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2011-05-24 21:14:21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 】 浏览:547次 评论:0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 


兼授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 


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琚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 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 者,承此宗旨,递相传受,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善知识,静听: 


慧能慈父,本贯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 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慧能至于官店。 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


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旁边,大师更便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余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已,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门何可求? 汝等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做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作!”     


门人得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     


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见偈,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众,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却归房卧,并无人见。     

   
五祖平旦,遂唤卢供奉来南廊下画楞伽变。五祖忽见此偈,请记。乃谓供奉曰:“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 


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众人见已,皆生敬心。大师曰:“汝等尽诵 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吾法。” 


秀上座言:“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位,但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识大意否?”     


五祖曰:“汝作此偈见解,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不可得。要入得门,见自本性。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数日,作偈不得。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慧能及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偈?”
    

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画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慧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即识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入碓坊。     

    
五祖忽来廊下,见慧能偈,及知识大意。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以为六代祖。将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法即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即须速去!”     


能得衣法,三更发去。五祖自送能至九江驿,登时便别。五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起已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与悟无别。”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捉慧能,夺衣法。来至半路,尽总却回。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 来趁把着。慧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言:“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 
   

慧能来于此地,与诸官寮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下是法)。 

   
慧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 迷即为愚,悟即成智。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不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定慧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法我,不离四相。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诃舍利弗宴坐林中。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致功。 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 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 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 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 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 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莫 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 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 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境, 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 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 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原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 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 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 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修不 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 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 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 内性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 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 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善知识,总须自体,与授无相戒。一时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 报身佛。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 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善知识,听与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于自色 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 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 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事人性 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净,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 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 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何名为千 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 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 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 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 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 悟三身,即识大意。


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  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灭三世罪障。 
   

大师言:善知识, 


前念后念及今念,  念念不被愚迷染,

        
从前恶行一时除,  自性若除即是忏。

   
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

   
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疾女石心,自性若除即是忏。


善知识,何名忏悔? 


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大师言: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 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余邪迷外道。愿 自三宝慈悲证明。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 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 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 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 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 自观察 ,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依,无所依 处。


今既自归依三宝,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善知识虽念不 解,慧能与说,各各听。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到彼岸。此法须行,不在口念; 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若空心禅,即落无记空。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 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 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 不可染着,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 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 弟子。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 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 智慧性即是。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 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 波罗蜜。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 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 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 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 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往,是定慧等,不染一 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出,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 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莫起 杂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心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须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 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 叹,不能具说。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 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 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 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 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 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小根 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速皆自倒,不能 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 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 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 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 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一切经书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能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亦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 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 彼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 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 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净名经》云: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 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 知识示道见性。
 

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为化道, 令得见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 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识。若曲 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 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就不可得。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 间,妄念俱灭,即识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 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 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 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 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 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于 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是佛教。中身受持而不退者,遇入圣位,然须传授。从 上以来,默然而付衣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 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 千生,断佛种性。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


颂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  谓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元在。若解向心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  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今传此顿教,  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  三毒恶缘心里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  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  虔诚合掌至心求。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寮﹑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 


使君礼拜,白言:“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当有少疑,欲问和尚,望意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 


大师言:“有疑即问,何须再三。” 

   
使君问:“(和尚所说)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 

   
大师言:“是。” 

   
使君问:“弟子见说达摩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摩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摩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 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见性是功,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 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直心, 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 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 彼否?望为破疑。”


大师言:“使君,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 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只缘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 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齐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责佛土净。使君,东方 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迷人愿生东方。两者所在处,并皆一种 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 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 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

   
六祖言:“慧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目前便见。使君愿见否?”  使君礼拜,言:“若此得见,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 

   
大师言:“一时见西方,无疑即散。” 

   
大众愕然,莫知何事。 

   
大师曰:“大众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 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 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 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 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 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 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师大智慧光明, 照耀六门清净,赵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 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座下闻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然便见。使君礼拜,赞言:“善哉!善哉! 普愿法借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 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静,即是西方。” 

