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森林里的一棵树
2019-05-24 13:10:2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59次 评论:0

森林里的一棵树


——阿姜•查譬喻集/释彬度 译



序言


    阿姜查提醒我们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因为真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与奉送的。阿姜查教导:“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用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如果在心里建立起佛陀,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视一切事物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异。”


    许多阿姜查自己用来教导的譬喻来自於他广泛的森林生活经验。他的修行就是注视,同时完全地敞开心胸,觉察所有发生於自己身心内外的一切。他曾说,他的修行并无特殊之处,套一句他说的话,他像森林里的一棵树。“树只是树。”他曾这么说;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然而从这“并无特殊之处”中却产生了对他自己以及世界的深刻了解。


    阿姜查经常说:“在任何时刻,佛法一直在示现著,但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候,我们才能了解佛法所教导的,因为佛法不用语言文字教导。”阿姜查有这种奇异而神秘的能力能接受此非语言文字之法,而用一种新鲜易解,时而幽默、时而诗意盎然的譬喻形式,来把这种真理传播给他的听众,而且总能敲中最易受感动的心灵深处:“我们好像蛆一样啊!生命宛如落叶,心如雨水。”


    阿姜查的教导充满了像这种譬喻及比喻。我们以为把它们搜集成册当成一种灵感的泉源会是一个好点子,对那些想中止世间热恼的人们,他们可以从“森林里的一棵树”下的清凉、茂盛的树阴中得到一些休息。

 

第一部分


    人们常常问起我的修持:我坐禅如何调心?没有别的,我只是让它呆在它一直呆着的地方。他们问:‘那么,你是阿罗汉了?’是吗?我象森林里的一棵树,枝繁叶茂,花果飘香,一任飞鸟来享用、栖息,走兽们在树荫下乘凉,而树本身并不去分别。它顺着自己的天性生存,树就是树。


    我们讲法时不得不用譬喻,因为佛法是没有形象的,你很难说它是方的还是圆的,唯一的途径是通过这些譬喻来说明。


——阿姜 查



1游子


当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东游西荡,犹疑彷徨。在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园之前,不论做什么事都感到焦躁不安,恰似一个背井离乡、身在旅途的游子,只有在返回家时,才会觉得轻松自在。


尘世间找不到真正的安宁,这世界本来如此。可是,安宁就在那里――当你向自心寻求时。


一想起佛陀和他宣示的真理,我们就感到他是那样地值得我们景仰。哪怕我们从未修行过,一旦认清了事物的真相,也就同时见到了佛法。反之,就算我们懂得佛法,也经过一番思考和修行,却还未能看清实相,我们依然无家可归,就像那浪迹天涯的游子。

 

2香蕉皮


一旦将世间所有的一切,看作毫无价值的香蕉皮时,你就能在这世间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世上所发生的一切,好的也罢,坏的也罢,都难以打动你、扰乱你、伤害你。这就是指引你走向解脱之路。

 

3盲人


我们的身心一直处于起伏不定、躁动不安的状态。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这一事实,是因为总是为假象所迷惑。就如同由一个盲人带路,我们跟着他怎么会感到安全呢?他只会把我们带到深山老林里去。自己都看不见,怎么可能引领我们出离危险?同样地,我们心为境蔽,想寻求快乐,却自讨苦吃;想寻找安宁,却自设障碍。这样的心态只会带来困惑与烦恼。真的,我们想摆脱烦恼和困难,却又恰恰制造了它们,剩下的只有埋怨。我们造作恶业,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不明了世象的实质,并去执着它们。

 

4药瓶


我们可以将不肯修行比作病人不肯服药。尽管药瓶上有很详尽的说明,而病人所做的只是阅读说明,却并不服药。如此下去,他必死无疑,因为药对他未起任何作用。他临死前也许还会拼命抱怨,怪医生无能,药不治病。他甚或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那药一钱不值。然而,问题是他只是忙于研究药瓶、阅读说明,并未亲自服药。假如他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就得救了吗?


医生处方为解除身体的病苦,佛法则用来治疗心灵的疾患,使其回归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将佛陀看作一位良医,他为我们每个凡夫都患有的心理疾病开出良方。当你认识到这些病苦,是否也该寻求佛法的帮助、以作治疗病苦的良药呢?

 

5顽童


我们在经过反复审视心的特征之后,便会发现心理的活动方式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构成了心的特征。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远离想和受。如果我们一直告诉自己‘本来如此’,就不必再头上安头了。一旦心地明了,也就万事放下了。虽然想还是想,受还是受,却失去了力量。


就像一个顽皮的儿童跟我们捣乱,开始我们心烦得骂他,甚至打他屁股。但随之我们明白,顽皮是一个儿童的天性,于是就不理他。一不理他,烦恼也就没了。为什么没了?因为现在我们接受了孩子的天性,我们的看法有了转变,接受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去理他,从而内心变得更加安宁。这就是有了正见。

 

6眼镜蛇


起心动念就像一条剧毒的眼镜蛇,如果你不去招惹它,它会自行其道。即使它其毒无比,我们也不会受害。我们不去靠近它,更不去捉它,它就不会咬我们。蛇有蛇的天性,如此而已。你要是有点儿头脑,就不要去惹它。同样道理,遇到不如意之事不要太在乎――任其自生自灭;遇到好事也不可太在乎。不要去执取好恶,就像不去抓那眼镜蛇一样。


智者会以此心态对付内心生起的各种情绪。当善心生起时,不必理会,知道是善心即可。同样地,对不善心也不必理会,一任其生灭。我们不执着它,因为我们无所希求,不要恶,也不要善;不要轻重,也不要苦乐。一旦我们不起贪着,宁静也就牢固地确立了。

 

7椰子壳


欲望是不清净的,可是,起步时必须有欲望,以便开始修道。比如说你去市场上买椰子,在回家的路上有人问:‘你买那些椰子干吗?’


你回答:‘买来吃呀。’


‘连壳也吃掉吗?’


‘当然不了!’


‘才不信呢,’他坚持着,‘既然不打算吃壳,那为什么要买?’


好了,你该怎么说?该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起步,我们带着欲望修,如果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要知道,这样思考能产生智慧。还拿椰子为例,你会连壳也吃下去吗?当然不。那为何还要它们呢?因为它们对盛椰子汁有用。等椰子汁吃完了,壳也就丢掉了,这毫无疑问。我们修行也一样,起初保持欲望,就像保留椰子壳,因为还不到‘丢弃’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之道。如果有人指责我们是吃椰子壳的,那不关我们的事。我们知道自己在做的事。

 

8煮饭


首先,我们调伏身、口二业,使其远离不善,这就是德性。有人认为,要有德性,就得记住巴利文句,昼夜诵读。而实际上,你所要做的是让身、口二业没有过失,那便是德性。这并不难理解,就像煮饭,放点儿这个,放点儿那个,直到适合口味。一旦口味适中,就不必再放什么了,该加的都加过了。同样地,善护身、口二业能带给我们‘美味’的德性,亦即适中的德性。

 

9疯子


假如说某天早晨,你步行去上班,路上有个人对你破口大骂,一听到叫骂声,你便心中火起,很不好受,感到受了伤害,很是气愤。你很想将问题摆平。


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到你家,告诉你:‘唉,那天骂你的人是个疯子,他已经疯了好久了,见人就骂,没人理他’。你一听到这话,便当下释然,压抑多日的怒火与羞辱感彻底冰释。什么原因?因为现在你知道了真相,而此前却不知道,还以为那是个正常人,所以对他生气,并为此而受折磨。而一旦弄清了真相,便换了个人似的:‘噢!他是疯子,原来如此呀!’


   一旦明白了真相,你感觉好极了,因为是打心里明白的。明了之后才会放下,如果你不明了真相,便成了一块心病。例如,当你认为那个骂你的人正常时,真想宰了他,而一旦得知真相――那是个疯子,你心里好受多了。这就是对实相的认识。
正见佛法的人也有类似体会。贪、瞋、痴消失时,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我们还未明白时,会认为:‘怎么办呢,我的贪瞋这么重?’这不叫清楚认识。正像我们认为那疯子不疯时一样。当最终明白他早就疯了时,羞辱感和愤怒便释然了。只有打心里明白时,方可根除执着。

 

10水杯


前来看我的人中不少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有商人、大学生、教师及政府官员,他们满脑子主见,聪明过头了,以致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像一只水杯,如果杯子里盛的是废旧污水,便毫无用处。只有先将污水倒掉,杯子才可再用。必须先清除脑子里的主见,然后才会明白,我们的修行超越智、愚。如果认为自己聪明、有钱、有势,或是佛学权威,那就遮蔽了‘无我’的真理,所见到的只有自己――我、我的。而佛教教人放下‘自我’,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永远也学不会,他们得先抛弃自己的聪明,先得倒干净他们的‘杯子’。

 

11堤坝


修止是为了令心稳固,能导致内心的宁静。我们的心通常是起伏不定的,难以驾驭,拼命追逐感观享受,如水横流。人们知道如何调控水利,造福于人。人有智慧,知道修水坝,筑起水库和水渠。做这些无非是为了导引水流,善加利用,而不致肆意横流,汇入洼地而得不到利用。


同理,心如果筑起‘堤坝’,有效控制,不断训练,也会带来无边利益。佛曾亲自教诫:‘调伏的心能带来真实福利。是故为了无上利益,要善调你们的心。’又如,我们周围的动物――象、马、水牛之类,必得先行调驯,才能为我们干活。只有调伏之后,它们的力量方可为我所用。同样道理,调伏的心较之未经调伏的心,能带来数倍的利益。佛及圣弟子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从未经调伏的心开始修的。而后,他们都成了我们崇拜的对象了,他们宣说的经典给了我们多大的利益呀!那些经过心理调伏而到达涅槃彼岸的人,看看他们带给整个世间的利益吧。一颗训练有素的心使我们无论在各行各业,还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处于有利地位。调伏的心会令我们生活平稳,工作顺畅,并培养和开发支配我们的理智。依照如法的心理训练,我们的快乐最终也会相应地增强。

 

12深洞


大多数人只知道行善积德,却不愿改正过失,说什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好比有一个洞,洞底有东西,每个人将手伸进洞中,没能探着洞底的人都会说‘洞太深了’,就是一百个、一千个这样做的人也都会说:‘洞太深了!’而没有人说自己手臂太短了。我们得反求诸己,得退一步自我检讨一番,不要只是埋怨洞太深,回头检视一下自己的胳膊吧。若能如此,你会在修行上取得进步,会找到快乐。

 

13脏衣服


当我们身上很脏,或穿上脏衣服时,心里自然也会觉得很窝囊;相反,如果洗净身体,穿着整洁的衣服时,心里会感到轻松愉快。同样地,不守戒规,身做恶行,口出秽语,正是让我们感到不快和抑郁的原因。我们远离了正修,这障碍了我们对佛法精髓的领会。身善与口善有赖于训练有素的心,因为思想支配行为和语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地调心。

 

14玻璃杯


如何树立正见?我可以就手里拿着的这只玻璃杯作答。杯子看上去干净实用,可用来盛饮料,能用很久。正见就是将它看作一只破杯子,一只已经碎掉了的杯子。它早晚要碎掉的。如果你用这样的观念使用它――它只不过是一只众缘聚合物,然后众缘离散。这样,无论杯子出了什么事,你都不会为此烦恼。身体如同杯子一样,也会众缘离散,然后死掉。这点你必须明白。明白归明白,并不意味着要你去自杀,正如你不必将杯子打碎丢掉一样。杯子是供人使用的,直到其使用寿命终结为止。同理,身体是我们借助的工具,直到其四大解体为止。你们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这样的正见能使你在世上一切环境变动中感到自由自在。

 

15酒鬼


每个贪着感观享受的人,就像一个肝脏尚未垮掉的酒鬼。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喝个够,继续毫无节制地沉湎于酒中。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随之而来的是病痛的折磨。

 

16鸭子


修行就像养鸭子,你的任务是喂它饲料,给它水喝。至于鸭子长得快慢,那是鸭子的事,与你无关。别管那么多,专心做自己的事,你的任务是修,进步快还是慢,知道即可,别去强求,这样修行才能有个好基础。

 

