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阳泉市千佛寺 05-07
·忻州市兴国寺 05-07
·忻州市净莲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寿宁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楼烦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轩岗东泉寺东泉寺 05-07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文库热门

·阳泉市千佛寺 05-07
·忻州市兴国寺 05-07
·忻州市净莲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寿宁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楼烦寺 05-07
·忻州市原平市轩岗东泉寺东泉寺 05-07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TOP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 (一)
2009-12-18 12:38:3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606次 评论:0

(第一集) 
 

2000/10/9  香港九龙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这一个佛学讲座,是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独自主办。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一直在佛教青年协会大力协助之下,把这个道场带动起来,我们对于佛青深表感激之忱。今天虽然是佛陀教育协会第一次独立主办,我们看到道场的布置也逐渐纯熟,看到了非常欢喜。佛陀教育协会在此地不远的地方,汉口道,自己有一个小道场,有三千呎。今天上午我去看了,工程还没有完全完工,看了之后也很欢喜。这个地方虽然不大,想到我们往年曾经多次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经,这个地方比图书馆要大一些;我记得图书馆好像只有一千多呎,大概比图书馆大一倍的样子。


我们在这个道场布置了一个摄影棚,主要是录像。现在在其他的国家地区有一些电视台,在播放我们讲经的录像带,这个道场是以录像为主。我想顶多在下一个月,他们的工程、设施应该可以完备,机器也都可以能够装上。装上之后我们也不能够辜负这个道场,不能够辜负发心护持的这些大德们。我计画在明年元月份开始,我们每一个月到香港来讲一个星期。我想每天上午我们做一次录像一个半小时,晚上一个半小时,一天录三个小时,七天可以录二十一个小时;如果不是这样做,我觉得很对不起大家。不过那边讲堂比这边小,大概可以容纳一百多人,要像这样子排椅子坐的话大概一百多个人,如果挤一挤的话,大概两百个人也能够容纳得下。希望好好的利用这个地方,更希望我们将来把录製的这些影带,都能够快速的做成光盘,做成VCD,可以大量的流通,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愿望。


在下一个世纪,今年是二000年,二000年是二十世纪最后的一年,二00一年才是二十一世纪的开始,我想往后佛教弘法的工作,一定要利用高科技,卫星传播跟网路,送到每一位同修的家裡。现场听经这个时代,我想已经慢慢过去,当然现场听经的感触,跟在电视画面上是不一样的。佛法讲因缘,世出世间法都讲缘分,如果我们缘具足,或者每天晚上这一次,依旧可以借用这个地方;如果缘不具足,我们尽量利用自己现成的设备,来光大普及佛陀的教学,同时也希望同修,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联繫在一起。


现在利用科技设备,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方便,甚至于像我最近在新加坡,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两个团体,从远方到新加坡来参学。上一个月来到新加坡的同学们,大概有两百多人,来了好几个团体,所以特别为他们开了一个「解答疑问」,每天一小时我们在一起聚会,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这个解答,我们已经做了将近有二十个小时,大家非常欢喜。还有从网路上提出问题来的,我们也都一一予以解答。这就是虽然我们不居住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我们对佛法的修学、听讲,疑难问题的解答,都可以利用卫星电视、利用网路来传达。这是我们看到底下一个世纪佛法弘扬的一个趋势,所以寺院道场已经不重要。


佛法解门重要,行门也不能够疏忽。我们在一起念佛,这是淨宗很重要的一门课程,我们时时刻刻不忘念佛。将来汉口道这个小道场,我们也每天大家在一块共修,念佛我们也不会中断。我们还想到,从外地来的同修,利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密集薰修,这个机缘很难得,一定要把握住。我们现在正在设想,能不能在附近租一、两个单位的房子做为宿舍,也就是佛陀教育协会的招待所;希望远道到这边来参学的同修,不必要去住旅馆,我们自己有地方来接待,这个样子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去做,尽可能为同修们服务,把佛法发扬光大到全球。今天协会要我做一点简单的说明,我的话就说到此地。


下面我们开始继续讨论善财童子参学的报告。上一次我们讲到吉祥云比丘最后这一段经文。讲义第三页,「谦己推胜」。第一个小段已经介绍过,我们今天从第二个小段开始:


【如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智慧具足圆满清淨行门,岂能了知所有边际。】


这些话是菩萨谦虚的话,他们种种言说、种种行持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可是修学决定只能够选择一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能够契入。这一点是无量劫来,可以说是佛佛相传,没有例外的,都是选择一门。法门太多,我们究竟选择哪一门好?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也就是提供给我们做参考,吉祥云比丘他选择的是念佛法门。念哪一尊佛?经文上虽然没有明说,清凉大师在注解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他是念阿弥陀佛。


善财离开他的老师文殊菩萨出来参学,第一位遇到的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我们从他的名号「吉祥云」,《八十华严》裡面翻作「德云」。佛在许许多多经论中,常常教导我们「积功累德」、「积德累功」,善财童子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就是给我们讲积德、累德。而这一位善知识,他自己修学的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淨土,这就是暗示一切大德当中,念佛往生是第一德。这个暗示我们要懂,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无比殊胜的德行。


虽然选择这个法门,对于其他的法门一定是用平等心、恭敬心来看待,绝对没有傲慢的心,不会自己称讚自己、毁谤别人,决定没有;恰恰相反,自己非常谦虚而能够尊重别人。这是我们凡夫常常犯的过失,凡夫都是抬举自己、轻视别人。菩萨这种示现,纠正我们的错误,改正我们的毛病。我们在《华严》裡面深深的体会观察到,那就是如佛所说的「诸法平等,无有差别」,这是实实在在的话,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到许许多多的不平等,那是我们肉眼凡夫所看的,不是佛菩萨所看的。我们为什麽看一切法不平等?佛告诉我们:我们有妄想,我们有分别,我们有执着。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看一切法不平等;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将妄想分别执着断尽了,他们心目当中一切诸法平等平等,无有差别。这个样子,这种谦虚、讚歎别人,出于真诚,出于真心,不是假装做出来劝化一切众生,我们这样想那就错了。出自于至诚,这才真正得到受用。


这一句经文说『如诸菩萨摩诃萨』,这是吉祥云比丘自己说他自己只知道一门,这是前面我们读过,也在这一章,就是上面的这一小段,「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平等境界无碍智慧普见法门」,无量法门他只修这一门。像其他的,这些「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这五个字就将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全部包括在其中。他们有『无量智慧』,他们『具足圆满清淨行门』。『岂能了知所有边际』,这是客气了!「我怎麽会知道?」这样的态度我们要学。下面我们做个简单的介绍:


【后推胜知多。】


『推』是推崇,推崇别人。『胜』是殊胜,别人比我殊胜。我在一切法门裡只知道一门,他们知道得很多。


【法门无量,何以初友便教念佛。】


善财童子去参访吉祥云比丘,为什麽吉祥云比丘在无量无边法门裡面,单单拈出一个念佛法门,这用意何在?


【清凉说有十义:】


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这裡面有十个意思。十是表圆满的,我们在此地只节录三条,给诸位做一个参考。


【一、念佛三昧,众行先故。】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自己修行,教化众生,无不以念佛为第一方便。这一桩事情我们可以看看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这是近代备受世人敬仰的一位大德。虚老和尚不是遇到人都劝他参禅,不是的;反而怎麽样?遇到人都劝人念阿弥陀佛。你要不相信,你看看虚老和尚的年谱,看看他最后的《方便开示录》。那个《方便开示录》是他老人家一百一十七岁说的;他是一百二十岁往生的,一百一十七岁的时候讲的。裡面十分之八劝人念佛,劝人参禅的篇幅不多,大概只佔十分之一、二。宗门大德教人念佛。


再看看密宗的上师,在汉传裡面也都是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淨土。晚近大德他们的方法更殊胜、更是微妙。学密,劝你加持《无量寿经》、加持《普贤菩萨行愿品》,把这两门也列为日课。这个用意何在?正是古来祖师大德所倡导「禅淨双修」,禅淨双修是永明延寿大师提倡的。永明延寿大师许多同修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再来的。他为什麽要提倡禅淨双修?那个时代禅风鼎盛,大家都学禅,他看得很清楚,不是禅的根器,学禅在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但是劝你,你也不会接受、你也不会听,于是他就用个巧妙的方法;「禅不错,加一点淨不是更好?」大家听了就很高兴,实际上禅不能成就,淨能成就,用意在此地。


