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阳泉市千佛寺 05-07
·忻州市兴国寺 05-07
·忻州市净莲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寿宁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楼烦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轩岗东泉寺东泉寺 05-07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文库热门

·阳泉市千佛寺 05-07
·忻州市兴国寺 05-07
·忻州市净莲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寿宁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楼烦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轩岗东泉寺东泉寺 05-07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TOP

观所缘释论会译 【一卷】
2017-12-26 17:09:24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41次 评论:0

大藏经补编 第09册  No.39

 
廻向  (本院故教授) 聂耦庚先生


观所缘释论会译


吕澂 释印沧 编


凡例


一。本篇以藏译论文为主。逐段对录陈奘二译。并附净译护法注疏以明意旨。


二。藏译另有颂文论本.此作解颂。故名释论.与护法注疏立名有别。


三。藏译文句与净译最近。今即多用成文以便对照。


四。陈译论前有论本十一颂。今随文会入篇内。括弧别之。


五。净译简拗难解。今循文增字以畅之。牒论之文则用引号剔出。


六。陈奘净三译字句皆对校宋丽元明诸本。取理长者订正。


【藏】


观所缘释论 规范师域龙造 西藏传本失译


【陈】


无相思尘论 陈那菩萨造 陈世三藏真谛译


【奘】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释】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藏】


诸有意许眼等识所缘为外境者.


【陈】


若有人执眼等「六」识缘外境起.


【奘】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


【释】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於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诸许眼等识」者。(此论简持所缘真义.)於所(应)弃事及所(应)收事或舍或取.是(皆)观察果故.(论名观所缘也。今文先举)所舍事体及(彼)颠倒因是所显示。


此中「等」言.谓摄他(宗共)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由他(宗)於彼(五识)一向执为缘(外)实事故。(於)意识(则)不然.非一向(执)故.(亦)许(彼境)世俗有.缘车等故.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诸)识相似之相(类例以)离无其境.(此则)於眼等识境不相离(之义)得成就已方为成立。是故(今文)於此(意识)不致殷勤。又复於(修行者)惯修果智(意识)所了(之)色诚非呾迦(即寻思)所行境故.及如所见而安立故.今此但观闻思(所成)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智中)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此於自聚(诸法)不能(亲)缘故.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变相而缘)无为。为此等言(但)摄五识身.(不摄意识。)若尔.(前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此非共其(五)根识同时.或复无间(而有.)皆(以)灭色等为所缘故。(设)或(许意识)缘现在(境)此非根识曾所领故(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此则(无根亦缘)遂成无聋盲等。(如意依五根.)复违比量知别有根。(今)此(但)遮(他宗於前五识)增(益)色(境)是所欲故.然於意识不复存怀。(又)眼等诸识(必须)色为依缘而方有故.无表(色)但是不作性故自许是无.(非此所论。云依缘色者.)本意如此.此(中他宗)於所缘(色)将为现量.是(眼等)所取性故.(於此执着)深履邪途故.为此正意(但)遮(彼)所缘性。(其)因便方遮(之)斯所依性.(即识)同时之根功能之色(者.今)将(先)设许之.(不正遮也。)


言「外境」者.彼(宗)执离斯(识)而有别境。(故名为外.)此显其倒。(又)显彼执(实)有异事可取.故言境也。(难云.若尔)如何(下文)当说或缘总聚(耶.)由非总聚(为)实事(可)应理(故。答云.)诚如来难.彼(宗)自前後道理相违.余复何失.缘其(极微)实事及缘总聚是(彼宗自)所许故。(今者)将欲叙其别过.为此且放斯愆。


【藏】


是或计为极微.以是彼因故。


【陈】


是人或分别隣虚为境.是识因故。


【奘】


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


【释】


「或许极微」(者.彼执)虽复极微(皆)唯共聚已而见生灭.然而(极微)实体(眼等)一一皆缘.不缘(彼)总聚。犹如(缘)色等(和合境.)设自诸根悉皆现前.(而各别缘)境不杂乱.彼根功能各决定故。(今此亦然.即於缘时)而於(极微)实事断割有能.(是故)一一极微(皆)成所缘境。


「彼因性故」(者.即)彼眼等识之因性故.是彼(等)生起亲支分义。然而(如)有说(云.)其所缘境是识生因.在诸缘(内)故。


【藏】


或复计为彼聚.以有现彼之识生故。


【陈】


或分别隣虚聚为境.似聚识起故。


【奘】


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


【释】


「或复於彼为总聚」者.彼诸论者(或复)执众极微所有合聚为此(眼等)所缘。


「相识生故」(者.眼等识)由於总聚而生其(分别之)智.是故定知彼(总聚)为所缘。如有说云.若识有彼相.彼是此之境。


此二论者咸言彼(所缘相)相应斯理故(以为正因.但)若不言(别)因.此因无喻.犹如(以)因等(还)成因等性.(如何能立。又即此相应因以)极微(或)总相是所缘性而成立之(为宗).又若(分别因义)自许(所缘)不於识外缘其实事.(此因遣彼宗中有法.)应有有法自相(相)违过。然(今)法(云所缘)称不(共)许.斯乃於他亦皆共许(之所缘法)即以为喻.若但如所说(二因.)应於所立义而属当之(以为)前量。意云论本二因但(可)是明因所以.不即是因。以无共成之喻(故).为此须(先)出彼相应因何以如此.(乃有二因也。)


【藏】


「此中且说」

   
设即许彼诸极微 能为「诸根识」之因. 由非现彼故.彼境 非是极微.犹如根。(一颂)


