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沙门Samana-chinese (十一)
2019-05-16 12:47:5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223次 评论:0

 

 

 

 


佛陀时代,沙门由于修苦行而受敬仰,他们为了超越苦而舍弃世间,佛陀最有成就的弟子当中有些就是沙门。他们在佛陀座下出家受教后,不管之前的社会地位、年龄或性别如何,都如法地改变旧有的思想、行为和语言习惯,把烦恼舍弃一旁,不再受摆布,诚心诚意精进用功,消除烦恼染污,净化内心。


从根本上来说,诚心修行的意思是修行者努力地保持稳定的念住来觉知,不断地观察心念。当念住在我们行住坐卧中时时刻刻在觉察着思维与情绪活动时,这就是“正精进”。不管我们是否在进行正式的禅修,只要诚心地努力让我们的心专注于当下,就能持续制止烦恼发出的威胁。烦恼会无止息地炮制过去与未来的妄想,扰乱心,把心拖离当下,拖离维持修行的正念觉知。


因此,禅修者不应该让心游荡于过去与未来的俗念,这类妄念肯定受烦恼控制,障碍我们的修行。禅修者必须往内专注于觉知内心世界,而不是受烦恼影响往外攀缘注意外面的世界,这点非常重要。


许多禅者修不到理想的成果,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修行的基本原则不够坚持。假如我们只是专注于心当下的知觉,没有以禅修念诵词作为锚拴住心,那修行成果将是时好时坏,因为心的知觉太微细了,无法成为念住稳固的基础,很快的心会受烦恼引诱,迷失于妄想与干扰。这样一来禅修就变得不一贯,有时会进行得顺畅,不费吹灰之力,然后突然毫无预兆地困难起来,整个修行变得不稳定,所有表面的进展都散掉,信心受动摇,心会受挫折。但是假使我们用念诵词作为锚来巩固念住,那么心就肯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静下来证入禅定,并能以这个方便轻易地保持住定境。


我从个人的经验说起。开始禅修时,我的修行缺乏稳固的基础。由于还未找到正确的方法守护我的心,我的修行一直漂浮不定。它会稳定地进展一阵子,然后迅速地退堕,掉回到原来还未修行的程度。由于我在开始阶段勤奋用功,心成功地进入平静专注的三摩地,感觉到像座山那么坚固稳定。尽管此时还未掌握适当的方法保任这个境界,我却漫不经心地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了。就在这一点,我的修行退步了。虽然修行开始退堕,而我却不知道要如何扭转逆境。


这让我花了很长时间艰苦摸索,尝试找出一个坚固的基础来稳住我的心。最后我得出结论:念住弃我而去是因为基础打错了——我缺乏一个念诵词作为念住精确的专注点。


 

我被迫重新开始修行,这一次首先打下一个坚固的桩,不管发生什么都紧紧抓着它,那个桩是“佛陀”——忆 念 佛 。 我 把 念 诵词“佛陀”当作唯一的专注对象,我专注内心重复持念“佛陀”,把一切排除在外。“佛陀”成了我唯一的禅修对象,同时我也确保念住一直引导着修行,把那些关于进步或退步的想法全都放在一旁,该发生什么就让它发生。我坚决不沉迷在旧有的思维模式里:回想过去——我的修行进展那么顺利——及其怎样崩溃;再幻想未来,期望通过强烈的意愿能成功,找回过去的满足感。一直以来我只是期望看到进步,却没有去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结果当期望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就感到失望。事实上,期望本身并不会带来成果,只有保持念住修行才会得到成果。


这次我坚定地发愿,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去管。担心进步退步正是烦燥的根源,使我不能专注于当下和眼前的工作。只有保持觉知重复念诵“佛陀”才可以防止修行的波动,把心集中在觉知当下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决不再允许妄想妨碍专注。


诚心为了要熄灭一切苦而禅修,你必须在修行的每一阶段都全心全意地投入,要有所成就的话就必须竭尽所能而不可有丝毫的保留。要体验最高的三摩地、证得最深的智慧,你不能三心两意或无精打采,没有捉紧修行原则将永远摇摆不定。不痛下决心修行的人即使修一辈子也将一无所获。在开始阶段,你一定要选择一个稳定的禅修对象,作为锚拴住你的心。不要只是随意地专注于不清晰的对象,比如内心一直存在的觉知。没有特定的专注对象来拴住心,你几乎不可能阻止心到处游荡,这是失败的祸根。最后,你会因失望而放弃修行。