17空间


人们向往涅槃乐,可是,一旦你告诉他们那里空无所有时,他们就开始犹豫了。确实,那儿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大家看这房顶和地板,我们认为房顶是‘有’,地板也是‘有’。你可以站到房顶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在房顶和地板之间,却无立足之地。不有便是空。坦率地说,涅槃便是这种空。人们听了这话会吓退,不愿进入涅槃境界,担心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儿女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向居士祝愿‘长寿’、‘美丽’、‘幸福’、‘健康’,他们就很高兴,而开始讲‘放下’、‘空’时,他们就不想听了。可是,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有美丽的肤色、强壮的体力、充满快乐呢?没有。但是我们祝愿他们‘长寿’、‘美丽’、‘快乐’、‘健康’时,他们都喜形于色。他们执着于‘有’,执着于生死轮回,他们更愿意站在房顶或地板上,极少有人敢于‘站’在二者之间。

 

18大家庭


如果你们要寻找佛法,它不在林间,不在山上,也不在洞中。它在心里,有其自身的体悟语言。概念与直接体悟有很大区别。一杯热水,无论谁将手指伸进去都会有同样的体验——热,这种体验可以用各种语言文字来表达。与此相类,不论谁深入到心灵的内部,都会有相同的体验,这不分国籍、文化背景或所用语言。如果你们从内心里达到了对法、对真理的体会,那么你们就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彼此如同父母兄妹,因为你们体悟到了人人相同的心的本质。

 

19肥料


烦恼就像我们修行的‘肥料’,如同我们想要果树结出丰硕美味的水果,就用鸡粪、牛粪之类的脏东西给它们追肥。苦,是乐之根;闹,是静之本。

 

20火


任何事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所以,刚开始我们看不出修行的成绩,这就像我常举的钻木取火的例子。有个人拿着块木头:‘听说这里面有火’。然后,他起劲钻起来,钻啊钻啊,但很快就不耐烦了。他想得到火,而火就是不出来。所以他有点泄气,就停下来歇一会儿。他再开始钻时,原来的热量已经散失,因此进展很慢。他持续的时间不够,钻钻累了,就撂下了。他不只是累,连信心也没有了:‘根本没有火!’他最后决定彻底不干了。


实际上他做得没错,只是未能积累足够的热让火烧起来。火一直在那里,他只是没有坚持到底。心也是如此,在我们能够获得宁静之前,心总是处于烦乱状态。因此师父告诫:‘就这样坚持下去!接着修下去!’我们也许会想:‘我还没理解呢,如何能修?’在我们做到正确修持之前,智慧不会生起。因此我们说,坚持下去。

 

21鱼


我们不想要欲望,可是,如果没有欲望,如何能修?必须得有修行的欲望。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它只不过是一种心所。然而,智者有欲望而没有贪着。欲望好比是捕捉网里的一条大鱼,我们先要等它没有力气了,才可以轻而易举地捕捉。只是我们必须始终看好它,以免让它逃脱。

 

22鱼和蛙


贪着五欲,就如同被钓住的鱼儿。钓鱼的走过来,不论你怎样挣扎,都难以逃脱。实际上,贪欲重的人不只像被钓住的鱼,更像被钓住的青蛙。青蛙直接将整个鱼钩吞下肚去,鱼还仅是被钓住了嘴巴。

 

23渔筌


你如果看清了某件事的利弊,就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你了。比如说,渔民发现渔筌中有东西,因为他听到里面有动静。他想该是鱼吧,就把手伸到筌中,抓到的却是另一种活物。因为看不见,他不能断定是什么,可能是鳝鱼,但也可能是蛇。如果丢手,也许会后悔:要是一条鳝鱼,餐桌上不就少了一样佳肴?另一方面,如果不丢手,抓着的要是一条蛇,就可能被咬。他犹豫不决。可是,他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致不愿丢手:要是一条鳝鱼呢!而待他拿出水面的一刹那,看到的是条蛇,便毫不犹豫地将它甩出去。而不必等着别人喊:‘嗨,是蛇!丢手!’看到蛇本身比任何语言都更明白地告诉他该怎么做了。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危险――蛇会咬人,能让你重伤甚至死亡,这还用谁来告诉他呢?同样道理,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看清了实相,就不会去沾染那些有害的东西。

 

24渔夫


修定能产生智慧,试以渔夫捕捉网里的一条大鱼为例。你们设想一下他收网时的感觉,假如他怕鱼会逃脱,便会急忙用力扯网,这样,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大鱼已经逃之夭夭了。渔夫不能太用力。古时候,人们教导说要渐渐收网,谨防鱼儿逃掉。


我们修行也应当如此,慢慢地去体会,谨慎地收摄,不可放手。有时候会出现不乐意修的情况,也许我们不愿观想,或许不愿觉察,但我们仍坚持修下去。保持修的念头,这就是修。如果乐意修,我们就修;如果不乐意修,我们仍然去修。就这样持之以恒。


如果修行的热情很高,信的力量会给我们的修行提供动力。但此一阶段还谈不上智慧,即使我们干劲十足,也不会从修行中获得多大利益。这种状况也许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时心里就会产生‘我们不能成就’的念头。我们也许会觉得不可能得定,或认为修行的缘分尚不具足,甚或认为证道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们就不干了。


在这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十分、十分谨慎,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正如捕捉那条大鱼,――慢慢地体察,谨慎地收摄。这样挣扎就不致太强烈,因此我们持续不断地收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鱼儿终于精疲力竭,停止了挣扎,我们就能轻易将他逮住了。通常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渐次地修习,谨慎地积累。应当如此修定。

 

25、手电筒


在佛教里,我们无数此地听到‘放下’、‘不要有任何执着’之类的话。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拥有,但不执着。以这只手电筒为例,我们想:‘这是什么?’于是就拿起来,‘噢,是手电筒。’于是又将它放下。我们就以这种心态来把持事物,即使对欲望也是如此。如果不带有欲望,还能成什么事呢?我们就不可能去经行或干别的事。这是欲望,没错,欲望是不清净的。然而,我们不久便因此而得解脱。所以,我们开始必须凭借点什么。


又如,到这里来,首先你得想来;如果不想来,今天你们就不会在这里。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因为想做。但是,当欲望产生时,我们不执着,就像我们不执着这只手电筒一样。——‘这是什么?’我们拿起来,‘噢!是只手电筒。’我们于是又放下。这就是‘拥有而不执着’的含义。认识了就放下,我们不会愚蠢地攫住不放,而是以智慧去把握它们,然后放下。无论善恶,统统放下。

 

26、高速公路


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总是以为自己幸运或者不幸都是环境造成的,如此观察并没有认清事物的实质。实际情况是,我们不能强迫事物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事物有其自身的规律。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假如你去坐在高速公路的中央,大小车辆飞速向你驶来,你总不能对着车发火,大喊:‘不要往这开!不要往这开!’那是高速公路,你无权那样做。那么该如何做呢?离开公路。公路是跑车的,你如果想阻挡,只会自讨苦吃。环境因素也是一样,坐禅时听到响声,我们就说受了干扰,心想:‘嗨,响声干扰了我!’如果以为受了干扰,我们就起烦恼。如果作深层思考,就会发现是我们自己跑出去跟那响声过不去。响声只是响声而已,这样理解就没事了。我们不去管那响声,知道响声和我们两不相干,这是对事实的真正了解。我们知其两面,因此能得宁静;如果只知道一面,就会苦恼。一旦看清两面,我们就遵循了中道。这就是正念的修习,我们称之为澄清知见。


同样道理,无常坏灭是周遭环境的特性,而我们却不愿看到这样。我们对它们抓住不放,有所祈求,希望它们是实在的,试图在不真实的事物中找到真实。一个人,不论何时如此看待事物,将外境执为自我,他一定受苦。佛陀教导我们要观照这点。

 

27、青蛙


越忽视修持,越忽视到庙里来听闻佛法,心灵在五欲的泥沼里就陷得越深。就像青蛙钻入洞穴,过一会儿拿钩的人走来,青蛙的末日也就到了。它绝路一条,只有伸着脖子让人捉。因此,大家小心点儿,千万别退到洞里去,有人或许正拿着‘钩子’等你呢。


在家中,为子孙、财产所纠缠,比青蛙还不如呢。你们不知道如何摆脱缠缚,一旦老病死来临,看你怎么办?这是来抓你的‘钩子’。你何去何从?

 

28、果树


果树在花季,强风一吹,一些花朵纷纷落地,未被吹掉的终于发育成小青果。然后,强风又一吹,一些青果也会掉落,剩下的会长到接近成熟、或完全成熟才掉落。


人也是如此,如同风中的花和果子,人们也会在不同的年龄层‘掉落’,有的胎死腹中,有的生下来活几天,有的活几年,终未能长大成人。少男少女也会死,另外一些人则可享尽天年。思索人生,再想想风中的果子,二者的特征都是无常。 我们的意识也很类似,一个念头生起,在心中住、异之后变灭,正像那果子。


佛陀知道事物的这种无常性,他观察风中果子的现象而想到自己的弟子――比丘和沙弥众。他发现他们在本质上也具有同一个特性――无常变易。怎么可能例外呢?这正是一切事物的通性。

 

29、垃圾穴


如果你的心处于宁静而专注的状态,就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打坐仅仅是为了获得定中的喜悦,那么,你是在浪费时间。修定是为了让心宁静专一,然后以此专注来探究身心的实质。如果仅修止而不修观,那么在定中是很平静,没有烦恼,然而,正像搬一块石头盖住一个很臭的垃圾穴,一旦移去石头,依然会臭气熏天。修止不可用来获得暂时的愉悦,必须用在精确推研身心的本质上,这样才能真正解脱。

 

30、礼物


我们应当观察身体内部,不论是什么,得看一下。如果只看外表,则不能明了。在外表,我们看到的是发毛爪甲之类,正是这些看去很美的东西诱惑着我们。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透视身体内部,去看身内之物。都是些什么呢?仔细看吧!看到的许多东西会令我们吃惊。尽管在我们身中,我们却不自知。我们处处带着它们,对它们却一无所知。


这就像去走亲戚,亲戚送了我们一件礼物。我们收了礼物,连打开看都没看,就放进包里离开了。当我们最后打开的时候,却发现里面全是毒蛇!


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如果只看外表,好象很美。我们忘乎所以,忘了无常、苦、无我。要是看看身体内部,那真是令人厌恶,一点儿也不美。如果实事求是地观察,而不加粉饰,就会明白,那真是可悲可厌。然后厌离心会随之生起。这种厌离心并不意味着消极厌世,而是心灵的净化,不再执着。我们将万事万物都看作是不实在的,不可依怙的。不管我们抱着怎样的愿望,事物总是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该不稳定的还是不稳定,不美的依然是不美。


因此佛说,我们对接触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感受应当放下,乐也罢,苦也罢,统统一样,将其放下。

 

31、野草


要想得到安宁,必须修观。人们通常所谓的安宁,仅仅是心理上的平静,而非烦恼的消失。烦恼只是暂时被压制住了,正如搬石压草,如果把石头拿开,野草会很快又长起来。野草并没有真的死掉,只是被压制住而已。


坐禅也是如此,心是静了下来,但烦恼并未真的干净。所以,只有‘三摩地’还不够,要得到真正的安宁还必须开发智慧。‘三摩地’只是搬石压草式的平静,是暂时的。由智慧而得的安宁象把石头留在那儿,这样草就不能再长起来了。这是真安宁,是烦恼的平息,是由智慧产生的恒久安宁。

 

32、手


学教的与参禅的彼此误会,偏重教理的一方常说:‘只知道参禅的和尚师心自用,说法没有教理基础。’(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译者)


实际上,学教与参禅在某种意义上完全是一回事。如果拿手心、手背作比,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果将手伸出来,手背似乎不见了,而手背实际上哪儿也没去,只是隐藏在下面。一将手翻转过来,手心又不见了。手心也没有丢,隐藏在下面而已。


谈及修行时不能不知道这点。如果认为修行‘没了’,就转而去学教,想籍此求得开悟。然而,无论你学了多少法,也决不会开悟,因为不能如实了知。假如我们真的明白了诸法的实质,就会放下。这是行舍、破贪、去执,如果尚有执着,习气会随着时间而减少。因此,学与修不过是同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而已。

 

