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文库热门

·邢台北盆水龙泉寺 09-17
·邢台泰兴寺 09-17
·邢台观音寺 09-17
·邢台天宫寺 09-17
·邢台天元普贤寺 09-17
·邢台石佛寺 09-17
·邢台北和寺 09-17
·邢台法灵寺 09-17
·邢台宁晋县云台寺 09-17
·邢台普光寺 09-17

TOP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5】
2009-09-26 08:58:59 来源: 作者: 【 】 浏览:877次 评论:0

净土法门与其它法门

 

 净土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总持法门。余诸法门。 虽则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谁能现生亲证。而得其实益。唯信、愿、念佛、求 生西方。则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既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最下者 。便与小乘四果阿罗汉。圆教七信位菩萨齐。是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 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与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现在许多大聪明人。视净 土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驳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圣同修之法。 将堕地狱之业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将成佛道之等觉菩萨。尚须以 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大矣哉。净土法门也。 可怜哉。不唯不修持。而复辟驳之大聪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妇。信愿持名。得 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同为伴侣。

 

买物放生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 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买牛、羊、猪、须有常年草 料费、为数甚巨。然每有放者。或不纳费。则须办者代买。似宜以资交办理之人 。令彼随意。或买生物。或买草料。为合宜耳。

 

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之句,而观经又许五逆往生,相互冲突,恐生疑惑!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 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玆自误误人,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 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 凡一切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 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 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 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 。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 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 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 下下品,是约己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 ,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 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 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

 

莲宗四祖。亲见文殊。示以念佛


 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 ,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 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 ,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 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纲。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 ,令无休息。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 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 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 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此系法造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二大 圣所开示者。清凉旧志,被无知禅僧,将所开示,改作禅语,殊可痛恨。近修之志,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录。不标清凉志者,恐不知者,以旧志阅之,则 反为疑谤。瞎正法眼,断人善根,罪莫大焉。

 

文殊示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文殊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 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由念 佛而生。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 入如来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尚不能得乎。禅宗自梁发源, 其教人亲见自性之法语,虽高超玄妙,犹有文义。六祖后,南岳、青原、二祖, 遂用机锋转语,唯恐人以解义为悟,而不能实证,故以此法,杜妄充悟道之弊。 而其参究工夫,大非易易,多有数十年尚未彻了者。赵州八十,尚南北参叩,故 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可知此种大根行人,尚如是之勤劳,况根 性下劣者乎、至宋而禅道仍大兴,则实证者盖寥寥矣。

 

赵州和尚念佛


禅家宗旨,无论问佛、问法,纵尽世间所有为问,答时悉皆指归本分,绝不在佛 、在法,及在诸事上答。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若认做按事说者,则完全错 会了也、而今人业深慧浅,每将直指本分之话,认做解义训文之词、如赵州云, 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及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个个认为实话,遂以念佛为 不屑而藐视之。不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下,有问,和尚还为人否、州曰, 佛佛乎。有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如何报答。州云,念佛乎。又僧问,十方 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乎。夫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及以佛佛为人,以念彿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皆是指归本分之转语。若将前之二语,认做实话 而实行之,必至谤佛谤法谤僧。永堕恶道。若将后之三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 必至业尽情空,现生证圣,往生上品,渐至成佛。此二种话,各禅书均一齐同录 。前二语,前二语。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后三语,吾数十年来,未见一人言及 一句者。前后所说,皆归本分。后三句,纵不会赵州之意,其利益比会得赵州之 意更大。以虽不会赵州之祖意,乃是遵如来金口诚言之佛教。前二句,纵会得赵 州意,也不过是开悟而已,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

 

总持法门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 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 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 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彿等。普贤为其称赞如 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 、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 ,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 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 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 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 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也。

 

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


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 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 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 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 ,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 别名,此云正定,赤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 ,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 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 若凡 ,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

 

