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金刚经赞集 【一卷】
2018-01-20 16:07:1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32次 评论:0

藏外佛教文献 第09册  No.73a


【达照整理】

 
金刚经赞集


整理者 达照


〔题解〕


《金刚经赞》,又名《金刚赞》。每首赞颂五言八句,共五十首赞颂。中国人撰,作者不详,一卷。


敦煌遗书中,题为《金刚经赞》的文献较多,经笔者调查,初步可分为三类:一为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等,即本文所介绍的文献。二为俄Дх296号《金刚经赞一本》、伯3645号《金刚经赞文》、斯5464号《金刚经赞》等,七言四句为一赞,共二十个赞。三为伯2184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後序并赞》等,四言十二句为一赞,共三个赞。以上三类,内容互不相同,均无作者名。


此处整理的为第一类《金刚经赞》与敦煌遗书中的《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实为同类文献,但表现形态却有不同,应互为异本。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此种《金刚经赞》的异本甚多,共达八种。这些异本反映了该《金刚经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在此,将这八种异本按照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分为三个时期予以整理。


这三个时期、八种异本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早期诸本


可归为早期诸本的有三号: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伯2277号。伯2039号背首题作「金刚经赞」,尾题作「金刚赞」。俄弗323号、伯2277号两号首尾均残,无首尾题。这三号形成三种异本。


在伯2039号背有题注「依无着论科判七义句者」,说明《金刚经赞》是根据无着菩萨造、隋代达摩笈多三藏翻译的《金刚般若论》中「七义句」而撰的。其中伯2039号背祗有赞颂;而俄弗323号将《金刚经赞》的赞颂与《金刚经》经文逐一相配,并注出每段经文的起讫文字。所用的《金刚经》为鸠摩罗什译本。除赞颂外,俄弗323号还列出十八住处的名目。所谓「十八住处」是七义句中的第三义句「行所住处」的具体内容,是凡夫从发心到成佛的十八个阶段。伯2277号也将《金刚经赞》的赞颂与《金刚经》经文逐一相配,并注明每段经文的起讫文字。

 

二、中期诸本


可归为中期诸本的有七号:敦研369号背、伯2629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斯4105号。可分为两种异本,前六号为一种;後一号为一种。


敦研369号背首残尾存,尾有题记:「金刚经注颂堪(勘)校释毕。」,细勘其内容,可见如下特点:第一、经文摘要:佛典注释,一般均把所注经典分段原文照抄。而本号则把一段经文中最重要或纲领性的句子抄录下来,所抄的经文,相当於「金刚经摘要」。第二、注文:经文之後,有一段双行小字,解释经文名相及内容。这段双行小字到底是「注」还是「疏」,原文没有明确标出。但从题记「金刚经注颂堪(勘)校释毕」云云,可知这部分文字应属注文。第三、释文:在注文之後,往往有用「释曰」领起的双行小字,内容为解释注文,故知为释文。但也有释文紧接在经文以下者。第四、赞颂:经文及注文、释文之後,用「赞曰」领起《金刚经赞》。因残缺,本号只余十六个赞颂。这些赞颂的内容、形式与伯2039号背《金刚经赞》最相近。


根据上述特点及该号题记,可知该号原名应作「金刚经注颂释」。


伯2629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等五号首尾均残,故无首尾题,但内容与敦研369号背相同,可知应为同一文献的不同抄本。《甘肃藏敦煌文献.第二卷》发表了敦研369号背的图版,定名为《金刚经注疏》;《敦煌宝藏》将伯2629号背定名为《金刚经赞疏》,将北图4446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7号背等四号定名为《金刚经赞释》;应予改正。此外,北图4446号的正、背两面所抄均为本文献,且文字连贯,背面文字在前,正面文字在後,而《敦煌宝藏》顺序颠倒。根据写卷的内容及书法特徵,北图4447号的正、背两面与北图4446号的正、背两面原来亦属同一写经,它们的次序应该是: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