念住一失去焦点,烦恼就会闯进来,把你的心不是拖向久远的以前,就是未到的将来。心变得不稳定,漫无目标地游荡在妄想境界里,没有一刻知足或停下来,这是修行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修行崩溃时的情形。唯一的对治法是用一个简单、可以专注的中心,比如念诵词或呼吸,选择一个看来最适合你的,然后排除一切,坚定地专注在这个对象上。重点是你必须竭尽全力地修。


我选择修持念“佛陀”。从我发愿那一刻起,我就不让心离开重复持念“佛陀”。从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到晚上睡着,我逼自己只是忆念“佛陀”。同时,我也放弃思考进步或退步:如果我的禅修进步,那它与“佛陀”一起进步;如果禅修退步,那它与“佛陀”一起退步。不管怎么样,“佛陀”是我唯一专注的对象,其他的一切都毫不相干。


 

这样保持一心专注不是件容易的工作,每时每刻我都必须确实强迫自己的心不受干扰地安住在“佛陀”上,不管是在坐禅,经行或者只是做日常的杂务,“佛陀”一直在我内心深处共鸣。我的禀性和气质是绝对坚定和不妥协的,这种性格给我带来好处,我是那么虔诚地全心全意投入修行,决心不受任何动摇。最后,没有任何妄想可以把心和“佛陀”分开。


我每天这样修行,确保“佛陀”始终与当下的觉知和谐共鸣。很快地,我开始能清楚看到宁静与定从心中生起。在这个阶段,我开始看到心非常微细精妙的本质,我越把“佛陀”内在化,心就变得越细微,直到最后“佛陀”的微细与心的微细相互融合为一体,成为能知的核心。我无法把“佛陀”从心的微细本质中分开,不管怎么尝试,我就是无法令“佛陀”这词在心中浮现。由于精进用功,“佛陀”已那么紧密地与心合一,以至“佛陀”本身不再出现在觉知中。心变得那么宁静和定,那么微细,以至没有任何东西——即使是“佛陀”——在此共鸣。


这种情况的发生,令我不知怎么办才好,在这之前我以为会在整个修行中牢牢地保持着“佛陀”,现在“佛陀”不再出现,我该专注在哪儿?至此之前,“佛陀”一直是我主要的专注对象。现在它消失了,无论我多努力尝试找回这专注点,它就是不见了,我陷入困惑中。心中剩下的只是一个纯净自然的知觉,光明清晰,在这觉知中没有任何可系缘的实体。


我觉察到意识——当下的知道——在达到那么高深和微细的境界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进入心觉知的领域。我剩下唯一的选择:失去了“佛陀”,我只得把注意力放在当时无所不在而明显的觉知感上。意识没有消失,相反地,它渗透一切。之前专注在“佛陀”的觉知,现在牢牢地专注在这宁静集中的心内极其微细的觉知上。我的注意力稳固地保留在这微细的能知核心,直到它逐渐不再显著,正常意识恢复过来为止。


正常意识一回来,“佛陀”就再次显现,我立刻转过来专注重复持念这个念诵词。不久,我的日常修行进入一个新的节奏:我专注于“佛陀”直到意识进入一个清晰、光明的觉知境界,接着全神专注在这微细的能知,直到正常的意识恢复。然后我又再次更精进地重复持念“佛陀”。我的禅修在这个阶段第一次得到稳固的修行基础。


从这时起,我的修行平稳地进步——不再退堕。每过一天,我的心就更加宁静、安详、集中。那一直以来折磨我的波动,已消失无踪。对修行进展的挂念已被安住在当下的念住所取代,妄想过去未来的妄念根本无法和当下念住的力量相比较。我活动的中心是在当下——每一个默念“佛陀”的生起和灭去,我对其他一切没有兴趣。最后,我坚信过去修行会波动是因为念住缺乏一个念诵词作为锚,那时我没有专门的禅修对象,只是专注于内在觉知这么一个笼统的感觉上,妄想侵入时心轻易就走失。


 

