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
2019-04-09 11:32:5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765次 评论:0

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


Abhidhammatthasavgaha-savkhepa


明法比丘编∕edited by Bhikkhu Metta


2007 年版


(use foreign1 font)


法雨道场 印行

 


明法比丘


《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以下简称《表解》)的顺序与内容,主要是依据阿毘达摩非常重要的一本纲要书--《摄阿毘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编排的。


在上座部佛教里,尤其是缅甸,沙弥与新学比丘必须把《摄阿毘达摩义论》背熟後,才被准许研读阿毘达摩及其注疏。传统学习阿毘达摩的方式,是着重於背诵,然後再慢慢去理解与消化;所以,「背诵」成了学习阿毘达摩的主要途径。


本《表解》则着重於「理解」,试图以较多的「表格」与「图解」的解析方式,取代文字较难含盖周全的部份,以提供读者另一种学习方式,让阿毘达摩尽可能地简单化,不再是由深涩难懂的文字所堆砌而成的天书,如此以拉近读者与阿毘达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以更轻松的心情,学习阿毘达摩。本《表解》将《摄阿毘达摩义论》的文字予以表格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提供一个非常清晰且简易的学习方式,因此读者即使在自学的情况下,亦能循序渐进地深入论藏;此外,本《表解》亦是教学上的一个非常难得的辅助教材。


编者学习阿毘达摩近十年,对阿毘达摩尚在摸索中,编写这本《表解》,单纯地只是希望透过「表解」的方式,让虽为深奥、却弥足珍贵的阿毘达摩,能以「平易近人」的面貌呈现,俾使更多的人得以亲近,乃至一探究竟。


本版(2007 年版)除了编幅大增之外,也对 2003 年版作了订正。由於个人的功
力未臻圆熟,仍有缺失,希望读者能多善用本书的优点,并包涵本书的瑕疵。


本书的出版,承蒙罗庆龙居士(教授阿毘达摩四次)、蔡嬴贤居士、李佳佑居士、陈玉文居士、Meghi 居士帮忙校对。特别是 Meghi,这位阿毘达摩的天生爱好者,对《表解》中的「本品导读」与「二十四缘」的〈归纳表〉与〈总览表〉的整理,贡献良多。


愿协助本书出版的人,以及所有阿毘达摩的学习者,皆早日证得菩提。


──2007.7.29.雨安居日 於台湾.嘉义.法雨道场

 

前 言


一、关於阿毘达摩


阿毘达摩的定义


阿毘达摩(巴 abhidhamma, 梵 abhidharma)是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此名称,不只在论中经常出现,在经中或律中亦早已出现。「阿毘」(abhi)有「向、对、超胜」的意思,「达摩」(dhamma;dharma)是「教法」。因此,「阿毘达摩」可定义为「超胜的教法」或「对法」,上座部偏向解作「胜法」,说一切有部则偏向解作「对法」。


诸论师对阿毘达摩都有很高的评价,他们说阿毘达摩是「能善抉择」、「能现观作证诸法」(能证悟)、「法性甚深能尽原底」(到达最深最根源的法义)、「能善显发幽隐法性」(能显示甚深法性)等等,《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毘婆沙论.卷第一》对阿毘达摩即列出25 个定义(大正27.4)。

 

阿毘达摩的来源


有些见解认为是佛陀的後代弟子所着,然而在上座部的正统传承里,则认为阿毘达摩是由佛陀亲口所教,并且是在三十三天向众天神开示,後由法将舍利弗尊者将它教给其他弟子,因此被保存下来。在上座部佛教,阿毘达摩可说是佛教的重宝,受到最高的崇敬,并被视为最能彰显佛陀的一切知智。

 

关於《摄阿毘达摩义论》


《摄阿毘达摩义论》的作者是阿耨楼陀尊者。此书将阿毘达摩的一切要义,精简浓缩於极短的偈诵中,於十二世纪成书之後,即成为进入阿毘达摩宝藏的一把重要钥匙。目前在上座部佛教国家里,此书是作为学习阿毘达摩的第一本教科书,且被视为是一本最好并最重要的入门指导手册。

 