【陈】

    
【若说隣虚 是「根等」因. 不似起故. 非境.如根。】(一颂)


【奘】


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极微於「五」识 设缘.非所缘. 彼相识无故. 犹如「眼」根等。(一颂)


【释】


次复显己所论之理是无谬妄。(说破量因)明他共许.(应)置第五声(云故。今云)「设许为因」犹如共许。诸非有事非有性故(之)非因极微.而(今)且纵许(此)诸极微体是其因性.但说不合是所缘性。


「由非彼相」(者.非)极微相故。


此云「根识(於彼)极尘非境如根」者.言犹如於根纵实是识亲依之因.(然而识上)无根相故.非彼之境.极微亦尔。


【藏】


其「名」境者。谓识「决了自性」生彼相故。


【陈】


「尘者何相」。若「识能了别其体相」.如其体相识起.是故「说此名尘」。


【奘】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


【释】


(上释)诸无其相彼非斯境者.何谓也。为(答)此说「其名境者」等。


言「自性」者.谓(诸法)自(相)共相。「了」者.定也。


如何此复(得)名为了耶。(识上)「如彼相生故。」此言意者.(谓)同彼相貌而识生起.由(识相)随彼体故.此则说名了彼境也。而实离识无别所了可与其识为因性耶(也。)然而但有前境相状.於其(识)自己犹如镜(现)像而安布之.共许名斯为了其境。


【藏】


极微纵是彼因性.而非彼相.其犹如根。


【陈】


隣虚无此事.若隣虚实是识因.譬如「五根」。


【奘】


「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於眼等识」无彼相故。


【释】


然非极微一一自体(能令)识随彼状(而起.)由此极微而(许)为境体。「纵有因性」(者.)由非因义(即是)所缘.「如根」虽是(识)因性(而)不为所缘.(极微亦如是。)若(但)由因性(便)许作所缘(者.)根亦同斯.应成彼也。斯言(则显)前说彼相应理故因(有法上无.)有不成过。然而(此文)意显非唯(有)因性即是其根所缘之相.若如(前)所说因将为能立者.则彼(唯有)因性故为所缘性耶.於根亦有成不定过。


(难云.)若如是者.(但因性非所缘即已能破.)「由非彼相」其义何也。(答云.)为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但述他宗过故己义便成(故。)此言(即)为彰(其)非即能生自识相故境非极微.犹如眼(根)等。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将为论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许.此时意在遮他显己能破义成置斯(非彼相)言矣.宗(共)许(者为)定彼(故.)不定他宗恐其不许。(又难)向者与他(宗)出不定(已)成.即是能破.何假自宗更申比量.(答)凡言(因有)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


(复次.)或可「由斯非彼相」者.於诸极微非(识所)定了性.如相识生是谓决了.既彼(极微)非(生识相)故.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极微)非(识)决了性故.唯出此因(亦)不是所缘.「如根」极微。有余复作诸识差别(立量。)显其成立眼识不能了极微色.无彼相故.如余根识.如是余识翻此应言。(是则)如根之言诚为乘(剩)也.其喻别须义准而出(故。)又复(上文)纵是因性之言为无用矣。(原意)彼虽因用非所缘性.此亦如是.(此言)实为有用.(谓)然非声等所有极微可是余根之识生因(也)。


有说.「非彼相」(者谓)於识自体(一一微)无聚(相)现故非是所缘.如根众微。由境相状安布於识.(此方)是彼(所缘)相性.此(相极微)非有故.理即说其无有聚现。


【藏】


如是极微且非所缘。


【陈】


是故隣虚非尘。


【奘】


如是极微「於眼等识」无所缘义。


【释】


「如是且述鉢罗摩怒(即极微)不是所缘」(者.)彼之能立(因言)不相应故.及(今极微)非境性(之)量善成故。


若尔.总聚是境(耶)。然由所说诸有能立(道理).若望谟诃((大))宗皆有不成性.理实如此。


【藏】


总聚纵是现似彼性。


【陈】

    
【「识」似聚起 不从彼生. 「聚」无有体. 譬如二月。】(二颂)


「若尔邻虚聚应是」境.如聚识起故.虽复如此。


【奘】

    
「和合於五识」. 设所缘非缘. 彼体实无故. 犹如第二月。(二颂)


「色等」和合「於眼识等」有彼相故.设「作所」缘。


【释】


然而总聚实有彼相(应)可是所缘.(但又)无因性故。


【藏】


如所现者不从彼。


【陈】


如其相起识不从此生。


【奘】


(前出)


【释】


(此)「由彼相识不能生.」(即)其总聚相识.总聚不(能)生.彼既不生此识.如何令此缘彼.(此与)所缘之相不相应故.非所缘义。由此前云彼相应理(故因)斯乃不成。


若尔.何谓所缘之相。


【藏】


凡是义者.理须生其现己之识乃是所缘.「此即所说彼生缘性」。


【陈】


「是故聚亦非尘」。何「以」故.若尘能生识似其体相.可信为尘。何「以」故.可「说此尘为识生缘故」。


【奘】


(前出 但缺末句)


【释】


「凡是境者理须生其似自相识」(者.)随(彼)境(相)之识.彼(境)是能生.(即)彼(境)是所缘。有说.凡为境者理必须是心及心生起(即心所)之因也.此(心心所)既生已随境领受而与言论.於时名此为所缘境。若义具斯二种相者此乃方合名为所缘.(谓)是能生性.(又是)所缘之境。