近代密宗大德用这个方法,意思跟永明延寿相同,看到你学密不能成就,加《无量寿经》、加《普贤行愿品》、加几句佛号,这成就了。所以我们听到祖师大德这些说法,你千万不要去搞禅淨双修、密淨双修,那你就搞错了。你要晓得,他这些话用意何在?对哪些人说的?我们今天已经选择淨宗法门,这些大德看到了,都会伸起大拇指:「你难得,你这个法门选对了!」你这一生如果不改变题目,不改变方向,你决定成就。这是「念佛三昧,众行先故」,没有一尊佛不提倡的,所以把它摆在第一。


【二、十地菩萨皆念佛故。】


这是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我们要问:他是怎麽成佛的?包括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怎麽成佛的?给诸位说,念佛成佛的。有人不服气;八万四千法门,怎麽会是念佛成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你修哪个法门,方法、手段儘管不同,它的原则原理是相同的,那就是「断惑证真」,这是决定相同的。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断尘沙烦恼证权教菩萨果位;再破一品无明,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面,你所修学的法门还不相同。华严是一真法界,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菩萨修的法门不一样,十行菩萨也不一样,十迴向菩萨还是不一样,到登地就一样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登地就一样了;从初地到等觉,等觉我们通常也称为十一地,这十一个位次统统念阿弥陀佛,岂不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个话不是我们修淨土讚淨土,不是的。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要认识清楚。


这些人登地了,何以要念阿弥陀佛?他修别的法门不行吗?真的不行。大概影响最深的文殊、普贤,这两个人是毘卢遮那的左右手,华藏世界毘卢遮那如来的两个助手,这两个人给大家做榜样,他们率先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两位是摩诃萨当中的领袖,他们的影响力太大太大了。一看到文殊菩萨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于是这些地上菩萨恍然大悟,唯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把成佛的时间缩短,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他们还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三大阿僧祇劫怎麽算法?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有资格;是对法身大士讲的。第一个阿僧祇劫修满三贤位,就是《华严经》上的圆教十住、十行、十迴向,一个阿僧祇劫完成了;第二个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七个位次要一个阿僧祇劫;第三个阿僧祇劫只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是这个说法。能够相信淨土法门多难!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说是难信之法。「难信」不是说我们普通人,是说华藏世界三贤位的菩萨,华藏世界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萨他们都不信,到登地他就相信。为什麽?登地智慧大开了。所以文殊、普贤劝导,他相信、他能够接受。这一接受,后面两个阿僧祇劫,时间缩短,很快就圆满,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我们一般讲,「那要多久」?顶多两、三个星期,甚至于两、三天他就圆满了。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样的殊胜。我们看到《华严经‧十地品》,看到这些菩萨们的发心,我们对淨宗法门死心塌地,再也不会怀疑了。


古来祖师说「万牛莫挽」,这句话很有意义,古时候动力都是用牛马,农夫耕田用牛,一万隻牛一起来拉你都拉不动,你都不会回头了;用这个比喻来说,你的信心坚定,愿力坚固,决定不会改变。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遇到一些人,遇到参禅的,「禅好!」说说你动心了;遇到持咒的人,「持咒好!」你又动摇了。那是说明你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心,成就就难。我们在这儿看到「十地菩萨皆念佛故」。


【三、三宝吉祥,经初说故。】


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是最吉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初的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三宝。吉祥云比丘念佛法门叫佛宝,海云比丘非常好学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最初这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佛、法、僧三宝。「三宝最吉祥故」,经一开端佛一定这样说法。


【初此念佛。】


『初』就是吉祥云比丘,他代表念佛法门。


【海云说法,妙住依僧;为次第故。】


安排这个顺序,我们现在讲的是,不能说没有学问,大学问!也是教我们应当怎样入门。其馀我们在此地省略了。


【馀见疏说。】


诸位同修如果要想多知道,你去看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


再看下面第三段:


【凡诸推胜,总有二意:】


这个要懂,不懂我们总会怀疑。这些法身大士,说实在的话,几乎全部都是古佛再来的;我们在《华严经》上处处看到,是古佛来示现的,不是真正的菩萨。他们所证得的都是圆满的,都是平等的,为什麽还要表现推崇别人、自己谦虚,用意何在?我们明白就不会怀疑,明白你才知道怎样去学习,这个意思非常重要。清凉告诉我们,『总有二意』。第一个是:


【菩萨胜行无量无边,我唯知一。】


这是谦虚。行门确实无量无边,我们要问:无量无边的胜行,菩萨是不是真的只知一?不是的,菩萨全都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他为什麽不说我是全知全能?如果菩萨示现的是全知全能,对我们没有利益,我们一定也想着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得利益,你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你的想法、看法一定就搅和了,你的智慧不会开,你所学的无非是一些常识,皮毛而已,不能深入。这个事情很不好懂,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大家看到这是个圆,这是圆的,佛法是什麽?佛法是圆心;无量无边法门就是在这个圆的体上任何一点。如果我们把这个圆想成一个球,意思就更容易体会。在这个球面上任何一点,你只要把这个角度找到,一直下去决定达到圆心。佛法讲正法、邪法,如果是正法,就是你的角度完全正确,你必定通达到圆心。圆球上任何一点都可以达到圆心,只要把圆心找到,岂不是所有都通达?没有一样不知道,样样都知道;没有达到圆心,你只有知道这一点,达到圆心全部都通达。所以说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都通;一部经通了,一切经都通。给诸位说,不但是一切佛所说的经,一切诸天、一切人、一切众生,他所说的没有一样你不贯通。


我们今天讲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宗教?我搞不清楚,我在美国听说大概有两百多种宗教,许许多多小的宗教我们连名称都没听说过。现在在新加坡,我们一般讲九大宗教,这些宗教大概信徒都不少,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佛经裡你只要找到这个点,所有宗教都通了,不但佛经通,什麽经都通了;不但是出世间法你通了,世间法也通了。


菩萨怎麽这麽谦虚、这麽客气?这裡面有大道理、大慈悲;这是教我们,你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你才能够得定,你才能够开智慧,智慧一开全部通达,所以他不教给我们广学多闻。如果广学多闻,变成什麽样子?你在这一点,你不会去找中心,你要到处去找,去绕圈子是怎麽绕也绕不到中心去。广学多闻是绕圈子,永远找不到中心,一门深入你才能找到,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得禅定、真正开智慧,就不能不知道「一门深入」的妙法,绝妙的方法。


所以,古大德学教,经教只学一种,修行只学一个法门,他专,专精。需要多少时间他能成就?各人根性不一样,一般大多数是三年到五年,我们看到很多。你去看《高僧传》、《居士传》,甚至于你去看《善女人传》,这是过去佛门四众同修的修学,三年五载都有殊胜的成就,有的开悟,有的证果;可见这个事情不难!我们现在修行学了几十年、学了一辈子,连一点消息都没有,毛病出在哪裡?出在「广学多闻」。


「广学多闻」也是佛说的。你要知道,佛说广学多闻是给谁讲的?给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时候讲的,这个时候你要广学多闻。他的条件是智慧开了,才能广学多闻;智慧没有开,老老实实跟老师一门深入。也就是刚才我的比喻,没有达到中心点,达到中心点,那个时候广学多闻。四弘誓愿裡面,「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第二个阶段。我们现在在头一个阶段,头一个阶段是什麽?「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一门深入能断烦恼,学的法门太多,烦恼不能断。所以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一品,才有资格广学多闻,所以广学多闻不是对我们这个程度讲的。我们现在急需要的是一门深入;也就是说,你还在十法界,你没有脱离十法界,你没有资格广学多闻,你应当把功夫用在「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烦恼断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已经契入一真法界,这个时候你才有资格广学多闻。这是我们不能不懂得、不能不清楚,然后才晓得,我们今天学得这麽辛苦,费了这麽多功夫,一无所成,一无所得,原因在哪裡,你就明白了。这一桩事情不能不说清楚,这个疑问要不能解决,对于我们的修学决定造成很大的障碍。


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考、去观察,我们看看过去读书人,十八、九岁、二十岁考中进士的人不少,二十岁在现在还是个小孩,考中进士,当时政府就委派他作地方行政长官。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有作知县的县市长,这个很普通,更有一些名列在前几名的委派到地方知府,管七、八个县到十几个县。也不过就是二十岁的样子,他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从哪裡学来的?这个智慧能力从什麽地方来的?一门专精来的。


古时候教学,不论是佛法、世法,都着重在开悟。佛家着重在开悟,儒家教学也是着重在开悟。你有智慧就能办事,有智慧就能解决问题;你不开悟,不开悟没有智慧。从前教学,科目只有一门,天天念一本书,不是一天念好多本书。现在学校的学生,我看到小学生,背个书包很沉重,一天每一本书念一段,念好多本,他头脑念得很乱,念得很辛苦,他什麽都不知道。这是方法有了问题。中国方法是什麽?中国教你念一样,决定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你脑子裡日夜都想一桩事情,容易得定,容易开悟,这是教学方法不一样。