自力与佛力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了生死,仗自力了生死。非一 生两生能了。证初果人,尚须七生天上,七生人间,方证四果,四果则了生死矣 。未证初果之人,升沈不定。今生很好修行,来生造大业者,百有九十多。证初 果人,纵令以威力逼令造业,宁肯拾命,不肯造杀、盗、淫、等恶业。若不出家 ,亦娶妻室,若令邪淫,宁死不行。此人虽未了生死,决定不会下降。未证初果 者则不定。纵一生两生不造业,决难永不造业。故知仗自力断惑证真之难,难如 登天矣。念佛之人,必须生真信,发切愿,决定现生求佛加被,到临命终时,蒙 佛接引,往生西方。平时念佛,如丧考妣,如救头燃。又须以此法门,随分随力 ,与一切人说。又须事事尽已职分,便可满愿。欲看经,则宜先看净土五经。欲 看浅近之书,当看印光文钞,印光嘉言录。再欲看最初要,极深妙,又易于领会者,当看净土十要。欲知古今往生事迹,当看净土圣贤录。念佛法门,下手易而 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若衣冠 整齐,手脸洁净,出声念,默念。均可。若睡倒,及衣冠不整齐,尚未洗漱,及 到不洁净处,或抽大小解时,皆须默念,不宜出声,虽睡不可赤体,须穿衫裤。 心中常存敬畏,不可放纵。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 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 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 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 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 。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 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 ,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 ,妄念全无之一日。

 

日诵经咒选录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登地菩萨,尚不能穷源澈底, 况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乎哉。然撮其要义。则唯期洞明自心,彻证佛性。欲明自 心而证佛性。必须以戒束身,以定息妄,以慧断惑。自可出幻妄之生死,证真常 之涅槃矣。其修持次序,当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以故首列金刚经,心经,观世音普门品,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往 生咒,念佛起止仪,发愿文,以及大悲、准提、各咒。或兼持各种,或专持一种 ,悉以作修持净业之助。以冀彻悟五蕴原空,诸法非相,遍行万行,而不见能行 之相。专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能如是修,则顿出迷途,直登觉岸矣。良以 末世众生障深慧浅,匪仗佛力,实难解脱。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法门。校彼一切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 者,奚啻天渊悬殊焉。又欲初机行人,深知各种法门之所以。在家二众,于日用 伦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两尽。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及净土修持各开 示、以为改过迁善,趋吉避凶,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规则准绳。 庶可现生即出 三界六道之外,直入七宝九莲之中。愿诸修士,同加注意。

 

净土之妙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 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 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 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 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 得髓,看教明心。傥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且莫自持,致令 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逐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鸣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 。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 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学佛浅说


佛法深广,有如大海,唯佛与佛,方能彻其源底、其余九法界,虽则圣凡利钝不同,各各随已分量而为修习,以迄证入。譬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虫,饮于大海, 各得饱腹而去、若欲一口吸尽,除非具足大海之量者方可。否则祗可亲尝其味, 未易穷源彻底也。然佛法乃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于众生心外,了无一法之所 增益。以一切众生之心,当体与佛无二无别。但由迷而未悟,起惑造业,随业受苦、以致即心本具之智慧德相,被烦恼恶业之所盖覆,如云笼月不见光相。虽则 不见光相,而月之光相常自如如,了无所减。如来由起无缘慈,运同体悲,随顺 机宜,与之说法。虽、大、小、权、实、偏、圆、顿、渐,随机施设,种种不同 。在佛本意,无非令一切众生,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出幻妄之生死,成本具之 佛道而已。以众生业障深重,未易消除,故特开信愿念佛之净土法门,俾一切若 圣若凡,或愚或智,同仗阿弥陀宏誓愿力,往生西方,则复本具之心性,成无上 之菩提,盖易易矣。自佛法入震旦,千八百余年以来,凡圣君贤臣,伟人名士, 莫不仰遵佛嘱,护持流通。以佛法虽属出世之法,所有世间经世之道,悉皆包括 无遗。举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咸与世间圣人 所说无异。世间圣人,唯令人尽义尽分,佛则具明能尽义尽分,与不能尽义尽分 之善恶报应。尽义尽分只能教其上智,若禀性顽劣,则不是伪为,便是故悖。傥 知善恶报应,则欲为善而必能勉力,欲为不善而有所不敢矣。如来所说三世因果 ,六道轮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极点。竞倡新法 ,废弃旧章。虽父子夫妇之伦,尚欲推翻,况其小焉者乎。以故天灾人祸,相继 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有心世道人心之人,欲为挽救,普劝悉皆研究佛学 ,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一传十,由十传百,至千至万 ,靡然风从。庶可望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此实治乱持危,改革世道人心之根 本法轮也。当今之世,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训,虽圣贤齐出于世,亦未 如之何矣。若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修,纵天姿高上,亦难断惑证真,了生 脱死。