(次)引阿笈摩(云.)「此即便是说生缘性.」(意谓)由是生因(为)彼识生缘.(而後)共许是其所缘之境。(前文)自体相现(一义)此中无益.故不言之。


【藏】


然非「总聚」可尔。


【陈】


「聚者」则不如此。


【奘】


然无缘义。


【释】


然非总聚是能生者。


【藏】


非实事故如二月。


【陈】


非实有故。譬如二月。


【奘】


(前出)


【释】


「非实事故」(者.)由於总聚不是实事.此於有聚(之法)一异二性(俱)不可说故。


又复无有不实之事能有生起果用功能.「犹如二月。」如第二月不能生识(上)第二月相。


若尔.何因有斯相现。


【藏】


根缺损故见第二月.「纵现彼性然非斯境」。


【陈】


由眼根乱.识似二月起.「二月非识境」界.「实无有故」。


【奘】


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


【释】


「根损害故」(者.)若时眼根由翳等害损其明德.遂即从斯损害根处见二月生.(其二月相)非实境故。「由此二月纵有彼相然非斯境.」如第二月纵令此识有彼相状.由不生(识)故不名斯境。


【藏】


如是「由非实事」而非因故.总聚「不为所缘」。


【陈】


聚亦如此.「离隣虚无有实体」故.「聚非识境界」。


【奘】


如是和合「於眼等识」无有缘义。


【释】


「此由非实事有性等(之)总聚.不是识之生因.非实性故.」如第二月。(此既立已.)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缘」还如二月。


又复将此第二月喻於(现)彼相(之)因.应知说其不定之过。复(可)由识义理成就故.(说其)过是相违。复缘眼识不缘青等聚集极微.为由彼体非生性故.如余根识。此喻共许.故不别言。(又)第二月喻非实事故.应知此是於非因性而成立之。如(前)所说之纵有相性然非彼境.斯言(亦)复是非彼因义。


(难.)若言无有第二月者.如何现见有二相生。(答.)谓从内布功能差别均其次已.似相之识而便转生.犹如梦时见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於其月处乘更覩余。(又)诸有说云.而於眼识双现之时.此二次第难印定故将作同时.於斯二种相貌之後.意识便云我见月之第二月也。或复有云.於共许月数有错乱.由根损故。若望不许外境之宗.如斯众见但是妄执。(且初见者.)由非眼识所缘无间引生意识能於一时双缘两相.作如斯解见二月耶。又於声等缘彼之识不知其次.应有二声等见同时起耶。好眼之人意识次第尚多难解.何况依於色根之识测其差别.便成多有。(又次见者.)二相等见一旃达罗((月).)若时离识许实有者.斯乃何劳妄增二月.而言於数有其错乱。


【藏】

   
如是识外二种俱 以为心境不相应。(二颂)


【陈】

    
【由此二义 外物非尘。】


【奘】


(缺)


【释】


(是故他宗)「离识之外执有二种.」(即)极微总聚.此皆阙其一分义故.又如(上)所说能立能斥道理力故.「以之为境成不相应。」


【藏】


阙一分故.所谓外义「极微及」聚.皆非所缘。


【陈】


是故外尘「由此二义」非识境界.一一分不具故。


【奘】


故外二事於所缘缘.互阙一支.俱不应理。


【释】


「阙一分故」.(者)自体相现及能生性.具斯二分方是所缘.於极微处(无自体相现)即阙初支.於第二边(非能生性)便亡第二。若如是者.如向所论(极微总聚於所缘相)二种过失.(今此总说)重更收摄令使无差。


【藏】


「此中」

   
复有说诸总聚相 意许以为能成立。


【陈】

    
【有说隣虚 聚成万物.(三颂) 「识似彼起」 故立为尘。】


【奘】


(缺)


【释】


「有说集相」者.(谓)於诸极微处各(微)有(聚)集相.即此(所)集尘(中)而有(彼集)相现。随其所有多少极微.此(相)皆实有。(如是)在极微处有总聚相.(复能)生自相识.(以是)实有性故.应是所缘.斯乃(能生相现)双支皆是有故。


【藏】


由诸境义具众多相。即将此中有相意许是现量性。


【陈】


「有诸师说」隣虚聚集成万物有多种相具足.「立此为境界」.「何以故」.有别相生证智.「非但隣虚及隣虚聚」。


【奘】


有执色等各有多相.於中一分是现量境。


【释】


此(执)即於前所有成立(已被破斥)求进无由.(故转计也。)为集聚相即是极微.为不尔耶。(故说)「由诸境义有众多相」(等)。即此诸微许有微状。亦有集相。如何得令两相共居一事为应理乎.(次复应释。)


「有众多相」(者.)凡诸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地等四大为性.彼(四大)皆自性有胜功能.(色)青(声)美等相.随事随根而为(识所)了别。


即此於其(有)众多相处极微之处「有总集相.」即将此相为眼等识所行境故.(许)「是现量性。」若如是者.於诸微处识(上亦)有聚相何不言之.(既说)尘有聚相.何不(亦)言识有聚相耶。所以复云.


