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成佛的五阶段--究竟位
2010-01-31 10:21:29 来源: 作者: 【 】 浏览:821次 评论:0

成佛之道


(五)究竟位的修学


堪布卡塔仁波切


五、究竟道(或译“究竟位”、“无学道”)


  第五道是究竟道。此道若要完整的解说,所费时间必然很长,但我想简要并且尽可能清楚地来说一遍。究竟道是第十一地,称为“业净无余地”,这与“桑给”(藏语佛陀)的第一个音节(桑)是相当的。我现在要进一步讨论第二个音节“给”——就是功德的开展。

  除了我们所描述的三十七种功德外,佛也证悟了三身。法身或智慧的语悟是佛对究竟智慧的了悟。之后,为了度化利益无尽众生,佛便化现报身(大乐身)以及化身。后二者是为了度众所做的化身,而法身则是为已而语悟的。报身佛可以利益教导一到十地的菩萨,我们凡夫是无法由报身佛得到法教的。因此,为了度化像我们这种未悟的凡夫,佛便以化身示现世间。

  历史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是曾来到世间教化众生的第四尊佛。依照授记,在我们的这个贤劫,将有一千尊佛要化身降生到世间来转法轮。千佛之中已有四尊来过,而这意指还有九百九十六尊要来。化身佛到我们世界来度众,由于他们是正等觉者的化现,因此出生时多有神奇的异相。我已说过释迦佛是由母亲的右协出生,脚所踏触的地方均开出花朵来。这就是一位觉者化身到世间度众时所示现的神变力量。

  化身佛有三种功德。首先,他们身相有一百一十二种功德,当众生看到他们时,仅靠着他们的身相便能消除很多烦恼、痛苦和疾病。当我们看到佛的那一刻,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他们是如此庄严完美纯净,我们只会瞪瞪地望着。
  第二、化身佛在语言上有六十四种功德。例如,只要讲出一句话,每一位听者在他们的心里,就会感觉佛已回答了他们所有的问题,且完全切合他们的需要。当一位化身佛讲话时,每个人都能以他们自己的语言了解其中意思,而且不管听者离得近或多远,都能一样清楚地听到佛的声音。

  第三,化身佛的心已开展出三种功德,即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体,以及了知一切事物的显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体,表示化身佛不仅可以看到自己,也包括他人的许多过去世,同时也知道未来他们将发生的事;了知一切事物的显现,表示化身佛不必说话,便能了知每一位众生的需要。了解他人所需,让一位化身佛更能帮助众生,一切所为也更有效益。

  身、口、意的功德,只是化身佛所具足的一小部分。他们有很多功德我们没有时间一一细谈,就算可以细谈,也很难去理解和相信。因此,我只在此稍提一下,做为一个五道解说的总结。

  这许多功德中,没有一项是超出每一个人所具足的如来藏——也就是佛性。完全了悟了佛性,便会开展出这所有一切的功德。也许我们很难相信这小小的一点竟能产生这么多,但想想一个例子便知道了。花有一颗极小的种子,我们把它种在土里,好好照养它。植物长成后,开出各种颜色的花,又有香味,这些是小种子所没有的特质。五彩缤纷、充满香味的美丽花朵从哪里来的?没有那颗小种子,五颜六色的花朵根本不可能出现。同理,佛性看似非常简单,但它的功德与特质则似乎是很繁多,这些功德都由佛性显发出来,它们一直都在那里,它们一直都在那里,我们只须把挡住它们的业障消除而已。

 

  我并没有期望你们会相信我所说的每一句话,你们必须由自己本身发展出信心,佛法是很深奥的,即使我们没有实修,单单来听讲也能累积很多功德;倘若我们对法产生信心,则所积聚的功德更将是无量的了。你们诸位行者要常发愿开展我所说的这些功德,并且利益他人。

  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们会经历很多体验,有些是很好而且愉快的,有些则令人无法忍受且不快。有时你会体验到暖热感,有时是空性,有时是一片清明。不管你体验到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执着不放,而应了解这种愉悦或不快的感觉随时会变。倘若你体验到快乐的事,就看着它,但不要去攀执它;同样地,假如你有任何不快的体验,也不要害怕,或想把它推走,一样地看入它。要修行成就这些功德,势必要克服很多快乐或不快的体验。因此,不要疑惑,也不要迟疑不前,开展的部分过程,就是要在禅修中克服一切障碍的。


  问:菩提心如何与五道契配?


  答:菩提心有很多种,愿菩提心是希望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带给他们幸福快乐,并长住于幸福之中。这仅是一种愿心,我们还未实际去做,只是发展了拨苦予乐的想法。行菩提心则更上一层。我们从上师处,或自己观想的佛菩萨前授与菩萨戒,誓愿从今以后,要以身口意修行度化众生,常住乐境。从那时起,不管我们修了什么(例如:禅修),都变成了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是相对(世俗)菩提心。


  当我们行于五道中时,都要发展菩提心。从资粮道的基础阶段,直到加行道的最高阶段,我们发展世俗相对菩提心,包括愿、行二菩提心;然后从通达道直到十地,我们开展究竟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智慧;当我们证悟成佛时,便完全圆熟了究竟菩提心。


  问:你刚谈到进入通达道一瞥心物合一之实相,请问这是否会退转?是否会再掉回去?


