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阳泉市千佛寺 05-07
·忻州市兴国寺 05-07
·忻州市净莲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寿宁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楼烦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轩岗东泉寺东泉寺 05-07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文库热门

·阳泉市千佛寺 05-07
·忻州市兴国寺 05-07
·忻州市净莲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寿宁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楼烦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轩岗东泉寺东泉寺 05-07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TOP

观照的奇迹(一)
2019-02-14 15:44:1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280次 评论:0

观照的奇迹


一行禅师


 

前言


自鼐法师


  《观照的奇迹》这本书是一行禅师继《正念的奇迹》后,对正念的修行理论和方法次第做更完整的推演,禅师一秉他惯有的风格,就像在朋友面前分享,将其自身的禅观历程娓娓道来,平易抒情的文字背后,却有著禅师深厚的佛教禅修基础和对佛教义理深刻的体会。


  首先,禅师引导我们如何去修习正念,也就是面对我们自己内在各种不同的想法、情感和感受。如何让这些纷乱的声音和谐共处,而不是在内心制造一个战场呢?如何才能不把这些想法、情感和感受当做控制的俘虏或驱逐的对象呢?


  禅师在此用了极为巧妙的譬喻:“知觉的河”比喻我们的意识流(念头的历程),“知觉的光”比喻;“正念”:用这两个譬喻让我们了解“知觉的光(正念)”和“知觉的河(念头)”的关系。河(念头)之所以被看到,是因为有光(正念)。所有的东西可以被看到,都是因为有光(正念)。生命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专注(正念),我们就会常常活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


  如果我们有注意、有觉知(正念),就会清楚自身的想法、情感和感受。禅师提醒我们关键处就在于你跟这些经验的,关系是“不迎不拒”:不强化某一感受,也勿抗拒某一感受,就让“知觉的光”(正念)无所取舍地知觉所有我们知觉的。也许在很多微细、不起眼的介面上,透过“知觉的光”,我们就可能穿透粗重的表层经验,而看到无限可能性的多重面向。


  禅师所提出的,正是许多禅修传统使用的方法。忧愁时,不是去排除忧愁,而是清清楚楚“正念”和“正念的对象”的关系,如此就能以心观心,而不会被觉知的对象所俘虏。不用正念去压抑所缘,才不会产生反抗或被生起的念头所掌控。


  但是,如何持续正念,如何将正念运用在生活的每一个片刻呢?


  禅师延续《正念的奇迹》一书的重点,举了“洗碗”的例子,继续推演如何“保持觉知”。对禅师而言,洗碗时,神圣和世俗是可以同时并存、相融不悖的。洗碗时觉知手碰触碗和水的历程,是充满神圣和新奇的经验,但是关键点还是在于持续和专注于当下地洗。这是正念的原则,某个程度上来看,是禅师在帮我们复习什么是正念。


  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持续保持正念和在生活上妥善运用呢?对初学者而言,持续保持觉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必须选择“保护”的可能环境,也就是禅师在第二章所说:“别将自己的命运交托于他人之手”,而要做自己的主人:换句话说,就是要选择可以让自己修习正念的环境。在传统的修法里,要保持正念就要辨识外来刺激的讯息或自己投射的想法,要清楚怎样做才能利益自己的修行而不会误入诱惑的陷阱。例如:我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打坐,就可以维持正念,但有人找我们谈话或换个场合,可能就无法继续保持正念,而陷入另一种散乱的情境之中。


  这么一个严肃的选择题,禅师却随手拈来一个诗意且生活化的例子:窗户被风吹开,冷风灌进来,房间内的纸散乱一地。用来譬喻我们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继续保持正念,以致所接触的讯息常常就是产生干扰的来源。禅师以生活化、活泼的方式,教导我们面对日常生活中五光十色的讯息,要如何收放自如。不是将窗户紧闭、不和外界接触,而是像影评人一样,观赏电影,却不被电影情节席卷和操弄。因为有“觉知”,即使接触外在世界的窗户是打开的,也不会受到摆布。


  要“持续保持觉知”、也就是“正知”,就得依靠辨识和抉择,这正是《沙门果经注疏》中所说的“四正知”①,明了何者会障碍我的正念修行而使我不能持续,要针对持续的问题在操练上防设和增强,才不至于无知地盲从外在环境。换句话:说,禅师回答了我们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我们要如何过优质的生活,让心灵世界更加丰富。