 

挽回世道人心


今日之世道人心,陷溺已至其极。具忧世之心者,种种设法以维持之。否则人道 将几乎熄。诚可畏也。虽然,欲挽回世道人心,当从根本上解决,则用力而得效巨。有真知确见者,当必群相景从,如风偃草矣。医家治病,有标有本,视其缓急,而为疗治,未可以执一论也。今世道人心之病深矣,若只逐事而劝谕之,虽 亦可以收移风易俗之效,固不如从根本致力为得也,所言从根本上致者,即提倡 家庭教育,提倡因果报应。俾一切人知,各知为人之道,各尽已分。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果能人各如是,则家门兴盛,子孙贤 善矣。又须常、凛福善祸淫,善恶殃庆之说。以之自修,复以之教家人,则其家 人优入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故孔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身。此语非特为有爵位者言,匹夫匹妇,同一责任、古人所谓天下不治,匹夫有 责者,以天下人材,必从家庭中出。家庭有善教,自然子女皆贤善。家庭无善教 ,子女之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 狎于而恶,二者皆为国家社会之蠹。 是知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根本。而因果报应,为辅助教育之要道。

 

保胎


 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故保产心法,首戒交媾,妇一有孕之后,切戒交媾。所以 昔人有孕,即另室,不与共寝,恐动欲念也。大抵三月以前犯之,则欲念起而子 宫复开,多有漏下胎动诸患。三月以后犯之,则胞衣厚而难产。要知欲火伤胎, 必致污浊凝积。且儿身白浊、痘毒、 疮疾,医治难痊,俱因父母不慎也。此初受 胎一大关系也。果识得受胎,与临产之关系,则凡有所生,自无堕胎及难产等患 。而所生儿女咸皆资质庞厚,性情温良。即少痘疹等毒,又复长寿健康。人果预 知此义,则必致身心安乐,子孙贤善, 丕振家声,有益社会。所谓治病于未病之先,即含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种种胜益。

 

大无畏施


施有三种。一财。施,即以钱财,及衣、食、住,给济贫穷苦困苦者。二法施, 其人不知善恶邪正,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并了生脱死切要法门,方便善巧为 宣说。或以佛、菩萨、祖师、善知识,所说契理契机之书。印送流通。俾见闻者 生正信心,渐次深入,以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皆名法施。三无畏施,一切 众生好生恶死,普劝同人,戒杀护生。并人有怖畏,或弭其祸,或启其衷,是小 无畏施。一切众生,终难免死,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永劫长怀此之怖畏。令彼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渐次进修,至成佛道,是名大无畏施。此三种施,财施只 在现生,后二直尽未来。凡欲利人以期圆自己福慧者。宜随已力而实行之。则人 民幸甚,国家幸甚。

 

人道大纲


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当效法天地高厚覆载之德以参赞化育。继往开来。庶可不 愧与天地并立为三。以称三才之名耳。忠、孝、节、义,乃人道之大纲。人若无此。则与禽兽何异。纵时属民主,亦不可不以忠义为训。良以忠之意义,不专指 事君言。故曾子以忠恕明夫子之道,以为人谋而不忠日常自省。固知忠之一字, 义贯万行,事君乃其一端耳。窃谓忠者,尽已之心,真诚无欺之谓。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已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 决无虚应故事,不尽已心已力之虞。近世虽则推倒帝制,然须事事讲忠, 庶不至 我诈尔虞,漫无准的。得势则群相辅弼,失事则群相弃舍,或反从而攻击之,互 相倾轧,了无底止,皆由不讲忠义之所致也。忠义不讲,则父子夫妇之伦,均可 弁髦视之。弁视既久,则作桎梧。负此桎梧,不得自由,不得不演出杀父杀母, 逆天悖理之恶剧,以期其任意随心,无所拘束也。鸣呼,不讲忠义,其祸至于此极,可不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乎。

