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文库热门

·忻州市钟楼寺 05-04
·阳泉市郊区辛兴圣泉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洪济禅 05-04
·阳泉市报国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寿圣寺 05-04
·阳泉市平定县资福寺 05-04
·阳泉市盂县文殊寺 05-04
·阳泉市矿区释迦寺 05-04
·阳泉市西烟镇麦坡村玉佛寺 05-04
·阳泉市郊区半坡王兰寺 05-04

TOP

四念住(二)
2010-01-31 10:10:46 来源: 作者: 【 】 浏览:2264次 评论:0

绝待天地四念住


大卿 弘法師

 

佛陀将入大般涅磐前,尊者阿难代所有众生以四事问佛。其中第三问:“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槃,我们将依什么而住呢?”佛遗教言:“我入涅槃后,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以四念处而住。”


印度是用莲花来比喻出世间跟世间的关系,到了中国跟日本是用梅花。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整个的荷花池的淤泥和水,代表着滋养我们的世间。虽然有时候它真的是恶臭不堪,但是它还是滋养我们的父母。就像我们还在妈妈的子宫内的时候,在古代的印度人认为:胎儿是住在生肠(胃)跟熟肠(直肠)之间,好象窝住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般人以为在子宫内很舒服,但古代人认为胎儿不是很舒服,我们现代人对那个比较没有感觉,这是古今感觉的不同。古人是觉得在怀胎的时候,胎儿应该不是很好受的,但我们现在人的理解是好象他天天都在睡觉、不用吃、不用呼吸,全部靠脐带在输送供应,天昏地暗有什么关系,反正他已经很习惯了,我们认为没有什么,但古人认为胎儿是很苦的。


古代印度真的用莲花来比喻这个世间,到了中国跟日本还是继续有用莲花,外又有梅花,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又是另外一种譬喻。譬喻这个世间是历炼我们修行、人性、佛性的一个地方。好象是真的要这样子,淬炼过那么多的起起落落,我们的人性的光辉才会流露出来!有时候能够读一些二千五百年来圣人的一些传记,应该是有帮助对这种人性光辉的体会。有时候我们想说:我也没经过战争、也没经过真正的一穷二白,我吃的苦也不一定那么多,我是不是能说我自己已经尝过世间的苦难。那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经历过世间的苦难?如果说我从小到大平平安安,也没有吃过什么苦,我是不是就不能修行?


基本上,我们都是吃过苦的人,只是说我们有没有去面对苦?世间很多的苦啊!不一定是战争才是极苦啊!有时候一个爱别离苦、怨憎恚苦,都是可以苦到极点啊!苦到让我们完全的失去控制。完全无法集中精神,苦的让我们觉得一死百了啊!甚至苦的让我们觉得活下去也没什么意思,要自杀又没有勇气。种种的求不得苦,从小到大也实在是经历了不少。每一个人都有相当多的经历,只是面对苦的态度可能不太一样。有的人经历过苦了,他就希望把它像洗头一样,把那些脏的东西通通洗掉,不要留在身上,把已经有的记忆就放在幽暗的角落,不再去翻动它,也不想再去面对它。甚至自己很生气的人,也不想再见到他、不想再去想起他、不想再听到人家讲他的名字。


很多事情我们一想到就有一些难过,这样子算起来从小到大,点点滴滴,应该有很多的事情。把一些舨爱别离苦、怨憎恚、求不得、包括每一个当下五蕴苦迫的不安,很多事情从小到大,我们今天回想再重新面对,想想说我们如果再来世间再走一遭、再来一次,我现在是不是还有那种勇气、智能来经历过我这一生曾经走过的路、曾经面对的情境,我是否能够比以前泰然千百倍。还是说:最好不要发生,最好不要再来一次,那个经验太可怕了,所以不要说以后了,光是过去可能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我们还是很怕再经历一次的。


我们不需要离开过去,就像莲花的根不需要离开池塘的底盘,不但不需要离开所有的过去,还可以是我们源源不绝的滋养。『苦』这个东西真的可以是我们慧命的滋养。所谓出世间就是离苦得乐,世间就是有苦有乐,出世间就是离苦得乐。这样子的离苦得乐是放弃了对世间苦乐的抓取,内心里面对世间的乐没有一丝一毫的爱染,对世间的苦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迥避,当然更不会要了。


