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大宝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宝德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05-10

文库热门

·忻州市五台山清凉石寺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妙德庵 05-15
·忻州市五台山文殊洞 05-15
·忻州市五台山宝华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古佛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海会庵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大宝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山宝德寺 05-13
·忻州市五台县法华寺 05-10
·忻州市五台县玄真寺 05-10

TOP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五)
2009-11-07 12:49:18 来源: 作者: 【 】 浏览:3748次 评论:0

   虚 云 和 尚 述 年 谱 之 四  


 


  九十八、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百一十岁


  春戒后。即回云门。装修全堂圣像。大小八十余尊。铺金设座。年余始告竣。殿宇堂寮。至此已成十之九矣。因香港方养秋居士请为佛堂开光。又于般若精舍讲经。留港一月。即回山。嘱岑学吕居士编云门山志。


  1、【附记】

  师到云门。仍以明空比丘为当家。然事无钜细。必亲自检点。悉心擘划。昼夜辛勤。时值抗战军兴。倭寇深入。烽火漫于全国。财力限于一隅。物质缺乏。人事周章。建设艰难。固有十百倍于南华时代者。师惟持之以定。处之以恒。日就月将。终以蒇事。综其事迹如此。


  一、更改山向 本寺山向。在偃祖时如何。已不可考。旧寺坐西北向东南。乾山巽向。大殿三门。正对雷公岭。于风水格局均属不利。左侧背受山沙溪流之冲煞。右前方遭白虎山之威胁。左前方不现青龙岭。于整个堂局。不相称合。近数百年来。日益式微。虽曰。人谋不臧。而建置山向有乖。罔利安众。乃察山川形势。精研风水利害。改正山向。仍坐西北向东南。取辛山乙向。置大殿三门。正对观音岭。如此有四利焉。一者。全寺靠正主山。不形偏倚。且避免左侧背山气之冲煞。二者。青龙岭高白虎山。免除右前方之威胁。三者。正对观音岭。案山佳胜。诸峰罗列。并有大小旗山。形成贵人拱卫之象。四者。全寺梵宇。称合整个天然局势。后座稳靠。前面开展。左右拥护。凶煞尽避。吉向全收。师中兴以来。大局虽然混乱。地方未尽安宁。而云门僧众安业行道。化险为夷。十方僧俗。云来四表。和合安居。唯法是宏。祖道宗风。遂以丕振。中兴气象。如日方升。此固由师道德所感。而新建梵刹。形格吉利。亦重有关系焉。

 

  二、庄严法相 塑装佛祖菩萨。诸天伽蓝等大小相。共八十余尊。铺金饰彩。供奉各殿堂。内备极庄严。远近善男女。来寺瞻礼者。欢喜赞叹。同种善根。数年来先后请得经律论诸部。并由妙云比丘供养日本大正藏经一部。陈宽培何宽智。供养碛砂藏。续藏经各一部。叶遐庵供养大藏遗珍一部。均安奉藏经阁。任学人请阅。其他各种法器。悉皆具备。整齐庄严。

 

  三、救济农村 古德云。“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师中兴云门。绍隆佛祖。宏法利生。阴翊国家治化。利益过现幽明。固不可以言说。即救济农村。亦事实俱在。师重建道场。大兴土木。历时八年。除少数技术匠人外。其余工人。为数常有一二百人。多系失业乡民。均能得工资。一家数口。赖以存活。昔日委弃深山之木材石料。今山民采售云门作建筑之用。且得价较优。于农村经济之事。亦不无少补。云门附近一带。村乡数度遭遇危难。一者。三十三年十二月。某高级司令部运输官兵。由一六圩至乳源途中。被流匪劫杀。军政当局震怒。下令剿办云门山区附近数十乡村。一时村民被拘捕者数十人。牲畜财物悉被抄没。村民多逃避本寺。赖师三赴县城。请准当局。悉予宽宥。释回囚民。发还畜物。男女老幼。咸令回家。安居无虞。二者。三十四年二月。倭寇侵及乳源。敌骑所到。虏夫役。掠畜粮。奸淫妇女。蹂躏不堪。然其军官崇佛。入寺见师。即行礼拜。公告以严饬所属。勿扰人民。并请给布告多张。分贴各村。因得保全。不受惊扰。此外凡遇天灾人祸。及若干人士一时遭遇危难。得师慈悯。解救而获安全者。难以尽述。至于施赠药品。疗治病人。更为常事。庚寅秋。师以时艰众苦。潜愿自身代消。因而重病两月。八月十六日云门附近各村耆宿士绅。及团体代表。保长等。恭诣寺中。叩首问安。代申全体村民关怀师病之忱。并云。“我们地方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听说老和尚病了。大家都很挂心。希望老和尚的病早好。因为自从老和尚来到云门以后。地方受惠很多。就是人畜都无瘟疫了。与早年已大不相同。”此足见师道隆化。感格人心。

 

  四、生产建设 师上追百丈芳型。近察社会环境。深知今后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经济必须在“劳动生产”之条件下。自给自足。以谋解决。始克有济。盖以政治变迁。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在过去僧伽经济之来源————租息。募化。香火。经忏。皆不可复恃矣。惟“劳动生产。”固我佛祖曾率先躬行。以示方来者也。因此在云门开办“大觉农场。”凡在寺共住者。均须垦荒种植。农具种籽。由常住供给。收获时常住与各人均分之。又倡导于韶关大鉴寺开办纺织工厂。使佛徒四众。均于修行办道之外。向农工方面。从事生产。以开辟僧伽经济之新来源。适应今后政治社会之新环境。昔百丈祖师创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又古德称。“诸方说禅浩浩地。争如我这里种地博饭吃。”师可谓能继述也。

 

  2、【附录】感应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间。正平地基。同时开始建筑天王殿。适当今斋堂右边房地。有古樟树一株。盘根错节。据地甚广。正干围约两寻。高数丈。枝叶荫及半亩。树身重力。倾向原有祖殿。此树保留。则不便新建寺宇。砍倒则于多方面均有损害。盖树之西北为旧祖殿。东北为僧寮。西南为旧大殿及三门。只有东南一方无碍。但树身重力倾向反此。砍伐此树。历时半月。愈砍愈倾西北。祖殿大殿等旧屋。愈觉危险。大众惶惧。纷献挽救之策。有云用铁练向东南拉者。有云从西北用木椿撑者。有云先拆旧屋者。师一笑置之。照原定计画。砍伐不已。毫无疑虑与踌躇。每日收坡前。师必亲砍若干斧。积日愈向西北倾。祖殿方面愈形危险。某日午斋后。正率僧俗照常在祖殿念观世音菩萨。方绕佛毕。趺坐东西前三面长凳。忽风声大作。响震屋瓦。众知大树正倒。虑将压焉。但见师巍然趺坐如恒。遂无有动者。且信师既如此。度亦无妨。俄而巨声震吼。地动屋摇。尘土漫空。咫尺莫辨。少焉。众知大树已倒。未压祖殿。神色稍定。出外视之。树正倒在东南方。与平日倾向相反。于各方都无碍。如是共相嗟讶。咸谓老和尚有不可思议之神力焉。当时编者。与黄日光居士等均在场。为眼见之事实。民国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上午八时。全寺僧众方在祖殿念佛毕。正回寮次。俄而声如霹雳。祖殿之椽桷瓦梁。全部倾塌。炉案瓶棹悉遭粉碎。全殿遽成瓦砾场。惟偃祖真身赫然安坐如故。而念佛僧众。亦正出殿回寮。俱无所损。  

 

  3、【附录】云门山志序  岑学吕

  今年虚云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春三月。以云门山志初稿南来。命予编订。览志稿。己由释惟心。释妙云。释澄圆等分类分纂。篇章有序。顾体例。则与往日诸山志稍异。论时会。又何必与往日诸山志强同。故因之。为增删考订。次第点定而已。溯云门自文偃祖师开山。为五宗之一。距今一千余年。中间人才之消长。法运之盛衰。道场之兴废。不能不归于佛说所谓《时节因缘。》偃祖在日。大弘法化。得旨嗣法者七十六人。如白云子祥。韶州广悟。英州观音。黄龙赞。西禅钦。慈云深等。其后传宗如南雄地藏。五祖戒。香林信。洞山晓聪。佛日契嵩。天衣怀。云居舜。居士如刘经信。清献。赵忭等数百人。道风隆盛。甲于诸方。元明以降。法运垂秋。晚近五宗。除临济曹洞尚余香火外。沩仰法眼已不绝如缕矣。岂独云门为然哉。即以云门道场言。偃祖未至。一荒山也。忽而涌现梵宫。忽而万指围绕。忽而古寺残灯。忽而山鬼叫跳。忽而老儒横经。忽而巨灵呵护。可谓极变幻之至。而偃祖端坐巍然。以待虚云和尚之来。和尚以十年心力。重建南华。又以十年心力。中兴云门。今殿阁宏丽。供具庄严。修辟山场。持守戒律。围绕者又数千指矣。时至则然。何足怪者。偃祖于寂光中。当曰。如是。如是。和尚虑日久复湮。命纂述山志。使后人按籍而知名山之由来。尤重要者。志书中第五篇第二章录和尚法语“参禅法要。”“坐禅须知”“用心难易。”诸篇。皆吐出心肝。作人天眼目。诚修禅之圭臬。渡世之金针。窃愿当人。澄其慧目。予忝附门墙。未忘知解。不离文字。聊以解嘲。折衷群言。据闻述见。亦思取信于将来。庶无愧于面命云尔。岁次七十八辛卯端阳节  

 