斯4105号情况与前不同。第一、该号也将赞颂与《金刚经》的经文逐一相配,但所出注经文的方式比较复杂。有的注明该段经文的起讫;有的引用该段经文的中心词;有的撮略大意,简略表述。第二、与敦研369号背相比,没有注文与释文。第三、每段经文用「颂」字领起。如前所述,早期传本名作「金刚经赞」,但文中无「赞曰」这样的领起词。中期传本中的敦研369号背等号,出现领起词「赞曰」。如下文所述,後期传本的领起词为「弥勒颂曰」或「颂曰」。从这一点讲,斯4105号体现出该《金刚经赞》从早期向後期过渡的特徵。第四、早期传本伯2039号背中有一首赞颂,称「一大阿僧只」云云。但在後期诸本中,这首赞颂变成「三大阿僧只」云云。这一变化反映了《金刚经赞》在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宗派的影响。而斯4105号亦为「一大阿僧只」,从这一点讲,斯4105号也体现出《金刚经赞》从早期向後期过渡的特徵。

 

三、後期诸本


可归为後期诸本的有敦煌遗书伯3325号、上图004号、斯1846号、斯3373号、斯4732号、斯5699号、伯2997号、伯4823号、伯2756号、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等12号。另有《房山石经》本。总计十三号。可分为三种异本,情况如下:


伯3325号为第一种。该号首尾完整,中间缺金刚经开头部分及智者颂的第一颂,首题作「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无尾题。有序文,并有题记,作「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笔手」。它的特点是:第一、所引《金刚经》的经文无三十二分。第二、与中期诸本相比,增加「三性颂」三首。第三、传为傅大士所作的49颂,均用「颂曰」领起。第四、首有《〈金刚经〉道场前仪》,末有三个真言。第五、於「三大阿僧只」一颂前注「别颂初地菩萨理行之义」。第六、序文中称:「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颂,……有一智者,不显姓名,制歌五首。」上述特点,说明该本是後期传本中较早的本子。


上图004号等十一号为第二种。此本与伯3325号一样,均有序文、前仪、三性颂、三真言。在序文中,均称共54颂,其中傅大士作49颂,智者作5颂。不同的是:第一、该本所引《金刚经》为三十二分本。第二、传为傅大士所作的49颂,均用「弥勒颂曰」领起。需要说明的是,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均为杂抄,所存文字与其他诸号大体相同,没有校勘价值。因此,这里没有把它们列入校勘本。而列入校勘的八号,引用《金刚经》的方式不同:一为逐段引用三十二分本《金刚经》全文;一为仅说明该段文字在「三十二分」本中为第几分及标注经文所至处数字。引用方式虽有不同,基本内容不变,故列为同一种传本。此外,《敦煌宝藏》将斯3906号定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其依据大约是因为该号首部有前仪「云何梵」。而「云何梵」不仅出现在《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首部,也出现在普通的《金刚经》抄本上,仅凭「云何梵」,还不能判定该号一定是《傅大士颂》。所以,这里未将斯3906号列入校勘本。斯5699号是把残缺的碎片一段一段编在一起,前两段所缺的内容正好是斯5499号,二者为同一写卷,其相接顺序应是:斯5699号的前部分「发愿文……极乐国」、斯5499号的前部分「云何於此经……奉请金刚语菩萨」→斯5699的中部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善哉!善哉!须」→斯5499号後部分「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斯5699号「三大僧祗劫……」。《敦煌宝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均将斯5499号署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勇博士判其为「金刚经颂文与斯5499号系同一人所抄」,但未指出斯5499号与斯5699号为同一写卷。但斯5499号唯有经文,而没有颂文,所以这里也没有把它们列入校勘本。


《房山石经》本为第三种。该本无千字文帙号,收在中国佛教协会印行的《房山石经.辽金刻经》部分的「俊义密勿多宁」字卷内,它的特点是:第一、有序文、前仪;但没有三性颂、三真言。有刻经题记。第二、所引经文亦为三十二分本。且每分均有赞颂。第三、序文称有六十八颂,即傅大士四十九颂、「不显姓名」的智者十五颂、清凉大法眼禅师四颂,总共六十八颂。但文中其实只有六十一颂。第四、文中有「此经并依音疏正定」云云,并有对「为」、「为」两字的发音说明。


整理时按照时期先後,对八种异本分别校勘。为了全面体现该文献的原貌,文中所引的《金刚经》也一并录入。由於诸本所引《金刚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故校勘时,凡有异文,亦均以《大正藏》鸠摩罗什译本校正,一般不出注,唯有第六种异本出入较大,而给予注明。