  在此,一行禅师不再采用传统特定的禅修方式如观呼吸、参公案等,地点也不再局限于禅堂,而足以更方便、更生活化的方式进入实相世界。他建议我们每个人找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做为正念的对象,如一条河、一朵花或小孩的眼睛等任何环境或主题,因为以兴趣做为驱力才更能持续,才能发展全然的专注。藉由这样的接触融人,就能在其中经验无限的世界。也许就在灵光乍现的一刹那,你就能穿透概念的局限而经验到非概念的知觉世界,而这就是传统修行系统中的“不痴正知”,一个没有我、没有将经验或知觉框定化,异化为二元对立的境界。


  接著,禅师引用了最难懂的龙树菩萨的概念——空观,带引我们玩“文字的觉知”:如何在文字中发展“觉知”。我们虽然还未到达那样的境界,但是他竟然能运用文字,解构概念的局限状态。所以第三章有助于我们在“概念的了解”中,看到“我们的心”和“我们的概念”是合一的,而这正是一行禅师最有创意之处。如“风吹”,有“吹”就是有“风”,没有感觉“吹”就不会感觉“风”,虽然看起来有两个概念,但其实只有一个,若没有觉知的“心”,也就没有风、也没有吹,所以吹和风都是心的作用。


  禅师带著我们继续往前走,进入了第四章:能知和被知的对象是相互倚赖的。这无法仅凭概念去想像或思考,所以禅师说不要去想我说的,而是“亲自”去经验、去知觉。这就顺势带入下一章的“空观”。例如:椅子是个概念,但你可以在椅子上看到木匠、树、森林、水和云等,所以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倚赖环环相扣的缘起次第而存在:而且,也不是对立的二者合而为一,而是无限网状的融合。这样我就被禅师引入大乘的般若空观,也就是不二,亦即无边际的存在。然而,那究竟是什么呢?他以人的器官彼此相依共存为例来让我们了解:所有的存在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


  第五章是在“空观”的基础上,继续引导我们进入佛教不二和大智大悲大愿的妙有世界,让我们透彻地了解践行菩萨精神者的生命情姿。这一章提供面对冲突对立的另一个反思角度:战争和对抗是否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方式?或是可以透由“意识型态”的转换更全面地来解决彼此的对立冲突?藉由不二的思维及禅修,禅师让我们了知: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禅师提醒我们:不要偏袒弱者,而是对压迫和被压迫者的处境全部拥抱:不要紧抓著被害者的苦而让自己成为另一个暴力的来源,这才是所谓的大悲。为何能做到如此?因为这就是他的生命经历,关键在于“不二”的心境——对我们喜欢或不喜欢都不执著,不把善恶对错概念化,从中看到因缘的情况,而不会只看到自己的生命活在某个时空点,也不会只看到自己受压迫的一面。禅师用水和浪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不生不灭的实相,而不需执著生死泡影的短暂现象(如:不用因为听到一行禅师的死而哭泣),以超越生命的苦难。这是以“意识转换”的方法来引导想致力于和平的人,先将二元对立的意识在内心化解消融。


  最后,禅师仍然回到之前所提到的方法:专注在你生命中最感兴趣、最想投注的课题,不管那是你最痛苦、最喜欢或是最不了解的。这也是现代人资讯和娱乐太多的悲哀,我们再也无法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单纯地坐一整个下午,全心地拥抱那个课题,而把它彻底弄个清楚。


  这就是融入所绿,与所缘共舞。这不是禅师为了取悦我们,也不是给我们出一个新课题,而是他自己就是这样走过苦难之路。禅师让我们明了,一旦我们将全部身心投入一个对象,就能“欲静则静”,这是一种生命态度、一种生活方法。


  这却是和平运动人士、服务业人员或是任何行业中人常常遗忘的——保持内心的平静,用这种力量来面对周遭的一切。


  总括来说,本书的精彩之处更在把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和大乘龙树菩萨的般若空观不著痕迹地融合在一起,前者是禅师一直弘扬的基础修行,后者即是禅师大悲大智的菩萨践行。为何禅师可以如此呢?因为他就是活在正念的观照中,因为他看到生命无尽的缘起而不忧惧生死,他没有选择性地慈悲某一对象,大圆满性也就因此产生了。因为般若空观解构概念的局限,禅师能在更多重的宇宙中来看这世界,当禅师将空观应用在精神物质层面、应用在善恶、应用在佛和众生间,就进入了华严森罗万象的世界,那是“芥子纳须弥”的不可思议世界,亦是一花一世界、一尘一佛土的世界,万物相即相融、互相依存,也是禅师费心地列举许多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来验证的实相世界。