33、洞


对有些人而言,我的教法看上去经常会有矛盾之处,然而,我的教法再简单不过。这就像我看到有人沿着他们不熟悉的道走,而我本人对这这条道再熟悉不过。我抬头看见他就要掉进路右边的洞里时,于是就大喊‘向左’;同样,当我看到另一个人就要掉到路左边的洞里时,就大喊‘往右’。教法是有所不同,但都是教他们沿着同一路线的同一个方向走。我教他们远离二边,回归中道。这样他们就会契入佛法真义。

 

34、房子


所有的弟子都像我的孩子,我对他们只有慈爱,为他们谋福利。如果我看上去使你受苦,那是为了你好。我知道你们有的受过良好教育,很有学问。那些文化不多、涉世未深的人更容易修。然而,学富五车的人就像有一座大房子要打扫,工作量很大,而一旦房子打扫干净,就拥有一个又大又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要有耐心,耐心和毅力对我们的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35、家庭主妇


别像一类家庭主妇,一边刷着盘子,一边愁眉苦脸。虽然清洗盘子很用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垢很重。你们都见过吧?她看到的只是脏盘子,是不是看得有点儿太远了?我想你们有些人或许有过这种经历,这正是你们要注意的。人们很用心洗盘子,却让自己的心满布污垢,这很不好。他们忘记了本分。

 

36、豺狗


有一次,佛陀和弟子们看见一只豺狗从他们驻锡的树林里跑出来,它静静站了一会儿,然后钻进一片树丛,不一会儿又跑出来,接着又钻进一个树洞,又跑出来;后来又钻入岩穴,再跑出来。站一会儿又跑,跑完了躺下,躺下再起来。原来豺狗长了疥疮,站着疥虫咬,于是就跑;跑着也不舒服,于是停下来;停下来依然不舒服,于是就躺下;躺下又起来,去钻树丛、树洞、••••••佛说:‘比丘们,今天下午看到那只豺狗了吗?站着,它难受;跑着也难受;坐着难受,躺着也难受。它怨站着,怨坐着,怨跑着,怨躺着;怪树,怪荆棘,怪岩穴。实际上,它的苦恼和这些无关,问题出在疥疮上’。


我们也和那豺狗一样,烦恼来自错误观念。我们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出了问题却找客观。不管是生活在泰国,还是美国、英国,都会有不满。为何不满?因为错误观念依旧。关键在此!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满意。然而,豺狗身上的疥疮一旦治愈,它到哪儿都会自在;同样,一旦我们消除错误观念,不论到哪儿都会满意。

 

37、刀


刀分刀刃、刀背和刀把,你能只拿起刀刃来吗?能只拿起刀背或者刀把来吗?刀把、刀背和刀刃,都是同一把刀的组成部分,一拿起刀,也同时拿起了这三个部分。


同样道理,选择善的,不善必然相随。人们追求善,想摈弃恶,却不琢磨超越善恶。若不思维这点,就难以获得正见。求善,恶相随;求乐,苦相随。将自己的心调至超越善恶,到那时修行才算告一段落。

 

38、结


通过观照苦乐都是无常的,我们懂得所经受的种种感情都不持久,不值得执着。有智慧者才会如此认识事物,懂得事物具有无常性。如此认识,就像按正确的方向解绳子的结,绳结会由松而开,不再那么紧巴巴了。


这类似于说事物未必一成不变。此前,我们觉得事物必须如何如何,这种认识,等于将绳结越扯越紧。这种‘紧’便是苦恼。这种生活方式很紧张,因此,我们将结松开一些,放松一下。为何要松?因为紧。如果我们松手,结就会松。情况不是天生就该那样。


我们以无常的教法作基础,明白苦乐都不会永远如此,将它们看作是不可依靠的,决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有了这种观念,慢慢就不再相信自己心中生起的各种情感,错误观念也相应随之减少。这就是解结的含义。结越来越松,贪执会逐渐被根除。

 

39、汤勺


如果只听法教而不修行,就如同汤盆里的勺子。勺子每天都泡在汤盆里,却不识汤味。必须有思有修。

 

40、漏屋顶


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谈论修行,没有真干。这就像有个人的屋顶一边漏雨,他就在另一边睡觉。天晴了,太阳晒到那一边,他就滚到另一边睡,而且不停地想:‘什么时候才能象别人家那样,有一处好点儿的房子?’如果整个房顶都漏,那他干脆拍拍屁股离开。这并非做事之道,而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干的。

 

41、树叶


现在我们打坐的树林很宁静。如果没有风,树叶就不动;起风时它们就抖动作响。心也是如此,念头起时,心也是‘抖动’不停。我们的佛法知识越少,心就越是不停地追逐念头。感到乐,就陷入乐中;感到苦,就陷入苦中。总是在不停地摇摆。

 

42、信


知道心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即可,不要为之喜忧,不起执着。如果有苦,知道它,认识它,然后保持空灵。就像一封信,得先把信打开,然后才知道里面写些什么。

 

43、原木


我们伐下一根原木,将它丢进河里,它会顺水漂流。如果它不腐烂,也不为河岸所阻,最后会漂进大海。同样,让心保持中道而修,既不贪着欲乐,也不自苦其身,必将获得真正的安宁。


譬喻中‘原木’指心,两边‘河岸’分别代表爱与恨,或者代表苦与乐。‘保持中道’是指看清爱、恨、苦、乐的真面目――感受而已。一旦建立这种观念,心就不会轻易‘漂’向它们而为其所阻滞。这就是觉悟的修行,既不怂恿生起的觉受,也不去执着它们。这样心就畅行无阻地‘顺流而下’,最后进入涅槃之‘海’。

 

44、木材


如果不下功夫调心,心则顺其野性,处于散乱状态。而其野性是可调的,因调理而发挥作用。这可拿树作比,如果是我们,仅仅让树木保持野生状态,则永远不能用来建房子,不能用来做房子上门窗之类的东西;然而,如果木匠想建房子,他就会去寻找处于野生状态的树以作原料,加以有效利用,不多久,一座房子就建成了。


禅修调心与此类似,就像对待森林里野生的树木一样对待那颗粗野、未经调伏过的心,将其调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灵敏。

 

45、蛆


满意度不在于有多少友邻,而来自正见。如果有正见,那么无论在哪里,我们都会满意。


可惜我们大都没有正见。就像生活在粪堆里的一条蛆虫,环境是脏的,食物是脏的,但这对蛆虫正合适。你如果用根小棍棒将它从粪堆里拨出来,它会挣扎着爬回‘家’去。


我们也一样,师父告诫我们要正确看待,而我们心生抵触,感到不快,而且很快又溜回老习惯、旧观念里去,因为那样我们感到舒服。如果看不到错误观念的过失,就难以远离。修行是件难事,所以要听劝。修行不是修别的,一旦有了正见,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感到自在。

 

46、芒果


我们说,戒、定、慧是一切贤圣趣向觉悟的通途。三者是一体的,戒即是定,定即是戒;定即是慧,慧即是定。譬如一只芒果,开花时,我们叫它花;结了果,我们叫它芒果;等长熟了,我们叫它熟芒果。虽是同一只芒果,却不断变化,大来自小,小长成大,你可以给它不同的名称,也可以只叫它芒果。戒定慧的关系与此类似,最终都是导向解脱。


芒果从一开花,就径直走向结果、成熟,我们应当这样看。至于别人叫它什么,这无关紧要。有生就有老,然后呢?大家参吧。


有些人不愿变老,他们一旦老了,就显得很懊恼。这类人不应该吃熟芒果。我们为何还要芒果快点熟呢?如果没有及时长熟,还要人工催熟,不是吗?而我们一旦老了,就懊恼非常,有的哭鼻子,怕老、怕死。如果这样,就不应当吃熟芒果,去吃花好了!如果能明白这点,就能明白佛法。一切明了,则解脱自在。

 

47、药品与水果


对那些不修行的人,不要恼火,不要批评,只是继续向他们提出忠告,待其精神境界提高了,就会亲近佛法。这就像卖药,我们宣传自己的药品,那些头痛的、肚子痛的就会来买。那些不愿买的,随他们好了。就像小青果,我们不能强迫其又熟又甜,随它去,让其自然地长熟长甜。这样去想,心里就坦然了。因此,我们不必强迫任何人,只是宣传我们的药品,就到此为止。等有人生病了,就会来买。

 

48、商人


做任何事情,心里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旦认清了,做起来就不存在勉强。有困难,有压力,就是不明了这点。做事时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感到宁静,任何遗漏都会让你觉得遗憾,不论走到哪里都会牵肠挂肚。想做完一切,那是不可能的。


就拿那些经常来看我的商人来说吧,他们说:‘嗨,等我还清债务,治好家产,就来出家’。话虽这么讲,可是哪天才能完成呢?没有尽头。他们借了新账还旧账,还了又借。商人想,等还清所有的债务就轻松了,而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呢?这正是世间捉弄我们的把戏,我们只是忙啊忙啊,却不觉来日无多。

 

49、油和水


油水之分正如智愚之别。佛陀也在尘世中生活,但他是阿罗汉,因此能够远离而不是亲近六尘。他远离,将其一一放下,因为他知道心是心,尘是尘,而不把它们混为一谈。


心只是心,觉受只是觉受,大家各行其是。色尽管为色,声尽管为声,法尽管为法,为何要费心去执取它们呢?如果这样去思去想,就会产生远离,觉受在一边,而心在另一边。这就像油和水,虽然同处一瓶,却层次分明。

 

50、孤儿


末了,人们就会发神经,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明了,只是顺着自己的情绪生活,不知道如何关照自己的心念。一旦心念失去了关照,就像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孤儿没有归宿;没有归宿,就没有安全感。同样,如果心念失去关照,得不到调治,缺乏以正见为基础的成熟个性,那真是很麻烦。

 

51、牛车


假如说有一辆车,由牛来拉。车轮并不长,而车辙却很长。只要牛拉车,车辙便相随。车轮是圆的,而车辙是长的。如果只看一辆停着的车,怎么也看不出轮子哪儿长;而一旦牛拉动车子,便会看到车辙在后面延伸。只要牛不停地拉,车轮就不停地转。可是总有那么一天,牛累了,卸掉牛轭走开了,车子被扔在那儿,车轮不再转了。终于车身散坏,部件化作地、水、火、风(四大)。


追随世俗的人也一样。如果有人想在这世间寻求安宁,就得不断地找啊找啊,就像那车轮。只要我们追逐世间法,就不会有停歇。如果干脆停止追逐,就像车轮停止转动,当下就一切停息。不停地追逐世间,就等于车辙在不断地延伸。


造作恶业与此类似,只要我们不改变旧习惯,造业就不会停息;如果改变,当下便息。这就是佛法的修习。

 

52、水池


保持正念,顺其自然,那么你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安住。心会宁静得如一泓清澈的森林池水,各种珍稀动物都会来饮用。这时你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你会看到许多美妙奇异之事的生生灭灭,而你依然很宁静。这就是佛陀的喜悦。

 

53、雨水


心实际上象雨水一样,在自然状态下是纯净的。可是,如果在纯净的雨水中滴入绿颜料,水就变成绿的;加入黄颜料,水就变成黄的。心的反映与此类似,愉快的念头‘滴’入心田时,心中就感到愉快;念头不愉快时,心中就觉得不愉快,心被愁云笼罩,如同染了色的水。


纯净的水接触到黄色,就变成黄的;接触到绿色,就变成绿的。它不断地随境变化,而实际上这变黄变绿的水原本纯净无染。心原本也是如此――纯净无染,因为追逐念头而染污,迷失于情绪之中。

 

54、河流


身体的老病原本是常事,这是顺应自然法则。所以,让我们痛苦的不是这个身体,而是我们的错误观念。当我们把对的看成错的,肯定会产生困惑。


就如同河水,它自然是从高处往下流,决不会向上流,水性使然。如果我们站在河岸上,看着奔腾而下的流水,却愚蠢地想让其倒流,那注定要苦恼。我们苦恼的根源在于谬见,在于‘违反潮流’的思维。如果有正见,就会明白水必然向下流;只要还没有认清并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会一直处于烦躁之中,永远得不到安宁。


我们的身体也像那流水,它走过青年、老年,而最终死亡。我们不要异想天开,这非人力能及,不要逆潮流而动!

