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唯识学的发展史
2018-12-27 16:30: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85次 评论:0

唯识学的发展史


一、唯识学在印度的开展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两大重要学派:一、为建立空观思想的龙树一系,以"本体论"为中心,即所谓的中观学派;二、为建立有宗思想的世亲一系,以"现象论"为中心,即瑜伽学派。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一、二世纪间,大乘思想兴起,大乘经典相继出现。约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间(公元第二、三世纪),南印度龙树论师出世,阐扬大乘佛法,依《般若经》造论,计有《中观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诸论着,因而有"千部论主"的美称。龙树的弟子提婆,承袭大师的学说,亦造《百论》等,发扬龙树的学说。这一系后来称为中观学派(大乘空宗)。


中观学派主要宣扬"般若空"的智能,在公元第三、四世纪间,是印度佛教的主流。龙树与提婆的空观是"缘起无自性"的空,也就是指一切存在,都起源于"缘起性"(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主张"无",也不主张"有",是离有、无二边的"中道"空观。唯后期的中观学人,未能把握龙树中观要义,偏执于一切皆空,落入空执见,即所谓"恶取空"、"断灭空"。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四、五世纪间,即佛陀入灭九百年顷,有无著、世亲两大论师出世。当时印度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一方面是外道或小乘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法有。这些都是邪执。因此,二论师先后着书破斥。这一系学说称为瑜伽学派(大乘有宗)。瑜伽学派主要提倡"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明一切存在皆由心识变现。


无著论师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布路沙城,属于婆罗门阶级。依小乘出家。无著依照当时的惯例,先于小乘"化地部"修学。后来在禅定中升兜率天,见到弥勒菩萨,又蒙菩萨示现人间,于中印度阿踰陀国的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分别瑜伽论》等五部大论。这五部论着是法相有宗立论的基础。于中尤以《瑜伽师地论》为此宗的主要依据,这也是后来称为瑜伽宗的由来。


无著的异母胞弟世亲,出生于公元第五世纪初,约晚于无著二十年,初在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聪颖过人,遍通经论,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无著悯之,托辞疾病,诱其来见,为他具说大乘要义。世亲闻兄教诲,于是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晚年著述《唯识三十颂》,因而大成唯识学说。


无著、世亲的学说,风靡了当时印度的佛教界,成为佛学思想的主流。此后二百年间,唯识学者辈出,如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辩、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人,为知名的"十大论师"。他们相继制论以注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阐扬此派学说。后来又分为两派:一派称为前期瑜伽行派(无相唯识派),以德慧、安慧及后来在中土译经的真谛为代表;另一派称为后期瑜伽行派(有相唯识派),以陈那、护法及护法的弟子戒贤为代表。其中大成无著、世亲唯识哲学的是护***师。


印度的瑜伽行派,自世亲示寂后,在诸大论师之间也产生了种种的异说。如"种子"的起因,护月等主张"本有",难陀等主张"新熏"。护法统合两说,认为种子有本有与新熏两类。再如诸识对境的认识作用,安慧立自证一分说,亲胜、难陀、德慧、净月等立相、见二分说,火辩、陈那等立相、见、自证三分说。护法把诸说统合,立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说。


护法的弟子戒贤论师,于公元第七世纪,在那烂陀寺宣扬护法的法统,又立教判,和中观学派的论师论战。中国唐代的玄奘大师,于西行求法期间曾在那烂陀寺从戒贤论师受学五年,传承《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的奥义,返国后,开创了中土的法相唯识宗。

 

二、唯识学在中国的开展


中国佛教的源头在印度,主要是在于经典的翻译。尤其玄奘大师回国之后,中、印两国之间,有更密切、更有系统的文化交流,只要印度有新的思想典籍出现,很快地就能传译到中国。所以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与中国佛教有着极深切的关系。


赖耶唯识思想,是属于印度佛教后期的思想,首先在南北朝时代的后魏传入中国,其次是梁陈之间,最后则是唐代。因为先后经过三个时期的演变,所以思想上也有显着的不同。在中国形成三大系统,即:地论宗、摄论宗以及玄奘大师所创立的唯识宗。