  无论如何,所有前面谈的若不愿落于概念思惟,那只有一途——就是要亲身做功课,否则这就只是另一本优美易读的散文罢了。要将禅师所说的当成像学弹乐器,要不停地练习:要将本书当成一本修行操练手册、和现在社会脉动扣得极为紧密的实修手册,如此,你才能真正体会禅师为我们所描绘的优质生活。


  谨谢 主编陈丽舟小姐费心誊写此文的口语采访记录为流畅的文字稿。


  (本文作者为美国加州整合学院哲学博士、现职为香光尼众佛学院讲师)

  

注释


  ①四正知就是对禅修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修行,提出四种要清清楚楚辨识的范畴:一、有益正知:二、适宜正知:三、行处正知;四、不痴正知。第一和第二可应用于日常活动,有益正知就是心里有个动机要做什么,要先去辨识、检查这个想法能否有真实利益。适宜正知就是清楚了解什么对自己是适当的、有益的。行处正知就是了解自己的禅修法门,也就是禅;修的所缘为何,并一直将这禅修的所缘保持在心中。不痴正知就是如实了知身心活动的过程中,只有身及心的因素构成身体活动的心的了知历程,是体证无我和开悟的境界。(菩提比丘英文编译,德雄比丘中译,《沙门行经——沙门果经及其注疏》,法雨道场倡印,2002,页92-111)。


  前 言:在修道的迷雾森林中披荆斩棘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禅修者就明白,他们必须亲身体会,并使用自己那个时代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悟见。智慧犹如一条充满生命力的溪流,而不是被保存在博物馆中供人景仰的圣像。唯有当修行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条智慧的河流时,才可能源远流长地传递给后世子孙。修行者了解该如何在修道的迷雾森林中披荆斩棘,辟出一条不断前行的道路,更肩负让这智慧的火把永远灿烂闪耀的使命。


  我们的悟见和使用的语言,与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多年来,东方不断追随西方科技与物质文明发展的脚步,以至于盲目到忽视本身灵性的价值。在我们的世界里,科技是推动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科学界的先驱已经开始注意到某些近似远古东方人在灵修中所发现的真理。如果修行者能在自己的时代中屹立不摇,就能消弭科学与灵性间的鸿沟,而东方与四方也将会在发现真理的道路上遇合。已在内心播撒这灵性种子的人,可以开始进行这份重要的工作,运用每天正念的生活,致力于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汇流。


  写作这本小书的目的并非为了炫耀作者的学识(事实上,也没什么东西好炫耀的),更希望它成为你的朋友,而不只是一本书。你不妨像携带自己的外套或围巾般,在公车或地铁上随身带著这本书,让它随时为你带来喜悦的片刻。你可以读上一小段,然后阖上书本,把它放进口袋里,过些时间再读几行。若你觉得某些段落难以理解,就直接跳过去,往下读后面的文章。你可以过一阵子再回头读这跳过的地方,或许会发现它的道理其实一点都不艰深。本书末尾的第五章就非常简单易读,如果你喜欢的话,可以从那章读起。


  请依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这本书,切莫受其中任何话语或想法所困扰。唯有将自己化身为本书的作者,你才能在阅读时找到快乐和力量,支持自己从正念迈向真理的旅程。

 

推荐序:让觉知的阳光遍照

  
陈琴富


  我们每天总是过得如此忙碌,从早到晚没有一刻停息,直到夜深了躺在床上,才舒缓一口气:我们一生也是忙得如此无厘头,从年少忙到年老,直到躺下了,才惊觉这一生过得如此匆忙而不值。


  这样的日子,感觉上是活著,实际上却是作梦,为什么呢?想想昨夜的梦和昨日的工作,梦好像是假,但梦境中被坏人追杀得满头大汗,吓醒后心脏仍噗噗地急跳个不停,这是假的吗?昨天的日子虽然过得很充实,和朋友喝了一盏下午茶,如今想来却是如梦如幻了不可得,这是真的吗?


