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法句经开示
2019-04-09 12:58:4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90次 评论:0

法句经开示


英语讲解:圣喜尊者(Ven. Ariyananda)


华语翻译:德雄比库

 

法句经开示


  导向灭苦之道


  八支圣道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Buddhasasanau cirau ti hatu


  愿佛法久住


  “一切有为法无常”


  以智慧如此见时,


  于是即厌离诸苦;


  此是向清净之道。


  “一切有为法是苦”


  以智慧如此见时,


  于是即厌离诸苦;


  此是向清净之道。


  “一切有为法无我”


  以智慧如此见时,


  于是即厌离诸苦;


  此是向清净之道。


  《法句经.二七七至二七九偈》


  自知愚痴的愚人,


  就此言实是智者;


  自认聪明的愚人,


  正是所谓的愚人。


  《法句经.六三偈》


  数数投生轮回,


  我寻找造屋者,


  流转而未找到;


  一再投生真苦!


  《法句经.一五三偈》


  你已被见,造屋者!


  你不能再建屋舍;


  你的屋侧已全碎,


  屋顶也已被毁坏;


  我心已进入无为,


  至灭尽爱欲之境。


  《法句经.一五四偈》


  注:前页标帜内的新哈拉(僧加罗)巴利文是:


  Atthikehi upa¤¤ato maggo.


  道唯有寻觅者能知。


  (律藏.第一部.40)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诸佛教诫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忍耐是最高的严谨行;


  诸佛皆说涅盘为至上;


  伤害他人者非出家人;


  压迫他人者不是沙门。


  不责难也不毁坏,


  遵循戒规而节制,


  于饮食知道适量,


  坐卧于幽静之处,


  致力培育增上心,


  此是诸佛之教导。


  《法句经.第一八三至一八五偈》

 

英语讲者简介


  生于1964年。曾到新加坡留学。


  1992  年出家 ,翌年6 月受比库戒。


  曾被派至缅甸帕奥( Pa-Auk ) 禅林修禅 。


  现任龙树林僧寺( Na-Uyana aranya  Senasana)禅修指导老师。


  Shra  Kalyaoa   派为不持金钱 、持戒精严的比库僧团,目前有五百多位比库, 一百多所分院,绝大部份在森林、乡间;龙树林僧寺为其重点发展的禅修中心之一。

 

第一讲 (第四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Kumbhapamau kayam imau viditva,


  nagarapamau cittam idau nhapetva,


  yodhetha Marau pa¤¤avudhena,


  jita¤ ca rakkhe anivesano siya'ti.


  诸位尊者,世尊为五百位比库说这首偈颂,使他们证得阿拉汉果,断尽烦恼,解脱世间的众苦。这首偈颂的大意如下:


  了知这身体犹如瓦罐,


  保护这个心犹如城市,


  以智慧剑打败烦恼魔,


  且守护胜利而不执着。


  
(第四偈)


  在佛陀的时代,有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国王、富翁、智者在内来见佛陀。他们听闻佛法之后,就在佛陀的座下出家,并且透过层层增上的成就而达到安乐的境界。有一 次,五百位有智慧的人听闻佛法而了知通向涅盘的道路。为了证悟涅盘,他们跟随佛陀出家。他们学习比库的所有戒律及一些佛法,但是还不能获得增上的智慧。于 是这五百位比库来到佛陀的地方,顶礼佛陀之后,坐在一旁。佛陀问他们为什么来见他,他们回答说:“世尊,我们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要证得更高的智慧,但是现在 我们还无法证得。请世尊允许我们到森林里去修行。”佛陀以神通力观察他们的波罗蜜1, 知道那五百位元比库都会在那次雨季安居期间证果,因此就教导他们禅修的方法,并且允许他们离开,前往森林。


  那五百位比库走了很远的路,找 到一个理想的森林。在那里,村子距离森林不远,村子里的人对修行人有信心,愿意帮助他们,所以他们决定在那个森林里住下来。不久,那个森林里无形的众生使 许多比库生病,于是他们又回来见佛陀,报告佛陀说:“世尊,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地方,但是无法禅修。请世尊指示我们一个有利于禅修的森林。”佛陀说:“比 库们,你们找到的那个森林就是适合你们禅修的地方,只是之前你们没有带着武器去;现在你们将武器带去,这样你们就不会有任何困扰了。”他们问佛陀说:“世 尊,所谓的‘武器’是指什么呢?”佛陀回答说:“就是慈心。你们先修慈心观2,然后念诵《应行慈爱经》(Karaoayametta Sutta)。”他们就学习慈心观与《应行慈爱经》,然后回去同样那个森林。走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修行慈心观及念诵《应行慈爱经》。那个森林里的无 形众生感受到那些比库慈心的力量,就变成在家居士的模样来迎接他们,帮他们拿衣钵,然后领着他们到他们的住屋(kuni)。 那五百位比库继续修行慈心观 ,并且不久都证得慈心禅那 (metta jhana)3。到了一个时候,佛陀再观察那些比库的情况 ,见到他们全部证得慈心禅那, 正是教他们转修观禅(vipassana;毗婆舍那)4的适当时机。于是佛陀放光而出现在那五百位比库面前, 为他们说上面提到的那首偈颂,并且讲说佛法。 那五百位比库在听法的时候就透视世间的有为法5, 了知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他们全部证得四道、四果6,并且具备神通7。

  

关于这首偈颂


  在这首偈颂里,佛陀指 示比库们观察自己的身体犹如瓦罐或瓦钵一样。大家都知道用陶器质料做成的瓦罐或瓦钵是很脆弱的。现在我们有了铁钵与不锈钢钵,这些质料远比瓦器坚固、耐久 多了,即使掉在地上也不会摔破;瓦器就不同了,很容易破裂或毁坏。有时候,正当我们在使用、清洗或收藏时,瓦器就破裂了。佛陀教导我们观照自己的身体犹如 瓦罐:我们知道身体不是用铁、金、不锈钢做成的,而是由来自蔬菜、水果、水、空气的柔软微粒构成的。当我们吃了蔬菜,消化、吸收之后,它们的微小粒子能支 持我们活一天或几天。我们吃了水果之后,水果的微粒组成我们的身体。我们喝水之后,水的微粒组成我们的身体。我们呼吸空气之后,空气的微粒形成我们的能 量。如此,我们可以了解身体依靠蔬菜、水果、空气等这些质料而造成。这些质料不是坚固的,很容易毁坏;我们的身体也是同样地很容易毁坏,这就是为什么佛陀 教我们观察身体犹如瓦罐的理由。


  许多烦恼是依靠身体而生起的,例如我们执着自己的身体长久、美丽,执着别人的身体长久、美丽。然而,如果 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就会知道,就像脆弱的瓦罐一样,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因为得癌症及其它许多疾病而毁坏 ,因此身体是无常。我们应当培育这种智慧,一直到能斩断对自己身体及他人身体的常见,然后我们很容易就能培育定力及达到更高的成就。


  佛陀教导我们要防卫自己的心犹如城市:大家知道城市里有许多贵重的物品,例如黄金等。国王或统治者会建造城墙,指派警卫看守城门来保卫这个城市。他们用更多的时 间与精力来保护那些贵重物品,以免被盗贼夺走。我们应当以同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有好的成份与坏的成份。智者将心的成份分成这两种。应当像保 护城市里的贵重物品那样来保护好的成份。什么是好的成份呢?


  对佛、法、僧的信心, 尊敬长老,服事长老,帮助他人,尽到对佛陀的义务,禅修,尽可能将出家戒持守到最清净的程度──这些称为好的成份。至于欲念、贪念、执取、愤怒、愚痴、散 乱 ──这些称为坏的成份。有智慧的人以正念来保护好的成份,而不去接触坏的成份,就像守门人守卫城市与贵重物品一样。如果能理智地培育心中好的成份,就能证 得所有增上的成就。


  佛陀说:“以智慧剑打败烦恼魔”。在我们禅修当中,有时候心里坏的成份会出现,这时必须用智慧来将它们送走,例如有时我 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长久的,有时认为身体是美丽的。当这种心念来到时, 必须以智慧 力观察身体 三十二个组成部份(三十二身分)8是丑陋的,或观察身体是微小粒子构成的,是无常、苦、无我的。当心力够强时,就能时时刻刻守护得很好,那么心里就时常都 有安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专注。因此我们应当培育这种智慧力,直到证得增上智慧。

  

不执着 (anivesano)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有很好的智慧力,所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专注。有些人会因此而执着这种定力,于是无法达到更高的成就,因此佛陀说即使在这个时候也不应容许心里坏的成份生起,而应持续培育这种智慧,使它进一步提升。如此你将能使心提升到寂灭9的境界。


  现在大家已经清楚地了解佛陀所教导的修行方法,就应当观身体为无常、保护心、打败烦恼、即使有好的境界也不执着。如此修行就能达到真正的安乐。


  以此佛法的力量,以我们波罗蜜的力量,以我们福德的力量,愿我们都能修行到证悟涅盘10。愿大家超越一切障碍,经由禅修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2001.10.14 讲于斯里兰卡 .龙树林僧寺)

 

第二讲 (第八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Asubhanupassiu viharantau


  indriyesu susauvutau


  bhojanamhi ca matta¤¤uu


  saddhau araddhavariyau,


  tau ve nappasahati Maro


  vato selau va pabbatan'ti.


  各位尊者,世尊在杰达卫城(Setavya)为许多比库诵出这首偈颂,以解释大黑尊者(Ven. Mahakaea)的证悟。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安住于不净观,善于守护诸根,


  以及饮食适量,信心勤精进者,


  魔无法征服他,如风不动石山。

  

(第八偈)


  尊者们,大家都知道佛陀明了这个世间与其他世间的一切事物,他清楚地了知心的历程,因此他经常教导我们要达到这世间的真正安乐。世间上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安乐。然而,多数人由于无知的缘故,都循着错误的路线在找寻安乐;只有少数人理智地依循佛陀的教导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大家都知道佛陀的故事:在出家之前,他拥有一个王国、许多宫殿、许多王妃与随从,但是他无法借着这些而达到真正的安乐。于是他出家,进入森林里独自修行。最 初的六年当中,他为了证悟真理而勇猛精进。最后他了悟一切法,并且透过正法而达到真正的安乐。如此大家就可以了解:佛陀也是舍弃自己原本拥有的一切而达到 真正的安乐。


  当我们讨论到佛陀达到真正安乐的方式时,我们了解舍弃在家生活而成为出家人也是一种安乐。任何人只要持守好出家戒律就有某种程度的安乐。如果任何人禅修片刻的时间,安乐也会生起。如果任何人得到刹那定(khaoika-samadhi)11,他将得到成千上万倍的安乐。如果任何人得到近行定(upacara-samadhi)12,他的安乐将更增强数千倍之多。如果任何人得到安止定(appana-samadhi) 13,他的安乐又更加增强。如果任何人证得圣道与圣果,他的安乐增强无数倍。如此大家就能了解如何透过佛陀的教导而得到层层增上的安乐。大家已经感受到出家生活与持戒清净所带来的安乐,但是禅定的安乐又比持戒的安乐更高超。


  要达到禅定的境界必须先超越一些障碍,也就是所谓的“盖”(nivaraoa)。障碍主要有五种(五盖),即:


  一、欲贪(kamacchanda欲欲);


  二、瞋恨(byapada);


  三、昏沈、睡眠(thinamiddha);


  四、掉举、后悔(uddhaccakukkucca);


  五、怀疑(vicikiccha)。


  当我们禅修或专注时,如果有许多欲望生起,我们就无法专注,心会一再地趋向那个欲望目标。我们静坐一小时或数小时,但是当中有许多关于欲望的念头生起:如果 我们将整个静坐时间定为一百份,其中有百分之五十或更多的念头都在想这个欲望目标。当一个主要的欲望目标生起之后,就有许多次要的目标随着生起。当我们执 着某个人时,刚开始是执着整个人,之后连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执着:眼睛长得好、脸长得好、耳朵长得好、胸部长得好……乃至脚长得好。就像这样,许多次要的欲 望目标都跟随着主要的欲望目标而来。然后不只是执着身体而已,也会渐渐执着其他的相关目标。正如我们的手碰触到臭的东西之后,手就有臭味,然后被我们的手 触摸到的一切东西也都会沾上臭味;同样地,如果我们强烈地执着或贪爱任何人、事、物,这就是禅修的一项障碍。


  同样的道理,瞋恨也会使我们的心不安乐。如果我们恨某个人,这也是禅修的一项障碍,使我们大大地远离所希望达到的安乐。其他的障碍也应当以同样的道理来理解。


  在佛陀的时代有两个兄弟都是商人,他们带着五百辆车与许多随从来到沙瓦提城(Savatthi)祇园精舍 (Jetavana)的附近作买卖。在傍晚的时候,他们看到许多人手拿着花与香到祇园精舍去。这两个商人就问众人说:“你们要去哪里?”“我们要去听世尊说法。”他们又问:“我们也可以去吗?”“可以,跟我们一起走吧!”于是两个商人也到祇园精舍去听法。这两个商人之中,哥哥名叫大黑(Mahakaea),弟弟名叫小黑(Caeakaea)。哥哥大黑在听闻佛法时了解到这是达到真 正安乐之道。听完法之后大黑就来问佛陀说:“尊者,我可以在您的座下出家吗?”佛陀回答说:“可以,但是你必须先得到家人的同意。”大黑就去跟弟弟小黑 说:“弟弟,我想要在佛陀的座下出家。”他很不容易才取得同意而在佛陀座下出家。弟弟小黑由于哥哥的缘故,也出家了。出家之后,大黑精进地追求真正的安乐;小黑则将时间耗费在想念自己的妻子与家庭。


