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菩提心放大光明
2013-04-23 08:59:4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22次 评论:0

  参佛为学之道就方法和境界而言似如习武练剑,唯求一物一理一心一境之彰显。求一心,发明一先天自我本心;求一境,聚化造化万物为我所有之天地境界。或许世上本无所谓百行之分。就质而言,为学和其他一切行业一样皆为世间之一术,无不为求其一技,进求一境,皆以自我进而探求天理、物理和人理。然如同习武,一朝不慎或可入于魔幻之境而不可自拔,处于万劫不复之地。为学亦然,故不可不戒之慎之耳! 现实中的区分或许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今就学术而论之。


  自古为学者,不乏入其中而不能出其外的人,即所谓的走火入魔。在此境中, 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天地或所谓的天地万物为我所有,都纳入了我的视域之中,达到了中国人自古心向往之的天人合一的妙境。但此时的天人合一不太纯粹,总搀杂了一些杂质,给人以隔膜之感,或者说这时某人所感受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别人也能感受到的,换句话说,这时的天、这时的人不具有普适性和纯粹性,仅仅是个人心里一己所有。加上入其内而不能出其外,正所谓的欲拔不能,心系于之,不是物物而是物于物,于是心为术役,形为术溺,人变成了物,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万念俱泯,万物包括自己都已不存在,都已物化术化。如此,入世则忘却了世命:出世则不免于无心无欲。心已灭,心早已到了无何有之乡与广漠之野,趋趋然而不知所来,不知所终、所去、所向。


  然何以对之?禅宗“止观”与“定慧”之菩提修行之学或为一法。 禅是“静虑”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参禅的过程或进程有四,即“四禅”;“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和“不苦不乐”,分别代表着在参禅过程中所达到的四种精神状态和心理境界,也可以说是四种不同的人生体悟和生命体验。定,也是佛教用语,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大乘百法明门论忠疏》云:“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 在静虑中参禅悟道,在为学中静心如止水。正如程明道所说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静观》)也如苏子瞻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在心的静虑中,经过了“离生喜乐”、“定生喜乐”和“离喜妙乐”,最后到达“不苦不乐”,也就到达了参禅或为学的最高境界,超越了烦恼蔽障,远离了苦、远离了悲,无苦无悲——一个大自在的澄明涅架境界。可见,禅宗如此的修行方法对为学亦是一筏,可在无涯学海中获取心灵的一叶轻舟。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心灵的品级 下一篇学佛须有实修的功夫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