出世间没有要世间的苦,也没有要世间的乐,他是看透了世间的苦乐的不实际、不出离、不能够离苦得乐就是不实际。出世间的实际就是一个看透、看破世间的苦乐。不再去要世间的乐、不再去不要世间的苦,当然也不会要世间的苦。这是没有要、没有不要的离两边,离开要乐不要苦的两边。那要做到这个就必须的一直的回到我们的内心世界来,真的看到整个世间是心在做主导的。这个心不是里面的心、不是外面的心、不是你的心、我的心,心只是一个明觉的状态、心就是菩提的意思。菩提心事实上是一个复义词,两个字是同一个意思:菩提就是心、心就是菩提啊!明就是菩提啊!明就是解脱啊!


出世间就是把这个世间主导的心导出来,真的让这个心来作主导,真的让世间得到光明。出世间就是要回来面对这样子的一种心。真的来看这个心、真的去看,真的去看我们整个身心状态,真的看到我们整个身心状态是整个世间的缩影,也真的看到这个当下的身心状态跟世间一直是在互相的迥流,我们来看当下的身体、看当下的感受、看当下的心念、看当下的立身处地的生命的大方向、大原则、大依准,这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法念住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最基本的原则,生命最基本的原则可以是烦恼、可以是真理。真理就佛教名词来讲就是四谛、七觉支;烦恼就佛教的名词就是五盖。我们对事情的那种习惯性反应的那种依准,没有修行的话,都是依准贪瞋慢这些大烦恼、习气,来对世间做一些自我保护,做一些自己跟别人区隔的一种反应。那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有看清楚,还不知道什么事,我们就捕风捉影或很本能性的做一些趋乐避苦的反应。


很多事情我们没有消化,我们还没有吃我们就排斥了或者吃了也没好好的消化就排掉了。那回到我们的自身对自身的观察,来看看我们的身对六根触境的反应,看到一个颜色、看到一个形形色色的东西,我们身体的反应是什么?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我们身体的反应是什么?我们闻到一个味道,我们身体的反应是什么?我们品尝到一个好吃的、不好吃的东西,我们身体的反应是什么?我们摸到一个粗的、细的、滑的、涩的,我们身体的反应是什么?在整个的色身香味触法六尘的触境里面,我们的身体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可意、不可意的反应,甚至很喜欢的、甚至害怕的反应。


比如说:我们摸到蛇、摸到毛毛虫、摸到蜥蜴、摸到青蛙、摸到蟾蜍、蛞蝓、摸到蜘蛛、摸到鱼、摸到老虎、摸到花、摸到树、摸到仙人掌、摸到石头、摸到水、摸到不同质料的衣服,都可以引起很多的可意、不可意的反应,甚至非常喜欢、甚至非常恐惧、排斥的反应。


声音是我们最常遇到的,听到车子的声音、救护车的声音、消防队救火车的声音、警车的声音、跑车呼啸而过的声音、鸟叫的声音、不同的鸟叫的声音、冰箱的声音、抄菜的声音、冷气的声音、暖气的声音、电扇的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蟋蟀的声音、各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甚至不同的古典音乐我们都有不同的反应、那现代音乐就更多种反应了,听到不同的讲话的腔调、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粗的声音、细的声音、大声、小声,我们都有很多可能的可意、不可意的反应,非常喜欢的反应,甚至很恐惧的反应。


很多我们并没有好好的面对过,当然更没有好好的去想过,我们很自然的就避开了,很自然的就趋近了,很本能的趋避了。我们不一定知道为什么,只是喜欢、只是不喜欢,也没有好好的去消化、也没有好好的去看我们的心量、也没有好好的去观察我们身体的松紧的变化、开合的变化。


什么是内?我们愿意打开让它进来的就是内;什么是外?你不愿意让它进来的就是外。什么样的刺激,我们愿意让它进来,那就是内;什么样的刺激,我们不愿意让它进来,那就是外。什么东西进来,我们急着要把它排出去的,那就是外;什么东西进来以后,我们一直想把它留在里面的,那就是内。什么样的记忆我们想要留在里面,那就是内;什么样的记忆我们不想要留在里面的,那就是外。什么叫做内?外面的东西看久了就变内了!里面的东西看久了就变外了!什么叫里面?什么叫外面?