  大黑尊者实践头陀行14,晚 间也不睡觉地精进修行。晚间他到坟场去修行不净观。有一天,看守坟场的人传话给大黑尊者说那里有一具很好的尸体可以观。大黑尊者就去坟场看那具尸体;那是 一具美丽的年轻女人的尸体。大黑尊者告诉看守坟场的人说:“这具尸体还会使人生起贪欲,因此将它焚烧之后才让我修不净观吧。”看守坟场的人就依照交代去 做。大黑尊者开始观那具尸体为丑陋、不净。他见到之前是美丽的尸体,现在则变得非常丑陋:皮肤焦裂、内脏显露、脓汁流出。他如此真实地观察丑陋、不净。当 他专注于不净时,他的心能够透视到尸体的内部,见到尸体中充满肮脏、丑陋之物。他的定力愈来愈深,直到证得禅那15。然后他能透视自己内在全身以及外在全世界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当他的智慧进一步开展时,他证得所有圣道、圣果及神通。他的弟弟小黑则还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家庭及财富。


  雨季安居之后,佛陀开始行脚到大黑尊者的家乡杰达卫城去,包括大黑尊者及小黑尊者在内的许多比库也跟随佛陀同行。他们到达杰达卫城之后,小黑尊者取得允许回到自己俗家去准备隔天供佛与僧的事情。他回到家之后,他的妻子们就使他舍戒还俗,而这也符合他自己的心愿。


  再隔一天,大黑尊者的妻子们也邀请佛陀及所有比库到家里来接受供养。佛陀与僧团用完餐之后,大黑尊者的妻子们请求佛陀让大黑尊者留下来为她们说法,佛陀答应 她们的请求。于是佛陀与其他比库回去住宿的地方,大黑尊者则开始说法;然而他的妻子们并不想听法,而只想逼大黑尊者还俗。当大黑尊者在说法时,他的妻子们 围绕着他,想要将他的袈裟脱下来。大黑尊者知道她们的心念,所以他立即进入第四禅,发起神通力,并且决意飞到空中,于是,在一瞬间他就穿过屋顶,飞到天空 去了。


  佛陀在路途中问比库们说:“你们正在谈论什么?”他们回答说:“世尊,我们正在谈论大黑尊者。昨天小黑尊者还俗了,今天大黑尊者也会还俗。”这时佛陀诵出偈 颂,分别谈到这两位尊者,然后为比库们开示佛法。许多比库在听法时证悟。当佛陀开示完毕时,大黑尊者突然出现在僧团之中。

  

培育五法


  在这首偈颂里,佛陀教导我们五项重要的事情,能使我们得到大黑尊者那样的坚强心念。第一项就是观照身体的不净。 为什么我们需要观察不净呢?因为我们可以反省自己。大家知道,在我们来过这种修行生活之前,我们都在美化自己的身体与别人的身体。我们只看到自己身体与别 人身体的外表而已。当我们看到脸的外表时,心里生起脸很美丽的念头。对于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只是看到外表的皮肤、颜色,就认定它是美 丽的──这是一种无知的、不理智的心。这种心态对我们的修行毫无帮助。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要进到身体内部,观察体内真实东西的理由。你用心将自己的 身体打开,观看里面是否有任何恒常或美丽的部份存在。在身体里我们找不到任何美丽的部份。身体的各个部份都很丑陋、恶臭,只是有时我们的心念会说它是好 的、美丽的。我们必须修行不净观,直到去除这种将身体看成美丽的心念。然后渐渐提升这种智慧,能够观照不净、去除贪欲与削弱烦恼,并且能增强禅修力与定 力,及透过真正的了解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佛陀教导我们的第二项重要事情是善于守护五根。 想要修行有进展的禅修者必须守护五根,不要透过五根去执取可爱的或可恨的目标:当我们的眼睛看见某个事物时,不要去贪着它,也不要去厌恶它,而应当了解那 只是看而已。同样地,当我们的耳朵听到某种声音时,不要贪着或厌恶它,而应当了解那只是听而已。同样的道理,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及身体感触到可触 物时,不要贪着或厌恶它。如此照顾五根称为“守护诸根”。这对我们的禅修也有直接的帮助。如果我们不守护诸根,许多无用的或无知的念头就会透过诸根而产 生。在禅修的时候,这些目标都会在心中生起,干扰禅修的进步,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善于守护自己的诸根。


  第三项是饮食适量。我们应当了解我们取用食物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继续修行而已。因此应当知道什么食物对修行有帮助、什么食物没有帮助,什么食物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什么食物没有好处,应当知道吃多少量并且适可而止。出家人应当如此适度地取用饮食,这样禅修就能顺利。


  第四项是信心。佛陀教导我们要维持与增强对佛、法、僧及禅修的信心。信能够净化心、净化血液及净化思想,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培育信心,这样我们就能非常安乐、非常坚定地修行。这就是佛陀之所以教我们要培育信心的理由。


  第五项是策励精进于修行。应当维持与培育精进:当我们开始禅修时,我们有很强的精进,应当继续培育这种精进,直到获得增上的成就。有时候我们的心力减退,不想禅修,这时必须借着精进而继续禅修,因此精进也是禅修进步的一项重要因素。


  如果任何人维持与培育这五件事,他就不会被心中的烦恼魔征服,就像石山不会被风吹动一样。大黑尊者坚定地培育这五件事,佛陀很了解他,所以对僧团讲了这个开 示。听开示时,比库们就反省自己是否具备这五项:具备这五项的比库们内心感到很欢喜;不具备的比库们感到不欢喜,而开始依循这个法而精进地修行。不久,很 多比库都证得四道、四果。即使在现在,如果我们依循这个法而修行,我们也将很容易地提升禅修境界,乃至达到佛陀指示我们的真正安乐。


  愿这次开示能帮助大家禅修进步及迅速地达到真正安乐与增上成就。

  
(2001.10.21讲于斯里兰卡.龙树林僧寺)

 

第三讲 (第二五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Unnhanen'appamadena


  sa¤¤amena damena ca


  dapau kayiratha medhava


  yau ogho nabhikarata'ti.


  各位贤明的尊者,世尊在王舍城(Rajagaha)竹林精舍(Veeuvana)为比库们诵出这首偈颂,解释朱腊般他嘎(Culapanthaka)尊者证得阿拉汉果的理由。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以精勤与不放逸,以及节制与调伏,


  智者自己作岛屿,不被洪水所淹没。


  
(第二五偈)


  大家知道在佛陀时代许多有智慧的男众与女众为了证得增上的成就而出家。他们依循八圣道分(八支圣道)16,按照戒、定、慧的次第而修行。有些人在听法时就证果;有些人循着此正道修行而在短时间内证果;有些人修行了几年之后才证果。我们了解沙利子(Sariputta)尊者在十五天内证得所有道果;目犍连尊者在八天内证得所有道果;摩诃劫宾那尊者一天内就证得所有道果;护国尊者(Ven. Rannhapala)修行十二年之后证果;罗侯罗尊者也修行了数年才证得增上成就。


  这首偈颂谈到朱腊般他嘎尊者的情况。他哥哥马哈般他嘎(Mahapanthaka)比他先出家并且证得所有道果。一段时间之后,朱腊般他嘎也随着出家。马哈般他嘎尊者教他背一首偈颂,他背了第二行就忘了第一行,背了第一行就忘了第二行。如 此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连一首偈颂也学不起来。他的哥哥马哈般他嘎认为他无法依循这个教法,那就应该还俗、回家去,所以就对他说:“弟弟,你没办法了解这深奥的法,所以你还是还俗、回家去吧。”然而,朱腊般他嘎尊者并不想还俗,他喜欢过比库的生活,但是由于哥哥所说的话,即使心里不愿意,他仍然考虑要还 俗。第二天,佛陀从禅定中出来之后就以心力观照世界,察看是否有波罗蜜成熟的人。佛陀见到朱腊般他嘎尊者正要舍戒还俗。


  朱腊般他嘎尊者离开自己的住屋而向家里走去。佛陀走到他的前面,问他说:“你要去哪里?”他顶礼佛陀,然后哭着说:“我要回家去。”“你为什么要回家?” “世尊,我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仍然无法学会一首偈颂,所以我的哥哥叫我回家去,然后还俗。”佛陀问他说:“这个教法是谁的?是你哥哥的还是我的?”“世尊, 这个教法是世尊的。”“那么你就依照我的指示,不要依照你哥哥的指示。”“是的,世尊,我很喜欢这样做。”“那么,你就到我的住屋来吧。”佛陀带着他到自己的住屋,交给他一块非常干净的白布,要他一手拿着白布,另一手摩擦白布,并且说:“沾染尘垢,沾染尘垢……”(Rajo haraoau Rajo haraoau) 。 他就如此一面摩擦,一面念诵。不久,他见到原本很干净的白布开始变色、变脏。他的心开始思惟:“为什么这块白布这么容易变脏?它原本是干净的,我的手也是 干净的;它是怎么变脏的呢?”于是他了解必然是有某种污垢从身体出来而将白布弄脏。然后他观照自己的身体里面充满了污垢,他的心透视到身体是丑陋、不净的。透过不净观,他的定力愈来愈深,一直到进入禅那。然后他的心中生起观智17,而能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证得所有道果。


  那天有人请求供养饮食。马哈般他嘎安排了佛陀与五百位比库去接受供养,而没有将朱腊般他嘎算在内。他们都跟随佛陀到施主家里去。当施主要供养佛陀时,佛陀以手遮住钵口,拒绝接受。他们问:“为什么世尊拒绝接受?”佛陀回答说:“还有一位比库留在寺院里,去带他来吧。”佛陀知道朱腊般他嘎已经证果,并且具备神 通。当施主派人到寺院去时,朱腊般他嘎以神通力变成一千个身体。施主的仆人回来报告说:“尊者,寺院里有一千位比库,我应该带哪一位来呢?”佛陀说:“带 朱腊般他嘎尊者来。”仆人再度到寺院去,问说:“哪一位是朱腊般他嘎尊者?”所有一千位比库都回答说:“我是朱腊般他嘎。我是朱腊般他嘎。”仆人只好回来 报告佛陀说:“一千位比库都说自己是朱腊般他嘎。”佛陀说:“再去那里,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的袈裟,将他带来。”仆人又到寺院去,问说:“哪一位是周利 盘陀伽?”一千位比库都回答说:“我是朱腊般他嘎。”仆人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的袈裟,于是一千位比库变成一位,仆人就带着朱腊般他嘎尊者到施主家里。施主供养佛陀及所有比库饮食。


  用餐之后必须有一位比库说法,以答谢所接受的供养。佛陀指定朱腊般他嘎尊者说法,而佛陀本人与诸比库则回到寺院去。有些比库怀疑朱腊般他嘎,说:“他花了四 个月的时间连一首偈颂都学不起来,这样能够说法吗?”结果朱腊般他嘎尊者说法说得非常好,所有的施主都听得很欢喜。有些比库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去问佛陀 说:“世尊,朱腊般他嘎尊者花了四个月的时间都无法学好一首偈颂,今天他却能说法说得很好,这是怎么回事?”许多比库都知道佛陀将会开示很好的法,因此都 集合到佛陀的地方来。佛陀为比库们诵出这首偈颂,并且借着解释朱腊般他嘎证得阿拉汉果的事而说了很好的开示。那时有许多比库提升智慧力而证果。有些比库问 说:“为什么朱腊般他嘎花了四个月的时间连一首偈颂都学不好?”佛陀回答说:“在迦叶佛的时代朱腊般他嘎是一位比库,那时他嘲笑一位正在学习的比库。这个 业力造成今生他得到如此的果报。”然后他们又问:“为什么他能够借着观照污垢而在几个小时内了悟佛法?”佛陀解释说:“在过去某一生中他是一个国王。有一 次他穿着很干净的衣服,手里拿着一块很干净的布,出外去巡视国家。在路上他流汗,就用那块干净的布擦汗。他见到那块布沾染了肮脏的颜色,并且有了臭味。那时他了解到这个身体里充满肮脏的东西。这个领悟造成他今生能证悟正法。”


  在这首偈颂里,佛陀教导我们得到坚强心志的四项必要因素,能使我们如岛屿一般,不被洪水所淹没。

  

一、勤奋精进(unnhanaviriya)


  大家都知道精进的含义。精进的意思是努力地做某件事情,并且策励心,不使心力减退。精进执行这两项任务。佛陀教导我们应当具备四种精进:


  (一)努力去除恶念;


  (二)努力培育善念;


  (三)努力不使尚未生起的恶念生起;


  (四)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念生起。


  大家都了解什么是恶念。一切恶念都是因为无明(无知;愚痴)而 生起。无明的心覆盖事物的真相。当我们想着“我是如何如何;你是如何如何;她是如何如何”时,我们使用这些话乃是因为无明的心生起,认为有真实的“人”或 集合体存在。事实上身体只是一堆元素而已,这些元素不断地生起与坏灭,只是无明的心覆盖了真相,所以我们无法如实地了知。同样地,建筑物、黄金、钱币等一 切物品也都只是元素而已,但是我们的心却说它们是人、建筑物、黄金、钱币等,这就是无明的心。由于这个无明,就有许多愚痴的念头会随着生起:我们会贪着某 些目标,厌恶某些目标,我们怀疑某些目标,对某些目标生起掉举……。正因为我们的心不了知实相,所以才会生起这些恶念。我们必须运用正精进,直到克服这些 恶念。