【藏】


於诸微处亦「复为因」性.能生现总聚识。


【陈】


是故於隣虚「及隣虚聚中有相为六识作境」。


【奘】


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已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


【释】


「然於微处(乃至)有总聚相」(者).即以此言为其方便.亦显识(上)有极微总相。(难云).若尔.一一极微有此相者.何故复云总集相也。(又)色聚众多极微分别是论所许.(若)此(集相)即是其总聚性故不是实有.如前已陈.何劳重述。(答云.)有别意趣。纵令(极微)实事别别体殊.然此相状但於(诸微)集处更相藉故而可了知(以是)说观集相更无余矣。又复设使诸有极微合聚为性(有众多相.)然而一事(诸相)有其胜劣.随事观之.且如(观为)苍色(即)是其地界。如是等说诚为应理.纵许如是.如极赤物初生起时多事(诸相)皆强.遂无容矣。(今但)依容有处作此譸议。


【藏】

   
此极微相即非是 识义.犹如坚性等。(三颂)


【陈】

    
【隣虚体相 「若是实有」(四颂) 「识不似故」 非境.如坚。】


隣虚相者非尘.譬如坚等。


【奘】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和集如坚等. 「设」於眼等识 「是缘」非所缘. 许极微相故。(三颂)


【释】


若尔.(诸微相藉不相藉曾无变异.)如何说诸极微非根所见.又复如何(说)唯有如(实)知能见极微(耶.故知)「由其尘相非是识义。」非是依根(诸)识之境界故曰非根。(既)非根之义.独是如知之所观察.(此)复如何理(耶。次文意云.)现见极微尘形不覩.「如坚性等。」


【藏】


如坚性等纵有其事.而非眼识之境界。极尘性亦与彼相似。


【陈】


「隣虚中有」坚「湿热动」触.此物实有.非眼识境界.「眼识不如其起故」隣虚中万物亦如此。


【奘】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於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为极微相故」。


【释】


「如坚润等.」於彼青等(有色之法)「纵有其事.非是眼等识之境界.」根之功能各决定故。


「尘亦如是.」(彼相亦非识境。喻应)无违共许.岂非显(极)微(中)无其坚性由体别故(耶)。此对宗(之)法许其十处但是大种.(坚亦是微.)斯言无过。然此(前文)已陈.(所谓色聚四大为性也。)


【藏】

   
即以是故.「瓶瓯等」 彼觉应皆相类似。


【陈】

    
【隣虚「如坚」 则识无别。】(五颂)


「何以故」.隣虚者於万物中若生识.是识则无差别。


【奘】


「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失」。

    
「瓶瓯等」觉相. 彼执应无别。 非形别故别. 形别非实故。(四颂)


【释】


「汝瓶瓯等觉」者.(谓)汝如是证(集相为所缘)者.(应)於瓶及瓯便成根觉「相似而观.」於其(集相)自境识不差(别)故.复由根觉随现有境而相生故。


(所云)识境不别.如何得知。


【藏】


亦匪於其瓶瓯等处.以微「多体」遂有差别。


【陈】


以万物中隣虚无有异故。


【奘】


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


【释】


「由匪於其瓶瓯等处众微有别」(者.)而此言说然诸极微以总聚相而为其境.固非於彼瓶等自体(生起)了别之时.於众多聚(相)体(上)有(其)片别.彼之(极微)实事相貌之外无别积聚体(相)可得故。(是则)缘彼(诸)根识便成相状无有差殊.由此方成於(集)尘自体是所缘性。复非於彼(集尘)无别相处覆审之缘(得生)异解性故.如缘青等(覆审非黄。)


【藏】


若相殊故而後殊。


【陈】

    
【若言相异 则「识」不同.】


若「汝」言由相差别故「生识异」。


【奘】


(前出)


【释】


「若相殊故所言殊」者.相谓形状布置(之)有殊。


【藏】


若作是说.随彼「咽等」相殊异故.觉乃遂殊.是为差别。然此殊异瓶等纵有.


【陈】


「瓶等诸物」相貌不同.缘此相起故识有异。「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此相貌差别於瓶等「假名物」中不无。


【奘】


若谓彼物形相别故觉相别者.「理亦不」然.「项等」别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


【释】


(此谓)「於其瓶瓯咽腹底等殊异状故由境有别觉乃遂殊.」诚为应理。


【藏】


彼相「极微」实有处(四颂)则无。


【陈】

    
【异相在假 故体非真。】(六颂)


於「隣虚」实物中则无。


【奘】


(颂前出)


非极微故。


【释】


(但微相中)「无如是事.」非於(眼等)根识所观境处极微有殊(故)。然此总聚是三佛栗底(即世俗谛.)而此总聚非根识境此已斥破。复非非境有别而令识(所缘)相有殊可为应理。


复如何知诸极微处别状非有。


【藏】


量无别异故。


【陈】

    
【「隣虚」体量 「众处」无别.】


「隣虚」体量不异故。


【奘】


「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所「以者」何。

    
「极微」量等故。 形别唯在假. 「析彼至」极微 彼觉定舍故。(五颂)


【释】


「极微形相无别异故」(者)。凡诸事物有支分者必有别状於(各)方处转.然诸极微体无方分.至穷极处.斯即何曾得有形别。


【藏】


由诸极微纵令「事」别.而彼圆相曾无有殊。


【陈】


於「万物」中隣虚体量所谓圆细.无有差别。


【奘】


「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微圆相。


【释】


「於瓶瓯等纵令(极微安布)事别.而极微(圆)性曾无有殊.」斯乃(诸微相类)一体无增减故.是故定知於总聚处非实物有。凡有方隅布列形状.皆非(眼等)根识所行之境。


上来如是众多诘责.意欲显其(诸极微中)有别相故.(但)瓶瓯等觉非以(极微)别事为所缘境犹若苏佉毒佉(即乐苦之)情(异相)矣。然而(今说)极微是不别境.即是(但)彰其非彼(所缘)境性。


