺乃仿印度只洹精舍的规模而建造。寺成之后,即诏命道宣律师为上座,神泰为寺主,怀素为维那,并请玄奘居于此寺。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寺广设道场、无遮大会、点万灯、转众经等法事。许多高僧如玄奘、道世、圆测、慧琳、静元、惠安等曾在此驻锡,日本空海和尚、圆载和尚入唐期间亦曾住于本寺。


(3)安国寺:位于长安,景云元年(?10),唐睿宗李旦将朱雀街东的宅邸舍之为寺,因其诛张宗昌兄弟有功曾受封为安国相王,故名安国寺。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正式创寺,安置弥勒菩萨。本寺在律学史上的地位是代宗大历十三年(778)的“佥定律疏”所奠定的。是年,来自安国寺、西明寺、崇福寺、荐福寺、天长寺、净住寺、章信寺、保寿寺的两街临坛大德如净、圆照等十四人,应诏在本寺律疏院判定法砺和怀素的旧新二疏之取舍,即历史上的“佥定律疏”。他们分别来自律宗三家,众推如净为宗主,与慧彻笔削润色,圆照笔受正字,宝意撰文,崇敬、道邃、超证、希照等证义。德宗建中元年(780),完成《新佥定四分律疏》。由于本寺为皇家官寺,贞元十五年(799)德宗于安国寺设盂兰盆供养法会,宝历元年(825)敬宗在本寺建方等戒坛。驻寺律师也曾有南山宗传人僧崇业,他曾与唐睿宗授菩萨戒。贞元十一年(795),德宗幸安国寺,真乘律师也移隶安国寺,以备应对,并任供奉大德。真乘律师一生曾八为律学座主、四为临坛正员。相部宗法砺的三传弟子昙一(692—771),开元年间也曾于安国寺从印度沙门受菩萨戒。


(4)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的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印度僧人跋陀禅师来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6)为其建少林寺以供修道译经。后菩提达摩至此,面壁禅坐九年成为中国禅宗始祖,少林寺也因之成为中国禅宗的祖庭。唐初,少林寺昙宗等十三僧人,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有功,受到太宗封赏,少林寺因之兴盛。北魏时着名律师慧光曾任少林寺住持,其十大弟子通过对《四分律》的注疏、传播而成为中国律学的奠基者。唐代少林寺已经成为律学重镇。中唐时期,义净律师又在少林寺创立戒坛。在2001年10月于少林寺召开的“少林寺与中国律宗”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得出结论说,少林寺也是中国律宗的发源地。


(5)日光寺:位于相州(即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法砺律师于此作《四分律钞》,而立相部律学于天下。法砺后学慧休律师也曾住于此。


(6)恒济寺:位于长安,显庆年间(656—660)法砺门人道成曾驻锡于本寺弘布《四分律》,一时龙象悉集其中。怀素、满意都曾于此学相部宗义。


(7)西太原寺(崇福寺):为了纪念祖先兴起于山西太原,唐初时朝廷在长安、洛阳、太原、荆州与扬州五处各建寺塔,都以“太原”为名。因此,相对东都洛阳的太原寺,长安太原寺即为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建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武后垂拱三年(687)重建,并改名魏国西寺,载初元年(690)又改名为崇福寺。由于西太原寺位于首都,历来义学、译经沙门多居于此。如菩提流志在此译《大宝积经》、般若三藏在此撰《华严经》、智升于此撰《开元释教录》、法藏在此撰《起信论义记》等。慈恩寺扩建之前,玄奘也曾居于此寺译经。由于怀素律师曾奉敕在此寺(时为崇福寺)内之东塔弘扬“四分律宗”,故该寺又因“东塔宗”而闻名于世。而与怀素同时,满意律师也曾居于此寺西塔内,讲法弘律三十余年,与同门东塔律师怀素齐名于世,世称西塔律师。


(8)大荐福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城南,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初号大献福寺,武周天授元年(690)改名大荐福寺,略称为荐福寺,是武则天为高宗追福而建。神龙二年(706),中宗敕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以便义净于此译经。景龙四年(710),义净于大荐福寺译《浴像功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和《唯识宝生》等经律论,慧沼与文纲、胜庄等同任证义。景云二年(711),义净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和《能断般若论颂》等论,共二十三部百余卷。大荐福寺寺内有景龙年中(707—709)所建的小雁塔。南山宗着名律师道岸、印度来华僧人金刚智、日僧圆仁、新罗僧胜庄等都曾居于此寺。先天二年(713),义净示寂于该寺。