  同时我们也必须培育善念:在世俗谛18方面,我们应当培育对佛、法、僧的信仰,修行不净观、死随念、慈心观等。在胜义谛19方面,我们应当观照身体的组成元素为无常、苦、无我,因为所有元素都是一生起之后就立刻坏灭;我们也应当培育正念,观照自己的心,能够分辨善心与不善心,能够了知针对一个目标有多少个心所20生起作用。我们应当如此以正精进来培育善念。


  有些烦恼虽然现在没有生起,但是可能会在未来生起。我们应当以正精进来避免烦恼生起,例如我们可以想像到当我们提升定力达到能够入禅那的阶段时,心中可能生起我慢的念头,认为我的定力比别人好;有智慧的人会精勤地守护自己的心,不使尚未生起的恶念生起。


  有些善念我们现在还没有培育,未来可能会培育,例如了知身体不净、了知名法(精神)与色法(物质)的观智。这些上等的心念可能会在未来生起,我们应当以正精进来修行,促使它们生起。

  

二、不放逸(appamadena)


  智者应当时时培育对身、受、心、法的正念:我们走路的时候应当有正念地走;吃饭的时候应当有正念地吃;同样地,喝水、思惟、谈话等每一个动作都应当有正念地做。如此正念得以提升,而能轻易地培育必要的心念,使我们能透过佛陀的教法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三、节制诸根(sa¤¤amena)


  当 我们看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看到的。当我们听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听到的。当我们闻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闻到的。当我们尝的时候,不要 去贪着或厌恶所尝到的。当我们触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触到的。如此就能节制自己的心,并且能很容易地经由定与慧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四、调伏心(damena)


  未被调伏的心无法专注;已被调伏的心则很容易专注。因此智者善于控制自己的心,以正确的方式来训练自己。这样就能获得定力与坚强的心力,不被烦恼击败,就像岛屿不被洪水淹没一样。


  朱腊般他嘎尊者能够培育精勤、不放逸、节制诸根与调伏自己的心,所以能证得所有道果及神通。


  我们应当思惟自己、反省自己,如此才能了解自己的弱点,乃至渐渐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培育善法、去除恶法及透过更深的定力而得到安乐。


  大家应当了解有定力的心是什么情况。在那样的心中没有贪爱、也没有愤怒。若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削弱贪爱与愤怒。慢慢地,我们的心会开始专注,而且专 注力愈来愈深。有些人认为“获得定力之后能削弱贪爱”──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削弱贪爱之后能获得定力”──才是合乎实际的想法。因此我们应当去除没有 用的心念,培育有用的心念。这样我们就能培育起像朱腊般他嘎那样的心力。


  祝大家都能培育那样的心力,直到证得最后的成就。

  
(2001.10.28讲于斯里兰卡 .龙树林僧寺)

 

第四讲 (第七九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Dhammapati sukhau seti


  vippasannena cetasa,


  ariyappavedite dhamme


  sada ramati paooito'ti.


  各位净信的尊者,佛陀在祇园精舍谈到摩诃劫宾那尊者(Ven. Mahakappina)时,为比库们诵出这首偈颂。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饮法水者以净心


  住卧于安乐之中;


  智者恒常喜乐于


  圣者所宣说之法。


  
(第七九偈)


  各位都知道如何在这个世间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有些人努力地累积物质,像房屋、汽车及其它财产, 并且在这些物质当中追求快乐。然而,他们无法透过这些物质而达到真正的快乐。大家知道佛陀在出家之前像国王那样拥有许多财产,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感到快乐; 可是无知的人们却期望借着累积物质而得到世间的快乐。如此,各位尊者就可以知道,累积物质的快乐是很低等、很粗劣的快乐。


  第二种是没有物质的快乐或透过非物质而得到的快乐。有智慧的人会努力地透过非物质或无物质以达到真正的快乐。如果我们有许多物质,我们就必须多方面地设想:如何扩展这些物质、如何保护它们、如何存放它们…… 如此经常有许多念头生起,心就不自由,不能正确地思惟。如果有人减少这些物质或放弃这些物质,他就不用老是挂念它们;他的心从物质中解脱出来,这样的心中就会时常有快乐生起。


  大家都很有智慧。大家都曾经拥有一些财产、教育与知识,但是大家放弃它们,而来过着很自由的单纯生活。如此过着没有财产的生活,心就得到自由,因而经常感到快乐。


  大家知道我们的善慧菩萨 (Bodhisatta  Sumedha) : 他拥有数不尽的财产,然而,在他年轻的时候父母就过世了。他理智地思惟:“我的父母累积了这么多的财产,但是他们一分钱也带不去。我的祖父母也是一样。” 然后他思惟:“我应该将这些财产转变到下一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所有财产布施给没有财产的人。”于是他施舍了所有的财产,然后进入森林去修行。在七 天之内他就证得八种定21 及五种神通,能够以神通力在天空飞行。如果当初他控制自己的财产,扩展 、保护自己的财产,他就不可能得到那样的快乐 。然而,他的智慧指示他应该走的路。他的智慧说:“放弃一切财产。”他照着做了。智慧又说:“这样子修行。”他也照着做了。就这样 ,他借着智慧而达到高等的快乐。所以大家就能了解 :财产愈少,快乐愈多;财产愈多,快乐愈少。


  在这首偈颂里 , 佛陀讲到“ 饮法水者 ”(dhammapati), 意思是获得增上的成就, 因而很快乐的人。什么是“增上的成就”呢? 证得禅那,证得圣道智、 圣果智22称为“增上的成就”。如何才能获得增上的成就呢?基本的就是财产(所拥有的物品)要少, 其次是应当削弱妄想的力量以及在禅修时停止妄想。


  我们想要修行入出息念 (anapanasati 安般念)23,但是如果有许多事情要想 , 我们就无法持续地修行,心会经常跑掉:看住一个呼吸之后,还不到下一个呼吸,心就跑了。然而,有智慧的人会下定决心在禅修时不胡思乱想。慢慢地,妄想的力量会减弱,而禅修的目标(所缘)会变得愈来愈清晰。然后清明的心会专一、集中在目标,于是心中就有快乐生起。如果继续没有妄想生起,这个快乐就会更增强。 当心力开展时,就有微弱的光出现。如果禅修者继续控制住妄想,微弱的光就会渐渐变亮,乃至变成似相 (panibhaga-nimitta) 24,而且定力能提升到近行定。如果禅修者继续控制着心,减少妄想,而持续地保持正念,就能将定力提升到安止定或禅那(jhana)。


  在禅那的阶段主要必须解释四种色界禅与四种无色界禅。色界的初禅(第一禅)依靠五项因素来维持 , 这五项因素称为五禅支 ; 第二禅依靠三个禅支;第三禅依靠两个禅支;第四禅依靠两个禅支;四种无色界禅也都各依靠两个禅支。如此,就能将心提升到愈来愈好的层次,而且心中自己涌现快乐。任何禅修者修成这些禅那之后就能凭藉自己的定力而自得其乐。


  如果任何人观照身与心而了知这些只是色法与名法而已, 他所得到的快乐比禅定的快乐更强,因为这种快乐是由他的智慧而来的。当他进一步开展智慧到能够了知三世的因果关系时,他的快乐又比之前的更增强。如此逐步修行,最后能证得所有的圣道与圣果,并且以道果的力量而享有真正的快乐。这些就是佛陀在这首偈颂里要解释的快乐。


  摩诃劫宾那尊者原本是两个国家的国王。在他统治国家的时候,他安详和平地处理政事。他有一千位大臣辅佐他,也都安详和平地办事。有一天,国王要去花园,他的 随从一千位大臣也跟着他去。在路上,他遇到五百名商人驾着他们的车辆。国王问说:“你们从哪里来?”他们回答说:“我们从沙瓦提城来。”国王又问: “ 沙瓦提城那边有什么消息?”商人们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漱口,向沙瓦提城的方向礼拜,然后才回答说:“在沙瓦提城,世尊佛陀出现了,法出现了,僧团出现了。”他们又进一步解释佛、法、僧的含义。国王生起很大的信心,因为他曾经在过去生中培育波罗蜜的缘故。他心里想:“统治国家太辛苦了,应当舍弃它而去见佛陀。”他 对随从们说:“朋友们,现在我想要到沙瓦提城去见佛陀。”他的随从们说:“既然国王要去,我们也要跟着去。”最后他们都决定要去沙瓦提城。国王写了一封信给他 的王后阿耨加 (Anoja), 告诉她自己要离开的事情,并且交代她赠送三百万个金币给商人们,以酬谢他们带来这个讯息。


  国王和一千位随从开始向沙瓦提城走去,在路上他们必须渡过三条河流。当他们来到第一条河流时,见到那条河流很大,水很多。他们生起坚强的心念,想着:“现在我们就要去拜见具有无限力量的佛陀。以佛陀的无限力量,愿我们能渡过这条河。”如此,由于忆念佛陀的力量,他们很容易地就渡过了那条河。其次,他们走到第二条河,那也是一条水流很多的大河。他们生起坚强的心念,想着:“现在我们就要去听闻具有无限力量的法。借着法的力量,愿我们能渡过这条河。”于是,由于忆念法的力量,他们都轻易地渡过那条河。然后他们来到第三条河的地方。他们忆念僧团的无限力量,心里想:“僧团的力量是无比的。以那个力量,愿我们能渡过这 条河。”如此,他们很容易就渡过去了。


  佛 陀每天进入深的禅定,出定后就观察世界的众生,看看他应该去帮助谁。这一天,佛陀见到这位国王及一千位随从要来见他,就到第三条河的岸边去,坐在一棵树下 入定。当国王来到这里时,他见到佛陀,心里想:“这位尊者一定就是佛陀。”于是他走上前去顶礼佛陀。佛陀有能力了知每个人的波罗蜜或善根,他观察到他们都 具有证悟法的深厚波罗蜜,所以就为他们开示佛法。他们全部证得第一个圣道果:入流道果。


  国王的王后阿耨加接到国王的信之后,也生起坚强的信心,因为她也曾在过去生中累积很多功德,她的波罗蜜善根成熟。当她听到佛、法、僧的消息时,心里想:“我 也应该依循这个法。”于是她先依照国王信里的交代,赠送三百万金币给商人们,接着她自己又赠送六百万金币给他们,总共九百万金币。然后她就出发前往沙瓦提城 去见佛陀,大臣们的妻子一千人也跟随着她去。当她们来到第一条大河时,她们借着忆念佛陀的力量而轻易地渡过去;然后她们借着忆念法的力量而渡过第二条大河;借着忆念僧团的力量而渡过第三条大河。她们在同样的那个地方遇到佛陀,上前去顶礼佛陀并且听闻佛法。她们全部证得入流道果;而国王及一千位大臣在听 闻这第二次开示之后都证得所有道果与神通。佛陀对他们说:“善来,比库们。”他们全部得到袈裟及成为比库。国王成为比库之后的名字也是叫做摩诃劫宾那尊 者。王后与一千位同伴也都跟着出家。


  摩诃劫 宾那尊者从出家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快乐:他想进入禅那的时候就能进入禅那,有时则进入果定25。 从这些定境出来之后他会说 :“哦,真快乐!哦,真快乐!”(Aho sukhau, aho sukhau)有些比库听到了,怀疑他为什么会那样说,就去报告佛陀说:“世尊,摩诃劫宾那尊者经常说 ‘ 哦, 真快乐!’,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想念以前当国王时的生活?”佛陀就招唤摩诃劫宾那尊者来,问他说:“你是否经常说‘哦,真快乐!’?”他回答说:“是的,世 尊。”“你为什么会那样说呢?”“世尊,我在这个教法中得到很大的快乐,所以我那样说。”佛陀是无所不知的,但是由于其他比库怀疑的缘故,所以他问了这些 问题。后来很多比库聚集在那里, 佛陀就诵出这首偈颂, 并且讲了一次很好的开示。许多比库因而了知法、照见法及证得道智与果智。


  这首偈颂谈到体验法而得到的快乐 。简单地说:遵守出家戒律、得到禅定及培育智慧力以达到圣道与圣果,如此就能享有真正的快乐。“住卧于安乐之中” (sukhau seti)意思是一切时候都很安乐: 吃饭时很安乐,走路时、说话时、睡觉时 …… 都很安乐。因为没有了执着,所以宁静与安乐一直存在内心。


  下一个字是“智者”(paooito)。谁是“智者”呢?能够了知善法与恶法、了知善法的利益与恶法的过患之人称为“智者”。智者先了知通向安乐的道路,然后依循这条道路去走。这条道路就是八支圣道,或译为八圣道分。渐渐地,他能够走完这条道路而达到真正的安乐。这样的人称为智者。


  “以净心”(vippasannena cetasa)是指心不被烦恼染污。真正了知法的人能经常保持心清净,经常保持正念,所以他的心不会被染污。没有定力或深度智慧的人很容易被烦恼所染污,很容易生起贪爱、瞋恨和愚痴。智者则是渐渐地将这些污垢从他的心中去除,使心保持清净,如此就能经常保持正念,安乐地生活。


  “圣者所宣说之法”(ariyappavedite dhamme)。谁是圣者呢?佛陀、辟支佛及证得圣道果的人称为圣者;他们依循正法而达到证悟。任何想达到证悟的人都必须依循八圣道分而修行,然后渐渐能达到圣者的境界。圣者们完成戒、定、慧三学,因此我们也应当逐步地完成戒、定、慧三学,以达到真正的安乐。


  在这个教法中,我们很清楚地了解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培育戒、培育定、培育慧。要培育戒就必须清净地持守出家戒律及开展慈心。要培育定就必须有次第地禅 修,必须减弱妄想的力量,想任何事情时都必须有正念地想,并且必须在一切时候都修行自己的禅修业处。要培育慧就应当将世间的人、事、物分成组成部份与微 粒:必须将自己的身体分成三十二个部份及微粒,别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必须了知我们的精神现象分成心与心所。当我们看一辆车时,如果只看外表,智慧就不会生 起;如果我们见到它的各个组成部份,智慧才会生起;在我们的身体与精神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在各位已经了解培育定与慧的方法,这正是大家修行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将全部的精神用在修行上,我们就能真正地得到佛陀指示我们的快乐。


  以此法的力量,以我们波罗蜜的力量,愿我们都能证得禅那、圣道与圣果。

  
(2001.11.11讲于斯里兰卡.龙树林僧寺)

 

第五讲 (第三五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Dunniggahassa lahuno


  yatthakamanipatino


  cittassa damatho sadhu:


  cittau dantau sukhavahan'ti.