经典与阿毘达摩(论典)对法义论述方式的异同


佛陀说法,有时说通俗法(一般人知道的语言或概念),有时说究竟法;在经典中,也常以譬喻与隐喻,及勉励与劝导的方式呈现;在阿毘达摩(论典)里,则将重点放在究竟法,阿毘达摩是以直接的方式解说究竟法,因此,读经之後,再读阿毘达摩,会发现进入一种截然不同的领域。


「究竟法」是指:依各自的自性存在且不可再被分解的法。经教有时也会提到「性相」,即:名法与色法各别的「自相」(自性),与无常、苦、无我的「共相」;阿毘达摩论及「性相」时,则更加专精,甚至达到深邃见底的程度,所以有所谓的「阿毘达磨性相所显」之说。某些派系使用「体(性)、相(特相)、用(作用)」来诠释法义;阿毘达摩则从「特相、作用、现起(结果),及近因」四个向度来解说究竟法。


在经教中,佛陀经常将究竟法归纳为五大类,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阿毘达摩则将究竟法(胜义法)归纳为四大类,即:心(cittam)、心所(cetasikam)、色(rupam)与涅盘(nibbanam)。其中,阿毘达摩的二十八「色」相当於经教的「色蕴」,「受心所」相当於经教的「受蕴」,「想心所」相当於经教的「想蕴」,「五十心所」(52 心所扣除「想心所」与「受心所」之後的其余五十心所)相当於经教的「行蕴」,「心」相当於经教的「识蕴」; 这些究竟法都是「有为法、因缘和合所生法、生灭法」。至於阿毘达摩的第四种究竟法--「涅盘」,则是「无为法、非因缘和合所生法、非名色法、非生灭法」,它不属於任何一蕴。


阿毘达摩的歧异


在阿毘达摩发达史中,不少歧异是因为无法正确定义或理解「阿毘达摩」,或高谈阔论而产生,巴利《论事》(Kathavatthu 相传成书於阿育王时代)已解决不少早期出现的错误。但是,後代还是不断地产生歧异,《异部宗轮论》就存在了几十个,《大毘婆沙论》(成书於二世纪)更是可见到各类歧异。


原本阿毘达摩的作用是在於检证甚深法义,任何经教中未能解决的或未开展的法义,只要经过阿毘达摩的检证,往往能是非立判。然而有些问题因涉及复杂的议题,则无法立即解答或统一口径;虽然在上座部佛教中,存在着这些困扰,但毕竟也都只是些「旁枝末节」的问题。至於别的部派,对於中期佛教、後期佛教,若能善用巴利阿毘达摩来做检证或实修後的验证,抛弃形而上的论点,那麽千百年的纷争,自然止息。对於其他派系之阿毘达摩的某些观点,在本《表解》中,只略提几点作比较,但不多作说明;有兴趣者,请自行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本《表解》的特色


1. 文字表格化


本《表解》将文字「表格化」,不仅将文字内容作系统的整理,同时亦将文字所简略带过的内涵,充份开展,突破文字解说无法面面俱到的障碍。因此,透过本《表解》深入浅出的解说,读者将更易於以理解的方式,来学习阿毘达摩。

 

2. 每一品皆有导读


学习阿毘达摩,一旦进入一堆名相中,常令人感到雾里看花,即使读完一品,往往不知该品的主题与重点是什麽。因此,本《表解》在每一品的开始,都安排了一篇「本品导读」,其内容包括:


1. 该品简介:读者可以快速浏览该品的主题及所探讨的内容。


2. 表解简介:说明该品《表解》的功能,以及编者对本品的叮咛事项。


3. 结构简介:以图表方式简介本品,俾使读者能一目了然本品的主体结构。


4. 重点整理:整理每一节的重点,读者能很快的掌握每一节的重要内容。

 

3. 问题思考


每品最後都有一页「问题思考」,透过思惟问题的方式,可帮助读者厘清问题,或注意到被忽略的部份,并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再者,出题的深浅度,编者亦考虑到「鼓励初学者」与「导入深度思考」两者之间的平衡,因此适合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反覆练习。此外,编者也尝试出一些课题外的问题(外一章)供作进一步参考,读者若觉得生涩,则可略过,或迳行看解答;其中,解答若无三藏根据,则仅供参考,并非标准答案。