(9)大兴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创建于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原名陟岵寺。隋文帝开皇二年(582)改称大兴善寺,又常简称为兴善寺。此时,第一位寺主为隋文帝敕住的灵藏律师,其为文帝的布衣之交。隋文帝曾对他况:“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为道人天子。”灵藏并兼领昭玄都。隋代昭玄大统僧猛、继任昭玄统昙延等都居于该寺管理国家僧尼事务。隋开皇七年(587),律学名家洪遵奉敕住大兴善寺。两度赴天竺学习的玄照也曾学习于此寺。天宝十五年(756),不空三藏被敕住大兴善寺。乾元年间(758—759),不空被昭准将散存于长安慈恩寺、荐福寺等处以及东京洛阳和各地的由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支、宝胜等三藏所带来的梵夹集中在大兴善寺。大历九年(774),不空示寂后葬于寺中。建中二年(781),德宗又敕准不空弟子慧朗在大兴善寺为不空立碑。


(10)弘福寺:位于陕西长安,建于唐贞观八年(634),是唐太宗为追荐太穆皇后而以彭国公的故宅改建,寺成后请智首律师为上座。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归来后,将所携回的舍利、佛像、大小乘经律论等置于此寺,并于之开办译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敕令改称兴福寺。


(11)碧山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北。创建于北魏,明代重修,曾名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间改名为碧山寺,寺内存有明代所立戒坛。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二《论律篇》中所说的法聪律师,“元魏孝文,北台扬绪,口以传授,时所荣之”即在此处。法聪首开中国《四分律》学,被视为继昙无德和昙摩迦罗之后的中国律宗第三祖。从这个意义上说,碧山寺在中国律学史上即具有特殊的地位。


(12)大禅定寺:又称为大禅定道场,位于陕西长安,隋文帝大业元年至三年(605—607)建成,敕释童真为寺主、释灵干为上座。大业初年,智首随其师智曼入大禅定寺,也曾住寺讲律。隋文帝仁寿年间(60l一604),曾召僧定门人保恭为寺主,以检校僧尼。唐代宗武德二年(619),改称大庄严寺,后又改为大总持寺。神回、道哲、智兴、慧诠等名僧都曾住持本寺。道宣也曾在大禅定寺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四十遍,历时十年。另外,智首律师的门人、曾奉敕令任弘济寺上座的慧满律师等也都曾居于此。该寺在隋唐时即成为着
名的译经中心。开元年间(713一741),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住此寺设一灌顶道场、戒坛传授密宗,并译出不少密教经典,本寺乃成为我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和中心道场。


(13)隆昌寺:位于今天江苏省句容市西北宝华山,世称“律宗第一名山”,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名干华寺,明神宗赐名为“护国圣化隆昌寺”,清康熙赐名为“慧居寺”。本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宝志和尚结庵于此,故名宝志公庵,山也因之名“宝”。后荒废近千年,明嘉靖年间,普照和尚入住,使宝华山寺庙得以复兴。据说,因明神宗年间李太后之梦,宝华山得敕建铜殿,并赐寺额“圣化隆昌”。时有妙峰禅师于此兴大士金像和无梁殿。明万历十二年(1584),古心律师入寺,由于其“中兴”南山律宗,被尊为南山宗第十三代律祖。明末宏光年间,三昧和尚住持隆昌寺,开“干华之社”,改其为律寺。因此,他被视为宝华山的“第一祖”,三昧之后见月和尚为“第二代祖”。见月大师曾于1705年亲自设计建造石戒坛,开戒七十余期。“第七代祖”文海福聚曾奉雍正命在京城开三坛大戒,即“授皇戒”。于是,宝华山名闻天下。康熙、乾隆也曾多次上山,九世班禅也曾到此参观过。今天的隆昌寺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一座律宗道场,在海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1950年到1953年,隆昌寺曾弘传过密宗。1953年后恢复为律宗道场,1992年9月始恢复传戒活动,近年创建宝华山律学院。1983年,隆昌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14)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又称法净寺。创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有此名。隋仁寿元年(601),因寺内建栖灵塔而改为栖灵寺。北宋时欧阳修于此修建平山堂,苏东坡在寺内建谷林堂。明初,大明寺被毁坏,后又重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赐名“法净寺”。今天的大明寺建于清同治年间,1980年又复名为大明寺。大明寺因唐鉴真大和尚(688—763)尝住于此寺而名闻天下,日本律宗也尊称大明寺为其祖庭。


