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法相宗专题

试说瑜伽行派的兴起
试说瑜伽行派的兴起 象本 内容提要:对于印度佛教史上瑜伽行派的兴起,我们往往多从弥勒、无著和世亲菩萨开始谈起。事实上,任何一个学派或宗派的兴起,都不是突如其来的,一定会有促成它兴起的长期潜在的原因存在。因此,瑜伽行派的兴起也不例外,可以说如果没有弥勒、无著和世亲等菩萨的出..
更新:2018-12-28   / 点击:288    【查阅全文】
五台山唯识学的传播与发展
五台山唯识学的传播与发展 王化伦 五台山,是着名的佛教圣地。佛教初传东土,随着驮经白马的清脆蹄声,佛法亦逐渐弘传至这一地区。特别是从北魏时起,大规模创寺供佛,至隋唐时五台山寺院林立,香火兴盛,名僧济济,宗派繁多,成为海内外信众虔心巡礼朝拜的佛国圣地。佛教各宗高僧皆来此活动..
更新:2018-12-28   / 点击:234    【查阅全文】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 柳倩月 “境界”是中国文艺批评中最重要的理论范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称:“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采其本也。”[1](P194)王国维的“境界”说把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意境”理论提升到了一..
更新:2018-12-28   / 点击:278    【查阅全文】
法相唯识学
法相唯识学 洪修平陈红兵 本讲主要介绍法相唯识宗的思想。法相唯识宗是继承发展古印度瑜伽行派理论学说的一个佛教宗派,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境无识有”、“万法唯识”的基本结论,故得名。因而该宗的思想学说主要就是唯识学和法相学,并据此展开了对修行..
更新:2018-12-28   / 点击:261    【查阅全文】
瑜伽师地论提要
瑜伽师地论提要 (济群法师)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弥勒菩萨造,是唯识宗的根本论籍。 一、本论的制造和传译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
更新:2018-12-28   / 点击:374    【查阅全文】
唯识二十论的唯识思想
唯识二十论的唯识思想 (济群法师) 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到世亲正式完成了唯识的理论体系。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很多,但能代表他思想的主要有两部:一者《唯识三十论》,一者《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
更新:2018-12-28   / 点击:192    【查阅全文】
成唯识论概观
成唯识论概观 (济群法师) 《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是唯识宗核心典藉。 一、作者 《成唯识论》是《唯识三十论》的集注。《三十论》世亲菩萨撰。世亲是无著的胞弟,唯识学的集大成者,原在有部出家,不久便通达犍陀罗一带流行的有部教义,旋即研究经部,当时正统的有部思..
更新:2018-12-28   / 点击:231    【查阅全文】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济群法师)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当推《解深密经》。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都渊源于此,所以说,《解深密经》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 《解深密经》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二种:一、广本,有十万颂;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颂(见圆测《解深密经..
更新:2018-12-28   / 点击:251    【查阅全文】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宏印法师) 目录 序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和开展 大小乘解脱观的异同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中观谈空与二谛 唯识谈空与二谛 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 观空 总结 -----------------------------------------------------------------------..
更新:2018-12-28   / 点击:251    【查阅全文】
缘起性空与唯识无境
缘起性空与唯识无境 (达照) 佛陀入灭约三四百年之后,大乘佛教逐渐兴起。首先是般若一类的经典与思想被弘扬开来,般若的主要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法可以追溯到世尊时代,世尊的成道即意味着他对宇宙人生的全体证悟,而其所证悟到的便是缘起法。乃至谈经论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都是围..
更新:2018-12-28   / 点击:270    【查阅全文】
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
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 慧仁 印度唯识学是一个庞大而周密的佛学理论体系,其精深义理至今仍极具价值。我们知道,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有其理论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其间往往会出现各种分歧。唯识学的演进过程亦是如此,从浅至深,由粗至精,内部也有许多思想分歧..
更新:2018-12-28   / 点击:234    【查阅全文】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 李兴武/丁炳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产生一个世纪了。在这一个世纪中,其影响渗透到医学和整个社会科学中,对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以及文学和艺术影响尤为强烈。所以西方学者把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比作哥白尼发现太阳系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然而,凡..
更新:2018-12-28   / 点击:228    【查阅全文】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 前言 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看,诸法的缘起,就是说明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因,佛说无一法非因缘生,所以说,这宇宙万有诸法不同的现象,完全是因缘的和合。于是唯识学者用自己所创立的一套独特的说明,即客观的境是不能离我们的识而独存的。也就是说虽然境是不实的,而我..
更新:2018-12-28   / 点击:230    【查阅全文】
成立唯识义
成立唯识义 (王恩洋)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3册(原刊《内学》第一辑)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唯识义者,可得说言:“世间诸法,若有若无,若假若实,或由执起,或随心生,俱识所变,皆不离识。”又得说言:“世间诸法若离识者,性相体用皆无所有,识以外法一切都无。”以是之义,说言唯识。有何..
更新:2018-12-28   / 点击:205    【查阅全文】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 张化蒙 内容提要: 心、意、识是印度各期佛教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对三者之解释也不尽相同,《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即是专门解说心意识的。就是该品,无论是译师或是注家,在对心意识的译文及解释上,都有较大的出入。通过笔者的考察,认为心是本识论的范畴,..
更新:2018-12-28   / 点击:211    【查阅全文】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 张化蒙 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学,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唯心论、瑜伽学、法相学、唯识学、因明时代的唯识学。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恶取空论”以及阿毗达磨学..
更新:2018-12-28   / 点击:228    【查阅全文】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 太虚大师 一 近年最进步的科学与哲学之逼近於佛学,实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前岁尝略论大数学家怀特海近年在英国所讲哲学之逼似华严法界十玄六相义,与英国倍克莱新哲学之切近离言说分别而趣实证禅宗义,已不胜其惊喜。乃顷阅东方杂志第五号宇宙新说与物质第四态,第四..
更新:2018-12-28   / 点击:217    【查阅全文】
唯识学的真实观
唯识学的真实观 胡晓光 唯识学是由存在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组成。所谓唯识义者,就是阐述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存在观;所谓法相义者,就是诠释万法性相的真实原理,也就是唯识学的认识论。在理论上,存在论与认识论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存在论的认识论是无效的,反之亦然。唯识学认为,唯识学是..
更新:2018-12-28   / 点击:233    【查阅全文】
唯 识 要 义
唯识要义 ◎胡晓光 一、唯识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含义 1、唯识思想根源于《阿含经》之观心。 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瑜伽学。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瑜伽行派,唯识宗的根本大论叫《瑜伽师地论》。唯识思想来源于佛陀的观心法,众所周知《阿含经》是最早的佛典,它比较原本地记述了佛陀的思想。..
更新:2018-12-28   / 点击:231    【查阅全文】
唯识宗
唯识宗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创始人为唐代玄奘法师与窥基大师,祖庭为西安大慈恩寺。 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
更新:2018-12-28   / 点击:1192    【查阅全文】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