   
使君问:“和尚,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 


大师言:“善知识,慧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依此修行,常与慧能一处无别。”诵曰:
 

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若学顿法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净性于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在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遇觅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它非我不罪,我非自有罪,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遇化愚人,事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菩提见。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在世间,正见出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无即刹那间。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此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边。 依此不修,对面千里远。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慧能归漕溪山。众生 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


合座官寮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男有福, 生佛在此,谁能得知。”一时尽散。


大师住漕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约有三五 千人,说不可尽。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 无禀授。须知去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 《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 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 负之心,与佛道违背。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愚南荆府堂当阳县玉泉寺住持 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漕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 南北。何以顿渐?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 利钝,故名渐顿。


神秀师常见人说慧能法疾,直指见路。秀师遂唤门人僧志诚曰:“汝聪明多 智。汝与吾至漕溪山到慧能所,礼拜但听,莫言吾使汝来。所听得意旨,记取却 来与吾说,看慧能见解与吾谁疾迟。汝第一早来,勿令吾怪。”


志诚奉使欢喜,遂行。半月中间,即至漕溪山,见慧能和尚,礼拜即听,不 言来处。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起立即礼拜,白言:“和尚,弟子从 玉泉寺来。秀师处,不得契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和尚慈悲,愿当教示。”

   
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 

   
志诚曰:“不是。” 

   
六祖曰:“何以不是?” 

   
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 

   
六祖言:“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当谓吾说。” 

   
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慧,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慧。彼作如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 

   
慧能和尚答曰:“此说不可思议。慧能所见又别。” 

   
志诚问:“何以别?” 

   
慧能答曰:“见有迟疾。” 

   
志诚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慧。 

   
大师言:“汝听吾说,看吾所见处: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大师言:“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上智人,得吾自性,亦不立戒定慧。” 

   
志诚言:“请大师说不立如何?” 

   
大师言:“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顿修,立无渐次,所以不立。” 


志诚礼拜,便不离漕溪山,即为门人,不离大师左右。      又有一僧名法达,常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来至漕溪山,礼拜,问大师言:“弟子常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疑。大师智慧广大,愿为除疑。” 

   
大师言:“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疑,汝心自疑。汝心自邪, 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 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


法达取经,对大师读一遍。六祖闻已,即识佛意,便与法达说《法华经》。 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七卷尽是譬喻因缘。如来广说三乘,只为 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余乘,唯有一佛乘。”


大言师:“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却汝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 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上十六字是正 法。)此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 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着相,内迷着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 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觉 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 从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大师言:“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 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莫开众 生知见,开佛知见,即出世。”


大师言:“法达,此是《法华经》一乘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汝但依一 佛乘。”


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 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

   
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 

   
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 
  

大师言:“即佛行是佛。” 

   
其实听人无不悟者。 

  
时又有一僧明智常,来漕溪山礼拜和尚,问四乘法义。智常问和尚曰:“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教示。” 


慧能大师曰:“汝自身心见,莫着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离,但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义,不在口诤。


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又有一僧名神会,南阳人也,至漕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坐禅,见不见?” 

   
大师起,把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 

   
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 

   
大师言:“吾亦见(者),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会答曰:“若不同,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即起于恨。” 

   
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 

   
神会礼拜,更不敢言。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慧能见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岂)代得我迷?何不自修,乃问吾见否?” 