1.地论宗: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义学缙儒十余人,奉宣武帝之命,于洛阳译出世亲的《十地经论》,根据此论,在中国成立地论宗。后来分裂为两派:即北道派与南道派。北道派逐渐没落,最后被纳入摄论宗。南道派继承地论宗的正统,从六朝到隋代,一直很兴盛。但是到了隋末唐初,也被摄论宗与华严宗所吸收。


2.摄论宗:真谛在中国译出《摄大乘论》之后,又翻译世亲的《释论》,在中国形成了摄论宗。此宗吸收地论宗的北道派,曾兴盛一时,但是到了唐代,玄奘大师将《摄大乘论》摄入《成唯识论》援引十一部论之一以后,此独立学派遂渐渐式微,乃至与法相宗合并而废绝。


3.唯识宗:继承印度瑜伽行派法统,在中国建立大乘有宗、唯识宗(法相宗)者,是闻名千古的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窥基法师。


玄奘大师在印度期间,修习大、小乘教义,曾从护法的弟子戒贤论师传承唯识思想,并从印度带回大量与唯识有关的论典。玄奘大师在翻译过程中,原想在神昉、嘉尚、普光三人的协助下,将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一一译出,后来采纳窥基的意见,由窥基协助,以护法的注释为主,糅合十家之说,综合而成《成唯识论》。玄奘大师广译法相唯识系的经论,为此宗奠定基础;弟子窥基法师立论着疏,弘扬学说,因而大成了唯识法相宗。窥基法师在当朝已有"大乘菩萨"美誉,后因其驻锡慈恩寺释论,世称慈恩大师,唯识宗也由此而称慈恩宗。


玄奘盛弘唯识法相玄旨,门下受教者颇多,以神昉、嘉尚、窥基、普光四人为著名,有"四哲"之称。另有圆测、道证、胜庄、太贤等,也各有所成,唯与玄奘、窥基思想有所出入,故通常不列入慈恩宗法系之内。


窥基慈恩宗一系,由慧沼(公元六五一|七一四年)继承法脉。继窥基、慧沼之后,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三年)被称为唯识宗三祖。他是慧沼的弟子,着有《成唯识论演秘》、《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以及《成唯识论了义灯记》等多种。其中《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慧沼的《成唯识了义灯》,合称为"唯识三疏",为研究《成唯识论述记》必读之书。


智周后,有弟子如理,作《成唯识论疏义演》、《成唯识论演秘释》,内容流于琐细。如理以后,中国唯识宗逐渐衰微,传承不明。到了唐武宗会昌法难时期,论书多被焚毁。以后数百年间,乏人研究。直至清末民初,有太虚大师及欧阳竟无、王恩洋、梅光羲、韩清净、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圆、熊十力等居士学者,致力于唯识法相学的研究,唯识宗才又露出曙光。


台湾缁素二众研究唯识者,亦蔚为风气,早年有慈航菩萨阐扬唯识,著作《相宗十讲》,后有印顺导师作《唯识学探源》、演培法师作《八识规矩颂讲记》、杨白衣居士作《唯识要义》等。


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宗。本宗依据《解深密经 法相品》而立,认为一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就其所变的"法相"来命名,所以称法相宗。其它尚有诸多别名,如:


1.唯识宗:唯,有二义:一、别于他法(遣心外有境);二、决定有此法(表有内在之心)。识,有了别的意思(对种种境界生起了别作用)。世间万事万物,皆"唯识"所造,若无心识的了别作用,则无万法的存在。因其阐释"一切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变"的道理,故名唯识宗。


2.中道宗:小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离有、无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中道宗。


3.应理圆实宗:一切法门皆应理,而能圆实故。


4.普为乘教宗:本宗所说教义,不论利、钝根机,普遍皆蒙其利,故名普为乘教宗。


5.慈恩宗:唐朝玄奘大师游历印度,于戒贤论师处,传承唯识学法统。归国后,住持长安慈恩寺,于此传法给才智超群的窥基。因窥基大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此宗又名慈恩宗。


6.瑜伽宗:此名乃沿袭印度旧称。依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和《分别瑜伽论》立名。瑜伽,是相应的意思,谓本宗所明教义,能与真理相应,故名瑜伽宗。


7.大乘有宗:唯识学说建立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理,力矫空宗末流(顽空、断灭空)的偏执,故名大乘有宗。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唯识宗的传承 下一篇唯识大乘菩萨行位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