  4、【附记】

  师平生苦行。人皆见之。密行匪易知之。师之年龄。向不告人。杜生疑谤也。予于辛卯编云门山志序中。约计师为一百有六岁。志刊成。师再以手定年谱嘱编。计其年当为一百一十二岁矣。附记于此。以正山志序年龄之误。   

             
  
编者附识 
 


  5、【附录】重建云门寺殿宇纪略

  云门寺在清季虽有重修。然规模甚小。殿宇无多。逮及民国。历时数十年。已日就倾圮。残屋颓垣。沦于榛莽。野狐山兽。踞为巢窟。凋残荒废。难以罄述。云公老人。有大愿力。展其生平迭兴祖庭。丕振宗风之精神。于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由曹溪移锡云门。决心重兴大觉禅寺。复振云门宗风。如是昼夜辛勤。宏规硕划。钜细躬亲。仍复因高就远。审地为基。配合山川形势。燮理阴阳风水。更改山向。重奠地基。荡扫榛芜。大兴土木。广造梵宇。历时九年。计建殿。堂。阁。寮。厅。楼。库。塔。共一百八十余楹。连放生池及碓房。海会塔。共占地积约二十余亩。崇楼杰阁。广厦层台。宝相庄严。梵刹清净。加以大德演化。观机说法。解黏去缚。直指人心。是故士庶瞻礼。十方云来。论圣地道场。仅亚于曹溪而宏宗盛化。实冠于宇内也。至其新建梵宇之部署。结构。分中央及四路两排。中央为大雄宝殿位置。坐西北向东南。辛山乙向。大殿前后梵宇各一排。左右梵宇各两路。兹分别详述如后。


  大雄宝殿据全寺之中央。高约五丈。宽三十六方丈。墙柱均系火砖砌成。前有月台。月台下有大丹墀。后有大天井。左右各有长天井。回廊四面。通左右各路梵宇。大殿正中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弥陀佛。后奉西方三圣。及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左右两序。奉十八罗汉及诸天二十四圣。


  前排梵宇。分中左右三大栋。中栋即头山门。天王殿。韦驮殿。奉弥勒菩萨于中央。左右奉四大天王。后奉韦驮菩萨。宝相庄严。顺德岑学吕题山门联曰。“云覆大千界。门传不二宗。”左栋总名曰。“旭日楼。”上下两层。大小厅堂亭寮及厢房。共十八楹。内靠天王殿左边地下一楹。设为报恩堂。奉本寺各人宗亲父母师长之莲位。右栋总名曰。“明月楼。”上下两层。大小厅堂亭寮及厢房。共十六楹。内靠天王殿地下一楹。设为西归堂。奉“本寺开山。中兴。继位。住持诸祖老和尚莲位。”及“本寺开山。中兴。前亡后化一切僧行觉灵等莲位。”在“旭日”“明月”两楼亭中。晨夕望山光云影。四时变幻无常。中宵睹皓月明星。一真法界恒在。


  后排梵宇。分中左右三大栋。中栋为法堂。戒坛。藏经阁。上下两层。下层一大楹。法堂戒坛通用。中置狮子座。上奉释迦玉佛。上层为藏经阁。计分六楹。上有“雨花台”三字。左栋为祖堂。奉云门开宗始祖文偃禅师真身。及本宗传承历代祖师牌位。栋宇分上下二层。共约二十楹。右栋为方丈。上下两层。计堂寮厢房约二十间。内奉观音菩萨一尊。有联曰。“谁云有道有禅。任汝雨宝弥空。总是鬼家活计。这里无棒无喝。不妨拈草作药。坐令天下太平。”云公和尚自书一联云。“两手将山河大地。捏扁搓圆。掏碎了遍撒虚空。浑无色相。一棒把千古业魔打死救活。唤醒来放入微尘。共作道场。”
  左边一路。梵宇分三大栋。一日客堂。中为厅。两旁寮房四楹。客堂上第一层楼中为厅。两旁寮房四楹。第二层为钟楼。悬大钟一口。钟声闻十数里。足以发人深省。二曰。伽蓝殿。中奉给孤长者。两旁有寮房四楹。伽蓝殿楼上。大小厅寮共五楹。三曰云水堂。楼上楼下厅寮十余楹。


  左边二路梵宇分三大栋。一曰香积厨。内建大小灶五口。石水缸一个。凡食用之水。以铁管接入锅缸。栋房五楹。住典座饭头。厨龛上供监斋菩萨。二曰斋堂。额字拓苏东坡旧书。联云。“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三曰库房。楼上楼下及连同斋堂楼上。大小厅寮共十余楹。


  右边一路梵宇分三大栋。一曰功德堂。奉本寺护法檀那生莲之位。及长生禄位。连同第一层楼。共厅寮十楹。暂作上客堂之用。第二层楼为鼓楼。安置大鼓一面。与钟楼相对称。二曰祖师殿。奉达摩初祖及百丈禅师道宣律师。连同楼上大小堂寮共十楹。三曰禅堂。楼上楼下大小厅十二楹。番禺汤瑛题禅堂联云。“照顾话头。不管他长庆卷帘。香严击竹。远离妄想。许会得禾山打鼓。雪峰辊球。”右边一路上通方丈拱门。悬有古联曰。“入此门。不许你七颠八倒。到这里。莫管他五蕴六通。”


  右边二路梵宇分为三栋。一曰工人寮。平屋三楹。二曰如意寮。平屋三楹。三曰圊所。平屋三楹。


  碾米房两栋。楼上楼下大小五楹。利用水力碾米。除碾常住粮米外。并可供附近村民应用。


  山门外凿有放生池。宽逾一亩。深达一丈。水满鱼游。清波荡漾。金池柳色。桂殿香风。游人至此。已入清凉境界矣。


  海会塔建于寺西二里许。上下两层。约十余楹。绕以短垣。植以异卉。七众遗蜕。于焉是归。昼夜佛声。幽明普利。  

 

  6、【附录】云门大觉寺碑记  岑学吕

  云门山大觉寺。初为光泰禅院。继升证真禅寺。后改今名。建自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距今千余年矣。中间法运之盛衰。人才之消长。道场之兴废。若有数存焉。此佛说所谓时节因缘也。自文偃禅师以青原嫡裔。启悟于睦州。印证于雪峰。受知于灵树。困风霜者十七年。涉南北者数千里外。得广王俞允。由灵树移云门。五载经营。十方云集。大弘法化。登堂入室者。不可胜数。坐道场者。三十余年。得旨嗣法者。七十六众。如白云子祥。韶州广悟。英州观音。黄龙赞。西禅钦。慈云深等。其后传宗。如南雄地藏。五祖戒。香林信。洞山晓聪。佛日契嵩。天衣怀。云居舜。居士如刘经信。清献。赵忭等数百人。道风隆盛。甲于诸方。故云门列为五宗之一。递是元明以降。法运垂秋。世衰道微。不绝如缕。即以传宗而言。自第二世香林远。三世智门祚。四世雪宝显。五世天衣怀。六世慧林本。七世长芦信。八世慧林怀。九世灵隐光。十世中竺妙。十一世光孝深。尔后即无闻焉。狮弦其绝响矣。本寺为云门宗之源头。偃祖开山。创建梵宇。历代修缮。有记载可考者。为宋代乾德建中。明代成化万历。清代康熙嘉庆道光咸丰。皆小有修葺。后则樵夫牧竖。盘踞法堂。腐儒授徒。喧哗祖殿。佛龛香火。在若有若无中。再后则荒烟蔓草。游者迷踪。几不复知有云门寺矣。岂劫运哉。然而大地众生。无一人而无佛性。虚空法界。无一尘而非道场。机缘会合。感应道交。则弹指楼台。刹那显现。十方缁素。听法云来。此佛法之常恒。而偃祖于常寂光中所以有待也。虚云禅师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应请来粤。住持南华。竭十年之心力而中兴之。重建全寺为百粤诣刹冠。禅侣围绕常数千指。符憨山悬记之愿。竟憨山未竟之功。三十二年癸未。偕福果等漫游曲江乳源等地。访灵树道场故址。不可得。比抵云门。于荆棘丛中。见残垣古寺。惟偃祖肉身兀坐其中。瞻礼之际。凄然泪下。遍寻寺内。仅有游僧明空一人。蜷伏寒灰败絮中。以奉事香火不忍去。益增感动。回南华后。适两粤当道联袂至。请师重兴云门。于是年十二月。由李邹诸公亲自护送。由南华移锡。师为重振宗风。必须大加改革。仍留明空任监院。师宏规硕画。昼夜辛勤。事无钜细。靡不躬亲。荡扫榛芜。大兴土木。更改山向。重奠地基。将旧时殿堂房宇。一律拆平。参酌鼓山及南华图案。融合设置。历时九年。计建成殿堂阁寮厅楼库塔共一百八十余楹。连放生池海会塔共占地二十余亩。崇楼杰阁。宝殿庄严。四事略具。十方云来围绕者又逾千指矣。师于观机说法。随分钳槌之余。又开辟农场。从事生产。以裕常住。在此十年时间。值日寇侵略。道途梗塞。檀施稀微。兼之风鹤声中。人心动荡。困苦艰难。有不能尽述者矣。论规模广大。南华十倍于云门。顾事势艰虞。云门又十倍于南华也。而师终以弘愿毅力成之。