(又解.)「若相殊故方言殊」者.此言意显向(所)云(者)非以不别之事而为境者.(亦非)是立已成。彼意说言.极微为境其实无殊.然为形相别故别也。(盖)极微无殊我亦共许.是立已成.「由诸极微(圆)量无别故。」(今)此显(集相)殊事是其别境.答非已成。(又解).或可此明诸根之识(缘)於瓶瓯等.无有极微相状性故.(彼)非是所缘.犹如余识。余识谓意或余根识.但缘青时无黄相故.(黄即非所缘)。「於诸极微虽体众多(而)无差别故.」而诸根识(缘)差别相故。斯乃共成(集相)非尘状性.颂於极微差别之言同前问答。


【藏】


以故彼是非实有。


形相殊异唯於幻有中有.非於诸「微」又「瓶等即幻有性」。


【陈】


是故万物相貌非是实有。


是假名「有」是「假名相者谓瓶等诸物」。


【奘】


故知别形在假非实。


【释】


(云瓶等幻有者.)若其总聚许覆相(即幻有)已.(彼)形(别)非实境理方可成。如斯胜理是应成立.若(次文)言「离极微」如是等。


【藏】

   
设若「全离」极微者. 现似彼识即坏故。(五颂)


【陈】


【若「除」隣虚. 万识不起.(七颂) 「是故万物」. 「悉是假名」。】


若除隣虚.似瓶等识不生故。


【奘】


(前出)


【释】


「如离彼者彼觉便无故」(者).犹如军等(离人等无.)此言瓶等是非实(有)义.由非实事(故)。


【藏】


诸实有者.纵复遣离「细分」而「如色等」自觉不舍。


【陈】


实物者.若「析相应法」似实物识不灭。如「未析时於瓶中五尘识生」.析「竟五尘识亦不灭.故」五「尘等是实有」。


【奘】


「又形别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别唯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


【释】


此显余宗诸非不实皆非舍彼(之)相违事也.(即舍彼得有)。如於声等青觉非有.(即得离声而存)。此形相别是覆相有.以其瓯等为境性故。(以上)虽引众多异见道理.而竟不能显其极微(实事之)体有(其)差别。


【藏】


是故「诸根」识境得成非外。


【陈】


「由此隣虚及聚万物不能生」识.是故外尘非识境界。


【奘】


是故「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


【藏】

   
即内「所知之体性」 如在於外而现者. 为义。

 

【陈】


「若尔何法名尘」。

    
【於内「尘相」 如外而显。(八颂) 立为识尘. 「识似现故」。】


於内「尘相」如外显现.是名识尘。


【奘】


「彼所缘缘岂全不有」.非「全不有」.若「尔云何」。

    
内「色」如外现 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 及能生识故。(六颂)


【释】


(下文次明所取事体云.)「据内境体」(等.)谓立自宗所缘之事。(他难.)若也(如前)总拨无所缘境.便有违世(间及)自许(二种)宗过.(因缘等)四种缘性於经说故.(如何拨无所缘。今文通彼。)


此中「内」声.为显不离於识而有所缘。言「境体」者.是(识)所取分.(即)是识变为境相之义。(如是内法为所缘不违自许。)然(情计)在识外别分而住(乃)将以为境.(今)违世(间)之过如前尚在.由诸世俗共许於境在外而住(故。次)应云「如外」(等)。此(即)不离识(为)其所取分(者)「如外而现。」(由此执)云我见(外)境生其慢想。(以为)实(有)此(境)为因(生识)。如(病眼)於眼识(上)现其发等。


【藏】


外境虽无.而有内境。如似外相显现.即此是其所缘缘也。


【陈】


外尘实无所有.於内「识」中「众生乱心分别故」起「六尘分」别.此「分别」如在於外.如此显现.是「四缘中」名识缘缘。


【奘】


外境虽无.而有内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


【释】


「外境虽无」(者.此)谓实无其在外之境.非(识所)了性故.以理究寻(识)不可了其(境)自体定在於外。纵令许彼(境)实有外相.然(亦)非识(所)缘.非彼(所缘)相性故.(亦)非极微相现。


「如似外相显现之时此即是其所缘缘也」(者.与)彼(所缘)相相应故。由若与(此法)相(道)理相应故者.(说)此即是此(法)。如因性等由与自相理相应故.(能生自法.即是因法。此相应因显其总相.次)复显所缘(之)差别体相.如(下)云「识有彼相故」等。


【藏】

   
「以是识体」故. 又复是彼因性故。(六颂)


【陈】


「以是识体相」故.由此识生故。


【奘】


(前出)


【藏】


内识现义.及从此生.二法合故.「唯有内法是所缘缘」。


【陈】


「所以者」何.是识作内尘相.从内尘生.具二法故.「是故内尘名境界」。


【奘】


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


【释】


(此)明不假藉外事为境.(但)如情所计境相随生.又情所计若离於识非外有故。此之境相元不离识.由此名为「内境相」也。此中「内」声.言不离识。(不然.)本无其外.望谁为内(耶)。


「及从此生」(者).有此(境)方生(彼识).或可从此(方生).由第七(转依声第)五(转从声)义有别故。(但今云)由非离境得有其识.是故(应解)有此方乃识生.(即第七依义).不言第五(从义)。


「二法合故.」明其(与)所缘(二相)道理合故.显能立也。此即但以(诸识)共相之境为其能立。若差别者.其仳若南(即意识)不缘外事.(即应)於其梦位以为显示。如(上所)说二种为一能立.(即)识有彼相.复(从)是识生.缘此二用方成一(能立)量。