 

55、路


无论在何处,都要保持一分自然和自我觉察。疑惑生起时,让它自生自灭;有了烦恼,知道就好,战胜它的方法就是不理它。很简单,什么都不要执着。


正如走路,不时会遇到障碍,遇到烦恼,知道便可,以不执着来降伏它。不要回想已经越过的障碍,也不要担忧尚未遇到的障碍,安住当下。不要老是想着路还有多长,或者老是牵挂着终点,什么事都在变。不要抓住过去不放,最后,心理就会进入自然平衡状态。到那时不论是闭着眼睛打坐还是在闹市里漫步,心都是宁静的。

 

56、石头


人们最不易理解的,也是与其观念冲突最大的,便是放下,或叫‘无所着’的教法。如果站在世俗角度理解,就会觉得迷惑,会以为可以为所欲为。尽管可以这么解释,但其真义更近乎这样:就像我们扛着一块很重的石头,不久就感到累了,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放下,所以就一直强忍着。如果有人走过来告诉我们把石头扔掉,我们会说:‘可是,如果扔掉,我就一无所有了!’即使给我们讲了许多丢掉石头的好处,我们还是不愿意这样做,害怕一无所有。于是我们继续扛着这块石头,直到沉重难忍,体力不支,这才不得不放下。


丢掉之后,我们立即感受到放下的好处,马上觉得轻松愉快,并意识到扛着一块石头是怎样的一种负担。在丢掉石头之前,我们不可能知道放下的好处。以后我们也许还会背包袱,但已经知道会有什么后果,所以更容易放下。这种对‘背着包袱无益,放下轻松自在’的了解,便是认识自我的一例。


我们所依仗的自负、我见就如同那块石头。我们想放下自我,又怕没有‘我’,什么都没了。而一旦我们最终能够放下,感到的却是不执着所带来的自在和愉悦。

 

57、螺丝


如果通过禅定而彻见实相,则痛苦就像螺丝一样开始‘松动’。当松动螺丝时,它往外退,不像顺时针拧时那么紧了。心的解脱与此类似,由放下而弃舍,不再与善恶、财富、荣辱、苦乐紧紧捆在一起。如果不明了真相,就如一直在拧紧螺丝,越拧越紧,直到让你焦头烂额;而一旦从中‘旋出’,会变得自在、安宁。

 

58、树苗


禅修时必须保持持续觉照。这象植树,如果在一个地方种下一棵树苗,过三天拔出来种到另一个地方,再过三天又拔出来种到其它地方,树苗只会死亡,而不会长大结果。


禅修也是一样,如果打一个禅七,离开后放纵它几个月,然后回来再打一个禅七――杜口观心,这就像那植树,你的禅修不会进步,到头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结果。

 

59、利刀


当说到心静,意思是指感觉上似乎不动,不是心猿意马。这就像有一把利刀,如果用来乱砍东西,如砍砖石、玻璃,刀很快就会变钝;刀一定要用来砍那些有益的东西。


心也是这样,如果让心放纵,去追逐那些无益的觉观,心力就会减弱,因为心得不到休息。如果心没有力量,智慧就不会生起,因为没有力量的心是散乱的。

 

60、蛇


人们希望离苦得乐,而事实上,乐只是苦的一种精细形态,苦本身是一种粗重形态。这可拿蛇作比,蛇头是苦,蛇尾是乐。蛇头十分危险,因为毒牙在此。如果去碰它,蛇会立即咬我们。然而不单是蛇头,就是去捉蛇尾,蛇反过身来一样会咬我们,因为蛇头、蛇尾同属一蛇。


同样,幸与不幸、欢喜和忧伤出自同一条‘蛇’――贪着。因此,高兴时心不是真的平静,比如,当我们得到了自己喜欢的诸如财富、地位、荣誉或幸福,我们很高兴,而心里却不安,唯恐失掉它们,这恐惧本身并非平静状态。后来,我们或许真的会失掉它们,到那时就真的痛苦了。所以,如果意识不到,既便快乐时,痛苦已经迫在眉睫。就像抓住蛇的尾巴,如果不松手,蛇就会咬我们。因此,不论蛇头蛇尾,亦即无论逆境顺境,都不过是无尽生死轮回的特征而已。

 

61、蜘蛛


观察蜘蛛能产生智慧,蜘蛛在任何适当的角落结网,然后安坐中心,一动不动。过一会儿有苍蝇飞来,撞到网上。苍蝇一触动蛛网,‘噗’,蜘蛛便扑上去,用蛛丝将其缠住。它将苍蝇储藏起来,又返回来,镇静自若地安住在蛛网中心。


这和我们调心毫无二至。心比作蜘蛛,情绪和妄念比作各种昆虫。感官不断刺激心田,当某一个感官接触外境时,便会迅速传达到心田。心于是作出全面分析判断,然后又恢复常态。‘恢复常态’是指清楚明了的正念生活,总是保持警觉,什么事都做得很到位――这就是我们的常态。实在讲修行并不复杂,如此认真生活而已。这并不是要我们漫不经心地生活,认为不必坐禅经行,以致忘掉了所有的修行。必须保持警觉,象蜘蛛那样随时准备捕捉猎物。这就是我们要遵守的――警觉,反应准确,时时以智慧正念觉照。

 

62、静止的流水


你见过流水吗?你见过止水吗?如果你的心很宁静,它就像静止的流水。见过静止的流水吗?没见过吧!只见过流水或者止水,对不对?一旦心宁静了,便可开发智慧。心绪象流水,但很宁静;看去很宁静,却是流动的。所以我称之为‘静止的流水’,智慧能够从此生起。

 

63、甜果


尽管某种水果是甜的,却必须等尝过之后才能知道其真正的味道。然而,这种水果虽然没有人尝,它依然是甜的,只是无人知道而已。佛法也是这样,虽然它是真理,对那些没有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却不是。无论佛法多么美妙,对他们却毫无价值。

 

64、热水瓶


要读你自己,而不是书。真理不在外面,文字不等于智慧。离开智慧的文字就像一只空热水瓶,如果不盛水,瓶就没用。

 

65、口渴的人


有一个赶路的人,走得口渴难耐,急需饮水。他走到路边的一个地方停下来要水喝,施主说:‘你想喝水可以,这水色香味俱佳,只是喝了会生病,弄不好会出人命的。’口渴的人不听这些,他已经渴得像做完手术好久没能喝水的人了,渴得要死。于是他先尝了一小口,觉得甘甜无比,然后就一饮而尽,结果差点病死。他不听警告是因为渴求压倒了一切。


陷入欲乐享受而不能自拔的人也是如此,佛陀教导欲乐是毒,可是他因为太‘渴’而不听。贪着色、声、香、味、触、法,而它们看上去很有‘味道’,因此贪着不已,至死不能自拔。

 

66、蒺藜


万物各有其理,它们本身并不给谁带来痛苦。正如一枚很锐利的蒺藜,它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吗?未必,蒺藜只是蒺藜,它并不会招谁惹谁,只是按其自身规律生灭。可是,如果用脚丫去踩,那就苦了。为什么苦?因为你踩了它。因此,我们是自找苦吃。色、受、想、行、识......,这世间一切事物各循其理罢了,是我们自己向它们挑衅。如果我们进攻,就会遭到反击;如果不去理它,它也就不打搅我们。只有痴人才去招惹它们。

 

67、陷阱


佛陀教导说,六尘是一个陷阱,魔王所设的陷阱;这是猎人的陷阱,这猎人就是魔王。


如果动物落入猎人的陷阱,就显得非常可怜,它们被牢牢地陷住,眼睁睁等着猎人来抓。你捕过鸟吗?圈套一弹,‘噗’地一下套住了脖子,很结实的线紧紧地套着它,无论这鸟怎么飞,都难以逃脱,它东飞西撞,而线却缚得很紧,只得等捕鸟人到来。捕鸟人一来,完了!鸟惊恐万状,没跑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构成的陷阱也一样,一旦被其陷住,便难以自拔。

 

68、路人


那些想回家的人显然不是坐在那里想想就能了事的,他们必须切实弄清具体行程以及正确方向,这样方可最终回到家里。如果误入歧途,结果可能遇上麻烦,比如沼泽或者其它很难逾越的障碍;甚至遇上险境,可能因此永远回不了家。


那些回到家的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家里是舒适之地,可是,如果行路人过其家门而不入,或者只是围着家转悠,那么他走了这么多路依然没有达到目的。


同样地,实践佛法之道是由我们大家自己去做的,因为没有人能够代劳。我们必须循着戒定慧三学的正路,直到获得清净、光明、宁静之心所带来的益处,也即是行路的收获。可是,如果仅有书本知识,教理、经论,亦即只有地图知识或旅行路线,那么,就是经过百生千世,也不会认识清净、光明、宁静之心,只是枉费工夫,徒劳无益。师父只是指点迷津,听了师父的教导,至于是否亲自去行而到达目的地,完全是我们大家个人的事。

 

69、树


树也会说法,它从缘而生,依自然规律生长,发芽、开花、结果。树时刻在为我们说法,而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不能够将其领纳于心并加以观照,因此不知道树在对我们说法。果实熟了,我们只知道吃,也不追究一下:甜、酸或苦是果实的特征,这也是法,果实所说的法;接下来树叶变黄、枯萎、飘落,我们只是看到树叶落了,然后从上面踏过,将它们扫成堆,仅此而已,我们不知道大自然在说法。再后来新叶长出,我们只是看见长出,也不去深入思考。这不是通过内观而认识真理的途径。


如果我们能将这一切领会于心,就会明白,树的出生和我们的出生没什么两样。我们这个身体从出生到住世依靠众缘,靠地、水、火、风诸种元素,身体的各个部分依照各自的特点而变化――发毛、爪齿、皮肤都在变,就像树的各部分变化一样。如果认识了自然,也就认识了自己。

 

70、海龟


寻找安宁就如同寻找长毛的海龟,是找不到的。然而,一旦心地坦然,安宁自会来找你。

 

71、根与梢


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死,生与死其实是同一回事,就像一棵树,有梢就有根,有根就有梢,你很难只取其一。


看到人们对死亡是那样难过,而对出生又是如此高兴,就觉得有点滑稽。我认为如果你真的想哭,最好是为生而哭,因为,生,其实就是死;死,其实就是生。根就是梢,梢就是根。如果你一定要哭,就哭根,哭生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生,就不会有死。

 

72、稻谷


那些研究佛法而不通达法义的人,就像一条睡在稻谷垛上的狗。狗饿了,就从稻谷垛上跳下来,跑出去找残羹剩饭。尽管它就睡在食物堆上,而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它看不到大米,狗吃不来稻谷。食物就在身边,狗却不能吃,它看不出大米。也许它很久都找不到任何吃的,甚至死掉,就死在稻谷垛上!我们也是如此,不论研究了多少佛法,如果不修,就不会见法。如果不见法,就不知法。

 

73、水牛


佛陀的教导太对了,如果你去分析思考,会发现它无可挑剔。可是,我们就像水牛,如果不捆住牛的四条腿,就没办法给它施药;如果将腿捆住,它又难以做任何事情――哈哈!如果你们想试试,可以过去给它施药,它现在动不了了,在这时候它只好乖乖屈服。我们人也差不多,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肯丢掉幻想;如果还有回旋的余地,就不肯轻易放弃。

 

74、野鸡


只要真实智还没有生起,我们就得将六根和六尘视作敌人;而一旦真实智生起,就不再这么看了,它们就成了真知灼见的入口了。


森林里的野鸡便是很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它们很害怕人,然而,自从我住到这里来,我能够教它们,也向它们学习。我从给它们喂米开始,它们起初很害怕,不敢走近,可是过了些日子,它们习惯了,居然来讨米吃。它们开始以为这米是危险的敌人,而米并没有危险,它们只是不知道这米可食,因此害怕。当它们最终明白没什么好怕的,就过来安心吃起来。野鸡的学习就这么简单。


住在这里,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最初我们以为六根很成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它们,它们显得很麻烦。可是通过修行体悟,我们学会了如实认识它们,学会利用它们,就像野鸡学会用米一样。到那时它们就不再是我们的对头了,麻烦也就没了。

 

75、充满动物的院子


人们常常推测,西方人若想住在阿姜•查的庙里会有语言障碍,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次,有人问阿姜•查:‘你是如何教导你的西方弟子的?你是讲英语、法语,还是德语?’


‘不讲,’阿姜•查回答。


‘那他们怎么办呢?’这人又问。


‘你家院子里有水牛吗?’阿姜•查问。


‘有啊。’


‘有奶牛、狗和鸡吗?’