  庄周梦蝶,不知蝶是庄周抑庄周是蝶。梦和现实要怎么分辨呢?如果没有带著觉性过日子,生活就是白日梦,如果带著觉性作梦,梦也是真。你是一个清醒的人还是梦中人,其差别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是否时时保有觉性。


  禅修的要领就是培养念念分明,在每一个当下提起觉性。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当学僧时,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你在吗?在,在!”不知者以为他疯癫,知者了解那是一种深刻的禅修功夫,用意在唤醒自己的觉性,片刻都不离开当下。


  诚如一行禅师所说,思绪、情感如水流,静坐时想要没有妄念,就像是抽刀断水一般徒然,我们既无法阻止念头奔流,比较好的方法是随顺它。其要领就是保持觉知,觉察内心生起的念头和情绪,看著它生住坏灭,不起憎爱、不起执著。


  禅宗五祖付法的著名公案,神秀做了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弘忍的评语是:只要照这个境界老实修行,可以不堕入三恶道。惠能做的一偈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神秀的渐修法门中,总是要慢慢地把贪瞋等习气拂拭, 擦得雪亮之后,还原清净本性。在惠能的顿修法门中,自性本自清净,毋须拂拭,如阳光普照一般,乌云自乌云,它蒙不上阳光。觉性就是自性的阳光,只要让觉性遍照,我们就是觉者、就是佛。


  一行禅师曾于一九九五年来台弘法,他教导大众观呼吸、 四念处,如何将呼吸和念处结合,在每个当下清楚明白。用了这个方法之后,觉性慢慢增长,自然能领会禅修法要,再进一层则能体解祖师西来意旨。


  在《观照的奇迹》一书中,一行禅师引用当代物理学的理论和《华严经》相即相依的道理,阐释无我义和慈悲义。经过长期禅修的行者,觉性逐渐增强之后,自然能体会佛陀所揭示的空性义理,了解“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精义,对于诸法不起执著,而能自在过生活。


  当前台湾社会对立气氛严重,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被卷入纷争的情绪中,感到愤怒、沮丧。一行禅师很透彻地分析,只有透过禅修,我们才能了解纷争的双方都是因为我执,也并看自我的愤怒情绪也是源于我执,只有以超越的慈悲心才能化解怒气,才能清楚看到敌人对你的修行所带来的利益,并进而协助对方,使这个社会更臻和谐。


  要学会照顾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必须禅修,透过深观愤怒的情绪,了解贪瞋无明习气的本质和根源。在克服了自我的习气后,我们也会了知世间所有生命互相依存的本质,就好像粒子一样,没有一法具有独立的自性,对于一切有情无情众生自然生起大悲心。


  印度圣哲寂天菩萨说过,我们总是期盼这个社会美好,每个人都快乐过活,就像是在地球上铺上一层羊皮一般,让众生都能自在地行走于上。但是我们一时之间找不到那么多的羊,也没有能力一块一块地把地球铺满羊皮,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做一双羊皮鞋,穿在自己的脚上。


  在当前台湾社会宗教乱象丛生的时刻,一行禅师也警示我们,要找到一位开悟的老师并非易事,这种人极为罕见,大多数人只能碰到一知半解的人,如果你无法跟随证悟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仰赖你内心的那位老师。就让觉知的阳光遍照,只有当我们的觉性圆满,我们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时时带著觉性念念分明地过简朴生活,你便拥有一切,你就是一切!


  (作者现任《中时晚报》执行副总编辑)

 