【藏】


且复纵许是如彼显现者.如何「为彼一分」同时生起而得作缘。


【陈】


「问」曰.如尘起识是亦可然.内尘「是识一分」共一时起.云何得作「缘缘」。


【奘】


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


【释】


(此难).「且复纵许有其内相」(者).但观外境妄有相故言无他相.(即)如情计境生其领受.(如是)境之相状列在於内将为应理。


「如何是彼(识)一分得作同生之缘」(者).其(识)所取分离识无(体)故.斯(识)之一分复还生识(者).便成自体相违之过。(能生者)复还是彼(所生)一分性故.(喻)如能取分(不能自生)。斯乃便成匪能生性.但(可)由外相染识而生。(又)此即(所取)相分与识同(时生)起
.非二同时(之法)有因果性.如牛两角。又匪於其不异之事同在一时(可)以同伴声而合说之.亦非於识别说有境.斯乃如何名同伴性。(答云).理实如此.然由(识起时)相状差别力故.猜卜(能所)为异而表宣之。由(此)有见分相分之殊.遂将此识而有差别。(难云).若如是者.(所缘等)缘性亦应但是(妄计)所执.非分别事(即依他)有自性体.斯乃应成非真缘性。(答云).此罔相违.由其缘义於(此)余所执差别之境亦共许之.如等无间灭.(即於)同分之识为断割时(而说为缘.故)此识亦(得)以四种多缘而为缘也。(以下释文残缺)


【藏】


「虽分」决定故为缘。


【陈】


「答曰」。

    
【是识「缘」缘 随生决定。】(九颂)


立「缘」缘者识缘此生无有二故。


【奘】

    
决定相随故. 「俱时」亦作缘。 或前为後缘. 「引彼」功能故。(七颂)


【藏】


纵复俱时而转.无不定故.亦得以自余法为其生缘。


【陈】


缘者.或一时共起.能成余法从他生.决定随逐「生不生故」。


【奘】


「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


【藏】


「如是因明」说.若彼有无相应.是则为因。又「因果相应次第生者亦为其相」。


【陈】


「问」曰.「若次第生所缘能缘相云何。答」曰.「因在」前.「果在」後.「果随因因不随」果.若因有果必有.若因无果必无.果随因或有或无.是名因果相。


【奘】


「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


【藏】


复次.


「立」功能故是次第。


【陈】


复次.

    
【「共立」功能 令次第起。】


为「安置」功能次第故.「立所缘能缘」。


【奘】


(前出)


【藏】


复即次第而现义者.能生同自所现之果.是为功能。此「依识有亦不相违」。


【陈】


是似尘识次第起.为生似果起功能.「生识相续」。


【奘】


或前识相为後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藏】


若尔.唯以内色.为所缘缘.云何复说依彼及眼而生眼识。


【陈】


「问」曰.若内「尘」是识缘缘.「是缘生经」当云何释.「经言」依根缘色眼识得生.「广说如经」。


【奘】


若「五」识生惟缘内色.如何亦说眼「等」为缘。


【藏】

   
「即彼俱时作增上」 功能体性.又为根。(七颂)


【陈】


「答」曰.


【「二根共生」 胜能为根。】(十颂)


功能体相「能共造」果.说名为根。


【奘】

    
识上「色」功能 名五根应理。 功能与境色 无始互为因。(八颂)


【藏】


根者.依「生自果」比知是功能体.非由大种转变为性。


【陈】


「问」曰.根者「体用云何」。「答」曰.胜能为体。此体因何法可比度知「有由生自果」故.是其胜能可得了别.非有四大色。


【奘】


以「能发识」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所造。


【藏】


此亦在识不相违。


【陈】


【於识无碍。】


此功能於识中无有妨碍。


【奘】


(前颂云识上应理.当此。)


故「本」识上「五色」功能名「眼等」根亦不违理。


【藏】


功能得在识中有.亦得在自体中有而难显示.但其生果曾无差别。


【陈】


此功能在识中.离识其体不可显示.「如我所立根与汝所立根同功能为体」此有何异。


【奘】


功能发识理无别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


「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


【藏】

   
如是境界之体性 与彼功能互为因. 复是无始时来转。(八颂)


【陈】

    
【更互为因 胜能为尘 互生无始。】(十一颂)


如此功能及似尘相更互为因生.从无始来悉尔。


【奘】


(前出)


【藏】


名眼功能及与内色为依.而识从现似义所缘生.难可显示。


【陈】


依功能说名根.缘内尘相名境.是「乱」识不可言其相得生。


【奘】


(缺)


【藏】


此二互相为因.又无始「时」有时功能成熟故由识生起境相.有时即依彼相而有功能。


【陈】


此法更互为因.亦无有「始。何以」故.或功能成熟故起似尘识.或似尘识故功能得成。


【奘】


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


【藏】


彼二与识是异非异.随应可说。


【陈】


识者或异二或不异二.「或」不可说。


【奘】


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


【藏】


如是内所缘有二法故.得「观」为境性。


【陈】


如此内尘具二法故.可为「识」境。


【奘】


如是「诸识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

 

附论奘译本之特徵


是篇以陈奘净藏诸译互比.又以论文与注疏对裁.章句义解.同异皎然。大抵陈译与藏译.本文与注疏.体势皆同.惟奘译本.独别。夫奘译之异陈译.犹可以新旧传本相解.其异藏译.亦可慧护学系为言。至依藏译沟通注疏.剔出本论.奘译仍复持异。时代未悬远也.学说应相蒙也.何以至此.诚有费思索者。今姑设假定之说.逐次论之。