我曾经说过,但是没有做过试验。我想现在学校的教育,譬如说学校裡的学生,他在这一个学程,或者我们讲一个学期四个月当中,主修的课程大概有五门到六门。假如我们换一个方法,我们在四个月当中一样也能够完成这麽多功课,但是教学,我们一门,一样一样教。学国文一个月,这一个月当中没别的课,专门学国文,第二个月学数学;看功课分量多少,我把它分开,完全把时间集中学一样,一样学好了,再学第二样。他都有收穫。不是教你一天要换多少样,把你搞乱了。我想如果採取这种教学的方法,效果一定比现在学校要好,可惜没有人做试验。


我们想了这麽多年,居然现在有这麽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在马来西亚做个试验。马来西亚华校就是中国华侨办的学校,有独立中学,那是真的独立,不受国家教育政策的限制,真的是独立了。我们到马来西亚去,建议他们教《四书》,教中国古典的文学经典,让他们来做个试验。试验最好从小学教起。小学生一、二年级,六、七岁的小朋友记忆力好,我们教他念《四书》,每天教他一段,这一段让他念得很熟,上午教他一段,下午教他一段。小朋友你教他念一段书,大概他念五遍就能背诵,能背诵之后,教他背一百遍;聪明的人、记忆力非常好的人,看着他念一百遍,程度稍微差一点的人念两百遍,他永远不会忘记。上午上一堂课,下午上一堂课,一年一部《四书》就背得很熟很熟。这个东西,将来他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十几岁可以作县市长,做得比现在县市长高明。我说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来试试看,将中国古籍裡重要的典籍,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全部把它背诵完。背完了之后,到第二个学程是研究讨论,把从前背的东西研究讨论。为什麽?十三、四岁智慧慢慢开了,就可以入讨论的阶段。十二岁以前智慧还没有开,记忆力好,利用童年的记忆,少年智慧开的时候再研究讨论,效果决定不相同。


佛法亦复如是。我们现在虽然好像是社会进步,进步只是物质文明进步,其他的退步了;不是在进步,大幅度的退步,我们智慧没有了。常识很丰富,智慧没有了。常识不能解决问题,把这个社会问题愈搞愈複杂,搞得全世界人心惶惶,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你说多可怜!原因在哪裡?没有智慧。儒跟佛教给我们的,都是教我们开智慧。智慧开了,人心是定的,佛家讲戒定慧三学,戒是方法、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方法、手段不能不讲求。心定下来,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心要不定,起作用就是烦恼。然后我们才知道,古人用的这个方法有道理,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道理,教我们一门深入。所以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是大慈大悲。「我唯知一」,唯有「一」才能够通一切,《华严经》常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真通了,就是一多不二,什麽都通了。第二句说:


【就一行中唯知少分,如一念佛即有多门,我但知一,馀不能知。】


这都是权巧示现,都是教导我们的。念佛法门很多,我们在许许多多念佛门裡面,我们也只知道一门,像现在我们所选择的「持名念佛」,我们只选择这一门。「实相念佛」我们知道不多,「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我们就知道不多。一门深入,然后就门门通达,我们要懂得它的意思。这是「谦己推胜」,它含着这个意思在裡头,这个意思在佛法常讲「密义」,这是大慈大悲。


【下经别说二十一门。】


我们在此地把它省略了。这是《华严经》德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念佛法门,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不是数字,也不离数字;二十一是表法的,代表大圆满。密宗裡面表法,通常用十六、用二十一表圆满。《无量寿经》裡面讲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二百一十亿佛刹;「二百一十亿俱胝」,这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二百一十亿俱胝就是《弥陀经》所讲的十万亿佛国土。《弥陀经》是显教的表法,《无量寿经》上那几句经文是密教的表法,告诉你《无量寿经》裡面有显、有密,有宗、有教,无所不包。这个经本经文虽然不长,它多麽完备,它多麽完美;大、小乘佛法,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都有,古大德称它为圆顿大乘。实际上内容,那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


【随其一一,入佛境故。】


任何一门都能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也就是一般人讲的「证得无上的佛果」。不管哪一个法门,都能证到无上佛果,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选择、我们修学,心才踏实,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被环境所转。