(15)光孝律寺:位于江苏泰州,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距今近一千七百年,原名万寿寺。北宋末年,徽宗敕名为“崇宁万寿寺”和“天宁万寿寺”。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名为“报恩光孝禅寺”。乾隆年间,又改称“报恩光孝律寺”。该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最盛时期容纳常住僧人干余人。上世纪30年代,光孝律寺曾创办佛学研究社,现在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学过。光孝律寺收藏珍贵文物较多,着名的有隋唐时从印度传来的“贝叶经”等。


(16)横玉山寺:位于浙江长兴观音山,始建于唐代,初为禅院。该寺曾于明嘉靖五年、清顺治年间、同治八年重修。创建者宪上人与鉴真同为南山宗后学弘景门人。据说,由于其感到不及东渡日本的师兄鉴真,不许门徒提及姓名,自诩“无名僧人”。本寺自古为风景胜地,唐代长兴籍着名诗人钱起以及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杜牧,元代沈贞、邱吉、明清许德润、庄景都有诗句赞美。


(17)崇福律寺:位于浙江省杭州东,又名灵芝寺,俗称蜡烛庵。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初名实际院。宋代,在佛印了元(1032—1098)主持下得以重振。宋代南山律宗重要中兴者灵芝元照住此寺三十年,徒众三百余人。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4)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成为丛林。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智淳于此设戒坛,弘扬戒律。


(18)昭庆律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初为菩提院。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山律僧永智复兴本寺。太平兴国三年(978)筑戒坛,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敕赐大昭庆律寺匾额。此后,莲宗第七祖省常驻锡本寺达三十年,遵式等僧人曾在此弘阐天台之学。庆历二年(1042),允堪律师入住,并重振传戒法会。此后衰落。明洪武年间重建戒坛,复兴堂宇。隆庆二年(1568),明穆宗赐“万善戒坛”匾额。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名万寿戒坛。清顺治十七年(1660),宝华山三昧律师来寺主持戒会。宜洁书玉(1645—1721)曾居昭庆寺三十八年,广布宝华山的律学规范。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吴树虚撰有《大昭庆律寺志》十卷,记述了大昭庆寺的盛典、兴建、旧迹、净社、戒律、轨仪、僧伽、风物历史。


(19)戒幢律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原名“归元寺”。明嘉靖年间逐渐衰落,成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家别墅,故名“西园”。后徐时泰之子徐溶舍园为寺,称“复古归元寺”。1635年,茂林律师来此住持,研习律宗,易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1860),该寺又毁于战火。直到光绪年间,广慧和尚筹资重建,才再续香火,同时定名为“西园戒幢寺”。1983年,戒幢律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0)灵岩山寺:位于江苏省吴县木渎镇灵岩山,始建于东晋末年。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重修,名秀峰寺。西域梵僧智积来山,被尊为开山祖师,初为律寺,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改律寺为禅院。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敕改寺名为“显亲崇报禅寺”。明洪武初又改名为“报国永祚禅寺”。1926年,印光法师将寺院改为十方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后又易名灵岩山寺。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1)景福律寺:位于浙江宁波市,原称水陆莲花院,建于北宋初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赐名“景福”,由于本寺以弘传律宗为宗旨,故称“景福律寺”。北宋年间,日本僧人俊芿来华从元照学律,即住景福律寺。三年后,俊芿携带大量佛学着作、律宗书册、书道、诗文返国,并在京都创建了泉涌寺,成为日本“北京律”的弘扬基地。景福律寺元代毁于火,明代在其遗址上建有城隍庙。


(22)广济寺:广济寺始建于金代,位于今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由明宪宗下诏赐名“弘慈广济”,以“戒行精严”着称。清初,成为律宗道场。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又在此建立广济寺。该寺坐北朝南,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多宝殿、钟鼓楼、戒坛、配殿等主要建筑。广济寺的戒坛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汉白玉砌成,高三层,是广济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广济寺还藏有大量珍贵文物,仅图书室就有十万余册由多种语言编写成的佛教经典,其中的《大藏经》有十二个版本,为中国佛教研究的重要史料。


(23)泉湖律寺:原位于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主峰五华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寺院占地面积五万多平方米,有殿堂三百多间,毁于日伪时期。据有关报道,现地方政府正在着手重建,恢复泉湖律寺。


(24)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以纪念征辽东高丽而死的士兵,故称为悯忠寺。明正统二年(1437),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名法源寺,后宝华律宗文海福聚律师奉旨入京,主法源寺,由是成为律宗道场。现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


(根据《中国佛寺史志汇刊》、诸本高僧传以及《佛光大辞典》等材料编写。)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律宗十一祖弘一大师 下一篇律宗祖庭——净业寺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