  师考云门正宗。自宋末温州光孝己庵深净为止。后已失传。即本寺住持。亦续断无定。从古籍碑志中稽考。亦不过数人。年代先后。无可考定。师为延续法脉计。自光孝深后。续五十六字。曰。深演妙明耀乾坤。湛寂虚怀海印容。清净觉圆悬智镜。慧鉴精真道德融。慈悲喜舍昌普化。宏开拈花续传灯。继振云门关一旨。惠泽苍生法雨隆。度僧众妙云等四十余人。继承云门法嗣。期之后昆。传灯无尽。迨辛卯春。业风飙发。云门浩劫。扰攘逾月。师于重伤重病之后。为其弟子接往北京。师至是始离开云门。前后已十年矣。师旋赴江西云居山。重兴膺祖道场。将云门事。付其徒佛源住寺。佛源湘籍。性沉毅。能任事。克绍箕业。以师之心为心。重建祖殿。完成海会塔未竟之功。使云门于动荡中复归安定。连任至今。三灾过后。佛日重光。云门法运。其复兴欤。呜呼。法运盛衰。人才消长。道场兴废。皆世谛而已。千年以前。云门一荒山也。自偃祖开山以至今日。忽而涌现梵宫。忽而万指围绕。忽而古寺残灯。忽而山鬼叫跳。忽而老儒横经。忽而樵歌牧笛。忽而巨灵呵护。忽而殿阁重新。又忽然而业风鼓荡。又忽然而林木清幽。亦可谓极变幻之至矣。而偃祖端坐巍然。促千百年为一日。延一日为千年。只见佛国魔宫。乱起乱灭。是变非变。从何说起。金刚经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名曰大觉禅寺。
  


  7、【附记】云门寺产纪事  张剑芬宽慧

  是民国三十八年的九月。当时我在广州。从报纸上看到云门大觉寺寺产的讼事。寺方派妙云法师来省勾当。住锡六榕寺。我当即专去拜访。一谈之下。才知这一寺产纠纷问题。几乎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其经过情形如下。


  乳源云门大觉寺。是文偃祖师的道场。荒废日久。无人管理。寺产一向多被当地莠民侵占。三十一年始由僧人明空住持。但他是一个一字不识的人。该县县立中学校长毛润峰知其可欺。恰值政府举办田地丈量机会。哄骗僧人代办公文。暗地将大部分肥沃寺田蒙报校产。结果该寺寺产的重要部分。便都于无形中变成了学产。等到明空发觉。业已悔之无及。云公老人是三十二年冬季才到云门的。为了此事。层请各级政府澈底查究归还寺庙。前后经过七年。可说费尽了最大的气力。党国名流如邹海滨。叶遐庵。屈文六诸大德。都为此事向有关方面函电交驰。积案几至盈尺。中间经过粤省府好几任主席。都感爱莫能助。因问题的症结在于已经成了定案。便不容易翻转过来。而省府下面的主办机关。原属于教育厅。照例教厅只是站在维护教育产业的立场。谁肯过问此中的曲折。民政厅不过例行会签。纯以教厅的意见为意见。上面尽管接连交办。下面绝对坚持不变。此一根深柢固的结核。如果不能摧陷廓清。一切的努力自然都成为白费。凑巧我那时担任的公职。正是执行寺庙监督主管部司的司官。基于一念的护法之诚。想从人事上尽一点可能的力量。去打开此一僵局。于是一面请妙云法师补文到部。一面请示李部长伯豪。因为云公当日离开南华去中兴云门。原系出自李公的启请。他对此中经过。知道得非常清楚。在理李公当时正任粤省主席。此案应该早已得到平反。无如中国的政治妙就妙在这些地方。在科员政治坚牢的把持之下。长官也往往莫可如何。不久抗战胜利。省府改组。李公出国。继任者谁还有心及此。此时李公听我报告本案情形。便反而诘问我的办法。末了拍拍我的肩膀。很感慨的说。“好吧。一切交付著你去办。我是做了前半段。这后半段要待你去完成了。”我于是等到部文发出后。天天都为此跑去省府交涉。那时粤省府主席是薛伯陵先生。原是我以前的老长官。秘书长李钦甫和民政厅长王光海。也一向相识。凭著这张三寸不烂之舌。上上下下。耐心地进行著说服的工作。从省府到民教两厅。由厅长而主管科长以至主办人。交涉的次数简直记不清了。民厅对于此案原是不置可否。而教厅方面尤其是主办此案的人。则成见非常顽固。经过了若干次的舌战。无间早夜的奔波。总算得到初步的结果。这案由省府决定移转归民厅主办。这样一来。全案便有了转机。旋由省府令行曲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派员实地勘查具报。我仍不放心。特地告假赶去曲江。会见了该区行政督察专员龚楚君。将此案的内情。及李部长的意旨。和他恳谈。并请其特别维护。随又隐藏著自己的身分。和专署派遣的陈视察。由曲江一同步行到云门。云公老人还不知道这其间所经过的许多曲折。经我一一禀告。并指点和协助陈视察著手进行勘查。在大觉寺共住了三天。侵占的情形总算是大白了。据陈视察的表示。已经是没有任何问题了。那知在我们由云门回曲江的中途。经过乳源县城时。姓毛的那家伙联合了当地一干痞棍。截住了陈视察。茶点招待。实行包围。我因隐藏身分关系。只好避开。经过他们一番唧唧哝哝之后。也不知注进了一些甚么样的毒素。而在由乳源回到曲江的路上。陈视察的口风竟完全变卦了。我心里当然明白这是怎样一回事。于是不动声色又再回到专署。会见龚专员。当时开了一个类似三人小组的会。即包括龚专员。陈视察和我。这时陈视察已完全一面倒向对方。经过我正义的指斥。和剀切的辩论。所好龚专员对事理尚属明白。结果还是我所持的论点占了胜利。于是根据我主张的理由。及所查得的实情报省。我又极力催促省府。迅速指令专署调集寺校双方所有土地权状对勘。这时校方知道东窗事快要发了。赶紧推托说是土地权状及各项证据均已疏散到很远的乡下。不便取呈。禁不起省府一再严令督责。终于调集了来。一经对勘。图穷匕现。原来校方所侵占寺产部分的土地权状。每张都有明显的涂改痕迹。案情至此。己经是真伪显然。邪正立判。而云门大觉寺所受六七年旳冤苦。可以说已经拨开云雾而见到青天了。(下略)


  【编者案】师自述年谱至己丑冬止。是年一百一十岁。师于云门竟未竟之工程。守必守之戒律。时僧众及千指。锄田博饭。皆依师不去。

 

  九十九、庚寅师一百一十一岁(一九五○年)


  是年春。师仍赴南华传戒。禅堂长期禅七。座下有开悟者。师回云门著手整理历年文稿。交付编辑。第以百数十年尘积。一时正未易易也。

 

  1、【附记】

  本戒期。王倾西居士秉受具戒。法名宽慕。王曾于廿载前。依师在鼓山结茅。有所省发。出家后。笃修净业。

 

   2、【附录】 我两次亲近云公老和尚  隆 泉

  虚云老和尚名闻天下。我初得亲近时。在民国廿二年。福州鼓山涌泉寺春期传戒。云公为方丈。我在天童寺住禅堂。老法师(应慈)函命随往侍听。及亲近云公老人。奉谕之后。欣悦异常。即告假离天童。至上海崇法寺老法师处。与同学三人候了五日。随老法师乘万象轮赴闽。该船不甚宽大。夜间风浪大作。二夜至马尾。在镇海寺休息一晚。次晨乘轿上山。至留衣亭。闻寺中放爆欢迎。至山门共放爆三次。钟鼓齐鸣。云公老人率两序大众在天王殿外排列。欢迎应公老法师。至方丈休息。首领诸师顶礼接驾。我们三人由明观知客师招待安单。次日开讲梵网经。以大座仪式。鸣板集众至方丈。二位老人均被大红祖衣于法座前长跪拈香。先由云公老人拈一瓣香。供养老法师。祝词毕。插入炉中。再由老法师拈一瓣香回敬云公。祝词毕。插入炉中。如是往返各拈三次。维那师呼末后先行。至大殿唱香赞。秉拂说法后。再至法堂。由老和尚送老法师位已。老法师回送老和尚出法堂。再行唱香赞升座讲经。每日大座讲完。由我们侍者先请班首单上复讲小座。书记客堂库房首领职事一一请讲。那时金山高旻天童禅和子来得很多。盛极一时。戒期中云公老和尚说戒。应慈老法师为羯磨。遐明首座为教授。宗镜法师为开堂大师。时福州政府上山培植森林。省长杨树庄的秘书以七重行树为演说词。理事圆融。辩才无碍。清明节。踩山界。此是常住规矩。每年一次。将寺中山地范围界址由和尚当家一一指示大众。云公腰中束了一条稻草绳。手携方便铲。率领全体三百余僧。浩浩荡荡出发。翻山过岭。屡见云公在山顶上高呼。“你们快些来啊。”大众闻声自愧落后。努力奔赶。一身汗出。都不能及之。老人身体何以这样轻快。我们因甚笨重如斯。正说著。老人又在第二峰头高呼。如是经过四五个高山。没有一人能追随老人。将午。老人回寺午斋过堂。大众回去已一点多钟了。老人房中一张小桌。床上棕垫一个。壁上背架高悬。余无他物。供养的补品分给大众共飨。我们请开示时。老人云。“应慈老法师宗说兼通。与我法门不二。你们发心长远亲近。将来行菩萨道。弘法利生。绍隆佛种就是了。”老法师讲梵网经至上卷十回向位中。命我代座。说道。“你将明天经文多用些功。”我于是晚。看至半夜以后才睡。次日上午先搭衣持具向二位老人顶礼告座。老法师云。“午后少卧。端坐作观。拈三瓣香。祈祷十方三宝。护法龙天。慈光加被。自然从容不迫。如入无人之境矣。”最奇怪的一升座后。先是云公老人拈香礼佛。又见老法师拈香礼佛。再也不知二位老人皆在后面听讲。讲完下座消差时。老和尚谬赞两句。老法师云。“回向位你分两座讲完。由我开讲十地。”此是生平第一次讲大座。老法师言。“祖衣是如来家业。被著必须哀愍众生的痛苦。若存丝毫名利心。将来堕落三途也。”有一天。老和尚烧小锅煮湖南冬苋菜请老法师。命侍者至库房买油。钱数不足。再回来向老和尚要两个铜元添上。才知公私分明。十方丛林制度规矩之严如此。我们每晚进禅堂坐香。听老和尚讲开示。梵网经讲圆满这一天。华严普佛。每人持鲜花周匝围绕。由法堂行至大殿。拜愿回向。次日又请老法师在讲堂内开讲大乘起信论。讲完时宁波天童寺又请老法师讲梵网经。日期已定。进方丈告假时。有衣钵一云师。侍者芝青。纯果师。藏主心道师。及现在基隆十方大觉寺的灵源和尚。皆于此时向云公老和尚顶礼告假。随老法师重听梵网经。老人一一允许。并嘱精进求学。此是我第一次亲近虚云老和尚之经过也。


