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史传部]往生集 【三卷】(二)
2009-08-21 10:00:4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1611次 评论:0

往生集卷之二


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甞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於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赞曰。末世闻法信受。无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极於尊贵者倍复少。所以者何。位弥高则欲弥广。欲弥广则染弥重。势所恒然。鲜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乐。不忘西方之归。非宿植胜因。何以致此。虽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内典者。奚不录。曰兹传净土。意有所专主。故不泛纪云。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惟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启母云。儿见西方七宝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莲花。没当生彼。母独无。是以暂归相报。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顿发信心。念佛不倦。後命终亦生安养云。


赞曰。始乏净缘。终生乐国。信不信故也。经云惟除不信谅夫。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後。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入庐山预远公莲社。着念佛三昧诗。以表专志。甞於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遗民恳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被之。他日又见。入七宝池。莲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於毛孔。乃告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妙法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面西。合掌而逝。时义熙六年也。


赞曰。观经叙净业正因。以孝养父母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终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遗民少尽孝养。而复深入三昧。屡感瑞徵。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净业者。此其为万代师法。

 

张野茂才


晋张野。居浔阳。兼通华梵。尤善属文。举茂才。屡徵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莲社。修净业。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张抗学士


宋张抗。积善向佛。誓诵大悲陀罗尼十万遍。求生净土。年六十余。寝疾一心念佛。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前。阿弥陀佛坐莲花上。翁儿在金地礼佛。言讫念佛而逝。翁儿抗孙也。三岁而亡。


赞曰。心净则西方触目。心秽则地狱随身。抗之净心成就。堂前见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司士感悟。欣跃而去。後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业成。行且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已而逝。


赞曰。身被系。心念佛。终以赦免。即囚禁枷锁。念观音而得解脱者也。今五欲缠缚。岂非被系。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岂非赦书。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终无赦时。悲哉。

 

贾纯仁郡倅


宋贾纯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飞舞於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赞曰。见频伽。不见佛何也。盖是初时暂见。终当见佛耳。谓渐入佳境非耶。

 

王龙舒国学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前。遍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赞曰。龙舒劝发西方。最为激切恳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於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净土圣贤入廛垂手者耶。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钓台人。官谏议。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题云。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必归於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赞曰。或谓题额之事。恐未必然。噫永明常绘像於冥司矣。苟绕塔之僧不妄。何独於公望而疑之。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甞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在焉。後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赞曰。士大夫信佛者不无其人。然犹避世讥嫌。外护形迹。公署不忘设像。葛君其笃信不回者乎。坐脱往生。良非偶然矣。

 

李秉中官


宋李秉。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於净慈辉公。有省。晚阅龙舒净土文。遂日课佛号。与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会於传法寺。忽有疾。梦阿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花满房。乃嘱别亲属。端坐结印而终。

 

胡闉宣义


宋胡闉。官宣义。平日虽信佛乘。而未谙净土。年八十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师。乞垂诲示。照谓闉曰。公知安身立命处否。闉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自度平昔时中有杂念染污否。闉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如是则安得心净土净。闉曰。一称佛名。云何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弥陀佛。以弘誓愿尘劫修行。威德广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於霜雪。复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复至。闉曰。师来何暮。二大士降临已久。照於是率众厉声念佛。闉乃合掌而逝。


赞曰。闉往生得於清照。而致清照者子也。其斯以为大孝欤。世有执小爱而破父母之斋戒者。误亦甚矣。

 

杨无为提刑


宋杨杰。无为州人。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谓众生根有利钝。易知易行惟西方净土。但能一心观念总摄散心。仗佛愿力决生安养。甞作天台十疑论序。及弥陀宝阁记。安养三十赞。净土决疑集序。弘阐西方教观。接引未来。晚年绘弥陀丈六尊像。随行观念。将终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大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赞曰。读无为子颂。所谓参禅见性。而复以净土为归者也。至於将错就错一语。蕴藉不少。呜呼。安得人间才士咸就此一错耶。

 

韦文晋观察


宋韦文晋。立行孤洁。建净业道场。普度含识。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异香内外皆闻。

 

文彦博潞公


宋文彦博。於京师与净严法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临终安然念佛而化。

 

马圩侍郎


宋马圩。厥祖忠肃公。守杭日。慈云忏主教令念佛。举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宁小疾。易衣坐逝。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去。家人皆梦。圩往生上品。

 

锺离少师


宋锺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後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仙乐迎引西去。

 

阎邦荣承务


宋阎邦荣。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呪念佛。将终。家人梦。佛放光迎荣。及晓荣西向趺坐。忽起行数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结社西湖。不问贤愚贵贱僧俗。但愿往生者。普请入社。有劝修文行世。後无疾西向坐化。

 