  答:是的,在那个阶段是不可能再退回去的。在通达道,当你了悟了空性那一刻,便已消除了一百一十二种烦恼障。既已放下了很多重担,便不可能再被拉回去。甚至在资粮道的高阶段,当你体悟到四神足时,也绝不可能再掉回去。拿我们的车做例子,车子可前后倒退开,但在这里讲不通。不过,当你达到四神足的阶段时,也许会经历很多逆缘,因为很多你过去所积聚的恶业,会在此时成熟现前。


  问:“毗钵舍那——观”的禅修如何契入五道?


  答:“观”的体悟与究竟菩提心、或空性的体悟是一样的,它由通达道开始。但“观修”并不表示就是“观”的体悟,观的体悟是观修的成果。它就像建造一间房子,怎么样都叫“房子”,但你开始想建它时,房子实际上还没有,最后当你建成时,每个人才看到,但两个情况都用同样的字眼。


  我们先检视身体,看自我是否存在;然后检视一切事物现象,看它们是否实存。最后,我们问:“自我存在与否?现象界存在与否?”然后,我们到达一个无法说“是”或“不是”的缺口。那个缺口就是观的修行。经由此修行,我们便可达到观的了悟,同时知道一切事物的非实存性。在观的过程中,我们还不确定——我们既无法全然肯定一切事物的存在,也无法全然否定它们的不存在,我们介于是与否之间。当我们了悟了“观”的禅修后,自己便非常清楚了。


  也许可以教大家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就是一点都不要去做观或检视什么的,只须把自己放入一个无念的状态中。一开始,我们不去检视这个世界——外在现象或自己的身体,只是坐下来打坐观空。它的缺点是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做禅修时,有时易生疑惑,忍不住想:“我观空是干嘛的?我到底如不如法?我怎能确定没有东西存在?”这种疑问会阻碍我们的发展,否则,这种方法其实是最为直接的。但不管我们是使用逻辑的分析方法来检视,亦或是使用直接的禅修方法,其证果都是一样的。


 问:在佛陀的故事里,我很惊讶的听您说是佛陀发现了“观”的法门;以前的印度,除了“止”外,没其他方法了。我知道“止”是“观”生起的基础。为何他们停滞了?他们的方法是否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不同?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只要学生知道正确的方法,“止”的禅修的确可以带领我们进入“观”的悟境。别种禅修,只会让我们生起宁静和清明的体验,但不懂正确方法的人便会执于此种情境,他们把这种安详清净的感觉当做确有其事,并且认为自己已达最后成果,因此,不再往深一层的体验走下去。在我们这种形式的禅修,止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体验到一种宁静,但不执着它。了解宁静的感觉是虚幻不实存的,将引领我们继续走向“观”的了悟。


  问:你用宁静清明的字眼来描述“止”的境界。请问您是否愿意以文词来描绘,与“止”相较,“观”的境界感觉像什么?


  答:观境的体验是无法言诠、无法表达的,它称做空性的了悟,我们找不出任何世俗文字可以描述空性。我们现在所用的每样东西都是物质性的,包括文字,我们实在找不出非物质性的字句。这就像我们想告诉一个生来即眼盲的人什么是红色、什么是白色和蓝色。虽然盲者可以听到声音,但他对红,白、蓝等颜色的意义却一点都没概念。因为颜色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他们一定要自己亲自看了才懂。如果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医好了他的眼睛,则他便知道什么是红、白、蓝了。另一个例子是,有一个女人,一生当中从未碰到过夏天,甚至也不知道有夏天这个东西,她住在一个很冷、下雪、结冰的世界。倘若你告诉她,在我们这里有夏天,百花齐放,地上一片油绿,蝴蝶满天飞。你尽可告诉她有关我们美丽的世界,但她未必能听得懂,因为她所看到的都是一片雪白。要让她相信,唯有带她到有夏天的地方。
  

 

注解:


  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智慧为力量,把心安住在法道上,使之正而不邪。


  2、四正勤:已生恶念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3、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4、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此处堪布仁波切则讲暖位的修行来自五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5、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6、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7、八圆融圣道来自八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语言。(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以上注解摘自《佛学常见词汇》,大乘精舍出版。


  (编按:本篇开示摘自堪布卡塔仁波切的《法道(Dharma Path)》一书,美国香巴拉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权由大手印出版社取得,将于短期内出版。承蒙允载,特志谢意)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佛的五阶段--修道位 下一篇三十七菩提分法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