  民国三十九年十月接到香港大屿山灵源法师函云。“明春云门寺老和尚传授千佛大戒。老和尚请你为开堂大师。于是便起程至云门时。禅堂中养息香将要开静。知客师招呼在客堂休息。分得放参小饼三个。所谓云门饼也。据说在文偃祖师时。吃此饼者。人人开悟。今云公老人仿此。聊塞饥肠。因本寺大众过午不食。此乃七期中之方便。我们食后。进堂坐香听开示。次日清晨搭衣持具。将应公老法师为老和尚祝寿的礼物书信及上海弟子的贺仪一齐奉上。顶礼已。老人说。“路途遥远。你们来此实在不易。希望在此常住多多发心。”礼毕回寮休息。进堂坐香。此时七期将半。老人进堂送我警策香板。坐堂主位。轮流开示。人数甚多满满一堂。老人香板大而且厚。普打时每人两下。真有些吃不消。老人开示音韵和雅。七期圆满。顶礼告假时。老人握著我的手说。“你们在此住下。待明年再往香港。今天出去再要回来也不可能。”离寺数百步。回头一看。老人尚在天王殿前合掌送行。我再回去顶礼。请他老人家进去。返行数步。老人仍合掌立送。这是我第二次亲近云公老人。


(编者按。此稿为老和尚圆寂后隆泉法师寄来之纪念文。因与鼓山及云门时期事迹有关。故附编于此。)

 

  一○○、辛卯师一百一十二岁


  春戒期中。“云门事变。”


  三月初三日。师病重时。即趺坐入定。闭目不视。不言。不食。不饮水。惟侍者法云。宽纯。日夜侍之。端坐历九日。 十一日早。渐倒下。作吉祥卧。侍者以灯草试鼻官。气已绝矣。诊左右手脉亦已停矣。惟颜色如常。体尚温。 十二日早。微闻呻吟。旋开目。侍者告以时间。师曰。“我觉才数分钟耳。”语侍者法云曰。“速执笔为我记之。勿轻与人说。启疑谤也。”师从容言曰。“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系宿识者。即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东边头序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与余座靠近。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未竟。弥勒指谓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弥勒曰。“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并示偈曰。
  

识智何分 波水一个  莫昧瓶盆 金无厚薄 
  

性量三三 麻绳蜗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 


凡身梦宅 幻无所著  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 


大觉圆明 镜鉴森罗  空花凡圣 善恶安乐 


悲愿渡生 梦境斯作  劫业当头 警惕普觉 


苦海慈航 毋生退却  莲开泥水 端坐佛陀 
  

以下还有多句。记不清了。尚另有开示。今不说。”


  【编者按】初编年谱。编至辛卯三月。虚云和尚病重时为止。编辑在壬辰。刊行于癸巳。距今阅五年矣。当云门事变后。道途梗塞。音书断绝。间有消息。传闻异辞。不敢轻于载笔。今历岁时。真相已白。海内外人士。关心虚云和尚起居者甚众。爰略为补述。亦仅言其所可言而已。溯己丑岁夏。虚师应方氏请。自云门来香港。一日访岑学吕于友人家。谈次。岑语师曰。“世变至此。我将安适。”师沉吟顾视曰。“学道人随处都是家乡。放下便是道场。居士安心罢。”岑旋又语师曰。“内地寺院。难免不安。师何不暂留香港。弘法利生。”师曰。“弘法自有其人。至于我本人。似另有一种责任。以我个人言。去住本无所容心。惟内地寺院庵堂。现正杌陧不安。我倘留港。则内地数万僧尼。少一人为之联系护持。恐艰苦益甚。于我心有不安也。我必须回去。”岑无语。师遂回云门。


  迨辛卯岁春。开戒期间。四众云集。寺中有僧众一百二十余人。夏历二月二十四日。忽有百余人。前来围困本寺。禁止出入。先将虚老和尚拘禁于方丈室中。以数人守之。复将各僧分别囚于禅堂。法堂。大搜寺内。上自瓦盖。下及地砖。佛祖尊像。法器经藏。微细搜检。竭百余人之心目手足。经两日时间。一无所获。遂将监院明空。及职事僧惟心。悟慧。真空。惟章等拘去。复将册籍部据来往书札。及虚云和尚百年来之精注经籍法语文字。尽用麻包捆载而去。加以种种罪行。其实情则误听外间传说。谓寺内藏有军械及发电机。又藏有金条白银。其目的固在此也。数日之间。共拘去僧众二十六人。施以种种楚毒。逼令供出军械及藏金。众称不知。于是妙云被打死。悟云。体智等。亦受多次毒打。手臂断折。此外复有数僧失纵。扰攘十日。终无所获。遂迁怒于师。


  【编者案】妙云师。俗姓张。湖南大学毕业。曾任财政部稽核。年三十余未娶。于三十八年从师尊剃度。师平时对于云门法脉。继起无人。极为惋惜。兴修云门工程竟。为度四十余人。以续云门法脉。嗣得张居士。颇以中兴云门道场属望之。故取名妙云。号曰绍门。而不以宽字行辈名之。张居士出家后亦能刻苦自励。以期不负师尊所望。迨云门变起。被殴致死。伤哉。


  先是三月初一日。将师别移禁一室。门封窗闭。绝其饮食。大小便利。不许外出。日夜一灯黯然。有如地狱。至初三日。有大汉十人入室。逼师交出黄金白银。及枪械。师言无有。竟施毒打。先用木棒。继用铁棍。打至头面血流。肋骨折断。随打随问。师即趺坐入定。金木交下。扑扑有声。师闭目不视。闭口不语。作入定状。是日连打四次。掷之扑地。视其危殆。以为死矣。呼啸而出。监守亦去。侍者俟夜后。扶师坐于榻上。初五日彼等闻师未死。又复入室。视老人端坐入定如故。益怒。以大木棍殴之。拖下地。十余众以革履蹴踏之。五窍流血。倒卧地上。以为必死无疑矣。又呼啸而去。入夜。侍者复抱师坐榻上。端坐如故。初十日晨。师渐渐作吉祥卧下。(如佛涅槃像。)经一昼夜。全无动静。侍者以灯草试鼻孔。亦不动摇。意圆寂矣。惟体尚温。颜色怡然。侍者二人守之。至十一日晨。(即四月十六日。)师微呻吟。旋扶之起坐。侍者告以入定及卧睡时间。师徐语侍者法云等。神游兜率听法事。(见一八一及一八二页。)夫甚深禅定境界。苦乐俱捐。昔憨山紫柏受严刑时。亦同此境。此非未证悟者所能代说也。


  经此数日。行凶各人目睹师行奇特。疑畏渐生。互相耳语。有似头目者。问僧曰。“为甚么老家伙打不死的。”答曰。“老和尚为众生受苦。为你们消灾。打不死的。久后自知。”其人悚然。从此不敢复向师施楚毒。惟事情扩大至此。所图未获。更恐泄漏风声。故仍围困。及侦查搜检。对各僧人。不准说话。不准外出。即饮食亦受监视限制。如是者又月余。时师所受楚毒。伤痕并发。病势日增。目不能视。耳益重听。弟子虑有意外。促师口述生平事略。随录为自述年谱草稿。正此时也。


  夏历四月间。云门事变渐渐传至韶州。先由曲江大鉴寺僧人。通知在北京之师门弟子。及海外同门。联同救援。于是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围困始续渐松懈。而所有粮食衣物。大部掠夺去。师自重伤后。不进粥饭。日饮清水。继知粮尽。白众曰。“老人业重。带累各位。事至今日。各位似应分向各方。求生续命。”而僧众皆不愿离师去。乃集众往后山采樵。量为轻重。挑往十余廿里之市集出售。得钱买米回寺。煮粥同食。朝暮课诵。及坐香不辍。