‘都有啊。’


‘告诉我,’阿姜•查问道,‘你是讲水牛语还是讲奶牛语?’


‘当然都不讲了。’


‘好,那你怎么办呢?’

 

第二部分


一切教法都不过是譬喻和比较,旨在帮助我们明白真理。――阿姜•查


1、蚁穴


坐禅时想让心平静,可就是平静不了;不愿去想,可还是要想。这就像一个人坐在蚂蚁窝上,蚂蚁就不停地咬他。为什么呀?因为心在俗世,即使他闭上眼睛坐着一动不动,他举目所视还是俗世,苦、乐、忧、惑纷纷泛起,因为他尚未见法。处于这样的心态,禅者很难忍受这世间法,他无法观照,就跟坐在蚂蚁窝上差不多。蚂蚁咬他,因为他占了它们的家。那么他该怎么办呢?他应该寻找摆脱它们的方法。

 

2、苹果园


你如果问别人为什么出生,他们可能很难回答,因为他们陷入五欲世间,陷入轮回。比如,假设我们有一个苹果园,一个我们特别喜欢的苹果园。如果不以智慧观照,那就是我们的轮回之地。何以如此?假如果园里有一百棵果树,我们认为那是‘我们的’树,我们就沦为虫子,生于每一株树上,钻进每株树里。纵然我们身在家里,而我们的‘触角’早已伸进每株果树里去了。


我们说是轮回,因为我们执着于这样的观念:那些树是‘我们的’,果园是‘我们的’。要是有谁拿把斧头砍掉一棵,我们会随树而‘死’――我们气得发疯,非将事情摆平不可,会为此而斗殴甚或出人命,这争吵就是‘生’。任何东西,我们一将其当作‘自己的’,当下就是‘生’,因‘有’而‘生’。哪怕我们拥有一千棵苹果树,如果有人砍倒一棵,也就像砍倒了物主一样。不论我们执着什么,都等于‘生’在其中,活在其中。

 

3、苹果


克服自私可以从布施开始。人如果自私就会自我感觉不良,然而,人们乐于自私,意识不到其过失。


这一点你随时都能体会到。当你饥饿时请留意,要是弄到两只苹果,正好有朋友在场,你就得犹豫。的确,你是想给,却只想给只小的;给大的吧,总有点不情愿。你难以抉择,于是让朋友自己取,而随之又说:‘取这个!’给他那个小的。这只是自私的一种表现,但人们常常忽视。你们遇到过吧?


施与,还真得‘反其道而行之’,尽管你想给那只小的,得强迫自己给大的。当然了,一旦给了朋友,会有很好的感觉。如此‘反其道而行’修心需要自律,必须知道如何施与、如何舍弃,而不长养自私,这就是正确的‘反其道而行之’。

 

4、竹笋


无论你多么喜欢某物,要反思它未必如此好。就像竹笋,看上去似乎美味无比,而你必须告诉自己‘不一定!’如果想证明一下,那就天天吃。最后你会抱怨:‘它不那么好吃了!’然后又选一种食物,而且认定那种食物好吃,可是不久你会发现这也‘不一定’。一切都是‘不一定’。

 

5、大棍子,小棍子


人们因为谬见而不能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就像一个人扔掉小棍子,又拣起一根大的,还认为这根大的会轻些。

 

6、盲人


要尝法味,得亲自将教理付诸实践。佛陀没有详谈所证结果,因为那不是语言所能够表达的。如同向一个生来就失明的人描述各种颜色,你是做不到的。你可以尝试,但那是徒劳的。

 

7、人体及其魅力


我们为人体及其魅力所迷惑,而实际上它很脏。假如我们一个星期不洗澡,在一起时彼此还能受得了吗?真能熏倒人。又如干重活时出了许多汗,气味难闻,我们回去用肥皂通身搓洗,于是肥皂的香气代替了体臭。用香皂搓或许让身体闻起来是香的,而实际上体臭依然存在,只是暂时被压下去而已。一旦香皂的气息散尽,体臭依然如故。


现在我们喜欢认为身体是美的、可爱的、强壮的,总是以为我们不会老、不会病、不会死,我们为身体着迷并受其愚弄,因此对我们本具的真正归宿却一无所知。这真实归依处便是心。

 

8、熟米饭


佛陀的教导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可是,我们首先必须修行开发智慧。如同想吃熟米饭,首先得生火,等水烧开将米下锅,还要煮上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将米往水锅里一丢,马上就能吃到熟米饭的。

 

9、砖窑


如果某种感觉在心中留下印象,不要置之不理。就像烧砖,你们见过砖窑吧?在窑洞外砌起两三尺高的火门,以便所有的烟一点不剩地被吸进去。所有的热能都进入窑中,砖很快就烧出来了。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像这砖窑一样,所有的感觉都回归内心而转化成正见,见色,闻声,嗅香,尝味等等,统统回归自心。这样,感觉就变成产生智慧的体悟。

 

10、桥


让心像桥一样稳固,不要像桥下的流水那样起伏。

 

11、佛像


开悟并不是变得麻木不仁,形同一尊佛像,觉者仍然思想,然而,他知道这思考过程是无常、苦、空。


通过实修可以清楚地证到这些,必须知苦断集,不然智慧永难生起。必须如实了知――感受只是感受,念头只是念头,这是一条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途径。

 

12、建房和染布


只想修福而不培德就如同建一座很漂亮的房子而不先打好地基,房子会很快坍塌;或者像要染一块布而不预先漂洗。多数人都这么干,看也不看就直接将布料浸入染缸。如果布料很脏,染后比不染更难看。试想,染一块很脏的破布能好看吗?


然而,人们往往如此,只想做好事,却不愿弃舍不良行为。他们还没有明白:只有当心灵净化时,才可能有宁静。得反观自省,检查身语意业的过失,除了身语意业,你还能修什么呢?

 

13、车子


一切宗教就像不同的车子,都开往同一个方向。不这样看的人心中没有智慧。

 

14、猫


如果烦恼生起,就得想办法对治。烦恼像只猫,如果你喂饱它,它会不断地来向你要吃的。假如有一天它抓了你,你决定不再喂它了,它最后就不来了。噢,对了,它起初还会来‘喵――,喵――’地叫,而只要你坚决不给,它最终也就没戏唱了。对治心中的种种烦恼也是如此,如果不去‘喂’它们,它们就不会老是来折磨你,心就平静了。

 

15、笼子里的鸡


一旦心产生了定力,定力就具有约束作用。就如同鸡被放进笼子里,一放进笼子里,鸡就不能够随意乱跑了,但还能在笼子的范围内走动。由于鸡一直在笼子里走动,不会受到大的伤害。


有些人禅修时不希望有任何觉受,但觉受会自然出现。然而,定中的觉照会防止心出现浮躁。这即是说,每当念头或感觉在心中‘徜徉’时,它们是在定力的范围内活动,因而不致招来伤害或干扰。

 

16、孩子


如果不抵御妄念,而一味地屈从于情绪,这不是正修。就像无节制地放纵孩子,他能成好孩子吗?如果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好吗?即使起初顺着他,到了孩子会讲话时,父母可能就开始不时地揍他了,因为他们害怕孩子会被宠坏以致不可救药。调心也必须如此,不可放纵念头。

 

17、歪树


修行的精髓是观照意念、剖析心态,必须有智慧,而不去分别。不要因为别人和你不一样就生气。这林子里有棵小歪树,你能因为它不像别的树那样又高又直而生气吗?那是犯傻。别去品评别人,人和人不同,没必要背上想改变一切的包袱。如果要改变什么,将无明改成智慧好了。

 

18、脏盘子


许多人主张,既然心性本净,既然大家都有佛性,就不必去修行了。可是,这就像拿一件干净东西,比如这只盘子,然后洒上脏东西,你能说,这盘子原本干净,现在就不必擦洗了?

 

19、狗腿


什么都不要执着,持而不执。你们也许不明白我为何总是说不要执着、放下,这是真理,我不说真理还能说什么呢?可是,即使是真理,也不要攫住不放!如果盲目执着,真理也会变成谬误。这就像抓住狗腿不放,如果不放,狗会调过头来咬你,不信试试。一切动物都会如此,如果你不放过它,它别无选择,只好咬你。生活设施也是一样,我们按照习俗生活,这些设施是为了我们生活提供便利,而不是让你执着,造成痛苦。统统放下它们。

 

20、楼上楼下


我们设立名相是为了方便学习,而实际上自然只是它本来的样子。例如,我们坐在楼下的石头地板上,地板是基础,它不会来回移动;楼上是从这地板上建起来的。楼上就像我们心中出现的一切:色,受,想,思。它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真的存在,仅仅是习惯性心理而已。它们生了即灭,本身并非真实存在着。

 

21、水滴


守好戒。开始会有过失,一意识到就停止,重新回到戒律上来;也许一不小心又犯了过失,意识到之后再重新回来。


如此修下去,你的正念会得到加强而更加相续不断。这就像从水壶里流出的水,如果将水壶倾斜一点点,水就慢慢流出,‘滴――嗒――,滴――嗒――’;如果将水壶再倾斜一些,水就滴得快了,‘滴答,滴答,滴答••••••’;将水壶再倾斜一些,水就不是滴了,而是注成一条稳定的水流。那水滴哪儿去了?哪儿也没去,只是变成稳定的水流了。正念的增长也会是如此。

 

22、鸭子


无论我们多么希望这个肉身长存,都是不可能的,这就如同希望鸭子成为鸡一样愚痴。如果我们明白那是不可能的,明白鸭子只能是鸭子、鸡只能是鸡,身体只能是身体――要老,要死,那么一旦我们不得不面对身体的变化时,就会找到力量。

 

23、蚯蚓


有些人来问我,一个觉悟到无常、苦、无我的人是否会什么都不干,整天懒洋洋,我说不是这样子。相反,他变得更加精进,只是做事而不带执着,只做那些有益的事情。他们又说:‘如果人人都去修行了,这世间什么事都做不了,就不会有进步;如果人人都觉悟了,就没有人生孩子,人类也就灭绝了。’


这就如同蚯蚓担心会用光地下的泥土,不是吗?

 

24、大便的臭味


在这世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苦。只要你心住世间,就无从逃避。这就像为了逃避一大堆粪便的臭味,而移到一堆小的那边去。大堆也好,小堆也好,粪便的臭味到哪里都一样。

 

25、宝物


假如我们得到一件宝物,从得到它那刻起,我们的心态就失去了平衡:‘到底放在哪儿好呢?如果放在这儿吧,会被别人偷去。’我们开始自寻烦恼起来,努力要找一个安全之处来存放宝物。这即是苦。这苦是何时生起的?是从知道得到东西那一刻生起的,这是苦之因。还在我们得到那件东西之前,没有这苦。因为心无所执,所以苦即不生。


‘自我’也是一样,如果考虑问题处处从‘我所’出发,则周围的一切都变成‘我的’,困惑由此而生;如果没有‘我’、‘我所’,就没有困惑。

 

26、皮伤


人们不解,在他们要减少欲望时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问题,他们想不通为什么得受这么多‘洋罪’,以前顺从欲望时还好过些,因为彼此不相扰害。可是,那就像一个人受了内伤,而只是处理表皮的疼痛。

 

27、坠树


如果依照经文将‘十二因缘’分开来讲,那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一切忧悲苦恼。但实际上,我们一接触不喜欢的东西,马上就有了苦,心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穿越了‘十二因缘’。这就像从树上掉下来,还没等弄清怎么回事,‘咚――’,已经摔到了地上。实际上,掉落过程中,我们穿越了许多枝条,只是事情发生在瞬间,来不及看到,也没工夫在掉落时一一去数。‘十二因缘’也是如此,我们当下的苦,是经过整个‘十二因缘’产生的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谆谆告诫弟子们要推究、明了自心,以便在‘栽到地上’之前能够立住。

 

28、落叶


生命就像呼吸,就像生、落的树叶。一旦我们真正了解叶生叶落,就能每天一边扫着过道上的落叶,一边在这时刻变动的大地上享受着人生。

 

