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略论三性
2018-08-07 12:14:1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49次 评论:0

略论三性


编辑:达 义


来源:闽南佛学


  三自性的理论是法相唯识学要旨之一。在唯识学的典籍中随处可见,无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还是《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都广谈斯旨。作为一位初学法相唯识学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对三自性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它是佛法的全体,反映了宇宙万有的诸法实相,阐明了世间的一切万法是有为是无为,是杂染是清净,是心法是色法都分析得十分详细。我们修持佛法的人哪些该修、该断、该证都要通过三自性的理论来加以抉择。


  三自性不但是唯识宗的要旨,同时也是释尊一代时教的基本理论。它可以来抉择大乘三宗的佛法。空宗偏于遍计执的遣除,有宗重于明依他起,性宗特别强调圆成实的理智。三宗重点虽有差异,但都合乎三自性的原则,所以佛法毕竟还是佛法。三自性是在一法上的三种看法。它与三法印也可以相融,清行无常类似依他起,诸法无我类似遍计执,涅槃寂静类似圆成实,不过唯识学是以依他起而贯掇遍计、圆成的。在依他起上执就是偏计,若悟到我法二空便是圆成。性、空宗是以诸法无常为中心,因为它重要在于明空。故此修学佛法的人应细心体察三自性。本文将略述三白性三无性,最后显示三性的中道义。


  三自性在唯识学的典籍中,虽然说随处可见,但限于当时诸译师的风格不同,译出来就有其不同的含义。梁朝真谛所译的《三无性论》云:


  “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别性


  者,谓名言所显自性,即是尘识分,依他起者,渭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


  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分别性以无体相故无所有,依他性以无生故


  为无所有,此一无所有,皆无变异,故言如如”。


  然而,玄奘法师所译的《显扬圣教论》则云:


  “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


  者,所谓诸法依因言说所计自体。依他起者,所谓诸法依诸因缘所生诸


  体。圆成实者,所谓诸法真如。”


  按以上二家不同之处,主要在真谛则说分别性与依他性都是空的,只有真如实性是有。而玄奘法师则说,遍汁所执是空的,而依圆二性则都是有的。本文依据玄奘法师的论点,把三自性名义分别解释。

  

一、三性名义


  (一)遍计执自性。关于遍计执自性与依他圆成的排列次第问题,在《成唯识论》与《摄大乘论》对于三性的先后排列各不相同。《摄大乘》论先说依他起,其饮谈遍计执,最后讲圆成实。而《成唯识论》则不然,它把遍计所执居于三性中之首位,这当然有它的深刻的含义。遍计执者,就是凡夫对因缘所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法的自性差别,周遍计度,妄执为实我实法,从而生起种种的杂染。因为有此周遍计度执着,有情才造种种业,由此可见,遍计执自性是一切有情生死轮回的总根源。


  遍计所执性者,遍是周遍、遍及一切事物。计是计度,即是主观的分别。所执是指有情对一切法,即众缘所生的一切性相,执着为实有自性,而不能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凭着主观的虚妄分别。由于虚妄分别出来的实我实法,计执种种事物的实在性,这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在自性可分为三门来加以说明。


  l、能遍计,这指第六第七两个识,因为此二识具有计度分别的条件。《瑜伽师地论》五十一卷说:“意及意故”意识作为能遍计者有二个条件,一用自己的名言熏习种子。就是说意识能分别时,由此分别而熏成能分别的见识种子;二用一切识名言熏习种子,指第六意识缘眼等见识及色声等相识时,因此分别而熏成意识的相识种子。由此二类种子,意识现起的时候,起无边的行相,对于所缘的诸法,进行分别计度。


  2、所遍计,依《摄大乘论》(所知相分)说,所遍计的自性,就是三自性中的依他起,因为这是遍计心等的所缘之境,而此所缘之境必是仗因托缘所生的法。依他起正是遍计心所遍计的所缘法,如《摄大乘论》又说:“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摄论讲记》说:“这个所遍计是什么,能遍计的所缘,都是从种子生起的依他起,因此立依他起为所遍计。三性中除依他起外, 其余的遍计执。 圆成实都不能做所遍计。原因是遍计执既不是所缘也不是实法。圆成实是真如实性,为根本智所缘境而不是遍计心妄执所缘境。


  3、遍计所执,由能遍计之心缘于所遍计的妄境,而这种妄计我法等类,毕竟是迷情所说的幻相,但有假名皆无实义。遍计所执依《摄大乘论》所说有二种,一自性遍计所执,就是遍计诸法的一一自性,如色声等。二差别遍计所执,就是编计色声诸法的差别不同的义用。如色声等的无常义、苦义、空义等。自性遍计,执诸法的自相,差别遍计,执诸法的共相。由遍计诸法的自性及差别,所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