锺离景融大夫


宋锺离景融。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结茅仪真东园侧。甞曰。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两手作印而化。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以净土真修为念。常於乡州建接待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於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後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惟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後有人梦。空中云。钱丞相已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梅汝能县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县令。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由是诵经念佛。自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弥陀像。乃施财百万。为之粧饰。殿前池中。遂涌一双头白莲。其花百叶。当年冬。无疾而终。

 

昝定国学谕


宋昝定国。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每月三八。集僧俗讽经念佛。嘉定四年。梦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冯济川谏议


宋冯檝。号济川。遂宁人。由太学登第。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文弥陀忏仪。後以给事中出帅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卭州。於後厅设高座。望阙肃拜。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柱杖按膝而化。


赞曰。传灯录载公。初参龙门远。次参妙喜。各有证悟。临终刻期陞座。拈柱杖按膝脱去。其自在显赫。宛有宗门诸大老操略。然都不言念佛往生何也。良由着述家。彼此立义。为门不同。各随所重而已。彼重直指人心。自应专取了明心地而略净土。如怀玉金台再至圆照莲蕋标名。皆不录是也。此重指归净土。故详其生平念佛。报尽往生。而了明心性自在其中。如所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喻如重德则颜子列德行之科。而不言政事。重才则颜子具王佐之器。而不言德行。亦为门不同耳。净业人愿笃信无惑。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东都人。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深契禅宗。又悟净土法门之胜。着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数珠未甞去手。行住坐卧悉以西方净观为佛事。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验矣。

 

吴信叟进士


宋吴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後。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自从而和之。後无疾而化。

 

白居易少传


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为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晚岁患风痹。出俸钱三万。绘西方极乐世界一部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靡不曲尽顶礼发愿。以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
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赞曰。人传蓬莱有乐天名。乐天辞以偈曰。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今复舍兜率。而求净土。岂所谓披砂拣金。愈择而愈精者耶。

 

张抡都总


宋张抡。官两浙都总管。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幼。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遍。孝宗皇帝亲书莲杜二字赐焉。

 

苏轼学士


宋苏轼。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


赞曰。老泉为荐先亡。曾於极乐院。造六菩萨像。而子由往来法门亦甚密迩。盖苏氏之归心三宝素矣。世有刻西方公据者。增以俚语谓出自坡公。此诬也。具眼者勿因伪而并弃其真。

 

张无尽丞相


宋张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发。留神内典。号无尽居士。甞着发愿文云。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赞曰。无尽悟禅宗於兜率悦公。而拳拳乎安养是念。其为计审矣。自香山至此四公。虽西方瑞应史未详录。而据因以考果。不生西方将奚生哉。

 

总论


愚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甞疑之。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负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後身为东坡。青禅师後身为曾鲁公。哲禅师後身耽富贵。多忧苦。夫东坡最为亲近法门。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哲老之後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也。然则刘遗民而下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处士往生类


周续之


宋周续之。雁门人。十二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童子。养志间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庐山远法师预莲社。文帝践祚。召对辨析。帝大悦。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庭可乎。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梧。情致两亡者。市朝亦岩穴耳。时称通隐先生。後居锺山。专心念佛。愈老愈笃。一日向空云。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赞曰。续之能岩穴市朝。则亦可以西方东土矣。而必念佛求生。其真知利害者乎。古有颂云。高山平地总西方。未到家者请勿戏论。

 

郑牧卿


唐郑牧卿。荣阳人。举家念佛。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异香充蔚。奄然而逝。舅尚书苏頲。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张元祥


唐张元祥。居常念佛不辍。一日促家人云。西方圣人待我斋毕同往。斋事讫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二十年不辍。忽日。命家人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饷。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萨。已荷降临。退坐而化。


赞曰。华严合论谓。求生净土菩萨。未达一乘大道。而此老得华严之旨。何乃求生净土。盖合论且为一分取相凡夫。破其执见。是得事净土。未得理净土者。此老事理圆通。华藏莲池。是一非二。正尔求生。不足疑也。论净土者。当据华严行愿品为主。而以合论参之。

 

元子平


唐元子平。寓京口观音寺念佛。忽闻空中音乐。即西向坐化。异香数日不绝。

 

庾铣


梁庾铣。新野人。武帝召为黄门侍郎。不赴六时念佛。一夕见道人。自称愿公。呼铣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四年愿复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主安养。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计荳念佛。积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饭僧毕坐逝。人见天华异香满乘空西去。

 

汾阳老人


唐汾阳老人。於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昼夜念佛。贞观五年。命终时。太光遍照。面西而逝。人见乘莲台去。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夜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业医。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门奉法。至正间无疾。合掌称佛名化去。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诵。人云太早。答云。见佛金相。旛花来迎。遂脱去。