  五月上旬。北京政府派专员数人至粤。会同广东省政府人员。于五月二十二日。到达乳源县署。二十三日。(即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八日)抵云门寺。实地调查。携有技术人员。及录音机。摄影机等等。先慰问 师法体轻安否。是时师病卧榻上。耳聋目瞆。并不知是京粤所派之大员。及见地方官警。更不欲有所说。问师曾受虐待否。财物有损失否。师均言无。及后各员表明身分。师只言请诸君切实调查。回京报告。各员再三安慰。并饬地方有司。查明将先所拘之僧人释放。计云门寺自夏历二月廿四日起。至五月廿三日止。始脱苦境。事后北京友人复编者书曰。“虚师事。公只知其概况。所以复安之故。可成一书。今亦末由奉告。”其中情形。曲折可知。秋冬之际。师于重伤重病之后。从事休养。僧众百人。亦以采樵耕植。及手工业度日。附近百十乡村。闻云门解围。咸来看和尚。而师之弟子在京内外者。多方设法。欲师离开云门。且时有函电致地方有司。殷勤劝慰。云门事变。至此告一段落。

 

  一○一、壬辰师一百一十三岁


  是岁春。师病稍愈。日领众安禅行道。收拾残局。自夏历正月至三月。北京四次电粤。请师北行并派员南来护送。师告众。均主缓行。师曰。“时机至矣。今日全国僧伽。各兢兢自守。乏人提领。如一盘散沙。倘不团结。成立一有力量机构。其事变恐不止一云门也。我为佛法故。义当北行。”乃选寺中老成者护院。安众已定。行有日矣。乃自书一联云。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四月初四日。(即四月廿七日)师偕侍者佛源。觉民。宽度。法云。及护送人员。起程北上。各乡村民众。一时奔走追送者数百人。师遂离开云门。溯民三十二年癸未。师以重修南华事竣。于是冬十二月。移锡云门。初至时残垣断壁。殿宇荒凉。所谓法堂上草深三尺者。仅有一僧人奉事香火。师住后。四众云集。绕者千指。而师一方面筹募重修。同时又顾及百余人四事供养。此数年间。更值日寇侵华。交通断绝。日在危疑震撼中。其艰辛实十倍于南华时代。师以大无畏力。集僧众。用少数工人。自爆石。自烧砖瓦。自伐木材。自建造。自髹漆。自造像。自开垦。自种植。自癸未至壬辰。前后十年。建设殿堂阁寮。厅楼库塔一百八十余楹(其详载云门山志)殿宇闳丽。法相庄严。亦难能也。尤可记者。云门宗派。传至十世光孝深而止。其后失传。宗派不继。师为考查派系。度僧数十人。承继云门法脉。重振宗风。兴灭继绝。为云门延一线法脉。今师离云门去矣。十年心力。百世奇缘。知偃祖于常寂光中。点头微笑在。  


(一)【附记】虚云大师在云门

  
佛 源


  在一九四三年的冬天。李济深主任把蕴藏在曹溪宝林山中的龙象虚公老人。接到了乳源的云门山大觉寺。去振兴云门宗的发源地。————文偃禅师的选佛道场。云门。在偃祖的当时。(朱梁时期。)悟道者七十有六。常住僧众约六百人。地方宽敞。山水幽秀。人烟稀少。四时不闻鸡犬之声。诚乃华夏衲僧办道的圣地。偃祖后。便日益衰落。在云老去时。仅有一僧看守。而寺之周围树木。几已伐尽。全寺四壁萧条。满院荒烟蔓草。境色凄凉。寺中什物全空。守僧一碗一筷。衣履褴褛。文偃祖师之肉身。独自默然地坐著在破烂的祖堂中。似乎在等待著这位为佛祖生辉的宗匠来临。云老已到云门。便刻不容缓的兴工。并亲自动手。昼夜不休的领导著南华同去的几位小狮子挑著挓著。每有旁人拿不动的木头和岩石。老人可随便搬起。不久的时光。便把旧有的腐烂的殿堂。一层层的撤掉了。地基也一方方的填平了。僧众也渐渐增多了。工匠也计画著全盘的新样。三进四横。工程浩大。每日总在百数十人。惨淡经营。经过了整个九年的辛苦。直到去年。全寺殿堂才焕然一新的出现了。寺里的庄严佛相。金碧辉煌的在大雄宝殿放大光明。禅堂里的静香。结成了香盖。农场开辟了数十亩荒地。各种的庄稼。都在老人的领导下生产得非常的繁茂。满山的绿林。都成了行树。美丽的花草。四时放出奇葩。尤其是优昙花。在去年六月的戒期里。开得特别优胜。真是实现了人间净土。寺前凿有放生池。池水深广。每当雨后初晴之时。群鱼戏水。乐境无穷。都是这位老人赐与的。云老的精神。非常健旺。去年正月。曾到九仙岩去游览。九仙岩距云门有六七十里。另外还要上山。而云老当天回转。来往步行。毫不表现疲倦。云门附近的农民。常沐著这位老人的恩光。每有疾病。则施以医药。有饥馑。则给以食粮。遇事故。则与之排解。寻声救苦。无微不至。今年云门土改了。村农都对这位老人表示敬仰。自觉自愿地分了二三十亩水田给寺里。目前寺里尚住有五六十位僧伽。他们久随这位老人薰修禅定。日常虽在劳动生产。而其道心。是非常纯洁的。现在。云门的房屋。已从荒烟蔓草中。雄壮而美观的建立起来了。这都是老人的力量。本来。云老还打算继续修建海会塔的。只因众生的福浅。缘未成熟。云老便于今年的四月离开云门了。

 
  韶州人士及归依弟子。闻师至。郊迎十里者逾千人。住大鉴寺。每日来参礼者途为之塞。不以时移境异易其信心。


  初十日附粤汉车北行。十一日到武昌。住三佛寺。沿途劳顿。楚疮毒发。陈真如居士为照料。医药服食。殷勤备至。该寺主持大鑫和尚。亦尽东道之谊。得起居安适。病稍愈。应鑫和尚请。为主建一观音七。归依者二千余人。法事毕。将扶病北行。三佛寺大众请留影纪念。师题一诗云。

  
业风吹送到武昌 老病驰驱累众忙
  

三月淹留三佛寺 一场灾难一惭惶
  

无心欲跨楼头鹤 有愿同登选佛场
  

尚想玉泉关壮缪 能于言下悟真常


  七月二十八日由护送人员陪伴。师及侍者等。附京汉车北行。抵京时。诸山长老。及居士林等各团体。到站迎接。李任潮。叶遐庵。陈真如诸居士。导送至广化寺驻锡。后以人多参谒。移住西城广济寺大刹。师抵京后。与当道往还。以湘省同乡。滇南旧雨。夙有因缘。故对于护法事。堪称便利。初。师未抵京前。已有函电往复磋商。故于五六月间。先由圆瑛赵朴初等。在广济寺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全国佛教代表百余人出席。拟举师为会长。师以老病辞。乃举圆瑛为正会长。喜饶嘉措。赵朴初等。为副会长。而推选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虚云。查干葛根四人。为名誉会长。代表中包括汉。藏。蒙。泰。撒。各大民族。佛协成立。各地佛徒。有所联系。并定明年春夏间举行正式成立典礼。


  佛协筹备会既成。师上书政府。请颁布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有宗教信仰之自由。速定对于佛教寺院之保存及管理办法。目前急于救援施行者。(一)无论何地。不许再拆寺院。毁像焚经。(二)不许强逼僧尼还俗。(三)寺产收归公有后。仍应按僧配给田亩若干。使僧人得自行耕植。或扶助其生产事业。当道许之。僧尼赖安。各省名胜寺院。且日加修饰矣。


  八月十三日(即十月一日)师代表全国佛教徒。接受锡兰送给中国三种宝物典礼。锡兰代表团团长。达马拉塔纳法师等来华。以“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三宝。赠送与中国佛教体团。定于十月一日举行典礼。地点在广济寺。是日先由释巨赞。圣泉。居士赵朴初等。坐礼车。具香花。往接锡兰代表。寺中四众二千余人。列序殿前。恭迓锡兰代表至。钟鼓斋鸣。纳法师将法宝置供桌上。师出。代表接受。并致谢词。大意谓。“贵我两国佛徒亲密。历史悠久。愿团结在三宝的慈悲智慧之中。为世界永久和平。而贡献我们的一切。”是日典礼隆重。有澳洲。缅甸。加拿大。印尼。日本。土耳其。及各地佛教代表。


  九月诸山长老及团体。请师住持广济寺。师以老病辞。


  十月东南人士在上海发起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众议请师主法。派方子藩等来京迎迓。于公历十二月十一日附车抵上海北站。执旗献花者百余人。齐声念佛。于是在车站候车来往者千数百人。初则鼓掌欢迎。继亦同声念佛。肃穆庄严。顿化娑婆为极乐。感应之道。有如此者。师住玉佛寺。与法会主事者商定。为期四十九天。自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启建水陆道场。由师主法。并请圆瑛。应慈。静权。持松。妙真。大悲。如山。守培。清定。苇舫。十大法师。莅会主各经坛。修持法事大师共七十二人。至十二月十四日圆满。在道场期间。除入坛主法外。早午晚来参谒者如潮涌至。远在湘鄂等省。亦不远千里而来。归依者前后四万余人。法会办事者分设十席。为办理报名。登记。分班。给牒。等事。(其热烈情形。载后文附录中。)在此次法会收入净资。陆亿七千六百余万。支出三亿余万。师所收之果金等等。尽拨交法会中。丝毫不取。结存款项三亿余万。(以是时币值计。约合港币七万余元。)咸请师意支配。师与诸大师及各居士商定。拟尽数拨送名山供养。计分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西五台。安徽九华。四川峨嵋。)八大名刹。(宁波天童。宁波育王。扬州高旻。苏州灵岩。福州鼓山。宁波观宗。宁波七塔。福州地藏。)以及全国大小寺院二百五十六处。此师主法上海水陆道场之大略也。