  4、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九年的核心。唯识立宗的主要依据就是以依他起性为基础的。因此阐明宇宙诸有为现象的生起,都依种子识待因缘成熟而变现,建立唯识无境的道理,依他起性与其他宗所说的缘起。从表面上来看,二者好象是一致的,无论是依他起还是缘起都是说明一切法的生起,皆是仗因托缘而有。但是从本质观之却大不相同,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是说世间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每个有情的种子识待因缘成熟而变观,是一切法的主因。而中观宗的缘起说则不以为然,认为世间的一切客观物质不一定都是唯识所变,只要能产生诸法的条件成熟就可以了。如说一只茶杯,只要有泥土做它的主要条件,再加上人工等做为它的增上缘就可以产生茶杯出来。由此看来,二者是似同非同的关系。


  依他起性就是依因托缘而生起的一切法。依是依托,他是指众缘(条件),起是生起。无论是心法、色法,不相应行法都是仗因托缘和合而生起的。众缘有四种,一、因缘,是种子与现行,互相熏习的意思,作为生果的重要条件。二,增上缘,就是在这一法,增强它的力用,使它生起,没有障碍。三、所缘缘,指攀缘的意思oJL,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心心所法仗境才能生起,即见相二分,同时起来作为缘。四、等无间缘,是指前念与后念,必须次第相续而起,体用相等,而无间断。


  世间的一切有为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即须四缘具足。《百法明门论》中众缘所生的心法、心所法、色法、还有色心上所设立的不相应行法四位共九十四法都属于依他起性。这些一切有为的心,色等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因此皆非固定实有,而是如幻的假有。


  唯识宗的依他起,主要是说明一切法皆不离识。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相续,都是由种子生现行而显现有为诸法。反过来说,现行又熏习种子,因此使有情生死轮回无有终期。这主要由二种缘起来显现,一、分别自性缘起,指由名言种子显现有为诸法。名言种子有二种:(一)表义名言,就是能诠表义理的名句文的音声差别,名句文的声音本不能够熏成色心等种,但是因名起种故叫名言种。(二)显境名言,就是能了别境界的心心所法,即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随着这二种名言所熏的种子,作有为法生起的各别亲因缘,显有为诸法。二、分别爱非爱缘起,即是显示一切有情在三界六道中,生死死生,如环无端,相续不断,是由十二因缘因果循环。所谓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按《成唯识论》可以分为四部分,三世二重来说明,  (一)能引支(过去世)无明、行二支能招引识、名色、六八、触,受五种果。  (二)所引支(现在世),指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就是本识.内亲生来世异熟果摄识等五果,即名言种子。(三)能生支(现在因),指爱取、有三支。以上的行业种子和识等名言种子,在八识中要受到润泽才能现行,如谷子等种子,虽在地中也要受到日光雨露的增上缘,才能生起芽茎,以爱取去刺激六识种子,使得现行,决定有感后世苦果。(四)所生支(未来果),指生、老死二支。这十二因缘由惑起业,又业感苦,展转循环,无有穷尽。


  依他起性,能被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所依。若在依他起性上,虚妄分别计度,就名为遍计所执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了知能所二取是空,由二空所显的就叫圆成实。如夜间见到一条绳子,若没有正确的认识清楚,就会误解成为一条蛇,这就叫它遍计执,若正确辨认出它是绳子,再进一步推论其绳子是山麻和人工等众缘和合成的,没有自性,这就叫它圆成实。故此圆成实和遍计执二者不是离开依他起之外另有自性可得,而是在依他起上,由于正误的二种分别,故产生迫圆二性。依他起性又被我法二执所依。由于依他起显现的能取所取境相,而众生执迷不悟,偏在此二取境上虚妄分别计度,生起了我执法执二种错误的执著。