好好的去看:我们的身体对六尘的反应,对六根六识触各种境界的反应,看我们身体的松紧开合,收缩膨胀。空气是里面还是外面?水是里面还是外面?温度是里面还是外面?风是里面还是外面?土壤、饮食是里面还是外面?形形色色是里面还是外面?声音是里面还是外面?香臭是里面还是外面?味道是里面还是外面?


粗细滑涩各种触觉是里面还是外面?各种的想法:想要的想法、不想要的想法、挥之不去的想法、里面还是外面?可意还是不可意?一开始可意后来变成不可意、一开始不可意后来变成可意、没有什么可意不可意,它就在那边幌来幌去,里面还是外面?


阳光是里面还是外面?我们有我们要的阳光、有我们不要的阳光、我们要阳光帮助我们制造维他命D,我们要阳光帮助我们取得温暖、我们不喜欢太热的阳光,我们不喜欢会伤害皮肤的紫外线。清洁剂、肥皂是里面还是外面?我们要他们帮我们清洁我们不要的东西,我们又怕它里面有害的东西,不要让它进到我们的体内来,不要让我们皮肤吸收了有害的东西,我们的身体不断在分隔里面跟外面。


做身念住是看到这样的现象:看到自己的一动一静是趋乐避苦的动呢?还是离苦得乐的动呢?我们的一进一退是在趋乐避苦呢?还是在离苦得乐?是导向心量变大呢?还是导向心量变小,是导向身心的轻安呢?还是导向身心的紧张呢?每一个触都试着认真的去对待,试着去认真的看到,站着、坐着、躺下、走路去看各种姿势的变化是在趋乐避苦呢?还是在离苦得乐?是在导向寂静呢?导向身心的轻安呢?还是导向身心的紧张?看姿势的变化、看姿势的重心、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姿势?选择什么样的重心?也看呼吸:这样子的吸气、这样子的呼气,导向身心的轻安还是导向身心的粗重?真的去观察,真的去感觉,现在的呼吸影响外面的世间,感觉自己的姿势和呼吸影响别人的姿势和呼吸,感觉别人的姿势和呼吸影响自己的姿势和呼吸。


感觉什么是里面?感觉什么是外面?感觉里面跟外面的交流,好象空气一样,吸进来的空气、呼出去的空气,吸进来的空气:代表世间的紧张还是世间的放松?呼出去的空气:代表里面的紧张还是里面的放松?感觉呼吸的紧松、感觉呼吸的粗细、感觉呼吸的滑涩、感觉呼吸的快慢、感觉呼吸的轻重。我们能接受这样的呼吸吗?我们能够接受这样的姿势吗?能够接受就是里面,不能接受就是外面。本来能够接受的变成不能够接受,本来不能够接受的变成可以接受,里面又变外面,外面又变里面。不管是里面还是外面,都是一种无常啊!都是一种生、灭、起、落、聚、散、开、合,一切的生灭、起落、聚散是不是导向菩提呢?导向离苦得乐的解脱呢?如果不是,那我们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如果是,我们就一步一步走向解脱。


世间就代表走向死亡,出世间就代表走向解脱。身念住做完了,我们就可以练习受念住,看看我们留下来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留下来的叫做内、不想留下来的却还是留下来的就是内、想留下来留不下来的就是外。看别人的感受如何影响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感受也如何影响别人的感受。尤其是夫妻之间、好朋友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它的苦受乐受对自己的影响,自已的苦受乐受对他们的影响,那种迥流激荡是里面还是外面啊?是离苦得乐还是趋乐避苦啊!是真正的看到苦?还是苦上加苦啊!看到了就是里面,没看到就是外面;想要的就是里面,不想要的就是外面。里面中有外面,外面中有里面,到底是里面还是外面?不管是里面外面都是无常啊!只要我们对这个世间还有爱染,就是乐也是苦啊!就是趋乐避苦啊!再怎么样的趋避还是在里面啊!