 

百工技艺与圣贤大纲


天下无二道,圣凡无两心。举古、今、中、外,莫不以孝、弟、忠、信,礼、义 、廉、耻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为立身行道,治国安民之本。良以此种 事理,皆吾人性分中所固有之常彝,无论智愚贤否,悉皆具备。其所作所为,或 有符合悖戾之不同者,乃由闲邪存诚,克已复礼,及迷心逐物, 肆意纵情之所致也。故书有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之训。佛示: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 即佛之道。是知圣,狂,生,佛。只在一念迷悟之间。初由立心 稍殊。终致天渊 悬隔,人可不自勉,以期希圣希贤乎哉。世间百工技艺。各有规矩准绳,按前人 之成规而习之,及至熟极,则无不随心应手而成耳,希圣希贤,亦复如是。举其 大纲,则明明德,亲民,止至善,三者而已。然欲明其明德,必须先从格除烦恼 之物欲,推致固有之良知下手。即所谓闲邪存诚。克已复礼。直至格致至极,则 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于明明德之大纲已得,其他则举而措之,无不随心应手而 克办耳。然须多识前言往行,以为存养省察之助。

 

 菩萨现身


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 不谋而应。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由众生背觉合尘,逐成 通而不通之象。若众生一念生信。虔持圣号,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又成不通而 通之象。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 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 ,无躲避处,得大遮蔽。种种救护。难尽宣说。

 

杀生不异杀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梵纲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改 恶修善,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以期断尽烦惑,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能 信一切六道众生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极力劝导,互相维持于同类,决无相争相杀 之之恶作。必定要戒杀护生,大设方便于异类,决无食彼益我之惨心。人由不知 自己,与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故不惜杀人盈城盈野以相争,与杀彼之身, 以期悦我之口腹也。世人杀生习以为常,大小事体,皆须行杀。祭神祀祖,养亲 待客,无肉则不能为礼。以极苦极惨之事加诸物,用表我之诚垦孝敬。在迷情边论,则尚有可取。在实际上论,则大为可怜也。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循环报复,互杀。佛 于诸大乘经中,屡为劝诫,而见闻者少。即得见闻,而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 以大悲,现诸异类。供人杀食。即杀之后,现诸异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现,冀 弭杀劫,以安众生。如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 鳖腹,皆有佛栖。惊人耳目,息世杀机,载藉所记。何能备述。未杀之前,均谓是畜,即杀之后,方知是坲。是知杀生,不异杀佛,即非佛现,亦未来佛,杀而食之,罪逾海 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脱。须知人物虽异,灵蠢互性,蠢人识暗,灵物智明。五伦八德,固 不让人,其诚挚处,比人更深。敢以我强,杀食其肉,致令未来,常受人食。历 观史藉,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 定庸劣灭绝。故孔子之赞周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余庆余殃者,正庆正殃之盈余也,正庆正殃,乃积善积不善之本人,受于来生 后世,比余庆余殃,当超过百千万倍焉。人若知此,断不肯以一时之小快愉,致 永受大祸害于无穷也。

 

祭祖用素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即久,不知其非,凡以为礼。故祭天地,祭祖宗 ,奉父母,待宾客,皆以肉为表示诚孝恭敬之物。世间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 道轮回之事理,亦随顺俗情而行,又复 谆谆于仁民爱物之道。推圣人爱物之仁, 可知以肉表诚孝恭敬之非义也。夫表我诚孝恭敬,当以极慈祥清净之物方可。何 可以猪、羊、鸡、鸭、鱼、虾、等极秽污之物,又复活活杀死。此等诸物死时, 其惨痛怨恨,难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杀彼诸物,表我诚敬乎。试思此之诚敬,为顺理之诚敬乎, 抑悖德之诚敬乎。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栗,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祗 ,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 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今以极残酷之 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 ,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 而加杀害乎。梵纲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 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 杀我父母。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入楞严经,断食肉品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 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 中杀之而食。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复,以为理所 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 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 。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祗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 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 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 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不造杀因,自无杀报。畏果,则徒劳畏 惧,了无所益。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4】 下一篇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6】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