因本整理本收入历代有关《金刚经赞》的各种异本,故特定名为《金刚经赞集》。

 

《金刚经赞集》的底、校本情况如下:


一、《金刚经赞》


底本:伯2039号背;    无校本。

 

二、《金刚经赞》


底本:俄弗323号;    无校本。

 

三、《金刚经赞》


底本:伯2277号;    无校本。

 

四、《金刚经注颂释》


底本:底本由伯2629号背、敦研369号背拚合而成,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校本:    甲本:北图4447号;    乙本:北图4446号背;    丙本:北图4446号;    丁本:北图4447号背;    戊本:敦研369号背。

 

五、《金刚经颂》


底本:斯4105号;    无校本。

 

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底本:伯3325号;    无校本。

 

七、《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底本:上图004号;    校本:    甲本:斯1846号;    乙本:斯3373号;    丙本:斯5699号;    丁本:斯4732号;    戊本:伯2997号;    己本:伯4823号;    庚本:伯2756号。

 

八、《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底本:《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无校本。


上述无校本的诸本,整理时根据需要参校其他诸异本。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录文一〕


《金刚经赞》一卷


依无着论科判七义句者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根酬。先答云何住,後教如是修。


胎生湿卵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着相求。

 

一大阿僧只,万行俱齐修。既悟人无我,长住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逐无忧。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忍心如幻梦,嗔境若龟毛。常能作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

 

进修名焰地,良为惠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随眠渐渐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

 

禅河随浪净,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

 

惠灯如朗日,蕴界若乾城。明来暗便谢,无复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仍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虚名。

 

施门通六度,六度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俱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性,背境向心看。

 

若论无相施,福德极难量。慈悲济贫乏,果报不相忘。


凡夫情行劣,初请略称扬。欲知檀相貌,如空遍十方。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亦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因深果亦深,理密实难寻。当来末代後,唯恐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作此观,定是晓人心。

 

信根成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於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证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有为无假号,无为有假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外取空声。

 

渡河须用筏,至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诠。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但取一,即被污心田。

 

菩提离言说,曾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为真。若悟非非法,高步出情尘。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悟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宝满三千界,齎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经中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舍凡修得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後,一去更不归。

 

无生亦无死,无我亦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後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少悲偏用智,业果独能真。

 

昔时称善惠,今日号能人。看缘缘似妄,识体体无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後得燃灯记,方知是旧身。

 

扫除心里垢,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自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乃名真。断常俱不得,迥脱出嚣尘。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俱是妄,无相乃名真。

 

恒沙为比量,分别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处多,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上,尊高似佛陀。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


波罗称彼岸,入理出迷情。智人於内觅,愚人外求声。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因果知如幻,超然物外人。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菩提心。


如猴投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经中称四句,应知不离身。迷人看是妄,智者见唯真。


法性非前後,如中非故新。蕴空非实法,权示敬经人。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於先了,圆成证此时。示同今始悟,方便劝人持。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亡心亦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妙理悟能深。证真唯有佛,小圣讵能任。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如火出莲花。


恐人生二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如能发心者,应当离二边。涅盘无有相,菩提离所诠。


无来亦无去,人法两俱捐。欲达无生路,终须识本源。

 

波罗称彼岸,於中十种名。高卑犹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异处谁无道,时称歌离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世,前後极时长。乘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菩萨行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饲饿虎,割肉济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行此行,皆作人天师。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如幻梦,迷情见有无。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法性本来如。

 

证空便谓实,执我乃成虚。非真亦非假,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病尽药还祛。常依般若观,迥脱出无余。

 

众生与人我,蕴上假名真。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未离人我执,何日证圆成。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取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利己,小圣讵能任。

 

先身有罪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重障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登菩萨者,当见现前因。


行悲直似妄,用智乃言真。度生权有我,证理即无人。

 

人与法相称,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俱不实,授记可非虚。心色皆同幻,谁言得有无。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谁能作此观,直入法王宫。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修此观,真妄坦然平。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身,理中非一异。


人法双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理中何彼此,法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应除。了斯平等性,同共入无余。

 

涅盘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一最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难量。看时不可见,无见亦真常。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情尘。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後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即两俱捐。欲达无生性,当须达本源。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能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


金刚赞一卷


〔录文完〕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佛性观修善法 【一卷】 下一篇金刚经赞集(拟) 【一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