你有苦受,爱你的人能不苦吗?你有乐受,爱你的人能不乐吗?他的苦受影响你的苦受,你的苦受影响他的苦受;他的乐受影响你的乐受,你的乐受影响他的乐受。能够影响的就是里面,不能影响的就是外面。不管是里面还是外面都是无常啊!每一个苦受乐受都可以导向见苦!看到乐受的不安而安住就是见苦;看到了苦受的不安而安住就是见苦;每一个苦受乐受都让自己看破、看透世间苦乐是一体的两面。看透看破,见苦了,心量变大,心一点都不会黏着在苦受乐受,没有不要苦受,没有要乐受,就是没有黏着,一切的苦受乐受都是推拿、都是导向内心的寂静、导向心量的广大,所有不导向出离的都是苦啊!


把身体的松紧、轻重、轻安粗糙、把感受的苦、乐、舒服不舒服,都看成一种信息,一种无常的讯息、一种世界很不圆满的讯息,一种世间生灭起落聚散的讯息,让这些讯息导向无常的体验:收膨拉推看透、看破、出离、解脱、菩提、明。这样子的观察、体验叫做身念住、叫做受念住。不是这样子的观察、体验叫做无明、叫做趋乐避苦、叫做束缚。


苦受也好、乐受也好、不苦不乐受也好,里面也好、外面也好,只要不导向出离、只要不是明就是不实际啊!佛教用的字如果要翻成最平常的语言就是要证诸实际啊!黏着在苦受不实际啊!黏着在乐受不实际啊!实际这个字很微妙,它跟实用又不太一样,跟实在又有一点不一样。我们选择用实际,要证诸实际啊!所有不导向出离、不导向解脱、不导向菩提的,或者当下不是菩提、当下不是解脱的都是不实际啊!


身念住做差不多了,受念住做差不多了,身也安了、受也安了,再看看我们的心念。就这样的状态有没有要?有没有不要?有没有贪?有没有可意?有没有不可意?再一层的过滤,有没有不知方向的感觉?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不知何去何从、不知方向、不知进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叫痴啊!修行修了一段时间,突然我现在在做什么?我修这个要干什么?我这样观照自己对世间有什么影响?我的苦受会带给人家苦受吗?我的乐受会带给人家乐受吗?我的寂静会带给人家寂静吗?我的苦受,爱我的人也会觉得苦受,我的乐受,爱我的人也会觉得乐受吗?我的寂静,爱我的人也会觉得寂静吗?


我的苦受,恨我的人会觉得苦吗?我的乐受,恨我的人会觉得乐吗?我的寂静恨我的人会觉得寂静吗?我的苦,不爱我、不恨我的人有什么感觉?我的乐,不爱我、不恨我的人有什么感觉?我的寂静,不爱我、不恨我的人有什么感觉?我的苦,认识我的人有什么感觉?不认识我的人有什么感觉?我的乐,认识我的人有什么感觉?不认识我的人有什么感觉?我的寂静,认识我的人有什么感觉?不认识我的人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就疑了!我这样修行要做什么?什么是里面?什么是外面?像空气一样,什么是里面的空气啊!什么是外面的空气啊!什么是吃进来的水,什么是拉出去的水?


看看自己的心量,变大了还是变小了?看到了对当下状态的可意不可意,看到了自己有没有接受当下可意不可意的心量啊,有没有离苦得乐的证量?有没有战胜习气的喜悦啊!有没有看到心地广大、有没有看到自己没有得少为足啊!有没有看到自己还是精进不放逸啊!看到了就是心念住,看到了就是实际啊!没看到就是不实际啊!看到了世间的不安,有没有排斥有没有不要?看到世间的不安会不会影响心的不安,内心的不安?如果世间的不安会影响内心的不安,内心的不安就一定会影响世间的不安。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不管人家认识你还是不认识你。不安是一种空气、是一种精神的空气。不安是一种波动、弥漫在虚空中,我每一个呼吸、我每一个心念都遍满在虚空,我迥向给虚空、迥向给世间的是安还是不安?寂静还是不寂静?是清净还是不清净啊?是贪瞋痴还是戒定慧啊!是法还是非法?这样就进入法念住。