一旦明白了禅修初阶的正确方法,我是那么诚心地投入修行,就连一瞬间的失念也不允许。从早上醒来的那刻到晚上睡觉,我在清醒的时间内无时无刻不觉知修行。这是个严酷的考验,需要无比地专注和精进,我绝不让念住有一丝的松懈。由于那么专心深入“佛陀”,我几乎没留意身边周遭的一切,日常生活模模糊糊地过去了,可是“佛陀”则一直清晰地专注着。我对念诵词的决心是绝对的,以这个坚实的基础支撑我的修行,心宁静集中变得不可动摇,恍如山那么稳定坚固。


慢慢地这个像磐石般的心成为念住的主要专注对象。当心逐步获得内在的稳定,形成高度的合一时,念诵词“佛陀”就逐渐从觉知中淡出,剩下心能知的主要特质(mind’s essential knowing nature)在宁静与定的状态下,自己凸显出来被觉知。在这个阶段,心进入三摩地——一个高度专注的觉知,独自呈现,这状态与任何禅修技巧无关。心此时的境界是完全的宁静和合一,能知显现成为唯一的专注对象,它是那么的显著和有力,以至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生起取代它。这是心持续在三摩地的境界中。换句话说,心即是三摩地——两者等同合而为一。


就更高深的禅修境界而言,定的境界与三摩地的境界有一个根本的分别。当心集中落入宁静、定的境界一段时间,然后退出来回到正常的意识状态,这是定境。它的宁静和定只是暂时维持在心进入这个定境的期间内,心恢复平常状态,这个特殊的境界就渐渐消散。不过,当禅修者越来越熟练于禅修——一次又一次地进出这宁静和定的境界——心就会建立起坚固的内在基础。这个基础变得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动摇时,心就被称为进入持续三摩地的境界。这时,即使心从这个禅定退出来,它仍然感到稳固紧密,仿佛没有任何东西可扰乱它的内在焦点。


持续集中在三摩地的心会维持平等和不动,它感到充实饱满,在这个境界,由于内在的结合有种非常紧密集中的感觉,日常的思想和情绪不再带来冲击,心不再妄想任何东西。它自己彻底的安详满足,无所匮乏。在这持续宁静和定的境界中,心变得非常有力。这之前它渴望的思想和情绪,现在则视之为令人讨厌的东西而回避之,过去它为了停止思考和想像而烦恼,现在当三摩地已成了惯性,它提不起兴趣思考任何东西,视念头为不受欢迎的干扰,当心的觉知一直都那么明显时,心就极度往内专注,不能忍受任何干扰。由于这甚深的宁静——以及三摩地令心进入安详满足的倾向——那些证得持续三摩地的人易于强烈地执着这境界,禅者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直到智慧超越它,之后效果就会更理想。


 

从那时起我加紧用功,也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坐通宵,从傍晚至黎明。有一晚开始时我一如既往向内专注,由于它已建立起良好、坚强的基础,心轻易地进入三摩地。只要心在三摩地中休息,就不会觉知外在身体的感受。当我在定中数个小时之后退出来,就可以完整地感觉到身体。不久,我的身体剧烈疼痛起来,剧烈到令我难以忍受的地步。心突然失去力量,它那良好,坚强的基础全面崩塌,整个身体疼痛得颤抖起来。


结果,这开始了一场肉搏斗,并且最终让我洞见一项重要的禅修技巧。在发生出乎意料的剧痛那一夜以前,我不曾想过要坐通宵,也从不曾发过类似的愿。


我只是像往常一样坐禅,可是当被疼痛淹没时,我想到:“嘿,到底怎么了?我今晚一定要尽全力搞清楚这疼痛。”我遂发了一个庄重的愿:无论发生什么,不到隔天破晓我绝不下座。我下定决心要检查清楚并明白疼痛的本质,我会深深地挖掘,如有需要,我愿意为找出疼痛的真相而献生命。


智慧开始真诚地应对这个问题。在我发现自己已被逼入绝路之前,没想到智慧会那么锋利尖锐。一开始工作,智慧就像个绝不放弃、不投降的战士般,坚定不休止地朝疼痛的根源不断回旋探查。这一次的经验让我深信,遇到真正的危机时,智慧会挺身而出面对挑战,我们不是命中注定要永远愚痴的——真正被逼入绝境时,我们有能力寻找解决的方法。那天晚上,这情形发生在我身上,被剧痛淹没逼入绝境时,念和慧钻入痛觉中。