  各位尊者,世尊在讲述某一位元比库的情况时为比库们诵出这首偈颂,并且开示佛法。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心难被调伏且很迅速,


  落着在它喜欢的地方;


  能驯服此心是很好的;


  被驯服的心带来安乐。

  

(第三五偈)


  在佛陀的时代,许多比库依照次第修行而证得道果,获得内在的安乐。


  有一次,六十位比库来见佛陀,顶礼佛陀之后,坐在一边。佛陀问说“诸比库,你们为什么来这里?”他们回答说:“世尊,我们放弃所拥有的财物而出家,目的是为 了在此教法中得到安乐;然而现在我们还未得到任何成就。请尊者允许我们到遥远的地方去修行。”佛陀观察他们的波罗蜜,然后教导他们修行的方法,允许他们到远方去修行。这六十位比库很欢喜,顶礼佛陀之后就离开了。


  他们走了几百英里的路,来到一个村子,就在村子里托钵。那个村子的人民很有信心,供养充分的食物给这些比库。这六十位比库用完餐之后为村民们讲了简短的佛法开示。村民们都很欢喜,就问说:“尊者们,你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比库们回答说:“我们从沙瓦提城来,要寻找一个地方度过雨季安居。”那个村子村长的母亲名叫摩地迦母(Matika Mata)。她邀请这些比库住在她的地方。比库们首先去看那个地方。他们发现那是一个宁静的地方 ,就决定住在那里。摩地迦母为比库们建筑了简单的住屋及一栋大的餐厅。


  这些比库每天在村子里托钵,然后回到餐厅来用餐,其余的时候都在修行。他们决定彼此不说话地精进修行,所有六十位比库都这么做。


  有一天,摩地迦母来看望这些比库。她来到餐厅问净人说:“尊者们在哪里?”净人回答说:“他们在自己的住屋或树下修行。”摩地迦母又问:“我可以见他们 吗?”净人就去敲木钟通知比库们。比库们一位接一位地来到餐厅,依照戒腊顺序平静地坐着。摩地迦母顶礼他们之后问说:“尊者们,你们身体都好吗?”比库们 回答说:“我们身体都好。”她又问:“为什么尊者们彼此不说话?是不是你们之间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比库们回答说:“不是,只是因为我们要专心地履行我 们沙门的修行义务26。”她问说:“你们沙门需要修行什么呢?” 他们回答说:“我们观察身体的各个组成部份及身体的不净。”她问说:“尊者们,我们在家人也可以观察身体的组成部份及不净吗?”比库们说:“可以,你们也可以这样修行。”于是她学习如何观察身体的组成部份及不净。回家之后她就开始精进地修行。


  在过去生中她曾经修行身体的组成部份及不净观,因此在几天的时间内她就透过修行不净观而提升定力,达到初禅。然后她转而专注身体组成部份的颜色而修行色遍27,证得初禅乃至第四禅。接着她修行观禅 (vipassana毗婆舍那), 并且在短时间内就证得了前三种道果及具有神通。于是她进入第四禅,然后以神通力检查那些比库们是否已经证果。结果她发现那六十位比库不但还没证果,而且连 禅那的阶段都还没达到。她进一步检查是什么理由造成这样。于是她了解到那些比库都有某种虚弱的病,所以他们的修行还无法成就。她就准备了适合那些比库们身 体需要的食物。那些比库们食用之后身体虚弱的病消失,体力增强,能够修行不净观达到初禅。然后他们转而修行观禅。结果他们全部在那次雨季安居期间证得所有 的道果及神通,完成了沙门的义务。


  在佛陀的时代,雨季安居之后所有的比库都会来顶礼佛陀,并且以他们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供养佛陀。这六十位比库也来顶礼佛陀,并且以所证得的成就供养佛陀。佛陀 问说:“你们是如何证果的?”他们解释说:“由于摩地迦母的缘故,所以我们才能证果。”当时有一位比库听到了这件事,心里想:“我也应该到摩地迦母提供的 那个地方去修行。”他取得佛陀的允许之后,去到摩地迦母的地方,开始修行。摩地迦母检查这位比库的心,并且供养他喜欢的食物。这位比库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很精进地修 行。经过很艰辛的努力,他才证得禅那及修得观察过去世的智慧。当他观察到过去第九十九世时,发现在那一世摩地迦母是他的妻子,但是不听从他的话。这时摩地 迦母也正在以神通力检查这位元比库的情况,她传送一个心念给这位比库,要他更进一步观察过去第一百世。这位比库观察之下,发现在那一世中摩地迦母帮他很大 的忙,于是他了解到一再投生的痛苦。他依照次第地修行观禅,并且在短时间内证得所有道果。然后他回来见佛陀,解释自己的成就及曾经面对的困难。


  那时有许多比库聚集在佛陀的地方。佛陀诵出这首偈颂并且讲了一次很好的开示,许多比库在听开示时证得道果。在那次开示中,佛陀教导比库们修行身体的不净观。古时候许多比库都修行不净观。在我们出家时,我们也是以不净观作为第一个修行的法门。


  我们应当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修行不净观及如何修行不净观。


  事实上,我们有许多念头都是依靠自己的身体及外在他人的身体而生起。这 些念头干扰修行,使修行无法持续不断,使心念散乱。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组成部份(三十二身分)及不净观能减少这些散乱的念头。另一个理由是:刚开始修行时 心无法保持在单一个目标,而会循着一连串的目标跑。因此,如果我们一连串地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心就会慢慢地安定下来,妄想会渐渐减少。


  能够直接修行入出息念 (anapanasati安般念,呼吸念)的人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修行入出息念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得到成果,比较有效的办法是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观察它们为丑陋、不净。另一个理由是:由于无知的缘故,长久以来我们都一直培育将事物看成美丽与恒常的错误见解。 当我们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及不净观时,这些无知的念头会减少,并且能培育不净及无常的正确见解。这些见解对培育定力很有帮助。


  在培育定力的阶段,心里不应生起任何执着,也不应生起任何愤怒或瞋恨。要得到禅定就必须减轻对自己身体及外在他人身体的执着,然后心才能保持在单一目标而培 育定力。另一个理由是:在禅定阶段的心是很轻快、很柔软、很好使用的;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或其中一个部份能帮助心达到那样的阶段。


  修行三十二身分时,刚开始必须先背熟三十二个部份的名称。背熟之后,就在背诵的同时也一组一组地专注观察这些部份。当心能够完全专注时,就将心保持专注于单一个或几个部份。如此,当禅修者能够将心保持在单一个目标大约三十分钟时,他的心中会深深地生起不净观、四大分别观28  或色遍。这决定于他过去生的修行:如果他过去生中曾经深入地修行不净观,这时候他的心会自动地转向不净观;如果他曾经深入地修行四大分别观,这时候他的心会自动地生起分别四大的智慧;如果他曾经深入地修行色遍,这时候他的心会自动地专注于身体部份的颜色。


  修行三十二身分时,如果产生僵硬的现象,就应当只专注于柔软的部份。当心变得柔软之后,就可以专注于任何一组、任何单一部份或所有三十二个部份。如果观察自 己的身体部份时心无法安定下来,就应当改换成观察外在他人的身体部份。当心安定下来之后,再回来观察自己的身体部份。在修行当中,如果有贪欲的念头来干扰,就应当更深入地观察身体与身体部份为不净、丑陋、肮脏。如果有愤怒或瞋恨的念头来干扰,最好能观察身体中柔软与丑陋的部份,像粪便、胃中的食物、鼻涕 等。当我们观察身体的组成部份时,心会安住在那些部份,并且以光来专注。如果光变得很稳定时,定力就能维持更久,这时应当用光来照见身体部份。当心力更强 而且能持续地专注单一个部份时,就应当在定力之光的帮助下更长时间地专注单一个部份。出定之后检查五个禅支。如果能清楚地检查到五禅支,就应当练习五自在 29,以便熟练初禅。如此禅修者想住在此禅定中多久就能住定多少,并且能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势入定。如果任何人透过修行身体部份而得到禅定,这种禅定比其他种禅定更强,而且比其他种业处30更容易熟练,因为观照三十二身分的智慧能够避免执着生起。


  事实上,我们的心喜欢趋向它自己的目标,并且在那些目标中寻找快乐。然而,由于无知的缘故,它不能找到快乐。有智慧的心会选取正确的目标,然后一再地训练安住于那些目标。经过很辛苦的努力之后,心能够保持在那些目标而得到禅定,那时才能得到没有无知的快乐。佛陀在这首偈颂中解释有智慧的人能控制心、了解心及 看顾心,不使心趋向恶的境界,而使心培育善法。如此的心能带来安乐。


  古时候斯里兰卡有一位比库,名叫提舍(Tissa)。他修行身体的不净观而得到禅定 。后来他深深地专注骨头为“骨、骨”(annhi, annhi)。他能够善巧地驯服自己的心,在吃饭、走路等一切动作中都能专注。有一天,在他去托钵的路上,一个年轻女人走过来,看见这位比库而对这位比库生起爱欲的心。她对比库发出笑声并且展露自己的脸给比库看。那时,这位比库正在修行白骨观 。当他看到那个女人的牙齿时, 他专注的心能透视那个女人而见到她全身的骨头。 他的心愈来愈深入地观照,就以那站立的姿势,经由层层的观智而证得所有道果。


  因此,各位尊者,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对我们的出家生活很有帮助 。如果我们每天至少练习十到十五分钟,我们的禅修就会慢慢进步。


  以我们修行的力量, 以此佛法的力量,愿我们都能迅速地证得禅那与道果。


  祝大家健康、快乐。

  
(2001.12.09讲于斯里兰卡.龙树林僧寺)

 

第六讲 (第一一二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Yo ca vassasatau jave


  dussalo asamahito,


  ekahau javitau seyyo


  salavantassa jhayino'ti.


  明智的尊者们,世尊在谈到僧吉帝沙马内拉(Saikicca  samaoera)时为比库们诵出这首偈颂。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若人活百岁,


  不持戒摄心,


  不如活一日,


  持戒与禅修。

  

(第一一二偈)


  如果一个人活一百岁,但是不持戒也不修行,临死的时候没有任何善念生起,只有恶念出现,结果下一世将投生在恶道,遭受许多痛苦。相反地,如果一个人持戒与修 行,他的生命是比较高超的。如果他在修行的时候死亡,下一世将会更幸福。因此,一天的修行带给他许多快乐。如此,各位尊者就能了解修行一天好过不修行而活 一百年。


  在佛陀的时代,有许多人来听闻佛法。有些人就在听法时证得圣道、圣果;有些人则放弃在家生活而在佛陀的座下出家。僧吉帝尊者在出家之前每天跟着亲戚到沙瓦提城去听法。当他的波罗蜜成熟时,他得到允许出家,他的亲戚带他到沙利子(Sariputta)尊者的地方。沙利子尊者知道这个小孩有足够成熟的波罗蜜,就负责作他的戒师。他教僧吉帝观察自己的身体为不净:在为他剃头的时候,把一些头发放在他的手掌上,教他思惟头发为不净。那时,僧吉帝的心专注在自己头发与身体的不净,定力愈来愈 深,一直达到禅那的境界。然后他开始修行观禅,透视自己的身体。在短时间内,他就能以深的观智了知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他的观智达到很 深,乃至证得所有道果及神通。如此,他在出家的时候就完成了沙门的义务。


  在他出家并且证得所有道果的时侯,也成就了所有的禅定:他先透过不净观而达到初禅;接着专注身体部份的颜色而成就四种色界禅;然后专注色遍的空间,见到无边 的虚空而成就第一种无色界禅;然后借着专注心识(空无边处禅心)而成就第二种无色界禅;借着专注无所有而成就第三种无色界禅;借着专注第三种无色界禅禅心 的宁静而成就第四种无色界禅。由于他在很近的过去生中已经修行过这些,因此在那一生中他毫不困难地就证得这些禅定。如果任何人证得四道四果而且成就这八种 定,他就有能力进入灭尽定31;灭尽定是世间最高的禅定。如此,僧吉帝出家之后就协助自己的戒师,尽到对戒师的义务,并且时常服事比库们,而当他有空的时候,就随自己的意愿而进入某一种禅定或果定。


  在僧吉帝出家的同时,有三十位年轻人听闻佛法而在佛陀座下出家。他们学习比库戒并且有时也禅修,但是他们无法完全地控制自己的心,所以对自己的禅修感到不满 意。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决定要到远方去修行。他们去见佛陀,顶礼之后坐在一旁。佛陀无所不知,但是他仍然问他们说:“你们对自己的出家生活满意吗?”他们 回答说:“世尊,我们对自己的禅修不大满意,所以我们来请求世尊允许我们到远方去修行,以便完成沙门的义务。