   
神会作礼,便为门人,不离漕溪山中,常在左右。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 ﹑神会。大师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等)各为 一方师。吾教汝(等)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 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 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 入是十二入。何名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何名十八界?六尘 ﹑六门﹑六识。何名十二入?外六尘、中六门。何名六尘?色、声、香、味、触、 法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 ﹑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 六识,出六门,六尘,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 若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


对。外境无情对有五: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 对。语言法相对有十二对:有为无为对,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 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长与短对, 高与下对。自性居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 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崄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害对,喜与嗔 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 对,体与用对,性与相对,有情与无情对。语言法相对有十二对,外境无情有五 对,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对,都合成三十六对也。


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 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着空则惟长无明,着相即惟长邪见。谤 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 正语言本性不空。迷(人)自惑,语言除故。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明不自明, 以暗故明。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是。

   
大师言:“十弟子,已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坛经》,不失本宗。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得遇《坛经》者,如见吾亲授。” 

   
十僧得教授已,写为《坛经》,递代流行,得者必当见性。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大师先天元年于新州国 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大师言:“汝众近前,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 等有疑早问,为汝破疑,当令迷尽,使汝安乐。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唯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六祖言:“神会小 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 忧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处; 若知去处,即不悲泣。性无生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真假动 静偈》。汝等尽诵取此偈,意与吾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僧众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无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礼劝善。 

   
此教本无诤,若诤失道意,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 

   
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树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传。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若据第一祖达摩颂意,即不合传衣。听吾与汝诵颂曰: 

     
第一祖达摩和尚颂曰: 

       
吾本来唐国,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 

       
当来元无地,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须因地,地上种花生, 

       
花种无生性,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种花生, 

       
先缘不和合,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 

       
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慧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化生, 

       
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能大师言:“汝等听吾作二颂,取达摩和尚颂意。汝迷人依此颂修行,必当见性。” 


第一颂曰: 

       
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造无明业,见被业风吹。 

   
第二颂曰: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修般若慧,当来佛菩提。 

   
六祖说偈已了,放众生散。门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着位坐,吾今共汝等别。” 

   
法海问言:“此顿教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代?” 


六祖言:“初传授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七,大迦叶第八,阿难第九,末田地 第十,商那和修第十一,优婆鞠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难提第十四,佛 陀蜜多第十五,月劦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马鸣第十八,毗罗长者第十九, 龙树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罗日侯罗第二十二,僧伽那提第二十三,僧伽耶 舍第二十四,鸠摩罗驮第二十五,阇耶多第二十六,婆修盘多第二十七,摩拏罗 第二十八,鹤勒那第二十九,师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优婆崛第三 十二,僧迦罗第三十三,须婆蜜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国王子第三太子菩提达摩第三十五,唐国僧慧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慧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

   
大师言:“今日已后,递相传授,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法海又白:“大师今去,留付何法?令后代人如何见佛?” 

   
六祖言:“汝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见佛万劫不可得也。吾今教汝识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迷即不见佛,悟者乃见。” 

   
法海愿闻,代代流传,世世不绝。 

   
六祖言:“汝听,吾与汝说。后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众生,即能识佛。


(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 

   
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心崄佛众生,平等众生佛。 

   
一生心若崄,佛在众生心。一念悟若平,即众生自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相何处求佛。” 

   
大师言:“汝等门人好住,吾留一颂,名《自性见真佛解脱颂》。后代迷人识此颂意,即见自心自性真佛。与汝此颂,吾共汝别。”颂曰: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之人佛即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无净性身。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若欲修行求觅佛,不知何处欲觅真。

   
若能身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已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 

   
大师言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 

   
大师灭度之日,寺内异香氛氲经日不散;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八月三日灭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漕溪山,葬于龙龛之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刺史韦琚立碑,至今供养。 

   
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际;道际无常,付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漕溪山法兴寺,现今传授此法。 

   
如付此法,须得上根智,深信佛法,立于大悲。持此经以为禀承,于今不绝。 

   
和尚本是韶州曲江县人也。 

   
如来入涅盘,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法),即我心无住。 

   
此真菩萨说,真实示行喻,唯教大智人,示旨于凡度。
 

誓(愿)修行,遭难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材量不得,虽求此法,达立不得者,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者,令知密意。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宣化上人]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记[净空法师]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