一者.两家原本本相类也.而奘师翻译润饰改之。


此一假定.盖以奘译文词最觉通畅无余.为净译所不及。以译例格之.净若毘於直译.则奘应毘於意译。本是以言.奘净两译虽有文质繁简之殊.核实相当.则两家原本犹无害为一类。今从论文取例证之.颇有符者。

 

(一)净译第一颂

       
设许为因(一) 由非彼相(二) 极尘(三) 非境(四) 如根(五)

 

奘译

       
极微(三)「於五识」 设缘(一)非所缘(四) 彼相识无故(二) 犹如眼根等(五)


陈那论本为颂.释论随牒.不必全文.此印土作例尔也。奘译力求整齐.每释必先引全颂.於是文句有未段落者亦必限以断句.有未达意者亦必引申足之.错综遣词.全改面目。此意译之一式.今举即其例也。更勘两译长行亦有然。

 

(二)净译 如坚润等纵有其事.非是眼等识之境界.尘亦如是。


奘译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於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为极微相故」。


奘译据文敷演.不觉其词之详尽.此又为同本意译之一式。其尤甚者.

 

(三)净译 由诸极微量无别故。


奘译 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微圆相。


极微以圆相为量.量同则相同.量异应相异.奘译谓非量有别而舍圆相.此诚曲畅其致之文而意译之上乘也.又为一式。


据例类推.奘译原本与净译不必异.特敷畅其词见有不同而已。然此犹着其表也.细按所据以敷畅者每见特殊之意义.则所译犹不止文质之殊矣。如一例云於五识.二例云俱执为极微相.皆非明见论文。必更有所自受也。於是应重为之假定曰。


二者。奘译之润文非但畅意而已.亦取注释家言以改论。


用释改本.此译家惯技.罗什真谛诸译多然。奘师既取意译。引申晓畅越於辞意.势必依诸释文.今存护法之作或即当之.取例证成又有符者。


(四)论文「眼等识」决定译为「眼等五识」。


论云眼等识.藏译净译皆不言所等有几陈译且解作六识.盖本无明文也。护法注疏乃反复辨证等其五识。奘译改为五.依此无疑。


(五)「色等境」决定改译为「色境」。


此随上五识而改也。其他陈净藏三译云内境.奘译亦改为内色限前五尘.此与护法释眼等诸识色为依缘者又合。


(六)「功能为根」决定改译为「色功能」。


此亦因说五识而改。陈藏译皆但云功能为根.不致分别.此义盖本之二十论识自种子生一颂。彼以根为识自种.则不必色功能也。护法注疏乃云斯所依性同时之根功能之色。奘译之改当亦从之。由是二十论颂本云为成内外入故佛说为二((从梵本)).奘译亦改为佛说彼为十限以色根。又集量论云自证离言为根境界((从藏本)).奘译亦改为色根境界。微梵藏本.色根之言固不辨所自起矣。


(七)内境「是识一分」决定改译为「不离识」。


净藏诸译说内境是识一分.此义盖本之摄论色等皆识分别为性。陈那集量亦云.识生现似自体及境二分.护法注疏乃云内声言不离识.奘译之改.本此无疑。


然则奘译即直据护法注疏以译论耶。细勘又不尽尔.有注疏待解而论已预出.或注疏有牒而论又从删.皆不为注疏稍留余地。至如颂文设所缘非缘等言.则又注疏所全未见矣。於是重为之假定曰。


三者.奘译改论非直宗护法之解也.乃别取诸後起之说。


本论辨析心境.故梵本名云 alambana.藏云 dmigs-pa.陈译云尘.皆但说所缘也。奘译独云观所缘缘.标题既异.绎义全殊.举其要例。


(八)释所缘缘而分截「所缘」与「缘」言之。


净译论文释所缘义.一则曰其名境者如彼相生故.二则曰凡是境者理须生其似自相识。此二鈎鏁连环.生必似自相.似相必随生.非可割截为言也.奘译糅合改文曰.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此意以带相为所缘.托生为缘.晰然如不相涉。故谓有所缘而非缘.又有缘而非所缘者。此义不必尔也。盖理实有缘而非所缘.护法所谓非因义即所缘。至所缘则无不为缘者.本论成所缘缘义而题曰所缘.二名固一实矣.且以二义分解.勘之护法注疏又未见其然。如云随境之识彼是能生彼是所缘.是则不以能生为缘也。又云如第二月纵令此识有彼相状由不生故不名斯境.是又不以带相为所缘也。所谓第二月者.内布功能均其次已似相之识而便转生.此内影像为所缘亦即为缘也。奘译必云有所缘非缘.固已变於护法之说矣。不宁唯是.护法释聚相云有色合聚之物四大为性随胜现相.而奘译云色等各有多相.故译和集.不以为聚相也。护法释离彼极微一段云瓶等是假故形别亦应是假.而奘译畧此章句.故云形别物析至极微.不以为离分无总也。使尽依护法释文.不应如此。


是故奘译释义大同护法而不尽同.其所依据殆在继承护法而变其说者。此复何所属乎。或即护法门下胜子三家.或即戒贤其人.今虽不可指.然胜子着书犹存西藏.戒贤立说亦散见伦记等籍.苟董理之.学说所从.当有可考。研唐人学.抉其真相.是固所必务矣。今论译文.姑为之说曰。


一.奘师译文与其谓为忠实之直译.宁谓为忠实之意译。


二.奘师意译与其谓为信於原本.甯谓为信於所学。


三.奘译所宗与其谓为护法之学.宁谓为晚起变本之说。


是数者.皆与历来所以论奘译者相反.然文献之证历历具在.治唐人学不可易此观念也。然而是义难言盖自奘门诸贤已惑之矣。请得更端证之。


唐人解观所缘论之说.见於基师二十述记.三十述记.太贤唯识学记.慧沼了义灯诸书。今以论文衡之且举二义以为例。

 

一.和合和集义


本论成立唯识.破斥极微和合之执.远源於二十唯识论。论释第十一颂云.