开始时我手脚背疼痛得像电灼般,不过这实在算是轻度的了。疼痛到达极点时,四肢百骸像在熊熊烈火里那般的痛,所有的骨头、关节好像浇了燃料遭烈火吞噬般,身体里面的每一根骨头似乎都断裂,我的颈项好像折断而头掉到地面上了,身体的每一部分同时遭受剧痛,疼痛剧烈到连耐着喘口气都不行。


危机令念与慧无法可施,唯有深入挖掘疼痛,找出最强烈的疼痛点,念和慧探索观察疼痛最强的部位,尝试把它隔离以便可以清楚检视之。“这疼痛的根源在哪里?谁在承受疼痛?”它们对每一个部位问这问题,发现每一个部位都只有它们自身的特质罢了,皮肤是皮肤,肌肉是肌肉,筋是筋,以此类推,自从出生以来它们就是这个样子。另一方面,疼痛则在某段时间来去,不像肌肉皮肤般始终在那里。通常疼痛和身体似乎是一体,可是,真相确实是如此吗?


往内专注,我可以看到身体的每一部位都是一个真实的物质。真实的就这样存在。我搜寻身体内那团疼痛时,我可以看到某一点比其他部分强烈。如果疼痛和身体是一体,而身体的每一部位都同样真实,那为什么某一部位的疼痛会比其他部位来得强?我尝试把每个层面分隔开来。在观察中,念和慧不可分离,它们扫描疼痛的部位然后在最剧烈处回旋,不断把感受从身体分隔开来。观察了身体之后,它们快速地转移过去注意疼痛,然后是心。


 

这 三 者 : 身体 、 疼 痛 和 心 ,是主要的观察对象 。 虽 然 身 体的疼痛是那么强烈,我却看到心平静不受影响,不论身体遭受多么强烈的不舒适,心不受干扰折磨。这引起我的兴趣,通常烦恼会和疼痛联合,然后这对伙伴令心受身体的痛苦扰乱。这引起智慧探索身体的本性、疼痛的本性和心的本性,直到清楚地认出三者是不同的真实,每一真实都有各自的领域。


我清楚看到,是心给感受定义为疼痛和不舒适。不然,疼痛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也不在心里面。当这个道理变得透彻时,疼痛瞬间消失。那时,身体就只是身体——其本身是一个分开的真实;疼痛只是感受,在一瞬间感受直接消失在心中;疼痛在心中消失的同时,心知道疼痛已经消失,消失到不留痕迹。


此外,这个色身从觉知中消失。那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身体,只剩下单纯和谐的觉知独自存在,就是这样。心精致微细得难以形容,它只是知道——一个内在非常精致的觉知弥漫着。身体完全消失,虽然色身仍然坐在那儿,可是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疼痛也消失了,完全没有身体的感觉。只是心基本的觉知存在,所有的思想停止下来,心连一个念头也没有生起。当思想停息时,连一丝最微细的波动都没有,内在的平静不受干扰,心不动摇牢牢地独自存在。


念与慧的力量使得那烈火般煎烤身体的疼痛完全消失,连我的身体也从觉知中消失。能知独自存在,仿佛悬浮在半空中,它全然的空,但同时又充满活力地觉知。因为身体的元素不再与它互动,心就不再感受到身体的存在。这个能知只是一个单纯独立的觉知,和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它令人敬畏、宏伟,实在的庄严。


这是不可思议、令人惊叹的经验。疼痛完全消失,身体也不见了,唯一剩下的只是一个那么精细微妙、无法形容的觉知,我所能说的是它仅仅是存在罢了。这是一个真正令人惊叹的内在境界。心里面没有活动——连最微细的波动都没有,它完全渗入这静止的境界中,直到过了足够的时间,开始从三摩地中退出来时才波动,它微微波动之后再静止下来。


这个波动是自动自发的,不能故意为之,任何作意都会把心带回平常的意识状态中。当心渗入在定中够长时间了,它就开始波动,它觉知到波动短暂荡漾然后就平息下来;过一阵子它再次短暂波动,并在同时间消失;逐渐地,波动的次数越来越频密。当心集中定在三摩地的根本时,它不会一下就退出来,这对我而言很明显。心只是稍微波动,意思是说一个念头短暂形成,在还未被认清楚之前就消失了。一波动就消失,一次又一次,波动了就消失,然后慢慢地增加次数直到心逐渐退回平常的意识。接着我意识到身体,不过疼痛已消失无踪,开始时完全没有疼痛,慢慢的它才回来。