29、农民与母亲


在修行中哪儿还有欠缺,就在哪儿着力,专注于此,无论行住坐卧,念兹在兹,就像农民还没有播上种。他每年种水稻,而今年尚未播上种,所以他为此念念不忘。他心不安闲,因为他知道活还没干完。既便和朋友在一起,他也不自在,无时不在牵挂着未播种的农田。又如母亲将婴儿放在楼上,到下边去喂家禽,心里总是牵挂着孩子,怕出了什么事。既便是做着其它活计,孩子也从未离开过她的心半步。


我们修行也是如此,应当一直挂在心上,即使在做其它事时,修行也不要离开我们的心半步,让它昼夜六时与我们相伴。要想真的取得进步,就必须如此。

 

30、足球


尽管仅是听法未必就能导致开悟,但这依然是有益的。佛陀时代,有些佛弟子在听法时就开悟了,甚至证得了阿罗汉。这可拿足球作比,如果给足球充满气,它就胀起来。现在足球里的气向外胀,可是没有出口,用针一扎,气就喷出来。那些闻法开悟的佛弟子当时的心态也是这样,他们闻法时一语击中,智慧便生起来,他们当下领悟,契入佛法实相。

 

31、朋友


佛陀不希望我们为心走使,而要我们调心。所以心要这样,偏要那样。换言之,心之所欲,不让其得逞。就像有个多年交情的朋友,最后到了跟他意见分歧、彼此不能理解的地步,甚至见面就争,终于分道扬镳。


这就对了,不要顺从心念。顺从心念的人就是顺从心之所欲、所好之类,这表明此人根本还没开始修。

 

32、手中的水果


修行十分重要。如果不修,那么我们所学的一切仅是浮浅的知识,仅是表皮而已。这就像我们手里拿着某种水果,而不去吃。尽管水果就在手中,我们却得不到受用。只有亲自去吃,才能真正知道水果的滋味。

 

33、果树


果树长大、开花、结果,果实成熟,接着是腐烂,种子掉到地上,再长成新的果树。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有更多的水果成熟、掉落、腐烂,种子沉入土中,再长成树。这就是世间的状况,并不复杂,就是这老一套在循环往复。如今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今天和我们往常过的日子没什么两样。我们想法太多,什么都想做,可是,一样也没有真正做好。

 

34、垃圾桶


有时候讲法是件苦差。法师像一个供人们丢弃挫折和问题的垃圾桶,听你讲法的人越多,丢的垃圾就越多。但不必担心,讲法有助于培养你的耐心和悟解力,讲法也是修行的有效途径。

 

35、背道而驰


人们认为干这个、记那个、学习某某之类可以断除苦,然而,这就如同一个人贪得无厌,拼命积聚,想着如果得到足够的东西,苦就减轻了。这犹如通过往背上添加东西来减轻包袱。人们就是这样想的,但这种想法背离了正道,就像一个人往北去,一个人向南走,还认为他们走的是同一个方向。

 

36、进城


一些人感到困惑,因为当今似乎禅师太多、禅法太多了。然而,这如同进城,你可以从多个方向到达城里,无论你走这条道,还是走另一条,走得快还是慢,终点都一样。通常不同禅法仅仅是外表的差异,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所有好的修法最终都必须达到――不执着。末了,你必须舍去所有禅法,甚至连禅师本人也舍去。如果一种修法向于舍,向于离执,那么这种修法是正确的。

 

37、利于消化


不要急于摆脱烦恼,首先应当耐心地好好弄清苦及苦因,以便彻底将其抛弃,就像吃饭时细嚼慢咽更益于消化一样。

 

38、中央大车站


说到修行,作为起步真正需要的是诚实和正直。你不必去读三藏圣典来弄到贪嗔痴,它们早都在你的心里了,根本用不着从书上去找。


让这一认识深入心灵,你就能正确修行了。如果你想见见火车,那就去中央车站好了,不必为看到所有火车而穿行整个北线、南线、东线和西线。如果想看到每一列火车,最好在中央大车站下车等着,这里是所有火车的终点站。


有些人告诉我说他们想修,但不知道怎么修,有的说他们没办法研究经典,有的说他们年纪大了,记忆力不那么好了••••••。就看这儿,看你的‘中央大车站’。贪欲从这儿生起,瞋恚从这儿生起,愚痴也从这儿生起。只是坐在这儿你就能看到所有这一切的出现。就从这儿修起,因为就是在这儿你被困住,也是在这儿佛法生起。

 

39、汤碗里的毛发


为什么这个身体吸引你、让你执着呢?因为你用的是肉眼而不是心眼看,我们的身体实质上是不净、不美、无常、坏灭。将这个肉体看作汤碗里的毛发,美吗?审视一下便知,身体不过是地、水、火、风而已――并无实质,当你想美化它时,只会一败涂地。

 

40、毛发障须弥


我们的主见、执着和欲望像一根毛发,能障住我们的视野,不见整座山,因为这些主见等能让我们看不到最简单、最明显的事物。我们受了臆见、我执、渴求的支配,以致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说毛发障须弥(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哪怕我们执着一个微细的欲望,也会因此看不到真实,看不到一直明摆着的事实。

 

41、讲堂


身体只是我们的旅店,就像这座讲堂,并非真的属于我们。我们不过是临时过客,和住在这里的老鼠、壁虎、蜥蜴一样,而我们却不觉知。实际上佛陀教导我们,这身体没有主宰,而我们却相信身体就是主宰,是真实的‘我’。这是谬见。

 

42、一把泥


如果抓起一把泥来,用力一握,泥就从指缝里冒出来。那些苦恼的人也一样,苦恼压迫他们时,他们也想往外逃。

 

43、公鸡、母鸡?


教化根基不同的人很难,一些人带有成见,你告诉他们这是真的,他们说不是:‘我对,你错!’如此没完没了,要是不放弃,就会受苦。这就像四个人走入森林,听到鸡叫,其中一个人就想:是公鸡还是母鸡?三个人断定是母鸡,而善于怀疑的那个则坚持说是公鸡。


他问道:‘母鸡怎么会这样啼鸣呢?’另外三个回答:‘喂,它有嘴巴,对不对?’于是争得面红耳赤。而结果他们都错了,不论说公鸡还是母鸡,都仅是名言而已。说公鸡这样子,母鸡那样子;公鸡这样叫,母鸡那样叫。这正是我们为俗世所困的原因!实际上,你要是干脆说根本就没有公鸡母鸡,不就完事了。

 

44、草药


佛法理论像一部有关草药的书,修行实践像出去寻找药草。研究完书本,就能了解有关草药的知识,可是,还不知道真正的草药是什么样子,所知道的不过是些草图和名称。然而,要是已经有了草药的教材,我们就可以自己去寻找药草了,经过一定的实践,一见到药草,就能轻易分辨出来。教材的意义在此。


之所以能够辨认出不同的药草,是因为我们研究过教材,草药教材是我们的老师。佛法理论的意义在此。如果完全依靠修行而不下工夫学习,那就像不预先作些了解就跑出去寻找药草,不知道要找的是什么,就不会成功找到。因此,理论和实践都很重要。

 

45、主人与客人


心是房东,感情是过往客人,‘房’中只设一个座位,以便看清每个‘客人’。看清前来干扰你的感情和情绪,然后任其灭去。无论行住坐卧都要保持正念,如果仅是随顺情绪,就不会看清它们。

 

46、热铁丸


老修行都明白,只有法的生灭,没有实体。他们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发现一切都是无常。无论行坐,他们都这样看待事物;举目所视,无非是苦。正像一只刚刚出炉的大铁丸,整个都是烫的。摸顶上是烫的,摸周边是烫的,摸底部也是烫的,无有一处清凉。

 

47、热烙铁与糖果


对于垂死者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大可能真正施加多少影响,这影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就像我用热烙铁烙完你的胸膛,然后伸手送一块糖果,这糖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你的注意呢?


我们应当以慈悲对待垂死者,善加看护,可是如果不回光返照我们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则所获真实利益了了。

 

48、旅馆


我们生时什么都没带来,死时什么也不带去,这房子和身体都是‘旅馆’,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得不从中‘搬出去’,将其留在后边。

 

49、一家之主


什么是心?心无形无像。那接纳好坏印象的,我们称之为心。它像一家之主,呆在家里接待来访客人,接待感官印象,产生觉受,并将其遣除,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心。只是人们认识不到这点,而进行循环解释:‘心即是脑,脑即是心。’不要如此混淆。那个接受印象的是什么?有些印象它喜欢,有些它不喜欢。它是谁?有一个能爱能恨的东西吗?当然有,只是看不到罢了,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心’。

 

50、懒工人


一旦认识了苦和乐,心就安住在远离苦乐上。乐是放逸道,苦是沮丧道。如果知道了这二边,即使心可能会滑向其中一边,我们也能及时将其拉回来,不让它滑进去。我们心存这种警觉,不让心随顺习性。


可是,在我们的修行当中却不总是如此,是不是?我们让习性牵着鼻子走,因为这样舒服。正是这种舒服导致了苦。就像一个人不愿干活,悠哉游哉,而到了肚子饿时,却没得吃。现实就是如此。

 

51、无知儿童


大家知道,我们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个性,实际上和小孩子没什么两样。儿童年幼无知,如果成年人观察儿童的行为,他们的玩耍、蹦跳方式,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要是我们的心未经调理,它就像儿童。我们讲话不注意,行为粗鲁,也许堕落了还不知道。儿童无知,所以只是像其他儿童一样地玩耍。无知的心也是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要调心的道理。

 

52、婴儿


认识由根尘接触而产生的好恶,但不要去执着,不要急于求成。婴儿得先学会爬,再学会走和跑。严持净戒,坚持禅修。

 

53、头痒搔脚


烦恼出现时而不知道如何对治,就不可能消除它。这就像头上痒了而去抓脚!如果痒的是头,抓脚显然于事无补。

 

54、钥匙


如果轻易地将戒律从传统中抽去,那么即使导师教授的是真理,我们的实践也会有欠缺。我们也许能够研究教理、讽诵经典,然而,要想明白其真正内含,非得实践不可。如果没有深入修证,这很可能会成为我们步入佛教堂奥的障碍,以致无法理解佛教的精髓。


修行如打开箱子的钥匙,如果钥匙在手,则无论箱锁多么坚固,一将钥匙插入,锁即自开;要是没有钥匙,则不能够开锁,我们就无从知道箱子里有些什么。

 

55、以铅换金


阿罗汉确实与常人不同,在我们看来好象真有价值的东西对阿罗汉却一文不值,试图用世间的东西去引诱阿罗汉如同以铅换金。我们觉得:这么一大堆铅,他为什么就不肯用他那点小小的金子去换呢?

 

56、与老友分手


贪嗔痴是一切苦恼之源,必须学会战胜它们,学会从中解脱。要做到很难,这就像由佛陀来通知我们,要我们跟从小就相亲相爱的朋友分手,要分开并不容易。

 

57、电闸与钵


必先要有坚固的定,然后智慧方生。定心好比合上电闸,智慧好比灯光出现。如果不合上电闸,就不会有灯光。再比如,定心如空钵,智慧是其中的食物。如果没有钵,食物就没地方存。

 

58、蜥蜴


经中有一个抓蜥蜴的譬喻,说一个人要抓一只逃入白蚁冢的蜥蜴,蚁冢有六个出口。现在蜥蜴已经跑进去了,他该如何去捉呢?他必须堵住其它五个出口,只保留一个,然后他得坐着等,蜥蜴一跑出来,‘噗’,抓住了。
观心与此类似,关闭眼耳鼻舌身,只留意根。‘关闭’是指摄持五根,只保留意根以供守护。禅修与抓蜥蜴是一个道理。

 

59、丢东西了?


如果明白了善与恶、对和错具于一心,就不必再到别的地方去找了。就在它们的生起处寻找,否则,就跟在一个地方丢了东西而到另一个地方去找没什么两样。在哪里丢了就在哪里找,即使开始没找到,要继续原地寻找。不过,人们通常是这儿丢了东西,而到那儿去找。这样何时才能找到呢?为善为恶在于人心,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就继续在这儿寻伺吧。

 

60、荷叶


佛说觉者无垢,这不是说他们逃离了烦恼垢,没有,垢依然在。他以水塘里的荷叶作比,荷叶与水共存,它们接触而荷叶却不湿。水比作烦恼垢,荷叶是觉悟的心。


修行人的心并不是跑到哪儿去了,它仍在原处,善恶、苦乐、对错都会生起,只是他对此一切了然。禅师清楚地了解它们,而不让其‘沾湿’自己的心,换句话讲,他一无所着。

 

61、莲花


可以将心比作池塘里的莲花,有些还陷在烂泥里,有些从泥里长出来,但还没在水中,有些刚刚钻出水面,有些则已经映日而开。你想做哪一种呢?如果想在水下,要当心――会被鱼鳖吃掉!