  佛陀允许他们的请求,教导他们修行到证得最后成就的法门,并且对他们说:“去见沙利子,然后才离去。”这三十位比库得到佛陀的允许与教导之后,感到很欢喜,就去见沙利子尊者,顶礼之后坐在一旁,说:“尊者,我们现在要离开这里了。佛陀允许我们,并且要我们先来见尊者,然后才离开。这就是我们来见尊者的理由。”沙利子尊者也有能力观察别人的心及波罗蜜。他检查为什么佛陀要他们来见他。于是见到这三十位比库将会遇到灾难,而僧吉帝沙马内拉能解除他们的灾难, 这就是佛陀要他们来见他的原因。沙利子尊者了解之后就说:“带着我的僧吉帝沙马内拉去帮助你们吧。”


  包括僧吉帝沙马内拉在内总共三十一位尊者走了几百英里的路,找到一个很适合修行的森林。村子里的人有充分的信心,为他们建造了简单的住屋。他们每天到村子里托钵,回到森林就整天禅修。


  有一个乞丐见到这些比库得到充分与美味的食物,就想来帮比库们服务,以便从比库那里得到食物。他得到最上座比库的允许之后,就来帮比库们提水、煮水及打扫森 林。后来他想要回自己家里一趟,就在取得比库们的允许之后离开,走上穿越深邃森林的旅程。在那个森林里住着五百个强盗,每年要杀一个人祭拜火神。那天,他 们捉到那个乞丐,就要杀他来祭拜火神。那个乞丐哭着说:“我能带什么呢?我没有钱。”他们说:“我们不要钱;我们要杀你来祭拜火神。”乞丐说:“我是肮脏 的乞丐。如果你们用我这样一个肮脏的人来祭拜火神,火神可能会生你们的气。你们应该用清净的人来祭拜祂,祂才会高兴。”强盗们心里也想:“是的,如果我们 用肮脏的人祭拜火神,祂可能会生我们的气。”于是就问乞丐说:“我们到哪里才能找到清净的人呢?”乞丐说:“在那个森林里有三十一位清净的出家人,你们可 以去找他们。”强盗们就放走那个乞丐,而到那些比库住的地方,说:“尊者们,我们需要用你们当中的一位来祭拜火神。”


  那些比库当中最上座的比库就召集所有比库来,对他们说:“强盗们需要我们当中的一位元来祭拜火神。我就跟他们去了,你们好好地修行吧。”第二上座的比库说: “不,尊者,你不应该去。你应该留在这里领导大家。请允许我跟他们去吧。”第三上座的比库说:“不,你们两位都不应该去。请允许我跟他们去吧。”就这样, 一直到第三十位比库,每一位都争着要去。最后到了僧吉帝沙马内拉,他顶礼比库们,然后说:“尊者们,你们都还没完成沙门的义务,因此你们都留下来好好地修 行。我跟他们去。”然后他又说:“请尊者们告诉沙利子尊者说我去了。”于是僧吉帝沙马内拉跟着强盗们走了。他们将他带到祭拜火神的地方。强盗首领举起非常 锋利的大刀,用力地砍向僧吉帝沙马内拉的颈子,想要杀他来祭拜火神。僧吉帝沙马内拉立刻进入灭尽定。在灭尽定当中,没有人能动他身上的一根毛,更不用说要 伤害他。强盗首领的刀砍到僧吉帝沙马内拉的颈子时,立刻反弹回来,好像砍到石头一样。强盗首领再一次举起大刀,更加用力地砍。这一次他的刀被砍弯了,还是无法伤害僧吉帝沙马内拉。强盗首领心里生起恐惧,跪下来顶礼僧吉帝沙马内拉,说:“尊者,就连没有心的刀都能感受到您的法力,我这个有心的人却反而不认识 您的法力。请尊者原谅我!从今天起,我皈依您及您的法。请剃度我并且帮助我依循那个法修行。”僧吉帝沙马内拉接受了他的请求。其他四百九十九个强盗也都请求原谅,并且跟随他们的首领出家。僧吉帝沙马内拉带领这五百个强盗回到寺院,剃度他们出家。


  如此,那个寺院住了五百三十一位出家人。之前的那三十位比库很高兴僧吉帝沙马内拉平安地回来,但是对于自己还未能具有那样的法力感到不满意,所以他们都非常 精进地修行。结果在那次雨季安居期间,那三十位元比库全部证得所有四道四果。安居之后,所有五百三十一位尊者就开始长途跋涉,去见佛陀。经过几个星期之 后,他们到达了沙瓦提城祇园精舍,顶礼佛陀之后,坐在一旁。佛陀问说:“你们如何平静地度过雨季安居?”最上座的比库回答说:“世尊,由于僧吉帝沙马内拉的 缘故,我们才能完成沙门的义务。而且不只是我们,五百个强盗也是由于僧吉帝沙马内拉而皈依正法。”那时有许多比库集合在那里。佛陀就诵出这首偈颂,并且开 示佛法。那五百位尊者就在听法时证得所有四道四果。


  佛陀在这首偈颂里谈到依法而生活及修行禅那。假设我们活一百岁,但是没有修戒、定、慧之类的善事,临死的时候我们就记不起任何善事,心中只有恶事出现,结果 下一世将会更不幸、更痛苦。相反地,假使这一世我们做了很好、很有利益的善事,临死的时候我们回忆起善事,下一世就会更安乐、更理智。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 持戒、修行一天的生命强过不持戒、不修行而活一百岁。


  这首偈颂中提到修行禅那。禅那的意思是烧毁五盖(五种障碍)。在禅那当中没有五盖存在,因为禅那的力量烧毁了所有的障碍。我们都知道什么是五盖;五盖覆盖我 们的心智,使它无法提升。如果能超越五盖,我们的定力就能愈来愈深,达到近行定。近行定之后就是禅那。透过禅那的帮助,我们很容易就能提升心力。关于禅那,必须解释四种色界禅及四种无色界禅。在色界初禅(第一禅)的阶段,心由五个禅支伴随而专注于禅相之中。这五个禅支当中的寻禅支使初禅的定力很容易破散,因为寻很容易执取其他目标,例如声音等。到了色界第二禅,心由三个禅支伴随而安住于禅相之中。在这三个禅支之中,喜禅支很接近五盖而容易使心生起执着,但是第二禅的定力已经比初禅的定力更强。在第三禅中,心由两个禅支伴随而专注于禅相。这两个禅支当中的乐禅支很接近喜,因此第三禅的定力仍然能在短时 间内破散。在第四禅的阶段,心安住于禅相中的一点,将它视为色法(物质)目标。由于目标是色法,所以定力仍然能在短时间内破散;尽管如此,出定后的定力仍 然相当强。第四禅的心力比其他三种禅更强,但是由于透过色法而专注,所以仍然比不上无色界禅。


  在无色界禅的阶段,不以色法为目标,心透过非色法而专注。在第一种无色界禅空无边处禅时, 心无限制地透视无边的虚空 ; 在虚空里没有色法存在,所以很少有机会让五盖生起,心力比色界禅更强。在第二种无色界禅识无边处禅时,心的目标只是心识, 而不是色法 , 因此也比色界禅更强 。 在第三种无色界禅 无所有处禅时,心安住在无所有, 没有色法目标存在,所以也比色界禅更强 。 第四种无色界禅非想非非想处禅的目标也是心识 , 不是色法 , 所以比色界禅更强。


  以上这八种禅就是佛陀所说的禅那。在这首偈颂里,佛陀说修行这些禅那一天强过没有修行而活一百年 。因此,各位尊者,我们应当听从佛陀的教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证得这些禅那。


  愿大家证得这些禅那。愿大家迅速地证得所有道果。


  祝大家健康、快乐。

  
(2001.12.16讲于斯里兰卡 .龙树林僧寺)

 

第七讲 (第九八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Game va yadi va'ranne


  ninne va yadi va thale,


  yattharahanto viharanti


  tau bhamiu ramaoeyyakan'ti.


  各位明智的尊者,世尊对比库与居士们诵出这首偈颂,以显示离婆多尊者(Venerable Revata)的阿拉汉境界。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如果在聚落或林野,


  如果在低地或高地,


  只要有阿拉汉居住,


  该地即是宜人之地。

  

(第九八偈)


  在这首偈颂里,佛陀解释阿拉汉的心是平静与安宁的。我们知道由于人心的缘故,城市等一些地方是不平静、不安宁的。由于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心很浮躁、很散乱, 所以这些地方就不安宁。假设一个寺院里的出家人都在禅修,则那个寺院是很安宁的,因为禅修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安宁。相反地,假设一个寺院里的出家人不禅修, 而忙着做很多事务,则那个寺院是不安宁的, 因 为他们内心不安宁的缘故。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当出家人禅修时寺院会变得安宁。当他们培育自己的心力时,心变得清净,五盖减弱,同时产生定力的光明,这个光 明能遍布到全世界。遵循正法的诸天神会尊敬他们,不好的众生则会离开那个地区,所以那个地区变得更平静、更安宁。如此我们就能了解,若想得到平静与安宁的 地方,我们就必须先使自己的心平静与安宁。


  离婆多尊者是沙利子尊者的最小弟弟。在沙利子尊者的家庭里,包括沙利子尊者在内有四个兄弟及三个姐妹。他们的家庭非常富有。沙利子尊者在佛陀的座下出家,并 且在十五天内证得所有的道果。后来佛陀宣布他为第一上首弟子。之后他对众人开示佛法,听众包括他的家人在内。由于沙利子尊者的缘故,他的两个弟弟及三个妹 妹也都在佛教里出家,并且都证得所有道果,只剩下最小的弟弟离婆多在家里。他的母亲心里想:“万一连离婆多也出家,就没有人继承这些财富了,因此应当赶快 让他结婚。”他的母亲为他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家庭。彼此接洽之后,选定了一个日期举行结婚典礼。他们从离婆多家里出发,去到女方的家里举行婚礼。他们举办 了很大的宴会及依循传统的礼节。有一位长辈祝福新娘长寿,能够像她的祖母那样活到一百二十岁。离婆多听到了就问说:“她的祖母是否还活着?”他们回答说: “是的。”离婆多又问:“我可以见她吗?”他们回答:“可以,进到屋子里来吧。”他走进屋子,见到新娘的老祖母身体已经很虚弱:无法走动,无法说话,耳朵 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到东西;身体非常丑陋:牙齿都没有了,皮肤充满皱纹,头发都已变白。离婆多看了之后感到很同情她,就问旁边的人说:“新娘以后也会变 成像她的祖母这样吗?”旁边的人回答说:“是的,终有一天她也会变老。”离婆多听了心里想:“原来我的哥哥、姐姐们早就知道了这个‘秘密’!难怪他们要放 弃在家生活而出家。我也应该舍弃世俗的一切,出家修行以便了知这个秘密。”


  在回家的路上,离婆多向亲戚们表示自己腹痛以及将要腹泻。于是他进入树林里去,然后又回来;第二次他又进入树林里,然后又回来;第三次他再进入树林里,然后 又回来;到了第四次,他进入树林里之后就开始逃跑,沿着一个路线去寻找寺院。跑了很长一段路之后,终于发现一个寺院。他去到上座比库那里,礼敬之后,说: “尊者,请剃度我出家。”上座比库问说:“你是谁?”他回答说:“我是沙利子尊者的弟弟。”上座比库就收留他,并且不久就剃度他出家。他学习沙马内拉律仪 及禅修法门。之后他心里想他的亲戚可能会找到那里而将他带回去,所以就请求戒师允许他离开,到远方去,以免亲戚们找到。得到戒师的允许之后,他就去到非常遥远的地方,一个人独住在森林里修行。


  沙利子尊者听说弟弟已经出家为沙马内拉并且独自住在森林里,就想要去看他。他来请求佛陀允许他去。佛陀观察离婆多沙马内拉的情况,发现他尚未证得任何道果, 如果沙利子尊者去看他,他将无法在那次雨季安居中证果,因此佛陀说:“沙利子,雨季安居之后才去吧,我也会一起去。”于是沙利子尊者就等待到雨季安居结 束。


  在那次雨季安居期间,离婆多尊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精进地修行,以期证悟佛法。他持续不断地专注于禅修的业处。当他持续地修行时,他的心愈来愈平静,完全地安 住于单一目标。他的定力愈来愈深,生起智慧之光,证得色界禅与无色界禅。然后他转而修行观禅,而且观智愈来愈深,能够透视内在与外在世间的种种事物,了知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进一步他证得所有的道智、果智及神通。


  雨季安居之后,佛陀动身前往离婆多尊者住的地方,包括沙利子尊者在内的五百位比库也跟随佛陀同行。离婆多尊者知道佛陀要来看他,就进入第四禅,然后以第四禅 的定力为基础而发起神通,决意变现出提供佛陀及所有比库使用的一切设备。当他们到达那个森林时,见到那里一切设备都齐全。


  他们在那里住得很舒适。有些还没证果的比库因此而对离婆多的住处产生不好的想法。佛陀知道这件事,就决意在他们要离开时会有某些比库东西忘了带走。当他们走上回程时,有些比库才想到手杖忘了拿,有些比库滤水囊忘了拿 ……等等。于是他们走回原来那个住处拿自己的东西,才发现之前的一切住屋及设备全都不见了,他们忘了拿的东西都挂在树上。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那些东西拿到,然后与佛陀一起回到沙瓦提城。