 

这次经验带来不可动摇的证信,加强我内心坚实的修行基础。我觉悟到与疼痛搏斗的基本道理:疼痛、身体和心全都是明显分开的现象,但是由于一个心理染污——无明——它们合成一体。无明就像无色无味的毒药渗透入心,染污我们的认知并且扭曲事实。疼痛只是自发的自然现象,我们紧抓着以为它是燃烧的痛苦,它就立刻变热——因为我们的诠释使它变热。


一会儿之后疼痛回来了,我得再次上前对付它——决不退缩,深入探索疼痛的感受,就像之前那样观察它。可是现在我不能用回和上次同样的观察技巧,尽管那带来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那之前用过的技巧与当下的状况不相应,为了跟得上内部浮现的状态,我需要针对眼前的发展,以念和慧设定新的技巧。疼痛的本质还是一样,可是技巧得适应当下的情境。即使以前已成功应用过一次,可是我不能用回这些旧技巧应付新情况,而是依据当下战斗的剧烈程度采用不同的、创新的技巧。念和慧重新工作,不久心又再次集中到三摩地的根本。


这晚的修行,心这样集中入定三次,每一次我都必须贴身搏斗厮杀。第三次之后,破晓了,决定性的格斗终于落幕。心表现得勇猛、踊跃和绝对的无畏。那晚,死亡的恐惧消失了。


疼痛感就只是感受强弱程度不断波动的自然现象,只要我们不把它变成个人的负担,它对心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疼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意义,不会影响心;色身在本质上也没有意义,它对感受或我们也不会添加意义——当然,除非心介入赋予特殊的意义,把因此而产生的苦拿来焚烧自己。外在的因缘并未真正造成我们的苦,是心创造出来罢了。


早上起来,我感到难以言喻的勇猛大胆,对自己不凡的经历感到惊叹。在我的修行中从未发生过可以和这相比的情况。心彻底切除任何引起注意的联系,带着真正的勇气往内汇集。由于我全面、艰辛的观察,心集中成宏伟的定,即使它了退出来,仍然充满勇气,对死亡无畏。我现在知道正确的观察技巧,所以可以肯定下次再遇上疼痛时不会害怕。毕竟,疼痛将保持同样的性质,色身也是同样的色身,我应用的工具也将会是之前的智慧。因此,我显得无所畏惧,不怕疼痛或死亡。


 

一旦智慧觉悟到什么会死亡和什么不会死亡的真正本质,死亡变得如此平凡。头发、指甲、牙齿、皮肤、肌肉、骨头:当这些回归到它们原本的元素,它们就只是地大罢了,地大什么时候死亡过呢?它们分解时,会变成什么?身体所有的部分回到原来的元素,地大和水大回归到它们本来的属性,风大火大也一样,没有东西被消灭掉。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成为躯体,心就安住其间,心——这个幻象大师——驻进来然后赋予它生命,接着认它作自我,结果就背着这整个包袱:“这是我,这是我的。”心把这整个当作自我,由于这个错误的认知,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炽热痛苦。


心本身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非那堆物质元素。身体不是那些不断波动威胁我们安乐的敌人,它是一个独立的真实,只是依照内在的因缘自然变化。只有当我们错误认知它才成为必须背负的重担,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会因身体的疼痛和不适而受苦,色身不会令我们受苦,是我们自己令自己受苦。从这里我看到没有外在的因缘可以让我们受苦。是我们自己对事物的错误认知,而这个误解带来痛苦的火焰,燃烧我们的心。


我清楚明白到没有任何东西死亡;心肯定不会死,事实上,它变得更显著,我们越全面地观察四大,把它们分解成它们原来的属性,心就越发凸显出来。所以哪里可以找到死亡?还有,到底是什么死去呢?四大——地、水、风和火——它们不会死。至于心,心怎么会死呢?它变得更显著、觉知和有洞察力,心的觉知绝不会死亡,所以,为什么它那么害怕死亡?因为心自己欺骗自己,无量劫以来它不断地愚弄自己相信死亡,实际上根本没有东西死去。


所以当疼痛从身体中生起,我们应该理解它只是感受,别无其他。不要用自我的观点诠释疼痛,假设那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疼痛从出生那天就折磨你的身体了,你从母胎出来时的疼痛是那么尖锐,只有通过这煎熬人才生下来。疼痛从开始就在那里,它是不会逆转或改变其特性的。身体的疼痛永远显现同样的性质:生起了,短暂停留然后灭去,生起、短暂停留、灭去——就只是这些。