  
(二)虚云大师开示录


  月耀佛源同记


  现在这里的和平法会。已举行几天了。这是很希有难得的。今天苇舫法师。妙真和尚。赵朴初。李思浩。方子藩居士等。均要虚云出来与各位说法。我想趁这个因缘。把念佛与参禅的关系随便谈谈。以便给初发心学佛的人作个参考。今天是和平法会念佛坛开始的一天。本是由妙真和尚来讲的。他很客气的不讲。故由虚云出来与诸位谈谈。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引一般各种根机不同的众生。致有无量的法门。在中国的佛法。有人分出为禅。教。律。净。与密宗五派。这在老参饱学的人。是无所谓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决无差异的。而在一般初入学佛的人。便发生许多意见。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并且赞彼毁此。有损法化。要知道一个话头。或一句佛号。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著他的。为什么。因为动静一如。好比月印千江。处处明显。无有障碍。障碍者。如天空里的浮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碍。则月虽明而不显。水虽清而不现。我们修行的人。如果能体解这个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驰求。返照回光。一念无生。了无所得。那有什么名相差别呢。只因无量劫来。妄想执著。习气深重。以致释尊说法。有四十九年。谈经约三百余会。但这些法门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治疗各种众生不同的贪。瞋。痴。慢等。习气毛病。若能远离这些。你即是佛。那有众生的差别呢。古人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禅宗。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有迦叶尊者微笑。称为心心相印。教外别传。为佛法的命脉。而念佛的净土。和看经持咒等的法门。都是了生脱死的佛法。有人说。禅宗是顿超的。念佛持咒是渐次的。是的。这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实际上是无二致的。六祖大师说。“法无顿渐。见有迟疾。”我认为佛法的每个法门。皆可修持。你与那一法门相宜。便修持那一法门。且不可赞此毁彼。妄想执著。而最重要的。还是戒律的遵守。近来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严守戒律。还说持戒是执著。那种高调。是多么危险。


  心地法门的禅宗。自迦叶尊者后。辗转相传。从印度传到中国六祖惠能大师。都称为正法流传。盛极一时。律宗以优波离尊者为首。他承受了世尊的嘱付。要我们末世的众生。以戒为师。在 多尊者后。发扬为五部律。我国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师依昙无德部。制疏奉行。称为中兴律祖。天台北齐老人。观龙树中观论。发明了心地。杜顺老人以华严经为主。建立了贤首宗。远公提倡净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后。历代祖师。大都以禅宗宏扬净土。水乳相融。虽然诸宗纷起。究竟不离拈花命脉。足见禅净关系的密切了。更可见古人宏扬佛法的婆心了。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刚智等传入中国。经一行禅师等努力。才发扬光大的。但这些都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说法。大都拾叶止啼。赵州老人说。“佛字我不喜闻。”又说。“念一句佛号。漱口三日。”因此。有一般不识先人的苦心者。便说念佛是老太婆做的事。或说参禅是空亡外道。总之。说自己的是。谈他人之非。争论不已。这不仅违背佛祖方便设教的本怀。且给他人以攻击的机会。妨碍佛教前途的发展。至深且钜。因此。虚云特别提出。希望各位老参及初发心的道友们。再不可这样下去。如果再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条。须知条条大路通长安的道理。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念佛的人。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认识自性净土。舍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随他说禅也好。谈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去得。乃至说有也可。说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那有许多葛藤。楞严经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著。习气。即是菩萨。佛祖。否则还是凡夫众生。


  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著。否则。还成了毒药。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因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借这一句佛号。来做个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七日讲于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  

 

  
(三)老实念佛


壬辰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廿一日讲于印光大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


  今天是印光老法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各位都是他的弟子。在这里聚集一堂。饮水思源。追念师父。在佛法的道理上。师是法身父母。纪念师父。便是对法身父母的孝思。较之世间小孝。更有意义。回忆我第一次与印光老法师相见。是光绪廿年在普陀山。那时是化闻和尚请他在前寺讲《阿弥陀经》自从讲完了经。他便在寺中阅藏。二十余年。从未离开一步。只是闭户潜修。所以他对教义极深。他虽深通教义。却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日常行持。绝不觉得自己深通经教。便轻视念佛法门。佛所说法。无一法不是疗治众生的病苦。念佛法门。名为阿伽陀药。总治一切病。但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圆满的利益。信心坚固。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样。若信根不深。只凭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学智慧。或记得几个名相。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是论非。只是增长业习。到生死关头。依旧循业流转。岂不可悲。各位是印光老法师的弟子。今天纪念他。便是纪念他的真实行持。他脚踏实地的真修。实足追踪古德。他体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今日确实没有。真实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若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听人说参禅好。便废了念佛的工夫去参禅。听人说学教好。又废参学教。学教不成。又去持咒。头头不了。账账不清。不怨自己信心不定。却说佛祖欺哄众生。谤佛谤法。造无间业。因此。我劝大众。要坚信净土法门的利益。随印光老法师学“老实念佛。”立坚固志。发勇猛心。以西方净土为终身大事。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著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诸位是念佛的。我希望大家以一句佛号为自己一生的依靠。老老实实念下去。

 

  
(四)【附录】虚云和尚莅沪时之各界言论


1、虚云大师印象记  


圣 璞︽录觉有情专刊十四卷第一期︾

 

  在一个不平凡的晚上。十二月十一日下午六点多钟。在上海北站。我第一次见到了虚云老和尚。那天傍晚。我怀著肃穆的心情。随同一百多位欢迎代表。前往到了北站。站上的霓虹灯。放出了绚烂的电光。照耀得如同琉璃世界。我应该包括别的欢迎代表。内心奔放得和那灯光一样。对虚老和尚充满了崇高的敬仰。六点三十五分。汽笛一声长鸣。京沪列车徐徐进了月台。人们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虔诚准备迎接这位来自北京的当代中国佛教最杰出的高僧虚云老和尚。当列车刚停下来的时候。当想到虚老和尚就在车厢里的时候。更想到顷刻之间。就能见到他的时候。不难想像到我。以及其他欢迎代表。当时会感到怎样的兴奋。一刻儿。虚老和尚在为首的欢迎代表搀扶中下了车。恭候在月台上的一百多位欢迎代表。便不期而然的由肃然合掌致敬。终至于将内心对他的敬仰立即爆发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响出了代表们的敬意。这掌声也响出了全上海佛教徒的心声。表达了上海佛教徒对这位年高德劭的长者虚云老和尚。具有多么崇高的敬仰。我的视线。立刻抓紧时间。开始行动。随虚老和尚的行进。凝神地注视。他高高的个子。嶷然的道貌。戴上一顶黑色风帽。遮掩住左右耳根。慈容显得格外清臞了。他下了车。不顾长途劳顿。即举手向人们示意。慈眼频频注视欢迎人群。他一举手一注目。显示法体还相当健康。这对一个非常仰慕他而又关心他健康情况的我说来。诚然是无上快慰。对广大的上海佛教信徒说来。也无疑是极大喜讯。我们一百多位欢迎代表。扈从虚老和尚步出车站。一齐念佛掌声不断地响出车站。站内很多旅客跟著鼓掌之后。又同念佛。这场面太动人了。它给了我一个启示。今天虚老和尚所到之处。势必成为佛教主流的所在。虚老和尚具龙象之姿。带领我们浩浩荡荡步出车站。这不就是今天上海佛教主流所在么。事实上。今天佛教需要他领导。四众弟子更需要他领导。我当时扈从虚老和尚。在他慈光庇照下。觉得万分幸福。相信其他欢迎代表。也可能有同样的感觉。虚老和尚被迎接到了玉佛寺。诣大殿拈了香。即在丈室接见四众弟子参礼。并作简要的开示。但他所给我的比较更深刻的印象则是在以后他和上海广大信众见面的时候。广大的上海佛教信徒。他们渴仰虚老和尚。他们以一见虚老和尚为快。这都是不难理解而可以意想到的。为满足信徒们这一愿望。他慈悲的每逢星期一三五。在玉佛寺公开接见信众。他每次和群众见面。我一有空。便去瞻仰。从多次瞻仰中。他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如下一些难忘的印象。虚云老和尚这位德高望重年逾百岁的老人。他个儿高高的。须发斑白。因不常剃。已长数寸。银须飘拂。蔼然现长者相。他道貌岸然而清臞。但比以往我所看到的。像佛在雪山修道现比丘相那样的他的照片上的法相来。却要丰腴得多。他说话带湖南家乡口音。骤听起来。我不很懂。但音调沉着而有力。精力似相当充沛。而且语气老。婆心切。慈悲喜舍具足。他开示不著门户见。善能应机逗教。普摄众根。一种无言之教。能予人以极大鼓舞。能予人以一种勇气。一种力量。能使懦者立。顽者廉。他开示或不开示。总低眉垂目。威仪相好。语默动静。似全在定中。令人见了。生恭敬心。作希有想。我每次看到他。彷彿稚子依母。身心轻安。无有恐怖。得大自在。这种受用。只有在礼佛时候。曾经有过。我觉得能多一次亲近他。就多一次幸福。心灵上也多一些安慰。虚老和尚。具有不舍众生的大慈悲心。这在他公开接见信众时候。得了肯定证明。有一次。到玉佛寺见他的人把大殿前偌大的丹墀挤得水泄不通。秩序很难维持。但他在人群中仍安详说法。八风不动。真是处之泰然。我没有确切字眼。可以形容出虚老和尚具有怎样的悲心。但我当时确曾热泪盈眶。为他老人家这种不舍众生的慈悲心肠。而深深感动。虚老和尚见地如何。诚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恕我一字不能道得。但他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巨匠。这是没有错的。在印光老法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那天。虚老和尚在玉佛寺丈室为印老弟子开示。他和印老法师一样。教人老实念佛。他说。“念佛要如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那就是参禅。”一位禅宗巨匠教人念佛。这说明他没有门户见。也说明他善于方便摄化。且寥寥数语。把禅净合一道理说得圆融无碍。倘非宗说兼通。圆融各宗。恐不能如此。还有更值得钦仰的。他非常热心和平事业。他在法会第一天开示中。曾不厌其详的勉励所有佛教徒都应积极起来。为世界和平而努力。他说。“佛教的慈悲教义。就是和平两字的具体说明。保卫世界和平。是我们佛教徒应尽的责任。”他把佛法这样善巧的应用在世法上。使六祖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个真理。又得了有力的证明。我仰慕虚老和尚已很久了。过去缘悭一面。不免引为憾事。他这次应上海信众要求。莅沪弘法。使我有缘瞻仰并得恭聆圆音。藉偿夙愿。实是平生快事。虚老和尚身负如来家业。为如来慧命之所寄托。我愿他老人家永久住世。续佛慧命。为四众弟子作不灭的灯塔。为芸芸众生作普渡的慈航。