  回到沙瓦提城那天,毗舍佉母(Visakha)邀请佛陀及比库们隔天去接受饮食供养。隔天佛陀与比库们去到她家。当她在供养食物给比库时,她问说:“尊者,离婆多尊者的情况如何?”有些比库回答说:“他过着很奢侈的生活。”毗舍佉母再问其他比库说:“尊者,离婆多尊者的情况如何?”他们回答说:“他住在很艰苦的地方, 没有什么设备可用。”毗舍佉母是很有智慧的人。等到比库们都用完餐之后,她就去顶礼佛陀,请问佛陀说:“世尊,离婆多尊者的情况如何?有些尊者说他过着很 奢侈的生活,有些则说他住在很艰苦的地方。到底谁说的才是正确呢?”佛陀解释说:“无论阿拉汉住在哪里,那个地方就变得平静与安宁。”那时有许多比库聚集在那里。佛陀诵出这首偈颂并且讲了很好的开示。许多比库就在听法时证得圣道与圣果。


  在这首偈颂里佛陀谈到阿拉汉。我们都知道什么是阿拉汉,但是我们还应当深入地了解阿拉汉的情况:阿拉汉的心中没有贪爱,没有瞋恨,没有愚痴,经常都有智慧生 起。就一般人而言,心中不能经常有智慧,因为他们的心中生起贪爱、瞋恨、愚痴的缘故。由于这些贪、瞋、痴,结果就有更多浮躁与散乱的念头生起。阿拉汉的心 中没有执着也没有愤怒,所以时时刻刻都有智慧力存在内心。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阿拉汉的心中不会生起这些无用的念头。这是由于他的理解,由于他的智慧,由于他的观智,由于他能透视世间一切有为法的缘故。


  一般人的心中有四种密集32:


  一、相续密集(santatighana);


  二、组合密集(samahaghana);


  三、作用密集(kiccaghana);


  四、所缘密集(arammaoaghana)。


  相续密集(santatighana): 我们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单一、不变的个体;我们认为我、你、他、她都是单一的个体与自我。同样地,我们也把树木、建筑物、岩石及其它外在事物看成单一的个 体。然而,当禅修者的智慧变得锐利时,他就能了知这些都是生灭相续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在三、四十年前得到这个身体。在那个时间之前我们不是 今生这个生命,但是由于投生于母亲胎中的第一念心,所以才开始有色法(物质)生起。这个色法在几天的时间内慢慢累积成小团;在几个月当中渐渐成长;然后出 生到这个世间来。那时,这个婴儿会认为 :“这是我、那是我的母亲……。 ” 他的身体渐渐长大,他会认为:“现在我长大了。”同样地,他的身体会成熟,到了中年,到了老年,衰败,生病,最后死亡。死亡之后他的身体被大地所吸收。不 明智的人会说:“这个身体就是我,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头等等。”事实上,这些物质只是依照自然法则而生起、暂时存在、坏灭而已。这些都依靠色法的生灭 相续而产生,不是单一、不变的。我们身体里的色法能够产生新的色法;我们将这种旧色法产生新色法的现象看成是一个人或看成是我。但是,当我们真正了解身体 时,我们就会知道身体只是一堆色法微粒(rapa-kalapa;色聚33)而已,而且这些色法微粒产生新的一代之后就立刻坏灭。当我们照见到色法微粒的相续产生时,就破除了相续密集。


  如果我们进一步透视每一颗色法微粒的组成元素,见到有些微粒由八种色法元素构成,有些由九种,有些由十种,如此透视时就破除了第二种密集TT组合密集。当我们深入观察而了知这些色法元素的个别作用时,就破除了第三种密集TT作用密集。第四种密集是所缘密集,这是名法(精神)的密集,是比较复杂的一项。


  有时禅修者会想:“我能够了知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是如此这般。”但是当他进一步反观那个能了知的心时,他才知道那个心也是被观察的目标(所缘)。当我们说话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由不同的心产生出来, 例如我们说:“我的定力很好。”当我们说到“我的”时,我们心里想这是属于我的;当我们说到“定力”时,我们心里想到定力或快乐;当我们说到“很好”时, 我们心里对它产生执着。如此,禅修者执着于自己的禅修进展。有些人说:“我没有定力。”当他说到“我”时,他的心以自己的身体为物件;当他说到“定力” 时,他的心想到可喜的境界;当他说到“没有”时,他的心里感到不愉快或难过。当禅修者培育起很敏锐的正念时,他就能了知这些心念的情况;那时他破除了所缘 密集,不执着能思惟的心,并且能去除没有用的心念及培育好的心念。


  阿拉汉的心深入地透视世间的这些现象,所以他了知没有什么可以执着,也没有什么可以生气。以这样的了知,智慧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的心生起。当他观照任何有为 法时,他的心能够深深地透视它的实相,藉此而达到寂灭(涅盘)的境界及生起果智。如此他以智慧力而时时处在安乐的境界。


  各位尊者,我们的开示就讲到这里。愿我们都能遵循佛陀的教导,修行到证得阿拉汉果。

  
(2001.12.23讲于斯里兰卡.龙树林僧寺)

 

注 解


  1. 波罗蜜(parama) (p.2):字义为完全、圆满;乃是善良、美好的德行。有十种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实语、决心、慈、舍。在此尤其指过去世所累积的修行经验。


  2. 慈心观 (metta bhavana) (p.3):一心专注于对他人生起慈爱,希望对方幸福快乐,藉此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


  3. 慈心禅那(metta jhana) (p.3):或译为“慈心定”;修行慈心观提升定力到深深地一心融入慈爱,完全没有其他种心念间杂的境界。慈心禅那由浅至深可以是色界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4. 观禅(vipassana) (p.3):古人音译“毗婆舍那”;今人译“智慧禅”、“内观”等;透视物质(色)与精神 (名) 的真实本质以提升智慧乃至证悟圣道的修行法门。


  5. 有为法 (saikhara) (p.3):或译为“行法”;依靠因缘条件聚合而产生、随着因缘条件改变而改变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一切的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是有为法。(因:主要条件。缘:次要条件或辅助条件。)


  6. 四道、四果 (p.3):即四圣道、四圣果;总共是八 种出世间圣者的境界 。 这八种圣者都已证悟( 体验与了知)涅槃,不会再退为凡夫,而且肯定会解脱生死轮回。


  (1)第一圣道:索答般那(sotapatti-magga 入流道):断除三种烦恼:身见(sakkayadinnhi;萨迦耶见;认为有单一个体存在的错误见解)、 疑 、戒禁取见(认为奉行禁戒或仪式即能达到解脱的错误见解);


  (2)第一圣果:索答巴帝果(sotapatti-phala;入流果):是入流道的结果 , 体验入流道所带来的解脱 。 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 者已进入八圣道分之流 , 所以称为“入流”。 他们肯定不会再投生于四恶道 , 而且最多再七世就 会解脱生死轮回。


  (3)第二圣道TT萨咖达嘎弥(sakadagami-magga; 一来道):减弱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瞋恨;


  (4)第二圣果TT萨咖达嘎弥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是斯陀含道的结果,体验斯陀含道所带来的解脱。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最多只会再投生于欲界一次即解脱生死轮回,所以称为“一来”。(欲界:有感官欲望生起的生存界,包括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及紧接于 人道之上的六层天界。)


  (5)第三圣道TT阿那嘎弥(anagami-magga;不还道):断除欲欲与瞋恨这两种烦恼;


  (6)第三圣果TT阿那嘎弥果(anagami-phala; 不还果):阿那含道的结果,体验阿那含道所带来的解脱。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不会再投生到欲界来,所以称为“不还”或“不来”。


  (7)第四圣道TT阿拉汉(arahatta-magga;杀敌道) :断除剩余的五种微细烦恼,即:色欲(对色界生命的欲求)、无色欲(对无色界生命的欲求)、 我慢(骄傲)、 掉举(浮躁不安)、 无明(愚痴)(色界:在欲界之上,具有微妙色身的天界。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没有色身存在,只有精神现象的天界。以上两界都称为梵天界,与欲界合称为三界,是众生轮回生死的范围。);


  (8)第四圣果TT阿拉汉果(arahatta-phala; 杀敌果) :是阿拉汉道的结果,体验阿拉汉道所带来的解脱。阿拉汉是完全解脱者,不再生死轮回。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完全灭尽烦恼敌,所以称为“杀敌”。


  证得以上境界的四对 、 八种圣者(古译:四双八辈)是佛陀的圣弟子,堪受礼敬与供养,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7. 神通(abhi¤¤a) (p.3):超自然的特殊能力;通常谈到五种:


  一、如意通(神变通):能将自己一身变成多身、随意地显现或消失、无阻碍地穿墙而过、遁入地中、在水上行走、在天空飞行、触摸日月、去到梵天界;


  二、天耳通:能听到远、近、粗、细的声音;


  三、他心通:能知道他人的心念;


  四、宿命通:能回忆过去世所发生之事;


  五、天眼通:能看到天界或地界远近之事,也包括能了知众生由于造了什么业而从一处死亡之后投生到另一处。


  这五种都是世间(仍系缚于世间轮回)的神通。


  有时经里还提到第六种神通“漏尽通(断尽烦恼的智慧;由修行观禅而得)”则是出世间(超出世间轮回)的神通。


  8. 三十二身分(身体的三十二个组成部份)(p.6):


  第一组:发、毛、指甲、齿、皮;


  第二组:肉、筋腱、骨、骨髓、肾;


  第三组:心、肝、肋膜、脾、肺;


  第四组:肠、肠间膜、胃中的食物、粪、脑;


  第五组:胆汁、痰、脓、血、汗、脂肪;


  第六组:泪、油(皮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9. 寂灭 (p.7):在此是指涅槃 。涅槃是寂静无烦恼、灭除一切痛苦的境界。


  10. 涅槃(nibbana) (p.7):字义为清凉、熄灭(火);乃是灭尽渴爱等烦恼、灭尽众苦、解脱生死轮回、不死、无尽、无为(不依靠因缘条件而存在)、至上、究竟安乐的境界。


  11. 刹那定(khaoika-samadhi) (p.10): 又称为遍作定(预备定)。从开始禅修到近行定之间所有层次的定力皆称为刹那定。此处的刹那定特别指深而强的刹那定:就修行止禅而言,专注于似相而尚未达到 近行定的定力称为刹那定;就修行观禅而言,能使禅修者透视名色法的究竟实相的定力称为刹那定。(止禅: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观禅:培育智慧的修行法门。)


  12. 近行定(upacara-samadhi) (p.10):紧接在安止定之前的定称为近行定。


  13. 安止定(appana-samadhi) (p.10):即禅那 (jhana);心完全专一、融入于单一目标(似相)的状态。此时的心很坚定、很有能力、清净而无烦恼、宁静而不动摇 。 一般常提到八种安止定 ,即所谓的“八定”TT四种色界禅及四种无色界禅;有时再加上灭尽定,称为九次第定──这些是世间定。圣者们进入并安住于所证得的圣果境界时也是安止定 (禅那), 称 为 果 定(phala-samapatti)──这些是出世间定。(灭尽定:心与心生色法都暂时不生起的定境;具有八定的阿那含及阿拉汉圣者才能达到。)


  14. 头陀行(dhutaiga头陀支) (p.13):头陀 (dhuta)是 音译,义为“抖落;去除”:抖擞精神以去除恶劣行为与修行障碍;以极简朴的生活方式训练少欲、知足等德行。有十三种修行法,称为十三头陀支:(一)粪扫衣 支、(二)三衣支、(三)常乞食支、(四)次第乞食支、(五)一座食支、(六)一钵食支、(七)时后不食支、(八)林野住支、(九)树下住支、(十)露地 住支、(十一)冢间住支、(十二)随处住支、(十三)常坐不卧支。


  15. 禅那 (jhana) (p.14):见批注13。八种禅那(八定)即:四种色界禅TT


  一、初禅:远离烦恼、不善法,由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个禅支维持定力而专注于似相。(禅支:维持禅那的精神因素。)


  五禅支:


  寻:将心投入目标;


  -伺:持续地将心保持于目标;


  R喜:专注于目标时生起的欢喜;


  ˉ乐:专注于目标时生起的快乐感受;


  °一境性:一心融入目标。


  二、第二禅:由喜、乐、一境性这三个禅支维持定力。由于没有寻与伺,所以定力更强,喜与乐的品质更超胜。


  三、第三禅:由乐与一境性这两个禅支维持定力。由于没有喜,所以定力又比第二禅更强,乐的品质更超胜。


  四、第四禅:由舍与一境性这两个禅支维持定力。由于舍离了苦、乐、忧 、喜,所以正念清净,定力极超胜。(舍:不苦不乐的感受)四种无色界禅──都是由舍与一境性这两个禅支维持定力,差别只在于所专注的目标及定力的浅深不同:


  一、空无边处禅:以无边的虚空相为目标;


  二、识无边处禅:以空无边处禅心为目标;


  三、无所有处禅:以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无所有)为目标;


  四、非想非非想处禅:以无所有处禅心为目标。


  16. 八圣道分 ( annha-maggaigani或 ariyo annhaigiko maggo;


  八支圣道) (p.20):八圣道分TT圣道的八项构成因素 。 八支圣道TT由八项因 素构成的圣道 。


  这两者是同义词。八圣道分可归纳成戒、定、慧 三学:


  慧学:正见、正思惟;


  戒学:正语、正业、正命;


  定学: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是导向灭苦(涅槃)之道,也即是四圣谛中的道谛。


  17. 观智(vipassana ¤aoa) (p.22):修行观禅,透视名色法之实相而成就的智慧。


  18. 世俗谛(sammutisacca) (p.25):世俗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包括组成世间而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众生、人、动物等,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