 

王阗


宋王阗。四明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洞达。着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俨


宋范俨。仁和人。绝心世务。其子不能治家。俨不之顾。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诵法华。念阿弥陀佛。专心不懈。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报俨云。明日卯时当行。越一夕。佛菩萨来迎。就座合掌而逝。

 

陆沅道


宋陆沅道。号省庵居士。住明之横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福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後念诵不缓不急。声如贯珠。每日法华一遍。弥陀万声。一意西驰。年八十五。四月六日沐浴整衣而逝。洎殓忽闻莲华馥郁之气。皆不知来处。近挹之盖出自口中也。

 

孙忠


宋孙忠。四明人。早慕西方。於郡城东。筑庵念佛。後因病请僧百人系念。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阖城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三子相继念佛。亦坐化。

 

沈铨


宋沈铨。家钱唐。同妻施氏。专心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後及妻前後命终。皆感化佛。持锡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年老疾病。犹不就枕。诵弥陀经十万过。谓家人云。佛来接我。言讫作礼。即便坐逝。利行人时在道味山。夜梦西方异光。旛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计公


宋计公。四明桃源铁工也。年七十。两目丧明。里中昝学谕。以擘窠图印施。劝人念佛。计公初受一图。念满三十六万声。念至四图两目了然。如是三载。念满十七图。一日念佛忽气绝。半日复苏曰。佛令分六图与昝学谕。是劝导之首。分一图与李二公。是俵图之人。嘱其子往谢之。言讫沐浴西向而化。

 

陈君璋


元陈君璋。黄岩人。端重寡言。年四十。与室叶氏。披诵法华。念佛惟谨。年六十疾笃。一夕命其子景星。扶之坐谓曰。吾归去。曰归何处去。曰没处去。又曰。我死宜依桑门闍维法。言讫合掌。称南无阿弥陀佛而逝。

 

张铨


晋张铨。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学。耕锄间带经不释。屡徵弗就庾悦以其贫。举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屈志就禄。奚荣之有。乃入庐山。依远公莲社。研穷内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

 

阙公则


晋阙公则。入庐山莲社既卒。友人於洛阳白马寺。夜中为作忌祭。忽一时林木殿宇皆成金色。空中有声。曰我阙公则也。祈生极乐。今已得生。言讫无所见。


赞曰。瑞应感乎临终者多矣。至如身没之後而乃现金色於他方。报往生於空际。阙公其希有乎。

 

李知遥


唐李知遥。善净土教。率众五会念佛。後因疾忽云。佛来迎我。洗漱更衣。索香炉出堂顶礼。闻空中说偈。有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之句。就床端坐而化。众闻异香焉。

 

高浩象


梁高浩象。东平人。杜门静坐。专诵无量寿经。甞在观中。觉自身泛红莲於池面。初未见佛。乃即花上倾心礼佛。遥想金容光辉远映。一夕见众菩萨来迎。即时化去。


赞曰。古有二僧。作莲花开合想。後同生净土。象之身泛红莲。其亦观想精诚之所致耶。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嘉兴人。务农为业。夫妇蔬食。精勤念佛。四十年预作一龛临终。易布衣草履。入龛端坐。顷之曰。佛来迎我。即化去。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少事公门。久之弃去。以净土为业。每对佛忏悔。垂泪交颐。道友相见。说净土因缘。才十余句。便悲咽感叹。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西方。讽观经至上品。净曰。可以行矣。俊曰。众圣未齐。姑待之。少顷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赞曰。无量寿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泪即出者。皆宿世善根所致。俊之悲咽。本乎中心而达之面目。往生固其宜矣。今戏调而谈净土奚可哉。

 

黄打铁


宋黄公。潭州人。本军伍。以打铁为生。每钳鎚时。念佛不辍口。一日无疾。托隣人为写颂云。叮叮当当。久链成刚。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其颂盛传湖南。人多念佛。


赞曰。据黄公别无他能。止是念佛不辍口耳。世人不肯依样行持。而寻奇觅巧。遂成虔度。噫非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耶。

 

莲花太公


大明莲花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惟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後。棺上忽生莲花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花太公云。

 

华居士


大明华居士。江干人。醇朴无伪。与人不款曲。中年属业诸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後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正寝。手整冠端坐。别众而逝。其子先已作棺。於是易龛。如沙门故事。举龛之日观者如堵。远近向慕焉。

 

总论


或问。净名庞老何以不闻求生。答曰。尔试自评之。如其未及二公求生固不必论。即使再来金粟。何妨更见弥陀。苟为不然。净名不觐释迦。庞老不参马祖矣。且夫心净土净。非净名语欤。不与万法为侣。非庞老语欤。尔一朝踏着净地。当云何期自念。本自清净。何期自念。不侣万法。何期二公常在净土。复奚疑哉。