观察身体生起的疼痛感,以便看清楚它们是什么。身体本身只是物质,自从我们出生就知道的物质真实。可是当你相信你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一受伤害,你就会疼痛。身体、疼痛,还有认知这两者的觉知被等同起来时,它们就会联成一体:你疼痛的身体。生理的疼痛由于身体的机能不调而产生,因某些身体的理状况而引起,但它本身不是物质现象。觉知依赖心而知道身体和感受。但是对它们的认知不正确的话,就担心生理的毛病和疼痛的剧烈,引发内心苦受的生起。疼痛不但会带来伤害,而且还显示你的身体——你——有问题。除非你分开这三个明显的真实,否则生理的疼痛必然会造成心理的苦。


 

身体只是物质现象,无论我们要怎么看待它,都不会改变这真相的根本。物质存在是这么一个真实,四大属性——地、水、风和火——依不同的组合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人”,这个物质聚合体可以被认为是男人或女人,给予某个名字和社会地位,可是本质上它就只是色蕴——物质的组合。所有的器官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体,一个明确的物质真实。还有每一个不同的部位都是那整个基本真实的一部分,四大以不同的形式聚合在一起,在人体我们称之为皮肤、肌肉、筋、骨头等等,但是不要只因为它们有不同的名字,就愚昧地以为它们有不同的实相,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根本的实相——色蕴。


至于受蕴,它们存在于自己的领域,不是物质身体的一部分。身体同样的也不是感受,在生理疼痛中身体没有直接的作用。这两个蕴——身体和感受——比想、行和识三蕴来得明显,这是由于后三者生起后立刻灭去,远比色蕴和受蕴难以观察。相对之下,感受在熄灭之前会短暂停留一会,这令它们突显出来,使它们在禅修时容易被隔离。


疼痛感生起时直接专注它们,并尽量了解它们真正的本质。要面对挑战,不要尝试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逃避疼痛,同时要抗拒任何期望疼痛熄灭的诱惑。观察的唯一目的是要得到真正的了解,疼痛的解除只不过是清楚理解真相的附带效果,不可以当作主要的目标,否则疼痛没有舒缓的话,只会带来更大的情绪障碍;面对剧痛时,压抑忍耐将无法成功;把身体和心排除在外,专注一心在疼痛也不行;观察要达到正确的成果,所有三个因素都必须包含在内,观察一定要直接并有明确的目标。


佛世尊——大沙门——教导我们,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见苦圣谛:所有的疼痛只是生起、短暂停留然后灭去的现象。不要牵涉其中以自我的角度,把疼痛当作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观察,那样做违反疼痛的真正本性,同时也破坏观察疼痛的技巧,障碍理解感受真相的智慧生起,不要无中生有地制造麻烦。在疼痛的每一刻见到苦圣谛的生起,观察感受短暂的停留和灭去,这就是疼痛的一切。

 

 

 

 

 

 

 

 

 

 

 

 

 

 

沙門


作者作者:摩诃布瓦尊者 (Venerable Ācariya Mahā Boowa Ñāṇasampanno)


翻译作者:戒宝比丘 Bhikkhu Dick Silaratano


中译作者:捷平


校对审阅:李梓榕 等


中文排版:Lam Kin Chow


出版作者:2014年10月


出版族谱:传承出版社


 Dhammavamsa Publications


 11A, Jalan SP2/2 Segar Perdana,


 Bt 9, Cheras, 43200 Selangor


 dmvspublications@gmail.com


本书是摩诃布瓦尊者的开示,内容大部分选自坦尼沙罗尊者(AjahnThanisaro)翻译的A Life of Inner Quality, Straight from the Heart以及Things AsThey Are这三本书的文字,并重新加以编辑。


中文翻译版权所有©2014 Bhikkhu Dick Silaratano


Forest Dhamma Books


fdbooks@hotmail.com


fdbooks@gmail.com


www.ForestDhamma.org


佛法不应该像市场上的商品般买卖,因此只允许将本书当做佛法的布施免费流通,禁止作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


要索取本书,或询问有关本书的问题,请联系传承出版社。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阿罗汉向 · 阿罗汉果——趋向阿.. 下一篇心灵的医药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