  19. 胜义谛(paramatthasacca;究竟谛) (p.25):基于各 自的自性而存在之现象;如实地分析到不可再分 、最终存在之现象。


  20. 心所(cetasika) (p.25):与心同时生起、附属于心的精神因素,能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共有五十二个,分为四大类:


  一、遍一切心心所(七个):一切心生起时都会同时生起的心所,如:触(接触)、受(感受)、想(形成印象)、思(意愿);


  二、杂心所(六个):只与某些种类的心同时生起的心所,如:寻(将心投向目标)、伺(重复地省察目标)、精进(激起力量、奋斗);


  三、不善心所(十四个):如:愚痴(盲目;无知)、贪爱(渴求;执着)、瞋恨(生气;怨恨)、慢(骄傲);


  四、美心所(二十五个):如:信(对应信的事有信心)、念(忆念目标不忘失)、无贪(不贪求;不执着)、慧(不迷惑;如实了知)。


  21. 八种定(annha samapatta) (p.31):或译为“八等至”;见批注13与15。


  22. 圣道智、圣果智(ariyamagga¤aoa, ariyaphala¤aoa) (p.31):与圣道心 、 圣果心同时生起的智慧心所。


  23. 入出息念 (anapanasati) (p.32):或译为“安般念”;正念专注于呼吸以培育定力或智慧的修行法门。


  24. 似相(p.32): 三种禅相当中最高的一种 。(禅相nimitta:修行禅定时心专注的目标)。


  三种禅相:


  一、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预备相):开始修行止禅培育定力时专注的目标;尚未被心摄取、原本的自然目标;


  二、取相 (uggaha-nimitta):定力提升时,遍作相完全被心摄取而在心中生起的影像;


  三、似相 (panibhaga-nimitta): 定力更深时,取相进一步净化后,心中生起与取相很相似,但是更稳固、更纯净的影像。深度的刹那定、近行定与安止定都是以似相作为专注的目标。


  25. 果定(phalasamapatti) (p.36):或译为“果等至”;圣果心相续生起的境界;见批注13。


  26. 沙门的义务 (samaoa-dhamma;沙门法) (p.43):修行戒、定 、慧三学,以期证得阿拉汉果。证得阿拉汉果时即完成了沙门的义务。


  27. 色遍(vaooa-kasioa) (p.44):专注于颜色以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 ;通常用的颜色有四种:棕色(青色;深色)、黄色、红色与白色;这些是十遍当中的四种。十遍中的另外六种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十遍:将目标 扩大到遍一切处的十种止禅法门。)


  28. 四大分别观 (catumahabhatakammannhana)(p.47):或称为“四界分别观”(catudhatuvavatthana-kammannhana);分辨四大的个别相状(特相)以培育定力与智慧的修行法门。(四大即四界:地、水、火、风;乃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元素。)


  29. 五自在 (pa¤cavasita) (p.48):精通禅那的五种方式:


  一、转向自在:能够轻易及迅速地将心转向寻、伺等禅支的能力;


  二、入定自在:能够随心所欲、轻易及迅速地进入禅那的能力;


  三、住定自在:能够依自己所决定的时间而住在定中多久的能力;


  四、出定自在:能够轻易及迅速地从禅定中出来的能力;


  五、省察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省察刚才所入禅那的能力。


  30. 业处 (kammannhana) (p.48):字义为:工作处所。用来指修行法门 ,如入出息念 、不净观等。有时也用来指禅修时专注的目标,如呼吸、身体的不净等。


  31. 灭尽定 (nirodhasamapatti)(p.53):见批注13。


  32. 密集 (ghana) (p.69):字义为:厚、固体的、密集的、紧密的。当名(精神)与色(物质)相互资助而生起时,由于误解它们为整体,故有密集的概念产生。色法有三种密集:


  一、相续密集:误解身体及其它物质为单一、不变的整体。当禅修者定慧力增强到能透视物质(色法)是由微粒构成的,这时他破除了 相续密集。这些微粒快速地在生灭,旧的微粒能产生新的微粒,才使物质相续存在,而给人单一、不变的错觉。


  二、组合密集:见到微粒者可能会误解每一颗微粒是单一的整体。当禅修者进一步分析而见到微粒的组成元素时,他了解微粒也是组合体(色聚),这时他破除了组合密集。


  三、作用密集:能分析微粒的组成元素之后,可能会误解这些元素有相同作用。禅修者必须更进一步观察各个元素的个别作用,才能破除作用密集,彻底地见到色法的真相。


  名法有四种密集:


  一、相续密集:一般人会误解自己与他人的心都是单一、不变的整体。当禅修者修行到名业 处,能够照见每一刹那有不同的心念生起时,就破除了相续密集(名业处:分辨精神现象的修行法门)。


  二、组合密集:将每一刹那的心念误解为单一的整体。当禅修者进一步分析每刹那心念的组成时,他透视到每刹那有一个心及数个心所同时生起,因此心念也是组合体 ( namakalapa;名聚),这时他破除了组合密集。


  三、作用密集:当禅修者深入观察到心及各个心所的个别作用时,才破除了作用密集。


  四、所缘密集:知道心与心所是能缘(能缘取目标;能了知目标),不知道它们也是所缘(被其他心与心所缘取的目标;被了知的目标)。当禅修者用后一念观照前一念的心与心所时,才破除了所缘密集,彻底地见到名法的真相。


  33. 色聚 (rapa-kalapa)(p.68):色法的基本元素(究竟色法)不能单独生起,必须成群地以微粒的型态生起,如此的微粒称为色聚。每一颗色聚里的所有色法元素是同时生起、同时消灭的。

 

附录:


    护卫(经)


  邀请诸天神听法文


  随念三宝


  吉祥经


  宝经


  应行慈爱经


  大胜利吉祥偈


  随喜功德


  PARITTA


  Dhammassavaoadevatabhisammantanapanha


  Samanta cakkavaeesuTT


  atragacchantu devata,


  saddhammau munirajassaTT


  suoantu saggamokkhadau.


  Parittassavaoakalo ayambhadanta. (3x)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护卫(经)


  邀请诸天神听法文


  从世界系中各处,


  愿诸天神来此地,


  听圣者王之正法,


  导向乐处与解脱。


  这是听闻护卫(经)的时候,尊者们!(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Ratanattayanusati


  Buddhanusati


  Iti'pi so Bhagava, Arahau,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oa-sampanno, Sugato, Lokavida,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devamanussanau, Buddho, Bhagava'ti.


  Dhammanusati


  SvakkhatoBhagavataDhammo,sandinnhiko,aka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u veditabbo vi¤¤aha'ti.


  随念三宝


  佛随念


  如此,世尊是阿拉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知、堪受调伏者的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佛陀、世尊。


  法随念


  世尊善巧宣说的法是当生可见的、不受时间限制的、邀大家来见的、导向(涅槃)的、智者们应当亲自了知的。


  Saighanusati


  Supan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igho, ujupan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igho,¤ayapan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igho,samacipan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igho; yadidau: cattari purisayugani annha purisapuggala, esa Bhagavato savaka-saigho;ahuneyyo, pahuneyyo, dakkhioeyyo, a¤jalikaraoayo, anuttarau pu¤¤akkhettau lokassa'ti.


  (Sauyutta Nikaya, Sakka Sauyutta, Dhajaggasuttau)


  (Etena saccavajjena T sotthi te hotu sabbada,


  etena saccavajjena T sabbarogo vinassatu,


  etena saccavajjena T hotu te jayamaigalau.) [1]


  僧随念


  世尊的弟子僧团是善巧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依法行道者,世尊的弟子僧团是正确行道者。他们是:四对、八种(圣)人。这就是世尊的弟子僧团。(他们)应受礼敬、应受接待、应受供养、应受合掌、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相应部.帝释相应.旗顶经》


  (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一切的疾病消失;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你得到吉祥胜利。)1


  Maigalasuttau


  Evau me sutau: ekau samayau Bhagava Savatthiyau viharati Jetavane Anathapiooikassaarame. Atha kho a¤¤atara devata abhikkantaya rattiya, abhikkantavaooa, kevalakappau Jetavanau obhasetva yena Bhagava ten'upasaikami, upasaikamitva Bhagavantau abhivadetva ekamantau annhasi. Ekamantau nhita kho sa devata Bhagavantau gathaya ajjhabhasi:-


  Baha deva manussa ca TT


  maigalani acintayuu,


  akaikhamana sotthanau TT


  brahi maigalamuttamau.u


  Asevana ca balanau TT


  paooitana¤ca sevana,


  paja ca pajanayanau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祇陀林给孤独园。那时,某位容色殊胜的天神在深夜使整个祇陀林充满光明,然后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顶礼世尊,然后站在一边。那位天神站在一边之后,以偈颂对世尊说:


  “ 许多天与人,


  思惟诸吉祥,


  希望得安乐;


  请说最吉祥。”


  (世尊说:)


  “ 不结交愚人,


  与智者交往,


  礼敬可敬者,


  此事最吉祥。”


  Patirapadesavaso ca TT


  pubbe ca katapu¤¤ata,


  attasammapaoadhi ca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Bahusacca¤ca sippa¤ca TT


  vinayo ca susikkhito,


  subhasita ca ya vaca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Matapitu upannhanau TT


  puttadarassa saigaho,


  anakula ca kammanta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Dana¤ca dhammacariya ca TT


  ¤atakana¤ca saigaho,


  anavajjani kammani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住于适宜地,


  过去曾行善,


  正确地自立,


  此事最吉祥。


  博学与技术,


  善学于律仪,


  所说皆善语,


  此事最吉祥。


  奉事父母亲,


  善对待妻儿,


  清白的职业,


  此事最吉祥。


  布施与法行,


  接济诸亲族,


  行为无过失,


  此事最吉祥。


  arati virati papa TT


  majjapana ca sa¤¤amo,


  appamado ca dhammesu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Garavo ca nivato ca TT


  santunnhi ca kata¤¤uta,


  kalena dhammasavaoau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Khanta ca sovacassata TT


  samaoana¤ca dassanau,


  kalena dhammasakaccha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Tapo ca brahmacariya¤ca TT


  ariyasaccanadassanau,


  nibbanasacchikiriya ca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远离于恶事,


  不饮迷醉品,


  谨慎于诸法,


  此事最吉祥。


  恭敬与谦虚,


  知足与感恩,


  适时而闻法,


  此事最吉祥。


  忍耐与温和,


  得见诸沙门,


  适时讨论法,


  此事最吉祥。


  俭朴与梵行,


  照见诸圣谛,


  体证于涅槃,


  此事最吉祥。


  Phunnhassa lokadhammehi TT


  cittau yassa na kampati,


  asokau virajau khemau TT


  etau maigalamuttamau.u


  Etadisani katvana TT


  sabbatthamaparajita,


  sabbattha sotthiu gacchanti tau TT


  tesau maigalamuttamanuti.


  (Khuddakapanha Sutta 5; Suttanipata 2.4)


  ( Etena saccavajjena T sotthi te hotu sabbada,


  etena saccavajjena T sabbarogo vinassatu,


  etena saccavajjena T hotu te jayamaigalau.)


  接触世法时,


  心毫不动摇,


  无悲染而安,


  此事最吉祥。


  如此实行后,


  各处无能胜,


  一切处安乐,


  是其最吉祥。”


  《小诵.第五经;经集.第2.4》


  (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一切的疾病消失;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你得到吉祥胜利。)


  Ratanasuttau


  Yanadha bhatani samagatani,


  bhummani va yani'va antalikkhe,


  sabbe'va bhata sumana bhavantu,


  atho'pi sakkacca suoantu bhasitau.


  Tasma hi bhata nisametha sabbe,


  mettau karotha manusiya pajaya,


  diva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u,


  tasma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a.