推荐序:人间步步安乐行


单德兴


  研究室的铁柜上,用磁铁吸贴著一行禅师的箴言,旁边则是德蕾莎修女广为流传的“不管怎样,总是要……”的信条。①一行禅师的两段箴言印在米黄色的厚纸上,是奉行他教法的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得知我也是佛教徒之后,于一九九六年三月来信中附赠的。箴言的标题:是“Mindfulness Must Be Engaged”(“正念必须入世”),大意如下:越战期间,许多村落遭到轰炸,一行禅师和同夥认真寻思是该继续待在寺院里修行,还是离开禅堂去帮助在炮火下饱受苦难的芸芸众生,在深思热虑后,他们决定两者兼顾——以正念分明的方式来济世助人,是为“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除了尽己之力救济众生之外,他们更坚持定期共修,深知若非以坚实的修行为基础,无法产生足够的定力、慈悲与智慧来自我提升,进而面对、济度在战火下煎熬的众生。虽然其间频遭障碍、挫折,甚至有人因而牺牲生命,但一行禅师和同夥依然不改其志,他们的见识和行履可谓兼具南传佛教的四念处与北传佛教的菩萨心行之长。对于在战地火海中挣扎求生的人,“三界火宅”之说不是譬喻,而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八大人觉经》所说的“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在饱受战火摧残蹂躏、朝不保夕的人心中,更有著深切的感受与体认。一行禅师也因为提倡正念,积极入世,济度众生,在火海中遍植红莲,而赢得世人景仰。


  初次看到一行禅师的作品,是在一九八O年代末期美国南加州的书店里,第一印象是作者名字的拼法好奇怪(Thich Nhat Hanh,即“释一行”),不知如何念起。原先只是信手翻阅,随即就被深深吸引,不只因为作者的传奇生平、卓绝志业,以及他与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金恩(Martin Luther King,Jr。)的关系,也因为作品本身的特色:文字清新晓畅,蕴含诗意;以平易近人、就近取譬、深入浅出的方式,引介佛法,尤其是南传佛教的法门以及华严要义:以开阔的胸襟,面对西方人和不同宗教、灵修传统的信徒:以入世的精神,坚持和平的理念,致力于实践。正如本书开宗明义指出,“自从开天辟地以,禅修者就明白,他们必须亲身体会,并使用自己那个时代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悟见。……修行者了解该如何在修道的迷雾森林中披荆斩棘,辟出一条不断前往的道路,更肩负必须让这智慧的火把永远灿烂闪耀的使命。”初识法师著作十余年来,笔者趁出国之便观察英美两国的书店,发现西方人对佛教的兴趣甚为浓厚,在所摆出的佛教书籍中,法师的著作数量仅次于DL喇嘛,由此可见他在英文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而作家汤亭亭正是法师在欧美世界的许多知名信众之一。


  一行禅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于越南中部的广治省,俗姓阮,十六岁于归原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受具足戒,为越南临济法脉第四十二代传人。早岁即视野宏大,见解不凡,当学僧时曾要求在传统佛教训练之外增设外国语言、文学、哲学等课程,未果。一九六二年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比较宗教,次年赴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宗教,惟当时越战方殷,法师不忍国人受苦,毅然返乡从事和平运动。一九六四年,与一群越南的大学师生创设“青年社会服务学校”(the School of Youth for Social Services),这个被美国报界誉为“小和平军”(the little Peace Corps)的草根组织,号召了上万名和平志工,到乡间去成立学校、健诊中心,重建遭到轰炸的村落……他成立锦囊出版社(La Boie Press),出版有关和平的著作,创办万行佛教大学(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效法菩萨以六度万行济世,呼吁交战双方和解,虽然不为敌对双方所谅解,但对越南年轻僧人和一般大众却发挥了重大的启发作用。一九六六年,从事和平运动的一行禅师走访“很多战争根源”所来之处的美国,以期正本清源、釜底抽薪,却因为其和平呼吁不容于当权者,而遭到南越政权放逐。②一九六七年,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金恩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声称“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来自越南的温和僧侣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③后来金恩公开反对越战,法师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详见下文)。一九六九年,法师率领越南僧侣和平代表团(Viet—namese Buddhist Peace Delegation)参与巴黎和谈,并在法国创办统一佛教会(Unified Buddhist Church),直到一九七三年巴黎和谈协定签署。越南赤化后,共党政权依然不许他回国,于是法师旅居法国,长期从事难民救援,并于法国、美国与德国成立多所正念禅修中心及寺院。一九八二年,法师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中心(Village Des Pruniers [Plum Village]),后来也在美国维蒙特州和加州设立道场,广纳僧俗四众,主持禅修(包括特别针对美国越战退伍军人、心理治疗师、环保运动者、工商界人士、艺术家、青少年举行的禅七),并赴世界各地弘法,由于教法平易、切实可用,吸引不同文化、宗教、社会背景的人士,所到之处普受欢迎。