 

62、冰块


身体是如何衰老的?试想象一下冰块。它开始只是水,一冷冻就变成了冰,过一阵遇暖又化作了水。冰的消融过程和身体的衰老过程没多大分别。


我们都无一例外地是散坏的‘肉块’,这种散坏性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避免,一出生老病死就接踵而至。目前这‘肉块’还结实,就像那冰块一样,可是仔细看看这个肉体,它每日都在老化。它的衰老正像那冰块,服从于自然规律。不久,这个肉体就会像那冰块一样‘化’掉,灭尽无余。

 

63、芒果


定和慧常分开来讲,而实质上它们无二无别。它们从同一处生起,而所指方面不同。就像芒果,起初又青又小,慢慢长大,然后成熟。小芒果、大芒果和熟芒果是同一个,并非不同的芒果,只是情景有所不同。在修法中,一种状态称为定,下一种状态称为慧,而实际上,‘三摩地’与‘般若’二者是同一的,就像那芒果。

 

64、女摊主


修行中如果没有很快看到结果,不要灰心,重要的是意志坚定、一如既往地继续修下去,不要动不动就放弃。譬如那卖东西的女摊主,不停地吆喝:‘椰――子!米――糕!’她下决心要卖出去,卖不出去决不罢休。

 

65、肉


当今人们想的只有钱,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钱,一切都好办了。因此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寻钱,却不寻善。这就像想要肉,却不要盐来保鲜,只好让肉在房间里腐烂。想挣钱的人不仅应当知道如何挣,还应当知道如何保存。如果你想要肉,不能指望将肉买回来往房间里一丢就完事了,肉会坏掉的。


善有善因,不论什么时候有了善行,善就在心中生起。如果这样理解因果,我们就可以造那些因,而果会自然相随。只是人们通常不造正因,他们急于得到善果,却不用行为让它产生。这种思想是错的,错误的思想只会产生坏结果――不安与混乱。

 

66、牙缝里的肉


放弃欲乐(感官享受)是件难事,可以将欲乐比作塞进牙缝里的肉,当你将它挑出来时,就感到轻松一阵儿。你也许会想今后不再吃了,可是一看到肉又忍不住了,吃了一些,牙又给塞了。塞了牙就得再挑,挑出来又轻松些,然后又吃••••••。就是这么回事。欲乐正是如此,一旦肉塞了牙,很不舒服,拿只牙签将它挑出来,感觉好受些。谈及五欲,不过都是这么些劳什子而已。

 

67、百足虫


像我们寺院这样,如果许多人在一起生活,只要做到见和同解,依然能够自在修行。仅仅因为人多就说会有不和谐,是不正确的。看看百足虫,它有很多脚,是不是?乍一看你会认为它会很难行动,而实际并非如此,它有自己的次第和节律。我们的修行也一样,如果修行适当,就是几百、几千,无论多少人,都会和睦相处。

 

68、蜈蚣和鸡


西方人太‘聪明’,接受不了许多佛法的规矩。一次我问几个饱学之士见过蜈蚣没有,蜈蚣尽管腿很多,可是能跑多快呢?能跑得过鸡吗?不能!而鸡只有两条腿。怎么这么多腿的家伙居然赶不上鸡呢?

 

69、钱,蜡,鸡粪


规矩是为了方便而设,如此而已。就以钱为例,古时候是物物交换,物即是钱,但很难保存,于是就开始用硬币和纸币。也许将来国王下一道命令,规定全国只能用蜡块或者鸡粪作为货币,到那时人们就该为争夺蜡和鸡粪而相互打杀了。情况就是这样,当作钱用的只是一种约定俗成,我们规定它是钱,它才是钱,而真正的钱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大众对其一致认可,就出现约定俗成,这世界就是约定俗成。可是,要让普通人认识到这点不容易。金钱、房子、家庭、子女、亲友,仅仅是我们安立的约定俗成,而我们真的相信都是‘我们的’,可是以佛法来看,并不属于我们。正是认为属于我们,才有苦。

 

70、猴子


一旦知道变化无常是心的特点,就会觉悟。当心不是思善就是思恶、不断变化时,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懂得了这点,就是在思善思恶时也能保持平静。例如,假设你家里养了猴子,猴子不会安静很久,它们喜欢跳来跳去、抓这抓那,这是猴子的习性。现在你来寺院里,看到了这里的猴子,这儿的猴子也不安生,对不对?它也是跳来跳去,却不会让你心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自己养着猴子,知道它们的习性。如果你了解了一只猴子,则无论你走了多少省,见了多少猴子,都不会受它们干扰,因为你是识猴的人。


如果认识了猴子,就不会成为如猴一般的人物;要是不认识猴子,也许会成为此类人物,看到猴子抓这抓那,就大喊:‘嗨!’便生起气来。而如果知道猴子的习性,就会明白,家里的猴子,寺里的猴子,都一个样,为何还要生气呢?一旦明白了猴子的习性,这就够了,我们就能安住了。

 

71、红蚂蚁窝


欲乐,就像一个充满红蚂蚁的窝,我们拿只木棍儿去捅,蚂蚁跑出来,沿着木棍爬到我们的脸上,咬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然而自己对陷入的困境还不觉知。佛陀的言教认为,如果我们已经看清某事的过失,则无论它自我伪装得多么无害,我们仍然知道它是有害的。可是,任何我们尚未认清其过失的事物,就容易受其愚惑,认为它真的善而无害。所以在看清其中的过失之前,我们无从逃脱。

 

72、老奶奶


大多数人都是等到年老了才开始去庙里修学佛法。为什么要等老了才修学呢?这就像老奶奶,你说:‘喂,老奶奶,咱们去庙里吧!’‘噢,你去吧,’她答道,‘我耳朵不好使了。’知道我的意思了吧?她耳朵好使的时候都听了些什么呢?最后,就是她去了庙里,听了讲法,却不知所云。不要等到精力耗尽才开始想起修学佛法。

 

73、撒谎老手


我们的习气一再试图欺骗我们,可是,如果我们保持警觉,最终就能完全不再上当。这就像同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来向我们撒谎,我们一旦识破其企图,就再也不会相信他了,只是要识破需要一定时间,因为欺骗总是存在。

 

74、旧抹布


如果将一切都视为无常,那么其价值就减小了。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为什么还要去执着没有价值的东西呢?应该将这一切当作一块擦脚布看待。应当学会平等看待一切感受,因为它们本质相同,即无常。

 

75、样样皆百


人们只想贪得之乐,却不去考虑其中的麻烦。还在当沙弥的时候,我曾经跟居士谈起拥有财产、佣人之类的快乐:有一百男佣,一百女佣,一百奶牛,一百水牛••••••,样样皆百。居士们真的很喜欢这样,可是,你能想象得出照看一百头水牛或者奶牛有多辛苦吗?不要说还有两百名佣人呢。这有乐趣可言吗?人们不往这方面想,只有占有欲,有奶牛,有水牛,有佣人,多多益善。可是我觉得五十头水牛已经是太多了,仅仅是为这些畜生搓绳子就已经够头痛的了。但是人们不管这些,只是想,得到的越多越好。

 

76、稻农


修行贵在持之以恒,而不是像某些在稻田劳动的人那样,只有三分钟热度。他们一开始干得很卖力,然后停下来,甚至下田时连农具也不收拾,这样一丢就走开了。后来等到土壤干成硬块了,他们这才记起地里的活,再去干点儿,不一会儿又走开了。这样做事,你永远也得不到一块象样的稻田。我们修行也是一样。

 

77、宴席上的老饕


人们盲目地过日子,不管死的事,就像在丰盛宴会上大块朵颐的老饕,忽视了随后需要去厕所,所以也不事先弄清楚厕所的位置。等到要去厕所了,却不知道去哪儿,于是手忙脚乱。

 

78、脚动缝纫机


坐禅时不是企图去控制呼吸,而仅仅是观照它。如果强迫出入息的长短,就会感到呼吸不调,心也难以平静。必须让呼吸保持自然。这像使用脚动缝纫机,缝衣服时不能强制踏板,而是均匀地踩动踏板。如果强制,针脚就不均匀且难以控制。因此在真正开始缝制衣服之前,先要练习踏缝纫机,务使动作协调,这样机器才能正常运转。观呼吸与此类似,不是去在意呼吸的长短、粗细,而只是是觉知它,仅仅让它保持自然,并随顺它。

 

79糕饼


如果你仍然有乐、有苦,就是属于还没‘吃饱’的那类人。假如说你正在吃一块你最爱吃的糕饼,可是还没等吃完就掉到了地上,你觉得很可惜,对不对?感到惋惜就有苦,是不是?所以,必须将苦乐一起丢掉,它们只是还没吃饱的人的‘食品’。


依真谛而言,乐是伪装了的苦,只是伪装得十分巧妙,以致你很难看穿。执着乐和执着苦一样,只是意识不到而已。所以要小心!有了快乐时不要忘乎所以,苦恼来了也不要悲观失望,要明白乐和苦具有一样的价值。

 

80、种果树


我们修行可以拿种果树来比,用插枝法种的果树可能结果更快,但这种树适应力弱,寿命不长;另一种方法是培育种子,育种成树,用这种方法培养的树强壮而耐久。我们修行也是一样。

 

81、毒针


苦分两种:普通苦和特别苦。普通苦是一切缘生现象与生俱来的,特别苦是从外部招来的。我们通过如下的譬喻来看二者的区别:假如你病了,医生决定给你打一针。针头刺进皮肤时有点疼,这很自然;针头拔出,疼痛消失。这没什么,每个人都经历过。
特别苦是因执着而起,就像打了一针毒药,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痛,这是导致死亡的痛。

 

82、贵重钢笔


如果不了解什么是平静,你就永远不会找到平静。比如,假使你有一支很贵重的钢笔,通常放在衬衣右边的口袋里,可是,有一天你将其放在别处忘记了,后来去右边口袋摸笔时,没了,你吓一跳,心想是丢了。


你吓一跳是由于误会,不明了真相才受苦,无论干什么都在为丢笔的事而痛惜:‘真倒霉!花了这么多钱买支笔给弄丢了!’而后你突然记起:‘噢,对了!洗澡时将笔放在裤子后面的口袋里了!’尽管还没有见着笔,记起来的那一刻已经让你感到轻松了,不再为此而着急。你一边走,一边伸手去后边口袋里摸:在呢!你的意识一直在骗你,着急来自不明了。现在见到了笔,不必再着急了,这种平静来自对问题症结的明了,对苦因的明了。一记起笔在后边口袋里,苦就结束了。了解实相带来了平静。

 

83、发怒的老虎


我们这颗心就像笼子里一头发怒的老虎,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咆哮滋事。必须通过禅修来调伏。


烦恼也像一头发怒的老虎,我们应当将‘它’关进笼子里,关进由正念、精进、忍耐和毅力织成的结实笼子里,然后不去满足它的习惯性欲望,‘它’就慢慢地饿死了。

 

84、养牛和养鸡


如果只研究而不实修,就得不到什么受用。就像一个养牛的人,早晨将牛牵出去,到草地上放牧,傍晚将它们赶回牛栏,而他却从不享用其牛奶。研究是可以,但不要学这放牛的,应当既养牛,又喝牛奶。必须学修兼顾,方可得到最佳受用。


又如养鸡而得不到鸡蛋,得到的只是鸡粪,这是我常给在家养鸡的人讲的。注意,大家不要学他们!这是说,我们研究经典,却不知道如何摆脱烦恼,如何祛除心中的贪嗔痴。研究而不修、不‘弃舍’,没有受用。这就是我将其比作养牛而不喝牛奶,或养鸡而不收鸡蛋,只收鸡粪的原因。它们是一个道理。

 

85、赤炭与鸟


居家生活既难又易,弄明白该干些什么容易,而做起来困难。就好象你手捧着赤炭火来向我抱怨烫手,我叫你赶快把它丢掉,而你却拒绝说:‘我想让它冷下来。’好了,你或者丢掉,或者学着好好忍耐。