  

2、谒虚云大师


蒋维乔


  我是八十老翁。近年来屏谢世事。专心修法。积聚往生资粮。所以不大出门。惟闻虚云禅师将要来上海。我想他老人家虽然在三十余年前。为了请商务印书馆翻印的续藏经。到过我的家里。以后就很少来往。趁他驾临上海的时候。总要前去拜谒。请请开示。十二月十日。静安寺觉凡法师有电话来说。“虚老在十一日午后六时半。将抵上海。”我闻之欣然。就在十二日上午。偕尹石公居士同往玉佛寺。僧俗四众。来寺参加的有五六千人。寺里面挤满了人。连天井里也没有隙地。到十一时。我们进谒虚老。刚坐下。要启口谈话。外面已有人请吃饭。赵朴初居士坚留我们陪陪虚老。苇舫住持做主人。陪坐者尚有持松。妙真。清定。续可诸法师。又有八十一龄高鹤年老居士。也是阔别十多年没有见面的。真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非常愉快。不过虚老用膳时候。没有开口。大家也就默然。午后二时。虚老升座向大众开示。我们因有事就回家。数日后赵朴初居士来。我表示要再去谒虚老。他说这几天里虚老见客太多。很是疲乏。恐怕他生病。曾请医生为他诊脉。医生说。“并没有病。生平也没有诊著过这样的脉。这脉是纯阳体。”朴初又说。“虚老齿落复生。已生新牙六个。这是奇迹。”二十九日上午。我先以电话问远尘和尚。“虚老精神好否。”答。“好。”“我要来见他。”答“可以。”即去进谒。问。“三十年前为请续藏经到过我家。师尚记得否。”答。“记得。”且云。“居士弘法利生。功德无量。”我答。“惭愧。”问。“云门寺近来怎样。”答。“很不兴。寺中尚有六十个和尚。靠开垦荒地艰苦度日。”问。“南华寺怎样。”答“更不兴。寺中一直驻兵。只剩几个和尚住在那里。”问。“禅师在上海可久住否。”答。“法会圆满。想离开这里。在此太烦。”我想在功夫分上请开示几句。而室外有许多居士要进来参谒。遂告别而归。 

  

3、与虚云大师函


高鹤年


  虚公大德法鉴。昔日江上一别。今朝陆地相逢。悲喜交集。刹那之间。廿余载矣。流光之速。真可怖也。理应畅谈沧桑。共话三三。奈因大驾高年。途中疲倦。正逢法会初开。海众依仰。吾公现大威德。以神力感化众生。五欲境相不能缠。名利关头不能缚。不可思议之妙行也。惭人积习未销。佛恩未报。参而未彻。学又未成。睹诸境相。被物所转。仍在幻化影里作活计。不得真实受用。数十载飘游云水。拨草瞻风。三家村里。不避苦雨酸风。百仞峰头。那怕披星戴月。逆顺不退。百折不回。只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至今尚无把握。惭愧极矣。尚望吾公定光朗耀。雄力提拔。超出苦海。不受三途八难轮回之苦。专此草上。敬颂佛日高悬。普利人天。 惭愧学人高鹤年作礼(癸巳元旦日由大觉茅蓬上言)

  

4、大人榜样


温光熹


  虚空原不动。白云自去来。乃者虚云老和尚黄发番番。莲云莅沪。觉刊将发专刊。用资仰镜。以文见托。自惭呰窳。向少闻法。又不会禅。何敢妄肆饶舌。无已。姑就管窥所得。略举三端。以概其凡。(一)言教契机。夫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平常心是道。马祖一喊。三日耳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出世圣贤。一道平实。无非布帛菽粟之言。但实天经地义之理。鸟巢云。“三岁小儿皆当知。八十老翁造不到。寻常行履处。乃见真面目。”莲池老人琴偈云。“鼓琴不会按。平淡平淡复平淡。”虚老眉毛拖地。广接方来。语语平淡无奇。正是大人榜样。抗日战争中。尝过重庆。于慈云寺主持水陆。凡归依者多劝念佛。并印布弥陀佛像。旁加小圈。属人念满若干句一点。以之记数。立为功课。用此方便。感化甚多。一种平怀。三根普被。今兹莅沪。首次开示殷勤叮咛于禅净两宗之不可互谤。其言曰。赵州老人说。“念佛一句。漱口三天。”这是对机。后来人问他。“你的师父是谁。”他说。“十方佛。”人又问“十方佛的师父是谁呢。”老人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亲闻如来大事因缘。禅净两门。当机大教。西方净土。果上庄严。功德巍巍。漪欤盛矣。虚老行履。出死入生。故能深知此中甘苦。契机普摄。拯物导迷。浅云乎哉。真悟后人。还须著眼。(二)行履笃实。若论宗门下事。本无言说可寻。但功行抉择。必须具眼。虚老开示。著重真参实究。此中路径。非兹所论。当知要领所在。切忌口角圆滑。稍一儱侗。天地悬殊。用功最忌助长。欲速便是偷心。但能不失本参。不悟亦了生死。所谓住佛性地。生佛法家也。不问你悟未悟。先问你参未参。自古宗下贵乎本参。良有以也。而尤当著眼者。虚老功行内秘。非我后学所知。迹其传略。可闻其大。较早岁卧薪尝胆。饮冰吞檗。梯山航海。行脚参方。办道之切。发心之真。一念万年。不问寒暑。看他人前人后。没有放逸。宜乎苦尽甘来。摸著祖师鼻孔。(三)上弘下化。参禅人发明心地后。自既能利。复欲利他。利他之法虽多。顾莫如本分衲僧。开丛林。建道场。上弘佛法。下化众生者也。所谓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丛林古法有二。一者世尊弘法度生处。二者震旦唐代以还。马祖所开大冶洪炉。龙象出处。赵州以下。丛林何事。事在坐香。天下丛林一枝香。上关诸佛法身。下关众生慧命。古法良规。万世不朽。滇中鸡足。岭南曹溪云门诸山。均震旦禅宗祖庭。虚老前往。一一复兴。坐香打七。与江南金山高旻媲美。功德胜善。可胜言哉。略述三要。蠡则高深。至其律己之严。耄年持午。破衲粗粝。克己厚人。火种刀耕。含辛茹苦。筚路褴褛。以启山林。凡诸事迹。人所共知。不待缕述。要皆涵养深厚。故能持己严而待人宽。机心销尽。到处真实。因之炉火纯青。虚融恬静。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凡真敬虚老者。应在寻常行履处。以是为学。然后可谓之真学佛。然后方能言弘法。    

  

5、慈悲心愿菜根香


大 照


  云门虚云老和尚莅止沪城。四众久钦高风。倾巷迎观。玉佛寺前。瞻仰道貌者。日数千人。可谓盛事矣。师须发皆白。慈怀溢色。远近见者。无不动容。无言之教入于人心者深矣。师当代禅宗硕德。戒行精严。居常破衲一袭。谦光和德。尤不可及。学人前往参拜者。师必顶礼相答。四众恐师高年劳瘁。展转告诫。凡来谒师。问讯而已。师主玉佛寺法会。辄示众曰。“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须知佛心无殊。众生一体。至于杀生食肉之事。尤万万不可也。”一日。有居士谒师。问曰。“弟子有善根否。”师曰。“若无善根。安得到此。”又问。“弟子将来能成佛否。”师曰。“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汝亦当成。”其人欢喜礼谢。师乃问曰。“汝持长斋否。”答云。“尚未。”师乃谕谓“食众生肉者。断大悲种。今后宜力持长斋。方能与佛法相应。”其人欢喜信受而去。或有请益法要者。师应机开示已。必谆谆劝令断荤持斋。呜呼。师于众生同体大悲之忱。灼见之真。践行之实。可谓无以加矣。忆余往昔初学佛时。但研微义。寝馈无间。斋戒之事。亦不严谨。坚持不杀。随缘饮食而已。此谒应师。师曰。“大乘行者。因于众生。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吾闻往劫菩萨。发菩提心已。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至于自舍其头目手足。以为众生者矣。未闻有餐食众生以自肥者也。食肉众生。断大悲种。即所谓三净肉者。佛亦不许。如楞伽经说。其明证也。”余闻而惕然。自是不复食肉。今聆云公言教。若合符节。二老皆宗门耆宿。笃实光辉。躬行有得。不苟如此。则凡粗涉门径。以理自高。乃至以方便自恕者。诚不免坐肤浅蹈空大病矣。