  法师通晓越、英、法及中文,除了佛学论述之外,并著有诗集、小说、戏剧、传记等,迄今已有上百本著作风行于世,中译本也有《步步安乐行》(1995[原名Peace Is Everv Step,1991])、《月竹》(1995[原名The Moon Bamboo,1989])、《当下自在》(1995[原名Being Peace,1987])、《生生基督世世佛》(1997[原名Living Buddha,Living Christ,1995])、《爱就要行动》(1999[原名Love in Action,1993))、《爱的箴言》(1999[原名Teachings on Love,19951)、《与生命相约》(2002[译自Cultivating the Mind of Love,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Our Appointment with Life,1999])、《你可以不怕死》(2003[原名No Death,No Fear,2002])、《你可以不生气》(2003[原名Anger:Wisdom for Cooling the Flames,1999])等流通于中文世界。在为《与生命相约》所撰写的序文中,法师提到自己十六岁出家当沙弥时,“使用的第一个佛教功课本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在学习佛法的头十年间,我使用文言文佛教经本,并参考当代法师用现代中文写成的对这些经文的注解”,因此很乐于见到自己的著作译成中文出版,“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向中国历代祖师报恩的机会。”一九九五年春,法师来台弘法,在中坜宝莲寺主持禅七,并前往农禅寺拜会圣严法师,两位闻名国际的禅师相互顶礼、对拜,谦冲为怀的风范令人感佩。嗣后两人并以“禅与环保”为题对谈,一致认为净化人心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


  一行禅师之所以享誉国际,普受敬重,主要是他身体力行入世佛教,并且开示平易近人的修行方法。一九六四年出版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一书,提出如何将佛教的理想应用于改善在刀兵之灾及不公不义情况下的生活,经过多年提倡,当今的西方人士一提到厂入世佛教”就联想到他,甚至有“入世佛教之父”(the Father of Engaged Buddhism)的称号。④杭特一裴理和范恩(Patricia Hunt-Perry and Lyn Fine)在有关一行禅师与入世佛教的专文中指出,其实“入世佛教”理念源远流长,早见于十九世纪末越南和尚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而一九三O年代中国太虚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也促成了越南佛教的中兴运动,主张将佛法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一行禅师也自称“做沙弥的时候,我就已经受到人间佛教之理念的激发”,而产生强大的信念:“假如我们能够把佛教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那我们将能够引导我们的社会朝向正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转变。”因此,法师顺应时代需求,特意拈出“入世佛教”一词,提出“能够与现代科学、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生态学以及社会正义之理念相并而行”的现代教法,循循善诱、身体力行,而今入世佛教风行欧美,实为法师提倡之功。至于他的修行法门主要来自原始佛教的四念处,尤其著重观呼吸(即所谓的“安般守意”),将正念带入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结合传统的修行方法与忙碌的现代生活,教导人们如何在洗脸、刷牙、开车、坐车、接电话、等红绿灯……时时提起正念,特别强调经行、微笑,主张只要能随时注意呼吸、缓步、微笑,平和安详自在其中,当下即是净土。


  本书《观照的奇迹》英文版原名《太阳即吾心:从正念到明见禅修》(The Sun My Heart:From Mind fulness to Insight Contemplation),出版于一九八八年,再度以清新、诗意的文字,平易近人的口吻,深入浅出地方便开示。大体说来,法师以华严要义破除心/物、内/外、自/他、迷/悟、大/小、一/多、时/空、生/死……的二元对立,剀切说明万物相摄、相即相入(interbeing)、互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的道理,并佐以唯识宗有关觉醒、三摩地、般若、失念(forgetfulness)、散乱、不正知等的说法,阐释心物不二、知晓(knowing)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在解说上述佛法时,法师为了方便度众,特意援引西方哲学及科学的理论,相互参照、发明,如以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学说来破解笛卡儿(Rene du Perron Descartes)的心物二元论,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对论来阐释时间与空间并非独立存在,以邱尔的靴带理论(Geoffrey Chew,Bootstrap Philosophy)来说明宇宙万物相依相存,以薛丁格的波动力学(Erwin Schrodinger,Wave Mechanics)来印证唯有当下,以量子理论(Quantum Theory)来打破日常生活中物质与空间、前后等概念,以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来包罗宇宙万象等等。然而除了喻事说理之外,本书也有不少抒情的段落,末章一节特别提到,“当我写下这些句子时,我是在写一封情书。希望我所认识与不认识的弟兄姊妹们,都能够读到这些话语,不论你们处于何等无助的悲惨环境,都可因此恢复力量和勇气。”凡此种种,显示了法师善巧运用西方语汇及科学发现,以阐扬佛法、开导世人。