‘我怎么能够就丢下呢?’你问,‘怎么能够丢下家庭不管呢?’是心里丢下,将对他们的执着丢下,你当然还要对家庭尽义务。就像下过蛋的鸟,它有责任孵化它们,孵出后有责任看护它们。就是不要总是认为这是‘我的’家庭,这种想法只能是另一个苦的起因。也不要认为你的快乐有赖于独处或者群居,要以佛法为伴侣而找到真正的快乐。

 

86、不安静的猴子


失去驾驭的心就像一只不安静的猴子,不由自主地跳上跳下。得学会调心,要明白心的实质:无常、苦、空。心猿意马时不去随顺它,学会驾驭它,将其拴住,让它精疲力竭而死。那么你得到一只‘死猴’,终于得到了安宁。

 

87、河流


一旦人们入了法流,就成为一法,尽管来源可能不一,它们共同融会在一起,就像众河融入大海••••••, 一旦汇入海洋,它们都同一咸味、同一色泽。人也是一样。

 

88、绳子


不先了解苦因而试图消除苦,就像拉扯一根挂住的绳子,只是使劲拉绳的这一头,而另一头仍然挂着,所以不会扯过来。必须怎么做才能拉过来呢?拉不动是因为没有找到根源,而你只是拚命地拉呀扯的。它挂住了什么?一定是挂住了什么才拉不动的,去找根源,解开那个结,就得到自在。

 

89、沙和盐


人们执着于假名,执着于一厢情愿,所以才出现问题。然而,若从胜义谛角度深入思考,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并非真实存在。房子、家庭、钱财不过是我们安立的假名。以佛法的角度而论,这些不属于我们,即使这个肉身也不真是我们的,不会仅仅因为我们假定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这就像取一把沙子,大家都称它为盐,它能成盐吗?当然,可以说是盐,但只是名称上是,实际上不是,还是不能拿来做饭。因为不论你称它什么,沙子还是沙子,假定它是盐,并不能把它变成盐。

 

90、小学生


修学佛法就像孩子学写字,他开始写得很难看――歪歪扭扭如小儿涂鸦,是孩子写的字。过一段时间,随着练习就有了进步。修学佛法与此类似,刚开始显得笨手笨脚,一会儿静,一会儿躁,连门路也摸不着。有些人因此就灰心了,可是不要松懈,坚持修下去。就像那小学生,随着年龄的成长,字写得越来越好。从小儿涂鸦到字体优美,都是由于从小练就。

 

91、泄洪渠


建一处水坝,必须附有泄洪渠,一旦水位涨得过高,可以安全泄洪。当水涨到岸边时,就打开泄洪渠。必须要有这么一个安全阀。


通达无常法是圣者的安全阀,如果你也有这安全阀,你也能住于寂静。

 

92、脚中的碎片


佛陀教导我们要依智慧而离苦。比如说,假使你脚中嵌有一块碎片,偶尔踩到石头上,碰到那碎片,疼痛钻心,于是你用手去摸,可是什么也没发现,你不在意,继续走路。后来你又踩到另一个东西上,又痛起来,就这样反复发生。痛的原因是什么?是脚中的碎片。也许每次脚痛你都会察看一下,摸一摸,因为碎片看不见,于是不了了之。疼痛一再发作,你常常有将其取出的想法,最后你终于下决心将碎片根除――因为它伤害你!


修行中的精进也必须如此,不论哪儿痛,哪儿痒,都必须追究原因,必须直面问题,而不是满不在乎。干脆将脚中的碎片取出。无论思想在哪儿出了问题都必须引起注意,由于细心追究,你会认识它,了解它,如实体验它。

 

93、劣马


心像劣马一样刚强难调。得到一匹劣马你该怎么做?先不要喂它,它很快会再回来。它听你使唤时,就给它点吃的。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调心,通过正精进,智慧就会生起。

 

94、树桩


应当寻求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像你散步时被当路的树桩绊了一跤,你回家拿把斧头将其砍去,可是它又长出来,又绊你一跤,于是你再砍去。然而,它依然会长,最好找一辆拖车将其拔除。不过不可拖延,心想:‘是今天去呢,还是••••••?还是等明天吧。’到了第二天:‘是去还是不去?’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拖呀拖呀,直到死你什么也没干。你得想:‘去!’不就完事了!

 

95、甜食


修行是直探心源,这就是智慧。一旦剖析明了自心,就有智慧去了解禅定和书本的局限性。要是已经修行且懂得了不执着,就可以回过头来看书了,它们就像甜食,可以帮助教化他人。或者回头去修甚深禅定,因为,你现在有智慧了解一切都不可执着。

 

96、甜芒果


佛法在你心里,不在森林里。不要听信他人所说,就听听自己的心。不必到外边去找,智慧在你自心里,就像一只熟透的甜芒果已经孕育在小小的青芒果中一样。

 

97、甜木瓜


如果运用得当,烦恼也很有用。就像以鸡粪、牛粪给木瓜树追肥,粪是脏物,而树上结出的木瓜则又大又甜。例如,每当疑惑生起,审视它,当下追究,这样会助长修行,并结出‘甜’果。

 

98、录音机


如果听闻佛法使你内心平静,这已经非常好了,不必着意要记住什么。有人不信,可是,要是你心中平静,只是听法师说什么,边听边不停地思考,那你就形同一台录音机。过一段时间,你一‘打开’,什么都在里面,不必担心会是一片空白。一打开你的‘录音机’,什么都在里面。

 

99、小偷和拳师


知见不正的人参禅如小偷,被抓之后请高明律师辩护,被放出来。然而,一放出来,他重操旧业。或者如拳师,被打之后,包扎一下伤口,接着又上去打,只会带来新伤。这种怪圈无休止地进行着。


禅修的目的远非只是偶尔安静一下,逃避烦恼,而是首先为了弄清并根除造成不安的因。

 

100、强盗和杀手


身心像一帮强盗和杀手,它们一直想把你拖入贪嗔痴的火坑。它们用欲乐来骗你,在门外用甜美娇柔的声音呼唤:‘噢,来呀,来呀。’而你一开门,就被它们击毙。

 

101、严密的网


了解并观察你的心,心很纯洁却受到情感的染污。因此,让你的心如同一张严密的网,捉住到来的情绪和感觉,先作分析,再采取行动。

 

102、树


佛教的修行涵养可以拿树作比,树有根、干、枝、叶,每一片树叶、一根树枝乃至树干,都有赖于树根吸收、提供养分。树的生存依靠树根,我们也一样,行为和语言像树干及枝条,心如树根,为它们吸收并提供养分,供其生长并进而结果。不论心处于什么状态,基于邪见也好,正见也好,都是通过身语二业表现出来。因此,通过切实运用佛陀的言教来增强涵养是十分重要的。

 

103、向阳花木


有谁叫树那样生长吗?树既不会说话又不会走路,却能绕过障碍。树受了压迫,生长遇到困难,就弯曲着长出来。树木本身并无所知,它们依照自然规律生长,却能充分‘认识’到要绕开危险,向适宜处生长。人们应当跟树学,我们有离苦的愿望,因此如果我们的所爱或不喜之物招致苦,就不要靠得太近,以免受其压迫。一旦我们倾向佛陀,苦恼就减小并最终彻底消失。

 

104、虚伪


世俗人往往讲话虚伪,例如,有一个人,你们好久不见面了,某一天偶尔在火车上遇到:‘哎呀,见到您真高兴,正想着去拜访您呢!’其实并非如此,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他,不过是一时兴起而说,因此就成了妄语――无意中所打的妄语。这是妄语的一种微细形式,人们易犯。这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消除的烦恼。

 

105、藤蔓


成长中的孩子就像成长中的藤蔓,藤蔓生长并攀附于临近的树上,由这棵树来决定它的形状和方向,而不再随逐其它树或形状。如果这棵树长得又直又正,藤蔓也会长得正直;要是树长得弯曲歪斜,青藤也会如此生长。要知道对孩子而言,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修养不只是利益自己,而且利益孩子,利益你周围的人。

 

106、秃鹫


许多读过大学、获得学位而且事业成功的人士,会发现生活中还是缺少点什么。尽管他们有思想深度、智商很高,但其心里依然充满着琐屑与疑惑。就像秃鹫,虽然飞得很高,可是靠什么活着呢?

 

107、缸里的水


如果坚持禅修中的观照,心中就会保持活力。这类似于缸里的水,我们往里加水,让它保持满水状态。这样坚持加水,缸里的幼虫就不会干死。每天精进修行也是如此,必须保持心水平满。

 

108、水牛


我们的思想随逐外境,而外境并无实质,无非无常、苦、空。当其生起时,观照它们并了知其过程。就像在稻田边放牧水牛,牧牛郎虽然让牛自由活动,却随时留意。要是水牛走近秧苗,他就大声呵斥,水牛就退回来;要是不听,棍子就打下去。牧牛郎也不可打盹儿,否则,醒来时会发现秧苗被吃光了。


心如水牛,秧苗是外境,能觉者是守护主。观心时,守护主觉知一切,它明白心随逐外境时是什么状态,不随逐时又是什么状态。如是观心,智慧便生起。心遇到外境时会有执取,就像水牛看见秧苗就会去吃。所以,不论心‘走’到哪里,必须看住它。当它靠近‘秧苗’时,要呵斥,如果不听,就下棍子。

 

109、波浪与海岸


一旦到了能够通晓事物,并能轻易将其放下的程度,这就是通常说的道已内熟,就有能力迅速战胜烦恼。从此,就只有因缘的生灭变化,如同波浪冲击海岸一样。当一只浪扑来,最终到达海岸线,就解散消失了;另一只浪打来,也以同样的方式消失――波浪越不过海岸线的范围。同样地,什么也不能够超越由自觉性所设计的范围,换言之,尽管你会接触事物,却将现象的生灭视为十分自然而又寻常。至此,你便明白:无常、苦、无我如同海岸,外境、心态、感受就像波浪。心以这种方式体验外境,事物就渐渐失去其价值和意义。

 

110、水井和果园


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在这世间找到平静。如同掘井取水,水就在那儿,但你必须去挖才能得到。再如,果香四溢的果园,果实就在那里,你得去摘,它们不会掉进你的嘴里。

 

111、木头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不可分开。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为了观照必须有止,为了得止必须观照以明了自心。试图将二者分开的人,就像从中间操起一根木头,却只想让一头起来。两头必须同时起来,不能分开。我们修行中不必谈什么奢摩他或毗婆舍那,只称作修行佛法足矣。

 

112、歧途


如果你尚未明了苦的真相,尚未明了脱苦之道,那么修道上的一切举措都会是错的――说是错的,做是错的,修定也是错的。这就如同想到某村去,却走错了路,而你觉得这条路走起来很舒适,于是就继续朝着错误的方向走。然而,无论这条道路多么的舒适便利,也不会把你引领到你要去的地方。


  ―― 即使拥有一点点睿智,也能够认清这世间的法则,渐渐明白这世间万物就是老师。例如,树木和青藤,能够向我们透露事实的真相。拥有智慧就不必问人,不必研究,向大自然学习足以让我们开悟。


2004年5月17日初稿完成


2004年6月6日校对完毕


于青岛湛山寺
 


后记


大约在出家后的第二年(1999年),一位爱好佛教的德国朋友送我一本书:A  TREE  IN  THE  FOREST. 这是阿姜•查尊者的譬喻集英文版。看了几篇,觉得隽永美妙。当时便有将其译成中文的冲动,只是限于条件,未果。不久即入苏州西园寺学习。2002年春,所领导要我为新一届学员开设《佛教英语》,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教材,这才记起朋友送书时说的话:“将来可以用作教材”。于是经过半个学期的试用,反应不错。经本所领导同意后,第二学期正式采用。我们计划将全书译成中文,后因变故,未能实现。现译本是2004年春在青岛湛山寺译出的,历时二月。译稿完成,又与‘法苑编译群’的中译本进行了比较,力求译文更为准确流畅、适合大陆人阅读。这些譬喻有的源自佛经,可是她们一经充满睿智的阿姜•查尊者之口道出,又似乎鲜活了起来。她们象高高法幢上的粒粒明珠,永远闪烁着迷人的熠熠光辉!


释彬度 识于北京法源寺 


2013年1月15日

 

点击下载:森林里的一棵树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这个世界的真相 下一篇为何我们生于此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