【随一一境,智游履故。】


契入佛的境界是智慧。「游履」就是现在的话讲「享受」,佛的境界你能享受得到。过去方东美先生所谓「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要过诸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生活,并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生活,但是观念不一样,想法、看法不相同。以前没有契入佛境界,我们这个生活过得很苦,过得很不甘心,怨天尤人;现在契入佛的智慧,眼前这个生活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念头转了。


由此可知,苦乐有没有标准?没有标准。释迦牟尼佛过的是最幸福、最快乐的生活,我们这样说法,大家也能肯定。再想想释迦牟尼佛过的什麽生活?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去托钵、去讨饭,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别人、我们现在人看来,「太苦了!我们不能过,不能忍受」。他过的是世间最快乐、最幸福的生活。由此可知,诸佛如来的生活,并不是改善我们今天物质生活,不是的,那你就完全想错了;改变你的观念,改变你的思想,也就是今天哲学家所说的,改变你的人生观,改变你的宇宙观。确确实实自己的身心,跟整个宇宙融成一片,他怎麽不自在!他怎麽不快乐!


我们要问:我们是不是要学释迦牟尼佛天天到外面去讨饭、去托钵?不需要,你那麽学,你就学呆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就在我们现前生活的本位上;不但佛这麽说法,儒也是这麽说法,「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贱,安于贫贱」,注重在安。你现在过的日子、做的工作,你一下明白、觉悟了,你就会安于现前的工作、安于现前的生活,你就过诸佛如来的生活,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大圆满。所以关键在迷悟,迷了,你过的是凡夫生活;悟了,你过佛菩萨的生活。关键在迷、悟。菩萨讲的二十门:


【前十门念佛胜德圆备,后十门念佛妙用自在。】


这是总说。如来果地殊胜的德能圆满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能力、圆满的相好,菩萨为我们讲了十条;后面十门说念佛妙用自在。懂得这个道理,懂得方法,明瞭境界,你就能够契入。下面菩萨所讲的重点义趣,我们节录了几条。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迷了、我们不知道,所以活得很辛苦,活得不自在。第五节:


【佛以法为身,清淨如虚空;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是念法身。】


这是念佛裡面最究竟、最圆满的,念法身佛。『法身』是什麽?法身是我们自己的真身。禅宗语录裡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宗门常常教人参!什麽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宇宙从哪裡来的?虚空怎麽会有的?星球从哪裡来的?生命从哪裡来的?虚空法界一切万法从哪来的?怎麽来的,为什麽来的,问题一大堆。这一大堆的问题,总的答桉就在这五句,佛把这个用一句话概括了,总说,这叫法身。『佛以法为身』,佛不执着这个肉身是身,佛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是指这个身是自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


这个说法很难懂,我们举个比喻,诸位好好的去想、细心去想。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你什麽时候作梦,如果今天晚上作梦,你就好好的记住,梦醒了赶紧起来,想想刚才梦中的境界。那个梦裡的境界很清楚,然后你再问:梦裡头那个天地从哪裡来的?梦裡头那麽多人从哪裡来的?梦裡头许许多多一切万事万物从哪儿来的?找!我们梦境是个小的法身,现前这个外壳是个大的法身,小大不二。你仔细一想,梦中所有的境界,不都是自己心变现的吗?所以佛家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梦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心变现的,这个说法我们一般人能承认,想想是没错。


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眼睛一睁开,看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哪来的?你心变现的,这个难懂。为什麽难懂?因为不知道心是什麽,一想到心就想到这个心,这心不能变东西。现在人说这个不是心,脑是心、能够思想的是心。都不是,都错了。《愣严经》上释迦牟尼佛跟阿难两个在表演「七处徵心」。问题是什麽?我们凡夫不晓得心在哪裡,不但不知道心在哪裡,也不知道什麽叫做心,关键在此地。真的你要知道什麽是心?心在什麽地方?完全明白了,就像作梦一样,梦是心变的。心在哪裡?心是什麽样子?心没有相,心能变一切相,『清淨如虚空』。这个话有没有讲清楚?没有讲清楚,虚空还有相,不得已用这个做比喻,虚空也不是。可是心能现一切相,心所现的一切相那就是心,心已经变成相。所以在作梦的时候,梦裡头心像什麽样子?梦中境界就是心的样子。心的样子刹那刹那在变化,没有一定,昨天晚上做的梦跟今天梦不一样,都是心变现的。能变现的心是空的,所变现的相,那还是真的吗?我们把所变现的相当作真的,我们错就错在这裡。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变的是个空的,所变的也不是真的。