  对法师来说,佛法绝非抽象、虚玄的理论,而足以清新、创意、有情的方式看待一切。如法师以缘起来说明万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彼此之间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道理,果真能够谛观,便能在一张纸中彻见绿树、溪流、阳光、白云、蓝天、碧海……泯灭物我之分、自他之别,进而破除生死之见。另外,在积极救济南越政权倾覆后漂流海上的船民(boat people)之同时,法师也能以缘起的方式来深观世人眼;中十恶不赦的海盗:“如果我们出生、成长于海盗的环境,很可能也会沦为海盗。”至于战争的根源则来自“我们尚未在自己和他人心中播下足够的和平、了解的种子,因此我们对战争也有责任。”他在<请以真名呼唤我>(Please Call Me by My True Names)一诗中,表达了这种“自他不二”的悟见。本书末章对此也有情真意切的开示:“请不断地禅观下去,直到你在最残酷不仁的政治领袖身上、在受到最恐怖刑求的犯人身上、在最富有的人身上、在饥饿瘦弱得不成人形的孩童身上看见自己,直到你在公车上、在地铁里、在集中营里、在田里劳动的人群身上发现自己的存在,直到你在一片树叶、一只毛虫、一滴露珠和一道阳光中领悟自身的存在。请不断地禅观,直到你能在一粒微尘和最遥远辽阔的银河中看见自己。”心量广阔,殷殷期许,读来令人动容。此外,法师并根据当前情境撰写十四戒条,赋予佛法现代解释,方便世人在生活中奉行。总之,法师以缘起、不二、无常、无我观照一切,时时开导有情众生,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日,法师的《愤怒:冷却怒火的智慧》(Anger:Wisdom for Cooling the Flames[中译本名为《你可以不生气》])才在美国问世,次日就爆发了举世震惊的九一一事件,怒火立即席卷全美,人心嗔恨、愤怒兼且忐忑不安,全球情绪也随之波动。面对此情此景,法师在纽约接受二十六家电视台访问(观众多达五千万人)及公开演讲时,依然坚持和平的主张,认为恐怖分子之所以做出这种惨绝人寰的激烈行为,一定是心中充满了极为强烈的仇恨。法师呼吁大众不要让怒火冲昏了头,反而更需冷静自持(禅修者藉由观呼吸等方法自我冷却,保持正念分明),深入了解情况,聆听对手的心声,坦诚询问敌人:“请告诉我们,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而令你们如此痛恨?”并在《纽约时报》刊登全版广告,吁请不要以牙还牙、以暴易暴。⑤法师认为,以仇恨之心进行报复只会落入暴力相向的恶性循环,使情况更加恶化,而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慈悲与谅解。这在当时沸沸扬扬的美国有如空谷跫音,益发彰显法师面临巨变时的大智、大仁、大勇。


  这种来自佛法的智慧、慈悲与勇气其实早见于他早年的行径。除了在烽火连天、危机四伏的越南从事社会工作之外,法师对于美国人权运动的影响也有迹可循。前文提及,一九六四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金恩虽为基督教牧师,却大力推荐法师为该奖候选人,足证他对法师的衷心推崇。当时于美国从事和平运动的劳特(Paul Lauter)⑥,在二OO三年十一月十日写给笔者的电子邮件中细述了当时的情境,见证了两位东西方宗教人士缔交的“公案”。由于这段秘辛罕为人知,故不嫌辞费,略述于下。根据劳特的说法,他当时在芝加哥担任美国友人服务委员会的和平教育秘书(the Peace Education Secretary for the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简称AFSC]),这个和平组织虽然反对美国在西贡扶植的腐败政权,但也不支持北越, 因此努力寻求能够促成避免暴力对抗的“第三势力”(Third Force),而一行禅师深植于佛教的和平传统,投入社会济助,具有相当的公信力,其见解既不同于南越或北越的当权者,也有异于主战或反战的美国人士,正是适当人选。根据劳特的描述,法师“既有宗教情操,又有民族意识,致力于改革与和平”。于是,AFSC积极安排法师与美国群众见面,宣扬和平理念,而当时金恩正在芝加哥推展公平住屋(fair housing)的运动,所以劳特介绍两人认识,深入交换心得。原本顾虑因为对越战公开表态而影响黑人民权运动发展的金恩,由于敬佩法师的宗教献身与和平努力,遂起而公开反战。在投入和平运动的美国人眼中,法师不但支持他们“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的诉求,也是真正关怀社会正义。这些人当中有些后来在佛教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法师也因其入世佛教而名扬欧美,持续发挥广大的影响力。