 

尼僧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沈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沈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赞曰。一尼造法华经。虔敬类是。後感报灵异。而二僧冥府诵经。致礼遇有殊。则无怪其然矣。今时念佛。有几人似明者乎。使人人如是念佛。而千不千生。万不万生者。吾弗信也。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笃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花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花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讫而逝。


赞曰。上中品位。二尼能决诸已者何。一则内观自行之浅深。二则外稽瑞应之胜劣耳。可诬也哉。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甞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总论


佛以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减。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弥昌乎。而势所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噫真正出家之男子。迩来尚不多得。而况女众欤。吾於是乎有感。

 

妇女往生类


隋皇后


隋文帝。后独孤子。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终。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响。异香满室。从空而至。帝问闍提斯那。是何祥瑞。对曰。净土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斯瑞耳。


赞曰。舍中宫之贵宠。志净土而往生。古有韦提。今见之矣。

 

姚婆


唐姚婆。因范行婆者劝令念佛。後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别。请佛暂住空中。范至姚婆立化。


赞曰。临行别范。不背本也。佛住空中。恒顺众生也。卓立而逝。亦奇矣。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静文劝令念佛。一年忽覩净土。告其夫云。我已见佛。後月当去。嘱父母云。今得随佛往生。愿专心念佛。他日西方相见耳。言讫而逝。

 

胡长婆


宋胡长婆李氏。上虞人。夫丧後。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凡十余年。一日见有僧覆以绯盖。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会别诸亲。至期有异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齿如白玉。舌如红莲。睛如葡萄。皆精坚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处生一花。如白罂粟云。


赞曰。诸根不坏。舍利无数。世讥女人五漏之体。无乃不可乎。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後病中索浴。浴毕西向坐。问家人云。闻磬声乎。净土诸圣且至。已而合掌喜跃曰。佛菩萨来。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陈氏媪


宋陈氏媪。钱塘人。从灵芝律师。受菩萨戒。专心念佛日课千拜。甞有舍利散於经案。临终见佛来迎。顾语旁人。未及半已凝然不动矣。

 

黄氏


宋黄氏。四明人。早丧夫。因归父舍。精修净业。临终见佛来迎。结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筛灰於地。以验生处。见莲花一朵生灰中。


赞曰。烧灰之说未考。但其见佛来迎。结印立化。高登莲品必矣。

 

王氏夫人


宋荆王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晓夕勤至。给侍之人。无不则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责之。遂悔悟精进。忽无疾而逝。致梦他妾云。蒙夫人诲。已生安养。夫人未信也。俄而亦梦。与妾同游宝池。见一花天衣飘扬。题曰。杨杰一华朝服而坐。题曰。马圩复见金台光明晃耀。妾指曰。此夫人生处也。既觉弥加精进。年八十一。庆诞之晨。秉烛然香。望观音阁而立。左右方具仪献寿已立化矣。


赞曰。集至此。女人立化。盖三人焉。金台晃耀。亦上品之流矣。孰曰闺阁无人哉。

 

冯氏夫人


宋广平郡夫人冯氏。少多病。慈受深禅师。教以斋戒念佛。谛信力行十年不怠。忽厌世。人怪之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何怪之有。临终气绝复苏。谓家人曰。吾已归净土。见佛境界。与华严十六观经所说不异。已而长逝。三日後举屍如生。异香芬馥。

 

王氏女


宋吉安王氏女。日诵弥陀金刚观音诸经念佛。求度母死既殓。恶血滴沥。女发誓云。若我孝心。愿臭气不作。言讫流血即止。父娶後室。与同修净业。後得疾。请僧说净土观法。忽索衣吉祥而卧。揽观音手所执幡。寂然不动。母筛灰於地。以验受生。见灰中出莲花数朵。

 

周氏


宋周氏妙聪。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华台往生之瑞。笃志念佛。期生安养。病中请僧行忏。自见其身。着新净衣。在楼阁上。作礼念佛。谓家人曰。勤修净业。西方相待。右胁西向而逝。

 

周行婆


宋周行婆。太平州人。早年念佛。精专弗替。一夕胡跪念佛。泊然而化。隣人见数僧引婆腾空西去。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钱塘人。朝请王璵妻也。甞诵法华。笃意净土。礼忏一会。念佛万声凡三十年。因微疾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赞曰。结印而逝。不独僧中有之。在女人亦屡见焉。皆心不散乱。身不放逸之祥徵也。呜呼。为女人者。能仿此。每日至诚礼忏一会。念佛万声三十年。不异其心。吾为伊保任。决生净土。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来念佛。诵弥陀经。後有疾。请亨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而逝。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断食四十日。唯饮水念佛。梦三僧各执莲花谓曰。吾先为汝种此花。今当往生。既窹请僧助念。端坐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鄞县人。寡居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脱。错与作棺。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母喜俄而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咲而逝。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花飞坠。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慈溪人。自幼蔬食念佛。归章氏一心不变。施米贷被以济饥冻。後微疾。念佛尤力。忽见佛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灯光千点。累累然状若虹桥。即日吉祥而逝。