 


4. 附录


本《表解》分两个部份,凡与阿毘达摩有关的一些附带参考资料及〔问题思考〕的解答,都收录於第二部份的「附录」中。对於初学者或只想简单学习阿毘达摩者,阅读第一部份即可,至於想阅读更多相关资料者,则可参阅附录中的资料。

 

三、学习阿毘达摩的利益


在经典中,佛陀的某些教法与世间善法所教导的礼节、伦理、因果、做人做事的教法与用词,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进入阿毘达摩的领域,则必须学习它特有的术语与哲理,并且计算、计量种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名法与色法,以及它们的种种定义、组合、拆解、相应(关联),因此有时会令人觉得枯燥,甚至感到怀疑:学这些有什麽用?其实,阿毘达摩的每一品都有其功能与法益。学习阿毘达摩所能获得的法益,包括:


1. 分明善与不善,并透彻了解因果与缘起:


透过第一品与第二品「善与不善」的学习,读者若能配合正念的练习,就能正确的厘清何者为「善」、何者为「不善」,不致将「不善心」误以为是「善心」。同样地,透过第四品与第五品「因与果」的学习,读者若能配合正念的练习,就能正确的厘清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不致将主动「造业」的心(因)误以为是被动「受业报」的心(果)。对「善与不善」及「因与果」的体会越清晰,就越能「令善心增长,令不善心削减」。

 

2. 踏上解脱修行之路:


第四品有关「心路」的架构,是学习阿毘达摩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它是上座部阿毘达摩的一大特色,不仅世界其它哲学或宗教看不到这样的理论,就连佛教内其余宗派,亦无如此精湛的分析。它不只提到:一弹指有数十亿个心识刹那生起,而且更进一步揭露每一个心识刹那,及其之前与之後的心识刹那生起的顺位,读者将见到每一个心识刹那是如何一个接着一个生起,以及它们生起的次序。


再者,配合第五品有关「离路」的说明,读者将清楚地了解:从出生到死亡之间,认知的过程如何发生(包括造业与受报的阶段)?以及死亡与投生过程如何发生?「整个轮廻的实况」就在此展开!读者将深深体会到:今生我们会看见什麽、听到什麽、到什麽,都是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让我们以生起果报心的形式去体验它(果报轮转);如果我们无法从根源作意,而仍受到渴爱与执取的牵制(烦恼轮转),继续对这些果报作出反应时,那就不是被动的受报了,而是正在造业的过程(业轮转),而且这些正在造的新业,只要因缘具足,又将引生未来相对应的果报(果报轮转),如此三轮转不断地重复循环。


越了解阿毘达摩,就越能体会轮廻(循环)的苦,且对轮廻的苦体验越深,就会越想要脱离苦的逼迫,於是四圣谛逐渐地在心中酝酿:当您明白了苦的存在(苦)与苦的因缘(集:十二缘起),并且想要灭苦(灭:解脱)、想要找出灭苦的方法与通往灭苦的道路(道:八正道),於是您循着八正道的足迹,一步一步地踏上修行灭苦之路。

 


3. 体验某种深度的无常、苦、无我:


阿毘达摩的整体展现是在第八品。越熟悉「缘起法」与「发趣法」,就越能了解:这个所谓的「我」、「众生」、「男人」、「女人」,事实上,就只是众多因缘条件的组合,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无「实体性」;从另一个向度来说,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受制於种种的因缘条件,而这些种种因缘条件的本身,又受制於其它的种种因缘条件,并随着因缘条件的解散而坏灭,因此是无常且无主宰性,而执取无常且无主宰的身心为我,因此是苦。对无常、苦、无我的体验,是趋向解脱很重要的关键。


以上是学习阿毘达摩,为我们的生命所带来的实质利益。其余附带成效亦包括:

 

4. 有助於通达诸法:


学习阿毘达摩有助於深度通晓「义、法、词、辩」,及有助於早日解脱,这是世尊鼓励比丘学习阿毘达摩的用意(《律藏》〈大品〉Mv.I,64.)。《增支部》(A.5.95./III,119~120.)世尊说:「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证得不动(akuppam pativijjhati)。何等为五?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得义无碍解、得法无碍解、得词无碍解、得辩无碍解、观察如解脱心。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证得‘不动’。」(A.A.5.95.:akuppantiarahattam.(不动:阿罗汉的状态))。