看看自己所依的是法还是非法?是烦恼的习惯还是四谛八正道的真理?是七觉支还是六根的攀缘?是五盖还是五禅支啊!能不能接受当下的不如法,能不能在当下的如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啊!看到自已当下的不如法能不能皈零啊!能不能重新回到法的作意来?能不能回到过去就让它过去,现在剩下的就只有法,过去就是业啊!已经发生了就是业啊!还没有发生的就是法。我有需要让过去继续吗?我有需要让业力继续吗?什么是里面?让过去继续的业力就是里面。什么是外面?迥向出去的就是外面,迥向进来的就是里面,不管是如法还是不如法。别人的好影响我们的好就是里面,别人的不好影响我们的不好也是里面啊!我们的好影响别人,我们的不好影响别人,就是外面啊!


能够学到别人的好就是里面,不能够学到别人的好就是外面。学到别人的不好就是里面,不学别人的不好就是外面。不管是里面外面,都是无常,都是导向出离就是实际啊!没有看到无常,没有导向出离、没有见到菩提,就是不实际啊!证诸实际就是法念住,就是如实知见。凡事愿意从自己开始就是里面,凡事都要别人开始,自己才要开始那就是外面。很容易受别人影响,那就是外面,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都一定要怎么做,这才是绝待啊!每一个对待都是导向出离,不因为别人怎么样对我,就是绝待啊!


修行就是无所求,不管别人如法不如法,自己一定如法,就是修行啊!不管别人传出来的讯息是什么,都是无常苦无我啊!都是帮助自己见到无常、见到苦,真正见到无常苦,就真正见到无我!真正见到无我,内心就是寂静的。这样叫做法念住啊!每一个人都是镜子啊!


相信每一个人都要离苦得乐,只是不一定知道方法,这是出世间;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在趋乐避苦,根本不想离苦得乐,就是世间的思惟啊!圣弟子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要离苦得乐啊。这样子的相信我们就有跟世间人不一样的做法和对待,我们愿意由衷的提醒对方,由衷的提醒自己,不带一丝一毫的贪瞋痴慢疑,只是一种超越一切对待的由衷邀请。我们这样真的是在离苦得乐吗?我们这样真的是明解脱吗?我们真的这样是正知正见吗?我们这样是正知正念吗?我们这样是慈悲喜舍吗?我们这样是真的是走在闻思修证的八正道上吗?


不要相信别人是在趋乐避苦啊!你如果相信别人在趋乐避苦,你就会跟着对方的思惟转啊!事实上趋乐避苦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啊?他不知道,他嘴巴上说他要这个、要那个,其实他不知道他要什么?只有清醒的人知道要什么!我们不能够因为别人的不清醒而跟着对方不清醒啊!我们不能够因为对方的不清醒而生气啊!你看多少想修行的人,因为他的配偶不想修行,自己也跟着不想修行,这不是很奇怪吗?你看别人的苦受乐受、别人的不修行多么的影响自己啊!你看我们多少同修那么强烈的受到配偶的影响啊!这不是很奇怪吗?


你不修行我也不修行啦!这样子的地藏菩萨不晓得是那一国的?你不修行我更要修行啊!你不寂静我更寂静,如果你的不寂静我也跟着不寂静,那是表示自己本来就很不寂静,那个寂静都是装出来的啊!修行人是世间乱、自己不乱,世间愈乱、自己愈定,那才是修行人啊!世间静了你还需要静吗?世间净了你还需要净吗?正因为世间不寂静,我们更要寂静,因为世间是心在做主导的,没有心的主导,就没有世间啦!


出世间的四念住就是无所求的邀请,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无所求的邀请。让自己变成阳光、让自己变成柔软的风、雨水,来滋润这个大地、温暖这个大地,帮助众生心开、柔软,一开始无所求,到最后也是无所求,心开的邀请、邀请众生心开。我们出世间的四念住就介绍到这里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三十七菩提分法 下一篇四正勤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