  

6、滔天一筏之虚云大师


刘瞻明


  宗门龙象。自吾师天宁冶公。及融通玉嵀两禅师入灭后。真善知识。寥若辰星。独虚云大师道风闻天下。丙子秋。余来上海。访江味农居士于省心莲社。居士固宗说兼通者。方注金刚经。弘扬般若。因论及近代禅宗诸老宿。居士曰。“山林中潜修密契。不求人知。人亦不易知之者。无论矣。其以宗匠自命者。往往墨守偏空。杂糅异见。虽广修徒众。名喧一时。亦不足重。就吾所知。能真参实悟。行解相应。不愧为人天眼目者。惟虚云禅师足以当之。”未几。过吴门。谒本师印老人于报国寺。老人亦言“虚公是真衲子。真参禅。”余闻而益增向往。欲南游参谒。而尘劳羁绁。蹙蹙未遑。今年夏。唐慧峻居士闻大师自乳源飞锡汉皋。函约往觐。将行矣。而大师又赴北京。今幸因缘成熟。上海佛教同人为祝愿世界和平。建讲经水陆道场于玉佛寺。迎大师南来主法。余与慧峻始获礼觐。师貌臞而神凝。言简而味永。令人想见古德之风矩。且以百有十三之高龄。不辞劳瘁。冒苦寒。跋涉数千里。来主法会。以深悲弘愿。加持一切众生。同销灾障。扇慈风于八极。泯戾气于寰中。因胜果隆。难遭难遇。宜沪人士奔走相告。倾动一时。前往瞻仰者日数千人。聆大师一言。莫不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吾友慧章法师。为大师入室弟子。尝为余言。“大师既发明心地。隐于终南。每入定。辄累月不起于坐。敝衲芒履。日中一食。数十年如一日。遇海内名刹之颓废者。募资修复。躬亲其役。既成。委诸主僧。萧然远引。如是者不知若干处。其接引后进也。单提正令。不稍假藉。每于一机一境上。随事指点。俾闻者当下获益。”慧公在云门时。一日侍师共食。大师举箸云。“分别美恶是凡夫。不知香臭是木石。离此两边试道一句。”众罔措。又一日。师将下山。有阇黎云。“月黑路崎。师年高。防颠踬。曷笼灯而往。”大师笑曰。“光明炯然。遍周沙界。你道何处是黑暗。”拂袖而去。闻者吐舌。其他类此者不胜枚举。说法数十年。融通性相。入不二门。无分毫门户之见。有参学者。先试以禅。不契。则诏以念佛三昧。南华寺于禅堂外。别立念佛堂。专修净土。其归依帖四围。均印小圈。注明每圈念佛一千声。加一点。丹黄数次。则念佛千万。尝言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实之谓也。句句著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彼念口头佛参口头禅者。同一自欺。生死关头。如何了脱。”闻者皆为之动容。唐慧峻居士与大师别有一段香火缘。亦非偶然。先是沪上某君藏有明板仿宋憨山清公所注楞伽经笔记一部。为海内孤本。欲让于他人。慧峻闻之。惧落书贾手。展转湮晦。乃募资购去。以此经为初祖传心之法印。憨山平生之杰作。不遇知音。何以弘扬。乃寄赠大师于云门。为南华镇山之宝。当是时。大师正撄病苦。因厄中取而研绎。觉无边热恼。顿化清凉。府仰太息者久之。而憨山老人之注是经也。为万历二十八年。遭中贵构陷。罪以私造寺院。遣戌雷州。既至。就壁垒间构禅堂。冠巾说法。遂发注经之愿。脱落章句。直指心原。明年笔记成。奉诏反僧服。适南韶道祝公延住曹溪祖庭。老人乃携经而往。刊布流通。距今盖三百八十余年矣。迹所遭遇。同在代众生苦。了苦无苦之时。一注之。一读之。乐邦忍土。二老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法缘冥契。诚不可思议。他日弘扬此经。非大师而谁。有人云。“大师为憨山乘愿再来。”不其然乎。

  

7、我领受了虚云老和尚的当头棒喝


开 眼


  这次上海市佛教界为了祝愿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在玉佛寺举行法会四十九天。这是上海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法会。这次法会特别恭请中国佛教第一位高僧一百十三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由京莅沪主法。这个消息在上海新闻日报。大公报披露后。不但号召了全上海的佛教徒都来参加法会。虚老和尚的德高望重为佛教群众竭诚拥护的热烈情况。除了看到印光大师莅沪主持丙子息灾法会的热烈情况外。这是第二次了。虚老和尚为接见广大的群众。特规定了每星期一三五。上午九时在大殿前面与群众见面一次。每次逢到见面的日子。在八点多钟大殿前面就站满了数千人。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儿童都有。各人都怀著瞻仰虚老和尚的一片诚意。在老和尚从大殿里出来的时候。一片如雷的掌声。充满了爱敬的热烈情绪。老和尚的开示。很简单扼要。告诉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实念佛。保卫和平。”大家听到都欢欣地感觉到无限的荣幸。每日排队报名归依的近万人。虚老和尚的道德感人之深。不但为佛教扩大了良好影响。同时对于和平法会的号召力量。是不可限量的。我在十二月十二日下午二时去听过虚老和尚的开示。他用湖南夹著广东的口音。带著微细而沉重的语调慢慢地讲著。我在人山人海中挤到法会的面前。瞻仰到老和尚肃穆。慈和的法相。胸中的尘念为之一扫而空。以空空洞洞的心来听开示。更体会到开示的亲切而有味。尤其是听到开示净土的一段话。不但消释了我的顾虑。同时使一般教友们对于修行法门得到一个明确的指示。虚老说“今天参禅的人。多不了解禅净不二的法门。每谤净土为小乘。这是错误的。禅净工夫入门虽有不同。到家是一样的。一般人只知赵州禅师说的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的前面几句机锋话。訧拿来作为经常反对念佛的根据。这是误会的。要知道后面还有几句话。就是有人问赵州禅师。你的师是谁。赵州说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之师是谁。赵州说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今天参禅人不了解赵州禅师前面说的几句机锋话。同时又不了解赵州后面说的几句话。参禅的人以赵州的话来谤念佛法门。真是冤柱了赵州。假使今天遇到了赵州一定要受到他的棒喝。各位佛弟子请老老实实地从十方诸佛之师。阿弥陀佛至诚恳切地念去罢。”我听到这段话。真如当头棒喝。使我朝三暮四的杂念统一了。我决定遵从虚老的慈悲开示。专修净土念佛法门。为自渡渡他的唯一方法。    

  

8、记虚云和尚及其诗


王世昭


  在中国诗史上。有长寿诗人。可是克享遐龄。到一百一十余岁至今还健在的。可以说是少有。而自幼至老。摆脱一切。以苦行为至乐。以一身奉佛为至荣。百年如一日。在中国高僧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足迹遍中国无数名山。西入康藏。踰喜马拉雅山。朝礼五印度。折而至南洋群岛。其平生行迹。合晋法显。唐玄奘。明徐霞客而为一人。此亦中国地理学史上之所无。和尚愿力至宏。而学力亦不可窥其涯岸。今据岑学吕所编。虚云和尚法汇。共集诗歌偈赞凡三百九十首。其中七言最多。五言次之。赞偈亦有三言或四言者。叠颂古“水鸟树林常说法。”七律用无字韵。多至二十三首。和尚之工力如何。于此亦可以概见。尝论中国方外诗人。于晋。吾得慧远。沉德潜谓其自有一种清奥之气。于宋。吾得汤惠休。禅寂人而作情语。宛转入微。为苏曼殊诗之所自出。其余如唐之皎然。齐己等。皆去古未远。卓然成家。出语便超。绝无禅习。此所以为可贵也。若以上述定义。以觇虚云和尚诗。则上品至多。颇难遍录。可是为使鉴赏者明了和尚的真工夫。亦不妨举例如后。“卅载他乡客。一筇故国春。寒烟笼细雨。疏竹伴幽人。乍见疑为梦。深谈觉倍亲。可堪良夜月。絮絮话前因。”还鼓山访古月师。像这样不食人间烟火。而人情味很浓厚的创作。即置于唐以后。宋以前。亦不甚为过。五言诗本来很难写的。在他的集中竟达八十余首之多。亦几与林逋相伯仲。至于山居五绝五首。其恬淡处又不啻陶渊明再世。生活方式虽不同。而其出口成章则一也。兹录其一首云。“山居意何远。放旷了无涯。松根自作枕。睡起自烹茶。”除此之外。他的诗作。多七律与七绝。七绝中有峨嵋山怪石栖云四首。为记其第四首云。“石壑云涛高际天。浑囵还是太初先。坡前犊子迷归路。引入香风蹴白莲。”好一个引入香风蹴白莲。句虽现成。而味极隽永。王渔洋诗。门外野风开白莲。和尚脱胎换骨。乃亦自成妙谛。和尚不但五言律绝与七绝写得好。而七律也有写得很好的。如过崆峒山。“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楼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至他的工力。还在一首皮袋歌作于十九岁。三言与七言相间成篇。句虽俗而意甚长。宜于僧家诵读。故不赘。和尚的诗以属新出版。故评之者甚少。而其精神之所宗。亦不在诗。故诗转成为和尚瞋喜之间的游戏。修持之后的微呻。成诗在无意之时。得句在即兴之外。故不求至而自至。不求工而自工。转觉其可爱。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江西永修云居山真如寺虚云和尚传 下一篇虚云和尚法汇—法语
清净莲海佛学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