  Yau ki¤ci vittau idha va hurau va,


  saggesu va yauratanau paoatau,


  na no samauatthi Tathagatena,


  idam'pi Budd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宝经


  (世尊说:)


  集会在此诸鬼神,


  无论地居或空居,


  愿一切鬼神欢喜,


  并恭敬听闻所说。


  故一切鬼神听着:


  以慈爱对待人们;


  他们日夜献供祀,


  故精勤守护他们。


  此世他世之财富,


  或天界中殊胜宝,


  无与如来相等者TT


  此是佛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Khayau viragau amatau paoatau,


  yadajjhaga Sakyamuna samahito,


  na tena Dhammena sam'atthi ki¤ci,


  idam'pi Dhamm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am Buddhasennho parivaooaya suciu,


  samadhimanantarika¤¤amahu,


  samadhina tena samo na vijjati,


  idam'pi Dhamm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e puggala annha satau pasattha,


  cattari etani yugani honti,


  te dakkhioeyya Sugatassa savaka,


  etesu dinnani mahapphalani,


  idam'pi Saig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尽.离贪.不死.殊胜,


  释迦圣者静体证,


  无与该法相等者,


  此是法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至上佛所赞清净,


  所说立即相随定,


  无与该定相等者TT


  此是法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被觉念者所称赞,


  是彼四双八辈者,


  善逝弟子堪受供,


  供养于彼得大果TT


  此是僧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Ye suppayutta manasa daehena,


  nikkamino Gotamasasanamhi,


  te pattipatta amatau vigayha,


  laddha mudha nibbutiu bhu¤jamana,


  idam'pi Saig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ath'indakhalo panhaviu sito siya,


  catubbhi vatebhi asampakampiyo,


  tathapamausappurisau vadami,


  yo ariyasaccani avecca passati,


  idam'pi Saig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e ariyasaccani vibhavayanti,


  gambharapa¤¤ena sudesitani,


  ki¤capi te honti bhusappamatta,


  na te bhavau annhamau adiyanti,


  idam'pi Saig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以坚固心善从事,


  于瞿昙教法离欲,


  已达目标入不死,


  凭空获得享安乐TT


  此是僧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犹如插地之门柱,


  不被四风所动摇;


  我说譬如善男子,


  彼确见诸圣谛者。


  此是僧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彼明了诸圣谛者,


  乃深智者所善说,


  即使彼等极放逸,


  彼亦不受第八生。


  此是僧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Saha'v'assadassanasampadaya,


  tay'assu dhamma jahita bhavanti,


  sakkayadinnhi vicikicchita¤ca,


  salabbatau vapi yadatthi ki¤ci,


  catah'apayehi ca vippamutto,


  cha cabhinhanani abhabbo katuu,


  idam'pi Saig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Ki¤capi so kammau karoti papakau,


  kayena vaca uda cetasa va,


  abhabbo so tassa panicchadaya,


  abhabbata dinnhapadassa vutta,


  idam'pi Saig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Vanappagumbe yatha phussitagge,


  gimhanamase panhamasmiu gimhe,


  tathapamau Dhammavarau adesaya,


  nibbanagamiu paramau hitaya,


  idam'pi Budd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就在见法的同时,


  即已舍弃了三法:


  萨迦耶见与怀疑,


  及戒禁取了无遗;


  他已超脱四恶趣,


  及不再造六重罪。


  此是僧之殊胜宝;


  此是实语愿安乐。


  他所作任何恶业,


  经由身.口或意念,


  他无法将它隐瞒,


  此谓见道者不作。


  此是僧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犹如森林顶花开,


  于热季的第一月;


  譬喻他宣说圣法,


  导向涅槃最上益。


  此是佛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Varo vara¤¤a varado varaharo,


  anuttaro Dhammavarau adesaya,


  idam'pi Budd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Khaoau puraoau navau n'atthi sambhavau,


  Virattacitta ayatike bhavasmiu,


  te khaoabaja aviruehicchanda,


  nibbanti dhara yatha'yau padapo,


  idam'pi Saighe ratanau paoatau,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Yanadha bhatani samagatani,


  bhummani va yani'va antalikkhe,


  Tathagatau devamanussapajitau,


  Buddhau namassama suvatthi hotu.


  知.予.持圣之圣者,


  至上者宣说圣法TT


  此是佛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旧的已尽无新的,


  心不执取未来有,


  种子已尽不生欲,


  智者清凉如灯熄TT


  此是僧之殊胜宝;


  以此实语愿安乐。


  (鬼神说:)


  集会在此诸鬼神,


  无论地居或空居,


  如来受天人崇敬,


  我等敬佛愿安乐。


  Yanadha bhatani samagatani,


  bhummani va yani'va antalikkhe,


  Tathagatau devamanussapajitau,


  Dhammau namassama suvatthi hotu.


  Yanadha bhatani samagatani,


  bhummani va yani'va antalikkhe,


  Tathagatau devamanussapajitau,


  Saighau namassama suvatthi hotu.


  (Khuddakapanha Sutta 6; Suttanipata 2.1)


  ( Etena saccavajjena T sotthi te hotu sabbada,


  etena saccavajjena T sabbarogo vinassatu,


  etena saccavajjena T hotu te jayamaigalau.)


  集会在此诸鬼神,


  无论地居或空居,


  如来受天人崇敬,


  我等敬法愿安乐。


  集会在此诸鬼神,


  无论地居或空居,


  如来受天人崇敬,


  我等敬僧愿安乐。


  《小诵.第六经;经集.第2.1》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一切的疾病消失;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你得到吉祥胜利。)


  Karaoayamettasuttau


  Karaoayamatthakusalena,


  yantau santau padau abhisamecca;


  sakko uja ca saja ca,


  suvaco c'assa mudu anatimana.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


  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u ananugiddho.


  Na ca khuddau samacare ki¤ci,


  yena vi¤¤a pare upavadeyyuu;


  sukhino va khemino hontu,


  sabbe 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


  Ye keci paoabhat'atthi,


  tasa va thavara va anavasesa;


  应行慈爱经


  善于谋求福利者应当做的事情是:


  了知寂静的境界之后,


  贤能、正直与诚实,


  及顺从、柔和、不骄慢;


  知足与令人容易护持,


  少事务与节俭,


  摄护诸根与明智,


  不鲁莽与不贪着家族;


  只要是智者将会指责的事,


  即使是小事他也不做;


  (愿一切众生)幸福与平安,


  愿一切众生安乐;


  凡是有任何众生,


  动摇的或不动摇的包括无遗,


  dagha va ye mahanta va,


  majjhima rassakaoukathala.


  Dinnha va yeva addinnha,


  ye ca dare vasanti avidare;


  bhata va sambhavesa va,


  sabbe 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


  Na paro parau nikubbetha,


  natima¤¤etha katthaci nau ka¤ci;


  byarosana panighasa¤¤a,


  na¤¤ama¤¤assa dukkhamiccheyya.


  Mata yatha niyau puttau,


  ayusa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atesu,


  manasau bhavaye aparimaoau.


  Metta¤ca sabbalokasmiu,


  manasau bhavaye aparimaoau;


  uddhau adho ca tiriya¤ca,


  asambadhau averau asapattau.


  长的或大的,


  中的、短的、细的或粗的,


  被见到的或不被见到的,


  住在远方或近处的,


  已经投生的或还要投生的,


  愿一切众生安乐;


  不要有众生欺骗其他众生,


  不要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众生,


  不要透过愤怒与厌恶想


  而互相希望对方受苦;


  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那样,


  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


  应当如此对一切众生


  培育无量的心,


  及应当以慈爱对全世界


  培育无量的心,


  上方、下方与周围,


  无障碍、无仇人、无敌对;


  Tinnha¤carau nisinno va,


  sayano vayavat'assa vigatamiddho;


  etau satiu adhinnheyya,


  brahmametau viharau idhamahu.


  Dinnhi¤ca anupagamma, salava


  dassanena sampanno;


  kamesu vineyya gedhau,


  na hi jatu gabbhaseyyau punareta'tiu.


  (Khuddakapanha Sutta 9; Suttanipata 1.8)


  ( Etena saccavajjena T sotthi te hotu sabbada,


  etena saccavajjena T sabbarogo vinassatu,


  etena saccavajjena T hotu te jayamaigalau.)


  Mahajayamaigala Gatha


  Mahakaruoiko nathoTT


  hitaya sabbapaoinau,


  paretva parama sabbaTT


  站立、行走、坐着


  或躺卧,只要不是在睡眠中,


  都应当决心保持如此的正念TT


  这就是他们在此所说的梵住;


  以及不执取邪见,戒行良好,


  具足澈见,


  去除对欲乐的贪爱之后,


  确定不再来投胎。


  《小诵.第九经;经集.第1.8》


  (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一切的疾病消失;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愿你得到吉祥胜利。)


  大胜利吉祥偈


  具有大悲的守护者,


  为了一切众生利益,


  圆满所有波罗蜜后,


  patto sambodhimuttamau,


  etena saccavajjenaTT


  hotu te jayamaigalau.


  Jayanto bodhiya maleTT


  sakyanau nandivaoohano,


  evau tuyhau jayo hotuTT


  jay'assu jayamaigalau.


  Sakkatva BuddharatanauTT


  osadhau uttamau varau,


  hitau devamanussanamTT


  Buddhatejena sotthina,


  nassantu'paddava sabbeTT


  dukkha vapasamentu te.


  Sakkatva DhammaratanauTT


  osadhau uttamau varau,


  parieahapasamanauTT


  Dhammatejena sotthina,


  nassantu'paddava sabbeTT


  bhaya vapasamentu te.


  证得无上菩提解脱;


  借着这真实的话语,


  愿你得到吉祥胜利。


  在菩提树下胜利时,


  为释迦族增长喜悦;


  愿你也像那样胜利,


  得到胜利吉祥胜利。


  在恭敬了佛宝之后,


  是为殊胜至上之药,


  是天神与人之利益;


  以佛陀的力量祝福,


  愿一切的灾难消失,


  愿你的痛苦都平息。


  在恭敬了法宝之后,


  是为殊胜至上之药,


  是苦难的平息之方;


  以法的力量而祝福,


  愿一切的灾难消失,


  愿你的恐惧都平息。


  Sakkatva SaigharatanauTT


  osadhau uttamau varau,


  ahuneyyau pahuneyyauTT


  Saighatejena sotthina,


  nassantu'paddava sabbeTT


  roga vapasamentu te.


  Yau ki¤ci ratanau lokeTT


  vijjati vividha puthu,


  ratanau Buddhasamau n'atthiTT


  tasma sotthi bhavantu te.


  Yau ki¤ci ratanau lokeTT


  vijjati vividha puthu,


  ratanau Dhammasamau n'atthiTT


  tasma sotthi bhavantu te.


  Yau ki¤ci ratanau lokeTT


  vijjati vividha puthu,


  ratanau Saighasamau n'atthiTT


  tasma sotthi bhavantu te.


  在恭敬了僧宝之后,


  是为殊胜至上之药,


  是堪受供养与礼遇;


  以僧团的力量祝福,


  愿一切的灾难消失,


  愿你的疾病都平息。


  世界上的任何宝物,


  存在各式各样种类,


  没有与佛相等之宝;


  以此实语愿你安乐。


  世界上的任何宝物,


  存在各式各样种类,


  没有与法相等之宝;


  以此实语愿你安乐。


  世界上的任何宝物,


  存在各式各样种类,


  没有与僧相等之宝;


  以此实语愿你安乐。


  N'atthi me saraoau a¤¤auTT


  Buddho me saraoau varau,


  etena saccavajjenaTT


  hotu te jayamaigalau.


  N'atthi me saraoau a¤¤auTT


  Dhammo me saraoau varau,


  etena saccavajjenaTT


  hotu te jayamaigalau.


  N'atthi me saraoau a¤¤auTT


  Saigho me saraoau varau,


  etena saccavajjenaTT


  hotu te jayamaigalau.


  Sabbatiyo vivajjantuTT


  sabbarogo vinassatu,


  ma te bhavatvantarayoTT


  sukha dighayuko bhava. (3x)


  我没有其他皈依处,


  佛是我至上皈依处;


  借着此真实的话语,


  愿你得到吉祥胜利。


  我没有其他皈依处,


  法是我至上皈依处;


  借着此真实的话语,


  愿你得到吉祥胜利。


  我没有其他皈依处,


  僧是我至上皈依处;


  借着此真实的话语,


  愿你得到吉祥胜利。


  愿一切的灾祸免离;


  愿一切的疾病痊愈;


  愿你不会遭受危险,


  活得快乐而且长寿。(三遍)


  Bhavatu sabbamaigalauTT


  rakkhantu sabbadevata,


  sabbabuddhanubhavenaTT


  sada sotthi bhavantu te.


  Bhavatu sabbamaigalauTT


  rakkhantu sabbadevata,


  sabbadhammanubhavenaTT


  sada sotthi bhavantu te.


  Bhavatu sabbamaigalauTT


  rakkhantu sabbadevata,


  sabbasaighanubhavenaTT


  sada sotthi bhavantu te.


  NakkhattayakkhabhatanauTT


  papaggahanivaraoa,


  parittassanubhavenaTT


  hantu tesau upaddave.


  愿一切的吉祥降临;


  愿一切的天神守护;


  以一切诸佛的威力,


  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愿一切的吉祥降临;


  愿一切的天神守护;


  以一切诸法的威力,


  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愿一切的吉祥降临;


  愿一切的天神守护;


  以一切众僧的威力,


  愿你时常得到安乐。


  来自星宿.夜叉.鬼神,


  及灾星之影响免离,


  以此护卫经之威力,


  愿这些灾难都消失。


  Devo vassatu kalenaTT


  sassasampatti hotu ca,


  phato bhavatu loko caTT


  raja bhavatu dhammiko.


  Pu¤¤anumodana


  akasannha ca bhummannhaTT


  deva naga mahiddhika,


  pu¤¤antau anumoditvaTT


  cirau rakkhantu sasanau.


  akasannha ca bhummannhaTT


  deva naga mahiddhika,


  pu¤¤antau anumoditvaTT


  cirau rakkhantu desanau.


  akasannha ca bhummannhaTT


  deva naga mahiddhika,


  pu¤¤antau anumoditvaTT


  cirau rakkhantu tvau sada.


  愿在适当时候下雨,


  及愿谷物得以丰收,


  及愿世间得到繁荣,


  愿国王是正直之人。


  随喜功德


  愿住在空界与地界,


  有大神力的神与龙,


  随喜这份功德之后,


  长久地护持此教法。


  愿住在空界与地界,


  有大神力的神与龙,


  随喜这份功德之后,


  长久地护持此教示。


  愿住在空界与地界,


  有大神力的神与龙,


  随喜这份功德之后,


  长久地时常护持你。


  法施胜过一切施;


  法味胜过一切味;


  法乐胜过一切乐;


  爱尽战胜一切苦。


  《法句经.第三五四偈》


  法句经开示


  英语讲解:圣喜尊者


  华语翻译:德雄比库


  版次:西元二Ο Ο 二年一月初版


  结缘品.欢迎流通.请勿增减内容


  自己造作恶事,


  自己变得染污;


  自己不作恶事,


  自己变得清净。


  净不净由自己,


  无人能净他人。


  《法句经.一六五偈》


  得生为人很难;


  人的生命很难;


  听闻正法很难;


  诸佛出现很难。


  《法句经.一八二偈》


  [1]括弧里的这几句是附加祝福语,不属于经文内容。

Tags: 责任编辑:思过黑鹰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圣喜尊者文集 下一篇以智败魔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