我再说一个比喻:如果我们说相是真的,我们这个身是真的,虚空也是真的,现在我坐这个地方,我要起来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虚空应该少一块,那才是真的;如果我走到这裡的时候,这边虚空应该被我挤压挤过去,那边虚空应该从这边又流过来,像水流过来,那才是真的,为什麽我走过去没有障碍?假的。假跟假没有障碍。你从这裡细细去观察思惟,佛讲的话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所有境界都是虚妄的,妄跟妄没有障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你才能逐渐懂得事实真相。相是假的,所以相要不要分别?不需要;要不要执着?不需要。


你今天为什麽活得这麽可怜,活得这麽辛苦,你把虚妄相当真的,你起了妄想分别执着,你错就错在这裡。佛菩萨跟我们的差别:佛对了,我们错了。佛一切都不分别、不执着,没有妄想,对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着,我们错了。我们把这个错的改了过来,我们就入佛的境界,就跟佛一样自在,这裡面的道理很深很深。一部《大佛顶首愣严经》专门讲这个问题,的确读起来很有趣味,专门来研究讨论这个问题。你真搞明白,法身懂得了,「以法为身」;那就是像我们作梦,整个梦中境界是自己。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绝对不是梦中有自己才是自己,梦到别人就不是自己,别人是我梦中现的相,全是一个自己。


又好比我们把虚空法界,比喻我们这个人身,这样也好懂。我们这个人身有很多不同的部位,头部、手部,部位不相同,每一个部位有很多器官,器官不相同,就好比虚空法界森罗万象构成一个身体。我们这个人是什麽?是身体裡面的一个细胞,一切众生是一体。真正通达明白了,原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不是二。你多从这些地方去观察,多从这些地方去思惟,慢慢你就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是万法一体、万法一如。契入这个境界,我们跟一切众生关係才搞清楚,原来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你还会有怨恨吗?你还会去伤害吗?不可能!所以自性裡面本具的大慈大悲,自自然然就流露出来,无条件的爱护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尊敬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这是诸佛如来妙用自在。不契入这个境界,我们这个错误观念转不过来。


念佛,我们同样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境界不相同。一般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想到佛像,想到这个幻相。真正会念佛的人,念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是整个虚空法界全都在其中,一法都不缺。那个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是念法身佛;我们今天凡夫口口声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念应身佛;境界差别太大太大。同样是念佛,就显示出来有会念、有不会念的,会念的虚空法界真的融成一体,你说那个多自在!大乘佛法裡面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会念的人,声声佛号自己的心量把整个虚空法界融合成一体;不会念的,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我是我,分了家。所以他怎样他都不会得定、他都不会开慧,这不学不行。


底下这一句是『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无念」就是我们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无念;「念」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并没有放下,还是恭恭敬敬「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决定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要知道这一句佛号跟虚空法界完全相应,这叫「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大家不要搞错,不能够说是「我不念就是念」,念就是不念,不念就是念,你把这个意思全搞错了。所以开经偈裡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要把如来的意思搞错、曲解、误解了,那就坏了。确确实实无念,但是这一句名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不间断,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这叫「念真如」,这叫念「诸法实相」,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契入法身菩萨的境界。所以念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你入这个境界,最低限度你已经是圆教初住菩萨,最低的;不但三界六道之苦你完全脱离,四圣法界的苦你也脱离了,四圣法界有变易生死之苦。再看末后这一行:


【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依真而住,不依国土,是念性土。】


这个境界都非常之高。我们今天这个世间,天灾人祸频率不断在增长,许许多多人都在思惟:我们到什麽地方去避难?说实在的话,全世界没有一处是安全的,你到哪裡去避难?没有安全的地方。真正安全的地方,就是此地讲的「法性土」,法身是最安全的,决定没有灾难,天灾人祸统统没有;我们能够证得法身住法性土,什麽灾难都没有了。这个不是幻想,完全是事实。『华藏世界海』是个大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叙说的,我们现在居住的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星球,佛在那个时候虽然没有说「地」是个地球,没有讲,可是佛已经给我们有明显的暗示,这个暗示经上说得太多了,十方世界。你想想看佛讲了,有上方世界,有东、南、西、北,有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还有下方世界,你想到佛这个说法,我们居住的不就在当中吗?有上,下面还有世界。