  (三)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二空所显的真如而得名的。因为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的三种含义,所以叫做圆戍实。圆满的意思是显示此真如体的周追之义,此所以简别诸法的自相,因为自相只有限于其法体,真如却是周遍一切诸法而无所不在,成就是显示此真如体的离生灭而常住的意思,这是简别苦及无常的共相。因为诸法的共相,是无常的演化,不是常住的。真如却是常住的,没有生灭变化;真实就是显示此真如体不是虚谬。这是简别小乘所说的虚空及外道所计执的我等。因为他们所计执的,不论是虚空还是我等,都是虚妄错误的,不是诸法的实性。真如却是不虚谬而为诸法的真实体性。由此三义、所以称为圆成实。又就此圆成实来说,有常无常门及漏无漏门的分别。就常无常门说,则不变常住为圆成实,生灭无常依他起。就漏无漏门说,则无漏有为为圆成实,属于有漏者则为杂染依他起。但无漏有为主所以称为成实的原因,是因为它的体不是杂染,离子颠倒,故称真实。因为它究竟断染,故称成就。因为它遍断诸染、遍缘诸境,遍缘其如,故称圆满,因此叫它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有什么关系呢?二者是不即不离的关系。所谓的圆成实性,即是在依他起上,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是恒常的远离遍计执性,没有执着,而由我法二空所显真如为其自性,即圆成实的依他。二者完全没有分离,因为真如就是在依他起上有的,并不是离开依他起而有真如,二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彼此之间也不是即一的。若是即一的话,那么真如应如依他起一样有生灭了,依他应象真如一样是不生灭了。可是事实上,真如是不灭的,依他起是有生灭的,所以二者不是相即。释迦牟尼佛在表示一切法中有废诠门与依诠门的二门说法。从废诠门观之,这是超绝言虑,不可以言说,就是圆成实都不可说不可说。从依诠门看,如圆成实的内容,则可以用圆满、成就、真实三义和六无为以及七真如等名来陈述其义。前者约真谛而说,后者约俗谛而言。

  

二、三无性名义


  大觉佛陀综合说明世间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有如上所阐述的三种自性。但是佛陀在对不同的根机众生也说明一切诸法都无自性,而一切诸法都无自性的诸法,主要是针对着三自性而说的。就是依遍计执性,建立相无自性、依依他起性,建立生无自性性、依圆成实性,建立胜义无自性性,故说佛以密意说一切无自性。并非三性完全没有。关于三无性是否了义不了义,近代学者争论不休。按我的看法,要明白三性三无性的真实相,首先应该追究佛陀的密意所在。不要以为佛陀说一切法无自性,就认为真的一切法都无自性。在《唯识三十颂》中有说:“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于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从这几句话中就可以证明佛陀所说世间一切诸法,都无自性的说教是密意而说,主要是针对三自性而阐明三无性的。我们可以从三无性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三无性所无的自性,并不是一样的。在遍计执上说相无自性,在依他起上说生无自性,在圆成实上说胜义无自性。


  以下把三无性各各所无的自性说明一下。


  (一)相无自性性,是依遍计所执性说的。但为什么说遍计执是相无自性呢?原因在于此遍计执的体相,无论是从那方面来观察,都是没有的,譬喻眼中有病所见的空花一样。空花在明眼人看来确是没有的,但在眼睛有病的人看来认为是有,自然是靠不住的。这就表明了遍计所执性,是因为人们主观意识的迷情所现出的境界。本来是没有这样的真实体相,所以叫它“情有理无”。如《解深密经》说:“此由假名安立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遍计所执之所以名叫遍计所执,而是由“假名安立”说它为相的。遍计所执之所以又说它是无自性的原因,是由于它不是由“自相安立”而说为无自性的。因此遍计所执性即“由假名安立”及“非由自相安立”这二个原因,决定它是相无自性性的了。


  (二)生无自性性,是依依他起性说的。然而依什么道理说依他起是生无自性的呢?因此依他起性犹如幻师所作的幻事,是假托众缘而生起的,无有如外道所妄执的诸法自然而生的自然性。所以也就假说它无有自性,并不是说依他起性完全没有。故《成唯识论》说:“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由此可见,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但是圆成实性作为依他之体,因此性不是全都无有。就是说生无性,依他起性就是众因缘聚集和合而产生假法,缘生缘灭,而不是天然的,这就叫“理有情无”。《解深密经》也说:“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从这二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依他起之所以叫做生,是因“依他缘力故有”而说它为生的,依他起之所以又说他是无自性的道理,是因为它“非自然有”而说为无自性的。所以依他起相即“由依他缘力故有”及“非自然有”这二个原因,说明了他是生无自性性的了。


  (三)胜义无自性性,是依圆戍实性而说的,以何理由说依圆成实性而立胜义无自性呢?因为所谓圆成实即是胜义。胜渭无漏智,义谓境界,以无漏智证得的真如,名为胜义。由于它远离前面的遍计所执的我法性,约它没有所执的我法性,所以假说它没有自性。如《唯识论》云:“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自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大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意思是说实性的真如,远离一切相,我法二执都已远离。所以说胜义没有自性。