 

孙氏


宋四明孙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一日微恙。梦八僧绕行忏宫。己身挂缦衣。随僧行。既觉沐浴净衣。请僧行忏。於大众前。端坐诵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而逝。远近皆闻空中乐音。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甞披玩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业为真修。念佛不辍。晚年被疾。忽见莲台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室。语家人亟令念佛。顷刻而化。

 

秦氏


宋秦氏净坚。家松江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锺婆


宋嘉禾锺婆。诵弥陀经念佛。二十年为常课。一日语子曰。见大白莲华无数。众圣在此。端坐耸身而化。

 

孙氏


宋钱唐孙氏女。常念佛持呪。因病请清照律师。至谓曰。久病厌世愿求往生。师为谈净土因缘。大喜至夜梦。师持药一盏服之。流汗身心轻安。三日後语侍人曰。迦叶尊者来此。好金莲华座。即瞑目结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後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即日命终。

 

黄婆


宋潮山黄婆。持金刚法华。专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饮水不食。隣庵僧善修。梦婆来谓曰。将往西方。越二日婆西向念佛。端坐而化。远近皆见红霞覆婆之屋。

 

陈氏


宋广平陈氏。剪发为出家相。朝夕念佛。四众称为道者。後病中集缁素念佛。两日忽合掌。泊然而化。

 

崔婆


宋东平梁氏乳媪崔婆。淄州人。平生茹素极愚。不能与同辈争长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崔朝夕在旁。但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不持数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年七十二得疾。洞泄不下床。然持念愈笃。忽若无事时。倡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着鞋袜脚踏莲花步步生。讽咏不绝口。人问何人语。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时可行。曰申时去。果以其时去。用僧法焚之。舌独不化。如莲花然。

 

吴氏女


宋吴氏县君。斋戒清修。有侍女亦精进念佛。忽见金莲捧足者三。数日见膝。又数日见身。又数日见其面目。中乃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又悉见堂殿国界。皎如指掌。如是三载。常俨然在目。後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终。


赞曰。吴氏女。时时见佛。有之乎。观力精进。理固有之。但魔佛须辩。邪正或殊。女人遇此。当速质诸明者。

 

郑氏


元郑氏净安。钱塘人。念佛日无虚度。得疾闻空中声。曰汝行有期。毋得自怠。又见佛身金色。即奋起面西端坐。召其出家子义修。讽弥陀经。倏然而化。其女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可闻诸修师云。

 

周婆


元鄞县宝幢市周婆。精修净土。遇岁首持不语。昼夜常坐。尽月而止。遇暑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荷叶遍覆一市。觉自身持数珠行道叶上。既而微疾。隣人夜见幢幡宝盖来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薛氏


大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时母梦。长庚入怀。後归周生子五人而寡。秉节自誓。供观音大士。香烟结莲花。人异之。专心净业。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万历丁亥五月得疾。医进乳粥。确乎不许。遂绝粒屏药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礼忏。且曰。四日足吾事毕矣。乃西向对弥陀像。昼夜系念。嘱诸子翊赞。禁诸妇女毋入。时正重九。取净衣。点净香水。洒禅椅。次早索水灌手。诵甘露真言。着所净衣。戴志公帽。长跪佛前念。然香赞佛偈。唱三归依。礼三拜轮珠。念佛一百八遍。逮午趺坐。结印而化。神气熙然。较生存。倍更开朗。一时在侧者。俱闻莲花香满室中。诸子奉命入龛。观者数千人。欢喜顶礼。其详载诸本传志云。


赞曰。母遗命具龛。无棺椁。无迎杀神。无烧纸钱。无杀牲以祭。诸子悉随顺不二。吾闻。昔有临终坐脱者。子恐乖名教。拽其足伸之。父忽跃臂捶子。子惧曰。助父坐脱耳。视今日
周氏诸子。为何如。先是母以残息。待予至授戒。予适稽缓。母曰。时至不可待矣。即化去。人以为恨。宁知予未下船舷。羯磨已竟。噫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周氏之母子。不其然欤。

 

许氏妇


大明许氏妇。杭郡人。生平恭顺质实。惟以念佛为事。将卒呼家人与诀别。着净衣端坐。手执天目白花。自簪之。安然而逝。

 