  二OO三年十一月初,笔者在汉城的仁川国际机场发现法师的年度新书,名为《创造真正的和平:终结自己、家庭、社会与世界的暴力》(Creating True Peace;Ending Violence in Yourself Your Family, Your Community,and the World),书中以在越南时的真实动人故事,明指入世佛教是“苦难和战争的产物——在火海中绽放的莲花”。法师以一贯清畅的文字、具体可行的方法,再三阐扬和平安详的真谛,教导世人如何由内而外、由小而大,先回归当下自心,化解个人的内在冲突,进而消弭人际间的矛盾和国际间的紧张与侵略。结尾时提出新的全球伦理(A New Global Ethic),并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OOO年有关建设和平与非暴力文化之宣言(UNESCO Mani—testo 2000,For a Culture of Peace and Non-violence),揭橥尊重生命、反抗暴力、与人分享、倾听善解、保护地球、重建休戚与共的关系等六大信条。⑦全书综合了法师数十年修学佛法、坚持和平的心得,针对当今世界的迫切需求提供平实、有效的指南,再度展现了法师广度众生、因病与药的慈悲与智慧。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箴言来自《步步安乐行》,印证了法师数十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与教诲:“我们必须觉知世界的真正问题,然后正念会使我们知道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才能俾益世人。只要我们维持觉知呼吸,继续练习微笑,即使在困难的情境下,许多的人、动物、植物都会从我们的所作所为而受益。你的脚每次碰触地面时,是不是在按摩大地之母?你是不是在种植喜悦与和平的种子?我的每一步正是尝试这么做,而且我知道我们的大地之母是会激赏的。步步安乐。”而这位禅师、作家、学者、和平分子、精神领袖,从东方到西方,从烽火四起的战地到表面承平、内部却翻腾不已的社会,一路行来,始终以坚定不栘的佛法信愿,面带微笑,以沈静、悠远的呼吸,轻盈、稳定的步伐,一步一脚印,将在充满苦难与伤恸的五浊恶世的行脚,化为人间步步安乐行。


  ※本文承蒙劳特与汤亭亭提供相关资料,善详法师提供若干专有名词中译,吕洁桦小姐协助搜集资料,陈雪美小姐润饰,谨此致谢。

  
二OO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于台北南港

  
(本文作者为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

  

注释


  ①这八则信条录自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希舒·巴满墙上的标示(中译可参阅《一条简单的道路》,台北:立绪,1996,页166-67)。


  ②根据奎恩(Christopher S.Queen)的说法,一行禅师在一九六O年代前往十九国游说,希望能终止越战(“Engaged Buddhism,”Westward Dharma,p.326)。


  ③金恩于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致函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提名一行禅师为该年和平奖候选人,全函请参阅www.plumvillage.org


  ④如汤姆斯(Michael Toms)在访谈中便提出这种说法,见《佛教在西方:二十一世纪的精神智慧》(Buddhism in the West: spiritual Wisdom for the 2lst Century,Carlsbad,CA:Hay House,1998,p.29)。


  ⑤相关报导见徐圆,<一行禅师访问记>,<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yathongm—aster.htm),2003/11/9。


  ⑥劳特后来主编影响深远的《希斯美国文学选集》(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此书自一九九O年出版以来,广受欢迎,至今已修订四版问世,大幅改变了人们对于美国文学与文化的看法。


  ⑦此宣言为一行禅师的弟子所推动并获得联合国认可,不单单以二OOO年做为和平与非暴力文化之年,并且把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二OO一至二O—O年)定为“建设和平与非暴力文化的国际十年”(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of the Culture of Peace and Non-violence)。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正念的奇迹 下一篇故道白云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