  从以上所说的三无自性名义观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好的结论,佛陀所说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的说教,不是他老人家真的否定了—切诸法的自性。真正没有白性的法只是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并不是设有自性,但是之所以说它是没有自性,是因为依他起没有自然生性名生无性,并不是没有自相叫做无自性。圆成实因为它无法无我性名无自性,也并不是没有自相叫无自性。

  

三、法相唯识学的中道说


  中道是唯识学上的根本问题之一,但是在唯识经典中对于阐述的中道方法各有不同。有如《辨中边论》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此论认为世间的一切法,部是从虚安分别生起的。由虚妄分别生起之所取、能取分别,并不是真实的。因为离了所取,能取的空性才是实存的。此论又接下说:“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所以万有诸法,既非空也非有,当然是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唯识三十论》在显示中道实相时,也同样用三自性来说明,不过《唯识三十论》在举三自性寸,再与三无性配对阐明诸法的中道实相。因此可以看出《辨中边论》与《唯识三十论》的中道说既有相同处,也有异说之地方。今以《唯识三十论》的中道说加以阐明。


  中道可分为二门来论述,一是离言中道,是约胜义谛所立诸法实相是废诠的一实境,无可名言,所以说是无名中道。二是言诠中道,可以分为三性对望的中道,和一法中道。三性对望的中道是说:遍计所执性是理无,所以说是空,依他起性是假有;圆成实性是实有,所以说它是有;非遍有的有,也非遍空的空,非有非无所以说它是中。每一法中都具有三自性和三无性的道理,因此在任何一法之中,都能看到它是非有非空之中道妙理。一法中道是说:在遍汁所执上情有故不空,理无故不有:依他起性是假有故不空,实无故不有;圆戍实性是内二空而显故非有,妙有故非空,在每一性上都表示着中道的意思。三性对望中道是系列上的中道看法。一法中道是对每一性本身的中道看法。三性即是一性,一性即是三性,三非三,一非一,三非一非三,一非一非三,故成立一法中道。


  中道是指绝对真理的意思,按《成唯识论》所指的中道是远离增益损灭二边主义。也就是说中道是指离开有无二边的意思。因缘聚集和合所产生的一切万法,本来是非有非无,不是遍空的“空”,也不是遍有的“有”,远离了一切有无一异等的妄执。对于中道义本身,却千万不能生起执着,这才是离言的真性中道。由离言中道而显出言诠中道,由言论中道而表示离言中道。如能悟此中道真性的人,就能知道万法唯识。唯识的“唯”是无体法,“识”是有体法,无体是非有,有体是非空,所以唯识二字,是表示非有非空的中道义。


  这个唯识中道的义理,不但是唯识学的要旨,同时也是佛陀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的本旨所在。我们一切有情在无始以来,因被无明颠倒所覆,没有智慧洞察唯识中道实相的道理,执着身外之物为实有,或执着心内法为无,产生了增益损灭之邪见,而起种种烦恼、所知二种障碍,造种种业,轮回于六道,受生死于三界中。因此佛陀发大慈悲之心,开演唯识中道义,使众生明白这中道观的道理,消除二种障碍,入佛知见,成等正觉。


  综上所述,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有它的根源,对于这些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事物,仅以感性去认识它是难以追究其根源。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既是有情心识所变又是心识所缘的对象。既然明白此理,那么若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就应该首先通达唯识思想的道理。然而,唯识思想对于所表诠的事理,既深奥又广博,可是略说只有三自性。三自性本身就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无为诸法。这些法归根结底都是有情心识所转变,作为心识所缘的对象。我们凡夫之所以沉论生死,轮回于六道,就是无始以来,一直被无明惑所覆盖,因此对所见的客观事物,产生了迷惑,而妄执为实有实无。殊不知这些幻境都是因缘所生、唯识所现,尤其是人们把自己由五蕴聚成的身体都妄执为我,而产生种种我见。象这样的认为岂不悲哉。因此,造成了我们在众生本具的清净真如实体,被一切客尘烦恼所遮盖,而不能显现。如摩尼宝珠被污泥所染,永不见其放光明。如果我们明白万法唯识的道理,悟入佛之正见。就了知一切诸法皆是心识所变所缘,离识无境,而通达诸法是因缘和合存在的。这因缘本身又是众缘的和合体,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永远找不出它的实体出来。经过这样的次第悟证,就可以直接证悟圆成实性。最后转八识成四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试述唯识种子说 下一篇论唯识宗的色心关系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