总论


极乐国土。实无女人。女既得生。悉具大丈夫相。今人绘九品图。而作女相者非也。殆存其本因。以彰杂类之同生耳。清净界中。觅男相尚不可得。况女相乎。虽然女更有三病焉。孝翁姑不如其父母一也。御婢仆不如其子孙二也。知布施而不知息其贪心。知慕男身。而不知革其女习。知奔走寺宇恭事沙门。而不知反求诸己三也。明於此三未出娑婆。而居然比丘矣。夫何虑不生净土。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於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称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赞曰。观其地狱至急。手作香炉盖势迫。情极恳苦精诚。更无第二念矣。虽云十念宁不远过悠悠者百千万亿念。决定往生理实如是。或疑菩萨示现者容有之。而不尽然也。

 

张锺馗


唐张锺馗。杀鷄为业。病革见绯衣人。驱群鸡啄之。血流被面。痛不可忍。有僧为设佛像教令念佛。顷之香气满室。恬然而逝。

 

雄俊


唐雄俊。寓成都。胆勇过人。不守戒律。甞罢道从戎。寻复为僧。因闻经言。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二月暴亡。经宿忽苏。言至冥司。主者曰。误追汝。然汝念佛。本无深信。今还人世。宜倍精进。人以为地狱漏网。既而入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辈咸集告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吾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毋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赞曰。薰莸不同器。宁有且造恶且念佛而得往生者乎。噫观赖有此耳之一言。其於称佛灭罪之语。盖信入骨髓矣。即此一念。力重万钧。临终转业往生。又何疑哉。

 

惟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亲狎非类。酒徒博侣。交集於门。暇则念佛。寺僧灵岿者。同恶相济。里人为之语曰。灵岿造恶。惟恭继迹。地狱千重。莫厌双入。恭闻曰。我虽积业罪无所迯。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尤。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乾宁二年病革。岿自外还见伶人数辈。少年丽服问所从来。答曰。西来迎恭上人耳。一人怀中出金瓶。瓶中莲花其合如拳俄顷增长。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锺声。恭已逝矣。

 

莹珂


宋莹珂。受业霅川瑶山。酒炙无所择。忽自念梵行亏缺。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设禅椅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尚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言。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命。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後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吴琼


宋吴琼。临安人。先为僧。退道返俗。前後两娶生二子。屠沽之事。靡所不为。常庖厨杀鷄鸭等。则持而唱云。阿弥陀佛子。奸脱此身去。连称佛号。乃施刃。每切肉。念佛不辍。後目上生瘤。如鷄卵。遂大忧怖。构草庵。分散其妻子。念佛礼忏。昼夜如不及。绍兴二十三年。告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次晚以布衫换酒饮毕。书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云。佛来。即化去。

 

金奭


宋金奭。会稽人。网鱼为业。忽猛省。持戒精进。日课佛号万声。久而弗替。後无疾。语家人云。阿弥陀佛。与二菩萨俱来迎我。我归净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闻异香天乐。终日不散。


赞曰。奭之事与善和锺馗异。彼则生平造业。临殁输诚。此则预革前非。久修善业。往生品位。必过於二人矣。

 

总论


无边苦海。岸在回头。积劫幽宫。明存一炬。净土之不遗恶人无惑也。虽然悟迁善之有门。而痛自怨艾可也。恃带业之犹生。而安心造恶。侥幸於万一不可也。古之恶人。以此为药。今之恶人。执此成病。是故古之恶人。恶人之善人也。今之恶人。恶人之恶人也。悲夫。

 

畜生往生类


龙子


菩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娆水性。寿终之後。当生阿弥陀佛国。


赞曰。慈心不杀。净业正因。龙受佛言。往生固其宜矣。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烱然耀目。僧慧观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异。成都尹韦臯为之记。有了空相於无念。留真骨於已毙之句云。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化穴上葬之。俄而舌端出紫莲花一朵。灵芝律师甞为之赞。有立亡笼闭浑闲事。化紫莲花也太奇之句焉。

 


潭州人。有养鸲鹆者。常念佛既毙。以棺葬之。忽生莲花一朵。自其口出有颂之者。云有一灵禽。号八哥。解随僧口念弥陀。死埋平地莲花发。人不回心争奈何。


赞曰。鹦鹉鸲鹆。人教以念佛。盖常事耳。今胡不见往生。噫譬诸世人。均闻念佛之教。有信心念者。有轻心念者。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彼鹦鹉鸲鹆。何独不然乎。

 

总论


或谓。人灵而物蠢。云何禽畜而得往生。是不知。凡厥有情。皆具佛之灵觉。迷有厚薄。而分人畜。非灵蠢之不侔也。雉听法华。而再世为僧。牛覩金容而死生天上。历历载诸传记矣。况地狱鬼畜。皆生我刹。固法藏比丘之本愿乎。所恨人见禽畜之往生。而恬无警悟。甘心五浊。束手轮回。一息不来。易形於鳞羽。而不自知也。独何为哉。