佛说话是很有技巧,我们要能听得懂,这个地球是悬在空中的,地球属于一个星系,佛讲星系才是一个世界,一个单位世界。佛讲一个单位世界是有一些星球,佛在经上讲,比喻上说,八个大洲,若干中洲,再有无数的小洲,为一个日月所围绕,这叫一个单位世界。在从前我们读佛经,都以为这是一个太阳系,大概一个太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以这个星系做为单位,一千个太阳系组成一个小千世界;然后再有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再有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这是佛在经上概略的给我们描绘宇宙观,现在科学家讲的宇宙观。


可是最近,我以前没有听说过,最近,说最近大概也有十年前了,我认识了黄念祖老居士,黄老居士跟我谈到,他说一个单位世界不是一个太阳系,说太阳系讲不通。那是什麽?一个银河系。他说的也有道理,太阳绕银河转。他这个说法范围就更大了,如果说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佛跟我们讲,宇宙当中像这样的大千世界无量无边,说出一个大世界叫「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有二十重,像大楼一样二十层,我们娑婆世界跟西方极乐世界都在第十三层。这种宇宙观我们今天科学家没有说到,今天科学的仪器,说实在的话,没有办法突破黄老居士讲的大千世界,十亿个银河系没有办法突破。也就是说,今天科学的发展到目前,释迦牟尼佛的教区没有突破,都在教区之内。你就晓得虚空世界多大!所以下面用个「海」做比喻,「华藏世界海」,世界无量无边。


下面这一句话重要,『法界无差别』。世界是诸法成就的,「法」是佛为我们讲经用的一个代名词。这个代名词就是,虚空法界所有一切一切,用一个字做总代名词,这个名词叫「法」。大,讲到虚空世界,小,讲到微尘,佛经裡面讲到毛端、毛孔,这是形容小。「法界无差别」,这个话很难懂,无差别怎麽样?大跟小无差别,前跟后无差别。大小无差别是讲空间,先后无差别是讲时间。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在我们看是有差别的,真的是没有差别。大乘经裡面常讲,「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这句话到底是什麽意思?十世古今是从时间上讲的。怎麽叫「十世」?通常我们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三世裡面过去有过去世、过去现在世、过去未来世;现在也有三世,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所以三世就变成九世,九世加到最初的这三世是十世。十世从哪裡来的?一念变现出来的。这个话我们还很难懂,不好懂。为什麽有人能知道过去,有人能知道未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疑惑就解开了。


我们拿电影来做比喻,大家比较好懂。电影放映的时候它有个底片,我们在银幕上看这个画面,好像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它表演的剧情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如果你看它的底片,底片没有,底片就是一大盘底片,过去、未来、现在不都在一起吗?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了。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执着过去、现在、未来,是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没有看到底片;佛菩萨他们本事高强,银幕也看到,后头底片也看到。所以银幕上有「十世古今」,「不离一念」是它的底片,这才把事实真相全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是看到这一面没有看到那一面,人家是面面都看清楚,事实真相。


所以,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时间、空间从哪裡来的?用现在的话说,抽象概念当中产生的,绝非事实。时间、空间都是抽象的概念,还有什麽东西是真实的?佛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我们应该多想想;《金刚经》上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种观法叫诸佛菩萨的观法,他们之所观;换句话说,那是诸佛、法身菩萨的境界,是他们的人生观,他们的宇宙观。他们的看法正确,一丝毫错误都没有;我们今天讲宇宙观、人生观,全都错了。所以他得的是真正解脱,得的是真正自在,这叫「无差别」。


这两段句句都是给我们讲真话。心安住在哪裡?『依真而住』。这个心不安是很大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心要是安了,这个人道业就成就,他修道就成就,我们一般讲证果。证果是什麽?他心安。心不安不但没有证道,恐怕见都没有见道。我们自己对于自己修行的功夫,怎麽样去检查?就看我们心安不安。我们的心是不是真安?果然安了,你有成就;你心没有安,没有成就。「安」就是住,在《愣严经》上,「你心住在哪裡?」《金刚经》上也是说:「应云何住?」怎麽样去住?这个心到底住在哪裡?「依真而住」,住在真实相裡面。『不依国土』,国土是假的。这就叫『念性土』,法性土,法性土是真的。国土是法相土,法相土可以用,不可以住;住,就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