5. 有助於通晓《清净道论》(三藏和注疏的精要),并奠定「止」与「观」的修习基础。


6. 可清楚分辨一切外道他论的说法和佛陀教法的不同:


当与外道论议时,阿毘达摩可作为摧伏外道异说的最有效利器。


《中部》(13 经)苦蕴大经,及《相应部》(S.46.52、S.46.54.)记述,比丘与别的宗教师共论议时,当外道提到沙门瞿昙(佛陀)所教的法,与他们的教说是一样的,世尊曾就此简单地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


当然,有些特殊状况,不能单凭学习阿毘达摩就能通晓的。如《增支部》(A.4.77./II,80)所提的四种不可思议:一、诸佛的佛境界(一切知智等),二、禅者的禅境界(即神通境界),三、业报(实际的发生),四、想世间(日月、大地、大海怎麽形成,众生怎麽生起等等)。这四种事不能被想,不应被想;想它的话,会狂乱、恼害。

 

四、如何学习「阿毘达摩」


1. 一步一脚印,打好基础


前三品可说是学习阿毘达摩的重要基础,因此,先将前三品读过几次,尽可能地理解与熟悉「心」与「心所」的定义与分类之後,再进入第四品与第五品。


接着,以第四品与第五品为基地;若有不熟悉的地方,再回头查阅前三品;确实了解第四品与第五品後,再进入第六与第七品。

 

最後才进入第八品的发趣法,并以第八品为基地,若有不熟悉的地方,则再回头翻阅前七品;以这样反覆阅读的方式来学习,待进入浩瀚的第八品时,就不会有太多的挫折感。


当然,也可以用浏览的方式,看得懂的部份先读,看不懂的部份则先略过,然後再反覆阅读每一品。

 

2. 「活用」阿毘达摩--实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乍看之下,阿毘达摩好像机械式的,枯躁无味,然而究竟法的基本定义之一,是在於它「能被亲身体验」,因此读者若能经由「正念」的修习,并将所学的阿毘达摩应用於实际生活中,辨识与体验「自己」起心动念的品质,比如:现在生起的是善心或不善心?是果报心或造善恶业的心?就如同分析师能够正确且客观地分析事件或问题的属性一样,读者将会发现阿毘达摩的「实用性」,并从中获得「实质利益」,那麽学习阿毘达摩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大幅提升。


《增支部》(A.5.79/III,107)说:「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故,谈论阿毘达摩论(abhidhammakatham),知识论(vedallakatham),陷於黑法(kanhadhammam﹐即挑剔弱点、找碴、自以为了不起等)。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可见论阿毘达摩,自身需要具备修心的条件与诚意。若想进一步精确分析所有欲界、色界的名色法,以及自己或别人身心的名色法,则需修习「色业处」与「名业处」。


3. 善用本《表解》的特色,作为辅助工具书


4. 耐心


西方人通常将阿毘达摩当作一门「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来学习。深奥的阿毘达摩常会令人望文生怯,或以为不关修行解脱,或因感到单调无聊,而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这将是很可惜的。


学习阿毘达摩的过程,尤其在自学的情况下,遇到困境或感到单调,总是在所难免。因此,学习阿毘达摩,除了按部就班外,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了。学习上若遇到困难时,可先暂停一下,然後再继续。


初学「究竟法」要能按捺得住,逐渐地便能从苦涩中品嚐出甘露法味。当已奠定好阿毘达摩的基础,并进入第八品的发趣法,所有那些曾经学过且被一一分解的究竟法,几乎同时呈现,而读者必须花时间,去将那些被「拆解」的究竟法「重组」起来,一旦进入这个阶段,读者将会见识到阿毘达摩的深度与广度,并品嚐到法味的乐趣,也因而能了解:为何上座部佛教认为阿毘达摩最能显示佛陀的一切知智。

 

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 目录

 


 

 


请下载PDF观看

 

点击下载: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禅 修 手 册 下一篇「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