 

续录


今时往生者。随闻见续入。故另附二卷末。不分门类。不别先後。

 

僧明本


大明明本。通州静嘉寺僧。素有高志。梵行清白。勤於讲业。後辍讲专心净土。六时礼念。年久弗替。忽微恙。自知时至。告众安然而化。异香七日。

 

朱纲少府


大明朱纲。京都人。业儒中乡举。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职官二府致仕。专修净土。日课佛三万。十五年无少怠倦。临终坐榻上。两手擎珠。念佛不辍。异香满室。乃云佛来也。连声称念而逝。

 

于媪


大明于媪。北京昌平州邵村民于贵之母。久积念佛。一日浣衣甚洁。谓其子曰。予将生净土。子未信。至期取几置庭心。坐几上脱去。异香天乐。乡人皆闻。

 

顾居士


大明顾源。金陵人。自号宝幢居士。幼能诗善草书。中年一志净业。後微疾。集僧俗道友。十念阿弥陀佛。唱和相续。语人云。我决定往生矣。人问何故。曰我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世界金色。佛以袈裟覆我。我身已坐莲花中。时一众闻莲花香。诸子悲恋不已。居士曰。汝谓我往何处。何处即此处。此处若明何处不了。乃屏人曰。毋多言乱我心。空中诸佛迎我。三鼓行矣。至期怡然含咲而逝。少宗伯殷秋溟先生。为之传云。


赞曰。身已坐莲花中。生则决定生也。何处即此处。去则实不去也。居士之生。当不在中下品矣。

 

方氏


大明方氏。诸生吴应道室也。三十而寡。守志归佛。专修净土。一老媪亦斋戒。相随逐二十年。万历乙酉。时年五十矣。小疾呼老媪相对念佛不辍无一语及他务卒前一日。沐浴更衣。明晨然香礼佛。还坐一榻而逝。有子用先。第进士不妄语人也。为予道始末如此。

 

张母


大明张母。陶氏。为长水守约居士继室。居士奉佛。母化之。日课诵无间。居士出礼普陀。母谓二子曰。吾平日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俄而棺上出青莲花五朵。居士大骇异。自愧恒常与俱。不知其道行如此。远近见闻。靡不叹慕。

 

祖香


大明祖香。江西新喻人。於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居士王杰者。筑庵延之。未几语杰云。某日当归家。众苦留。香云。归安养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举龛八山。化火自焚。

 

郭大林


大明郭大林。汤阴人。平生端洁雅素。出世为怀。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净土。年七十六。一日无疾。与子别云。明午当去。至日坐脱。

 

刘通志


大明刘通志。京都人。精恳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隣人李白斋先卒。通气绝。自旦至午复苏。谓家人曰。适见一舟。云往净土。乘舟三十六人。白斋与焉。我亦一数。但衣未鲜洁。又忘带念珠。命我易衣取珠。舟舣相待。家人急为易衣。珠挂其项须臾而逝。

 

孙氏母


大明中官孙名之母。一生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时至。告其子。欲坐脱。子哀泣止之不得。乃为作龛。至期入龛。安坐化去。

 

唐体如文学


大明唐延任。浙之兰溪人。号体如居士。孝友醇慤。出自天性。少游黉校有声。已而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唯笃志以西方为归。万历癸卯。值耳顺。仲冬之旦。忽谓诸子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数日前礼诵如平时。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结印。口称佛名。含咲而逝。如入禅定。


赞曰。居士将入灭。诸子请曰。大人临终一段因缘。当闻之云栖。入往生传否。居士谓。必以报吾师。然勿为装饰。据事直陈。至於入传不入传。师自有见。切勿以不入传而有愠色而有愠意。嗟乎。即是可以观所养矣。平生於净土谛信不贰。含咲而逝。往生何疑焉。

 

杨嘉禕文学


大明杨嘉禕字邦华。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杀戒。蚤虱无所伤。二十三肄业南雍。俄疾作。以万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梦游地狱。见地藏大士於冥阳殿。觉而放诸生命。延僧诵经念佛。谓人曰吾将逝矣。青莲花现吾前。得非净土境乎。遂昼夜念佛不辍。命息烛曰。汝辈假烛为明。吾不须烛。常在光明中耳。问何所见。曰莲开四色。问见弥陀否。曰见弥陀现千丈身。问观音。曰身与弥陀等。问势至。曰不见也。言讫忽跃起拈香。连声语曰。弥陀经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