((梵藏本))彼一非是境. 多极微亦非. 彼聚亦非是. 谓不成微故。


此复云何。谓若一切色等处为色等识各别境者.此则或应是一.如诸胜论者计有分体。或应是多极微.或应是彼诸极微总聚((Samhata 唐译作和合及和集.下同。))然彼一体且非是境.离诸分外无所可取有分体故。多体亦不然.彼各各极微不可取故。此等总聚亦非境.如是极微不成一实故。


此於多体为境分别极微与聚言之.其词犹畧。安慧释三十唯识乃引申此义曰.


((梵藏本))彼无外境唯识有境相起.云何可知。外境者.应以能生现己之识乃许为识之所缘缘.非唯由因性.与等无间缘等应无别故。又执五识身能缘和合.Samcita 似彼相故。然和合不外诸分总聚.离彼诸分即无有和合相之识故。是故实无外境而有和合识生。又即极微和合亦非所缘.诸极微无彼相故。极微合时与不合时自体曾无所异.故极微和合亦如不合不成所缘。又诸余云各各极微不观待余虽非根分别.相互观待则为根取。然彼有待无待自体不异.即应一向为根所取.或一向非根分别。又若相待极微乃为识境.则应识中无瓶壁等相差别.极微无彼相故。又理不应识相与境相互异.有太过之失故。(奘译成唯识论卷一糅有此文)


此分析和合.极微和合.极微相待.形相差别诸义而谈.实启陈那之论绪。释观所缘.必应探此本源.乃尽其意。此云和合谓诸分总聚之假相.极微和合谓共聚生灭之极微.极微相待谓极微集处相藉而有异相。第一是观所缘总聚.第二是极微.第三是总聚相。勘顺正理卷四.缘总聚假色是上座所执.缘和合极微是正理师义。其总聚相虽未见文.而依护法释此计所由云.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四大为性.又云此对宗法许其十处但是大种。勘婆沙一百二十七俱舍卷二.此觉天说。顺正理卷五引此复云.譬喻论师作如此说。是则聚相之义。当属诸譬喻师也。护法注疏亦谓此计於前所立求进无由。前立和合是上座.此文转计出诸譬喻.於理顺矣。唐人之解独异於此。以奘师总聚译和合总聚相译和集也遂不审二义相关.而以为相对。其实和合和集词义本通.奘译顺正理卷四释上座计云众微和合方成所依所缘事故.下文又云众多和集此用亦无故处是假.和合和集明明绮互用之.执为对待固有所惑矣。因此又谓和合是经部说.和集是顺正理说。其实正理师仍执极微为所缘。即彼论云和集极微为所缘故.又云即诸极微和集安布恒为五识生起依缘无有极微不和集故。此固无相资有相之明文也.以聚相之计相属.又大可疑矣。

 

二.立破比量义


陈那立论.必善因明.此盖可想像而知者。然其委细.应由护法注解抽绎而出。如破极微和合二义.先引他量云。


(一)极微是所缘性.与所缘相道理.相应故。


(二)总聚是所缘性.因同前。


此因无共许喻.所缘惟是极微或总聚故。复应明此所以.依论二因设二前量。


(三)极微与所缘相道理相应.是彼识因性故.如共许所缘法。


(四)总聚与所缘相道理相应.是识现故.喻如前。


此设许他宗之义破之因本不共.亦以许为共也。次乃就他量出过破云。


(五)极微与所缘相理不相应.许是因性故.如根。


此出前(三)量因有不定过.亦即显(一)量因不成。次更以能立门显前宗过云。


(六)极微与所缘相理不相应.生识非现己相故.如根。


今重出此量者.护法所谓凡因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故应能立能斥遮他显己而并破之。此生现已识为所缘.是共许故.((见安慧三十释))不待再成。次破总聚执.先由能立门出量云。


(七)总聚与所缘相理不相应.不能生己相识故.如第二月。


此显前(二)量因有不成过.亦即破(四)量讫。次复由能破门先出前量云。


(八)总聚非识因性.非实有故.如第二月。


成立此已.次乃出正破量云。


(九)总聚与所缘相理不相应.非识因性故.如第二月。


此二次第而立.护法所谓此由非实事有性等总聚不是识生因非实性故如第二月既成立已.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缘还取喻如第二月也。理门论谓因是宗法理须决定共许.方成能立能破。今此殷勤.正为斯义。唐人之解又复不尔。以奘译改颂云设缘非所缘也.即谓极微於五识设缘非所缘合为宗言.是则无因以立(五)量而能破不彰.改宗不成(六)量而能立亦失.遮他显己遂不可知。至於破和合义以所缘非缘立宗.又与(七)(九)立破之量全违。正破不为所缘.乃复设为宗法.亦大昧於立言方便矣。要之.唐人学者.皆深信奘译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无原本之推勘.无学说之溯源.恃其天才.纵横演绎.其短长得失.固有可议者矣。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 【一卷】 下一篇集量论略解 【六卷】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