赞曰。邦华好学天植。书无所不读。已独潜心於内典。又独加意於内典之净土法门。其临没也。谓弥陀经功德不可说。而三称之。见之真故。言之切也。仲兄嘉祚。传其事。而矢之曰。予所诳语堕拔舌狱。其亦见真而言切欤。不信净土者可思已。

 

郝熙载文学


大明郝熙载。钱塘人。法名广定。生平忠信不欺。以德行称於黉校。晚归佛。禅诵夙夜匪懈。万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觉云。吾梦於山中求见佛。佛未见。见百鸟丛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食时。忽举首视窓外。谓其子世翰曰。今日别是一乾坤矣。顾家人为置银钱。俄而曰。吾向恐见官备用。今无用此。三鼓云。有二童子来迎。佛坐莲花台现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朱氏


大明陈母朱氏。吴郡嘉定人。濬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载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时病久孱困。忽跃起竪脊端坐。诸子劝其寝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卧之。尸自转西向。一时骇异。以为精诚所感致云。


赞曰。郝父陈母。俱有青衣童子之祥。当生人天。既而一则佛现莲台。一则不忘西向。又当生净土。二相俱时。生方未可定也。即不生。生且不远矣。

 

徐氏


大明陆母徐氏。嘉定人。孀居刻志净业。夫昔有千金出贷。焚券不取。奁饰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礼诵不辍。如是者十载。一夕忽呼侍人曰。看东方光发否。我往生时至矣。汝辈可助我。遂高声念佛。合掌而逝。

 

戈广泰居士


大明戈以安。法名广泰。钱塘人。性至孝。素积善行。而深自鞱晦。不求人知。晚岁精诚奉佛。与灵芝僧玄素。结春秋二社念佛。诵华严五经。忽谓人曰。吾大限将至。当为西归资粮。遂自室课诵。昕夕不辍。预定归期於腊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环视悲哽。居士咲曰。生必有灭。奚悲为。吾方凝神净域。面觐弥陀。若等慎勿以情爱乱我正念。谆谆惟嘱玄素。助念无间杂语。至期寂然而逝。


赞曰。僧入冥见居士。晏坐静室。经籍盈几。庭多紫竹石峯。清绝如洞天。夫居士宜生极乐。胡为尚在冥境。意者平日志切诵经。经愿未满。满愿而後往生欤。

 

杜居士


大明杜居士。顺天府宛平县人。隐西山瑞光寺侧古斋堂中。置家事不问。三十年专志念佛。予乡人童广策诣之。居士问所从来。答曰杭州。曰君杭人。识云栖宏公否。策答曰。吾师也。居士合掌念佛。更无他语。将终礼忏九日。至忏文恳切处。辄流涕哽咽。遂绝食惟饮水少许。忏毕坐脱。浃旬颜貌如生。人望见有五色彩云。盘旋屋上云。

 

孙大玗居士


大明孙叔子。法名大玗。自幼警敏端确。年十二随父镜吾居士。奉四十八愿弥陀像。入云栖。因受五戒。归而断荤血。息交游罢呫哔。矢志念佛。誓取金台。而勤苦不惜身命。俄而见两比丘持莲花以一心净土印可。复见化人。诵金刚经一昼夜。乃矍然起坐曰。弥陀观音皆来迎我。结金刚拳印。大呼阿弥陀佛数声。泊然而寂。时万历辛亥十一月十一日也。有净土十二时歌传世。详具吴太史西生传中。


赞曰。吴太史观我居士。称玗室岁产瑞芝。卒之岁。有大如斗者。如金如玉。如赤白轮。往生之祥可徵矣。为作孙叔子西生传。太史长者。言无虚妄。因录之。

 

吴居士


大明吴居士。仁和人。讳大恩别号仰竹。生平孝友诚笃。好行阴德。放生救苦。恤隣代逋。遂感阴霾遇光舟危返风种种善报。而虔心内教。晨夕诵经。称念阿弥陀佛。精进无倦万历四十年五月初三日别众。跏趺端坐而逝。室有香气神色焕然。详具印持严君所作传云。

 

吴居士


大明吴居士。新安世家也。讳继勋字用卿。别号十如居士。赋性沈毅质如木。直如矢。好行种种善事。嗜之而不厌如甘露。晚岁耽心内典。持往生呪。称念阿弥陀佛洪名。日有定课。历寒暑纯一无间。甞堕江中足若有物凭藉。漂十里跃而登舟。众以为佛力所感。忽患背疽危。甚人不堪其忧。居士陶然谈笑。自如若无疾苦者。俄而正念示寂。厥子[企-止+言]章子舆氏所谓善信人也。言无虚妄。其所述行状如是。


往生集卷之二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诸宗部]往生礼赞偈 【一卷】 下一篇 [古逸部·疑似部] 持斋念佛忏悔..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